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

2024-07-05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10篇)

1.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 篇一

2012春季班福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线作业二答案

一、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主要表现在()。A.都坚持一样的政治立场 B.都坚持一样的基本原理 C.都坚持一样的思想方法 D.都坚持一样的前进方向 E.都有着一样的时代背景

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B.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 C.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不能离开实事求是 E.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3.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为它是()。A.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C.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 D.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E.人民主人翁地位和共同富裕的保证

4.我国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共同点是()。A.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 B.都依靠雇工经营 C.都是小农经济

D.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部分

E.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B.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C.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D.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E.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A.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B.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 C.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D.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E.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

8.新世纪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解决的两大课题是()。A.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B.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C.不断扩大党的组织

D.不断增强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 E.不断提高学习的水平

9.“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包括()。A.“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B.实行“两种制度”

C.在台、港、澳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D.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E.50年后再改变“一国两制”的政策

10.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的历程,我国已经形成了对外开放新的格局。这种新格局的特点是()。

A.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B.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C.实行了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D.只对外开放不对内开放

E.只在经济领域开放,不在其他领域开放

二、单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80 分。)1.邓小平与()年发表了南方谈话。A.1991

B.1992

C.1993

D.1994 2.()结合军队建设实际,提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

A.邓小平

B.江泽民

C.胡锦涛

D.毛泽东 3.按劳分配的尺度是()。

A.工作能力

B.需要

C.劳动

D.资本 4.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A.从一般原理出发,得出的逻辑结论 B.马克思的设想

C.从实际出发得出的结论 D.苏联的经验总结

5.()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命题,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在()。A.党的十三大上提出来的 B.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来的 C.党的十四大上提出的 D.党的十五大上提出来的 7.2005年,()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A.邓小平

B.江泽民

C.胡锦涛

D.朱镕基 8.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A.替代关系

B.继承关系

C.发展关系

D.继承和发展关系 9.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B.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C.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D.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10.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营方式并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发展生产力

B.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1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

A.与时俱进

B.党的先进性

C.执政为民

D.执政兴国 1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A.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轨道上来

B.科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D.科研、教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14.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两次历史性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指()。

A.毛泽东思想

B.实事求是的理论

C.邓小平理论

D.改革开放的理论 15.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A.和平友好关系放在首位

B.扩大我国的势力和影响放在首位 C.避免战争放在首位

D.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16.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为了解决我们党的()。A.政治路线

B.思想路线

C.组织路线

D.基本路线

17.()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问题。A.1980

B.1981

C.1982

D.1983 18.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是()。A.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服务 D.为政治稳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19.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发展

B.改革

C.稳定

D.外交 20.社会主义改革是()。A.改变基本制度 B.改变表面的规则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D.是一场政治革命

2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A.改革与开放

B.民主与人权

C.战争与革命

D.和平与发展 22.“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开始于()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西藏问题 2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体现了邓小平关于()。A.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B.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D.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 2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民主专政 25.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6.“四个尊重”的核心是尊重()。A.劳动

B.知识

C.人才

D.创造

27.()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A.列宁

B.斯大林

C.毛泽东

D.邓小平2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农民阶级与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 D.改革与开放的矛盾

29.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毛泽东

30.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A.五大

B.六大

C.七大

D.八大 31.按劳分配是()。

A.一切社会共有的分配规律 B.公有制社会的分配规律 C.商品经济社会的分配规律 D.社会主义经济的分配原则

3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

A.形成阶段

B.发展阶段

C.成熟阶段

D.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33.为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邓小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是()。

A.一国两制

B.科教兴国

C.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D.可持续发展 34.我们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因为我国()。A.是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3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艰苦创业、求真务实

C.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D.廉洁从政、拒腐防变

36.党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

A.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C.加强政治文明

D.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7.党的十一届()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A.三

B.四

C.五

D.六

3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够()。A.使供求自动达到平衡 B.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使经济结构优化 D.保证社会公平

39.决定所有制结构的是()。

A.上层建筑

B.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C.生产关系的性质

D.意识形态

40.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中国化”的命题。A.《反对本本主义》 B.《论新阶段》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论联合政府》

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 篇二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建构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皮亚杰 (J.Piaget) , 他认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离不开学生认知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在已有认知基础上, 知识与能力得到“生成”和“建构”。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师设计初中英语作业的启示如下:

1. 鼓励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生成”。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思维活跃, 对新知识和新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一份优质的英语作业, 正是能借助于作业材料, 激发初中生对英语知识的渴望与热情。可以说, 没有学生主动参与, 忽视初中学生构建知识主体需要的作业, 必然是低质低效的。

2. 注重作业的“生活化”。

语言是生活真实的再现。英语作业只有符合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 接近初中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才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也才会激励学生去主动探索。那些枯燥的英语作业, 在学生看来, 就是单纯的字、词的堆砌。不但伤害学生身心, 也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荡然无存。英语教师只有设计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 赋予“生活意义”的作业, 才能使英语作业被学生所认同与努力完成。

