《明朝那些事》读后感3000字

2024-09-19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3000字(精选4篇)

1.《明朝那些事》读后感3000字 篇一

经过了明太祖朱元璋与明成祖朱棣的治理下,明朝开始繁盛起来。但是,由于明英宗朱祁镇重用了奸臣王振,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蒙古兵打入了中原。

就在这时,于谦挺身而出,才保住了京城,打败了也先。朱祁镇却忠奸不分,竟然杀害曾经救自己与危难的大功臣于谦,而在他病逝后,相继即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一个懦弱不堪并无所作为,一个心有余力而不足,他们很快就死去了,把这个沉重的担子给了明朝三百年里最能闹的一个皇帝朱厚照。

朱厚照只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玩。他整日不理朝政,竟然独自跑到三关之外,要和蒙古兵打仗,差一点就被逮了个正着。他宠八虎,建起了豹房,还自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朝廷中更是动荡不安。朱厚照真是太可恶了,大明的江山一定会葬送在他的手里的,他的生活是那么的奢侈, 对朝政理也不理。然而宁王又开始叛变。就在这时便出现了一位恒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他总是有一些奇怪的想法,他走了圣贤之路,并认定朱熹的说法是错的。

他孤身一人逃出了宁王的地盘,根据自己的才智,联系周边的知府,县令,竟然弄了好几万的大军,竟然把以前与自己对抗的强盗都感动了,加入了他的军队,共同抗击宁王。当时他可只是一个小巡抚,无权无势,但是他却打败了宁王。可想而知,他是一个多么聪明的传奇人物啊!

此时,杨廷和也已经除掉了所有的对手,国家的大权已经掌握在了他的手中,明朝终于平静了下来,但是却没有了以前的繁盛。

王守仁,他清剿盗寇,平定叛贼,勇斗奸宦,真是大明的功臣啊!

2.明朝那些事读后感500字 篇二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从一个名叫朱重八的贫困牧童成长成了一位功名显赫的一代明君。朱元璋幼年只是一户穷人家的孩子,一家人靠给地主干活为生,日子过得十分清贫。后来,因为闹饥荒,元政府下发了少得可怜的救济金,但这些微薄的救济金也被元政府里的官员们给贪污了。朱元璋的家人全饿死了,就剩下了他。朱元璋只好当了和尚。但是心中对元的仇恨使他站了起来,参加了对抗元的起义军。在军队中,他立下了赫赫战功,逐渐的占领了江苏、浙江一带,这里成了他的大本营。

他与老奸巨滑的陈友谅开战,并最终在朱元璋最不擅长的水上打败了陈友谅。接着又击破了顽强的张士诚。朱元璋完全可以与元朝对立了,但他却低调应对,直打得元朝节节败退。建国后,朱元璋制定新法。他十分厌恶贪污,就制定了一套法律:凡贪污者必斩。仅仅一个多月,全国竟斩了数十万人。虽然里面大部分罪证确凿,但也有不少是被诬陷的,由此可见朱元璋是一个“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人。

3.《明朝那些事》读后感3000字 篇三

——题记

我很喜欢历史,喜欢那些过去的人和事。在历史长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回味。

“当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详尽地介绍了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明末崇祯皇帝时整个明朝的兴衰成败史。在这套书中,作者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传奇人物形象:圣明神武的朱元璋,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文武双全的朱棣,优柔寡断的朱允炆,墨守成规的黄子澄,骁勇善战的徐达、常遇春,一代枭雄陈友谅……众多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令人印象深刻,我真叹服作者的妙笔生花。

当我读到洪武四大案,即:“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胡惟庸案”时,虽然我能理解朱元璋为扫除奸臣,巩固新生政权的做法,但是我更为那些无辜受牵失去生命的人们而扼腕叹息。同时又对人类社会自由文明的不断进步感到庆幸——在皇权时代,大多数人的命运都维系在皇帝一人手上,而单从明朝一朝来看,好皇帝也着实不多。

在明朝的这些皇帝中,我最欣赏明成祖: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从小就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积累了丰富战斗经验,是继李文忠、常遇春之后出色的将领之一。他不仅武艺高强且文采出众,一次,朱元璋出了一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先对:“雨打羊毛一片膻。”对得很不高明。反观朱棣,脱口而出:“日照龙麟万点金。”这句不但对得工整,还突出了一个“龙”,确是绝对,不但比朱允炆的下联有文采,更有帝王气象,令朱元璋大为赞赏。朱棣文武双全,志存高远,可见其帝王之胸怀。而正是由于他有着坚强的意志,明确的目标,过硬的本领,即使在与朱允炆的多次交锋中,面对重重困难与挫折他也不轻言放弃,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勇往直前,最终他成为了千古一帝,堪称传奇。

现在,在我们身边也有一群这样的传奇人物。他们也拥有坚强的意志,明确的目标,过硬的本领,但是却比千古一帝更伟大,因为他们不是为了个人野心,更不是为了青史留名,他们的意志因民族而坚定,本领为人民而磨砺,为实现自己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充当着“逆行者”——他们就是“上帝之手”创造的“白衣天使”。他们义无反顾地奔赴水深火热的武汉,和新型冠状病毒展开一场没有时间,没有裁判的拔河赛。看着钟南山爷爷夜以继日,辛苦操劳,红肿的眼睛,看着无名医护人员脸上被防护服压出的纵横勒痕,我深深的被感动了。我感动于他们无私的大爱,感动于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灾难面前,举国同心,那逆行的中华儿女,必将谱写中华文明史上传奇的一页,而这一页,比史书上记载的帝王将相更加辉煌伟大。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面对无数的困难与挫折不轻言放弃的高尚品质,不正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吗?

