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散文阅读

2024-10-12

初中生散文阅读(共8篇)

1.初中生散文阅读 篇一

散文阅读

一、知识梳理:

二、典题自测:

(2013·湖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13分)

父亲的船

高巧林

①父亲拥有一条船。坚厚的舱壁、宽阔的舷板、稳健的橹桨„„总之,无一不是我幼小心目中神圣而尊严的精神依托。

②奶奶曾经告诉我,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父亲摇船去了村东的大湖,把我的胎盘扔进汹涌的浪涛里。我听了一震!奶奶却笑了——“湖神会赏你一副好胆气,长大后才可做像你父亲一样的男子汉!”

③父亲的船,驶进我的童年,在冗长蜿蜒的水道上荡漾,颠簸。悠悠的橹桨边泛起一泓泓欢乐的笑靥和委屈的泪。

④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

⑤一丝纤细的牛草,悄悄地把我的睡梦牵醒。我揉开惺忪的眼帘,携上心爱的木刻小舟,还有一只赭纹密布的海碗,跃上了父亲的船。

⑥晨风中传来咿咿呀呀的橹桨曲。父亲脱下热烘烘的衣衫,披在我寒颤颤的肩背;又从海碗中取来黄乎乎的面枣,塞进我稚嫩的手窝。蓦然回首,村里的那棵银杏树,已在遥远中忽隐忽现,唯独我心爱的木刻小舟寸步不离地尾随着父亲的船绳。我仿佛第一次看见了生活中的父亲和我,继而,懵懂的心田里流过一股淡淡的酸涩。

⑦江风紧了,父亲上岸拉纤。我立在船头上看见,父亲微驼的背上拽着一根粗大的绳索,艰难的步履在尘沙飞扬的岸滩上,写下一串深沉的脚印。我再也站不住了,满腔的疚意燃成一团小男子汉的火焰——我收起舷边拖牵着的木刻小舟,蹬的一下跳上岸去,自个儿奔跑起来!

⑧父亲那血红的牛一般的双目中,顿时现出莫名的恼怒和痛苦,骂道:“才十三岁的人蛋,就不听话啦!”

⑨我流泪了,泪水流成个白亮亮的小河„„

⑩傍晚,我从门槛缝里偷出一把钥匙,蹑手蹑脚地开启了父亲的船锁,第一次在村前的小河里摇开属于我的橹声。调皮的船头,顶了小河埠,又撞了竹架桥。歇橹看时,手窝里磨起了透亮的泡泡。

⑪父亲站在河岸边,投来一束慈祥而欣慰的目光,手里还捧着我那只心爱的小木舟。父亲正重温他早已逝去的童年。

⑫夜里,我在梦境中真的成了男子汉——独自摇着父亲的船,去了村东的大湖里,尽情又浪漫地摇呀摇„„

(选自《优秀千字散文选》)1.为什么说“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请联系全文分析。(3分)

__①父亲带“我”出航,使“我”感受到了欢乐。②“我”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酸涩而心存疚意。③父亲对“我”责骂让“我”流泪感到委屈。④“我”偷出钥匙第一次一个人去划船。⑤夜里做梦,“我”期盼着自己成长。

2.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1)跃上了父亲的船。

__动作描写,写出了“我”第一次出航内心的急切和激动。

(2)调皮的船头,顶了小河埠,又撞了竹架桥。

__生动形象地写出船一会儿顶上河埠,一会儿撞了竹桥,不好驾驭,没有方向,横冲直撞的状态。同时写出了“我”驾驶小船很不熟练,内心十分慌张和兴奋。3.从全文看,“我”眼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3分)

__父亲质朴、稳健,是“我”幼小心目中的精神依托;父亲是有胆气的男子汉,父亲对“我”充满慈爱;父亲的生活充满艰辛;父亲对“我”充满希望。

4.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3分)

__不能删。①结构上首尾呼应。结尾写到“我”梦到驾驶父亲的船出航,与第一段心目中父亲的船神圣而庄严,第二段祖辈父辈对“我”成长的期望相照应。②突出主旨:父亲的船在“我”心目中神圣庄严,“我”渴望成长为像父亲一样的男子汉。③以梦境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读者的回味。(如果回答能够删去,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考点概览:

通过对近几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散文阅读题题型的总结发现,中考对散文阅读的考查呈现出细节化的特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意思,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或者观点;

3.了解常见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其在作品中的表达效果;

4.欣赏文中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理解、体味、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揣摩和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四、方法指津:

一、散文中如何了解文章思路,概括段意和中心

要理清文章思路,首先要对文章进行细致的阅读,了解各段内容大意,然后大致归纳一下看看哪几段是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的,最后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1.分析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它能串起文章海阔天空的材料。阅读散文,如能抓住其线索,就有利于迅速地披文入情。散文的线索:(1)有的以物为线索,(2)有的以情感为线索,(3)有的以景物为线索,(4)有的以时间为线索。

阅读一篇散文时,只要抓住了它的线索,就等于抓住了它的灵魂,这对整体感知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狠抓文眼。

“文眼”往往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支配统摄作用。“文眼”句有的是直接明示性的;有的是暗示性的;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末。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开头一句就是“文眼”。

3.寻找段落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议论抒情句等概括各段大意,再综合总述归纳出中心。

二、品味散文中精美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是最有风格的。作者可用朴素和谐、凝练优美、含蓄细腻等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经历、爱好、个性。而这些精美的语言是中考中常见的考试题。如何来品味文中词语的含义呢?

1.对词语含义的把握可采用如下两种做题方法:

(1)仔细推敲法。

词语的意义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一般地说,中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做散文阅读题时一定要抓住词语字斟句酌,看这个词语用什么方法来解释是最到位的,这样有助于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对词语含义的把握会更准确。如果缺乏认真、细致的态度,或望文生义,主观臆测,势必会导致答案的不准确,甚至相距甚远。(2)结合语境法。

现代文阅读中词语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词语含义,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因而,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那么,什么是语境呢?在阅读中,它指的是读物的语言环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对象、场合、主旨、上下文等。所谓“文中”可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在理解任何一个词语时,这两种含义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都必须同时起作用。

2.散文阅读中要抓关键句子。

“关键句子”主要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包括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它们的作用主要在于揭示段意,披露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梳理文章的脉络层次。散文阅读中主要抓这些关键句子:

(1)理解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语句。把握了它们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这类句子主要是开头、结尾段的提挈性、结论性、概括性语句。

