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层教学

2024-09-15

数学分层教学(精选7篇)

1.数学分层教学 篇一

初三数学分层教学出效果

荷叶宝农学校刘贵华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课标精神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承认差异才能结合实际,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层教学,这样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个人在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而且各个年级的分层教学并不完全一样。下面我就以本人近几年在初三的教学体会谈谈初三的数学分层教学。首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因为初三面临中考,各个学生的目标也不一样,我通常把学生分成三层。分层主要参考学生成绩、学习状况。首先按学生成绩给予所有学生排序,分出理论上的三层。一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二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三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一 目标策略的分层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一层 数学基础要扎实,培养数学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让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二层 充分调动积极性,使他们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和逐步培养数学基本技能。三层 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且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育,获得相同的发展权利,让每个同学都有进步。对一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对二层学生突出一个“推”字,推他一把,让他在数学学习上尽快上路;对三层学生突出了个“扶”字,让他们学会学数学,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

二 课堂备课的分层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解决;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可定为:共同目标: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不同要求:一层:能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与不等式、函数的知识结合起来,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二层: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的问题。三层:会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 课堂教学的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高、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一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三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二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二三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与“学困生”交朋友,使他们抛弃胆怯和怕错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包括错误),增强自信心。变要我学又不知道怎么学为我要学,主动地学。对这部分学生可以集中先讲或小组讲,再模仿练。总之,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对于一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一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平时的课堂中我们的授课形式是多样的。全体参与的课占主导,既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又不能让A层学生知识有人为的断层。复式课的授课是一个补充。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同时练习不同层次的练习,评讲与练习交错进行。既不浪费时间又可各取所需,一举三得。这种形式在复习巩固课和初三的二、三轮复习中我们常用。老师讲综合题能掌握的人不多,但几个问题又有不同的层次,学生能听做到那一层就到哪一层,讲下面的你就复习基础题。充分发挥了45分钟的效益。

四 各类作业的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我们平时的练习要求:A层学生基础题全做全练,中档题选做;B层学生基础题大部分做,中档题必做,难题选做;C层学生基础、中档题选做,难题必做。有效的调控了作业量和完成的可能性。

课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我们平时的练习要求:一层学生基础、中档题选做,难题必做;二层学生基础题大部分做,中档题必做,难题选做;三层学生基础题全做全练,中档题选做。有效的调控了作业量和完成的可能性。

课堂作业我们是使用活页作业纸的形式,目的是使选题符合需要。为此我们要求A、B、C三层作业都要有,题量一般为6:3:1,题前标示级别便于选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完自己层次内的题和以下层次的题。同时对二三层次的学生提出了基础题完成时间和质上的要求。要速度快、正确率高。作业全批全改。

课外我们主要使用补充习题。补充作业难度教低为二三层学生作业。同步导学为二三层学生的主要作业。批改上对三层学生尽可能面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集体讲评,反复训练。

五 表扬与批评的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三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二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一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囚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分层教学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是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模糊走向清醒;二是打破了“优生差生一锅煮、优生差生无法在课堂兼顾”的教学困境,每个层次都可以根据本层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标高。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不同的层次的学生都能听得懂、吃得饱,为每个同学都创造了进步的机会;三是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可以把不同类型的老师安排到适应其教学特点的层次,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特长;四是促进了教师在教学中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提高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意识和精神。

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反思

上传: 廖洪峰

更新时间:2012-5-29 9:06:58 中学数学教学行为反思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反思 沙河中学——廖洪峰

内容摘要: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抽象能力都要求极高的科学。而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尊重这一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的放矢,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 键 词:初中数学 新课程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依据学习情况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自古以来,便有提倡“因材施教”;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异。现在许多学校要求学生适应学校要求,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它强调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另外,对于农村初中,以中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优劣的观念至今未打破,甚至越来越严重。而且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全体小学毕业生都就近入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小部分“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学生具有个性差异。由于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首先,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后进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应该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原则的使用:

