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乡村旅游规划案例(共8篇)
1.山东乡村旅游规划案例 篇一
山东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同步进行 据中国吃网了解,今年山东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同步进行,省旅游局更大重视。民盟省委秘书长、山东省旅游局特邀行风建设监督员张继平,就此项政策发表了看法。
“十二五规划要求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新途径。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张继平说,据我省主管部门最新资料显示,2010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海内外游客1.33亿人次,同比增长42%,旅游收入531亿元,同比增长43.2%。
全省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达到2300个,经营业户超过4.4万户,从业人员达到17.9万人,间接和季节性从业人员达到130万。截至2010年末,全省建成全国旅游强县1个(长岛县)、省级旅游强县试点县18个,旅游强乡镇136个,旅游特色村146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40个。
据中国吃网了解,3月初,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在浙江宁波联合召开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验交流会,交流各地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并向社会公布了2010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32个示范县和100个示范点。其中,山东荣成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昌邑市绿博园、沂南县竹泉村旅游度假区、烟台市农博园、阳信县金阳街道办事处、青岛大泽山葡萄观光园、青岛市枯桃花卉实业有限公司入选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
3月15日,省政府下发了《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2011-2015)》,到2015年要打造50个乡村旅游知名品牌,5个4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全省乡村旅游年接待能力达到3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
张继平说,从一般意义上讲,休闲农业是以落实“十二五规划”,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目标,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联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乡村旅游则是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以及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乡村观光、度假、休闲等需求的旅游产业形态。“尽管二者有所区别,但涉及的产业、资源和参与主体都是农业、农村、农民。”
张继平强调说,“现在的问题是,有些政府部门和地方官员,在落实中央和省文件精神方面,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督导,人为地造成乡村旅游的无序开发。”他举例说,由于乡村旅游起点低,从业人员素质、相关设施建设都有待提高,个别地方打算把设在市区的星级酒店迁移到农村,以提高乡村旅游档次。
“这样一个简单复制到乡村的高档楼堂馆所项目,即便达到五星级标准,参与主体还是农民吗?”张继平认为不妥。他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必须立足保持“三农”本色,切实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这是一个牵涉到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基层稳定和不容动摇的重要原则。
对此,政府必须下真功夫专题研究如何加强有效督导,坚决杜绝只要资源不要农民的短期行为,从制度上保障农民能够进入决策、参与管理、得到实惠。
张继平主张,政府督导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一项既紧迫又重要的实际工作,就是督导设置全省统一的协调管理常设机构,牢牢把住乡村旅游发展链条的各个关节点,分段、有效地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他建议,借鉴消协模式,参照浙江、海南以及国外经验,设立省、市民间自律管理的常设机构,例如“乡村旅游管委会”、“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从规划、准入、建设、营销、推广、协调、合作、监管等环节,合理、无缝、有效地分配政府各主管部门的管理效能,实施规范督导和有效监管,从体制、机制上规避“齐抓与共管、都管都不管”管理怪圈的社会风险。
“我省乡村旅游确有成熟的点,尚无成熟的面。如果能率先在全国建成规范、标准、有序的省级行政区域,实现„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省‟,乡村旅游必能为加快缩小城乡差别做出贡献。”在写给省长的政协信息专报中,张继平提出了如此建议。
2.山东乡村旅游规划案例 篇二
关键词:环境伦理,乡村旅游,信阳
1 环境伦理观内涵及运用
环境伦理唤醒人们的生态良知,使人们在切身行动中明白在自然中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实质上是为人确立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它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也承认人类的道德代理人的责任和对自然的保护作用,以及人类在社会中环境行为的道德规范[1]。所以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使旅游活动中参与的所有人具有环境伦理意识的基本素质,然后在行为中通过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承担各自的责任。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2006年至2014年“环境伦理”相关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近几年研究“环境伦理”基本理论的论文数量比重较大,说明目前国内学者们对环境伦理的研究仍然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有关“环境伦理”应用类学术论文并不是很多,各个研究领域的涉入并不是很深入,相应的实践研究成果也不是很丰富。这说明环境伦理的实践应用将是我们以后研究的重点。
2 信阳胡店乡村旅游问题分析
胡店位于信阳市郊,其乡村旅游雏形很早就已呈现。2008年“石榴文化节”的举办标志着该区乡村旅游正式对外开放。随着政府的投入,旅游市场规模初步扩大,发展的积极态势呈现[2]。但在对该区调查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势必影响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1 旅游参与者环保意识不强,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胡店“中华石榴城”周边的经营实体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促使其发展规模迅速膨胀,接踵而来的就是旅游垃圾、经营垃圾、生活垃圾等的处理问题。特别是在“石榴美食一条街”的特色饭庄区,经营垃圾、生活垃圾没有很好处理,产生的废物、粪便一般是直接往屋后的坑里倒,不加任何处理。
游客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对景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随地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景区优美自然风光的保持[3]。
胡店居民是当地乡村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和游客参与程度基本一样。胡店居民素质和游客相比更是不高。他们小农意识浓厚,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对自身行为约束力弱,主人翁意识不强,又受长期卫生基础设施欠缺的影响,以致不注意周边生存环境的保护,对水源保护不够,对林木的任意采伐不觉得有问题,认为当地林木够多,不用珍惜,考虑不够长远。同时,对当地经营者的不合理经营方式没有发挥主人翁精神予以制止,觉得和自身关系不大。
2.2 旅游参与部门不能与时俱进,影响旅游发展
2.2.1 组织部门投资不够,配套设施不齐全
