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2012工作总结(精选4篇)
1.王玲2012工作总结 篇一
2013年闸口镇妇联工作调查报告
“春花灿烂树吐绿,草长莺飞水涟漪。”在这春日渐暖,万物新生之际,为深入了解各村妇联工作的现状,更好的开展妇联工作,带着唐书记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望,我与组织办的同事于3月8日起开始了为期一周的乡镇妇联工作的调研活动。通过查看往年工作材料、听取各村妇联主任汇报等方式,对我镇妇联工作的现状、出现的挑战以及如何创新和发展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乡镇妇联工作现状
多年以来,总体来说,各村妇联主任组织能充分利用个人之长处,尽忠职守,较好的发挥了职能所在,担负了职责所在。积极为所在村的妇女儿童解决生活生产上的困难,有效的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困难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
(一)妇女儿童受教育面广。从往年相关数据及这次走访调研的情况来看,我镇各村妇女儿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程度高,入学率为99%,但也存在极少数困难家庭儿童失学的现象。
(二)从经济上有效帮助妇女从事经济活动。帮助一部分妇女办理了小额贷款,从经济上缓解了经营户资金流转的困难,帮助她们扩展营业面积,扩大运营规模,实现更高的收益。
(三)帮助妇女拓展了就业渠道。从本镇农村妇女的实际技能情况出发,制定了发展本镇农村妇女从事家政服务业的就业路线。
(四)依照相关条例,同强村妇联为孤寡老人和困难妇女办理了低保,保障了她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五)保恒垸村建立了留守儿童服务站,“五个亲情”关爱留守学生。该村成立的留守儿童服务站,采取的措施十分有效,得到家长、儿童和监护人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问题。据这次调研中各村妇联主任报上来的数据来看,各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比较大,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余人,年龄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儿童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即3至15岁居多。绝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顾。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明天,我们的未来。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其父母的责任,也是我们妇联工作者的责任,“责任在身,如履薄冰。”
帮助留守儿童不仅要满足她们的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留守儿童的父母为生计奔波,长期不在他们身边,情感缺失问题较为严重,儿童的家庭教育及人格塑造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儿童的安全问题也是一大隐患,爷爷奶奶年纪大,在实际承担监护人义务上,往往力不从心。
(二)妇女就业问题。从这次调研中发现,成年未婚女性以外出务工为主,而已婚妇女大多在家务农,只有小部分妇女从事着一定规模的养殖业或个体户经营。一是要提高妇女的自我就业意识,改变陈旧惰性的就业观念,“女人只要相夫教子就行”、“小富即安”、“小成即满”、“老板夫人无需工作”等消极思想仍存在一些村民的思想里,宁愿待在家洗衣做饭带孩子,也不愿走出去工作,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二是妇女的劳动技能较为单一。留在村里的妇女大多是在家务农,一些妇女想要从事社会性的工作,却因学历,年龄及技能的缺乏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三)乡镇妇联干部要增强网络化办公技能的学习。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才能融入我县网络化办公服务平台,才能更好的为农村妇女儿童服务。我镇各村现已配备一台电脑,搭建了全镇网络信息平台,但妇联主任
掌握基本计算机技能的极少,这必然会影响妇联工作的开展。需组织妇联主任开展计算机培训的学习。
三、对策与建议
(一)结合团委建设关爱留守儿童
结合共青团委近来开展的大团委建设,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各村组建至少一个团支部,每月至少两次活动。除了已经建立留守儿童服务站的保恒垸村,其他村可将团支部的活动场所建在“农家书屋”,各团支部书记带领团员利用业余时间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多陪留守儿童谈心,有条件的团员可利用网络平台如QQ,微信等,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视频语音创造条件。
2、“少年有志,国家有望。”各团支部书记不仅要维护好团内建设,更要带领好团员在学习之余,尽心关爱留守儿童,尽力帮助孤寡老人,在关爱留守儿童上,作为留守儿童的哥哥姐姐,作为党的青年后备军,每一位团员不仅要做好榜样带头作用,在学习生活道德品质担负好“桥头堡”的责任,更要做生活里亲切的大哥哥大姐姐,关心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里遇到的困难,做好心理疏导,缓解他们内心因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失落与孤独。做留守儿童学习的好榜样,生活的好伙伴,安全的警卫兵。
(二)结合当地经济特色及妇女能力现状,开展技能培训班。引导妇女增收致富。如今,家政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开展专门针对从事家政服务业的妇女的系统培训,在职业技术学习和家政服务中心建立培训基地,定期举办培训班,协调酒店、医院等地作为实习基地,学员结业后,可获得不同等级的培训证书。
(三)寻找就业岗位,不断拓宽巾帼家政服务渠道。在加强妇女技能培训的同时,妇联要重点加强同医院、酒店、企业、广场、商城、改
扩建厂、招商引资项目等单位的联系,开发用工岗位,重点开发保洁项目。积极整合社区、农村妇女组织力量,进家入户将用工信息送到农村妇女待业妇女手中,做好市场开发和用工信息对接,确保有人做事,有事可做。
(四)定期举办妇联干部培训班,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妇女干部参加业务培训及外出学习考察。学习其他地区妇女干部工作的先进经验,“借他山之石为我山之玉。”只有善于学习,才是前进的最大动力。乡镇妇女干部要处理好专兼职工作的关系,明确自身工作职责,消除消极怠工情绪,重视自身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调研人:王玲丽2013年3月16日
2.王玲岀闺主持词 篇二
大家上午好!
