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开始读书笔记

2024-09-25

设计的开始读书笔记(共11篇)

1.设计的开始读书笔记 篇一

回想起来,不觉中自己在教育战线上耕耘已有十余载,在教育教学中收获的过程中时常会伴随着困惑,也常听到老师们在感慨:新教改让我们转变角色,我们教师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给了他们自主的权力,而他们却时常见着老师偷偷把头低下,失去了最起码的礼貌;走廊里,老师苦口婆心地告诉要静、礼 ,可还会有人被告之违犯纪律;操场上,扔纸的同学刚被教育完,可另一学生又会“不小心”演绎着近乎相同的事件;在运动会结束时,老师们对操场的垃圾杂物,不仅要怀疑,到底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这时就会向往一种教室内书声琅琅、走廊里井然有序、操场上文明礼仪的书香校园。这种矛盾一直漫延着……

假期,我有幸 拜读了朱永新博士的《改变,从阅读开始》这本书。它对我的影响不能用某个词来概括。它如一股无形的力量撞击了自己的朦胧的意识,如一股清香的甘泉从心田流过,那么纯净香甜;又如一束阳光射进自己的心窗,使我找到教育的方向。无疑它改变了我的教育的历程……是呀,朱教授让自己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而又没有找到的道路,那就是阅读。

正如朱教授所言:“没有阅读就没有精神的发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她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

听了朱教授的讲座,我感到我们做基础教育的太需要阅读了,阅读会让我们豁朗,阅读会改变我们的校园。会让孩子们滋生纯洁的心灵,会让课堂中成长智慧之花,会让校园文明礼仪,更会让我国的文学珍宝接传下去,且赋予我们新的民族精神。于是我想, 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就从我开始吧 !

2.设计的开始读书笔记 篇二

一、记录读书过程

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因此,读书笔记应成为真实记录学生阅读史的载体。透过学生的读书笔记,我们要能看到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进度和概括能力等情况。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每周读一本书”课外阅读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书一个小时,同时要简单记下每天的读书过程,内容主要包括书名、阅读进度、阅读时间、主要情节等内容,也可以适当摘录一些优美的语言材料。例如我班一个学生某一天的读书记录是这样的:“2014年9月2日,星期二,《时代广场的蟋蟀》第一章,约3000字,读了半个小时。第一章主要写了可怜的玛利欧周六晚上替爸爸照顾报摊,整整一个晚上,只卖掉了十五份报纸和四份杂志。”记录读书过程,学生需要回顾故事内容,内化和运用文本语言,进行简要的总结概括,这其实就是一个反思和成长的过程。真实记录是基础,坚持每天记录是关键。

二、写下点滴感受

对于一本书而言,能触发读者思考的地方有很多。因此,教师不妨指导学生及时记下读书时产生的思维火花、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批注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注重训练他们学会运用批注,聚焦精彩句段,圈圈点点,把有感受的地方画出来;联系自身和生活想一想,把思考和发现及时记录在读书笔记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键是要有感而发。如读《时代广场的蟋蟀》中的“玛利欧拉出了一张面巾纸,把蟋蟀放在上面,然后又拿了一张,用来掸掉它身上的尘土。他轻柔地拍弹着蟋蟀坚硬的黑色外壳,还有触须、六条腿和翅膀”,有学生圈点了“放在上面”“掸掉”“轻柔地”“拍弹”等词语,同时在读书笔记本上写下“这几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玛利欧的善良和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三、迁移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读书,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还要引导学生迁移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两个角度关注作者的写作方法。比如,我班一个学生根据朱自清先生《匆匆》中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句子进行仿写,写下了“凝视的时候,日子从目光中溜走;谈话的时候,时间从语言中溜走;嬉笑的时候,时间从笑声中溜走”。学生从文本局部细节入手,不仅学会了排比句的写法,更感受到了时间的易逝与珍贵。再比如,我在班级开展“同读一本书”读书活动,要求大家在两周之内读完金波先生的《乌丢丢的奇遇》,同时完成一个创意读书笔记———模仿小说写一个章节。学生是善于模仿的,学生是喜欢想象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才情,他们写下了 《强盗感动了》《皆大欢喜》《蓝天下的小鸟》《自信的小乌龟》《挺立的玉米》等创意作品,从整体结构入手,迁移写作方法,文笔生动流畅,丝毫不逊色于作家。

3.《教育从爱开始》读书笔记 篇三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爱是儿童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也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从爱开始》使我感受到教育工作者对爱的传播责任重大,我们应该让人世间的真善美和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爱,在师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学会团结友爱、乐于助人、作为老师应该无限深情地去爱每一个学生,包括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孩子,才会赢得学生的真情回报。唯有爱学生,学生才能跟你心连心,才能把自己碰到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跟老师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4.设计的开始读书笔记 篇四

人生40,我们已不知不觉地步入了人生的另一个新的阶段。对于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人来讲,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他们面对的巨大挑战。

作者对步入40岁的人生,构筑了一个不以青年人为中心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40岁,依然是生活的主宰,经历过,才有了自己更明确的目标,也懂得如何去平衡和实现这些目标,他们已然能够触碰到命运的走向,适度掌舵着自己多重的`命运,不断踏实地生活体味,让人发散出前所未有的淡然与随意。

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精彩或是经历,每个人有不同的观念和理解,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始终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人生到了40这个阶段,各方面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经历丰富、思想成熟、人脉更广等等,如果能认识到这些优势并且好好利用,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高起点。

人到四十会有许多的力不从心,也会有些因为经验和积累而做起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身体上的衰退和心智上的成熟对每一个人来说虽不能成正比,但不可否认的是世事难以完美,本书中40岁才开始的人生是有前提的,至少你积累了无论是金钱和人脉,知识和经验。

这样你才能自信地说你可以开始你40岁后的人生。人常常在四十岁不惑的年纪里迷失和彷徨,这本书给出了一些你可以慢下来静下来开始做的理由。让你对今后可以不慌不忙。

生活对人很公平,我们投入多少,它就会给予我们多少回报。脚踏实地的向前生活,人生会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进入重新开启模式,随时向人打开一个全新世界,只要拥有一个单纯向上的心。

四十开始,应更科学高效:把阅读当成习惯;珍惜自己的朋友,固定几个爱好,需有一个人生规划,近期,中期,远期;远离与人生无关的事情;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敢于打破框框。

