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

2024-07-08

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共8篇)

1.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 篇一

黑龙江省逊克县突出发展“三个建设”为创先争优增辉

黑龙江省逊克县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载体,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事热情,围绕项目建设、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在实现“十二五”跨越发展中创先争优,实现经济大发展,环境大治理,民生大改善,为创先争优活动增辉。围绕工农两业 加快项目建设

逊克县结合“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放大产业发育优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做大做强牵动全局、关系长远的矿产开发、清洁能源和北药深加工三大产业。积极推进翠宏山铁多金属矿选厂建设和东安岩金矿项目部分手续报批工作,加快完成茅宝沟铁钼矿完成新尾矿库收尾工程,钼铁生产线项目年内投产达效;大力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玛瑙产品深加工,生物质热电厂项目完成了选址、征地、实地勘查工作;加快推进投资4.7亿元开工建设乌二水电站和生物质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及新鄂水电站勘测和可研编制等项目前期工作,全力以赴完成投资2亿元完成东安岩金矿35千伏和孙吴至宝山段220千伏输变电线路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投资7180万元的新鄂、库尔滨110千伏和阿廷河35千伏输变电线路开工建设及生物质秸秆固化燃料生产项目建设。

此外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好优质农业、特色养殖、林产经济、外向农业“四张牌”。农作物良种普及率力争达到98%以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达到160.3万亩,订单农业种植总面积达到30%;整合现有33个规模养殖小区,重点发展羊、肉牛和生猪养殖,建设黑龙江名贵鱼养殖基地,大力推广网箱养殖等新型水产养殖技术,建成网箱特色养殖基地879平方米、网栏养殖基地2000亩,推行标准化和无公害渔业养殖

4.2万亩;继续扩大林下参等北药种植面积,新增元参、林下参、沙参等药材8720亩,搞好黑龙江中健蓝莓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蓝莓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占地75亩的蓝莓苗木繁育中心和占地4万亩蓝莓浆果种植基地;加快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在俄播种面积增至26万亩,扩大境外劳务输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52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27万人。加快城市建设 增加民生福祉

为改善城市面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逊克县按照“东拓、西改、北优、南升”总体规划,大力推进滨水、园林、口岸、宜居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提档升级,全力打造“三优”文明城市。继续抓好城市道路、供热、供电、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新水源地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完工,铺设输配水管线12公里,已完成90%的设备采购;供热扩建增容工程完成厂房东扩3000平方米土建工程,改造一级、二级供热管网共计2000延长米;道路升级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其中交通街、国防路拓宽改造工程任务完成过半;投资3100万元全面启动了通江街道路两侧主要建筑立面改造工程。搞好城市美化、绿化、亮化、硬化、净化工程,大力推进特色小区建设,成立保洁公司,城镇保洁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江畔公园东扩工程顺利实施。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积极筹建社区服务中心、幼儿中心、敬老院等公益事业项目,促进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

为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加民生福祉,逊克县还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创先争优。坚持“民生财政、民生预算”这一原则,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入手,把财政支出更多地投入到就业、教育、医疗、困难群体救助以及其他群众生活改善上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文体广播事业全面进步,积极筹建文化体育中心,启动了民族小学、实验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开工建设了第二中学食堂宿舍楼和投资3461万元、占地面积39560平方米的体育场项目;第一届全运会、第十四届红玛瑙艺术节顺利举办,启动农家书屋建设工程31个,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6个。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对县人民医院住院楼进行内部装修,10月份投入使用;加快推进新医改工作,基本药物品种扩大到435种;全县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25元;巩固和发展国家计生服务先进县创建成果,积极推进“惠家工程”,新建标准化村级服务室10个,总数达到65个。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争养老保险面达到98%以上;启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新农合参合率99.34%,住院报销封顶线提高到5万元;不断加快“一棚一草”改造和廉租房建设进度,拆除农村泥草房1.4万平方米,开工建设节能住房221户1.72万平方米。

加强生态建设 保护自然家园

逊克县继续坚持生态和保护优先原则,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保障生态安全。继续加强矿山企业的规范和管理,进一步完善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专门派一名生态管理专职人员,长期住在矿区,对矿山企业作业进行现场监督管理,减少污染隐患和对矿山企业环评;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建设项目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审批,不进行环评的一律不予验收,上半年共审批建设项目90个,新型项目“三同时”执行率100%,否决一批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划、工艺落后的项目,有效地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开通了“12369”环保举报热线,依托“12369”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环境问题;积极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在“

六、五”世界环境日进行宣传,发放宣传单和倡议书2000余份,发放环保知识书籍和群众防灾应急手册600余册,全面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完成地表水监测任务,对黑龙江流域上游和下游分别进行监测,共获取48个有效数据;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开展城乡“五年绿化行动”,春季造林绿化1.07万亩,城区新增绿地面积4000平方米;强化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厉打击盗伐林木和毁草地、湿地、禁鱼期捕鱼等违法行为,退耕还林1万亩。深入贯彻落实“两个机制、六个系统”建设,建立森防长效机制,连续13个防期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大力开展乡村清洁行动,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在城乡广泛推广使用秸秆固化等清洁能源,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村屯环境干净整洁,干岔子乡和干岔子乡兴隆村申报省级环境生态乡镇、村屯,已顺利通过省级实地考核验收组验收。2011年4月逊克县被国家财政部和环保部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保护”黑龙江省四个试点县之一。(杨春晖)

2.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 篇二

1 黑龙江省林业保护的简单介绍

黑龙江省是林业保护的重点省份, 森林资源作为林业保护的重点, 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 也是林业保护的关键, 加强我省的林业保护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点。进行林业保护工作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是我平生生态建设的关键, 如果想要可持续的发展林业经济就要保护好林业资源, 只有将林业资源保护好, 才能保证林业经济的平稳发展。

