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发展

2024-08-28

学校体育发展(8篇)

1.学校体育发展 篇一

一、学校体育文化现状

1.管理人员体育文化观念淡化。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学校中的管理者无法认识到体育文化对促进文化的重要作用性,一直追求升学率,以提高学校的生源影响能力,追求相关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就忽视、弱化了体育文化的作用。再者,这些管理者即使给予体育关注也是停留在表象层面上,缺乏真正的体育精神理解和构建,因而出现有令不行的现象。

2.学生的体育文化观念被固封。在我国,以社会环境为体育大背景的情况下,许多学生难以提高体育文化具有一定作用的这方面的认识。导致大多数校园的学生谈到体育就是倦怠的躲避,没有正确、科学的体育理念作为指导,也没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见转变学生观念、提升学生体能应该从基本做起。

3.校园没有体育文化的目标策划。体育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规范、有计划地进行。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文化制度还没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体系,在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中并没有体育文化目标的体现和确立。由于学校没有确切地将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中,因而导致一批体育素质高的学生未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4.传统体育思想依然统治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儒家思想对我国有深刻的影响,科举移风仍在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许多人认为不读书无以学,而“体育育人”的理念被忽视,校园体育文化缺失。

二、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障碍分析

1.体育文化发展资金障碍。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在体育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然而由于学校众多,学生扩招,加之原有体育设施老化陈旧急需更新,这些资金仍显不够。可以说,体育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资金投入不足。

2.体育文化发展的师资配备障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人们对体育文化的日渐重视,学校对体育的重视也有所加强,加之学校招生数量的增加,原有师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素养上都无法满足教学现状、完成繁重的体育教学任务。

3.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设施障碍。发展体育文化需要完备的体育基础设施。只有体育设施齐备、功能多、种类全,才能满足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的需求。据调查,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设备种类单

一、非常陈旧,无法满足目前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需要,也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的渴求。可以说,体育设施是制约体育文化发展的又一重要障碍。

三、促进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

1.要树立与时俱进的“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从根本上摆脱传统体育的束缚,扩充体育知识和体育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打造一些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体育文化活动。

2.学校应该给予阳光体育文化的发起者以一定的支持。学校是阳光体育文化节的受益者,所以,处于自身利益和合作利益的角度来看,协同体育团体或其他举办方共同开展好体育文化活动。协同配合就是给学生提供社交能力、锻炼自我能力、合作能力、管理能力的空间。

3.学校应该积极筹措为学生提供体育活动环境、设施、条件,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借鉴和学习好的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促进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

四、总结

总之,体育文化的载体就是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高质的体育活动环境,构建体育平台,提供丰富的体育活动,依据科学方法开展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必须重视。

2.学校体育发展 篇二

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职业特色不明显的问题。职业教育是按照社会职业需求对职业岗位进行教育,所以职业院校在安排课程时,必须按照该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对课程进行设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够用、必须”的观点,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同时,职业院校的学生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之后,需要快速的走向社会一线岗位进行工作,学生的就业率十分高,所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强的要求。但是我国目前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课程设置,并没有突显出其职业特色。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缺乏体育意识,教学理念十分陈旧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职业院校一般主要通过技术学校和中专生升级之后合并而来,虽然通过升级,提高了办学的层次。但是很多学校在教学器材和师资配备上都存在着不足的现象。

职业院校的领导一般是缺乏体育意识,将更多的经费投入到设置其它专业课程上,没有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存在着课程安排和引进体育教师过程中的落后现象。因为缺少新的教学理念注入,涉及到体育课程的新课程改革又很少,所以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仍然处于以教学大纲为主的理念之中。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体育教学编写滞后的现象,针对性不强。在职业院校体育教材中,可以发现与其他学校的体育教材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内容依然是围绕着健美操、篮球、足球和跑步等内容,缺乏对职业院校学生的针对性,不利于服务学生将来所要进行的社会工作。因为健美操、篮球、足球在进行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很大的场地,在学生进入工作领域后,很难实现。其次,这些体育教学的内容没有起到预防职业病的针对性需求。学生无法通过体育教学获得训练,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职业学校的领导缺乏对体育教师的重视,使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因此,许多学校的领导往往按照专业的就业率来对专业进行设置,以期快速的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使生源大幅度的提高。对体育课程的组织和安排不重视。

二、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要设置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在职业学校中设置了很多的专业种类,需要针对职业学校的地域、学生的需求、办学思想、专业特征、培养目标、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情况,设置体育课程。改革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使体育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将自身作为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育,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程之中。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各项体育活动,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使用项目教学法,能够促进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创新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中实践环节的比重。项目教学模式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实践构建主义的主张,即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从而主动的构建知识。应该针对教学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特点,构建一个能够让学生产生自助学习意识的体育学习环境。在实践构建主义理论的时候,首先要建立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职业活动。将提升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作为教学中的目标,在学习中鼓励学生使用自身的所有感官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单一的学习某一学科知识转移到学习多专业的知识。这对今后的职业生活有了充分认识之后,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改革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使体育课程可以和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相适应。不断完善体育理论基础的教学,向学生宣传今后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职业病特征和防治手段,让学生使用正确的方式锻炼身体,产生健康的保健意识,最终促进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和意识的提高,增强学生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的能力。

在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尽量设置有健身价值、文化内涵高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项目,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将学到的体育技能带到生活和社会之中。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在职业学校中建设新的评价体系。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成绩主要是通过技术的考试获得。应该转变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考核可以具有针对性的特点。从知识素养、运动技能、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出勤状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在考核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

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在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要围绕着学生专业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的种类不断增多,具有分工详细、特色分明的特征。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着眼于学生今后从事职业的需求。学校及时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使学生的职业身体素质不断增强,可以在毕业之后很快的投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保健教育,防止学生出现职业病。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增强,职业病很容易危害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要使学生了解今后从事的职业可能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及时的进行自我防护、自我锻炼。因此,要向学生传授与职业相关的健康知识理论,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四、结论

总之,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要设置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要围绕着学生专业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40) :47.

