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猪肉价格波动调研报告

2024-09-18

全县猪肉价格波动调研报告(通用4篇)

1.全县猪肉价格波动调研报告 篇一

市场经济下猪肉价格周期波动原因与对策论文

摘要:我国是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猪肉价格周期波动给我国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带来不稳定因素。文章首先从成本、需求和供给几个方面对猪肉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提高生产效率、形成规模生产和加强政策手段应用这三个方面给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猪肉价格;周期波动;生产效率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我国猪肉产量达到5493万吨,占到全世界猪肉总产量的51%。在国内,猪肉消费也占居民肉类消费量的大头,20在猪肉产量下降的情况下,猪肉消费仍然占比高达64.9%。猪肉价格的波动对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都会产生显著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计显示,猪肉价格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权重值为2.88%。3月份CPI同比上涨2.3%,其中仅猪肉价格上涨因素一项就拉高了0.64个百分点。但是,由于供需关系、饲料成本、疾病、政策和消费习惯等因素交错影响,导致我国猪肉价格存在长期波动现象,有时波动幅度达到100%。由于国内猪肉生产产业链长,涉及就业人口多,猪肉长期大幅波动一方面不利于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会影响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给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对影响猪肉价格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最后对抑制猪肉价格波动幅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引起猪肉价格周期波动的因素分析

(一)养殖成本是影响猪肉价格波动的直接因素

猪肉生产成本主要由仔猪、饲料、医疗、人工和经营等几大类。采购或者自养仔猪成本占整个生猪生产成本的30%左右,仔猪价格同时受仔猪料价格、母猪存栏量、疾病和供求关系等因素影响,其中供求关系是影响仔猪价格的重要因素,当市场行情较好时,仔猪价格会有较大幅度提高,会进一步推高猪肉价格。饲料成本占出栏生猪总成本的大约60%,是影响猪肉价格的重要因素。而饲料的主要成分为玉米和豆粕受气候影响较大,自然条件适合玉米、大豆的生长,产量增加,价格降低,反之则会价格升高。饲料价格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当生猪存栏量较低时,对饲料的需求会降低,从而会抑制饲料价格。但是,由于猪肉供应满足不了需求,会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等到生猪存栏量升高以后,饲料价格会升高,但是猪肉价格反而会降低。医疗、人工和经营成本虽然也影响猪肉价格,但是总体变化不大,对猪肉价格的周期波动贡献较小。

(二)生猪供应量是推动猪肉价格波动的关键因素

供求关系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生猪生产属于供给侧。疾病是影响生猪产量的重要诱因。以来,我国猪肉消费量平均以年均1.2%的速度在增长,需求持续保持旺盛,养殖户饲养意愿肯定应该持续增高。但是,由于疾病会导致在某个时间段内生猪生产量减少。比如四川爆发猪链球菌病,我国南方相继爆发高热病,2010年冬季到春季我国多个省取发生流行性猪腹泻,导致母猪、仔猪和生猪存栏量减少,直接导致生猪产量大幅降低,从而推高猪肉价格。政策因素影响生猪产量。因生猪养殖业不仅影响广大消费者生活,而且涉及整个产业链的就业问题,政府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出手补贴是情理之中的事。比如,和国家分别发放20.02亿元和28.92亿元生猪养殖补贴,国家又给规模养殖企业发放了专项补助,直接推动了生猪产量,导致供应量增加。但是有些政策又会降低生猪产量。比如,随着年新环保法的`实施,养猪业环保监管愈加严格,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区大量设立禁养区和限养区,导致生猪存栏量大幅降低。比如,重庆涪陵区生猪养殖户由于猪场被拆,退出养殖产业的近50%,浙江部分地区退出的养殖户业达到30%。该政策推动2015年底至20上半年猪肉价格迅速上涨。人为主动调整生猪产量。养殖户根据市场情况或是恐慌心理主动调整生产计划。在猪肉价格高时,养殖户会增加生猪存栏量,而当市场需求减少猪肉价格增加时,养殖户则会主动减少生猪存栏量。由于我国规模化养殖比例还比较底,大量中小养殖户对市场的判断不全面不准确,导致生产计划短期效应明显,影响猪肉供应量的稳定。