做好林业保护是发展林业经济的前提, 如果没有将林业资源保护好, 是不能发展林业经济的, 我省林业经济的发展更加应该遵守这一原则。我省是一个资源大省, 地大物博是我省的地区特点, 土地肥沃, 适合发展林业经济, 进行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 保护好林业资源, 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为地方才发展贡献力量。

我省在发展中不断的摸索, 但是现在我省的林业保护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尽管我省已经实现了蓄积量和森林面积的双重增长, 但是林木的质量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 成熟的林业资源较少, 在森林保护上没有具体的措施, 林业保护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由于林木的脆弱, 如果不加以保护是无法让林木健康的成长的。尤其是乱砍乱伐的现象严重, 影响了我省的林木保护, 如果林木没有保护好, 又怎么能够要求林业资源为林业经济做出贡献, 因此, 要将这些问题及时的解决, 将林业保护作为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 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

2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要达到的一个目标, 林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也不例外, 黑龙江省的林业保护工作已经提上了日程, 将林业保护工作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 进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林业是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 将木材和林产品等林业经济活动结合起来, 让森林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结合。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始终, 主要就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 让人类的发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 将经济发展的更好。人类的生存是离不开自然资源的, 人类之随意能够生存就是利用了大自然中的资源, 将这些资源再利用, 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林业资源的保护壳林业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尤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省要加强林业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到林业保护中吗, 在制度、法律和规范上严格的制约相关行为, 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 从而达到林业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的现状

黑龙江省地方林业经营总面积979万hm。其中, 林业用地面积6O1.6万hm2, 占全省地方林业总经营面积的81.9%。活立木总蓄积38m3, 森林蓄积量37亿m。在有林地中, 天然林面积407.9万, 蓄积28亿m。, 分别占森林面积、蓄积的67.9%和75%;人工林面积1927万hm, 蓄积858万m3, 分别占森林面积、蓄积的32l%和24.3%。

4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的特点

4.1 天然林的比重较大。

黑龙江省的林木资源包括天然林和经济林, 但是天然林所占的比重较大, 人工林占的比重较小, 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天然林占全省林业资源的67.9%, 这些林木主要是以次生林和过伐林为主。虽然我省的天然林较多, 人工林较少, 但是成熟林木是非常少的, 仅仅占了0.75%。

4.2 单位蓄积量低, 林分质量差。

全省平均蓄积为62.8m。相当于全国平均蓄积88%。的71.4%, 世界平均蓄积的5.1%。珍贵树种很少, 全省林分优势树种按其面积前四位的分别为萌生的柞、杨、桦和人工落叶松, 其面积、蓄积分别占全省地方国有林区面积、蓄积的75%以上, 其它树种所占的比重较少。

5 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林业生产

森林可持续经营, 要求以一定的方式和强度管理、利用森林和林地, 有效维持其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更新能力和活力, 确保在现在和将来都能在经营单位、区域、国家和全球水平上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 同时对其他生态系统不造成危害。l987年在某地,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1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在报告里提出了人们应致力于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人们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林业生产过程是不断改善旧体续发展的理念来指导生产。

6 黑龙江省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黑龙江省已经设立的林业制度在完整性、严密性上尚存在缺陷, 在思路、原则、结构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和生产实现中有空白和不足之处。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人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 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 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完善。

6.1 重新确立林业发展思路。

黑龙江省在林业建设中既要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 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思想, 同时也要在满足生态要求的前提下, 合理开发利用新的思路, 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 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6.2 进行原则创新一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林业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物质需求条件, 充分考虑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突出生态利益综合评价,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三是在执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必须事项森林采伐限额管理, 防治林地逆转, 事项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 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

7 结论

必须坚持依法治林, 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 抓好林业法律、法规的约束, 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让林业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更好。

参考文献

[1]黄道京.广西林业循环经济现状及发展模式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 2011 (3) .

3.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 篇三

农远工程;问题;对策;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农远工程;问题;对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07-03

一、研究背景

1. “农远工程”简介。“农远工程”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简称,也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指为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从2003年起开展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取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等三种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的教学方法试点工程。

2002 年,国家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更加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投入中、设备建设规模、软硬件平台建设、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了进步。“农远工程”得到了各地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经过几年发展,总体来说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同时,问题一样不容回避,尤其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教育不平衡。中西部和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短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中小学计算机普及率低,网络普及不健全。“农远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设备、资源、人员三个基本组成要素。“农远工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过程。

2. 黑龙江省“农远工程”现状概述。黑龙江省作为国家试点省份,于2005年4月正式启动“农远工程”。自2005年4 月开始启动一期建设工作,已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大庆、鸡西、双鸭山、伊春等110 个县市区的8128 所农村学校建成:模式一1419所学校,模式二5602所学校,模式三1107所学校,总投入资金25993.9 万元。2007年又投资10922.3 万元,在绥化市、牡丹江市和其他地区尚未实施项目的县市区实施三期工程建设,目前全省已经完成“农远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经过多年的工程实施,我们发现黑龙江省开展的农远工程为农村偏远地区的孩子实现了资源共享。“农远工程”已成为推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农远工程”在推广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结合目前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为进一步深化推进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期望能够使得黑龙江省“农远工程”在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农远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远工程”的资金不足,经济困难。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没有重视远程教育对学生资源共享的重要性,缺乏现代教育意识,从设备的软硬件更新及实施、应用、组织、保管、维修等方面看,仍然存在问题。工程配套经费、设备运行经费、维护经费与培训经费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硬件建设100%已经完成,但是除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使用频率较高,其他设备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造成闲置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原因是由于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就没人能维修,导致设备不能有效利用。

