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白杨礼赞》读书心得(精选10篇)
1.九年级《白杨礼赞》读书心得 篇一
春日阳光炫目,我再次读到茅盾的《白杨礼赞》,听见树叶扶风的窸窣之声,又想起了中华民族的那一段峥嵘岁月。
拿破仑曾说过:“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当这头雄狮千锤百炼后发出震耳的一吼时,山河变色,日月无光,这,就是抗日战争。
在抗战胜利后,谢觉哉老先生这样回忆道:“伏尸流血五千里,卧薪尝胆一百年。”如今,通过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文字,我们依稀可辨当年的腥风血雨,但却再也不想经历曾经的龙血玄黄。
今年是甲子年,是抗战胜利的75周年。75年,可以使一个豆蔻少女成为耄耋老人;可以将沧海变为桑田;可以将高山夷为平地;可以使卷帙变得发黄。但抗日健儿们如自杨树一样的挺直傲岸的身驱和意志,却令人难以忘怀。
忘不了,青纱帐里擦枪走火的凝重;忘不了芦花荡里声东击西的机警;忘不了南京城里惨绝人寰的扫荡;忘不了赵一曼的满腔热血;忘不了五壮士的声嘶力竭;忘不了杨靖宇的仰天长啸。
眼前依稀出现棵棵白杨,伸戟指天,不畏风霜狂沙,哪怕折枝损叶,哪怕最终只残存着那根挺直的脊梁,尽管已无苍翠的“擎雨盖”,那“傲霜枝”却与风沙战斗到底!“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国,博大宽厚,仁慈广爱,但绝不是任人宰割的民族,“我为鱼肉”早已被尘封在了时代的洪流中,但历久弥新的痛却刻入了骨髓。
我们不喜记仇,但我们并不健忘;我们憧憬和平,但我们不畏战争;我们奔向未来,但我们不弃历史。中国人友好和善,自力更生,但犯我国土者,虽远必诛!宽容并不是一钟懦弱,而是在战争中历经苦难的人,仅仅想守护住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东亚病夫,中国人,也不是随便被称为“支那”的地位了。我们再也不想看见“可怜半壁东南劫,十万青磷带血飞”的惨状,我们也不想听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剧。所以,能做的,只有铭记。铭记那弹痕斑驳的古城墙;铭记战机飞过的恐慌;铭记年年响在耳畔的警钟。
何时销戈铸甲?“莫忘枕戈睡,休教鬼猖狂”,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都要像那白杨,棵棵拔节,力争上游,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九年级《白杨礼赞》读书心得 篇二
◎设计说明:
1.《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2.朗读,以感知文本;摘录,以进入文本;对话,以探究文本。◎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写于1941年,作者成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通过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感知课文内容。2.理清层次,把握文章思路。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味文章富有感情的语句,赏析关键语句。4.学习象征、衬托、对比等手法及排比、反问的修辞方法。◎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感受作者含蓄而奔放的感情。
2.学习象征、衬托、对比等手法及排比、反问的修辞方法。
一、以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预习作业——“我了解的茅盾”。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扫除字词障碍。并注意下面的问题: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脑海里浮现出了哪几幅画面?
听后归纳:“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或曰“敌后抗战图”),三幅图画,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都能给人以情感激发和思想熏陶。
三、品读课文,赏析美图
步骤一:赏析“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1分析:印发《现代汉语词典》对“毛白杨”的解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写白杨的段落,反复诵读,和印发文字作比较阅读,然后,把自己的体会、见解以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突破理解重点:“象征”的特点。
2拓展:欣赏歌曲《小白杨》,进一步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3运用:用象征手法,按照下列格式说一句话。
我由
想到了
它象征了
4联想:和平时代的今天,你认为白杨树可以象征哪些人的精神呢?为什么?一分钟口头作文。
步骤二:赏析“高原风景图”,分析衬托手法的运用。
屏幕显示问题:
1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内在气质、象征意义,在文中5~8小节都写出来了,那么文章开头写高原景色是不是多余?
2作者为什么既写黄土高原的无边无垠、坦荡如砥,又写它的单调、令人恹恹欲睡呢?
