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发展战略

2024-10-11

山东省发展战略(8篇)

1.山东省发展战略 篇一

山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研究

本文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提出山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山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作 者:崔建海 作者单位:山东省科技厅农村与社会发展处,山东,济南,250014刊 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14(4)分类号:X22(252)关键词:山东省 可持续发展 人口 资源 环境

2.山东省发展战略 篇二

自20世纪70年代发展初期以来,山东省在向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等领域逐渐实现转变。“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山东省所有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分别为1177亿元、3600亿元,分别占全国环保投资的12.5%、16.7%,成为全国最大的环保需求市场[3]。根据《2014中国环境公报》显示,全国4896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优良级的比例仅为10.8%,而水质较差与极差的比例分别高达45.4%、16.1%;161个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比例仅为9.9%;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而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基于“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中生态环保建设将进一步强化。“十二五”规划的24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中,有8项是关于资源环境的,除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外,其它均为约束性指标。随着环境与资源问题的突出,“十三五”时期生态环保建设压力有增无减。

目前,山东省不断加强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并采取相关措施,使产业不断进步。2013年山东省28家基地拥有节能环保企业986家,比2012年底增加6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28.9亿元、利税469.9亿元、利润34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4%、19.6%和15.7%。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拥有发展选择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挑战。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成长中必然会存在很多瑕疵和遗漏之处。对于山东省而言,节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上市公司数量明显不足;企业规模不大,大型的关键企业数量匮乏;产业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标准体系不完善;节能服务业比重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

二、节能环保产业介绍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也是各个模块之间存在较多联系,各个企业间交流密切,重合部分较多,和各经济部门相互交叉、往来密切的全面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所以,有专家提出应列为继“知识产业”之后的“第五产业”。对于上述定义,我国对于节能环保产业的具体范围尚未给予明确的界定范围,综合各观点,节能环保产业大体分类如表1所示。

(注:资源来源: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和《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2006)。)

我国“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了节能环保产业的范围以及重点发展领域,如表2所示。

本文选取节能环保板块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2010—2014年度数据为基础,剔除一些ST、*ST以及年报数据不全、存在异常数据的企业,最终选取有效样本公司30家,并将这些公司的总资产、营业收入作为目标数据进行分析。这些上市公司的省份分布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的数量在全国属于第二梯队,次于江苏、湖北、浙江、广东,说明山东省该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经验不足,各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内生动力强劲,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发展潜力,因此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

(注:资料来源:“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19号。)

(注:资料来源:2014年节能环保上市公司年报数据。)

三、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的SWOT分析

1、SWOT框架介绍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最早是由哈佛商学院的K.J.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4]。SWOT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s)、弱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从全面的角度看,SWOT可分为SW和OT两部分,SW代表内部因素,着眼于研究对象的自身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OT代表外部因素,强调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研究对象可能产生的影响[5]。对于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可认识到企业或产业所处的宏观和微观处境,了解到全部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从而对其企业做出合理的决策,更好地促进企业稳健地发展。

2、优势(S)

通过图2中30家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的上市公司的年营业收入占全国营业收入的比例来看,山东省对于节能环保产业的大力扶持,再加上节能环保产业本身固有的优势特点,使得其年营业收入一直处于大幅度上升趋势,这要归功于山东省政府对于节能环保产业的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大力扶持,同时也源于节能环保产业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发展潜力以及各种优势特点。

对于节能环保产业,不仅是国家的财税支持,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投入都将有跨越式发展。根据预测,“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将以年均15%~20%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产业规模将超过4万亿元,其中节能服务业年均增长将达20%~30%,另外我国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元,较“十一五”期间投资额增121%[6]。

节能环保产业与其它产业部门的结合,使产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价值构成。节能环保产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相对于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任何一个部门的产品都可以作为其它相关部门的投入要素,除非这个部门的产品是最终消费品,作为节能环保产业也不例外,节能环保产业的产品会以其它相关产业的生产要素投入方式出现;其次,节能环保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它的发展进步需要其他相关产业提供相应的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支撑,与此同时,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它相关性产业技术方面的进步,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讲,各产业之间相互促进从而推进社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

3、劣势(W)

如图3所示,2010—2014年山东省节能环保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占全国该产业的比例处于不断上升状态,这个比例高于山东省节能环保上市公司的个数占选取的全国该产业上市公司的比例。因此,在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势必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能源消耗较大、市场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

此外,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微观层面的涉及具体行业、企业的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没有形成很好的关联性。当前所设立的关于节能环保的具体法律法规,只是单独的针对某一具体行业、企业的具体节能环保行为予以约束和鼓励,而在各个法律政策之间并没有建立很强的关联性。在实践中,某一行业或企业的行为可能会关系到不止一种节能环保的法律规章,可是这些相关的行为间并没有在政策上相关联,可能造成法律法规上的政策真空部分。对于行业和企业违背节能环保政策的行为形成不了打击和惩戒、对于它们践行节能环保政策的行为也给予不了应有的扶植和鼓励。

4、机会(O)

国家政策为节能环保产业带来便利条件。不仅山东省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极其重视,乃至整个国家层面,同样对节能环保产业寄予厚望,并采取大量措施,以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大规模稳定持续发展,从而减轻环境压力和能源紧缺问题。

而从国家层面出发,如图4所示,选取的全国节能环保上市公司在2011—2014年间,企业的年度营业收入和总资产都处于高额增加趋势,发展态势良好。因此就节能环保产业来说,除了该产业本身具有的明显特点之外,还受到山东省乃至国家大环境和宏观政策的积极影响。

从全国角度来看,尤其是税收政策对于节能环保产业的影响较大,并且优惠措施较多。税收政策直接影响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税收政策可以有效地调节国家经济发展方向,通过调整税负水平调整产业结构。目前,税收优惠已经成为各国用来鼓励和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税收政策工具。税收优惠可以借助缓解一些纳税人的纳税压力,以此来发挥纳税人对社会各项活动的作用[7]。目前节能环保产业税收方面的所得税优惠如表4所示。

5、威胁(T)

节能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实施范围上存在一定局限。目前,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国家对节能环保产业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在政策、资金方面也给予了较大支持。但是节能环保产业毕竟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省的相关企业,对于节能环保产业的成长发展仍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而且国家层面的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宏观战略指导不够完备,涉及领域有限。这些都有可能反过来造成节能环保产业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上的局限性。

(注:资料来源:2010—2014年全国及山东省节能环保上市公司年报数据。)

(注:资料来源:根据节能环保产业相关税收政策整理。)

四、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的战略选择及对策建议

1、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的战略选择

通过对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内外部环境进行的SWOT分析,可以了解到该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借助SWOT矩阵进行相关的战略制定和选择,如表5所示。

2、针对不同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1)针对SO战略的对策建议。一是积极加强山东省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大力落实创新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积极推进山东省的技术革新,提高产业内相应器械、机器、装备等硬件设施的改革和换代,提高装备的利用率和革新率。2015年,重点培育30个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200家节能环保示范企业。

二是积极实施山东省节能环保重点工程。通过调查山东省不同城市节能环保产业相关企业的发展状况,选择出重点培养的相应企业以及重点发展的节能或者环保项目,包括大气、水资源以及电力电气等能源方面,突出建设相关节能环保工程,从基础做起,改善山东省耗能多、污染重的问题,缓解环境压力和经济负担,使更多的资金和经费投入到重点工程,切实保证节能环保产业的稳健发展。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图5所示,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在2010—2014年间,发展态势良好,仍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各地根据国家“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的相关政策,争相出台各种地区性规划,并制定了节能环保产业相关战略目标,由此可见,国内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在此基础上,山东省还需建立、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开展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

(注:资源来源:鲁政办发[2013]40号。)

(2)针对WO战略的对策建议。一是培养壮大山东省节能环保服务业。我们国家现处在经济状态调整的关键阶段,虽然产业“轻型化”状况对环境和能源资源问题的贡献最大,但依靠对产业状态调整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是不现实的,微观层面的涉及具体行业、企业的节能环保法律法规也没有形成很好的关联性。

二是扩大山东省节能环保产品市场消费。从图6可以看出,近几年山东省节能环保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显著增加,并且增加幅度相对明显,应继续保持这种发展势头。不仅如此,更要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主动控制碳排放,加强对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为实现此目标,不仅需要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各公司的积极消费,也需要政府对于市场机制的完善,并刺激节能环保产品市场消费。