3. 强调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性”。

初中生的成长很快, 发展程度有很大差异。学生认知与情绪的差异, 也应考虑在英语作业设计中。分层次英语作业, 给初中生完成作业, 留有自主选择与自由拓展的空间。英语教师要善于开发“开放型”作业, 让每位学生体验到完成作业带来的成就感。将小组合作, 团队协作引入作业的完成过程, 可使初中生语言素养及人格品质都得到提高。

二、初中英语作业的设计策略

英语作业的设计需要统筹教学内容、教师实际以及学生学情等种种因素, 以时间的节省和教学任务达成为目标。因地因时、因人设计符合初中生需求的英语作业成为作业设计策略的出发点。

1. 精选作业内容和形式。

教师要对英语作业内容进行认真细致地整理、加工与筛选, 以符合初中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英语作业, 从性质上讲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续或补充。鉴于初中学生接受知识具有顺序性与阶段性, 英语作业应力求与课堂教学内容相一致, 英语作业以巩固上课内容以及锻炼英语交际技能为目标。传统作业, 往往给学生布置大量英语字、词、句等的抄写背诵, 固然可以增强学生知识的熟练程度, 但作业量过大也易导致学生疲于应付。诸如语法练习、惯用语表达, 以及经典句式之类内容, 英语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总结与提炼。

初中英语教育版课文Wildlife protection是一篇涉及环境保护的文章。如果只以传统的读写形式呈现的课后作业, 初中学生可能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作业设计时, 笔者就思考能不能换一种学生喜欢的形式, 既完成预习任务, 又能增强学生的环保素质。因为环境保护的材料很丰富, 所以笔者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一些野生生物的背景资料。部分学生积极性很高, 甚至收集了具有个性化的材料。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 查阅相关资料,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预习课文的目标, 制作PPT英语作业, 也让学生的手、耳、脑等得到了极大的开发, 作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也顺利实现。

2. 贴近学生社会生活。

作业的目标是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基础得以丰富, 交流英语的能力得以发展。英语教学并不排斥“分数”“证书”的作用, 但根本上作业与其他教学手段一样都以促进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英语作业设计的形式与内容, 应该为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服务, 满足以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需要。

比如笔者在讲解课文Knowledge age时, 从江苏教育网下载了志愿者报名表, 建议学生用所用英语知识完成该表, 并在网上申请。该作业选用了最真实的生活材料, 又结合了学校团委对学生发出的号召, 作业效果与实际效果都不错。生活是真实的, 也是丰富的。如果学生自己觉得英语作业能促进生活的美好, 就能感到成就感和幸福感, 也增强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 篇三

关键词:中职;财经理论课;构建主义;实践型作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3-0079-02

一、前言

作业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也是巩固和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工具。然而,不少中职财经课程的作业设计偏重填空、选择、名词解释、问答,偏理论轻实践,不仅比较枯燥而且离现实经济生活比较远。有些理论课即便跟社会调查联系起来,也偏重计划以及实施,轻视对成果总结的指导。

财经理论课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为了让“教”与“学”的结合达到最佳效果,财经课程教学可以借鉴构建主义理论,对作业的设计和管理进行调整:减少传统的抄写型、记忆型作业,增加参与性、互动性的实践型作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基于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走出去,写下来”,在完成实践型作业的过程中把教材知识与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组合,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独立思维发展营造足够宽广的自由空间。

二、基于构建主义设计的实践型作业设计

基于构建主义设计的实践型作业可按照财经课程学习的先后顺序分为四个阶段:课外阅读、市场调查、课堂辩论、总结报告。

1.课外阅读

构建主义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除了教师对课文的讲授,课外资料也是实施实践型作业的必要补充。

财经课程与世界政局、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等各方面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位合格的财经专业学生应有深厚的财经人文素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资料,比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信息媒介(例如:固定电视节目《经济半小时》、《焦点访谈》、凤凰卫视财经栏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国际贸易》杂志、《环球人文地理》杂志、《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等)。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资讯发达,电子商务、手机网购、自媒体写作平台(腾讯、新浪、百度)等新兴事物也随之蓬勃发展,深入百姓生活,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上述资料从各自不同的交流平台以独特的视角对某一经济现象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各种补充资料的加盟,令作业一族增添了新的生力军。多渠道的教育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防止知识的孤立狭隘化,培养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财经素养。课外阅读作业可以利用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定期学习交流,教师适当择其内容进行谨慎的引导评述。

2.市场调查

构建主义式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因此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那么就要选择现实意义的任务作为学习内容。统计调查是贴近生活收集原始资料的阶段。教师可布置案例专题,引导学生把逛街、看电视这种盲目的课余消遣变为有目的的作业题材:调查、登记、设立资料库,整理分类分析。市场调查就成为了一种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的新型作业。

