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辩证思维的作文

2024-07-09

关于辩证思维的作文(共13篇)

1.关于辩证思维的作文 篇一

提高学生作文的辩证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重要尺度。《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对作文考试发展等级“深刻”的要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而长期以来,高中作文教学的效果不是很好,学生作文水平不是很高。这主要体现在作文的思想内容上,有的认识事物表面化,有的思考问题太肤浅,有的分析问题太绝对,有的只见林木不见森林,有的只看到偶然没看到必然,有的甚至思想感情不健康,等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注意指导学生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不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来构思作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中作文教学效益,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以此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的任务,不但要提高学生的文字书写、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技巧方法等素质,还要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认识评价社会生活。作文教学要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辩证思维,指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来构思作文,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解决作文中的相关问题。

对高中作文教学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作文试题,大多蕴含着辩证思维因素。1981年《读〈毁树容易种树难〉》的毁与种、难与易;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的个体与群体、量变与质变;1990年“花和刺”中包含的好与环、全面与片面、主流与支流、相对与绝对;1995年《鸟的评说》中蕴含的优点与缺点、嫉妒与宽容;1998年心理承受力方面的坚韧与脆弱;2010年全国题“读图画作文”中的权利与义务、众多与唯

一、本份与非份,广东题“与你为邻”中的自己和他人他物、主动为邻和被动为邻;2011年广东题“彩票中奖后及其调查”中的诚信和不诚信、为自己和为别人;2012年广东题“生活与时代”中的古代和当代、现在和未来、自我兴趣和社会价值;2013年广东题“捐助与接受”中的拒绝和接受、为名和为利、报答和不报答;2014年新课标全国二卷“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中的喂与不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二的作文材料“创新、技术、爱好”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命运,把个人的认知体验、成长和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 关系,蕴含着辩证思维因素是不言而喻的。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去进行思维。”(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第562页)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辩证思维的能力,其前提是要指导学生掌握辩证法的基本知识。要结合政治课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肯定否定、量变质变三个规律,重点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及其统帅下的现象与本质、内因与外因、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个别与一般、必然与偶然、运动与静止、相对与绝对、理论与实践等辩证观点。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事物是多方面的、发展变化的、互相联系的,因而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事求是。

我在指导学生基本掌握辩证法的基本知识之后,更注意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辩证思维。

一、指导学生用辩证思维来观察生活、认识事物

没有一定的材料积累写不出好作文。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是积累作文材料的好方法。我重视指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来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正确认识社会。

例如,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犯过错误的同学,用联系的眼光看待成功的取得,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既看到少数领导干部贪污腐化更看到大多数领导干部忠心为公,既看到商品经济引起的种种现象又要看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既看到减轻学生负担的正面作用也看到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等。

如果学生能用辩证思维来看待、认识和评价人和事物,就可以尽量避免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绝对地看问题,就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观察生活有所得益。这样不但积累了作文材料,更重要的是明辨了是非,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写起作文来就能逐步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丰富充实,见解深刻有思辩性。

二、指导学生用辩证思维来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平时作文和应试作文,都有部分学生审题立意失误。这除了没有掌握审题的方法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片面地、静止地、绝对地看待作文题目材料及相关的人和事物,以致或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或蜻蜓点水,或牵强附会。我平时很注意指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来审题立意,辩证地分析和理解作文题目及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尽量减少这方面的失误,使作文切合题意,且具有一定深度。

例如,以“绿树”为话题作文,绿树调节气候,造福人类,但必须扎根土壤,吸收水分和养料。写这样的作文,我指导学生用辩证思维来审题立意,让学生认识到吸收和给予具有辩证关系,它们是互相联系的,不是独立的。给予的基础是吸收,吸收的目的是给予。如果只讲给予或只讲吸收,都会走向极端。有了这些辩证的认识,学生作文时就可以树写人,提倡多奉献,但也不反对合理的索取。诚如此,学生作文就较有科学性,说理也较有逻辑力量。

像2012年广东题“生活与时代”,可以写生活在古代、当代和未来,如果能用辩证思维去阅读认识材料,抓住主要矛盾,学生就会以居里夫人的话为核心,得到“无论生活在何时,都要把个人兴趣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既重兴趣更重价值”,“生活的价值在于为社会”等深刻主题。相反,像2010年湖南题“早”,如果只是“就早上写早上”,而没有深刻认识到其蕴含的“早先、在先、靠前”与“后来、在后、靠后”的辩证因素,没有挖掘出“敢为天下先”、“一日之计在于晨”、“先来主动后到被动”等深刻内容,作文也就只能是仅及皮毛,贫乏无力。

指导学生作文用辩证思维来审题立意,必须指导学生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这样才能使学生作文切合题意,有一定深度,有较强的辩证说理力量。

三、指导学生在作文内容上运用辩证思维

1、在分析问题时运用辩证思维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指导学生在作文中分析问题时运用辩证思维,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作文中的人和事物。

例如,我指导学生分析事物的内容和形式,要求学生讲清内容是主要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靠形式来表现,内容统帅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统一。分析外来事物,既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既占有继承好的,又识别、剔除坏的;既不是无选择地兼收并蓄,也不是盲目的全盘否定。分析客观和主观,既要看到客观环境的作用,又要看到主观品德意志的动力;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这样分析问题,就可以使作文丰富深刻,言之成理。

