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中园林艺术的创新性应用论文

2024-09-08

茶文化中园林艺术的创新性应用论文(精选8篇)

1.茶文化中园林艺术的创新性应用论文 篇一

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一、文化与园林景观之间的联系

园林景观设计是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意识改造的思维过程和筹划策略,其功能首先是满足人们对景观的使用,形式、功能和意义是景观的三个要素,而现阶段的园林景观设计多偏重于形式与功能,忽略了最具生命力的景观文化要素。景观的形式是景观外在的表象,景观的功能是景观最根本的要素,而景观的意义则是其存在的价值所在。没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就没有景观的灵魂,就不存在景观的生命力,文化应用于景观是现阶段景观设计发展的方向,景观的文化意义表达要受到社会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景观与文化之间存着辩证的关系。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自然与人文的相互融合,能够增添园林景观的意境美,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情绪共鸣,让人们意犹未尽。事实上,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即使没有可以的去追求文化表现形式,但是就园林的选址和整体结构塑造而言,都是一种文化的选择。文化与园林景观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首先,文化通过园林景观设计得以传播,其是园林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就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通过观赏园林景观,人们能够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园林景观设计所体现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而且我国很多的古典园林,都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艺术品被保留下来,其文化价值不容小觑。其次,园林景观通过文化融合而增加了特色魅力,园林景观的设计和结构塑造都需要通过文化融合来体现其观赏价值。

二、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1、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协调好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既要体现人文气息,又要尽量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大规模的改造,充分地利用原有的自然格局对园林景观进行修饰,塑造出一个园林景观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生态循环系统。

2、景观设计与地域民俗风情相融合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的出发点是改善生活,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所以,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优先选择本土的文化元素,挖掘能体现当地人们生活习惯以及民俗风情的文化传承,并结合地域特色,将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民俗风情充分融合起来,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增加园林景观的个性化色彩。

3、山水与艺术相统一性的原则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就园林结构的塑造以及景观的布局来说,往往讲究“诗情画意”,体现艺术文化特色。我们通常所说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就是通过山水与艺术的统一,在山水之间点缀以艺术文化,往往能够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体现园林景观设计的格局美,营造一种独特的意境。在园林景观的布局以及塑造等方面,往往会对诗情画意的格局进行刻意的营造从而产生一个诗情画意的小世界,这也是园林景观中体现文化布局的重要魅力之一。

三、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1、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选择

通常情况下,园林景观设计在地域选择方面与风水学有很大的联系。尽快风水学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因素,但是从风水的起源来说,风水学也是地理文化相关经验的一种延伸。就园林景观整体结构设计而言,依山傍水,依靠自然风光为园林景观的优选地域,而且山水层次分明则更具审美效果,能够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文化氛围,同时还能减少景观结构设计的成本,体现总体布局的自然美。2、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意境塑造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意境的塑造,需要充分的融合文化,体现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景观与情感的共鸣,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舒缓人们的情绪,营造一种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比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文化长廊,通幽小径以及观景窗等,无一不是文化元素的体现,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实现景外有景、曲径通幽的艺术欣赏价值,不同的观赏位置有不同的观赏效果,营造一种清新自然而又富有文化内涵的意境。而同样地,通过对比、物象以及联想的方式,也能够塑造出不同的文化意境,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往往可以塑造出不同的境界,来保证多样性的实现。

3、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景观布局

在我国,很多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景观布局看似曲曲折折,但行走其中却显得结构分明,而且富有层次美感。当然,这些园林景观布局,很多都是受到音乐以及小说结构等文化因素的影响。通常来说,一些大型的园林景观往往设计成一种中心环绕、万物归一的格局,气势宏伟而又充满文化气息,这主要是受文化方面的高起点以及大视角的影响,整体的规划都体现一种脉络清晰的文化纲领和结构特色,中国著名的颐和园就是典型的案例,具体的雕琢装饰等都将文化元素注入园林景观,丰富了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在观赏过程中让人们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四、结语综上所述,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将文化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之中,不仅能够体现园林景观的艺术欣赏价值,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丰富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发展进程,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文化软实力。

2.茶文化中园林艺术的创新性应用论文 篇二

关键词:园林,听觉艺术,园林意境,园林小品,应用

园林是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方式的综合的空间艺术, 是通过唤起人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甚至是味觉各种感官共同构架和完善的通感艺术。所谓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 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以感觉唤起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 能突破单纯视觉的局限, 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 起到增强园林艺术效果的作用。在园林的欣赏空间中, 风景中各种美的信息均会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天光云影、溪水叮咚、兰馥桂香、虫鸣鸟语等灵活多变的景物都可以为游赏者感受到, 大大增加赏景的趣味。人的5种感官, “通”得最普遍的是视觉与听觉。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画竹歌》, 里边有这样几句:“蝉娟不失绮粉态, 萧飒尽得风烟情。举头忽看不似画, 低头静听疑有声。”写出了看一幅风竹图而似乎听到了竹林萧萧之声的通感联觉。诗人之所以会把一副描写风竹图的诗描写到了听觉的领域, 就是因为在园林中欣赏过风吹竹草而发出的碎玉倾泻似的声音美, 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这里视觉和听觉一起构成的通感联觉打破园林、诗、画的疆界将其艺术感染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听觉艺术的媒介是声音, 或者说是一种有组织的优美声音, 声音之于听觉艺术, 正如空间之于建筑。世界上不存在无空间的建筑, 也不存在无声音的听觉艺术。园林中的听觉艺术比单纯的音乐艺术要宽泛一些, 它不但包括优美的有节奏和旋律的音乐, 还应包括能带给人们美好感觉的鸟鸣、蛙声、风声、雨声、水声等单纯的声音。

1 园林中的自然之“音”

1.1 山石带来的听觉美

由于园林中的山石多体现出“皱”、“透”、“漏”等特点, 当清风吹过, 万窍生音。因有狂风与微风差异, 山石则会发出大小不同的音高, 它给人带来的声音感觉也是有差别的。“仁者乐山”, 而山石产生的听觉美与山体的独特的视觉感联合在一起还可以引起人们对景观的深层遐想。

1.2 流水带来的听觉美

“智者乐水”, 水是园林的命脉, 中国古典园林藏有限柔水, 纳春露、夏雨、秋霜、冬雪四时之有情。叮咚清泉, 潺潺溪流, 哗哗瀑布, 皆能产生美妙天籁。正所谓:“清泉落叶皆音乐, 抱得琴来不用弹”。在园林中, 利用流水给人带来的审美感觉, 举不胜举。如: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洞, 主要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 引惠山之泉, 饶流于墙外, 经伏流后喷涌而出, 几经曲折, 涓涓不绝, 水声婉转流畅, 如8种器乐合奏, 悦耳沁心, 化无声为有声, 化静态为动态;制造了曲涧清潭、寒泉飞瀑的绝妙艺术空间, 是制造水动、水响来实现听觉美的上上之作。

1.3 树木花草等植物带来的听觉美

“园林植四季之花木, 以尽揽四季风神。”“植树引风”讲的就是风力作用于树木和花草所引起的听觉美, 如苏州留园古藤绕廊, “一夜西风起, 黄叶落满径”、“风休花尚落”等, 此美妙声息, 即便细微却依然美妙。如垂柳, “虽无香艳, 而微风摇荡, 每当黄莺交语之乡, 鸣蝉托息之所, 人皆取以悦耳娱木……”。可见树木花草, 虽不能像水一样直接发出声响, 但可招风、栖鸟、引蝶、纳雨、留露, 间接制造声响———风呼、雨泣、鸟语、虫鸣等。花草树木如同一些美丽音箱, 集无限而优美的天籁佳音, 播放出来, 给古典的园林添了很多听觉魅力。

1.4 建筑带来的听觉美

“中国古代造园, 大都以建筑物开路”。建筑给人带来的音响美也是丰富多样的。例如, 中国古典建筑物的屋檐下一般多装饰金属铃铛, 微风吹拂, 那叮当叮当的声音清脆入耳, 非常动人。园林建筑通透的门窗可透风通气, 又可飞花过雨;在有风有雨的天气, 发出音色各异的呼哨之声;加之树枝、飞花、落叶撞门、击墙、扫瓦的嗒嘀之声, 犹如缠绵悱恻的弦乐和明朗清晰的打击乐混合交响。

