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科学化管理探究

2024-11-14

小学教育科学化管理探究(精选12篇)

1.小学教育科学化管理探究 篇一

小学科学课堂自主探究学习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主张,学习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去发现。教学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不应是一种单纯的接收过程,而应是一个在探索中发现的过程,在发现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和寻找得出结论的过程并在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切实带领孩子们一起去领略科学探究中的乐趣呢?

一、为学生准备充足材料,做好物质准备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感性——理性——感性”的认识规律,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充足的材料特别重要。如在教授《鞋底花纹的启示》一课时,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鞋底花纹图片,以及式样不同的鞋子,这就为学生自行获取“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在学习《植物的叶》一课时,我准备了大量叶子,柳树叶、杨树叶、榆树叶、栗子叶、月季花叶等,上课时每位学生手中都有老师分发的各种叶子及自己带来的叶子,这样学生在上课时有了充足的观察材料,便很容易去自行观察获取知识了。

二、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活 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总结、验正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它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很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

三、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探究

小学生生活阅历浅,认知能力低下,实践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因而,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在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使认识不断深化,从而获得真知。科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他们对这些知识非常熟悉,渴望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有独特的个人情感,学习积极性高。大多数科学知识是学生能够亲自观察和操作的,学习资料就在学生身边,俯拾皆是。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意识,让他们在动手活动中不断产生获取新知识的愉悦。如上《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三年级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已有了一定认识了解,如常见的铁钉、石子、铜钥匙沉入水底,木块、泡沫浮在水面上等,我在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突破口,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做石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从而自然引出课题,提出:“这些物体在水中为什么有的下沉,有的上浮?”让学生面对客观真实的具体事物,产生疑问,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在小组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究物体浮沉的实验中,自主得出结论。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参与研究,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亲自感受操作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在做中快乐地学。学生通过操作获得了真知,从实践中获得了认识,这种由亲自体验获得的经验是刻骨铭心的,也是教师的说教无法代替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的探索过程。

四、激励学生善于总结反思

学生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有时得不到预期的结论。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要给探究者提供反思机会,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最终获得成功。例如:教学《神奇的电磁铁》一课,学生在进行组装电磁铁实验时,有时会出现电磁铁没有磁性。这时老师不急于帮助学生查找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可能导致电磁铁没有磁性的多种原因: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两节电池接反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学生在模拟实验后,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地球不自转绕着太阳转时,观察点总是处于白天。学生通过与另外三种现象进行总结、对比,得出发生昼夜交替现象时地球自转是其中的一个必备条件。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善于总结和比较,培养学生喜爱科学实践的精神。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积极开展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小学教育科学化管理探究 篇二

高校后勤的管理范围很宽泛, 包括高校基建、维修管理工作;教员及学生的宿舍管理工作;高校绿化和卫生管理工作和后勤队伍建设等。采用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式管理高校后勤, 将高校的人、财、物等的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 确保高校安全及稳定, 保证高校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但是对于当前高校后勤存在的问题, 如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人员素质差强人意、管理不够精细化及科学化等意成为当前制约后勤发展的"瓶颈", 所以对高校后勤管理的科学化探究就尤为重要。

1从国情、校情来看高校后勤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的必要性

从国情来看, 我国的经济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 但是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级阶段, 到完全实现市场经济, 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与之配套的管理模式又影响到了高校的各种工作的进展及改革, 后勤管理也在此影响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人才提出了高要求,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与之对应的, 高校对后勤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后勤管理工作精细化和科学化也被提上日程。

从高校的校情来看, 高校首先要遵循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安排, 稳定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这就需要后勤做好保障工作;这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每所高校的办学质量、规模等各有差异, 采取什么方式也不尽相同, 但是基本适应我国的国情和本校的校情, 研究和摸索适合自己的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势在必行。

2高校后勤精细化和科学化发展的对策

随着高校后勤管理的发展及改革, 后勤管理工作正逐步走向市场化、企业化的, 更要求后勤加强精细化和科学化研究和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 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 将后勤精细化、科学化与提高后勤队伍素质结合起来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和高校其他工作一样, 有自己的规律可循, 单靠以往经验, 不与时俱进讲究科学管理, 就难以实现高效管理;后勤管理人员、普通工作人员若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不能掌握科学的管理和工作方法, 工作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精细、科学的管理是促进高校后勤工作顺利进行的推动力。因此, 高校后勤要将培养人才,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作为长期任务执行。高校要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其管理水平达到职业化和专业化;还应对高校后勤人员实制定评估考核标准, 并将此作为其获得劳动报酬的根据, 以发挥个人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招聘人才的时候, 有所侧重点, 如需持证上岗的空调工、电梯维修工等, 也可以多为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使其掌握操作维修等技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进而提高整个后勤队伍的素质。

(二) 将后勤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与健全规章制度结合起来

高校后勤管理最终要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 没有精细的、科学的规章制度, 高校的发展便无从谈起。根据高校实际, 然后建立一整适合后勤管理和发展的规章制度, 能使后勤管理工作有制度可遵循, 形成自上而下的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也可以避免人为操作所带来的弊端, 从而使后勤工作更加精细化, 提高工作人员的纪律性, 帮助后勤管理人员更科学地计划、安排和监督整个后勤的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 还应该注意后勤管理工作的监督实施上。即使再周全的工作安排, 在实施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临时情况, 这就需要后勤及时跟踪反馈。很多时候, 后勤工作是因为监督不到位, 获得的信息不及时、不准确, 导致出现新问题, 影响后勤工作进度。因此, 将后勤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与健全规章制度结合起来, 抓好每个细节, 才能确保高校后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 将后勤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与后勤社会化改革结合起来

