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三保障调研报告

2024-10-06

贫困户三保障调研报告(共10篇)

1.贫困户三保障调研报告 篇一

附件7

贫困退出基本医疗有保障的认定

一、政策依据

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厅字〔2016〕16号),国家卫计委、国务院扶贫办等15部门《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国卫财务发〔2016〕26号),国家卫计委、民政部、财政部等6部门《关于印发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卫财务发〔2017〕19号),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贫困退出实施意见>的通知》(陕办字〔2016〕72号),省脱贫攻坚指挥部《关于印发<陕西省脱贫攻坚工作督查考核实施细则>和<陕西省贫困退出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陕脱贫发〔2017〕21号),省卫计委、省扶贫办印发《陕西省健康扶贫实施方案》的通知(陕卫规划发〔2016〕48号)等文件,制定本认定标准和程序。

二、认定标准 1.贫困退出标准

(1)贫困户退出标准:是指家庭成员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

(2)贫困村退出标准:是指村有标准化卫生室。

标准化卫生室是指:建设规模不少于60平方米;卫生室设有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药房,且“四室分离”;卫生室原则上配备1名或1名以上有资质的乡村医生,不具备医生配备条件的,由乡镇卫生院选派医生定点服务。经县级卫计部门认定,相邻两个贫困行政村,总人口不超过1000人,服务半径不足5公里的,原则上联合设置卫生室;距离乡镇中心医院5公里以内贫困村(行政村),原则上可以不设村级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代为服务。(3)贫困县退出标准: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达到100%。

2.相关政策

(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立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补充医疗保障“四重”医疗保障体系。

(2)各级党委政府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规范转诊程序;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政策。

(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定点医院就诊,新农合住院合规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较非贫困人口多10个百分点。大病保险起付线降至3000元。

(4)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特殊慢性病患者,年度门诊报销额度较非贫困人口多20%。

(5)符合大病集中救治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落实大病救治措施。(6)经过“四重”医疗保障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80%。

三、认定程序

采取随时达标,随时进行核查、初审和审核。农户参加新农合和大病保险的认定,4月底前完成县级核查认定,5月底前完成市级初审,6月底前完成省级审核。患病贫困人口落实各项医疗保障政策、村标准化卫生室认定工作应于9月上旬完成县级核查认定,9月中旬完成市级初审,9月底前完成省级审核。其认定程序如下:

(1)县级卫计部门对拟退出的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按照基本医疗有保障认定标准,组织核查认定,形成核查认定报告,报同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市级卫计部门。

(2)市级卫计部门对县级报送的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的核查认定报告进行初审,并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核实,形成市级初审报告,报同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同时将拟退出贫困县的市级初审报告报省级卫计部门。

(3)省级卫计部门组织对市级报送的拟退出贫困县初审报告进行审核,并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核实,形成拟退出贫困县省级审核意见报告,报省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4)延安市、韩城市相关认定工作由同级人社部门会同卫计部门共同完成。

2.贫困户三保障调研报告 篇二

一、农村低保方式的类型

1. 按发放的形态进行分类, 农村低保方式可分为实物低保和货币低保两类。

实物低保是指以实物形式发放的, 或与规定实物的消费量直接联系的低保补助, 如米、面、粮、油、衣服等生活必需品。货币低保是指以货币形式直接发放给低保对象的低保补助。货币低保与实物低保对低保对象的效用发挥程度不同。一般来说, 货币低保比实物低保在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水平方面更具效率。

2. 按发放的补助数额进行分类, 农村低保方式可分为全额低保和差额低保两类。

全额低保是指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或赡养义务人的未成年人、老年人或残疾人, 按照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发放相应数额的补助。差额低保是指对农村有劳动能力、有生活来源, 但由于各种原因收入低于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 生活仍然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口发放的补助, 其补助数额为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与家庭人均收入的差额。

3. 按发放的形式进行分类, 农村低保方式可分为单纯性低保、有条件低保和“负所得税”三类。

单纯性低保也称无条件低保, 是指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 无需再具备其他条件, 即可领取政府发放的低保补助来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有条件低保是指农村贫困人口除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以外, 还要满足其他条件, 如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等, 才能领取低保补助。“负所得税”是指以政府向农村贫困人口支付“所得税”来代替低保补助。由于是政府向个人支付所得税, 对政府来说是个人所得税的负收入, 所以称为“负所得税”。

二、农村低保方式的确定原则

1. 公平原则。

经济学上讲的公平, 一般包括起点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三层含义。由于个人的初始禀赋千差万别, 起点公平难以真正实现, 因而经济学中更看重规则公平 (过程公平) 和结果公平。过程公平强调收入分配过程的不偏不倚, 重点在于公平的尺度, 防止双重或多重标准的差别对待;结果公平强调收入分配的结果能够让所有的人满意, 侧重于人人平等地享有财富或收入, 带有一定的平均主义色彩。

低保是一种收入再分配, 应该重视公平原则。一方面, 要重视过程公平, 要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体现公正、公平,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社会保障制度应有的对象, 无论是富者还是穷者, 无论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 要一视同仁, 处于相同或是同类状态的对象或群体应该得到同等的对待。另一方面, 要特别重视结果公平, 本着互济、共济的原则, 实现高收入者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 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水平。

