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2024-11-12

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共8篇)

1.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篇一

论金融危机下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其影响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超出预料。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和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已经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种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外贸进出口增幅回落较快,投资增长有所放慢;工业生产显著放缓,原材料价格和运输市场需求下降;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消费热点降温;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就业形势严峻;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金融市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但我们也要看到,全球金融危机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机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一鸣认为,作为一个贸易大国,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势必拖累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是这也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利用国际资源和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带来机会。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机会,在未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将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认清它给我们带来的机遇有: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国际间政治的协调。同时它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所以我们 :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应对严峻考验,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当中去。其次,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积极应对国内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带来的严峻挑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条件。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做出以下回答,“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的任务异常繁重艰巨。”“我们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张平提出了当前重点要抓好的几方面工作:一是公开、透明、高效地落实好中央投资,进一步加强对项目的全过程监督检查,严禁截留挪用、滞留不用和浪费建设资金,严格执行项目建设规章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二是抓紧研究明后两年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监测分析,及早谋划、系统安排未来两年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三是尽快出台并组织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四是切实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五是认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再就业帮扶力度,稳定和促进就业岗位增长。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努力解决一批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障碍。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国一直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和变化,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所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具体措施有: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科学的对外开放战略,将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国内市场体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产业迅速升级深化政府体制改革,三,重新认识政府的职责,确立新的政府治理理念,增强政府的经济外交能力,强化政府的国际协调能力,实行政企分开,坚持依法治国、建立法治政府,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体制;四,是形成一种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综合的国家安全观,时刻关注国家的经济安全,采取积极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五,是适应新科技革命发展的要求,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尽快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

技新体制;六,是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同时 我们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因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资本自由流动加速,其中绝大部分是进行投机性炒作的短期资本,常常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有鉴于此,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应当立足于内资与合理利用外资相结合,像日本和四小龙进行现代化建设时一样,固定资本投资主要靠内部积累,让整个金融尽量 处于“高储蓄率-高投资率-高经济增长率-高储蓄率”的良性态势中;加强政府 在利用外债方面的统一管理,以利用中长期外债为主,保持适当的速度和规模,防止形成债务灾难和危机;利用外资应以外商的直接投资为主,并根据国民经济 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需要,引导外资的投资方向;在资本流动方面切忌不顾国情 过度开放,特别要注意谨慎开放资本帐户,控制投机性过强的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总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和金融危机的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进步。中国只要能够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参与程度与自 己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承受能力、吸纳能力相适应,保持自己独立自主的发展特色,充分利用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清醒地认识和防范它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与风险,不断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那么经济全球化不但不会危及自己的经济安全,反而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2.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篇二

1 2008年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美国是典型的低储蓄高消费的国家, 其经济发展对债务存在高度的依赖性, 次级债危机必将导致其国内市场信用级别下降, 而这会减少流向美国的国际资本, 于是建立在国际资本流入基础上的美国国内需求将因此而下降。与美国相反, 中国目前正处于高储蓄的状态之中, 外部需求的增长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国内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美国对于中国而言, 比中国对于美国而言更为重要。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量高达中国出口贸易总量近百分之五十。当因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 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 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 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大批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处于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的状态时, 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矿产、钢材等上游产品的国有企业也难以避过产能过剩的困境, 国有企业利润下降、上缴税收大幅度减少在最近几个月表现特别明显。而此前存货较多的国有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经营困难的地步。此外, 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 在次级债的影响下, 发达地区受到打击最大, 在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的同时, 欧洲以及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 这对于中国的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国的需求下降时, 欧盟和日本的需求也跟随下降, 欧盟与日本没有能成为美国份额下降的替代区域。因此, 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 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原因。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是巨大的。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 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 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

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 但为时太晚, 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

2 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对中国中小企业影响

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国内经济环境的低迷, 给中国企业发展带来了特殊的挑战:

中国金融环境首当其冲地会受到巨大影响, 金融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一系列政策的调整, 中国市场宏观环境发生变化, 这使得所有的企业都会受到影响。中国整个消费市场将发生变化。一旦普通消费者感觉到“严冬”来了, 一定会收紧支出, 这对消费市场的刺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当消费市场不旺盛的时候, 对所有的企业都有影响。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当某个运行良好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受到经济危机的波及, 照样会影响到这个企业的运作。因为, 只要产业价值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企业都难以独善其身。直接对出口企业造成影响。在经济危机中, 受到冲击最大的将是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型的企业。

因此, 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深入, 中国企业面临的困境会越来越大。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一系列的问题与困惑摆在了企业面前:

出口增速下降, 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全球经济会对中国企业的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下滑, 经营成本上升。受境外投资企业所在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 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不容乐观。所在国的信贷紧缩, 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流动资金吃紧, 对资金量的需求相应增加;如果所在国实施资本项目管制, 那么境外企业与境内企业间的资金流动链条将断裂。

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下跌, 中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下降。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外汇衍生品风险上升。全球性金融危机形成后,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美元、欧元、英镑、澳元等国际货币的波动幅度增大, 从事外汇交易的风险大增。此前, 有些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或投资中为避免汇率损失, 从事套期保值交易;另有一些企业从事外汇衍生品投机交易, 这些交易中的风险因素不可忽视。

3 中国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

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正在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冲击, 对中国企业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但需要指出的是, 在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因素时, 应当将外部冲击与中国自身经济周期的特点分离, 以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出口企业应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虽然美国经济的放慢会拖累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 但是中国企业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 仍有可能扩大出口。

以内需市场为导向, 主动调整结构。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外部基本是隔离的,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与其他主要经济体比较是良好的。随着多年的高速发展, 中国国民收入不断提高, 内部需求也逐渐旺盛。因此, 在外部市场深陷金融危机的时候, 潜力巨大的内需市场应该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目标市场。