在高校后勤的改革中, 社会化只是外在现象, 本质则是市场化。在这个过程中, 原有体系逐渐消解, 同时期新体系开始构建。这个改革的过程, 也是后勤管理从粗放式逐渐过渡、转变为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过程, 主要体现在:产权更加自由, 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后勤服务更追求专业化和产业化;高校后勤不是垄断的, 要积极应付市场竞争等。

高校后勤在改革过程中, 还应兼顾高校、本部门、部门职工等多个层面的改革, 将后勤逐步打造成学校和社会共同持股, 或是完全社会持股的精细化、科学化的服务型企业, 以服务来占据校内市场。这也是后勤管理精细化和科学化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摘要:作为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勤担负着为高校教学科研学习做好保障的重任, 实现后勤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是高校后勤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也是后勤深化改革、实现全面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高校后勤要积极探索的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的新路子, 为高校管理助力。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探究

参考文献

3.小学教育科学化管理探究 篇三

关键词:小学学校;学校管理;科学性;有效性

G627

在學生的教育工作之中,小学的教育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提高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从学校的领导部门进行研究分析,指出了领导部门对学校管理的中心作用,进一步分析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对具体的小学学校的科学和有效性的管理有所启发。

一、学校的管理体系进行优化

(一)对领导集体进行优化

作为一所教育单位的管理部门,在小学的管理方面,学校的管理部门就是小学内的管理中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领导的决策思想为中心而展开的,他们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实际的针对小学学校的管理当中,主要是围绕学校的领导集体做出内容,为了能够提高小学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保证领导集体的思想和决策的与时俱进以及科学可行,从而更加利于学习的管理和有效执行。

加强对小学学校的管理,第一方面就是要对学校的校长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范,作为一个学校的中心人物,校内的很多事物都是依据校长的指导来进行。校长的行为和想法往往代表作一个学校的身份和地位。校长的想法是否能够与时俱进是保证学校能否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1]。另一方面,对于学校之中的除校长以外的领导集体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领导集体的意见和建议往往代表着学校大多数人的意见,并最终反馈到校长的手上,所以对于领导集体的科学规范也是很重要的。只有保证整个学校的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科学向前,团结向上,那么对于具体的学校管理就会产生很好的管理氛围,从而能够为小学学校的管理制度和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作为一个服务于社会上的教育部门,在针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才是重中之重,所以针对教师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和专业素质是关系着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这对于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也是一种巨大的影响因素,对于学校的管理的制度和谐学校的建立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针对教学环境的建设,要能够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够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尽量采取人性化和合理化的管理方式,加强教师资源的素质建设,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规章制度,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意识以提高教学的效果[2]。努力争取把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建设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

学校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能够对教学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之间的关系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氛围,那么对于教师活动的开展就会有很大的作用。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会对整个的教学活动有所影响。如果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团结,友善,互帮互助的良好之风,那么对于整体的教学质量都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教师之间互相不理睬,在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方面不作为,对于学生的特征和课堂反应没有沟通,那么对于后续的教学工作也会有所影响,从而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3]。

(二)建设和谐的师生之间的关系

学校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对教学质量的成果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管理的重点,但是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至今没有成形的理论,所以要进行摸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的基础上,努力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大势所趋,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能够形成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相互沟通的良好风气,那么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种推动的作用。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一种沟通和互为尊重的关系,那么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就会是一种限制的作用,学习氛围就是下降,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所以对师生关系的建设也是保证小学学校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部分。

(三)对学生之间的关系加以引导

在小学学校的管理之中,为了能够提高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需要营造一种生生关系良好的环境。学生是一个学校建设的重点,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良好和团结友善的环境下,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如果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团结互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学习氛围,那么就会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改善课堂学习环境以及课下学习环境有很好的效果,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4]。如果学生之间不能够相互帮助,每个学生都是顾着自己,在学习方面不分享,学习方法方面不沟通,那么对于整体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会有很大的阻碍,同时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总体来说,小学学校的管理是在在学校的全部人员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是学校的领导集体要有科学的决策和引导,其次是教师之间的教学活动要能够有序的开展,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对具体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保障,才会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目标,进而对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提高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梁志森.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小学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J].学园,2013,15:159-160.

[2]李培仁. 如何提高小学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J].教书育人,2015,14:17.

[3]韦忠跃.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小学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2:158+160.