本着公平原则确定农村低保方式时, 首先要农村、城市一视同仁, 即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在我国, 农民享有国民待遇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是人为造成城乡低保水平存在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工业发展了, 城镇职工收入的增幅超过了农民, 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走向完善, 说明政府有了进一步关注低收入农民的充分必要条件。我们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将农民排除在外有其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但面对目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存在大量贫困人口的状况, 如果仍然不考虑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就是对农民的不公平。其次, 我国经济发展的多层次、不平衡性导致不同地区农民收入差距很大, 对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不能一概而论, 搞“一刀切”并不是真正的公平。具体到各地区应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对于不同的地区, 低保发放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 应当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财力水平和消费水平。在全面调查了解农村贫困家庭的成员结构、收入水平、生活费用支出、致贫原因等情况的基础上, 科学地确定农村低保方式。

2. 效率原则。

在选择农村低保方式上讲求效率, 主要是指在中央和地方现有财力水平下, 选择何种低保资金投入方式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考虑到中央及各地方财政能力有限、低保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现状, 在开始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 应以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水平、满足贫困农民温饱需求为标准, 低水平起步。具体应主要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 维持农民最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各地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准确测算出贫困对象年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基本生活费用支出。 (2)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主要考虑当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 (3) 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 (4) 物价上涨指数。

由于以上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各地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因时而异, 确定科学、可行的农村低保方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们也具备了选择相对贫困作为低保标准的能力。财力状况较好的地方应选择以效率最高的货币低保为主, 同时辅以实物低保。中央可以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 体现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的原则。对农村低保资金, 中央财政可只对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进行货币补助, 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则由当地政府自行解决。这样既实现了消除农村贫困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机结合, 又实现了中央财政的有效转移支付。

三、农村低保方式的选择———有主有辅的低保制度架构

1. 货币低保为主, 实物低保为辅。

由于货币低保方式比实物低保方式更有效率, 因此各地尤其是财力状况较好的地区在选择农村低保方式时, 应以货币低保为主、实物低保为辅, 实物低保可以超市消费卡形式发放。少数贫困边远地区可采取粮款结合的方式, 首先保证人均口粮的救助, 以粮抵款, 然后差额部分发放现金。除了定期定量的物质救助外, 各地还可针对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 如住房、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税收、水电等优惠扶持政策, 多方面扶助困难群众。如目前浙江省的杭州、温州、嘉兴等地市对农村低保家庭进行危房改造;德清、桐庐等县市对贫困家庭子女发放“教育券”;杭州低保家庭免交农村合作医疗个人出资费等。

2. 差额低保为主, 全额低保为辅。

农村低保理论上应是一种差额补贴, 即用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减去家庭人均收入, 得出保障对象补助标准, 按时发放。除了少数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孤老残幼和失去劳动能力的重残人员可领取全额低保以外, 其余农村贫困人口应享受差额低保。这有助于鼓励其学习知识、参加劳动技能培训以提高自身再生产能力, 提高家庭收入。政府在发放低保时除了“授人以鱼”, 更要“授人以渔”。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扶贫, 防止贫困人口“恋贫”和脱贫后再“返贫”。

3. 单纯性低保为主, 有条件低保、“负所得税”为辅。

目前, 农村年收入683元以下的2 365万贫困人口和处于年收入683~944元的4 067万农村低收入群体, 他们的生活远远不是“贫困”可以概括的。他们不仅收入低、消费低, 生活质量、受教育程度和医疗水平也都很低。因而在农村推广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应以单纯性低保为主, 有条件低保应慎重选择。

有条件低保中的条件应是基于充分调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热情和积极性制定的, 而不是引起贫困人口反感心理、不公平、不合理的条件。如广州市正式出台的《广州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员参加公益劳动规定》中规定, 2006年元旦起, 广州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员, 将按规定参加社区环境卫生的清洁、社区治安巡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等公益劳动, 每人每周公益劳动时间不得少于3个半天、总计10个半小时。如每月两次不参加公益劳动, 经批评教育无效的, 将受到包括不批准低保等处罚。广州市推出如此“有条件低保”, 改变了低保的内涵和宗旨, 是对享受低保的公民权利的误读。对于那些有资格享受低保待遇者而言, 低保是一项法定权利, 而不是一种恩赐, 因而是无条件的。假若非要强令一些低保对象以“公益劳动”作为条件换取其低保金, 就有人为给低保涂抹上歧视色彩之嫌了。对广大低保对象而言, 贫穷是一种“灾难”而非“罪责”, 部分地方政府无权在制定其低保政策时附带任何惩罚性条件和前提。低保补助作为一种社会福利, 应该明确划分其可否享受的界限, 一旦被确认为享受这项福利的低保对象, 享受低保就成为其拥有的一项权利。假若给享受这项权利的低保对象硬性设置条件或障碍, 让低保成为广州市那样的“有条件低保”, 实际上就是对公民权利的误读, 这是我们在选择农村低保方式时决不能出现的。