2. 机器设备老化,数量缺乏。在农村的许多学校中,电化教学设备基本大都处于老化状态,学校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也没有大面积对老师进行培训,所以对设备维护不到位,导致一些机器严重损坏,甚至瘫痪、闲置报废。技术力量薄弱,没有专人管理与维护农远设备,没有专人下载与整理教育资源,设备使用效率低,使得这些电教设备不能充分发挥应有效益。

3. 资源建设不够,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问卷统计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当前所提供的远程教育资源不能够满足实际教学需要,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教材版本问题。目前,农村中小学新教材版本较多,例如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苏教版等,而且每个版本又有新课程版本和原来版本。“农远工程”提供的资源与教材版本有很多不一致,教师不得不“挑选”适合自己课程的资源,增加了资源使用的难度,而且由于内容安排的顺序不一样,学生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等都要做相应调整,往往使得资源的使用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 教师对技术掌握不专业,在使用上存在盲区。黑龙江省在我国是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学条件差、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多教师在“农远工程”之前没有接触操作过计算机,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知识。调查显示,多数教师总体处于刚刚“会用”的阶段,主观上如何解决教师持续的“想用”;客观上如何能使设备和资源更加“好用”(更便于操作,更节俭时间和精力);如何能使教师们“用得好”、“用得精”,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这也是“农村远程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实现“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 资金投入、设备更换以及加强设备维修。实现“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把电化教学归入重要的议事程序,合理安排,逐年增加此项目的资金投入比例,逐年扩大规模。可以先更换常规设备,后更换专用仪器;先建好电教室,后延伸到课堂等办法,真正把电化教学落到实处。使远程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地发挥,让教学资源深入课堂、教师和学生中。如果没有后续资金来建设,那么农村远程教育将无法全面发挥它的作用。更新软硬件,加强资源共享。现在许多农村中小学没有专门的电化教育设备维护人员,使得一部分设备坏了不能继续使用,所以我们应该对农村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掌握应用技术。在应用他人的教学资源时,自己也要从实践中开发资源,使得这些设备与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加强“农远工程”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不能很好地运用教学设备以及教学资源。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培训力度不够,机制不健全。调查发现,很多教师都没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即使少数接受过培训,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重理论分析而忽略实践指导,也有参加多次培训但培训的内容重复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改变培训方法,培训的内容要让老师结合当地学生自身情况,教学内容结合远程资源为学生服务,让老师们学会如何下载学科资源、利用农远资源制作课件组织教学。在运用农远工程进行辅助教学时,虽然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但农远工程培训不能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培训。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建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和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估机制。这是黑龙江省“农远工程”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nlc202309031943

3. 加强“农远工程”中的电化教育人员建设工作。一个学校的电化教学一看设备二看网络。如果没有好的网络,设备就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远程教育资源,如果能运用好自己的服务器,建立一个好的校园区域网,使班班真能连通起来,达到资源共享,就能更好地把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课件应用也是同样,有好的网络,让资源共享,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提高课件的品质。

农村学校一般只有初中及以上的学校才有专门的网管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半路出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而小学,都是兼职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学校的网站建设工作存在着很多盲点。要想做好这些工作各级电教站应建立完善的教学考核制度,各校要抽出专任的教师来做网管工作,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只有这样,“农远工程”才能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4. 加强“农远工程”中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在对教师学生进行基本的使用培训后,远程教育资源要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教育,更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农远工程”资源实现资源整合式教学,根据学生、教学内容的特点,对接收到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加工、整合成适合自己课程的课件或视音频素材,然后利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农远工程的远程资源不是替代黑板、粉笔。农远工程的设备应用应该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农远工程”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了农村,所以应该发挥“农远工程”的资源共享、交互性强、方便快捷等优势,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只有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才能使得“农远工程”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束语

对于黑龙江省的农远工程问题,目前急需改进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资源问题。解决资源问题主要是解决资源的版本统一问题,也就是针对黑龙江省中小学现行使用的教材版本开发资源,还有就是资源少和精的问题,全省应该建立统一的资源库,而非每个学校都建资源库,而且是重复的资源,致使很多资源重复浪费。

二是培训问题。培训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每个学校要培训相应的设备维护人员,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二是针对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培训,使得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能熟练的使用“农远工程”的设备和资源。切实需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而目前根据农村远程教育的阶段特点,需要对教师培训进行关注,特别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的潜能,让每一位农村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学质量,那么对教师培训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汪基德,冯永华.“农远工程”的发展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2,2.

[2]王继新,妮丽,周文慧.“农远工程”战略性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3.

[3]李娟,马颖峰,陈怡君.青海省·农远工程·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6.

[4]王继新,黄涛,林迎迎.农远工程应用发展跨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09.

[5]王冬梅.黑龙江省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9.

4.黑龙江省草业发展势在必行 篇四

黄丽娟

(同江精准农业牧草有限公司)

摘要草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重要,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巨大。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黑土地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要使巨大的资源潜力变成经济优势,发展草业的意义十分重要。然而目前草业在我省还是比较薄弱,因此,我省发展草业势在必行。

关键词黑龙江省草业发展

黑龙江是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全省草原面积753.2万公顷,是全国十大草原之一。加强牧草生产是我省优化种植结构的重要途径。“十五”期间,我省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高质量、高效益农业,加快发展畜牧业,使畜牧业由副业变为主业,实现粮食与畜牧业的主辅换位。牧草生产优化了我省种植结构,带动了农户饲养奶牛的积极性,它必将成为拉动黑龙江省地方经济,推进我省由农业大省向畜牧业大省转变的关键。中共黑龙江省委适时地确定了把黑龙江由“农业大省”建设成“农业强省”的战略,明确了农业产业化的方针。为了达到农业产业化,因此对草业的发展要求也与日俱增。