引导使学生明确:
1屏幕显示一个白色色块,把它分别放在白色、灰色、黑色三个色块中,体会灰色对白色的正面衬托和黑色对白色的反面衬托,进一步理解单调、令人恹恹欲睡的黄土高原作为白杨树的反面衬托的作用。
2屏幕显示汽车在高原上奔驰的图画,先是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显得有点单调,突然出现一株或一排白杨树,进一步体会衬托的作用。
四、赏读课文,美点寻踪
点拨: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的,能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语句语段等。
五、朗读课文,感悟升华
六、布置作业
1. 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学习工具书有字典,有词典,我想也应该有“句典”。这节课我们品读了美文《白杨礼赞》,课后大家每人从文中选出一句或几句话,整理在卡片上,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借助资料,写出你所选句子的注解。大家的作品集在一起,不就成了《白杨礼赞》的“句典”了吗?
示例: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起笔一句,直点礼赞对象,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实在”一词充满了情感,“不平凡”点明了中心,叹号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3.白杨礼赞读书笔记 篇三
文中的爸爸在新疆工作。由于西部太落后,解放军被派去西部建设。文中的爸爸也不例外,成为一名西部建设者。那时的西边藏环境恶略,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连天和地都是浑黄一体。爸爸却扎根边疆,献出自己的青春。而且他让他的孩子也扎根边疆。他希望孩子们长大后也能为建设西部做贡献。成为国家的栋梁,这位父亲是多么无私呀!为了祖国的建设奉献了一代又一代。就像戈壁滩铁路旁的白杨一样守护着铁路,不让他被风沙侵入。
在去边疆的路途上,他的心情一定是坚定的。他望着一排排白杨树出神。此时此刻,他肯定被白杨树的种种优点所吸引。他觉得白杨树和他自己很相似。那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奉献自己。这不就是奉献自己青春的战士的化身么?
父亲的心也一定是欢喜的。因为快到站的时候,他看见几棵小树挺立在大树下迎着风沙成长,他一定觉得那些小树就像自己的儿子,那么坚强,在恶略的环境下也能茁壮成长。
4.白杨礼赞读书笔记 篇四
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白杨树的精神,写出了广大西北农民坚强不屈、团结抗战的精神和意志。
文章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通过这句话,让那些看不起北方农民的民众,从心底里感到惭愧。
5.白杨礼赞的心得体会 篇五
因为把豪猪比成绅士,所以就要多花些笔墨介绍豪猪。茅盾先生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对豪猪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既其生理上自卫、自我保护的特点,进行了夸张性的描写。因为出于它的本能,豪猪不会主动攻击别人。当别人攻击它、它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它就会缩作一团,等待“挨打”--利用它身上带刺钩的锋利毛---得天独厚的防御武器,使进攻者上当受挫。豪猪的这种斗争方式,可见是被动的。尽管它的毛那样锋利,但总是处于挨打的地位。
豪猪靠它得天独厚的豪毛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身上确有两处致命弱点:一是腹部,一是鼻子。知晓它的这两处弱点,再小的动物都能制服它,消灭它。因为它只能防御,无力进攻,且有致命弱点,所以它的生存面临诸多危险。
6.九年级《白杨礼赞》读书心得 篇六
学习目标:
1、我要识记茅盾及有关背景,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我能理清文章结构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我能品味白杨树的形神之美,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4、我能理解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运用;
重点:
我能品味白杨树的形神之美,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难点:
我能理解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运用。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作者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掌控下的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原名,字,现代作家。他著有长篇小,短篇小说等。本文体裁是,选自。“礼赞”含有之意。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倦怠地壳()恹恹()
晕圈()婆suō()qiú()枝秀qí()
3、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4、文中成语“妙手偶得”出自代著名诗人的_______,_____(诗句)。这位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近万首诗,我们还曾学过他的,其中有_,_。两句,很富有哲理,能激励人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看到光明,增强信心。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要求:(1)在每个自然段落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归纳出本文的情节。(2)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3)概括文章的中心
(1) 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2)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概括文章的中心:(自己总结)
2、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3、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4、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三、 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折磨(zhé)折本(zhé)折腾(zhē)
B.参天(cān)参差(chēn)参考(cān)
C.纵横(héng)横行(héng)蛮横(hèng)
D.倔强(jiàng)强壮(qián)强迫(qiǎng)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
(2)黄绿错综:
(3)妙手偶得:
(4)无边无垠:
(5)倔强:
(6)纵横决荡:
(7)楠木:
(8)秀颀:
能力提升(选做题)
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白杨树生长在西北高原,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深根性。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达90年以上。它可作庭荫树、行道树,丛植于草坪,还可作固沙,保土、护岩固堤及荒沙造林树种。
①请运用白杨树的相关材料对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②白杨树在西北是一种很普通的树,为什么有人要赞美它呢?请根据材
料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二、《白杨礼赞》学案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略)2、(略)3、(略)
4、南宋;陆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合作探究
1、(1)明确: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2)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3)明确: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明确: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4、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三、 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略)2.(略)
能力提升(选做题)
3.①明确:赏白杨敬仰傲骨精神。②明确:白杨树不畏严寒,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做人也应该具有像白杨一样的品格。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两个。它们的含义又是什么?