1.5 园林中动物带来的听觉美

园林中“静态”的山石、树木、建筑在自然中风、雨、雷、电、雪、霜的作用下本已能产生出那美妙的“天籁”之音, 园林中活跃的动物则给园林的听觉美“锦上添花”。如“蛙跃古池巾, 静潴传清响”、“鸟啼山更幽, 连峰长回应”、“鱼跃青莲间, 回响动涟漪”、“野鹤踱蹊径, 声悠松亦远”、“蝉噪柳枝上, 宁静归我心”、“蜂嗡花间, 声彩飞扬”、“鹿鸣呦呦, 共鸣漫漫”等, 正如谐趣园得水、石、声、桥、书、楼、画廊、坊九趣, 离开了“声”则此园和谐逊色、趣味顿逝。

2 园林中的人为之“声”

在园林中, 听觉美不仅仅只来源于园林“自然环境”中的风声、雨音、鸟鸣、蛙叫等, 还有很多因素可以形成一定的“音响效果”, 其中人的活动带来的听觉美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可分为2种情况:一是人在园林活动中带来的“音响”效果, 二是人们利用“音响工具”创造出来的音乐美。

作为游园活动主体的游客, 在游园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出一些声音来, 并且这些声音多是美好的、富有自然感觉的声响。如踏入曲折的、布满落叶的小径产生的沙沙声, 船桨划动水面的声响, 心旷神怡的笑声等, 这些听觉美和园林环境中的“自然产生”的声响一起, 使园林顿时鲜活了起来。在园林中, 人们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 给园林中的听觉美增添一些文化内涵:如操古琴弹奏《高山流水》, 吹竹笛演绎《牧童短笛》, 演奏具有热带雨林风情的葫芦丝, 吴侬细语的越剧清唱等, 这些活动既舒展了演奏者的身心, 同时又给园林创建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听觉美。犹如唐代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所描写的境界:“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

随着科技的进步, 电子声响技术逐渐引入到园林的“艺术装饰”中。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要属各地争相兴建的音乐喷泉和遍布园林中的电子音响, 还有一些利用声波传送和共振等物理原理设置的一些能发出声响的园林小品, 在传统的“自然之音”基础上更加丰富了园林听觉的艺术感染力, 增加了园林的意境和情趣。

2.1 现代园林中的音乐喷泉

音乐喷泉可塑性强, 不同尺寸的喷泉, 不同的水型配合不同风格的音乐即可营造出不同效果的园林氛围, 如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西安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 (如图1) , 流光溢彩, 美仑美奂。其中8级喷泉方阵, 喷头点达1024个, 每个喷头均由1台水泵及1台变频器独立控制。音乐喷泉共设计有独立水型22种, 加上60m宽、20m高的大型激光水幕, 4台喷火火泉从水中喷出, 在6m高空充分燃烧低温爆开, 更增加了整个喷泉的夺人气魄。喷泉共计有水泵1360台, 变频器1124台, 彩灯3300余盏, 喷头2000多只。喷泉的灯光采用水下池面地灯、LED光带及岸上电脑灯多光源照明。音乐采用高保真远射程专业音像系统, 使喷泉声、光、水、色有机交融, 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摄人心魄的大型全感官盛宴。

再如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的居住区都会建造小型的音乐喷泉, 清新怡人的潺潺水柱随着轻快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 在大幅增加居住环境的艺术感, 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 也不会破坏居住区的安静和舒适。

2.2 现代园林中数字音响的应用

现阶段园林数字音响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 大到自然风景公园如杭州西湖、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安城市运动公园, 小到居住区等。随处可见隐置的或是制作成山石小品状的音箱 (如图2) 遍布园林, 送来缕缕清音, 顿感园林文化感和艺术感倍增。在人为制造听觉艺术的过程中, 这是一种最为高效快捷的方式。但是一定要有的放矢, 结合该园林的实际, 选择合适的音乐才能起到为园林增色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听觉艺术特别是音乐艺术的一些特性。

与建筑、绘画、雕塑这些以实体形式存在的客观的艺术不同, 音乐是一种主观的艺术。客观的艺术所擅长和关注的往往是对客观事物、客观图景的描述和表现;而音乐所擅长和关注的是对心灵的东西、感受的东西、情感的东西的开掘与抒发。因为音乐的声音不像语言那样具有明确的所指和能指功能, 不能表达具体而确定的概念, 如不能用音乐评价任何客观的事物, 也不能用音乐表达任何抽象的概念。音乐的这种非语义符号性的特点, 既给它带来了描绘和表现客观事物的局限, 又给它带来了表达和抒发心灵感受的自由。

必须指出的是, 音乐虽然不如客观艺术那样擅长对客观事物进行叙述、描绘和模仿,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音乐完全不具备这样一些功能。其实, 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 音乐也具有一定的叙述、描绘和模仿功能, 也可以塑造艺术形象。如传统琵琶曲《十面埋伏》, 通过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等段落, 表现了一代英豪项羽兵败、受困、自刎的悲剧。演奏家通过“扣、抹、弹、划、排、伏”等手法, 既有对出征前金鼓震天、战号齐鸣的激动场面的描写, 又有对决战前宁静紧张气氛的渲染, 也有对失败的英雄形象的刻画。在刘天华的《病中吟》、崔健的《一无所有》中, 同样可以体验到那蕴涵在琴弦上或歌喉中的罹病的孤独与凄凉、物质与情感上的贫的呐喊;在《黄河大合唱》中, 人们会在雄浑而悲壮的旋律中, 感受到中华民族之魂博大的胸怀、非凡的气势、崇高的理想;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信心、什么是力量、什么叫百折不挠、什么叫摧枯拉朽。在另一类音乐中, 比如在《蓝色的多瑙河》和《如歌的行板》中, 在一些轻音乐乐曲中, 优美的旋律会像淙淙泉水流过人们心间, 抚平人们心中的伤口, 人们会在轻快的旋律中忘却烦恼, 忘却忧虑, 人们的身体变轻了、飘动了, 仿佛来到了神话中所描绘的乐音萦回的安乐岛。这就是音乐的奇异力量——奇异的情感力量。

音乐表现情感, 既是一种心理需要, 也是一种生理需要。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情溢于中, 就必须宣泄于外。人类宣泄情感的方式, 不外乎通过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言表情3种方式, 而语言表情是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方式。生活中的悲哭和惊叫, 是人类对痛苦和恐怖的一种自然的线性反映, 音乐中象征性的悲号和惊惧, 则是人类对痛苦和恐怖经验的一种非自然的非线性表现。动物只能以身体的扭曲和惊叫表达肉体现实的痛苦, 人类却可以以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历史的痛苦、超个人的痛苦。当自然情感中的痛苦、欢乐、悲伤、忧愁、愤怒上升到音乐语言时, 就超越了个人的痛苦, 而被赋予了普遍性。因此, 一个心情苦闷的人, 除了借酒浇愁之外, 往往会挑一支解闷消愁的歌唱一唱, 或找一段轻快的音乐听一听;一个兴高采烈的人, 除了手舞足蹈之外, 往往会找到一支更轻松快乐的歌, 让自己的快乐随着歌声飘到更远的地方。音乐和人类情感之间存在着一种绝妙的同构关系, 一旦外部音响的震动刺激了人的情绪和情感, 人的生理和心理中的一系列功能会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综上所述, 音乐有一定的描绘客观事物的作用;同时, 音乐能够影响人的情感。音乐是美的, 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 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不喜爱音乐的人, 音乐和园林一样, 除了表象的东西, 会带给人精神、感情层面的高层次审美享受, 所以在园林中恰当发挥听觉艺术特别是音乐艺术的作用会使园林的艺术感染力全方位地展现在人们身边, 会把园林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更加透彻和彻底地表现出来。但是现代园林中的听觉艺术营造绝不只是简单地播放一些音乐, 它要有更加专业和深入的引导和雕琢。