4.小学科学教学探究机制的思考、 篇四

【导读提要】本文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科学教学有效实施科学探究。【关键词】科学探究 目标 基础 氛围 程序

一、科学教学中“探究”意义的理解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指学生从对自然事物的不知,经过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求达到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角,认识过程中的驱动力也来自学生自己。可以说“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独立”的行为。多年的实践研究,我认为构成“探究”的结构是:学生确定的探究目标;学生具有的探究基础;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探究的氛围。这些无一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结构为学生从自己认知的需要出发,自己分析、构思,自行设计实践,直至认知完成为止,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学中,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做学生探究的忠实支持者,热情的帮助者。如果在探究中教师表现出任何取代学生的意图或安排,都不能视之为学生行为,那么探究的意义就打了折扣,甚至于完全变成在教师“圈套”中的接受行为,失去学生自己探求的意义。

二、关于探究教学的目标探究

教学的目标,从广义讲,显性的是认知的自然事物;隐性的是学生“探求意义的经历”(爱因斯坦);发展的是发现性和创造性;培养的是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教学也是教学指导思想,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大事。狭义地讲,指在教学实施中,由学生提出的探究目标——认知的自然事物。为什么要强调学生提出探究目标呢? “探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从提出研究的问题,到完成研究过程是一个整体,科学家就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我们从小培养儿童像科学家一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也就得从提出问题开始,这个问题就是学生探究的目标。再者要真正发现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思想活跃、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在别人习以为常、不以为然的情况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蛛丝马迹,从而概括抽象提出问题,展开研究。可以说没有发现问题就没有探究。此外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才会很高。因此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不仅因为它是探究本身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学生探究的基础

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自行其事的过程,探究式的方法需要学生探索研究未知的事物,所以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相应的思想发展水平。设想我们指导一个从热带丛林中与狼一同长大的狼孩去探究,那注定是不能成功的。这方面义务教育科学教材为探究教学提供了方便。比如指导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已有了物体有三种形态的知识,学会了使用酒精灯的技能,还初步掌握了归纳、演绎的思维方式,再加上学生积累的其他知识、经验,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基础是具备了。但仅有这些还不够,教师还要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可供选择的实验器材。提出了问题,具备了探究的基础,是不是学生就可以顺利地探究呢?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学生同样是件不易的事情,这时候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就成了关键。以上所述属正迁移,生活中的负迁移现象对探究的负面影响,教学中也得顾及到。如,生活中我们讲的“白开水、空瓶子、空杯子、太阳东升西落、钢笔胆吸墨水”等,对认识水是无色的、空气占据空间、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大气压力都形成一定障碍,只有扫清障碍,才可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如果我们说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是工程的蓝图,那么知识经验、思维水平、技能器材等就是构成探究的原材料和实施工程的设备了。

四、学生探究的氛围

本文反复强调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独立的认识过程。这就是说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神圣不可侵犯。要实现这一点,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这个氛围的营造关键是教师。民主和谐的核心是,师生平等,民主教学,形成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和谐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师生积极性的发挥必然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师生关系的影响。师生平等相处,心情舒畅,双方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学。如果师生情绪对立,关系紧张,双方的积极性根本不可能充分发挥。民主和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果教师自以为是权威,搞“一言堂”,学生就不敢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不敢实事求是。民主和谐还有利于学生团结友爱、互学互助的道德品质形成;有利于对探索自然产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发展。因此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是探究教学的需要,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教育性。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够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如实汇报观察、实验的结果,即使结果与同学们讲的不符,也要敢于如实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当自己的观点被证实是错误时,也要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地乐于接受正确的观点。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安排小组活动和组际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合作交往,促进探究的深入和交流。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的共同认识。反过来群体行为也影响学生个体的奋进和努力。所以探究教学的成功,也取决于探究氛围的形成。

五、探究教学的程序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有一定的基本模式,根据学生学习方式形成的探究教学也不例外,探究作为一种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它的教学程序是从科学研究的方法借鉴而来的。科学家的研究是从发现问题开始,探究教学也是从指导学生发现探究的问题开始;科学家在发现问题后进行研究是先提出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最后形成结论。探究教学也是根据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的程序,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程序是相同的,只是学生探究的事物是成年人熟知的事实。但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每一次探究都是真正经历一次科学研究的过程。以《热空气》教学为例,本课学生的探究目标是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空气轻能够在空气中上升的性质。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课题,就得提供生活中相应的他们又熟悉的现象,如在火炉上方烘烤的手绢总是不停地飘来摆去,怎么回事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可能是热气上升的作用。进而概括出热空气轻吗?热空气能上升吗?于是问题就被发现了。再根据这一设想,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于是学生设计出把小风车置于蜡烛上方就转起来,将塑料袋装上空气加热,慢慢的就升起来的实验,并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非常专注地投入在探究中,最后证明了假想,得出了结论。在应用中学生能讲出,热气球、排风扇安装在屋子的上方,都是利用了热空气轻而上升的道理。较好的学生还从逆向提出冰箱利用了冷空气下沉的道理,把冷冻箱安排在冰箱的上方。这样的探究活动使每个孩子都以为自己做了一次科学家。

六、实验探究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5.“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 篇五

[摘要]“做中学”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同时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作为儿童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精神。“做中学”的教学流程有其鲜明的特色和基本模式。历经三年的“做中学”研究成果表明:“做中学”不仅能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做中学;科学教育;素质教育;科学启蒙教育

[作者简介] 赖小林,广东汕头大学副教授;丁振源,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广东汕头

515031)

在当今社会中,教育受到的挑战不仅来自互联网,而且还来自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的革新上。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精神,即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世界、生活。考察国外科学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强调以亲自动手,即以学生“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改革方案中,科学探究都被列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最关键和最基本的要素。美国的“hands on”(动手做)和法国的“LAMAP”(la main a la pate,动手和面团)科学教育实验计划,已分别经历十七年和八年的研究摸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2004年初,IAP(国际科学联盟)发表关于在世界范围内共同推动儿童科学教育的联合声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也代表中国科学院在联合宣言匕签了字。全球12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科学家志愿者队伍也支持该项目。200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助理总干事Walter Erdelen提出:科学教育改革应该作为重要议题列入教科文组织的议程,应该在世界范围内推动该计划,并着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科学技术教育大会上号召世界各国教育界、科技界和政策制定者共同为系统地改革儿童的科学和技术教育而努力。可见,“做中学”的再度兴起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科学家们本着对未来的责任感,根据自己的科学实践,提出并亲自和教育界一起合作实践着这项改革。

