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管理标准

2024-07-04

环境卫生管理标准(精选8篇)

1.环境卫生管理标准 篇一

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

------------------

一、组织管理



1、风景名胜区主管单位设有环境卫生管理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负责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卫生和饮食服务卫生管理工作。



2、按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有关环境卫生法规,制定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



3、有环境卫生专业队伍,负责环境卫生清扫、垃圾粪便的处理以及对游人污染环境行为的管理。

二、环境卫生管理



1、风景名胜区内按规划设置公共厕所、垃圾箱、果皮箱等公共设施。定期清理、保持清洁卫生。



2、主要景点的公共厕所为深坑无害化厕所或水冲厕所,并有专人管理。做到基本无臭味、无蚊蝇、无蛆虫、无随地便溺现象。



3、妥善处理粪便、污水,对垃圾等废弃物做到日产日清,对粪便和垃圾要设立处理场。



4、风景名胜区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有害物质要按国家有关标准经过处理后排放,无随意排污现象。



5、风景名胜区内道路完好、清洁。



6、主要游览区无牲畜粪便,绿地中无垃圾和其它废弃物。



7、驻景区单位、住户落实“门前三包”,经常保持周围环境整洁。门前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挂。



8、驻景区居民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污物,不乱倒垃圾,不乱泼污水,不随地大、小便。

三、容貌管理



1、各类自然景物、人文景物保存完好,无破败荒芜现象,周围环境经常保护整洁、清新,无损伤景物、污染环境和影响观瞻现象。



2、景区内的道路、公共场地上无违章堆物、搭建,施工场地围栏作业,做到工完场清。



3、景区内供游人游览、休息的设施、建设物保持完好、整洁、无残墙断壁。景点的山石、树木以及各处墙壁上无乱刻、乱画、任意钉凿、涂抹迹象。



4、景区内的景点介绍说明牌、标志牌需在指定地点设置。做到定期维修、油饰,保持图文清晰,清洁美观。



5、景区河、湖等各种水域无倾倒废物和超标排放污水现象。做到定期疏浚,保持水流畅通、水面清洁。



6、景区内的工作人员及从业人员仪表端庄,衣着整洁。

四、行业卫生管理



1、风景名胜区内各行业环境清洁卫生,室外绿化、美化,室内地面、四壁、顶棚清洁,食堂卫生,厕所内外干净,粪便清运及时。



2、饮食服务行业和食品加工单位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及有关卫生管理条例,不出售有害、有毒、受污染以及腐烂变质食品,无鼠害、虫害污染。经县以上卫生防疫部门检验,卫生合格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餐具、茶具消毒合格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

3、饮用水要以过消毒、净化,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

4、旅馆、招待所、客房各类用具有清洗消毒作业制度,室内无苍蝇、臭虫、虱子、跳蚤、蝉螂,被单、褥单、枕巾一客一换。



5、个体摊贩要定点挂证经营,商品摆事实放整齐,经常保持摊位及周围清洁,无尘土污染和虫蝇。



6、经充许进入景区的车、船等交通运输工具保持整洁容貌无漏油、排污等影响环境卫生现象。

------------------

2.环境卫生管理标准 篇二

1 ERP建设及运行

我院于2010年8月启动ERP系统建设工作, 于当年年底上线运行, 用医疗器械相关子模块代替了原来基于HIS系统的仓储管理系统, 对医用耗材的计划、审批、采购、入库、在库、出库、结算等主要业务流程实现了实时动态管理。

2 标准体系建设

2011年-2014年, 我院分别以“标准建设年”、“标准深化年”、“标准落实年”和“标准验收年”为主题, 开展全院、全员、全岗位、全流程的标准化系列工作, 形成了以《运营管理指南》、《业务标准指南》、《员工行为指南》和《标准考核指南》为标志的医院管理标准体系。其中, 《运营管理指南》为顶层标准, 阐述医院管理体系架构、模式、管理要素与目标要求;《业务标准指南》为核心标准, 用于建立各项业务活动标准, 使各部门、各岗位明确路径和标准要求;《员工行为指南》为岗位标准, 用于阐述岗位职责和绩效指标, 使全体员工明确工作要求;《标准考核指南》用于考评标准体系落实符合性、有效性和高效性, 建立信息化绩效考评机制可以进一步促进标准的落实, 实现闭环管理。我院标准体系以流程为突破口, 以信息化落实标准化, 力求实现从行政贯标到信息化贯标, 再到全员自觉行动贯标这一管理上的突破。

3 医用耗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医用耗材制度建设中有两个核心问题急需解决:一是尚未以工作流程为主线形成制度体系, 也尚未升华到标准的高度和层面;二是制度的落实仍然依靠人工检查考评, 尚未有有效的信息化手段监测管理, 也尚未与ERP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唯有加快标准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问题。

4 医用耗材管理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框架

《运营管理指南》作为顶层标准, 对医用耗材管理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框架进行了约定。要求医用耗材管理标准要围绕安全、高效、优质、低耗的运营目标, 探索建立现代先进物流供应保障体系, 通过组织结构调整和信息化整合, 实现医院内外部物流一体化。同时, 要求具体标准应当涵盖医用耗材的监管、采购、供应、使用、风险控制、ERP系统运行维护等院内外物流全流程, 并提出各流程的管理标准中应当对相关指标进行提炼和界定。

《业务标准指南》作为《运营管理指南》的下级文件, 根据此原则和框架, 对医用耗材管理相关标准进行了细化。

5 医用耗材的监管标准

《业务标准指南》对医用耗材监管标准进行如下界定:

5.1 目录管理

(1) 器械主管部门组织制订《医院医用消耗材料临床供应目录》 (简称《供应目录》) , 并每年按程序进行1次调整。 (2) 临床科室如申请医用消耗材料进入《供应目录》, 应当由科务会论证、临床部审核后上报器械管理部门并组织专家集中会审。 (3) 器械管理部门根据招标结果, 按照ERP系统目录管理需要, 提供包括名称、规格、单位、价值等物资信息, 采购部门负责维护更新,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ERP系统医用耗材目录的增删改以及与HIS系统耗材价表的关联对应。

5.2 计划审批

(1) 器械主管部门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对需求计划的审批。 (2) 计划审批依据ERP的库存及消耗情况执行。 (3) 特购医用耗材按照相关管理规定逐级呈报审批。