[2]王冬, 朱乃苏, 陈志兴.职业课程教育改革的新尝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162-174.

3.学校体育发展研究述评 篇三

【关键词】学校体育;发展

1前言

教育部和国家体委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指出,学生每天要做早操、课间操,每周参加2~3次课外体育活动,每天平均应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包括体育课),并且还要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范围内按期组织运动队和校队的训练,开展各种运动竞赛。但从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发展状况来看,都还存在一定体育课开课率、体育课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和课余训练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范围遍及城市、农村的一些特殊学校,尤其以农村的一些特殊较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情况进行总体的分析与探讨,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学校体育的发展,及时调整学校体育发展的策略。

2学校体育概念

我国体育法中明确地将体育划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个部分,作为三大内容之一的学校体育不仅隶属于体育运动,而且还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明确学校体育的概念和属性,对于学校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对于“学校体育”的概念并未达成一致,这主要源于各国地域、习俗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诸多学者也对“学校体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薛怡敏(2003)〔1〕认为,学校体育就是按照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以体育运动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体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一种教育过程。该定义指明了我国开展学校体育的方针、途径和目的,较好地阐述了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但并未对其开展范围进行限制。欧洲所讲的学校体育通常是指在学校教育系统中通过身体运动(以前称为身体练习physicalexcises)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体育运动文化的制度安排〔2〕。该定义较为简单,只对开展学校体育的手段和目的进行了确定,而对具体的内涵并未做出详细的说明。基于此,本文认为,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无论在哪种社会条件下,都受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并通过培养人才为之服务。它拥有教育、健身、娱乐等多种功能,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3学校体育研究现状分析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现代学校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其中的“体”即为体育,是通过学校体育的培养而获得一项基本素质,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体育在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发展教育,振兴体育,使学校体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充分发挥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全方位、多功能塑造高素质人才的作用,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应是教育界和体育界不断探索的课题〔3〕。长久以来,我国有无数学者对学校体育的发展问题进行了钻研,内容涉及学校体育教学师资、经费、器材和设施、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学校体育改革等多方面内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下我们将逐一进行述评。

4.福建福建学校体育发展30年 篇四

校体育改革三十年

摘 要:关于全国“十二五”规划体育类教材编撰工作已经开始。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时着重强调了重大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及课题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因此本文借着“十二五”的春风,对福建学校体育改革30年的大事件及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回顾,展示福建学校体育三十年的变化,进一步深刻认识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为推进学校体育现代化再做贡献。关键词:学校体育,改革,“十二五”规划 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年间,福建学校体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能取得这些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相伴而行的学校体育科研的重要支撑。福建学校体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福建的整体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逐步步入正轨。福建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全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浪潮是一致的,因此研究福建学校体育建设工作,必须以国家大环境的文化变迁为基础,为此可以将改革开放后的学校体育背景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78-1989);繁荣发展阶段(1990-2000);新世纪课程改革(2001-今)。下面就按此时间顺序对福建学校体育发展状况做一概述,希望能对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提供一个历史借鉴。

一、福建学校体育发展背景综述 1、1978-1989年的学校体育起步阶段

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也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这一时期是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关于学校改革的大事件。中学体育课程在经过了文革的浩劫后,体育教学开始重新重视,各种措施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1979年扬州会议的召开,为学校体育步入正规和日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会后,教育部下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大纲比较具体的规定了教学组织的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基本教学方法,强调课堂教学,重在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技术)的掌握。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体系上严格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进行操作。

1988年11月14日经国家教育委员会审定批准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正式颁发,对体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1989年4月下旬以后两个月时间,福建大中专学生在北京学生潮**和反革命**的情况下,福州、厦门等一些城市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同样体育教学也受到严重的冲击。

1989年11月8日国家教委印发关于《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通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省市教育厅下设学校体育教研部,部分省市教育教研院下设体育教研室,学校中也沿袭这一制度,设定教研室,管理中小学体育课的开展。体育教师在承担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之外,也承担学校体育的研究工作。2、1990-2000年:学校课程改革繁荣发展阶段

1990年颁发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强调学校体育与卫生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1992年,原国家教委正式制定、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大纲》试用稿的颁布,更是将第六次体育课程改革落到了实处。教育部组织各地班学习班,认真学习体育教学理论和教材教法。

1990年1月6日国家体委公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2月21日国家体委公布《国际体育锻炼标准测验规则》和《国际体育锻炼标准评分表》。3月,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联合发布的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的关于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最权威的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走向正规,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对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中第九条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的考试科目”。9月1日国家教委颁布《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意见》》的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县政府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领导和协作作用。这些条例的颁布一直影响了福建学校体育发展工作20年。各县市地区都积极围绕《条例》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为福建学校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1994年,全国积极推行“一纲二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方针,广泛开展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部署落实学校体卫工作,重点抓体育课程教学和两操一活动。在一纲二法的指导下,福建各地学校科研教学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南平地区的204所中小学的14万学生分别进行身体检查,并都建立了健康档案。

1996 年 1月,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下发实验“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的方案》的通知,“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将体育课程由单一的学科课程体系改变为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的新的课程体系。同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实验)》提出:“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等理念。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重视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十分活跃,体育成绩明显提高。到年底,福建各中小学校学生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达标率达92.8%。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实施,省教育厅组织编写《小学授课计划》,将健康卫生内容明确写入体育课的内容中。同时,选修课的量也在逐次增加。截止到2000年,福建省各中小学选修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数,小学1年级-2年级增至总学时的30%、3-6年级增至总学时数的40%。这一时期的课改中增加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完成了第二阶段课改和第三阶段新课标的过渡,为第三阶段新课标改革做好了基础。3、2001-今新世纪课程改革

