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教学课件(精选11篇)
1.父母的爱教学课件 篇一
一、本节课的成功所在。
本节课上得成功的表现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老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还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站在讲台上施展自己才能,让学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讨论中允许学生与同学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同学的差点,允许随时向老师质疑。这样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学习,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值得反思的地方有:
1、教学时间分配不太合理。主要是前松后紧,学生演一演的时间没控制好,占用时间太多了。导致后面的几个环节进行的太紧张,特别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个环节还有几个学生想说但是没时间了。
(后来在第二节课时,我又让三名学生讲了讲自己与父母的故事。作为改进措施。)
2、板书有点简单,在板书设计方面还要再充实一些。
3、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简单,语言不够丰富。
4、又一部分学生在交流时,不敢说,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2.父母的爱教学课件 篇二
长期以来, 对如何把握口语交际课的教学, 笔者甚感困惑。语文教学中的其他课型, 不论是识字课阅读课, 还是写作课, 都有一定的教学模式。可是, 口语交际课到底该怎样上?它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吗?就这样带着一个又一个问题, 每上一次口语交际课, 笔者都这样想着。仅仅是想着, 却从来没有深入地去实践或是去探索。刚好, 区里要笔者上一节口语交际展示课。于是, 笔者就这堂公开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实践。在试教和磨课的过程中, 口语交际教学模式也在笔者的头脑中日益清晰起来。
实践和突破
第一次突破——抓准切入口, 创设交际平台
确定上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园地五口语交际《谈谈父母对我们的爱》。这个话题比较贴近孩子的生活, 让学生讲讲父母爱他们的故事难度应该不大。开始备课了, 才发现正因为这个话题太普通了, 学生很有可能就讲爸妈如何照顾他们生活的琐事。如果就这样让孩子们讲爸爸妈妈的爱, 这节课就有可能上成思想品德课了。这样怎能体现口语交际课的特点呢?将自己的困惑跟教研室张老师一说, 她觉得有道理, 并认为要抓住这堂课交际的主题, 得先找到一个交际的切入口, 而且这个口必须小。那么怎样的切入口, 既能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 又可以为学生搭建交际的平台呢?大家想到了要把爱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生活细节中。这个生活的细节可以是父母身上的任何一样东西。比如, 妈妈的手、一个微笑、爸爸的自行车、一条白毛巾等等。就是要让孩子们找到父母的爱藏在什么地方, 并且说说他们的爱为什么藏在那里。于是, 就有了这样的导入:
(一) 妈妈的手, 引出话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谈谈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 (板书) 今天我们要一起分享爸爸妈妈爱我们的故事。在聊这个话题之前, 老师先要给大家看一张照片。 (出示老师妈妈的手)
1.这是一双怎样的手?
2.猜猜, 这是谁的手?想知道我为什么要拍下这只手吗?
3.师:我觉得妈妈的爱就藏在这双手里。我的妈妈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她的手很粗糙, 而且没有光泽。可是就是这双手为我做了很多事情。今年冬天特别冷, 我换下了白色的羽绒服。下班回到家, 就看到妈妈正冒着严寒给我洗衣。她的手冻得通红。妈妈真的很爱我, 她的爱暖暖的, 让我温暖。 (把手写在妈妈那颗爱心里)
4.听了我的讲述, 你不想说些什么吗? (小结出示听说要求)
(二) 同桌交流, 确定爱藏在哪里
师:细细回味, 爸爸妈妈的爱就藏在这些生活的小事里。而这样的小事小朋友每天都经历着。现在该轮到你们来说说, 爸爸妈妈的爱藏在哪里呢?
1.出示:爸爸 (妈妈) 的爱藏在哪里? (留出时间让孩子思考。)
2.先和同桌说!——指名说说爱藏在哪里?为什么? (随机点拨引导:原来爱就藏在________, 你就把它画在爱心卡片上。)
第二次突破——提供交流范例, 开拓交际舞台
第一次试教还是挺成功的, 因为笔者成功地借助“爱藏在——”这个有效的切入口, 打开了学生情感的大门, 语言之泉也就顺着情感的河流自然流淌而出。情感之门打开了, 生活中爸爸妈妈爱的故事就一一浮现在眼前。有的孩子想到了妈妈冒雨送来的雨伞, 有的孩子想到了寒冷的冬夜爸爸为他披上温暖的羽绒服;还有一个孩子画了一张十元纸币和妈妈的微笑。他告诉大家, 妈妈的爱就藏在那一张妈妈奖励给他的十元钱里。学生愿意与人交流, 但是, 交流却大多停留在师生互动的同一层面中。接下来的环节, 也只是通过同桌、小组、全班交流等各种形式的交流, 拓宽交际的面。那么, 教师如何通过层层深入的交流, 在扩大交际面的同时提高交流的质量, 让学生在交流中规范语言, 学会与人交际呢?
再次反思, 笔者觉得必须要有一个交际的范本, 教会学生这样的话题应该怎样和别人交流。导入时, 老师讲述“妈妈的手”的故事是孩子们交流的第一个范本。这个范例的目的是要以教师的母爱之情激发孩子内心的情感。作为范本, 老师在讲述的时候语言要精练, 事例要真实可感。但是, 老师毕竟是成人, 所思所想和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笔者又设计了一个环节, 录制一段学生场外交流的范本, 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例教会孩子怎样与人交流。
(三) 听范例, 规范交流
1.师:每一张爱心卡片里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分享这些故事前, 先给大家介绍一对朋友。他们是我们场外的热心观众。想知道他们画了什么吗?仔细听。他们是怎么介绍自己画上的故事的。 (放录像片段)
A:“××同学, 你画的是什么?”
B:“我画的是一双跑鞋。”
A:“你为什么要画跑鞋呢?”
B:“因为爸爸的爱就藏在跑鞋里。今年我被选拔成为200米比赛的运动员。回到家, 我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爸爸。没想到第二天, 爸爸给我买来了一双新跑鞋。而且还天天早上陪着我锻炼。结果运动会上我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我觉得是爸爸的爱给了我鼓励, 他的爱就藏在这双跑鞋里。那么, 你画的又是什么呢?”
A: (讲述白毛巾的故事)
2.播放录像后问:听清楚了吗?他们父母的爱藏在哪里?这两个小朋友怎么介绍爸爸妈妈的爱心故事? (根据生回答, 师小结出示讲的要求:)
3.用这样的步骤和你的同桌小朋友交流吧!
第三次突破——完善评价体系, 提高交际质量
因为有了交际的范例, 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仿佛有了引航灯, 生生之间的交流规范了。可是, 试教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课堂是完整有序, 但是交流却死板了, 学生的交际完全走入了老师设计的圈套中。学生并没有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中自由大方地与人分享父爱母爱的故事。问题出在哪里呢?原来是教师太在乎规范地交流, 而忽视了交际中的评价和引领。学生交流父爱母爱的故事后, 教师没能及时有效地评价, 引领学生更进一步的交流。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年段口语交际的目标, 笔者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向——以听说的要求为评价的主旋律, 以范例提供的交流步骤为辅旋律, 师生根据这两点进行有效的点评和引领。
反复试教后, 笔者进一步完善了评价体系, 认为教师引导评价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1.评说什么。看看他内容上是否围绕着主题在说。如这节口语交际课要求孩子围绕“爸爸 (妈妈) 的爱藏在什么地方”这个主题讲一件生活中的小事, 学生有没有按照这个要求讲述, 就是点评的一个尺度。2.评怎么说。看看学生在表达上是否符合交际的要求。又如第二个教学环节中, 听了录像中小朋友的交流后, 让一组同桌互相交流爱的故事, 教师的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听了这组同学的交流后, 教师马上追问:你觉得你的同桌讲的事例感人吗?为什么打动了你?这样师生再次交流, 教师通过点评提升—— (1) 哦, 你听得多仔细呀!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就应该具备这样的品质, 我们要学会认真倾听。 (2) 原来, 选择怎样的一件事情是多么重要呀!你瞧, 你的同桌就是用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件小事与你分享了爱的故事。两种不同的点评, 其一紧紧抓住听说的要求, 提升交际品质。其二教给学生成功交际的方法——正确选材, 事例感人。通过教师的引领, 学生无形中也学会了在认真倾听后作针对的评价。3.评说仪态、仪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评一评, 说一说, 交流双方态度是否大方, 仪表是否端庄等等。4.奖励机制。为了使课堂评价做得更细化、物质化,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立奖励措施。如教学中可以根据口语交际听说要求, 设立“金话筒”和“金耳朵”奖, 提高交流的质量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 在每个环节的交流互动之后, 教师都应留出时间开展生生点评、师生点评、全班互动的各种形式的评价。教师不仅应该亲自点评, 拨云见日, 更应该在生生评价时该出手时就出手, 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评价。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恰当的奖励促成了评价的有效性, 让口语交际课真正地交际起来。
第四次突破——抓住教学契机, 提升交际内涵
这堂课前前后后共试教六次, 反反复复地磨课修改中, 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模式在笔者的头脑中日益清晰起来。就在第五次试教时, 我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汶川地震, 震惊了全世界。几乎是同时, 大家想到了地震中的孩子, 想到了地震中为孩子献出生命的父母。这是一次难得的教学契机, 抓住这个机会可以让口语交际课真正走近生活, 走近地震中的父母,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父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这将是对本节课交际内涵的又一次提升。于是, 就有了下面的第五个环节。
(五) 全班互动, 感受大爱
1.师:今天我们学会了如何从生活的点滴中感受父母给我们的爱。一个懂得爱的人, 才会去爱别人, 去回报爱。老师有个建议, 请找到你的好朋友分享你的故事吧! (音乐起)
2.同学们, 老师和大家聊了很多爸爸妈妈的爱的故事。其实, 父母的爱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日常的生活小事中, 在困难危险来临的时候, 父母总会第一个挡在我们的身前。你们知道吗?今天还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全国哀悼日 (5月19日) 。5月12日的那场8.0级的地震几乎毁了整个汶川。在这场惨烈的巨大灾难中, 数以万计的人承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 也有许许多多的爸爸妈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你一定听到过很多地震中父爱母爱的感人故事, 能跟大家说说吗?