(3)针对ST战略的对策建议。一是推进山东省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仍将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知识的提升,其对商品需求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对环保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多元化、个性化。新的市场需求将促进节能环保企业进行技术的革新以满足公众对产品的要求。2014年,山东省大力支持节能减排项目的科研立项和资金投入,鼓励各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对节能环保产业的研究与开发。此外,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对第二产业企业的节能环保转型,进行绿色生产。

二是完善市场机制。推行节能环保产业的用电用能政策,强化节能用电调度,推进城市综合试点建设。落实污水处理费的相关措施,确保污水污泥处置的经济政策落到实处,改善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实施“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的“十三五规划”要求。

三是加强组织协调和责任考核。省政府相应部门要实行职责分工,确保密切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相关部门加强组织协调、政策协调和调度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明确各企业责任与分工制度。对污染重、能源消耗量大、排放量大的企业予以足够的重视,加强建立政府对节能减排、降碳工作的统筹管理,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形成合力。山东省内各城市要结合实际,制定详细政策措施,切实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4)针对WT战略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强节能环保法制建设与督查。加强节能环保法制建设,加快制(修)订一批节能环保地方标准,逐步提高相关行业能耗限额标准,完善山东省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公民对于节能与环保的相应认知,丰富对资源、能源以及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使其积极投入到节能环保建设中去,以主人翁的姿态监督相关产业以及相应企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调动社会力量建立监督体系。

二是营造发展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的良好氛围。目前,十八大明确提出国家开展生态文明的建设性要求,而生态文明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将生态文明的思想灌输到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山东省要加强节能减排财政以及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推广。其次,将生态文明意识融入到日常宣传报道中,从细微处入手,推进节能环保精神的培养,并公正公开地评定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最后,要深刻开展全社会节能减排行动,积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五、结论

本文从SWOT分析的视角出发,通过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与全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对比,以及从宏观政策考虑,总结出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并形成SWOT矩阵,得出结论如下。

对于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的优势而言,节能环保产业成长空间广阔、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预计未来几年内节能环保产业的资金投入和产业规模将完成跨越式预期内增长,对于节能环保产业,不仅是国家的财税支持,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投入都将有跨越式发展。针对产业本身存在的劣势时,行业内各企业应推广新型环保产品或技术,刺激消费市场的需求,同时,技术创新也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品牌效应,从而达到提升市场占有率的目标。

国家政策为节能环保产业带来便利条件。不仅山东省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极其重视,乃至整个国家层面,同样对节能环保产业寄予厚望,并采取大量措施,但节能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实施范围上存在一定局限。目前,对于我国来说,节能环保产业毕竟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省的相关企业,对于节能环保产业的成长发展仍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而且国家层面的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宏观战略指导不够完备,涉及领域有限。不仅如此,其他各省对于人才以及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视,也对山东省的发展带来竞争与挑战。

综上所述,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的数量在全国属于第二梯队,次于江苏、湖北、浙江、广东,而且山东省该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经验不足,各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内生动力强劲,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发展潜力等特点,而本文则针对以上特点提出了相应战略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根据山东省统计局于2015年2月发布的《山东省第三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结合11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2],采用数据挖掘方法选取了全国30家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和山东省节能环保上市公司的数据形成对比,从中了解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整体情况,重点分析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概况,发现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问题并找出差距,利用SWOT矩阵采取有效战略措施,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扶持和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3.山东省发展战略 篇三

[关键词]山东省;服务业发展;战略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2-0068-04

大力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快服务业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快山东省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快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实现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环节

加快山东省服务业发展是对山东省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国际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看,一国产业结构分别经历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演进过程。山东省统计局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8年山东省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107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002.7亿元,占三次产业增加值的9.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7702.2亿元,占57.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367.2亿元,占33.4%。山东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无论是与2004年69%的世界平均水平、72.4%的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55.3%的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均很大。这个差距表明山东省产业结构目前尚未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阶段,并且在实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尚有很长的路要走。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实现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扩大山东省就业的有效途径

扩大就业是各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面临着众多农村闲置劳动力转移的巨大就业压力。例如,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农业人口比重世界平均为40.3%,美国为1.9%,英国为1.6%,德国为2%,日本为2.9%,韩国为6.4%,中国为63.7%。而2007年山东省农业人口占比为63.2%,非农业人口占比为36.8%。这些数据表明山东作为中国的人口大省,要广开就业渠道,大力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任重而道远。从服务业就业人数看,发达国家服务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纳了众多劳动力。2002年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比重高达75.9%,而2007年山东省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山东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为30%,这—方面说明山东省服务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另—方面也说明山东省服务业有吸纳劳动力的巨大可挖掘空间。山东省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服务业对扩大山东省就业、安定社会、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制定正确的服务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通过服务业增长带动就业增长。

(三)积极发展服务业是山东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整体出现急速下滑趋势,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尚未结束和见底。全球需求普遍下降,贸易量速减,生产下滑,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和倒闭,各国失业率增高,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世界经济面临着自1929年以来最严峻的发展环境。中国尽管凭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庞大的外汇储备和经济实力、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及增长预期以及相对较大的国内市场,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着重要的稳定国际经济的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经济也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山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大省和对外贸易大省,同样需要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做出积极的应对。据山东省外经贸厅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2月山东省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额同比下降18%,纺织品同比下降27.8%,轮胎同比下降29.3%,运输工具同比下降8.9%。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金融危机对山东出口贸易和经济的影响。因此,应该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增长来应对危机和确保经济增长。

(四)重视服务业发展是确保山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都不同程度地获得各自的发展,但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某种程度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使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趋于恶化,为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众多国家的共识。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要素普遍以资本或知识技术为主,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或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可以直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和对环境的污染,更多地利用资本与知识技术要素,获得高附加值和高收益。例如,会计、律师、咨询等专业服务,大量使用的是高素质人力资本。积极承接国际软件外包、财务外包、客户关系外包、人力资源外包、金融外包等服务外包,可以形成和运用专业化与知识技术优势,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这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既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充分培育和利用人力资本资源,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可见,山东省要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加以规划和实施。

二、加快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尽快实现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量的突破

1进一步刺激服务业国内需求

实现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量的突破,离不开国内市场对服务业的现实需求。而服务业需求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山东省统计局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为4761元,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个人或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2008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41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1%,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5元,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3.6%。尽管山东省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省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比较则差距还较大,例如2005年美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14%。由于恩格尔系数越低,可供居民用于食品以外的消费支出包括对服务业的消费支出才能越多,因此,上述统计数据表明山东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恩格尔系数有待继续降低。再从消费率看,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的消费率为55.4%,2004年美国的消费率为86.1%,英国为86.5%,德国为77.9%,日本为75.4%。我国相对低的消费率不利于形成对服

务业的更多需求,因此,需要从收入和消费的角度刺激国内对服务业的需求。首先,要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来获取农业规模经营效应;通过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技术推广、深加工、创品牌来实现农业结构优化和提升竞争力,从而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其次,要增加城镇居民收入,通过完善分配制度和调整税制来避免收入两极分化;通过健全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来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从而确保城镇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再次,要通过实施服务业消费鼓励政策来刺激对服务业的消费。例如切实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以促进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最后,进一步深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使这些产业中的部分职能进一步从产业中剥离,成为第三产业,从而形成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更多需求。

2积极拓展国际服务贸易市场

服务贸易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量的突破,需要对国际服务贸易市场进行积极的拓展。首先,要扩大国际运输贸易规模。可利用港口优势提升山东省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地位,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提升山东运输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其次,要加大国际旅游贸易开拓力度,在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促销、旅游服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来山东旅游和度假。再次,要积极开展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通信服务、教育服务、广告和宣传服务、咨询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国际服务贸易。伴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可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展这些服务,通过为境外的我国企业和当地企业提供服务获取服务贸易利益。例如针对国外与日俱增的学习中文的热潮,在国外开办中文学校,提供教育服务;在国外建立银行分支机构,为各国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国外开办会计师、律师、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为我国和外资的境内外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第四,要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通过改善和提升山东省服务外包的承接环境和承接能力,争取更多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带动山东省的技术进步以及就业和服务贸易收入的持续增长。

3继续促进各类企业投资服务业

实现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量的突破,还需依靠服务业投资的稳定增长。鼓励各类企业投资服务业是扩大山东省服务业规模的有效手段,应继续吸引外国资本和国内民营资本投资服务业。截止到2007年底,山东省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02.15亿美元,其中房地产业占41.8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6.0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11.41%,住宿和餐饮业占10.92%,批发和零售业占6.0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6.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2.9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1.3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1.03%,教育占0.6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0.61%,金融业占0.13%。从上述数据看,山东省服务业吸引外资前四位的行业是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今后可适当增加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同时,需要改革国内投资体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服务业。应进一步打破服务业行业垄断,减少行业进入壁垒,促进公平竞争,营造公平的行业进入环境和竞争环境。只有各类企业大量投资于服务业,形成服务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才能突破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制约。

