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机器人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4-08-26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机器人教学的策略研究(精选8篇)

1.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机器人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l.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度甚至没有价值怎么办——树立信心,教给方法。

在树立自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去深挖教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新知与旧知进行联系、比较”等。例如在教学?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时,学生提问:“为什么设桃树的课数为X棵而不设杏树呢?我们今天用的检验方法与过去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呢?”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学生提问:“约数与倍数为什么是相互依存的呢?为什么我们以后研究约数和倍数时不包括0呢?今天学的‘倍数’与过去的‘几倍’一样吗?”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渐渐地学生学会了主动思考,提出的问题由少到多,甚至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学生提的问题过少或未触及教学重难点怎么办——突出重难点,增补质疑。

学生的质疑,最能反映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关心,哪些问题最不容易理解;而这些也往往正是教学的重难点,是最应该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学生提出的12个问题中,多数都是关于单位“l”的问题,这正说明学生首次认识单位“l”,最想知道单位“l”的含义。同时单位“l”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当然,学生的质疑,有时不能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都包括在内,也就是说不全面。这时教师决不能听之任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对本节课重难点了如指掌,并针对重难点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过少或质疑不全面,教师就可增补质疑,力求疏而不漏。

3.学生提的问题过多怎么办——高度开放,鼓励提问。

对于不同难度的教材,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往往也不一样。有时对较难理解的教材,在解疑的过程中还有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实在当堂解决不完,不妨放到下一节课接着进行,也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做,不仅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高度开放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参与的积极性,很愿意去质疑。解疑,那么他们的收获要远比教师讲十遍百遍大得多。

4.学生提的问题意思不明怎么办——广开言路,相互补充。

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爱问为什么,这是儿童的天性。课堂高度开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辞不及防的情况,有些问题,教师根本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例如,有学生在回答“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关系”时这样说:“真分数和假分数是类种关系。”这时教师可引导其说的再明确一些,或者请其他同学来说说这个同学的意思,因为同龄人之间最容易沟通,说不定其他同学能听懂他的意思并能叙述得明白一些。

5.学生提的问题老师也解决不了怎么办——实事求是,课外引申。

有些问题教师意料不到,却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结果,是值得高兴的。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要宽容,不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不要随意否定,更不要认为是学生在有意刁难老师。二要民主,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他已经有了答案,只不过想找机会验证一下。有的可能是他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要“广开言路”,不搞“一言堂”。三要谦虚,学生的问题,有时教师也讲不清楚或一时答不上来,不妨明确表态,课后再寻找答案。

在这方面,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怕”,即学生怕提出来的问题受到责难,老师怕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自己解答不了,从而失去“威信”。这恐怕就是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难以真正实现的根本原因吧?

总之,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观上,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质疑解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师生观上,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彻底转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操作者、观察者、讨论者、交流者和猜测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它既主张在主动学习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在教学中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开放;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2.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机器人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二

●正确分组,奠定合作基础

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特长优势、认知水平、性别差异等的不同,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合理搭配,组成异质学习小组。小组内成员分别分配一定任务,由组长协调组内成员的关系,组员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来分组,对同一教学内容、学习主题感兴趣的同学,组成兴趣小组,进一步拓展探究。教师还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将学生组成不同形式的小组,打破固有的成员配对方式,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组合。每个小组要在合作互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当然依循公平工作的原则,组内成员都能要担任一定的工作,完成自身知识的拓展及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学“Power Point课件制作”相关知识时,教师可根据PPT课件制作流程设定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特长与兴趣爱好,科学分工。正确分组能够奠定合作基础,科学分配任务能强化过程与方法体验。

●明确目标,建立合作规则

明确合作目标、建立合作规则是开展有效合作的前提。因此,教师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制订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开展高效动态的学习。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前提,组内成员相互独立而又相对统一,每位成员都要承担任务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全面稳定发展。

例如,在教学“电子邮件的使用”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4名成员,并明确教学目标。随后,引导小组内成员独立完成电子邮箱申请、电子邮件编写等操作,组内成员间要完成相互收发电子邮件的操作,并且能就不懂的地方进行交流、合作。

●精选内容,保障有效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展开细致的组织工作,对学生实施必要的指导与交流,以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习任务,对于非常简单的教学任务,学生可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对课题式任务非常适合,由于教学任务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丰富性,学生往往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因此需要互助合作。