第一、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第二、自愿性原则:分层教学的一个前提在于对学生进行评估,依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分层。在此之前,应征得学生的同意,在于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之后,使他们理解并自愿接受分层;在分层过程中,老师的评估应得到学生的自我认可,自愿将自己归于某一个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否则,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适得其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三、公开性原则:在自愿性原则的基础上,如果老师暗箱操作、将自己的分层结果强加给学生,势必导致学生的不满,他们或认为老师有所不公和偏袒,或者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等,反而会伤害他们的自尊性,不仅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也会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的紧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将分层过程公开,陈述清楚自己的意见和原则,再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会有利于这一事件的推进。转

第四、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苹果为宜,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五、动态管理原则:分层之后,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有所转变、更加努力获得了成绩的进步;一是教学中方法得当,有利于某一类学生的进步,使得其成绩大幅度提升;也有可能是某些学生不思进去,骄傲自大,反而导致成绩下降等。在这些情况下,原先的,已有的分层就要及时调整变更,将进步的学生放进好的层次里,将落后的学生放入差一点的层次里,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动态教学中,及时掌握各类学生的情况,对其展开针对性的、适合其目前状况的教学。动态管理,一是老师要主动发现变化,另一则是要允许学生自我建议调整层次。

第六、调节控制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调节并控制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第七、评价激励原则: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比较、表扬为主,及时肯定和表扬进步大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1、对学生进行分层,建立分层档案

科学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设立学生分层档案是把本班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为高层学生、b层为中层学生、c层为低层学生)目的是具体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包括成绩和能力,跟踪实验过程中的每个学生的动态变化。

2、学生层次化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在编排座位时,最好四个人(1个a层、2个b层、1个c层)为一个学习帮扶小组,便于讨论、辅导、交流、提高、竞赛,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注意分组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3、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如“二次函数”教学目标可定为:

共同目标:记住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能用它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层次目标:

a层:能从二次函数的图象推导性质,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

b层: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点的问题;

c层: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推导过程,记住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

4、教学方法分层

教学方法上的分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应该采用不同的实现手段及教学方式。如,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进行探索式的教学方式,对其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而对于依靠努力取得成绩的这一类稍差一点的学生,则不妨通过各类题型的讲解以及拔高题目的训练,开拓其视野,使其掌握相对较深的解题思路;对于又差一点的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则显得十分重要。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来讲,都是有益的。

5、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

6、辅导上的分层:也即在课余时间或自主学习时间,老师对学生采取的辅导方式上的分层。这种分层辅导,有两层含义,一是,老师对于优秀的学生,把他们集中在一起,进行专门辅导,这类学生往往提出的都是较深的、思维要求较高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在相互交流中大家都能受益;同时将层次稍差点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辅导,以此类推。二是在辅导上发挥学生的作用,毕竟学生与学生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更多、彼此关系更亲密。其做法是,优秀的学生辅导稍次一点的学生,稍次一点的学生又辅导更差一点的学生,以此类推。这种辅导既可以是问题式的,有问即答,也可以是配对式的,一对一的责任辅导。总之都是有益于学生进步的。

7、课外作业上的分层:作业是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途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用,才能避免差生在难题面前的受挫和无奈,也能避免优等生对大量基础题的趣味索然,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得到自己所需的:巩固还是提高,都能给以满足。

此外,在分层教学的实施中,还有基于学习者生物钟的考虑产生的时间上的分层、基于心里状况的辅导分层等等。总之,应该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对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程度差的学生,因为学习目标定得较低,学习过程中又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程度好的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了,对学习的要求也提高了,课堂上也“吃得饱”了。同时由于分层的不固定,学生分层可上可下,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可喜局面。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发觉到了诸多的不足,虽然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课后辅导、作业等方面,我们注意到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但对考试的最终评价上没有太大的改变,老师的心目中还是主要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这种评价方式对c组的同学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打击较大,因为他们总是尝不到最终成功的喜悦,但是由于中考的压力,很难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方式。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不能否认分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新课程标准》(试验)

2.数学分层教学 篇二

一、确立分层教学的分层目标

我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 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学困生掌握数学教材最基础的知识, 具有最基本的计算能力, 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中等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数学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独立思考, 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等生则要进一步拓宽视野, 发展思维, 提高能力, 创造性的完成数学教材的学习任务。这样每个学生都知道分层教学的目的、意义, 让各层次的学生确立各自的奋斗目标。