本书给了大龄青年很好的鼓励,年龄不是问题,只要你有目标且用对方法,努力的用心去做,会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40岁已不再年轻,但也不要焦虑,你还是有时间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只要你辛勤的付出,就会有所得。

荣格说的:“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常常从四十岁开始。”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那四十岁只是行程的一半,我们用前一半来积累经验,用剩下的一半来创造新的人生。

对于自己的人生,不管过去,当下还是未来,都要学着给自己规划,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生活,脚下走的每一步便可安心,因为知道有个目的地,就在前方。自己就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

不要惧怕慢慢老去,当年龄不再成为我们束手束脚的障碍,那么人生,每一天都会如初生一般,充满活力和新鲜感,充满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持续为之奋斗的动力。

5.设计的开始读书笔记 篇五

08011226-梅路遥-会计085

一、本科论文一般包括哪几部分

1、封面:包括学校名、题目、作者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老师姓名、完成时间等。题目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字,有特殊要求的可加注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摘要字数一般为300个字左右,关键字3-5个,列在摘要的左下方。摘要和关键词是对毕业论文研究课题的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结论的概括性综述。英文摘要的内容要与中文摘要的内容相一致。

3、目录:目录可按二级或三级标题编写,要求层次清晰、设计美观;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附录也应依次列入目录。

4、文本主体:文本主体一般包括引言、正文与结论三部分,引言部分是论文的开头部分,它写在文章的最前面,用来说明你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这部分很短,常用一小段文字表述,但要注意的是,不要与你的摘要重复。摘要是简要地说明你的文章写了什么,而引言是说明你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侧重点不同。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作者要对课题的内容及成果进行详细表述、深入分析和充分论证;结论是对整个毕业论文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见解或建议。具体规范要求如下:

(1)标题:毕业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清晰规范

(2)注释:毕业论文中引述别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时必须注明出处;有需要解释的内容,也可以加注说明,注释可采用脚注

(3)量和单位:文中出现的物理量和单位符号要求符合国家标准

(4)插图:曲线图、示意图和照片在正文相应位置放置,并写明图号和图题,图号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字体为宋体小5号。

(5)表格:表号和表题放在表格上方正中位置,表号后空一格书写表题,字体为黑体小5号。

(6)数字:毕业论文中的测量、统计的数据及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

5、参考文献:按文献的拼音或者顺序,列在论文正文后面,先中文后英文;

6、致谢:在文章结尾处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工作过程中曾给自己以直接帮助的指导教师以及相关人员表示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作风。

7、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或有参考价值的内容,主要包括设计图纸、原始数据、计算程序及说明、过长的公式推导等,其中设计图纸可另附。

二、本科毕业论文与硕士毕业论文的结构差异

硕士毕业论文的一般结构包括引言、文献回顾、理论阐述、案例、结论这几部分,所以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硕士毕业论文需要的创新能力和专门的研究能力也较高,需要提出新的见解,而本科毕业论文只是要求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三、文献综述撰写应注意的问题

1、文献综述应紧紧围绕研究问题,所引述文献应与课题直接相关,相关性要强

2、文献综述应突出综述二字,尽量避免大量引文,内容要精炼

3、文献综述所引述文献应尽量是原文,尽量避免引用他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转述

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4、文献综述所引述文献应有所选择,尽量来自政府、专业的学术研究机构、有影响的正式出版物及有影响的专业人士等

5、文献综述所引述文献应有所选择,尽量是最近5年一10年的6、文献综述所引述文献应有所选择,尽量是重要文献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7、文献综述应有述有评,对所引述文献应做提炼、分析,尽量避免对所引述文献只做一般性简介

要围绕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

8、文献综述应建立在大量的文献检索、查询与阅读的基础上,做到资料翔实,避免内容干瘪。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9、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即做到由远而近先引用关系较远的文献,最后才是关联最密切的文献。

10、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11、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应注明来源,模型、图表、数据应注明出处,不要含糊不清。

12、文献综述最后要有简要总结,表明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四、分析评价本科论文的优缺点

优点:相对于硕士论文来说,本科论文更加容易理解。能够衡量学生是否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是否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从而表明学生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缺点:相对与硕士和博士论文缺乏创新,也不能掌握专门的研究能力。

五、分析评价硕士论文的优缺点

优点:能够衡量学生是否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从而表明学生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缺点:相对于博士论文,缺乏创造性成果,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还是缺乏的。

六、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从一般的抽象概念和原理出发,通过逻辑分析推断出结论。实证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归纳法,是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对假设进行验证以求得近似正确结论的方法。

1、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是一种描述性研究,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材料,从而形成对某一问题客观、科学的认识。

《家族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对家族企业定义的主流看法、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基础上的扩展、家族上市公司的界定、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模式等等采用大规模普遍调查的方法,国内家族企业治理实例、瑞贝卡和罗顿两家公司情况介绍采用个案调查方法、样本选取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宁波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调查分析》中宁波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分析、采用大规模普遍调查的方法,2.相关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也是一种描述性研究,目的是了解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

《家族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绩效的实证研究》中民营企业与家族企业的关系、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高管层报酬与公司绩效关系、净资产收益率的单因素回归分析、每股收益的回归分析

《宁波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调查分析》中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3.行动研究方法

6.设计的开始读书笔记 篇六

关键词:荒原狼,荒唐,永恒,爱恋

久闻黑塞的《荒原狼》一书, 却迟迟未敢触碰, 对于超现实主义且带有很强的心理分析色彩的文字, 我往往敬而远之, 只怕自己涉世尚浅, 在书中陷得太深。前些日子拿起这本书, 翻了几页便被吸引进去, 到底是没能逃脱。一本好书可以让人回味无穷, 几天的心绪都为之飘忽迷乱, 沉醉在这种审美体验中, 《荒原狼》便是如此。

千面一身

人有多少个灵魂?在哈里看来, 他的内心中有两个对立的灵魂, 一个属于人, 一个属于狼。不同于擅长逢场作戏、圆融善变、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那些所谓的会做人的人, 哈里的两个灵魂是对立的, 互不相容的, 每当人性的一面使哈里衣冠楚楚彬彬有礼地站在人前讲话时, 那双属于狼的眼睛就在他的身后冷眼窥探着, 仿佛下一秒就要撕破他的头颅, 露出狰狞的面容, 将整个世界吞入血盆大口之中。每个人的心中都隐藏着一只荒原狼, 如果说人的存在是本我, 那么狼的存在就是自我。这个自我是多面的, 不仅仅有狼性, 可能还有猫性、狗性、狐性、蛇性……人本非人, 每个人都是千面之身, 张扬哪一面, 压抑哪一面, 由我们自己掌控, 但这并不容易, 我们被这个世界的“标准”束缚, 本我只能是人性的, 于是我们把自我中的不属于人性的东西一概否决, 不愿意多做了解, 千面之中恐怕只认识到了屈指可数的几面而已, 而回避了那么多的选择, 把它们统统归于面目可憎的狼性。然而, 就算是再刻意逃避, 当本我和自我冲突不可调解时, 人生就陷入痛苦的深渊, 也许我们会如哈里那般, 将自己的生命悬在一把可以割喉的剃须刀上。