例如,学习“画图软件”相关知识时,教师在传授了相关基础知识后,可引导学生展开实例练习,该实例由学生独立完成。随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绘画竞赛活动,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学生各司其职,选取一定的主题,广泛收集素材,在小组的相互支持与配合下,共同完成任务。

●科学评价,提升合作效果

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机器人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中教学 个体差异 差异化 教学策略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生理特征、心理认知的不同,导致个体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学习差异化。但是教学中,这样的差异化是不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因为这会影响教学目标的统一性,自然会增大教学过程的变数,同样在无形中增加教学任务的难度。因此为了科学消除这样的差异化,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差异教学。本文针对这样的现状,对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策略做相应研究。

一、高中信息技术差异教学的必然性

1.生源信息技术基础迥异。

我国有广袤的疆域,庞大的人口基数致使我国受教学生的生活环境大相径庭,导致他们的认知水平千差万别。加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失衡,使学生的物质基础分配严重失衡,这样的失衡不仅表现在衣食住行等生活必要因素上,同时在教学资源、科技资源的分配上有失均衡,致使各高中学校都存在生源信息技术基础相差巨大的窘境。这样的境况使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很难适当拿捏教学内容的层次,同时不易掌握教学进度,显然为实现普及信息技术这一教学目标平添了许多阻碍。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结合学生间差异,科学合理地实施一定的差异教学,以此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2.学习重心不同。

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每个同学由于认知能力的差异、学习习惯的不同等因素导致每个学生的学习重心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在学习中热衷于理论知识而部分学生却酷爱实际技术,譬如学习《文字处理》(苏教版高中信息技术第五章)时,一般男同学不爱纠结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习惯通过实际操作word软件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女同学一般习惯于对知识的记忆,不善于通过实际操作提升技能。这样的差异主要源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的迥异。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洞悉学生学习重心的差异,从不同方向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

3.个性差异。

不可否认,学习过程中学生个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生活。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学习个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埋头苦干型、劳逸结合性、自由散漫型。这三类学习个性致使学生学习效果的分化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学习中应该推崇“劳逸结合型”的学习个性,因为这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认清学生的学习个性,并对其做出适当引导,尽可能使学生将学习个性向“劳逸结合”型靠近,全面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

二、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合理分组,消除学习差异。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可否认学生在学习效率上的确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距的产生,如果排除智力因素,则主要还是归咎于学习技巧、认知能力、学习个性等因素的不同。加之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失衡、优秀师资紧缺,导致各种优质学习资源都倾向于家境较好的学生,当然信息技术学习资源也不例外,即家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消除这样的差异较为有效的办法是在学习过程中采取分组交流学习的方法,一个好的学习小组要包容“差生”、中等生、优生各个层次的学生,笔者通过研究总结出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将学生兴趣作为分组的一个参考。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拥有相同爱好,抑或相似性格的人在一起是相对和谐的。如果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一群人牵强地组合在一起,则难免会互相排斥。因此分组学习小组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及个性问题科学合理地分组。

(2)信心技术基础的多元化。

分组时为了保证学生间良性交流与各种能力互补,教师应确保小组成员信息技术基础的多元化,即在学习小组中既要有基础好的学生的引导,又必须包含信息基础不是十分理想的学生。这样做的益处在于由于信息技术基础的层次化,可以有效促使学生交流与学习,与此同时,基础较好的同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引导其他同学完成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譬如学习《动画制作》(苏教版高中信息技术第六章)一课时,由于教学内容中存在一些较难的技术操作,使刚刚接触的学生一时半会儿不能很好地接受知识,此时需要一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引导组员完成学习任务。总之,保证信息技术基础多元化是组建学习小组的必要前提。

2.关注零基础学生。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时常可以遇见一些几乎不具备任何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我们在教学中一般称作零基础学生,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比较吃力,因此这时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将教学重心向他们倾斜。如根据零基础学生学习知识效率较低的特点教师应抽出相应时间,对其进行一定的辅助指导,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零基础学生自主编写一本细分程度大的教材。譬如:《信息及特征》(苏教版高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中“信息的可识别性”具体又可以分为“直接识别”与“感官识别”,而这两概念可以再次细分,如直接识别指的是通过各种测试技术识别,感官识别即通过人的主观意识识别。这样细致地将知识进行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基础较差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难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以此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

3.培养优秀学生。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既要注重消除学生的差异,又要凸显学生差异。所谓“消除差异”,实质上指在教学中消除学生由于教學资源分配不均而导致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差异;“凸显差异”则是符合教学中“择优”与“培优”的原则,使有天赋的学生取得更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对其着重培养。

参考文献:

[1]蔡建平.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零基础”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7.

