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级生态街道工作总结

2024-06-17

创建国家级生态街道工作总结(通用9篇)

1.创建国家级生态街道工作总结 篇一

汇丰街道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汇报

欢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各位专家来我们汇丰街道办事处检查指导创卫工作。就我街道开展创卫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街道基本情况

汇丰街道位于临河新区,区政府所在地,是巴彦淖尔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辖区范围:东至金川大道,南至河套大街,西至永济渠,北至解放街,辖区面积5.1平方公里,下辖4个社区居委会,有居民小区24,其中有物业小区23个,无物业小区1个,平房区3片,有居民住户13073户,总人口35296人。辖区内共有各类行政事业单位84个、学校2所、幼儿园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商业网点1101个、街路13条。

自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以来,我街道按照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各项工作目标,认真贯彻镔“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爱国卫生工作基本方针,加强领导,扩大宣传,全ㄆ民创建,突出长效,以创新的思路和方法き,统筹抓好创卫各项工作。确保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市容环境卫生、病媒生物防制等各项指标全面达标,为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站位、加强领导、扎实开展宣传动员工作

自我市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以来挡,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这项工作列为“两学一做”的重要内容,成立了街道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次领导小组,由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康贵平担任组长,街道行政主任赵继东、人大工委主任孙慧琴担任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各社区书记、包联单位创卫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进行苊研究部署,经常听取了解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开君展情况,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揞题。各社区也相应成立爱国卫生溷领导小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领导小组、沽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病媒生物防制领导小茛组,形成分工明确的良好格局,从组织上┌保证把创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提升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一)街道采取多项措施,开展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

1、对辖区内12处,3万平米黄土裸露地片进行绿化、硬化。2、清理垃圾死角76处,共清理垃圾72吨。3、整治市容市貌,拆除违章建筑48处。4、集中治理辖区内废品回收站、砂石料场、煤场8处,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全部予以清理关闭。5、开展治理小区私拉乱接“蜘蛛网”、畅通消防通道工程,处理小区私拉乱接电线1500处,施化停车位1280个。6、与创卫包联单位共同开展“门前三包”专项整治活动200次。7、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在辖区内植树2万余棵,绿化3.5万平米。

创卫工作说到底还是一项群众性工作,群众认可不认可,参与不参与,直接决定这项工作的成效。为此,街道党工委本着先强干部思想认识,再由干部带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先后召开专题工作会议5次,向全体干部讲解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目的意义,提高干部的思想认识,进而带动群众开展全民创卫。

(二)与共建单位、包联单位携手共同开展创卫工作。

1、包联单位到街道、社区参与创建,终,采取机关、社区结对共建形式惭,有力促进街道社区创卫工作深入开展。共建单位约500人次参与到街道社区创建活动中。他们清理小区楼道、蜘蛛网,清除垭乱堆放,擦洗电表盒、垃圾箱,楼梯扶手,清理楼幢四周乱种植、清理沿街商户门前乱堆乱放,拔除绿化带中大面积杂草共计2万平方米,共貊清理建筑垃圾56车、铲除小广告1300处、清理沿街商户门前乱堆乱放830处。通过棠共建形式,进一步浓厚了创卫氛围。2、组织志愿者“帮勺扶式”促创卫。辖区内大部分物业小区均凼能按爱卫办要求,积极行动,进行卫生大骓扫除,垃圾基本按要求做到日产日清。无物业小区和平房区,街道组织创卫志愿者进行“困帮扶式”大扫除,帮助清理垃圾、杂物,鲜参与人数226人次。

四、狠抓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

(一)抓健康意识迕提升。

健康教育工作作为爱国卫生工作的约重要组成部分,我街道将此项工作列入街Z道创卫工作重要事项来抓好落实,运用各种宣传连工具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晤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卫生习惯。镞利用宣传栏、宣传橱窗等宣传工具,开展钫多种形式的健康知识宣传,内容涉及保健鼎科普知识、人口生育知识、戒烟知识、健康教育图片埯等,每年组织各社区居委会刊出健康教育板糨报12期,宣传橱窗6期,有效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意识。

(二)丰富健康教育活动内容。

街道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貘如每年开展“健康社区睢”为主题的座谈会1场次,与医院合作举办大型义诊活动1场次缥、街道社区每年开展健康知识讲座4场次,依托社梵4,,携手以以以yituoyituo区卫生服务中共心,以人民健康社区为目标,开展“居民健康素养66条服务”,为辖区每一位居民建偶立了健康档案,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疒。通过轩爱国卫生活动月等有效载体,组织各社区傥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如健康知识竞赛、健康文体活动,有效笾倡导健康新生活。

(三)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

完善各社区活动室、图书室设筋备、书籍,做到常年开放,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在社区建立乒乓室、老年活动室,棋牌室、健身房,贱并订有多种健康教育报刊杂志,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增加广大居民群众卫生健康知识。

五、积极落实病媒生物防制各项措施

(一)标本结合开展病媒生物防制褐。

病媒生物防制是预防多种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筲根本措施,也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基本耶要求。首先,我街道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镇准要求,健全病媒生物防制组织网络,明嶙确3—5名专(兼)职人员,负责街道片区范围内的驻片单位、社区居委会、居民嘏区、小街小巷等外环境的病媒生物消杀工梃作,并组织各社区成立病媒生物甾防制领导小组,确保媒生物甾防制工作有领导、有计划、有队伍。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晔发动群众参与。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培训,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资蓠料把病媒生物甾防制知识、用药安全知识交给群众押,让群众理解、支持、配合,主动参与各)项防制活动,形成全民动手开展病媒生物防制的良好布氛围。

(二)统一行动,注重实效。

严格升按照“五统一、四不漏”的具体要求(即揎: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时间、统一松用药、统一行动;不漏单位、不漏住户、悸不漏房间、不漏外环境),开展统一病媒生物甾防制活动。

(三)治本清源,务求长效。

一方面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清除垃圾,清理乱堆杂物,铲氮除杂草,消灭卫于生死角,铲除病媒生物甾孳生场所。另一方面定兜期投放药物。每个月要投放一次焰灭鼠药物,5月—10月份,每周喷洒投放一次灭蚊、蝇、蟑螂药。落实一名专职人员摔,负责协调专业部门药物投洒工作。通过,各种病媒生物防制措施,有效降低了病媒生物密度,防止了各类传染疾病的发生。

六、科学开展新冠肺炎、鼠疫防控工作

1、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街道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完善日常运转与应急处置各项工作机制。按照中央、自治区、市区的防控要求,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扎实推进街道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突出重点人群管理,与各部门共同配合,联防联控,对往来我街道的重点疫区人员实行严格的隔离管控、检测措施,科学防控。截止目前,我街道未有一例感染病例。

2、针对我区周边地区时有鼠疫感染病例发生的情况,我街道严格落实市、区两级鼠疫防控要求,扎实做好鼠疫防控各项工作,严密防范疫情在我区发生和流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在社区、居民小区张贴鼠疫宣传海报,对鼠疫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如何预防、可防可治知识进行了宣传,提高居民群众防范意识。严格落实“三不三报”制度。二是成立鼠疫专业防控领导小组,邀请专业灭鼠机构,在辖区内所有居民小区、沿街商铺放置毒饵箱,鼠药等,采取多种措施开展灭鼠活动。三是开展大环境卫生整治活动,通过多种举措,有效降低了老鼠生存密度及鼠疫传播风险。