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在这喜庆吉祥的日子里,我们即将迎来××先生和王玲小姐的幸福结合。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同新娘的父母一道,欢送王玲出嫁,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新娘的父母及他们的家人对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掌声)
接下来,我要向各位来宾朋友介绍今天新娘出嫁庆典仪式的两位主角: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新郎、新娘闪亮登场。(掌声、欢呼声)
朋友们,站在我身边的这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女士就是咱们今天出嫁的新娘王玲小姐,而那位护卫在新娘身边,英俊潇洒、气质非凡的帅哥,就是今天前来迎娶新娘的新郎××先生。新郎、新娘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共同的理想追求,让他们彼此吸引,成就了这段美好的姻缘,在这普天同庆、花好月圆的美好时节,让我们祝福他们婚姻幸福美满,爱情地久天长!
孙女的成长离不开爷爷婆婆,外婆外爷从小悉心的呵护,关心和帮助,有请王玲的爷爷婆婆何群昌先生,张有容女士堂前捡辑,鞠躬,拿红包。接下来有请外婆外爷杨登权先生,周家淑女士堂前捡辑,鞠躬,拿红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为了儿女的成长染白了青丝,费尽了心血。常言道:水有源,树有根,儿女不忘养育恩,今朝王玲出嫁,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最应该感谢的是自己的父亲、母亲,××先生能够娶到这样一位千娇百媚的新娘子,最应该感谢的也是你的岳父、岳母,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王玲的父亲、母亲堂前捡辑,接受爱女、爱婿的感恩。(掌声)
请新郎,面对你的岳父、岳母,请新娘,面对你的父亲、母亲,深深的三鞠躬,以感谢父亲、母亲,岳父、岳母对王玲多年的养育之恩!鞠躬,拿红包,再喊一声爸爸妈妈。
接下来,请何中美先生握着王玲的手,亲手将你的爱女交给你的爱婿,请××先生从你的岳父手中接过即将成为你的爱妻的王玲的手。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此一刻,意味着两个相爱的人即将步入了神圣的婚姻殿堂;此一刻,意味着两颗相恋已久的心,终于融合到了一起;此一刻,意味着在今后的日子里,无论是风是雨两位新人都要一起度过,相濡以沫、恩爱到老。
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先生,你有什么话要对你的岳父、岳母,要对即将成为你的爱妻王玲,要对今天参加庆典仪式的所有来宾朋友讲吗?
(新郎××表态)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是啊,自从女儿呱呱坠地,父母便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母亲的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爱,是母亲为女儿准备了入学的新书包,是母亲撑起了女儿雨中的小花伞,是母亲为女儿擦去了委屈的泪花。
同样,父亲的爱更加伟大,父亲用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撑起了家庭一片晴朗的天;父亲用辛勤的脚步,抚育着女儿长大;父亲用扑实、善良的秉性,谱写了一首深沉的诗,那美妙的诗句,将永远珍藏在女儿的心里、梦里。
此时此刻,面对即将离开娘家的王玲、即将成为别人新娘的爱女,除了感受女儿成长带来的欣慰,除了深深地祝福以外,作爸爸妈妈的应该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定有许多的心里话要倾诉。有请何中美先生讲话!