“石榴文化节”的举办为胡店乡村旅游打开了局面[4]。管理部门和开发部门根据胡店乡自身优势,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投资。但长远来看,这种投资对该区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仍是不足,周边乡村的道路、停车场地、垃圾处理、公共厕所、住宿餐饮、通信设施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
到胡店游玩的游客多为周边城区的居民,出游形式多样,出行路线不固定,交通工具多样化,常以自驾游、自助游形式出现,随时随地停靠观赏美景。例如,不算宽阔的乡村公路,在旅游旺季停车位不足、交通拥堵、意外事故处理无保障等等现象频发,给旅游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2.2.2 旅游产品开发不够,资源浪费严重
胡店主要旅游产品是当地初具规模的特色石榴园,为游客提供观赏、采摘等场所。石榴园存在明显的淡旺季特征,导致该地乡村旅游季节性较强。赏花于春季,纳凉于夏季,采摘于秋季。旺季时人满为患,淡季时无生意上门,资产的闲置浪费严重。究其原因,当地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旅游资源没有深度挖掘,人文环境资源没有展现。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采摘、体验、观光等物质欲望浅层面上,缺乏精神需求[5]。当前,在中华石榴城也有石榴诗词等石碑标志,但只是形式文化,不能深入人心。很多游客在采摘、赏花之余也只有玩玩牌、聊聊天而已,娱乐休闲类项目不丰富,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求。
2.2.3 经营管理理念滞后,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不少乡村旅游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理论内涵、本质属性等没有深入的探究,在开发经营中首要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对生态旅游环境的营建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足,甚至在开发初期就造成环境的破坏。经营胡店石榴庄园的是当地石榴种植户,在资源的投资开发上,理念不能与时俱进,重建设轻环境营造的现象严重。经营模式也是以一方经营模式为主,相对单调,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另外,经营者服务意识不强,细节之处考虑不到,直接影响游客重游心情。
3 胡店乡村旅游环境伦理构建
3.1 对旅游活动参与者进行环境伦理素质教育
对旅游活动的参与者进行环境伦理的基本理论教育,使他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树立环境伦理意识。
3.1.1 确立乡村旅游的环境伦理教育对象
胡店乡村旅游的环境伦理教育对象主要有:旅游管理者、旅游组织者、旅游开发者、旅游者及胡店居民。他们是否具备环境伦理理念,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否遵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管理者,主要是县(乡)一级的旅游管理部门,有胡店乡政府、平桥区政府以及平桥区旅游局等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具有环境伦理意识才能在政策把握和问题处理上做出符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和处理意见。
组织者,主要是一些旅行社管理人员及导游。目前胡店乡村旅游多为周末游、自助游等形式,旅行社参与的并不多。此类环境伦理主体不多但很重要,他们具有导引作用。
开发者,有胡店石榴庄园和玉泉山庄的开发者以及其他从业服务人员。庄园和山庄的开发者是原来的石榴种植户。从业人员主要是本地的居民。周边的农家乐饭庄经营者大多为个体农户,多属家族生意,老、中、青、少都有,各种环境伦理素质均不是很高。
旅游者,他们是以信阳市及其他八县区的城市居民为主的散客和随旅游团而来的省内外游客。他们是旅游活动的主要服务对象。
居民,可分为旅游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直接参与者主要是在景区内从业的服务人员。间接参与者指景区周边居民、旅游业的受益者。
通过以上对胡店乡旅游参与者的具体分析,胡店乡居民在本乡旅游活动中是主要的参与者。可以分析出环境伦理具体教育对象具体包括: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旅游者、胡店居民。
3.1.2 确定当地环境伦理教育的方式及内容
不同的教育对象适应不同的环境伦理教育方式。
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此类人员,他们文化素质较高,为民服务意识较强。并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现代化的办公配套设施,报纸信息、网络信息普及,每周都有政治理论学习机会。目前,他们环境危机感比较强,接受环境伦理心理适应度很高,一般的宣传教育方式都适应,例如宣传教育和培养等。具体内容主要有进一步加强他们的环保责任感和危机感;提高其环保政策法规水平及科学决策能力。
旅行社从业人员:旅行社管理人员和导游素质较高,工作中是以旅行社利益最大化基础上来进行管理、策划的,具有一定的功利心态。针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有:下达具体政策法规、奖惩制度等措施与日常理论学习相结合。主要使其掌握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事业心和责任心,提高责任感,从而引导游客规范旅游行为。
旅游者:大多是城市居民,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他们自身修养的表现。对他们的环境伦理影响主要是导游的讲解和旅游地环境保护政策宣传册、宣传标语、警示牌甚至是旅游地从业人员的宣传。例如,在胡店石榴广场设立专门教育区域,强化旅游者对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从而引导游客的旅游消费行为,使其在旅游活动中以减少资源浪费、保护旅游地文明和文化为主,使自身旅游消费行为适合环境道德规范。
胡店居民:胡店居民的教育是整个旅游地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基本上决定该地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成败。笔者对胡店乡人口情况作了基本调查:2006年男女比例是53.5% 、46.5% ;2007年男女比 例是53.9% 、46.1%;2008年男女比例是53.6%、46.4%;2009年男女比例是52.8%、47.2%;男女平均比例:53.45%、46.55%。胡店乡96%以上居民在辖区的18个村,只有少数在镇上。同时,数据显示该乡女性劳动力比例不低,并且参与该区旅游活动的女性居多,大多负责卫生保持、饮食打杂等工作。这样,女性教育在胡店环境伦理教育中比重较大。考虑女性接受知识特点,在村镇居民的环境伦理教育中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最好从正反两方面开展环境伦理教育活动。主要教育形式有:广播、电视和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宣传;环保民间团体开展公益活动等类型的环境教育;以村委会为单位成立环境保护业余学校等。要使村民树立节约土地、保护林木和水利设施的观念,改变只顾当前利益的狭隘意识,让他们知道当地环境资源对他们的意义,环保对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功用,从而激发当地居民自愿参加环保活动,规范自己行为。
3.2 规范乡村旅游活动参与部门的行为
在环境伦理观的指导下,旅游参与主体要正确处理好不同的利益关系,在旅游活动中遵循符合环境伦理要求的行为规范,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在旅游活动中指导人们放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将破坏和污染扼杀于源头,政府管理部门和开发经营部门的行为规范尤为重要。
3.2.1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思想指导下政府管理部门的行为规范
旅游管理者主要指当地政府极其下属机关部门。我国目前仍处于依靠政府强制命令的方式来实现环境保护的阶段。管理部门作为环境伦理的主体,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它的社会行为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他们主要职责就是制定环境制度相关的法规、条约,并进行政策引导,加强监管和资金投入。