园林在根本上是属于造型艺术, 换言之, 就是视觉在感受其美感时起主导作用, 就其与听觉的关系而言, 主要可分位以下三大类。

第1类是与听觉有必然联系的视觉感受对象。这类视觉感受到的内容是来自与听觉密切相关的影像, 其活动状态与音乐的音响流动有着内在的联系, 对听觉内容的表现也有一定的诠释效果。例如, 观赏各类器乐、声乐节目时, 演员的表演形态、动作, 特别是面部表情等与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歌声结合后, 对观众形成了以听觉为主的音乐审美感受, 其视觉介入的价值在于触及到音响产生的源头, 与听觉协调产生同向效果。在园林中, 从古至今都有人抚琴弄萧, 吹拉弹唱, 这也是园林中最直接, 最联系紧密的视觉与听觉的互动。除了真实的演出, 如现代拙政园中的戏曲表演, 深圳世界之窗中的表演, 现代很多园林中都有不少取材于乐器和歌唱者的小品雕塑, 如西安大唐芙蓉园中就有很多唐代乐器雕塑 (如图3) , 在人们的思想中乐器是必须发出声响的, 但是冰冷的雕塑安静地放在那里必然让人心生遗憾, 如果能在雕塑内部安装小型的音响, 循环播放由这种乐器本身所演奏的音乐, 声响不必很大, 人们走近便可听其音, 虽知是假, 但必心生惊喜。再如山石嶙峋的险峰峻岭必然会与呼啸的风声同行, 但是园林中的假山再如何模仿自然也不会有那种风声, 这时可以在假山的隐蔽处放置一些音箱, 播放制作好的风声、猿啼、鸟鸣音效, 必定会增色不少, 但是这种音效不可滥放, 园林的根本是表现自然美, 在有自然声响的时候大可不必画蛇添足。

第2类是与听觉有一定联系的视觉感受对象。这类视觉感受对象主要来自综合艺术类的影像, 由于它们是以视觉对象的活动内容表现为主要手段, 所使用的音乐只是诸多艺术的一种, 不仅属于综合运用, 而且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 有配乐的电影、电视、戏剧、舞蹈等, 在这些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中, 音乐大多是根据综合艺术的内容和需要进行创作的, 视觉占统治地位, 音乐只是通过听觉通道融入整体艺术形象。因此, 从听觉艺术的角度来看, 视觉对象仅为与音乐有一定联系的对应物, 但却不是由听觉艺术引发的必然结果。二者在内容表现上的关系仅局限于作品, 只有当这种联系的艺术感召力超越了个体感受成为社会心理模式时, 视听觉的暂时联系才会变成“永久联系”。从听觉艺术的角度来看, 第2类视觉感受虽然具有综合艺术的感染力, 但是音乐却失去了主导地位和主体品格, 加之人的“视觉是‘最卓越’的知觉, 因为只有通过视觉器官和依照于视觉, 才最容易明白事物。”因此, 音乐创造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以视觉为核心的综合艺术, 在一般情况下, 音乐只起烘托、陪衬、渲染等作用。但是, 综合艺术中优秀的音乐 (如主题歌、插曲、主题音乐等) 往往能够脱颖而出, 不仅可以独立存在, 广为流传, 而且能够成为艺术经典 (如《义勇军进行曲》、《我的祖国》、《我爱你, 中国》以及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音乐等) , 它的生命力有时远远超越于原创的综合艺术。从这类实例中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听觉艺术在视听觉艺术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其本体的美学品格, 真正优秀的音乐可以帮助视觉感受揭示内涵、增光添彩, 不仅不会被视觉感受所遮盖和埋没, 而且还可以借助影视等综合艺术的手段得到更广泛、更久远的流传。因此, 人们可以利用音乐的这一特性来选择适合园林播放的音乐, 如在大观园内可循环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园林的艺术感, 而且能让游人通过音乐将电视剧、小说和现实的园林联系在一起, 冲破各种艺术的隔膜, 得到更深层次的享受。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中一直播放一首《花之魅》, 这首歌曲是电视剧《大唐芙蓉园》的主题曲, 歌曲旋律优美, 配合大唐芙蓉园的美景, 又联系起电视剧中的情景和意境, 让园内风光不再只局限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 可以让熟悉这首歌曲和熟悉这部电视剧的游人得到精神层面更深的享受。瞎子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是在无锡完成的, 阿炳又是无锡人, 所以无锡惠山公园在月夜放送《二泉映月》乐曲, 不仅使视觉美和听觉美融会一体, 而且让人想起杰出民间艺人阿炳坎坷的身世和创作《二泉映月》名曲的故事。以上都是利用较为成功的音乐来烘托特定园林意境的典型例子, 所以在园林中播放曲目的选择可以通过深挖符合园林性质的各种艺术关联来找出最为合适的音乐。甚至可以请专业的音乐工作者为园林创作其专署的音乐。

第3类是与听觉没有任何联系的视觉感受对象。这类视觉感受对象是不固定的, 它是以上2类之外的视觉对象, 其影像内容是不需要选择的,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常常根据听觉艺术感受主体所处的环境景象决定的。例如, 聆听广播、唱片、录音带、CD等音乐作品时, 听赏者所处环境产生的视觉感受。现在的大部分园林都适合这样的音乐, 尤其是为数很多的城市公园和居住区园林, 没有特别的文化背景和别的艺术联系的脉络, 这时, 不必牵强附会, 这种园林音乐的选择便更适合选择第3类音乐, 至于音乐类别的选择可根据园林风格来定, 有中国风格的园林可选择如《春江花月夜》等古筝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 有西方风格的可以选择西方钢琴曲或协奏曲等轻快优美的音乐, 现代风格的园林可选择如《班德瑞》的轻音乐等。在利用电子设备播放音乐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音响不宜过高, 要与“自然天籁”相映成趣。

2.3 能自身发出声音的园林小品

现代园林中不仅有大自然的声音和音乐音响来丰富其听觉感受, 还有一些依靠物理原理本身能发出声响的园林小品, 这一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回音壁有回音的效果, 如果一个人站在东配殿的墙下面朝北墙轻声说话, 而另一个人站在西配殿的墙下面朝北墙轻声说话, 2个人把耳朵靠近墙, 即可清楚地听见远在另一端的对方的声音, 而且说话的声音回音悠长。回音壁有回音效果的原因是皇穹宇围墙的建造暗合了声学的传音原理。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 光滑平整, 弧度过度柔和, 有利于声波的规则折射。加之围墙上端覆盖着琉璃瓦使声波不致于散漫地消失, 更造成了回音壁的回音效果。

在西安大唐芙蓉园里也设置了几处类似的建筑小品, 与回音壁类似的有一处“回音石”景观, 也是利用声波传送原理, 通过恰当的距离可以听到回音 (如图4、图5) 。在大唐芙蓉园的“杏园”入口出有一个“五子登科台” (如图6) , 利用共振原理, 人站在相应的位置上击掌会与小品发生共振现象, 从而发出类似鸡鸣的声音, 非常有趣。还有在“旗亭”旁边的乐器雕塑, 有几面鼓 (如图7) , 人站在上面跳是可以奏出鼓声的, 大大提高了园林的互动性。

类似这样的小品不但有美化装饰作用, 更是通过听觉的运用增加了园林和人的互动性, 使人也成为园林景致的一部分。辛弃疾的词“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呜蝉。稻花乡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写的就是自然界的听觉美。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写的则是秋后荷塘的听觉美。“雨打芭蕉”、“柳浪闻莺”、“莺啭乔木”、“风起松涛”描绘的都是景观的听觉美, 正如陈从周先生所言:“若园林无水, 无云, 无影, 无声, 无朝晖, 无夕阳, 则无以言天趣, 虚者实所倚也。”可见, 听觉艺术是园林艺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的确能为景观增色不少。

参考文献

[1]陈从周.惟有同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2]杨辛, 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钱仁康.音乐的内容和形式[J].音乐研究, 1983 (1) :29-42.