新世纪,中学开始可以算是第三阶段课改,即新课标。2001年新课标开始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将小学6年分为三个水平,1-2年级是水平

一、3-4年级是水平

二、5-6年级是水平三。按水平教学,大纲没有明确规定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师上课的机动性,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要求。促进了教师类型的转变。将初中7-9年级作为水平四,高中阶段为水平五。这样根据各个不同的水平的要求标准,由教师自由编制教学内容。增加了课程灵活性与吸引力。新课改的范围普及到农村,12月23-25日“福建省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在永春中学举行,并圆满结束。福建省委针对现存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提出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具有福建特色体育工作体系、全面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分类推进我省学校体卫工作的今后工作意见。

2002年根据教育部和省政府的集体布署,省教育厅专门组织人员制订了《福建省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2004年11月下发了《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时的通知》,要求大幅度增加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课课时:1-2年级由每周2节增至4节,3-6年级和7-9年级由每周2节增加为每周3节。福建省下属各县市都依照规定,将中小学的体育课做了调整。

2006年2月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组下发《福建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11月省委发布了《关于推荐评选福建省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并附带评定考核标准。各市县积极落实。26日-29日福建省农村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现场会在龙岩市召开,会议认真总结近五年来我省农村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并部署“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村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

2007年7月9日—12日由省教育厅主办,福建师大体育科学学院承办的“2007年福建省普通高中体育学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在福建省卫生干部培训中心如期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中学体育学科带头人20人和高中骨干教师近100人聆听了季浏教授等三位专家的报告,同时还有厦门禾山中学陈文斌老师、宁德一中陈春老师等11名高中体育学科带头人的主题发言。

2007年11月21日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福建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为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依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的规定,并根据中发[2007]7号文件的精神,决定从2008年开始,全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全面实施。2007年11月5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通知,通知指出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认真做好五项学校体育工作;

三、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四、努力加大经费投入;

五、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检查。2008年12月29日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体育局下发了《关于公布福建省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学校名单的通知》。2008年12月30日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体育局颁布关于做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试点学校应当根据学校体育场馆的功能、特点向社会开放,同时将学校体育场馆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报所在县(市、区)教育、财政、体育行政部门备案等。充分显示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工作的结合。

二、福建改革开放三十年学校体育科研的基本经验

1、学校体育科研与学校体育发展相依相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90年代以后,更是突飞猛进,教育改革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不断更新自我。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福建省地处华南海岸,一直是中国先进思想的一线。学校体育科研正是在学校体育发展的前提下如雨后春笋般萌发出来。对全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学校体育科研的中心是课程与教学改革

课程与教学作为学校科研的中心,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体育的出发点,课程作为学校体育的母版,指明了学校体育运行的轨迹。从建国至今,中国共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大小课程改革共八次,改革开放以后就进行了5次。最近的一次可以追溯到2001年的新课标,距今已经过去十年。回顾往昔,我们都能得出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始终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心,这不仅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提出挑战,而且还将学校体育扩大到其他领域。

3、中学青少年学校体育的重任不能仅仅依靠体育教师,但又不能脱离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的推行者与实施者,对学校体育的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的健康问题是教育与社会共同的问题,不能将健康简单的归结到体育课中。纵观福建乃至全国体育科研,学生健康由体育教师全权负责的现象正在逐渐退去。青少年的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只有处理好体育课与健康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为学生健康谋发展。体育教师与体育课只是这一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4、研究领域的拓展与体育宏观作用的加大 三十年的风风雨雨,致使体育教学的研究已经泛及到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自然科学中的体育和人文科学中的体育,而且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在福建体育科研成果统计中,有九成以上的研究手段来源于其他学科,理论研究的跨学科借鉴也越来越多,我们不能看出科学的划分越来越细,新的学科不断涌现,但这都不能抹去学科界限的模糊化。在今后的科研中,学科借鉴注定会成为体育科研的主流。

5、结论

总之,学校体育科研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通过不断地借鉴、引进和吸收,再经过实践的扬弃,福建学校体育科研正百花齐放,大步向前。我们有理由相信福建学校体育工作会在“十二五”中出现又一个春天。

5.学校体育发展的几点想法 篇五

学校体育发展的几点想法

作者/黄涛

摘 要:学校教育注重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新时代,学生的品德、智力大幅提升,而体质在不断地下降。如何使学生的体质再上一个台阶,那就必然要求学校改变育人方式,重视学校体育发展。这是学生健康体质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体育;发展;改革

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体质的第一主阵地。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应试教育的“毒瘤”已然在蔓延。学生的课业负担开始加重,活动时间越来越少,导致学生引发了一系列的疾病。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要求学校在育人的方式和模式上进行改革,要重视体育活动对学生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中的关键作用。

一、学校应充分利用好教育局与体育局合二为一的大好局面

充分利用“双高普九”资源,大力在校园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多层次的体育活动。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既要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又要重视学生体质的.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会不断推动学校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学校要转变观念,在学校体育发展方式上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让每位教师、学生、家长形成一种合力、一种动力,共同改变目前教育中体育发展的疲软局面。

二、学校要按课标要求开足体育课

目前,由于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国家在人才选拔方面也是通过单一的考试作为录取人才的标杆。于是,各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体育课显得微不足道了。有的学校安排了,但被文化课占据了;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安排体育课。这样一种局面必须要得以改正。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位健康的孩子在7岁上一年级,一直到高中毕业都没有真正地上过一节体育课,那么,他有可能患上了一系列疾病,如近视、贫血、肥胖等。这种现象已初现端倪,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也就说明了学校体育课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三、各学校应配备专业的体育教师

学校安排了体育课而没有专业的教师去引导、去带领,学校的体育工作也难真正落实。目前,大多数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是临时拼凑的。既没有体育专业知识,又不能按学生成长规律合理安排课堂内容。上课的基本模式就是“立正、稍息、玩去”这个固定模式。这种模式只会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也就不想上体育课了。

