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毕业自我鉴定(共8篇)
1.师范大学毕业自我鉴定 篇一
在xx的示范大学这里学习即将告一段落,离别总是在不舍的时候,回顾起来又是这么的美好,我现在充满了很多的不舍,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好学好,当然更加重要的还是能够努力去做好日常当中的每一件事情,在xx这个学习的几年,我全面的培养自己,让自己更加的强大了,虽然说过去的一段时间以来我都是这么过来的,但是现在回顾还是这么的充实,感觉也不一样,即将面对的社会,也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虽然留给自己在学校的时间不多了,我也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这只会更加激励我,今后一定会更加有动力,在xx师范大学这几年,我理应对自己鉴定一番。
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懂得主动,在学校主要还是学习,其实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一开始来到xx师范大学这里的时候,真的是非常迷茫,我实在是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未来能够去做一些什么事情,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语足够的精力,我慢慢的体会到了自己当时就只能是学习,除了提升学习之外,还有提高自己,这是我当时对自己一个主要的态度,这是我最初的状态,现在我一定会把这些东西继续思考到位的,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会继续加强对自己的学习,我一定会不断的加强自己能力。
在生活当中我个人还是社交较强,虽然说在生活当中很低事情都是这么一步步的加强自己,但是很多时候都应该有一个的态度,我对待同学非常友好,我更加懂得跟老师,跟同学和睦相处,现在我也在不断的积累这些,更加用心的在接触这些,我希望能够保持下去,首先就是端正态度,在生活当中我也有好的作风我,我跟同学们都能够和睦相处,未来我还一定会更加用心,往后的生活当中我会继续做好这些细节性的东西,努力实现生活学习上面的高度统一。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会把这件事情做好,在这几年的学习当中,我也是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我总是对一件事情很执着,现在想想还是有点不好,这会非常耽误自己,我也会在今后的工作当中继续完善好这些的,因为马上就要步入社会了,有时候过于执着也不是一件好事,我一定会学会控制自己,做到适合而止,灵活应用。
我是xxx,就读于xxx师范大学,今年我是作为学校的毕业生了,这四年大学生活过得是如此的快,一转眼我就大四了,马上就要成为一个毕业生了。四年在我们师范大学的生活,有苦有乐,有悲有喜,可谓是我整个人生的一大美好回忆。在经历的这些年,我从一个幼稚的学生成长至现在的成熟的成年人,这转变是我人生的历程,奠定了我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得基础。
在个人生活方面,我热爱运动,每天晨起都会跑半个小时的步,开启一整天的好精神,锻炼自己的身体,现在我身体各方面都健康。在大学期间,我还很养生,不吃太辣、太冰的食物,每天三餐都定点吃,所以有了现在的好习惯。每天的着装都是整洁干净的,从不曾染过发。我还培养了自己爬山的兴趣,每到一个假期,我都会规划好自己的时间,拿出一部分用来爬山,登高望远。开心每一天,热爱自己的生活,珍惜当前的好时光。
在个人学习方面,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坚持到底,上课认真做笔记,下课认真复习,课余的时间还会自己另外超前学习专业,提前做好准备。经常往返学校图书馆阅读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专业 知识,专业技能也很丰富。我还报了英语四六级考试,两个都取得不错的成绩,成功拿到了四六级的证书。自己本身也很喜欢看书,所以充分的利用了大学的闲暇时间阅读,现在的我已经读了很多的书籍,认识并了解很多的名人名事,不断地打开了自己的视野,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这对于自己以后找工作也是极有好处的。
在个人工作方面,我在读大学时任本学院的学生会会长一职,我与老师和同学们也都相处极好,工作也都配合。我管理整个学生会,在其中学到很多,积累了很多的工作经验,能够熟练的运用办公的工具,还学到很多新的技能。学院里归学生会管理的大小事,我都尽自己全力做好,不滥用职权,不压制他人能力,更多时候是帮助会里的同事发现自己的优势,努力为这个学生会做贡献。在这方面,我可以说我尽到自己的职责了。
面临毕业,我在校内所学习到的所有大学,都将成为我以后的宝贵财富,对我以后的工作也是助力很大。愿未来我依旧能够保持这样的状态,一直前进着,永远向前看。
或许是一眨眼的时间,大学四年的时间就这么要结束了。快的我丝毫没有准备,快的我无所适从。我不确定我有没有准备好迎接工作上班的挑战,我害怕社会上的各种不确定性。但是看到身边朋友的无所谓我又有了不少的底气,跟他们相比,我在大学里面,是有好好学习的,专业知识也是比较扎实的,他们有不少的人在学校里面没有怎么认真对待学习,都能够做到不慌,我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至少我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做支撑,完全有底气迎接各种挑战。
在大学里面,我选的是我自己喜欢的专业所以学习上面也有足够的.兴趣,所以对待课程知识,没有用随便应付的心态去面对,而是用着百分之百的努力和百分之百的时间去吸收这些知识。所以四年下来,我的专业绩点始终都是在年级前五徘徊。我不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学生,这些成绩已经是我用汗水能换到的最大的成果!
其实很多的朋友不知道借助身边的资源,而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好的学长,帮助了我很多,教会了我很多。所以在他的介绍下,我知道了我们学校图书馆的强大之处,图书馆里面有丰富的藏书,有不少都是已经绝版的藏书,是外面都找不到的。要知道有不少的书籍都是非常贵的,以我们学生的消费是很难支撑下去的。而图书馆就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帮助,看到秦简汉简这种稀少的拓印文本。在一个就是我们在图书馆里面,能够免费观看下载几个主要的论文文献。我一有空闲的时间就在图书馆泡着,所以四年下来,我看了不少的文献,看了不少的史书典籍。对我一个学汉语言专业的师范学生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弄毕业论文的时候,大家还在苦恼的时候,我已经在着手准备了。心有沟壑万千,不惧任何挑战。
初次之外,我还在与老师的交流上面也有一定的收获。在大学,学习都是靠自己自觉的,老师讲完课之后不会过多的约束你指点你。所以我就在课后与老师经常进行沟通交流,所以与老师的关系都还不错,经常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请教老师。所以老师们对我的印象都还不错,好几次带我去听只面向老师的讲座。这些讲座都是各个专家来讲课的,听一次都是收益无穷!我很幸运把我住了这些机会!