3.茶文化中园林艺术的创新性应用论文 篇三

关键词:传统园林艺术;景观设计;继承与发展

1 传统园林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继承

1.1 传统园林艺术的思想精髓

传统的园林艺术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自古传统园林讲究“造园艺术,施法自然;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园林建筑,顺应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即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园林艺术虽然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演变,但现在仍然没有受到现在科学的冲击,在环境的日益恶劣中越来越显示出合理性。设计者对园林艺术的认知,从最初的单一模仿,到现在和环境的和谐统一,无不体现设计者的精华。面对现在科技的快速发展,膨胀了人们的征服欲,企图利用高科技强硬的征服世界,因此,现在的城市景观大多是人工的,大刀阔斧的改造,人造景观取代了原来的自然景观,毫不保留地将自然景观毁坏殆尽。在现代化的城市广场上,找不到自然景观的影子,水泥混凝土的地面到时很辽阔,在炎热的夏季,面对火炉一样的地面,人人都会望而却步。是直接导致现在城市底层下陷、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尊重自然的城市景观必然会遭到天谴,让人们感到紧张。因此,从自然生态上来说,城市景观也要尊重自然,对于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不是一味地批判,而要继承传统园林的精华,运用到景观设计上是必不可少的。

1.2 传统园林艺术的应用形式

目前,城市景观还没有与传统的园林艺术融合在一起,都市景观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还很短,正值发展中的青年,还处于迷茫、徘徊的阶段。因而现在的城市景观不免要走一些弯路,有一些不和谐的作品出现,例如城市景观中随处可见的草坪,这个景观是从西方引进来的,主要是在广度上显示它的美感。在西方,草坪是供人们休闲游玩休息用的,可以在上面任意的嬉笑打闹,然而在中国却挂上了“严禁踩踏”的牌子,只起到观赏的效果,不仅失去了草坪原有的意义,也占用了大量的休息空间,只能让人们坐在小路的两侧,狭小的空间施展不开任何拳脚。这也难怪西方设计师对中国设计师的不理解。而在中国的传统园林中是没有草坪的,传统的园林采用了蜿蜒的道路设计,没有广阔的面积留给草坪。在中国的传统园林中,人们习惯与在树林地下休息、娱乐,树木作为了景观的主体。中国人群体性的作息,大家聚集在一起,在树林下聊天、喝茶、下象棋,在传统园林设计中,亭子、石桌就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这种围合型的空间在城市景观中也非常实用,这也可以在大都市里找到很好的例证。我们要根据中国人民这几千年来的文化思想,结合人们现在仍保留的传统习惯,与西方的景观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不是拿来主义,仅西方的就是好的。

2 传统园林艺术在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发展

现在都市人群的生活比较单一,三点一式外加一游玩,即工作、路上、家庭、假期游玩。快节奏的生活也使得城市景观设计简单流畅,大致分为三种: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带状空间场所规划设计、面状景观规划设计。这与传统的园林景观相比,传统的园林设计就显得过于复杂化、专业化。即使是居住环境的景观,也很难做到如此复杂的园林设计,如果都市景观严格按照传统园林设计很明显是行不通的。对于城市景观的建设,我们只能取传统景观与城市景观相融合的那一部分。在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上,可以多可以用传统的园林建设,小区建设主要是便利人们的生活,结合居住区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体现中国大家庭式的快乐气氛,建立具有人情味的聚集空间,给人们的交流提供场所,例如亭子、石桌、庭院等等,营造一个祥和的、快乐的气氛,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在人情逐渐淡薄的今天是很重要的;在带状空间场所规划设计上,虽然有时人们花费在道路上的时间较多,但是人们一般都是不停歇的,这就要求城市景观要在速度上冲击人们的视觉,景观不易做得太细。而针对较短的走廊,我们就可以多借鉴一些传统园林艺术,传统园林上的移步换景就可以应用到现在的走廊设计上,同时也要考虑人们的感知和经济开销;在面状景观规划设计上,像公园、商业区、滨水带和自然场所。这些景观大部分是给人们提供休息娱乐场所,就可以更多地采用传统园林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优美的、精致的环境未尝不可。如果必须要考虑经济的话,可以采用别的材料替换传统园林中常用的木材,在不破坏整个园林建设的基础上,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3 传统园林艺术在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展望

随着现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单单采用一种景观设计风格并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水平,只有多种风格相融合,和谐有趣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表达出令人惊奇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来做一个实际分析:位于十字交叉口的小型广场,中间采用西式的广场风格,厕所是传统的建筑,配有苏州园林式的走廊,同时走廊内的座椅满足前来休息的人们,镂空的墙壁、简单的格局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成为人们茶前饭后休息娱乐的好场所。

传统园林中有许多精美的制作,它不应该只属于园林建设,应该把这种美好的建筑,建立在街头巷尾,走到人们的身边来,例如,将公交车车站的等候站与传统的园林相结合。另外像电话亭、报亭甚至垃圾桶都可以利用传统园林中的休闲类小品。这不仅改善了城市面貌,还增强了景观的趣味性。对传统园林来说也是一个极好的发展。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沉积,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将中国的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城市景观建设巧妙地结合在一块,只会为城市添彩。

参考文献:

[1] 丁佩.论园林和景观的异与同[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02).

[2] 贾珂,曲莎.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J].现代园艺,2011(11).

4.茶文化中园林艺术的创新性应用论文 篇四

论文摘要: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中间的重要桥梁是艺术教材。云南大学出版社近年在与云南艺术学院的合作中,探索了一条有价值的经验,通过跟踪采风、培植项目、支持出版的方式调动了教师研究、改革教学的积极性,并且通过教材形式把教师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出版社图书质量工程和艺术院校质量工程获得双赢效果。

论文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人才培养艺术教材

一、少数民族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今天的显学――文化学密切关注的内容。实际上,它不仅是文化学者展开学术研究的丰富矿藏,也应该是地方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最值得重视的文化背景和教学资源。因为,中国内地大多数地方艺术院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许多珍贵艺术文化的形态较为完整地存留下来,构成了当地艺术院校办学的区域文化背景或者说是办学的区域文化基础。如果有正确的文化态度,就会将这种背景或者基础,当做自己办学的资源优势加以很好地利用;如果价值判断不准确,常常会将这种背景或基础当做妨碍前进的包袱或是自惭形秽的发展低起点。尽管随着多元文化价值的强调,这样的意识和心态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基础来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培养人才,创新艺术,却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积极探索并深入研究的问题。

文化背景,主要指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在学校培养的艺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当中,成为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认知系统所建立的重要基础。只有对少数民族风俗民情、历史社会、语言行为等有所了解,成为自有知识,才能对少数民族艺术有深切的体会和真挚的情感,才能产生自觉的传承行为与创作热情。但是,如果面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是将其存在当做一种背景知识来介绍,让学生掌握,那就太大材小用、重鼎轻置了。实际上,应该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上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中国众多的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展现了文化构成的“多数”部分。

教学资源,主要指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经过学校专家学者的耙梳、整理,总结出典型代表、规律性的东西,进入学校课堂,成为现代规模化教育的教学资源,成为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延绵不绝、自立自新、发扬光大,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上得到充分体现。

二、特色教材:少数民族艺术变为艺术人才培养资源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成为许多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譬如,文化研究、宗教研究、法学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经济研究、社会文明研究、生态研究等等。而作为艺术院校,尤其是地方艺术院校的教育资源研究,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艺术教育资源,近些年越来越多地被人涉足,但是,常常是一时一地一得的议论或心得。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思考的问题。

意识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是一回事,将这种资源变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资源则是另外一回事。有理念,有思想,还要有行动、有措施。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行动”“什么措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学院合作,通过特色艺术教材出版、重点学科丛书出版和艺术精品课程教材出版项目,探索了一些路径,积累了一些经验。

1.跟踪:采风经常化

采风,是艺术院校许多年以来坚持的一个传统,无论从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还是学习民间哪个意义上讲,采风都是需要的。问题在于,采风不仅仅是到社会生活的基层当中去感受和吸收鲜活的生活素材,经过整理进入艺术创作;而且是要在人民群众生活当中切实地体验人们的情感、愿望、表达方式。这些内容,也是文艺创作从生活汲取灵感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事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复、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沉潜到基层长期静观默察、广泛学习采风变得越来越困难,成为一种难于复制、不敢追求的奢侈。偶有出游,用相机、录音机、摄像机记录一些声音影像,回家再慢慢回忆,以此为创作题材进入创作,真正是“浮光掠影”。实际上,那些声音、影像背后,最为鲜活的情感、饱实的内容、隐藏的意义,被忽略掉了。今天许多所谓的民族题材、民族色彩的艺术产品,做出来令人感到存形失魂,原因就在于此。浮光掠影采风来的外在色彩,替代了对民族情感内容与情感方式的真正深入。