2、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2)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3)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4)白杨树象征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3) 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4)
二、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2.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能力提升(选做题)
3.从“梅花、翠竹、荷花、落叶、蜡烛、孔鹰、太阳、暖水瓶”中选取一至三个,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100字以内)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明确: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2、(1)明确: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明确: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1)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木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三、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1)比喻(2)拟人
2.(1)抒情(2)议论(3)描写.
能力提升(选做题)
3.(略)
雷真民
7.九年级《白杨礼赞》读书心得 篇七
茅盾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和常用词语。
2.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4、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教学时间:3课时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诗词中有很多托物言志的佳句,有写“竹姿”的,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写“梅影”的,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有写“柳韵”的,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字面上写的是“竹”“梅”“柳”,赞颂的是人的坚韧顽强、生气勃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白扬礼赞》。教学步骤
一、解题 赞 —— 表示崇敬和赞美。何为礼赞?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 因为白杨树不平凡。
二、作者介绍
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还担任过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茅盾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及剧本《清明前后》等。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三、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四、正字正音
读准下列划横线红字的字音。
大毡子zhān 外壳ké 锤炼lǐàn 主宰zǎi 倦怠 dài 虬枝 qiú
婆娑 pósuō楠木nán
秀颀 qí刹那chà
参天cān晕圈 yùn 倔强 juéjiàng 诸如 zhū 初融róng 潜滋暗长qián 旁逸斜出yì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 yān 纵横决荡héng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扬之情。
2、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段)直抒胸臆,点明题旨。第二部分(2--4段)展示背景,突出主体。第三部分(5--6段)具体描绘,倾情赞美。第四部分(7--8段)揭象征意,点明主题。第五部分(9段)照应开头,深化中心。
3、划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首尾照应
“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结构文章的线索。
六、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整体把握:
1、从第4自然段中的“那”到第6自然段中的“这”,从第1自然段中的“赞美”到第9自然段中的“高声赞美”,分别说明什么?
说明作者观察白杨树的角度是从远到近,所抒发的感情由浅入深;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2.开篇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这是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内容上将文章各段串联起来,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成为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3.“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比喻,概述了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色:辽阔平坦、色彩鲜艳。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为白杨树画出了背景。
4.第②段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起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单调”,令人“倦怠”,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5.第⑦段为什么作者连续使用四个反问句,其用意是什么?
第一个反问句突出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共鸣,为下文盛赞张本。第二、三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肯定了它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四个反问句,从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二:分析手法
1、什么叫象征,本文的象征体和本体是什么?
明确:(1)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2)象征本体和象征体 树(本体)—人(象征体)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 ——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 ———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 ————————层层深入
这种写法就叫象征。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法。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2、在文章中找出集中描写白杨树的段落,说一说白杨树与北方军民有哪些相似点。明确:(五—-六段)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力争上游
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片片向上进取 光滑淡青色质朴
参天耸立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内在气质)
3、什么叫衬托?本文第一段怎样运用衬托这一修辞手法的?
明确:衬托 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第一段怎样运用衬托这一修辞手法的,请见下表: 生长环境
黄绿错综色雄壮伟大对比单调 无边无垠大
坦荡如砥平正衬不平凡反衬
三、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
1、文章第7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作者在第7段,承第三部分(5、6自然段)对白杨树描写之后,紧接着对它进行抒情性评论。主要用了以下修辞方法:
(1)拟人、对比。拟人 对比衬托 好女子 伟丈夫!