(1) 宋欣怡的故事
(2) 三个月婴儿的故事…… (配乐中讲述)
3.结束:是呀, 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莫过于爸爸妈妈给予我们的爱。我提议——全体起立, 向那些在地震中苦苦寻找而不言放弃的父母, 向那些为挽救孩子而牺牲自己的父母, 向普天之下千千万万无怨无悔爱着我们的父母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敬礼!
收获与反思
这堂口语交际课在经历七次课堂实践后, 在悲壮的音乐声中比较完美地落下了帷幕。在得到肯定和接受批评的同时, 笔者收获是最多的。特别是在探索口语交际课堂模式的道路上, 笔者看到了曙光。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 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 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建构新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 是要建立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建构新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 教师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交际起来;教师如何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交际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 口语交际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组织引领是关键, 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第一环节教师应抓准切入口, 为学生创设交际平台。第二环节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交流范例, 开拓交际的舞台。第三环节教师应该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提高交际的质量。第四环节,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 提升交际的内涵。
3.感受父母的爱 篇三
写一写父母对你的爱。也可敞开心扉,写一写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注意要表达出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教师点拨】
一、打开思路回忆“爱”
围绕此次习作主题,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从而打开思路:可以写一件事,从这件事中体会到父母的爱,体会从不理解父母到理解父母的过程;可以向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变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还可以和父母说说心里话等等。
二、敞开心扉写下“爱”
无论写什么,都要敞开心扉,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才能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
首先,要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择那些感受最深的材料来写。如本组课文《慈母情深》,由于全文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而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强烈的母爱以及爱母的真情实感。
其次,可以在叙事过程中适当加入抒情、议论等,进行铺垫和渲染,从而起到突出文章中心、引起读者共鸣的作用。如一位同学在《心里有话对您说》中,这样写道:
爸爸,我知道,您是爱我的,您这么做,也是为了我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您知道吗?如今,“学习”二字,已经像小山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而每当我提出要到外面玩一会儿,您便怒不可遏。爸爸,难道您变了?
作者体会到了爸爸对他的爱,一句“可是,您知道吗?”,将笔锋一转,委婉地说出了自己“被逼无奈”的感受,反问句“难道您变了?”,更是发人深思。
三、放开胆量表白“爱”
4.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篇四
彭素英
《父母的爱》是小学5年级第6单元的作文。围绕这单元的主题,首先在教学这单元课文时对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地指导,同时在口语交际课时也让学生谈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为作文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对这堂作文课,我完全是按照“导学议练悟”的教学模式进行的。
首先是通过复习本单元课文引入作文主题,然后对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回顾。因为先在5、5班上了,发现有学生还是不会审题,所以我就想到先要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因为我校的学生有些和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不多,所以难免感情用事。果然5、8班的学生没有一个偏题。接下来就是选材指导,因为有所借鉴,所以5、8班的学生选材也没出问题。重难点在于指导写具体。因为考虑到时间,所以在指导写具体方面时间还是有些仓促,因此好几个学生作文写得不具体。所以我认为,只有指导到位,学生才能避免存在的问题。
5.《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篇五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
教学重难点:
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生活中获得的启示,想一想生活中给你以启示的事,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表达练习。
教学准备:
留心生活中带给自己启示的事情、格言或漫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感受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有人说过,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组织交流阅读感受。以“父母的爱是_____(慈祥的、严格的、宽容的、纵容的、感人的……)”为中心,自由地交流阅读感受。先是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自由表达见解。学生可从总体上来讲,也可以结合某一篇文章,或某一片段,某一细节来谈谈自已的阅读感受。
二、阅读片段,发表见解
教师可让学生先自由跟同伴交换看法,然后在小组内评说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长对不同看法进行简要记录。最后,选派有代表性意见的同学在全班发表见解。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教师应在交流过程中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对三个故事谈看法,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比较集中地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交际,互相补充,发表见解,甚至可引导学生对某一观点进行辩论。
三、讲述故事,表达想法.
1.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
2.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听后,可结合故事,或发表想法,或帮助分析,或提提解决办法。
3.“你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有什么新的想法?”
四、课后谈心,引导沟通
6.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篇六
1、选择父母关爱你的一件小事畅所欲言。
2、抓住细节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等)表达真情实感。
3、体会父母的爱,学会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爱。教学重难点:
1、抓住细节描写表达真情实感。
2、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教学过程:
一.课前序曲,渲染亲情
课前打开课件,播歌曲《让爱住我家》。让同学欣赏跟唱。
二.激情导入,感受亲情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老师也喜欢这首歌,那你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生:这首歌表达了家人之间浓浓的爱。
师:父亲、母亲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爱。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述父母爱的故事。(板书:爱)
师:其实我们每一天也都在感受着父母对我们的爱,让我们将生活中每一个温馨的镜头定格,重温一下那充满温馨的感人瞬间。
三.情景播放,诱发亲情 播放录像:(父母培养孩子成长的感人场景——1分半)
话外音:
孩子,当你很小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教了你很多很多的东西。
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教你梳头发,擤鼻涕,教你读拼音,认汉字,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令我忘怀!
孩子,是否还记得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儿歌;
是否还记得我们穿越了千山万水,与动物们一次次的亲密接触; 是否还记得博物馆、科技馆内,我们一同惊叹历史,探索未来; 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们绞尽脑汁 回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
这一路的欢声笑语,千疑百问,是多么的让我留恋!
师:看了这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一定也会让你起点什么吧。生:我想到了我的父母,他们一把屎一把尿把我养大有多么不容易!生:我觉得我的父母有多么的了不起,他们慢慢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使我们逐渐长大。师:是啊,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心就为你牵动着。你的每一点每一滴的成长,都饱含着父母的心血。
生:我以前没有感受到父母为我付出了这么多,一直以为这些是他们应该做的。但是通过看这个录像,我感受到了父母是多么的爱我。
师:父母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零零碎碎的小事中,慢慢地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看似繁琐,实际是艰巨的。那么在你的生活中,父母都给了你哪些爱?
生:下雨了,妈妈到学校给我送伞。路上妈妈把伞偏向我而自己却淋湿了。我感受到了妈妈对我的爱。生:一次,我玩翻跟头,结果摔破了头。妈妈严厉地批评了我。但我觉得妈妈是爱我的。
师:每个父母都有爱孩子的方式,方式不同,但爱是一样的。都是那么无私。说到这,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在我上中学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一个人把我和我的弟弟养大,并且给了我们非常严格的教育。正是在母亲严格地教导下,我的弟弟顺利地考上了大学,而我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可以说没有母亲严厉的爱,就没有我和弟弟幸福的今天。现在我理解了母亲这种严厉的爱,更爱含辛茹苦的母亲了。
师:谁还能说说父母给了你哪些爱? 生:妈妈的脚扭了还坚持送我上课外班,从这我体会到了妈妈的爱。
生:我得了猩红热,妈妈怕我把身上挠坏,就整夜照顾我。我感受到了妈妈对我的爱。
师:看来不仅我们书中有父母的爱,电视中有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更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学会感受父母的爱,更要学会发现父母的爱,把我们对他们的爱表达出来。
四.感悟方法,诉说亲情
师:那你能不能把你想到的父母关爱你的小事浓缩成一个词,一个短语或者一个句子?请大家先想一想。
师:想好了就可以把它写在老师发给你的卡片上。
师:老师相信每个词语背后一定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如何把你的故事讲得上大家都能感动呢?