所以,办学环境地处边疆的艺术院校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状况,将自己的.办学路数中“采风经常化”的做法固定下来,学生、教师都如此。地处边疆的艺术院校,采风的便利十分明显,就应该用好用足这种天然的便利。云南艺术学院的一些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这方面的意识很强,做得比较好,其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效果也就显著得多。音乐、舞蹈、艺术设计、民族民间美术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收成。音乐人类学方面、少数民族音乐乐器研究方面、云南特色工艺美术研究方面、民族舞蹈艺术研究方面,云南艺术学院都有了值得骄傲的成果。

2.培植:研究项目化

艺术院校的学术研究,历史上常常有几种做法:一是以创作代替研究,认为研究思考已经在创作过程当中酝酿、创作成果里面体现了,不必一定要用文字来总结它;二是认为研究是个人的事,而且,艺术研究就像艺术创作一样,是随心所欲,因情所致,完全根据个人爱好兴趣,所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由于这样的认识,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艺术与人文科学家族里的其他学科相比,显得理论成果薄弱,所谓艺术研究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探究、认识上。而且,就艺术整体研究看,作为专业、学科的整体性研究与结构性建设的意识淡薄。在这样的状态下,就应该在对接各种渠道的项目研究之外,针对自己学校的办学设想,针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布局,设计一些整体推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研究项目,作为建设与发展的理性分析、科学发展的导引,这十分重要。将学校开展研究的个人爱好与零星行为,引领到项目、引领到彼此相关的项目群当中去,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通过研究项目凝聚精神、锻炼队伍、整合力量、打造品牌。

以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特色民间工艺》的出版为例:教师们从长期下乡采风的积累中,从特色民间工艺大师进入大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也从各级政府不断整理、确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政府行动中,深切感受到高等艺术院校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于是,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师们在耙梳资料,补充采访采录,条分缕析后,于2008年编辑出版了《云南特色民间工艺》一书。该书出版后,成为云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教学辅助用书,也获得了第十二届云南优秀出版物三等奖。2009年开始,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将此书作为一项概论式成果,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立项运作,将15种云南特色民间工艺成果以项目化的形式运作为一个系列成果,这个成果将于2011年以高校“十二五”规划艺术教材的形式陆续出版。

3.支持:成果课程化

研究成果课程化,实质上是焊接教学研究与教学过程的办学行为,十分有力、有效,对于办学综合实力的生成也非常重要。大学里的研究成果,有的可以转化为经济成果,有的能够体现为社会效益成果,还有的,可以转化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当中去,建立一门课程或一种课程体系。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近年大力开展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教学成果以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形式体现出来,涉及教学环节的教师个体、教师梯队结构、专业特色优势与课程品牌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教学质量工程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在“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谁有资格教、为什么教”这样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工程。 成果课程化,最有力的支撑显然来自教材编写。如何将少数民族艺术资源编写成可以在现代教育行为当中广泛教学传播的内容,就是一个考验教师和教学团队的关键所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都涉及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检测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在解决“教什么、谁教、谁有资格教、如何教、为什么教”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首先是理论问题,是文化立场姿态与艺术价值判断的理论问题,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材编写中体现出来的教师能力的增强与水平的提升,从一知半解的“知道者”变为专家。

出版社根据艺术院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发展、学科建设需求,积极回应,支持项目,扩大合作,在精品课程、特色课程、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为艺术教育提供服务。

具体说,出版社用出版教材的方式支持地方艺术院校在办学当中强调特色,发展优势,支持他们在精品课程建设当中突出教学内容的特色优势,突出他们在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的丰厚资源基础上的教学优势,突出他们在整理和创新民族艺术方面身置其中所具有的深切体验。云南大学出版社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云南特色民间工艺》《图形创意》《傣族舞蹈教材》《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研究》等,就是将院校教师或艺术家多年的研究所得整理出版后又把它们转化为课程内容,突出了少数民族艺术传承过程在现代大学里通过教学完成的实验。以《图形创意》教材的编写出版为例:云南艺术学院这个学科的教师从艺术设计课程的角度多年下乡采风,搜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图形,教师们把这些积累作为本地的图形元素运用到图形创意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本土特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提炼完善,逐渐建设成了一门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于是,精品课程教材也顺理成章、应运而生了。

民间艺术,少数民族艺术,通过现代大学教育,变成规模化、群体性、科学化的科学可控的过程,为中国艺术的繁荣预埋下了“草根情怀”的种子。我们看到,云南艺术学院的学生,通过学习,除了艺术院校大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般人文知识、艺术技能外,还可以获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知识的技能。这是他们拓展生存空间和发展平台的重要社会竞争力。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通过这样的学术研究和教材编写,艺术教育单位润物无声地准备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的团队。经过了下乡采风实践、课堂教学运用、问题思考、项目研究,再回馈到教学实践中,经过如此锤炼的队伍是那种用别人的教材、鹦鹉学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队伍所无法企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云南大学出版社在支持艺术教育单位的教材与研究成果的出版中,也支持了艺术教育单位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

成果课程化“一石双鸟”,既转化了研究成果,又培育了专家和教学团队。

三、出版社在艺术人才培养规划当中的自觉意识与积极作为

艺术人才的智力贡献与创造能力,是建设文化大省与文化强省的关键,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民族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就地取材、因人施教的教材编写尤其重要。2002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面运作,由云南艺术学院牵头,召集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玉溪师范学院、大理学院等办有艺术专业或艺术学科的大学开会结盟,统一认识,将“继承传统、学习民间”的区域文化特色与地域艺术优势的内容结合到艺术教育的普遍性规律中,搭建了“新世纪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系列教材”的基本框架,至今,已经陆续出版了《艺术美学导论》《艺术概论》《艺术教育管理学》《艺术英语》《云南民族美术学》《中国水墨画:源流、审美、表现》《图形创意》《电子杂志设计》《云南高等美术教育史研究》《云南民族民间戏剧概论》《戏剧导演思维与训练》《欧美现当代名剧赏析》《云南民族舞蹈史》《傣族舞蹈教程》《诸子论音乐》《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音乐美学教学论稿》《音乐素质通用教程》《电视导播》等教材,社会反响和教学效果良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教育界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一个从云南艺术教育单位毕业的学生,如果对云南、对西南、对中国艺术状况知之不多、一知半解,那他就不是一个十分合格的学生,就远不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者、创新者的“候选人”,他的资格就差得很远。如果这样的状况是由于他所毕业的艺术教育单位造成的,那么,这个艺术教育单位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就很值得怀疑。

这些年来,在开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云南大学出版社与各种类型的艺术院校合作,探索和开拓了一种效应综合、目标明确的道路,值得与艺术院校办学的有心人分享,也值得与那些瞩目大学教学研究、办学发展的出版行业的同行相砥砺。

5.茶文化中园林艺术的创新性应用论文 篇五

一、江南园林艺术设计思想与禅的审美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早在周文王的时候,中国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到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阶级逃避现实寄情于山水,使得私家园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更是我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还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禅宗即是其中之一。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之一,它是印度传入的佛教和禅学在其生根、成长的过程中,与儒、道等传统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结果。禅宗把印度传入的佛教和禅学按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改造,最大程度地适应了中国文人及百姓的文化心理需要,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也使中国古典园林在哲学、美学等方面深深地留下了禅的烙印。禅学通过深谙禅理的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深刻地影响到江南园林的艺术命题、造园风格、设计手法、审美境界。

尽管禅学体验非纯粹的审美理念,但禅学的基本思想与艺术审美感受有相似之处,它要人摆脱外在世界对人心灵的束缚与干扰,在大千世界中用直觉感悟生命的本来面目,追求精神的圆满与永恒。从某种程度上说,禅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包含着一种人生境界,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和世界的。而园林艺术集中体现了人类文化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种物质化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感受十分接近。艺术审美的感知超越功利与世俗的特性必然使“禅”与艺术产生某种意义上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使禅文化与中国园林艺术产生内在联系。