欲扬先抑农民 哨兵精神 意志 婆娑、屈曲盘旋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坚强不屈 温和 靠紧团结 挺拔 力求上进
下面,再用排比、反问,层层递进、气势充沛、酣畅淋漓。
2、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陈述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3、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引导读者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由树及人张本。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引导读者把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点明象征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又进一步从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来,点明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点明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2)反问、排比
四个“难道”反问句式,层层递进、层出迭见,气势恢弘,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
4、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五、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1、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
明确: 领会到作者不只是赞美树,而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
第三课时
六、能力迁移
1、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象有何特点?作者感受又如何?这些景观和感受对表现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自然景象:黄绿错综,坦荡如砥,无边无垠。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产生情绪:恹恹欲睡,惊奇的叫了一声。
对表现白杨树的作用: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说明“礼赞”的原因。具体从三方面赞颂: 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 外部形态不平凡----形象美; 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
最后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景到树,由树到人。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白杨树一不平凡,它使黄土高原 „„ 生长环境美 白杨树二不平凡,它的外形„„外在形象美 白杨树三不平凡,它象征着„„内在精神美 对比凸现中心
2、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
明确: 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的御用文人们,从而划清自己与顽固派的界限,表明自己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3、文章反复强调白杨
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明确:不矛盾。
“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4、体会划线动词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明确:“扑”与“奔”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准确的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
明确:使用“涌”,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 的喷涌而出。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明确: “泛”,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5、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明确: 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6、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格式:我由„„想到了„„他象征了„„
题白杨图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7、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七:课堂小结:
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8.九年级《白杨礼赞》读书心得 篇八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教学重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
二、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三、自学指导
1、导入。
欣赏白杨的二幅图,说说自己的观感。
引入矛盾的诗《题白杨图》,说说诗歌意思。楠木和枋木对生长条件要求比较严格 而榆、枣却是耐干旱的树木。这是作者以树喻人,羞于与娇生惯养、没有骨气的人为伍。愿意和意志坚强的为友。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我愿意和榆枣做伴,而羞于与楠枋为伍。
2、初读课文,你脑海中浮现了哪几幅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3、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 的树”的句式表达。明确: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四、互动交流一
1、白杨树的种种特征,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明确: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2、“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生长环境(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雄壮、伟大
外部形象(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滑)旺盛,力争上游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坚强,有斗争精神
这种情况可用一幅图来形象的表示如下。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从结构上去理解也可以说成是线索。那么本文的线索也就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
学生: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互动交流二
1、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学生只要合理就行。
2、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
3、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明确: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七、当堂训练
《白杨礼赞》当堂训练
①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 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 和风吹送,()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 这时你()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选文第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了高原的哪些特点? 答: 2.选出一组恰当的词语填入选文的括号内。()
A.扑 翻 涌 B.映 滚 升 C.扑 滚 涌 D.扑 翻 升
3、上文中,描写黄土高原色彩的词语是___ ________,描写范围的词语是____ ____,描写地势的词语是_____ ____。
4、文中用“无边无垠”,写出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出高原的平,还用_____ __ __写出高原的高。
5、用“||”给语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本段每一层次的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6、对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文字明写高原的平坦与辽阔,暗写陕甘宁边区的自然风貌,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抗日根据地的强烈感情。
B.本段文字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壮阔的背景衬托了它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描写了高原的平坦与辽阔,表现出陕甘宁边区自然风光的壮美,为全文情感的抒发作了渲染和铺垫。
D.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壮阔的背景衬托它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暗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了铺垫。答案:
1.比喻; 突出了高原平坦,辽阔,色彩鲜明的特点。2.A。
3、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4、远山的连峰就在你的脚下。
5、① ② ③ ④ || ⑤ ⑥ 第一层描绘了作者在高原上行 驶所见到的景象,第二层写在高原上行驶涌起的感想。
6、D。
八、布置回家作业
1、抄写词语;
2、继续背诵课文第7节;
3、深读课文,体会作者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写法。
九、板书结构
二、白杨礼赞
生长环境 雄伟、高大 外部形象 力争上游 内部气质 具有斗争精神
十、教学后记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白杨礼赞》。
二、教学目标
1、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以及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三、自学指导
1、白杨树的总体形象特征是什么? 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明确:力争上游。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的? 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四、互动交流一
1、作者笔下的壮美的黄土高原有怎样的特点?作者着意描写黄土高原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特点: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从从黄土高原写起?