生:要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真情实感。
生:还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来描写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师:一篇文章要想把它写的有血有肉,就要抓住动作、语言、神态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板书:真情实感)出示习作要求:
(多媒体展示习作要求:选择父母关爱你的小事,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抓住细节描写;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师: 同学们心中有了故事,也知道了本次习作的要求,一会儿老师就要请同学们讲讲词语背后的故事。请你为你的发言先准备一个习作提纲或者是故事梗概。
师:把你的词语背后的故事先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师: 现在老师想请几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看她说的这件事是否感人,他是怎样表达真情实感?
生:我写的词是“妈妈的泪水。”在我五岁那年,妈妈在熨衣服,把熨斗放在一旁。我以为是玩具便把脸凑过去,结果被烫伤了,当时我就吓哭了。妈妈一看立刻抱起我就往医院跑。路上妈妈抱着我,嘴里不停地说:“都怪我太不仔细了,不应该让他碰。”我们去了几家医院,都说这个我们治不了。妈妈伤心地哭了,嘴里不停地说:“都怪我太不仔细了,不应该让他
碰。”后来我的伤渐渐好了。从这我感受到了妈妈对我的爱。
师:他的故事感人吗?他是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的?
生:它能抓住妈妈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妈妈说:“都怪我太不仔细了,不应该让他碰。”从这些话中我能感受到妈妈对她的爱。
生:我觉得她还可以再说一说妈妈当时焦急的样子,那样就更形象。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脸被烫伤了,妈妈会是什么样子?
生:妈妈可能鞋都来不及穿就送我去医院。
生:去医院的路上,妈妈可能会抚摸我烫伤的地方,并给我吹一吹,让我好受一些。
师:是啊!烫在你的脸上,疼在妈妈的心上。
师:谁还能接着讲?
生:我写的词是“辛劳”。我的妈妈是一位中学教师。记得有一天,已经是晚上八点半了。妈妈上完晚自习回家,看见我的校服脏了,就立刻拿到洗手间洗了起来。妈妈没有用平时经常用的洗衣机来洗,而是用搓衣板来搓。她使劲地搓,搓了很长的时间。洗完后妈妈把衣服晾在了阳台上。我觉得那不仅仅是妈妈给我洗的衣服,也是妈妈对我深深的爱。
师:你们觉得他的故事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能够抓住妈妈的动作来说。她说:“妈妈使劲地搓,搓了很长时间。”妈妈工作一天一定很累,回家还要给他洗校服。从这里我感受到妈妈对他的爱。
生: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他,为什么妈妈没有用经常用的洗衣机来洗,而是用搓衣板来搓的呢?
生:因为妈妈想把衣服洗得更干净一些,所以才用的搓衣板。
师: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心中有儿子,他能抓住这些细节说明他的心中也有母亲。这真是点点滴滴都是爱!
师:还有谁能讲讲你的故事?
生:我写的词是“送饭盒”。有一天,下雨了,我忘记了带饭盒。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我看到门口闪过一个身影。啊!是妈妈!只见她浑身湿漉漉的,她把饭盒揣在了怀里。当我接过饭盒时发现妈妈的手很凉,可饭盒却是暖暖的。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这时妈妈说:“快吃吧,饭该凉了。”我觉得那饭盒里凝聚的是妈妈对我的爱。
师:他是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的? 生:抓住妈妈的动作来表达真情实感,妈妈为了能让他吃到热乎乎的饭菜,把饭盒揣到了怀里,从这里感受到了妈妈对他的爱。
生:我觉得它还可以再写写妈妈当时的神态。
师:那你们再想一想妈妈当时的神态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天很凉,妈妈的脸色苍白。雨水顺着
我爱我的爸爸
爸爸您是我心中明亮的灯,一直为我照明,让我勇敢地向前冲!
我的爸爸身材中等,不胖也不瘦,一张方形脸。看起来好像一副很严厉的样子,其实我爸爸可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称职的好爸爸。这从哪里说起呢,你们就听我慢慢道来。
我三年级的一天,英语老师告诉我们明天要考试,今天要好好复习。可我一回到家就把老师的叮嘱忘得一干二净。第二天,英语考试刚考完3节课,就发了下来,我怀着十分期待的心情等待着考卷的分发,当考卷发到我桌子上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竟然考了个86分,我当时差点没哭出来。回到家里,我忐忑不安地把考卷从书包了慢腾腾地把考卷拿给爸爸签名,爸爸一看我的试卷,并没有发脾气,只是耐心地帮我分析考卷错的地方,叫我下次要注意那些问题,不能再犯哪些错误。我简直不敢相信,爸爸居然没生气!
看,这就是我的爸爸,这就是我和蔼的爸爸,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位伟大的爸爸。他也是一位教师,他很关心我……
记的小时后,我和爸爸一起坐车回家。车上很多人,所以很闭气。回到家里,我突然发起了烧,爸爸急忙背着我跑到医院,爸爸跑得满头大汗,慈爱关心的汗水像珍珠一样一直往下流。到了医院,医生给我量体温,然后,正准备打针的时候,我一下子昏了过去。医生看了,急忙给我打退烧针,让爸爸按着我的鼻下方把我送到了人民医院,在医生的抢救下,我醒了过来,看见爸爸那憔悴的身躯站在我面前。爸爸一直陪着我,在灯光下那个身影一直照顾着我。漫长的夜晚过去了,火红的太阳高挂蓝天。我终于出院了,爸爸带着我回家,路上我想 :“爸爸您真伟大,您永远在我心中为我加油
爸爸不光关心我的身体,还关心我的将来。
爸爸每天努力的工作。也有时给我讲古代故事﹑科学故事﹑还有成语故事给我听,我听了又好奇又高兴。爸爸还带我到处去玩:孝感﹑武汉、西湖……还到各个大学去玩,希望我将来能考上那些大学。我想:“我一定要考上一所好大学,不辜负爸爸对我的希望。”
我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她很漂亮,嘴巴大大的,眼睛很有神,平时对人总是一脸笑容。
妈妈对我非常严格,每当我没有认真完成作业,她就会一改平时的笑脸,马上“由晴转阴”,我就得乖乖的把作业重写一遍,当我作业写好了,她都会夸我。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后,慌慌
张张地把作业作完,就去玩电脑了,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我急忙把电脑关了,就去帮妈妈开门。妈妈一进
家门看了看我,奇怪的问:“儿子,你脸怎么这么红?”“因为我刚才在跳舞”,我撒慌了。妈妈让我把作业拿出来她检查,在我焦急的等待后,妈妈把我叫到身边,用手指着说:“儿子,你错了几道,快点改!”我赶忙改了,刚转过身,妈妈大声说:“这一道又错了,给我过来,重写!”我很不乐意,但妈妈不管我。过了一会儿,妈妈走过来一看,见我做对了,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高兴的说:“儿子,你真聪明!”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这就是我的妈妈,一个关心我、严格要求我的好妈妈!