笑对荒唐

“可怜的人, 真可怜, 看他那双眼睛, 他不会笑。”哈里的痛苦来自于他太过清醒, 精神方面的高度发达压抑着他的物质生活不断萎缩, 他看透了战争、艺术、性爱, 他只接受超验的审美, 如此一来, 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追求的享受, 在他看来都是庸俗的、糜烂的、不可饶恕的。然而, 他被自己的灵魂戏弄了, 他在魔剧院持枪射击公路上的汽车, 他在假面舞会上与各型各色的女伴跳舞, 他与妓女玛利亚夜晚的缠绵, 这些都使他感受到了无比的快感, 人类潜意识中保留的最原始的冲动将他出卖了。世界本来就是荒唐的, 那些最高尚的情感和体验只存在于精神世界, 如果执念于此, 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哈里在幻境中见到他崇拜的歌德和莫扎特, 他们有着高尚的精神世界, 创作出最伟大的诗篇和乐章, 同时也能在现实生活中安然生存, 他们喜欢开玩笑, 喜欢孩子般玩耍, 也会听一些扭曲刺耳的舞曲。对于这一切, 渡边淳一在他打造的复乐园中给了我们一个响亮的回应:“Et Aiors” (那又怎样) 。太过执念除了折磨自己别无意义, 既然看清了那些荒唐, 何不对它大笑, 用幽默来回应, 来解脱。

冷色调的永恒

伟大的人总是孤独的。在迈向不朽的道路上, 人总要忍受种种痛苦和孤独, 哪怕只是一小步, 也会异常艰难, 如同刀尖上起舞。永恒的触感是冰凉的, 永恒没有来世, 只有今生。在晶莹透亮的上苍之冰中, 没有日月星光, 没有男女长幼之别, 没有大喜大悲, 下望人寰处, 一切喜怒嗔痴都似一场闹剧, 天上的人们安详地看着, 或点头, 或打盹。如果这是永恒, 我宁可不要。这种看似精神超脱的境界难道不是把自己带入另一个地狱, 一个更隐蔽, 更冷酷无情的地狱。哈里在渴望成为不朽者的同时, 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甚至扭曲, 倒是帕勃罗活得更为从容, 或许是他明白, 绝对的精神的存在是无法实现的, 或许从来没有什么永恒, 正如歌德所说, “在永恒之中, 你要知道, 是没有时间的;永恒只是一瞬间, 刚好开一个玩笑。”

灵与肉的爱恋

爱情是愈合伤口的良药, 无论是精神上的相通相融, 还是肉体上的放纵欢愉, 都能让人忘却烦恼, 忘却自己。哈里对于他已逝的妻子的爱是理性的, 可以想象他对他的妻子应该是既爱慕又尊重;对于他长久未见的情人的爱是人性的, 他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 会因为长久未去看她而有少许自责不安;对于玛利亚的爱是狼性的, 是体内的荷尔蒙引发的情欲使他不能自已, 他不需要对他的行为负责, 只需尽情享受。赫尔米娜与她们都不同, 她是哈里心中潜藏的阿尼玛, 是哈里自身的观照。赫尔米娜充满智慧, 能够洞悉哈里的一切, 其实她也是一只荒原狼。不同于哈里想要把自己与世界隔绝, 赫尔米娜把自己融入世界, 在狂热地扭动着身体的人群中, 在靡乱的酒精气味中, 在揉碎人心的爵士乐中, 她戴着虚伪的面具, 而那面具后面的獠牙只有同为荒原狼者才能看到。赫尔米娜既是哈里爱恋的人, 又是哈里的精神导师, 甚至就是哈里自己, 她口中说出的话如同哈里自己的语言一般, 以致最后哈里杀死她时一度怀疑, 这是她的最后一个命令, 还是他自己的想法。哈里将无数个自己化为棋子, 赫尔米娜也许只是那众多棋子中的一个。人生本来就是自己与自己博弈的一局棋盘游戏, 我们要做的, 就是学会微笑着玩好这盘棋。

7.设计学概论读书笔记 篇七

袁一民

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状

设计的渊源是伴随“人类开始学会制造工具”而产生的。早期就有关设计经验的总结,如中国的《考工记》和古罗马老普林尼(plin the Elder)的《博物志》,都可以视作设计学的最初萌芽和起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被学者们作出思辨的归纳和理论的阐述,则是20世纪以来的产物。

“设计”源于西语design在现代汉语中的反映,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早已有了相对应的词义。《周礼„考工记》即有:“设色之工,画、缋、锺、筐、幌。此处“设”与拉丁语“disengnare”的词义“制图”“计划”完全一致。从各自的语言背景,文化背景来看都毫无异意,这就说明了“设计”作为人类生活行为的共性特征。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是一种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1.设计学的研究范围

设计学是一门产生于20世纪的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设计与物质的产生和科学技术本身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与特定社会政治、文化、艺术之间也存在显而易见的关系,所以设计被视作一种物质文化行为,而设计学则是既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又有人文科学色彩的综合性的专门学科。

8.读书笔记基础图案设计 篇八

第二章 图案艺术法则

一、图案的形式法则

统一与变化

对称与均衡

对比与调和

调理与反复

动感与静感

节奏与韵律

二、图案的色彩法则

(一)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二)色彩的冷暖

(三)色彩的协调:A改变其中一块色块的面积,使色调更加明确B两种色彩同时调如一种无彩色,如黑色、白色、灰色,分别可形成暗色调、粉色调、灰色调,这些色调是画面对比变得柔和C亮色彩同时调入色环之中两色的中间色,这样可是画面形成自然的临近色或同类色渐变效果D用中间色如黑色、白色、灰色、金色、银色对表现对象进行勾边处理,也是色彩调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色调:色调从明度上区分可以分为亮色调、灰色调、暗色调或低调、中调、高调;从纯度上区分有艳色调、灰色调、粉色调、纯色调;从色性上区分可分为暖色调、冷色调、中性色调;从色相上区分可分为黄色调、蓝色调。我们多以其最明显的色彩倾向称呼画面色调。