第一,制定环境政策,加强监管。政府管理部门要解放思想、转换思路,深刻认识,正确理解旅游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制定合理的保护环境的政策、法规、条约等,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使各种政策条文落实到实处,不要成为一纸公文。作为上级管理部门,同时要对该区环境质量、环境承载力、旅游产品模式等做动态监控,对环境的利用情况随时反馈给旅游开发经营者,让他们了解本区环境利用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经营方案。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乡村旅游作为本区的新生力量,发展刚起步,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除了政策上的扶持,还需要资金的支持。对一些公共配套设施进行建设、修缮。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投资,发展壮大乡村旅游。
第三,制定奖惩措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当前,政府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只是在具体操作中,一些法规政策没有落到实处,一些监督、奖惩机制还不够完善。下一步就要针对当地乡村旅游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可以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责任到人。设立景区考察站对景区定期进行评估,考察指标优良的景点要经济奖励,不合格的要惩罚。严肃处理工作中的违规实例,杜绝一切非伦理现象的发生。政府部门不能因当前仅有的经济利益,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作为。
第四,发展政府职能,协调各部门关系。旅游业的收入分属于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交通、餐饮服务等部门和集体。其中旅行社、交通等部门和旅游者只是竭力利用旅游资源,以自己利益为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措施,使他们各负其责,共同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旅游规划及发展的综合协调、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各部门涉及旅游方面的工作,要事先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
另外,教育生态化方面也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参与。它可以通过组织编写环境伦理方面的出版物、宣传材料或影视材料,加强宣传教育队伍基本建设等途径来保障环境伦理教育的进行。
3.2.2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思想指导下旅游开发经营部门的行为规范
旅游开发经营部门受政府调控,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主体。或者说环境问题的出现一大部分是开发者的非伦理行为造成的,必须由他们来解决。他们了解和掌握环境伦理思想,以一种长远的眼光看待开发活动,并在开发中实施与行动,是旅游目的地开发和管理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一,保持景区生态化建设。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要本着“保护第一,开发建设第二”的原则。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注意建设应与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旅游设施要选在乡村旅游区域外面,这就减少了对风景特色的破坏,同时也保护了风景区的现有质量。要限制修道路,尽可能减少对当地现有环境的干扰破坏。建筑物占地面积要做到最小,并减少建筑材料用量和能源消耗。增建建筑色彩、体量风格应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气氛协调一致。建筑材料应以土、木、石、竹等乡土材料为主。要考虑其成本(不同材料在其生产过程中会消耗不同的能源,生产成本不同。)、对环境的影响(要避免使用在制作加工过程中会生产大量的CO2或放射出潜在有毒物质的材料,还应减少不可更新资源材料的消耗。)及耐久性(某些材料比较耐久,最初买时可能投入较多,但由于维修保养费用低,仍可达到节约的目的。)等因素。避免使用不可回收使用的一次性产品和塑料容器。
第二,挖掘乡村资源内涵,弘扬特色文化。乡村旅游要“洋”,洋不过国外;“豪华”又比不过高级饭店,它应本着“人无我有”的宗旨,发挥自身的“农”“土”优势。“农村风光”“农舍民情”“农家饭菜”及“农事活动”,实现产品的特色化,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这才是开发的重点与难点。
胡店除了石榴以外还有花生、瓜菜、生猪、渔业等特色农业,可以从它们入手,扩大产品类型。一些鱼塘周边有瓜田,可以在鱼塘旁边建农家饭庄,以垂钓、采摘、吃地锅饭为主吸引游客。胡店的石榴文化源远流长,需要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除了刻碑、写诗以外,还应开展一些文化节目。另外,石榴的加工产品也应该作为胡店的特色,把石榴茶、石榴酒的药用宣传给游客,打出旅游纪念品特色。在宣扬农业科教作用方面,这里的石榴研究所、试验田、资源库也有很大的科教意义,值得进一步向游客开放。
第三,卫生系统构建。目前,乡村旅游对自然资源的破坏,除了基础设施建设的侵蚀,最重要的一项是景区内污染物带来的环境破坏。
据统计,在我国北方的观赏型旅游区,旅游者产生的主要污染物量为粪便约400g/(人.日)、BOD约40g/(人.日)、氨氮约7g/(人.日)、悬浮固体约60g/(人.日)以及垃圾约200g/(人.日)等。其实,全国绝大多数旅游地旅游污染物的产出量都超出旅游区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所以必须对污染物进行人工处理,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增设有机垃圾垃圾桶,对无机垃圾定点收集,统一覆土掩埋。在景区内主干道上设置充足的生态厕所。
另外,旅行社管理人员也应该根据旅游地的承载量对游客路线的安排做及时地调整,从控制客流量来调节旅游地环境的压力。
4 结语
3.山东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篇三
关键词:山东省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文化
我国的现代乡村旅游活动从90年代正式开始,它以乡村性、平民性、廉价性、体验性受到了都市人的欢迎。2006年初,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强调“旅游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以旅游促‘三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存在明显的初级化行为,更深层次上关注乡村旅游的开发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乡村旅游资源的产品化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真正结合起来。本文就山东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希望对山东旅游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山东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顾
1、对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认识不足。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乡村旅游的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人们的研究尚处于摸索状态。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多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低层次上,很少注重提升其本身的知识文化内涵及参与性,对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从本地农村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采取“拿来主义”,生搬硬套,缺乏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因此山东省在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认识方面有待提高,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增加乡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进而带动乡村旅游乃至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2、缺乏统一规划,乡村旅游人才缺乏。山东省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并且旅游开发的重复性建设情况较为突出,整个半岛地区几乎都在搞“渔家乐”,威海、烟台、日照、青岛,基本是各市自己规划,没有考虑到与周边城市的协调性和重复性问题,导致客源的分流及人力、资金的浪费。由于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起步较晚,缺乏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及经营技能的开发和经营管理人才。在实际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中,用人制度极不完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法制意识淡薄,导致乡村旅游大多处于粗放经营阶段,严重制约了山东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季节性明显。山东省乡村旅游多集中于观光农业旅游产品开发,面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开发重视不够,在开发过程中,往往忽略对乡村环境的综合利用,难以满足游客的多种旅游需求,导致游客逗留时间过短,经济效益不高。同时,多数乡村旅游点的配套服务功能较差,造成乡村旅游产业链不完整,影响到乡村旅游经济效益获取。并且受自然气候条件、农事的影响,乡村旅游时间具有季节性,淡旺季的反差明显,也引起了乡村旅游吸引力的季节性差异。