谨慎实施海外“抄底”。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众多的国际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 资产价值大幅下跌;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商品的价格回调。许多人认为目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抄底”的良机, 但我们应该牢记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赴美国“抄底”的教训。一方面, 陷入困境的一些企业资产状况不透明, 泡沫是否完全被挤出不得而知, “抄底”可能抄在“腰”上。另一方面, 基于国家利益、股东利益的考虑, 美国等国家也不会把优良资产卖给中国企业。一些国家政府很可能对中国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实施限制。此外, 由于企业文化及民族习惯上的差异, 中国企业在成功并购后, 是否能成功的经营也存在着极大的挑战。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物种进化的不二法则, 即在危机中, 只有适应能力最强, 面临危机灵活求变的物种才得以生存, 进而繁衍生息。作为企业, 也正是在竞争的法则中变得强大或遭淘汰。面对危机, 优秀的企业懂得利用自身优势以及外部资源, 寻求转型或升级, 所谓穷则变, 变则通。而在危机中一成不变, 踯躅不前的企业, 只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消亡。

参考文献

[1]甄炳禧.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11期.

[2]倪克勤.国际金融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篇三

关键词:农业;经济全球化;战略对策

经济全球化势必将各国农业产业化进程融为一体。中国农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和十二五规划,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必须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引导农民将生产要素投向土地节约型的高效农业和劳动密集型的非农产业,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对接的资源转换机制,才能实现国内资源最优配置,增强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第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充分优化区域比较优势布局。农产品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这一特点决定在结构调整中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加工业,并逐步推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从微观上来讲,突出地方特色,从宏观上看,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布局和专业分工。

第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和教育。因此,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促进科技与经济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有机衔接和有效配置;注重人才培养,既要培养一批高科技企业或集团,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又要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家,努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第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调整农业结构,需要政府部门既要尊重农民生产自主权,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提供服务,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体制创新,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整体经济效益。

二、实施国际化战略,提高农业竞争力

实施中国农业国际化战略,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营主体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

第一,推进农业组织化,发展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各类商品生产经营者如专业户和农业场、社都要普遍组织化,发展专业合作社,尤其要发展合作运销组织,实行企业化经营。国家应制定“农村合作社法”,给予平等的国民待遇。

第二,培育发展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贸易骨干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化能力的大企业集团是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涉农领域,上下游企业应配套发展,大中小企業相结合,鼓励各类企业之间、和其他经营主体之间发展联合与合作,以扩大农民就业机会。政府要给各类企业以平等的"国民待遇",依靠政策、法律及其他恰当的调控手段,规范各类企业和经营主体的市场行为,帮助它们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序运行,增强竞争力。

第三,建立和发展行业协会,形成国际化产业组织。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要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各类经营主体就必须实现跨企业联合与合作,其有效组织形式便是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功能在于增强同业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产生合力,提高效率。

三、推进专业化集约化,加速产业化进程

目前,中国农户经营规模过小,农民组织化和农业行业组织化程度都低,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年出口额低于1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占全部出口企业总数的70%以上。实践证明,能够突破小农户瓶颈约束,排除传统体制障碍,增强市场农业发展内在动力的新路便是实行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

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与产品为重点,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一体化的经营体系,使中国农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新型农业增长方式。

其次,通过建立以大中型企业为龙头的的农业产业化集团,推进农产品的专业化和集约化。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要实现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使农业由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实现管理对象的商品化;逐步实现由作为大多数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户、家庭农场所有者逐渐成为农业企业管理经营者,实现由农户细碎地农业生产向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转变。

再次,改革土地经营流转制度,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必须在法律上承认农民土地承包权(即土地使用权)是一种财产权利,并允许土地流转,可以转让、转包、入股、互换等,把农民从小块地的捆绑下真正解放出来,释放出新的巨大生产力,从而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制度的创新,大力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四、推进农业科技革命,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大约为20%~25%,与发达国家80%的贡献率差距甚远。要实现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就必须大力发展生物技术、精确农业技术、信息技术等,使这些技术全方位地运用于动植物育种和作物栽培以及畜禽养殖的各个环节。

第一,努力提高农产品核心技术竞争力。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必须把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发性创新作为新时期强化农业竞争力的首要任务。在满足当前农业发展技术需求的同时,加强技术储备,强化潜在的竞争实力。

第二,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建设,以保护、鼓励和推动育种材料创新、品种创新,缩短品种更新周期。重点要增强农业科技人员依法保护智力劳动成果的意识,增加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总量;丰富和完善保护形式,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

第三,注重现代生产要素的集成应用。现代农业的整体效益主要取决于经济要素的投入。现代农业是依靠现代生产技术要素支撑的科学化农业,是需要建立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的有序可控农业。

五、制定符合WTO要求的农业保护政策

尽管WTO规则承认农业的特殊性,但并不笼统地禁止对农业的支持。因此,必须对农业的支持方式进行改变和调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出了“三个大幅度”的要求,即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

第一,要充分利用WTO新规则下的关税保护政策。我国农业现代化刚刚起步,资源制约强,政策保护必不可少。作为发展中国家,可在十年内将关税降低24%。而目前我国农产品关税总结构不合理,算术平均关税率为46.1%,而加权平均关税率仅为15%左右。进口量小且国内产品有竞争力的商品设高关税,而进口量大、处在劣势的大宗产品的保护却不到位。

第二,要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强优良农作物品种选育特别是优势农产品品种选育的力度,同时,加强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选择一批优质、高产农产品生产技术和资源高效利用及生态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和开发,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

第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5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末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水泥)路”。调整农业投资结构,加强各种生产基地建设和草原保护工程建设。