4.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机器人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四

一、活动教学理论思想

(一)活动教学的内涵与本质

活动教学是一种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险、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它主张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和谐发展。活动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它视教学过程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强调活动在学生认知、情感和个性行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教学认识的关键就在于建构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在于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它对一切形式的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二)活动教学的历史背景

活动教学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卢梭,他的自然教育观可以说是活动教学最早的萌芽。他从自然教育理论出发,反对从书本中学习,主张学生到大自然中通过身体锻炼、劳动、观察事物等行为获得经验、吸取教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也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提出了教育应以儿童的活动为基础。德国赖伊基于“行动教育学”的理论,反对赫尔巴特以获取书本知识为主的教育理论,主张以活动为教育的基础,认为感觉、活动是构成意识及获取知识的根本条件,应当特别注意活动性的课程。美国杜威对活动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在“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等一系列原则指导下,坚决反对学科教学,主张活动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社会活动获得个人经验。杜威的学生克伯屈倡导设计教学法,把活动教学进一步具体化了,由儿童决定活动目的、制订活动计划、执行活动、评价活动效果。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学改革为后来的活动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活动教学的特点

首先,活动教学是一种倡导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活动教学的宗旨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从而实现人的发展,超越了狭义的“活动”概念,突出了对主体意识发展的追求。因此,活动成当代教育体现人本化思想,充分表现人的本质的重要的教学思想和形式。其次,活动教学是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其各方面的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学在客观上弥补了以往教学的弊端,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探究精神得以彰显。由于活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活动的和谐性,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充分和谐的发展。第三,活动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活动教学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师由命令者变为引导者,学生由静听者变为参与者,教师还可以从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中得到启发,不断丰富、完善活动内容和计划,师生教学相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第四,活动教学是各种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教学中的活动不单纯局限于学生外显的活动,即操作活动、言语交流活动和感知活动,还关注学生的内隐活动即思维活动。既增加了学生动手动口的机会,又促使内外活动及时转化;既使学生掌握了技能,又培养了其创造精神。“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困境

(一)学校德育观念陈旧落后

我国学校德育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做法,在内容上注重政治要求、思想信念而忽视道德规范,把政治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德育成了政治的附庸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独特的价值。同时,学校教育一直奉行社会为本的教育思想,德育理论以社会需要作为论辩的逻辑起点,过于注重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德育内容往往忽视学生个体合理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二)德育的某些内容脱离实际

一是由于德育教材部分内容滞后老化,只是死板地谈一些陈旧的、脱离社会现实的东西,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致使学生对脱离社会发展需要的德育内容产生怀疑,也不能将社会需要有效地转化为自身修养的动力。二是德育的某些内容不能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要。道德教育必须从人的需要出发。如果德育内容的设置脱离学生成长实际,忽视学生的精神满足和心理需要,不能有效回答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习、生活、工作、交友、择业等现实问题,就会使学生产生疏远、不信任感,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三)教师主体意识缺失和学生主体性失落

反观我们的学校德育,一方面,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行为规范、德育大纲等内容条目而进行,教育者不过是传递社会要求的传声筒,淡化甚至是忽视了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另一方面,我们的学校德育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而忽视学生对自己负责;注重受教育者对社会的绝对服从,而忽视学生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人格的培养,学生主体的德性没有得到主动、积极的张扬。

(四)德育方式、方法不科学

德育方法单一和简单化,使得学校德育忽视学生个体的心理特点。如果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等同于道德知识的掌握,对学生个人的“管束”,忽视学生日常在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道德规范就不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信念,也就人为地削弱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三、德育中实施活动教学的原因