(2)理解段中的关键语句。这类语句主要是段的起始句或终结句,或展开部分中的结论性语句。

(3)理解内涵丰富的语句。

3.散文阅读题中品析关键句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重点词语入手

②联系文章时代背景分析

③联系上下文分析

④结合艺术手法分析

三、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散文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二是从侧面暗示。所以散文阅读题中,要注意这些艺术手法,在细心领会作者情感、态度、观点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主观看法和感受。做好这一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然后依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写出自己的看法。这类题本来应该是不难完成的,只要能自圆其说,有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就行。

四、散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

散文阅读考试中的开放性试题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考查学生。这样的试题,给考生留下了较大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就综合考查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创新能力、语言实践能力等。要求学生平时要多留意多积累语文材料,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考场上做这类题时一定要真正读懂原文,领会其精神实质,扣住选文中心主旨作答。

(2013·北京)阅读《洞茶》,完成第1~3题。(15分)

洞茶

毕淑敏

①16岁时,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上当兵。司务长分发营养品,从一大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上面掰下一块给我,说,这是砖茶。

②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我不以为意。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它是高原之宝。

③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了。

④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有一次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司务长说:“哈!应该是三道痕。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这茶叫‘川’字牌。”我追问:“这茶是哪儿出的啊?”司务长说:“‘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⑤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⑥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失望之余,觉得它好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⑦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⑧一次出差到了四川,我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砖茶,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我绝望了——舌头老了,甘凛的砖茶味道和那段难忘的岁月搅缠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重重的冰雪之下。

⑨今年,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赤壁有个老镇遍植茶树,因地名叫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那里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了砖茶的商标。

⑩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贸然相认。洞茶沏好,我轻浅地抿了一口。

⑪晴天霹雳,地动山摇!所有的味蕾,像听到了军号,怦然怒放!

⑫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

⑬一时间,熟悉的感觉如烟霞般升腾,那青春年华的神采风貌,如老式照片在水盆中逐渐显影,越发清晰。⑭那些冰雪漫天的日子,呷一口洞茶徐徐咽下,强大而涩香的热流注满口颊,旋即携带奔涌的力量滑入将士的肺腑,让戍边的人忆起遥远的平原、缤纷的花草,还有挚爱的亲人。他们疲惫的腰杆重新挺直,成为国境线上笔直的界桩;他们疲乏的双脚重新矫健,巡逻在千万里庄严的国土之上。

⑮青山绿水中的赤壁茶林啊,你可知道你曾传递给边防战士多少温暖。你曾给予边防战士多少力量!你可知道你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

⑯我用当年的方法熬煮洞茶水,把它洒向大地,对天而祭。司务长和老医生都因高原病早逝,他们在天堂一定闻得到这质朴的香气,沉吟片刻后会说,是这个味道,好茶!(有删改)1.本文写了作者与“洞茶”几十年一波三折的情缘。请参照所给语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每空用8个字回答)(4分)

2.品读第⑮段划线句,联系全文,说说“洞茶”对于“我”有哪些意义。(4分)

__①砖茶将我和高原以及高原的战士紧紧联系在一起。

__②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砖茶不仅缓解了我的高原反应,而且它是我无声的知己,是我的朋友。

__③砖茶见证了我在高原度过的难忘的岁月,寄托着我对高原生活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__④砖茶给边防军人带来温暖和力量,我对砖茶充满了感激和赞美之情。

__⑤砖茶更寄托了我对逝去的高原战友们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3.这篇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⑦段和⑫段两段为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7分)

__第⑦段运用排比,强调作者对于茶的繁文缛节、高贵和价格的昂贵的讨厌,体现了“我”的迷惘困惑,又用排比将四个反问句联系在一起,从侧面表达自己对砖茶的思念之情。第⑫段“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你温润如旧”直抒胸臆,运用拟人和第二人称的写作手法,从味觉方面描写出再次与砖茶重逢时的那种思念和感动。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五、当堂练习:

1.(2013·凉山)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12分)

背景

朱以撒

春气氤氲,我倚在这个破旧石塔的阑干上想,一定有许多生物和我一样,走出沉闷的居室,到一个大得无边的空旷处,呼吸和张望。

我看了很久,开朗的天幕一直没有飞鸟经过,这个飞禽最广大的表演舞台,此时虚静以待。难道我没有看到头顶盘旋的鸽群吗?这些由人养、供人玩赏的菜鸽,飞起来永远是那种落入圈套一般的路数,整齐划一。它们在天幕一角规划好飞翔线路,便一味进行着毫无新意的环行。它们的主人十分欣赏这种阵势,他每日花费玉米、花生,就是要把它们训练成一个整体,而不是那些毫无管束的野鸟。以前,这里的野鸟成群成片。尤其像菜鸽兄弟——飞起来箭一样的斑鸠,野性十足地在丛林中穿来穿去。斑鸠与鸽在形体上相似,使鸽的主人隐忧:可别拐带走整个鸽群。比斑鸠飞得高远从容的是鹞子,很有风度地定定摊在空中,像一片舒展的灰瓦。灰瓦像一大片阴影,令地面的母鸡神色紧张,在俯冲下来的瞬间,悲剧就发生了。更多的鸟是闪过天幕的游侠,从这边到遥远的那边,飞起来没有章法,时快时慢,升高跌落,成为不可规划的剪影。现在,没有了飞鸟,天幕沉寂空洞,像没有生命点播的土地,这么大的空间白白浪费。飞机是天幕上最大的鸟,自从有一个机场建在城市边缘,每日都可以看到钢铁大鸟腾空而起,夹带着夸张的轰鸣。这是比鸽子更为拙劣的表演,翅羽不动,身段刻板。那些自由自在的野鸟,竟然以身击之。这个偌大的背景,原先是属于翅羽翻动的——当一颗流星匆在田野里想念田野。写下这个句子时,田野里已经是一片绿色了,我一直带着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它,当时我对田野的理解,就是它的狂野。杂草长得比庄稼快,草丛中潜伏着竹叶青,蚂蟥像幽灵一般浮游。田埂上行走,野蔓绊了脚,冷不防跌入泥水中。千百年来,土地携带着众多浮华生命,向前。每一个时刻,这块厚实的土地上都有生物在生着,或者死着。没有停滞下来的能量,任何一粒生命的种子,落入其中,不长出枝叶来是没有理由的。可是,是从什么时候起,田野不再生长庄稼了呢?不再需要犁耙了呢?似乎在一夜之间站到了流水线的跟前,他们生理上做好了气力的准备,而心理上,还须静静地等待着适应时光的到来。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在这个生长着成片的龙眼树的村子里,米粒大金黄的花开时节,村子便热闹了起来。遥远的养蜂人载着一箱箱的蜂房来到树下,他们似乎与村里有着无形的契约,果树倚仗蜜蜂的勤劳授粉得以丰收,养蜂人则得到甜蜜。整个村头村尾,响着嗡嗡吱吱的鸣弦声响,人们嗅到了被万千翅羽扇起的幽香,树的主人,在养蜂人告辞的时候,可以得到一罐纯正的花蜜。