两位新人的成长固然离不开父母的培养,也离不开叔伯婶娘,姑父姑妈、舅舅舅妈、姨父姨妈离不各位哺育,更离不开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帮助。有请新郎新娘的大爸大妈,王思岳先生,陈世兰女士堂前捡辑,鞠躬,拿红包;有请新郎新娘的大爸大妈,何正美先生,张树兰女士堂前捡辑,鞠躬,拿红包;有请新郎新娘的幺爸,何健美先生,堂前捡辑,鞠躬,拿红包;有请新郎新娘的姑父刘从德先生,姑妈王思群女士堂前捡辑,鞠躬,拿红包;有请新郎新娘的姑父邹申阳先生,姑妈何述芳女士堂前捡辑,鞠躬,拿红包;有请新郎新娘的大舅舅杨朝东先生,大舅妈戚太菊女士堂前捡辑,鞠躬,拿红包;有请新郎新娘的二舅舅杨和平先生,二舅妈戚思翠女士堂前捡辑,鞠躬,拿红包;请新郎新娘的三姨父王思永先生,三姨杨云兰女士堂前捡辑,鞠躬,拿红包;礼毕。
朋友们,爱情是世上最美丽的花朵。生命中最奇迹的力量,也是生活中最动人的故事。让我们祝福----先生,王玲小姐的爱情美满,花好月圆,同时也祝福新郎新娘的爷爷,婆婆,外爷外婆,爸爸妈妈叔叔婶娘,姑父姑妈,舅舅舅妈姨父姨妈永远健健康康,永远快快乐乐,让我们掌声欢送他们退场。
现在,我向全世界宣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五十二条之规定,准许----先生,王玲小姐步入婚姻殿堂,王玲小姐,请拉住你心爱白马王子的手沿着这路一直朝前走,不要回头,走出你们人生最绚烂的色彩,走出你们人生最美妙的音符,愿你们越走越远,越飞越高!琴瑟和鸣,百年好合。幸福美满!朋友们,我们的出阁庆典是短暂的,可我们的祝福却是永远的,我们的出阁庆典只有这一会儿,可我们的友谊确实长久,朋友们,幸福和感动会伴随着我们一生,现在我宣布王玲小姐 出阁庆典 到此结束。
3.王玲全市领导干部会议讲话 篇三
这次省委对荆门市主要领导同志进行调整,是省委根据全局工作需要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不仅体现了省委对荆门的关心和重视,更是对我市“四大家”领导班子和各项工作的肯定和鞭策。我们坚决服从省委的决定,衷心感谢省委对荆门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坚定不移地用省委决定和侯部长的讲话精神统一思想,确保市委、市政府工作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确保省委的决定通过法律程序在荆门得以实现。
刚才,侯部长介绍了万勇同志的情况,万勇同志也作了一个很好的表态性讲话。我们坚信,万勇同志一定能够很好地担当起这个重任;就我本人来讲,更加坚信万勇同志在这个位置上,比我干得更好、更出色!让我们再次以热烈掌声对万勇同志表示欢迎!