天上太阳,人间母爱
。虽然大海水很深,没有父母的恩情深,天上星星闪闪亮,就象父母关怀的目光.风风雨雨为你识方向.是谁给我家,是谁给我爱,是谁给我生命的色彩.是你给我家,是你给我爱,是你给我美好的未来!母亲组诗
(一)您的伟大 凝结了我的血肉 您的伟大 塑造了我的灵魂
您的一生 是一次爱的航行 您用优美的年轮
编成一册散发油墨清香的日历 年年 我都在您的深情里度过 在您的肩膀和膝头嬉戏
(二)您是一棵大树 春天 倚着您幻想 夏天 倚着您繁荣 秋天 倚着您成熟.冬天 倚着您沉思 您那高大宽广的树冠 ~ 使四野永不荒野 母亲 您给了我生命 您是抚育我成长的土地
(三)在悲伤时 您是慰藉
在沮丧时 您是希望 在软弱时 您是力量 在您小小海湾中躲避风雨 您为我开阔了视野
您是我永远的挚友 生命的动力
(四)您怀着爱怜 谨慎地俯身守护 您尽情袒露明亮的胸襟 您旺盛的精力笑容坚强 您沸腾的血液奔流不息
(五)让我沉浸在您的欢乐中 让我享受在您的温馨中 让我陶醉在您的双臂间 让我偎依在您的怀抱里
(六)悠悠的云里有淡淡的诗 淡淡的诗里有绵绵的爱 绵绵的爱里有深深的情 深深的情里有浓浓的意
(七)如果母亲是雨 那我就是雨后的虹 如果母亲是月 那我就是捧月的星 母亲是我生长的根 我是母亲理想的果
(八)我长大了 母亲的黑发却似枫叶上的寒霜 星星点点闪着银光 我深深地吻着那些岁月的痕迹 j)` 捧掬我一颗心献给您
(九)愿芳香醇厚的甜蜜萦绕您的生活 _ 愿我银铃般的笑声盈满您的眉间 愿我全部的祝福揉进您的心田 一片绿叶 饱含它对根的情谊 一首颂歌 浓缩我对您的敬爱 " 让您心中的花朵盛开如云 让芬芳伴您走过悠悠岁月
爱是一条小小的丝带,母亲用皱纹轻轻系着。
7.父母在双语教学中的角色 篇七
对于双语教学的研究, 起初来源于移民国家和多语言国家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两种语言甚至多种语言运用方式的探索。随着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增强, 双语教学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方式, 双语人才备受青睐, 各种双语学校和双语教学模式也出现在高等院校甚至中小学校园中。然而, 了解双语现象以及双语教学的性质和主要模式, 应该是选择、评价和探索双语教学合理有效实施的第一步。
Bloomfield (1933) 曾为双语下了如下定义:“如果学外语学得跟本地人一样, 同时又没忘掉本族语, 这就是产生了双语现象, 即同时掌握两种语言, 熟练程度和本地人一样。”Macnamara (1967) 指出, 具备双语素质的人, 是掌握两种语言的听、说、读、写中的任何一种技能者。从以上的阐释中我们看出, 双语现象包含对于两种语言的程度、全面性和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的要求。
此外, 相比于在普通外语学习者的经历中存在第一语言及其文化会影响第二语言及文化的现象, 即语言学家提出的“母语迁移”理论 (叶浩生, 2004) , 双语者应该分别具备基本无异于两种语言母语者的文化认知能力、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民族习惯等, 这些素质使得双语者不仅在语言本身的调动方面游刃有余, 更使其能够随着语言的发展, 全面、准确、不断的适应语言应用的新需要。因此, 双语教学, 绝不仅仅是两种语言地教学, 而是将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体系 (Siguan and Mackey, 1987) 。
1 家长参与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
对家长参与这一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 家长在学生学习中的角色和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也几经变革, 从18世纪美国出现部分学校家长成立的家长会 (李丽, 2004) , 到19世纪末家长与教师对抗的局面 (马忠虎, 1999) , 再到20世纪90年代后多国教育界承认家长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角色, 并提出把家长参与作为教育目标之一, 要求和鼓励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学业和情感发展。在王晓琳 (2008) 对曲阜市实验小学和书院街小学四、五、六年级测试中, 就情感参与、智力参与、行为参与和管理引导参与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 家长的智力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实现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2 家长在双语教学中的角色
在诸多对双语现象和双语教学的研究中, 父母在其中的作用鲜少涉及。然而, 由于儿童构成了双语教育中的主要学习者, 家长的角色和态度也至关重要。
理论上来讲, 家长既期待子女能流利掌握本族语, 对其本地语的流利度也抱有较高期待 (Worthy, J.&Rodriguez-Galindo, 2006) , 但在实践中, 由于不同的原因, 家长通常只把重点放在其中一种语言上的表现。以一些拉丁美洲裔的美国家庭为例, 家长更倾向重视英语的使用和地位, 原因则是掌握流利的英语将为其在美国社会立足就业、获得社会认同感提供基础。此外, 在子女的教育中, 英语使得这些拉丁美洲裔家长更好地与学校沟通, 了解和指导子女的学习状况 (Sataline, 2002) 。因此, 这些家长更愿意在家说主流语言即英语, 加之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也造成其子女更容易丧失其本族语。
另外一些家长, 认识到与家族和本族社区交流、民族自豪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也作出一些努力, 使子女能够保持其本族语。但是结果通常不令人满意, 因为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 家长对语言教育的控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难超过学校 (Wang, 2009) 。研究表明, 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父母更有可能成功地帮助子女保持本族语, 因为这些家长会成为子女在两种语言上的榜样 (Portes&Hao, 1998, P.280) 。但是即使是这些父母, 也很难抵御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会不断影响其保持本族语的努力 (Li, 1999)
在双语教育实践中, 父母对子女双语教育的期待和目标、他们自己的教育程度以及与学校之间的沟通相互作用, 会共同影响子女在学校以及在家庭里的双语学习成果。在美国的一些双语教学项目中, 本族语被作为学生学习本地语的工具。当学生的本地语达到一定程度后, 本族语通常被认为是无用的 (Roberts, 1995) 。而与此同时, 家长对于子女丧失其中一种语言 (通常是本族语) 缺乏足够的敏感度, 或者缺乏技巧去帮助子女维持某种语言, 也阻碍了子女双语教育的发展。
3 启示
家长参与在子女的双语教育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但是其方式方法值得注意。第一, 双语教育的性质决定两种语言的平衡性, 父母在实施和配合子女的双语教育时, 应该注重保持两种语言均衡发展, 这里不光指语言学习程度相当, 更指父母对两种语言和文化在心理上的重视程度应使子女感受到其同等重要;第二, 家长应充分和及时了解双语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子女的完成情况, 在家庭双语教学中对学校教育作出合适的配合和发挥补充作用;第三, 家长应从了解双语教学的性质和常用模式出发, 根据子女自身情况出发, 随着子女学习阶段发展变化, 找到和调整双语教育中家庭部分的最佳角色。
摘要:本文从双语教学的性质和主要模式出发, 结合家长参与在子女学习中尤其是双语教育中的作用, 提出家长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由此提出建议, 家长应合理发挥其在家庭双语教育中的作用, 配合甚至主导子女的双语学习。
8.父母粉丝:最远最近的爱 篇八
我几乎是强迫她,要她去睡觉,她拗不过,只好躺在床上假寐。却时不时地眯眼看一下时间,又小心翼翼地“打扰”我:“每日这样敲打电脑,都写什么呢?”我总是回复她千篇一律的一句话:“没写什么,就是瞎弄着玩。”她带着一点不满足,轻轻“哦”一声,便又转身假寐,直到我也上了床,她才像完成了一件很大的任务,幸福地舒一口气,倏忽便起了轻微的鼾声。
那日母亲从老家回来,一进门就朝我兴奋地大嚷,说小镇上有在外读大学的孩子,见到她就说,他们学校里很多学生都喜欢我的文字,他还专门买了我的书呢。讲述完了母亲突然问我:你出的什么书?啥时候放家里一本吧,别人来了我也好给人炫耀一下,这是我们家闺女写的。我笑她虚荣,又说都是一些小打小闹的文字,成不了气候,何时我真成了作家,再炫耀也不迟。母亲却不听,此后见人便眼睛发亮,千方百计地将话题引到我的“辉煌成绩”上去,非要让人家与她有同样的快乐才肯罢休。
素日对她的虚荣总是嘲笑的父亲,唯独在这件事上与母亲战线一致,而且还会乐于帮腔,似乎我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一件宝贝。但更多的时候,父亲是沉默寡言的,他更喜欢从报纸上搜索我的消息。他从未有过买报的习惯,却会在报摊旁边站上半个小时,直到老板不断地飞他白眼,或者直截了当地将他赶走。他走在路上,看到地上的报纸,还会弯下身去,费力地看上半天,确认上面没有我的名字,这才略带失落地起身走开。他在辗转得知我的一篇文字曾经在电视上播读过以后,甚至不管看什么节目,都坚持要看到人物表播完,才将电视关掉。
曾经一次他帮邻居修理下水道,中途邻居看到他的鞋子有些脏了,便去拿了一张最新的晚报,让他擦拭,他正要弯身,却突然想起了什么,将报纸打开来,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这次他终于如愿以偿,在副刊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我的名字。他当即兴奋得像是中了千万彩票,将报纸高高举过头顶,说:这张报纸送给我吧,当然要钱我也给你,我们家闺女的文章,登在上面了呢。说完了也不等人家同意,就丢下正干的活计,兴冲冲地回家,要去和母亲分享这个喜事。
那张报纸,就这样被父亲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抽屉里,怕姐姐家的小孩子乱翻,或者某天神奇般地消失不见。那个抽屉里,装着他年少时的日记本,他的中学毕业证书,他与母亲的结婚证,我周岁时的照片,我考过的第一个百分,我在大学里给他们邮寄过的唯一的明信片,甚至,还有我的一颗乳牙。
我曾经热情洋溢地回复过许多粉丝的信件,以期能够让他们一如既往地喜欢自己的文字,可是我唯独没有给我人生中,陪我走过最青涩又最寂寂无闻的父母粉丝,写过一封爱的书信。他们永远都在我视线所及的最远的地方,在被我忽略不计的热情里,用最近又最浓郁的关爱,追随着我将他们落下很远的飞快前奔的脚步。
9.习作《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篇九
——《口语交际·习作六》中心发言稿
【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专题“父母之爱”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让学生在实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编排意图。教材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家长对孩子的几个小片段,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另一个话题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是前一个话题的拓展,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最后是给爸爸妈妈讲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促使父母正确教育孩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要求是选择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主题,口语交际和习作也都以“父母的爱”为话题展开。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的体验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培养学生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对对作文教学目标的要求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强调语文与生
活的联系,强调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形成。
本次习作叙述的是生活中的镜头,所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说起,为了更好地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拟采取如下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
1、教师有感情的自评真情故事,营造氛围感染学生。
2、学生交流真情故事。
3、归纳习作要求,重点讲解选村要以小见大,表达真情实感。
4、学生习作,个别指导。
5、分层评价。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
以回顾旧知整合教学内容,引出亲情故事。用过电影的方式引发学生相关回忆,引领他们进入生活情境,走进话题。
2、交流法
让学生针对写作要求,展开讨论,各抒已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3、分层评点法
让学生针对一篇文章,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评价,然后小组内互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评价他人的文章。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习他人之长,修改他人不足,提高自身鉴赏能力,也会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明确写作范围,开阔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写作方法。
2.激发学生兴趣,找寻来自父母的不同的爱,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3.升华学生情感,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完成习作。
【教学重点】 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习作的训练。【教学难点】在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书面的表达能力【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同文章的作者一起体验着伟大、无私的父母之爱,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爱的看法,其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都感受着父母的爱。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可是,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书写父母给我们的爱,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雨中遮雨的伞吗?