第四,调整农产品补贴支出方向。我国从2004年开始,对农民补贴,对农民的种粮补贴150亿元。2006年开始我国农民种地不纳税,取消了农业税。2006年国家开始免除了农村义务制教育学生的学杂费,2008年免除了职业技术教育中涉农专业学生的学费等惠农政策,直接把补贴不到了农民手里。党十七届三中全会继续提出要扩大“农业补贴”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特别要支持“增粮增收”,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4.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篇四

论文摘要: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论述了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论文关键词: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

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经济有“华人钱库”之称,主要原因是战后这一地区崛起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华人金融集团。

计有:

泰国的以盘谷银行的陈弼臣、泰华农民银行的伍班超、大城银行的李木川、京华银行的郑午楼等四大金融集团为中心的11家华资银行,其分支机构超过了1000家,是实力最强的海外华人金融集团。印度尼西亚林绍良的沙林集团和李文正的力宝集团所合办的中央亚细亚银行,拥有资本4130亿盾;李文明、李文光的泛印集团,拥有资本3279亿盾。新加坡以郭芳枫、郭令灿的丰隆集团和李成义集团为代表的13家华人银行,其国外分行达84个,其中李成义集团的华侨银行资产额达28.4亿美元。菲律宾的13家华资银行,其分行超过300家,资产总额为49238百万比索。以及马来西亚的李光前、李成伟的南益集团,黄庆昌的大华银行集团等等。

据估计,目前仅东盟五国(不包括文莱)中华人银行及其他金融公司的资产数约为500亿美元,其中陈弼臣、林绍良、李成义、郭芳枫,郭令灿等金融集团的资产数都超过10亿美元。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的实力由此可见。

一、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的形成大都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东南亚地区的原住民普遍轻视商品流通领域的经济活动,从事这类经济活动的角色一般都是华侨。他们活动于东南亚地区的城乡之间,在长期的商业经济活动中积累了资本,其中有一部分转化为金融资本,以为华商提供融通资金,适应日益扩大的经济活动的需要。

二战后,殖民主义经济在东南亚崩溃,刚获得独立的东南亚各国由于资本贫乏,不得不借助已经成长起来的华人金融资本来发展民族经济,东南亚各国的华人金融资本因此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的形成和发展(1)过程中,有些华人金融集团通过与当地民族金融资本或外国金融资本相结合、与当地上层人物相结合的方式,使资本得到稳定的增长和积聚,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大金融集团。如印度尼西亚林绍良的沙林集团就是因与印尼政府首脑苏哈托家族结合而发展的`。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也因与马来人的国家资本及政治家有密切联系方形成今天局面。在泰国,华人金融集团与王室、政界关系密切,是其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金融集团的要员出任政界,从政界引退后,又重返金融任要职,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东南亚各国华人金融集团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情况不尽一致,但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这就是:

(一)东南亚华人金融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正常积累主要来自当地,而且主要用于当地进行扩大再投资。因此无论就其长期历史形成过程或就其内容实质来分析,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都是东南亚民族金融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国家甚至是主体组成部分。

(二)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在政治上普遍依存于当地的军人、王室及政府,凭借与各国国家资本的结合,在服从并服务于该地区民族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该地区连续不断的排华反华浪潮中,这些华人金融集团不但依旧能生存,而且发展得相当迅速。

(三)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多数与欧美日等外资有密切关系,得到外国资本扶持,与外国银行合资设立跨国金融公司,结成资金网络,经营国际金融业务。并收买海外金融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业务范围扩及欧亚美,在世界金融巨子之列中享有一定的国际地位。

(四)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大多具有浓厚的传统的家族、宗族、帮派色彩,但经营方式有所改进。金融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已分开,采取西方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组织起股份有限公司,请专家管理,自动化程度较高,活力很强。

三、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资金雄厚,业务广泛,拥有一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为世人所注目,是东南亚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可以这么说,战后东南亚各国经济建设的每一个成就几乎都同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相对原住民的私营民族金融资本而言,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要强大一些,或者说强大得多。如泰国以盘谷银行为首的6家华资商业银行1982年总资产额为2092亿铢,约占当年泰国商业银行总资产额(3280亿铢)的63%。印尼80年代时华人资本与原住民私营民族资本之比为2.5:l。

可见在东南亚的金融领域中,华人金融集团占有一定优势,而且是明显的优势。但是从整个东南亚金融经济来看,华人金融集团并没有取得支配地位。

也就是说。作为东南亚民族金融资本重要组成部分的华人金融集团并不是,也不可能是该地区金融的主宰者和支配者。以印度尼西亚为例,根据1981年对全国最主要的70家银行的统计,总资产为12万亿盾,其中国营银行占85%,外国银行占6.5%,私营银行占8.5%。华人银行只占私营银行的一部分。

说明在印度尼西亚,国家金融命脉仍为国家资本所控制。在东南亚其它各国,华人金融资本在整个金融经济中所占比重尽管高低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国家金融资本才是控制东南亚各国金融的主要力量。

四、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出于血浓于水的民族亲缘关系,在捐助中国家乡建设和投资大陆,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经贸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良好的作用。

有些金融集团还在上海、厦门、汕头、广州、海口等设立了金融机构。有“金融魔术师”之称的泛印集团总裁李文正还提出了全球华资大联合的设想,以便在全世界范围内同美、日、欧金融资本相竞争。他说;“如果抛开国籍观念,来个华人资本大联手的话,绝不会输给日本人。”

5.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篇五

1.(2分)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A.《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B.《蒙特利尔议定书》 C.《马拉喀什协定》 D.《京都议定书》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2.(2分)政府财政补贴节能减排的方式是

A.政策优惠、技术支持 B.现金支持、人才提供 C.现金支持、技术支持 D.贴息、直接补贴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3.(2分)广西唯一入选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的是