以“夏日饮料销售战”作业为例,几乎所有的实物资料和案例都可以由学生收集。市场调查作业令学生乐于走商店、跑市场,观察比较各饮料厂商的营销规模、促销形式、经营成果。带着问题逛街、看电视比随机购物有意义多了。上课时,通过出示饮料瓶、促销奖品,评述广告词、广告片段、促销活动现场运作,活跃课堂气氛,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原理进行了自觉地学习和进一步思考,变被动消费为主动参与。市场调查作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习生活,充实了学习空间。

3.课堂辩论

调查取得的大量原始资料,必须经过仔细严谨地系统加工,才能呈现调查的价值。引入课堂辩论可以令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自觉整理和分析资料。辩论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掌握例证的多少和熟悉理论文字,更在于对资料的分析、对理论的理解,以及二者的组合。教师也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在青少年中的流行,建立不同范围的组群进行讨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沟通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甘做“无知的人”, 巧妙地利用一些“傻”问题,把学生引导到辩论思维上,并给予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从而完成对原理的认知。譬如提出这样的问题:超市购物会降低顾客成本吗?超市购物真的便宜吗?超市微利经营不赚钱吗?嫌附近“士多”货贵,专程到超市购买划算吗?这些看似普通的问题触发了学生对零售业经营模式的辩论,而辩论引发了更深层的思考,找到了超市经营的秘密。辩论就是这样,在批判中整理提炼出思维的精华。辩论还可以煅炼个人冷静果敢的气质、力争上游的斗志、机敏的表达能力;最后辩论的成败不单凭个人因素,学生必须培养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4.总结报告

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总结就是这一过程的具体呈现。教师应充分重视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

总结是整理和分析所学知识的思想结晶,报告是调查总结的书面载体。写总结报告本是财经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就业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反映。可惜部分学生不重视财经应用文写作,一方面对此类文章比较生疏,一方面对所研究的内容吃不透,所写文字表达不精确、归纳性不强。但只要加强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总结能力就会逐渐提高。总结报告的形式也不必拘泥于书面形式,可以是创意设计,譬如:跳蚤市场、商品外观设计、访谈录、微电影等等。

三、结语

从市场调查到课堂辩论,再到调查报告,其实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认知事物的一个完整过程。以上各类作业的考察形式可以开卷、闭卷结合,采用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自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积极适当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吸引学生为了得到满意的评价,主动查询资料、熟悉原理、斟酌文字写报告,最终完成作业。

互联网时代为教师和学生处理实践型作业创造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引入多媒体设备可以真实记录教学进程和效果,资料和作业的保存、分类、评价、更新、查询更加方便快捷。网络教学可进行多方位的讨论,课堂辩论就不必受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

基于构建主义设计的实践型作业致力于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培养“解决问题”的实干家,而不是“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实践型作业具有实效性、趣味性的特点,为教师、学生共同提高素质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大的创意空间。它营造了一种开拓创新的学习气氛,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利平.构建主义理论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经界,2014(15):191-191.

[2]黄亚林.基于构建主义的双语网络课程理论与设计分析——以《金融工程学》双语网络课程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23): 210-212.

[3]王秀红.分层设计、分类评价,提高作业有效性角[J].上海教育,2015(04):132-132.

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 篇四

D.政治法律思想

满分:4 分 正确答案:B

2.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是 A.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B.培养“四有”新人

C.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D.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满分:4 分 正确答案:D

3.中国古代佛教理论家惠能认为“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

满分:4 分 正确答案:B

4.关于质和量关系论述正 确的是 A.质和量没有关系 B.质就是量,量就是质

C.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D.量是认识质的起点

满分:4 分 正确答案:C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要求: A.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为补充 B.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C.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为补充 D.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满分:4 分 正确答案:B

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 A.与时俱进 B.执政为民 C.党的先进性 D.四项基本原则

满分:4 分 正确答案:A

7.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第三产业

满分:4 分 正确答案:A

8.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的 A.主要矛盾 B.基本矛盾 C.实质性矛盾 D.重要矛盾

满分:4 分 正确答案:A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 A.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B.客观事物的本性和人的特点决定的 C.自然的本性和社会的特点决定的 D.社会的本性和真理的特点决定的满分:4 分 正确答案:A

10.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 A.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C.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实行“斗争——团结——提高”的方针

满分:4 分 正确答案:B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相互联结的关系 E.相互转化的关系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ABDE

2.在经济体制方面,苏联模式特点主要具有 A.政企不分 B.吃“大锅饭” C.所有制单一 D.忽视市场机制 E.高度计划经济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ABCDE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包括: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枪杆子里出政权 D.独立自主 E.调查研究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ABD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相互联结的关系 E.相互转化的关系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ABDE 5.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的表现的有 A.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B.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C.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

D.唯物辩证法承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形而上学则否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E.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世界,形而上学主张片面地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ABCDE