二、抓住分层教学的关键环节, 课堂分层落到实处

1. 学生分层。

在认真学习教学理论, 全面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理解能力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 把学生分成A (优等生) 、B (中等生) 、C (后进生) 三个层次, 并定出每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同时向学生公开分层教学的思想,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让学生明确分层教学的目的, 了解分层教学的方法;并向学生解释分层并不固定, 可上可下, 消除学生的不平衡心理, 使其安心学习。

2. 备课分层。

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备课, 配备资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高低应有不同的要求。例如, 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及三角函数”以后, 对于A层次学生不仅要求能够理解各个三角函数所表示的意义, 还要求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增加条件来解决变式训练题, 如:“、由于过度采伐森林和破坏植被, 我国部分地区频频遭受沙尘暴侵袭。近日, A城气象局测得沙尘暴中心在A城的正南方向240km的B处, 以每小时12km的速度向北偏东30°方向移动, 距沙尘暴中心150km的范围为受影响区域。问:A城是否受到这次沙尘暴的影响, 为什么?对B层次学生只要能解决难度稍高一点的中档题, 如:“植树节, 某班同学决定去坡度为1:2的山坡上种树, 要求株距 (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 是6m, 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为多少m?”;而对C层次的学生只要能解决难度相等的基础题即可, 如:“ (1) 在Rt△ABC中, ∠C=90°, 若∠A=30°, 则cos B=______. (2) 设α、β为锐角, 且sinα=1/2, 则α=______, ”。总之,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照顾个别学生, 针对每一个课时, 既要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

3. 上课分层。

课堂教学中, 先面向全体学生, 进行以复习旧知识为目的的基础练习, 然后分层教学和练习, 每个层次的教学与练习交替进行。通常可先给A层次的学生布置较高层次的练习, 让其自学、自我练习, 相互校对。此时, 可对B层次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指导;对于C层次则应侧重于个别指导、纠错。当B、C层次练习时, 则可对A层次适当点拨、引导, 以拓宽思路, 然后对B、C两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反馈。例如:在证明题“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对角的角平分线与另两边构成的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时, 对A层次学生可先尝试练习讲评, 而对B、C两层次的学生则应引导,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题目中的“两个对角的平分线”这个条件能否得出它们相联系的结论呢?分析清楚思路以后, 再让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层次间采取交替教学, 最后面向全体, 总结归纳。

4. 作业分层。

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有差异, 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 我们应该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且对每类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量。

A类学生适当减少做基础性练习的作业量, 给予自由发展的时空, 拥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去做一些融综合性、灵活性于一体的高智力题。

B类学生保持难度, 使他们在确保达成基础目标的基础上, 努力完成发展目标且作业量要适中。

C类学生作业难度适当降低, 使之指向于基础目标, 确保完成基础目标。

总之, 作业的设计要依据各类学生的不同学情, 难易有度, 分别适应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让各类学生练有所得, 有所提高。

5. 测试分层。

由于对学生、上课、备课及作业都进行了分层, 所以要求在进行单元测试, 检验教学效果时也必须进行分层, 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而对这一部分学生实行“低起点、低难度”的测试要求, 自然就调动了他们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积极性, 从而改变他们自卑、落后的心理状态。而且老师选择作业时自始至终是关注着这一部分学生, 这种“待遇”是他们在传统状态下所享受不到的, 这也激发了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有信心能顺利完成每一次的测验。为真正实现这一部分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并向优秀学生转化创造了条件。这样无形中可以缩小分数的差距,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测试后要及时分析试卷, 分层讲评, 查漏补缺, 及时给学生“升级”。

三、分层教学的成效

由于“分层教学法”始终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所以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 “分层教学法”还有利于培优补辅差, 促进差生的转化。由于优化了课堂结构, 所以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将创新教育落在了实处。