相信,这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有足够的底气去迎接来自社会的挑战!
2.师范大学毕业自我鉴定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河南工业大学及河南省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共8所大学在校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460份,有效率为83.6%。其中重点院校260人,非重点院校200人;男生184名,女生276名;文科生142名,理科生318名;城镇学生122名,农村学生338名;毕业意向上选择工作196人,考研230人,其他34人。
1.2 测量工具
1.2.1 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问卷
参阅相关资料结合访谈分析自编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问卷,该问卷包含16个项目,其中一道为测谎题,其结构由就业焦虑的生理反应和就业自我认知2个因素构成。问卷采用4级记分制,得分越高,就业焦虑程度越高。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位于0.376~0.697之间,说明该量表项目区分度较高。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47,分半信度为0.827,探索性因子结果为两因子累计贡献率52.749%,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为χ2/df=2.54,GFI=0.86,CFI=0.92,IFI=0.92,NNFI=0.91,RMSEA=0.078,证明问卷的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比较理想。
1.2.2 成人心理弹性量表
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由Friborg等人编制,共有33道题,分成5个维度,即自我效能、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该问卷为自评量表,采用7级评分,得分越高则心理弹性越好,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4]。在本研究中成人心理弹性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
1.2.3 自我分化量表
使用Skowron和Friendlander(1998)开发的《自我分化量表》(DSI)并对其进行修订[5]。修订后自我分化量表共25个项目,包含4个因子:情绪反映、自我立场、情绪阻断、人际熔合。每个项目均采用Lickert 6点记分法,记分有正向与反向的差别,得分越高,说明自我分化水平越高。修订后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为χ2/df=3.10,GFI=0.88,CFI=0.87,IFI=0.87,NNFI=0.86,RMSEA=0.068,显示4因子结构模型比较合理。
1.3 统计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的关系
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就业焦虑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见表1。以就业焦虑为因变量,心理弹性各维度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多重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方程拟合显著,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见表2。
注:*P<0.05,**P<0.01。
注:*P<0.05,**P<0.01。
2.2 大学毕业生自我分化与心理弹性、就业焦虑的关系
大学毕业生自我分化总分与就业焦虑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90,P<0.01),自我分化各维度与就业焦虑各维度大都呈显著负相关,见表3。大学毕业生自我分化总分与心理弹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490,P<0.01),自我分化各维度与心理弹性各维度间呈显著正相关,见表4。
注:**P<0.01。
注:**P<0.01
2.3 大学毕业生自我分化在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从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心理弹性和自我分化之间的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心理弹性、自我分化和就业焦虑三者之间显著相关,可以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
依次进行就业焦虑对心理弹性,自我分化对心理弹性,就业焦虑对自我分化和心理弹性的回归分析,并建立相应的3个标准化回归方程。见表5。回归分析的第三步,在就业焦虑与心理弹性中纳入自我分化这个变量后,就业焦虑对自我分化和心理弹性的回归效应仍然显著,所以自我分化的中介效应显著,并且是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147×0.490/-0.160=45.02%。心理弹性对就业焦虑的回归系数在引入自我分化后由-0.160上升到-0.088。
注:**P<0.01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就业焦虑总分及各维度与心理弹性各因子及总分之间大多呈显著负相关,这和事先的预测是一致的,即心理弹性越好,就业焦虑水平越低。但在就业自我认知焦虑这一因子上,家庭凝聚力与之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家庭凝聚力越强就业自我认知焦虑越高,这可能是由于现在很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多呵护,使得这些孩子虽然条件比别人优越,在遇到困难时却不知所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另外家长的期望值高,使得孩子自我要求也高,找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自我分化与就业焦虑呈负相关,也就是说自我分化水平越高,就业焦虑水平越低。这与以往的类似研究结论一致。Poleg-popko[6]对由年龄在20~28岁的25名男大学生和92名女大学生组成的样本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自我分化水平越高,被试者社会焦虑水平越低,躯体症状越少。Maynard[7]的研究也发现自我分化水平与慢性焦虑呈负相关。自我分化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自我分化越好的人,心理弹性也就越好,心理弹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心理健康水平,这与前人研究相一致。Davis[8]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自我分化的水平与总体心理调节水平呈正相关。Skowron[9]的研究中显示自我分化水平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
在本研究中,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验证了大学毕业生自我分化在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当自我分化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后,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的回归系数变小且不显著,自我分化在两者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越高,自我分化水平越高。通常意义上讲,个体自我分化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区分理智与情感的能力,其二是在人际关系中能保持清晰自我感的能力。个体心理弹性越高,表现为抗逆境、抗压力能力越强。抗压力能力强预示着个体在面对较高的压力情景时,能更好坚持自己的立场,对自身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与合理的自我评价,能够有效地把理智与情绪区别开来,进而有助于提高自我分化水平。较高的自我分化又有利于以理智控制情绪。在就业中,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自然有助于降低焦虑水平。
总之,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日趋多发与严重化发展趋势下,根据本研究结论,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降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程度。首先,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自我认知教育。就业指导不应只注重就业信息、职业测评等方面的教育,更应在就业指导内容中加入有关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评价自我,如何区分自身理智与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水平,能够更准确地自我定位,减少就业中的盲目性,攀比性。其次,构建合理的家庭价值体系。个体的自我分化水平最初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在特定情景下个体能否有效区分理智与情感,能否排除对外界的过多依赖,坚持自己的立场与家庭的价值体系密不可分。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教育时应尽早和家庭取得联系,指导大学生家庭成员之间形成有效合理的互动模式,提升家长对大学生子女的容许度,制定家庭对大学生合理的期望值,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生活空间,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及心理弹性,为参与职场竞争做好心理准备。最后,加强个体心理咨询工作。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团体心理辅导,在辅导中开展一系列与减缓就业焦虑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大学生自身的认知及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另外,对于有严重就业焦虑的学生要跟踪指导,使其维持健康积极的求职心态。
参考文献
[1]张玉柱,陈中永.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8):555-557.