和单纯性低保、有条件低保相比, “负所得税”低保方式的思路是比较不同的。“负所得税”萌芽于一些西方国家早期收入转移政策中, 西方经济学界普遍认为, 196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美国的米尔顿·费里德曼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负所得税理论。1969年, 美国尼克松政府提出的“家庭援助计划”和卡特政府提出的“改善就业机会和收入计划”, 都包含了反映“负所得税”思想的福利制度改革的措施。目前, 加拿大已普遍运用“负所得税”理论, 对低收入者在儿童抚养、失业保险费、教育费、医疗费等项目上实行了“负所得税”制度, “负所得额”可抵减应缴所得税额。尽管在许多方面“负所得税”可以被看做社会福利的补充, 但是其不能取代社会福利, 尤其是在我国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过程中。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财税制度不健全, “负所得税”低保方式的实施环境还不成熟, 因而只可在个别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郊区农村进行试点, 积累宝贵经验, 为日后推广做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张洁云, 娄之歆.我国农村低保对象的科学界定.农村经济, 2006;1

[2].赵复元.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综述.经济研究参考, 2005;55

3.贫困户调查报告 篇三

一是组织到位。镇政府成立农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驻村领导及驻村干部为成员,实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严格考核;

二是宣传到位。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发放宣传资料、召开群众大会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同时建立镇对村的经常联系制度,加强沟通联系;

三是程序到位。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镇干部及村组干部逐户进行调查登记,逐项填写调查登记表。群众参与贫困户建卡全过程,对最终确定的建卡贫因户进行张榜公示,真正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

4.贫困户三保障调研报告 篇四

移民局领导同志:

我叫刘小军,户籍临湘市、横卜乡、爱国村、新屋组,租住在岳阳市,岳阳楼区,康岳居委会,由于家庭贫困,与丈夫结婚后户籍一直在娘家,无法把户籍转入租住所在地,现在家中有无工作的父母,父母都八十岁,身体不好,病痛缠身,儿子在读高中,我与丈夫没有工作,靠打零工维持家中生活,按照国家的移民补助每人每年600标准,现在我每年只能拿到400元,还有200元不知去向,请领导看在我家实际困难情况,把移民款补上来,为盼!

此致!

申请人:刘小军

5.贫困户三保障调研报告 篇五

2007年5月, 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国发[2007]13号) , 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7—2011年, 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大力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 按照“加大财政投入, 经费合理分担, 政策导向明确, 多元混合资助, 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 不断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不断扩大资助范围, 不断提高资助标准, 不断延伸资助领域。教育部2006年发布的《我国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政策体系介绍》中指出:目前, 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据统计, 2005年度, 全国高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金额约为176.58亿元, 全国高校共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约1483万人次。但是, 随着高校成本分担机制和大规模扩招政策的实行, 贫困生人数的比例也在节节攀升, 尤其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高校贫困生问题更为突出。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解决了许多贫困大学生“上不起学”、“上不完学”的问题, 但现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二、现有资助体系存在的误区与问题

1. 资助思想方面。

由于贫困生受所处的家庭环境、基础教育的差异性和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很难在新的集体中取得绝对性的优异成绩。现在普遍的这种不加区分地以成绩的优异与否为资助政策执行的主导思想, 会对那些成绩一般而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缺乏对各个资助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资助方式的功能定位的主导思想, 在资助政策的实际运作中将会产生“奖优”而非“助困”的局面, 这也就扭曲了资助的基本出发点, 有悖于资助政策实施的终极目标, 最终会影响到资助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 这种资助政策将会在另一种意义上产生教育公平的失衡问题。

2. 资助机制方面。

(1) 资金分配机制不完善。现有的资助体系、资助项目较多, 由于缺少一个资助的管理平台, 使得让有限的资助资金产生最大的资助功效。 (2) 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运行机制还存在很多不健全的地方。贫困生资助需要社会、政府、高校、家庭和学生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有效运转。目前我国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尤其是对西部高校贫困生的资助由于缺乏立法保障及资金短缺等原因而使其流于形式, 许多实际需要资助的学生往往由于主客观因素而得不到有效的资助。 (3)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监管机制不到位。大多数学生的贫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每个学生的贫困程度不同, 受助年限也应不同, 这就需要有效的机制来监管, 在确保有效资助的同时应努力让更多的贫困生受助。

3. 资助效果方面。

由于贫困生所占比例较大, 而资助金额有限, 因此实际资助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由于对贫困生的认定没有统一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和实施措施, 以致在对贫困生的定量与定性认定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漏洞, 因此导致了一部分实际困难的学生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资助, 而一些不需要资助的学生却在占用有限的名额和资金。

三、西部地区高校贫困生资助保障机制的构建

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立法层面保障。

目前我国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不完善, 现有的相关法规中对资助主体与客体的权利与义务缺乏明确的界定, 对各项资助措施的目标和条件, 以及各资助主体在整个资助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应承担的责、权、利等方面都还模糊不清, 这样不仅影响了资助体系的效益最大化, 也使社会对资助政策缺乏信任度。因此, 国家应尽快制定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相关法律条文, 明确社会、政府、高校和学生个人等不同个体在学生资助体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对各种资助措施的内涵、主体、原则、程序、方式和法律责任等做出科学界定。尤其是对西部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应有法律法规的倾斜和保障, 理顺资助和受助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和行政关系, 完善资助资金的及时投放和高效利用, 促进高等学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使该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2. 多元渠道筹措资金, 社会层面保障。