6.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所遵循的原则有: A.自愿互利 B.公私兼顾 C.典型示范 D.城乡交流 E.国家帮助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ACE

7.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C.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E.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满分:3 分 正确答案:ABD

8.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D.股份有限公司

E.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形式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ABC

9.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有 A.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C.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条件 D.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E.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ABCDE

1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 A.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 B.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要求 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要求 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E.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ABDE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公有制在所有的行业和所有的地区都必须占有主体地位 A.错误 B.正确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A

2.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概念。A.错误 B.正确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B

3.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A.错误 B.正确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B

4.质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属性是它的外在表现。A.错误 B.正确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B

5.毛泽东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是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中。A.错误 B.正确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B

6.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A.错误 B.正确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B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A.错误 B.正确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B

8.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A.错误 B.正确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B

9.联系是指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A.错误 B.正确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B

10.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发展问题。A.错误 B.正确

5.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 篇五

作为一名文科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一直以来都接受政治课程的熏陶,我对政治并不陌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有所了解。本学期,我有幸听了王老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感受颇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了更深的了解。

学习政治既是研究生增长才能、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让我们政治方向更加明确,思想更为活跃,使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更加敏锐,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但不会束手无策,反而使我游刃有余,灵活自如因此,政治学习对于研究生来说也是工作也是学习。

我个人认为,研究生在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善于学习成果的运用。为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形式化、表面化、文章化,不注重学习成果的运用,那永远是毫无价值、盲目地学习,与不学习没有什么“两样”。我个人认为我们研究生要学以致用,要注重学习成果的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我识到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气质、谈吐、学识和风貌,更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努力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先行者和忠实实践者,结合自身定位,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理论灌输的授课方式,吴老师采用了新型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吴老师没有只顾自己讲授,而是经常提出一些学生们较易迷惑的问题,并给学生们以时间,让大家自己寻找答案。这种方法对我们十分有益,因为作为研究生,已经厌烦了灌输式的教育,而这种交流式的教育更能迎合我们的口味,也更能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在相互交流中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灵感,而且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的趣味横生。在教学内容上,重点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其中,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比较感兴趣,下面我将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简单的谈一谈学习本课的心得体会。

“软实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在20世纪末提出的,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及传播过程的某些特性,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一种重要形态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己经成为国际力量平衡对比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文化软实力这个名词。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文化软实力的提出,这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强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中国文化所吸引。截至2005年,中国接受的海外留学人员己经达到884315人;到2006年底,中国己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议,其中在46个国家设立了108所孔子学院和12所孔子学堂,增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的树立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不足,优良传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文化“误读”;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某种钳制;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逆差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切实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我觉得,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世界上不同民族之所以不同,之所以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就是因为各地区文化形式的不同。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是前人留给我们的重要财富。国家、民族的成员对各自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也是建立在其牢固的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的,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是没有自己核心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其文化软实力过弱,必将在全球化浪潮中被其他国家文化所同化,必将在思想意识和流行风尚方面受到别人的左右。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泰然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要实现百年来的中国梦,没有文化的支撑是不行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软实力的提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提高文化软实力也应该适当放宽对文化创作的监管。文化部门对文化事业中一些问题采取消极禁止的办法,是懒惰的表现,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比如,前段时间的武则天大头娃娃事件。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文化监管制度,积极引导文化创造而不是简单禁止,才会在合理监管的同时给文化创作更多自由空间,不致于打击文化创造的活力。当然文化市场也具有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自发性,比如“抗日神剧”的出现,就是为了迎合一些文化消费者的“眼觉”而不尊重抗日的真实历史。对于这类问题,就应该有效利用监管的手段去杜绝这些“雷人桥段”。

6.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 篇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研究

[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愈发展, 民主也愈发展。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各方面作出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十七大报告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并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愈发展, 民主也愈发展;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各方面作出进一步探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民主政治形式的最高发展阶段。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常有以下原则和要求: 一是在国体意义上, 必须有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国家政权。“首先无产阶阶革命将建立民主制度, 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 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 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二是在国家结构形式意义上, 必须建立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无产阶级只能采用单一而不可分的共和国的形式”, [2]以便有利于凝聚社会政治资源, 加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统一和团结。三是在政体上, 必须摆脱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议会制的窠臼, 建立自己的利益表达

和利益综合机构。四是利益配置结果和执行机制上,必须建立廉价政府。五是在监督机制上, 必须保证利益配置结果的执行, 真正体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大多数的意志和利益。

然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在实践中, 随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时期, 以及在不同的民族国家, 它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就是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要求, 在中国当代以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时期中的具体体现。如国体特色,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又如, 政体特色,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再如, 政党制度特色, 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即共产党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作为不同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群众的代表, 在承认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前提下, 参与国家权力以及配置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的重大活动。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在实践中, 主要有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村民委员会为基本形式的村民自治制度、城镇居民委员会为基本形式的城镇居民民主管理制度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围绕这些利益配置环节和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社会安定, 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二、当前,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当前,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条件, 总的来说, 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首先, 在思想认识上,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建设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和共识。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同时, 科学地比较了现实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民主政治类型, 说明了党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性和长期性也有了足够的认识。其次, 从客观条件来

看, 世界仍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我国的周边环境也相对安定, 这对我们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难得的环境条件。最后,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各国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 也为我们学习和借鉴他国经验创 1

造了良机。而在国内方面,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公民的民主权利日趋完善、公民的民主意识大大增强, 这些都对我们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非常有利。

那么, 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当前, 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利因素有哪些呢?