3.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篇三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74-01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教育作为我们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也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革和完善。而对于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来说,学生群体的差异的增加,更是使现有的教学面临困境,它使得基础偏好和能力偏高的学生,对于自己很容易接受的知识、方法,却要和其他学生一样继续耗费精力去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因而,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基础偏差和能力偏低的同学则因为不能接受多数人能够接受的内容而空耗每一个课堂四十五分钟,因而也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因此,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加重学生的两极分化。其结果不仅导致部分学生课业负担及心理负担沉重;还会导致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因材施教理论

“因材施教”,即因其材而施教。孔子说,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教育学生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和爱好。元初的许鲁斋也曾说“随材施教”,着重“教其所短”。这些足以说明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的“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教育,使其成为不同之材。西方历史上最杰出的教学法学者昆体良著的《雄辩术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因材施教。他认为因材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个性不同的学生,二是发展各人的特长。可见,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每个孩子在不同的领域的能力也不一样的。所谓的因材施教,也就是顺应个体的优势领域进行发展,同时尽可能提升孩子的劣势领域。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就是遵循因材施教理论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教师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使每个人的才能都得到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发展为不同之材。

二、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教育本质上是唤醒人的生命意义,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构建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为目的的活动。它直接指向人生,指向人的生命存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必须是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基本出发点是人,是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即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的,因此也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总的依据和原则。

2、个体差异原则

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他们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行为方式的不同,心理、生理发展速度的不同、发展水平的不同;同时学生出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学习能力也不同。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对儿童的研究实验表明: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由于学生先天的遗传素质及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因而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完成同一数学活动时所具有的能力的差异,同一学生在不同类型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能力的差异。坚持个体差异原则,就是应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施以适当层次的数学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层次。

3、系统性原则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而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各环节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环节的落实的情况都直接或间接的对分层教学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坚持系统性原则就是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进行整体的构思,既要扎实的落实每个环节,又要每个环节有侧重,既要把握分层教学的全过程,又要每个环节都围绕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根本原则。

4、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的本质是,从主体的内在尺度(需要)出发规范、支配和利用物,使物按照人的方式存在和发展变化;以主体的方式作用于外部世界(客体);根据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处理主客体关系;人以主体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存在、发展和活动,自主地发挥和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力量和独特个性。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个体,其主体意识也不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数学教学实验中,本人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切实感受到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的优越性:分层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分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分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显性分层、隐性分层相结合的人性化带来的良好的教学效应。由于本人的理论水平有限,所提出分层教学原则还不尽完善,但能为分层教学的研究贡献微薄之力,本人感到非常荣幸。

4.初三数学分层教学 篇四

一、课题出台的背景

升上初三的学生,数学成绩层次很清晰,界线很分明,“头细,尾大,中间稀”。此时,大面积的班级授课已十分不利:照顾了差生,优材生得不到发展;照顾了优材生,差生只是“陪坐”,中间生又两头靠不着。考虑到学生水平分了层,就想到“教学也应该分层”。

二、操作步骤

(一)准备

1、将学生分层

第一步:在开学预备周,找来学生的历次成绩,按80~100、60~80、40~60、20~40、20以下的分数段分层,再参照中位数归层。如学生甲历次成绩的中位数是70,便把他划入60~80分这一层,学生乙的中位数是53,就把她划入40~60这一层。

第二步:亲自出题、监考、评卷,在开学第一天作一次摸底测试,以测试成绩再次分层。

第三步:测试后,接着询问学生的学习动机,观察其学习表现,又根据基础、智力、态度等方面分好、一般、差三类。

第四步:综合一、二、三步的情况,确定为优、良、中、差、较差、很差六个层次,并依次称为一、二、三、四、五、六类。

2、订教学计划

首先,制订阶段性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时间,把一学年分为授课、复习、训练三大阶段。第一阶段,用较短的时间授完课(讲完《代数》到《几何》)。第二阶段,用更短的时间按知识系统进行复习。第三阶段——训练,这是重点阶段,按章节强化训练,让各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加深理解,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巩固、提高。