我国的“做中学”项目是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花十年时间,反复观察了国外科学教育后,组织中国教育部、中国科协的教育家、科学家进行认真缜密论证后,于三年前开始实施的。这一项目已经在京、沪、宁、汕等地开始启动了实验研究。

“做中学”是一种主张儿童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科学教育形式。在这种教育形式中,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做实验,并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他们运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我们进行的“做中学”研究是一个以变革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为切入点,进而变革幼儿园和小学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将产生巨大的作用。现代人应具有解决新的、不熟悉的问题以及完成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的才能,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有良好组织的、灵活的和可存取的专业知识基础,包括事实、符号、定义、公式算法、概念和规则等,它构成了一个主体所掌握的内容。其二,有启发式策略,即寻求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策略(例如将一个问题分解为几个不同的子目标来解决),这虽然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方法一定正确.但是引入了系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能够增加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其三,有元认知的基础。一方面,它是指一个人对关于自身认知机能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它是指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自我调节的技能(如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计划和监控)。其四,有良好的情感状态,如信念、态度、行为等。这些均能反映出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的学习和问题解决中所有情感性反应,以及情感涉及的程度,如对各种事物木然冷漠或敏感热情。通过少学多悟的“做中学”的学习体验过程,可以使儿童从小在以上诸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包括获得重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激发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促进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这些将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做中学”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教育过程。通过“做中学”的教育形式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具有自身的特色,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精神。

1.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每一个儿童,不论他是男孩还是女孩、有无残疾、家庭经济状况如何,不论他是什么民族、住在什么地区,都应平等地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我们尤其要关注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我们鼓励每一个儿童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

2.为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不亚于科学家,我们要给予精心呵护和大力培植,使它们得以保持和发展。我们要鼓励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尊重事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中学”的教育形式将为全面提高儿童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他们未来能适应社会,幸福地生活打好基础。

3.教学案例来源于生活.从周围环境中取材。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儿童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从儿童身边选择易于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事物.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依据国家制定的幼小科学教育目标,灵活多样地开发与设计突出本土化并体现地方特色的案例。在这种科学教育活动中,儿童得到的不是随意的、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掌握必要的科学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培养初步的科学人文素养。

4.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儿童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表述结论、交流质疑,以发展儿童初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知识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儿童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儿童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为儿童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促进其亲历发现过程;指导儿童学会使用科学探究记录本。记录探究过程和所得出的结论,发展其语文能力;引导儿童进行讨论、交流、质疑,发展其交往、表达和反思能力等方面。

6.采用激励性评价。我们要让每个儿童获得激励性评价,让其有成功的体验,借此提高自信心,进而促进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新发展。我们不仅要注重儿童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重视探究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关注儿童是否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还要关注儿童在探究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尊重事实、有独到的见解、能设法解决问题、能接纳同伴的观点、善于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等等。

7.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进行科学教育。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已取得较大的成就,在公众中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他们有科学实践的体验,通常有开拓精神和敏锐的眼光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家的参与将为科学教育的改革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工作者以其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和学识与教育界人士携手合作,成为教育理念的变革、课程设计和评估,以及“做中学”实践活动全程的重要支撑力量。

8.充分动员社区和家庭的力量,支持“做中学”科学教育。各地现有的自然科学场馆、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是科学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我们提倡这些资源向儿童开放,为儿童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场所和设备支持。同时,也希望科研人员和大学生走进幼儿园、小学。与儿童一起开展探究活动,增强儿童对科学的探究兴趣,提高科学教育水平。与此同时,家长也应成为儿童的科学探索与发现的支持者。他们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时机与儿童分享探究活动的乐趣和科学发现的价值,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科学活动,形成家长、儿童、教师间良好的合作与支持关系。

9.通过现代化的互联网增进国内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为教师、儿童以及有关人员提供科学教育信息、活动案例与相关资料。科学工作者和教育科研工作者为一线教师、儿童、家长提供在线科学问题和教学方法咨询及专业支持,形成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开放性的互联网络结构。通过互联网,还能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及时了解国外科学教育改革的新进展和新经验。

科学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定的科学教育内容和“做中学”的学习方法,在优化的教学流程中实现的。“做中学”的教学流程有其鲜明、科学、可操作的特色和基本模式,即:呈现问题——猜想假设(儿童假设问题解决方案或提出预设答案)——实验或收集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猜想(个人的、自己的猜想)——交流讨论自己的实验结果(儿童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印证假设猜想是否成立,并且互相质疑、交流、讨论问题是否解决,实验在原来猜想猜测的基础上是否有新的发现,是否解决了其他问题等)——记录结果(儿童在“做中学”的体验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对探索过程进行跟踪记录)。

呈现问题激发儿童的兴趣,引导他们选择一个问题的切入点进行探索,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或通过设计情境引入,也可以由儿童自身提出。在这个环节中,儿童的认知误区、关注的问题、“习以为常”的科学现象及“意想不到的经历和经验”,都可以作为问题呈现出来。成为探究的主题内容。