A.河池 B.北海 C.南宁 D.桂林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4.(2分)各国的碳排放具有阶段性特征,这种特征可以用 来表示。

A.碳排放弹性指标 B.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 C.碳生产力 D.碳锁定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5.(2分)专门为中国市场设立的第一个自愿减排标准,被称为

A.熊猫标准 B.北京标准 C.2000标准 D.绿色世博标准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6.(2分)世界首个《京都议定书》碳排放配额全球交易平台是

A.欧洲能源交易所 B.未来电力交易平台 C.Blue Next交易平台 D.欧洲气候交易所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7.(2分)碳生产力是指

A.单位碳当量排放所产生的热量 B.一个国家生产化石能源的能力 C.单位碳当量的排放所产出的GDP总量 D.产生单位GDP所排放的碳当量的总量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8.(2分)低碳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即“碳生产力概念”。

A.总体经济产出的生物燃料消耗量 B.单位经济产出的化石燃料消耗量 C.总体经济产出的化石燃料消耗量 D.单位经济产出的生物燃料消耗量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9.(2分)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A.能源活动 B.自然灾害 C.农业活动 D.地壳运动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10.(2分)自产业革命以来,高度依赖 的技术成为各产业的主导技术。

A.石油能源 B.海洋能源 C.生物能源 D.化石能源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11.(2分)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的前提是要完全实现

A.电力国有化改革

B.可再生能源国家扶持政策 C.可再生能源市场化改革 D.电力市场化改革胶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12.(2分)世界能源系统以化石能源为主,是实现经济发展与减缓气候变化目标的重要途径。

A.低碳经济、低碳发展 B.科技发展、合理使用 C.绿色经济、轻工重农 D.促进节能、提高能效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13.(2分)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表现为

A.大范围海水温度比常年低3-6℃ B.大范围海域海浪比常年高3-6米 C.大范围海水温度比常年高3-6℃ D.大范围海域海浪比常年低3-6米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14.(2分)碳关税的征收对象是

A.进口的高能耗产品 B.进口食品

C.进口的低能耗产品 D.进口农产品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15.(2分)温室气体排放权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产权有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

A.温室气体排放权属于国家 B.温室气体排放权不允许交易 C.大气空间具有均质特性 D.大气空间具有无边界性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16.(2分)属于2007年宾格曼《低碳经济法案》内容的是

A.向清洁能源转型

B.设定减排目标,产生配额 C.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 D.规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17.(2分)低碳经济首次出现的官方文件是

A.2007年英国出台的《气候变化框架战略》 B.2003年英国发表的《能源白皮书》 C.2006年英国发表的《斯特恩报告》

D.西班牙学者乌恩鲁2000年发表的《能源政策》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18.(2分)国际气候博弈的本质是

A.国际经济地位之争 B.发展权之争 C.生存权之争 D.国际政治地位之争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19.(2分)从以下哪一角度讨论一国国民实际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更有助于采取公平视角从源头上推动低碳发展

A.流通角度

B.消费角度 C.交易角度 D.生产角度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20.(2分)在 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象会议上,科学家们将全球变暖问题提上了科学研究的日程。

A.日内瓦 B.哥本哈根 C.巴厘岛 D.多伦多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21.(2分)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指导思想是

A.坚持减量化优先的原则

B.法律规范要有力度,对高能耗行业要有硬性约束 C.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 D.注重发挥政府、企业、公众等在循环经济中的积极性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22.(2分)《低碳经济法案》试图制订的美国排放交易规则包括

A.配额的产生与交易体系的建立 B.配额的分配与拍卖 C.有关信用额度的条款 D.有关交易额的限制条款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23.(2分)碳税的主要特点有

A.税率稳定 B.财政收入可观 C.促进低碳技术使用 D.管理成本高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24.(2分)以下选项能反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是(正确答案是 ACD)A.哥本哈根谈判阶段 B.《马拉喀什协定》谈判阶段

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文本谈判阶段 D.《京都议定书》谈判阶段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25.(2分)我国为争取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实施的主要政策有

A.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B.完善相关会计制度

C.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 D.实施税收扶持政策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26.(2分)本课程提出的加快低碳城市建设的建议是

A.尽快制定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出台建设低碳城市的指导意见 B.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凝聚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力量 C.提高认识,避免低碳城市建设的盲目性 D.建立低碳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27.(2分)各国在低碳转型中所采用的市场手段主要有

A.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 B.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 C.合同能源管理机制 D.资源使用效率机制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28.(2分)下列选项中,属于对低碳经济认识上的误区的有

A.低碳经济意味着高投入 B.低碳经济就是贫困经济 C.发展低碳经济要限定特定产业 D.零碳经济是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29.(2分)低碳转型的推力,包括

A.提升国际竞争力 B.避免碳锁定效应 C.实现可持续发展 D.保障能源安全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30.(2分)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财富的累积效应能够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这是因为

A.社会财富的积累使工业投入增加 B.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大降低能源消耗

C.对经济资本存量的需求大大减小,可以将更多的能源消费用于服务业 D.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引发低碳技术进步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31.(2分)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有

A.能源结构清洁化 B.观念创新 C.技术创新

D.提高能效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32.(2分)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危害有

A.环境恶化和气候灾害频发 B.生态系统破坏和物种灭绝 C.冰川减少和海平面上升 D.降水量变化和水资源短缺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33.(2分)在实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国家,节能服务公司的服务项目有

A.节能项目监管 B.节能项目投资 C.节能项目设计 D.节能项目施工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34.(2分)人类活动导致可以长期存在于大气的温室气体包括

A.二氧化碳 B.甲烷

C.卤代碳氢化合物 D.氧化亚氮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35.(2分)实现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比重不断下降取决于

A.技术 B.资源禀赋 C.国民受教育程度 D.资金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2分