[2]谷鑫,李丹琳,刘永琦,等.兰州市5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诸因素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2):124-126.
[3]高登峰.大学生学习压力、心理弹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4]蒋春雷.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分析[J].教育探索,2009(2):131-132.
[5]SKOWRON E,FRIEDLANDER M.The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Developmentand initialvalidation[J].J Counsel Psychol,1998,45(3):235-246.
[6]PELEG-POPKO O.Bowen theory:A study of differentiation of self,social anxiety,and physiological symptoms[J].Contemp Fam Ther,2002,24(2):355-369.
[7]MAYNARD S.Growing up in an alcoholic family system:The effete on anxiety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elf[J].J Subst Abuse,1997,9(1):161-170.
[8]DAVIS B,JONES LC.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nd attachment among a-dult daughters[J].Issu Ment Health Nur,1992,13(4):321-331.
3.师范大学毕业自我鉴定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自我调整
收稿日期:2010-10-29
作者简介:王波(1982-),男,辽宁昌图人,齐齐哈尔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570万,2009年突破了610万,2010年6月达到630余万人。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供求关系的偏离值却越来越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大于一年。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情况,这对于只有理论而缺乏实践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大学生就业思想和观念有误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突出的表现是有业不就,导致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而对严酷的就业形势,他们依旧热衷于金饭碗、高收入,甚至“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间房”。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回归到普通劳动者。应教育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择业观念,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所以,切实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对策,才是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当务之急。
一、及时调整不良的就业观念
(一)选择单位只注重经济待遇
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标准中,往往把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放在第一位,过分注重这些经济条件。作为工作与事业的物质基础本来属于正常现象。然而,把工作单位的好坏标准只限定在工资的高低上去显然是一个误区。选择一个单位或行业是否理想,应当综合考虑:首先看是否适合自身的发展,是否对自己事业的成功有所帮助,是否可将自己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与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紧密联系起来,要放开眼界,改变观念,不要被眼前的一点点实惠所迷惑。
(二)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好
很多同学认为择业时,一定要选择规模最大的一些公司与企业,认为它们经营失利或倒闭的可能性小。其实,在选择时应当着重去看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观念与综合实力,同时也应该看到与自己专业的关系。权衡多方面的因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好客观正确的选择,而不是一味的企业规模越大越好。
(三)认为没有“后门”,很难找到理想的职业
一些大学生受到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认为好的职业与部门只是吸收一些关系户,如果家里、亲戚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很难攀其高门。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氛围中,各地均引进了良好的竞争机制。它是人与人之间综合能力与敬业精神的竞争,而不是“关系”的竞争。只要自己有才华,爱岗又敬业,理想的职业一定能很快找到。相反,那些想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找一个好职业的人,是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的。
(四)一定要去大都市工作
有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毕业后找工作首选应该是环境优雅、交通便利、美如花园、比较发达的大都市,在那里才会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试想,大家全选择在上海工作,而我国拥有那么多省、自治区与直辖市,其他地方谁去工作。我国幅员辽阔,处处需要我们大学生去献身祖国,服务人民,每个地方均衡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行列迈进,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择业时不能一窝蜂地向一个方向涌,应当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去,同时也要考虑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兴旺发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由于自赏,过分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特殊就业群体,社会需要大学生,特别是在学校表现较为优秀的大学生。一些认为自己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牢固的大学生认为一定会有最理想的职业或单位找上门来,而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要通过双向选择这一中间环节,没有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推销与自荐,坐以等待良好时机,这样往往失去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客观评价自我,顺应现行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积极参与选择与被选择,为自己的求职择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大学生就业前心理障碍及其调整
(一)大学生面对就业常常会出现以下心理障碍
就业忧患和恐惧心理。就业忧患是由于大学生意识到就业的客观形势与自我主观条件的矛盾而产生的体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简单的书本知识已经不能应付社会,面临选择职业,大学生一方面渴望理想职业,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选择过程中患得患失,在压力面前心理失衡,难以自控,表现出恐惧、焦虑、有的学生甚至害怕参与就业,表现出择业恐惧心理。
就业盲从和冲动心理。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又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不能客观的分析社会的需要,对自己的竞争能力缺乏信心,因此在就业时产生了随大溜儿的盲从心理。有些学生择业时表现出极端化,心理受多重择业因素困扰,面对现实处境缺乏应有冷静、自控能力、表现出心情急躁、盲目攀比,满腹牢骚。
过于自负或过于自卑心理。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估失当,学习成绩好的对自己就业条件评价过高,所以对择业有自负、挑剔的心理;而成绩平平或差点对自我就业条件评价则不高或过低,择业信心不足,对自身条件缺乏信心,内心十分焦虑,不敢主动出击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而采取被动的态度。
思维定势和求稳求全心理。有的学生由于对所学的专业存在思维定式,他们用过去职业门类的老观念,凭借已有定势思考问题,找工作也一定要专业对口,结果失去很多机会,也有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求稳求全,不敢冒风险,考虑到职业选择对未来人生和工作十分重要,所以择业时顾虑重重,思前想后,求稳求全也会表现出“这山望着那山高”缺乏果断性。
(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好心态调整
正视现实。就业难是无法逃避的社会现实,双向选择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态度,敢于承认和面对现实,这是成功就业的前提。逃避现实只会让自己就业的道路越走越窄。
客观看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面对招聘单位,大学生既不要自视过高也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理性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培养自信心。不要因为被一两个招聘单位拒绝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广阔的职场中肯定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业不一定会一步到位,从小事做起也有成大事的可能,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培养竞争意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在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实际上为毕业生提供了公开、平等参与竞争的环境和机会。对于即将毕业或已经开始择职谋业的大学生,必须强化意识,崇尚竞争,敢于竞争。