我到荆门工作五年多了,几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荆门是一个干事创业的好地方:好就好在,省委、省政府对荆门的发展寄予重望,十分关爱;好就好在,荆门历届几大家班子领导有方,团结有力,发展有为;好就好在,荆门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敢于攻坚克难,善于改革创新,勇于争创一流;好就好在,荆门人民勤劳智慧,思想解放,大气包容,自强不息,和谐友好。在这样一个风清气正、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氛围里工作,我觉得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今天省委把荆门改革发展的“接力棒”交给了我,一方面,我要衷心感谢上级党组织对我的信任,感谢党和人民的培养,感谢全市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支持;另一方面,我将把这种信任、支持作为工作的动力,全力以赴,不负重望,不辱使命,努力向上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我一定要始终坚持加强学习,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适应岗位要求。一定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进一步学习和发扬历届常委班子的好传统、好经验、好作法,结合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绝对不因为自己是女干部而降低工作标准和要求,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真正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一定要始终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虚心向同志们学习,遇事多与同志们商量,把大家的智慧变成推动发展的力量;全力支持市人大、政府、政协的工作,加强对市检察院、法院、人武工作、民主党派工作以及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工作的领导,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班子的团结,同时也希望大家共同珍惜共事的缘分、合作的机会,坦诚相待、真诚支持,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中开创事业、成就大业。一定要始终坚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牢记“两个务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心系群众、心系民生;带头遵守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各级党组织和全市干部群众的监督,真正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当前,荆门已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蕴含无限的发展潜力。刚才,侯部长对做好荆门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对推动荆门当前工作和今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自觉统一到省委的决定精神上来,统一到侯部长的讲话精神上来,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立足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团结和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千亿目标、百亿增长”的要求,着力“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调整中谋发展”,凝神聚力,万众一心,共同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开创荆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一,着力巩固和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大跨越,呈现出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增幅年年高于同期、全省综合排名进位、群众实惠逐年增加的可喜局面。盘点这些成绩,我首先想到的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所做的大量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特别是“老班长”德辉同志在担任荆门市党政主要领导期间,对荆门倾注了大量心血,为荆门改革发展稳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的付出、贡献和影响,为荆门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经验和作风,为荆门干部和我本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荆门崛起”这个主题,始终坚持“发展为大、调整为重、创新为先、民生为要、环境为上”的战略方针,咬定目标不动摇,科学发展不懈怠,优化环境不折腾,扎实推进工业“3+4”、农业“212”、文化旅游业“133”和城镇建设“1311”计划,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强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强市和生态宜居城市,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和“十一五”规划目标。
第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应该说,近年来我们通过深入开展“察民情、排民忧、解民难”活动,有效地解决了一批关乎人民群众重大利益的生产生活问题,但也要看到,由于发展的原因和财力方面的限制,许多民生问题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好,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原有的民生诉求正在逐步得到解决的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诉求。我们必须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委、政府施政的最高原则,坚持不懈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坚持真心听民意、悉心察民情、贴心解民忧、全心解民难,重点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设、社会稳定及城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改革发展成果,在共建共享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三,着力夯实推进荆门科学发展的组织基础和领导保障。要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巩固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加快荆门崛起的强大动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造力和执行力。要坚持以工作任务锻炼干部,用工作落实检验干部,凭工作实绩使用干部,不让德才兼备、勤廉兼优的干部吃亏,不让老实人、埋头干事的人吃亏,努力建设一支作风过硬、能力突出、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队伍。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进政风,进而带动全社会风清气正。我们每个领导干部都决不能在廉政建设上降低标准、放松要求,一定要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惕性,对诱惑要有免疫之力,对法纪要有敬畏之意,对监督要有直面之勇,秉公用权,恪守职责,扎实做事,干净做人,牢牢把权力关在“笼子”里、晒在“阳光”下,时刻保持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增强公信力。
第四,着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一个地方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区域发展竞争中重要的“软实力”。面对我市攻坚克难、争先进位、加快崛起的重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要有充足的精、气、神。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不移地实施市委既定的发展战略,坚持“不管东南西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不分心、不走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确保科学发展不松劲、加快崛起不停步。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出力、敢担当、善攻坚,不回避矛盾、不惧怕困难、不推卸责任,切实把心思用在推动发展上、把精力用在改善民生上、把智慧用在干好工作上。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积极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会,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谋划能力、执行能力和操作能力,切实用创新的思维审视工作,用创新的思路谋划工作,用创新的举措推进工作。要进一步强化落实意识,坚持抓重点、重点抓,抓反复、反复抓,抓领导、领导抓,确保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最后要强调的是,承办好省运会,谋划好未来五年发展,是我们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市各地各部门务必要切实强化思路谋划、项目谋划、措施谋划,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确保其特色鲜明、科学管用,使之成为今后五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纲领。要按照“一办三促”的要求,举全市之力,以一流的精神风貌、一流的城市形象、一流的组织服务、一流的竞赛成绩,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省运会。
4.王玲湘搭石教学设计(共8篇) 篇四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师:你找得真准,注意不要添字,是“天气变凉”,你再读。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搭石过小溪了。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