4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发展农村服务业是山东省服务业实现量的突破的新增长点。我国农村服务业市场是一个可供挖掘的巨大市场,发展农村服务业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目前农村服务业发展尚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投资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专业人才缺乏、经营管理经验不够等问题。因此,发展农村服务业需要采取下列措施来消除制约因素:首先,要把发展农村服务业提高到农村长远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使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都能从理论和实践上理解农村服务业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包括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税收支持及信息支持的力度,消除资金“瓶颈”障碍,为农村服务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第三,要加强农村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部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尽快使农村交通、信息、电力、商业、娱乐、医疗等基础条件与农村服务业发展需求相配套。第四,鼓励和吸引大学生从事农村服务业,可采取鼓励措施和提供优惠待遇,吸引大学生在农村服务企业发挥才能,在适宜的行业自主创业,例如开办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旅行社等。

(二)努力实现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质的飞跃

1加大服务业人力资本积累力度

人力资本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而现代服务业的要素构成特点使得人力资本成为服务企业发展的根本和支柱。人力资本是山东省服务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要素。增加山东省人力资本积累需要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继续增加教育投入,进一步提高各类教育入学率。各类教育入学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国教育发展的规模、水平。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入学率,世界平均为67.8%,高收入国家为92.3%,中等收入国家为73.3%,低收入国家为56.3%,美国为93.3%,英国为93%,日本为85.9%,中国为69.1%。2005年大学生粗入学率,世界平均为24.3%,高收入国家为66.8%,中等收入国家为27.2%,低收入国家为8.7%,美国为82.7%,英国为59.7%,日本为55.3%,中国为20.3%。从上述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于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粗入学率则不仅低于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表明我国不仅需要进一步普及初等和中等教育,而且更需要加大发展高等教育的力度。只有进一步提高各类教育入学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素质,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尽管山东省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教育事业取得骄人业绩,普通高校从1977年的22所发展到2007年的111所。但仍需进一步增加政府教育支出,积极鼓励多渠道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利用社会力量发展山东教育事业。

第二,要改革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努力培养适

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高校专业设置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而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增设现代服务业类的专业,如物流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专业服务等。还应及时更新现有专业教学计划,增加新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时间,确保学生在掌握系统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得到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将高校专业和学生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高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中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也是为社会提供专业化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应加强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有的放矢地培养服务业专业人才。

第三,要创造和形成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应研究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聚集人才的方法和经验,使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等城市也能成为全国重要的人才聚集地。例如应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总部来山东落户,积极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鲁发展,改善企业员工待遇,为各类人才提供创新与创业的环境和施展才能的舞台,从而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和人才的聚集与积累。

2进一步提升服务业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服务业企业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道,山东省服务业发展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进一步提升服务业企业的竞争力。山东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底,山东省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共计304732个,比2004年增加了67677个。2007年山东省服务业生产总值为8680.24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3915.54亿元。尽管数据表明山东省服务业企业数量和产值均增长较快,但我们应该看到山东省服务业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差距。因此,今后首先应注重山东省服务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企业应及时跟踪本行业国际最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动态,加强自主研发投入和研发实力,凭借独特技术获得竞争优势。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离不开R&D经费投入的支撑。根据200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即R&D经费投入强度),全国平均为1.49%,北京为5.40%,上海为2.52%,天津为2.27%,陕西为2.23%,江苏为1.67%,浙江为1.50%,辽宁为1.50%,山东为1.2%。山东省的R&D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后需进一步提高。其次,要重视培育企业服务品牌,依靠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信息系统,提高企业服务技术,强化企业质量管理、战略管理、知识管理、信息化管理、诚信管理及危机管理,向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个性化服务,培育企业独特品牌。再次,要进行规模经营,可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和优势互补,通过国际化经营扩大企业国际市场份额,获取规模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I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6

[2]山东省统计局,2008#-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 OL][2009一02—11]山东统计信息网,

[3]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数据2007[EB/OL][2009一04—26],国家统计局网

[4]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2008[~B/OL]E2009—02—11],山东统计信息网

[5]山东省外经贸厅2008年山东省加工贸易前十位出口商品情况表[ZB/ OL][2009—01—19]山东省外经贸厅网

[6]魏秀敏,王乃彦,服务外包教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25—38

[7]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9一02—26]国家统计局网

4.山东省发展战略 篇四

山东省即墨市依靠品牌战略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加强品牌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提升农

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即墨市着力发展品牌建设,打造优势农业,全力推动本市现代农业产业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品牌农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培育,在全市初步形成了“东果茶、西蔬

菜、中间隆起致富带”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建立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个,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25个,其中,粮油类72个,蔬菜类234个,瓜果类22个,苗木花卉类41个,茶叶27个,其他29个;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50多家,年产值达80亿元,有2家企业被授予“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家企业被授予“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青岛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近20家;认证“鳌福”牌茶叶、“白庙”牌芋头、“移风”牌蔬菜和“金口”牌芹菜等“三品一标”农产品9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2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1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通过这些成绩的取得,可以看出我市品牌农业的发展已开始步入快车道,而且随着以西北三镇为龙头的西部现代农业产区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带动我市品牌农业的蓬勃发展。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通过“龙头”组织带动模式,推动农产品品牌发展。以实力较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等产业化经营组织为龙头,通过创新农业科技,把分散的资源通过农业合作社等形式有效整合起来,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以龙头组织对品牌塑造和开发为核心,辐射带动基地和周边农户,带动农产品品牌发展。例如青岛鳌福茶场充分发挥“龙头” 带动作用,指导和带动周边农户开展茶叶生产,实现品牌茶叶区域性发展,年带动户数约120户,年产量

1.5吨;青岛白庙芋头专业合作社通过辐射带动,帮助100余户农民实现芋头品牌化生产经营,年产量达1200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

二是完善标准体系,推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按照“有标贯标、无标补标”的原则,适时对通过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操作规程进行修改完善,规范基地的农业生产,指导和推动生产基地的标准化建设,目前已累计建立完善“留村小米”和“华山甜瓜”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38个。同时,我们着力抓好蔬菜生产基地的“四有”、“五定”建设。“四有”即有标准、有检测、有标识、有组织;“五定”即定责任人、定监管人、定投入品来源、定生产措施、定管理规范,做到生产达到一定的规模,管理依照规范的制度、质量有统一的标准,产品实施品牌化推销。

三是实施奖惩考核,提高品牌发展和基地认证的工作能效。即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培育工作,并将生产基地认证和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纳入了市政府对各单位的年终绩效考核

中,对发展生产基地和产品质量达到标准要求的给予奖励,对产品检测不达标的进行扣分,并设置了农业结构调整奖和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奖,对工作突出的单位由市政府进行表彰。通过把奖惩考核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各单位的工作积极性,有效确保品牌农业发展工作落到实处。

四是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推广我市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品牌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运用网络平台发布销售信息,广泛联系全国各地客商,并充分发挥优质蔬菜配送中心的营销作用,针对现有的品牌农产品展开市场营销,在全市建立优质蔬菜直供店 7处,每年蔬菜配送量达到 2.8万公斤以上,并同北京佳世客等大型超市建立农产品购销合作,为我市优质农产品进军大城市和大型超市开辟了道路。

五是注重品牌宣传展示,拓宽农产品品牌营销渠道。我们通过媒体广告以及博览会、专题报道、展销会和公共关系等多种促销手段,进行品牌的整合宣传,提高公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做大做强我市农业品牌。为推广和拓宽我市农产品品牌销路,先后组织我市多家品牌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了农业部举办的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各级农产品交易会和农产品团购直销推介会等推介、交易博览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取得的经验和建议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研发、营销

等多个环节,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必须合理品牌定位、树立品

牌形象、调整品牌结构、弘扬品牌文化。

一是要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品牌农业,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基础。要结合和依托特色产业板块基地建设,通过制定农业标准化技术规范,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推行农产品质量监测,做到生产有标准、过程有规程、销售有标志、质量有监测,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夯实农业品牌发展基础。

二是要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品牌农业开发、经营的主体与核心。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和扶持市场潜力好、加工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建立稳定的服务与销售合同,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是要积极认证“三品一标”。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既是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申报名牌农产品的基础条件。要鼓励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依托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开发绿色食品,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对达到地理标志登记条件的产品,积极组织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申报登记。