4、缺乏特色,创新能力较差,市场运作能力较差。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农业特色。但是目前各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还是过于雷同,较多局限于果园采摘、农家乐、渔家乐方面。有些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往往照搬其他地区模式,没有真正结合自身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不但不能取得好的开发效果,反而造成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另外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一些乡村旅游点的经营管理不能与时俱进,随时根据市场发展调整经营管理思路,经营管理意识落后,不能认真分析自身所面对的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营销工作,导致自身逐渐淡出乡村旅游市场。
二、促进山东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好有力而正确的宣传。针对人们对文化内涵的认识不足,相关的团体或部门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小型的教育和文化活动,加强人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使人们的认识有所提高。在不断地参加这类活动的过程中把旅游观念深入人心。
2、统一规划,培养专业旅游人才。在规划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政府在贯彻实施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可以向上级部门提出建议性的申请,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统一规范乡村旅游行业中的不和谐行为,重点避免旅游开发的重复性。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培养并引导专业的旅游人才是重中之重。
3、积极拓宽开发模式,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开发模式的单一往往会限制旅游本身的吸引力。在综合利用已有的模式下,我们应该积极开发新的旅游模式,利用乡村自身的环境和特点,针对旅游者的心理和需求求创新求发展。在季节性明显差异时,可以创造合适的环境,对本身存在的限制性因素进行改造,加强人为的一些效果。
旅游市场的运作和发展极为迅速,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在分析市场行情变化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企业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努力做到与市场接轨。
4、加强山东食文化和节庆文化开发,提升文化品位。
(1)创新思维,发掘山东饮食文化资源内涵,重塑品牌形象。“食”在旅游六大要素中占有较重的比例,饮食文化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有非常多的特色小吃存在,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注重对这些小吃的开发力度,以“到某某乡村旅游,吃正宗某某小吃”作为其中一个卖点,既满足了游客对美食的需求,还可以带动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
(2)搞好节庆型乡村旅游,创新体验型旅游产品。山东省节庆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有庙会、节会等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如济南千佛山庙会、淄博元宵灯会、胡集书会、孔子文化节、青岛海云庵糖球会、汇泉萝卜会等。此外还有一些创办的新兴节会,有青岛国际啤酒节、烟台国际葡萄酒节、栖霞苹果节等;借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泰山国际登山节、文登国际昆箭山会等。这些节庆旅游文化资源,更多的是起到了旅游景点的补充作用,应该在发挥其补充作用的同时,结合本地特色,将节庆活动的文化性与体验性、娱乐性、趣味性充分结合,给旅游者广泛的空间。
5、借势“山东半岛城市群”,合理布局半島乡村旅游区域。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八个城市,在该城市旅游群内,乡村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既有烟台、日照等地发展较好的“渔家乐”风情体验游,也有以潍坊杨家埠为代表的民俗旅游,还包括烟台南山村等小康型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寿光蔬菜高科技乡村旅游等多种形式,基本上包涵了整个山东乡村旅游类型的大部分。但是目前山东半岛城市群内的乡村旅游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合理的现象。各自为战,重复性建设问题突出。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联合体的成立,以及一些政府扶植措施的出台,半岛乡村旅游业发展正好可以借势登上一个新台阶。借势半岛城市群,通过旅游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实现各地市旅游资源共享,各地市可以及时了解乡村旅游市场的游客动态及消费需求,并进行迅速调整。通过各区域间的合作,可以形成多种乡村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产品,游客既可以选择单纯的烟台、日照“渔家乐”体验旅游线路,也可以选择济南、淄博、潍坊一线的民俗风情游,还可以选择渔家乐、民俗风情、自然观光等乡村旅游点组成的复合型旅游线路。大的选择空间、种类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周到细微的旅游服务、便捷的旅游通道……,这些都是乡村旅游市场获得良好发展的必要因素,也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区域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所在。
6、因地制宜,创新山东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并不是单一的,单纯套用某一种模式反而会起到与期望值相反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鉴于山东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部分地区可以借鉴“政府旅游管理公司村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本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政府负责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制度保障,为旅游管理公司创造良好的投资开发环境,旅游营理公司负责日常的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村民旅游协会负责处理好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并负责维护和修缮各自的传统民居,协调旅游管理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负责客源市场营销,组织旅游团队。当然我们也不能只拘泥于这一种模式,目前山东省正在全省推广“沂水现象”旅游兴县的经验,这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通过积极推进“旅游型村镇”建设,总结推广旅游促进城镇化建设、旅游特色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勇于规划编制、宣传促销、人才培训和配套设施建设。