(三)市场需求改变是加剧猪肉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对猪肉的需求持续稳定增加。但是由于消费习惯和食品安全问题会引起猪肉需求量的短时变化。首先是消费的季节性波动。由于民间习俗每年春节前,会出现消费高峰,居民大量采购猪肉制成腌制品进行储存。春节期间家庭聚会多,宴请多,也会大大增加猪肉需求量。但是春节过后会出现需求的明显减少。此外,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等突发性事件也会短时大幅度影响对猪肉的需求。比如20双汇瘦肉精事件和20发生的黄浦江死猪事件,导致人民对猪肉安全产生疑虑,相关数据显示,年我国生猪存栏量同比下降了0.6%,猪肉价格下降了3.7%。公共安全事件也会显著影响猪肉消费需求,非典疫情导致社会活动明显减少,市场活跃度大幅降低,猪肉需求量也相应急剧下降。

二、抑制猪肉价格波动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影响猪肉价格的因素多,彼此之间有的完全独立,有的又有较高的关联度;有的正相关,有的负相关;有的直接影响猪肉价格,有的有一定的滞后;在每一次猪肉价格升降过程中有的作用大,有的作用小。因此,每次出现大幅猪肉价格波动后再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往往难以达到目的,有时反而起反作用。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采取措施提高生猪养殖效率

生猪生产成本是影响猪肉价格的根本因素,降低生产成本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户的利润空间,扩大了成本与售价之间的缓冲带,减少猪肉价格波动频次和幅度。目前我国生猪生产效率较发达国家还较低。据测算,我国生猪养殖成本约为每公斤12元,而美国则约为8元。造成我国生猪生产成本高的原因主要有饲料成本高,饲料转化率低和仔猪繁殖成本高等原因。前面分析表明饲料成本占猪肉成本的六成以上,目前美国玉米每斤0.97元,比国内低0.3元,饲料成本比国内低30%。另外,统计显示美国肥猪饲料转化率早已达到1.91:1,远低于我国的3:1,国内猪肉成本又提高了33%。同时,我国仔猪繁殖成本也较高。在我国每头母猪能提供的仔猪数仅为13.7头,远低于发达国家20头至25头的水平。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生猪养殖业的科技水平低。国内应该大力发展生猪育种水平,研究生长周期短、饲料转换效率高的新品种,同时提高养殖场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减少浪费,提高猪肉产出率。

(二)深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规模化养殖比例,促进消费升级

很多平抑猪肉价格的政策措施在西方发达国家有效,但在我国却难以发挥作用。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生猪养殖业以散户养殖为主,参与调控的意愿和能力不足。到2015年我国年生猪出栏量在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比例仅为45%,其中10000头以上的比例不到10%。广大饲养散户没有超前规划意识,生猪生产随行就市,价格涨了就扩大生产,价格低了就恐慌性减少生猪存栏量。这种生产模式一方面导致养殖户本身利益难以得到保障,有时甚至加剧市场恐慌,推动价格波动。没有规模化养殖,生猪生产效率就难以提高。我国猪肉消费占到世界的50%,但是至今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猪肉期货市场,养殖规模过小,养殖户过于分散是其中重要原因。此外,分散养殖对应的是分散屠宰和销售,对市场波动过于敏感。据统计,从20以来,我国猪肉消费量持续稳定增长,猪肉年平均供应量也基本满足需求。但是这十几年来我国猪肉价格波动发生了四个周期,波动幅度最高达到100%。第三,规模化养殖有利于猪肉产品消费升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高品质猪肉需求逐年增加。但是目前我国猪肉仍然以鲜肉为主,肉制品产量只占全部生肉上市量的15%,而发达国家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50%。通过提高猪肉深加工不仅能提高产品附加值、有利于调节猪肉供给,还可以促进整个产业抵御上下游价格波动。我国应该采取措施推动规模化养殖,鼓励企业采取兼并重组方式形成规模,也可推动企业将地区分散的养殖户通过合作方式形成集体养殖,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确保养殖规模和供应量的稳定。