二、示范引路
1、教师以具体事例讲述自己的故事,述说父母之爱。
2、读诗歌,感受母爱。
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 /我从梦中醒来 /妈妈正在给我扇扇子 /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 /妈妈到学校接我 /一把雨伞遮在我的头顶 /雨水打在妈妈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回我病了 /妈妈抱着我去医院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 /她着急地哭了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三八妇女节那天 /我给妈妈献上一束鲜花 /妈妈把我抱在怀里 /轻轻地亲吻我的脸颊 /啊,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 /我在妈妈的爱里一天天长大
3、每个人都有疼爱自己的母亲、父亲,请你也讲一讲父母爱自己的故事。
4、教师小结: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雨中遮雨的伞吗?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临行前细细的叮咛吗?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一个紧紧的拥抱吗?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犯错误时耐心的教诲吗?
三、拓宽思路
1、明确要求:读一读书中的习作要求。(选择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2、从本组四篇课文谈起,提炼写作方法
(1)在我们本单元学过的四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中,哪几篇写了父爱?哪几篇写了母爱?每篇课文都写了什么样的父爱和母爱?(2)文中的哪位父亲或母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说为什么。读、画课文相应的段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外貌动作语言)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找寻来自父母的“爱”,提升学生对爱的体会和理解。
(1)生活中,父母的爱多不多?父母是怎么爱你的?(2)你是否曾像小巴迪那样,曾经对父母的爱不理解? 小组讨论:
(1)曾经不理解,现在已经理解的是什么?(2)曾经不理解,现在还不理解的又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升学生认识,并板书:理解万岁)
4、选择自己的习作话题并交流自己选择的话题。
(通过具体的事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5、教师的建议:运用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学生动笔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评改赏析
一、回顾习作要求
学生回顾,师板书习作要求。
二、作品赏析
选取内容不同的习作让学生赏析、评价。
三、例文评改
学生读例文,集体评改。
四、修改习作
1、小组交流,互相评改。
2、自己修改习作。
五、佳作赏析
1、小组推荐优秀习作,让大家赏析。
2、作者谈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
3、朗读作品。
(习作的赏析、交流、评价,是进行口语交际,习作训练的一次良好的语言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佳作赏析中,通过对话交流,点拨写作方法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结束语:
以上是我这次习作课的设计思路。本人对作文教学钻研不够深,准备也不是很充分,只是把我的一堂常规作文指导课,确切地说是把一堂尚不成熟的课堂展示给了大家。希望各位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10.父母的爱习作教学设计 篇十
学习目标
1、培养习作的兴趣,乐于表达真情实感,把感人的事情写清楚、写具体。
2、培养习作时跟老师之间交流的能力。
3、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5分钟)
1.课件出示本班学生过生日吹生日蜡烛的图片:看看这位可爱的小男孩?他在干什么呢?他开心吗?
2.多漂亮的生日蛋糕啊,多可爱的孩子啊!你们喜欢过生日吗?过生日时,爸爸妈妈都是怎样向你们祝贺的呢?
3.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这么重视我们的生日吗?(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父母的爱)
4、世上的爱有很多种,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其中,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今天我们要谈论的习作主题就是有关父母的爱
3、我相信每个同学都知道自己的生日吧?但有谁知道每个人的生日其实是母亲的“受难日”? 那么请你你用几句句话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你想说什么呢?
引导学生过生日要对父母说三句话: ① 感谢爸爸妈妈把我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② 感谢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③祝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3、除了生日这天感激爸爸妈妈,平时应该怎样感谢爸爸妈妈?
二、拓宽思路,鼓励有个性的表达(5分钟)。
1、激发学生表达的情感和欲望。出示相关图片
2、学生说。
我们与爸爸妈妈朝夕相处了这么多年,爸爸妈妈为我们做了许多事,肯定有许多事情令人感动,让人难忘的。你能用一两句话把你记忆中认为最感人的事情说出来吗。先在小组泪交流。
3、指名学生说说
4、除了学习、生活方面,还有那些方面能体现父母的爱呢?(1)父母对自己的教育。
(2)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3)写跟父母之间的小误会
三、欣赏习作片断,学习写作方法(8分钟)这儿也有一位同学,写出了她与妈妈之间感人的事想看看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写的。
1、抓住了生活中最感人的一件事来写。
2、看看他的写作方法,他在文章中运用了那些写作方法,老师知道随机引导写作方法。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
3、为了我们的文章能够更加感动人,老师在这里准备了好词好句超市,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合适的词语或句子。描写动作: 脱、套、抱、摸、喂、端、、、、、、描写神态:慈祥、温和、严厉、脸色苍白、眉头紧锁、布满血丝、疲惫不堪 描写语言:焦急、着急、亲切、语重心长、、、、、、描写心理:激动、高兴、甜蜜、伤心、难过、、、、、、(1)提起父爱,我便想起我的父亲,想起了他、、、、、、(2)记得一次放学回家,天突变,电闪雷鸣,无数颗豆大般的雨点直往地上落。我没带伞,只好眼巴巴地望着同学们高兴地打着雨伞回家。、、、、、、(3)在爸爸为我做的事情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4)记得那是周末的一个中午,烈日炎炎,太阳热辣辣地炙考着大地。、、、、、、三、明确习作要求,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好。(15分钟)
1、记叙一两件具体事例,来表现父母对自己的爱,只写片段。
2、要把把感人的事情写具体,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做到语句通顺连贯,没有错别字,标点带正确。
四、学生写作,教师进行指导。
五、习作点评(5分钟)
1、展示学生的习作
2、指导学生修改。
六、用深情的语言表达对父母关爱的感激
没有父母的深情关爱、细心呵护、辛勤操劳、耐心教导,就没有我们自己健康成长,就没有我们的一切,我们能不感激自己的父母吗?在习作之中,在生活之中,我们自己必须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深情的语言表达出对父母的感激,对父母的热爱!