针对这种现象,系统化、科学化的学校体育发展就更加需要专业的体育教师了。他们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个性差异、体质差异而开展不同的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把学校体育工作落到实处,才能起到实际作用。

四、把“阳光体育”活动与学校体育发展相结合

国家自上而下的“阳光体育”活动已渐渐深入人心。学校在做好“三操”(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的同时,要做好“阳光体育”活动。

1.制订好计划

每天安排一小时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做到有人管理,有人引导,有过程,有总结。这样,学生在活动时既有目标性,又有时效性。

2.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教师在“阳光体育”活动中要统筹合理地安排,让学生能感到活动锻炼的魅力。

3.各班级在“阳光体育”活动中,也要合理安排,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

比如,举办拔河比赛以增强班级凝聚力;举办象棋比赛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举办乒乓球比赛以培养学生国球荣耀感等。这样的话,也就把“阳光体育”活动落到了实处,更能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目前这种局面下要想体育事业蒸蒸日上,还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要改变这种局面,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6.办好家长学校促进学校发展 篇六

贾峪镇王村小学地处荥阳市南部山区,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现有教职工34人,十二个教学班,学生549人。

2005年整合教育资源五年来,学校时刻牢记“科学管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精细管理,走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学校发展的路子,诸多的学校荣誉及一封封感谢信,洋溢着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赞许和满意。在学校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家长的素质尤为重要,现将我校家长学校的一些做法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抓好家长培训工作

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家长学校领导小组,抽出一名副职专抓此项工作。从制度建设、家长培训、师资队伍、家长考核、档案整理,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做了明确分工,宋西岭负责家长学校的日常工作和档案整理,罗延丽负责为家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依据省编的家长教材,赵志勇负责制度建设和家长考核工作,王丽负责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的讲解与培训。为有效开展家长培训工作,让家长了解家教知识,掌握教育方法,为家长教育孩子提供便利。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三次家长培训,一是对家长进行家教知识培训,二是结合当前形势对家长进行教育方面的讲解。培训分年级进行,采取积分制,一期三次没有缺席在开卷考试中成绩优秀的家长,就要被评为优秀家长,学期结束召开学生大会,对优秀家长进行表彰,披红戴花,受到表彰的家长甭提有多高兴。对家长培训的知识他们十分欢迎所以每次培训后有很多家长争着到老师哪里借书,回家自学,写下心得体会,王登攀的家长这样说:“像这样的培训一学期至少进行五次。”平世豪的家长说:“以前教育孩子只知道是学校的事,现在终于明白了,教育孩子是双方的责任”。

为抓实抓细家长的培训工作,我们对不能按时到学校参加培训的家长,采取走出去的方法进行培训,由于学校覆盖面广,区域性大,学校把教师分为8个小组深入到八个行政村,事前通知家长集中到原来的教学点,下到基层的老师不论刮风下雨,都要按时到达培训地点,去年9月份星期天,李伟老师分配到老邢村,那天正好是下雨,可李老师骑车从荥阳来到贾峪已是满身湿透,为不影响家长接受培训,他在地磅借了一件雨衣,硬是在8点半钟准时赶到了老邢村,等着参加培训的家长看到李老师这种敬业精神,心里有说不出的钦佩,为这次培训,李老师由于走得急把手机也丢失了,在那一天象李伟老师冒着雨的不知有多少好同志。家长学校的培训工作做到这一步,多少家长都为之感动。

二、组织多方互动,增强交流沟通

学校每学年都要组织一次亲子互动活动,对互动的内容和方式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明确,方式灵活,最终达到增强亲子间的友谊,促进学生进步。互动活动中,家长畅开心扉向孩子说心里话,孩子向家长尽情倾吐,积压多天的忧愁与郁闷云开雾散。此时此景,感动了多少观众,家长的心,学生的心,老师的心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乐章。外来务工子弟赵旷伟激动对其父说;“爸爸,我想通啦,你为了我们几个离家打工真不容易,我过去真对不起你。”其父深情说:“好孩子,你长大了。”情景交融,心心互动,爱的力量使我们携手共同前行,走向美好明天。许多家长参加后都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让孩子捎回学校,称赞互动效果真好。通过活动,孩子在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中,自信、自强,不断进步。

为激励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校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与学生一起听课、评课,与孩子广泛交流,课堂上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动手、动脑,领略课堂改革。家长深感课堂变了,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每一位孩子都能在自主合作中成长进步。开放的课堂教学,让家长审视着、欣赏着自己的孩子一步步走向成熟。很多家长观课后认为,教育方法必须适应形式的发展,必须适应孩子的一切,重于身教,才能陶冶孩子的情操,开发孩子的智力。去年在一次家长交流报告会上,塔山村平万俊家长的报告,叙述了对孩子的成功认可,让他的孩子在台下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家长的演讲无不感染着每位学生。从家长的报告中,流露出家长对子女的喜悦,激励着孩子奋发向上,此时此刻,震撼着每位家长和学生的心灵,学生朱留欢曾致父母的信中写道“亲爱的妈妈,您辛苦了,我再也不淘气了,我会好好学习,报答你们的。”其父感动的打来电话说:“老师,这倔孩子真的长大了,是家长学校带来的好结果。”

三、构建交流平台,共建和谐校园

校信通架起了沟通桥梁,教师每周都要向家长报告孩子各方面情况,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有时也提供一些名家教子方法,供家长教育学生参考。家长也时常就教育孩子问题,家教理论知识请教教师,老师都会准时回信答复,解释疑难。家教无小事,教师手机24小时为家长开放,全方位服务着家长,不定时培训着家长。在劳动之余也享受着现代教育资源,其乐无穷。家长时时向老师发来诸多的感谢信息,后勤教师关心学生的生活,为他们抻床、叠被、梳头;教师关爱生病的学生;教师帮扶潜能生 …… 虽然是只言片语,却沁透着家长对学校的厚爱。有的家长还深入到漂亮整洁的食堂、军事化管理的寝室参观,家长们对学校的管理赞不绝口,对关爱学生十分满意,有的送来了锦旗,有的打电话致谢。家长的赞誉和表扬激励着广大教职工奋发向上,爱岗敬业,促进着学校不断发展。交流平台互送爱,和谐育人创未来。