生:行(hánɡ)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生点头)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生:一道风景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师: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生齐说——心头)
师:搭石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美?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美的呢?„„
篇二: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 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
师:(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生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
师: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
生:行(hánɡ)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生读)
(女生读一遍)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师:像——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
(生点头)
(全班读)
(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
(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fúfúfú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
(生自由地读几遍)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生:一道风景
这部分是一个立体化学习的板块,教师将读懂词句、体验语言的画面、体验美好的情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你简直不能分割出一个单独的环节,真的有浑然一体的感觉。甚至一个多音字,一个查字典选择解释好像都染上了课堂情感的色彩,堪称经典的是对“和谐有序”“人影绰绰”“伏”“理所当然”几个词的理解和感悟,既有最基本的查字典,更有到语言里去体验一番的经历,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真的学会了学习,真正学懂了语言,真正在心中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教师在这部分的教学中,精心截取了几个生动的画面,并带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走进了这些画面,把自己当成画中的人去体会那画中的美。教师在课堂上构建了一个强大的语文文化的场,这个场有着巨大的磁力,是学生的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在这个场中,语言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篇三:看王玲湘老师《搭石》教学实录有感 看王玲湘老师《搭石》教学实录有感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在王老师的教学中,她并没有涉及繁琐的分析和串讲串问,而是致力于引导学生读。在学生初读后询问学生有何感受,是什么滋味,使学生初步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进而能自主地读出“清波漾漾”、“踏踏”的有声有色之独特的美景。言为心声,声音富于情感了,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要把这种心情和感受“写在脸上”,这样的读可谓既有“声”又有“色”,不但使“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落到了实处,而且提升了层次。教师“以情激情”,学生“以读悟情”,水涨船高,相得益彰。因而,此过程中的读,真可谓是朗读引导的经典范例,没有硬生生的道德灌输,一切皆是“花开自然”。如像“抬起脚,紧跟上去”等细节到“协调有序”是独具匠心的,真是令人拍案击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它的理解尽在不言中,学生既体会到了走搭石的行为之美,更能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表达之美。同时,王老师将文中的这段话改成小诗的形式,没有音乐的渲染,孩子们却能一下子找到了感觉,都能感受到一曲清新,和谐的旋律在课堂上回响。这样的朗读指导新颖、有实效,学生在一次次的读中对于语言的美感逐渐提升,对于搭石独特的美味也油然而生。搭石在文中实际上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乡亲们的美好心灵,它与文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使全篇文气贯通、气韵流动。
篇四:搭石教学实录_王玲湘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师:你找得真准,注意不要添字,是“天气变凉”,你再读。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
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搭石过小溪了。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师: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生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生齐说——心头)师:搭石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美?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美的呢?„„
篇五:搭石教学实录 王玲湘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师:你找得真准,注意不要添字,是“天气变凉”,你再读。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搭石过小溪了。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
生:行(hánɡ)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生点头)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生:一道风景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师: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生齐说——心头)
师:搭石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美?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美的呢?„„
篇六:搭石教学设计(自创)《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2.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教师谈话导入,引入话题。
2.学生自由畅谈,扩展话题。————,构成了家乡的风景。
二. 初读入文,整体感知
什么是搭石?②搭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① 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什么是搭石?
追问:没有搭石,乡亲们的生活会怎样?让学生感受搭
② 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搭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 精读体会,深入感知
预设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
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
预设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
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预设3: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
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
预设4: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3.在学生畅谈感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通
四. 回顾描绘,细品美文
1.学生欣赏课文视频教学,并回忆:课文描绘了关于搭石的几
个场景?
2.学生同桌交流自己感觉最美的场面,进行描述,并说出自己
4.班级内小组汇报。
五. 深入拓展,作业设计
2.鼓励学生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并用笔写一
六.板书设计: 21.搭石
景美 →情更美
课堂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老师的家乡在河南洛阳,九朝古都洛阳有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
(生:自由完成句子)
山峦,有郁郁葱葱的大树。可是最让他怀念的是家乡的搭石。
师:在学习课文前,你们有什么字词读音要提醒同伴的呢?(生对个别字词读音进行提醒)
们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①什么是搭石?②它给你留下什
么印象?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你们读的很认真。
师:真好。
(男女生对读)
(ppt显示句子)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那搭石的作用就不用说了,来一起读读什么是搭石,来体会一
下搭石的重要性吧!
(生齐读:什么是搭石)
师: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精读体会,深入感知
描写了很多美的东西。(生自由朗读2—4段)
(生同桌交流)
师:来!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感受到的美?
生1、2、3、4、5 预设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
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
师:你读出了什么?
哪个词语最让你感动?
(生1先读句子——老师点拨——生1再读句子——齐读)(生板书:勤劳、认真、为乡亲们服务)
预设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
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师:你读出了什么?
哪个词语让你印象最深?