总体而言, 贫困大学生的主要经费支出基本上都来源于家庭, 学生的贫困程度其实就是其家庭贫困程度的一种真实反映。贫困家庭如能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有效帮助和资助, 其维系着学生的经费来源就会得到有效改善和保障。从这个角度出发, 贫困生资助体系应该是以国家资助为主, 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辅。我国目前处于发展阶段, 国家对高等学校贫困生的资助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我国西部多为欠发达地区, 受当地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地区经济水平较低, 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还处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之下, 所以贫困生比例普遍偏高, 如果仅依靠国家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那是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因此, 需要增加宣传力度, 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提高社会各界对高校贫困学生的了解和关注, 高等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接纳和管理社会各界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资金和物品。做到按章办事, 公平合理, 廉洁公正的使用社会的捐赠, 并及时向捐赠者反馈资助情况, 做到事事有落实, 件件有回音, 使社会资助资金使用更加透明合理公正。同时让确实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解决贫困生上学的问题。为政府分忧, 为群众解难。

3. 建立联动协调机制, 政府层面保障。

现有的资助体系缺乏对各资助渠道的相互交流和协调, 导致有的贫困生一人能得到几项资助, 而有的却一项也没有的局面。因此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建立有效机制, 成立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 利用其特有的公信度, 强化政府、社会、高校和贫困生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 统筹管辖区域的高校助学事业, 筹措和运用政府助学基金, 吸纳和接受社会各界对贫困生资助的广泛参与, 监督各高校“奖、贷、助、补、勤、减、免”等学生资助措施的落实情况。考虑到西部地区的基本现状和条件, 协调机制的建立应以县级或地市级政府为基本单位, 以本地生源为基本对象, 依据贫困的不同程度, 通过网络建立学生资助的信息共享平台, 进一步协调各项资助之间的平衡, 避免重复资助和没有资助的情况出现, 保证学生资助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4. 实行动态管理, 高校层面保障。

近年来, 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实行, 高校已由早期的资助主体逐渐向现在的资助管理媒介转变。当然, 作为承担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高校理所当然要承担起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首要责任, 只是由于高校运作的特殊性, 其在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的角色主要是以精神资助和动态管理为主。因此, 高校在“奖、贷、助、补、勤、减、免”的贫困生助学扶持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管理职能。随着近些年来高校的扩招, 传统的贫困生管理存在着许多漏洞。事实上, 由于受天灾人祸的因素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贫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高校和政府职能部门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 利用学生管理平台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动态管理, 确保更多的贫困生获得相应的资助。同时, 对于贫困生的动态管理在高校层面还体现在完全学分制的实行, 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的出台, 学杂费的减免等方面。

5. 实现诚信受助, 学生层面保障。

6.贫困户帮扶暨结对认亲工作报告 篇六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认真开展帮扶。一是为持续做好贫困户帮扶工作,及时组织帮扶责任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拟定《2020年巩固提升计划》,帮助贫困户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措施,并就帮扶工作每季度进行专题研究;

二是进一步压实干部职工特别是帮扶责任人的帮扶责任,通过走访、实地查看的形式,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对贫困户(非贫困户)进行再排查,对贫困户2020年的收入进行预评估,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和需求状况,对可能达不到或踩线达到2020年脱贫标准线的贫困户注重加以帮扶,以确保达到脱贫标准线;

三是围绕帮扶措施,积极收集解决贫困户诉求,注重收集解决贫困户在产业发展、务工等方面的问题;

四是加强与非贫困户沟通联系,做好思想工作,并积极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使帮扶工作更均衡。今年上半年,严格执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和“走访、登记、汇总”的工作机制,通过结对认亲等形式,持续对新都桥镇村和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开展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共走访结对亲戚130余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

(二)注重政策宣讲。利用疫情防控、结对认亲、走基层、矛盾纠纷排查以及汛期地灾排查等业务工作,走访结对亲戚,宣传各项政策。一是落实扶贫政策宣传,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扶贫工作会和悬挂横幅标语等方式,向广大群众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相关工作政策,确保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是注重致富理念引导,加强村民责任心和感恩教育,积极灌输“自己家园自己建”的脱贫理念,利用村、村的区位优势做好民居接待、乡村旅游等;

三是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结合依法治市治理等工作,同时在开展群众工作时动态监察自然资源乱象,宣传自然资源法律法规,使村民有序建设,风貌符合当地特色。截至目前,共开展集中宣讲2场,宣传教育群众500余人次。

(三)全面排矛化纠。3月、7月维稳重点时段选派骨干力量组成巡查小分队,协助做好涉稳矛盾隐患的排处工作;

公职人员在走亲访亲过程中,加大维稳宣传力度,深入排查矛盾、化解积怨、疏导情绪;

并与“网格化管控”相结合,在第一时间、第一线掌握第一手信息,对信息进行甄别,重要舆情要及时向上级及政法部门报告。截至目前,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或帮扶解决群众问题)2件。