培养坚强的意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顽强意识,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们也应该面对挫折不气馁。
一般来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主动的心理调适,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在短期内弱化、或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就业问题、从容择业、顺利就业。
三、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对策
(一)升学与就业,如何选择
对于毕业后是选择升学还是选择就业这个问题,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进行深入的思考。继续升学的优点是:可以获得更高的学历,学习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毕业后直接选择升学相对于就业后在去升学,会容易许多。而选择就业,可以立即获得收入和工作经验。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毕业后是选择升学还是选择就业,在做出选择时,还要考虑到自身的学习动机问题,学习目标问题,学习兴趣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在对自己进行合理分析,了解自身性格、兴趣、专业以及自己的职业目标与优势之后,再去选择,就会比较清楚了。
(二)自主创业,是否适合
对于毕业后想要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资金问题、场地问题、管理能力问题、经营能力问题和社会经验等问题是阻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大学生一定要理性认识自主创业。创业需要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是鼓动学生毕业后都去创业,更不是放弃专业所学去创业,而是通过了解创业政策,学习创业的理论知识以及一些成功者的创业经验,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素质,达到“就业有实力,创业有能力”目的。走出校门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就有可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此增加创业成功的筹码,拓宽就业途径。所以是否选择自主创业,还要看时机和自身的内外部条件是否适合,再去作出决断。
参考文献
[1]张振笋.职业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9).
[2]李书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EB/OL].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4]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5).
[5]陈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师范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 篇四
中国“申奥”成功充分说明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正在世界上赢得广泛的肯定和赞扬。只有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强大了,才能赢得尊严,“申奥”成功正是如此。现在中国又加入了WTO,中国更是全面融入了国际社会,世界也会更全面更直接地接触、了解中国,中国全面走向世界,世界也大举进军中国。这是中国大力发展的好时机,虽然有风险有困难,但更多的是机遇和发展。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在这千载难逢的时机走向工作岗位,肩负振兴中华的重任,并走向世界,这是很刺激和令人兴奋的。我想虽然前路不会是一帆风顺,但肯定是充满挑战和活力,我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努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母校争光,为国争光。
在大学期间,我由一个只知道读书的小女孩,变成一个有着自己个性和思想的先进青年,国家让我幸福,大学让我自豪。我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思想不断进步。我积极向中国共产党靠拢,进校以后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参加了党课培训,在校期间一直热情向组织写思想汇报。
作为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做一个老师是我的理想,我从小就想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妈妈是一名优秀教师,她丰富的知识、对学生的爱心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都深深的打动和感染了我。我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做一位优秀教师。
5.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毕业总结 篇五
在思想上,有上进心,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参与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活动。
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曾获得校级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能轻松操作各种网络和办公软件,并且相信在以后理论与实际结合当中能有更大提高。
在生活上,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
在工作上,我通过加入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锻炼了自己的组织交际能力。此外,我还曾带着我们小组荣获“阿里巴巴特色班第一届辩论赛第一名”,这些使得我深刻地感受到团队合作的精神及凝聚力,更加认真负责对待团队的任务,并以此为荣!
社会实践方面:本着学以致用、实践结合理论的思想,在寒暑假期间做过收银员、酒店服务员、快餐店服务员、地方门户网站微信线下推广员、婚庆公司助理、发单员等工作。这些使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一定要投入到社会这所大学校自己才会真正地长大:对世事的人情冷暖不再一味愤愤,而是多了一份接受与面对,用感恩的心来面对周围的世界,其实生活很美好!回顾过去,自己仍然有不少缺点,如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有时候不懂得坚持,但我会尽可能地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着重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争取做到各方面都具有新素质。
6.师范大学毕业自我鉴定 篇六
四年的大学学习和一年有余的计算机岗位见习工作磨练,培养了我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意识,比如多
角度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前沿应用,全方位协助团队开发新产品,埋头苦干的求实精神以及主要配合的协作观念等。
7.师范大学毕业自我鉴定 篇七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2009年,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政府要多渠道、多层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毕业生如果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 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适合的工作并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对就业单位而言, 就业能力可以充分体现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且适应单位的要求, 从而提升用人单位的竞争力;对国家而言, 良好的就业能力能充分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和经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就业能力 (employ ability) 【1】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 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 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SCANS在其1991年的报告中指出【2】, 就业能力包括36项能力, 主要分为两大类:基础方面和工作胜任力。Harvey在《评估就业能力》一文中提出, 具有就业能力的毕业生一般具有以下特质和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意愿、自我管理技能、沟通技能、团队工作和人际关系能力【3】。Yorke和Knight在《高等教育的课程和就业力》中认为【4】, 就业能力包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具有工作所需要的通用和专业技能;效能信仰;体现战略反应和思考的元认知。荷兰心理学家海吉德【5】等认为就业能力包括五个维度:职业专门知识和个人的灵活性 (适应性) 等。尽管这些研究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状况不同, 对就业能力构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其基本的方面是一致的, 那就是:就业能力是由知识、技能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的一个混合结构。近年来, 我们在对各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状况、用人单位需求、个人特点等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应包括以下五个部分: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个人适应能力、就业求职力【6】。