以上是我街道在创卫工作中的一些具杈体做法,敬请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建议。如果这次能通过国家卫生城市验收,我们倍感荣幸,这将是对我们全体干部和全辖区居民工作的肯定,我们会继续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倍加珍惜荣誉,把此项工作长久的坚持下去。如果未能通过验收,我们也不会放弃,我们将按照国家创卫专家提出的整改意见逐项整改,继续开展创卫工作,做到符合标准为止,为辖区居民创造最美好生活、工作环境。

2.创建国家级生态街道工作总结 篇二

生态市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建设起来的城市。对照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 有80%的县区成为国家生态县区, 且具备其它22个分项建设指标, 整个城市才能创建国家生态市, 目前国内还未有一个地级城市能达到此标准。

随着绿色理念、低碳经济主导世界潮流, 眼下中国各地许多城市均在争创国家生态市 (区) 。沈阳、广州等国内名城各自瞄准契机, 抢占中国首个生态城市, 包括无锡在内, 江苏苏州、常州等地紧随其后, 纷纷加快辖内生态县区申报步伐。有“中国春城”之称的昆明曾放出“豪言”, 计划投资547亿元创建“国家生态市”。

无锡凭借近年在水环境整治上的成绩及日益优越的人居环境成为2009年中国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最炙手可热的城市之一。去年, 无锡获江苏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同年独家夺得由联合国颁发“2009年全球绿色城市”桂冠。

无锡市环保局局长刘亚民透露, 早在2006年, 江阴就通过国家生态市 (县) 考核, 宜兴在前不久也通过国家验收, 加之近日获批的三个县区, 该市参与考核的5个县区已全部达到国家生态县区标准, 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独占鳌头。

3.苏州: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篇三

一、高度重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把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立了环境优先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环境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举全市之力,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苏州市委、市政府对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十分重视,切实把生态环境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早在2004年建设部下发通知后就提出明确要求,列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的奋斗目标,加大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奠定基础

认真实施《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推进力度,以积极的环境建设和生态恢复优化经济增长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先发展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营造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环境,促进形成高增长、高质量、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增长方式。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生态型居住小区建设力度,努力构建循环经济链和产业集团,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达100%,规模型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例达到20%以上。全面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实施生态工业园建设。三是严格实施生态功能区划。依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全市水源地、湿地、湖泊水面、山地、森林和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等区域是禁止开发区域,实行强制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生态敏感区、具有一定生态敏感性和历史保护价值需要适度保护的区域为限制开发区域,实行优先保护、限制开发。沪宁和苏嘉杭高速公路、苏虞张公路沿线非生态敏感区以及沿江部分乡镇为优化开发区域。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建设用地比重较高的区域,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三、推进苏州“绿色行动计划”,构建“人工山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的绿色生态系统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城市绿化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彰显了名城特色,提升了城市形象。

(一)城市绿化规划彰显导航作用

以《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修编完成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依托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内涵,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大园林加以精心打造,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框架。加强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编制,先后编制了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的8个景区和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编制了《苏州市三角咀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构建绿量适宜、分布合理、特色明显、景观优美、功能齐全、稳定安全的绿色生态系统。

(二)城市绿化建设体现区域特色

一是古城内绿化突出园林特色。运用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完成了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文庙公园等市区级公园,实施了“百园”工程,城区基本达到350米的公共绿地服务半径。二是新城区绿化体现现代特色。运用现代造园手法,大手笔建设大型绿地。工业园区以金鸡湖为中心,建成融现代理念与自然风貌于一体的城市绿地新景观。高新区借助自然山体规划公园绿地。吴中区挖掘太湖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营造环太湖生态湿地公园,相城区则积极打造“水相城、绿相城、花相城”。三是城乡绿化共同发展。我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了城乡一体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高速公路两侧生态防护林工程,实施了太湖、阳澄湖沿线绿化造林工程和湿地生态恢复保护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富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型城镇和村庄。

(三)城市绿化管理科学有效

2003年市政府下发了《苏州市城市绿线管理实施细则》,积极推行“绿线”和“绿色图章”管理制度。2005年市政府出台了《苏州市市区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暂行办法》、《苏州市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和《苏州市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检查考核办法》,按照“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运作模式,建立了绿化养护管理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四)依法治绿巩固绿化建设成果

我市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城市绿化条例》和《江苏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并结合苏州实际情况,先后颁布了《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1995年)、《苏州园林管理和保护条例》(1997年)、《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2002年),同步制订了《苏州市区移、伐城市树木、占用绿地申报、审批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性文件。建立起层级齐全、内容全面、科学系统的法规体系,为我市园林绿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规保障。

(五)创新模式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理念,大力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充分保留城市中的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宝贵的生态资源;因地制宜,研究推广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和普及,科学配置园林植物;大力推广立体绿化,对高架道路柱体、桥体、以及墙体等实施垂直绿化;保护古树名木,对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建档、挂牌,并通过《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进行立法保障。

四、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苏州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古城、古典园林、历史街区的保护,昆曲、古琴、评弹、苏绣等非物质遗产的弘扬,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近几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订实施了《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苏州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等一批文物保护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编制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市政府加大了文物古建筑保护和修缮力度,我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市区还有310处控制保护古建筑和790处古构筑物,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35家,馆藏珍贵文物2万余件,文物数量之多、价值之高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我国以古典园林群列入世界遗产为特色的城市,我市始终围绕“保护”这个中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苏州园林的科学保护达到了国际标准”的高度评价。为了提高管护科技含量,建立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测中心,研究制定古典园林建筑、设施等监测标准和管理办法,启动建设了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管理、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开展建筑、假山、陈设、植物、水体等各类要素的实测研究。历时两年的国家“十五”863科技公关项目——“苏州园林水体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2004年成功承办了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进一步提升了苏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五、统筹协调、整体推动,多方面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我市结合创建生态市、节水型城市等活动的开展,全面实施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活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

(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结合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着力推进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和周边风景防护绿地的建设,形成覆盖城市的绿色网络和城郊一体的绿化体系。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重视人工湿地的保护。建成区绿地率达38.2%、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4.8平方米。城市热岛效应得到了有效控制,热岛效应值为0.5度。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了85%。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自然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的保护,划定国家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综合物种指数达到0.611,本地植物指数达到0.744。

(二)保护与治理并重,优化城市生活环境。

苏州,“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这些称号的取得,得益于《苏州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行动计划》等四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得益于苏州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共同推进。苏州优化产业结构和建设布局,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清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苏州市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空气污染指数每年小于等于100的天数达320天,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

(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园林城市人居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苏州市城市道路、供电供气、供水排水、交通设施以及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网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和优化,为市民创造了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完好率超过85%,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市管网水质年综合合格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6.5%,建成区道路广场用地透水面积比重达68.69%,主干道平均车速平峰期41.8km/hr。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促进了我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推动了城市和谐发展。