其次,确定层次教学目标和要求:(1)学生能在教师讲课时掌握最基础、最主要、最简单的知识(如定义、公式、定理等),掌握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最简单的题型。(2)在复习阶段,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掌握知识,消化教学内容和重点题型的解法。(3)在训练阶段,全体学生应熟练掌握常用的解题技巧,并能用之解一般变式题或较为复杂的题,而一类或接近一类的学生,则须能解有一定难度的变式题和综合题。

接着,处理教材。我把《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化为“概念”、“解法”、“应用”三部分--就是把方程、方程组及其有关定义、概念,归入“概念”,其解法归入“解法”,“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及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应用,归入“应用”。在《函数及其图象》里纳入《三角函数》,形成“解析几何”。《统计初步》一章则着重指导学生自学“众数与中位数”、“方差”、“频率分布”等内容。《圆》一章,我用一幅图囊括“圆的有关性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等内容,冠以“图中与圆有关的概念、性质和圆中简单的构图、判定”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分析、掌握。然后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和“正多边形和圆”这两节分为“关系”、“计算”两个内容来处理。

(二)讲课

做好了充分准备,便开始按计划、按设定的“听讲—看书、识记—掌握”的课堂形式上课。老师用10来分钟的时间重点提示基础的、主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圈点勾画,做好笔记。然后巡行点拨、指导,让学生人人过关,层层落实。讲课总的要求是多留给学生自主的时间,让他们阅读、练习、发现疑点、提问。

(三)复习

1、每堂课用开始的两三分钟复习上一堂或前面学过的知识。

2、完成一个学习内容后,再梳理一遍。梳理时,每一个内容布置适量练习或作业,发现存在问题,及时解决。

3、让学生自己梳理一遍,以加深认识,巩固提高。

(四)训练

训练时间约为全学年的三分之二。训练题设计为三个梯度:① 最基本、最简单,有明显的定型性和可仿性的基础题,如用“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求三角函数值”等。② 有一定的综合性、迁移性,有点灵活、能形成基本技能的基本变式题。其题目中的知识、技能,有的横向联系,有的侧向探伸,有的逆向思维,但还谈不上有什么难度,是“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类型,如“不解方程、判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解直角三角形”等。③综合性大、转变较多、思维力强的发展题。这三个梯度的题这样处理:①是面向全体学生加强识记的,②是一二三类学生必做、四五六类学生选做的,③类题是专供“吃不饱”的一类学生“充饥”(其余各类学生选做)的。

(五)检测

完成了一个学习阶段,就检测一次。测试题按易、中、难三个层次组合,分填空、选择、解答三部分。填空题是①②类题,选择题绝大部分是②类题,只插入一道接近于③类题的题。解答题一般设计4道,前两道是②类题,第3道比②类题略难,第4道是③类题。

测试完毕便总结得失和经验教训,鼓舞前进。

三、课题实验的一些成果和意义

1、克服了那些怕数学的学生的“怕”字心理,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信心,激起了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鼓舞了全体学生的斗志,培养了参与实验的师生的战斗情谊,陶冶了师生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和情操(这对他们走今后的生活道路很有启迪意义和鼓舞意义)。

3、各层次差距明显缩小,总体水平飙升:30分以下的低分层被消灭; 90分以上的人由1人上升为5人;满分的人数由原来的0变为2;平均分由原来的37.8上升到57.7;合格率由原来的33.3%上升到64.9%、优秀率由原来的5.3%上升到31.6%。参加市组织的数学综合素质竞赛有1人获二等奖(在初

一、初二时没入过奖)。

4、扭转了“头大,尾细,中间稀”的局面,给全校在教育、教学科研上带来了许多启示。

5、使师生都认识到: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终究会有收获的--不是这方面的收获,就是那方面的收获。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5.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篇五

佚名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以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和组织者。受到该标准的启发,笔者于04春开始对所教的03级4班数学科进行分层教学,教学中采用分层设凝,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检查,分层辅导,经过近2个月的实践,已初露端倪,有一定效果。