① 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② 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揭示了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为全文作铺垫。
五、互动交流二
再读课文第7小节:思考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注意四个反问句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第1句是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第2—4句是否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四句的意思逐层加深。第1句明确白杨树不只是树,第2句指出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3句由“农民”扩大到“守卫家乡的哨兵”,第4句则进一步指出白杨树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愈来愈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这四个句子,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内容,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
六、互动交流三
1、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茅盾同志曾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表明作者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因此,写楠木深化了中心,并不偏离题意。
七、课堂小结
1、“不平凡”三字既是文章的抒情基础,也是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
2、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3、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八、当堂训练
《白杨礼赞》随堂练习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1.选文从哪几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从哪几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都是赞美白杨树的,为什么开始指代用“那”,后边两处用“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析四个反问排比句,是怎样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写楠木的目的何在?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外形、色彩、风格。
2.干、枝、叶: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突出其正直、倔强、不折不挠紧扣“力争上游”,为写白杨树的精神美作铺垫。
3.“那”是远指,与上文“远上”相呼应;下文在对白杨树进行正面描写之后,使人对白杨树有了认识和了解,距离接近了,抒发主观的赞美之情,所以用“这”。
4.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拨”。
5.第一句是说不应当只觉得它只是树,而应当由树联想到人。第二句是说白杨树的品质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具体点出了由白杨树联想到的是哪些人。第三句是说守卫家乡的哨兵就像白杨树一样,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是说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这四个反问句由树联想到人,联想到北方的农 民,进而联想到抗日军民,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写楠木为了以树比树,以人比人,以达到艺术效果一致,协调,完整。再次点题,呼应开头,深化中心,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八、布置作业
1、复习《白杨礼赞》
2、预习第3课《石榴》
九、板书结构
白杨礼赞 黄土高原 烘托
贵族化楠木 对比
象征意义
十、教学后记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我精简提问,精心设计了几个环节,着重解决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整个课堂紧凑高效。
作为一堂传统式的课堂,既讲究一课一得,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知的培养。这堂课最让我得意的可能还是课前及课尾让学生欣赏《小白杨》的歌曲,这首歌曲既吻合我的课题,在课前起到了情感铺垫和理解铺垫的作用,也达到了帮助学生理解象征这一手法的目的。
9.《你在为谁读书》九年级读书心得 篇九
如何改变这种只重“知道”、不重“做到”的“知道文化”,如何前进一步,从“知道”变为“做到”这是我们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来吧,来书中找答案!
作者将芸芸众生大致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卓越的人,即领袖。这种人具有主动性。主动性就是没有被人告知,却在做着恰当的事情。第二类是优秀的人。任务只需布置一次,他就会认真地做好,不论有什么困难险阻,不需要任何人再讲第二次,而且下次再做同类事情就不需要别人耳提面命了。第三类是非常普通的人。这类人,事情要别人布置两到三次,提供相应的条件,他才会相应地去做好事。第四类是永远的“贫困者”。他们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这种人只有在饥寒交迫、山穷水尽的情况下才会奋斗一把,要背后有人踹他一脚才会出门找食。
对号入座,十年后的你处在哪一类,如果不甘做底座,就试着改变!
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对梦想、毅力、勤奋、自信、感恩、爱心等十个方面针对杨略的现状进行论述,其实,在读的过程中,我都在杨略的身上或多或少的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也相信,那些典型的问题都是当代青少年的问题范本!
平时的语言中,我读出了一个长者的博爱与睿智。在一句句箴言中点醒迷失的自己,在一个个扣人心弦的小故事中找到努力的方向,我想,这便是我读它最大的价值吧!