四、激励优秀家长,共同教育子女

学校每学期都按照严格的标准,对家长进行考核,对优秀家长要进行光荣事迹展示,进行表彰。同时把总结出家教经验以短信发往家长手机进行推广学习,家长可以发短信评价,评选新时代最佳的教子方法。在评价中研讨,在研讨中推新,不断积淀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家长们深感到无比的荣幸,很多家长都这样说:“在家长学校里,不但学到了教育子女的方法,还懂得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体会到教师的艰辛,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参与家长学校的培训,为共同教育子女成长做出贡献”。

除了家长培训,我们还适时召开“双困生”家长会,让贫困家庭的子女享受到平等教育,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学校制定帮扶方案,要求每一名教职工每学期至少帮扶一名贫困生,为他们购买学习资料、学习用品,资助生活费,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实际问题,据初步统计每学期教师帮扶贫困生折合人民币约2000余元,老邢村的学生家长王万增送来一面锦旗这样写着:真情为范 爱生如子。近几年,学校共收到家长感谢信100多封。

家长学校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不懈的努力,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才能为社会培养一批批优秀学子,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7.学校体育发展 篇七

一、我国课余训练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是解放初期, 当时百废待兴。由于长期缺乏有利于体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体育基础十分薄弱。在继承和发扬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体育的基础上, 提出了“批判资产阶级体育观”, 不能搞“锦标主义”的观点, 这些从当年的《体育史》和《新体育》杂志上都有所佐证, 而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52年。当时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的组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在沿海城市成立的基督教青年会组织, 还有一些由教会建立的比较有名的学校组织, 主要是建立在大学和中学之中, 比如, 当年北京地区非常有名的中学——潞河书院, 但是现在报道中比较常见的一般都是基督教青年会组织, 基本忽略了当时的学校组织。如赫赫有名、打遍全北京的北京师范大学男篮“师大红”队, 还有清华大学的百年体育——马约翰先生当时在清华主张的体育教育观念完全同育人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阶段应该是1952年在芬兰赫尔辛基举办的奥运会之后, 一直到1959年我国举办第一届全运会。1952年6月,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正式成立, 同年, 荣高棠带队去参加在芬兰举办的第十五届奥运会。在那届奥运会上, 前苏联在世界体坛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十月革命之后, 前苏联经历了思想的变化, 从拒绝和资本主义国家同台竞赛到1952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取得金牌总数第一, 令世界震惊。于是, 我们就开始向前苏联学习。当时的政务院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 (1954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 , 负责领导、协调、监督全国的体育工作。教育部设置了体育处, 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 负责管理学校体育, 制订和颁布各种有关学校体育的规定。《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 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到了1953年, 为了提高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和教学水平, 教育部又组织翻译了前苏联十年制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作为参考, 并通令各地体育教师学习。

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和校园体育运动的开展, 群众体育竞赛活动也开始活跃起来。1953年到1956年期间, 全国性竞赛活动达75次, 其中1955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工人运动大会规模最大。当时注重于工人阶级的体育运动开展, 因此代表教育系统参赛的是由教师队伍组成的钟声体协代表队。1954年7月, 贺龙副总理亲自率领中国体育代表团访问前苏联, 除参观全苏体育节外, 还认真考察了前苏联体育的组织领导体制, 以及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于是, 1955年国家体委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试办3所青少年业余体校。1956年国家体委总结试办经验, 又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从当年起进行推广, 到1958年为止, 全国的青少年体校达到18000所。记得当年天津一中的门口就挂着一块“天津一中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的牌子, 由此可见, 在那个时候青少年业余体校是实实在在建设在学校里的。

第三阶段是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后, 一直到1966年期间。这一阶段是学校培养与专业队培养并重, 而且当时很少几个体育成绩比较突出的省份的专业队也都是建在体育学院里的, 并没有独立的专业队成立。第一届全运会上, 各省的参赛队员绝大多数也都是在校的大学生。但是, 1961年第二十六届乒乓球锦标赛是一个转折点, 再加上为了准备1965年的第二届全运会, 当时第一届全运会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运动员有相当一批人就没有再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而是直接进入专业队参加训练。

从以上的演变过程, 可以体现出中国学校体育始终坚持了两个根本宗旨。第一, 中国学校体育的主流是以育人为主。第二, 在各个时期里, 尽管参赛队员都是学校的学生, 学校体育也体现出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特别是我国政治环境的变化, 学校体育培养的人才与国家体委的专业训练队划分得越来越清晰。1952年之前选派参加国际比赛的代表队及有关体育方面的工作都由团中央负责, 而1954年成立国家体委后, 由贺龙担当主任的国家体委逐步接手工作。

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冯文彬提出:体育放在团中央来搞不太合适。而中华体育总会主席马叙伦认为:“体育只有放在教育体系内才比较合适。”但是, 到了1972年“乒乓外交”之后, 学校体育跟群众竞技体育真正地、彻底地分开。当时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团长庄则栋和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联手演绎“乒乓外交”传奇故事, 以小球推动大球, 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僵局。由此开始, 中国逐渐打破了在国际体育活动方面与世隔绝的局面, 开始恢复了国际交往, 重新登上了国际体坛。体育竞赛开始在外交、政治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加上文化大革命当中, 学校体育又受到了严重地破坏, 此消彼长,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一些专业运动队在国家体委的大力扶持下, 开始重新组建和恢复, 体育场馆重新开放用于训练和比赛, 竞技体育不仅恢复且局部有所发展。