(三)合理运用政策手段引导生猪生产和抑制价格波动

完全市场行为必然导致价格波动,我们应该合理运用政策手段来有效抑制价格波动。首先,应该建立良好的动态猪肉储备。目前国内也有猪肉储备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猪肉消费量巨大,靠政府通过采购储备量有限,难以实现平抑肉价。应该通过深加工方式适度增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链条,让猪肉在生产流通中实现几天甚至几个月的储备,避免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直接强传导。其次,尽快建立国内猪肉期货市场,推动国内猪肉市场有序发展,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实现直接交流互动,形成稳定明确的生产预期,维护市场稳定。第三,通过环保、免疫检验等政策手段,适度提高猪肉生产门槛,促使中小养殖户转型升级,推动规模化生产,提高生猪生产抗风险能力,从供给侧维护价格稳定。第四,推动生猪生产和饲料生产的联合互动,稳定饲料主原料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生产,平抑两者之间的价格博弈,减少由于饲料成本引起的猪肉价格波动。第五,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高产、抗病的新仔猪品种,提高生猪生产的饲料转换效率,全面降低猪肉生产成本。猪肉价格波动是一个由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经济过程,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作为市场主体的养殖企业一方面要做好市场预测,科学制定生产计划,避免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抵御风险能力。政府部门应该帮助建立有效的市场调节手段和机制,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来抑制猪肉价格波动。

参考文献:

[1]潘方卉,刘丽丽,庞金波.中国生猪价格周期波动的特征与成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1)

[2]李宝仁,姚熙嘉.我国猪肉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3]罗如意,方热军.浅谈中国养猪业现状及提高养殖效率的方法[J].湖南畜牧兽医,2014(5)

2.全县猪肉价格波动调研报告 篇二

2007年的中国养猪业着实地火了一把, 名副其实地当了一次市场的主角。2008年总体来讲是比较好的一年, 上半年全国猪肉平均价格涨幅低于生猪和仔猪价格, 多数地区稳定在24—27元/公斤, 最高价位出现在2月份, 达到26.2元/公斤左右。此后开始持续回落, 进入10月份猪肉价格开始加速跳水, 11月份生猪价格下探之后出现小幅反弹, 春节过后再次出现下滑。

2009年上半年, 我国生猪市场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 在延续上年末短暂的上涨行情后, 生猪价格可谓是一路下滑。对上半年我国生猪市场可以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春节前最后一搏。春节前夕我国生猪价格在逐渐远离“瘦肉精”阴霾影响后, 生猪市场由亏损转为盈利;第二阶段:节日效应过后一路走低。春节前一周猪价已经开始回落, 主要是屠宰企业陆续放假, 生猪收购减少, 生猪价格由2月初的13.24元/公斤一直下跌到5月初的9.7元/kg, 跌幅达26.74%。第三阶段:启动预警, 市场回暖。5月12日, 国家发改委发出三级预警响应, 猪粮比价跌破6:1, 生猪价格跌破利润平衡点, 在连续四周下跌后, 6月13日发改委再次启动冻肉收储计划。通过收储, 发挥“蓄水池”的作用, 自6月下旬起全国猪肉价格回暖, 连续10个星期回升。

二、猪肉价格变动原因分析

(一) 生猪生产结构不合理

目前, 我国生猪饲养模式仍以农户散养为主, 虽然这种家庭养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但据有关研究表明, 生猪供给的75%仍来源于散养农户, 25%来源于规模养猪场。散户养殖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1.生产不稳定, 赚钱就养, 不赚钱就停;2.缺资金, 缺技术, 抗风险能力低;3.适应市场能力差;4.“从众性”强, 容易形成“一哄而起, 一哄而下”的现象, 从而加剧生产的盲目性;5.散户获取市场信息滞后;6.养殖方法不科学。正是由于存在以上诸多弊端, 一旦有风吹草动, 易产生“市场火时跟风, 冷时罢养”, 猪肉供给发生断链, 引起肉价波动。

(二) 猪肉供给大于需求

2006年, 受生猪价格过低和突发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影响, 我国生猪生产下降较多, 导致2007年5月份以后生猪价格快速上涨, 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扶持生猪生产。受生猪生产周期性因素影响, 2007、2008年我国生猪饲养收益较好, 生产迅速恢复并大幅增长, 形成市场供大于求。