二、禅宗思想对江南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

唐宋以来,禅宗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普遍渗透到文人士大夫中间,影响其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文人士大夫们以禅的心境和态度来感悟和理解自然,他们超然于世俗之外,追求精神解脱,自由恣意的生活状态以及含蓄、自然、清静的审美情趣,使自己的身心获得愉悦的同时也使其精神理想得到寄托。在文人士大夫眼中自然的景致与禅宗思想一理相通。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也由成熟逐渐进入高潮,江南的造园活动也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时期。

由于江南一带的许多私家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设计经营的,这就使江南园林必然会反映他们的趣味、气质和情操。古代文人,以宁静恬淡,平常之心性去应付世间沧桑,追求内心恬静,淡泊,超然物外的生活,以自我精神解脱为人生哲学,致使其审美体验进入禅的空寂悠远的层次,是江南古典园林创造空灵超然之意境的基础,在平凡、朴实之中却又体现出微妙、精深的境界。

文人士大夫把禅宗的空灵境界融入到江南园林中,使禅与自然之间,禅境与山水、园境之间相互融通,建造了文人士大夫自己内心精神的家园,他们把园林作为寄托心灵的场所。“恬然怡然.硕然悠然,园人合一,冥视六合”,人与园林完全溶融一体,与园中的一切,花草树木、飞鸟野兽、亭台楼阁完全相通、相融。这样生活在园林中的文人士大夫就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寄托与超越。自禅宗兴盛以来,受文人影响的江南古典园林在审美观念和情趣上处处都有禅的意趣渗入,处处都可发现禅的痕迹。白居易的“人间有闲地,何必隐林丘”道破了这种禅意的人生情趣与江南园林兴起的内在联系。文人士大夫与自然之间,追求一种相融的审美境界,使人的精神同大自然的意境达到了超然的融合。士大夫们在这充满禅意的园林中,感受到亲近自然、物我相融的意境,使人悟出生命的真谛与意义。文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是要园林在任何时候都变为美的景致。如:有树影必有粉墙,有风必有松涛,有雨必有芭蕉,有月色必有荷塘等,从而在现实中构筑理想的幻景。无论是筑屋凿石,叠山理水还是植物栽种,构筑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寄托了丰富的情感、哲理与联想,用景物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诱发观者内心的共鸣,使人感受到,不为外物所羁绊的自由心性,怡情于园林艺术之中。这使得禅悟与山水、园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是江南园林中饱含禅意的力证,它原本就是一个禅寺,原名菩提正宗寺,元朝末年,天如禅师改为现在的名字。元代欧阳玄这样解释它的含义:“林有竹万千,竹下多怪石。有状如狡貌者,故名狮子林……”狮子是佛国神兽,佛为人中狮子,称佛说法为“狮子吼”;林为“丛林”之简称,唐代怀海禅师始称“寺院”为“丛林”。

狮子林的建筑主要有‘卧云’室,‘立雪’堂,‘指柏’轩、‘问梅’阁,其名字都来源于禅宗公案故事,如“问梅阁”缘于马祖问梅禅宗公案故事;“立雪堂”取禅宗二祖慧可初次参见菩提达摩的佛教故事等。江南文人园林,大多体现澄怀观道、远避尘世的思想。这种思想与“看破红尘”的宗教意识契合,因此,在园林建筑中也会有所渗透。

狮子林的众多石峰,模拟人体与狮形兽像,象征众僧率领各种狮兽对狮子峰顶礼膜拜,渲染创造“净士无为,佛家禅地”的空灵意境。最突出的假山有多个山洞由九条曲径连接,如迷宫般上下盘旋,来回往复,人行其中,恰似在形象地演绎从“世俗”到成“佛”过程中人们在没觉悟禅理前的迷惘,左右徘徊,直到走出洞口的一刹那才“豁然开朗”,象征着对禅理的一种“顿悟”,形象地体现了禅宗的境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江南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与禅宗的空灵

江南古典园林之所以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除了形式以外,最大特点就是融入了禅的意境。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物象之外的景致,追求的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即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约,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江南古典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禅宗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禅宗思想,一方面遵守佛教中“空”的理念,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祥的精神境界,因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正如《太智度论》中所说:“观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无自性毕竟空,毕竟空者般若波罗密。”“般若波罗密”指禅宗虚空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下人的行为方式将变得单纯和简单。“空”是行为至上的混念,它对现实社会持消极态度。另一方面,禅宗信仰者又置身于现实社会之中,这与他们“心即是佛”的与世无争“空”的信仰相矛盾。为解决现实与信仰的矛盾,他们或游山玩水、或种花造园,通过感受自然来抵达生活的真谛。园林为他们提供了寻求寂静与静思的场所,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之中发现永恒。“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园林中有声更觉静的氛围表达了佛教的虚空和荆棘,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

江南园林艺术的意境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是在真实的物质背后蕴含无限的想象空间,是通过园林景致的有限来抒发意象空间的无限,使不同的观者,产生不同的意象效果,这种感受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正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等,所表现的并非空无,而是通过“无”和“空”来映衬“有”。通过“有”来形容“无”,从而使“有”与“无”虚与实自由转换,不着形迹。

这个虚实有无构成的对立统一结构,给观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了韵味无穷的意识体验。意境作为一种审美追求,在艺术创造中逐渐演变为一种意境和禅境浑然一体的审美。“空寂”、“空灵”的韵味渐渐成为艺术境界的一种重要的美学追求。尤其在唐朝之后,这种美学趣味成为了艺术家们崇尚的潮流。“空灵”的意境追求与中国文人对禅的理解、对禅“空”的接受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禅宗对“空”的解悟,形成了禅宗特有的思维方式及理论体系,受禅理影响的江南古典园林,摒弃刻意模拟和机械的复制大自然,而是尽量的亲近自然、融入自然。避免生硬的人工斧凿痕迹,追求含蓄而浑然天成的美。这种美的境界需要精心地创造,通过掇石、叠山及理水,因借得体等手法实现妙造自然,从而达到自然天成,情景交融的美感效果。

禅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追求自然美的情趣。江南园林的自然美与禅的精神理想相吻合。这是江南古典园林审美的实质所在。唐朝禅师青原惟信对自然山水看法有三个转变:第一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未参禅时见的山水为客观实体,那是与观者分离的认知对象。第二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以感.主体开始破处对象,不再以认知而以悟道的角度去看山水。第三步,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观者内心完成三个步骤的感悟,产生了不同的感知细节,经历了从物质到精神再从精神回归自然的过程,具有美学上的重要意义。文人士大夫们正是用这种禅悟式的艺术心理体验,对中国江南古典园林进行设计与经营的。

四、总结

6.茶文化中园林艺术的创新性应用论文 篇六

摘要:本文以地域文化符号为视角切入点,探索符合现代社会审美观念和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方法。首先,通过对旅游消费者购买需求的调查,以及旅游纪念品存在的主要问题症状进行总结性分析。然后从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几个构成要素:造型、材料、色彩、图形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且结合本课题的设计案例来讨论分析地域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承载着文化传播和体现经济效益的双重作用,本项目的研究可以弥补旅游纪念品设计的缺陷与不足,解决地域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无法有效转化和利用的问题,提升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内涵,实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地域文化符号;创新设计;旅游纪念品设计

一、旅游纪念品设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地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旅游纪念品市场却是处在一个不温不火的尴尬处境,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旅游纪念品设计缺乏创意和特色、同质化严重、质量粗糙等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文化内涵与个性特征

旅游纪念品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的形象名片,承载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理应富含当地特色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使每一个到达旅游目的地的人都能够对旅游纪念品产生购买的欲望 。并且旅游纪念品还应该具有独一无二的地域风格,即旅游者在这个景点买到的纪念品必须是别的景点无法复制再造的,这样才能促使旅游者赋予纪念品高涨的热情。