假设猜想为儿童明确探究的方向。当儿童确定研究的问题时,在兴趣的驱使下,他们都会积极地根据问题进行自己的猜想、假设。在这个环节里,教师的指导不是要对儿童的猜想进行评判,重要的是要充分关注他们猜想背后的思想。如教师问“你是怎样想的?”.让儿童在说出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还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到要这样解决的。教师为儿童创设一个机会,一个经过梳理的思路,通过相互交流来完善猜想,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索引入一个确定的方向。儿童的猜想设定,可能会有一些错误,有时这种错误非常顽固。这时,教师绝对不能用简单的指正方式直接告知其错误所在。“做中学”允许儿童犯错,通过儿童亲身在实验、证明、交流、质疑中用真实的事实来纠正已往的认知错误。在“做中学”中,教师不能对儿童的任何一个猜想假设做出好坏与否的评判,哪怕是一个最好的评论,这会引起其他儿童因此而失去信心,进而限制儿童思维活动的广度。

实验证明的过程是指儿童用设计的实验来证明自己原先的假设猜想。这是“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儿童需要有足够时间去发现事物真相、去修正错误的猜想,更需要机智的教师为他们事先“备课”,即对儿童可能的猜想、假设、实验做出判断,事先准备和提供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是儿童自行完成的,教师的介入是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实验该怎样做,更不是教师已经设计好实验模式,让儿童机械模仿。教师的指导是适时、机智的提问,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儿童对问题的关注,提醒儿童遵循事先的假设进行验证。比如,“你是怎样想的”、“你怎样做给我看看”、“是这样的吗”等等。当出现问题时,教师还是用提问来帮助儿童发现问题所在,当发现有价值的思路时,教师仍用提问启发和鼓励儿童去深入探究。教师要理智地控制教学行为,当儿童有“闪光”的思想或错误的实验时,要平静地用提问方式引导,不能喜怒形于色。教师教育智慧彰显在此。儿童对实验结果看得重,特别是成败,因而在实验结束时,教师要尤其关注儿童对实验过程的感受。如果儿童的假设猜想被证实是错误时,教师要让儿童明白,实验失败同样会带来重要的收获。“做中学”的活动,需要关注的是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正是“做中学”要培养的科学素质。实验活动有个人和小组合作两种形式。由于时间和人数的制约,教师不可能一对一或参与每组全部验证过程,而是采用流动指导、兼顾全班,尽可能多地了解每组实验出现的问题。

交流讨论是为了提升科学学习质量。在“做中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儿童集中交流和讨论的环节,保证该环节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促进儿童问的合作与分享,并鼓励儿童大胆质疑。但当儿童讨论出现值得关注的想法或思路偏离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来,将这些想法或问题列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将讨论引向深入。当儿童的语言不明确时,教师要对其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儿童间断地说明结论或观点时,教师要及时地引导他们用一句连贯的话来表述,提高规范性的语言水平。教师在活动中应教育儿童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习当自己受到他人发言的启发时懂得加以说明。

科学实验记录是对儿童科学能力、科学习惯历练的环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具体帮助和指导儿童学会将最关键的东西记录下来。“做中学”实验记录提倡个性化的记录方式。教师为儿童提供记录表应该让儿童把“我的猜想”、“我的实验”、“我的发现”都记录下来,还可以用红色、黄色、蓝色作为集体、小组、个人记录的区别。当儿童的记录图示不能完全说明意思时,教师可让他们在图旁作简要文字的补充说明。记录要伴随实验过程及时进行,但对年龄小的儿童且实验过程简单,变量易控制的实验,可以在完成实验后再记录。记录本记录着孩子思维过程,合理的记录方式可以帮助他们看到自己想法是怎样在变化,看到自己的成长,增强自信心。

“做中学”的教学流程各个环节与人的素质塑造过程关系密切、水乳相融。呈现问题可激发求知欲、培植兴趣;猜想假设可启迪想象,培养创造力;实验求证可培养追求真实、不畏挫折、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讨论质疑可发展语言、学会交往和反思,学会控制情绪;记录可培养个性化的书面符号表达能力等。

笔者从实验区三年来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践中感悟到,实施“做中学”的过程中有几点值得关注。

1.必须让儿童在学科学的过程中亲自动手、动脑,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发展儿童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科学教育内容方面,“做中学”关注的是儿童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如:“空气是物质吗”、“水怎样变成冰的”、“风从哪里来”、“声音的变化”、“食品与毒品”、“水与环境”、“病毒与艾滋病”、“地球与生命”、“动植物的生命现象”,等等。在选择实验材料方面也尽量选取儿童生活中易获得的、有教育价值的、环保可再生利用的物品,如废纸盒、废海绵、饮料瓶、吹风机、小器皿、气球、气筒、磁铁、沙子、种子、水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无论是在选题方面还是在实验操作材料选取方面都必须因地制宜,从本地教育和儿童发展现状出发,积极开展“做中学”活动。

3.在“做中学”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观念和角色行为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他应该是儿童科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不再简单地向儿童灌输和传递知识,给儿童一个现成的答案,而要引导儿童主动探索周围世界,独立寻找各种答案。教师要细心观察儿童的实际需要和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根据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提出问题,并设计出科学活动的主题,为儿童实验探索提供充分必备的实验材料。同时,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引导儿童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儿童设计相应的实验程序,并亲自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假设。在活动中即便儿童的假设是错误的,教师也不必简单地急于纠正,而是通过机智的提问,启发和引导儿童自己通过再实验推翻错误的假设。让儿童在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守规则。