七、延伸课外
下来后把作文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加上一个好的题目和好的开始,以及把结尾写好,(知道学生看范文开头和结束)就是一篇好文章了。相信你的习作表达了你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爱,希望回去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爸爸妈妈也帮忙改一改,使作文更加精彩。
板书;
具体事例
父母的爱
描写动作 描写语言 描写神态 描写心理
(生活细节)
11.逼婚父母们的爱与怕 篇十一
“有一次去喝喜酒,不知为什么被安排的那一桌上,都是生了女孩的,还都没有结婚。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女儿不结婚,家长没法见人,老觉得抬不起头。”北京阿姨张红,为了女儿的婚事奔走中。
一场“逼婚”与“反逼婚”的拉锯战,正在传统与现代的两代人之间展开。当大龄未婚青年群体增长,当婚姻自主取代家庭包办,当单亲、丁克等多种家庭不断涌现,这两代人之间,关于婚姻的碰撞愈加激烈。
2016年3月20日下午,北京中山公园东门筒子河边,乌压压地聚集着近两百位中老年家长们。这里是京城人气最旺的相亲角,每周四下午、周日下午定期开放。在北京,周六下午的玉渊潭公园、周日上午的天坛公园也有类似活动。
“1984年3月出生,身高175CM,留英七年,毕业于皇家音乐学院,可用英语教钢琴,曾开过多场独奏音乐会……”“1980年12月生,未婚,1.62,硕士学历,北京户口,有房、车……”子女基本情况或手写、或打印,被固定在一张张纸板上。家长们有的手举着、有的摆在地上,闲逛之间随意聊天,相中了便走到旁边仔细交流。
2007-2008年,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孙沛东曾在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做田野研究,去年重新开始做追踪研究。今年3月,她在相亲角遇到一位1974年出生的男孩说,父母要求当年底前必须结婚。还有一块广告牌白底黑字、言简意赅:两三个月内就结婚!
2016年2月,北京地铁东直门站内出现一幅“单身也可以很幸福”的反逼婚公益广告;2014年,婚恋网站百合网的外婆逼婚广告被抵制,澳大利亚墨尔本华文报纸《墨尔本日报》在头版刊出整版广告,一位中国妈妈以不逼婚为条件真心呼唤儿子回家过年……
这场中国式婚姻焦虑,究竟因何而起、如何而来?
局促的“自我”
米和菜都是双份,做一顿饭吃两天。四川女孩陆铭发现,爸妈的饮食原则是“一切从简”。偶尔她回家,想给他们做点好吃的,爸妈总是推辞,说太麻烦了,“随便炒点乱七八糟的吃吃就行”。
有一次,她真的生气了,父母为什么不能理解自己孝敬他们的好意?
“不要把吃看得那么重,反正吃进去都是屎。”妈妈这样回答,语气略有批评。
她的爸妈曾经有过一段艰苦的日子。小时候陆铭发高烧,家里连看病的钱都拿不出来,不得已去借了20块钱,看病就花了15块。从那之后,爸妈开始做小本生意。如今,他们帮别人送菜,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忙活,休息时只是睡觉。不打牌,不跳广场舞,全年无休。
对陆铭另一半的要求,爸妈不强求身高学历,强调的是“不要负债”,即家里不能有特别沉重的债务。经历过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日子,爸妈觉得,具备比较好的物质基础,才能让下一代少吃一些苦头。
江西女孩孟章的妈妈,则永远做不出适合两个人食量的饭菜。孟章觉得,4个人吃都够。吃不完的,每次都倒掉。妈妈一边愧疚,一边还是做更多饭菜,“因为小时候饿了,潜意识里总想着多做一点”。
她的舅舅坚决不吃霉豆腐——因为小时候吃太多了。
“近百年来,我们经历了三场大灾难。战乱,涉及到生命的威胁;三年自然灾害,是食品短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精神上的危机。”北京心之助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卢悦表示,“中国人被剥夺的这三种体验,造就了中国‘生存文化,即一切只要能按步就班地活下去就行。”
在一部分50、60父母看来,爱情并不是让婚姻活下去的关键。只有柴米油盐、搭伴过日子才是最实际的;只有对方人品好、少来夫妻老来伴,才是最值得羡慕的。至于爱情,是奢侈品,却不是必需品。
于是,当憧憬爱情的年轻人在面对相亲对象时,如果以“没感觉”、“谈不来”为理由拒绝进一步发展,父母们通常会认为孩子不现实、理想化、还没有长大。在他们看来,这不足以成为子女拒绝走入婚姻的理由。
“我那时候就是先结婚再恋爱。”一位姓张的北京阿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张阿姨今年65岁,原籍河北,和当了兵的同乡丈夫来到北京定居。小女儿30岁了,医学硕士毕业,还没有结婚。
她和丈夫结婚时,不过是第三次见面。第一次见面是这两家人隔着高速路,远远地相互看了看;一年半之后,丈夫到河北接兵,去她家里呆了20分钟。双方都觉得没什么大毛病,第三次见面便是丈夫回乡办了结婚。
直到小女儿出生后,她才确信自己与丈夫性格不合。她性格豪爽,大度泼辣;丈夫则谨小慎微,拖泥带水。2003年时,她借了七八家的钱,在回龙观买了一套房,总价36万。那时,丈夫很生气,责怪她折腾、败家,放着好好日子不过,非要去背上一身债。
去年,她将这套房卖出,一下挣了300万。旁人夸她有远见、有决断,丈夫却觉得丢了面子,不高兴。他反驳说,不卖那就不是钱。张阿姨生了气:“我要卖,我有;你要卖,你有吗?”
她不是没有想到离婚。然而,她担心在河北娘家抬不起头来,“如果春节前家里有个姑娘回来了,大年初一都不让她出门。有哥嫂或者弟媳的,妈妈在儿媳妇面前都没面子。为了不给父母找麻烦,只能忍嘛!”
“生存文化是和‘牺牲、‘容忍等关键词联系到一起的。出现问题了,解决方法就是忍,退让到不能再退也要忍,只能活下去,但无法解决活得更好的问题。”卢悦说。“为了父母而结婚,为了孩子而不离婚”,是上一辈人的生活准则之一。
如今,张阿姨已下定决心离婚,但她的思虑仍旧细致。离婚只能在小女儿结婚之后——为了避免女儿因父母离婚而被未来的婆家挑剔。周日下午,她去中山公园相亲角,为女儿寻找缘分。
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在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孙沛东访问了43位父母,年龄均介于50到70岁之间,大部分为上海本地人,大都经历过十年浩劫和上山下乡运动。
“这一代父母,人生太局促、太不由自主了。”孙沛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一代父母童年时物质贫乏,读书时上山下乡,回城后难题种种,结婚时计划生育,中年后下岗分流。他们的人生,被时代裹挟东奔西走,个人意愿和自主选择被压缩到一个狭窄的空间。
她对 62 宗访谈资料稍加分析,发现这个群体中很多人会率先下岗;之后难以再谋到一份足以保证自己和家庭成员体面生存的正当职业。他们中的一些人对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变动诚惶诚恐且难以应对。出于历史和自身的原因,他们最终难以从改革中受益,而成为发展中被甩出的包袱。
如果没有下放,他们不会过早下岗;而正是下岗,他们下放的负面影响才深远地显示出来。从下放到下岗,这一代人的命运更多地体现出人民共和国不幸历史的延续:他们过去的苦难正成为他们今日困窘的泉源。
孙沛东说,在社会转型与变迁过程中,知青一代这个群体内部的差异和分层很明显。在相亲角的知青一代属于这二者中的中间阶层。那些命运多舛、境遇不佳的同龄人的生活状况令这个群体对人生持有一种忧患意识。
“处在这个分层格局中的社会个体,业已成为城市中产阶层的知青一代父母曾经有过被耽误的学校教育、被耽误的社会生活,以及在社会转型中遭遇到的经济困窘,他们深知被耽误的后果,所以他们时刻警醒着生存的不易,试图力保自己的子女千万不能被耽误。”
他们几乎没有完整的、自我的人生。他们忙忙碌碌一辈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与瘫痪在床的老人。他们可能不会上网,不看美剧,更不会旅行。除了广场舞、下象棋、合唱一类,他们没有什么兴趣爱好,自觉已落后于这个时代,贫乏而局促。
知乎上一位名为苏耷水的网友是这样回答的:“精神追求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甚至是不道德的事情。他们唯一被社会认可的行为,就是毫不顾忌自己想法的为家庭付出一切。这付出包括养活家人,敬养父母,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帮助孩子成家立业。”
“面对‘我是谁?我想要怎样的人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个人的价值等等这些问题,从计划经济走来,身处市场转型时期的知青一代父母,有难言的困惑。”孙沛东说。受制于受教育程度、人生经历和当年的社会经济地位,一部分40后、50后父母对此至今缺乏清晰地考量。
界限不清的“责任”
“‘逼婚”这个词语的出现,其实是年轻人个体自主性增强的表现。父母只是唠叨,并没有真正把你绑起来,送到谁家里去。年轻人占强势一方,父母其实很弱势,只能敲边鼓、摆个摊,做劝说、服务性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家庭与性别研究室主任吴小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事实上,当代中国人的婚姻观一直以来可以大致归纳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情感主义模式,另一种是“门当户对”、搭帮过日子的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婚姻标准和目标并非一致,而且由于侧重点不同甚至是相互冲突或截然分离的。
在吴小英看来,对个体性、情感和自主空间的强调,以及平等意识的增强,是中国转型社会家庭观念变迁的两个主要特点。在这个充满风险和压力却又崇尚个体和多元化生存方式的时代,结婚与否不再是人生应有之义,而是代表了个体对于自身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成为一个需要追问、思考、权衡和选择的个体化过程。
但是,中国的家庭关系又与西方现代化国家有很大不同。在西方,由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通常以夫妻为主轴,有明确边界,与双方父母保持距离,内部私密性得到很大保障。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两位男性组成的父子轴才是核心,亲子关系尤为重要,婚姻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人的“私事”。
“在中国,核心家庭的边界现在慢慢清晰了,老一代的地位明显下降;但是,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特别好的夫妻轴趋势,亲子这根一点没减弱。”吴小英说。
上海男生李小强觉得,自己完全被父母当成私人财产。他36岁,身形略胖,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北京从事教育创业,因父母持续逼婚而烦恼不已。父母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再怎么大,还是我的孩子。”
“他们不知道人和人是有界限的,人是有隐私的。”李小强说。读书时,妈妈会趁他不在家时翻书包,找到通讯录,然后轮番打电话给老师、同学了解儿子在学校的情况。如今,电话对象换成了同事、朋友和老板。
第一次婚姻还没结束时,妈妈还会给前妻的父母打电话,侧面了解他的动态。电话几乎每天一个,其中一个问题是:“你们家晚饭吃了什么?”