2、在写人记事时运用辩证思维

在高中生作文中,写人记事类占有较大比例。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人记事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写人不能抓住人物的主流,未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没有把人物和社会联系起来。写事只是记述事物的表象,未能挖掘出事物 3 的本质,没有把事物的深层含义揭示出来。如果学生能注意用辩证思维来写人记事,也许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写《我的老师》,我指导学生要抓住老师以教为主,不能面面俱到;要深掘出老师的思想感情,不能只停留在备课、上课、改作业等表象上;要写出老师的个性,不能千人一面。高考后我要求所教的高二学生练写《与你为邻》(2010广东题),我指导学生必须点出“邻”是谁或什么,透过“邻”的表象写出人的或事物的心理品质和深刻内涵,分析选择与其为邻的理由,探究“邻”对我的影响作用,提示出“邻对人有影响作用,要选好邻”的主题。学生有了这样的辩证思考,写人记事时就能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联系社会生活由表及里,把人物、事件给人的启发教益揭示出来,深化主题。

四、指导学生在作文中适当运用辩证思维的观点

我注意引导学生平时必须积累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名家有关辩证思维的名言,在作文时适当地直接运用或间接运用。

例如,一个学生在练写《与你为邻》时,直接运用毛泽东同志的话:“鸡蛋因为适宜的温度变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同理,邻会对我们有影响,但我们要发展提升,不能完全靠择邻,不能只是被动接受邻的影响,而是要在选择、借鉴邻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才能。”这样写,有力地说明了人与邻的辩证关系,较为深刻。另一学生则间接运用辩证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辩证的,人的思想性格在不同程度上会受邻的制约和影响,有时邻甚至起着决定作用。然而在一定条件下,人们的主观意志对邻这个客观环境又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它可促使人们‘立污泥而不染’和改善环境。因此,我们在面对不好的邻时,是否可以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去影响和改变邻呢?” 这样间接运用名家辩证思维理论,使作文具有辩证统一性,说服力强。

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辩证思维,还有其他方面。例如,在读写结合、以读带写方面,要辩证地分析所读的文章,全面正确地评价文章中的人和事。在模仿借鉴名作方面,要联系实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在模仿中创造,在创造中模仿。在自我评改作文方面,必须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既看到良好的一面,又看到存在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等等。

如果我们注重并善于指导学生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并把它运用到作文学习中去,学生就能循序渐进,从易处做起,辩证地分析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从而 4 提高思想认识、辩证思维等作文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使作文切合题意,感情健康,内容丰富,深刻有力。

2.关于辩证思维的作文 篇二

辩证思维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 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不要绝对地看问题;要发展地看问题, 不要静止不变地看问题;要联系地看问题, 不要孤立地看问题。

很多中考作文题都带有辩证色彩, 如2011 年福州题:化解生活难题, 跨越学习高度, 迎接机遇挑战, 架设心灵桥梁, 独辟创新蹊径, 领略人生风景, 常常需要“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不懈努力, 少走一步, 也许功亏一篑, 再走一步, 可能柳暗花明。请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题, 写一篇文章。

这道作文题启发考生思考坚持与成功, 积累与突破,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又如江苏常州题:“理解, 是一种慢慢的过程”, 这道题也需要考生思考“慢慢的”内涵, 注意到这是一个由“不理解”到“有所理解”再到“理解”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发展变化过程。要写好这一类作文, 只有文字基础、作文技巧是不够的, 还要会用辩证的观点来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指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 使立意更佳。

1. 指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分析问题时, 既能看到事物的一方面, 又能看到它的另一方面;既看到事物的正面, 又注意到它的反面;既看到事物发展的主流, 又看到事物发展的支流, 这样就能全面地剖析问题, 抓住事物的本质, 得出深刻的立意。

例如, 2006 年广州中考作文以“创意的快乐”或“创意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一提到“创意”, 绝大部分作文中都是溢美之词, 有一位考生的立意则显得格外出众, 他写道:在新世纪的今天, 创意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但如果使用不当, 创意也会带来空前的灾难, 就像托尔斯泰睿智的话语:“任何光明都会带来影子。”只有以爱为前提, 不生邪恶之心, 创意才会为人们带来快乐, 带来幸福, 如果创意出自险恶用心, 那就会带来灾难和痛苦。

作者既看到“创意”的积极效用, 又看到它可能引发的消极作用, 论证周密, 令人信服。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属于辩证思维, 如果能够将这种辩证思维运用到作文立意中去, 看问题更全面, 立意就更符合客观事实, 更能揭示事物本质, 因而更深刻。

2. 指导学生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 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人与事。如果学生能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作文的立意才会准确而深刻。如2011 年北京中考作文题:知识的丰富, 认识的提高, 情感的加深, 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天长日久地坚持, 一点一滴地积累。请以“日积月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提示语几个关键词“丰富”“提高”“加深”“养成”对立意有明显的提示, 即要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应该从一件或几件事中体现逐渐深入、递进的变化, 展现思想认识和心智上的提升与飞跃。如有一篇满分作文就写了自己三个阶段看的不同书籍和得到的不同感受。