(五)感觉、情感、色彩联想的抽象形和色表现

1、感觉的抽象形和色表现:

(1)味觉的抽象性和色表现:人们的味觉是与人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如黄色和黄绿色能让人联想到酸的柠檬和未成熟的果子,因此这种味觉的抽象形具有很尖锐的刺激感;橙色、红色能使人联想到成说的、香甜的橙子和苹果,因此这种味觉的抽象形具有圆形感和平滑感;红粉色、浅褐色又能让人联想到香气扑鼻的熟食品,因此这种味觉的抽象形也具有圆形感。

(2)听觉的抽象形和色表现:由声音的刺激所产生的色彩联想叫“色听”。看和听都是通过波来视线的,看通过光波,听则通过声波。因此他们都有波的特性,都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优美的音乐让人痛起来舒服和惬意,和谐的画面也会给人心灵滋润的感觉,就好像马蒂斯所说的要让人们看自己的画的时候,就感觉好像坐在安乐椅上舒服。

(3)触觉:热:橙色和红色的暖色系列,对应的抽象形应是带有稍许棱角的圆形。

2、情感的抽象形和色表现

3、色彩联想的抽象形和色表现

红:凸显个性、热情洋溢,具有强烈的自信和积极向上感,能让人感到兴奋、活泼、热情、健康

黄:荣耀与成熟,具有超凡脱俗、高贵和神圣感,能让人感到轻快、辉煌、充满希望、轻盈自在蓝:神秘、宁静和现代感,容易让人感到寒冷、恐惧和悲伤。

(六)色彩的装饰性特点

三、图案的造型法则

点:两色或暖色的点看起来具有膨胀的感觉,暗色或冷色的点具有退缩或变小的感觉。小点具有柔和感,中形点具有花哨感。点还有空间呼应作用,及两个一定距离的点,其空间呼应作用表现在可以链接观者的视线,是观者从心理上对点产生链接的效果(平面上三点能给人以三角形的感觉,北斗星的点能给人以勺形的感觉)。两个大小不同的点其注意力首先在大

点的一方,然后在向小的一方转移。点的等距排列产生线感,点的大面积等距排列则产生面感。点能够造型,它的形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圆形、方形、三角形、星形、米字形、不规则形、任意性。

线:线的造型是最快和最直接的造型。不同的线造型能够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直线是男性的象征,具有简单、明了、直率的性格,能表现出力量的美:粗直线能表现出稳重和粗苯的感觉;细线能表现出秀气、敏锐和神经质的感觉;锯齿形直线具有焦虑不安定的感觉;垂直线具有严肃、庄重、高尚、强劲的感觉;水平线具有静止、安定、平和、寂静的感觉;斜线具有飞跃向上、冲刺前进的感觉;用尺字画的线是一种无机线,具有冷漠、坚实的感觉。直线在空间性格上:粗长的时限能给人一种向前突出的感觉;细而虚的直线能给人以一种退宿的感觉。线的感情内容是因线的力度、速度、方向、旋转等决定的。

面:如正方形能强调垂直线与水平线的效果,能呈现出一种安定的秩序感,可以给人以简洁、安定、井然有序的感觉,是男性性格的象征;曲线几何形的面比直线型的面柔软,有理性秩序感、如圆形,他是一种最完美的形,但有呆板、缺少变化的缺陷;扁圆形或椭圆形的面,即具有圆形的规整性,又有长、短轴对比变化的特点,容易使观者产生兴趣,在心理上给观者一种自由整齐的感觉,自由曲线形的面的特征不具有几何秩序的面的特征,但它能充分体现作者的喜好及个性,是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造型,也是女性性格的典型代表,可以给观者优雅、充满魅力和带有人情味的温暖感觉,但是这种形状如果处理不当,易出现一种散漫、无秩序、繁杂的视觉效果;偶然形成的面是不能随心所欲产生的图形,他具有新奇、自然的美。

(一)基本外形变化:夸张、变形、概括、取舍、寓意

(二)外形装饰、内部装饰

1、外形装饰:点、线、面装饰手法

2、内部装饰:添加、寓意、巧合、黑白转换、透叠、点线面装饰等

第三章图案的技法与表现

一、图案的技法

(一)语言技法:点绘法(喷绘法、牙刷弹绘法)、线绘法、面绘法

(二)用笔技法:平涂法、晕染法、撇丝法、拓笔法、平擦法

(三)肌理技法:

1、纯肌理:皱纸法、撒盐法、撕纸晕色法、流色法。

2、专业肌理:蜡染法、流色法、推色法、透明水色法、透叠法、仿蜡染法、皱纸拓印法

二、图案的表现

(一)黑白装饰表现

1、黑色:与沉静、压抑等心理以及季度严肃、悲哀的气氛或死亡的场面有关,色彩心理联想较为消极。因此黑色在视觉上是一种消极、低调的色彩,具有保持画面稳定性的作用。

2、白色:白色即是太阳发出的光的颜色,也是冰雪的颜色。因此白色的色彩心理联想是不稳定的,它即使清洁、纯净、高雅的代表,优势恐怖的象征

3、灰色:相对稳定和安静的。

(二)彩色装饰表现

(三)色彩处理

1、浅色底与深色主物体:剪影,背景是亮的,主体是暗的2、中间色底和主物体:主体浅于底色或深于底色,形成受光或阴影的效果。但是这种处理方式需注意主体形象的明确,以免使底色与主体、主体与主体之间形象模糊不清。主体与底色的区分往往要用纯度、冷暖、色相的对比和勾线的方法来实现。

3、深色底与显色主物体:越是主要的越亮,越是次要的越暗。

以上三种情况说米在图案表现时,必须掌握好底色与主体、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明度关系,以及渐变、对比、简繁互衬,欧泽,画面会出现不适应的过渡或整个图案的不完整。

(三)色彩着色方法

1、平涂底色着色法

9.设计的开始读书笔记 篇九

一、养成作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大凡人们读书, 只贪图一时的心领神会, 与作者一时的思想碰撞, 心灵交融的莫大快感, 从而忘记了读书的另一重要的目的意义, 即消化、吸收。学生尤其爱犯这类毛病。要想培养学生作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