(一)德育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学方式的改变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形式主义的东西太多。机械刻板、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人云亦云,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德育方式静止僵化、墨守成规,缺乏针对性;德育方法存在误区,灌输多,引导少,思维单向。而在德育方法上只是采用灌输的方法,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理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并通过训练、榜样、惩罚、考试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输的内容,造成德育缺乏实践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太远,因而得不到学生的共鸣,学生难以产生道德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因此,必须采取一种能够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教学形式来弥补灌输式德育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真正提升。

(二)德育中的活动教学,能够突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本质

活动教学运用于德育中,能够反省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避免过多地灌输说教,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

(三)德育中的活动教学,能够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认知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为,知识和认知能力在个体道德和道德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行为训练,也不是情感的激发,而是道德认知能力包括道德判断、道德推理以及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但是仅仅是知识和认知能力的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太注重道德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其实是一种实践的教育,一种情感的教育。而活动教学由于具有活动的特点,因而突出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使道德教育能够回归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道德发展。

(四)德育中的活动教学,体现了道德的发展性

把活动本身作为目的,其深刻的内涵在于认定道德、道德生活本身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发展的而非静止的。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任何道德标准都随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不同,任何道德价值都向未来开放,向变化发展开放。把道德教育的过程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实践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把道德的发展变成学生自身生活的一部分,使其更好地负起自己的`道德责任。

(五)活动过程本身就具有道德教育价值

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责任心等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是在活动过程中实现的。实现的程度与水平如何,取决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选择与发展机会。因而,活动的价值并不在于活动结束获得某种有形的结果,而体现在易被人们忽视的过程中。活动教学将教育目的蕴于活动过程之中,不只是看重学生获得知识的对与错,完成作业的优与劣这些有形的结果上,而是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活动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价值;注重学生对过程的主体眭体验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注重给完满人格的养成提供更多机会、更大空间和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这也正是道德的要义所在。

总之,由于道德内在的实效性低下,不能满足社会的道德要求,使受教育者的道德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德育进行改革,而方式之一就是对德育方法的改变。活动教学有着诸多的优点,有利于改变学校德育实效性低的问题,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进步,活动教学应该在德育中倡导。

四、德育中实施活动教学的策略

(一)主体参与策略

主体参与是在学校德育中实施活动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活动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主体参与策略要求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形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互相感染、角色的互相变换、行为互相促进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通过在活动中的自主参与,在活动中的自我感悟,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内化相应的道德认识,从而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实现自我发展。德育活动教学的最大变化是师生关系的变化,它要求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从而使课堂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主体参与策略就教师而言,要在充分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道德学习的兴趣和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参与氛围,形成轻松、自然、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活动的主题,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整体性。主体参与策略就学生而言,则要树立积极参与的意识,勇于质疑,大胆提问,把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积极表达出来并相互迁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二)感悟导行策略

感悟是德育中实施活动教学的内化机制。感悟导行策略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情境的感染来领悟道德知识,接受道德观念,践行道德规范。学生是在有真情实感的前提下去实践道德行为要求的,是在活动中真正实现了道德的内化,真正把课堂上所感受的道理和激发的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从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动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才能形成持久的道德动机和行为。感悟导行策略要求教师在活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感悟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窖社会。

(三)合作探究策略

合作探究是德育中实施活动教学的基本形式。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的人际交往机会,与同学的交往、与教师的融洽、与他人的合作,都会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感到心情舒畅。这不仅使学生热爱生活,也易于形成活泼开朗、积极主动的品质。更为重要的是,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有助于促进集体与个体的共同进步,有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合作学习主要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教学形式,强调的是小组问的竞争,小组内的合作,这就为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机会。合作探究策略解决的是德育中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道德发展的自主建构问题。活动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间相互合作与探究的过程。通过彼此合作、互相启发,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教师可以将课堂活动的空间延伸到课外、校外,让学生就某一主题,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明确责任分工,从不同的角度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共同探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也可以变换课堂组织形式打破学生学习空间的僵局,从而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

(四)创新发展策略

5.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机器人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五

浅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实施高效课堂的几点策略

瑞丽一中

尹菊英

【内容摘要】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渠道。提高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已成为思想品德课堂改革的首要目标。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实施高效课堂,成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首先是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因为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基础;其次是选用合适的教学资源。它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再次是巧妙的课堂设问。巧妙的课堂设问是实施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最后是精彩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它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除此之外,幽默、机智的语言,直观形象的漫画、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等都能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创设较好的教育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学习兴趣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渠道。要想让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中有一个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培养其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这是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前提。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上如果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乐于求知探索,就成了教师追求的教学理想;学生道德素养好,学习成绩优异,也成了教师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为达到这一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策略,供大家商榷。