节选部分内容如下:“四五岁时……我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流过同情的眼泪, 也在梦中把她请到家, 为她准备了丰富的晚餐, 给她穿上暖和的羽绒衣;我曾被《白雪公主》中那阴险狠毒的王后气得咬牙切齿, 也被七个小矮人的滑稽逗得哈哈大笑, 更被白雪公主的美丽善良感动得热泪盈眶。”“渐渐地, 我长大了, 上学了……从书中人物身上, 我学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我也懂得明辨是非的重要性;我也懂得了‘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包容。在日积月累的读书中, 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这篇佳作好就好在写出了在日积月累的读书习惯养成中对书的认识、情感逐渐加深的变化过程。这种立意构思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所以准确而深刻。

3. 指导学生有联系地看问题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事物内部之间也是有联系的。很多学生在作文时就不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比如写一件事, 往往将事情写完就结束, 不会进一步思考, 将事件与事件的意义, 将此件事与彼事件联系起来, 挖掘其蕴含的深刻道理。

比如命题作文《跨入青春的门槛》, 有位学生写的是自己害怕跑1000 米, 后来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 自己树立信念, 坚持训练, 终于通过了补考。结尾是这样的:到最后两百米, 我体力不支了, 我就快晕眩了。于是, 我不断地提醒自己, 顶住, 顶住, 你一定行的!终于, 我胜利到达终点, 不可能的事, 我做到了, 这是我跨入青春门槛最难忘的事情。

这篇作文很有代表性, 选材和文字表达都没问题, 但和多数学生一样只是叙述了青春时期发生的一件事, 事情写完了就在末尾点一下题, 而不去思考事件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作文显得肤浅。

要能引导学生领悟到运用联系的观点, 将自身经历与社会人生联系起来, 从小事中窥见大意义, 透过现象看本质, 才能给人以启示、教育, 立意才深刻, 文章才得以升华。以上面那篇作文为模板, 应思考为什么写这件事, 它与青春有何关系, 它给了人什么启示、教训, 蕴含什么道理, 将结尾改写为:跨入青春的门槛, 我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在最艰难的时刻, 在就要挺不住的日子里, 要坚定地告诉自己, 挺住, 挺住, 你一定行的, 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脚步会带领我们跨过一道道人生的门槛。

这样将事件与社会人生联系起来, 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立意才能更深刻。

3.数学解题的辩证思维 篇三

【关键词】数学解题 辩证思维 思维能力

解题是实现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飞跃。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涉及到实际应用问题。笔者对我校三年级约200名学生调研考试的一道实际应用问题进行调查:得满分者29人,未得满分者多达57%以上。上述情况,主要原因是学生处理问题的真正思维方法水平较低,或者说方法不全面,更重要的是辩证思维能力的低下。

从中学生心理特点看,初中学生已具备逻辑思维的萌芽;高中学生要培养能力,促使他们的思维由形式逻辑思维发展为辩证逻辑思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解题中的辩证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形式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两个方面。是从宏观上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向,寻求解题途径,熟悉解题策略,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用对立统一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用否定的规律,来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

二、数学解题的辩证思维的主要性质

1.矛盾性

事物内部对立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而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例如,我们在求球面积时是通过取无穷多个高度无穷小的园台的侧面积的和的极限来求得,在解题中高次和我们学过的一次。二次之间的矛盾等。对题目中含有较多条件的问题,往往是分析条件,抓住主要矛盾,突破一点,带动全面,使问题得以解决。

2.运动、变化性

运动、变化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数列<1/n}从第一项开始逐渐数下去,永远数不完,不同自然数N,只表明1/N与。的近似程度不同,保持近似相对稳定性,但是,当N达到“无限”时,数列“/n)也产生质的飞跃,得到了极限O,极限运算反映了事物运动,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规律。

3.普遍联系性

解题的普遍联系性是从题目本身的结构出发,运用知识、方法之间的本质联系,不断调整思维方向,辩证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在三角函数中,函数与反函数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等;立体几何中,常将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总而言之转化的目的是化繁为简、化

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

三、解题的辩证思维的培养方法及措施

1.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加强形式思维训练的同时,从初中起应渗透辩证思维的思想,高中应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同时,注意心理学知识的辅助作用,数学思维的发挥应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问题的解决,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意志、毅力和顽强的探究意识,才能有助于辩证思维品质的培养。

2.熟练掌握并应用数学思维的载体——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有:(1)文字语言;(2)符号语言;(3)图象语言。解题中,应注意各种语言之间的互译去协助问题的解决。

3.用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联系去解题

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形式思维,就没有进行辩证思维的可能;没有辩证思维,形式思维就进入了死胡同,所以,我们要总结各级题型的一般解题方法和思路,在此基础上注意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向。如直接与间接关系;正面和反面关系;外形与内部关系;前进与后退关系;孤立与联系关系;等等。

4.应把知识的形成和解题尝试探索过程放在首位

应为学生提供一种最佳的知识结构和解题的一般思维探索规律,并且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只有掌握知识的本质,具有最佳知识结构和一般探索规律,形成辩证观点,才具有实际运用的可能性,从而才能提高解题能力。