四是要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是发展品

牌农业的必要环节。通过宣传与培训,增强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通过统一生产、加工和质量标准、统一品牌或使用商标,统一包装和标志,统一广告和策划营销,加强资源整合,切实解决品牌“多、乱、杂”的现状。

5.山东省发展战略 篇五

关于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意见

鲁政发〔2011〕40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加快推进全省民航业发展,充分发挥民航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战略作用,更好地适应综合交通运输需要和服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民航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民航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其发达程度是衡量国家竞争力、地区现代化和开放水平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民航业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10年年底,民用机场已达11个,初步形成了以济南、青岛机场为枢纽,烟台、威海、东营、潍坊、临沂、济宁等机场共同发展的格局。全年完成起降22.7万架次,实现旅客吞吐量2231.5万人次、货邮发送量30.1万吨,旅客吞吐量、货邮发送量均较“十五”末实现了翻番。民航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得到提升,日益成为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成为推介山东、展示山东形象的重要窗口。但是,机场布局、航线网络等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支线机场设施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临空产业、机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通用航空等还相对薄弱,依然制约着全省民航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新的形势下,加快民航业发展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民航运输安全、快捷,在高时效、高附加值货物运输中占有绝对优势,能够有效促进高端产业聚集。二是有利于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民航运输距离长、范围广,能够密切蓝黄“两区”等重点区域与全国乃至全球其他区域间的联系,更好地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合作。三是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世界发展经验表明,民航业越发达,外向型经济比例越高。民航作为空中交通门户,能够有效打通让世界了解山东、让山东走向世界的空中走廊。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全面实施民航强国战略,民航业发展将长期处于黄金机遇期。全省上下必须抓住这一重要历史机遇,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民航业

发展的重要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民航业发展的部署要求上来。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动民航业发展,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济南低空空域开放试点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民航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战略作用,科学规划机场布局,拓展完善航线网络,培育壮大民航市场,积极发展通用航空,着力打造临空园区和综合运输枢纽,提高安全保障能力,适应综合交通运输需要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民用机场力争达到20个以上。其中,运输机场10个,通用机场10个以上。基地航空公司力争达到6家以上,投入飞机总数160架左右,旅客吞吐量达到4500万人次,较2010年翻番;货邮发送量54万吨,比2010年增长80%。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定位,推动干支线机场协调发展。重点建设济南、青岛两大区域枢纽机场,发挥济南机场的骨干作用,增强青岛机场面向日韩的门户功能,同时推进支线机场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济南机场南指廊工程和第三大干线机场烟台潮水机场建设,开工建设济南机场北指廊工程和青岛机场迁建工程;启动日照机场、聊城军民合用机场工程,争取“十二五”期间建成并投入使用;实施济宁、临沂等支线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展滨州大高通用机场运输兼通用工程、潍坊机场迁建工程前期工作研究。力争“十二五”末,全省县级行政单元1.5小时内享受到航空服务。

(二)精心培育,积极开拓航空运输市场。发挥山东航空公司的骨干作用,支持其增加运力,到2015年公司拥有飞机达到100架以上,在省内运力投入达到40%以上,发展成为在区域占主导地位、在全国有竞争力的航空运输企业。加大基地航空公司引进力度,多途径引进和鼓励航空公司在我省建立基地、设立分公司,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的局面。拓展完善航线网络,开通直达或中转欧美国际航线,新增至东南亚航线,加密日韩、港澳台地区航线航班;加大济南、青岛、烟台等机场与三大门户(北京、上海、广州机场)、省会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航线开辟力度和航班密度,充分发挥区域枢纽机场的中转衔接功能,构建完善中枢辐射式的国内航线运输网络;密切干支线机场联系,支持航空公司开辟省内机场之间的航线网络;同时加强航空货运企业与邮政公司、航空公司以及物流企业的合作,拓展货运航线市场,培育航空货运枢纽。

(三)强抓机遇,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事业。抓住济南低空空域开放试点的机遇,改善通用航空发展环境。巩固工业、农林业、飞行培训、海上救助等通用航空传统服务领域的同时,拓展通勤飞行、公务飞行、航空游览、航空运动和私人飞行等新兴服务范围,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在完善现有通用机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和建设通用航空机场、起降点,运输机场建设规划要兼顾通用航空服务需要。着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航空物流园等集制造、运营、维修及相关服务为一体的通用航空发展平台。

(四)借势发展,依托空港打造临空经济区。加强机场与多种产业的有机结合,打造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临空经济区。依托空港优势,集聚飞机制造、试飞、维修,新材料、电子等高附加值战略新兴产业和物流、商贸、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空运服务企业到我省设立机构,支持航空油料、航空器维修、航空信息、航空客货销售代理等航空运输保障企业到我省发展。以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为龙头,做大做强航空维修业;以多式联运为基础,积极发展航空物流产业。

(五)统筹兼顾,推进机场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机衔接。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建设济南、青岛、烟台三大机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改善机场地面交通条件,使机场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公交、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相连接,形成相互衔接、优势互补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便捷的空地换乘方式。推进其他机场集疏运系统的规划建设工作。

(六)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机场管理体制。在国家民航管理体制改革精神的指导下,深入研究符合我省实际、有利于统筹谋划机场建设发展的机场管理体制。积极配合国家民航局推进烟台潮水机场运营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规划的编制衔接工作。按照远近结合、适度超前的原则,结合全省实际,做好《全省民航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全省通用航空发展规划》编

制工作,并做好与国家综合交通、民航专项规划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规划的衔接。机场所在地政府要统筹考虑机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临空产业发展,做好各机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加强对机场外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冷)、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二)加强政策的扶持支撑工作。民用机场作为公共基础设施,需要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要加大财政金融对机场、山东航空公司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机场建设资本金、航线补贴和贷款贴息等制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机场经营性设施建设与经营。对纳入全省规划的机场和在我省设立分公司的航空公司建设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项目审批、用地、用海、征地拆迁、税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重点推进。鼓励培养和引进飞行、空管、机务等方面急需人才,对引进的急需人才要享受机场所在地政府人才引进相关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家民航局及军方的沟通协调,争取在资金补贴、空域使用、航线开辟、机场建设等方面得到支持。

(三)加强运行的安全保障工作。要增强航空运输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航空运输安全事故,杜绝任何飞行和地面安全事故及事故征候。各级政府要落实好机场安全保障的投入、对机场建设和日常安全运行的监督管理、对机场高管人员的把关等责任;民航监管部门要履行好对民航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监督和市场管理职责;各机场及航空运输企业要加强安全规章制度、专业技术队伍、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以及安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通过齐抓共管,提高航空持续安全水平。

(四)加强对民航发展的领导工作。要建立完善工作沟通与协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全省民航业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加快民航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落实责任,加大扶持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各尽其责、密切配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支持民航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大加快民航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民航、支持民航、为民航发展作贡献的良好氛围。

山东省人民政府

6.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研究报告 篇六

作者:王志东 于行行 新闻来源:《山东文化蓝皮书》2013 发布时间:2013-12-09 点击次数: 257

2012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评价结果显示,全国旅游业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十五位的省市(区)分别是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湖南、湖北、河南、重庆、福建、安徽、四川、天津,山东省在综合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上都排名第六,在潜在竞争力和旅游发展环境竞争力上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七。从这个评价结果里可以看出,山东旅游业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综合实力有了显著提升,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未来还需要在旅游业发展环境的薄弱环节上加以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提升旅游发展环境竞争力,推动全省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一、2012年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状况

2011年,山东省陆续出台了《山东省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等一系列规划文件,在这些政策的助推下,2012年山东省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一)创新产业结构,乡村旅游业成为乡镇龙头支柱产业

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业高度重视,列为全省集中打造的十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之一,出台了《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明确要求把发展乡村旅游业与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建设结合起来,与造林绿化、水系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与发掘民间文化、发展创意产业结合起来,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逐步把乡村旅游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全省乡村旅游1.6亿人次,同比增长20%;收入706亿元,增长33%。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2年,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继续开展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在认定的4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山东省有4处。这些建设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美了农村。结合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各地普遍加快了农村路水电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一些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独特和特色农业鲜明的地方,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了城市资金、信息、管理等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了各类服务业向农村集聚,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的2500多个村庄全部改变了面貌。