什么是协调有序?(生理解:前面的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去,这就是协调有序)
师:那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是的。的好
这个句子,还有那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美的?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ppt显示图片解释词语)绰字有两个意思,人影绰绰应该选
这副画里?
(生齐读)
预设3: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
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
师:你读出了什么呢?
生:互助互让,友好,谦让,心灵美
(生板书:互助互让,友好,谦让,心灵美)
预设4: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师:把这句话多读几遍,看看哪个词语让你印象最深?
理解“总是”:说明是长期形成的习俗和习惯,小村庄一直传承下 来的优秀品质啊!
理解“伏下”:
师:“伏下”是怎样的动作呢?谁来做一下?
师:你把我背过去了,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
师:为什么啊?
师:透过这个“伏”,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板书:尊敬老人,心甘情愿)
怪不得作者每每回忆起搭石,就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生集体朗读第5自然段)
四.回顾描绘,细品美文
听一听课文朗读,回忆一下课文描写了几个情境?哪个场面你觉得最美?
(生欣赏课文视频)
师:我们来小组合作学习,选取一个情景来说说,一会给大家介绍
一下它美在哪里?(生小组合作学习)
预设2: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图
互相谦让的画面
预设4:年轻人背老人过河图
希望你们善于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美。
还有一点时间,和你的小组成员回忆一下,生活中有没有充
(生先自己回忆,然后小组合作思考)
(教师为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可以展现:街头人们排队义务
献血的照片,抗洪救灾的战士冲在前线的照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捐赠照片等)
篇七:搭石教案
搭 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四会市仓岗小学黄静学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图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b、板书课题并释题:搭石
2、学生读句质疑。
3、学生自由读文,寻找“一道美的风景”。
②假如你是那位老人,当发现搭石不平稳时,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③品读句子。抓住“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肯离去”等关键词语,指导学生通过重音、强调等技巧读出自己的理解。④教师小结。
③填空。
⑤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句子: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①理解“理所当然”人们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上残疾人来走搭石,假如遇上外乡人来走搭石,假如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计划:
搭 石
摆搭石 勤劳
一道风景 走搭石 和谐
让搭石 谦让
篇八:王玲湘老师
王玲湘老师《望天门山》一课引发的思考
在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大赛的《搭石》一课中,初次邂逅王玲湘老师,觉得她不愧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在《望天门山》教学实录中与她再次相遇,觉得她又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王老师执教的《望天门山》可圈可点之处颇多,而最大特色便是讲解字理。《望天门山》全诗28个字,王老师一共讲解了8个字的字理,占了四分之一之多,而且都是学生早就学会的熟字。
已经掌握的字义不必再行求索
部分汉字拥有字理,即音、形、义尤其是形与义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汉字理据体现了古人造字的原意,也是汉字最重要的特征。但由于时代变迁,许多汉字的音、形、义均已生变,有字理可言的只有一部分。在识字教学中根据汉字实际,在学生可以理解或接受的情况下,适当讲解字理,勾连起字音、字形、字义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识记。这时,讲解字理是手段,提高识字效率是目的。在古诗教学中,有些字看似熟字,但古今词义变比很大,而古义又恰恰是字的本义时,讲解字理,析形索义,对于正确理解词语,具有一定的意义。如,“昼出耘田夜绩麻”,“绩”学生虽认得,但古今意义完全不同,诗中用的又正是本义。“绩”形声字,“糸”是形旁,“责”是声旁,本来的意思是把麻搓捻成线或绳,后来表示成果、成绩。
在本课第一个环节“据形索义,识字解题”中,王老师这样索求“天、门、山”仨字的意义:老师出示“天”的甲骨文“”,问学生是什么字,学生异口同声误以为是“人”。老师说,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大”字,是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指很高。接着出示甲骨文“”,老师说,这是繁体字的“门”。左边一扇,右边一扇。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板书:门)古装舞台戏没有门,用动作来表示(师模仿关门、开门的动作),这就是关门,这就是开门。
师:不像天门山,倒像是小山丘。
生:天门山
师:这才像天门山,从你们的声音和天门山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
师:(笑)很高很高的山可以叫“天山”呀!天门山呢?(师强调“门”字)
师:你们没看过天门山,仅从天门山这三个字中想到的。这就是汉字的美丽,既有情趣,又有意象。“天、门、山”仨字,学生在入学之初甚至更早的学前就都学过,作为表示最常见事物的最常用字在随后无数次的复现中,四年级学生对其音、形、义已经了然,现在还需要这样大费周折地索求意义吗?