然而,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地发现专业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因此学校体育就又开始加以补充。1982年分别在北京、太原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第二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在这期间, 中国女排勇夺世界杯冠军, 并开始了“五连冠”的征程。在女排精神的鼓舞下, 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胸怀“振兴中华”的壮志,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由此“文化大革命”中沉寂多年的运动场又重新沸腾了, 各类校际体育比赛逐渐活跃。记得继由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发起的“英雄杯”篮球赛之后, “钢花杯”、“孔雀杯”篮球赛吸引了更多的学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组织的排球比赛, 参赛学校也越来越多,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呈现出极大的潜力。

1985年12月, 当时的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在山东掖县联合召开了“全国学校学生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座谈会”。由于当时青少年的人群大部分都在学校, 所以, 这次会议为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从理论上澄清了当时学校和社会上对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一些模糊认识, 使广大从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同志深受鼓舞。而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败之后, 中央已经感觉到专业队的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只是由于一些客观环境的影响, 一时半会还摆脱不了专业性集中训练的体制, 即便体育人才培养又重新回归到学校, 也不可能达到从学校里走出来的人才就可以直接去参加世界大赛的要求。

从目前发展分析, 当年“掖县会议”后颁布的《关于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 (1986-2000年) 要求定得高了些, 可以说如果按照1959年当时参加全运会的模式, 把学校体育的路子延续下去, 那50年后的今天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也许就是另一番景象。

二、对竞技体育发展方向的探索

当前竞技体育该往哪儿走?是延续国家体委专业队的体制, 还是重新回归教育, 回到以学校体育为主的发展轨道上呢?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到的好多体委系统培养出来的运动员, 当他们的运动生涯结束之后, 面临的问题非常多, 尤其就业问题相当突出。如果把运动员放到学校来培养, 那这个问题就相对较容易把握和解决了。尽管前苏联曾实施这样的集中训练方式, 但现在也早已经改变, 而且也确实没有一个国家会召开我们这样的全国性综合运动会。在国际体育交往中我们发现, 我国的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与其他国家相比是不融合的, 属于“两张皮”。竞技体育运动一定要和学校体育结合起来, 这样才更加科学合理。

纵观历史亦是如此。竞技体育中体育水平比较高的一般都处于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的时候因为没有专业队, 所以当时的参赛者自然而然都是大学生选手。尽管1958年国家体委招了一批运动员, 但是当时他们的水平并没有大学生水平高, 所以也不能作为代表去参加全运会。然而第一届全运会结束之后, 国家体委就将一部分高水平运动员从学校带走了, 组织起来, 后来转成专业体制下的运动员了。但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 这一体制有着很大的弊病, 即耽误年轻人日后的职业取向, 因为真正有成绩的还是很少的一部分, 大多数专业运动员是没有出路的。

这项研究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而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扭转这个局面, 也是相当难的。目前这个阶段, 从国家层次而言, 也下不了决心, 因为毕竟体育竞赛水平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依靠体育显示中国实力的东西肯定会逐渐淡化的。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出现大量竞技体育人才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为什么我国学校能涌现出那么多的竞技体育人才呢?第一, 我国在近百年来都是被动挨打, 教育和体育都处于很落后、不普及的状态, 而只有那些在学校上学的学生, 才能够接受到先进的西方思想文化的教育, 其中也包括体育方面的教育, 他们得到了体育训练的机会。而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没能完全解决, 所以根本没有精力去从事体育运动。与国际相比, 我国高校中体育教育与训练的整体水平都不够高, 因为这些学生并没有接受过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当时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比较弱, 又有前苏联的成功模式, 因此我们就模仿他们, 以体育为突破口, 努力提高体育竞技水平, 以此来显示和验证国家的实力和能力。第二, 1954年国家体委成立之后, 有了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培养专业体育人才, 由国家投资, 集中人力、物力做好体育工作, 就形成了体育界的“举国体制”。过去在学校里学生参加体育训练只是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 但是专业队却是“全天候”的训练模式, 而且还有了很多专业保障, 因此, 一时间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速度飞快。到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时候, 我国体育代表团不仅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还取得了金牌总数第四的优异成绩。这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成了万众注目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 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 而且《通知》指出:“必须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 采取有力措施, 使体育运动不断向新的广度和高度发展, 要积极发展城乡体育活动, 努力提高健康水平, 重点抓好学校体育, 从少年儿童抓起, 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 积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根据这个《通知》的精神,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体制改革的热潮,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四、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理论依据

现在的“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有三个基本界限必须要划分清楚。第一, 职业和非职业的问题。如果不把这个划分清楚, 在教育这边探讨问题就是不科学的。因为作为正在学校接受培养和教育的学生, 肯定是非职业的。美国的NCAA拥有诸多运动项目, 光篮球每年就有300多支队伍参加, 每年四大区比赛、四强赛、决赛等都是纯学生的赛事, 绝对是非职业的。第二, 注重人才培养和注重体育运动成绩。教育内部永远把培养育人放在首位, 而在体育系统内部依然始终把拿冠军、出成绩放在第一位, 奋斗目标截然不同。第三, 体育是政治还是文化。美国的职业必须由非职业作为基础, 而我们培养运动人才却是完全从职业培养开始起步的, 这就导致退役运动员必须面临着艰难的职业选择。而在教育体系内成长起来的运动员, 他们的出路却是多方向的, 而且往往因为具备特殊的体育技能很受社会上用人单位的欢迎;而在现行的竞技体育体制下走出的运动员, 他们的运动成绩好坏就决定了他们日后是否有出路。

在我们研究“教体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之时, 应该首先确定好“教体结合”的理论基础——到底是培养人才, 还是为了追求竞技成绩?学校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阶段, 也是竞技体育与教育最好的“结合点”, 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学校是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基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指出, 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各级是指不同层次、各类是指不同行业, 那么竞技体育也是其中的一个行业, 而学校系统应义不容辞地承担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责任。