二是富了农民。乡村旅游拓展了农业功能,延长了产业链条,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为农民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开辟了新的渠道。全省从事乡村旅游业人数4.7万户,从业人员19.5万人,间接和季节性从业人员150万。蒙阴县乡村旅游业增加值已经超过了第一产业。一些搞“农家乐”的农户,没有增加很多设备,用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接待客人,年收入少则

5-6万元,多的达到20万元。

三是乐了市民。乡村旅游满足了城市居民多样化特别是周末和小假期休闲旅游需求,丰富了市民的旅游情趣,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数。现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各大中城市郊区人流如潮,人们在田园风

光中愉悦身心。

四是活了市场。乡村旅游把市民引向农村休闲,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业发展,又把农产品带到城里,促进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活跃了农村市场,扩大了社会消费,可谓一举多得,“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在旅游业得到了充分体现。

乡村旅游属于综合性产业,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既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指导、服务作用,又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涉农部门的职能作用和广大农村、社会各界的主观能动作用。山东省农、林、水、海等各涉农系统,都结合现代农业、现代林业、现代水利、现代渔业建设,打造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景区,成为全省展示农村面貌的新亮点、新名片,乡村旅游业正在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二)创新管理,促进转方式、调结构

面对职能弱、编制少、资金缺乏等现实困难,山东省各级旅游主管部门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跳出小行业、谋划大产业,立足于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融合支持,将旅游部门抓旅游转化成各级、各部门齐心合力抓旅游。2011年,为了扩大省内旅游市场,山东省创造性地策划了“好客山东休闲汇”活动,山东省政府正式下发了《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2012—1015)》。这个全国首创的国民休闲方向性文件,让全省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有了统一的旅游发展方向,实现了旅游发展思维和行动的快速调整。2009年起,山东省在宽口径的旅游系统推行标准化建设,并承接国家旅游局关于全国旅游行业的第一个国家863计划——“基于高可信网络的数字旅游服务系统”。在推出《山东旅游业标准化发展纲要(2009—2014)》之后,山东又连续出台了《好客山东旅游服务标准》等一系列省级行业标准,形成了覆盖城乡旅游目的地,涵盖交通、景区、饭店、旅行社直至卫生间的服务标准体系。在行业标准不断创新的同时,山东省的旅游标准化创建工作也从行业扩展到城市建设与城乡综合管理。2012年3月初,山东省旅游局发布了《山东省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居住环境、交通设施、医疗服务等所有关乎游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统筹纳入城市规划与管理之中。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引导消费,消费引导投资,投资促进转型。旅游产业在山东转变发展方式中,正由生力军变成主力军。

(三)创新营销,推动创意网络营销建设

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11全国百强旅行社名单中,山东省有10家旅行社入榜。从中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总共60家百强社,即山东省三大重点客源市场占6成。百强社中有11家目前没有经销山东旅游产品,8家旅行社则是季节性(夏季)销售山东旅游产品。全国百强社以及重点客源市场的大社,是旅行社行业的旗舰,它们具有较强的组团能力,在当地市场具有引领作用,新产品研发能力强,营销推广能力强,产品能及时推广出去。因此,与全国百强社合作,推广山东旅游产品是一个有效路径,也是一种借以扩大山东旅游知名度、美誉度的良好营销模式。山东各地市可以在分析市场的基础上,做出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以贺年会产品推介活动为契机推进与百强社的沟通合作。

入境旅游接待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和地区国际竞争力及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为大力开发入境游市场,提高山东旅游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山东旅游将加强与国内外重点旅行商合作开发入境市场。通过加强与海外大旅行社的深度合作,建立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和企业与海外大旅行商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采取多种措施,激励海外大旅行商加大山东特色产品创新力度。另外,与国内入境大社加强合作,联合开发欧美远程市场及邮轮等高端旅游产品,加大对海外

重点客源市场的宣传营销力度。

截止到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的数量达到5.38亿,越来越多的网民从网络上获取旅游信息,因此网络营销也将成为2012—2013年山东旅游营销工作的重点,主要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提升山东省旅游关注度;加强与旅游网络运营商合作,整合扩大山东省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在网上开设“好客山东旅游旗舰馆”,鼓励各城市和入驻企业销售产品,整合营销山东旅游产品;做好海外旅游市场网络营销;提山东省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水平,创新拓展旅游新媒体营销模式等方式,推介好客山东。

(四)创新法规,支持旅游业综合发展

2012年11月19日《山东省旅游客运企业驾驶员、导游员服务规范》出台,作为山东省首个由旅游和交通部门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一出台便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长期以来,旅游团队行程中最核心的两个岗位——导游员和驾驶员,分属旅游和交通运输两大行业管理,在新规的制约下,这两大主体有了明确的行为准则,对促进驾驶员和导游员的良好配合、减少旅游投诉做出了很大贡献。2011年,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旅游局、公安厅、安监局联合制定了《山东省旅游包车客运管理办法》,着重对山东省的旅游客运安全问题进行了法律上的约束。《山东省旅游客运企业驾驶员、导游员服务规范》的出台,虽然更侧重对旅游客运的服务规范,但《规范》和《办法》的融合将从安全和服务管理两个层面加强山东的旅游客运管理,效果将更加明显。这种跨行业管理被寄予厚望,预示着山东省在对旅游客运企业驾驶员、导游员的跨行业管理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山东省规范旅游客运企业驾驶员、导游的服务既是对十八大关注“民意、民生”精神的贯彻,也是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让旅游业成为让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体现。目前旅游客运行业正酝酿自发形成以正规旅游客运企业为主要对象的行业协会,从安全、服务等方面对营运行为进行约束,对行业进行规范,但这

同样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

二、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山东省旅游业继续强劲发展,行业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六。综合分析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行业优势和特点都十分突出。

(一)整合营销效果明显

2007年山东省旅游局为突出文化内涵和“服务”这个旅游的本质,创意推出了“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形象,并创新性地采取了“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模式,整合省、市、县、旅游企业的资源和宣传促销资金,在央视、凤凰卫视、山东卫视、香港翡翠台、台湾东森台等主流媒体集中采购宣传版块和时段,集中开展了“好客山东”宣传推介,开启了“好客山东”旅游营销新模式,被央视传媒专家誉为“山东首创,众省效仿”。同时,将“好客山东”旅游形象标识广泛使用于机场、车站、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等企业和场所,争取全省性重大经贸、文化、体育活动使用“好客山东”标识,“好客山东”迅速叫响全国。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完善的地域品牌体系、节事活动品牌体系、旅游要素品牌体系和旅游景区品牌体系,以“好客山东”为统领,首先带动了十七个城市和数十个县市区的地域品牌建设,“泉城济南、逍遥潍坊、亲情沂蒙、运河古城、文化济宁、江北水城、好运荣成”等一系列地域品牌,显示出齐鲁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围绕“好客山东”打造的“贺年会”、“休闲汇”两大节事品牌,成为传承民族文化、拉动综合消费的强大引擎,山东省旅游业整合营销效果良

好,旅游整体形象深入人心。

(二)品牌体系基本成熟

在“好客山东”品牌的引领下,山东省旅游业逐渐形成了涵盖范围全面、发展基本成熟的品牌体系,除了以各地市核心产品命名的地域品牌系列和贺年会、休闲汇两大节事品牌之外,还包括山东客栈、鲁菜馆、山东100、山东三珍等一系列代表山东特色,涵盖食、住、购等三大旅游要素的品牌系列,并由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成立了标准化的相关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发挥品牌的力量和效应,来全面地提升山东旅游的竞争力。

在品牌建设方面,2010年,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完成了“好客山东”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的注册,并在此后陆续展开品牌建设和实践工作。2012年,山东省将积累多年的优质旅游资源与各高校、旅游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启动旅游产学研合作,提出了首批旅游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出了一批“特许经营”模式的优质品牌旅游项目,包括“鲁菜馆”(鲁菜经营品牌)、“山东客栈”(经济型酒店品牌)、“逍遥游”(乡村休闲度假酒店品牌)、“四海为家”(滨海度假酒店品牌)、“山东100”(旅游特色商品品

牌)等等。

(三)营销网络逐渐完善

2012年,山东省旅游局与全球最大的中文在线旅行网站——去哪儿网在北京签署在线营销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去哪儿网的首家省级旅游局战略合作伙伴。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尝试通过新的渠道来获取信息和服务,这种趋势为旅游行业创造的发展机会也正不断增加。山东省旅游局率先引入线上整合营销模式,并与刚推出的“六大文化旅游产品”相结合,组织景区进行产品在线营销合作,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力量,打破旅游营销的区域壁垒限制,将“好客山东”的品牌做大。去哪儿网将为山东旅游产品提供在线整合营销技术服务支持,让“数字服务”理念服务于更多的消费者。这种线上整合营销的利用,实现了山东省旅游业“产品形象并重营销”的转型,进一步完善了山东旅游的营销网络。