5.培养创造思维解题能力

定势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两大组成部分。定势思维是依据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按某一种已有的固定思路去考虑,它表现出一种思维的准备状态;发散思维是依据问题所提供信息,据知识的普遍联系性,抓住主要信息(矛盾),广开思想,求异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的思维形式。定势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前提。它们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相互发展。解题中定势——发散——再定势——再发散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创造性解题能力,也就是在这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6.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来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7.利用促进迁移原则,培养解题能力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表现的心理影响。它表现在解题中,就已获得的方法、技能、策略和新的方法、技能、策略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迁移使已有的解题思想、方法、策略得到领会、巩固并得到检验、熟练和创新,从而形成一定能力。学生通过迁移使自己的认识结构概括化、系统化、才能纳入新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形成自己辩证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里也可知,多让学生独立思维,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使他们在迁移作用下,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

8.改革教材

中学教材理论性较多,虽然做题也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但是和我们所处的社会实际拉开了距离,从而产生“高分低能”。这种现象启示我们,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际应用问题的教学,克服现存教材局限性,扩大知识结构,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升一个新层次,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辩证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导航器。“题海战术”无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我们必须探索解题教学的内在规律,提高数学素质,跳出“题海”怪圈,走上数学教育的坦途。

4.关于辩证思维的作文 篇四

现代知性思维向辩证思维的“复归”-关于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再思考

20世纪思维发展的巨大变化,就是知性思维向辩证思维“复归”,科学思维本身包含着“悖论”,变成一种新的辩证思维方式;从主体与客体、连续与间断、全面与方面的关系看,矛盾是思维的本质,“悖论”实质上是世界的无限性与认识的有限性、事物的多样性与逻辑手段的`直线性矛盾的体现;与形式化和非形式化、完全性和非完全性相联系的是系统和非系统。现代思维的发展还表现为,当系统论扬弃机械论之后,它又自觉地意识到了非系统的存在;应从主体活动的三个层次来理解现代思维的发展,或者说,现代思维是在主体对象性活动、自我意识和反思的层次、完备的主体性和完备的客体性这三个层次中运动着的思维。

作 者:陈志良 杨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2刊 名:求是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SEEKING TRUTH年,卷(期):“”(4)分类号:B02关键词:知性思维 辩证思维 科学思维 矛盾 主体性

5.辩证思维的特征 篇五

1.辩证思维的发展过程

人类对辩证思维的认识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之前,早已辩证地思考问题了,然而这不过是自发的辩证思维。人们只有懂得和运用辩证法理论时,才能真正认识思维的辩证本性,达到自觉的辩证思维。对辩证思维的研究早在古代就有了萌芽。古希腊哲学家爱利亚的芝诺关于运动的诘难,就已经涉及到如何在概念中表达运动的辩证法问题。亚里士多德已经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但是,他们对于辩证思维的观点是直观的、素朴的,只是到了近代才对辩证思维有充分的研究。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涌现

6.辩证思维的例子有哪些 篇六

“检讨过去两年来的剿匪军事,我们全体官兵牺牲奋斗,固然有若干成就,但就整个局势而言,则我们无可讳言的是处处受制、着着失败!到今天不仅使得全国人民的心理动摇,军队将领的信心丧失,士气低落。

“我认为共产党深刻精到,机警疑忌,严密笃实。但是共产党没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懂辩证法,你们以后对辩证法要好好研究,才能应付他们。这次我发一本辩证法给你们,希望你们回去认真研究。”

7.数学教学中辩证思维方式的培养 篇七

一、挖掘育人因素,渗透辩证思想

按照数学教学所蕴涵育人因素的不同特征,育人因素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育人因素,可以通过图片、幻灯、录像等让学生直接体验;隐性育人因素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中学数学从概念到方法,无不渗透着辩证观点,较之于其他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如数的对立统一(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解题方法的对立统一(归纳与演绎、分解与组合),这些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又如,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再如,通过贯穿整个学科的加与减、乘与除、已知与未知、常量与变量间的内在规律,以及换元、消元转化等数学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充分领略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点组成线,线组成面,面组成体,而在特定的环境中,体又成为一个点。教师强调这些,有助于培养学生矛盾转化的辩证思维。

在讲授不等式、方程、函数及圆、直线、角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运动变化观点的渗透;在讲授分数、小数和无理数时,教师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近似与精确、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等。可见,整个数学教学进程都体现着辩证的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二、寻找主要矛盾,学会分析方法

数学知识中包含着许多矛盾,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如现行的初中数学课本中,幂的运算、整式的乘除法运算等法则,都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自主地通过具体的例子,探索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就鼓励学生讨论,进一步探索,或启发引导,提供一些帮助。这样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习惯。

三、引入量子思维,拓展思维广度

量子理论主要强调“测不准”“不唯一”“互动”。中学数学课堂不是教授学生量子力学知识,而是教授其量子力学的思维方式,并加以运用。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数学开放习题,一道习题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可以有几个答案;改进课堂教学,上课不应是满堂灌,而宜采取讨论、对话等互动形式;评价一名学生不用“好、一般、不好”,因为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可以显示出不同状态,所以应综合考量后再评价。

从本质上来说,引入量子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量子理论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类学科中,教师将量子理论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世界科学与人文发展的前沿知识。