目前已经刊布有关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达百余篇, 其中不乏省部级课题科研项目【7】【8】, 如《大学生毕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基于重庆市1618名大学生和272家用人单位的调查》、《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以浙江省大学毕业为例》等。研究者运用SWOT理论【9】、模糊评价研究方法、USEM模型【10】研究方法来研究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以及如何提升就业能力的方法途径等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区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指导当地毕业生就业和探讨如何建立区域性毕业能力评价体系, 本文研究者以重庆师范大学应往届毕业生为例, 开展对重庆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涉及四个群体, 一是重庆师范大学2013届毕业生;二是重庆师范大学两年前的毕业生;三是重庆师范大学近两年内的毕业生以及专家访谈。调查方式采用填写问卷、电子邮件、电话调查、专家访谈等。
此次调查问卷发放总量为450份, 100份为开放性问卷。最终有效回收问卷400份, 有效率为88.9%。其中, 男生184人, 女生216人, 分别占有效样本46%和54%。师范生210人, 非师范生190人, 占有效样本总量分别为52.5%和47.5%, 涉及全校文学类、经济类、管理类、理工类、艺体类、教育类、6大类别11个专业的毕业生。其中文史类学生196人, 理工类204人, 分别占有效样本49%和51%。生源地来自从农村和城市的分别为238人和162人, 占样本总量分别为59.5%和40.5%。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如表。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二) 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由46个问题组成, 其中10个是开放类问题, 调查内容涵盖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个人适应能力、就业求职力工作现状及其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和建议等多方面内容。
本调查研究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采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 理论分析和现实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专家访谈的对象主要为校内专家和校外专家两个群体, 本次访谈调查主要围绕12个问题展开, 均是开放类问题, 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对重庆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印象、对重庆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看法以及对重庆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意见建议等。
三、结果分析
(一) 毕业生五大就业能力
1. 职业认同 (职业定向与职业目标)
如表2所示, 分别有4.3%和3.4%%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向和职业目标没有清晰的概念;20%和25%的毕业生表示无法确定自己的职业定向和职业目标;只有27.7%和21%的毕业生有比较清晰的职业定向和职业目标。这说明, 我校2013届多数毕业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认同度不高, 职业定向与目标不够清晰。
2. 专业知识技能 (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大学里, 学习专业知识是每个学生的职责。通过三年的学习, 5.5%的学生承认自己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不理想;2.6%的毕业生专业技能不过关;28.5%和22%的毕业生对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持怀疑态度。令人欣慰的是53%的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很有自信;60.4%的同学专业技能都掌握得很扎实。这说明我们的毕业生在大学里的发展因个人能力, 态度等问题各有差异, 但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理想。
3. 社会资本 (社交能力与个性品质)
对于即将迈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 具有良好的社会资本无疑是迈出了跨入社会大门坚实的第一步。据数据分析, 2.5%的同学在社交方面能力欠缺;3.3%的同学个人能力方面还未充分做好就业准备;23.5%和25.4%的毕业生对于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个人能力持保留态度;35.75%的毕业生对于自己社交方面的能力抱有信心;仅有24.5%的毕业生对于自己社交能力方面比较自信。另外, 38%的同学对自己的个人能力给予了肯定, 但只有19%的毕业生相信自己的能力。调查显示, 毕业生比较欠缺个人能力与社交能力, 要想很快达到社会的需求, 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4. 个人适应能力
习惯于有大学这个象牙塔保护的毕业生们, 对于个人适应能力4%的毕业生表示自己很难适应改变;15.3%的同学适应能力差;27.4%的毕业生无法确定自己的适应能力;39.3%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有比较好的适应能力, 而只有14%的同学能够很自然地适应变化。以上数据说明, 毕业生的个人适应能力还需要大力增强。
5. 就业求职力
具有良好的就业求职力是求职者的一大优势。据调查显示, 2.6%的毕业生对就业抱有消极的态度;6.3%的同学对自己的求职力表示怀疑。另外, 24.4%的毕业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否具备好的求职力。比较令人欣慰的是占据46.7%和20%的毕业生表示自己具备良好的求职力。这些数据说明, 多数毕业生对于自己的求职力比较有信心。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二) 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差异
1. 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性别差异
总体看来, 男女生在就业能力总体上存在着差异。男生的职业认同度和就业求职力皆高于女生。这也许和当今社会存在的个别歧视女性现象有关, 男性在就业和选择职业方面更有优势。而在其他三个方面, 女生的专业知识技能, 个人能力等方面优于男生。这体现在女生普遍比男生更加踏实, 细心, 认真。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注:**p<.01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2. 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户籍差异
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就业求职力存在差异, 而在个人适应能力存在的差异更加显著。这和两者不同的生活背景有必要的联系, 农村的学生适应能力高于城市学生。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3. 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类别差异
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在总分、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个人适应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 在这几项中, 师范生得分均高于非师范生。尤其是在社会资本的体现上, 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原因可能在于师范生培养的目的性强于非师范生, 因为大多数师范生的就业目标是当老师, 所以知道自己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以及练就什么样的专业技能。非师范生大多不定向, 不清楚自己将来想要干什么, 所以总体来说低于师范生。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注:*p<.05**p<.001***<.0001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注:*p<.05**p<.001***<.0001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4. 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专业差异
文史学生和理工学生在总分、个人适应能力、就业求职力存在显著差异。重庆师范大学是一个偏文类综合大学, 所以在培养学生以及学生自身方面, 文史类学生的个人适应能力和就业求职力高于理工类毕业生。尤其是社会资本方面, 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女生较多的文史类学生普遍社交能力和个人能力高于男生较多的理工类毕业生 (原因可参照表3) 。具体数据如表6所示。
(三) 专家访谈
经过一学期对校内外专家的访谈, 访谈结果如下 (1) 对重庆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印象, 少数专家认为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强, 绝大多数专家认为该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一般, 有待提高。 (2) 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部分专家认为专业知识有待加强, 师范生技能有待提高, 计算机和英语的过级率还不错, 但是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3) 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大部分专家认为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重庆地区比较有竞争力, 学生在校期间都普遍各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不错。 (4) 毕业生的适应和自我调节能力还有待加强。例如自控能力、适应能力、毅力、自律性和独立性等。 (5) 对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专家一致认为, 毕业生的学习能力都不错, 但创新能力一般。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在创新能力方面, 本科毕业生普遍较为欠缺。这说明, 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乐观, 就业竞争力与理想水平有一定差距, 有待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四、对策探讨