1、理论上的分层探究。数学是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大部分的数学问题是答案唯一,不可更改的。数学中的很多知识给学生以经典、神圣、庄严甚至显得“神秘莫测“的感觉;给人以至臻完美、无一缺陷的姿态,对只有少量数学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它显得高深。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数学知识经验差异较大,智商,数学学习的努力层度,学科的兴趣爱好等因素产生了数学成绩、能力的优良学生,中等生,后进生,所谓优良、中等,后进生是相对的,可以改变的,理论上说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变成优良生,也可以全部变为后进生,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教学的目标是:减少后进生数量,提升优良数量和层次,全体学生学有所获,人人有进步。

2、分层要保证尊重学生,合服学生心理。这里的“分层”不是把学生分成好,中,后进的班级进行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优良、中等,后进三部分,分的结果不向学生公布,只由教师自己掌握。如果向学生公布那会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更有圣者认为老师歧视他们,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不赞成分好、差班进行教学,分好、差班一般是按学生的各科的总成绩进行的分班。好班的教学从深度到广度都要进行拓展,好班中有因偏科数学成绩不好或不太好的,他们跟不上好班的节奏而变成了新的后进生,笔者经历过的三次以分好、差班进行的教学后进班的学生一半以上伤失学习积极性,少数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因为分到差班而更差,这是很多做班主任工作优秀的班主任都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1、分层: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考试成绩等情况对所教班学生分为优良、中等、后进三个层次,此分层不向学生公布,教师自己清楚就行了,这个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的成绩和平时解答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划分的标准为:优良层:学生不但能模仿,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应用、数学知识、问题的能力,少数学生有一定探究能力;中等层:能模仿,有一定的解题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够强;后进层:不能模仿,或只能模仿,谈不上有数学能力。

2、教学设计这种分层最难就是教学关,怎么教,三部分学生都要顾及是不易设计的。①以教学大纲为标准,课堂设计以课本为主体,不拔高要求设置疑问,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作眼点,面向全体学生,中等学会,后进生基本学会为前提条件。②课堂设疑分层次:简单型,较难型,少许难度型,不搞齐答,分类对应抽答,优先超越层次答题(如后进生优先答较难型题目等),给中等、后进生更多机会,更多的表扬,赞许落在他(她)们身上。③课堂练习题目分层:分简易题(基础题目),较难题(有一点深度),少许难度题(探究类)。做哪一个层次的题目教师不硬性规定,考虑课堂容量有很多时候不设置探究类题目,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④合作学习:优良学生间相互参与,研讨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中等生,后进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数学技能要进行检查,其办法是由中等生检查后生,或后进生互相检查,不会的要讲解,到会为止,达成互相学习的氛围和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是对后进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必须落到实处,检查时间既可以先课堂上,也可以是课后进行。

3、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是一堂课的核心,数学教育是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置,驾御、调节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问题设置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的积极投身参与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来,严格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

4、课后作业,分三个层次,简单类,较难类,有时也有难度类。学生可自主选择布置作业中的题目,较难题有记号,可全选简单类,也可全选较难类,还可以选一样选作一点,对降低层次解答题目的学生要时时予以纠正,作业题目不在多,而在精选,不能让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困乏,昏昏沉沉,从而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反感情绪。

5、课后辅导练习以落实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优良学生要加大训练其深度和广度,对优生要给予有一定难度和研讨类问题,以拓宽这部分学生的视野。

6、张扬个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注重一题多解,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一些共性和个性,从而探索出解决数学问题一些规律。一位大学生在参加英语演讲时两次忘记了本以记熟的演讲稿评委没有给分数,他伤心之极,演讲完毕后,当评委的一位教授给了这位演讲者一次机会,他精彩的演讲获得听众喝彩,他虽然没有分数,但他战胜困难,获得了自信心,同样,老师要给学生增强自信心的机会。

投稿人:yyyld 来自:不详 时间:2006年1月17日

击:16

最后编辑:pjnj

6.浅谈数学“分层教学” 篇六

一、思想沟通——层次化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是成绩差异的分层, 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 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 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的目的。

二、学生自愿——层次化

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 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 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 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 即能掌握课文内容, 独立完成练习, 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 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 即能掌握课文内容, 独立完成习题, 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 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 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