四、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

8.“人言可畏”的辩证思维 篇八

成语“人言可畏”出自《诗经·郑风》,内中记载:小伙子仲子恋上了一个漂亮的姑娘,两人感情十分深厚,但是他们的爱情还没得到双方父母的同意。而仲子忍不住思恋,想偷偷跑去姑娘家幽会。姑娘捎信说“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意思是自己也十分想念他,只是囿于没有父母之命,担心流言蜚语,众口铄金。

人言之所以可畏,主要是或基于说的人多了,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思维定势,达成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潜规则,正所谓“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由此让当事人明知可为而不敢为之;又或者虽然暂时还没有人言,但一旦当事人稍稍有所作为,即会引发众议,让其再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当然还有一种情形,这就是指鹿为马般的人言可畏,意即虽然说的人不多,但受制于说者的特殊身份、权威与地位,一言既出,也会让当事人战战兢兢,冷汗不止,后怕不已。

“世易时移,变法亦矣”。尤其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与话语表达权的今天,完全可以换一种视角看待人言可畏。人言可畏,言之有理否、言之有据否?如果确实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理为准绳,这人言还真是可畏,毕竟真理至上人人皆须折服、事实面前人人无法更改。反之,捕风捉影、信口雌黄,兴之所至、横加鞭挞,主观臆断、空穴来风,如此人言,不听也罢。

人言可畏,要搞清楚畏的到底是人言,还是所言之人?人言纵然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之功效,但只要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秉持原则、行事公道,立足正义、拒绝平庸,一样可以“虽千万人吾往矣”,毕竟此时的人言尽管可以影响一阵子,断然不可能阻碍一辈子,也即“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人上一百,林林总总”。一般来说,人轻言微,所言无须多虑;位高权重,自然金口玉言。但如果所言之人是如《皇帝的新装》中那般睿智之小孩,也就微言大义,让人顿感惊悚,知耻而后勇;而如果彼人居庙堂之高,却是强权绑架公理、集中代替民主,大搞一言堂、家长制,看似可畏,实则秋后的蚱蜢,蹦跶不了几天矣。

而作为党员干部,更应该立意高远、视野开阔、襟怀磊落地看待人言可畏。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有的同志下基层确实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多办事,但上下一权衡、左右一比较,发现“众人皆醉吾独醒”,生怕人言可畏,于是乎就此偃旗息鼓,没了下文;有的同志本身就未曾想真心实意为基层群众谋福祉,没有准备与群众心连心、手拉手、同呼吸、共命运,于是借口一句人言可畏,退避三舍,袖手旁观,“千呼万唤不出来”;有的同志愿意对群众施以援手,也的确在下基层的过程中为群众做了一些事,但可惜“你所给予的,不是我所想要的”,于是免不了会有群众嘀嘀咕咕、发发牢骚,对此本应该虚心接受、立行立改才是。但没想到其牢骚更甚,一句人言可畏,竟然“黄鹤一去不复返”。凡此种种,都说明一些党员干部在密切联系群众过程中,没有真正做到“三严三实”,不是切实为着“为民务实清廉”。

如何正确科学地对待和把握人言可畏,身为共产党人,可以有两种“性相近”的态度:一种是人家既然说了,就应该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弄清楚事情的由来,做到全面完整地了解民情民意,认真研判民心所向,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及时地让可畏之言转化成点赞之语。很多时候,人民群众虽有可畏之言,其实并不真得可怕。问题主导民意,问题是做好群众工作的第一指令。人言可畏,可畏的不是人言,而是人言之中所提及到的问题。问题出来了,及时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就能转化人言,使牢骚之言变成溢美之辞。一种是人言可畏,说明我们平时的工作作风与方式方法出了问题,让群众感到了不满与不适。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既然群众对我们提出批评,让我们出了汗、红了脸,就应该对群众心存感念,以群众的满意、高兴、答应为标准,赶紧“照镜子、正衣冠”,乃至“洗洗澡、治治病”。

9.声乐教学中的辩证思维 篇九

[摘 要] 辩证思维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它贯彻于各个训练部分和整体训练过程,有益于教师客观、科学和创新地进行教学,能科学解决问题并减少学生歌唱毛病的产生,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正确并有创造性地学习。

[关键词]辩证思维;互相联系;对立统一;整体平衡

引言

本文中所说的辩证思维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教学的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声乐教学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声乐教学中的辩证思维将指引着教师以科学的态度和方向进行教学,同时,对学生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微观的训练和宏观的把握,各个阶段的重点微观训练包括:气息、喉位、共鸣腔体等。微观的单个教学中同样包含着辩证的原理和辩证的调控。在教学中的宏观把控包括歌唱肌能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同时也包括歌唱与表演的相互联系与综合把握。

一、教学中微观训练的辩证思维

微观来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的辩证调控。知识点内部相互联系、对立统一;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地进行调节,使其既互相联系,又达到平衡统一。