1、发展草业的意义

1.1生态意义

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近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1.7%,占全国植被面积的64%。据了解,由于长期受人为和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草原保护与建设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目前,90%的可利用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退化面积每年还以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草原生态“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草原超载过牧严重,我国北方草原平均超载36.1%,草原得不到休养生息,草原生产力不断下降。草原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85亿亩。退化、沙化草原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沙尘源,是造成沙尘暴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草业是以草资源为基本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经营的行业,是在保护利用天然草地、培植利用人工草地的基础上,通过保护、建设、生产、加工、利用、流通等手段,进行牧草生产、畜产品生产以及草地生物多种用途开发,产生综合效益的行业。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将草业论述为“以草地为基础,利用光能,通过生物、再通过化工、机械手段创造财富的产业”。另外草原与森林一样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专家测算,一亩天然草原可蓄水十余吨,黑龙江省三江湿生草原存蓄水量高达150吨左右。在大雨状态下,草原可减少地表径流47-60%,减少泥上冲刷75%以上。另有资料表明,每公顷草地每天能产生600公斤氧,吸收900公斤二氧化碳。专家把森林、草原比作自然界的肾和肺,它具有涵养水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生态平衡等巨大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草业是多层次综合利用草地资源为人类造福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1.2产业化意义

草业作为产业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并创立的。所谓产业就是把资源通

过人类经营转变为产品和经济价值的生产行业,草产业就是综合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并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草地作为一种生物资源,其中生存着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是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及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潜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各类草地可作为发展草食动物饲养业的物质基础,不论是天然草地,还是人工栽培草地,乃至于路边、田间杂草地,或可作为放牧地或可作为割草地及饲料地发展畜牧业,从而通过草食动物将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牧草转化成肉、奶、毛、皮、绒等畜产品,满足人类高质量的衣食需求;草地还有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等作用,大面积的草原好似天然生态屏障,而以草坪为主的绿地则有着绿化国土、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功效,也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好地方;草地动植物亦可在食用、药用或保健方面为人类造福,因此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兼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草业在我国是朝阳产业,充满了希望。西部开发,退耕还草、生态建设为草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在新的世纪,草产业在我国必将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黑龙江省农业与发展草业的关系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较明显的代表性,可分为四个类型区:东北部的三江平原湿地区;北部及西北部的大小兴安岭森林区;西部及西南部的草原盐碱区;中部和南部的松嫩黑土平原区。而目前黑龙江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主要表现为:过度使用和浪费资源造成资源短缺。因此,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结构是我省开发的重要内容。

森林,草原、湿地等构成了黑龙江省生态体系。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只要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就能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草原,是黑龙江省资源优势之一,西部松嫩草场世界驰名,可饲养上百万头牛羊,东部三江草场和北部山区草场也有待开发利用。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只靠天然草场是不够的,还要大力改草种草,这不但可以增加载畜量,也有利于生态建设。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种草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也可以养牛养羊,比种地富足,还可以吃肉”。

草原与森林一样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专家测算,一亩天然草原可蓄水十余吨,黑龙江省三江湿生草原存蓄水量高达150吨左右。在大雨状态下,草原可减少地表径流47-60%,减少泥上冲刷75%以上。另有资料表明,每公顷草地每天能产生600公斤氧,吸收900公斤二氧化碳。专家把森林、草原比作自然界的肾和肺,它具有涵养水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生态平衡等巨大的功能。

草原资源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经济功能——发展草地畜牧业,生产人类所需的肉、蛋、奶、皮。毛等畜产品。世界发达国家都很重视草地畜牧业,实行养殖业、种植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政策,不少国家的养殖业超过种植业。如算加工增值,其经济效益更高。据专家测算,以草的产值为1,用于畜牧业可增值3,畜牧业再加工可增值为10。美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草地畜牧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70%以上,充分说明了草地的经济优势。

黑龙江省从八十代到目前,20年间草原面积减少了4800万亩,降低幅度很大。总结教训,其主要原因是草原管理问题及法律意识淡薄。过去黑龙江省投入草原建设资金很少,使草原“三化”问题得不到及时治理。为了加速改良建设草原的步伐,除了增加投入外,全省还

出台了总体技术措施,即实行两项制度、实施五项技术、建设两大工程。即实行封区育草和轮牧两项制度,使草原得以修养生息,提高划地生产能力;实施人工种草、浅翻轻耙、松土补播、生耙松土和治沙治碱五项现代技术,增加优质高产的草地面积;建设牧草种子基地工程,提高优良牧草种子自给率,建设草原水利工程,不断增加旱涝保收优质草场面积。总而言之,黑龙江省所采取的一切措施,目的就是让草原真正发挥维护生态平衡,增加经济收益两大功能,造福当代,荫及子孙。

3、黑龙江省草业资源及发展潜力

3.1 草地资源

黑龙江省草原、草山、草坡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山地丘陵与谷地上,其中松嫩平原是我国著名草原之一。全省共有牧草场466.6万km,已被利用的有217.5~240万km,产草量居全国第八位。可见,草地资源非常丰富。

3.2 从牧业经济指标看潜力

许多国家,对草业非常重视,将它看作是“绿色黄金”产业,英国把它当成“立国之本”。许多发达国家草地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有的高达80%。美国60%,加拿大65%,西德74%,法国57%,而我国只有10%。黑龙江省牧业产值达252亿元,占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的33.6%,黑龙江省农村人均畜牧业收入可达到570元。我省畜牧产值则比较低,草地牧业产值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主要是草地资源利用率低,对天然草地平均利用率只有20%左右(居民点周围超载过牧,草地退化,远处则未利用);第二,改良天然草地和建设人工草地进度缓慢;第三,天然草品质差,粗蛋白含量低于8%,这些牧草一旦抽穗,便迅速老化,适口性差;第四,放牧管理不科学,没有划区轮放,不利于牧草再生,同时也容易造成疾病传染;第五,对草地的保护不重视,开垦草地种植作物,不仅天然草地遭破坏,连人工草地也不例外,局部地区草地面积逐步减少。