1、明确作读书笔记的目的意义, 培养兴趣。

教学之中宜首先给学生讲明作读书笔记的目的及意义来激发他们的巨大热情。实践证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认识提高以后, 作读书笔记就不再是他们的任务和负担, 而是兴趣之一。其次用名人作读书笔记的事迹来激励他们。如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 在大英图书馆一坐就是数十年, 作读书笔记手稿达40万余页;欧阳修平生手不释卷, 一有心得、灵感就付诸笔端, 哪怕身处“三上” (马上、厕上、枕上) , 亦不例外。最后还得让学生明白, 很多文章的写作均来自于引用或转借他人所作。如宋代黄庭坚领导的江西诗派作诗就有点铁成金的作法, 就是大量借鉴前人, 再化腐朽为神奇, 成就自己的作品。近代甚至有人提出“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偏激观点, 抄虽不足取, 但适当引用确能使文章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大量名人的事迹必将激发学生的热情, 促进习惯的养成。

2、耐心指导, 养成习惯。

教学最初可以给学生布置定期检查读书笔记的任务, 以后逐渐培养只要读书就须作笔记的习惯。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 关键的一环还在于对其运用上, 在作文检查上可以对学生运用读书笔记的地方写上鼓励的话语, 如“此处引用得当, 乃画龙点睛之笔”;“名人言行, 是大家永远的表率”;“名人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你以母亲的背影为题材仿写了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 感情真挚, 催人泪下, 不失为一篇成功之作”。通过批语, 学生尝到写作的成功感, 得到意外的惊喜, 既激发了他写作的激情与兴趣, 又让他真正地认识到读书笔记的作用, 养成读书必作笔记的良好习惯。

二、指导作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关键一点要体现读者对作品理解、吸收的深度、广度, 原则上要做到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做到所选内容为自己喜欢、接受, 能为自己所运用。

1、原文摘录。

首先是摘录优美的词句。描写性的词句栩栩如生, 能让我们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议论性的词句使人感觉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成语言简意赅, 耳熟目详。俗语雅俗共赏, 简明易懂;名人名言, 如黄钟大吕, 谆谆告诫, 使人信服, 无可辩驳。一篇文章优美语句使用得当而且较多, 让人感觉作者才华横溢, 文采飞扬。摘录词语可以分别归类:如描写景物的句子可归一类, 须知一切景语皆情语, 许多文章皆须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 来勾划意境。写人类词语可归为一类, 要想使人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果没有恰当的语句组合, 准确的词语表达那是很难奏效的;要想表达胸中喜怒哀乐得失懊悔, 若没有抒情语句的导引, 纵有万丈豪情在胸, 出口也将黯然失色。须知写作的最好的老师就是他人留给我们的优秀作品, 那是我们写作的范本。

其次是摘录优美段落。作文中的开头俗称凤头, 凤凰的头部, 小巧玲珑, 美丽动人, 作文的开头亦然。俗话说好的开头即是成功的一半。读书遇到好的开头, 要特别留意, 有的段落增之一词难免蛇足之嫌, 减之一词则意犹未尽, 只有长久把玩, 方能品出个中滋味。作品的过渡段落, 具有承上启下的功效, 寥寥数字能联结全文自成一体, 是我们写作极佳的临摹本。作品的结尾俗称豹尾。有的结尾言简意赅, 收束全文落落大方, 决不拖泥带水;有的结尾点明中心, 抒发感情, 热烈奔放;有的结尾点到为止, 言有尽而意无穷, 令人遐想不已。各自不同的优美段落, 自有其特色, 宜原文摘录, 做到时时回头翻阅, 既节约了时间, 又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知识。虽然我们有很多写作技巧、理论值得探寻, 但若抛开具体的句子、词语, 一切技巧、理论俱无从谈起, 若不是平时的厚积, 焉有关键时刻的薄发。

2、摘录大量事例。

有些特殊的文章不但要引用优美的词句, 还要使用大量的事例来证明。实践出真知, 事实胜于雄辩, 特别是议论文, 如果平时缺少积累, 缺少搜集, 那是很容易陷入理论空谈的泥潭。摘录中可以是原文摘取, 也可是概括性地简录;对某些具有共同特点的事迹还可以分组归类收集, 如名人求学类:马克思、毛泽东等人发奋读书的故事;鲁迅少年时在书桌上刻下“早”字作为座右铭;如立志类:唐代李白受铁杵磨成针的启发而发奋学习的故事;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事例搜集多了才会让我们写作时顺手拈来, 左右逢源。

3、勤写中心思想、段意。

文章的中心思想即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目的及作品的主要内容。我们读一篇文章首先就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不断分析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构思立意能力。一篇文章也只有思想正确, 立意高远方能称有价值、有意义。写读书笔记就是通过认真阅读文章, 掩卷精心总结, 书中自与古人会, 找出作品主旨, 对思想上与作者暗合之处、争议之处、值得借鉴之处尤其需要记录下来, 它不但是写作引用、借鉴的内容之一, 也将是自己记忆长河中的珍宝。文章的段落即文章的线索、脉落, 即作者的构思、作品的谋篇布局, 从中获取大量的写作技巧。

通过总结文章的中心、段意, 学生不但会积累、吸收他人大量的思想观点、写作技巧, 也是语文学习中的一次阅读训练, 收获必将不小。

4、勤写心得体会, 捕捉写作灵感。

10.设计的开始读书笔记 篇十

《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以分析现状和问题开始,分别从规划原则、交通规划、公共配套设施、景观空间、住区管理模式等方面详细讲解了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了传统的住区规划设计和与城市孤立的理想式小区规划是难以实现的,只有在规划小区时充分考虑住区与城市的良性互动,才能建设成适宜居住、相对开放的小区。下面从几方面来总结自己的阅读笔记:

一、现实问题和原因分析

道路规划方面,住区道路系统破坏了城市的路网肌理,同时住区交通空间的封闭,造成城市路网稀疏,干道交通负荷过大,住区出入口交通拥堵,导致居民出行不便;公共配套设施方面,现行规范对住区分级配套的要求与商品房住区开发模式相矛盾,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合理界限尺度不够完善,配套设施作为销售卖点,盲目建设大规模、豪华的配套设施;景观空间规划方面,住区级的绿地和活动场地缺乏、公共景观资源被开发商“掠夺”,住区景观设计脱离周边的景观环境,造成使用率低等等。

以上问题是目前大部分住区规划中都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了住区的封闭建设上,这种规划建设模式忽视了住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应起到的作用和肩负的责任。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开发商追求经济利益、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土地权限归属不明确等等,因此本书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一系列的设计原则,使住区能和城市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产生良性互动。