(一)气息的辩证

歌唱中的气息具有辩证原理,教师可根据辩证法,在教学过程中,熟练地进行辩证调控,以便帮助学生在歌唱的整个过程中得到气息的支撑和演绎作品的手法。

1.辩证原理

歌唱中需要有气息的支撑和控制,其支撑体现在保持吸的状态的同时做送气的动作,两者形成对抗,互相联系、对立统一,并达到平衡共存的状态。

2.辩证调控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老师科学地对学生的歌唱状态进行辨证调控。因为吸的动作保持太多,会僵硬,导致气息无法流动;而当吸的动作保持太少,则无法形成对抗,气息做不到支撑;只有两者调控到恰到好处的对抗统一,才能得到气息的支撑。在有支撑的基础上,根据作品的要求,分配气流的密度与速度,以及送气的动态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仔细从学生的声音和肌能动作上准确判断,并以作品为依据,给学生讲明原理,并指导其进行调控,达到适度的动作,使吸和呼两个动作对立统一,把握好度,取得平衡,使之不断达到适度、美好的歌唱呼吸状态,准确、自如地表达。

(二)喉咙位置的辩证

喉咙的位置是否恰当,是否稳定,是否自然,对歌唱本身的音质、音色和作品的表达是否到位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1.辩证原理

喉位在歌唱过程中需稳定下放到恰到好处的位置,并保持自然,方能唱出亲切、动人的声音。

2.辩证调控

如果喉位太高,歌唱时就容易变成喊嗓的伤嗓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需辨证的启发学生反向思维,帮助其把喉位往下放到合适的位置,鼓励并强化其对喉位的正确感受和体验,帮助学生得到正确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不断取得进步,直到其熟练掌握喉位的恰到好处的运用方法,达到歌唱的平衡感;如果喉位放置状态太窄,歌唱时就容易出现挤嗓的状态,这时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辨证地启发学生往合适的方向调整,并把握好大小的分寸,往宽处唱,不断给予启发、比喻和示范,让学生认识自身问题的基础上,明白辩证原理所带来的效果,并在实践中不断追求正确的喉位歌唱状态,经过练习,取得最佳效果;如果喉位放低时给的力度太大或太僵硬,歌唱时就容易出现压喉的笨重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需解放动作,注重舒展、放松,同时注重落点的方向,运用辩证思维,不断给予调整和缓解,直到其找到适合的力度和流畅的歌唱状态为止;如果喉位不稳定,在歌唱时就容易出现抖动、摇晃或“绵羊音”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需运用辩证思维,找到问题的根源,观察学生,为其找到一个对其容易达到的方向或效果较好的方式进行调整,改变其错误观念并慢慢缓解其不良习惯,因材施教。

(三)单个共鸣训练的辩证

在歌唱中,每个共鸣腔都既要打开,又要自然,这里说的自然是唱出来的声音和发声状态自然,不会含糊不清、不做作。而另一方面,对于刚开始接受共鸣训练的学生,可能会感受到状态的夸张或不自然、不习惯,所以需要教师给予解释:歌唱的训练是经过学生感受的不自然到自然的曲折过程,并帮助其调节到相对适当的状态。

1.辨证原理

歌唱的共鸣腔体包括: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头腔共鸣、胸腔共鸣等。在基础训练中,每个共鸣腔体都需要训练其打开并保持,使其慢慢形成习惯。共鸣的大小除了与歌者本身条件有关系外,与其腔体扩张动作的大小更是有必然关系。

在训练中,各腔体打开的竖或横程度需根据歌唱的风格类别方向而定,共鸣腔体在歌唱中以做到自然和统一的共鸣为标准,并根据作品要求做到恰当的程度。

2.辩证调控

在教学中,调控较多的是鼻腔共鸣,因为鼻腔如果打得太开却没方向、没正确的支点,很容易造成声音苍白无力、发散,需要教师根据标准,适度的辩证调控;如果鼻腔往中间集中的动作做得太过,极易造成鼻音,需要教师根据声音形状直接辨别其歌唱状态,同时辩证地训练学生往反向的正确方向打开,适度调节,并给予巩固,以达到自然、统一的共鸣效果。

二、教学中宏观把控的辩证思维

在教学中,遇到的每个学生的歌唱状态都有所不同,教师需以辩证思维为主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制定一个可预知的歌唱蓝图,在蓝图中以辩证法进行歌唱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在歌唱中做到互相联系、共同发展、对立统一,最后达到完美的平衡。

(一)歌唱状态的辩证

歌唱过程中,各肌能共同工作,互相联系又互相作用,必须和谐相处,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

1.辩证原理

好的整体歌唱状态,是各歌唱肌能间相互配合,对立与统一,整体平衡,共同发展,实现歌唱的蓝图。

2.辩证的调控

当学生的综合状态失衡的时候,或者根据情况能预见其即将有失衡可能性的时候,教师需及时提醒并?o予辩证的调控方向,让学生实践调控,以达平衡。

例如,学生因气息支撑能力不足,导致唱高音时喉头与声带同时上抬,造成声音尖,并出现“绵羊音”,教师需加强其气息,并在此基础上,辩证调整喉位状态,给予反方向调控,将收效甚好。

例如,喉位的安放影响着口腔与胸腔的共鸣。当学生的口腔与胸腔已经做到正确的扩张,但共鸣依然不明显,原因可能是连接口腔与胸腔的通道中,喉位没有下放到合适的位置。教师根据情况,辩证地调控其喉位问题,从而使共鸣能得到表现。