一、用机智、幽默的语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过去,人们认为思想品德课是枯燥的、空洞的、无味的。其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想品德课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没有吸引力的枯燥说教。从教材的编写来看,趣味性、实用性大大增强,贴近了与生活的联系。思想品德课涉及内容包罗万象,许多具体情境是学生不可能直接感知的,构建高效课堂就是要想方设法缩短教学材料和学生认知的时空距离,为学生的学习搭桥铺路,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入情入理的教学情境。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题,灵活运用生动的视频、美妙的音乐、生活的场景、角色的扮演等方式,来创设不同的情境。例如,笔者在讲授“善待生命”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借用了一句小品台词“冲动是魔鬼”,使学生在笑声中明白遇事要稳重的道理。在学习我国人口政策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赵本山与宋丹丹表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或者是讲述该小品的大致意思),理解解决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再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各方面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要想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社会的变迁,可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腰带的变迁”来讲解,让其感悟。改革开放前,人们所系的腰带是用稻草编织而成的,腰间所系挂的是烟袋。改革开放初期,编织腰带的材料换成了布袋,人们腰间所佩戴的也变成了BP机。又过了几年,腰带换成了皮带,人们佩戴的东西也变成了各式各样的手机。前后对照,学生自然会发现的确是今非昔比,自豪感油然而生,自然也就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总之,高效课堂中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而且要努力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形成生动、具体、连续的感受,寓教于轻松、愉快的情境之中,变课堂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选用合适的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教师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人。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更好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合适的教学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催化剂,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生活中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它可以是一本书、一个图案,也可以是一段视频、一段录音,还可以是一座高山、一个城市。但合适的教学资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它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真实不虚构,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为教师教学服务提供最佳综合信息。

比如学习“孝敬父母”一课时,一方面要给学生讲清楚“孝道”在中国社会中悠久的历史,另一方面也可结合中央电视台广告《妈妈,洗脚》:小时候妈妈给儿子洗脚,当儿子看到妈妈还帮奶奶洗脚时,就去端了一盆洗脚水给妈妈,很直观地让学生明白“孝心接力”,也弄懂了权力与义务的一致性。在学习“受教育权”这一知识点时,可利用漫画《修坟》:一个小女孩向父亲要钱上学,父亲却说没钱,修坟用完了。用这一漫画分析漫画中父亲的做法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侵犯了孩子的受教育权。同时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时事政治是考试内容组成部分之一。这就要求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政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适当地看电视新闻,听广播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在学习“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章节时,结合“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生产者、经营者侵犯了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权、知悉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同时,也可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消费知识,在购买一些必需的生活消费品,如在购买食品、药品等时,应注意查看相应的生产日期、保质期、主要成分等信息,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由此可见合适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扩充课堂容量、开阔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灵感,在课堂教学中,选用合适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实效性,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巧妙的课堂设问

课堂设问作为促进学生思维、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教学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是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巧妙的课堂设问是实施高效课堂、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

巧妙的课堂设问,是学生思维的“引擎”,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发动机”。它不能肤浅也不能过于深刻,只要能帮助学生思考,让学生有话可说,就是成功的课堂设问。例如在讲授《感悟青春 祝福青春》中的“幸福的青春”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是采取请学生现场调查的形式,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中大部分觉得青春是不幸福的,原因是有很多青春期的烦恼,如何让他们化解烦恼体验到青春的幸福,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了烦恼你就感觉不到青春的幸福了吗?能说说理由吗?”结果课堂气氛很沉闷,因为讨论的方向不明确,所以回答问题的学生没有几个,而且学生的回答缺少自己的思考,而当笔者把问题换成了“有的同学说,有了烦恼的青春,是不幸福的青春?”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案例中的一种烦恼,说说你的理由。” 抛出问题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个问题更换了思考的角度,让学生看到这个问题时突然就有了灵感,使他们感觉到自己不是在上课的学生,而是帮同学出谋划策的朋友,他们说的都是平日里会对自己的同学、朋友说的话,一个设问的巧妙变化,一个更加贴近学生的问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谈出了对青春的幸福的真情实感,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精彩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