5.3 监督审核

(1) 采购、供应、报损、退货等信息完备, 器械主管部门每年审核2次, 采购记录长期保存。 (2) 耗材计划、采购、存储、供应归口实施, 科室不得自行接收供应商供货。 (3) 耗材采购和使用数量及质量信息可追溯, 高值耗材实行条形码管理。 (4) 耗材质量、效期和存储条件定期核查、抽检, 不合格的耗材不得用于临床。 (5) 器械主管部门对耗材临床合理使用情况定期检查、分析和通报, 每季度1次。

5.4 运营监测

(1) 审计部门对医用材料采供实行全流程监管, 包括供应商目录、资质、招投标行为、合同执行、供应发放、账务付款等。 (2) ERP运行和维护部门为监管提供信息支持, 包括采购、库存、消耗和收支等情况。

6 医用耗材采购标准

《业务标准指南》对医用耗材采购标准进行如下界定:

6.1 采购指标

(1) 采购满意率 (产品和服务质量、产品送达及时性等) ≥95%; (2) 采购物资产品合格率≥98%, 送达及时率≥98%; (3) ERP信息5日录入率100%; (4) 单批次、单品种年用量5万元以上采购项目招标率100%。

6.2 采购执行

(1) 执行《军队物资招标管理规定》、《医疗器械国际招标目录》、《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目录》等, 采购计划、合同、订单等记录完整, 长期保存。 (2) 按程序和目录采购, 增减、调整目录合规;供应商资质符合要求, 对候选供应商和产品定期进行评价, 依据评价结果调整目录。 (3) 每年按医院年度物资采购计划和预算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统一招标, 医院自行组织的招标采购应经主管部门认定和院内逐级审批。 (4) 按程序组织验收, 验收过程规范, 记录完整, 签署齐全, 每年组织1次抽查。 (5) 器械采购合同与支付情况每年组织1次核查, 结果上报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

6.3 ERP使用及维护

(1) 采购部门每日在ERP系统提取审批后的需求计划, 1个工作日内完成填写采购订单, 提交器械主管部门审批。 (2) 常规医用耗材由ERP系统根据自动生成的需求计划, 自动创建采购订单, 及时向供应商发布订单。 (3) 采购部门要求供应商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配送货;送货后1个工作日内完成ERP系统的发票校验录入, 定期汇总票据并呈报签批。 (4) 财务部门复核发票和ERP系统中采购、收货信息, 按照付款管理规定办理结算。 (5) ERP医用耗材主数据信息与实物一致并定期核查, 定期维护目录、字典、价表。

7 医用耗材供应标准

《业务标准指南》对医用耗材供应标准进行如下界定:

7.1 需求管理计划

(1) 库房常规供应的普通医用耗材及用量稳定的高值耗材的采购需求计划由ERP系统根据设定的库存上下限参数自动生成。 (2) 对于不易预测的高值耗材, 采购需求计划由库房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提交。

7.2 供应指标

(1) 入库医用耗材合格率100%; (2) 库存医用耗材完好率≥99%; (3) 医用耗材下送率≥90%; (4) 临床科室满意率≥95%。

7.3 供应流程

(1) 医用耗材标识“一物一标”、“一物一码”, ERP主数据信息完整、准确、无冗余。 (2) 医用耗材到货数量与订单、发票一致, 高值医用耗材在ERP系统中扫描条码入库。 (3) 库房对每批次医用耗材进行抽检验收, 不合格物资不予入库。 (4) 医用耗材分区、分类、分批存放。 (5) 医用耗材出库遵循先进先出原则。 (6) 每月组织1次抽样盘点, 每年2次全品种盘点, 实物与ERP库存信息相符, 盈亏追溯并报告。

8 医用耗材使用标准

《业务标准指南》对医用耗材使用标准进行如下界定: (1) 临床科室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和特殊需求, 在《供应目录》内合理选择医用消耗材料。 (2) 领取医用耗材, 由科室指定人员从ERP请领平台填写请领单, 库房按照请领单配货、发放或配送。 (3) 高值医用耗材实行费用发生地计价, 计价人员通过在ERP系统中扫描条码, 同步完成计价和出库登记。 (4) 器械主管部门每季度组织临床、医学工程、纪检和审计人员抽查临床科室医用消耗材料使用情况并分析通报。

9 医用耗材不良事件管理标准

《业务标准指南》对医用耗材不良事件管理标准进行如下界定: (1) 建立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管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完善风险监测报告程序。 (2) 专职办公室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培训、监测、收集、确认和报告等工作。 (3) 医用消耗材料在使用中出现不良事件、质量问题时, 临床科室应当立即停止使用, 就地封存, 并上报专职办公室调查处理。

1 0 ERP系统的运行维护

(1) 专项办公室负责组织ERP系统的功能建设, 维护基础数据字典, 根据医疗器械主管部门的审批结果对ERP用户进行授权。 (2) 定期检查ERP系统管理日志、系统安全、备份数据, 制定软硬件升级方案等。

我院从制度梳理入手, 完成了医疗器械耗材院级标准体系的制定。在试点运行过程中, 相关部门以医院标准体系的要求为基本遵循, 对本部门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与院级标准体系相得益彰, 与医院ERP系统相互融合, 有力地促进了医疗器械耗材的规范化管理。

摘要:目的:设计在ERP系统下运行的医用耗材管理标准体系, 提升大型综合医院医用耗材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方法:分析ERP系统中医用耗材监管、采购、供应、使用、风险控制等流程, 提炼管理指标, 制定标准并试点运行。结果:从医院运营、业务标准、员工行为、考评监测等层面制定了医用耗材管理标准体系并试点运行。结论:标准化管理与ERP系统的充分融合, 是大型综合医院提升医用耗材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3.环境卫生管理标准 篇三

关键词:食品卫生标准 卫生监督管理 问题

中图分类号: R1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4-0000-00

食品卫生标准不仅是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执行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判断食品是否符合要求的必要手段。切实加强执行食品卫生标准对于保证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促进和维护食品行业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虽然食品卫生标准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但在卫生监督管理的具体应用中仍存在在部分问题。因此加强对食品卫生标准在卫生监督管理中的问题的探讨,对于改进食品卫生标准、提高标准在卫生监督管理中的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食品卫生标准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健全的食品卫生质量标准