二、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要遵循住区路网有机地融入城市路网中、引入城市公共交通、成为城市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原则,根据城市支路的密度间距、入口的疏散通畅程度和居民出行的合理步行距离设计合理的“居住环境区”,使得住区的道路建设能够有机地融入城市路网中。

再向住区内深入,引出了“生活次街”的概念,不仅起着承载交通的作用,同时是居民日常生活起居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活力的载体,往往是整个住区中最有活力的地段,以公共设施营造“生活次街”空间、以景观资源丰富“生活次街”氛围、以建筑变化塑造“生活次街”界面,这是塑造“生活次街”的三种主要方式。

除此以外,还要注重住区与公共交通系统的结合,住区道路规划中要引入公交汽车的规划,方便居民生活,总之,住区交通规划要适合公交服务。

位于城郊的住区,适宜发展成围绕车站的紧凑而且具有综合用途的捷运住区,以其便捷的交通、多变的步行空间、近距离的商业中心吸引市民从市区迁移到城郊的住区。

三、公共配套设施规划设计

公建配套设施要按照从城市整体的角度配置、利于城市共享的原则、住区公建配套的应对城市复杂性原则、商业配套按照购物周期分级,从城市整体的角度配置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同时需要把克式中心地理论、G·费德分级构成理论、邻里单位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可以同时考虑到居民需求、设施供给、城市区位、交通出行等各种因素的住区公共设施配置原则与方法。

住区中的商业设施方面,由以日为购物周期的商业设施和以周为购物周期的商业设施组成,按照购物周期配置商业设施的商品内容,按照购物周期配置商业面积及位置,按照购物周期配置商业的出行方式,按照购物周期配置商业设施的形态,商业设施的配置要与城市道路交通分级紧密结合,大部分商业设施要设置的外向性。

从城市的角度考虑商业种类,有餐饮设施、日常必备型配套、阶段性商业配套、文化类商业配套、零售型商业和传统型商业,分别有不同的布局和选址需求;为了应对住区商业的生长性和城市的复杂性,住区的商业用地要预留发展用地、考虑建筑功能转换的可能性。对于住区商业的开发及物业管理方式要从城市竞争的角度出发,根据住区周边城市情况,对商业设施分期建设、分期招租,注重住区商业业态的培养和引导。

不同的住区商业形态与城市的互动方式也有区别,独立型的商业设施由于形体与住区分离,将周边面向城市开放加长与城市的接触面,从而获得与城市的良好互动;步行街型的商业设施沿住区的主要道路或城市支路开发,与城市也能良好互动,同时利于形成住区内的良好文化环境;沿街型的商业设施由于延伸至住区内,人车混行,因此沿街型商业设施来往人流较多,富有活力,即“生活次街”。

住区教育设施的规划设计,不应只是开放商配套的责任,这种方式应该变革,政府部门要加入其中进行配建审批等等。扩大教育设施规模、防止教育设施的空置化、尊重住户对住区教育设施的选择,可以加强教育设施的规模和服务半径与城市的互动;住区中各类义务教育设施应具有独立地块,其他教育设施可以和公共设施合并,并在使用功能上可以具有多重性和复合性,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位置要与居民生活区分开设置,以排除环境噪声对居民生活区的影响;教育设施的开放和共享有利于节约土地、可持续发展,可以避免很多教育设施封闭带来的问题,因此值得提倡。

四、景观空间规划设计

景观空间的规划设计要遵循住宅中绿地、活动场地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中,反映并保护基地环境的景观特质的设计原则,横向方面,要在空间上、视觉上、人的活动上,住区的景观空间与城市发生着种种联系与互动;纵向方面,是对城市文明的承载与延续,包括人文的与自然的两方面。

从横向互动上来讲,住区要制定相应的规划管理机制,住区中的景观活动场地应纳入城

市公共空间进行总体规划与实施,提供开发、建设和维护几方面的资金支持以及法规、政策的支持;同时要注意住区中的景观空间与城市共享,即住区的景观空间要有“可见性”,从一些小区的主入口经过就可以看见住区精心营造的景观,改善了城市面貌,住区的景观空间还要有“可游性”,公共空间在城市公共生活中要有物质形态的联系与时间感知的连续,关键在于人的生活动线的连续,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形式联系,促进住区景观的“可游性”是保证城市空间连续而丰富的必备条件。

从纵向互动上来讲,要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加以保护和利用,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顺应自然的水体环境、保护原生的树木景观;同时保证对地段景观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承,如对地段记忆的保留、对城市文脉的延续等人文因素。

住区应提倡景观优先的设计原则,围绕住区的特质景观展开的公共活动空间才是整个住区的精髓,也正是这些公共景观空间使得城市的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五、结构与管理模式

规划结构采用“新三级”模式,即住区—“居住环境区”—“邻里院落”的原则进行规划,“居住环境区”的建立是这个三级体系成立的关键,是一个对城市车辆完全封闭的、安静与安全的纯居住区域,保证了与城市互动和居住环境质量的兼顾。由于住区级是开放的,该三级体系涉及到管理只有两级,居住环境区和邻里单位,第一级是居住环境区,管理进出该区域的外来车辆,仅在院落间设流动保安进行巡逻,在第二级“邻里单位”中,在院落入口设置门禁系统,阻止院外人员进入。

因此相应的管理模式是住区物业管理模式的沿革,进而是加以改革的与开放式住区相应的物业管理模式,采用适宜的封闭管理规模、适当的人车管理。目前出现了一些物管的物质形态表现,如管家房、共享门厅、“通过会所回家”,这些都是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过渡,属于半私密空间,目的是提供安全保卫和楼栋公共服务,是可防卫空间的一种形式,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邻里交往。

六、总结

住区与城市的关系如同细胞与肌体的关系,住区在满足城市中居住要求的同时,充当着构成城市结构单位的作用。健康的住区发展保证了城市的发展动力,而城市与住区的良好关系又提供给住区充足的活力。相反,破败颓废的住区成为城市肌体中的一个“毒瘤”,与城市隔绝的住区阻隔了城市交通和复合式功能的正常发展,也使住区自身的机能发展发生“萎缩”。

11.《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十一

由唐纳德·A·诺曼著作的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物品的外观为用户提供了正确操作所需要的关键线索--知识不仅存储于人的头脑中,而且还存储于客观世界。