这是养蜂人表示的谢意。很快,他们继续追花、采蜜,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熟悉各种花树花期,走南闯北。如今,龙眼树一年年地少了,房子一幢幢地起来,剩余的灰土、碎渣,都堆在树头上,加速了枝叶的疏松、剥离。养蜂人已经不来了,他们肯定还在路上,却把这个村子忘在脑后,把这个每年都有一段清幽弥漫的空间,存放在记忆的仓库里了。

与背景相适应的细节模糊了,或者消失了,人置其间,就有一些恍惚。我们所能自慰的,就是当我们口头上感叹着既往的种种琐屑时,它已经在我们的中间,对照着我们此刻的生活了。

(选自《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有删节)

(1)下面是在文中摘录的两个句子,其中加点词语具有深刻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它们的理解。(4分)

①在田野里想念田野。(2分)

__田野:指以前的田野,也是狂野的、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田野。这与前一个田野(眼前的田野,是不再生长庄稼的、不再需要农耕的田野)构成了对比。

②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2分)

__细节:指成片的龙眼树(金黄的龙眼花),远方来的养蜂人,嗡嗡吱吱的蜜蜂。(意思对即可)

(2)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分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并联系全文内容,说说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__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了以前的天空各种野鸟成群成片,现在的天空没有飞鸟,只有飞机的沉寂空洞;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斑鸠”、“鹞子”及更多的野鸟与现在天空的空无鸟群、只有拙劣表演的飞机进行了对比;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天空沉寂空洞、没有生命力的叹息,失落之感和对天空充满活力的渴望之情。

(3)本文语言极富表现力,请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3分)

很快,他们继续追花、采蜜,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熟悉各种花树花期,走南闯北。

__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养蜂人比作“不倦行走的蜜蜂”,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养蜂人的勤劳,辛苦和平凡。

2.(2013·乐山)散文阅读。(20分)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抱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偏头痛,算了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根草棒,用刚学的乘法,在地上算着。我报了一个数字,母亲跟着报出。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沾了些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我放了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三棵白菜都躺在蜡条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选自《意林》,有删改)(1)文章题目是《我为白菜狂的日子》,请说说“我”的“狂”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4分)

__“狂”主要表现在:母亲决定卖掉白菜时,“我”不愿意且埋怨(冲撞、责怪)母亲_;老太太刁难“我”的白菜时,“我”不顾尊长,气愤地回击她;“我”算账时,故意多算一毛钱报复老太太;母亲要“我”算账时,“我”不诚实,欺骗、伤害了母亲。

(2)文章第一段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刻画母亲,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它们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4分)

__本段细节描写用了“叹息、抬高、瞥、锁定、端详”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在艰苦的年月里,母亲对自己珍爱的白菜不想卖又不得不卖的矛盾、无奈和痛苦的心理。

(3)作者回忆了那年随母亲卖白菜的事,母亲的言行举止表现了她怎样的品质?(4分)

__表现了母亲本性善良、为人诚信、朴实能干、严格教子的品质。

(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依然沉痛”,这“沉痛”的背后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__“我”因故意多算一毛钱让母亲丢脸、难过而自责;“我”对自己当年幼稚不宽容的做法而感到愧疚;“我”因辜负了母亲平时的教育,做事出格,让母亲失望而感到懊悔;“我”因欺骗伤害了母亲,但又无法弥补而痛苦。

(5)文章多次写到那棵最小的白菜,请你探究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_表现了这棵最小的白菜长成不易;表现了“我”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气愤时惩罚老太太多算一毛钱作铺垫;也用这棵最小白菜的曲折经历来暗示了“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

2.初中生散文阅读 篇二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在探讨叙事性散文在教学实施过程所需要关注的方向与问题之前,有必要从宏观上来探讨初中语文在教学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从而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首先,初中语文阅读材料的主旨特色明显。从当前的人教版的初中语文的课程设计标准来看,具有比较突出的主旨特色。无论是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方面,还是在阅读内容的编排方面都是牢牢把握主旋律这一重要的底色的。例如,在八年级上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的主要关注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社会群体之间的友爱与和平等等。通过这种旗帜鲜明的主旨性阅读教学可以为初中语文学习者三观的科学建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阅读材料的广泛性。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解放课堂,解放学生的想象力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这一环境与趋势的推动下,初中语文在阅读材料方面呈现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特点。例如,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仅有中国古典的小说,诗词也有很多欧美大家的代表作品。在这种不断趋于丰富的阅读材料中,初中语文学习者在提升阅读能力,开拓阅读视野等方面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

最后,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启蒙性。阅读是学习者与作者对话与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一个作品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加之,初中语文学习者在语文知识储备与语文阅读相关的素养积累方面还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在这种条件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则需要从学习者现有的语文能力与水平出发,在阅读的基础性以及阅读的启蒙性方面予以更大层面的关注。

二、叙事性散文的特点及阅读教学要求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阅读对象不同,其所实施的阅读策略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整。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散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叙事散文阅读教学需要立足于其自身的体系与特点,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效果。

一方面,叙事散文的特点。从文学体裁的层面来看,叙事散文是散文这一体裁的主要分支。作为散文的一种变体,叙事散文兼具了散文与记叙文的双重特点。具体来讲,与抒情类的散文不同,叙事散文有着自己的故事情节及发展脉络。读者在进行叙事散文阅读的过程当中会比较清晰的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与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叙事散文的上乘之作。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父子情。另外,因为是散文的一种分支,所以,叙事散文在语言方面比较简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大量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也没有戏剧型的语言。朴实无华应该是叙事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当然,叙事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在看似一件简单的事情之后,作者会将其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行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形散而神不散使散文特点也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应该说,无论是直接的抒情还是间接的叙事,散文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这一点也是在今后的散文阅读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

另一方面,叙事性散文的教学要求。在进行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遵循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规律之外,还需要从叙事性散文的自身特点出发,来进行针对性的适应与调整。从阅读教学的实践层面来看,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阅读教学的情感性。这一点在整个叙事性散文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谓的情感性是指在叙事散文故事或情节的背后,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与挖掘作者背后的精神世界。只有从源头上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走向,在相关语篇的赏析与解读方面才会具有更大层面的可操作性。

其次,阅读教学的开放性。从阅读的基本诉求来看,在叙事性散文的阅读中感知语言的美妙与生活的美好是一个基本的落脚点。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阅读教学的开放性是一个基本的也是一个必然的诉求。阅读教学的开放性意味着在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发散与想象空间。同时,允许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与领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做出不一样的解读。这一点在今天的创新型社会的发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最后,阅读教学的批判性。从文学审美的层面出发,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在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主观意念及客观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从正面与负面两个方向来进行表达。因此,在进行叙事散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在吸收作品所要表达的正向内容与思想的同时,也要摒弃那些与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不一致的内容。通过这种带有一定的批判性的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或者减少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三、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案例分析