教育心理学表明:正确的、公平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调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起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维持教学过程中学生适度的紧张状态,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一项调查表明,87.3%的特级教师认为精彩的教学评价语言是优秀教师必备的一项重要素质,可见,教师语言水平的高低、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和学生的成长,精彩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是激发课堂活力、实施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例如:在讲授《感悟青春 祝福青春》中的“珍惜青春”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是通过播放视频:一个18岁患重病,肌肉常年无力的学生黄舸拥抱父亲的短片,让学生来谈自己看后的所思所想,笔者对学生的回答做了如下的评价:

生1:我学到了要象黄舸一样遇到困难学会坚强,正是他的坚强让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动容,我要用坚强去更好地面对我以后的挫折,去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师:是啊!就是他的坚强才让那么多人为之动容,正是他的坚强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生命的执着,对青春的渴望。

生2:我明白了要珍惜自己的每一天,好好学习,珍惜身边的人,多帮父母做些家务事,努力拼搏,过好自己的每一天,让他充实有意义,这就是青春的可贵之处。

师:是啊!青春是弥足珍贵的,通过自己的行动充实地过好每一天,这就是珍惜青春,这就是青春的幸福。

生3:我明白青春是有苦有乐的,黄舸他不仅接纳了欢乐,更接纳了痛苦,他的每一个举动背后,都有强烈的意志在支撑着他,我也要象他一样,遇到困难、阻碍,不灰心,不气馁,用自己的毅力去战胜它。师:体会的多深刻,谁能用坚强的意志去战胜生活中的磨难,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青春,就在珍惜青春。

生4:我学会了要象黄舸一样懂得感恩自己的父母,学会宽容。青春期我们会变得叛逆,和父母产生代沟,这时我们要心平气和地与父母交谈,这会给你带来温情去爱自己的家,让家变得更加和谐。师:结合了自己来谈,很好。他用感恩的行动诠释了对青春的珍惜和珍贵,这就是在用实际行动去珍爱自己的青春。

生5:我学会了要象黄舸一样自强不息,他都能做到,我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体魄,就更应该做到,我再遇到困难,不要再抱怨,想想黄舸,我就应该坚强,我还是个男子汉,我更应该自强不息。师:象男子汉一样去战斗吧!遇到事情坦然面对,不要抱怨,只要你牢牢抓住今天,你就是珍惜青春,你一定会有灿烂美好的明天。通过师生间“对白”式的交流、评价,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教师热情洋溢充满肯定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提高课堂效率。

五、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生认知心理的提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授课方式显然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中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笔者主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率。首先有效利用多媒体,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如利用多媒体可以向学生展示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的巨变,切实体会家乡的变化。这些内容,任何语言的描述都不如影像资料更具有说服力、震撼力,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灵活、有效地上好活动课。活动课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活动课包括辩论、演讲、小品等多种形式。活动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调查访问能力、查找资料精心归纳的能力、小组交流能力。在活动课当中,学生主动参与,热情高涨,更有利于接受所学的内容。

六、注重学科渗透,强化观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思想品德课和语文、历史等学科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相互交融。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引用古诗、名言、典故。如 “学习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这一章节,就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及采用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在“感受生命可贵”这一知识点中,引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尽量采用学生熟悉的语文、历史知识,不仅可以说明观点,还会使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现在思想品德学科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依旧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实施高效课堂,既能很好的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可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更应不断探索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探究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努力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尽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情于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希德:创新学习的新思路[N] 人民日报 1998-12-25(10)[2]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 人民出版社 1953年 [3]陈 太:《社会语言学》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00年6月 [4]王振坤、谢文庆:《语言学教程》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年4月

[5] 《高效课堂22条》

李炳亭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9年5月

[6]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 《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年05期

6.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机器人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六

摘 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重要的基本理念。作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认真探索、实践“开放式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积累的经验对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 开放式 教学策略 实践研究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开放。[1]

那么,怎样实施开放的语文教学呢?我结合近几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体会。[2]