36.(2分)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是一种特殊的边境调节税。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2分

37.(2分)德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在风能利用上的领导国家。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2分

38.(2分)低碳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2分

39.(2分)发展低碳经济必定会限制特定产业的引进和发展。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2分

40.(2分)从中长期来看,气候变化问题有可能成为促成能源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契机。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2分

41.(2分)随着经济发展,碳排放水平一定随之上升。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2分

42.(2分)低碳经济就是零碳经济。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2分

43.(2分)1979年,MWO第一届世界气象会议提出全球变暖问题。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2分

44.(2分)气候变化的影响有正有负,但负面影响为主。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2分

45.(2分)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全球第一个注册的再造林碳汇项目。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2分

46.(2分)最早提议征收碳关税的是法国总统萨科齐。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2分

47.(2分)碳足迹是指产品使用过程所产生的碳排放。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2分

48.(2分)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是“全国低碳日”。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2分

49.(2分)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才需要考虑的事情。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2分

50.(2分)当前中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建筑领域。

你的答案: 正确

6.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篇六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国际市场占有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营销仍是大势所趋。而要进行全球营销就是要满足全球处于不同环境中的目标顾客的需求,由此导致的跨文化冲突不可避免产生,探讨营销中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就成为当前一个现实且紧迫的课题。文章试图从跨文化管理产生的必然性出发,深挖文化冲突的深层诱因及负面性,最终于求有效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关键词:全球营销;跨文化管理;文化冲突:管理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全球竞争与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将各个国家与商业组织强制地摆到同一个竞争舞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更为紧密,商机和挑战同时存在于全球不同地点。在此情势下,不论是外资企业涌人中国,还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循环,都不可避免地对同一重要课题产生困惑:营销中如何建立新型的企业文化,以避免文化冲突?本文就营销中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咯进行探讨。

一、跨文化管理:全球营销背景下的必然

(一)全球营销仍是大势所趋。全球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它处于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辩各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枥璐。如今的时代,全球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没有国界的。企业只有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

(二)文化与跨文化管理实行全球营销,就是要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标颐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沟通的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各国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谁水以及宗教信仰和家庭构成等不同,从而导致购买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这些千差万别的不同,归根到底,主要缘于各国的文化环境不同。

何谓文化?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将其表述为:“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并认为,文化是探索人的思维和行为法则的最为适宜的主题。因此,文化是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切入点。

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

华纳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办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没有效果。”因此,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实行全球营销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

二、跨文化冲突的深层诱因及负面影响

(一)跨文化冲突产生的特征和原因分析

1、跨文化冲突的特征。在进行全球营销时,跨国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种文化的观念,势必会造成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跨文化冲突的特征有:(1)非线性。不同质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几片或多片水域的冲突与交融,常常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2)间接性。文化冲突—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中进行,其结果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且这种变化通过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3)内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4)交融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始终相伴相随。

2、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1)种族优越感。指认定一种族优越于其他种族,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较其他优越。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者,在价值观、态度、行为都存在差异,如果一位跨国公司的管理者自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优越,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对待与自己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员工,必然会导致管理上的失败,甚至遭到抵制。精明的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在本土管理公司的能力,更应具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从事综合管理的能力。(2)沟通误会。沟通是人际或群体之间交流和传递信息的过程。由于语言或非语言障碍的存在,人们对时空、习俗、价值观等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充分沟通往往有一定制度。就算有了翻译服务,这种双向交流往,庄只是在字面层次上的沟通,无法进入因当地长期以来生游和风俗习惯积累所隐藏的内涵,结果虽然是沟通了,但只有某些程度的了解,甚至误解。例如:西班牙人将百威啤酒(BUD WEISER)翻译成“啤酒国王”,使用了“CERVEZA”这个词,可是啤酒(CERVEZA)在西班牙语中是一个阴性名词,因而翻译的结果是“啤酒女王”。(3)行为习惯差异。不同文化的工作者由于行为习惯的不同,在工作中易产生矛盾与冲突。例如“饭局”在中国习惯与生意联系在一起,而西方则习惯于将“吃饭”当成社交活动形式。有一次美国合作厂商邀请中国代表团谈判一项技术引进的项目,早上谈完却没有安排午宴,只是安排晚宴招待代表团,导致中方代表团认为美方公司太小气而不满。(4)不同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局部、现象和外在的认识。一个人独特的感性认识是在自己特殊文化背景中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并发展起来的,存在某种惯性,其变化不及环境变化的速度,一旦进入异域文化,这种惯性常常导致错误的估计和判断。如黑色对于日本人而言,代表着庄严高贵,日本人常常用黑色;但中国人却常常避讳,因为在中国,黑色代表不吉利与死亡。(5)情感抵触。情感冲突是跨国公司内部来自不同国家的工作成员彼此在情感上抵触或敌意而形成的一种冲突。也就是成员间由于无法理解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偏见与主观的认知,产生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或不同群体间的斗争,尤其以种族背景为相互攻击的对象,直接冲击跨国公司的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斗志。

(二)跨文化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

1、影响了跨国公司管理者与当地员工间的和谐关系。作为跨国公司的管理者,对公司当地员工,不仅要懂得如何“管”,还得知晓如何“理”。如果跨国公司管理者不信任

当地工人,就会使管理者和职工间的关系更加疏远和社会距离的增加,就会影响沟通,甚至造成沟通中断。管理者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这种文化冲突,对职工采取情绪化的或非理性的态度,职工也会采取非理性的行动,加剧双方的误会和矛盾。

2、导致组织机构的低效率和市场机会的丧失。随着跨国公司经营区位和员工国籍的多元化,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就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日益增多的文化冲突表现在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就是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目标和行为规范必然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大,增加组织协调的难度,甚至造成组织机构低效率运转。表现在外部经营中,由于文化冲突的存在,使跨国公司不能以积极和高效的组织形象去迎接市场竞争,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有可能丧失许多大好的市场机会。