(一) 政府层面要政策倾斜, 多提供机会, 并全方位指导毕业生就业
如果能够在就业政策上大力的扶持二线城市, 提供更多的基层岗位, 相信大都市的就业压力是可以得到缓解。二线城市也会凭借更多优秀的人力资源得以快速发展, 青年人所学的知识技能也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为他们自身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提升以及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 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教学改革,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 每个学校都建立了有专业人员在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这表示学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但这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学校通过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自我推销的策略和技巧, 从而实现就业。总的来说, 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多是侧重于就业率而非就业能力, 这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前景都存在潜在的问题。因此,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 我们必须重视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 高等学校必须把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并制定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培养方案, 将此纳入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2) 高等学校必须把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纳入到课程体系, 从而使教师全面的重视就业能力培养; (3) 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的就业指导和生涯发展培训。
(三) 大学生必须重视职业意识, 学会合理地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大学生必须重视自己的就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从进入大学校园开始就应该结合自身的兴趣、性格、特长, 找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规划职业生涯发展前景, 利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有利因素, 计划性地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并不断调整实现职业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从而更好地为成功就业, 为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加强个人综合素质。尤其是“为人”方面基本素质,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有助于在就业过程中发挥潜力以应对挫折与压力。
(四) 紧密联系学校与就业单位, 共同承担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责任
学校大力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其目的是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这样他们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成功就业。因此, 学校与就业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双方共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从而实现双赢: (1) 加强校企合作, 诚邀用人单位共同制定课程计划。 (2) 聘请用人单位的管理人员到高校进行职业技能指导或开办讲座。 (3) 学校与用人单位协商, 更多地为大学生提供见习与实习机会。
(五) 社会媒体应正面宣传, 客观对待,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行积极引导
就业压力的大与小, 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因此, 媒体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准确的宣传就显得十分重要, 既不能夸大就业压力, 也不能忽视就业压力的存在。应积极报道大学生就业、政策、成功案例等相关信息以及便于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方法技巧, 发挥正向引导和正能量的作用。
(六) 家长加强对孩子的挫折教育, 鼓励孩子独立, 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家长是毕业生的坚强后盾, 在对孩子开展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积极鼓励支持孩子独立前行。针对今年来的“考研不热创业不冷”现象, 家长需要做到的是理解和支持, 不能因自己的意志逼迫他们考研或放弃自主创业。如今学校和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家长应尽力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创业。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多方合力。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保障, 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来营造,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渠道则需要高校面向市场, 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来共同完成, 同时最关键的是大学生自身要进一步完善自己, 为自己制定职业目标并分阶段实施。只有各个环节都充分发挥了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 实现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双重目标, 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美好。
摘要: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于提高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为探索区域性师范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指导当地毕业生如何更好就业, 并且进一步思考如何建立不同区域毕业生能力评价体系, 以重庆师范大学毕业生为例, 通过问卷和专家访谈的形式开展对重庆师范大学毕业生五大就业能力 (即职业认同、专业知识技能、社会资本、个人适应能力和就业求职力) 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 师范毕业生由于性别, 户籍, 培养类别和专业等因素的不同会导致就业能力的显著差异, 全社会应形成多方合力来提高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师范毕业生,就业能力,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楼锡锦, 周淑红, 吴玉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3) :49-52.
[2]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Whatrequiresofschools:ASCANSreport forAmerica2000.[R].Washington, 1991, 3 (5) :235-261.
[3]HarveyL.Defining.Measuringemployability[J].Qualityinhighereducation, 2001, 2 (7) :97-109.
[4]PeterKnight, MantzYorke.Learning, curriculumandemployabilityinhigher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Falmer, 2004, 21-23.
[5]Heijde C.M.&Heijde B.I.J.M.A compe-tence-based and multi-dimensional operation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employment[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6, no.3, 449-476, 454.
[6]刘丽玲, 吴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3) :82-90.
[7]肖云, 杜毅.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J].高教探索, 2007 (6) :130-133.
[8]刘巧芝.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12 (6) :68-70.
[9]吕玉荣.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模糊评估模型[J].文化与教育技术2010 (16) :250-251.