3.3 消费观念改变有利于草业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的内容发生了变化,食物构成趋于多样化,粮食比重下降,肉奶类比重上升,总的要求口味好、无污染、营养丰富。在肉类中,要求高蛋白、低脂肪。草食动物肉晶具备这些优点,这也是牛羊肉多年来价格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据统计,1998年,世界牛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的31.4%,我国为11.8%,牛羊奶世界人均占有量92 kg,发达国家258.3 kg,我国仅为6.5kg。据统计,黑龙江省目前奶牛存栏90万头,羊300万只,家禽1.87亿只,其中肉类总产量可达到190万吨;奶类产量达220万吨;禽蛋产量达到86万吨。由此可见,黑龙江省的膳食结构极不合理,与国内相比有差距,与世界相比差距更大,不利于提高人口体质。这与具有丰富的草资源极不相称。

4、发展黑龙江省草产业应采取的措施

4.1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各方发展草产业

学习我国草产业模范地区发展草产业的经验,成立黑龙江草产业办公室.协调各方、制定政策、统筹规划,把草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永昌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抓在手上,抓出成效。

4.2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根据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农牧业发达市、县,以及各地不同气候特点和2

2水利灌溉条件,结合全省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和草畜产业发展趋势,对草产业的种植基地、加工场点、生产规模、牧草种类、草粮轮作、土壤改良、技术服务、发展目标等进行统一规划。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核心,实行区域化生产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好优良牧草种子基地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其光热资源和土地、井水资源,大力发展以紫花苜蓿、红豆草(OnobrychisY/lciae/olia)、沙打旺(Astragalusadsurgens)等豆科牧草种植,建立起满足企业生产和养畜发展的优良牧草生产基地;在城郊地区应根据土地较少的实际,提倡种草养畜,育肥出栏。通过科学规划,使草产业步人良性发展轨道。

4.3提高群众认识,发展规模种植

通过种草大户的致富经验进一步宣传发展草产业的意义和市场前景,着力提高村社干部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引导农民发展草产业。1)拿出好地种草;2)整社或整村调整耕地,把饲草地连成一片,规模种植以利机械作业;3)种植粗蛋白含量高的优质牧草,提高其商品价值和比较效益;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除杂草,防治病虫害,科学种植,适时施肥、浇水、收获;5)有计划地进行草粮轮作,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4.4加强科技服务,发展现代化草业

在草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做支撑,将种植、管理、收获、加工和贮运等各环节组装配套,并使之与市场相适应。只有这样,永昌的草产业才能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地发展起来,因此,要加强草业科技力量,健全草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大草业技术培训、指导、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种草水平。

4.5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拓宽引资渠道,推动草业快速稳步发展

5.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 篇五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法规名称】 黑龙江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

【颁布部门】 黑龙江省政府

【颁布时间】 2010-05-17

【实施时间】 2010-05-17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黑龙江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

第一条 为了推动和规范公共机构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和本省驻外的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以下统称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在同级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指导下,负责本级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并指导和监督下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各级主管部门在同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指导下,开展本级系统内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省农垦总局、省森工总局和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部门在省机关事务管理机构指导和监督下,负责本系统内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开展公共机构节能所需经费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第六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普及节能科学知识。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第七条 公共机构负责人对本单位节能工作全面负责。

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节能措施落实和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应当作为对公共机构及其负责人考核的内容。具体考核办法由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制定。

第八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本级人民政府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制定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九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明确工作人员负责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

第十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根据节能工作管理需要,建立公共机构能耗监测系统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信息化、规范化管理。

第十一条 公共机构应当明确责任人,负责本单位能源消费统计等节能工作重要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和报送等工作。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同级统计部门,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能源消费统计报表制度,按季度统计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机构能源消费状况,并报送上一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

第十三条 公共机构应当按分析本单位能源消耗状况,形成能耗分析报告,报送本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按对本级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分析,形成能耗分析报告,分别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在征求公共机构意见、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和适时调整本级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财政部门根据能源消耗定额制定能源消耗支出标准。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监督公共机构在能源消耗定额范围内使用能源。

第十五条 公共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不得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

第十六条 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维修改造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调试、竣工验收等方面的规定和标准。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加强对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对本级公共机构既有建筑的建设年代、结构形式、用能系统、能源消耗指标、寿命周期等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制定本级公共机构既有建筑综合节能改造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当纳入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并按照有关规定履行项目审批手续。

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进行改建、扩建、装修、加固时,应当与节能改造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第十八条 集中供热的公共机构建筑应当逐步实行供热分户计量和按照用热量收费制度。

第十九条 公共机构应当加强自行供热系统的运行管理,根据需要对燃煤、燃油、燃气锅炉进行节能检测和改造,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备条件的,应当并入集中供热管网。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本级公共机构上报的能耗统计数据和监督检查情况,对能源消耗量大和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的公共机构进行重点审计,并将能源审计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一条 公共机构应当整合和优化配置办公用房、办公设施和设备等资源,减少能源消耗,不得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

第二十二条 公共机构应当加强内部和各机构之间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推行电子政务,减少会议数量,缩短会议时间,充分利用电视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系统,降低能源消耗。

第二十三条 公共机构应当推广应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逐步淘汰高耗能产品、设备,并做好淘汰产品、设备的回收处理。

第二十四条 对公务用车实行编制管理,严格控制车辆保有数量。公共机构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加强车辆节能管理:

(一)按照规定的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优先选用低能耗、低污染、使用清洁能源的车辆,严格执行车辆报废制度;

(二)制定公务用车节能驾驶规范;

(三)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公务用车;

(四)定期公布单车行驶里程和耗油量状况,推行单车能耗核算和节能奖励制度;