4.创建国家级生态街道工作总结 篇四

总 结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总体部署和精心组织下,在区创卫办的精心指导下,在媒体和市民的监督下,新新街街道迅速反映,全民动员,严密组织,精心实施,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六个新华的总体要求,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全面推进,争先创优”为三个着力点,以创卫工作一是“软件要实,硬件要硬,亮点要亮”;二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综合治理”,同时,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授权创卫办,“对创卫工作不力,造成重大失误的单位、部门及个人,创卫办主任有权对其通报批评”;三是“不惜一切财力、物力、人力,确保创卫达标争先”和“其它工作服务和服从于创卫工作”为四条基本原则,以“坚持综合治理与专项治理相结合,坚持条条与块块相结合,坚持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坚持突击治理与抓好经常性管理相结合,坚持专业队伍治理与全民参与相结合”四个结合为工作措施,加大创卫工作力度,辖区环境卫生发生明显变化,人民群众参与创卫的自觉性日益提升,市民卫生知识知晓率和文明健康行为规范率逐渐提高。现将新新街街道创卫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抓领导、领导抓,创卫工作齐抓共为力度加大。

创卫工作,关乎政府形象,涉及百姓生活,对于改善辖区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加快六个新华建设步伐,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提升辖区城市品位,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认识,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创卫工作高度重视,务求抓紧抓好、取得实效。

一是加强领导,逐级建立爱卫和创卫组织机构。为了确保创卫任务按期完成,在去年10月18日区创卫专题会后,及时调整充实了以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志伟为组长的创卫及爱卫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街道创卫办公室,由街道办事处武装部长张留红、城管办主任陶书林担任创卫办主任和副主任,并专门抽调4名干部为创卫专职人员,形成了强有力的创卫领导组织核心。同时,各村、各社区、各单位均组建了创卫办和爱卫会,成立了工作机构,落实了专职人员,实现了人员、经费、阵地、制度、职责“五落实”,确保创卫工作各项任务逐级落到实处。

二是明确任务与职责,逐级夯实创卫工作责任。把创建国家卫生城纳入各村、各社区、企事业单位、机关各部门年终精神文明建设考评的主要内容,按照《创卫工作一览表》的内容进行考核、奖罚;并在年底考评中实行创卫工作“一票否决”制度,规定对创卫任务完成不好、未达标的单位,年底不能评为先进单位。特别是街道党工委率先提出,凡创卫工作不力或造成重大失误的单位或个人,创卫办主任有权

对其通报批评,使各村、各单位、机关各部门搞好创卫工作的主动性、紧迫感进一步增强。

三是专题研究,加强领导,适时解决创卫难题。将创卫工作放在首位,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街道主要领导每周听取创卫工作汇报,及时掌握工作动态;不定期召开街道党工委创卫专题会议12次,对创卫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每月召开一次有街道辖区内2个村、2个社区及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创卫工作会,分析总结创卫工作的成绩和不足,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确保该项工作时刻不放松。针对个别村级单位存在的对创卫工作重视不够、力度不大的问题,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及时组织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各单位负责人召开创卫工作专题会,集体观看了地区卫生死角和随机抽调创卫及卫生知识知晓情况的录像,并对辖区各村、各单位创卫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意见,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使创卫工作得到切实加强。

四是加大投入,确保创卫工作达标争先。为确保创卫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不惜一切财力、物力、人力,保证该项工作的经费足额到位,先后投入6万元,为创卫办购置客货两用车、1辆,微机、打印机、各1台,创卫工作经费优先保证、实报实销。最近又投资3万元,制作大型创卫标语牌,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二、加强宣传,抓教育、抓动员,创卫工作全民参与氛

围渐浓。

我们将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创卫工作的主线贯穿始终,注重发挥宣传教育、动员组织在创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和动员组织力度,使创卫工作由政府行为逐渐转变成为全民参与的自觉行动。

一是加大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宣传力度,营造创卫工作浓厚氛围。充分利用标语、宣传栏、宣传车、黑板报、宣传单、广播等媒介和宣传手段,利用消夏晚会、春节文艺演出等文艺形式,以及创办创卫市民学校采取以会代培、专业培训和报告等形式,广泛宣传创卫工作,广泛进行健康教育工作,创卫宣传车每天巡回宣传,从不间断,使创卫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有力地推动了地区创卫工作的开展。近一年来在地区制作大型创卫标语牌5个、在兴华社区和龙山家苑设置不锈钢宣传栏15个,悬挂“创卫”标语40余条、固定标语23条,发放《健康教育知识读本》等资料2000余本。近一年来,街道创卫办组织“大扫除、大清理、大擦洗”、“创卫志愿者”等活动15余次,每次参与人数都在60人以上,强力推动了创卫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

二是加大领导层、骨干面、专业人教育力度,提升创卫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创卫工作的成败。因此,我们对干部队伍培训高度重视,不断提高干部

队伍素质。先后举办辖区创卫工作人员、创卫宣传员、医护人员(防疫保健专干)等培训班10期、100多人次。组织街道、村干部和企业单位负责人观看外地市创卫工作成功经验录像,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对创卫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根据创卫工作需要,编发《创卫简报》,及时传递创卫工作的各种信息,积极宣传创卫工作中的好经验、好方法,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在指导、引导街道、村干部正确搞好创卫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已编发《创卫简报》**期。

三是加大深层次、个体化、具体化宣教力度,引导群众自觉创卫。将创卫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作为爱国卫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创卫市民学校为阵地,利用中小学校、医院、社区卫生所、农村医疗机构等对市民进行健康教育,街道、各村、辖区单位都配备了专兼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形成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络。中小学校普遍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100%,做到了教师、教材、教案、课时、评价五落实,经过测试我街道中小学生健康知识及格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均达到了规定要求。我街道举办健康教育培训班12期,接受培训500人次,辖区居民卫生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街道主要领导不定期利用下班时间率领创卫工作人员深入到农户、居民区、工厂单位、门店散发创卫资料,检查创卫、健康教育、“门前三包”知识。6月

5日世界环境日,我们街道在前进社区设立宣传点开展了以“净化环境、美化家园、关爱健康、共创文明新华”为主题的创卫活动,悬挂横幅标语,设立展板,播放录音,面向辖区居民开展创卫、环保、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发放《健康教育读本》300余本,发放创卫宣传单1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100余人次,掀起了“全民齐动手、大家共创卫”的热潮,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加强整治,抓结合、结合抓,创卫工作整治管理齐头并进。

创卫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因此,我们坚持综合治理与专项治理相结合,既统筹兼顾,不断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又突出重点难点,开展专项治理。齐抓共为,实行创卫创模综合治理。一是前进路路面、新新街西段整修成效显现。道路投入使用。二是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加强建筑工地管理,杜绝工地扬尘污染,车辆带泥上路、沿街抛洒。整治小洗煤厂、路边三堆等,全年共清理小洗煤厂3家,三堆60余处。保护大气和周边环境。三是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认真搞好报纸、电视及区创卫办督办事宜。对多年遗留下来的老大难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问题,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答复,及时、妥善予以解决。一是开展临街门店牌匾和户外广告的专项治理。分别于5月24日、6月5日和7月28日对新新街、六矿路不规