山东旅游业尽管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可持续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足:

(一)基础设施环节较为薄弱

旅游发展环境竞争力的强弱,影响着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大小。山东旅游业的发展环境竞争力排名靠后,意味着还有很多基础环节、发展环境要素亟待完善。

1、大交通网络建设不够完善。山东省作为传统交通大省,目前却不能够适应旅游交通的需求。山东省内高铁线路除了京沪和郑青两条之外,没有能够贯通东西、串联全省主要城市的高速铁路网线,在旅游可进入性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2、邮政通讯网络事业不够发达。当今的旅游业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物流、邮政、通讯、网络事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些方面,山东省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建设覆盖全省、快速流通的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免费的公用网络,使人、物、信息都能够畅通无阻。

3、科教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不够发达。山东省各地市的科教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的发展仍然需要大幅度提高,给民众提供享受公共事业福利的便利,提升本地区民众生活幸福指数,提高整个地区软环境的竞争力,才会增加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乡村的吸引力。

(二)旅游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尽管几年来山东旅游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济南、青岛两大旅游城市群为核心,以济青旅游经济带为主体,以“六大文化旅游产品”带动,各地市都提炼了各自的区域旅游形象,但仍然不能推动全省旅游的平衡发展。“六大文化旅游产品”除了青岛之外,其他五项产品都在鲁西;以济南和青岛为核心的策略,则忽略了包括潍坊在内的整个胶东半岛地区,导致这一拥有丰富历史人文、自然地理资源的地区旅游业发展滞后,在蓝黄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未能形成山东省旅游业贯通东西、连接海内外的通道。山东省旅游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削弱了行业的综合竞争力。2012年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的城市”排行榜中,山东省只有青岛和烟台两个城市位列其中,分别位列第17和第25,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胶东半岛的旅游业实力和潜力。

(三)各部门联动不够

旅游是一项跨行业的活动,形成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所涉及的行业之广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这也客观上造成了旅游管理的难度。为了促进全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山东旅游局近几年来一直强调部门联动、联合推进,但在实际工作中,旅游管理部门与土地、住建、交通、文化、卫生、宣传等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却一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规划无土地、有建设无监管、有市场无管理等矛盾比较突出,严重削弱了旅游管理部门的执行力,客观上滞后了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旅游区域特色不明显

“好客山东”品牌的任务是实现山东旅游业在全国旅游业中的标示。在突出省域形象之后,各地市应该突出自己的特色。山东省既有以山水圣人文化为主体的济南、泰安、曲阜,又有以海派文化为主体的青岛、烟台、威海,还有以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主体的淄博、潍坊、临沂、枣庄及其他城市,是多元文化的汇聚地,目前尽管已有各地市的宣传形象和口号,却很难在市场上突出,特色比较模糊,在山东省全省旅游规模上水平、上台阶之后、进入旅游业深度发展的阶段,不利于进行游客的市场细分和有针对性的营销、管理工作。

三、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创新经验

山东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坚持创新的思路,因而借鉴兄弟省市的优秀发展经验也是很有必

要的。

(一)杭州经验

2012福布斯“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的城市”排行榜中,杭州位列第五;2012福布斯“中国大陆十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杭州位列第二,排名上升;2012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的25个城市”排行榜中,杭州排名第七。后两个排行榜中,山东省没有入榜城市。

统计数据显示,杭州在机制、扶持政策、服务等方面积极创新,推进十大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是杭州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在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领杭州市产业发展。2011 年服务业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位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首位,是吸引外资的热点。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等重点企业是未来杭州市服务业转型的核心,是杭州实施“旅游全域化”战略、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根本。

杭州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带动并催生了关联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大力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房地产业、创意产业等行业资源的融合,涌现出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城市旅游、红色旅游、海洋旅游、会展旅游等新业态,旅游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房地产、金融、信息、服装制造、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协同发展,既发展了旅游业,也发展了其他行业,实现了互利共赢。

杭州旅游业对当地的贡献除了经济方面外,还在文化、环境、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综合作用,不断提升杭州自身的城市形象和软实力,杭州连续八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桂冠,获得中国民生成就典范城市最高荣誉奖,被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12年获得 “中国最佳休闲城市”称号,杭州通过发挥旅游业综合功能实现了综合实力和城市形象的全面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城市旅游创新发展研究》显示,西湖免费开放极大提升杭州居民幸福感。近年来,杭州从旅游资源大市成长为旅游经济强市,从2002年到2011年,旅游总收入由294亿元增加到1191亿元,增长305.1%,旅游外汇收入由4.77亿美元增加到19.57亿美元,增长310.3%,国内旅游收入由254.81亿元增加到1060.84亿元,增长316.3%,旅游业在杭州经济发展中占据战略支

柱地位。

山东入榜城市与杭州相比,最大的差距在城市综合实力方面,即旅游环境竞争力比较弱。只有加强旅游基础建设,全面提高科教文卫等与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业建设、提高旅游地的环境竞争力;同时提高创新能力,加强旅游产业创意与其他行业创意的相互关联与转化,不断刺激与活跃商业市场、提高商业活力,才能够提高山东旅游业的现实和综合竞争力。

(二)重庆经验

2012福布斯“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城市”排行榜中,重庆市以国内旅游人数排名第三、星级饭店数量排名第三、4A级以上景区数量排名第二等分指标的优秀表现,名列总分榜单第四位。2011年重庆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22亿人次,同比增长37.3%,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86.4万人次,同比增长36.04%;过夜游客5305万人次,同比增长29.39%;旅游总收入1268.62亿元,同比增长38.22%。全市旅游业增加值50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例达5%。

重庆作为中国唯一城市被美国著名旅行指南Frommer’s评为“2012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国土资源部正式授予重庆市“中国温泉之都”称号;在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主办的“2011中国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中,重庆成为“2011中国30个休闲城市”之一,重庆旅游整体形象得到全面提升。重庆旅游业进步显著,具体的经验有: 1.明确旅游发展方向,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

2011年,重庆提出重点打造长江三峡、天坑地缝、天生三硚、钓鱼城、白鹤梁、大足石刻六大旅游精品景区,并明确了把“重庆非去不可”作为重庆旅游的主题宣传口号。“1+5”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平台的搭建,促使旅游工作方式由 “事业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变传统行政管理为市场服务,充分发挥了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解决了什么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和如何促进发展的问题,增强了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2.各区县政府重视旅游工作,5A级景区增加至4个。

重庆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分别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细化具体的攻坚项目,把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头,高标准快节奏推动旅游各项工作的开展。酉阳县创建桃花源景区5A级景区从申报到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5A级景区不到两年时间,使重庆的5A级景区达到了4个;巫溪县委、县政府短短的4个月时间完成了3亿元的投入,推出了红池坝云中花海,独具一格,一鸣惊人。这两个事例充分说明了基层地方政府的重视对旅游业的极大促进。同时,建立了旅游服务质量齐抓共管的机制,将区县旅游工作纳入了综合目标考核,设定了旅游大环境、旅游行业、旅游相关产业、旅游公共服务4个子项共16项指标,游客满意

度大幅提升。

3.六大精品景区全面提档升级。

2011年,“六大精品景区”全年累计完成投资87.23亿元,完工项目103个,接待游客480.26万人次,同比增长41.04%。武隆喀斯特景区(含天生三硚、仙女山、芙蓉洞)被评为5A级景区,巫山小三峡、天生三硚、大足石刻3个景区的购票人数实现了当年超过100万人次的目标。目前,“六大精品景区”以“文物保护、文化融合、生态修复、风貌改造、景点开发、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为重点的提档升级建设继续全面加快推进。

4.投入5亿营销资金 推出10条精品线路,开展100项宣传活动

2012年,重庆旅游投入5亿元宣传营销资金,推出10条精品旅游线路,开展100项旅游宣传营销活动。此外,2012年是重庆旅游业的“精品景区建设年”,全市大力推进六大精品景区建设,全力创建“世界温泉之都”,积极建设“都市大景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积极促进乡村旅游。在此基础上,还继续以“重庆非去不可”品牌宣传为突破口,全面加强旅游宣传。作为山东省入榜城市,青岛与重庆在入境旅游人次和入境旅游收入排名上比较接近,但在国内旅游人次和收入、星级饭店、4A级以上旅游景区等方面的评分则远远落后,这给了山东旅游业以提示,应加强星级饭店和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建设,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质量,增强旅游吸引力,增加国内旅游者人次和游客逗留