(五)推进公务用车使用制度改革,鼓励工作人员利用公共交通工具、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

第二十五条 公共机构应当采取下列节能措施,加强日常节能管理:

(一)减少空调、计算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的待机能耗,工作时间不使用以及下班时,应当关闭用电设备;

(二)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空调室内温度控制的规定,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进空调运行管理;

(三)电梯系统实行智能化控制,合理设置电梯开启数量和时间,加强运行调节和维护保养;

(四)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使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优化照明系统设计,改进电路控制方式,推广应用智能调控装置,严格控制建筑物外部泛光照明以及外部装饰照明;

(五)对网络机房、食堂、开水间、锅炉房等部位的用能情况实行重点监测;

(六)非正式文件用纸应当双面打印;

(七)节约用水。

第二十六条 公共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能源使用巡视检查制度,实施经常性检查,落实节能措施,及时制止能源浪费行为。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对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当要求公共机构作出说明,提出整改意见。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对公共机构开展下列节能监督检查工作:

(一)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制定、落实情况;

(二)能源消费计量、监测和统计情况;

(三)能源消耗定额执行情况;

(四)节能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情况;

(五)能源管理岗位设置以及能源管理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

(六)用能系统、设备节能运行情况;

(七)开展能源审计情况;

(八)公务用车配备、使用情况;

(九)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节能监督检查事项。

对于节能规章制度不健全、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情况严重的公共机构,应当进行重点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对节能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向有关部门通报,重大问题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第三十条 公共机构节能节约的费用,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节能奖励。具体办法由省机关事务管理机构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一条 公共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会同或者建议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予以通报,由有关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明确责任人负责收集、整理、传递本单位节能工作重要信息的;

(二)未按时、如实报送能源消费统计情况的;

(三)未按照规定报送能耗分析报告的;

(四)未按照规定整合和优化配置办公用房、办公设施和设备,造成浪费的;

(五)未建立能源使用巡视检查制度的;

(六)拒绝向机关事务管理机构说明能源消耗异常情况的;

(七)未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公务用车的;

(八)未定期公布单车行使里程和耗油量状况的;

(九)未按照规定使用节能资金的;

(十)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二条 公共机构使用能源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不能说明正当理由的,由本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予以通报,并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下达节能整改意见书;逾期未改正的,由有关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

政处分,并由财政部门在下一财政预算中核减超出能源消耗定额部分的费用。

第三十三条 公共机构不执行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未按照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或者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的,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并予以通报。

第三十四条 公共机构违反规定超标准、超编制购置公务用车或者拒不报废高耗能、高污染车辆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并由本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对车辆采取收回、拍卖、责令退还等方式处理。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履行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职责的;

(二)贪污、截留、挪用公共机构节能资金的;

(三)对违反节能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未依法查处的;

(四)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其他行为。

6.黑龙江省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篇六

导言

所谓发展战略,就是人们为达到某一理想和愿望对决策系统未来目标和方向所作的选择。

它是一个知已知彼,谋求理想目标、选择最佳行动方案的过程。

而区域规划则可概括为对一定地域范围内进行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环境等协调发展与布局的总体规划,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地区性、综合性、复杂性的工作。每一个地域都应该既有发展战略,又有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区域发展战略则为区域规划规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的统一。要实现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整体持续、稳定的增长,二者缺一不可。战略就是为实现某种目标而研究其整体关系和决定全局的谋划。凡属发展战略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考虑,都具有一些基本特点:

全局性。因而也决定了对其包含着自身系统存在和发展的环境的认识。

系统性。因而也决定了须采用现代系统分析方法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对策性。这里更须重视的即是比较分析研究的确立。

指导性。因而也决定了其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咨询性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有其独立 的学术研究性质。成为现实性的物质力量就是一种根本的目标。

综合性。体现在发展战略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生态、以至军事等,以及它们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无不在研究之内,要从这样复杂的、相互联系的`客观现实中,抽取其整体关系,得到决定全局的谋划,一定要进行综合研究在综合中得到全局的认识。

一、小城镇的范畴和类型

城镇体系规划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区域规划,因此也遵循上述所谈的原则。

范畴

一般意义上,小城镇是指县城以下(含县城)、乡域集镇以上的各种聚落。包括了地域范围内广大的集镇聚落、一般建制镇聚落、特殊建制镇聚落(大型工矿居民点、边境要防、农场居民点等)以及县城驻地。当然如果此概念的外涵进一步扩充的话,则还应包括部分县级市的市区聚落。这样的界定是为了使城镇的概念在内涵上遵从趋同这一事实。以便使一般性的理论指导具有针对性和实际的操作性。

据底《黑龙江统计年鉴》统计:黑龙江省现有县城47个,镇445个,乡集镇697个,另有县级市20个。单就上述范围迭加,则有1209个城镇型地域。

上述意义上的城镇基本上都处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由此承担着连接省域13个地级市[含2个地区](即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和3万多个农村居民点。构成了省域城镇体系的中间层次,担负着推动省域整体发展的管理重大职责。

从19各县(市)的主要指标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上述论及的重大意义(见表1)

类型

对大量的城镇群

7.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 篇七

一、黑龙江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房地产市场秩序需进一步规范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房地产开发建设、交易、物业管理等各项环节中,违法违规开发、无证开发和挂靠开发;土地非法出让乃至炒卖土地;开发商销售行为不规范、合同欺诈、商品房质量低劣、面积短缺、虚假违规的房地产广告误导欺骗消费者使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违法中介等等问题时有发生。例如,2007年7月新华视点记者披露黑龙江房地产官商勾结的内幕,聘政府工作人员当开发顾问、在土地费上做文章、少交基础设施配套费、送钱物贿赂政府官员后逃避项目抵押金、套住银行获得贷款、雇用黑社会成员强行拆迁……2008年7月下旬,从对哈尔滨市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检查的结果看,涉检的180个项目中手续齐全的有98项,无任何相关审批手续的达54项,另有26项规划审批手续不全,2项只有选址意见。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黑龙江省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 房地产业投资高速增长,而商品房空置面积却逐年增加