(三) 生猪价格波动规律使然

根据国内生猪价格的波动, 大约3—4年间养猪产业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周期。今年上半年猪价已经接近谷底, 有望在第四季度开始回升。我国2006年8月份从养猪低谷慢慢开始回升, 进入2008年4月份生猪价格逐步下滑, 进入调整期, 这是自然规律所致。据不完全统计, 到2009年4月份生猪价格已至10元/公斤, 猪粮比5.88:1大多数规模场已步入亏损期。这也是上半年猪肉价格一直下跌的原因之一。

(四) 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

养猪业是公认的高投入行业, 其成本主要有饲料、人工、疫病防御、猪种、管理等, 在全部的养殖成本中饲料成本占到70%—80%。因此, 饲料成本是影响猪价的最大因素。近年来, 随着能源供应紧张, 玉米作为加工乙醇的原料被大量用作工业原料, 导致了饲料玉米的减少和价格的飞涨。由于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 国际上的优质鱼粉来源也大受限制, 作为优质的蛋白饲料, 鱼粉的价格在近几年居高不下。由于这些因素决定, 2006年以来, 玉米、鱼粉、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呈直线上升趋势, 部分维生素等饲料添加剂价格成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上涨, 使饲料成本提高20%以上。

2007年1月玉米价格已经上涨到1.62元/公斤, 9月份达到1.76元/公斤。豆粕的价格也是一路飙升。据测算每吨育肥猪料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了250元左右。每出栏一头育肥猪, 仅饲料一项就要增加成本100元左右, 生产每公斤肉猪成本上升约0.9元。2008年下半年开始, 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开始回落, 随着饲料价格的下跌, 生猪成本线也随之下降, 这样生猪亏损的程度也就随之减轻。

(五) 疾病控制水平提高, 生猪成活率普遍上升

2005—2006年是国内一些养猪大省疫病泛滥的2年, 经历了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大暴发, 造成大面积仔猪、中猪死亡, 大量生猪被扑杀, 出栏率下降, 猪肉锐减。2008年以来, 通过提高免疫率、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和隔离等有效防治措施, 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得到有效控制, 哺乳仔猪和中猪的成活率有了极大的提高。因此, 生猪出栏率明显提高。

三、稳定我国猪肉市场价格的几点对策

(一) 鼓励农户发展规模化经营, 降低成本, 以促进价格稳定

千家万户的小农分别从事养猪生产, 使得我国的养猪业始终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之中, 饲养规模难以扩大, 影响了养猪业成本的降低。如果实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 就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猪饲养主体。在这个主体中, 由于公司的服务和带动, 可以使每户的生产规模相对大一些, 这样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农户收入, 也有利于稳定市场价格。养猪业的产业化经营可以使高度分散的饲养户实现一定程度的组织化, 并通过组织化来稳定生猪生产, 进而促进市场猪肉价格的稳定。

(二) 建立饲料粮调控机制

饲料成本占整个养猪成本的70%—80%, 饲料粮价格的波动对于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有直接影响。如果国家建立起饲料粮储备机制, 就可以在粮食大幅度降价时大量购入, 在粮价大幅度上升时低价抛出, 有效平抑饲料粮价格波动, 从而起到缓解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的作用。

(三) 建立和完善防疫体系

我国养猪业多次经历大面积的疫病流行, 说明我国的疫病防控体系不够完善和健全, 不仅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 而且严重影响市场供给。因此, 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 一方面要防病于国门之外, 加强国外疫病的调查, 严格进口检疫措施;另一方面要灭病于国土之内, 坚持生产发展和防疫保护并重的方针, 切实加强生猪疫病的防控。加强对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的管理。认真治理畜禽环境污染, 加强检疫和重大传染病强制免疫, 建立生猪免疫档案。严格生猪流通的检疫和监管, 防止疫病的流行。积极推行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 定期发布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生产状况和检测报告。