结论
总之,山东省的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同样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管理者和经营者进一步理清思路,转变观念,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与时俱进,针对本地特色及对应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活动,从而使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迈向更高台阶。
参考文献
[1]汪德华.利用传统节庆文化 发展乡村旅游.乡镇经济.2007.12:41-43
[2]孔繁嵩.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 山东大学,2007
4.乡村旅游发展纪实典型案例 篇四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乡村旅游发展纪实
摘 要: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是灵魂,注入文化的乡村旅游才有生命力,是助力脱贫的有力抓手。
关键词:文化,灵魂,乡村旅游,新路
一、基本情况
团结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因时代楷模黄大发的“大发愚公”精神享誉全国,距城区100公里,总面积为46.2平方公里,属省级深度贫困村,全村平均海拔1250米,辖39个村民组,共有1540户543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57户1767人。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这曾是团结村最真实的写照,该村是播州区最偏远的一个行政村。
近年来,该村依托“大发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资源,盘活土地资源变资产,做活乡村旅游+文章,深度贫困村成功蜕变成美丽乡村,绿水青山终变金山银山。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456元。
二、主要做法
(一)弘扬“愚公”精神,铸就美丽乡村灵魂。一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争取中央主流媒体、国内知名媒体和省级媒体聚焦黄大发先进事迹,广泛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形成了中央、省、市、区四级宣传部门共同发力,多家媒体多种形式共同发声的宣传格局和强大声势,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2017年,黄大发被中宣部评为“时代楷模”,入选“感动中国2017人物”,82岁高龄的老支书短时间内成为“网红”人物。二是创作文艺作品推广。录制了电影《天渠》,创作了《大发说》、《大发渠》、《喊一声老黄》等歌曲,让大发事迹唱响全国。三是打造教育基地。修建了“大发渠”陈列馆,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形式全面展示黄大发带领村民修渠的艰辛历程。2018年,接待各类开展教育活动团队2100批次13万余人。
(二)立足绿水青山,绘就美丽乡村新貌。一是以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变穷窝为景区景点。充分用好山、水、村寨、文化这些“宝贝”,围绕资源建景区、铸品牌,出精品,把乡村民居变花园、污水滩变成荷花池等,把贫困村打造成既有“净界”又有“颜值”的旅游景点。按国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完善了该村相关配套设施,修建了“大发渠”观光长廊,完成道路绿化3000米,改造美化村民民居院落100%;新建景区门头、旅游公厕、停车场等;建成稻里野舍、星空木屋、悬崖酒店等特色民宿。二是借山成景,丰富旅游业态。实施了“乐耕田”项目,开发旅游观光、体验、休闲项目10余个,吸引各类消费群体到该村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2018年,共接待游客20.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6亿元。
(三)创新“三变”实践,成就乡村旅游新路。一是引进投资金凤凰。引进了贵州中天金融集团与“时代楷模”黄大发手拉手,携手并肩,与该村党支部建立“以企带村、村企结对、村企互动、村企共融、村企共营”发展模式,分别成立贵州大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贵州大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引领乡村三产融合发展。二是探索“三变”新模式。中天金融携手团结村通过农业公司和旅游公司两个平台,以“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社员”等模式,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融合一二三产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由公司出资金,该村以村集体土地、大发渠入股,股份归大发渠109名建设者所有,平台公司收益的80%用于反哺乡村。同时,村民以土地、房屋等入股公司,由公司订单式引导村民种、养殖市场需要的农副产品,将民居改造成乡村特色民宿等。目前已发展黄桃260亩、向日葵200亩、小米120亩、稻+蟹50亩、蜜蜂520箱、养殖肉猪3200头;利用农副产品开发了大发米、菜籽油等“乐耕田”系列旅游商品20余种,改造旧民居为特色民宿15栋,参与发展农户100%,让全村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三、发展启示
(一)找准产业定位是关键。该地以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发展定位,把一二三产融合变成旅游新业态,将城市的需求和资源、农村的生态和产业、文化等资源集聚起来,实现资源和产业的融合,形成农村经济多元化,吸引游客走进来。
(二)挖掘特色文化是核心。该地紧紧依托时代楷模黄大发新时代“愚公精神”在全国的影响,深度挖掘和弘扬其精神内涵,让大发天渠事迹红遍全国,教育意义深远,有力地提升了该村的知名度。
5.山东乡村旅游规划案例 篇五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经典案例》上报材料要点
一、材料要点
1、基本情况。包括乡村旅游村的名称、面积、规模、区位、交通状况、资源条件、设施条件、主要业态、服务项目、收入构成、主要特色以及整体经营状况等。
2、开发及组织架构。乡村旅游村的开发主体、经营主体、政府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经营模式以及开发经费的来源等。
3、发展历程。乡村旅游发展经典案例的初创日期、主要发展阶段及特征、各个阶段的基本经营情况、未来发展的主要设想等。
4、市场状况。开业以来(或正式统计以来),乡村旅游村的历年接待游客规模、乡村旅游收入,游客的主要来源和构成、人口统计特征,平均停留时间,主要消费项目,游客满意评价及投诉情况,乡村旅游村的市场开发情况(包括市场开发经费来源、经费规模及安排、主要市场开发策略),以及网络预订、电话预定等情况。
5、经营主体情况。乡村旅游村的经营主体情况介绍,包括经营主体的构成、性质、总体规模、盈利情况,以及代表性经营主体的详细说明资料。
6、经营主要业态及其发展情况。乡村旅游村主要经营哪些业态,开发哪些产品,提供哪些服务项目,举办哪些乡村旅游活动,各种产
品、业态、服务项目、节事活动的开发历程,以及目前各种业态的发展情况。
7、人力资源开发情况。乡村旅游村各类经营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构成情况,人力资源培训的情况,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8、主要做法和经验。乡村旅游村发展过程中,在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市场开发和促销、经营管理制度、标准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等各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做法,制定了哪些政策和制度,形成了哪些成功经验。
9、各种文本性材料。乡村旅游村的发展规划(包括图件)、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规章制度、乡村旅游村的市场开发方案、宣传材料以及其他相关材料。
10、书面采访材料。为了使《乡村旅游发展经典案例》形式更鲜活、内容更丰富、思想更深刻,将采取书面采访形式,对乡村旅游经典案例的主要领导(县政府领导、县旅游局领导、乡镇主管领导、旅游村领导)、乡村旅游村的经营管理者、代表性的乡村经营户等,进行深度访谈,集成他们的实践智慧和思想结晶,充实和丰富材料素材。每个乡村旅游经典案例提供至少3位书面采访的材料。
二、书面采访要点
针对乡村旅游经典案例的相关主要领导、经营管理者及代表性经营户,重点采访以下内容:
1、您对本乡村旅游村发展的基本认识和评价。
2、您认为本乡村旅游村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里的哪些做法是值得借鉴的?哪些做法是需要引起注意、尽可能避免的?