第二, 现代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与竞技体育的教育属性是一致的。现在我们一谈到竞技体育就会联系到奥运会, 如果忽视了教育仅仅谈竞技成绩, 那就是生物学上的较量。而现代奥林匹克的奠基人顾拜旦先生认为: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这一思想出发, 他提倡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 是希望把竞技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手段。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体育运动为人类和谐发展服务。因此, 只有以教育的观点看待奥林匹克运动, 我们才能够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主义;只有以奥林匹克的精神看待竞技体育, 我们才能够理解竞技体育的教育性。所以, 竞技体育既是全面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 同时竞技体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全面的教育。学校是教育最集中、系统培养人的地方, 学校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 学校是开展竞技体育和人才全面培养的最好结合点。所以, 在学校中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进行专才教育, 也是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基础。

第三, 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对学校建设的特殊功能。1.有利于推动群众体育运动的普及, 通过开展课余体育运动比赛对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普及有指导意义;2.有利于促进校际之间的关系, 通过体育比赛能够增加各学校之间的交流;3.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以青年人为主体, 体育竞赛活动能够让学校充满活力、充满竞争、充满生气;4.有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如:太原理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等就是通过体育联赛扩大了影响;5.有利于满足部分有运动才能的学生提高运动水平的需求, 比如邹凯有体操才能, 那么, 他通过在北体大读书与训练, 可以提高运动水平;6.有利于开辟我国竞技体育培养渠道, 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所以, 我们应该把学校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纳入到现有的集中培养体制中, 特别是后备人才的培养, 今后就应该放在学校系统当中, 应该注重发挥体育专业院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的特殊作用。

体育回归教育是理念的回归, 业余体校回归到学校是渠道的回归, 过去由体委办体校确实短期内能够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 但是金字塔式的培养模式却毁掉了一大批人。国家体育总局应该重点负责国家队, 而单项竞赛和后备人才培养应该回归到学校。比如华东理工大学臧玉英教练培养的乒乓球队等都可以培养出后备体育人才。目前, 北京、上海、天津、江西、江苏等省市高等院校和中学形成的集中“教体结合”的形式是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一条重要经验, 并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

五、不同阶段培养目标和重心不同

学校义务教育阶段, 除去极个别的学校之外, 其他学校的管理一律放在教育系统。因为这个阶段是公民素质的奠基阶段, 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 那么这个人就很难介入到日后的社会生活之中。到一所体校去考察时, 看到一个教师正在给两个中学生补习初二化学, 当时那两个学生因为参加比赛而落下了几节课, 那位教师就在他们参赛回来之后耐心组织补习, 当时看了后非常感动, 因为能做到这个程度的体校真的不多。后来在学生们午睡醒了, 下午训练开始之前, 和一群学生聊天, 问他们:“你们这里有少先队、青年团吗?”他们说:“没有。”这就说明一些问题, 在义务教育阶段, 一些非智力因素在这样的体校内一点儿都没有体现。而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们心理和品格的发育都是不健全的。另外, 平时由教育部组队参加的国际比赛, 很注重培养学生运动员在参与比赛的同时, 去接触当地的风情文化知识;但是那些专业队的运动员只为比赛而去, 他们不会更多地关注人文等其他知识。因此, 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让学生们收获“健康、快乐、自信、阳光”。

高中阶段, 体育总局目前拥有200多所体育运动学校, 这个阶段可以认真研究, 可以学空军招飞。空军每年招飞的时候大概招收1600~2000人, 但是整体素质都不行, 合格率还是太低;后来他们试着办飞行员预备班, 就是在初中升高中的阶段, 有意识地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 在高中阶段除了上普通的高中课程之外, 还增加了飞行员基本知识的普及, 一个班毕业顶替了以前从好几个省招上来的学生。所以, 体育运动学校应该越少越精, 这样才能精心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而且也有利于这些人才日后的择业。

大学阶段, 我们要有意识地增加项目经费去培养和锻炼学生队伍, 比如像北师大女子足球队。第一届全运会之前, 各省市也提出要集中训练。当时, 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提出:“集训可以, 但是清华要自己设一个集训基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集训之后, 还可以让学生们第一时间回到课堂, 继续学习。

所以, 参加运动训练可以, 但是我们一定要先为运动员想好出路, 不能等到退役了再为他们的出路发愁, 这也是与国家人才开发培养的目标一致的。第一, 从成才的角度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是必不可少的;第二, 体育教育要符合人才成长和教育发展的规律;第三, 教育内部要坚决贯彻德智体美相结合发展的规律。

六、课余体育训练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经过20多年探讨与实践,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仅以最近的10年为例, 2001年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54枚金牌, 获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 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之后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除第23届获得金牌总数第2名外, 第22届和第24届均保持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20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第24届世界冬季大学生运动会上, 我国学生运动员又取得了18枚金牌、18枚银牌、12枚铜牌, 总排名第一的好成绩。今年在深圳举办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 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75枚金牌、145枚奖牌的优异成绩, 居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比赛规模不断扩大, 运动成绩逐年提高, 一批学生运动员的体育运动成绩达到了健将标准, 运动会各项纪录多次被刷新。

课余训练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体育对于促进学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课余训练和各种比赛活动, 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活动地开展, 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质量, 增强了凝聚力, 丰富了学校的社会形象, 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加强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如CUBA提出的“大学生自己的篮球赛”、“打篮球是我的梦想, 上大学是我的梦想, CUBA是我圆梦的地方”的宣传口号都带有鲜明的校园文化气息, 使校园文化更有活力、有朝气、有个性。

体育竞赛拓宽国际教育交流渠道

20多年来, 教育部门多次组织参加了国际中学生体育比赛和国际大学生体育竞赛活动, 我国学生运动员均获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通过参加国际间学校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 使我国的学生开阔了视野, 增进了同各国学生间的友谊, 提高了我国学校在国际学校体育界的地位和知名度, 为今后由教育系统组队参加世界水平的学生运动会及各单项体育比赛积累了经验。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奠基