二、下步工作打算

7.城乡贫困家庭调研报告 篇七

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好城乡贫困家庭生活困难问题是解民生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转型步伐加快,除低保等常规弱势群体外,因疾病、意外事故等因素导致家庭支出巨大的新型贫困群体日渐增长。如何合理设置该类群体社会化救助项目,如何提升救助水平成为我们关注重点。为摸清我县贫困居民分布及困难程度,我局组织开展了“走万家、察民情、解民难”的活动,探讨解决其生活困难的途径和方法。

一、“支出型”贫困类型与现状

据统计,我县共有有贫困人口XX万人,其中已享受城市低保XX万人,农村低保XX万人,农村五保XX万人,共占贫困人口的55%。现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已经基本解决了“收入型”家庭贫困问题。在我局组织开展“走万家、察民情、解民难”的活动中,我们了解到这样一类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出现重大疾病、子女就学、突发灾祸等原因,导致家庭刚性支出远远超出其承受能力而造成的生活贫困。这些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原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但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之后陷入困境,有限的收入难以满足刚性支出的需求,由于家庭收入超标又无法享受低保,他们实际处于社会救助的“夹心层”,往往比低保户更困难。

二、“支出型”贫困原因分析

从走访的XX户情况看,造成“支出型”贫困的有XX户,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因病致贫型,共XX户,占72%。这类家庭因其成员出现重大疾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或药物维持,每月固定的医疗费用占据了家庭收入的大头,有的甚至出现吃药挤占吃饭的局面,形成贫困。如我县XX..二是遭灾突变型,共6户,占11%,这类家庭因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的家庭支出过大,远远超出家庭收入的承受能力。如我县XX。特别是两个年幼的孩子幼嫩的皮肤被严重烧伤,惨不忍睹,因烧伤面积大,伤情特别严重,巨额的医疗费用用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后续的治疗还寥寥无望,多亏有民政部门和社会慈善募捐的帮助,才缓解了唐汇军家暂时的困境。三是教育负重型,共9户,占17%,这类家庭因子女求学给家庭经济造成了沉重压力,往往出现交了学费难买米,形成贫困。要培养一个义务制教育阶段的学生还可以勉强承担,但要培养一个高中生或大学生就不堪重负了。我县XXX。全家经济收入来源有4亩茶,年纯收入6000元,靠种玉米、红薯、马铃薯养猪,过年才吃上肉。农闲时,在附近打些临工,用于日常开支。房子是乱石砌的墙,已成重度危房,报危改计划,因没有没有配套资金修不起房。女儿在一中读书每年生活费、学费、车费等,节约着用要15000元左右。为保障女儿的正常学习生活,他尽可能压缩各项生活开支,生活非常困难。

三、“支出型”贫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与现行救助制度的矛盾。目前城乡最低保障制度通常做法是,用一条最低收入线作为甄别困难人群的标准,低于这条线就可以享受低保待遇,根据申请人的收入状况,全部收入除以家庭人口,如果平均数低于当地保障线的,这部分人就纳入到低保救助范围里面,进行差额补助。同时如果这一家有就医、就学困难,都会参照他是不是低保,如果是低保就给予医疗和教育的救助。但现在碰到的问题是,有一部分人收入平均以后超过了“低保线”这一刚性标准,因此不能进低保,但如果这个家庭中有人突发重大疾病,一年支付十几万元的医药费,医疗支出就挤压了这一家的基本生活水平。像这样的人群,现在的低保制度是照顾不到的。

2、“支出型”贫困家庭的需求与救助标准的矛盾。我局通过采取临时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助学帮扶以及节日慰问等多种方式,尽最大可能对“支出型”贫困家庭给与了帮助,但这种临时性的救助方式、救助标准明显偏低,而且具有太多的模糊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只能缓解“支出型”贫困家庭的困难,很难起到应急救难的作用。

3、“支出型”贫困家庭与救助及时性的矛盾。“支出型”贫困家庭往往都是因突发灾祸无法继续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一旦家庭发生突发事件,家庭支出在短时间内急剧增长,致使家庭收入远远无法应付支出的增加,很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救助。但目前的救助远远还没有这种能力。

四、“支出型”贫困救助的对策建议

1、建立“支出型”贫困家庭综合救助办法。一是要对家庭刚性支出、家庭收入核实标准进行明确界定。二是要明确“支出型”贫困家庭的认定条件。三是经认定的“支出型”贫困家庭,参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实际生活水平达不到低保标准的家庭,差额部分发放生活补助,并相应纳入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及助学范围。

8.贫困户三保障调研报告 篇八

一、影响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公平的因素

1. 硬件设施方面。

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大、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室配置较齐全,现代化教学设施基本齐全,能开展各课教学实验和多媒体教学。农村地区虽然大多初中都建有多媒体教室,但大多数农村小学几乎没有多媒体教室,并且部分乡镇网络终端不能到达,根本无法享受先进的远程教育资源,实验教学也只能以演示实验为主。

2. 师资力量方面。

城区学校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年龄结构较合理,专业合格率高;农村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低,专业合格率更低,教师年龄大。近三分之一“民转公”教师全在农村,他们年龄大、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