现在,他已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工作繁忙。妈妈通常是这样联系他的:先给他发个邮件,他刚看到准备回。立刻,短信来了。他回复一半时,电话又响了,是妈妈,“你收到短信了吗?妈妈给你发邮件了。”
确认没什么急事后,他说自己在忙,晚上再聊。到了晚上,妈妈会抱怨:“你不爱妈妈”。
他几乎肯定,如果结婚后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她是会趴在门上偷听的。
湖北女孩杨依依,在父母是否能够理解“婚姻是个人私事”这件事上,完全不抱指望。个体、隐私、界限这些名词,她的妈妈基本不懂。有一次,她们在商场试衣服。在试衣间里,她脱得精光时,妈妈却不打招呼随便撩起帘子进来了。
让杨依依愠怒的是,试衣间的门正对着收银台,一位女性服务员完全看见了自己。她责怪妈妈至少告诉一声,妈妈却不以为意:“反正都是女的,怕什么!”
李小强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形容为“allopatric speciation”,即在生物学上,同一个物种的两个亚群体,在地理上孤立而产生的分歧偏离太远,以致出现隔离,将会形成两个新的物种。他想说的是,当和父母生活在不同城市后,因地缘与精神上的隔绝,两代人在精神上的基因已经不再流动,已经不是同一个“物种”了。
“(父母)那一代人更加可悲的是,他们越是认为自己做的好,子女也就是我们这代人接受的教育越优秀、越崇尚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就越不认可他们那老一代人的价值观,思想隔阂也就越大。这很像地主家的少爷被望子成龙的地主老爸送去西洋留学,少爷接受的教育越优秀越先进,也就越有可能与他当地主的父亲成为仇敌。”知乎网站上的一个问题“为什么长辈喜欢逼婚?”中,网友“苏耷水”的回答被点赞最多。
然而,父母们尽管意识到代沟,却仍然不能避免将子女的婚姻当成自己的责任。中国本来就是普婚文化,“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仍然是当今中国普遍的婚恋共识。
大部分50、60父母的观念中,隐含着一个预设:子女只有结婚并组建家庭才能获得幸福。婚姻是否成功,成为父母是否尽职、子女是否孝顺的重要标尺。因此,子女应当为父母考虑,父母则必须为子女操心。
一旦孩子大龄未婚,父母很容易生出对孩子的愧疚感、亏欠感。“有一种亏欠是觉得自己经济条件差、社会地位低,让子女在市场上处于劣势。还有父母是觉得自己管得太严,曾经禁止孩子早恋、禁止上大学时谈恋爱。第三种可能来源于孩子曾经有一个恋爱对象,但父母不满意而棒打鸳鸯,孩子很久不能走出这段情感。”孙沛东副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中国人的情感深处,有了太多这样的不分你我的连体之爱。术语称为‘群聚性自我,”卢悦说,“在‘群聚性自我的文化中,‘我是不存在的。比如一个孩子的头上长着一块胎记,这个时候,亲友们可以肆意谈论这个胎记,而不用顾忌到这个孩子的自尊心,对他们来说,我们是一体,这是一种亲密,只有家里人才会这样真实和直接以及亲密到不顾你的尊严。”
在卢悦看来,过去几千年的中国,个体的力量从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像工蚁一样,在共生状态的中国人,是通过付出自我,获得价值的承认的。上一代的父母退休之后,价值感的丧失是个巨大问题。
“我还有用吗?我活着的价值在哪里?”他们的价值感,一定要有一个角色的附着,通过像工蚁一样源源不断地劳动才能获得。如果没有转向广场舞等其他兴趣,那么,只有获得另一种身份,如姥姥姥爷、爷爷奶奶,或许可以重拾尊严。
然而,中国正在从“群聚性自我”的时代走向“分离个体化”的时代,也就是说,自我正从“共生”状态走向“个体化”的状态。父母的生命轨迹,已经无助于孩子们面对当下的生活;父母的生存逻辑,已无法帮助他们应对这个世界。当父母还在要求继续共生,但新的一代已经开始拒绝,这时大量的冲突就会发生。
中央国家机关央务鹊桥服务中心主任、心理咨询师张旸,见到过三十八九岁还没有谈过恋爱的会员,大多还和父母住在一起。曾有一位阿姨在他面前表示后悔,说自己管得太多了,以致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不会和外人打交道。张旸劝这位阿姨早点放手,先从让孩子搬出去住开始。
阿姨回答:“你要是早跟我说十年,我肯定放了。现在孩子三十好几了,只能管到底了。”张旸更无奈:“你现在不放,十年前肯定更不放。”
在央务鹊桥组织的一个大型联谊会上,一位男孩引起了张旸的注意。男孩长得帅、个儿也高,好几个女孩有意结识。不料,过一会儿,男孩背后出来三位老太太。一个给扇扇子,一个给擦汗,一个给喝水。
张炀上前了解情况,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姥姥,还有一个是阿姨。
“实际上两代人都需要断奶。”吴小英说。年轻人需要自力更生、自己做决定;父母也要寻找自己的生活,不能再被紧紧捆绑在一起。
缺少爱的能力
“我不太愿意结婚的一个很大因素,是不想要我父母那样相处的模式。”江西女孩孟章说。她今年26岁,考取了婚姻家庭咨询师资格证,4年前来到美国修读法律。她说自己的家庭看上去挺温馨,实际不是很开心。
孟章觉得,父母的生活状态、思想差距越来越大。爸爸什么家务都不干,把妈妈当成保姆使唤。只要一吵架,妈妈不给他洗衣服,爸爸就认怂。妈妈则是家庭妇女,不化妆不打扮,自卑到不交际不应酬、不愿参加聚会。
爸爸玩摄影,用苹果公司的itunes比她还熟悉。妈妈连微信都不会,忘记所有的网上密码。爸爸爱学习,会上网看公开课,从建筑、音乐到心理,书桌边的笔记本摞得高高的。问到妈妈爱看什么时,爸爸会嘲笑妈妈,“她就爱看什么总裁的情人,全是那些网上言情小说。”
“妈妈没有真正感觉到,爸爸其实没有从思想上尊重她。爸爸可能看不起妈妈现在这个阶段。”孟章说。让她感到惋惜的是,妈妈是为了家庭和孩子做出牺牲,心甘情愿放弃了前进的机会。
两人初相识时,情况正好相反。妈妈考上了大学,爸爸只是普通工人。外婆看不上爸爸,觉得他没什么前途,便把妈妈关在屋里,禁止两人见面。妈妈跳窗户,跑去见爸爸。
事实上,50、60年代父母的婚姻选择中,完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是少数。大多数父母仍能实现小范围内的自由恋爱,甚至因上山下乡等历次运动,不乏“门不当户不对”、违抗父母之命的婚姻。
然而,尽管这一代父母因爱情结合,却缺乏爱的能力,不知道怎么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营造平等、共赢的婚姻关系。子女耳濡目染,发现父母的婚姻模式不令人满意,对于婚姻本身及自己维系婚姻的能力有了犹豫、迟疑。
李小强的爸爸,信奉的是“棍棒下面出孝子”。小学二年级时,学校要举办速算比赛,爸爸每天在家里给他出一百道四则运算题,规定时限完成,必须全对。只要有一道题算错了,就再出一百道。
如果还错,爸爸就拿出缝衣针,用一只手的手指捏住中后部,露出半厘米左右的长度,然后用另一只手紧紧抓住他,用针狠狠扎上无数次。李小强去厕所将手上的血洗干净,哭着继续回来做下一个一百道题目,直到全对为止。
对此,妈妈无动于衷。有时候,妈妈指挥,爸爸动手。妈妈说,“你该教育教育你儿子了。”李小强便知劫数难逃,自己主动脱下裤子。打骂常在厕所里进行,用那种老式衣架。粗电线外面包着绝缘塑料皮,很细,打起来会陷进肉里去,抽出一条条的红印。
“老一代的父母不习惯表达爱,不知道怎么去爱孩子,他们以为暴力才能让孩子们记住。”李小强说。
在湖北女孩杨依依看来,自己的父母属于应该离婚却凑合着过的那一类。两人本就性格不和,又不知道如何解决争端,在自己上大学后,两人渐渐连争吵都没了兴致,回避一切矛盾,进入冷处理、冷暴力状态。
比如,爸爸在外应酬,有时忘记告诉妈妈自己不回家吃饭。几次之后,妈妈的解决方案是,再也不理会爸爸,自己一个人吃饭。有时,爸爸准时下班回了家,却发现家里冷锅冷灶,连自己的那份饭菜都没有。