然而,反观国内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现状,不少纪念品的设计虽然都是以当地地域文化符号作为切入点,但在当地文化内涵的表现上缺乏足够的深度,给人的感觉似乎总是缺少了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细节。即大多数的旅游纪念品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还只是停留在生搬硬套的层面上,如在纪念品上复制一张当地旅游景点的照片、或是单纯的在纪念品上装饰一些陈年的吉祥纹样等等。这就制约了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创新发展,难以体现旅游纪念品的价值,从而导致旅游纪念品市场出现无人问津的尴尬现状。

(2)缺乏自主设计与品牌培养

由于前期投入开发成本的原因,国内不少旅游纪念品制造商宁愿在利益的驱使下生产山寨仿冒产品,使得原本制作精良的旅游纪念品在仿冒者的手中变成了粗制滥造的产品,再加上国内知识产权的不完善,没有人愿意再花钱投入到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中,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的发展,导致国内旅游纪念品行业抄袭成风,是旅游纪念品出现同质化现象的主要原因。而缺乏自主设计开发的旅游纪念品,自然无法树立起强势品牌。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众多景点的旅游纪念品都是无标识无生产商的简陋包装,很难吸引旅游者的兴趣和热情。

(3)缺乏时代特色与创新意识

传统手工艺品是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纪念品,它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地域文化的精髓,深刻地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是深受旅游者喜爱的纪念品。如广彩瓷器、潮州木雕、苏州宋锦、湘西苗绣等等的民间手工艺品,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然而,任何手工艺品都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制作工艺等因素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手工艺品时至今日仍然保留着过去的创作手法和形式,必然会与现代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只有揉入新时代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意识,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手工艺品才能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二、地域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中的意义

地域文化符号作为蕴含地域一切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域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见证,凝固了劳动人民创造的一切历史文明成果,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无一不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面貌形态。而地域之间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性又使之形成了明显的风格特性,并且最直接的表现在当地建筑、服饰着装、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在历史文化传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风格特性的基本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质特征是会保持不变的,因此对于我们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其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全球化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城市面貌越来越趋向于千遍一律的状态。而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要壮大壮强就必然要凸显其独特的个性魅力,方能吸引源源不绝的游客资源,而地域文化符号便是其个性魅力的重要体现。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上海的黄浦江等一些地方标志性符号,还有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客观存在的地域文化符号,是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物质手段,如能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法对这些地域文化符号进行解读和再创作,从而运用在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中,必定会活化地域文化的内容,使旅游纪念品设计焕发无限生机。

三、地域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造型应用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裕,在消费观念上,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使用功能,而是越来越多地注重商品的审美情趣。 一件商品除了简单实用外,其独特的造型设计、丰富的文化内涵、浓厚的时尚气息越来越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欲的重要因素。而造型是一件物体外在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在静态的二维或是立体的三维结构的视觉形象中,它都在传情达意上起着最直接的沟通作用。在造型设计中,设计师通过感情色彩的表达和对点、线、面等构成要素的运用,使物体形态在视觉上达到形神兼备的表现形象。因此,造型设计的目的就是将抽象概念的形态转换为具体的表现形式。[1]而大自然是鬼斧神工的造物者,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各式各样的物体形态可以成为我们进行设计创作的灵感源泉。如北京奥运会吉祥福娃,其造型分别取材于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以及沙燕风筝的形象,在设计理念上将人与动物、大自然进行有机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旅游纪念品的造型设计上,设计师应该优先选择具有深刻涵义的地域符号,如山川河流、传统建筑、动植物资源等元素的形态特征,在深刻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抽象的概括分析得出地域元素最主要的特征符号,将地域符号与现代艺术设计进行创新结合,从而更好地强化旅游纪念品的地域识别性。

(2)材质应用

旅游纪念品的材质表现是直接体现在消费者的触觉和视觉上的,而且不同的材料所呈现出来的肌理、质地和色彩感觉也有一定的差异,如石头的坚硬、木材的古朴、陶瓷的柔美等等。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总会因地制宜的选取当地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再造,生产出符合当地生活使用特性的产品。因此,不同地区的材质具有特殊的地域符号。

在设计过程中,材料是将概念转化为实物的物质载体,同时又传递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如广东潮州、汕头一带的木雕艺术,是起源于唐朝用于建筑装饰的金漆木雕,流传到南方后结合地方的艺术特色形成我国一种木雕流派。作为建筑装饰艺术,它用质地坚硬且防蛀防虫的樟木雕刻,上漆贴金,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因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自成体系的民间工艺美术,被习惯地称为“潮州木雕”或“广东金漆木雕”,在我国众多民间工艺中独树一帜。

设计材料的运用应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取材于大自然,选取能体现地域特色的物质符号,使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人文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同时,传统工艺材料应该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让旅游纪念品设计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生活的气息。

(3)色彩应用

人类对色彩具有极大的敏感性,它是视觉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人的.感性情绪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视觉的诸要素中,色彩是最能迅速唤起人的意识和传达信息的重要因素。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已懂得使用从矿物和植物中提炼出来的染料来装饰和美化自己的生活。美丽的色彩总能赋予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联想和向往,因此,在人们对于色彩长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色彩的变化富含深刻的人文内涵和寓意。如明清故宫黄瓦红墙的建筑色调,象征着古代帝王的皇权和阶级等别。同时,由于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形成的差别,色彩的语意也不尽相同。这就形成了地域之间特有的色彩语言,暗示了当地生活居民的色彩偏好和观念,并且较为明显地表现在当地建筑和服饰文化等方面。如徽派建筑特有的粉墙黛瓦的色彩风格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一说起徽州,人们便自然而然的想起白色的墙体和灰黑的鱼鳞瓦,在山水湖泊边宁静典雅的与环境融为一体。

在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中,如果能巧妙地结合地域的色彩符号进行设计创作,真实地反映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那么色彩的力量就能在视觉传达上形成一种先声夺人的作用,从而深刻地表达出地域文化符号的基本内容。

(4)图形应用

中华文明发展历史悠久,在深厚的文化沉淀中,传统图形符号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产物,它浓缩了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定的政治经济因素、风俗人情、道德价值观念等等的关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见证了社会变化的进程与历史发展的潮流,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无限智慧。这些图形符号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和刻画在岩壁上的装饰性图形,并且随着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图形符号也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发展历史。如商周青铜时代的兽面纹、饕餮纹,春秋战国时代的蟠螭纹、渔猎纹,秦汉时代的龙凤纹、流云纹,隋唐时代瓷器上的植物纹以及源于佛教的宝相纹,两宋时代糅合波斯、拜占庭织物风格的卷草纹、花卉纹等,以及明清家具上活波多样的吉祥纹样等图形符号,无不体现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些图形符号经过了从写实到抽象再到两者相互结合的创造过程,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意识形态的真实写照,其创作手法对现代设计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在探索地域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时,我们可借助地域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选择与旅游纪念品属性相关的元素符号,如当地的风景地貌、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服饰文化等,通过简化、抽象、重构等的设计方法对其进行图形视觉化的再创作,力求准确地传达出地域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从而使旅游纪念品具有较高的地域识别性。

四、结语

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承载着文化传播和体现经济效益的双重作用,本项目的研究可以弥补旅游纪念品设计的缺陷与不足,解决地域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无法有效转化和利用的问题,提升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内涵,实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大路,谷晓红.地域文化基本特征的新审视[J].学术交流,(11).

[2]鲁恒心.论造型艺术中的视觉美[J].嘉兴学院学报,(03).

[3]崔显赫.浅谈色彩作用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04).