一、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代感强,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基于这样的特点,我觉得语文教师尤其要善于营造一个学习的乐园,让学生不惧不忧,轻松愉快地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材所展现的情境中,感受到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美而深深陶醉,体会到主人公情感的真而由衷感动。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循?蹈矩,在紧张沉闷的气氛中学习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文章,学生也许把文中的优美词句背熟了,但永远感受不到“优美”的神韵。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敢想敢答,鼓励学生“开口总比不开口的强”,不怕自己说错,不笑别人答错,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交流、启发、感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达到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会语文的目的。[3]

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乃至厌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他们眼中语文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本身的情感,并善于艺术性的赋予知识以情感。有了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学生就会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价值。记得有一次,当五年级学生在新学期第一天上语文时,我问学生:“假期里,你们到过什么地方游玩吗?”学生大都回答到海边、到城里、到下关,基本都在大理范围内,这也难免,农村孩子由于父母忙于田间耕作,哪有时间到处旅游呢!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别遗憾,我们可以一起去旅游呢!”学生们睁大眼睛吃惊极了。“这样吧,我们可以先去郊外赏春光中的《燕子》,再到台湾去看看《阿里山的云雾》,再穿越时空和唐代大诗人一起领略江南美景,最后到青藏高原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神秘吧!”学生先是一愣,反应快的学生翻开课本目录,激动地叫道:“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这是第一单元的课文!”有一个学生还幽默地说:“还是大作家做我们的导游呢。”全班同学会心地笑了。就这样我们自然开心地进入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学得主动投入、兴致勃勃,师生都怀着愉悦的心情沉浸在光彩夺目的春光中。

二、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自由

在教学中,要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建立开放的课程结构。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方法,同时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向课外延伸,向社会生活延伸,突破单一的语文学科对学生的制约,增加信息的传输渠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月光曲》之后,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体会音乐所表现出的情感,再播放二胡曲《空山鸟语》,让学生由听到的乐曲想象画面,真切感悟音乐的美。再读《月光曲》中兄妹俩听乐曲后产生联想的段落,让学生学习文中的写法,把听《命运交响曲》或《空山鸟语》想到的景象写下来。这样,学生既读懂了课文中关于乐曲的描写,又受到音乐的熏陶,同时,培养了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普遍不喜欢写景文章,为了提起学生兴趣,我经常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脑海中要像放电视一样出现文中画面,并要求根据文中内容出现相应的远景、近景、特写等画面。经常练习后,学生浮想联翩想象的画面越来越充实,那陶醉的神情仿佛已身临其境。[4]

在教学关系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大胆探索,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学习《两小儿辩日》时,由于是初学文言文,学生有畏难情绪,对文中内容也不求甚解,我告诉学生学完这篇课文后,要进行分组表演赛,要求全班学生人人参加,可自由组合,自由选角色,自己编导情节。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投入,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主动质疑,在课后积极查找资料,课文学完后,表演赛开始了。“孔子”“两小儿”纷纷出场,“孔子”的谦逊和“不能决也”的无奈,“两小儿”的据理力争表演得惟妙惟肖。其中一个小组有四个人,他们干脆别出心裁加上个角色“现代小学生”,正当“孔子不能决”时,“现代小学生”乘坐时空穿梭机来到“孔子”和“两小儿”面前,给他们讲述了科学道理。这样,学生表演、学生评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通过表演和评议去体验、去感受、去感悟,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尽情发挥。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将是把自主、合作、创造融为一体的开放式教学,我们要开放思想观念、开放语文课程内容、开放语文课堂、开放语文教学评价……让语文教师在开放式教学劳动中涌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7.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机器人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七

一、有助于小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所倡导的主题。学习策略教学法旨在突出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应该具备的基本学习方法和技巧。英语的学习不应该是独立的、边缘化的, 相反, 英语学习需要学生融入集体当中,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合作, 明确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从而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英语知识。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怎样将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与英语课堂教学将结合, 是英语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所要研究和攻克的问题。他通过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 与老师和同学们亲切互动、沟通交流来为小学生营造出一种生活化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