4.在“做中学”科学活动中,必须建立一支合作的志愿者队伍。新的教育理念提倡整合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做中学”遵循这种观念,注重建立一支有科学家、教育家、科技工作者、教研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家长等参与和组成的合作性志愿者队伍。该队伍对“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课题指导、操作实践、项目评估等工作。其中,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是该项目的主要科学支撑力量,教育家和教研工作者承担该项目的实施策划、指导和评估,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负责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人力物力的基本保障和服务,一线教师和家长直接参与实施儿童的“做中学”的具体活动,并收集整理研究实践过程中相关素材。

经历三年的“做中学”研究成果表明:这一科学教育模式,不仅能培养儿童尊重科学、崇尚实践、勇于探索、不怕挫折、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态度,还能培养儿童科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质疑的精神,以及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做中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

参考文献:

[1]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2]赖小林,王陈.科学教育新举措

6.小学教育科学化管理探究 篇六

一、前置作业:实践探究的自主行为

我们平时所讲的作业不应当仅仅是课后作业, 作业还涉及前置学习的作业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的当堂作业设计这两个部分。而前置作业设计比较偏向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 是基于学生的前置学习而设计的导学方案,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前置作业的设计应当成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导航灯, 指引学生具体展开科学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索。

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进化《第1课消失了的恐龙》时, 笔者考虑到学生好奇心强, 生活经验较为丰富, 对于恐龙这个话题他们并不陌生, 且兴趣十足。因此, 在授课之前, 布置了一个“寻找恐龙足迹”的前置性探究活动,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课余时间, 收集恐龙的相关资料, 可以是图片、视频、书籍与相关报道等, 并对材料进行汇总整理, 作出一份汇报材料, 总结材料可以辅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在这个活动过程中, 笔者发现, 学生们的积极性较高, 但是无从下手, 因此, 笔者引导学生在探究之前, 先进行小组讨论, 推选出“探险小组长”, 并制订相应的活动计划, 做好任务分配, 使得每个人都有任务, 每个人都肯参与。

在这个前置探究活动中, 学生对新授知识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同时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 发现并提出新问题, 为新授课程的开展保驾护航。值得注意的是, 在前置作业的设计中, 教师一定要结合新课的实际教学要求, 从可行性角度出发, 在学生能够自主实践、主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二、课堂作业:实践探究的当堂演练

课堂作业一般是以学生在课堂上刚刚学过或即将学习的知识而核心线索而设计, 旨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是对科学知识的进一步接近和探索, 作业的设计更应当符合这个基本要求, 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能,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第1课力在哪里》时, 笔者考虑到力对于小学生而言, 即熟悉又陌生, 在生活中他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力的存在, 但却无法用具体的语言或形式表达出来。因此, 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橡皮泥或者揉好的面粉、弹簧、海绵, 在课堂活动时, 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在这个课堂作业中, 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自己准备好的道具, 朝着不同的方向用力, 记录物体形状的变化。通过当堂的小组实践探究, 使得学生对于力这种抽象事物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 使他们对“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从而化抽象为具体, 让科学奥秘变得一目了然。

笔者以为, 当堂实践的作业形式能够强化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形式多样的实验、实践动手平台。

三、课后作业:实践探究的升华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探究应当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根本方式, 更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核心渠道。可见, 科学探究必然贯穿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始末, 应当时刻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展开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并让之成为学生课后继续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能力。

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探索宇宙《第3课看星座》这课时, 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的星座与奥秘无穷的星空, 因此,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利用古巴比伦、古雅典与罗巴关于星座的神话传说, 营造神秘气氛,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 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建立“我们的星座”图, 引导学生借助科学, 正确地找到一些有代表性的星星或星座, 以此为基础建立属于小组的星座图, 并依靠神话传说, 对本小组的星座图作出讲解。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有意识地将神话传说与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神话渲染星座的神秘色彩, 激发学生探究与实践的好奇心, 以科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引导学生用科学技术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去挖掘星座的内在美, 让孩子们在课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 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掌握观测星座的科学技巧。

7.小学教育科学化管理探究 篇七

【案例】

1.自选一种材料袋。

①电池一节、电池盒、开关、灯座、灯泡、导线三根、小磁针;

②电池一节、电池盒、开关、灯座、灯泡、导线两根、线圈一个、小磁针;

③电池两节、电池盒、开关、灯座、灯泡、导线三根、小磁针;

师:动手做一做。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奇特的现象?如果需要老师的帮助,举手示意我到你们身边去。

学生动手探索,教师等待提供帮助,一段时间后。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同学们的探索很多都是失败的,观察到小磁针偏转的小组不足一半。

师:有更明显的吗?

追问,你的导线是怎样放的?有没观察到的吗?现在知道为什么没有成功了吗?

没观察到的小组,再像他们这样试一试。

再一番探索后,仍有少部分小组失败。接下来进入讨论环节,同学们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师:刚才老师巡视的时候发现,有的小组的磁针摆动的幅度很大,有的小组却很小。偏转角度非常大的小组有哪些?偏转很小的有哪些?

同学们愤愤不平:我们用的是一节电池、他用的两节电池;我们用的是导线、他们用的是线圈……

师:猜一猜,磁针的摆幅大小跟什么有关系?