在上文中,简要从理论层面围绕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以及叙事性散文的主要属性特征与教学要求进行了分析。为了从具体的层面来探讨叙事性散文的具体教学实施策略。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斑羚飞渡》为例来探讨其具体的实施路径。

首先,在教学之前,语文教师让学生观看了一小节纪录片。该记录片主要讲述了在非洲大草原上,羚羊的大规模迁徙。羊群浩浩荡荡,从荒漠走向草原。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位于食物链顶层的食肉动物的袭击,也会有恶劣的自然条件的肆虐。在队伍的行进过程中,有的斑羚倒下了,有的斑羚受伤了等等。但是,无论外在的挑战如何让他们止步,他们依然向前,向着他们的目的地前进。通过这种视频的先期导入,帮助学生对于斑羚这种动物有一个整体层面的认知。

其次,在学生观看完关于斑羚的短片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划出最为打动自己的文章段落。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彼此分享对于这篇文章最大的感悟。在进行分享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主要负责观察与引导。同时,小组在进行讨论的过程当中,要进行必要的记录,尤其是关于文中不理解的部分要进行记录,从而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的解答与补充。

再次,教师进行讲解。作为整个叙事散文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并不是传统上的一言堂与满堂灌,相反的,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一方面,从语言层面与学生一起欣赏这篇文章在语言的使用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表达技巧。另一方面,也是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引导学生去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最后,课后作业。阅读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短短的课上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文讲解之后,语文教师还应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来继续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围绕本节课,可以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强化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另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让学生观看最新上映的电影《我们出生在这里》。通过这种课外作业的方式,可以更加全面的提升学生对于这篇文章作者情感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课后作业布置的时候,要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以不加重学生的阅读及学习负担为主要的前提。

四、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的教学方法探讨

上文中,通过教学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探讨了叙事性散文的具体实施路径。当然,围绕教学路径的探讨还有很多。本文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方法的探讨。

首先,多媒体教学。在进行叙事性散文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例如,借助互联网丰富的视频或者音频资源,帮助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从视觉以及听觉等诸多方面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刺激与影响。经过教学研究发现,在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重视这种多媒体教学媒介的使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教学多媒体的使用过程当中,要避免媒介的滥用,要在科学的原则的基础上,为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服务。

其次,小组教学。在上文的案例分析中,简单地介绍了小组教学的应用。从实施效果上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所带来的裨益还是很大的,值得在今后的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中进行借鉴与使用。在实施小组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课堂管理的工作,因为初中生的自律意识与水平还不是很高,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纪律约束。另一方面,要注重小组教学实施的环节。也就是说,在进行小组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小组学习与互动的效果来进行选择性的互动。尤其是围绕学生在小组讨论等诸多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与情况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应对与处理,从而避免正常阅读教学秩序打断。

最后,发现教学法。这里的发现教学法是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相反的,是一个主动的思维构建的过程中。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抛出几个思考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语篇阅读中去寻找答案。这种发现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应用过程当中,要注意问题的选择以及良好的发现学习环境及氛围的营造。在这种主动的思维构建过程当中,学生在叙事性散文语篇理解能力,作者情感表达的感知等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与飞跃。在这种方法的助力下,包括叙事性散文在内的诸多阅读教学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叙事性散文作为散文的一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色与魅力。通过必要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领略叙事性散文所具有的文学魅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及要求,然后,通过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最后,在借鉴相关研究文献与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今后的方法。随着阅读教学意义的不断凸显,围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将会更加完善与深入,希望本文能对该层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主要的内容之一。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阅读材料的不同其所需要的教学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以人教版的几篇叙事散文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具体的教学实施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叙事散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夏红星.叙事学对于实现文学作品教学目标的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2]王丽艳.充分利用中学图书馆资源促进语文教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田家.游戏教学法在泰国中小学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4]石英.新课程下的现代散文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1).

3.浅谈初中散文阅读教学 篇三

一、让学生认识散文

1.什么是散文?我们常说的是狭义的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2.散文的分类。我们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抒情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

议论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浓,但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散文。

3.散文的特点。一是形散而神不散。二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注重作者生活感受。三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四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五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

二、学生阅读散文应注意的问题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文眼往往就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作用。鉴赏散文时,要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画龙点睛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有的文眼在篇首,有的在篇末,有的在篇中,它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文眼好像一根红线连贯全文。但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线索就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明确了线索,也就基本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理。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标准,散文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1)以“情”为线索。散文作品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作者的抒情,无论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等,抒情总是核心的。

(2)以“理”为线索。其线索往往通过从感性到理性突变的描写,凭借哲理性的议论,“点化”出某些富有启发开导意义的东西,去感染说服读者。

(3)以“事”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4)以“物”为线索。即托物言志,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精神或哲理。

3.理清结构。结构是作者安排材料、处理详略的外显特征。理清了结构,也就基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分清了结构层次。理清结构可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4.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5.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6.品味散文的语言。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得更加深刻。

三、学会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方法

1.筛选概括类

(1)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案在文章中筛选范围。

(2)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案要求,即题目要求找什么。

(3)选取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子组合成答案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2.词句品味类

(1) 词语品味,包括品味词语本义、语境义和表现主旨或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

说明:在理解词语时一定要注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2)句子作用

一是,看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如:承上启下、照应、铺垫等。

二是,看句式体现的中心或哲理。

三是,看句子修辞:先写修辞方法名称,再写该修辞方法基本作用,如比喻、拟人的作用是生动形象,然后是本句的内容、表现的情感。

3.写法类

(1)对比,衬托。

(2)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3)咏物类:托物言志。

(4)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5)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6)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7)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了解几种重要写法的作用:

第一,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第二,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第三,首尾照应(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第四,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4.把握主旨

(1)方法:首先,在文章中找揭示主旨的段落或句子,从中概括主题;其次,在文章中归纳材料内容,从中把握作者的感情,找出主旨。

(2)提示:首先要尽量从原文中筛选词语或句子。如果没有原句时,概括信息要言简意赅,有条理和层次。

4.初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2 篇四

初中散文阅读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考点4艺术表现手法

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 象征 衬托 对比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四)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角度去分析。

3、题目的作用:行文的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抒写对象。

开头段的作用: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定下全文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结尾段的作用: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五)、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六)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七)、品味语言

(1)语言风格:

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2)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3)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4)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5)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①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八)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一、阅读《羚羊木雕》,完成1-7题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我轻轻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我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这时,她的妈妈从屋里出来了。看见我手里的小刀,又看看我们的样子,立刻明白了:“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万芳看了我一眼,跑进屋去。过了一会儿,她拿着那只羚羊出来了。她妈妈接过来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呆会儿揍她!”