时间。

四、2013年山东省旅游业发展展望

根据预测,中国有望在2013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旅游市场,今后10年内,中国旅游业还有望直接创造10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根据亚太旅游协会发布的《2011亚太地区旅游监测报告》,中国在2010年接待的国际游客总数达1.138亿人次,同比上涨6%。2010年,中国接待的国际游客人数占整个东北亚地区的61%,占整个亚洲地区的58%。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给包括山东旅游业在内的中国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3年山东旅游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展:

(一)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推动旅游交通企业集团化建设

山东省将推动青烟威城际铁路建设,目前正在规划济南到青岛南线高速铁路,该铁路途经临沂、日照等地,全程一个半小时。按照山东省中心城市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计划,到202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内主要城市将实现城际轨道交通相连。山东省还将加快包括京九通道等在内的“四纵四横”铁路运输网络,优化港口布局,加快济南机场扩建和青岛机场迁建。加快青岛、济南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成100公里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

(二)继续建设和完善“好客山东”品牌系列

首届中国春节旅游产品博览会2012年12月26日至31日在枣庄市台儿庄会展中心盛大启幕。这是全国第一次将春节文化和旅游产品相结合的综合性会展,是弘扬、传承和发展中华年文化的新型载体,更是好客山东品牌的丰富和延伸。为此,山东省旅游局特别策划推出全新的“年博会”标识,助力年

博会,预热2013年好客山东贺年会。

“好客山东”贺年会对于拉动北方冬季旅游市场淡季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山东各地将在贺年会期间按照市场需求,推出淡季旅游特惠产品, 注重相关部门的参与,注重交通与景区、购物、宾馆、餐饮和娱乐的融合和跨界经营,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重乡村、社区等基层单位的活动创新和氛围营造,以更大的优惠认真做好城市“二日游”、“三日游”产品营销工作。

山东省旅游局自2007年创意推出“好客山东”品牌以来,率先在全国实施品牌化战略,通过品牌的策划、传播、提升、运营,走上了品牌发展带动之路。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和打造,“好客山东”已经成为中国区域旅游的第一品牌、国内外知名的诚信旅游品牌。“好客山东”的成功,还得益于品牌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迄今为止,在“好客山东”品牌形象的统领下,已拥有“贺年会”、“休闲汇”、“山东客栈”、“鲁菜馆”、“山东100”、“山东三珍”、“年博会”等七个子品牌,涵盖大型节事、旅游景区、餐饮、住宿、美食、旅游商品等多个领域,与各城市、各县域旅游品牌、旅游企业品牌一道,共同打造成为涵盖全省的旅游品牌体系。随着“好客山东”品牌体系的不断充实和扩展,山东旅游的品牌化发展之路也必将走得越加稳健、越加宽广、越加精彩。

(三)调整旅游门票价格,注重旅游的拉动效益

目前,山东省很多景区仍然倾向于最大化地拿到最基本的收益, “门票经济”仍然是景区保本和盈利的手段。休闲时代,人们对于游玩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景区观光游览已经不能跟上休闲度假的潮流,需要旅游产业的多方延伸。门票价格总体偏高,导致旅行社报价成本的一半左右都是门票,如果旅行社产品报价有吸引力,就必须压缩食宿等其他成本,客观上会降低旅游的品质。从数字中可以看到一个趋势,“门票经济”的占比正在萎缩。2011年,全省旅游花费构成中,以游览为主的基础性消费仅占9.82%,以交通、住宿为主的配套消费占39.96%,以餐饮、娱乐、购物为主的高端消费为44.13%,其他为6.1%。作为乘数效应较高的行业来说,旅游业对上下游行业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用提高门票价格来增加收入不是明智之举。山东旅游景区应适应市场需求,降低门票价格,通过拉长产业链、丰富旅游相关产品来提高旅游总收入。

(四)全面开展旅游小镇建设,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2012年,山东省进行了旅游小镇建设试点工作,重点扶持对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小镇建设,依据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重点支持建设了温泉度假小镇、山岳养生小镇、滨湖生态小镇、海滨渔民风情小镇、黄河文化小镇、特色民俗文化小镇、风情古镇和特色农业小镇等9类小镇。山东打造的旅游小镇是旅游产业特征鲜明、功能完备配套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和环境优美、品质高雅的居民生活区的完美统一体,能够满足游客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全方位的旅游需求,提供酒店、会议、游览、旅行、购物、医疗保健、车辆补给维修等多种服务。

2013年,山东省将在示范小镇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旅游小镇、旅游百强乡镇、特色村等系列活动,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助力城镇化建设。

7.山东省电子政务发展情况研究 篇七

1 全省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及分析

1.1 机构建设情况

调研单位中,70%的部门内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由主要负责人或分管领导担任机构负责人,72%的部门设立了信息中心。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单位对本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比较重视,为电子政务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保障。但是由“一把手”直接担任机构负责人的部门还是比较少,仅占总数的36%。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还需要进一步引起领导的重视。

1.2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2.1 机房建设

43家调研单位中,39家单位机房是自行建设,4家单位机房采用租赁方式。机房建设总面积约5265平方米,平均面积122平米。机房建设总投资额约为:14761.19万元,平均投资343万元。43家调研单位中有30家的应急电续航能力集中在0.5-4小时,占单位总数的68%。

1.2.2 设备类型

统计显示,目前各家单位桌面设备仍然以台式机为主,笔记本和无线上网本占有一定比例;小型机平均拥有量达到1.6台,已较为可观;服务器主要用途以Web和邮件服务器为主,其次用于文件和域名解析。

1.2.3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主要包括Windows、Linux和Unix系列。Windows操作系统仍是主流。

由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各部门基础设施建设已比较完善,基本能够满足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

1.3 网络建设情况

1.3.1 内外网建设情况

在内网建设中,有32家单位拥有纵向连接不同级层的内网,占74%。其中有12家单位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连接,8家单位实现省市县三级连接。

在外网建设中,21家单位拥有纵向连接不同范围的外网,占49%。其中9家单位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连接,5家单位省市县三级连接。

与此同时,仍有10个部门拥有系统内部自行建设的行业专网(既不与外网连接,也不与内网连接),许多业务还没有整合到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中来。

由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我省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中主要的工作就是整合现有网络资源,为“十二五”期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做准备。

1.3.2 网站建设

85%的部门建立互联网门户网站,56%的部门建立了内网网站。门户网站的主要功能是以信息发布和基于系统业务为公众服务窗口为主。网站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但网站功能还有待提升。

1.3.3 网络运维

统计显示,绝大部分单位选择的网络运营商为中国联通。90%的部门系统运维管理是自行维护,只有5%的部门采用外包服务的方式。由此看出,各部门自行承担运维的成本总体比重较高,电子政务服务外包还没有被认可。

1.4 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43家单位中,39家单位建设了不同程度覆盖核心业务的应用系统(共约160个),覆盖率达到90%。这说明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应用覆盖面已非常广,信息化对各部门业务的支撑率已比较高。

由于各部门填报的情况不全面,在160个应用系统中,只有76个应用系统填写了投资费用,总资金额约为1.967亿元。其中得到信息化专项资金支持过的系统有32个,信息化专项资金投入约9689.72万元。这反映出我省信息化专项资金在推进省级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起到了较好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其投入应进一步加强。

39家单位160个系统中,62.5%的系统运行在互联网或政务外网上。70%的部门实现了系统运行于单位内部统一平台,较好地实现了系统内部的整合。20%的系统实现了单位之间的交换。因此电子政务系统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统计的160个信息系统中,采用CA认证的只有16个,没采用CA认证的系统共137个,占85.6%;33%单位将数字证书的使用列入本部门规划。可以看出大部分单位对数字证书的使用没有足够的重视。

1.5 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对43家省直部门数据库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显示,79%的部门建立了行业数据库,其中47%的部门实现了重点数据库的省级集中。47%单位建设了集中共享的数据中心,35%的单位将数据库用于统一运行的业务平台,41%的单位有多个相对独立的业务平台。这说明数据集中程度越来越高,趋势是数据向上集中,信息服务向下延伸。同时也说明部门内部的资源整合和重点行业数据库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从数据库软件使用的情况来看,Oracle和SQL数据库是主流,其次是MySql数据库。

