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生物行业发展

2024-10-09

云南生物行业发展(共8篇)

1.云南生物行业发展 篇一

2013年云南高考生物答题技巧讲解

在云南高考的考试中,没有掌握好答题技巧就得不到高分,所以掌握考试和科目的技巧十分重要。我们来看看生物的答题技巧。

1、简答题:

(1)审题不清,找不准主要信息,答非所问。

(2)基本功欠缺,表达不准确。比如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区别;遗传方式的判断、几率计算;神经系统兴奋的传导;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流程等主要知识不熟练,表达不言简意赅,不能用生物学术语回答,如选择透过性、样方法、环境容纳量、超数排卵等;错字、别字多;绘图不规范,纵横坐标不注明含义。考生可灵活提取并理清平时积累的知识,寻找知识交叉点,运用学科术语,准确、简洁、工整表达。

(3)思维定势,缺少变通。高考题有和平时相似的题目,但变动较大,考生答题定势思维严重,存在背答案现象。考生可在审题中注意变化的内容,以动制动。

(4)课本实验不熟,实验分析评价和设计题思路不清,是高失分点。

2、选择题难以识别陷阱、排除干扰项:考生对错误选项容易排除,但排除干扰项的难度较大。找准题眼就是找准题目考查的目的,能够绕过陷阱、排除干扰。策略是加强审题,甄别陷阱。

昆明初高中课程辅导学校,老师为同学们中高考确定每一科目的辅导方法,希望对所有云南高三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2.云南生物行业发展 篇二

1、“十一五”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七、灯盏花、云木香等3个品种4个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红河灯盏花3个品种获得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初步统计, 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70万亩, 其中三七、天麻、滇龙胆、万寿菊的种植面积超过十万亩。灯盏花、重楼、石斛、龙血树等濒危野生资源变家种在技术和规模上均有较大突破。公司+农户+农业合作社等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的发展, 有效推进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流通产业链的整合, 为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云南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快发展, 但由于云南地处边疆, 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在全国相对落后, 云南医药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在全国仍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2009年, 云南医药工业产值居全国第23位, 仍排在西南5省的最后一位。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基地建设缺乏统一布局, 规范化程度低;对珍稀濒危药材品种资源的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栽培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缺乏有实力的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 药农分散种植, 导致管理粗放、品种混乱、病虫害和农药残留污染严重;原料流通体系无序, 大部分以初级原料的形式流到省外。

2、发展目标

中药材种植:201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 其中规范化种植面积100~150万亩;农业产值100亿元;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产业化种植基地超过10个。

3、主要任务

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企业整合。加强政府宏观指导,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应用市场准入、环境监管和资源保护等行政手段, 以品种为核心、资本为纽带, 结合产业链组织模式和上市企业培育, 推进农业、工业、工商业、流通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产业创新资源的优化整合, 培育和发展大企业集团,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

4、原料种植基地布局

针对支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大品种, 在文山规划15万亩三七、60万亩八角;在红河规划5万亩灯盏花、30万亩除虫菊;在曲靖规划30万亩万寿菊;在昭通规划5万亩天麻;在丽江规划15万亩薯蓣、5万亩云木香;在大理规划20万亩滇红花;在西双版纳规划10万亩砂仁;在临沧规划30万亩滇龙胆;在普洱规划10万亩栀子;在楚雄规划5万亩云茯苓原料种植基地。

在西双版纳、普洱、保山、德宏、红河、文山、临沧规划10万亩石斛;在丽江、红河、香格里拉规划15万亩红豆杉;在西双版纳、红河、普洱规划10万亩龙血树、在文山和红河规划70万亩草果原料种植基地。

5、重大工程

1) 中药材种植产业集群

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从数量和质量上对优质中药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云南独特的生态环境具有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的良好条件。“十二五”期间, 以市场内导向, 紧密结合省内外中药制药企业、植物提取物生产企业、保健品、化妆品、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对优质中药材的需求, 医疗机构对中药饮片的需求, 以及人民群众对药食两用中药材的需求, 以我省中药大品种优质药材、道地药材、濒危药材人工种植为重点, 以GAP规范种植为引导,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推进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产业、营销产业的链接, 实现我省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

