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卞之琳读后感

2024-07-31

断章卞之琳读后感(通用3篇)

1.断章卞之琳读后感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3、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特点便突出体现在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现代诗《断章》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PPT)卞之琳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2、整体把握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

三、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你说呢?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

3、学生分组讨论,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请组长汇报本组解读《断章》的总体情况

小结: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四、作业: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

2.卞之琳与张充和:从未开启的断章 篇二

他是她从未表白过的爱慕者。

她从北平走到了海外,

他却从未走出过那段风景。

无从拒绝的暗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红遍大江南北的现代诗,是有着汉园三诗人称号的卞之琳的传世名作。即便是这么多年过去,关于这首诗的故事依然流传不息。

1933年初秋,北平西城达子营28号,沈从文和新婚妻子张兆和安居于此。平日里,巴金、卞之琳等沈从文的文坛好友常来此聚会。正巧这日张兆和的四妹张充和也从苏州来到了北平——张家四位小姐的芳名在当时的文艺界可谓无人不晓,都是才貌双全的江南闺秀。

就是这日在沈家宅中友人小聚,卞之琳得以巧遇了风华正茂的张充和。因为都来自江南,同在北大,又都是昆曲爱好者,虽然不善言辞,诗人卞之琳在心中却也生出了许多“彼此相通”的感叹。不过连他自己也未曾料到,此番初见却成为日后影响自己一生的重要时刻,即使在晚年时回忆起当时的心境,他也不能自抑,“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

当年进入北大的张充和也是以国文满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破格录取的。这位江南才女自小便承袭家学渊源,自童年时代便早早地走进了古典文学的精神世界,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无不修习,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底子。她的书画作品在很早便被人看重赏识并且收藏,在昆曲上的造诣也非比寻常,一时成为了文艺界颇有名声的女才子。

像这样集大家闺秀与文艺才女于一身的人物,自然不乏追求者。不过可惜上北大不到一年她便得了肺结核,只好暂时休学回苏州养病。此时她的三个姐姐都分别嫁给了当时文艺界的三位才子,而22岁的张充和还待字闺中。

住在北平三姐家中时,就因张家四小姐的名声太盛,前来一睹芳泽的人物颇多。除了诗人卞之琳,一位研究甲骨文的方先生也是很有意思,“每次他来,都有意和我一起吃饭或聊天,但因为太害羞,结果总是一事无成。他总是带着本书,我请他坐,他不坐,请他喝茶,他也不要,就在我的书房里站着读书,然后告辞,几乎不交一语。”张充和谈起的这位痴情“书呆子”,最终和同样内敛敏感的卞之琳一样,只能目送她离开了北平。

此间,卞之琳依然不断地给张充和去信。1935年。张充和离开北大回苏州老家,而1936年卞之琳便因母病逝,奔丧回到了江南。事后他自家乡海门专门奔赴苏州探视养病中的张充和,因为远道而来还在张家住了几天,张充和同其他人一起陪他游览了风景名胜。此间他写下了日记,“多疑使他不能自信,文弱使他抑制冲动。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了无望,预感到了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苦恋与哀愁在诗人的心中激荡,然而面对佳人,他始终表达不出半分情谊。

多年后有记者采访张充和,谈到这一段时略显羞涩,张四小姐笑道,“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这可以说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爱情故事,说到苦恋都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跟他恋过,所以也谈不上苦和不苦。”

而被问到卞之琳给张充和写去的那几百封信是否有回复,张小姐直言,“没有。那些信,我看过就丢了。他是另一种人,很收敛,又很敏感,不能惹,一惹就认真得不得了。我们从来没有单独出去过,连看戏都没有一起看过。他人很好,但就是性格很不爽快,不开放,跟我完全不相像,也不相合。”

世人不解的是,既然不爱卞之琳,为何不跟他摊牌说清?张充和无奈地说道,“呵呵,从来大家都这么问,我说:他没有说请客,我怎么能说不来呢?他从来没有认真跟我表白过,写信说的也只是日常普通的事,只是写得有点罗嗦。”