3、您认为本乡村旅游村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4、主要模式、经费来源、市场来源、产品关注点、投诉的重点、网络预订、电话预定、对自驾车旅游的营销方式和服务体系。
5、您认为哪些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旅游发展要取得成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6.走进山东蒙阴的最美乡村—岱崮 篇六
走进山东蒙阴的最美乡村—岱崮
一首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可能让一部分人知道沂蒙山,或者知道革命老区,知道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红嫂”。在这第一印象的前提下,给人的印象仍然会是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更不会想到就在这个革命老区里,有一个继“张家界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丹霞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岱崮地貌。山东蒙阴的岱崮镇便是岱崮地貌的核心景区。说景区也叫景区、说不叫景区也不叫景区,是因为岱崮镇为满足来旅游的做了一些准备工作而已,这儿既不买门票也没有收费。(止处有点小变化,进景区不要门票,现在东蒙集团出巨资打造岱崮旅游胜地,给游客创造了舒适的旅游环境,从吃住行上提供了超值的服务)更可贵的是这儿的民风朴实,热情好客。让我对老百姓的感动远远超出了领略风景的心情。不愧为革命老区、支前模范区。“崮”的典型形象是外表呈圆形状,顶部平展开阔,周围峭壁如削,像戴着“石帽子”,是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其裸露的“石帽子”,由坚硬的石灰岩组成,高度在10至100米之间,地貌学上称之为“方山”,当地老百姓称为“崮”。沂蒙崮是一轴泼墨山水长卷,妖娆瑰丽,巍峨壮 观,婀娜多姿,气象万千,使人不禁引起无尽的遐思,那一座座风姿绰约,形态各异的山崮,就是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彩照;沂蒙崮是一部民间传说故事,宛如沂蒙山区古朴典雅的民间风情画,又似赞颂沂蒙人民惩恶扬善、崇尚文明、大智 大勇的神话电视动画片,还如亦真亦幻、似有若无的海市蜃楼、世外桃源,令人浮想联翩,从中获得教益。岱崮地貌的美,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近年来,人类对大自然与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使得这种罕见的、未被现代人所挖掘的原生态之美逐渐的浮现出来。而追求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永远是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美好情感。岱崮地貌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净化自我灵魂,接近大自然的最好居所,使我们的灵魂在喧嚣的、纷纷扰扰的世界中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地。“岱崮地貌”不仅具有科学研究功能,还集风景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和文化旅游于一体,具有多种功能的开发价值。目前,蒙阴县岱崮镇已经制定了详细的保护和开发规划,把“岱崮地貌”风景群作为特色旅游目的地进行培育。岱崮地貌在从不为人知到不为熟知,到逐渐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书画家的画房、驴友爱好者向往的地方,不是没有道理的,据风水师介绍,岱崮地貌的画面最适宜作为居室和办公场所作为背景画悬挂。挂画的选择宜有靠:所谓有靠,即靠山。崮又叫方山,山稳适宜靠,即稳又牢固的挂画首选也就是岱崮地貌了。岱崮地貌的特点是群崮环绕形成盆地形状,即聚宝盆。岱崮地貌无疑是聚宝盛财之意。岱崮地貌崮顶之多,避免了挂画孤峰之避讳。作为讲究的摄影家和画家们,都会自己亲自精心制作一幅聚财的吉祥画挂在自己的居所或办公室里吧。这也是岱崮近来备受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7.山东儒治 新儒家的乡村“复辟” 篇七
1937年11月29日,济南城外千佛山,梁漱溟和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进行着一场艰难的谈话。此时,日军已迫近黄河北岸,远程炮弹越过济南城区直打到千佛山脚下。济南城弥漫着战争的阴云和百姓恐慌的情绪。
焦急万分的梁漱溟耐心地向韩复榘阐述着他的抗战方案——这显然已经超出了他所负责的乡村建设范畴,他希望说服韩坚守山东,组织军民团结抗战。此时的韩复榘去意已定。
抗战爆发以来,已算不清有多少次这样的劝谏了。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如此掏心掏肺的劝谏,到底是为了保护他苦苦坚持7年的山东乡村建设,还是仅仅出于生死存亡关头的民族大义?
无论如何,随着韩复榘的撤离,梁漱溟的山东乡村建设实验夭折了。这也是包括乡村建设在内的种种民国实验的悖论:在种种主义、理想之下,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指向复兴国家、避免沦亡。它们需要时间,但沦亡的威胁又是这么紧迫。最终,它们只能在隆隆的炮火声中,仓促收场。
选中邹平
事实上,1931年1月,当梁漱溟去济南会见韩复榘时,他对未来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就已经疑虑重重。这种依靠地方军阀的实验,他已经失败了两次。
1928年,老朋友李济深在广东主政,邀请梁漱溟去广东进行村治实验。但是,还没来得及实施,广东的政局就发生了变化,李济深被蒋介石扣押,梁漱溟的实验遂成空中楼阁。
1929年梁漱溟北上考察各地乡村建设,经过河南,恰逢梁仲华等人正在搞村治学院,梁漱溟应邀参加他们的活动。这一次的支持者是冯玉祥,也包括冯的老部下韩复榘。但是,不到一年时间,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退出河南,梁漱溟的实验再次破产。
尽管河南的实验失败,梁漱溟还是很有收获,那就是正式结交了韩复榘。许多年后,梁漱溟评价韩复榘“去山东主政八年,曾试图做出一些政绩。”“并非完全一介武夫。”
韩复榘自幼熟读经书,深信孔孟之道,同时还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和其他的军阀不同,韩复榘在山东刚一上任就提出了“澄清吏治”、“根本清乡”、“严禁毒品”、“普及教育”等四项施政计划,一时间山东上下吏治整饬,政风清廉,气象一新。
最重要的是,韩复榘对梁漱溟的品格、学识仰慕已久。1922年,当韩复榘还是冯玉祥手下的一个团级将领时,就在北京南苑听过梁漱溟的演讲。从那时起,韩复榘对这位现代大儒就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但那时候,梁漱溟并不认得台下这位军官。直到1930年,在华北考察乡村建设的梁漱溟应邀参与河南村治学院的创办,而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韩复榘大力支持其办学活动,由此开始了二人的正式交往。
1930年11月,当原河南村治学院副院长梁仲华与韩复榘面谈后表示,愿意接受韩复榘的邀请,并请梁漱溟一起来山东搞乡村建设,韩复榘心里自然十分高兴。从外人看来他似乎还有另一重考虑:梁漱溟主张的乡村建设,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他的统治。
前两次失败的阴影犹在,梁漱溟不得不思量再三。仅凭此前的接触,梁漱溟对韩复榘已经颇有好感。但他仍然不敢肯定这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机会。
两个月后,犹豫的梁漱溟来到济南,韩复榘专门设宴款待。席间,韩复榘对梁漱溟等人来山东搞乡村建设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十分爽快地拨给梁漱溟10万元活动经费,至于实验地点则任其挑选。宾主相谈甚欢,梁漱溟心中释然。
尽管得到了韩复榘的鼎力支持,梁漱溟等人却不希望乡村建设实验受到省政府太多的“关照”。他们提出了这样几条实验地点选择标准:地理位置离济南较近,但又不能太近,交通必须便利;社会结构要有代表性,政治上没有太大的干扰。
而当时的邹平,“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都较好,是我们搞实验理想的地方。它交通方便,在胶济铁路沿线,县城离周村火车站只有30多里地。县不大,人口不多,当时有17万多人”,“另外,邹平没有大地主,阶级悬殊不大,有利于实现梁漱溟的乡建理念”,梁漱溟后来回忆说。众人一致决定到邹平去。
县政革新
经过最初两年的艰苦摸索,邹平乡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一开始,对乡村建设运动一无所知的邹平百姓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梁漱溟不得不花大量的功夫发动群众、培养人才,为此他举办了两届乡村教师假期讲习班、两次农产品展览会,还试办了91所乡农学校,深入宣传乡村建设思想。
据研究院训练部第一届学员刘溥斋回忆,当初他们在训练部学的内容很多,从乡村建设理论、农村经济、军事训练、精神陶炼到农业知识、医药卫生全有。梁漱溟亲自主讲,“语调较慢,很清楚”。学员们“对梁先生的见解、主张,都很诚服”。
经过培训的学员又被派往乡农学校,负责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工作。如是再三,邹平百姓总算多少了解了乡村建设所为何来。
但梁漱溟最大的困难并不是群众的思想问题。尽管得到了韩复榘的鼎力支持,研究院起初并没有得到蒋介石的批准。在其建立不久,听命于蒋介石的国民党邹平县党部便公开反对其乡村建设实验。他们在党部门口搭起台子,张贴标语,发表演说,要求“取消研究院”,让“梁漱溟滚开”。梁漱溟不得不上书韩复榘,请求省政府帮助解决。
不仅如此,由于政策限制,邹平县政府沿用旧制,与研究院互不统属,矛盾不断。幸运的是,全国乡村运动的蓬勃发展迫使国民党政府调整了政策。
1932年12月,国民党中央在南京召开全国内政会议,全国各地乡村运动的代表人物均被邀请参加会议,梁漱溟也在其中。这次会议通过了县政改革案、地方自治改革案,准许各省设立一至四个县的社会政治改进实验区,可以不受中央和省政府法规的约束,并且可以截留50%的地方收入作为实验经费。
1933年7月,山东省政府正式划定邹平和荷泽为县政改革实验县,隶属乡村建设研究院。山东乡村建设迎来了自主改革的大好时机。振奋不已的梁漱溟立即在邹平开始了全面的乡村建设实验。他亲自担任邹平研究院院长,并一度兼任实验县县长。为了扫除实验障碍,首先进行的是县政改革。
梁漱溟将国民党的县区政府机构全部撤消,实验县政府“裁局设科”,把原来的公安、财政、建设、教育四个局裁撤之后改为五个科,并进行合署办公(所有科室集中在一个办公室)。
政府机关实行8小时工作制,建立考勤制度、例会制度等,县长、科长和科员们一样衣着简朴,没有特殊享受,和大家在食堂一起就餐,毫无官僚作风,政府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文化重建