一是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水平离不开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影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 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 仍处于并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地制约和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和政治素质以及民主法制的完善程度。一方面, 从一般群众到领导干部, 现代民主和法制意识淡漠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另一方面, 我国现行政治体制、机制和程序中, 还存在着不少的弊端,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 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 有的至今仍没有很好地被克服, 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并时常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同时, 新的实践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新老问题交互作用, 有的甚至还很严重。

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 也引发了利益群体格局的重大变化。如工、农两大基本阶级的变化, 私营业主、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新兴和边缘群体的出现等, 都使得我国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利益关系格局有了重大变化。新的利益关系格局的总特征, 是利益要求的多样化, 由此产生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导价值取向的凝聚力受到削弱, 异质价值取向有日益增加的趋势, 加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的影响, 就使得各利益群体对在我们党领导下运用公共权力配置不同利益群体利益的原则和机制的认同, 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同时, 极少数敌视我国社会制度、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对势力, 为了污蔑我国的现行制度和体制, 也会极力阻挠和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进而为制造**寻找借口。

三是上个世纪末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实践受挫的事实, 仍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价值取向的认同, 人们仍然易于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历史上斯大林等人在实践中的错误理解和认识、甚至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原则的诸多事实联系在一起, 从而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取向产生怀疑。并且, 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 使得西方资本主义成熟的政治制度模式和价值取向风靡全球, 尤其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的走向构成强大冲击。在国际斗争中, 西方大国往往把经济交往与政治价值取向挂钩, 借经济援助之机强行兜售其民主政治模式, 加之少数在境外的反共势力与之相呼应, 进行各种干扰和破坏, 使得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外部环境中, 仍长期存在着不少不利的因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处理好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正确处理好党内民主、社会民主与国家民主的关系。执政党党内民主对社会民主和国家民主可以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为此, 十七大提出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 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 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等。如果仅从制度层面上说, 国家民主主要讲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那么, 党内民主讲的主要是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代表大会是党内最高的权力机构。早在党的八大上, 邓小平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就指出要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最大好处, 是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它的效果, 是几年开会一次和每次重新选举代表的原有制度所难以达到的。这种办法经过试点, 如果得到普遍推广和落实, 必将使党内民主得到重大的发展。

第二, 建立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的规范。这里最基本的问题, 是明确党的哪些主张必须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只有理清这些“主张”的界线, 才可以明确地规范各级人大的重大事项决定权。国家意志的形成、确认和表达是由国家权力机构来实现的。而国家意志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法定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但在现行的地方组织法中, 对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规定仍比较抽象, 如, 规定: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民政、民族工作的重大事项”。但是具体在一个省、市、县,哪些才算是“重大事项”, 组织法没有列举, 其他的法律性规定也没有作补充说明。这就给重大事项决策主体和决策范围模糊的问题留下了法律缺口, 使一些地方党委提出的“主张”, 必须经人大的没有去经过, 而不必经人大的事项却走了人大的法定程序。所以, 需要加以规范和完善。

第三, 切实完善选举制度。行使选举权是人民当家做主最直接的体现。早在建国初期1953 年,我国就颁

布了第一部选举法, “文革”结束后不久,1979 年又制定了第二部选举法, 经过多次修订, 廓定了我国目前的选举制度。应当说, 目前的选举制度是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但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 一是扩大直接选举范围, 逐步缩小间接选举的问题;二是更加充分地尊重和保障选民和代表的选择权, 适度引入竞争机制问题;三是建立和改进人大代表联系选区和选民制度, 以及逐步实行人大代表的专职化等问题。我们要尊重选举的规律, 依靠健全的法律, 循序渐进地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

第四, 在全社会、尤其是在公职人员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理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长期缺乏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潜规则, 更对公平正义意识造成了极大危害。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传媒, 积极宣传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中涌现出的新事物、新典型;积极探索和创造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新机制、新方式、新途径。尤其在公职人员中要树立“行政机关的权力是有限的, 除非法律授权”, “公民的权利是无限的,除非法律有限制”等民主法治的基本观念;要克服依利行政、依情行政、依权行政、依人行政等不良意识, 变过去重权力、轻义务为服务行政、授益行政、福利行政、契约行政、指导行政, 亦即是将依法行政中“法”所包含的对公民各项权益的保护具体化。国家要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提供制度保障, 广大公职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树立、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方面, 更要发挥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