板书下学生的猜测:○1与电池节数有关;○2与导线有关;○3与电流有关;○4与线圈有关……

师:你们打算怎样实验?小组内三位同学讨论一下。重点说一说,什么条件保持不变,什么条件改变,如何观察和记录?

师:有相同猜想的小组相互交流一下,完善实验方案,并记录下来。……

师:补充材料,动手实验,看看你的猜想正确吗?记录下实验现象,做好对比。

学生自己选择要补充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师:接下来进入讨论环节,请分析你们获得的实验数据或现象,对比你的猜想和刚才的实验,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在本节课的教学前,我进行了充分地物质材料的准备和知识以及思想上的准备。然而,课上还是不像想象的那么顺畅。教师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扮演着引领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随时准备给学生提供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实验假设;进而小组合作制定实验方案,完善后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材料进行再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实验数据或现象后在老师的组织下交流分析。很多小组请求了老师的帮助,很多小组出现了一次或者多次的失败,观察到的想想也不尽相同。然而讨论环节进行的异常热烈,每个小组都有要发表的看法。

那么,探究活动真正的“神”在哪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价值追求又是什么?

一、学会科学方法——探究活动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提出科学问题;根据已知现象和现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猜想形成实验假设;进而制定和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形成科学的探究过程;选择材料进行试验并不断调整、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这些过程每个都不可或缺,都有自己独特的育人价值。只有让学生真正经历了这些过程,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才可能应用于学习中把它变为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其应用的价值。

二、掌握科学思想——探究活动的文化价值

1、逻辑推理。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确立都首先要经得起逻辑推理,所以学生提出的科学猜想、假设甚至结论都必须依据逻辑推理和严密的核查证据对论点加以证明。

2、假设和猜想。科学探索(究)“比教科书中作为‘科学的方法’所介绍的教条性的步骤要灵活得多”,提出探究假设和猜想,借助材料和实验活动对其进行亲身直观的验证比只是借助数据进行推理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直觉判断力和想象力,并逐步学会如何更好地运用直觉判断和想象思维。

3、质疑和思辨。质疑与思辨所带来愉悦感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能体会到的重要情感体验,同时质疑与思辨的思想又是探究活动得以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下去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它使思维不墨守成规,不受传统窠臼的羁绊;另一方面,它又监督思维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臆想或幻想。它是更高水平的科学思想统领着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形成科学精神——探究活动的精神价值

探究活动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更要使学生形成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等科学精神。具体包括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愿意为探索自然的奥秘付出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的实证精神;敢于坚持真理,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的理性精神;善于思考和分析,追求准确和精细;同时能听取不同意见,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设计思路的分析精神和开放精神;以及敢于大胆质疑,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的批判精神。这些科学精神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要依托于一定活动和经历才能逐步内化为影响人的行为方式的精神原则,所以在探究活动的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科学精神渗透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正如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兰本达曾指出的,科学教育的最高价值,是要使儿童获得终生受用的方法、思想(精神)。同样的,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是要使学生学会科学方法、掌握科学思想、形成科学精神!

8.小学教育科学化管理探究 篇八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锡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1.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锡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1.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1.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2.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2.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2.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高潮。

2.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科学课《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2.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9.小学教育科学化管理探究 篇九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是探究的主题,已成为小学科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科学教学改革中,教师们尽可能的体现出这一理念,但在实践中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总是在不经意中,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并已形成了一些僵化的模式,影响并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其表现为:

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每一次探究活动之前,总是习惯于将自己引导的方法、思路、过程等作细致周密的部署安排,每步教师该干什么学生会出现什么情况,产生什么问题,都要进行预设,很少给自己的教学留下“空白”为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

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过分强调让学生动手,而忽视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动脑思维、感悟。让学生实验,总是把试验步骤讲得详细清楚让学生汇报,总是尽揽对结论有效地信息,而回避一些对结论虽然无效,但能体现学生探究意义的信息。

三、教师的课堂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实践性作业的评价,评价语言滞后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产生误导。这些问题严重的限制了学生主题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那末如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科学课堂充满生命力,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预设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要正确处理活动与思维的关系。

10.科学教育重在探究 篇十

一、科学探究教学的内涵解析

科学探究教学是指,教师按照科学探索和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创设有益的教学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就某一探究主题自主的开展搜集资料、调查研究、设计操作实验、合作讨论等探究活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是让小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体会科学研究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自我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通过探究自然而然地进入科学的学习。第二,过程的体验性。学生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探究活动的结果并不重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由亲身体验引出的现象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第三,重视科学素养养成。科学探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通过自己参与、亲身体验、合作讨论,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小学科学探究教学存在现状分析

探究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被引入到基础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重视,但在现实小学科学教学中也还存在着较多问题,教学效果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其主要原因还是教学改革的理念谈得比较多一点,而实际操作层面的教学方法却很少有专门指导。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已基本领悟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也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很多教师都将教育关注的主体放在了学生上,认识到了教学内容应该丰富、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要多关注教育过程的实施,但实施教育过程的时候,教师却也力不从心,不知如何建构组织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或者运用了探究教学,而实质的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意。所以,解决小学探究教学实际操作问题,是我们要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三、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策略思考