三、教学环节——层次化

(1) 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 要以“面向全体, 兼顾两头”为原则, 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 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 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 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 可分五个层次: (1) 识字。 (2) 领会。 (3) 简单应用。 (4) 简单综合应用。 (5) 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 (1) — (3) ;B学生达到 (1) — (4) ;C组学生达到 (1) — (5) 。

(2) 课前预习层次化。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 学习的目的性、自学性明显增强的特点, 只要教师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 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 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 让高一学生预习时, 可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 基本看懂预习内容, 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组的学习伙伴, 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 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 并据此完成练习题, 遇阻时, 能自学复习旧知识, 能主动求教或帮助别组;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 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 例题要先行解答, 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 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 并能自学帮助别组同学。

(3) 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 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 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 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 同时兼顾A、C两层, 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 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 课堂上可以不讲, 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始终遵守循序渐近,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 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 A层基本听不懂, 得到及时辅导, 即A层“吃得了”, B层“吃得好”, C层“吃得饱”。

(4) 布置作业层次化。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 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 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 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 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 (课后练习) , B层以基础性为主, 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 (课后习题) , 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 (课后复习题) 各半。

7.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篇七

然而初中数学成绩而言,普遍存在着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究其原因,主要是实施义务教育后,学生没有筛选,所有不同学习水平的小学毕业生都进了中学,而且由于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流动人口的子女人学比例逐年增长。在一个班内,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有很大差别,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更新观念,探索出既能面向全体又能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和学习潜能的数学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分层次教学正是适应了这种新的需要,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的提高。

分层教学既是教学指导思想,又是行之有效的具体教学措施。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始终将分层教学作为指导思想贯穿教学全过程,同时将分层教学转化为具体的措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生管理分层

科学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用一定时间去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将学生分为ABC三层,A组(学习较差)B组(学习一般),C组(学习较好)。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分层不宜对学生公开,对学生的分层实行动态管理,积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二、教学目标分层

课堂教学目标是支配课堂教学的主线,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老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兼顾两头”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A组要求了解熟悉掌握基础知识,B组要求了解并掌握全部的知识,C组要求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教学目标可分层设计为两个目标。一是基本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看着图形正确叙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重要性质;(2)使学生能够直接应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重要性质求解一步的计算题。二是较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解典型的直角三角形的问题;(2)使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一些常用技巧,会添加辅助线和用分析法去寻求难题的解法。要求A类学生达到“较高教学目标”,做相应练习,C类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B类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较高教学目标”的教學活动。

三、课前备课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依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设计教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都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吃透教材,精心巧妙设计一些基础的、中等的、技巧性的问题,使这些问题有目标性和层次性。重点考虑排除学困生的学习障碍,提出对优生的高层次要求,设计分层练习。保证A组学生“吃得了”,B组学生“吃得好”,C组学生“吃得饱”。如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时,要求A组学生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进行简单计算;B组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C组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灵活地运用性质。

四、课堂授课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水平效率不同,所以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组合,注意内容的深浅度。在课堂上,A组的学生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对A组学生的提问应是一些课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宜太大;对BC组的学生,尤其是C组的学生接受能力强,课堂提问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内容时,设计三个问题:(1)判定命题“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真假。(2)说出命题的逆命题。(3)判定逆命题的真假。第一个问题是针对A组的学生设计的,而第二、三个问题是对B、C组的学生而设计的,使他们通过大胆的猜想和类比,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课堂练习分层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即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有针对性的精选题目、确定题量。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成不同层次,分别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设计基本练习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基本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设计发展性练习,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综合性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分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根据《标准》的要求,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评价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照顾各层次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只要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在评价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出诊断和反思,这对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七、作业布置分层

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因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题(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题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题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和创新提高题)。

八、课外辅导分层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课外辅导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及时做好查缺、补漏、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开设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分层次,首先得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对大纲的透彻理解及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各层次教学目标的确定,每节课对各层次的具体讲授、指导,以及练习的配置和作业的布置,都需要有一个周密的考虑和充分的估计。

上一篇:五年级下找规律下一篇:谈中国诗(单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