我国根据食品大类基本上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然而在细节个性标准的制定上存在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卫生标准已经从287个增加到464个,但在范围和数量上都与国际卫生标准有较大差距,同时我国食品卫生标准制定、修改的速度慢于食品加工工艺配方更新和改进的速度,这使得食品卫生标准缺乏相应的敏锐性和针对性。[1]

1.2缺少对新的有害物质的检测

食品工业应用的新工艺新原料环境污染使用非食品原料进行加工、农业种植养殖的源头发生污染等问题都对食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如用矿物油打磨霉变大米做成的“毒大米”,垃圾喂养的“垃圾猪”等,都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检验技术的更新和发展,要不断更新食品卫生检测标准,让检测标准跟随形式不断改进。

1.3没有完善食品卫生标准内容和个性配套标准的指标

目前国内食品卫生标准对食品主成分的检测指标和营养指标缺乏相应的完善措施。部分食品添加剂、污染物、抗生素、部分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具有的特定的生物学效应的成分和主成分都缺少相应的检测手段和方法。另外基层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无法监督到保健食品进入市场后其功能成分和配方发生改变的情况。[2]

1.4食品卫生标准没有严谨的操作性

食品卫生标准的操作需要特定的设备和技术条件,要受到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制约。部分食品卫生标准缺乏相应的严谨的操作性,卫生监督管理部门也没有相应设备上的应用和技术上的创新,造成各级食品卫生操作能力不足。

2食品卫生标准在卫生监督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卫生标准本身存在的问题,给其在卫生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也带来了很多不便。同时,食品卫生标准检测和技术手段的相对复杂,造成了部分卫生标准不能在监督管理不能有效应用。主要问题有:

2.1 部分基层卫生监督管理检测机构设备陈旧

在不同的检测机构食品卫生检测有着不同的情况。在部分基层管理检测机构由于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检测意识,忽略食品卫生监测的重要性,同时检测设备设施陈旧,造成了检测机构技术和专业力量薄弱,严重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检测工作的顺利完成。[3]

2.2 食品检测程序繁多、步骤复杂

食品检测需要提供各种实地材料和报告,同时检测的过程需要经过各级不同检测部门的配合,造成食品检测程序繁多、步骤复杂,难以保证检测工作的顺利完成。

2.3 部分检测项目缺少相应的标准方法

在食品卫生标准的各项检测中,部分检测项目没有相应明确的标准方法,如对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无法明确的标准方法进行检测,只能规定相应的标准量,这使得卫生监督管理部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改进措施

3.1 加快加强新食品标准的采用和修订

虽然我国新食品标准的修订和采用速度在不断加快,但是跟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化市场的需要仍有很大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加快新食品标准的采用和制定,对功能食品、转基因食品等食品标准的制定要与食品生产更新、配方改进、加工工艺速度相一致,主动跟上国际食品标准的步伐。

3.2 实现食品卫生标准资料信息化管理

做好基层食品采集检验和食品卫生监督检测是保证食品监督管理规范化的关键性环节。然而基层食品卫生检测部门经常不能及时了解更新后的食品卫生标准,食品检测时要手工查找检测标准,大大降低了食品检测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要根据现有基层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具体情况,加大食品卫生监督投资力度,努力建立食品卫生标准资料信息共享系统和体系,加快更新新食品标准的具体资料内容,保证各基层食品检测部门能够及时准确查阅相关标准资料,保证食品质量检测结果和卫生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各基层食品卫生检测人员应及时通过该系统反映食品卫生标准在卫生监督管理具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以促进食品卫生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3.3 做好基层卫生检测人员技术培训和设备更新

要加强基层卫生检测人员食品卫生标准的学习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定期开展相应的食品卫生标准讲座和技术实践讲座,逐步提高基层食品卫生检测能力和技术,建设高标准、高要求的食品卫生检验技术人员团队,同时要加大卫生资金投资力度,及时更新相应的技术设备和检测设施,保证食品卫生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3.4 改进和完善高标准检测项目和程序

要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加强和完善各种需要高标准检测的食品项目,同时要加强相应检测方法和程序的更新和制定,尽量简化相应步骤,保证食品卫生检测和管理科学化推进。

4 结语

食品卫生标准在卫生监督管理部门中的具体应用直接关系到食品卫生检测质量和安全能否得到保证。因此,食品卫生检测人员要加强对食品卫生标准的学习,掌握正确的食品卫生检测标准和方法,不断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保证食品检测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时福礼,张宝元.食品卫生标准在基层食品卫生监督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建议[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12(29):62-63.

[2]陈娟.食品卫生标准应用现状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2011,13(14):74-75.

4.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篇四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针对GB/T24001-2004 4.4.7条款常见的审核证据有哪些?

『说明』关于GB/T24001-2004标准条款的审核证据,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审核员培训教材对各个条款的讲解,后面附有审核时需要收集的证据。

答:1)组织充分识别和确定其潜在紧急情况和事故的证据

2)组织针对潜在紧急情况和事故制订的相应的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以及其程序内容充分适宜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证据

3)定期评价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以及必要时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修订的证据

4)紧急情况或事故发生时启用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的证据,发生紧急情况或事故后对程序进行评审以及必要时进行更新的证据

5)可行时,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定期试验的证据

2、对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时,要得到哪些证据?

『说明』要得到:负责受审核区域的管理者针对不符合项实施纠正的证据;进行原因分析的证据;针对原因的纠正措施计划的证据;实施纠正措施计划的证据;组织内审员跟踪验证并报告验证结果的证据。

3、某铅酸蓄电池厂审核,在勘察现场时发现,企业污水总排口水流湍急,流量较大,审核员再接下来的审核中,应重点关注那些问题?这些问题与标准中那些条款有关?(2010.6.3)『说明』此类题型,需要关注具体的产品,产品不同,涉及的环境因素、法规要求是不同的。一般铅酸电池的生产流程如下:纯铅--铅粉--和膏--(前面并列有基板的铸造)涂板--生板熟成/放置--化成--水洗--干燥--裁板--研磨--极板隔离板排列--办群焊接--入槽--中间检查--穿壁焊--封盖--端子焊接--气密测试--充氮气——封口——打码——包装。污水中涉及一类污染物质铅。这是问题的关键。另外,针对某个场所的审核思路,写到相关条款时,只需审核相关条款中与此场景相关的部分要求即可,不需要审核条款中的所有要求。简答题,可以写简单一点。『参考答案』

4.3.1要素:查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是否包括了含铅一类污染物废水的排放?