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1、给下列加横线字词注音(2分)攥着()寒颤()

2、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3、上文中“我”说话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2分)

4、简析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我“止不住流下了眼泪”,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泪水?(3分)

6、从上文中万芳对这件事的处理可以看出,万芳是一个怎样的小伙伴?(2分)

7、选文中最后一句“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是应该怪我?还是父母呢?你认为应该怪谁呢?说一说理由。(3分)

二、阅读《再塑生命的人》选文,回答1-5题。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二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l),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

(2)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

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字,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老师”(teacher)等。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1.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

(1)A.跳动B.激荡C.回旋D.徘徊

(2)A.启示B.启事C.启蒙D.启发

2.请概括出以上选文的主要内容。

3、“这是生平第一次”这句话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4、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5.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题目《再塑生命的人》的理解。

6、请结合文段内容和自身学习经历谈谈,促使海伦·凯勒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三、阅读《春》选文,回答1-4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

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的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作者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你对

春风有什么感受?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2、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

3、仿照例句,说说下边加点的词好在哪里。(A、B两句任选一句)[例]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这个词,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征,很有感情。)

A、„„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5.初中散文老舍《想北平》阅读答案 篇五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21— 23题。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 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象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象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节选自老舍《 想北平》)

21. 指出第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描写方法及真表达效果。 (3分 )

22. 结合上下文,简要说明第二段画线句的丰富含义。 (3分 )

23. 简析所选文段的语言特点。 (4分 )

参考答案:

21. 描写方法:细节描写 。

表达效果:强调蔬菜瓜果的新鲜;突出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表达喜爱和自豪的感情。

共3分 。描写方法1分 ;表 达效果2分,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2分。

22. 对北平生活环境的喜爱;对北平平民生活的向往;想回到北平而难以实现的遗憾。

共 3分 。答出 1点给2分,答出2点给3分 。第二点“平民生活”答成 “普通生活”“传统生活”“闲适生活”也可;第三点“想回到北平而难以实现”答成“欲享清福而不得”也可。意思对即可。

23.通俗易懂(口语化或有京味);朴素简洁;自然真挚。

6.初中生散文阅读 篇六

王开岭《雪白》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 ?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雪。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却失 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 多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①”,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了„„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 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二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 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衰败的迹象即是这时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纬、流动的水„„(选自《精神明亮的人》)【注】①雪花膏:一种化妆品,洁白如雪,用来滋润皮肤。19.本文以“雪”为线索,由雪及人,由雪及事,由雪及现实,请概括作者的心路历程。(4分)①___→②痛心→③___→④___→⑤___ 20.作者在文中说“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雪“美得痛心”。(4分)2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3分)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22.本文意蕴深刻,请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分 答案: 19.①感念③质问(反思或愤怒)④不安⑤怀念(4分,每空1分。①感念的是童年时雪的美丽和惊心动魄;②痛心的是女生被嘲笑和辍学;③质问的是我们为什么留不住纯洁简美;④不安的是物欲膨大带来的威胁、危险;⑤怀念的是那些流逝的和将要流逝的美好。)20.女生把雪比作滋润美白的“雪花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者认为生动而富有诗意,很美,(1分)但师生的不理解(1分)、女生的痛哭(1分)以及女生因家贫辍学的结局(1分)让人痛心。(4分,意近即可)21.现在的雪稀稀落落,(1分)没有盛大的雪况,失去了辽阔、庄严、诗意、神性和灵魂,(1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流逝的失望,对环境被破坏的愤怒。(1分)(3分,意近即可)22.①消灭贫穷,创造财富,追求梦想,没有错,但不能以美好的失去为代价。②梦想不能苛求,要往长远看,慢慢来。应保持纯真的本色,克制个人的私欲,尊重规律,拒绝盲目的采伐和无度的攫取。③应增强忧患意识,警惕来自环境的威胁、危险,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4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7.中考散文阅读策略及阅读演练 篇七

【考点聚焦】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考查考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试题的命题角度有: (1) 汉字的认读、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2) 文章结构如呼应、过渡、铺垫、照应、层次划分等; (3) 表现手法如烘托、渲染、铺垫、联想、想象、象征、虚实结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等; (4) 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方式; (5) 句子深层意义的理解, 语言的鉴赏与品味; (6) 仿写文中的句子等。题型除少数选择题外, 大多以主观题为主, 一般为简答题、填空题, 有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

【文体知识】

1. 散文的分类

散文分为 记叙性散 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 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 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主观感情为主, 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这类散文 具有空灵 飘逸的特点。议论性散文的说理往往借助事理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来进行, 表达方式以抒情、议论为主, 文学色彩很浓, 但又不同于议论文。这类散文以议论文的框架、散文的笔调呈 现作品 ,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2.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先抑后扬 (欲扬先抑 ) 、托物言 志、借景 抒情、对比、联想、想象、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等。

3. 散文的线索

散文通常以人、事、情、物、时间、地点为线索。如何寻找散文的线索呢?首先应注意标题, 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其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词语, 这些也提示了文章的线索。再次注意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情的进展、人物的活动、感情的发展、一线穿珠的物件。最后注意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 它们对文章的线索也起到了提示作用。

4. 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 题是作者 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 把握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 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主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把握散文的主题:1.概括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情感, 从中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2.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 从中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5. 散文的表达方式

(1) 记叙是叙事性散文中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述和交代。它的作用是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 交代写作背景、人物等。

(2) 描写是散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人物描写主要是考虑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 有关细节描写也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3) 抒情是散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它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则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4) 议论是散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中的议论句起着明晰事理, 点明所叙之事的内涵, 提示或深化文章主旨, 画龙点睛之作用, 使文章更加鲜明、深刻。

6. 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的特点: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优美、凝练。

【备考策略】

1. 整体入手, 概括主旨

散文通常 都有叙事 、抒情、写景的线索, 抓住了线索就可以从 整体上把 握文章脉络, 明确文章主旨。抓线索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从文章的体 裁分类、 表达手法 ( 是否以物 喻人、借 物抒情等) 入手;二是从标题入手;三是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入手;四是从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入手。考题形式有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说说作者选材的依据等。当然, 有的散文 没有明显 线索 , 那么, 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 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 局部结构分析法。一个语段, 一般有起始、展开、结束三个层次。通常起始是一两句话, 而这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 最后用一两句话作小结。解题时, 可揣摩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其二, 整体层次分析法。要抓住标志性句子或词语, 如开头或结尾处反复出现的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 “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 等词语引 领的句子, 都是阅读时应注意的。