2004年,黑龙江房地产投资总量是214.1亿元,比上年增长31.2%;2005年,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67.6亿元,比上年增长25%;2006年,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21.3亿元,增长20.1%;200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82.4亿元,增长19.0%;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较为平稳的走势,上半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7.1亿元,同比增长17.9%,增速比2007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黑龙江省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既促进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又拉动了全省经济的增长,使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但是于此同时,商品房空置率却居高不下。2006年,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商品房空置面积为43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了35.4万平方米。商品住宅空置面积为26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4%。其中,经济适用房空置88.9万平方米,上升49.2%;办公楼空置11.9万平方米,增长83.1%;其它用房空置30.2万平方米,增长53.3%。资料表明,2002年以来,黑龙江省的商品房空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房地产的投资却是逐年增长。

(三) 房价涨幅持续高位,消费者持币观望态势严重

随着建设成本的日趋升高,人们对住房需求的日益旺盛,加之起步较低等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房价从1998年的1562元/平方米涨到了2006年的2195元/平方米,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总体上一直呈现上涨势头。1998年到2003年,黑龙江省商品房平均售价从1562元/平方米涨到1804元/平方米,年均上涨2.9%,略高于全国平均涨幅2.8%。从5个中心城市看,哈尔滨涨42.1%、齐齐哈尔涨5.2%、牡丹江涨14.9%、佳木斯涨11.9%,大庆涨7.5%。然而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大城市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影响,黑龙江省消费者购房态度在2008年产生了转变,由热情积极转变为保守观望。

2008年,黑龙江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出现小幅下降趋势。据黑龙江省统计局统计,今年1-9月,全省销售商品房871.4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4.3%,现房销售363.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期房销售508万平方米,下降3%。在各种用途的商品房中,住宅销量下降比较明显,全省住宅销售86215套,比上年同期减少1892套;销售面积773.8万平方米,下降6.7%。

目前,在黑龙江省的13个市 (地) 中,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鸡西、鹤岗、七台河、黑河、大兴安岭等8个市 (地) 商品房销售面积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黑龙江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 加强市场管理,强化监督机制

2007年黑龙江省年开展的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议每年举行一次省级的整治活动,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不定期的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抽查,尤其对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两个环节要加强管理;严格房地产市场“五证、两书”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严格按照“五证”、“两书”进行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强制使用国家统一版本的商品房预 (销) 售合同示范文本,并实行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各级行政审批部门要严格按照房地产开发建设程序和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进行项目审批;建立信访责任追究制度,各地都要建立房地产企业信访档案,对经核实确因房地产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引发的信访问题要记录在案,并对其在信访问题中的责任实行追究制;建立房地产开发市场巡查制度,各级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要建立对房地产开发市场巡查制度,定期不定期的对房地产企业各项制度执行情况、项目进展情况、信访问题处理情况以及房屋拆迁、商品房预 (销) 售等环节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年终要形成巡查报告,上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作为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资质年度审查的主要依据;开展网上和媒体消费者评价活动,让已经购房的消费者能对开发商和代理商的产品和服务及时的做出评价和反映,以供待购者和有关监查部门了解有关情况。

(二) 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建议政府建立住房保障基金,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从各种渠道、调动各种财政资源,进一步增加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屋建设的投资;通过税收减免和低息等优惠措施提高困难家庭改善住房的能力;尽量增加居民实物动迁的比例,多造些价格不高质量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的中低价房。

对于城市低收入家庭,应通过廉租房的方式来解决,这完全应该由政府负责;对于中产收入的居民,政府可以通过货币化补贴、利率优惠、税收优惠等政策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市场归企业,保障归政府。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应由主调市场转向主调保障。由于过于强化住宅的商品属性所带来的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的问题,要通过今后的住房保障来缓释和化解。

(三) 深耕市场,精准营销

市场前景好的时候,营销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被火热的销售场景掩盖,然而面对新的市场环境:房价持续上涨,消费者持币观望,原来那种粗旷豪放的营销模式必然要进行革命性调整。房地产企业要深耕市场,精准营销。精准营销有两个关键点:良好的客户接触渠道、产品价值展示。目前较为通常的做法就是将某类客户群体汇聚起来,进行专门的产品推介发布。从成本上,黄金地段一年的大型户外广告的花费至少可以举办十几个这样的产品推介活动,加上一系列的后续新闻及软广告推进,很容易在目标客户群体中建立较大的影响力。当然,这样的推介会的成功举办较单独竖起一面广告牌复杂的多,会非常辛苦,但它比那种单纯的硬广告有效得多。

在新形势下,房地产投资重心应该转向二、三线城镇。就现状看,黑龙江省城镇人口1001万人、城镇化水平56%,省内包含1个地区、1个副省级城市、12个地级市、19个县级市、47个县、422个建制镇 (不含城关镇) ,市场容量非常大。房地产企业应该把眼光放长远,省内的各级城镇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各级城镇政府应制定财税及其他各项配套措施,积极鼓励当地和外来房地产商在本地开发投资。

(四) 充分利用国家房地产政策,及时调控黑龙江省房地产业发展方向

始于1998年的住房改革, 推动了房产市场长达十年的牛市行情。自2003年以来,国家多次出台房地产市场宏观政策:2005年,针对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过快、供应结构不合理、市场秩序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 (即两个“国八条”) 。随着各项调控政策的实施,特别是两个“国八条”出台以后,房地产市场调控取得初步成效;2007年,央行6次加息,货币政策关注通货膨胀,打击通货膨胀预期;2008年,在实施“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政府将主动放慢经济增长速度,在总量上对货币供给和信贷投放实行严格控制;2008年下半年,中央“房贷新政”已经出台,各省正在制定细则。黑龙江省要充分利用中央的房地产政策,控制房地产投资,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陈志刚, 黄贤金.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资源科学, 2001.