梁漱溟认为中国的问题,不是阶级斗争而是文化失调。西方的革命手段,非但不能创造新中国,反而破坏原本和谐的中国社会。因此,救治中国,首要任务便是恢复儒家传统,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在梁漱溟看来,重建儒家文化必须恢复传统的乡约制度和乡村礼俗。他认为现行的行政机构以强制力来管理民众,既不能唤醒民众内在的道德意识,也无法调动其参与团体事务的积极性,老百姓最终还是“一盘散沙”。与此相反,宋代大儒吕和叔《吕氏乡约》所设计的古代乡约制度不仅包含了地方自治,而且是一种伦理情谊化的组织。梁漱溟盛赞其精神“完全是开明的、通达的、现实的。从这里很可以看得出中国原来的精神、原来有的道路。”
8.山东乡村旅游规划案例 篇八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要求,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把发展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造就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甘于奉献的乡村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基本原则。
——师德为先,立德树人。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引导乡村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教师以德化人、言传身教的作用。
——创新机制,强化补充。拓宽乡村教师来源,畅通大学生、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的通道,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教育事业。
——提升质量,提高待遇。加强培养培训,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地位待遇,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县域统筹,重点突破。积极实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强化县域统筹,形成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均衡配置师资的良性机制。
二、主要措施
(一)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
1.切实加强乡村学校党建工作。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乡村教师头脑,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深入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认真学习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强化乡村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关心教育乡村教师,适度加大发展党员力度。
2.高度重视师德校风建设。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要求,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落实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行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提高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宣传乡村优秀教师的业绩,充分激发乡村教师的工作热情。坚持依法治教,引导乡村教师严格遵守廉洁从教有关规定,做到依法依规执教。加强师德考核,在教师职务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二)健全完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
1.加强和规范教职工编制管理。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强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资源的统筹配置和管理功能,加强县域内教师调配力度,适当向乡村学校倾斜。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根据生源变化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定期核定教职工编制。达不到标准班额的村小学、教学点,按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落实农村学校机动编制政策,机动编制全部用于补充乡村学校急需的学科教师。中小学有空编的县(市、区),原则上按照中小学申报情况足额安排用编进人计划,及时招聘教师,严禁有编不补使用临聘人员。中小学现有编制总量达不到规定标准总量的县(市、区),可在县域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部分事业编制用于补充中小学教师,县域内难以调剂的,可在设区的市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中小学满编超编的县(市、区),由机构编制部门根据乡村学校实际需要,在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内,利用中小学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户,对确需补充专任教师的满编超编乡村学校予以补充。乡村学校使用临时周转编制的管理方式与城镇学校相同。妥善解决公办幼儿园、成人教育中心等机构占用乡村学校教职工编制以及提前离岗、长期借调人员等问题,严禁任何部门、单位以任何理由和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乡村学校教职工编制。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教学辅助和后勤服务问题。
2.完善教师招聘方式。从2016年起,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有关规定,可以县(市、区)为单位,不分城区、农村学校岗位,统一招聘、统一分配,并向乡村学校倾斜,也可按学校组织招聘。按照教师专业标准和任教学科设置考试科目,重点考察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合理确定招聘时间,一般每年3月底前启动报名工作,6月底前完成招聘工作。鼓励具备条件的市、县(市、区)探索采取先面试后笔试的方式招聘教师。
3.实施短缺学科教师补充计划。按照国家课程改革和开齐开足课程的需要,各市以农村义务教育学区为单位,2016年2月底前,全面测算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现状,2016年起统一启动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补充计划,用2年时间补齐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4.开展大学生乡村学校支教。从2016年春季开学起,每学期安排1万名师范生到乡村学校进行实习支教,其中,安排在财政困难县7000名,由省财政按照每人每月4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其他县(市、区)接收实习支教人员所需费用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400元的标准纳入市县财政预算。继续做好“三支一扶”支教工作。
(三)完善城乡校长教师交流机制。
1.大力推进城镇学校校长到乡村学校任职。各市、县(市、区)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轮岗要求,加大城镇学校校长到乡村学校任职力度。乡村学校校长岗位空出后,一律在县(市、区)范围内实行竞争上岗,鼓励城镇学校校长、副校长到乡村学校任职。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乡村学校校长轮换。
2.加大城乡学校教师交流力度。各市、县(市、区)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要求,完善政策机制,分年度按规定比例完成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任务。其中,城镇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教师中,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和县级以上名师、优秀教师等要占一定比例。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工作经历作为评聘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和评选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
3.优化乡村学校教师资源配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义务教育学区为单位配齐学科教师,实行学区教师资源统一调配,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在学区内推行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走教,由学区统筹协调相关学校给予一定补助,所需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4.鼓励名师名校长到乡村学校任教。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特级教师和省、市名师名校长到乡村学校任教。支持鼓励身体健康、近期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以及符合条件的社会人士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继续做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工作。对义务教育学段跨市、跨县(市、区)支教教师和到乡村学校支教的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及退休教师等,省财政安排资金予以补助。
(四)改革完善乡村教师培养模式。
1.完善师范生定向培养。鼓励市、县(市、区)政府与省内师范类高校开展校地合作,联合培养培训乡村教师。支持有条件的市开展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继续实施师范类专业初中起点“3+4”贯通培养,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完善培养模式,强化教育实践,增强师范生从教能力。