到2015年, 力争中药材种植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2) 产业链打造工程

“十二五”期间, 选择具有较好基础、创新能力较强、带动面广, 而又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领域, 按照构建产业链的思路, 加大扶持力度, 以期形成以原料基地建设为基础, 骨干加工企业 (集团) 和产业集群为支撑, 科技创新体系为保障, 上中下游配套和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 实现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料为主向精深产品为主的转型, 成为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领域是:三七、灯盏花、薯蓣、石斛、红豆杉、大黄藤、云木香等名贵、特色药材种植、提取物及其制品;万寿菊、红花、栀子、玫瑰、迷迭香等天然色素、精油原料种植、提取物及制品;除虫菊、印楝等植物源农药原料种植、提取物及制品;螺旋藻、红球藻等养殖、提取物及制品;废弃烟叶提取及综合利用产品;工业大麻种植、提取及综合利用。

3.云南旱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篇三

云南,地处全球3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喜马拉雅山、中国西南山区和印缅区域)的交汇区域,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生物基因宝库”和“动植物王国”。云南省拥有全国95%以上的生态系统和50%以上的动植物种类,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多数植物种类。在全国3万多种植物种类中,云南有1.7万多种,占全国总数的52.8%。已知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41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2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数的55.4%。

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是云南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财富,但是持续4年的特大干旱给云南生物多样性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有报告显示,自2009年以来,受干旱影响的野生植物有7594096株,野生动物18774头(只)。其中,受干旱影响的主要保护对象旗舰种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为4416970株。在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中,受影响的野生植物为157223株,死亡2725株,野生动物出现生病等异常情况的232头(只),死亡34头(只)。昭通市巧家县五针松天然植株出现不同程度的针叶卷曲、发黄,新梢生长缓慢等明显的干旱特征,死亡5株;分布于昭通市三江口自然保护区的珙桐死亡700株;苍山洱海国家自然保护区600株红豆杉死亡;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鹿死亡2头,居群减少;昭通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田、湿地受灾范围大,影响黑颈鹤的栖息和生存,黑颈鹤死亡11只。

位于滇东北的昭通市、曲靖市是这次旱灾的重灾区,同时也是黑颈鹤的重要栖息地。据了解,大山包黑颈鹤保护区内湿地急剧萎缩,鱼类也因为水少而大量死亡,而以高原鱼为主要食物的黑颈鹤,也面临着食物短缺的困境。当地群众告诉记者,黑颈鹤往年通常在3月底4月初才会离开,今年则提早了一个月飞走。

干旱甚至影响到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今年2月初,西双版纳境内10余头亚洲象钻出密林,先后进入三岔河谷中饮水、寻找食物。相比往年,象群提前了半个多月下山觅食。普洱市澜沧县糯扎渡镇勐矿村下勐矿组周边的亚洲象,因水源短缺到澜沧江边1个多月未返回森林,给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而亚洲象在民间觅食的主要原因就是它的主要食物巨龙竹因干旱而不同程度的死亡。长期过着迁移生活的亚洲象因干旱可能较长时间在一个地方停留,使得常规的迁移生活发生改变;由于食物的短缺,哈巴雪山保护区100多只猕猴下山偷吃播种到地里的包谷籽,致使猴群对农田的肇事案件不断攀升……

干旱影响植物的发育和物候条件,进而影响动物的食物来源,植物生物多样性和动物生物多样性都可能因此而受到冲击。干旱导致云南很多野生植物开花数量明显减少,种子库的数量和质量势必因此而降低,从而影响未来植物种群或群落的动态;很多动物以植物的嫩叶、花、果实或种子、地下根或地下茎为食,干旱导致植物难以正常发育,从而提供给动物的食物数量和质量将难以满足,严重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有的动物可能因缺乏有效的食物来源而死亡。如果有的物种以极小种群形式存在,严重的干旱将可能因此导致该类物种的灭绝。