参考文献: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篇七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三部分, 其远大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 实现无产阶级大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在于其科学性和实践性:首先让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理想, 并且透过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走进了中国, 进一步让科学的社会主义由理论演变为实践。八十六年来, 我们伟大的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经历众多的风雨和苦难, 仍然坚持用实践行动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深入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八十多年来,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原则, 在中国革命斗争和改革建设的道路上,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让马克思主义历经了三次大的飞跃, 取得三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实现第一次中国化飞跃——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我们伟大的主席毛泽东同志带领我们苦难的中国人民, 让马克思主义紧密地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武装革命道路, 最终取得伟大成功, 沉睡多年的中华民族终于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让人民当家作主, 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

在这一个历史进程中, 毛主席的英明领导让马克思主义实现第一次中国化飞跃, 凝结成伟大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我们伟大的毛主席非常出色地完成里历史时代交给他的任重而道远的使命——革命与战争, 让中华民族要获得重生独立, 并且为下一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准备。

2、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第二次飞跃——邓小平理论的诞生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 让广大中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 我们伟大的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视察之后, 毅然决定打开国门, 让中国进行一次影响深远的改革开放。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思考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社会矛盾, 我们共产党带领中国广大老百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精神的前提下, 必须紧密和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诞生了伟大的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提出既不丢弃马克思主义, 也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 认为:“不以新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就是这样, 建设也是这样。等革命成功后, 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 也不可能有”。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第二代中共领导认真思考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问题, 生产力的解放是不分姓“社”姓“资”的, 只要能解放生产力,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可以引进来。邓小平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 始终要坚持发展的观念, 紧密联系中国正处于, 并且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为了跟上世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我们必须坚持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壤上迅速成长, 能够开花结果。

3、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第三次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诞生

在深入改革时期,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 产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此历史阶段, 时代交给中国的使命仍然是和平与发展, 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 世界社会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急速发展, 世界出现多极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型格局,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而且苏联共产主义政府宣布解体, 社会主义世界运动遭受严重挫折。面对重重新挑战, 江泽民同志在总结党八十年来的历史教训, 紧密结合我们当前面临的新形式和新考验,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实际情况相联系, 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在中国革命斗争和改革建设的道路上,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让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 诞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三大思想。每一次思想成果都极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不断地深化。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一脉相承体系

八十多年来,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原则,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让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 诞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三大思想。此三大理论成果彼此联系、相互相成, 共同构造出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三大理论思想何以体现其“一脉相承”呢?总体来说, 三大理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里, 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基础上, 并不固步自封、盲目守旧, 而是把中国的客观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 让思想理论和客观实践相互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只有绝对运动的事物, 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发展。任何思想理论都是历史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 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的。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 必须随着历史时代的条件转变而转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 紧密中国不同历史客观实践, 提出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成果, 既继承前人, 有突破前人, 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摘要: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走进了中国, 进一步让科学的社会主义由理论演变为实践。八十多年来,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原则, 在中国革命斗争和改革建设的道路上,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让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 诞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三大思想。每一次思想成果都极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不断地深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列宁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篇八

【关键词】哲学;基本问题;唯物论;辩证法;知行观

一、哲学基本问题是二者的逻辑起点

“哲学基本问题”最早出现在1886年恩格斯发表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恩格斯在该文中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一概括,是西方哲学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的知识论哲学所必须回答和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围绕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不仅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和对立,而且也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矛盾。

在中国传统哲学发展过程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思维与存在这个问题,但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形式包含着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先秦时期表现为“天人”、“名实”之辩;在西汉时期表现为“道”“物”的关系与“神”“形”之辩;在魏晋、隋唐时期表现为“有”“无”“言”“意”之辩;最后在宋明时期形成“理气(道器)”之辩、“心物(知行)”之辩;在明清时期,王夫之对“理气(道器)”、“心物(知行)”之辩作了批判性的总结。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在使用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上都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并没有使用“物质”、“意识”这样的概念,但是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两种不同的哲学范式具有极强的相似性,都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认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内容的相似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中唯物论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物质作为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并强调了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能动性作用。而在中国的传统哲学当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其主要的理论形式就是提出“天下一氣”这一唯物主义的光辉命题,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万事万物都统一于物质性的“气”。即是说,“天下一气”思想已经直观地猜测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关于宇宙起源的“五行说”,管子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而且还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即认识到人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唯物主义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汉时期,董仲舒就已经使用“元气”的概念,认为宇宙本原是“元”,也就是物质性的东西。唐时王充提出“气”一元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原始基础,并且认为自然界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都是中国哲学中朴素的唯物思想的生动写照。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带有明显的猜测性、直观性和模糊性,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科学的物质观具有重大差别,但是,传统文化中所坚持的唯物论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理解马克思主义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中辩证法契合点