5.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总结 篇五

XX镇位于XX县中部,辖2个村、6个居委会,总人口2.6万人,辖区面积15.86平方公里。是XX县政府所在地和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0年1月我镇开始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的标准: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地表水质符合Ⅲ类标准,城镇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要求,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10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9.8%,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83.8%,城区绿化面积达到32720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12.5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6.4%,农业生态环境良好,无水土流失现象,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农产品农药残留均控制在标准之内,2008年以来没有发生过重大污染事故和重大环境破坏事件。经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全镇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促进了我镇经济、社会、生态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创建合力

在创建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搞好生态建设,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认识到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增创新优势,保持发展后劲,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镇把生态环保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导。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了做好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我镇专门成立了“XX镇创建国家级 1

生态乡镇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担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党政办、项目办、农业服务中心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村居书记、主任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各单位积极配合和各工作组具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主要领导对创建工作常抓常议,对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协调解决,有效推动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落实责任、细化方案。在统一思想、广泛发动的基础上,镇政府与8个村(居)、3家规模企业签订了创建工作责任书,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定期召开了阶段性工作反馈会、布署会,确保了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三是强化组织,扎实推进。以《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为依据,制定《XX镇环境保护规划》,报请XX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明确领导职责和基本原则,明确各自分工和实施步骤。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建氛围

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抓好环保宣传,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干部群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一是利用阵地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电影宣传主渠道作用,共组织3次环保专题影片、5次电视专题讲座、5次领导专题讲话,并利用村居、企业的墙报、宣传栏刊登环保政策、环保科普宣传资料。在集镇主街道设立永久性环保宣传标语,营造创建氛围。二是举行环保培训。对干部主要是抓环保国策、政策法规培训,增强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对工业企业,主要是采取分行业抓“三废”治理操作技术培训,增强他们的岗位责任意识,提高专业工作水平。共组织大小培训班25次,参加人次2200余人。三是开展宣传活动。以一年 2

一度的“6〃5”世界环境日为契机,精心组织全镇上下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共贴标语365张,印发倡议书1万份,发宣传单1.5万份,做环保图片36张。使全镇人民懂得创建生态乡镇,是造福当代,涉及子孙的道理。做到全社会动员,人人珍惜环境,关爱生命,维护生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抽样问卷调查等方式,人民群众对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满意率达98%。

三、实施环保工程,建设宜居城镇

2009年以来,我镇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和自筹等方式,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生态创建项目,重点做好以下四大工程。一是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镇新建垃圾池26个,新安装垃圾桶158个,新建垃圾中转站3个,全镇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机制,建立了一支以县环卫站为主体,各村居广泛参与的生活垃圾清理保洁队伍,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2010年,对镇区内主要河流——渔塘溪2.9公里进行清淤、清理河道垃圾,并在河滨路沿岸制作了温馨的提示牌,促进了人们更加自觉保护渔塘溪的卫生环境。二是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2010年8月,我镇对养殖业进行综合整治,拆除禁养区内全部3家规模养猪场,目前,全镇范围内没有规模养猪场,散养农户均配套建设沼汽池,并将沼液充分利用于养渔、种菜等。2010年10月,结合县城管网改造,在镇区范围内铺设了3.8公里的生活污水收集管道,将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到县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确保了生活污水不直接排放到河水中,目前,全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三是环境美化绿化工程。2010年,对主要街道进行路面改造,铺设沥青路面3公里,美化了路面、降低了交通噪音,铺设农村通户水泥路面800米、居民生活小区水泥路面1000米,美化了居住环境。大力开展 3

绿化工作,通过街道绿化、庭院绿地、单位绿地、公共绿地“四管齐下”,构成以绿色家园广场为中心,新村公共绿地为重点,道路两旁绿化为骨干,专用绿地为基础的城镇绿化格局。目前,城区绿化面积达到32720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12.5平方米。四是宜居城镇建设工程。按照“小县大城关”战略,将环境保护与城镇建设有力的结合在一起,努力建设宜居城镇。近年来,聘请专家新规划了绿园新村、绿色家园、明珠御苑、万乘华府、阳光新城等一批环境优美的居民小区,极大的改变了城镇风貌,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理念,同时,不断提高XX、红岗、东门等新村建设的档次和品位。结合南关溪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等县级重点项目,又规划建设了明珠御苑、阳光新城等5处和谐宜居的生活小区。

四、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生态经济

我镇以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为契机,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生态经济,树立知名品牌,促进了全镇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生态林业建设。目前,我镇生态公益林保护面积6163亩,我们从退伍军人、村干部中选聘10名护林员,加强监管力度,每月15号定期召开护林员例会,镇政府与各村签订管护责任书,各村与护林员签订管护合同,要求护林员每月至少巡山25天,林业站组织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能及时得到纠正。严防乱砍乱伐、野外用火,确保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二是努力打造生态农业。在全镇范围内严禁使用六六粉、甲胺磷等17个农药品种,最大限度的减少农药使用量。大力实施生物防治工程,积极保护害虫天敌和推广生物农药。全镇病虫害防治面积2009年已扩大到 87公顷,农药使用度为211.5 公斤/公顷,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83.2%,4

获得较好的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我镇在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争创绿色品牌、无公害产品方面投入专项资金500多万元,依托三明市耿忠农业有限公司等大型农业企业,做好城区“菜蓝子”工程,建设生态蔬菜基地2000亩;以“南山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龙头,培植繁育的珍稀树苗木和药用植物达12种,引进、试验、推广新品种100多个,提供珍稀苗木300余万株,辐射带动全县各乡镇发展生态农业;三是突出提升生态工业。在发展工业方面,着重将工业企业引导进县生态经济区,按照不同功能区的要求,安排企业入驻。注重把好环境保护关,严格按照环保部门的有关要求,督促企业做好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工作。2009年以来,我们在县环保部门的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对镇区内的企业实施技术改造6项、循环经济项目3个,并对存在污染隐患的企业进行了专项治理,目前,我镇辖区内的企业污染物排放均达到国家的有关标准。四是加快开发生态旅游。我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把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重要抓手,取得了较好成效。我镇拥有“武夷三绝”之一的玉虚洞、有近千年历史的“惠利夫人庙”等独特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又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如:位于城西村的“水上渔村”,是一个集生态养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家山庄,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谐的生态环境,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一个观光休闲的好去处。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闽西八大干”之首的“XX肉脯干”,“八闽名石”的XX蓝宝石的热销,促进了我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镇开展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上级要求和先进乡镇的经验仍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在以下两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是构建生态和谐方面。要继续强化领导,进一步提升集镇环境生态水平。继续强化环境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继续加强污染控制,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继续加强环境管理,进一步增强环保执法力度。二是强化措施,健全机制。一方面努力提升XX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活力,完善社会事业,构建生态和谐城镇。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推进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在发展中共建和谐,在发展中构建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同步推进。

总之,我们决心以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为新的起点,坚持走“生态立镇、科教兴镇”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朝着经济将更加发达、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目标而努力拼搏!