一个人只有充感激之情,才会树立积极的心态,确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以自己的行动去回馈方方面面,才会充分发人“真、善、美、爱”的人性优点,克服“假、丑、恶、恨”的人性弱点,除去“对人不知感恩,对己不知克制,对事不知尽力,对物不知珍惜”的现代人的心病。
我始终相信,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永远都是幸福的,也是被上帝眷顾的,曾经在电脑桌面上的标签就是“常念感恩”,在感恩中,你会发现一笔无价的财富。曾经无知的抱怨着一切,随着不断地成长,我发现消极的人的朋友圈是很狭窄的,所以尽力的改变着自己,开始感激身边的人和事,甚至一草一木。张丽钧说,没有一天不值得记叙,而我想说,没有一天不值得感激。
自信是一个人脸上的阳光,是心灵里不灭的圣火,它与出身、地位、权利、金钱等等都无关,只源于你对生活的态度,对自我的肯定。内心的贫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你的风景在于你的独特。与其自怨自艾地生存,莫如坦然、欣然地生活,与其相信那些迷茫的错觉,不如相信自己的微笑。
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美国的小男孩即使为别人看车脸上也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所以他们通常会得到比别人高很多的消费,好的情绪会传染人,早在千百年前孟子就提出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情绪是一个人内在的气质,记得积极心理学中提出过一个观点:一样的事实,乐观的诠释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与其抱怨,为什么不去尝试用自己的微笑来征服这个世界呢?
即使你不行动,时间还是无情地流逝,片刻不会停留。那么,何不在这段时间里努力进取,做出成绩来呢?因为不管想法有多好,除非身体力行,否则永远也不会有收获。拖延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你一旦拖延,你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积累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恶习。
“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根本而言,拖延的问题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自尊上的问题。将它看做是一个人自我价值感方面的问题。我在生活中面对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有极大的拖延,但我深深的感受到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它不会再长出来了,但是实际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又长出来了。所以在拖延症方面,我还需要练习克制。给大家推荐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拖延心理学》,我还没有读完,如何摆脱拖延,它给你专业的答案!
而行动对一个人来说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蔡戈尼克效应,它指的是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当一件工作没有做完就受到阻止时,紧张状态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时被试的思想仍然比较容易指向未完成的工作,从而被回忆起来的可能性就大些。
我们常常吝于帮助别人,却不知道,帮助别人其实正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在前进的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师父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你想走得快,那就自己走,如果你想走得远,大家一起走。这个假期,每天会收到同学悄悄的提醒,一群昂扬向上的年轻人,需要彼此的鼓励和支持,追梦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每个人都是如此,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多帮帮别人,为别人点亮一盏灯,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
你与你的目标无论有多远的距离,都不要担心,把你的精神集中在十分钟内的距离,别让那遥远的未来令你烦闷。
忘了是哪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就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生活中,我们需要把目光放长远,把事情考虑周全,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马上要行动的事上,不要想得过多,精神要集中在短距离内,才能发现最精致的风景!
10.白杨礼赞名著读书笔记 篇十
从“白杨树”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从文章这段话能够看出: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都坚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仅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扣,对抗着西北风。这显然是在赞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同时也象征着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坚强不屈的品质。这种精神和意志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我最喜欢的几句话是: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的盘族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笑,如果美是专指“婆婆”或“旁途斜出”之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可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健康,再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完全或毫不掩饰地赞美了“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它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永存常青,同时也在夸赞抗日军民的精神永存。
读这篇文章的感悟没有,唯一能触动我心弦的是白杨树那种临危不惧的精神,或许它还有更多的更好的品质,可是它这种精神是深深打动了我那孤傲的心,在那冷漠与寂静的雪地中,它昂首挺胸,迎之后风雪,而那些被人们赞美的花心,树心早不知跑哪儿去,仅有它——白杨树依然傲立在那里,成长,你觉得有点单调,可在那雪白地后地上有点绿意不教人惊奇吗?
当我读到白杨树挺立在雪地中,我就在想:它是在骄傲它是棵白杨树,当它昂首吃立时,教会了我知前坚强不够,我要像白杨树一样正直生活,那条条光线,颗颗水珠,给予了他美丽,纯洁的心灵,那熊熊火阳,皑皑风雪,铸就了他丰年的品格,在它的身上,意志,力量和梦想紧紧地紧紧地融合。
难道它不值得我们歌颂、不值得我们骄傲吗?我要是一棵白杨树的好啊!那么我将属于人民、属于历史,让整个世界都作为我们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