再如,在歌唱中,各共鸣腔体主要负责着各个音区,如果共鸣腔的运用量分配不恰当,将会导致高音上不去或低音下不来等情况,甚至出现音高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以宏观调控的辩证思维,敏锐地捕捉到原因,并进行辩证调控,以解决问题,使各共鸣腔分配得当,达到恰到好处的分工与整体平衡,并进一步使各共鸣腔得到统一。

(二)唱与演的辩证

歌唱与表演的综合把握具有辩证关系,它们各自独立又必须互相联系,共同发展。

1.辩证原理

好的演唱肯定是歌唱与表演成为一个完美结合的统一体。两者各有专攻,却紧密联系,目标一致,完美融合,共同演绎作品,共同塑造出高度统一的生动艺术形象。

2.辩证调控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歌唱肌能综合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表演习惯的培养。

目前有许多学生多注重歌唱肌能的状态,顾不上表演。教师在上课中,需多帮助学生,使其习惯用情感和用表情、形体去表达;并开设表演课程,同时注重艺术实践,在课堂与艺术实践中去提高演唱的综合能力。根据学生情况,多表演而忽视演唱技巧的,则加强演唱技巧;缺乏表演习惯与能力的学生,则多培养其表演能力。

在演唱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演绎的尺度,根据情况,辨证地调控,使其唱和演同时恰到好处地为作品服务,共同塑造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结语

辩证思维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能使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实事求是,并保持思维的新鲜度,灵活、敏捷,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会使教学变得有趣而不死板,在辩证思维方法论中,不会使教学套路陈旧、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活力,使教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闪光点,获得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辩证思维也使教师在教学中保持科学的态度,不偏激、不偏见,而是客观地为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步,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辩证思维使得声乐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同时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地看待互相联系并运动、变化的整体,从本质上系统科学地认识教学活动,以互相联系、对立统一、共同发展的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声乐教学活动富于潜力,给声乐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创新与希望。

参考文献:

〔1〕苗启明.辩证思维方式论[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百度百科:http://kb.kkyuyin.com/item/656b621dff724556bb3d588bddb07c6a.html?from=smsc&uc_param_str=dnntnwvepffrgibijbpr

10.叶国英:牛与熊的辩证思维 篇十

股市中没有绝对的牛市,也没有绝对的熊市;同样也没有绝对的牛股和绝对的熊股。笔者正是从牛市中的十大熊股及熊市中的十大牛股的分析中领悟‘股道’之真谛,并出版了《股道》与《股经》二书。所谓‘道’,从字面释义就是由‘首’和‘走’二字组成,‘首’就是有头脑,‘走’就是‘路子’。所以‘道’的含义就是思路,思路就是出路。无论是医道、商道、茶道、武道等等,都是一方行业生存发展的精髓之义。

从2007年10月至今,中国股市已经历了六年半的熊市。如果只想到近70%的跌幅,只想到上证指数2000点生死线上的挣扎,如果只想到十三年的沪深股市升幅为零,那么只能选择遍体鳞伤地躺下,或是苟延残喘地逃离。然而‘股道’的精义是‘思路’,而不是‘死路’,山不转水转、桥不动船动,在山穷水尽之中去探寻柳暗花明,这便是股道所赋予的智慧和自信,这便是在熊市中获取牛市机遇的精义。

以2013年为例,上证指数以2236.46点开盘,至2115.96点收盘,全年跌幅为5.38%;深成指以9204.11点开盘,至8121.79点收盘,全年跌幅为11.7%。显然沪深股市依然处于熊市之中,弱势难改。但是当你将视线移向创业板时,那完全是另一番景致。创业板指数以715.06点开盘,以1243.96点收盘,升幅达73.96%,在上证指数熊冠全球的情况下,创业板指数却鹤立鸡群、雄视天下。所以2013年的投资思路便是跳出大盘的熊市,进入创业板的牛市。从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大背景去理解中国股市的升级版,从稳增长、不片面追求GDP的增速中去理解大盘权重股的相对稳定,去理解上证指数与深成指的相对稳定,从促转型、调结构的经济发展中去理解新兴产业板块的崛起,去理解医疗、医药、环保、新能源、通讯、物流、电子、云计算等行业的强势与景气,从而置身熊市却以牛市的思维去选择创业板中的牛股。数据显示2013年升幅在100—200%以上的个股达83只,涨幅在50%以上的达311只,而且在2013年十大牛股中创业板个股占9只。可见在2013年的股市中,投资思路如果是弃大盘、弃指数、抓创业板、抓小盘股,那必定是个大赢家。

股市任何时候都存在牛熊的搏杀,任何时候都存在多空的分岐,这并不奇怪。经济学家有经济学家的道理,金融专家有金融专家的道理,分析师们看多看空都要权衡利弊,这也无可厚非。各类媒体、各种讲坛所反映的是多角度的见解,横看的成岭、侧看的是峰;远看如画、近看成石;仰视触天、俯视见地,见仁见智、各有千秋,但重要的是你自己必须认识‘庐山真面目’,认识什么样的思路能盈、什么样的思路会亏。