4.3.2要素:查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清单,是否包括了含铅废水排放标准的要求?% G/ d: b _, } 4.4.6要素:查该项目的三同时资料,了解污水产生排放量,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是否满足要求?查是否建立了含铅污水的处理规定等。

4.5.1要素:查废水排放监测测量的管理规定及监测结果,含铅废水是否在车间排放口采样并达标,查废水中其他污染物的排放监测结果。还可查4.5.3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或4.3.3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制定及其实施符合要求的证据。

四、阐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某城市工业区内一汽车制造厂的生产工艺为:

清洗除油→水清洗→磷化→水清洗→涂漆→水清洗→干燥→中涂→烘干→喷面漆→烘干3 U-_9 ~1 v9 u 清洗除油采用NAOH和合成洗涤剂,磷化使用磷酸锌、镍硝酸,涂底漆使用不含铅的水溶性涂料,中漆和面漆含甲苯、二甲苯,烘干采用热空气加热方式。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吸附处理后由30米高的排气筒排放;产生的废水排入汽车制造厂污水综合处理站处理达标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1)该涂漆车间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哪些?

(2)请给出喷漆废水的主要污染因子,评价污水处理方式的合规性。(3)与该生产过程有关的固体废弃物是否属于危险废物,为什么?

2、举例说明对标准“4.5.2合规性评价”的符合有效性进行审核时,应取得哪些证据?(2009.6.3)参考答案:

先到主控部门了解合规性评价程序的策动是否满足标准4.5.2,抽查最近合规性评价的记录(如评价记录表、评价报告),了解合规性评价依据的环保法规和其他要按是否适当,各部门提交的合规性评价输出信息时对组织 的环境运行情况描述是否充分,例如第古文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污水排放监测报告;

再到相关部门,结合其他条款审核,验证监测记录其守法情况。例如污水处理厂部否保持正常运行的证据,查运行记录、污水监测记录、药品使用记录;到危险化学品仓库看现场管理是否定序、危险废弃物分类处理情况(处理记录、处置相关方案资质等)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6分,共30分)请对以下场景进行分析,写出不符合标准条款的编号及内容,并写出不符合事实。

1、审核时发现某公司内审时开具了不合格,查其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其纠正措施包含对生产工艺控制要求的修改,但查相应的作业指导书,该生产工艺的控制要求并未修改。4.5.3 组织应对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

2、近似题意:对某企业进行审核时发现,该公司下个月即将投产一条新的加工生产线,查阅环境因素和评价记录得知是在2008年1月份填写的,此后前没有修改和补充,询问车间有关负责人,他说2009年1月份进行的新的生产线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

4.3.1a)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3、某公司2007年第一次审核时,共发现20个问题,其中车间审核3个时,发现15个问题目,办公室审核2小时,没有问题。到2008年第二次审核时,审核安排车间审核2小时,办公室审核3小时。

4.5.5组织应策划、制定、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审核方案,此时,应考虑到相关运行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往审核的结果。

4、5月18日在某服装厂审核,审核员注意到锅炉房的烟囱正冒着浓浓的黑烟,便问陪同的推进室主任关于烟气排放的达标情况。主任说,我们每个季度请市环保监测站监测一次,大部分都达标,偶尔有超标的现象。主任说针对黑烟问题,我们年初计划6月之前改造旧的除尘设备,但因为除了编写文件,还有其他工作要做,所以还没来得及去搞方案调研,准备这次审核结束后就马上去调研。

『说明』大部分同学的答案倾向4.5.3,4.3.3。题中,锅炉房的烟囱,监测结果又出现超标的情况,应该改进。改进的方式,可以采取纠正措施,也可以针对不达标的情况,制定管理方案,确保达标排放。此题意图应该是方案的制订与实施问题,所以建议判4.3.3。

『参考答案』

不符合标准4.3.3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其目标和指标的方案。

不符合事实:在锅炉房审核发现,锅炉的烟囱正冒着浓浓的黑烟,监测结果显示超标的现象。企业针对黑烟问题,年初计划6月之前改造旧的除尘设备,但没有制定并实施解决方案。

5、在某公司一车间审核时,审核员询问负责消防的安全员,如果办公楼着火怎么办,安全员回答说逃生。

『说明』有两种说法,4.4.2和4.4.7。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题意吧。审核员问的话,可以表明正在审核的是关于火灾如何应急,属于4.4.7的范畴。安全员作为负责消防的管理人员,却没有相应的应急方法(只是逃生),所以建议判断在4.4.7。不一定要题中清楚表明没有建立应急程序才判4.4.7啊。

『参考答案』

不符合标准4.4.7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识别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规定响应措施。

不符合事实:在某公司一车间审核时,针对办公楼着火的应急与响应,负责消防的安全员,除了逃生没有其他应急和响应措施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ISO14001:2004

目 录

1、范围 Scope--------------4

2、引用标准 Normative references------------------------4

3、术语和定义 Terms and definitions-------------------4

3.1 审核员 auditor-----4 3.2 持续改进 continual improvement--------------5 3.3 纠正措施 corrective action---------------------5 3.4 文件 document---5 3.5 环境 environment-5 3.6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 aspect------------5 3.7 环境影响 environmental impact------------------5

3.8 环境管理体系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5 3.9 环境目标 environmental policy------------------6 3.10 环境绩效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6 3.11 环境方针 environmental policy-------------6 3.12 环境指标 environmental target----------------6 3.13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6 3.14 内部审核 internal audit------------------6 3.15 不符合 nonconformity----------------------6 3.16 组织 organization-6 3.17 预防措施 prevention action-------------------7 3.18 污染预防prevention of pollution------------7 3.19 程序 procedure-----------------------------7 3.20 记录 record---7

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requirements----------------7 4.1 总要求 General requirements--------------------7 4.2 环境方针 Environmental policy------------------7 4.3 规划(策划)Planning-----------------------------8 4.3.1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s---------8 4.3.2 法律与其他要求 legal and other requirements------------------------------8 4.3.3 目标, 指标和方案 Objectives, targets and programmes---------------------8 4.4 实施与运行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9 4.4.1 资源,作用,职责与权限 Resources, roles, responsibilities-------------------9 4.4.2 能力,意识与培训 Competence, training and awareness---------------------9 ` 4.4.3 信息交流 Communication--------------------9 4.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Documentation--------10 4.4.5 文件控制 Control of documents-----------10 4.4.6 运行控制 Operation control----------------10 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11 4.5 检查 Checking----11 4.5.1监测和测量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11 4.5.2 评估法规的符合性-----------------------11