3、使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实施陷入困境。作为跨国公司,要在世界范围内增强全球竞争力,从战略角度考虑必须要从一般的市场战略到资源战略直至向全球战略转变。而要保证全球战略的实施,跨国公司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以全球性的组织机构和科学的管理体系作为载体。但是,目前大多数跨国公司普遍采取矩阵式的组织机构,由于文化冲突和缺乏集体意识,导致组织程序紊乱,信息阻塞,各部门职责不分,相互争夺地盘,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离心力加大,使得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难上加难,从而造成跨国公司结构复杂,运转不灵,反应迟钝,大大不利于全球战略的实施。

三、跨文化营销的管理策略

(一)正确的跨文化管理观念的树立是首位跨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既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或离散过程,又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汇或融合。一个真正的跨文化营销企业,应该能够利用并且明确估计出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包容这种多样性。文化冲突既是跨文化营销进入的障碍,也是竞争优势的源泉。

(二)跨文化管理策略的选择是重点

1、文化适应策略。文化适应策略是跨文化管理中最基础的策略。所谓文化适应,是指跨文化营销企业在制定营销战略、决策时,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文化特质。绝对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习俗、宗教禁忌顺应目标市场的需求,将产品、营销人员、促销手段等最大限度的本地化的一种营销模式。在开发国文化开放性弱,变动性小,文化的对应性差及企业本身较弱小的情况下多采用此种策略。

2、文化相容策略。文化相容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开发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美国的肯德基在中国的巨大成功可以说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

3、文化规避策略。这是当母国的文化与开发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子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开发国文化存在的时候,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不要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

4、文化创新策略。它是指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因为从全世界角度衡量,一国或一地区文化的优劣是难以界定清的,只有将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保留母公司企业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国外文化环境,从而体现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5、文化变迁策略。它是指利用母国强大的文化优势,抓住开发国文化变迁的时机,使开发国文化顺应自身的需要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营造新的营销环境,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从可口可乐、麦当劳、必胜客这些美国企业对中国快餐市场的冲击,我们就可以看到文化变迁力量之巨大。相对而言,在开放性比较大,文化对应性比较强,亚文化类型比较多的国家较易于采用这种文化变迁的营销策略。

(三)跨文化培训是实施管理策略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很多公司都偏重于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而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常来讲,跨文化培训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全体员工,尤其是非本地员工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是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文化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的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其具体做法包括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集中在一起进行专门的文化培训、实地考察、情景对话、角色扮演,以便打破员工心中的文化障碍和角色束缚。

7.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篇七

关键词:中国供应商,全球化采购,策略

经济全球化和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企业进行全球化的采购已经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全球化采购也称为国际采购,是指利用全球的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去寻找供应商,寻找质量最好、价格合理的产品(货物与服务)。如人们在亚洲进行采购,在墨西哥进行设厂,就使得采购物料的成本最低,人工最便宜。最近,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这一趋势发展更为迅速。同时,降低成本成为大多数公司21世纪以来的首要任务,这使低成本国家的供应商变得非常具有吸引力,中国是这一趋势中的最大受益者。然而,面对纷至沓来的国际大买家,虽然诸多国内生产企业都想攀上洋亲戚,使自己的产品踏进世界级的主流渠道。但是要进入这个平台,需要跨越的重重门槛成为很多国内企业望而却步的阻碍。

1 全球化采购的发展趋势

1.1 通过集中采购获取成本优势

全球许多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都在想方设法集中各部门或分公司的需求,来获得采购规模效益,来提升企业的采购谈判地位和议价能力,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集中采购还可以实行采购商流与物流操作分离的采购方式,有利于简化采购作业程序,提高采购与物流管理效率。同时,许多企业还将供应资源集中,只与少数几家经过企业认证的供应商打交道,来获取成本优势。

1.2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加速采购流程

传统的采购模式的重点放在如何和供应商进行商业交易的活动上,特点是比较重视交易过程中供应商的价格比较,通过供应商的多头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而电子商务平台是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整合企业上下游的产业,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整合为面向最终顾客的完整电子商务供应链,达到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的目的,可以加速供应链各节点间的信息流动,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1.3 加强供应商管理实现双赢

由于供需双方建立起了一种长期的、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因此供需双方可以及时把生产、质量、服务、交易期的信息实现共享,使供方严格按要求提供产品与服务,并根据生产需求协调供应商的计划,以实现准时化采购。最终使供应商进入生产过程与销售过程,实现双赢。

1.4 设立国际采购中心

起初,国外企业或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只是为了利用设在中国的工厂支持全球组织的一些元器件采购。然而,由于全球组织的要求和本地制造公司的目标总存在不一致,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随着国外企业在中国采购量的大幅增长,国际大型公司开始跨越中间商,通过在中国设立国际采购中心来进行直接采购。

2 中国供应商面临的挑战

2.1 供应链上的信息不对称

与国内供应链相比,国际供应链最主要的特点是上下游合作企业的运作是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经济状况背景条件下。这三方面因素的约束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影响着国际供应链的建立和运行。中国供应商对国际采购的规则知之甚少,只能不惜血本打价格战,供应链关系难以保持稳定。同时,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障碍带来沟通和理解上的困难,供应商与采购商的交往只停留在“卖”与“买”的讨论上,不能建立更广泛、更深入的信任关系。

2.2 缺乏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

许多跨国公司在选择供应商时,已经根据自己企业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综合评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企业业绩、业务结构和生产能力、质量系统以及企业环境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而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出口结构更多是依赖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而对于已经形成一定竞争能力的制造业产品,则依靠传统的贸易公司和企业自营出口开拓市场,这些都使得产品很难进入到国际采购巨头的“箩筐”之中。