2. 品味情感, 挖掘信息

抒情散文 着重表现 作者的生活感受, 抒写作者的情感历程, 表达心灵之声, 作者的喜怒哀乐都体现在字里行间。答此类题, 首先要快速读懂原文, 深入理解文意;其次跳出文章外, 整体把握文旨;再次归纳要点, 把握文章的灵魂;最后按照题目要求, 挖掘整理隐含信息。

3. 分析手法, 深层解读

分析散文的表达手法与表现手法, 须进一步理解文章。针对此考点, 今年中考一般从三个角度来命题:一是选用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旨;二是辨别表达方式及运用该表达方式的作用;三是分析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的作用。预计2015年中考对此考点的考查可能以简答题为主 , 兼有选择 题等题型。

4. 欣赏语言, 领会意境

品味散文 语言表达 的特点, 是今年中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其命题角度多样 , 解题思路 亦各有不同。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2.分析关键句或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一是对意蕴丰富、含意新颖的语句, 要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来理解。二是对抽象概括的语句, 有的作为观点态度在文中出现, 那就结合阐述这一观点态度的材料来理解;有的作为材料在文中出现, 那就结合它支持的观点来理解;有些抽象概括的语句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来具体理解。

3.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答题的关键在于:一要能准确读懂原文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二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 不能模棱 两可 ; 三要语言 流畅, 简明扼要。

4.续写或仿写。解答这类题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及修辞外, 还要注意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阅读演练】

青春与读书

⊙王开岭

一个人的 知识构成 、价值判断 、审美习 惯 , 多来自阅读。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生人, 我的青春期没有互联网, 我是在读书中长大的, 它帮我完成了和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生的交往 , 有了书 , 你就不孤独, 即有了全世界的旅行, 即可领略全人类的精神地理和心灵风光。

在这个电子媒介时代, 我尤其推崇纸质阅读。抚摸一本好书, 目光和手指从纸页上滑过, 你内心会静下来, 这是个仪式, 就像品茶, 和一个美好的朋友对坐, 你会浸在一个弥漫着定力和静气的场中。而浏览网页, 不会有这种感觉, 你只想着快速地掳取信息, 一切在急迫中进行, 这就不是饮茶了, 是咕嘟嘟吞水。纸质阅读是有附加值的, 它会养人。

我提醒身 边的年轻 人 :少接触畅销书和明星书, 少亲近浓妆艳抹的招揽和吆喝, 别让其占据你的书架和闲暇。因为“畅销”角色决定了其快餐品质, 它是为讨好你的惰性和弱点而策划的, 不可避免带有粗糙、轻佻、伪饰、狂欢的性能, 你会得到迎合却得不到提升。

一册好书 , 在生产方 式上, 必有某种“手工”的品质和痕迹 , 作者必然 沉静、诚实、有耐性, 且意味着一个较长的工期, 内嵌光阴的力量。人生, 若能找到一些好书并安置在身边, 那就很幸运、很富有, 仿佛住在一栋优美的房子里, 周围都是好邻居。

读书不是 查字典 , 不要老想着“有用”, 其价值不是速效的, 而是缓释的, 是一种浸润和渗透的营养。一个人的心性和气质哪儿来的?就是这样熏陶出来的。古人说, 三日不读书, 则面目可憎。过去不解, 后来我懂了。一方水土一方人, “阅读”即一方水土, 水土的效果取决于你的书籍质量和吸收能力。

我把优秀作家分成三类:一类可读其代表作, 一类可读其选集, 一类可读其全集。就精神的端庄和美感而言, 我推崇罗曼·罗兰和茨威格, 我称之为“人类作家”, 亦即前面说的第三类。茨威格, 是对我有贴身影响的作家, 其文字有一种罕见的高尚的纹理, 有一种抒情的诗意和温润感, 他对热爱的事物有着毫不吝惜的赞美, 尤其对女性, 极尽体贴与呵护, 很绅士, 我欣赏他的心性和教养, 这种感觉在别人身上很少获得。读他们的时机越早越好, 一旦你读了大量流行书和快餐书, 即很难再领略其美感, 因为你的口味被熏得太重了。

我对年轻 朋友说 , 趁青春 , 多读几部 优秀长篇 。据我的体会和观察, 一个人30岁后, 很可能无缘长篇小说了, 不单少了闲暇, 更重要的是没了心境, 没了与之匹配的动力和好奇心 , 没了那种 全神贯注、身心并赴、如饥似渴的状态。读长篇是大投入, 需要一种生活节 奏和内心 节奏来配合。长篇是一种“慢”、一种“长途”, 要求你不功利、不急躁, 体力和心力都充沛……而30岁后, 人似乎不愿再把自己交出去了, 少了一种对事物的迷恋能 力 , 疑心重 , 拒召唤, 畏惧体积大的东西。

请别忘记 诗歌 ! 诗是会飞的, 会把你带向神秘、自由和解放的语境。诗, 表达着语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纯粹区域, 其追求与音乐很像。青春应是读诗的旺季, 这时候的你, 内心清澈、葱茏、轻盈, 没有磐重的世故、杂芜的陈积和理性禁忌, 你的精神体质与诗歌的灵魂是吻合的, 美能轻易地诱惑你、俘虏你, 你会心甘情愿跟她走。

诗是用来 朗读的。 和“看”不同, “读”是声音的仪表, 是心灵的容颜, 是一种爱情式的表白。读诗者, 往往是最热爱生活的那一群人, 是灵魂端庄而优雅的人, 是幸福感强烈而稳定的人。诗歌是一种信仰, 是一种向生命致敬和献词的方式。这是一种古老的方式, 也应成为一种年轻的方式。

除了思想 榜样 , 我们还要为自己积攒一些生活榜样, 一些朴实而简美的情趣之人, 一些“生活的专业户”, 做我们的精神邻居。丰子恺、王世襄, 我非常喜爱的两位生活大师, 是那种“长大成人却保持一颗童心 ”的人 , 是让你对“热爱生活”永远投赞成票的人 , 我甚至开 玩笑 , 多读他们, 可防抑郁或自杀。

罗曼·罗 兰有言 :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我心目中的好作家标准, 好的作品和人生, 都实践着这一点。

(2014年9月22日《今日报》)

【阅读训练】

1.文章第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2.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3.文章的作者告诫我们趁着年轻, 需要阅读哪些书籍呢?

4.作者为什么推崇丰子恺、王世襄两位生活大师呢?