二、全面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全方位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保证离不开正确、有效地学习方法作指导。英语学习更是如此。英语学习也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它需要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来排除学习过程中的误区和难点。在我们国家, 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小学生们在刚刚接触英语这一门外语时, 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解决, 就很有可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策略教学方式在小学阶段的应用, 能够有效帮助小学生解决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并通过学生的实践经验, 帮助学生掌握真正行之有效并且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 为其今后高年级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有助于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作为新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时代对我们的高标准要求, 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行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需要一个系统的完善和强化过程, 而这个过程从小学阶段就应该开始进行。学习策略教学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有意识地侧重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能够细致地观察生活中的细小方面, 将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运用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自主思考, 推动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准备条件,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四、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好一门学科的前提一定是对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学习策略教学旨在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入手,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迎合小学生的普遍兴趣爱好, 运用趣味性强、活泼生动的动画、影像资料等将教学内容与之相融合,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寓教于乐, 通过一系列的角色呼唤, 模拟情境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创设英语口语交际的情境, 使他们再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的同时,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穿心精神和实践能力, 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进步, 响应新课标对小学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

五、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积极意义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 各个学科并不是完全独立, 而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的。有一些学习方法和教学技巧是可以通用的。小学英语学习策略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广大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更能够使学生触类旁通, 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注重技巧的把握, 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并把它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学习策略教学在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小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需要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们的大力支持和不断创新。此外, 小学英语教育学习策略教育方法本身也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成长阶段, 如何才能使其效果发挥到极致仍然需要多方面的密切配合, 以及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与试验、理论方面的总结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许余龙.学习策略与英汉阅读能力的发展——一项基于香港国际阅读能力调查结果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 (03) .

[2]张富民.浅议儿童主体意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网络财富, 2012 (02) .

8.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机器人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八

关键词:分层教学;信息技术;小班化;个性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多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通过分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成为可能。

一、按层分组,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动机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通过和他人的相互作用,学生学会了学习本身的价值,享受学习的过程,为获得知识和发展技能而感到自豪。在课堂存在的各种关系中,同伴关系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在小班化信息技术课堂上,对班级学生进行有效分组,教师了解各组成员的信息基础、个性特点、合作意识、参与意愿等因素,尤其要考虑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扮演,必要时在其左右配备愿意接纳他、帮助他学习的同学,满足其模仿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

二、按层备课,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

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课堂两极分化,是令教师头痛不已的事情,分层教学需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同时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依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制订不同水平的计划,可以是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周计划等,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制订不同层次学生的计划,对学生成长和教师实施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分层备课中从学情到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拓展任务等结合班级各层次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要有助于使每一个学生自我提升,感受成功,增强自信;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预设时要预估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并做好预案,使学生更好地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完成教学大纲要求,满足行为与创新的需求。

三、按层教学,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性

小班化教育强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苗圃,教师就是这块苗圃的园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在课堂上要考虑个性化学生的特点,教学任务要适合小班化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凸显小组合作。按层教学,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他们个性化的成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在小班化信息技术课堂上坚持以“成功引领成功”的育人原则,给每一个孩子成功的机会,给每一个孩子创意的空间,给每一个孩子展示的舞台。

例如,傅××是较内向的学生,但踏实认真,我安排他每周更换机房里的学生作品,旨在帮助他熟悉机房氛围,增强自信,一段时间下来,明显感觉到他在课堂上活躍了,也会主动学习了。六(1)班孔××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好,家里网络资源可以使用,加之课堂上完成任务很快,我让他负责班级博客,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如此一来既提高了他的信息技术水平,又使他在课堂多余时间有事可做。他制作的《九色鹿作文报》省市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取得优异成绩。

四、按层评价,注重每一个学生的激励性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往往关注教学最后的评价,主要就学生作品达成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其次还要注重课堂起始阶段、教学活动等阶段进行分层评价。如起始阶段对学生课堂准备情况、活动环节中学习状态等进行真实评价,更有助于激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课前打字练习时,对进步的后进生鼓励性评价有助于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小组合作时,对基础好的拔高要求可以激发其创新思维;在教学演示中,对操作有疑问的学生多一分钟耐心可以增强其自信心。

小班化教育的魅力源自课堂,源自学生自信个性的发扬。小班化教学凸显个性化发展,需要我们面向学生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特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生长力,最终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有效实施分层教学,锻炼自己备课过程中对学情的分析和把握,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分层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必将使每一个孩子在教育这块沃土上绽放最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六年级狂人日记读书心得下一篇:小学生2021春节手抄报字少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