2.3 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中国供应商在进入全球采购系统后,往往过度依赖跨国公司,容易削弱自主品牌,同时,中国供应商之间的一些恶性竞争,直接导致我国产品大量的浪费或以低价卖出。中国供应商如果没有自主品牌、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话,往往会被跨国公司所“征服”,这样既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发展,也不能推动国家经济的进步。

2.4 竞争对手日益增多

在中国加紧建设全球化采购中心的同时,其他的国家也在积极优化自身的采购环境,以此吸引国际采购商们的目光。亚洲近邻马来西亚早在2005年就对建立国际采购中心推出了五项鼓励政策,在此政策鼓励下,仅电子行业就有如索尼、松下、东芝、夏普、佳能等知名企业将自己的国际采购中心设在马来西亚。除马来西亚外,新加坡、日本、印尼、越南、印度等国家都是与中国共同争夺全球国际采购中心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3 中国供应商的应对策略

3.1 积极与国际采购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供应商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供应链中采购商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等待。中国供应商应努力将采购方与供应方之间简单的买卖关系升级为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通过谈判与供应商建立起以契约制度为基础的采购供应关系,最终上升至以产业链为主的行业组织关系。中国供应商参与的程度越高,进入的壁垒越小。中国供应商应充分理解采购商的需求,准确表达自己是否在质量控制、生产研发等方面具有与采购商技术能力融为一体的灵活管理体系。

3.2 熟悉与掌握电子商务技术

电子商务使传统采购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流合并进行高效运作的供应链理念,在发达国家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代化、集约化的电子采购,正成为跨国公司经营运作的重要流程。中国供应商要顺应市场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借用各方力量提高企业信息处理能力,构建企业信息系统使企业内部活动一体化,与采购商通过信息系统传递业务及管理信息,加快信息处理速度,加强沟通增进企业间的联系,使关系更加亲密。

3.3 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引进

中国企业要想进入全球化采购系统,人才问题是优先要解决的问题。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了解产品的性能特点,有丰富的国际贸易知识和经验,甚至还要有市场营销的经验。中国企业应在刚开始进入全球化采购时,就把人才问题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这样才能为企业扫清国际化道路的障碍。中国供应商通过培养或引进上述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可以提高企业与国际采购商的谈判能力,从而成为合格的国际供应商。

3.4 熟悉国际采购规则,遵守国际采购标准

中国企业要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网络,就必须了解和熟悉跨国公司的采购程序,加深对采购程序、条件和要求的了解,以形成标准化的采购程序适应国际采购规则。全世界公认的四大采购法则是《联合国采购示范法》、《WTO采购协议》、《欧盟采购指令》、《世界银行采购指南》。只有对这些规则有所了解,并努力按规则办事,才能有效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网络。在熟悉各种规则和流程的基础上,企业要尽快熟悉和适应跨国采购系统,遵守一系列国际标准,努力成为合格的供应商。

3.5 加强技术研发,增强国际竞争力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许多中小企业有着劳动力成本低的独特优势,使得企业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这正是国际采购商看好中国产品的最重要因素。但随着人民币升值、国外反倾销措施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的竞争都给中国供应商的成本优势带来了持续的压力。中国供应商面对此类不可控因素,需提升自我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开发高新技术,不依赖于“贴牌生产”,应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出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强新产品的技术研发,用技术武装产品才是中国产品保持并开拓市场的正确途径。

4 结语

全球化采购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国际的流行趋势,如何在全世界范围内去寻找供应商,寻找质量最好、价格合理的产品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物资采购企业需要应对的问题。中国企业要想进入国际采购系统,必须充分了解全球化采购的特点、趋势,才能“因势而动”进入全球化采购市场。

参考文献

[1]周群立.对我国企业进入全球采购系统的探究[J].改革与战略,2009,(2).

[2]朱慧.中国成为全球采购中心的SWOT分析[J].中国水运,2007,(12).

[3]徐为明.国外企业在我国的采购障碍及我国供应企业的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6,(4).

8.三招避险术 应对全球经济衰退 篇八

全球经济整体陷于衰退之中,无论是对金融业还是实业都将努力寻求安全的避风港。如何经受冬天的考验,甚至走进盈利的通道,我们准备了几个例子。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在释放,作为最严重的后果,这次危机引爆了新经济泡沫破灭以来的5年间美元资产所累积起的巨大投资风险,导致作为世界主要清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地位的美元不断贬值。一面是资本逃离债市、股市和房市,资产市场暴跌,美元急剧贬值;一面是石油、粮食、矿产品等基础性商品期货暴涨,并带动现货价格飙升,通货膨胀日益全球化。全球资本在寻找新的增长点,有的公司还急于填补在美国债券市场的亏空;然而全球经济整体陷于衰退之中,无论是对金融业还是实业都将努力寻求安全的避风港。如何经受冬天的考验,甚至走进盈利的通道,我们准备了几个例子。

淡马锡“避险术”

作为亚洲最为成功的主权基金之一,淡马锡(Temasek Holdings)2008年的财报颇受关注,在次债危机下较为黯淡的全球金融市场中,淡马锡的财富增长5年内首次低于资本成本60亿新元。尽管如此,淡马锡本年度股东总回报率按市场价值计算仍达到了7%,按股东权益计算则达到了17%。

8月底淡马锡发布了其截至2008年3月31日的年度财务回顾。据称,其在过去的财务年度中,集团净利达到了180亿新元,这个数据是去年的一倍。淡马锡的投资组合净值从去年的1640亿新元增加到1850亿新元,增长率为13%;而按美元计算,其投资组合净值则增长了24%。股东权益则达到了1440亿新元,同期增长了26%。