4.5.3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Nonconformity, corrective action and preventive action----------------11

4.5.4 记录控制Control of records--------------12 4.5.5 内部审核 Internal audit----------------12 4.6管理评审 Management review-----------------12

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要求和其他要求和重大环境影响信息,制定环境方针与目标。它适用于那些可为组织所控制,以及那些能为组织所影响的环境因素。但它本身并未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 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 b)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

c)用以下方式向外界展示对本标准的符合性;

1)进行自我鉴定及自我声明,或

2)为组织具有利害的一方,如消费者,寻求符合性的确认 3)由外部组织对其自我声明的符合性寻求确认;

d)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注册; 本标准中所有的要求都适用于任何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其应用程度取决于组织的环境方针、活动性质、产品和服务、地理位置及其运行条件等因素。本标准还在附录A中对如何使用本规范提供了提示性的指南。

2.引用标准

目前尚无引用标准。本条款的使用是为了与原ISO14001:1996版本一致。3.术语和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审核员

有能力实施审核的人员。[ISO9000:2000,3.9.9] 3.2持续改进

连续的强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绩效的改进。

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3.3 纠正措施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而采取的行动。3.4 文件

信息及其承载的媒体。

注:媒体可以以纸张、磁性材料、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或标准样本,或他们的组合.[ISO9000:2000, 3.7.2] 3.5 环境 组织运行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部延伸到全球系统。3.6 环境因素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重要环境因素具有或能具有重大的环境影响。3.7 环境影响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3.8 环境管理体系

整个管理体系中用于建立、实施其环境方针和管理其环境因素的部分.注1: 一个管理体系是一组内在相关的要素,用于建立方针、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注2: 一个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3.9 环境目标

组织规定的,与环境方针一致的,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3.10 环境绩效

可测量的、组织管理其环境因素的结果.注: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结果应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其他环境表现要求的进行测量。3.11 环境方针

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表明的组织对其环境绩效的意图和方向。注:环境方针为提供了组织的行为框架及环境目标和指标建立的框架。3.12 环境指标 直接来自环境目标,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环境绩效要求,它们可适用于组织或其局部。3.13 相关方

关注组织的环境绩效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3.14内部审核

系统化的、独立的、文件化的过程,以获得审核证据,客观评估组织对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符合程度。

注: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小型组织,独立性应表现出被审核活动与职责间的独立性。3.15不符合

未满足要求。[ISO9000:2000 3.6.2] 3.16 组织

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或社团,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法人团体、公营或私营。

注: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3.17预防措施

为消除潜在不符合的原因而采取的措施.3.18 污染预防

为避免、减少或控制污染物和废弃物的产生、释放或排放,而独立或综合采用的各种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和能源,以减少负面的环境影响。

注:污染预防可包括源消除或消减,过程更改,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和能源物质的替代、再用、再回收、再循环、再生及处理等。注:污染预防的潜在利益包括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3.19 程序

为进行某一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ISO9000:2000 3.4.5] 注:程序可以也可以不形成文件。3.20 记录

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性文件。[3.7.6] 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组织应按本国际标准的要求建立、形成文件、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并决定如何满足这些要求。

组织应对环境管理体系的适用范围进行界定并形成文件。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针对所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 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包括对遵守适用其环境因素的有关法律和组织应遵守的其它要求的承诺;

c)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d)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e)传达到所有为组织工作及以组织名义进行活动的人员; f)可为公众所获取。4.3 规划(策划)4.3.1 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a)用来确定所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的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和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考虑那些计划中的,新的开发,新的或更改的活动与产和服务.b)从中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如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应将这些信息文件化,并保持更新。

组织应确保这些重要因素在建立、实施、保持其环境管理体系时加以考虑。4.3.2 法律与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a)用来确定和获取与其环境因素相关的适用的法律,以及其它应遵守的要求 b)明确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环境因素;

组织应确保这些法律与其他要求在建立、实施和保持其环境管理体系中加以考虑.4.3.3 目标和指标和方案

组织应针对其内部相关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环境目标和指标。

目标与指标在可行时应予以量化,并与环境方针保持一致。包括对污染预防,符合适用组织的法律与其他要求及持续改进的承诺;

组织在建立与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要求,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用以实现环境目标指标的环境管理方案,管理方案应包括: a)规定相关职能和层次的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4.4 实施与运行

4.4.1 资源,作用,职责与权限

管理者应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技术以及财力资源。

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对作用、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建立、实施与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b)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包括改进的建议 4.4.2 能力、意识与培训

组织应确保其工作中可能带来组织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影响的人员,包括为其工作或代表其工作的所有人员,应具备能力。能力应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或经验。组织应保存有关记录。

组织应确定与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培训需求。组织应提供培训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并保存相关的记录。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程序使为其工作或代表其工作的人员都意识到: a)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他们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因素,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环境效益;

c)在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中的作用与职责; d)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4.4.3 信息交流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a)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 b)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文件形成和答复。

组织应决定是否与外界沟通其重要的环境因素,并将决定形成文件。如果决定是需要外部沟通,组织应建立、实施与外部沟通的方法。4.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b)环境管理体系范围的描述;

c)环境管理体系主要要素和他们的相互关系的描述,及参考的相关文件; d)本标准所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e)由组织决定的为确保重大环境因素有效地策划、运行和控制过程所必须的文件,包括记录。4.4.5 文件控制

环境管理体系及本标准所要求的文件应得到控制。记录是文件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文件,应按4.5.4中的要求进行控制。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使: a)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确保文件的适用性;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d)确保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e)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确保对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运行所必须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发放; g)防止失效文件的误用,出于任何保存的目的而留存的文件应适当标识。4.4.6 运行控制

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识别并策划与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并确保它们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a)对于缺乏程序指导可能导致偏离环境方针和目标与指标的情况,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

b)在程序中对运行标准予以规定;

c)对于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已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管理程序,并将有关的程序与要求通报供方,包括合同方。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确定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及组织将如何响应这些事故和紧急情况。

组织应对实际的紧急情况和事故进行响应,并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负面环境影响。组织应定期评估,必要时修订其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

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测试上述程序。4.5 检查

4.5.1 监测和测量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程序应包括文件化相关的监测信息,包括环境绩效、适宜的运行和对目标指标的符合情况。