8.师范大学毕业自我鉴定 篇八
[关键词]自我构念;大学毕业生就业;独立型自我;互依型自我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3.018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历来备受学生本人及其家庭乃至企业、政府的高度关注,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一直未曾停止过[1-2]。从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来看,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分别着眼于外因和内因两个层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外因层面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和系统,如教育结构、教育制度、经济环境、就业政策等[3-4]。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内因层面的研究,从国内相关文献来看,绝大多数是从人力资本要素如生理特质、专业能力、社会兼职、在校管理经验、学习成绩等角度进行分析[5-6],而对能够全面反映和表征行为主体之文化与心理特征因素——自我构念——对就业影响的研究则非常欠缺,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表明相关研究成果几近空白。研究表明,行为主体在自我构念上的不同,会影响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能够决定个体的行为,进而导致不同的结果[7-8]。自我构念理论自1990年代开始获得重大突破,并在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大学毕业生就业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验证和应用。在我国目前社会文化、家庭结构、经济环境、教育模式和就业形式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从自我构念角度深入挖掘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既有利于相关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又有利于行为主体从自我构念角度纠正在就业方面存在的偏差,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更趋理性。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模型
自我构念最初是由心理学家Markus和Kitayama于1991年提出,指的是基于个体文化差异背景下如何从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一种关于自我的认知方式[9]。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自我、他人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与认知,这些不同的理解与认知形成了不同的自我构念。随后,Singelis[10]根据Markus与Kitayama提出的自我构念的概念又进一步指出,自我构念本质上就是个体究竟是把自我与他人进行明确区分,还是把自我与他人相联系的有关思想、情感与行为的集合。Lam[11]则把自我构念视为个体认为自身在多大程度上处于社会关系的情景中。个体所属的特定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自我构念的不同,自我构念的核心就是个体对自我的理解与认识方式,其本质就是“自我—他人”的关系。
在对自我构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学者们还对自我构念的构成维度进行了研究,其中Markus和Kitayama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和里程碑意义。他们把自我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独立型自我和互依型自我。[9]独立型自我侧重于强调自我与他人的差异和区别,倾向于明确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和想法,积极展示自己的能力,注重创造自身的独特价值并努力实现想要的目标,与他人沟通更加直接和坦诚,并敢于根据自身内心的真实感受做出相应的外在行为。通常认为,独立型自我在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个体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在集体观念至上的东方文化背景下往往会遭遇许多阻碍。互依型自我强调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作用,重视自身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地位,与他人的沟通显得迂回委婉,善于根据不同场合调整想法和变更行为,并依据自身所在群体及群体对自身的期望来衡量自我和规划自身目标。通常认为,互依型自我在具有东方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个体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假设:不同类型自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会产生不同影响。
但是,无论独立型自我还是互依型自我都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难以直接测定。因此,后续一些学者尝试探索对上述两种类型自我的进一步界定和诠释,其中尤以Cross[7]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把独立型自我这一构念分解为个人主义、自主性、行为一致性、自我本位四个维度或因子,并对每个维度给出了界定和诠释:个人主义主要体现了个体对其自身独特性的重视程度;自主性用以说明个体在公众面前的自如和直率程度;行为一致性则是指个体在不同场合下言与行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而自我本位则体现了个体是否具有将自己置于考虑的首要位置及以自我为中心的偏好或倾向性。对于互依型自我的界定和划分,Cross简要地用集体尊重型自我和关系依赖型自我两个维度来诠释和表征:集体尊重型自我主要说明自我对长辈及权威人士的尊敬程度和对集体决定服从的意愿程度,关系依赖型自我则主要说明个体对自身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重视程度。Cross对于两种类型自我之界定与划分的研究范式,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不仅使自我构念的相关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使自我构念研究由单纯的定性研究开始走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其具体表现为相关量表如CSC开始在多个国家、不同领域不断得到验证。
由于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的自我构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自我之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此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和测定,就可以藉就业质量这一综合性指标得到体现。而根据杨河清等[12]的研究结果,能够基本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表征大学毕业生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是否相符的人职匹配程度,二是反映大学毕业生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各种保险、薪资水平、福利待遇、假期等在内的薪资福利水平,三是反映包括员工培训、工作稳定性、合同期限、职业前景等在内的大学毕业生未来职业趋势的发展空间。
根据上述自我构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之假设、对自我构念各维度的分解和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测定指标的筛选,可建立如下理论模型(见图1)。
二、研究设计
1.量表设计
本研究以上海、郑州、西安、济南、杭州、青岛、北京、武汉、太原9市31所高校的正在寻找工作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资料的发放和收集主要基于研究者的个人社会网络。
首先根据本文研究目的,结合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关文献,以CSC量表有关问项为基础对其进行适度修改,形成初始问卷,然后对初始问卷进行小范围的试调,以检验问卷信度和效度是否符合要求,而后对初始问卷进行修改,形成最终问卷。最终问卷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自我构念有关问项、就业质量有关问项。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学历、专业等。自我构念部分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情况,通过对Singelis 1994年开放的自我构念 CSC量表稍作修改而得到,包括独立型自我构念分量表和互依型自我构念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又分别涵盖了15个问项。15个问项构成的独立型自我构念分量表,主要用于表征包括个人主义、自主性、行为一致性和自我本位在内的4个独立因子,同时另外15个问项构成的互依型自我构念分量表,则用于对关系依赖与集体尊重两个独立因子的测定。所有问项均采用Likert七点量表法,要求被调查对象表达他们对相应问项的认同程度(“1”代表“完全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有点不同意”,“4”代表“不同意也不反对”,“5”代表“有点同意”,“6”代表“同意”,“7”代表“完全同意”)。就业质量部分主要由反映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其所从事工作之间相关程度的人职匹配、说明大学毕业生目前收入状况的薪资福利和表征大学毕业生未来职业趋势的发展空间等问项构成。
2.样本来源
调查时间从2014年5月10日开始,截止到2014年6月10日,因为这段时间恰好是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暂告一段落、返校从事毕业设计等相关事宜的阶段,对问卷调研非常有利。此次一共发放问卷1 632份,其中纸质问卷658份,电子问卷974份,最终回收纸质问卷534份,电子问卷802份。经过逻辑检验并剔除部分问项拒绝回答或漏答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 2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8.3%。有效问卷中,男生占比53.3%,女生占比46.7%;本科生占比63.8%,研究生占比36.2%;文科学生占比42.3%,理工科学生占比57.7%;已经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占比64.3%,尚未签订就业协议(包括有意向单位但未签订合同和无意向单位)的学生占比35.7%。
三、实证分析
1.不同类型自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不同类型的自我是否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对独立型自我和互依型自我得分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见表1),发现两种类型的自我确实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可见,不同类型的自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确实存在不同的影响。
2.自我构念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相关性
由于本研究的资料数据主要是通过自陈问卷法对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而获取的,不能排除共同方法变异CMV的影响,为此,通过采用Harmans单因素试验对CMV的测试表明,所收集数据中该问题并不明显存在。自我构念各维度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见表2。由表2可知,自我构念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自我构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回归分析