6.创建国家级生态街道工作总结 篇六

步云乡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25日

近年来,步云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开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在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以来,我乡从实际出发,创新工作思路,突破工作难点,认真按照国家级生态乡镇的标准和要求,以环境保护规划为先导,以环保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环境综合管理为中心,以环保宣传教育为抓手,全力推进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各项工作,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步云乡经济社会概况

步云乡位于上杭县东北部,东邻新罗区,西接连城县,地处武夷山脉南段与博平岭之间的玳瑁山的主体部分——国家A级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腹地。全乡总面积150.6公里,平均海拔920米,现有人口4300多人,辖10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距古田会议会址景区8公里,离上杭火车站21公里。气候得天独厚,年平均气温17.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亚热带季风

气候,素有“绿色氧吧、天然避暑山庄”美称。年日照192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1700-2200毫米,相对湿度70-90﹪,无霜期290天,各种资源丰富,有耕地面积7355亩,林地面积17.2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9万多亩,是全省十大毛竹基地之一,森林覆盖率达87.3%;盛产各种笋制品、纯天然香菇、红菇、高山云雾茶、野生灵芝、蜂蜜等土特产以及各种名贵中草药材;尚存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如南方红豆杉、长袍铁杉、华南虎、金钱豹,被誉为“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和“动植物基因库”。2008年初被列入古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推进实验区辐射乡镇,蛟潭村被列入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全乡社会总产值2.4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300万元,工业总产值1.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98元。

二、创优工作成效

2008年来,我乡党委、政府把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国家环保部有关文件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于2008年启动了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创建工作。我乡严格按照创建考核标准,精心组织、编制、实施了《步云乡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了《上杭县步云乡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步云集镇区景观规划》、《步云乡上福溪河道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图集》、《上杭县步云乡总体规划和乡驻地详细规划》等多项规划,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以全力打造“生态步

云、旅游步云、和谐步云”为突破口,加大投入和建设,完善了道路、绿化,实施了乡村风貌整治,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建设和谐步云打下了坚实基础。

1.生态农业取得新发展。通过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全乡形成了“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形成了高山茶叶、蔬菜、毛竹等优势产业。“品云茗”铁观音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结球甘蓝、辣椒、花椰菜、大白菜、甜椒获无公害产品认证。

2.生态林业取得新成绩。三年来,全乡生态生态公益林3.2万亩,封山育林面积8.59万亩,实现基本消灭宜林荒山,森林覆盖率87.3%。

3.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突破。集镇建成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建成2.5亩氧化塘处理生活污水,集镇立面改造完成17户。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蛟潭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

4.生态旅游取得了新成绩。2009年,中国虎园、红豆杉生态园接待县内外游客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35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3036万元。

5.生态环境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三、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将其列入全乡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成立了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副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管,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领导配合抓,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按照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项目的要求,提出了六大保障措施:一是人员力量保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并组织专门人员负责建设工作。二是资金保障。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项目建设的实施。三是机制保障。创新全乡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长效机制,确保环境建设取得长期实效和可持续发展。四是督查保障。加强环保监督和管理。五是科技保障。运用新的科技成果提升环境保护和建设水平。六是宣传保障。加强环保和生态建设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我们以乡人民政府文件形式制定下发了《步云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工作方案》,将此项工作列入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对创建工作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确保创建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

(三)广泛宣传,深入动员

紧紧围绕“生态步云、旅游步云、和谐步云”的总体目标通过宣传车、标语、会议、宣传资料等多种宣传形式,增强了群众的环保意识、卫生意识、绿化意识和旅游意识,营造了人人为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出谋划策,为创建作贡献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各项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环境保护向纵深推进。

(四)调查研究,科学规划

在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过程中,我乡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严格按照国家环保部关于《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环发[2010]75号)的要求,编制了《上杭县步云乡环境规划》,该《规划》于2008年10月20日经上杭县环境保护局组织通过了专家评审,并报县政府批准实施。

(五)按照规划,实施建设

1.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投入资金20万元,建设绿带绿地面积7720平方米,交通干线绿化带、河道、沟渠绿地植树500株,提高了绿化覆盖率。

2.水环境治理工程。投入资金20万元,完成了麻林溪(上福段)1.5公里防洪堤建设;(2)投入资金5万元,全面清理麻林溪(上福段)河底淤泥;(3)投入资金30万元,完成农村住户卫生厕所改建986户。

3.大气环境治理。(1)加强对建设工地、道路清扫的监督管理,建设工地、道路清扫采取湿法作业,有效降低了扬尘污

染;(2)抓好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采取疏堵结合、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并举的办法,通过宣传发动群众,在农户中积极采取机械还田等多种措施,全乡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

4.固体废弃物治理。(1)投入资金50万元,建立了一支有30人的清洁队伍,配备保洁车,设立垃圾集中堆放池50个,封闭式垃圾箱10个,收集点3个。(2)形成长效机制,与村委签订卫生工作责任状,与各单位店面签订“门前三包”协议,制定了《卫生管理制度》及《环境卫生责任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3)投入45万元建设垃圾焚烧炉。

5.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集镇中心区面积1.2平方公里,电话装机量、有线电视入户率、生活燃气普及率均达到或接近国家标准。境内农村公路开通13条105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中心集镇形成“三纵三横”的路网格局,其中新建“一纵一横”共2.3公里道路工程建设。建有文化中心1个,小学1所,乡中心卫生院1所。

通过全乡上下的辛勤劳动,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98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84元。集镇公共设施逐步完善,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城镇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达到国家卫生镇标准,地表水质量、空气质量,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森林覆盖率达87.3%,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67.9%,全乡从未发生过重大污染事

故和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城镇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管理有序,街道整洁,环境优美,无脏、乱、差现象。农村道路、沟渠建设规范整洁,环境优美,基本达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整洁”的要求。

四、今后努力方向

7.创建国家级生态街道工作总结 篇七

为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2012年年初, 按照区档案局的部署, 我们率先在全区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村创建活动, 取得了初步成效。8月, 长春市乡镇、村档案管理现场观摩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创建活动推进会在我们办事处召开。与会领导对街道档案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为真正达到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村的创建标准, 年初, 根据吉林省档案局、吉林省民政厅、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村创建活动验收方案的通知》 (吉档联发〔2013〕1号) 精神, 通过找差距, 补不足, 上层次, 使街道档案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下面按照创建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村的验收标准, 就创建“示范乡镇”的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1为开展档案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多年来, 街道领导一直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 将其纳入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成立了档案工作领导小组, 将档案工作纳入街道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与其他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 为档案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确保了街道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街道办事处在办公用房紧张的情况下, 设置独立的档案库房, 为综合档案室和分室配备了专兼职档案员, 配备了档案工作软件, 增添档案柜、微机、 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等必备的档案装具、设备。

在这次创建工作中, 街道主要领导亲自过问, 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分管领导多次调度, 现场办公, 解决档案工作发展和创建中遇到的问题。不仅多次在行政村相关人员参加的会议上部署档案工作, 还亲自深入各行政村现场督促村级档案建档及创建工作的相关事宜, 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配合档案创建工作, 保证了乡镇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2巩固和加强基础业务建设