组织应确保使用得到校准或验证的监测和测量设备,设备应得到维护,并保存有关记录。

4.5.2 评估法规的符合性

4.5.2.1 为符合其遵守法规的承诺,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定期评价期对适用法律法规符合性程序;

组织应保存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

4.5.2.2 组织应定期评估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的遵守情况。组织可以与法规的符合性评价一起进行,也可以分开进行。

组织应保存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4.5.3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处理实际和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以下要求:

a)识别,纠正不符合,并减少其环境影响;

b)调查不符合,确定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避免其再次发生; c)评价需采取的措施以预防不符合,实施相关措施防止偶然发生; d)记录所采取的纠正与预防措施;

e)评审所采取的纠正与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应与该问题的严重性和伴随的环境影响相适应。4.5.4 记录控制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来证明对环境管理体系和本标准的符合性,及其所取得的结果。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标识、保存、保护、恢复、保留与处置记录。

环境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有可追溯性。4.5.5 内部审核

组织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目的是: a)判定环境管理体系:

1)是否符合对环境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 2)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b)向管理者报送审核结果。

审核方案的制定、实施与保持应立足于所涉及运行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审核程序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并规定:

——策划和实施审核、报告审核结果的职责与要求 ——确定审核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选择审核员及实施审核过程应确保审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4.6 管理评审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其规定的时间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对环境管理体系的修订的需要,包括方针、目标与指标。应保存评审的记录。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

a)内部审核的结果,对法规及其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的符合性评价的结果; b)与外部相关方沟通的情况,包括投诉; c)组织的环境绩效; d)目标与指标的实现程度; e)纠正与预防措施的状态; f)前次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

g)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与其环境因素相关的法律与其他要求的发展; h)改进的建议;

5.环境卫生管理标准 篇五

一、组织落实

工地建立创建组织,贯彻实施环境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各工地有专人负责管理,并实行文明卫生值班制度,认真组织检查,落实整改并做好记录。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有明确的施工及环境管理措施。

二、围护作业

施工现场必须设置连续、封闭的围墙(栏),实施围护作业(砖砌围墙有困难的,可围栏)。围护高度一律不低于二米。

围墙标准:垂直、平整、上加压顶、墙面纸巾粉刷、整齐美观、墙面不得乱贴乱画。围栏如用塑料布围栏必须四周绑扎牢固、绷紧、做到平、齐、直,围栏门整洁美观、开启方便。围墙(栏)如有破损,必须立即修复。临街建筑脚手架必须实封闭围护施工。

三、门前三包

门前三包责任人为施工现场负责人。门前三包的要求是:包门前墙外清洁无垃圾,无积水,每天指定专人清扫、清理;包围护外无任何建筑材料、机具和杂物,合理布置施工现场,所有材料、机具一律堆放场内:包污水不外排至路面,建筑污水、地下水、泥浆必须沉淀后方可排入下水道,排水管完好无破损,严格执行“占道许可证”制度,未经批准不得占用公共道路和地块。施工现场通道口平整清洁。

四、挂牌施工

施工现场主要出入口必须悬持工程概况、平面布置图等牌图,明确工地环境卫生责任人,注明开竣工日期,标明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接受群众监督。牌图色新字清,牌面整洁。

五、场内达标

施工现场大宗材料、机具设备、临时设施等按平面布置图合理堆放,整齐有序,场内道路畅通、路面无大面积积水。非操作层整洁,各类建材、料具及时归堆,做到“落手清”。现场办公室清洁整齐,用品放置有序。施工现场必须设置各类必要的职工生活设施,职工生活区卫生有专人管理、专人清理。职工宿舍、食堂、饮水及工地厕所保持内外环境整洁,符合卫生要求,防止蚊绳滋生。

六、环境管理

严格控制施工噪声,古城区施工不得采用锤击桩机,居民区夜音噪音(大于55分贝)施工作业时间不超过21:30时(砼浇灌除外)。严禁焚烧油毡、油漆及其它产生有毒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严格控制施工现场产生的各种粉尘、废水和固体废弃物。运输车采取措施防止抛洒漏污染路面及场外环境。居民出入口、行人道路必须按规定搭设防护棚。钢丝绳锚桩不得设置在围墙外。工程竣工,在限期内拆除工地围护及其它临时设施,清理现场和四周环境,做到工完场清。

中交四公局南京上坊保障房项目经理部一标段

6.厨房卫生标准管理制度 篇六

二 厨房卫生管理要求 厨房工作人员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五勤”,即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换洗衣服被褥、勤洗手。工作时不戴戒指、不吸烟。2 厨房烹调加工食物用过的废水必须及时排除。工作台、橱柜风侧及厨房死角,应特别注意清扫,防止残留食物腐蚀。作物应在工作台上操作加工,生熟食物分开处理,刀、菜墩、抹布等必须保持清洁。5 食物应保持新鲜、清洁、卫生,并于清洗后分类用保鲜袋包紧,或装在带盖容器内分别储放在冷藏或冷冻冰箱,勿将食物在常温中暴露太久。凡易腐败的食物,应储藏在零度以下的冷藏容器内,并将生、熟食物分开储放,防止食物间串味。调味品应用适当的容器装盛,使用后随即加盖,所有器皿均不得与地面或污垢接触。8 工作台、炊餐用具,必须做到使用前后进行清洗,定时对炊餐用具进行物理或化学消毒。9 做到食物分类整齐,室内四壁、门窗清洁、明亮。10 各类设备及用具分类摆放有序,表面整洁、干净、无污渍。工作台面干净整洁。11 在清扫设备用具时要注意安全事项,不要损坏设备和发生安全事故。应配备带密封盖的垃圾桶,垃圾最好当开倒除。万一需要隔夜清除,则应用桶盖隔离,垃圾桶四周应予经常保持干净。

三 食品冷藏卫生

1食品应分类保存,半成品与原料,生熟食品严格分开存放。

2冰箱或冷柜由专人负责检查,定期化霜,保持霜薄气足,使其无异味、臭味。

3冰箱要及时清除里面的污物、积水,定时整理食品架,食物不得超期存放。一般来说,当天需取用的原料应存放于冰箱(1℃-4℃),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需贮存较长时间的原料则应标明日期存放于于冷冻柜内(-22℃~-18℃)。每天冰箱清理两次,每天早上清理主要是清除隔夜原料,水发原料换水,擦洗冰箱内外。晚上清理主要是各种原料分类归置,定期除霜。剩余和备用食品,或放冰箱,或加笼罩盖好。