(四) 国家权威部门应建立正常的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渠道

我国农户的高度分散化经营状况, 使农户单独正确地制定经营决策几乎成为不可能, 现实中信息反馈的不及时, 工商企业和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都限制了农民的正确决策。从全社会来看, 这对稳定猪肉价格和稳定猪肉的供应是极为不利的。因此, 国家的权威部门应建立正常的、及时的、真实的信息发布渠道, 并通过大众传媒发布, 使每一个农户都有可能获得及时、真实、全面的信息, 促使农户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对稳定猪肉市场价格是十分必要的。

(五) 发展猪肉深加工产品, 促使猪肉价格稳定供应均衡

通过发展猪肉加工业, 可以使猪肉的食用期限延长, 并以多样化的制成品满足大众的需求。我国猪肉的加工能力滞后, 加工技术水平低是人所共知的, 国内的猪肉加工量占猪肉生产量的比例过低, 这对稳定猪肉市场价格是不利的。因此, 促进猪肉加工业的发展, 延长养猪业的产业链, 应作为一项稳定猪肉市场价格的重要举措。

(六) 国家对养猪业的扶植政策要长期坚持

为防止生猪市场大起大落, 国家应对养猪业制定长期有效的扶植政策, 保证养猪业长期稳定发展, 实现市场猪肉价格的基本稳定。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消费国和生猪生产国, 猪肉价格时而使养猪户严重亏损, 时而使市场肉价快速攀升, 养猪生产者深刻地感受到养猪业存在的风险、机遇和挑战。在经历了2009年上半年的下跌后, 从6月份猪肉价格连续10个星期回升。因此, 分析近期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对探寻稳定我国猪肉价格的思路和对策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猪肉价格,波动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9) .

[2]国务院办公厅.要保持猪肉等副食品市场稳定[N].北京日报, 2007-5.

3.猪肉价格波动与CPI走势协同 篇三

猪肉价格波动

与我国CPI走势显著协同

在我国总体价格运行中,一个突出的特征便是,价格运行趋势与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保持明显协同,猪肉价格的波动贡献了CPI波动的很大部分,正因如此,就产生了中国特色的猪肉价格周期,出现了CPI(consumer price index)成中国猪肉指数(china pork index)的戏称,甚至有了猪肉价格绑架CPI之说。

笔者认为,二者出现协同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国猪肉价格波动的幅度较大,同比涨幅最高曾超过80%,同比跌幅最大也曾达到30%以上。在最近一轮的猪肉价格上涨中,同比涨幅最高也达到了57.1%。二是我国猪肉价格在CPI的权重较大。目前在我国CPI构成中,食品价格权重为30.49%,而猪肉价格在食品中所占比重主流判断在8%~10%左右。按此计算,猪肉价格在整个CPI中的权重在2.5%~3%之间。这一水平远大于世界主要猪肉生产和消费国,例如日本为0.66%,美国约为0.34%,德国约为0.71%。这一较高的权重,放大了猪肉价格波动对CPI的影响,造成了二者的明显协同。

猪肉价格上行

将再对CPI形成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了多轮的猪肉价格波动。

2000年以来,我国已先后经历了3次猪肉价格波动周期,分别是2002年7月~2005年11月/2005年12月~2009年5月/2009年6月~2012年8月。我国的猪肉价格运行周期一般为40个月。总结来看,我国猪肉价格波动周期为40个月左右。但在这种波动中,价格上行期和回落期并非对称的。

一方面,在时间上是非对称的。一般而言,价格上行期为2年24个月左右,而价格回落期则在1年12个月左右,其余4个月则是价格筑顶或筑底期。

另一方面,在价格波动幅度上是非对称的。一般而言,上行期要明显高于回落期。我国猪肉价格波动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其推动CPI上行的影响,要远大于其拉低CPI下降的影响。正因如此,猪肉价格上行周期一旦确立,将在未来的两年内对CPI形成持续且明显的推动,影响力量绝对不可轻视。

猪肉价格出现

进入上行周期的信号

猪肉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或者进入处于哪一区间,有着特定的信号或条件,关注这些信号并提早作出应对,无论是对通胀治理还是经济刺激都是必要的。

当前来看,在猪肉价格运行中,出现了支撑其进入上行周期的若干信号:

一是猪肉价格从8月下旬开始扭转了持续下跌态势,开始上行。8月份环比增速改变了自今年2月份以来连续6个月为负的情况,达到1.5%,为去年8月以来的最高增速。

二是猪粮比连续23周低于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这一周期与一个生猪生产周期差不多(散养约为160天,规模化养殖约为140天),各类猪肉生产主体有足够的时间去改变生产策略,已能够对生猪生产和供应产生足够的影响。

三是猪肉进口数量显著增加,根据农业部数据,今年6~9月份,我国从美国(世界第二大猪肉生产国和第一大猪肉出口国)进口猪肉的数量分别为2671万磅、4370万磅、6547万磅和8225万磅,出现连续4个月的快速增长态势。

四是玉米等价格持续上涨,受美国旱灾等因素影响,玉米、大豆、小麦等用来生产猪饲料的粮食品种价格持续上涨,连同不断提高的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一起,将显著增加生猪生产成本,将对猪肉价格上行形成推动。

如何减弱猪肉价格上行的影响

现阶段来看,鉴于猪肉价格上行在推动CPI方面的巨大能量(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0%,则带动CPI上行0.25~0.3个百分点),以及猪肉价格上行可能带来的传染效应,因此,提早预防猪肉价格上行,为宏观刺激政策留出足够空间,在确保经济稳中求进和实践价格平稳运行方面,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方面,务必要明确应对猪肉价格上行,必须要立足国内、自力更生。我国猪肉产量占到全世界产量的一半左右,且世界其他国家猪肉供求总体均衡且非常平稳,这一特征决定了虽然我国可以短时间通过适度加大进口来应对需求的增加、控制猪肉价格上涨,却不能作为根本手段,解决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只能依靠自身。

4.全县猪肉价格波动调研报告 篇四

2015年7月下旬, 全国猪肉 (精瘦肉) 平均价格为15.76元每斤, 在短短四个月之内涨幅已超过30%, 且创下3年内新高。据农业部数据公布2015年6月份全国生猪存栏38460万头, 比去年同期减少10%;能繁母猪存栏3899万头, 同比减少14.8%, 成为本轮猪肉价格上涨的主因。尽管此番猪肉价格上涨无论从上涨节点, 亦或是上涨成因均属常态, 然而我国生猪价格在周期波动率及短期波动指标方面都有明显加剧的迹象 (王倩, 2014) , 同时猪肉价格的短期波动表现为线性增长趋势 (李秉龙, 2007) 。因此在常态的猪肉价格波动增长下已出现了非常态的波动增长趋势, 进一步探索生猪产业的发展显得迫在当下。

国内不少学者对此给出了大量的研究建议, 主要分为三大方面。建立信息监控、预警体系:加强生猪重大疫病监测与防控力度, 健全生猪价格信息监控与预警机制 (于少东, 2012) ;根据生猪产业格局变化适时调整我国猪肉价格波动预警体系 (李文煌, 2013) 。健全市场机制:建立期货市场, 稳定交易价格 (凡兰兴, 2012) ;促进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 (江六一, 2014) 。加强政府调控:根据仔猪价格、玉米价格及其滞后变化制定猪肉价格调控政策 (闫振宇, 2012) ;进一步完善补贴方式 (胡向东, 2010) 。本文认为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当需倚靠市场力量, 因此将着重探讨市场化运行机制下的生猪产业发展之路。

二、我国生猪行业发展探索

我国目前猪肉价格波动周期往往在3年左右, 由于受生猪生产周期限制, 供给无法受价格波动而迅速调节, 其价格波动也就难以避免, 养殖户主及企业也将面临因价格波动而导致的收益风险。因此确保养殖户及企业收益的稳定性、降低风险将成为生猪行业发展的核心。

(一) 产业化合作社

200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 标志着农业合作社正式进入了发展轨道。然而我国既没有像欧洲那样形成政府强有力组织下的农场主合作社, 也没有美国式的大企业与农场主高度配合形成内部的全产业链以及外部发达的资本市场支撑。并且国内农业合作社的产业化经营, 往往只是针对普通农产品。对于生猪产业来说, 并没有深入挖掘其应用价值。但仍有一些民间资本逐渐探索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合作社之路。下面以广东温氏企业为例介绍“公司+农户”经营模式。