虽然情况看起来似乎并没有那么糟糕,但淡马锡主席丹那巴南(S. Dhanabalan)认为金融市场在未来将持续波动,并预期将会进一步波及美国、欧洲和亚洲市场。他说,次贷危机的余波将在今后两年内持续拖累全球经济,不断高涨的油价和食品价格开始挑战通胀的预期。丹那巴南指出淡马锡非常关注正在显露的滞胀风险,“它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带来巨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风险”。由此他认为,“在这样的情形下,投资机会可能十分有限。”

针对此,淡马锡尽管仍将主要目标放在亚洲,但“同时将通过基金和直接投资来拓展和深化其他市场,比如俄罗斯和拉丁美洲市场”。而淡马锡拥有的充足的财务资源和低负债率,使之“可以进行长期投资,也可以集中持股或保持现金”。

这意味在要来的一段时间内,这家在危机中跑赢的成功的基金公司,做好了过冬的准备。而它在危机中表现出来的理智与冷静使人对它对付危机的策略甚感兴趣。

首先是“买进”“卖出”的平衡投资术。这一财年,淡马锡新增了320亿新元的投资总额,同时有170亿新元的减持。去年相对应的数据分别是160亿新元和50亿新元。淡马锡最近一财年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和电信、传媒行业上,两者所占的份额从去年的61%增加到今年的64%,原因是公司将投资重点放在了转型中的经济市场以及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等潜力市场中。本年度,淡马锡还投资了印度的电信公司Bharti Infratel 、印度传媒公司Tata Sky、亚洲生物科学公司Interpharma投资有限公司,以及越南房地产公司Binh Chanh等。此外,淡马锡也提高了其在加拿大油砂企业MEG能源公司以及在新加坡上市的半导体服务提供商新科金朋公司(STATS ChipPac)的持股比例。过去一个财年中,淡马锡减持了其在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国家印刷出版集团(SNP)以及印度能源和基础设施公司Punj Lloyd的股份。淡马锡出售了新加坡三大发电厂之一的大士能源公司,其旗下的另外两家电厂,圣诺哥能源公司(Senoko Power)和西拉雅能源公司(Power Seraya)据悉也将在2009年年内出售。从其中我们也能看出其投资方向上的变化。

其次是在亚洲之外寻找新的机会。和许多全球投资基金都募重资屯兵亚洲市场相比,2008年财年之于淡马锡的另外一个颇为令人意外的策略是,这一年淡马锡更多地走出了亚洲。这一财年,淡马锡在亚洲以外市场的投资净值达到了100亿新元,而在亚洲市场的投资净值则只有50亿新元。在此前的5年中,淡马锡的亚洲投资净额为260亿新元,亚洲之外的投资净值5年只有10亿新元。由于在美国、拉丁美洲和俄罗斯等的投资,淡马锡在亚洲之外经济市场投资的比例从22%增加到26%。在新加坡本土的投资,首次从620亿新元降至600亿新元,占其投资增长的33%。它在中国的动作,主要是于2008年3月向中国华能集团出售了大士能源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同时成为了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的重要投资者,后者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公司,主要从事铁路、高速公路和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此外,淡马锡还参与了中国仪表生产商威胜集团公司(Waison)的股权投资;也投资了中国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生产发光二极管的差异化专利技术。淡马锡表示,它对中国的长期发展前景保持乐观,但在短期内会留意总体估值。

阿里巴巴——分散海外投资抵消次贷危机

面对马云要求阿里巴巴的净利润每年以100%的速度增长,阿里巴巴(1688.HK)CEO卫哲向马云交上了自己的答卷。2008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内营收6.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3.2%,较上季度增长7.2%;净利润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1.7%,较上季度增长162%。卫哲接受记者邮件采访时称,美国受次贷危机影响,经济还在衰退中,此前做美国业务的阿里巴巴会员占的比重很大,而对印度、欧洲、日本、台湾的加大投资,分散了风险。所以卫哲最近很少呆在国内,去得最多的是地方是印度、日本、台湾、欧洲。他希望在这些地区挖掘出阿里巴巴未来的增长空间。

除此之外,卫哲称,阿里巴巴去年加紧了建设产业链,包括为企业建立信息展示平台,为企业融资服务,尽管对阿里巴巴的收入没有直接贡献,但未来影响会很大。

2007年4月,阿里巴巴在香港开始推销金牌供应商;2007年10月,阿里巴巴在日内瓦正式成立第一家欧洲分公司;2007年12月,阿里巴巴推出了更新后的日本阿里巴巴网站,将业务伸展至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将在印度等新兴市场发力,寻找发展机会。今年,将把金牌供应商推广到台湾等地区。在日本,阿里巴巴与软银成立了合营公司,共同经营日本网站,阿里巴巴持股35%,软银持股65%,阿里巴巴没有任何现金投入,主要输出阿里巴巴品牌及会员资源。卫哲认为,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降低了阿里巴巴国际化进程中的财务投入风险。让软银持有更多股份,目的是让公司运营更加本地化。马云对外表示,印度、台湾将会借鉴阿里巴巴在日本的模式。

卫哲称,对印度、日本、台湾地区的投入有利于分散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他同时称,由于阿里巴巴采取递延记账方式,对上述区域的投入,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不会在2008年显现出来,可能会在2009年有所显现。

然而,阿里巴巴仍旧做好抗击严寒的准备。美国次贷危机、石油和粮食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使得中国出口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出口受到沉重打击,而这些中小企业正是阿里巴巴的主要客户。马云在向员工写的电子邮件里说:“整个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接下来的冬天会比大家想象的更长!更寒冷!更复杂! 我们准备过冬吧!”

上一篇:2022年小学六年级英语试卷分析下一篇:改善医疗服务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