我们街道办事处的档案工作基础较好, 档案门类齐全, 档案数量较多, 到目前为止形成的档案涉及文书档案、荣誉档案、建设项目档案、土地承包档案、林权改革档案、五保供养档案、因灾倒塌房重建档案、因灾损毁房屋补助档案、优抚对象临时救助档案、会计档案、污水处理工程档案、司法见证、司法调解档案、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档案、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档案、征收社会抚养费案件卷宗等16个门类, 共计8546件 (卷) 。大部分档案实现实体集中统一管理, 其他档案在街道站、所分室保管。建立健全了档案管理制度和业务规范, 及时修订和完善了各类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确保归档材料的齐全完整。

村级档案管理有了新的突破。针对村级档案意识薄弱, 档案保管条件较差, 档案资料不多的实际, 我们因地制宜, 创新村级档案管理模式, 尝试开展村级档案街道代保管, 即“村档街管村用”。目前, 在23个行政村中, 除了2个行政村具备独立保管条件自行保管外, 其他21个行政村都实行了“村档街管村用”, 同时制定了《行政村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建立健全了“村档街管村用”的相关制度。“村档街管村用”为村级档案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保管条件, 保证了村级档案安全, 实现了村级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同时, 要求自行保管档案的行政村, 改善保管条件, 提升管理水平。目前街道所属的幸福村和前城村档案室都参加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的创建活动, 取得了明显成效。

3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为保证街道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 我们配置了档案专用软件, 使档案现代化管理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目前, 全街道各门类档案全部实现了档案案卷级目录计算机检索, 部分档案实现全文检索。 建立了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承包、林权改革、五保供养等26个门类民生档案数据库, 库存数据共计7596条。

开展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一网三站”建设, 充分发挥乡镇 (街) 建档用档服务站和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站的功效, 积极面向农村、农民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档案信息、涉农政务信息的查询服务, 开展了对行政、医院、养老、托幼、学校、养殖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指导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了街道档案工作在农村各项事业中的作用。

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创建活动, 提升了全街档案工作整体水平。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档案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传播不畅;村级建档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档案资材收集不够全;街道档案综合服务水平有限, 档案服务经济建设、服务民生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要以这次检查验收为契机, 按照省、 市有关部门的要求, 全面做好街道档案工作, 使其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与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也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 本文以奢岭街道办事处的档案建设工作为例, 详细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创建活动的意义及作用。

8.创建国家级生态街道工作总结 篇八

1.1建立领导小组 柳河县政府成立了柳河县国家级水稻标准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安春军担任,副组长由县农业局局长蒋敬山担任,发改局、财政局、工商局、技术监督局及各乡镇主管领导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在农业局下设办公室,蒋敬山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6位专业人员为项目建设的工作人员。办公室负责项目建设的日常工作,设置了材料科、培训科和建设科。

1.2明确目标责任 制订了柳河县国家级水稻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确定了具体年度目标,明确了责任,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保障措施,并定期检查各项工作落实情况。

2.加強制度建设,规范监督管理

2.1落实生产记录管理制度 项目区各水稻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大户,都建立了生产记录,对生产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及使用、停用日期等都进行记载,并存档备案。

2.2建立安全监测管理制度 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每个生产季节对生产环境和产品进行一次检验检测,对农业生产资料批发、零售网点实行经常性监督检查。对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生产资料保管、产品质量及生产档案记录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2.3严格产地准出管理制度 对检测合格的产品开具质量合格证明,严格实行产地准出管理。水稻标准化示范区检测最低指标是按GB/T 5009.199~2003标准对产品进行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

2.4实施质量追溯管理制度 实行户籍式档案管理,建立了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营销等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农产品标签管理制度。把水稻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进行了登记,便于检查检测与监督。

3.加强标准转化,实施岗位培训

3.1强化标准转化制定 建立了“有机、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水稻加工、包装、运输、储存操作技术规程”,统一了技术、产品、工艺等标准。集成统一印制了操作手册6万份,标准转化率达到了100%,入户率达到90%以上。

3.2强化标准培训 每年至少对全县农业技术人员、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员进行一次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3年累计培训5次,发放技术手册2040册;每年对圣水镇、姜家店乡和时家店乡3个核心示范区水稻种植户进行标准化技术培训2次,3年累计培训农户1.1万人次;对示范区水稻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粮大户等,进行全员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

4.强化示范区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1科学选择载体 示范区有禾兴米业、星泰米业2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蛙田、圣水绿色等4户市级龙头企业。6户省市级龙头企业所生产的大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2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面积2.41万亩,占示范区总面积的16%。

4.2合理确定示范规模 全县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15.1万亩,占全县水田面积的47%。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圣水镇、姜家店乡和时家店乡建立了3个集中连片的核心示范区,总面积4.6万亩,占全县示范面积的30%。

4.3完善生产记录 示范区水稻生产农户、企业和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准确、清晰、完整地记录了施肥和用药,对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品种、日期、方法、用量以及使用人等全部进行记录,并保存2年以上。

4.4严格产品检测 在3个核心示范区分别建立了产品质量检测室,购置了农药残留速测仪、分光光度计、显微镜、水分测定仪等检测设备,配有专职工作人员,对发现问题的产品及时进行处理。

5.农产品质量全面提升 标准化示范效果显著

5.1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提升 广大农民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县没有发生任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5.2标准化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 加强了体系建设,建立了以质量信息科、农产品质量监测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药肥料管理站为主体的水稻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县技术人员包片,乡镇技术人员包村包户,每户都有具体人员负责水稻准化生产的指导。通过技术培训指导和生产实践,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标准化生产意识明显增强。

5.3品牌认证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是申报的“30万亩水稻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已顺利通过土壤和水源检测化验。二是全县范围内30万亩水稻所产大米,全部被国家工商局确认为“姜家店大米”地理标志产品。水稻标准化建设核心示范区全部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其中绿色水稻面积5.5万亩、有机认证面积0.3万亩。

5.4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在3年水稻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中,示范区平均每年产绿色优质水稻8万吨,产值20500多万元。3个核心示范区农民共增收4532万元,人均增收1030元。2011年,核心示范区农民纯收入达到7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年,比2007年增长30%。

(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供稿)

9.创建国家级生态街道工作总结 篇九

工作总结

(二0一二年九月二十日)

XX镇隶属安徽省凤台县,坐落于淮河之滨,是皖北三大古老集镇之一,史称“浮岗镇”,是凤台县经济、文化中心城镇,淮南市“经济十强镇”之一。全镇农业基础稳固,是安徽省商品粮基地镇之一,形成了优质粮食、粮业加工、畜牧养殖、特色果菜四大产业。是全县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示范区、食品工业强镇、科技工作先进镇、水利工作先进镇、文化先进镇和民政工作先进镇、绿化模范镇,综合实力居全县第5位。

XX镇交通便利,凤利路、淮阜铁路穿境而过,村镇道路实现了“水泥化”、“柏油化”,交通基础设施完善。辖区水功能、林业资源丰富,政策落实、规划有序,村村通水泥路,农田林网化,村庄错落有致,属于淮北平原上典型的生态农业大镇。

这里生态优美,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由于地处淮水之滨,河流水系较为发达,独特的地理位置更凸显这里的天蓝水碧。镇域内水利枢纽永幸河随省道凤利路东西延伸、生态河流苍沟河纵穿于茫茫田野之间,姬沟湖已被全力打造成为林水相映的生态公园,具有独特的田园风光魅力和生态景观特色,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动植物种类。