接下来,爸爸更少回家吃饭;妈妈也更有理由指责对方不顾家。双方渐行渐远。
有事情要告知时,杨依依必须各自发消息给两个人——即使是在同一个屋檐下,爸爸妈妈就连孩子的新闻也互不交流。积累下来的坏情绪需要疏解,爸爸时不时地大醉一场、妈妈时不时地大哭一场。然后,一切又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杨依依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这样,但有时她会发现,自己似乎不能避免这种沟通无能。谈恋爱时,她也习惯性将负面情绪憋在心里、一个人生闷气,而对方往往一无所知。
“中国青年男女缺少爱的教育,不知道如何谈恋爱、如何交往、如何维护一段关系。”心理咨询师卢悦说,“一方面对坏的婚姻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对好的婚姻又没有办法。”大龄未婚青年与父母的冲突,更加尖锐。
“真正的爱是什么?真正的爱是感受美的能力,是一种感受美好事物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对自然的四季、内心的风景和生活的本来面目的爱。 真正的爱的能力是一种稀缺资源, 包括知青一代在内的很多人比较缺乏。”孙沛东副教授说。
逼婚,其实是逼娃
有一次,一个省级卫视播出的电视剧中,出现了女孩未婚先孕的情节。画面中,妈妈陪着女儿去医院流产。在病房外的走廊,这位妈妈抹着眼泪、唉声叹气的。正在看电视的万玲阿姨,突然调转头对自己的女儿说:“如果你这样,我支持你生下来。”
万玲是湖南人,出生于1958年。独生女34岁,还没有结婚,成为一块心病。如今,她告诉女儿的是:哪怕没有感情,也可以随便找个男人先结婚,生个孩子,再离婚,“孩子交给我来带,不用你操心。”
“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不离婚当然最好。如果找不到,有个孩子更重要。”万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老公曾经不忠,她对男性已心灰意冷。婚姻对她的意义,在于一个合法途径取得的孩子。她逼婚,其实是逼娃。
在中国,未婚生育是违反计划生育法的。除了要缴纳高额的社会抚养费,还可能面临不能上户口的难题。在社会上,未婚妈妈仍然被歧视。但是,一个结婚证却可以解决这一切。这也是万阿姨最后的退路、没有办法的办法。
女儿不同意,这样对他人、对孩子都不负责任:“那我去精子库找一个,不也可以吗?”
让女儿惊讶的是,妈妈没有发火。万阿姨考虑了两天,告诉女儿说还是不行,“至少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谁”——这让女儿明白,妈妈在认真考虑这个办法的可行性,她提出的随便结婚、生娃再离的办法,不是心血来潮。
“我身边就没有没孩子的。实在生不出的,至少也会找亲戚、朋友抱(养)一个。说句不好听的,没有孩子,住养老院也没人看,自己死在家里都没人知道。谁会替你收尸?”万阿姨心有戚戚。
她看新闻,常有孤寡老人死在家中、被发现时已是累累白骨的消息。她学会用微信,将链接发给女儿,以示警醒。她家住一楼,窗外便是小区道路,人来人往,这让她感到安慰:“以后动不了,我站在这窗户口,找人帮我买两个馒头,总会有人应的。”
对未来养老的恐惧,几乎是她们这一代人的共同特征。“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的允诺,已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消失。原先国家托底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甩向市场,个体和家庭被迫接盘,“无论是父辈还是子代,转而回归家庭和私人关系,以寻求原先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所获得的对未来生活的安全感与确定性。”孙沛东副教授说。
2008年,万玲以国企全民所有制工人的身份退休,如今,每月退休金为2546元。她本来觉得还行,有从市属企业退休的朋友,还领不到1300块钱。但前几天,另一位朋友告诉她,这个三线地级市的养老院价格是每月3000元,她便有些不高兴,“不能生病,只够吃吃饭。”
养老,还是只能靠独生女儿。以后独生女儿靠谁?只能靠孩子。万玲坚信这一点。
当然,她的考虑还有不少。两人一起料理四位老人的后事,也比一个人对付两个人强。再过几年就60了,要趁自己身体还好,帮忙把小孩拉扯大。老公是位处级干部,刚刚退休,眼看着人情越来越淡,女儿再不结婚,这么多年送出去的礼金都收不回……
“转型期社会结构的分化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以及老龄化社会、独生子女政策等因素,加上政府社会保障的整体不足,这让在中国现有制度下,老百姓认为靠国家制度不能带来完全的安全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风险是依靠正式制度、同事朋友关系不能解决的,只能靠强有力的家庭关系来解决。这才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吴小英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中国,家庭能够承担很多职责:个体收入不稳定、通货膨胀的生存压力、住房医疗、赡养老人、看护医疗等等。这让家庭本身成为风险社会中个体寻求安全感的最终堡垒和依托,婚姻由此从个人的情感归宿变成过日子的支撑单位。
简单来说,很多中国人尤其是长辈觉得成个家更安全。如万玲一般的中老年女性,极力促成子女的婚姻。
他们害怕自己老无所依,害怕子女孤苦伶仃。“‘怕已成为他们人生字典上的一个关键字,成为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和时刻长鸣的警钟,并且自然而然地转嫁到下一代身上。”在专著《谁来娶我的女儿?上海相亲角与“白发相亲”》中,孙沛东这样写道。
在吴小英看来,转型期中国式婚姻焦虑的核心问题,还在于人们对婚姻动态性所导致的脆弱性认识不足,因而希望通过精心选择,一劳永逸地找到所谓靠谱婚姻的企图。婚姻的脆弱,一方面是家庭观念中个体主义的上扬,其次是中国特色的家庭制度的“无厘头”。
她举了一个例子,最近2个月来,有媒体报道上海市因为买房引起的“假离婚”现象明显增多。上海市实施最严楼市新政后,将非户籍人群的限购条件,从缴税2年而且已婚收紧到缴税5年而且已婚。 这些假离婚的人,可以避开限购之外,还能够买房避税,享受首套房的低首付政策。
“政府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家庭视角一定程度的缺失、或者说在家庭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一以贯之的逻辑,使得婚姻的外部环境和支持系统缺乏可持续性,不少政策甚至是以对婚姻和家庭的伤害和破坏为前提和结果,这进一步加剧了婚姻家庭在这个时代的脆弱性。”吴小英说。
然而,尽管婚姻本身风险和脆弱性日益增大,但是,似乎只有婚姻,是长辈们对抗人生不安的唯一方式。
【父母的爱教学课件】推荐阅读:
1200字父母的爱作文06-29
写父母的爱的作文字09-14
关于三年级父母的爱作文10-11
描写感恩节作文:理解父母的爱09-21
关于父母的爱的作文500字09-30
3年级父母的爱作文500字11-09
小学生三年级父母的爱作文08-05
初中生感恩父母的爱作文500字08-31
父母对你不一样的爱作文500字06-18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300字-父母的爱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