得不到的佳人

再次回到北大时,张充和已经从学生转变成了教师,主要以教授昆曲和书法为业,依然寄住在三姐张兆和的家中,依然单身一人。此时北大西语系一位犹太裔教授傅汉思正是她的三姐夫沈从文的座上宾,一来二往地,张充和与这位风度翩翩的学者熟络了起来。

虽然是个外国人,但傅汉思的父亲是德国研究汉学的泰斗。子承父业的他来到中国,一边在北大教学,一边继续汉学研究工作。在他眼中这位来自江南、家学渊源的才女张充和无疑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完美品质,为他描绘了最完美的东方之梦。

两人对传统诗词的共同爱好和开朗爽快的个性使得他们对彼此很快产生了别样的情愫,此时32岁的张充和终于答应嫁给这位洋人貌中国心的犹太人,前来贺喜的人络绎不绝。婚后她便要随夫奔赴海外,著名古琴家査阜西还送上了明琴“寒泉”以为庆贺。

在这热闹欢喜的时刻,唯一寂寞的是诗人卞之琳。在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中便有这样的记载,在西南联大时期,卞之琳经常在晚饭后拿出珍藏的张充和女士自唱自灌的黑胶唱片给大家听。

在张充和成为傅汉思夫人之前的若干年,除了常年不断的书信,卞之琳也曾有几次与张充和会面。1946年他到上海,准备北返任教的南开大学,重逢了刚从重庆回到上海的张充和,于是他再次在江南逗留了将近半年时间,其间还赴苏州张充和家过了中秋节。另外1947年,为了办理去牛津大学访问的出国手续,他依然回到江南小住了数日,与张充和话别。

虽没有巨细的记载,然而卞之琳的神情从别人日志中却可读出一二:他在西南联大的同事夏济安写道,“卞之琳在补牙齿,酒后发牢骚云:少年掉牙自己会长,中年脱牙没法长全,少年失恋,容易补缺,中年失恋才真悲伤。张某某之脱离他,对他真是一大打击,痛苦不过偶然表露一下。”

1947年卞之琳与张充和别过,却没想到失去了最后一次表白的时机。第二年张充和便结婚随夫赴美了。

永远的鱼化石

在张充和结婚了很多年后,卞之琳依然保持着单身,直至45岁才草草和友人的遗孀建立了家庭。而他终将这段诗意化了的旧情藏为私己,并秘密而公开地将这情感化成了众多诗作的点火石。

1953年,卞之琳重返江南参加农业合作化的试点工作,在一个秋夜里来到苏州张充和曾住过的旧居,“秋夜枯坐原主人留下的空书桌前,偶翻空抽屉,赫然瞥见一束无人过问的字稿,取出一看,原来是沈尹默给张充和圈改的几首词稿。”重读卞之琳的这段日记,我们才发现了诗人从未间断过的情愫,之后他取走了这些字稿并私下保存了下来。

1955年,卞之琳45岁,低调地迎娶了已逝友人文怀沙的前妻青林。许多人感叹,如果卞之琳也终身不娶,便成了另一个版本的金岳霖。但无论是否娶妻,但卞之琳的爱始终停留在他的那首《鱼化石》里:“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诗人卞之琳的爱情开始于他的诗歌,也终究终结于他的诗作中。这份精心保存半生的字稿最终在1982年卞之琳访问美国与张充和久别重逢时,郑重地还给了张充和,卞之琳称这事为“合璧”。

3.《断章》读后感 篇三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人生与我而言,似乎总处于一种对自己不满足、常常抱怨、愤恨的生活状态,常觉已不如人,别人似乎永远比自己幸福、快乐,自己却总是在怨天尤人,自己的内心在翘望别人的幸福里渐渐麻木和衰老,于是,彷徨、孤独填满了自己的内心。今天,重读卞之琳的《断章》,感觉自己竟然像个生活的小丑,自己被自己戏弄了!可悲、可叹!

的确,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所写的那样,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断章卞之琳读后感】推荐阅读:

卞之琳的诗欣赏07-30

情感美文:记忆断章08-07

上一篇:报社工作人员2011年年终考核工作总结下一篇:主体意识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