4食品做到先进先出先用,已变质或不新鲜的食品不得放入库或冰箱内,食品不得与非食品一起存放,私人食品不准放入冰箱或冷柜。

四 粗加工工作区卫生

1加工前对领用的食品原料进行认真检查,腐败变质或者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和使用。2原料解冻,一是要采用正确的方法,二是要迅速解冻,三是各类食品的原料应分别解冻,切不可混在一起解冻。不得用长流水解冻原料。3蔬菜瓜果按一拣(拣去腐烂的、不能吃的)、二洗、三浸(必须浸泡半小时)、四切(按需要切型状)的顺序加工。加工后的蔬菜瓜果必须无泥沙、杂物、昆虫。4肉类加工后无血、无毛、无污物、无异味。

5禽蛋在使用前应对外壳进行清洗,必要时消毒处理。鸡蛋先打在小容器内,确认新鲜卫生后再打入大容器,不可直接打入大容器。

6水产洗净后,无鳞、无腮、无内脏。

7宰杀家禽放血完全,除净毛和内脏,病、死家禽不宰杀、不加工。

8切配好的半成品应避免污染,与原料分开存放,并应根据性质分类放在层架上。

9工具、容器冲洗干净,荤素分开使用。

10粗加工场地应设有层架,加工场所防尘、防蝇、防鼠设施齐全并正常使用。加工肉类、水产品与蔬菜的操作台、用具和容器要分开使用,并有明显标志。11 加工结束后将地面、水池、加工台、工具、容器清扫洗刷干净。

五 配菜工作区卫生 切配前检查原料质量,腐坏变质、过期、有毒有害的原料不切配。2 食品生熟用具、容器、盛器有明显标志,做到生熟分开,荤素分开。3 配料、小料要分别盛装,摆放整齐,配料的水盆要定时换水。4在开启罐头食品时,首先要把罐头表面清洁一下,再用专用开启刀打开,切忌用其他工具,避免金属或玻璃碎片掉入。配菜过程中,随时注意食品原料的新鲜度及卫生状况,认真配菜,严格把关。工作工具做到刀不锈,砧板不霉,加工台面、抹布干净。砧墩用后及时刮净,不留血污。砧墩洗后刮净竖起晾干。抹布经常搓洗,保持洁净。营业结束后,各种用具要及时清洁,归位放置,剩余的原料按不同的贮藏要求分别储存。

六 炉灶作业区卫生

1烹调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变质食品不得进行烹调加工。2每日开餐前彻底清洗锅、手勺、笊篱、抹布等用品。

3检查调味罐内的调味是否变质。淀粉要经常换水。油钵要每日过滤一次,酱油、醋、料酒等调味罐不可一次投放过多,常用常添,以防变质及挥发。盐、食糖、味精等要注意防潮、防污染。

4切配和烹调要实行双盘制。配菜应使用专用配菜盘、碗,当原料下锅后应当及时撤掉,换用消毒后的盘、碗盛烹调熟后的菜肴。

5不用未经消毒的容器盛熟食,不用抹布抹盆。6烧煮食品充分加热,烧熟烧透,不外熟里生。

7隔夜、隔餐及外购熟食要回锅彻底加热后才能供应。

8烹调后的成品应与半成品、原料分开存放。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尽快冷却后再冷藏。9调味品应以适当容器装盛,使用后随即加盖,所有的器皿,不得与地面或污秽接触。

10在烹调操作时,尝试口味应使用小碗和汤匙,尝后余汁切忌倒入锅内。用手勺尝味时,手勺须清洁后再用。

11营业结束后,做好工具、容器、灶上灶下、地面墙面的清洁卫生工作。

七 冷菜工作区卫生

1冷菜区工作人员上岗须两次更衣、不得留长指甲和戴首饰。整个冷盆间除工作必需之器皿工具外,不得存放其他无关用品。各种瓜果洗净入内,并且必须与熟菜分砧切配。

2每天上班后清理冰箱一次,隔夜食品一般不用,如需再次使用,应做再次烧熟处理;砧墩、刀具用消毒深液浸泡,工作人员双手也必须进行消毒,地面用消毒溶液拖洗。

3餐后,各种熟食加盖加罩,放入冰箱,案板全部洗刷擦干,砧墩洗净刮干竖放,地面冲洗并刮净。刀、砧板、抹布、餐具等用具要彻底清洗,消毒后再使用,抹布要经常搓洗,不能一布多用,以免交叉污染。

5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到生熟食品的刀、砧板、盛器、抹布等严格分开,不能混用。尤其在制作凉拌菜、冷荤菜时一定要用经过消毒处理的专用工具制作,防止交叉污染。

7.环境卫生管理标准 篇七

一、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的意义

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是一种或多种均匀的特性值物质, 是实验室校验设备、评价测量方法所必须使用物质。按照实验室管理工作要求, 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必须对标准物质进行控制与管理, 以此保障标准物质所具有的特性的保持。根据室内环境检测实验要求及被测物质的特性, 实验室标准物质主要由两类物质构成。一类是单成分溶液标准物质, 甲醛标准溶液、标准样品等。一类是多成分标准物质, 如TVOC标准溶液。实验室标准物质的特性受保存环境及使用等因素影响, 其特性的保持有着一定的规律。如果实验室标准物质控制与管理不当, 将导致标准物质特性发生改变, 进而影响检验检测精度。因此, 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应建立标准物质控制管理规程, 根据检测物质特性确定控制与管理内容, 为保障室内环境检测质量奠定基础。

二、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的控制与管理

1、建立完善的标准物质控制与管理体系

根据现代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常用标准物质特性, 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应建立标准物质控制与管理体系。根据检测工作需求及检测单位全年预计工作量, 制定采购计划。避免标准物质采购过多带来管理工作量增加问题, 同时根据标准物质特性确定存放地点及存放条件。根据实验室标准物质控制与管理目标, 建立完善的控制与管理体系, 规范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工作。按照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存放要求确定控制与管理内容, 并设置专职岗位进行管理, 以此保障实验室检测用标准物质满足实验要求。