4.《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篇四

这套书很多年前就很火了,但对于很多流行的东西,我有时会很装逼的表示不屑,包括爱疯。很多年后,鉴于无聊的时光与手机发达的电子书功能,我出于无聊的理由开始看。很多人说,想到他有这么多本,有这么多字,感觉是个大工程,不敢下手。说起来,这实在要归功于我的速读能力,以及学过注会的功底。(有时在想考注会到底是为什么,现在发现好处真是无处不在,什么书在他面前都是小巫见大巫,当然司法考试亦是如此)外加上我也喜欢历史,虽然大部分都是在看古装电视剧。于是,我仔细从脑子里搜索了和明朝有关的电视剧,发现寥寥无几,“穿越时空的爱恋”让我知道了朱元璋、朱棣、朱允炆等,“游龙戏凤”“绝代双骄”里面有那个爱玩的朱厚照、坏太监刘瑾(话说知道这个人,还是小时候有个同学叫刘瑾,突然改名了,我们问她为什么,她说刘瑾在历史上是个超级坏的太监),“十全九美”里面还知道了那个木匠皇帝朱由校,“孝庄秘史”里面有晚明时期的洪承畴、祖大寿、袁崇焕以及只有其名不见其人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好吧,我承认,我看的这些电视剧都是胡编与戏说,连个像样的历史剧都不算。我还曾好奇过,为什么清朝的辫子戏这么多,而这个汉人天下的明朝却没有那么多电视剧。好吧,当年明月的幽默风格传染了我,还有我本来的罗嗦风格。言归正传,我带着这仅有的历史知识,我翻开了明朝的历史,这个对我来说神秘的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

时势造英雄

说实话,身为一个女生,我貌似对打打杀杀没什么兴趣,打天下的过程,甚至于打仗、平乱的过程,对我来说,是无聊大于有趣的,我用我自动识别好恶的眼睛,以一目十行的速度看着朱元璋夺天下。终于朱元璋建国了,这个过程里,我只是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个辩题出现在从高中到大学,大大小小的辩论赛中,向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完这段历史,我有了我的答案——时势造英雄。在那样的时代向来是不缺英雄的,而且英雄是以结果论的。矬子里拔将军,也自然能选出一个,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不管是谁,反正是赢的那个,他就是英雄。英雄也是人,人在时间面前是渺小的,那样一个时间点,能赢的那个就是hero。

从无到有

相对来说,治天下更难。朱元璋是个很有魄力的人,当然这只是个正面的委婉的说法,也有很多人用另一词来表示,那就是暴君。明初的胡惟庸、空印、蓝玉等几大案,表明了他肃贪的决心。贪污是个任何朝代任何时代都无法避免的事情,是人的劣根与欲望。还有一个词那就是“法不责众”,我向来相信这个词的威力:当人人都有份的时候,也就无从追究了。而朱元璋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魄力,一万个人贪,那就杀一万个人;都贪,就都杀掉。虽然残忍,但让我佩服。可以说在朱元璋时代,当官不是件好事,因为动不动就掉脑袋,也没人敢贪污。我真的有些感动,“官为轻,民为重”,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时代。

朱元璋时代还有一个政策,影响着明朝百年,甚至于今日都有借鉴意义,那就是言官政策。有一类人他们就是专门负责提意见的,上到皇上,下到知县,他们都敢弹劾。可以说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大臣,你没有被弹劾过,说明你没有用、没有意义,人家懒得弹劾你。他们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有着“不杀言官”的免死铁券,制约他们的是,言官的等级只能是一些五、六品的小官。这种有制约的言论自由,真的是一项卓越的政治制度。当然,后来的明朝,被这些言官折腾个半死。但是,这些都没有阻碍我对朱元璋创造这项政治制度的钦佩。

这又不禁让我思考,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从无到有”难,还是“从有到变”难。可能有前人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觉要比自己埋头钻研、自己从头创造容易些,但是什么也没有时,也没有负担,没有祖宗规矩的包袱,想制定什么就制定什么,想实行什么就实行什么。虽然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但是我们的民族总是不缺这种人才。相比而言,背负着历史的包袱去改革更难。看当今,美国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国家,没有漫长的历史,也就没有巨大的包袱,相对而言发展更加迅速。而背负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想动一动,想变一变,但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拖着巨大的包袱往前走,难免没有轻装上阵的小伙速度快。