其中“天”的意义要复杂些,从甲骨文“”中的确可求索出学生原先不知晓的“头”并引申出“高”之义,但此二义消失的年代以千年计,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言之含混,现在更不在《现代汉语词典》所罗列的8个义项中。在我国有多处景观被命名为“天门”,但大都没有“高”之义。在现代语言中,“天”绝不能直接表示“高”,在特殊语境里,它有时可能隐含着“高”,但这不过是附加意义,主要由“天空”附带而来,感受到此义的最佳途径应该也是从“天空”的形象中,而不是从“”的字形或“人头”之义中。在《望天门山》的语境中,“天门”是“天造”之门,而此义断断不能从“”的字形中索得。
字理对“举象”的作用不应过高估价
王老师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讲解字理的另一目的,旨在让学生从中想象“天门山”的样子,即“识字解题”。试想,想象天门山的样子,是直截了当地唤醒烙印于学生心中的“天”和“门”之形象还是转弯抹角地借助讲解“”和“”的字理来得快捷和有效?学生先是回答:“天门山很高很高。”在老师暗示和启发下才回答:“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这到底是字理发挥了作用,还是大脑中固有的“天”和“门”的形象发挥了作用?只要冷静思考,不难明白。舍弃对字理的迷恋和膜拜,我们换一种方式导入和解题──板书:天门。让学生说说“天门”会是怎样的门。答案可能是,大自然创造的门、神奇怪异的门、高耸入云的门、令人神往的门、上天之门等等。有天门山。
在本课第三个教学环节,老师又讲解了三个字的字理。老师出示繁体字“斷”,然后讲解:左偏旁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偏旁“斤”是斧头,“断”字表示有力地砍断。展开你的想象,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学生有的说,天门山好像是被斧头砍开的;有的说,浩浩荡荡的楚江水把它冲开了。接着出示“开”的繁体“開”,并讲解字理:下部的“廾”是两只手。
在王老师自己整理的实录中,第三个教学环节小标题为“举象悟义,以景传情”,它显示此处讲解字理的用意──“举象”,即彰显意象。“以言造象,立象尽意”,这是诗歌艺术主要的手段和特色。
以言达意存在局限性,于是,文学家们就在言与意之间架起了桥梁──“意象”,以便于表达复杂的情思。其中“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意象”也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彰显意象,是透过词语唤醒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在内心的表象,通过想象还原,活化出作品描绘的形象。在这过程中,外物在内心的表象远比语词重要,因为语词与意象毕竟只是间接关系,而表象与意象关系更直接。苏轼在《日喻说》中写道:“生而眇(瞎眼)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竹制的乐器,像短笛),以为日也。”试想,当这位“生而眇者”听到“白日依山尽”或“长河落日圆”时,他能还原出其意象吗?没有外物在内心留下的表象,意象彰显就无从说起。所以要让学生想象“天门山”的样子,就必须借助语词唤醒“天门”和“山”在他们内心的表象。当然,语词的作用也不可抹杀,因为那些表象也是由语词命名的。若学生内心的表象不足以想象还原最终促成意象的彰显时,教师的语言描述或多媒体就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其一。其二,词语作用虽有限,但其重要性又甚于字理。汉字字形有一定的形象性,但其形象化程度不可夸大,符号是所有文字的本质,即便是象形写意的古文字,也相当程度地抽象化和符号化,字形直接表示外物形象的汉字数量和程度都很有限。即便有些字形一定程度地显示外物的形象,借以彰显意象,却也容易被框定于字形,效果未必佳;而凭借词语,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且具有个性化的色彩。如,“月”甲骨文作“”,字形显示外物形象的极致不过如此,但学生大脑中关于月亮的表象显然比这形象要立体、鲜活和丰富得多。有这样一段文字:“只见月亮像一个害羞的姑娘,羞答答地从一片乌云背后伸出半个脑袋,偷偷地向下窥探,发现没有什么动静,一扭身,出现在天空中。天空中就像挂着一盏明亮的灯,周围的景色都被镀上了一层银白色的月光。过了一会儿,‘月亮姑娘’便在一片乌云的簇拥下,隐没了。”也许你不能如此这般用语言完整、清楚地表述,但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月亮的或清晰或隐约的这种姿态,而这仅仅是心中明月百态千姿中的一种罢了。
动学生的内心表象不能想象和彰显,岂是凭借“斷”是用斧头砍断“丝”,“開”是双手把门闩拉开,就能够想象和领会?断丝的斧头砍天门山,一双人手开天门,何其柔弱无力!若无后续的想象,这样引导,相去诗歌的意境何止十万八千里?不如先让引导学生了解诗句大意,再以“那样雄伟、高峻的天门山,居然被长江之水中断和洞开!那是怎样的长江?置身江边,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让学生想象长江势不可挡的气势。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因“断”和“开”都是熟字,它们在诗中的意义学生早已明了,讲解字理,唯能增加汉字文化知识,对于彰显意象便无能为力。