2.启动免费师范生全科教师培养计划。按照国家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选择部分省属师范类本科高校招收免费师范生,面向乡村学校培养本科层次“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学生毕业取得教师资格并经用人学校考察合格后,直接安排到乡村学校任教。2016年至2018年,按3000人、3000人、4000人分年度安排招生计划,共培养10000人,所需经费由省财政分年度拨付。
(五)大力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1.创新教师培训模式。省加大中小学师资培训对乡村教师倾斜力度,各市、县统筹安排资金,积极支持乡村教师培训。加强乡村学校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
2.实施送教下乡培训计划。由省、市组织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等参加的送教下乡培训团,以志愿服务方式,采取送教下乡、送培上门形式,对乡村小学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3.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适应“互联网+”新形势,加大乡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加快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17年,各市建成乡村教师网络课程资源平台;2018年,建成全省互联互通的乡村教师网络支持平台。
4.建立城乡一体化教研制度。完善省、市教研员定点联系乡村学校教研制度,全面实施县(市、区)教研员包扶乡村学校制度。以学区为单位完善乡村学校集中教研制度,努力提高教研质量。引导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组建教研共同体,支持乡村教师参与城区学校教研活动。
5.建立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采取1对1或1对多方式,形成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手拉手共同发展机制,城乡学校同学科教师建立教研、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活动等协同教学与资源共享机制,切实提高乡村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六)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办法。
1.调整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根据乡村教师人才队伍结构变化情况,调整优化乡村中小学岗位设置比例标准。从2015年起,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可在规定比例上限基础上上浮1-2个百分点。
2.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不作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乡村学校教师和城镇学校教师分开评审,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予以倾斜。在乡村学校任教(支教)3年以上、经考核表现突出并符合具体评价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七)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和生活保障水平。
1.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及时足额发放乡村教师工资,全面落实乡镇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政策。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符合乡镇工作补贴政策范围的,发放乡镇工作补贴。研究落实绩效工资总量向乡村教师倾斜政策。可根据教师居住地与执教的农村学校距离,由学校适当发给交通补助,纳入绩效工资总量,具体办法和标准由各县(市、区)制定。依法为教师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将公办乡村学校缴纳的教师住房公积金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施乡村教师年度健康体检制度,所需费用从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有条件的可由同级财政单列资金予以保障。落实到乡村学校任教的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足额发放。
2.妥善解决乡村教师住房问题。各地要落实无房职工住房补贴政策。逐步提高乡村教师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有条件的地方可提高至规定上限。适当放宽乡村教师购房贷款条件,利用各地消化库存商品房的有利时机,支持乡村教师使用公积金贷款、低息贷款购买住房。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乡村教师居住或工作地点,统筹就近就便妥善解决其子女入园、入学问题。
3.启动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各地要结合实际建设乡村教师周转宿舍,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范围,妥善解决乡村教师特别是新教师、交流轮岗教师及实习支教师范生等的居住问题,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政府可通过在学校或乡镇驻地购买、租赁等方式筹集周转宿舍,也可利用清理腾退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和现有校舍改建;需要新建的,按照每套建筑面积不超过35平方米,具备基本生活功能(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和水电暖齐全的标准,在乡镇学区驻地建设,山区、湖区及偏远学校也可在校内建设。
(八)建立完善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1.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各级政府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20年、1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优秀教师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在评选表彰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向乡村学校倾斜。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选拔时,乡村学校实行计划单列。
2.实施乡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计划。以农村义务教育学区为单位,每个学区设立1个特级教师岗位,实行任期制。鼓励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竞聘上岗。用5年左右时间,为每个学区配备1个特级教师岗位。
3.努力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各级政府要主动倾听乡村教师心声,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教育、宣传等部门要广泛宣传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营造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鼓励工会等群团组织主动协调帮助乡村教师,特别是乡村青年教师解决好婚恋等现实问题。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是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责任主体,要把乡村教师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考核和监督,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考核体系。
(二)健全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省、市、县教育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教育经费分担和成本补偿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力度。制定严格的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加强经费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坚决杜绝截留、克扣、虚报、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开展督导检查。省政府定期开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情况专项督查,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及时通报督导情况并适时公布。定期委托第三方发布山东省教师队伍建设报告。
各市要根据本实施办法研究制定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并于2016年3月底前报省教育厅备案,同时向全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山东乡村旅游规划案例】推荐阅读:
乡村旅游策划案例分析09-22
市乡村旅游规划07-18
山东各地旅游07-31
打造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07-08
乡村旅游思考09-13
乡村旅游汇报10-21
乡村旅游模式图文10-20
(乡村旅游)教学大纲07-22
山东旅游资源开发现状07-14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学生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