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工作, 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 经过20多年的努力, 在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学籍、训练、竞赛管理及中学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训练工作评估等方面, 先后下发了一批配套文件 (共29种) 。这些文件的制定和颁布, 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了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工作健康、稳步、有序的发展。

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我国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从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一国情出发, 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凡是具备了一定条件的学校, 就积极开展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的训练, 或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训练;而多数暂时尚不具备条件的学校, 就开展一般性的学校体育代表队的训练。

与此同时, 条件较好的学校在开展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中, 也注重一般课余体育训练地开展, 两者有机结合, 起到了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据统计, 自1986年以来, 先后被评为全国学校体育优秀单位的中学有315所, 大学有139所, 其中除“试点校”外, 也有普通学校。

今年, 我国先后在内蒙古包头市和广东省深圳市成功举办了全国中学生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学生运动员以优异战绩向世人表明,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在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 走教体结合“一条龙”培养之路是完全能够培养出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经过20多年的实践, 我国目前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一是清华模式, 二是“三在”模式, 三是共建高水平运动队模式, 四是北体模式。这几种模式已成为组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运动员的主要来源, 并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现“教体结合”是一种大的趋势, 而且这方面的进程在北京奥运会之后明显加快了。在去年的广州亚运会期间, 新华社记者的一篇“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引得人们把对中国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学校体育。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 也有更多的媒体发出了体育回归教育的呼喊。

8.学校体育发展 篇八

关键词:社会体育;企业体育;学校体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校体育与企业体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为了凝聚人心、增强员工竞争协作的弄呢管理、塑造企业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多的重视企业体育队伍的组建。体育是企业在物质文化、形象文化中的重要载体,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必然会有侧重的悬着具有一定体育特长和技术能力的双重人才。因此为了实现学校的彭阳目标并使其得到更完善的发展,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校体育资源,除对学生进行规定和常规的体育课程教学外,可同事开展高校、企业双重人才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拓宽就业思路,使他们毕业工作后,不仅在工作生产上是能手,而且在群体、社区活动中既是一个积极参与者,又是一个有相当组织能力的策划者,为推动单位、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体育文化作出应有贡献。

二、对实施且与体育人才培训的必要性的讨论

(一)从市场经济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来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就业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但是专业上的,而且包括了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以及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即要求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有相当的与其专业相关的综合素质,如敬业爱岗精神,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心理承受里和有序竞争的适应力以及问题爱好等。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成为四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是企业的重要技术骨干力量。因此,他们在学习期间除专业学习外,还必须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体育教育途径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和手段。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引导个性发展、促进和改善人际关系,使性格开朗,调节心理、陶冶情操,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

(二)从体育功能的深化发展来分析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自身的功能也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体育的商业化运作,使体育功能更为广泛和深刻,内容更丰富多彩。例如许多体育明星成了不少企业产品的形象大使和代言人,并有了自己的经纪人。许多重大的体育活动都有不少企业厂商冠名赞助,使参与的各方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等。这一切都说明了体育的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体育功能的深入发展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向着一个更高的层次推进。蓬勃发展的由亿万人参与的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群体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合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已经深刻意识到通过体育活动可以调节个人的健康心理状态,可以调整好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增强企业内部的团队协作精神。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下,體育功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三、学校实施企业体育人才培训的途径和方法

(一)高校实施企业体育人才培训的有力因素

1.高校往往与各企业集团进行知识、技术上的交流或有实习就业上的合作,这位高校实施企业体育人才的培训提供了便利条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体育特色项目,学校体育可以根据各企业的需要,选取具有普遍要求的项目,改进课程设置,实现企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互动。高校在实施过程中,有着深厚的公共体育教学的底蕴,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数量、专业种类、理论知识、教学经验等综合素质上都有较高的水平和条件,为实施培训提供了人才基础。另外高校有着大量的体育场地设施,为实施培训提供了物质基础。

2.高校的体育场馆、体育设施较为完备。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的体育教学任务,而且在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中,许多高校还承担周边社区、企事业单位的体育活动和比赛任务,这些都是保证开展企业体育人才培训的必要条件。

(二)实施企业体育人才培训的途径和模式

1.普及型:就是在现行的公共体育教学中,相应插入一定教学时数有关企业体育人才培训的教学内容,包括企业体育人才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带有典型代表性的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技能,同时还要学习一些这些项目的教授方法和手段。组织学生到校外、社区、企业单位参与实践,课内课外集合,学校社会互补,使学生工作后成为一名企业内群体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

2.专业型:在现行的公共体育教学班中,挑选一部分酷爱体育运动,并具有一定专长的学生组成专门的教学班,根据不同企业现实状况的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形成校企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体育组织、活动新型人才的需求。专业班学生因为有企业所需要的兼备能力,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受到有关企业的关注并容易被录用,这也为他们毕业后求职增添了一项新的优势。在企业中他们基本都是群体活动的骨干力量,能独立组织和领导群体活动的开展。

四、实施企业体育人才培训的必要措施

(一)加强思想工作

领导重视是关键,只有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关心下,人才培训工作才能得到正常顺利的开展。因为这也是贯彻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是进行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也是学校毕业生增添竞争上岗的优势,因此这项工作重奖3得到领导的重视和关心。

(二)制定企体育人才培训班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根据已制定的培养的总要求,认真制定好培训班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这些教学文件中,必须把一下内容确定下来:一是设定教学计划的总教学时数;二是教学内容的确定;三是确定实习时数、方法和要求;四是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

在初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改,使其更符合培养目标和企业群体活动实际的需要

五、结束语

学校实施企业技能和体育人才兼备是一项教育改革的新举措,他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它的实施有很大的可行性。这项工作做好了,学校和企业就会出现双赢的局面,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顾圣益.现代体育管理学-理论与应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电视剧《国家命运》观后感范文下一篇:中秋送朋友的短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