马克思指出:“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的范畴,就是辩证运动。”[2]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辩证法,属于比较朴素的辩证法,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3]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朴素辩证法的萌芽。《周易》一书中关于"一物两体"“对立”、“物极必反”等就包含着某些原始而可贵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周易》书中强调“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对立面的互相推移构成万物的运动变化,表现出用变易眼光看待事物发展的观念。老子的辩证法更为深刻,他说“反者,道之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即他不仅认识到一些相对立的事物,而且认为事物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离开对立的一方,自己就不能存在发展。到了汉唐时期,杨雄不仅看到许多对立事物,并且强调其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阳不极则阴不萌,阴不极则阳不发,极寒生热,极热生寒”。到了明清时期,方以智提出了关于对立的相互关系学说,他肯定了对立之为对立,肯定对立的两方面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使辩证法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些辩证法思想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民族特色。显示了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在相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们一种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的方式,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在中国的运用奠定良好的哲学文化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和中国哲学中知行观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正确地回答了人类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科学地解决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应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社会。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阐明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强调哲学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

中国传统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都注重实践,也是一种实践性哲学。荀子提出的“行高于知、知明而行”的知行统一观,他还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即所谓“见之”、“闻之”,描述了认识的过程:闻之—见之—知之—行之,把认识的目的归之于“行”;宋代以后,知行之辩问题的探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理学家朱熹建构了较为完整的知行关系学说。他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总结前人知行之辩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哲学知行观提升到最高水准。他明确提出了“知”对“行”的指导性作用。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铺垫。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是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国传统的“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存有质的区别,但是其中所折射出来的朴素的认识论思想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存在一定的内在统一性。因此,“中国传统哲学必然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某种亲和性,从而恢复马克思哲学真精神的过程与从中国传统哲学立场理解马克思哲学的过程也就有可能相互促成”。[6]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4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6]王南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从现实性到理想性》[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1)

作者简介:张静,女,河南郑州人,(1986——),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9.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 篇九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C.和平与发展

2、市场经济运行中 “看得见的手”是指()。

D.宏观调控

3、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是()。

D.公司制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条件是()。

D.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6、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重要指针和工作主线是()

A.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7、新“三步走”战略是中国共产党第()次代表大会提出的。

A.十五

8、党的最高纲领是()

A.实现共产主义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强国之路是()

B.改革开放

10、打造从严治党的思想防线,主要靠()

C.思想建党

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D.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2、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的是党的()

C.十八大

13、()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党的性质

14、毛泽东论述的第三世界不包括()

A.日本

15、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首先要()

D.认识两者的内在统一性

16、()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制度安排

C.收入分配制度

17、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关系是()

A.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8、文明发展道路包括()

A.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征不包括()

C.挑战性

20、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

B.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

21、走()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A.和平发展

22、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D.保障和改善民生

2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

B.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4、()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趋势。

A.世界格局多极化

25、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C.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26、()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27、()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A.中共十五大

28、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

D.武装斗争

29、实现中国梦必须走()道路。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

D.民主建军原则

31、党的十三大提出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

A.“三步走”发展战略

3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是()C.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以人为本

34、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

C.农民阶级

35、当代世界时代主题是()。

C.和平发展

36、对外开放是()

B.基本国策

37、()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D.社会和谐

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C.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B.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40、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

D.人民代表大会制

41、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遭遇严重曲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A.√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全适用于朝鲜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

B.×

4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由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逐步转变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B.×

4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

B.×

45、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

A.√

4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此题回答正确

A.√

47、发展经济必然会破坏生态污染环境。()

B.×

48、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需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B.×

49、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A.√

50、中国共产党最初提的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在十五大。()

A.√

51、全面深化改革不需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B.×

52、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不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

5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三者之间的关系

B.×

54、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产阶级不再具有两面性。()

B.×

55、合作社经济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A.√

56、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A.√

57、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8、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什么?

没收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发展各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社经济;保护民族工商业。

59、为什么说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核心和实质?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60、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什么样的“三型”政党?

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

6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取得哪些重大理论成果?

10.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 篇十

三、主观题(共13道小题)1.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 心。

2.简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意义。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锻造了一支体现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 队,确立了我们党依靠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群众路线。

3.什么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

是毛主席提出的“干部参加生产,工人参加企业管理,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改革中实行 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制度。

4.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生产力,使全国人民逐步走向富裕生活,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2、党在实践中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同 时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对资本阶级的和平赎买的设想,这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5.近代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是什么?

一、中国无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

二、中国无产阶级不仅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一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而且还有许多特殊优点。:

1、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

2、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本阶段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是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

与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3、高度集中,便于组织、动员;

4、中国无产阶级从开始综上政治舞台起,就在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是什么?