1.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探究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一样,教师首先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情景和情境,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孩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组织学生质疑、思考、调查、探究、讨论。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所以,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多创设自主探究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思考分析,探究问题。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灯泡亮起来》《观察金鱼的身体》、《水和油的分离》《设计制作一个雨量器》等这些具有小实验、小制作性质的探究课时,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分析 ,让学生尽情地探究快乐的实验,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学生喜欢探究、喜欢动手,必能增长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开展有效的探究教学,更多是设计研究探究活动,组织引导探究过程,关键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信任和尊重学生,把科学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实践,大胆放手,让科学探究课活起来。

2.贴近生活,探究实验贯穿于课内外

不要让科学太神秘,科学不应拘泥于课堂,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探究活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把科学课堂延升到课外,以保证探究活动持续性和完整性,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得以完满。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探究活动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教师在引导课内探究的同时,要鼓励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探究,使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各种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多方面获取知识信息,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个性得到发展,兴趣爱好得到增强,科学素养不断养成。例如在教授《养蚕》一课,从蚕的出生到结茧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实验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于是,白天,让学生把蚕带到学校里来,一起给它们喂桑叶,一起观察,傍晚由学生带回家照顾,突破课堂时间空间的封闭性,树立课堂开放教学观,让探究实验走进我们的生活,时时处处都是科学探究的课堂。再比如《我的大树》、《我看到了什么》、《寻访小动物》等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自己在课外完成探究活动,引导和帮助他们科学现象的体验,使他们更加热爱自然、喜欢探究、热爱科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和兴趣,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素养。

小学科学探究是导向,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学科学,做科学,从而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学生在主动、开放、动态、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的主动参与、感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11.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探究 篇十一

一、小学科学的重要性

人在幼儿阶段, 好奇心探索欲是最强的时候, 他对自然现象总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例如, 小朋友总是会问下一些奇奇怪怪的科学问题:天为什么是蓝, 还为什么也是蓝的, 我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打雷要下雨等等的问题, 好奇和探索欲是发现科学两个最重要的精神, 人到了成年这种好奇心和探索与就会逐渐的减退, 因此幼儿时段是学习科学的最好时期。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儿时能够得到良好的科学培养, 那么他在未来的就能够的得到比较高的发展, 他的智力水平, 思维能力以及思辨能力都会略高于常人。反之, 如果一个孩子错过了科学培养最佳黄金期, 那么他未来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要知道人的每一个时期都会不可复制, 一旦错过就无法挽回, 因此, 在孩子幼儿时期提高他们的科学综合素质, 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呀!

二、小学科学课堂的现状

1.过分的强调科学探究这一单一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的确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并且他在科学学习方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如果一味的强调科学学习的方式, 那就会使得科学学习研究的的不全面, 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学习的关键是要打好学习的框架, 以便日后在其之上添砖加瓦, 如果只是注重一味的修饰某一根柱子就会造成日后学习科学知识的不全面。

2.给予学生过多的自主权

现下的教育的确需要鼓励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要知道在小学阶段的孩子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在这一阶段的孩子有他们特有的天性。首先在这一时期的孩子, 他们的知识水平有现, 心智还处于刚刚萌芽的阶段, 如果所有的科学探究都要孩子自己去独立完成这很显然是不现实的, 而且, 在这一时期的孩子虽然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他们的耐性还是明显有欠缺的, 在加上孩子身上爱玩的天性, 使得他们很难独立的去完成科学学习。

3.过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科学的培养都是一样重要的, 他们之间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在科学教学课活动中科学探究离不开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也离不开科学概念, 对于他们的学习是不可分割的, 而现实是教师教学中过于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 忽略帮助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 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将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概念完美有机的统一起来。

三、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

1.多元化的学习方法

因此在科学教学上, 应该要将科学的教学内容, 它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有机的结合。做到科学学习的完整性, 以及全面性。要对科学课堂进行分类, 比如在上科学实验课的时候老师就应该要强调学生要以探究活动为主, 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探究实验的现象;当在进行科学观察课的时候就应该要鼓励学生去细致的观察, 引导学生要以观察为主;而科学阅读课就应该要以阅读探讨为主,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组, 对某一个科学问题进行探讨, 通过查阅资料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结论, 这事探讨的结论如何已经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在科学阅读课上, 学会查阅资料,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如何去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 也学会了如何去看待别人的观点, 以及在不同的观点之下擦出智慧的火花。

2.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在给予学生自主权的同时也应该要注意“适度”二字, 要了解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与天性, 老师需要在学生的身边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带领着学生去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 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例如在上《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一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 教材设计以自主探究为核心,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 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 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 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3.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既要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 也不能忽略了帮助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 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将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概念完美有机的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打好科学学习的知识框架, 整理脑中的科学概念, 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

12.小学教育科学化管理探究 篇十二

实 施 方 案

一、会议研讨目的和意义

今年五月举行了全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通过优质课评比,交流展示了各县区近年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可以看到,在各县区教研室、科学教研员和科学教师的不懈探索下,我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比较好地体现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程理念,但同时也反应出一些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其中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后,如何把探究活动落在实处,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当前,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已成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应从追求形式转到注重实效上来,因此加强“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对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一线教师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研讨交流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目的和意义,掌握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二、会议研讨内容和形式

1、主题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怎样把探究活动落到实处,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2、观摩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录像课《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冀人版四年级《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3、讲课教师围绕研讨主题介绍备课讲课设计思路和体会。

4、讲课教师区县教研员评课。

5、教研员代表、教师代表研讨发言。

6、教师互动研讨发言。

上一篇:学校消防安全整治工作总结下一篇:秋季主持词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