设计必须反映产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和反馈商品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运转状态。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

第一章 日用品中的设计问题

“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存储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物品的外观为用户提供了正确操作所需要的关键线索。

几条最重要的设计原则:

1)概念模型:优秀的设计是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的交流,只是这种交流要靠产品来体现。产品本身必须能够说明问题。如果设计者没有提供这种概念模型,用户只得自己创造,结果容易出错。概念模型是优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2)反馈:显示操作的结果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反馈,用户便总会琢磨自己的操作是否产生了预定效果。因为没有反馈,用户会在不合适的时间关闭或是重新启动机器,从而丢失刚刚完成的工作;或是重复指令,使机器操作两次,造成不利后果。

3)限制因素:要想使物品用起来很方便,几乎不出错,最牢靠的方法是让该物品不具备其他功能,从而限制用户的选择范围。设计时未考虑限制因素,是在产品上附加警告信息和使用说明的原因之一。

4)预设用途:优秀的设计人员总是设法突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将不正确的操作隐匿在用户的视线之外。如果物品的预设用途在设计中得到合理利用,用户一看便知如何操作,无须借助任何的图解、标志和说明。

设计模型是指设计人员所使用的概念模型,用户模型是指用户在与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模型。系统表象基于系统的物理结构(包括用户使用手册和各种标示)。设计人员希望用户模型与设计模型完全一样,但问题是,设计人员无法与用户直接交流,必须通过系统表象这一渠道。如果系统表象不能清晰、准确地反映出设计模型,用户就会在使用过

程中,建立错误的概念模型。

自然匹配是指利用物理环境类比(physical analogies)和文化标准(cultural standards)理念设计出让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的产品。设计人员可以利用空间类比概念设计控制器,如控制器上移表明物体也上移;为了控制一排灯的开关,可以把开关的排列顺序与灯的顺序保持一致。有些自然匹配则是文化或生理层面的,例如,升高表示增加,降低减少,声音高表示数量多。

第二章 日常操作心理学

有趣的是,人们在使用日常物品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埋怨自己的倾向与常规的归罪习惯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人们习惯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与性格。

人的行动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1)确定目标

2)确定意图

3)明确行动内容

4)执行

5)感知外部世界状况

6)结实外部世界状况

7)评估行动结果

在日常情况下,行为是由头脑中的知识、外部信息和限制因素共同决定的。人类习惯于利用这一事实,最大限度地减少必学知识的数量或是降低对这种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的要求。

第三章 头脑中的知识与外界知识

人们依靠着两种类型的知识: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前者包括各类事实和规则。例如:“红灯亮了要停车”„陈述性知识易用文字表达,也易于传授。而程序性知识则使人知道如何演奏乐器,如何在冰面上把爆了胎的汽车平稳地停下来,如何在打网球使有效回击对方发过来的球,以及在说“frightening witches”这个词组时,知道如何正确地移动舌头。程序性知识难以用文字、甚至不可能用文字表述清楚,因此很难用语言来教授,而最好的教授方法是示范,最佳的学习方法是练习,因为就连最优秀的教师通常也无法描述这类知识--程序性知识大多是下意识的。

艾伯特·贝茨·洛德用实例证明说,“叙事歌唱艺人”实际上根据诗歌的韵律、主题、情节、结构和其他特征,对史诗进行了再创作。他们的技能出众,但并不是靠死记硬背。一部长篇史诗,艺人们只需要听一次就能在数小时或一天后,“逐字逐行”地背诵出来,这一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史诗中的多重限制因素。洛德指出,实际上前后两次背诵的诗歌并非一字不差,但听众会觉得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它们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具有同样的韵律,而这些才是听众所关注的。

心理学家把记忆分成两大类:短时记忆(STM)和长时记忆(LTM)。

短时记忆存储的是当前信息,信息自动进入短时记忆,并可毫不费力地提取出来,但这种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一般只能存储5-7个信息项目。如果对记忆内容加以复述,存储量可达10-12个信息项目。

长时记忆存储的是过去的信息。她的存储和提取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并非实际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经过了一个解释加工的过程,因此会出现偏差或更改。我们能否有效地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知识和经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初解释这些信息的方法„长时记忆的问题不在于她的容量,而是在于她的组织--如何存储和提取信息。如果记忆材料具有一定意义或是与已知信息相吻合,存储和提取过程就会容易很多。如果材料没有什么意义,就必须先对其进行解释加工,然后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第四章 知道要做什么

文化行为准则以基模(schemas)的形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得以体现。基模也就是知识结构,由一般规则和信息组成,主要用于解释情况,指导人们的行为。在一些固定的情况中(例如,在餐厅吃饭),基模会很具体。认知科学家罗杰。希安可和鲍勃。埃布尔森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遵循事先写好的“稿子”(scripts)行事。社会科学家欧文。戈夫曼把规范行为的社会因素称为“框架”(frames),并且展示了框架控制人类行为的过程,即使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情况或文化中。

记忆中的信息被重叠在一起,这是对联结主义学派记忆理论的粗略概括。其实,信息进入记忆之前,还必须经历一个加工过程。

当我们经历两件相似的事情时,这两件事就会融合在一起,形成某种一般化的“原型事件”,这一原型便会控制我们对其他相似事件的解释和反应动作。如果所经历的事情与这个原型相差很远,那它就会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存储在记忆中。

如果有1000个类似的事件,我们就会把它们综合成一个原型。如果只有一件事与众不同,我们也会将其存储在记忆中,且不与其他事件混合在一起。这样一来,我们的记忆中似乎就只有两类事件:一般事件和特殊事件。一般事件发生的概率应是特殊事件的1000倍,但在我们的记忆中,特殊事件的发生概率并不一般事件低。

这就是人类的记忆。我们总是把类似的事件融合在一起,而过分地强调不同寻常的事件。

第五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差错、失误(skip)是下意识行为,错误(mistake)产生于意识行为中。

失误可以分成六类:撷取性失误(capture errors)、描述性失误(description errors)、数据干扰失误(data-driven errors)、联想失误(associative errors)、忘记动作目的造成的失误(loss-of-activation errors)、功能状态失误(mode errors)