“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字,一向存在“回转,改变方向”和“回旋,漩涡”之争,王老师将其理解为前者,这的确是更好的选择,但是王老师却出示“回”的象形字“
由于有些汉字同时就是词,或者字义与词义相关,有人偶尔尝试以讲解字理作为阅读教学中促进领会一些关键词深层意蕴的方法,若恰到好处,也有出人意料之效。如,《揠苗助长》中有“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一句,“焦”是生字。“焦急”是生词,同时又是理解农夫心情的关键词。教学时,出示“焦”的金文“”,告诉学生上面是一只鸟,下面是火,那么学生一下子就能领悟到“焦急”不是一般的着急,而是火烧火燎的急,是着急上火。古诗教学也是阅读教学,应该也有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武之地。但此时讲解字理仍是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
额外的汉字文化传播不宜喧宾夺主
在阅读教学中包括古诗教学中像王老师这般讲解字理,对理解词义和解读文本虽无多大用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也学到了一些字理知识。这是语文知识,也是汉字文化知识。
首先,字理在语文素养中重要性有限。识字是为阅读和写作服务的,没有人将识字作为终极目的,古今皆然,举世皆然。这才是识字教学的本位。识字教学的做法,秦代之前不完全清楚,汉代至清代,童蒙就是将最常用的汉字,编纂成琅琅上口、便于记诵的文句,让孩子在反复的读背中认字,在反复的书法练习中巩固字形,没有哪个朝代的童蒙是讲解造字原意的。“五四”至今,尤其是建国以来,识字教学多样化,但讲解造字原意或字理的也很少。其根本原因是,不掌握古人造字原意或字理,并不影响阅读和写作,不影响运用母语进行交际。字理是古老的学问、传统的知识,是历史悠久的汉字学的本体知识。掌握字理,固然有文化传承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除了专门汉字研究者和汉字教育工作者,对于一般的人,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用处都不大。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不是培养专门汉字研究者,不是培养汉字学家,也不是培养汉字教育工作者。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多元,语文知识不是核心要素,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才是。故,课程标准指出,“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对于大多数人,在其拥有的各种语文知识中,字理有之固然好,没有无大碍,绝非必不可少。语文教学中有比字理更重要的知识要学习,更有比各种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要历练。
一。语文教学任务之繁重,由此可见一斑。课时严重不足,教学捉襟见肘,教学任务必然顾此失彼,所有一线语文教师都为此苦恼不已。在此情况下,还将时间过多地用于额外的汉字文化传播,这对于完成课标和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势必产生严重影响。以古诗教学而言,人教版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一篇课文安排两首古诗,四年级以上安排三首。按照现行课程设计,一篇精读课文为两个课时,四年级应在两个课时内完成三首古诗的教学。王老师在四年级用一课时完成一首古诗,已经超过正常用时的三分之一,这还不包括挤占其他教学任务的用时。每一篇课文,除了解读文本以外,还有识字教学和完成练习等任务。杭州地区学校使用人教版教材,该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安排《望天门山》,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有“楚、孤、帆”等,课后还设计了默写等练习。王老师在此地为四年级学生重上这一课,生字教学被免去。由于主客观原因,王老师回避了本来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腾出时间进行额外的汉字文化传播。
【王玲2012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汽修2012工作总结09-02
安监局2012年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情况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11-07
中心完小2012工作总结06-26
秘书2012年度工作总结10-05
社区2012工作计划11-08
农牧中心2012年工作总结09-23
社区侨务工作总结(2012-2013)10-28
2011~2012上工作计划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