农村学校教师专业不配套现象也很严重,部分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任教师不足,不少学校聘请临时代课教师,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无法保障正常开课和教学质量,即使配齐了教师,也只是保证数量,不能保证师资质量。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必须实行全方位转变。农村学校教师由于年龄、学历、专业能力、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3. 环境建设方面。

城区学校在校园美化、绿化、亮化方面投入大,环境幽雅,校园文化活跃,学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农村学校环境建设投入有限,文化生活单调。

4. 生源质量方面。

城区学校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文化素质较高,对孩子的教育重视度、支持度高,尤其学前教育量大面宽,幼儿教育远远优于农村,学生总体素质优于农村学生。

由于城乡教育差距的存在,农村很多家庭条件好、成绩优异的学生陆续转入城区学校。由此导致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县城就读,进一步加大了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差距。特别是近几年大量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二、实现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公平的对策

1. 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力度。

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体制,建立农村学校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所需经费;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落实边远、贫困地区教师津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将教师培训经费预算单列,这是保证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应将教师培训所需经费纳入县(区)财政预算,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对办学条件低于基本要求的农村薄弱学校,要制定改造的中长期计划,集中力量加快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进程;规模小、学生少的学校公用经费不应按人头计算,要切块下拨,以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尽快使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逐年减少。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持续性。

一是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保证学校开足开齐课程。二是新招考教师优先充实偏远农村学校。针对偏远地区教师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失衡、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等现状,积极完善人才引进和配备机制,每年新招考的师范类大专院校毕业生,优先充实偏远农村学校,实行工作年限制,提高津贴补助,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岗位培训和新课程培训,增强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内驱力。三是积极实施城区教师支教制度。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县城(镇)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特别到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任教,帮助农村学校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评价的全面转变。同时对保留的教学点适当增加编制。各教学点应该进行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实行“走教”,由中心校派教师到教学点上课。四是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增强农村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要真正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就要多为农村学校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和手段,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变被动为主动,变短期为长期。五是要稳定农村学校骨干教师队伍。改善农村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评先晋级、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做到以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责任留人。

3. 统筹兼顾,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加大送教、送课下乡的力度。要深化和普及已开展的城区学校送教下乡活动,建立长效机制,选定好教师,明确好学校,制定好方案,力争把城区学校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质课带到农村学校。二是深化结对帮扶工作。可探讨县直部门帮扶农村学校教育、县城(镇)学校帮扶农村学校、城区家庭帮扶农村家庭的“三帮扶”模式,通过送教学设施、送课改理念等形式,实现对口帮扶;可向薄弱学校选派优秀校长和管理干部,实行校长交流制,鼓励示范性学校校长和有培养潜质的年轻后备干部到农村薄弱学校任职交流。三是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利益。要认真做好农村留守学生的管理工作,在学校行政干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进行品行、生活和学习指导,让每个农村留守学生都能得到关心爱护。

4.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9.贫困村扶贫调研报告 篇九

(一)村情简介。xx村位于巴东县绿葱坡镇西南角,东与秭归县磨坪乡接壤,南邻铁厂荒国营林场,西与野三关镇玉米塘村连界,北与野花坪相邻。整个村由“两条河、三等岩、两面坡”构成,地势狭长险恶,海拔从1800米到800米高差悬殊,南北垂直纵深12公里,中坝河、杨桥河两条小流域横贯,山多地少,人口分散,交通极为不便,距离镇址所在地和相邻野三关镇均为22公里。该村是典型的老高山重点贫困村,被列入巴东县整村推进重点村。境内森林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解放军解放鄂西南首战胜利遗址娃娃寨遗址。

(二)贫困人口识别。该村国土面积22800亩,其中耕地面积1350亩,人均耕地2.06亩;林地21450亩,人均林地32.79亩。全村现有10个村民小组、208户、654人。其中男性378人,女性286人,分别占比58%和42%;60岁以上占110人,18岁以下145人,分别占比17%和22%;全村人口以汉族、土家族人口为主,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41%。全村现有贫困户76户、266人,占全村人口41%;低保户50户74人,五保户11人,分别占总比11%和1.6%。现有劳动力280人,占总人口的43%;目前外出打工人数58人,占总人口的9%。外出务工人员大致流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居多,大多从事建筑业和加工行业,以体力劳动为主。农民人纯收入5500元,占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7194元的76%、全省10849元的51%;其中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670元,占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全省25%。

(三)产业状况及收入。该村主导产业为药材、蔬菜种植业和生猪、山羊养殖业。20全村种植药材、蔬菜550亩;养殖生猪350头、山羊500只。其他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红薯为主,种植面积300亩。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于药材、蔬菜种植和山羊、生猪养殖以外,以外出务工为主,打工收入约占总收入的28%,农业种植收入占60%,养殖占12% 。

(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当前,该村境内无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上学需去20多公里外的绿葱坡集镇和野三关集镇。现有在读学生65人,其中,在校大学生3人,高中生2人,中小学生60人。全村高中文化程度以上8人,占全村总人口1%;初中文化程度5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5% ;文盲和半文盲126人,占总人口的1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5%,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5%。该村拥有村卫生室,医疗工作者2人,能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重症病人需去绿葱坡卫生院、野三关或县城医院。