好人与好皇上

皇帝都是世袭的,他们生来就有命当皇上,不管他们到底愿不愿意,擅不擅长,有一些是真的不擅长,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且他们中不乏都是个好人,朱厚照、朱由校他们本都是单纯的孩子,被拉到那个位子上,做也要做,不做也要做。现在想来,当皇上真不是个普通人能做的,尤其是一个好皇帝。每天都要工作,所有人都要管,所有事都要听,没有节假日,还要经常晚上加班,干得好不一定有人夸你,干得不好肯定是要遗臭万年,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不是自己能选择的。而且,想想如果是个小员工,拿不了主意可以推给部门领导,部门领导不行可以推给主事经理,主事经理可以推给总经理,总经理还可以推给董事长,那董事长找谁去,只能自己担着。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的领导,管事的皇帝是这个世界上最累的工作,不仅身体累,而且心累,还不能撂挑子不干。优柔寡断的人当不了好皇帝,善良的人不一定是好皇帝,好皇帝也不一定是个好人,一般都不是个好人。朱棣就是个例子,他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个好人。可怜朱由检是个好皇帝,也算是个好人,却成了亡国皇帝。话说真的不能怨他,吃力不讨好,真的是他没赶上好时候。

是坚持到底,还是曲线救国?

话说整套书七本,我最喜欢看的就是3、4、5这三本。相比于那些皇子争位、平定内忧外患,我更喜欢看大臣们在朝堂上“勾心斗角”。明朝出了太多太多的名臣(当然还有好多有名的坏太监)——于谦(看书之前,我只知道他是郭德纲的搭档)、王守仁(他更有名气的名字是王阳明)、杨廷和、徐阶、张居正(从有到变,勇敢的改革家)、杨涟、孙承宗、戚继光、袁崇焕,还有杨继盛(他是个小人物,一个不怕死的小人物),这些名字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直到我都记不住他们在任时到底是哪位皇帝执政。他们存在于不同时代,但他们熬成名臣,无非是两种途径,一种是坚守,一种是变通。这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是相同的是作者对这两种情况都进行了大肆的褒奖。

第一种是一条黑走到底,坚持信念,坚守理想,明知不可为,明知是必死,但还是勇敢的和大恶人作斗争,在道义面前毫不妥协。他们有的用死唤醒了正义,有的用死诠释了气节。有时避一时风头、不成一时英雄就混过去了,连坏的边都不用站,不用丢弃名节,但就是这一点点妥协,他们也不愿意做。

二种是变通,他们也坚持信念,也坚守理想,但他们明白一时的忍让是为了更好的坚守。对于他们,可以说活着等待比死去更加煎熬与痛苦,他们不会白白的牺牲,是因为他们知道活着更能实现他们的理想,死有时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解脱。

我佩服第一种,但我支持第二种。但我一直在疑惑他们是矛盾的,人总会有个倾向,而作者却在不同的位置,对两种人都表达了倾向,难道我们的作者是因为撰写间隔太长,忘了自己的前后矛盾。直到我读到最后一章,那个看起来不该出现的徐霞客的故事。我明白了作者的倾向: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读到这,我更加佩服作者,他不但带我领略了大明王朝的兴衰存亡,带我走入困惑,还带我跳出历史,看到人生。这句话解除了我的疑惑,解除了我对人生的困惑,对坚守还是变通的困惑。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程朱理学,只在课本上见过一次,心学,完全没听说过。这套书却带我走进这个世界,虽然,我也只是摸到个边儿。“知行合一”,我一直理解为言行合一,表里如一。说对也对,但是浅。光知不叫知,行了才能叫知,现在的我,理解的还是浅。《明朝那些事儿》给我带来了王守仁,王守仁带着心学,来到我的唯物主义世界,至少,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新的门。在书里,我看到这种力量是唯一解开欲望的钥匙。他没有随着王守仁的死去而消失,他以一种思想的方式,影响着大明王朝几百年,甚至是现在。曲线救国的名臣们多半都是心学的传人,有的只是被一两句话影响了整个人生,比如徐阶。他们的忍让不是放弃理想,是为了能做到,只有做到了,才有坚守理想的意义。比在那空喊口号,空谈理想,有意义的多。这或许就是一种信仰,从小被唯物主义深深影响的我理解了宗教的意义。如果说什么能克制欲望,那信仰绝对是一个。或许有个信仰,是一件很不错的事!

有人曾跟我说,若知行合一,就是要“格”,无法理解、无法做到时,就是“格”得还不够。这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用语言去表述,当年明月没有言传,但是从那些历史事实中,我慢慢地意会了。其实读书是一种格,行走也是一种格,王大师看着一颗竹子也是格。很喜欢《明朝那些事儿》,我在里面看见了别人,也看见了自己,看见了历史,也看见了当代。作者虽然顶

着“我是很客观的陈述历史”的旗号,但是还是融入了大量的自己的好恶,因此我不仅读到了历史,也读到了作者的思考,或许这也不是件坏事。这像是在与一个朋友讨论,互相交流思想。

上一篇:分诊护士工作职责下一篇:小二班班级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