5.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名言的作用是什么?其效果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交代了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帮作者完成了和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生的交往, 有了书, 就不孤独, 即有了全世界的旅行, 即可领略全人类的精神地理和心灵风光。

2.运用对比的修辞。作者用纸质阅读与浏览网页对比, 写出了作者推崇纸质阅读, 当目光和手指从纸页上滑过, 你内心会静下来, 这是个仪式, 就像品茶, 和一个美好的朋友对坐, 你会浸在一个弥漫着定力和静气的场中。

3.趁青春, 多读几部优秀长篇;阅读诗歌, 诗, 表达着语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纯粹区域, 其追求与音乐很像。

4.他们是那种“长大成人却保持一颗童心”的人, 是让你对“热爱生活”永远投赞成票的人。

5.引用名言再一次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不但使文章前后照应, 更能深化文章的主题。

芦花逐秋风

⊙姚秦川

家乡有一条弯弯曲曲、水流充沛的小河。河的两岸, 有废弃的茅屋, 荒芜的土地, 更多的则是长得比人还高的茂密芦苇。

秋天 , 小河里的 水 , 开始放慢它的脚步, 流得左顾右盼。此时, 小河两岸那些长势茂盛的芦苇, 就会被瑟瑟秋风吹得斑驳发黄。它们顶着余晖未尽的夕阳, 一整片一整片, 在秋意正 浓的午后 , 肆意舞动, 煞是壮观。那些淡黄的芦苇 , 洁白的芦 花 , 清澈的河水, 交相辉映, 如同织女手中的五彩云霞, 更像一幅巨大的写实油画。

秋天是最 清爽的季 节 , 天高云淡, 清风拂面。小的时候, 每天放学后, 我都会和小伙伴们相约去小河边, 抓鱼, 打水仗。但最喜欢的, 还是钻进密不透 风的芦苇 丛里捉迷藏。我们像一只只机灵的小白鼠, 在高高瘦瘦的芦苇丛里钻进钻出。偶尔, 芦苇锋利的叶子, 会将我们裸露在外的皮肤划出一道道口子, 但我们全然不顾。

玩得累了, 我们会躺在小河边上, 看天上的白云悠悠地漂浮, 看一排排大雁整齐地振翅南飞。我们模仿着村子里教书的李老师, 静默地注视着天空。李老师是我们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毕业后他当了一名老师。

我们就那样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地平躺在一排, 每个人都在想着各自的心事。我们的那些心事既幼稚又可笑。而我当时想的, 却是什么时候才能像大雁一样, 飞到外面, 瞅一瞅李老师嘴里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天色渐渐 变暗。有 忙碌了一天的村人走到远远的小道上, 看到我们, 大声地呼喊让赶紧回家。远处, 炊烟袅袅升起, 笼罩着整个村子。此时, 芦花也像飞累了似的, 纷纷落下, 给小河的两岸铺上了厚厚的银毡。空气似乎凝结了, 一切看起来那样安详, 舒心, 静谧。

风儿就那 样不疾不 徐地吹着, 它总是来得那样善解人意。在一个季节的葱翠过后, 芦苇终于 等来了风 起时的轻欢。在这样一个安静的秋日, 芦苇就那样不管不顾地, 轻舞着它那曼妙的身姿, 像要跳一曲迷人的华尔兹, 让人心驰神往, 欲罢不能。

(2014年9月29日《渤海早报》)

【阅读训练】

1.阅读文章, 请你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 那些淡黄的芦苇, 洁白的芦花, 清澈的河水, 交相辉映, 如同织女手中的五彩云霞, 更像一幅巨大的写实油画。

(2) 成熟的芦花被风儿吹落得飞飞扬扬、飘飘荡荡。一点一点, 一团一团, 像无数的白雪公主在空中翩翩起舞。

2.每天放学后作者去做什么呢?最喜欢做的是什么事情?

3.请你在文章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使前后连贯成句。

4.指出下面句子修辞有误的一项是 ( )

A.秋天, 小河里的水, 开始放慢它的脚步, 流得左顾右盼。 (拟人)

B . 那些淡黄 的芦苇 , 洁白的芦花, 清澈的河水, 交相辉映, 如同织女手中的五彩云霞 , 更像一幅 巨大的写 实油画。 (比喻)

C . 偶尔 , 芦苇锋利 的叶子, 会将我们裸露在外的皮肤划出一道道口子, 但我们全然不顾。 (夸张)

D . 此时 , 芦花也像 飞累了似的, 纷纷落下, 给小河的两岸铺上了厚厚的银毡。 (拟人、比喻)

5.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1) 作者把秋季河边的芦苇、芦花、河水比喻成一幅巨大的写实油画, 表达了作者对景物的热爱之情。 (2) 作者运用比喻把秋季芦花飞舞的景象描写成像白雪公主在飞舞, 生动形象 地传达出 芦花的意境。

2.我都会和小伙伴们相约去小河边, 抓鱼, 打水仗。但最喜欢的, 还是钻进密不透风的芦苇丛里捉迷藏。

3.示例:老祖母那双抚摸在脸颊上的双手。

4.C

5.文章结尾照应了文章题目, 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表达了作者对 美丽景物 的赞美之情。

正气靠“养”

⊙陈鲁民

“天地有正气”, 正气是怎么来的?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如果说个人的气靠自己“养”, 社会的正气则应靠全社会来“养”。

今年发生了两件充满正气的事, 很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一是参加高考的江西省宜春三中学生柳艳兵、易政勇在客车上挺身而出勇斗歹徒, 光荣负伤, 用热血和生命奏响了一曲青春无悔的英雄赞歌, 被网友称为“最美高中生”, 他们通过了单独考试, 即将走进大学报到。再一个是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第三小学发生一起劫持事件, 先是代课女教师秦开美主动当人质, 保护学生安全离开, 而后是镇党委副书记王林华代替女教师当人质, 两人冒着生命危险的壮举, 令人感动。

当今社会最缺什么?我以为最缺之一是正气, 譬如说, 一些人遇事明哲保身, 不敢发出正义之声;论事讲利害而不论是非, 论人看成败而不辨正邪;羡慕他人成功, 而不论其手段是否下作;眼红他人发财, 而不管其途径是否合法, 等等。那么, 既然正气已成了“稀有金属”, 如果有人做出正义之举、正气之事, 我们就要一方面为之大声叫好, 另一方面则要想方设法来“养”这种正气, 让弘扬正气者得到精神与物质的褒奖, 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楷模, 以激励蓄养更多的正气。

两个高中生见义勇为事迹发生后, 《人民日报》在一版刊发文章并配发照片, 各家媒体也都迅速跟进, 密集报道加评论, 这是舆论来“养”正气;成千上万的网民积极点赞, 好评如潮, 这是民意来“养”正气。可以相信, 更多的正气壮举还会不断涌现, 为社会提供正能量, 带来正效应。