(五)村级治理及村干部情况。该村现有党员15人,60岁以上党员5人,30岁到55岁党员9人。党支部委员会成员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战斗力较强,党员带头作用较为突出。其中,党支部书记王祖华是该村致富带头人,副书记余涛为种植带头人,其他党员如王明、王太松等人都是种植能手。

(六)近两年变化情况。2014年该村脱贫11户44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已通水泥路,总里程11公里,仅有3户农户未通公路,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全村已有6个村民小组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绝大多数村民能喝上安全干净的饮用水;全村通电率100%,通讯覆盖率率85%,电视覆盖率95%;建有设施较为完善的村文化活动室和村卫生室。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1.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一是交通不便。因地理位置偏僻,距离绿葱坡集镇22公里,距离巴东县城72公里,全村仍有5个村民小组未通水泥路,3户村民未通公路;通村、通组公路大部分为陡、窄、险路段,每当山洪来临时,村民出入极为不便,出行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二是自然条件差。该村山高谷深,坡地多,平地少,土地板块小、远、散,土壤贫瘠,四面环山,光照不足,对旱、涝灾害抵御能力差,生产效率低,农民增收难。三是居住条件落后。全村140户村民的居住房屋是上个世纪修建的土木结构房屋,占全村总户数的67%,没有卫生厨房和卫生厕所,还有4个村民小组70户280人安全饮水没有保障;全村人畜混居比较严重,目前全村新建楼房共50栋。四是信息闭塞。有线电视、网络宽带均为开通,即使全村通讯覆盖率达到85%,但是局部移动电话信号不畅通。

2.文化教育落后,村民素质亟待提高。全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仅有64人,占全村总人口9%;文盲和半文盲126人,占总人口的19%。之前该村没有一名工人或者国家干部,直至现在,也仅有1名大学毕业生在外创业,5名入伍军人走出大山,大部分村民视野思想僵硬,视野狭隘。

3.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龙头引领作用不强。2014年之前,全村没有一家集体型加工企业,未能引进一家外来企业投资,未成立一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基本是空壳,民营经济一片空白,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龙头作用基本为零。2014年,先后成立了华盛魔芋专业合作社、王明药材专业合作社和荣小芳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三家专业合作组织,情况有所改变。

(二)下步工作打算。该村为巴东县至20整村推进重点村。该村整村推进涉及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三大类,实施项目15个,规划整村推进整合各类资金88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行业扶贫资金479万元,社会帮扶4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267万元。从专项资金投向来看,蔬菜、药材基地建设20万元,养殖业投入5万元,蔬菜、药材、种植业产业区间道建设50万元,油牡丹基地配套设计建设5万元,合计80万元,占专项资金的80%。当前该村急需完成居民小区公路建设,总投资27万元;硬化组级公路15公里,总投资305万元;完成规划内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工作,总投资180万元;扶贫搬迁户安置小区饮水工程建设,总投资65万元;文体场所建设和村卫生室改造,总投资40万元。以上项目已列入xx村整村推进村级实施 规划,其中一些项目已经启动,扶贫搬迁户安置小区“三通一平”工作已初步完成,种植景观树2000多棵,治理河道200余米,工程已进入地基施工阶段。

三、对策和建议

(一)结合扶贫搬迁,大力打造乡村旅游业。扎实推进扶贫搬迁工作,将全村居住在挂坡、悬崖等交通不便的偏僻地的村民搬迁至朱目玉、北界和中巴河三个点集中居住,统一规划,建特色民居和星级农家乐,发展牡丹园、葡萄园等精品花卉和水果园,完成15口鱼塘建设,解决50户贫困户居住困难和经济来源的问题。深挖该村高山深谷、溪流纵横、奇峰怪石的山水美景和娃娃寨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气候优势,全力打造野花坪罗家淌观光农业、跑马场——朱目玉石柱、溶洞观赏——杨桥河休闲度假——娃娃寨战斗遗址观光的旅游线路,结合三个扶贫搬迁居民安置点,全力打造旅游观光、徒步摄影、垂钓休闲、避暑度假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

(二)结合整村推进,大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紧抓2016-2016年整村推进的良好机遇,科学规划,用好、用活整村推进整合资金,全力完成1到2组、3到6组和5到6组三条产业区间道建设,总里程13公里;完成油牡丹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公路建设,全长500米,在1、2、5、9组建水池5口,管网20000米,解决小区居民饮水问题;硬化1、2、3、4、5、6组级公路15公里,进一步完善该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结合科技培训,大力提升专业合作社的龙头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华盛魔芋专业合作社、王明药材专业合作社和荣小芳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龙头引领作用,加强科技培训,规范农村合作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和入社村民种、养水平,提高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代农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争取到2016年底,华盛魔芋专业合作社种植红白萝卜、魔芋和甜玉米500亩,辐射带动农户85户,贫困户45户,实现年收入5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470元;王明药材专业合作社种植天麻、贝母、独活、玄参800亩,辐射带动农户100户,贫困户30户,实现年收入8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荣小芳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山羊200只,辐射带动农户15户,其中大户1户,贫困户5户,实现年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300元。