2014年笔者已连续发文数篇阐明马年的投资思路应专注于上海国企改革。这是因为上海国企改革得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优势。天时则符合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受政策的支持,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核心内容之一;地利则在稳增长、促结构之下,中国经济已到了非改革难以前行的境地;人和则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地区都开始齐心协力付诸行动,这是中国经济的第二次革命,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资金的宽松与偏紧决定市场的牛熊强弱,2013年资金面并不宽松,所以在沪深股市总流通市值17万亿、中小板流通市值2万余亿、创业板流通市值8000亿的情况下,放大抓小、集中资金攻创业板,从而造就了局部牛市。2014年资金面比之2013年更紧,因为IPO开闸,直接融资将远远大于去年,所以主流资金将更加缩小目标,主攻流通市值仅5000余亿的上海国资国企板块,这是资金的逐利本性所决定的。因此必须明确思路,抓住这一制度性改革的历史红利,使自己成为马年的赢家。

11.浅析辩证思维视角下的数学解题 篇十一

一、局部与整体

例1已知函数, 若, 则f (cos (α-2π/3) ) =_____.

分析:记, 整体上f (x) 没什么规律, 我们可以从局部入手:h (x) +h (-x) =0, r (x) +r (-x) =-1, 从而使问题成功获解.

解:由易知, .问题就是, 已知f (x) =1/3, 求f (-x) 的值.已知

我们记

①+②得[h (x) +h (-x) ]+[r (x) +r (-x) ]+3=1/3+m, 注意到h (x) +h (-x) =0, r (x) +r (-x) =-1, 有, 即.

二、专用与通用

例2已知向量a, b满足|a|=1, |b|=2, <a, b>=120°.现p=λa+b, q=2a+ (λ-1) b, 请在下列条件分别求λ的值 (1) p∥q; (2) p⊥q.

分析: ①通用于任何基底{ a, b} .

②通用于任何基底{ a, b} .

③专用于标准基底: | a | = 1, | b | = 1, < a, b > = 90°.

解: (1) p= (λ, 1) , q= (2, λ-1) .

三、全息与单点

例3求g ( x) = sinx +4/sinx ( x ∈ ( 0, π) ) 的最小值.

错解:用均值不等式得, , 即最小值为4.

分析:对于f (t) =at+b/t, 均值不等式其实只是一个单点式工具, 相形之下, 耐克函数才是一个全息式工具, 耐克函数f (t) =at+b/t (a>0, b>0) (t∈F) 顶点坐标为.只有时, 才可用均值不等式解决问题.换言之, 均值不等式只能解决耐克函数中的单个点———顶点, 按耐克函数的图象, 虽然比较麻烦, 但可以解决其中的每一个指定点的问题.

解:g (x) =sinx+4/sinx=t+4/t=f (t) , t∈ (0, 1]由耐克函数知, g (x) 最小值即f (t) 最小值为f (1) =5.

参考文献

[1]徐香萍.浅谈学生在高中数学解题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J].高考:综合版, 2014 (6) .

12.批判性思维与系统辩证思维 篇十二

批判性思维与系统辩证思维

批判性思维在系统辩证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系统辩证思维形成的前提看,批判性思维是系统辩证思维形成的必要条件;从系统辩证思维形成的`过程看,批判性思维是系统辩证思维形成的必经环节;从系统辩证思维的实质看,批判性思维是系统辩证思维的推理进程,是对事物矛盾的分析和综合,是推理和“推行”的统一.

作 者:贺善侃 HE Shankan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上海,51刊 名:系统科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年,卷(期):14(2)分类号:N945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系统辩证思维 系统

13.辩证法思维 篇十三

思维与语义的关系

思维,作为对于对象的认识和把握的意识活动,从来不是单独的、空洞的意识过程,而总要有它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在文化中形成并对应于一定的主客体情况的语言符号。思维与语言符号相同一,思维借助于语言符号而进行,这是一般的公论。

另一方面,除了今日的机器思维之外,任何思维都属于一定的主体,由这个主体的主体性(主观精神)所支配,所控制,这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对于认识着的思维而言,思维总是在其主体性的控制支配之下,运用着语言符号去把握、去表达客观对象的某种规定,某种意义,借以形成确定的认识。符号学已经指出:思维主体对语词意义的运用,形成了思维的语用侧面;语言对客观规定的表达,或者说所运用的语言的客观含义,就形成了思维的语义侧面。思维的活动和思维对于语言的运用(语用功能),目的都在于让其语义能正确表达主体对客观情况的认识。因为,语义的主要功能在于认识,而这种表述本身又形成了语构。因此,可以说,借助于语言符号而进行的认识和把握着客观内容的思维,总有(或者说总要形成)它的语用(语言与思维主体的关系)、语义(语言与思维客体的关系)和语构(语言与自身系统或语言自身的结构系统的关系)三位一体的三重规定性。在这里,语用、语义、语构是互相体现的,语构作为一种结构形态,不过是语用与语义的表现形态。对于语用和语构,我们这里不讨论。要认识辩证思维的本质特征,我们只要集中于语义这一侧面就够了,只是要记住:语义是语用的结果,并且体现于语构之中,它不是孤立存在的。集中于语义这个侧面,是从内容上、认识上考察辩证思维方式的必然要求。

上一篇:低保审批流程表下一篇:清淤工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