创建于1983年的温氏集团, 首创了“公司+农户”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管理模式。公司与当地合作社农户之间形成了种苗、饲料、销售、技术及管理等环节的全程管理。农户仅需要负责公司提供的管理标准进行饲养, 公司则提供其它方面的保障服务。在此过程中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 两者之间更是建立起来了长期的信用机制, 较好地实现了利益共享。如此, 通过资本注入建立股份制合作社以整合资源, 通过技术引入以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以合作社为纽带将外来资本与当地村镇形成紧密的共生关系, 形成产业化后的合作社才会被不断注入活力。

(二) 标准化管理

相对于发达国家, 我国生猪产业科学化管理比较薄弱, 下面以丹麦模式为例。

丹麦生猪产业得益于完善的管理体系与协调能力。上有由养猪农场、屠宰场及所属企业组成的国家生猪生产委员会管理法规, 下有养猪和屠宰联合会管生产。无论是农场的土地面积, 还是农场主可拥有家畜的数量, 乃至农场土地面积与施肥量的比例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且对于从事生猪养殖产业的农场主有着极高的素质要求, 必须拥有“绿色证书”和从业经验证明, 且需要接受相关机构评估认证。通过种种措施将丹麦生猪出栏量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数目上, 从而使丹麦养猪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轨道。

而我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极度缺乏标准化概念———尤其是食品行业, 往往任由市场机制自由调节。养猪业的标准化管理, 实质上是在提高资本、技术、人力进入质量和产品输出质量基础上, 通过稳定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以稳定市场供需。标准化管理将促进生猪产业正逐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三) 衔接资本市场

在如何利用资本市场规避风险, 稳定养殖户主及企业收益方面, 现阶段下的市场条件依旧存有诸多不足。一方面围绕生猪产业的上下游产业依旧没有形成统一的规格与市场, 另一方面国内期货市场运行机制并不健全, 导致我国上市生猪期货的条件确实还不具备。同时, 围绕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的饲料期货交易也未完全铺展开来。因此要推动生猪期货上市, 起到期货交易对现货的保值作用仍然需要做足够的前期准备。

尽管至今生猪期货上市仍未确定, 但在饲料期货方面存有可操作性。目前限于市场力量过于分散, 要进行较大规模的饲料期货交易稳定交易价格, 资金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可由政府牵头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尝试设立共同基金, 基金来源可以来自政府专项资金, 企业利润, 合作社部分股份资金等, 并与专业性较强的金融机构相互合作, 通过降低饲料交易风险以稳定生猪产业收益。同时政府要建立良好的生猪企业入市融资或费用补贴机制, 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套期保值。期货、保险等金融工具的运用, 不仅将推动生猪产业现代化发展, 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三、结语

从农业部对2008~2012年养猪净利润率分析来看, 中等规模养猪为最高, 而我国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量占总出栏量的比重由1999年的21.4%上升至2012年的67.9%。可见随着规模化程度的提高, 虽无法消除猪肉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养殖户及企业收益的却是着实提高的。但关键是需要提高这种收益的稳定性, 通过产业化的合作社, 标准化的管理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以及资本市场的外部配合降低风险, 这种稳定性的提升才能最大程度创造社会福利。

摘要:此轮猪肉价格上涨应属波动性周期中的常态, 产业化合作社, 标准化管理, 衔接资本市场将有利于提高养殖户及企业收益的稳定性。

关键词:生猪产业,周期性波动,稳定收益

参考文献

[1]钱宇阳.生猪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缺口预计半年左右补上[EB/OL].中国畜牧业信息网, 2015-08-19.

[2]王倩, 王明, 常青.我国猪肉价格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4 (09) .

[3]凡兰兴.猪肉价格波动与我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反思[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 (01) .

[4]江六一, 丁家云, 周正平.我国猪肉价格波动规律及调控对策研究——基于H-P滤波法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14 (09) .

上一篇:遇到陌生人作文下一篇:施工企业信息化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