2、强化室内环境检测标准物质的验收与保管

在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入库前, 应进行检查核对, 确保采购标准物质符合实验用需求。同时, 按照标准物质的名称、组成、生产企业、批号、购买日期等建立总账。并根据标准物质各自特性及存贮需求, 进行存贮保管。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对出库材料进行登记、表明领取人及使用目的。对于领取后分装的标准物质不可再次倒入原标准物质容器中, 防止标准物质受到污染。根据标准物质存放需求中对温度、光照、容器密封等要求, 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人员还应按照要求进行存放与管理, 避免标准物质失效对检验检测结果的影响。

3、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配制与上机测试

在实验室的管理中, 标准物质需要根据试验方法进行配制, 这一环节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实验室管理工作中还应对标准物质的配制进行控制与管理。按照试验方法中对标准物质的需求, 精确称量、量取标准物质, 并按照要求进行配制, 为保障实验室检测工作质量奠定基础。在配制完成后还应进行上级测试, 根据检测仪器的要求检验标准物质是否满足检测需求。

三、注重标准物质期间核查, 保障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准确性

标准物质期间核查是是规范标准物质及配制储备液质量的重要工作, 是保障标准物质及标准溶液量值准确、可靠及溯源性的关键。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中应建立期间核查管理制度, 同时明确目的、范围、职责及具体操作规程管理内容, 规范、指导标准物质的管理工作, 保障实验室用标准物质符合实验要求。对于小型实验室或无期间核查能力的企业, 应通过采购管理及使用控制保障标准物质质量, 弥补不能进行期间核查带来的问题。

四、结论

作为影响室内环境检测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现代室内环境检测机构及实验室应建立标准物质的控制与管理体系。根据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需求, 确定目的与内容。并通过岗位职责、权限的分解落实, 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通过标准物质控制与管理, 保障实验室检测质量, 为指导室内环境治理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强.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工作探讨[J].实验室管理, 2012, 5

8.环境卫生管理标准 篇八

关键词:标准 油品 环境污染 防治

中图分类号:TE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05-02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油品的环境污染防治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国内各大石油公司对油品管理多采用HSE管理,其是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全面管理,而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ISO 14000环境管理标准更为权威,更为高效。因此,在油品环境污染防治上,能否借鉴国际上比较先进的ISO 14000环境管理标准,通过应用其中的科学手段和先进污染防治思路,完善石油制品环境管理体系,对国家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1、ISO 14000系列标准内涵与适用对象

1.1 ISO 14000系列标准内涵

ISO 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07负责起草的一份国际标准。它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汲取世界发达国家多年环境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其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取得和表现正确的环境行为。ISO 14000系列标准中,ISO 14001标准是主体标准,它规定了组织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和17项基本要求,即通过建立一套机制,确定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目标等,对环境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来实现组织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该标准适用于可被组织控制以及希望组织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但其自身未提出具体的环境行为准则。

1.2 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适用对象

ISO 14000 系列标准是国际化标准组织ISO/TC207制订的自愿性国际标准,适用对象是全球企业、政府部门和非盈利部门。其适用任何有下列意愿的组织[1]:

① 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

② 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

③ 向外界展示符合性;

④ 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注册;

⑤ 对符合标准的情况进行自我鉴定和自我声明。

国内的石油企业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不断加大油品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并积极配合政府的监督,因此符合上述意愿,满足ISO 14000 系列标准的适用要求。

2、油品环境污染防治应用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意义

2.1有助于更好预防污染,促进环境持续改进

ISO 14000 系列标准强调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其通过在全过程中识别环境因素,评价并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加以控制,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控制治理,克服了末端治理高成本、效果差的缺点,能有效减少油品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ISO 14000 系列标准强调遵守相关法规,使石油企业的环保工作长期地满足法律法规要求,有利于企业积极主动地改善环境行为和绩效,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ISO 14000 系列标准强调建立监督、保障机制,确保长期有效运行,克服以往环境管理体系缺乏监督落实不足的问题,保证环境持续改进的实现[2]。

2.2 有利于石油企业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对资源和能源的的利用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成本,还将影响企业的发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油品污染损耗,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依据ISO 14000系列标准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通过设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以及运行控制等管理手段对重要因素进行控制,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从而减少各项环境费用(配罚款、排污费、治理费)[3],还能降低消耗,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回收再生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

2.3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便于环保交流发展

ISO 14000系列标准作为国际性的环境管理标准,其从环境因素的识别、环境方案的实施再到管理体系的评审都有严格的标准,因此借鉴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将其先进方法手段应用于油品污染防治中,能使企业环境管理工作更系统、更科学。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作为国际性的标准,一旦建立,将大大提高企业环境管理的水平,提升企业的形象,有利于减少国际贸易中的壁垒,便于石油企业国际交流与发展。

3、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在油品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3.1环境因素应用

环境因素定义是一个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互相作用的要素。环境因素是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其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依据,是加强组织的环境管理,污染预防的需要。对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的过程就是污染防治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借鉴ISO 14000系列标准,最主要的就是借鉴环境因素识别管控模式。

以油品储运过程为例,首先针对油品储运过程先要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从而列出环境因素及其环境影响,如简要分析表1所示。通过因素识别,判断出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活动及其对应的环境因素,接着运用专家打分法、多因素打分法等评价方法对环境因素进行判断,从而确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并将其列为重要环境因素。最后根据环境因素的重要程度对相应的活动采取手段进行治理,达到减少或者预防污染的作用。通过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较好的解决了环境污染防治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虽然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管控只作为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但由于其重要作用,十分值得石油企业的借鉴与学习。

3.2生命周期的应用

在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通过对整个生产活动分析来确定环境因素,从而对环境因素进行控制达到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其中环境因素识别多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法。

生命周期是活动发生、成长、持续、衰落直至消亡的过程,任何活动或事物都有其生命周期。石油企业作为油品生产、销售的组织,确定其环境因素可以从油品的生产、销售入手,研究油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通过生命周期的分析,可以清楚掌握产品生产过程中重要要素,使分析工作更加准确、系统。以石油企业为例,其应用生命周期分析可列出油品生命周期如图1所示。通过生命周期的分析,可以准确掌握各个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明确石油企业重要环境要素,使企业能够针对环境要素进行控制,达到良好的污染进行预防、治理效果。

综上所述,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中的科学方法和先进思路在石油企业环境污染防治中有较好应用的前景。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多为采用的HSE管理,在不改变原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适当借鉴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将提高石油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与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懂长德.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2]符颉,金艳,王正有.浅析ISO140001环境管理体系的优势[J].环境科学导刊,2009:39-41

上一篇:本届党支部工作总结下一篇:物业标准化建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