近年来,我镇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同时,我镇树立“环境就是资源,健康就是财富”的理念,把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作为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大措施和重要载体,努力在“生态、绿色、健康”上作文章。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全镇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实际,开始制订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实施方案,把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好国家生态示范镇作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创建国家级生态镇,打造和谐魅力新XX”的奋斗目标,成立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动员和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于环境保护行动中,全力抓好环保设施建设,全镇上下凝心聚力、合力攻坚,紧紧抓住永幸河生态治理、工业园区发展、生态示范区创建和构建社会保障体系4个重点,积极实施水源保护、烟尘防治、噪声监管、固废处置、生态修复、植被绿化、生态家园、生态休闲、清洁能源、绿色产业十大生态工程,努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的喜人局面,较好地完成了生态乡镇建设三大领域15项指标任务,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全镇上下环保意识大大提高,乡村环境面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生态乡镇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初步显现,实现了镇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科学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XX特色的生态发展道路。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科学谋划,确定目标

近年来,XX镇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特色资源、一流的投资环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镇经济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按照“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针对镇域内还有一些地方存在环保设施不达标,节能减排指标未到位,生态环境建设相对落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建设天蓝水碧、地绿人和、环境一流的生态乡镇,让广大群众及早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受益,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实际,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决定把“生态立镇”作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镇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打好生态牌,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打造和谐魅力新XX”的宏伟目标,要求全镇各级按照“超前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发展思路,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依托,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以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手段,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使全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12年把我镇建成经济发展、人民富裕、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国家级生态乡镇。

(二)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镇各级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切实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组织带动作用,强化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按照创建工作规划组织实施,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镇党委、政府深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镇党委、政府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作为XX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为了在全镇上下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广泛开展、分级负责的良好氛围。

一是提出创建淮南市生态乡镇的工作目标及主导思想。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是一项群众性、社会性和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标准要求高,必须依赖全镇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为此我镇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创建目标,专门成立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以镇长为组长,分管环保的党委委员担任副组长,镇直各部门、各站所负责人为成员,设立了办公室,并成立了督查组、卫生组、农林组和综合资料组4个工作小组,分别由主管部门负责人任组长,镇主要领导包抓,各小组确定了专门工作人员,明确了工作职责和规范要求。召开了全镇创建国家生态乡镇动员大会和定期汇报会,从林业、水利、农业等部门抽调9名工作人员充实镇环保办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创建工作开展。

二是充分论证,编制规划。由县环保局牵头收集整理了编制规划所需资料,委托有关部门编制了创建环境规划,经镇人大组织讨论后,提交县政府常务会进行讨论修改。由省环保厅、市、县环保局主持在XX召开了《环境规划》评审会,顺利通过了与会专家评审。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组织有关部门反复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经镇政府、镇人大再次审定后印发予以实施。各行政村、镇直各部门依据《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实施方案》和《环境规划》,结合各自职能,制定子规划和工作安排,统筹兼顾,抓好落实。

三是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制定印发了《XX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实施方案》,将指标体系中的3大类15项指标,分解下达给相关部门和乡镇,责任落实到人。进一步明确了部门环境保护职责,落实环境保护辖区行政村主任负责制,在全镇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协作、环保监管的创建工作格局。镇政府与各村、各直属部门每年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将生态建设作为重要任务进行考核。形成了层层分解任务,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创建工作有人主管、有人主抓、有人落实,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相互配合、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三)宣传造势,营造氛围

生态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创建工作要搞好,宣传教育很重要。为了营造一个“全民参与、全党抓创建”的良好创建氛围,XX镇把生态创建宣传工作放在重中之重。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强劲造势,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的创建氛围。开展创建工作以来,XX镇坚持不懈地抓好环保宣传,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干部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

一是突出节日宣传。自2010年起,我们充分利用春节文化活动、科技之春宣传月、法制宣传日、“6.5”世界环境日等有利时机,组织相关部门上街设点宣传,展示版面,悬挂标语横幅,发送《倡议书》、《环境保护实用手册》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群众咨询,使创建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二是突出媒体宣传。在镇广播站增设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和环境保护宣传栏目,播放宣讲环保题材文件、环保警示教育片,报道创建工作动态,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督促创建工作深入推进。

三是突出阵地宣传。投资50多万元,在桂顾交界、顾马交界、凤利路XX段入口和乡镇主要交通要道处分别设置环保国策牌,在中心区和乡镇主要街道设置了大型宣传牌,在XX新区爱民路建成环保宣传一条路。镇环保办组织编发《创建工作简报》,交流工作经验,扩大宣传效应。

四是突出活动宣传。开展环保知识培训和“绿色XX——环保知识”答题竞赛、“送环保法律法规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等活动,大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创建知识,使广大群众对创建活动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群众的环境意识有了普遍提高。结合创建绿色单位活动,在中小学和机关单位开展争当“环保卫士”以及青年志愿者活动,组织捡拾垃圾、清理饮用水源保护区杂物等义务劳动,引导广大群众从自身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和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了全民参与的创建工作氛围。

通过广泛的学习和宣传,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法制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掀起了生态创建工作的热潮。

(四)抓好整治,整洁环境

近年来,XX

镇组织力量,多措并举,形成声势,经常性地大规模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大力加强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形成经常化、制度化管理力度,成立了组织队伍,配备专职人员,针对乱摆卖、乱停放、乱搭建、乱张贴和乱丢垃圾等“六乱”现象进行大力整治,对所有在建待建工地实行全面整治,做到文明施工,规范管理。镇政府每年都多次组织大规模的清理整治行动,力求彻底消灭卫生死角、消除脏乱差现象,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行动,认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和“辖区卫生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镇容管理和清洁保洁工作,努力提高城镇环境卫生水平,确保镇、村环境整洁,防止“白色污染”,收到较好成效。截止2011年年底,共下发与环境保护、镇容整治有关的文件通知50余份,出台有《XX镇环境卫生管理办法》、《XX镇门前三包管理办法》、《XX镇秸秆禁烧与利用实施方案》、《XX镇成立环境保护办公室的通知》、《XX镇文明创建制度》、《XX镇农药、化肥使用控制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度。通过开展环境大整治,有利的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城镇管理有序、街道整洁、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

(五)基础建设,夯实根基

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积极申请与自筹项目资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现代化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一座,城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生活垃圾中转站2座,大型垃圾填埋场3处,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投入、统一收集,做到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95%;在建成区修建村民休闲娱乐场所一座,露天健身场所一座,购置建设设施38套;实施了10个行政村共计81公里的农村路网“村村通”工程;启动绿化、亮化工程,建成区主要街道路灯、绿化带、排水管网齐全;启动对镇域内永幸河、苍沟河、姬沟湖等河流湖泊沿岸绿化工程,使之林水相映、飞鸟成群,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力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全镇设计共有水冲式厕所100座,其中建成80座,水冲式厕所普及率达80%、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全镇共建成沼气池926座,全镇使用清洁能源人口占总人口75%;完成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达标率和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为100%。