10.残疾人贫困现状调研报告 篇十

——塔勒克阔坦村残疾人贫困现状调查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结合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残联成立以残联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调研小组,采取走村入户、与农牧群众、服务对象交谈,虚心征求他们最关心、最急切需解决的热点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在对服务对象的交谈、交心中,在走访塔勒克阔坦村时该村80%的残疾人户都表示,家庭很困难、没有低保的要求申请低保,希望能得到政府的帮扶。

一、塔勒克阔坦村残疾人的基本情况

塔勒克阔坦村位于库沙公路红旗镇段西侧,共有4个村民小组,共人口1340人,320户人家,有各类残疾人26人,富裕户90户,贫困户52户,其中残疾人贫困户约20户。从经济收入上来看该村残疾人贫困户大致可划分为两部分,一是基本脱离贫困解决温饱问题的。他们残疾程度较轻,辛勤劳动,从事棉花种植、或是打临工,能够维持温饱但仍徘徊在贫困线边缘。他们约占残疾人贫困户70%;二是长期贫困残疾人约占30%。多是重残人或是一户多残,家庭人口又多、耕地少,多年积贫,常年靠救济。现残联对10户贫困残疾人建立了帮扶关系。

二、存在的共性问题

1、残疾人生活生存质量差。首先最直观的是住房质量差。在走访中,我们看到的该村残疾户大都是居住旧土块房,房子破陋,甚至还有家里共十几口人住在一套土块房里。其次是生活质

量差。有些生活虽然有了改善,但脱离了外界的帮助无法实现自我发展仍然徘徊在贫困边缘。走进残疾人家中,多数是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家里的土炕上放着几床脏破的被褥,电视、电话、家庭影院这些当代已普及的文化生活家常电器,对该村残疾人来说是奢侈品,因为温饱尚未解决的他们,最有吸引力的是柴米油盐。他们所考虑的是不挨饿,不受冻,如何能吃饱穿暖的问题。其三是看病难。残疾人是不能得病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余钱看病吃药。得了病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这残疾人是家庭主要劳动力,那么又病又残的他们就只能等着救济了。

2、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差。26位残疾人中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普遍封闭、保守、落后,整体素质低下造成精神贫困。这样因物质贫困造成了精神贫困,又由精神贫困反过来加深了物质贫困。恶性循环的锁链束缚了残疾人,长期不能挣脱贫困。

3、棉花种植存在困难。26户残疾人家庭现以种植棉花为主。首先是因为残疾人素质低下,缺信息、缺技术,很少运用科技来种地的,只能靠天来收成,再加上身体功能缺陷,即使有心种好地,但无力培管,收成低,且就业不稳定。家里温饱成问题的就只能依靠救济来生存。

4、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首先,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农村居民普遍认为,家庭生活不富裕就可以享受低保,认为低保是一种待遇,存在相互攀比的心理,不管符不符合低保

对象条件都想申请低保,导致个别符合低保救助覆盖的家庭和人员反而没有纳入保障范围。尤其是那些贫困残疾人家庭符合低保救助的却没有享受低保待遇。其次,在走访中我们听到一些群众反映,有个别的基层工作人员还因人情关系的原因,没有按照低保标准认真核定核实,草率估算,随意填报,将不属于低保对象的人确定为低保对象,使一些人钻空子、占便宜等。

此外,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扶持层面,加上相关法规与制度仍不完善,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保障体系,而现行的低保、五保标准较低,对一些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等有特殊困难的残疾人,其生活保障水平还比较低。

三、改善贫困的途径及对策

要改善残疾人的贫困状态,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残疾人扶贫纳入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来统筹规划,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残联组织、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探索切实可行的办法,化解各种难点,带领残疾人共同致富。途径及对策如下:

1、强化残疾人基层工作。发挥残联的组织作用,作为“代表、管理、服务”的基层组织,要强调“理念人性化、职责规范化、工作制度化”。必须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好务,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操作性强,职责明确,工作体系完备,网络健全,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努力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目标。

2、要加强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与协作,改善残疾人现有的生活条件。针对残疾人住房条件,继续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一是对部分无自主改造能力的贫困残疾人家庭户提供额外的资金补助。二是与建设局、民政局等有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的部门搞好协作,针对部分急需改造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共同投入联合改造。三是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无能力改造危房的残疾人家庭户。四是动员社会力量结对帮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刊发需要捐助的残疾人家庭户基本情况,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捐助,参与到帮扶危房改造项目中来。

3、加强对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引导种地户能科学种地。一是,塔勒阔滩村中的残疾人都以过了文化教育的年纪,所以我们要鼓励他们多参加残联主办的各类培训,多为他们增加一门技术就多了一条出路。二是,到对口扶贫村大力宣传科学种地,以给地浇水为例,要摒弃以前的满灌,要采用滴灌,这样节约用水,也不至于天干旱的时候会影响收成。

4、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以及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缺乏基本生存的残疾人家庭应当采取纳入低保救济。一方面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如二级以上的重度残疾人)需要家庭成员护理的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另一方面,探索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志愿者、社会各界合力扶残。

总之,改变残疾人贫困落后的现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

程,单靠那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同心协力才会做得更好。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下,我县残疾人一定会摆脱贫困和全县人民一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上一篇: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下一篇: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教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