1、广泛的名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2、国共双方有政权和军队的合作;

3、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 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

7.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

二、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快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

三、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式形成。

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度进一步加深;

四、1900年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

8.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9.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 基本特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

一、封建地主阶级与广大农民和工商业资产阶级的矛盾;

二、官僚资产阶级与广大无产阶级和

小手工业者、工商业资产阶级的矛盾;

三、帝国主义与中国无产阶级、农民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革命任务:

一、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同时,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限制和压迫,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推翻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解放无产阶级和工商业资产阶级;

三、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军事侵略,恢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解放受其压迫的中国无产阶级、农民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

10.为什么说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2、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条件的成熟;

3、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11.新文化运动是指?

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 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3.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1、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3、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 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4、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2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32道小题)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A)

(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朱德

A 2.毛泽东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科学命题的会议是(C)。(A)瓦窑堡会议(B)遵义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C 3.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一根本思想原则的著作是(C)。(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共产党人〉发刊词》(D)《新民主主义论》

C 4.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是(D)。(A)李大钊(B)陈独秀(C)蔡和森

(D)王稼祥

D 5.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C)。(A)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D)抗日战争时期

C 6.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C)。(A)开始萌芽(B)初步形成

(C)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D)得到继续发展

C 7.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提出的正确理论是(D)。(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D)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D 8.第一次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载入党章的是(C)。(A)中共六大

(B)中共七大(C)中共八大(D)中共十二大

C 9.毛泽东所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所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是(C)。(A)投降主义(B)经验主义

(C)教条主义(D)官僚主义

C 10.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发生的历史性巨变是指(C)。(A)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B)进行国民革命,推翻北洋军阀政权

(C)进行人民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D)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评价的历史文献是(B)。(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C)《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D)《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B 12.就毛泽东一生来看,他的功绩和过失的比重是(B)。(A)过大于功(B)功大于过(C)功过参半(D)有功无过

B 13.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主要是指(C)。(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的思想(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的思想

(C)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思想(D)“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全部思想

C 14.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是(C)。(A)学习毛泽东著作

(B)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C)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D)铭记毛泽东的丰功伟绩

C 15.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B)。(A)封建主义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B 16.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C)。(A)戊戌变法运动(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

C 17.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A)。(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

A 18.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B)。(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六大

B 19.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最主要的是(A)。(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D)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A 2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B)。

(A)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B)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C)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 21.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C)。(A)无产阶级专政(B)资产阶级专政(C)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D)工农联合专政

C 22.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D)。(A)议会制(B)委员会制(C)政治协商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D 23.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C)。(A)革命的对象(B)革命的动力

(C)革命的领导阶级(D)革命的目的

C 2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最基本的内容是(C)。(A)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建设的理论(B)人民军队建设和战略战术的理论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D)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民主建设的理论

C 25.毛泽东指出,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是(C)。(A)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B)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 26.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B)。(A)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D)工农运动、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B 2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C(A)社会主义社会(B)封建社会

(C)新民主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C 28.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D

29.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D 30.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D)。(A)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D 31.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艰苦奋斗

A 32.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观点的文章是(C)。(A)《井冈山的斗争》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反对本本主义》(D)《〈共产党人〉发刊词》

C

二、不定项选择题(有不定个选项正确,共14道小题)33.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方针是(B E)。[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A)组织领导工农运动的方针

(B)土地革命的方针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D)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方针(E)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BE 34.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DE)。[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A)一切为了群众(B)一切依靠群众(C)一切发动群众

(D)从群众中来

(E)到群众中去

ABDE 35.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在经济方面应处理好的关系是(ABCDE)。[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A)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B)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C)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D)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E)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ABCDE 36.建国初期,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是(AE)。[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A)低级形式(B)中级形式

(C)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E)高级形式

AE 37.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党的优良作风是(ABC)。[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B)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C)自我批评的作风

(D)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E)艰苦奋斗的作风

ABC 38.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是(ABCDE)[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个体经济(E)国家资本主义

ABCDE 39.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 E)。[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D)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E)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AE 40.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BD)。[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A)推翻军阀官僚的反动统治

(B)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E)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BD 41.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剧烈变动为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创造了条件,这些条件是(ACD)。[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化重组

(C)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D)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E)辛亥革命的爆发

ACD 4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ABCE)。[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A)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缔造了中华民国

(C)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诸方面的近代化进程(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E)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无法稳定下去

ABCE 4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ABC)。[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A)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C)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D)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E)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ABC 44.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主要有(ABCDE)。[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A)开始萌芽(B)初步形成(C)走向成熟(D)继续发展(E)曲折发展

ABCDE 45.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点是(ABC)。[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A)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B)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C)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D)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E)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ABC 46.毛泽东思想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它除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之外,还包括(ABCDE)。[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A)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B)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C)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D)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E)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ABCDE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共4道小题)47.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错误

4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错误

49.中共八大决定在全党进行的整风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贪污腐化、反对官僚主义和反对宗派主义。错误

上一篇:从书本走向实践下一篇:廉洁双节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