[4]李金涛.传统图形符号之探索与创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7.草花造景艺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篇七

1 用于园林绿化的草花种类

常用草花大致可分为传统品种和引进栽培品种两大类。传统品种包括波斯菊、美人蕉、太阳花、美女樱、石竹、金鱼草、金盏菊、三色堇、万寿菊、一串红等, 引进栽培优良品种则包括藿香蓟、杂交天竺葵、矮生向日葵、四季海棠、凤仙、矮牵牛等。

2 影响花卉生长的因素

园艺花卉的生长, 不但受遗传因子的影响, 还受生态环境的制约。在花卉园艺植物的整个生命活动中, 除阳光外, 还需要生态环境能够及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水分、养分、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等, 以使花卉植物健壮生长。花卉园艺植物的生态状况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各种因素, 其是花卉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

2.1 温度

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因为植物的生存和活动是需要温度的。植物一般在4~35℃的范围内都能生长, 但是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 或者生长在不同地区的植物, 所需要的适宜温度也是有差异的。花卉生长要求的温度, 一般有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3个限度标准。但是较生长适温稍低或稍高一些的温度, 并不会导致植物死亡, 只是使之长势减弱。

2.2 光照

光照在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光是花卉植物制造营养物质的能源, 没有阳光的照射, 植株体的光合效应就无法进行, 花卉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限制。所以说光对植物的作用, 主要是光合作用。光照充足, 植株体的光合作用就旺盛, 有机养分就能较多地积累, 花卉则生长健壮。植株体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 而植物的每个细胞中就有一个“微电池”, 在细胞内外存在着70~80 m V的电位差, 若在阳光的作用下, 叶内细胞中的微电池能打出高能电池来, 然后进行光合磷酸化反应。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植物叶绿素在阳光的作用下, 吸收二氧化碳和水, 合成糖和淀粉等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作用, 即植物的光合作用。

2.3 水分

水分也是花卉生存的重要条件, 活的植物有机体的含水量一般在90%左右。植物体的生理活动, 如细胞的分裂和增生、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植物体内物质代谢等生理生化过程, 都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植物离开了水, 便无法生活, 株体也会死亡。

2.4 营养元素

花卉在整个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中, 除了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外, 还必须有足够的营养元素。养花者应根据花卉的种类和不同生长时期, 正确掌握其各个生长阶段所需营养元素的种类、性质、用量, 才能使莳养的花卉根粗、株壮、叶茂、花繁。

3 草花造景的原则

为使人们在赏花之时享受意境之美, 必须充分展现草花的丰富内涵和美丽形态, 在城市绿化中的配置也必须做到“美化与文化兼容、景观与生态共生”[5,6]。草花造景的种类选择上, 既要使各类草花之间有一定的和谐性, 保持统一风格, 又要显示出多样性, 在比例、质地、线条、色彩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草花造景必须遵循韵律、均衡、谐调、统一的构图原则。

3.1 统一原则

在利用草花造景时, 在草花种类的选择上, 既要使草花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 保持统一, 艺术风格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不仅做到内部的统一, 还要做到外部的统一。又要显示多样性, 在比例、质地、线条、色彩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

3.2 协调原则

在草花造景时, 为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 要充分利用草花的变化和差异, 为表达出协调的柔美之感, 要充分地利用不同草花的近似性和一致性, 从而烘托出热烈、欢快的氛围。

3.3 均衡和韵律原则

草花的摆放要依据地点而进行变换, 一般花钵、花球、花柱的摆放要求规整布局, 在大门、广场前摆放, 必须要采用规整式布局。在草花造景中, 草花的用量也会因地而异, 数量少、体量小的草花组合会给人轻盈的感觉, 使用数量多、体积大的草花会给人浓重的感觉。为达到内在和外在美的相互衬托和统一, 在配置中, 有意识地将草花进行一些有规律的变化, 以产生韵律感, 在较自然的环境中, 应采用自然均衡布局。

4 结语

总之, 园林绿化中, 在草花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特点, 还要考虑草花本身的生长习性, 例如包头地区春季气温升温缓慢, 春寒现象严重, 因此在早春栽植草花时, 要选择较耐寒的万寿菊、石竹、金盏菊等。由于广场是开放式的场地, 几乎是全光照, 没有遮挡, 栽植地的地面升温快, 可选择一些管理粗放、喜光、耐干旱的花卉, 如矮牵牛、一串红、万寿菊等。另外, 土壤条件也是其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栽植地土壤砂性大时, 选择耐旱的品种, 可节省较多费用, 在管理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瞿辉.园林植物配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2]周厚高.花坛植物景观[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6.

[3]侯秀清, 彭素清.花坛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内蒙古林业, 2005 (3) :27.

[4]李玉琴.花坛造景艺术在园林中的运用[J].湖南林业, 2007 (11) :10-11.

[5]李祖清.花卉园艺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8.茶文化中园林艺术的创新性应用论文 篇八

【关键词】构成艺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应用

0.引言

构成艺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十分重视几何抽象造型的表现,强调独立形式的价值。风景园林艺术作为现代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现代艺术对现代风景园林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构成艺术又是现代艺术中应用比较普遍的表现形式之一,故其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

1.构成艺术与现代风景园林两者之间的关系

构成艺术诞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主要用于绘画艺术。后来被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逐渐的充实,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构成艺术是所有艺术设计的基础,在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基础元素的理性组合,以达到一种感性的视觉效果。结构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理性与感性情感的结合。构成艺术从不同的角度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创作灵感,在形态、空间结构等多个方面寻找风景园林的设计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风景园林的视觉形态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培养设计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满足人们对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要求。

构成艺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于风景园林的整体结构的布局、色彩构成、形体表现形式等方面。风景园林是通过将色彩、立体感、平面结构等多种元素进行组合,创造出具有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的设计。

2.构成艺术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遵循的原则

2.1整体和谐原则

整体和谐原则包含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代风景园林各基本要素的内在和谐,二是现代风景园林的整体风格的统一。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应该把握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协调。

2.2以人为本原则

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审美需求等,通过运用结构艺术设计的理论体系来不断的实现功能与审美的需求,充分展现其设计的美感。

2.3体现地域特色原则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可以适当的结合所处环境的地域特色,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有利于展现代风景园林的艺术气息。

3.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构成艺术的基本组成元素是点、线、面、体、色彩和空间六种,在艺术设计中通过不同的组合将艺术美予以表现。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通过运用视觉艺术语言,进行色彩和体的创造,塑造其抽象美的概念。

3.1点是形态基础

众所周知,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点构成的,在设计学中,点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点,而是相对较小的形态。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点赋予创作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所谓的点,既可以是指独立的一个盆栽景物,也可以是指草坪中的某一处植物,或是一个建筑物等,可以说随处可见。点能够快速的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内容,有助于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动态的艺术美。

3.2线是视觉语言

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可以分为直线、曲线两种,其中,直线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又被划分为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曲线又被划分为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不同的线条能够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如在我国的古典风景园林设计中,直线的应用比较多,给人一种宏伟、大气的美感,在西方的风景园林设计中,曲线的应用比较多,给人一种庄重、对称的美感。

3.3面是整体效果

面的形态表现涵盖了点和线的表现,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整体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中,首先应该对现代风景园林的面积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设计,合理的分配园林的各要素组成;其次,通过点、线将整个园林连接起来,表现出现代风景园林整体感。不同面的规划设计,其表现的美感形式也会不同,其中直线形面能给人一种简洁、有序的感觉,曲线形面能给人一种舒适、自然的感觉。同时,在进行现代风景园林面的规划设计时,可以通过因地制宜,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环境,创造出一种自然、闲适的整体效果。

3.4体是三维形态

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体能够表现多角度的艺术美,为欣赏者提供立体的视觉效果,比面更能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在构造艺术中,构成体的点、线、面的不同,能够形成形态各异的几何体。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比较多样,如树林、花草造型、立体的建筑物等。

3.5色彩是基础内容

古语云“色先于形”,说明色彩的视觉效果比形态的视觉效果更能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这是由于色彩具有烘托周围环境的氛围、丰富情感、展现不同的文化特色等特点。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不同的色彩能够表现不同的情感,在运用色彩时,需要结合色彩立体结构、色彩变化特点等,为观赏者创造多角度的色彩美感,有助于更好的满足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审美需求。

3.6空间是视觉要素

空间是将其他要素进行组合的三位体,包括平面、立体和色彩三个方面的视觉要素。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是在一个比较大的空间进行结构艺术各个基本要素的组合,来填充现代风景园林的空间层次,展现其设计美感。

4.结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同时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求日益提高。如何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需求,是现代风景园林发展面临的问题。构成艺术的理论基础为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构成艺术的基本要素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几点需要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牟夏.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构成艺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2).

[2]弓萍.构成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

[3]周际.平面构成艺术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上一篇:论地勘财务风险管理下一篇:避暑山庄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