湖北两位主动当人质的教师、官员, 正气凛然, 义无反顾, 同样获得了社会赞扬, 舆论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但我认为还不够, 还应给他们更大力度的褒奖。总之, 一定要好人有好报, 好事有好果, 通过“养气”, 使正气得到保护、鼓励, 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人为正义而奋斗, 为正气而拼搏。

养气 , 就个人而 言 , 主要是涵养心性, 强健心智, 净化心灵, 端正心术。可通过读书、教育 、反省、 觉悟来摄取, 也可通过效法先贤、追慕英雄来植入。正气养好了, 才能舍身报 国 , 杀身成仁 , 才能刚正不阿, 不向黑恶势力低头, 才能拒绝诱惑, 不做灯红酒绿的俘虏。养气, 就社会而言, 就是要大力宣扬正气的内涵和意义, 精心培养讲正气的典型 , 努力营造 讲正气的 环境, 让弘扬正气者扬眉吐气, 心安气顺 , 人人以讲 正气为荣, 这样, 我们的社会才能正气充盈, 风清弊绝。

(2014年9月1日《今晚报》)

【阅读训练】

1.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

2.当今社会缺乏正气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养气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就社会而言养气是指什么?

5.请你写出一句有关论述正气的名言。

参考答案:

1.文章开头引用孟子的话, 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一些人遇事明哲保身, 不敢发出正义之声;论事讲利害而不论是非, 论人看成败而不辨正邪;羡慕他人成功, 而不论其手段是否下作;眼红他人发财, 而不管其途径是否合法, 等等。

3. 一定要好人有好报, 好事有好果, 通过“养气”, 使正气得到保护、鼓励, 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人为正义而奋斗, 为正气而拼搏。

4.就是要大力宣扬正气的内涵和意义, 精心培养讲正气的典型, 努力营造讲正气的环境, 让弘扬正气者扬眉吐气, 心安气顺 , 人人以讲 正气为荣, 这样, 我们的社会才能正气充盈, 风清弊绝。

8.浅析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三个关键 篇八

一、需要抓住散文中的“寓意物”

有研究者提出,散文中的“寓意”是很重要的因素,是散文的灵魂,因而,散文教学,最关键的是要找出“象征物”或者“寓意物”。对于散文来说,很多时候题目就是象征物或者寓意物,尤其是哲理性散文更为明显,关键是怎样把握其中的寓意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首先,需要读,反复读,认真揣摩,品析,感悟,尤其要关注散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这些往往是作者思想表达之所在。比如《白杨礼赞》这一课中有一个议论句子:“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对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其次,要认真品味散文中的修辞,这些手法往往是作者寄寓情感之所在。比如在《杨柳》这一课中,文章用两大段篇幅描写了紫薇、芍药、红杏、牡丹等名花的特点,将这些名花与杨柳进行对比,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散文中的理性特征,其实就蕴含在对比中。牡丹这些名花仅因少见而出名,算不得惊艳且种植过程繁复,而杨柳极易存活、生命力旺盛的特点深得作者欣赏。杨柳“下垂”的姿态与牡丹、参天古木向上生长的姿态形成对比,赞扬了杨柳不忘本的特点。

二、需要抓住散文中的“生发点”

从散文体裁特征出发把握方向。从体裁上看,散文与小说、戏剧等的区别,主要在于,散文中的人物故事大多是真实的,所描写的对象往往都是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需要,因而在表达方式上,更多的是运用叙事与描写。这在人物塑造上自然比小说更自由,更随意。比如鲁迅所写的《藤野先生》,内容就非常丰富:从时间上看,前后跨度二十年;从地区上看,从日本到国内;从人物上来看,有“我”、藤野先生,还有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等等。内容很多,但是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以自己的思想变化为线索,进行了选材。这与作者的另一篇小说《一件小事》不同,它的选材都是为了衬托车夫的品质。

从散文风格出发把握方向。无论怎样,散文都属于文学范畴,因而无论是中国散文,还是外国散文,其本质相同。但由于各个国家的人情、风俗不同,从而导致审美、文化风格不同。日本散文一般比较恬静、自然,不太讲究,然而却浑然天成。比如《太阳的话》《大川的水》《听泉》等等,都可以算是日本散文中的代表作。阿拉伯散文则富有哲理,讲究给人启迪,比如纪伯伦的散文就是如此。而欧美散文则往往注重对心灵世界的刻画,比如《鼠笼》以及《贝多芬百年祭》等等,都是细腻刻画心灵世界的代表。

另外,在拉丁美洲地区,则出现了一种小说散文化或者说散文小说化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很难把小说与散文区分开来。这是由于国家地区差别而导致的散文差异。就是中国散文,也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了各种流派。在明清时代,就有所谓以地域命名的典型的桐城派、竟陵派等等。这些流派不仅带有强烈的地域差异,而且还有很强的个人风格。所以,教师针对散文教学时,就需要根据地域差异来准确了解散文风格。只要把握了大的方向,再深入了解自然会很简单。而根据地域差异准确把握散文风格则是深入研究散文教学的第一步。

三、需要抓住散文中的“动情点”

散文离不开抒情。只有真正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散文才会有生命力。然而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多变的,因而在散文中的情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多姿多彩的。教师组织散文教学时,如果只凭所谓的思想,不去研读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个性意识,那么对散文就不能进入深层次理解。所以,组织散文教学,不仅仅需要阅读散文本身,还需要研读作者,了解作者经历、时代背景,甚至作者的情感变化等等。

只有这样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点,才能准确找准散文情感的着力点。比如同是写“绿”,朱自清往往侧重于景物描写,惊诧于梅雨潭的自然景观之美;而陆蠡则不同,他侧重于对自身的心理描写,从发现这一抹“绿”到将它囚于案前,描写常春藤形态以及自己内心的一系列变化。对于作者本人来说,这抹“绿”并不仅仅是生命力旺盛的绿色植物,而是他情感的自我化。所以,作者的情感不同,自然,动情点也不同,那么散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也不同。

何谓“动情点”?其实,通俗地说,也就是“文眼”。一般情况下,文眼是出现在散文的开头或结尾。比如《给我的孩子们》开头第一句:“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这当中的“憧憬”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所在。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品味这一句话,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那么很快就会掌握其中的情感线索。对于散文来说,其中的“情感”往往集中在作者自身,应在文中找出作者的“动情点”,这对于理解散文、读懂内容、深入剖析而言,是重要的关键。

总之,上面提到深入理解散文的“三个关键”,仅仅是一种参考。对于散文来说,它属于文学,因而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品味,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散文的情感基调。

上一篇:实物档案的数字化探索下一篇:立足岗位党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