数据来源主要为自行采集和业务生成两方面,这两项占到94%。64%的数据主要用于单位内部服务,28%用于互联网对外提供服务,仅8%用于政府机关内部共享应用。

43家单位中,只有32%的单位实现了与其他部门的部分数据进行交换与共享;有12%的单位表示有与其他单位数据共享与交换的需求。

可以看出,一方面,各个部门的业务数据库数据主要来源于自行采集和业务生成,很少共享其他部门数据。另一方面,各单位的数据主要用于本单位内部使用,而与其他单位很少共享,部门之间“信息孤岛”现象依然严重,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程度还比较低。但从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使用情况来看,大多数部门使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软件非常趋同,说明信息共享和交换在技术层面上具备了条件。

1.6 信息安全情况

统计显示,56%的部门遭受过网络安全事件,主要为感染病毒和木马程序,其次是篡改网页和垃圾邮件。33%的单位认为未修补或防范软件漏洞是导致安全事件的原因,13%的单位认为是登陆密码过于简单导致,11%的单位认为是由于缺少访问控制。

安全事件发生后,采取自行解决和请网络开发维护单位协助解决为首选方案,占40%;其次是请网络安全服务单位协助解决。多家单位采用了多种安全管理措施,82%的单位制定了相关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67%的单位制定了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措施,63%单位采用口令加密和用户权限控制,53%的单位备份系统并建立专门的安全组织,确定安全负责人。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单位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完全管理和技术体系。

认为安全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用户安全意识和观念薄弱的单位占调查样本总数的50%,认为网络安全保障经费投入不足以及网络安全管理人员不足,缺乏培训的单位同样占到了总数的50%,还有部分单位认为缺乏与信息管理部门的沟通,多数单位选择了多个选项。

43个单位的数据库存储总量约为403.5TB,平均存储量为9.4TB。投资总额约为3308.14万元,平均投资额为76.93万元。26%的单位有第三方共享灾备需求,91%的单位采用“与生产环境同地”的备份方式,仅有7%的单位采用异地备份。备份管理方式主要是各单位自行管理。各部门备份内容以业务数据为主,其次是档案数据,极少的单位备份涉密数据。

所有单位都制定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网络与信息安全有关规章制度,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了技术支援队伍,采取了备份措施,大部分单位根据应急预案组织过应急演练。

2 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我省电子政务建设不论是从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投入,还是应用系统和资源数据库的建设等,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机构和制度建设比较完善;信息系统在各部门的办公和业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强化经济和社会管理、贴近和服务百姓生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但另一方面我省电子政务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电子政务建设认识程度和地位需要进一步提高;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缺乏统一的领导和调度协调机制;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迟缓,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相应的省级数据交换平台,缺少有效的数据交换体系和传输体系;电子政务资金投入和人才配置不足。

3 建议

“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更加注重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将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因此,根据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应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统一领导,理顺机制

各级电子政务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召开信息化领导小组会,研究解决和协调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电子政务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业务协同等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各部门内部要成立主要负责人担任的信息化领导机构,研究制定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推进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推动建立部门信息化主管负责制,在决策层设立首席信息官(CIO),总体协调部门内部以及与其他部门之间信息化建设重大问题。

3.2 进一步优化电子政务发展环境

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电子政务法规和标准体系。组织科研和专业机构研究出台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方面法规;参照国家的标准体系框架,逐步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标准,有序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应用。

3.3 加强宏观指导,强化考核管理

加强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努力把握信息化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各级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提供宏观指导。引入公众评价机制,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绩效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地、各部门年度工作业绩的考评内容。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程评选、网站绩效评估等活动,形成激励机制,促进电子政务发展。

3.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项目管理

8.山东省“五大发展理念”评价研究 篇八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 评价指标 空间特征

经济增长与居民福利改善不一致、人与自然之间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都有各自深刻的原因和具体环境。但是对地区发展认识及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不全面、不科学,也是导致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引导和转变发展观念,激励发展思路创新,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评价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根据“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与要求构建了一套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此,本文初步拟定了山东省“五大发展理念”评价体系,对各地市的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分析了山东发展的特征。本研究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建立其他地区或者全国层面的评价新指标体系提供建议,二是对山东的发展状况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评价。

一、研究背景

有关对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个体系:旨在帮助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联合国于1996年建立的一套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制度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000年联合国提出了8项“千年发展目标”及相关的18项具体目标和48项指标,内容涉及社会公平(反贫困、教育平等、性别平等)、生命健康、环境保护及全球合作等方面,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准;世界经济论坛于2004年提出包含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性、健康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12大支柱在内的全球竞争力综合指数,成为衡量世界各国各地区竞争力评价的重要参考。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和部门对地区发展也提出了诸多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办法,比较典型的有国家统计局的综合发展指数和深圳市“效益深圳”指标、中国发展基金会“民生发展”指数、苏州现代化指标体系等研究成果。

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外研究主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需求出发,确定具有自身特点的指标体系;国内研究则较多地侧重于理论方面,指标选取存在一定局限性和不可操作性,也通常是不能有效评价山东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因此,本研究主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突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主要指标的重要性,制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有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对山东各地市综合发展情况进行测评。

二、研究方法

(一)指标、权重和数据

此次拟定的评价指标体系,由6大类20项指标构成。其中,整体发展结果类指标注重评价发展的质量和发展结果,而其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类指标从发展的基础条件、落实发展理念的情况进行评价。发展的效果相对于发展的落实情况而言,对地区政府、居民和企业等的影响更为巨大,因此整体发展结果类指标选取5项评价内容,而其他指标选取3项评价内容。指标权重是进行综合评估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为此本研究采取常用的专家打分法确定各级具体指标的权重,最终确定各项具体指标权重相同,同时用均值方差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使用2015年《山东省统计年鉴》的数据。具体指标见表1。

(二)空间相关性

为了分析山东省各城市发展水平的空间依赖特征,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计算Global Moran’s I确定城市间的空间相关性。

研究采用边界或者角点相连的一阶Queen权重矩阵,即将空间邻接权重矩阵定义为,当i与j相邻时,Wij=1;否则Wij=0。Moran’s I 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I﹤1,I=1表示空间自正相关,指标相似的空间实体呈聚合分布;I= -1表示空间自负相关,指标相似的空间实体呈离散分布;I=0则表示空间实体是随机分布的。

三、分析评价

表2是根据以上原则和方法数据处理后,得到山东 “五大发展理念”指数评价的结果。整体看山东省各地市发展状况具有很明显的层次性,大体可以分出五个层次来:发展水平第一层次有威海、青岛、济南和东营;第二层次有淄博和泰安;第三层次有烟台、滨州、枣庄和潍坊;第四层次有济宁、莱芜、临沂和日照;最后一个层次有聊城、德州和菏泽。

具体看,威海排名处于第一位,远高于传统意义上比较好的城市如青岛等地。青岛处于第二位,济南处于第三位,青岛和济南相比,在综合评价上应该更高;处于第四位的是东营,其综合得分有赶超济南等地的趋向,淄博和泰安几乎处于相同的发展水平。烟台排名处于第7,滨州和枣庄的排名超越了潍坊。济宁等第四层次和第五层次的7个城市,发展水平靠后。

表3是6大类分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威海综合排名第一,在分类评价过程中没有在其中任何单一类中排序第一。青岛在开放发展理念中是第一位,济南在整体结果评价类和创新发展类的排名是第一位,东营也分别在共享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排名中取得第一位的位置,泰安在协调发展的得分排名中取得第一位。

表4是各分项指标的空间相关系数Moran’s I值,对6大类一级指标进行空间相关关系分析得到:开放类和共享类发展评价中,山东各地市发展有比较强的正向空间相关关系;而创新类、协调类和绿色类发展评价中,山东各地市发展有比较强的负向空间相关关系;综合指标和结果类发展评价中,山东各地市发展水平空间相关关系不明显,其中综合评价指标有弱的负向相关关系、结果类发展评价有弱的正向相关关系。

四、研究结论

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评价结果,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山东省各地市“五大发展理念”发展水平具有很明显的五个层次,发展水平第一层次有威海、青岛、济南和东营;第二层次有淄博和泰安;第三层次有烟台、滨州、枣庄和潍坊;第四层次有济宁、莱芜、临沂和日照;最后一个层次有聊城、德州和菏泽;各城市在开放类和共享类发展中有比较强的正向空间相关关系,在创新类、协调类和绿色类发展中有比较强的负向空间相关关系,在综合指标和结果类发展中空间相关关系不明显;区域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各城市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和区域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盛敏之.杭州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2

上一篇:《观沧海》的优秀教学设计下一篇:校园暴力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