[2]白丽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开发理念[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

[3]高晓晖.房地产开发与经营[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8.黑龙江省乡村体育发展现状 篇八

关键词:乡村体育;发展现状;发展趋向

1前言

作为农村体育重要组成部分和两个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乡村体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社会的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研究分析乡村体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对于提高乡村人民的身体和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黑龙江省部份乡镇共28个县、县级市所属的106个乡镇为抽样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在图书馆、省市县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和农业部门大量查阅有关农村群众体育活动以及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文献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以县市为调查样本单位,由县市体育部门综合辖区内全部乡镇的情况后填写。研究共发放问卷88份,回收48份,回收率为54.5%。

2.2.3 访问面谈。对部分县、市、区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

2.2.4 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论证。

2.2.5综合分析方法。运用比较的、历史的多种方法对现状进行因素分析。

2.2.6调研时间为2004年3月到2006年8月.

3结果与分析

3.1黑龙江省乡村体育现状

3.1.1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己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组织体育活动,从宣传发动,到前期筹备,到正式进行,再到总结表彰,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缺乏经费是乡镇开展体育活动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已成为制约农村乡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瓶颈。

3.1.2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少,质量差,无法满足体育活动和锻炼的需要。基本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是组织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条件。真正供农民群众使用的体育场地少而又少。私人所有的经营性乒乓球台、桌球(台球) 近几年来经济效益不佳,数量不断萎缩。

3.2影响乡村体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3.2.1政策扶植乏力。在美、英等体育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都相应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企业出资赞助体育比赛,可以记入企业生产成本或作广告支出;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扶植力度远远不够,同教育、文化等事业相比、体育发展在政策优惠方面受到“冷遇”。

3.2.2相关服务不完善。体育发展和所有其他产业一样需要一系列完善的产前、产后服务措施,服务措施跟不上必将会阻碍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绝大部分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一味地强调体育产品的生产、销售,却不注重体育产品的消费咨询、培训和指导,没有及时地为消费者提供体育指导员,体育中介公司亦严重匮乏。这些因素都延滞了乡村体育的发展。

3.2.3传统体制制约。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主权。另外在赢利后,企业得到的往往占少数,许多赛事的投入越来越多,而效益好的却寥寥无几。长此以往,打消了欲投资体育的企业的积极性。

3.3黑龙江省乡村体育发展对策

3.3.1实行体育设施多种经营。很多体育馆由于经营不善, 偌大的场地闲置,体育馆也入不敷出。体育馆可以按市场经济规律全力开发体育市场,走出一条全新的体育发展道路。譬如,开放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厅等场馆,服务全民健身;以良好的硬件建设和优质服务争取体育竞技活动、展览会、学术交流会在场馆举办;开办体育俱乐部,并配合体育活动开办餐饮、住宿、小摊亭等其他经营活动。趁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实行多种经营,让闲置设施活起来,变单调用途为多用途,以馆养馆,反哺体育。

3.3.2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农村由于存在设施落后、居住分散以及时间难以协调统一等困难,如果缺乏组织,体育活动将很难开展。因此,在农村乡镇建立体育组织机构非常重要。乡村应建立体育工作(或全民健身)领导小组,由乡镇领导担任負责人;设立健身指导站和文体站,县文化、体育部门对其实行目标管理,配备热心体育、精于业务的专干;应成立农民体育协会和多个群众体育健身俱乐部及单项体育协会;为改变农村乡村体育骨干少的现状,县级体育部门和乡村文体站应利用农闲时间开设培训班,为农村培养体育骨干,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并通过他们带动其他人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从而逐步扩大农村体育人口。

3.3.3实现研究重点的转移和研究力量与队伍的调整, 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群众体育研究的投入。

3.3.4依靠社会力量,拓宽经费来源。在目前的黑龙江农村,社会办体育的力度还很小,但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办体育的潜力将增大,为此,应充分挖掘潜在的能量,广泛寻求乡村企业、个体户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的帮助,扩大经费来源。对于投资办体育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利益回报,以吸引更多的组织和个人来投资。

3.3.5建立体育会所,发挥示范功能。以一个村或相邻的若干村为单位建立体育会所,培养和训练骨干,通过骨干带动其他群众。

3.3.6实施体质检测,推广科学方法。进一步办好体质检测站,实施国民体质检测,为农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为防止群众在锻炼时不得其法甚至误入歧途,要积极推广科学的健身方法,以武术、篮球等方法为主。在农村,尤其要防止有害气功毒害群众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如果乡镇想利用学校的人财物力资源开展活动,学校应给予支持配合。

4结论

黑龙江省农村乡镇体育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体育活动开展较少,参加的人数较少,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有所增强,体育经费短缺;体育场馆少有些甚至没有、体育设施缺乏,无法满足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需要;缺少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骨干队伍小。之所以呈现以上特征,是因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发展乡镇体育的几条措施:强化政府职能;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学校体育;创造外部条件;发挥技术优势,加强业务指导;依靠社会力量,拓宽经费来源;建立体育会所,实施体质检测。

参考文献 。

[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

[2] 魏振兰。珠江三角洲体育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体育软科学研究论文集。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1~20

[3] 何东民。顺德城乡居民生活变迁与体育发展相关系的社会学分析。体育交流软科学论文集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83~92

[4] 曹缔训。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4,59~64

上一篇:应聘英语介绍范文下一篇:春风暖的阅读理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