上述相关分析仅表明自我构念及其各维度与就
业质量在数据统计上的相关性和相关强度,并不一定能够确定它们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此,为了进一步确定自我构念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现将就业质量作为因变量,自我构念及其各维度作为自变量,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
根据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独立型自我与互依型自我及其各维度的因子都进入了回归方程,尽管样本数据来源单一及样本容量导致某些因子对应的P值较大(统计上不显著),但仍然可以看出自我构念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自我构念各维度的因子可以共同解释约126%的就业质量变异性。
4.自我构念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
上述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只是表明了不同类型的自我及其各维度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并没有揭示自我构念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为此,本文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探索该影响程度。把通过问卷调研得到的第一手数据导入AMOS 17.0,并经标准化处理后,可得到自我构念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拟合模型的影响系数(见图2)。图2中,e1~e6为自变量(自我构念的6个维度)的测量误差,err1~err3为因变量(就业质量的三个维度)的测量误差。评测指标χ2=9.320,P=1.53,df=9,χ2/df=1.036,RMSEA=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在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不同类型自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不同的假设,然后构建了自我构念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的理论模型,最后对不同类型自我构念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
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在不同类型自我之间确实存在差异。独立型自我和互依型自我得分差异的显著性检验(P<0.01)证明了这种差异之存在,而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结果进一步佐证了这种差异
之存在及差异程度:对AMOS拟合标准化的计算表明,独立型自我对就业质量的综合影响程度为0505,互依型自我对就业质量的综合影响程度为0603,这说明在中国目前的文化和就业环境下,互
图2自我构念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系数
依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比独立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更具有一定的综合优势。
二是自我构念各维度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子。Harmans单因素试验对CMV的测试和表2相关系数分析表明,自我构念与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自我构念各维度联合组合成的因子共同解释了就业质量12.6%的变异性,说明自我构念与就业质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三是不同类型的自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从人职匹配角度来看,独立型自我的综合影响系数为0.479,显著低于互依型自我的综合影响系数(0605),这说明互依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比独立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更重视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匹配程度,即学以致用;从薪资福利角度来看,独立型自我的综合影响系数为0.582,略高于互依型自我的综合影响系数(0.554),这说明独立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更加看重目前的收入和待遇;而从未来职业的发展空间角度来看,独立型自我的综合影响系数仅为0.461,而互依型自我的综合影响系数则高达0655,这意味着互依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前景显著优于独立型自我大学毕业生的。
四是不同类型自我的构念维度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计算表明,互依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的集体尊重和关系两因子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综合影响系数分别为0.632和0.575,这说明两因子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较强的正向作用,或者说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大学毕业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独立型自我的自主性、个人主义、行为一致性和自我本位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综合影响系数分别为0776、-0.201、0.576和-0.276,这说明独立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的自主性和行为一致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较强的正向作用,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大学毕业生的自主性和行为一致性。而个人主义和自我本位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系数为负则表明,过度的自我主义和个人本位必然为用人单位所顾忌,这两个因素可能成为大学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潜在制约因素。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结合目前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和文化背景,提出以下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更趋理性。
首先,大学毕业生应充分认识到自我构念及其各维度在就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在面临就业不顺时不应一味抱怨和归因于外部环境,应更多地深刻挖掘自我构念中存在的某些负面因素并努力改正之。
其次,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和岗位对大学毕业生自我类型有不同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在投递简历和应聘前应对自我类型与岗位性质和要求之间的契合度有比较准确的认识,最好能够把自我构念各维度与意向职位之间的匹配度进行量化打分并进行排序,聚焦和锁定真正适合和匹配自我的职位,这样不但能够集中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提高就业效率,也能有效避免就业过程中由于不切实际的全面撒网、广种薄收甚至不收而使心理层面不断受挫,进而可能逐渐削弱自我对就业的信心和勇气,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此外,大学毕业生还应充分注意不同类型自我在就业上的差异,意识到过度强调自我的独特性和以自我为中心都不利于就业;大学毕业生在努力发挥自我自主性的同时,需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尊敬长辈和权威人士,妥善处理好自我与他我的关系,这都将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理性顺利地就业。
[参考文献]
[1]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 (2):79.
[2]涂晓明.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2):117.
[3]赵崇毅.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视点[J].经济特区,1995(9):151.
[4]陈成文,杨歌舞,谭日辉.就业政策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88.
[5]黄敬宝.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探究——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作用的考察[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2):36.
[6]彭树宏.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6):61.
[7]Cross S E,Madson L K.Models of the selfconstrual and gender[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7(1):35.
[8]Lam B T.Selfconstrual and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among VietnameseAmerican adolescents:An examin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selfconstrual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6(1):67.
[9]Kim M S,Hunter J E,Miyahara A.Individualvs.culturelevel dimension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effects on preferred conversational styles[J].Communication Monographs,1996(1):29.
[10]Singelis T M.The measurement of independent and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4(20):580.
[11]Lam B T.Selfconstrual and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among VietnameseAmerican adolescents:An examin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selfconstrual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6(1):67.
【师范大学毕业自我鉴定】推荐阅读:
师范毕业生自我鉴定07-14
师范专业毕业生实习自我鉴定06-27
师范大学毕业生教育实习总结10-21
师范毕业实习鉴定表实习内容06-22
师范类大学生自我鉴定07-20
师范大学生实习鉴定总结10-17
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科毕业实习总结09-04
江西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管理办法09-08
大学毕业总结自我鉴定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