(六)产业调整,特色发展

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工作首要位置,坚持在保护中开发生态资源和在发展促进保护的原则,依托地区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按照淮南市生态乡镇标准,拒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短期经济利益,不上有较大效益的污染工业项目,不毁林开垦。树立以工业理念抓农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高效的农产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XX镇结合实际,以农业产业化为先导,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小城镇建设为基础,发展农业经济;以文明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构建“和谐XX、绿色XX”,走出了一条“农业强镇、商贸兴镇、特色树镇”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近年来,XX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开拓绿色农产品市场,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不断稳固。2010年以来,大力推广种植优质、高产、高效粮食作物,大力发展无公害、标准化产品,形成了40000亩无公害水稻新产品生产基地、30000亩绿色食品生产科技型基地,全镇优质粮更新率达到100%,农产品基本实现绿色化,将食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与消费推上新台阶。通过扩大种植规模,形成规模经济,一个以面粉加工业为主导的粮食加工业生产基地已具地区影响力。取得较大成功的经济与生态共发展的典型企业有以下几个:

1、XX陈醋厂

XX陈醋厂位于XX集镇上,是成立于建国初期的老厂。生产的XX陈醋是全国三大名醋之一(山西、镇江、XX),1993年,日本大山研究所专程到该厂实地考察,当即决定与该厂合作,共同开发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酿醋工艺,同时将日本大山研究所研制的“兀水”这一高新技术应用到酿醋的生产中,使XX陈醋的保健功能有了明显提高,从而使该醋既保留了中国传统酿醋所具有的特色,同时又在降压、降脂、软化血管等方面都有显著功能。近年来,该醋在国内评比中连获多项奖励(获国家级奖三项、获省级奖五项),大大提高了XX陈醋的知名度。

2、XX镇五彩贡米生产基地

五彩贡米是由黑、红、黄、绿、紫五种香稻米科学配成,原产于黑米渊源地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由于XX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又地处于淮水之滨,河流水系较为发达,土壤、水质、大气等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绿色及有机食品基地标准,XX镇于2000年引种此香稻米稻种。该米含蛋9.56-11.8%,比普通大米高37%,比国际大米质量标准高3.81%;含脂肪2.37-2.8%,比普通大米高1.3-2.5%,比国内大米质量标准高2.9倍;富含16种氨基酸,总含量11.63%,比普通大米8.71%高25%,维生素B1、B2、比普通大米高4-5倍,故称之贡米、药米、长寿米、世界米中之王等美称。目前经XX镇农科所与该基地科技人员精心培育,相继推出以食用为主的黑籼、糯米、黑粳米糯米和黑香糯米等四个品种。2004年,经该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审核,XX镇五彩贡米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3、XX镇童郢波尔山羊养殖基地

XX镇童郢波尔山羊养殖基地建于2003年4月,地处XX镇童郢村,占地总面积220亩,其中:养殖区10亩,办公、生活区2亩,草地绿化6亩,优质牧草基地200余亩,投,160余万元。

目前,建成高标准羊舍8栋1200平方米,饲草饲料房1座600平方米,机井1眼,水塔1座。青贮窖600立方米、药浴池1个、人工授精室一套、配套输电线路1公里,排洪渠1100米,生活、办公用房六间。计划年出栏育肥羊2000只,纯收入达40余万元。目前存栏育肥羊600余只,品种以波尔山羊和本地山羊为主,饲草收贮2000余方,现有铡草机2台、草粉机2台,管理人员3名,兽医师2人

目前,该养殖场根据“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效益运行”的总体要求,按照“规模适度、突出养殖,林草一体、夯实基础,科技增效、滚动发展”的思路,走以农养牧、农牧并举、林草畜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实施“科技兴场”战略,力争在五良(良种、良法、良料、良舍、良医)配套等方面取得突破,争创地区一流的山羊育肥场,为全村、全镇乃至全县的舍饲养羊树立样板,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2011年XX镇实现GDP21.3亿元,财政收入61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03元。

(七)农民培训,提高素质

一是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通过“五•五”普法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会议、森林保护和消防宣传会议、计划生育知识宣传会议,向群众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深入宣传低保、房屋保险、家电下乡、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新农合、新医保等支农惠农政策,增强群众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并从中受益。利用广播电视、党员电教室、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培训新型农民,以农村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和科学理财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种养殖技能以及建房、绿化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二是XX镇创建工作坚持整治与管理并重,治标与治本并举,在巩固创建和整治成果及长效管理上下功夫,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与各村委会、站所负责人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责任单位分工抓”的创建机制,为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三是人员保障。镇政府专门抽调有一定工作能力基础又熟悉农村情况的干部负责创建日常工作,各村结合实际安排人员作为各村的垃圾清理保洁人员,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协商讨论重新制定村规民约,有力地保证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推进。

四是资金保障。镇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的筹资和群众的出资出力,保障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能切实落到实处。

五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秸杆综合利用率和农用薄膜回收率不断提高,实现有机废弃物的多层次利用。

(八)存在问题,今后打算

我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受政策、资金等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许多方面还有待加强。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接再厉,不断巩固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成果,全力开展生态区创建工作,把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作为提升XX镇发展优势的一张亮丽名片,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继续推进全镇生态建设工作,力争把我镇建成经济繁荣、科教领先、环境优美、文明富裕的高标准国家生态乡镇。

一是不断查缺补漏,提升创建水平。继续把生态立镇作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对照省市县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在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在关键问题上添举措,逐项核查,巩固提高,打造精品,铸造亮点,努力把创建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二是强化工作力度,巩固创建成果。继续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动员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爱护环境、建设环境、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环境执法监管,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实现各项环境保护目标。深入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积极开展生态示范村、十好生态户等创建活动,全面巩固提升创建成果。

三是推动生态文明,延伸创建内涵。健全完善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明确新的定位,确立新的目标,切实做到思想不松懈、工作不停步、措施不放松,把生态文明建设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推动我镇生态环境建设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升层次、再创佳绩。

针对不足之处,今后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全面统筹、和谐发展的路子,着力抓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加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整合项目资金,努力实现集镇主次干道人行道硬化,人行道无缺损、坑洼、碎裂、隆起、溢水现象;排水沟通畅,路面无积水,进一步完善排水、照明、环卫等公用设施。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村卫生设施。

二是加强绿化建设。抓好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化、单位及家庭庭院绿化,保证树木栽种质量和成活率。

三是继续加强集镇和各村卫生清理工作。要不断深入集镇、村,加强集镇、村的卫生清理工作,使之保洁常态化,充分调动全乡群众的积极性,彻底解决排污、垃圾处理问题。

四是加强节能减排宣传动员工作。要深入持久地组织全镇干部群众对学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进一步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

五是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结合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加大对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全镇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镇人民的自觉行动。

通过创建,全镇的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植被逐年茂盛,动植物种类也在逐年增加,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地表水质、空气质量更加优良,乡村面貌更加美丽,绿化面积逐年增多。通过创建,农村面貌、村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有线电视,村庄道路实现全面硬化,生活污水实现了暗沟统一排放,村庄主要路段实现了亮化,各村都有了保洁员,做到按时保洁,及时清运。村民的收入、保障制度逐年完善。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态创建带给他们的实惠,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环保的意识越来越强。

上一篇:妈妈的节日母亲节诚挚祝福语文案下一篇:经济局妇女儿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