撷取性失误:两个不同动作在最初阶段完全相同,通常不熟悉的动作被熟悉的动作所“抓获”。

描述性失误: 做对了动作但是搞错了对象,错误对象与原定对象相似,空间上越接近发生失误的概率越高。

数据干扰失误:因外界刺激而引发的动作会干扰某个正在进行的动作,使人做出本来未曾计划要做的事。

联想失误:办公室电话响了,我拿起话筒说:“请进来”。

忘记动作目的造成的失误:忘了本来要做的事,有时我们只会忘记其中一部分。

功能状态失误: 常出现在使用多功能物品,适合某一状态的操作在其他状态下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发现失误不难,我们经常可以察觉出动作的结果和预订目标不一致,但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个层面(钥匙打不开车门,先是仔细检查钥匙,最后发现不是自己的车)人们在纠正错误时,似乎总是从最低的层面开始,慢慢往较高的层面过渡。

选错目标往往是导致错误的原因。在处理问题时,人类过渡依赖储存在记忆中的经验,而对事物并不进行系统分析。我们习惯根据记忆作出判断,但是记忆倾向于对一般事物进行过度概括和规范,并且过度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

与差错相关的设计原则:

1)了解各种导致差错的因素,在设计中,尽量减少这些因素。

2)使操作者能够撤消以前的指令,或是增加那些不能逆转的操作的难度。

3)使操作者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并纠正差错。

4)改变对差错的态度。要认为操作者不过是想完成某一任务,只是采取的措施不够完美,不要认为操作者是在犯错误。

要想办法设计出可以容错的系统,人们正常的行为并非总是准确无误的,要尽量让用户

很容易地发现差错,且能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

设计人员对自己的产品太熟悉,以致他们察觉不到,也无法了解到产品的哪些方面会造成使用上的困难。

第六章 设计中的挑战

悄然滋长的功能主义

对产品不断提出要求的是用户,设计人员不过是在满足用户的需求。然而,更多的功能只会增加产品的大小和负责程度,设计人员不得不把更多的操作信息隐藏起来,如此就违背了所有的设计原则,没有限制因素,也没有预设用途,而且缺乏可视性和自然匹配。

治疗功能主义的方法有二,第一,避免或严格限制产品功能的增加,第二,对功能进行组织,将功能组件化,利用“分而治之”的策略。

陷入误区的外观崇拜

设计人员崇尚产品的复杂外表。制造商和设计人员总是根据他们所认为的市场需求来设计制造商品,如果有足够多的人犯下盲目崇拜复杂外表的错误,我们大家就得为这些人的需求付出代价,购买一些外表新奇迷人但却几乎不能用的产品。

第七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设计人员必须让自己的客户满意,但这些客户未必是产品的最终用户。

将任务化繁就简的七个原则:

1)应用储存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

2)简化任务的结构

3)注重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

4)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

5)利用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性因素

6)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

7)若无法做到以上几点,就采用标准化

在西方文化中,设计反映出资本主义市场的重要性,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厂家把设计重点放在产品的外观上。在消费经济中,食物和饮料价格的贵贱不在于它们味道的好坏,易用性也不是衡量家用和办公用设备优劣与否的首要标准。我们的周围充斥着欲望之物,而非实用之物。

八、自己的观点与总结

诺曼讲了很多设计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技巧。对于一个并非设计专业的普通人来说,这些原则和技巧很有趣,但并不是核心重要的东西。对普通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去做设计(适当的懂得一些还是很有用的,比如家居设计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而是提高欣赏设计的品味;就像说没有必要人人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但要是我们的文学、艺术和科学缺少了欣赏,那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了。所以我也写一点阅读过程中的想法和理解--并不直接是书里的内容。

1)设计与软件

设计就其本意来讲,是一种组织物质材料的方式。我们有各种的原始材料,设计人员通

过头脑的想象和实验,提出一种如何来组织规划这些材料的方式,更好的满足我们的需要。

那么,尽管好的设计往往被理解为是更美观却更昂贵的方式,但设计至少在其本意上并不排斥廉价,好的设计完全可以用更节省的方式更好的达成目标;另外,因为设计本身是一种精神产物,它增加的是物质的附加值,而并不增加世界的物质产出。在这个意义上说,设计跟软件有共通之处:设计是有效组织物质材料的方式,软件则是有效发挥硬件能力的方式。它们都是非物质的,却在最终产品的生成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缺了好的设计,物质材料的使用可能是低效的、粗陋的;缺了好的软件,硬件的发挥也是受限的,甚至是无法发挥的。我们的传统是更加强调物质材料和硬件,但在一个基础原料不缺少的社会里,可能设计和软件所起的作用更加大一些。从更大的角度上说,这可能也是目前的中国称之为“发展中”的部分原因--我们的大城市有了足以媲美发达国家的硬件设施,但在那些不像高楼大厦一样能够直接看到的的软环境的发展提高上,我们还任重道远。

2)能用与好用

一件能用的产品做出来,一般并不是件难事。但要让这个产品一步步通向更好的道路是越来越艰难的。假如有一个完美的标准,从90%完美到100%完美所要付出的努力,可能远比从10%到90%完美所作的努力大得多得多。其原因在于,越往更好的道路前进,我们所能用的常规的方法就越来越少,就越需要我们真正有意义的创新。作为外行人,我们往往有一个线性的标度,倾向于认为从90%到100%的难度远小于从10%到90%的难度;但作为使用者,我们往往又对即便是1%的差别也很敏感。造成的结果是,真正好的那个产品能够流传下去,但我们却不明白为什么那个居于第二的产品会死掉-对于1%的差别就可能造成质变(这个1%差别仍然可能是非常难以追赶的)这样的事情我们往往缺少直观的感受,因而离“完美”就总还是差了那么一小步(却可能永远追赶不上)。

3)做好与做全

好的产品往往并不是全功能的,因为全功能的东西实在是难以设计:设计的难度随着功能的增加远不是线性增加的。当已经有了若干功能以后,再要添加一个新功能,除了完成这个新功能外,会有一个很大的额外负担,即保证原有的功能并不会因为这个新功能的影响而变坏。甚至于,好一些的设计需要考虑,新功能的加入能不能对原有的功能有所提升。这种指数增加的设计复杂性限制了更多功能的加入。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引为设计典范的作品,多是对某一个功能的完成达到了极致,却并非因为它可以做很多事情,每件事情只能做到90%的好。与这些严肃的、在某一个功能上有特长的设计相比,国内近些年的山寨作品有一些向全功能发展的趋势。原因自然并不是他们有了原作者都没有的处理多功能和谐存在的能力,而是因为既有功能的简单叠加(能用但未必好用)要远比既有功能的哪怕是很小的提高都要容易得多。

上一篇:安全作业票证管理培训下一篇:我深深地爱上了阅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