干旱往往使植物群落生产力下降,生态系统结构和层次简单化发展,生态系统功能因此而降低,从而承载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条件受到基础性干扰,生物多样性降低。很多植物因干旱高温无法完成春化过程而难以成花。这些生物行为的变化本身就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改变的一种方式。

干旱为有害生物的入侵和扩展提供了条件。很多外来入侵生物,如紫茎泽兰、飞机草等外来入侵植物,在风干物燥的情况下容易长距离传播种子,扩大了它的入侵范围;某些有害昆虫,抵抗干旱能力强,进而在干旱条件下更容易大规模暴发。

干旱增大了水体的蒸发,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将可能增大,高原湖泊流域的污染程度将进一步加强,并将在雨季时集中迁移到湖泊,进而恶化了河流或湖泊的污染状况,为久治不愈的湖泊整治、生态系统功能恢复重建带来了新的挑战。高原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有害蓝藻更容易发展或暴发;水环境恶化,也将直接导致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4.云南生物行业发展 篇四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物种

2.原体腔

3.细胞工程

4.双重呼吸

5.光合作用

得分评卷人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植物细胞中的白色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发育成()

A.核糖体B.线粒体

C.叶绿体D.高尔基体

2.被子植物的双受精现象指的是花粉管中的两个精子释放到胚囊中后()

A.1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一个精子与卵结合 B.1个精子与助细胞结合,1个精子与卵结合 C.2个精子分别与两个极核结合

D.1个精子与反足细胞结合,1个精子与卵结合 3.下列植物中不是维管植物的是()

A.苔藓B.蕨类

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

4.从下列哪种植物开始,植物体具有根、茎、叶的分化?()

A.藻类B.苔藓

C.蕨类D.裸子

5.我们所吃的大米、面粉、大豆和花生的营养物质依次取自植物种子的()

A.胚乳子叶子叶胚乳

B.胚乳子叶子叶子叶

C.胚乳胚乳子叶子叶

D.子叶胚乳胚乳胚乳

6.裸子植物被称为“裸子”是因为它的结构没有()

A.花被B.子房

C.胚珠D.珠被

7.被子植物分类主要依据的是下列哪一类器官的特征?()

A.根B.叶

C.茎D.花

8.银杏属于下列哪一植物类群?()

A.苔鲜植物B.蕨类植物

C.被子植物D.裸子植物

9.与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新细胞壁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

A.叶绿体B.高尔基体

C.线粒体D.核糖体

10.阳光通过三棱镜能显示出七种颜色的连续光谱,如果将一瓶叶绿素提取液放在光源

和三棱镜之间,连续光谱就会出现一些黑色条带,这些条带位于()

A.绿光区和红光区B.红光区和蓝紫光区

C.蓝紫光区和绿光区D.绿光区

11.心脏四腔,完全的双循环首次出现于下列哪类动物中?()

A.两栖类 B.爬行类

C.鸟类D.哺乳类

12.动物的组织可分为四类,血液属于其中的哪种组织?()

A.神经B.肌肉

C.上皮D.结缔

13.原生动物调节体内水分平衡的细胞器是()

A.食物泡B.核糖体

C.伸缩泡D.线粒体

14.昆虫消化道形成的排泄器官是()

A.原肾管B.后肾管

C.马氏管D.触角腺

15.羊膜卵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从下列哪种动物开始出现羊膜卵?()

A.鸟类B.爬行类

C.两栖类D.鱼类

16.两侧对称、三胚层,但还没有形成体腔的动物类群是()

A.腔肠动物B.扁形动物

C.线虫动物D.环节动物

17.鸟类的前肢特化成翼,后肢出现了特有的关节称为()

A.趾关节B.跗间关节

C.膝关节D.髋关节

18.细胞有丝分裂时核出现以下变化,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纺锤体非常明显为核分裂的()

A.中期B.后期

C.末期D.前期

19.成年人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

A.骨松质B.骨密质

C.骨髓腔D.骨膜

20.下述结构与特点,与人体直立行走无关的是()

A.长骨为管状结构B.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

C.下肢骨粗壮D.具足弓

21.不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正常人眼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是由于下列哪一项调节的结果?()

A.视网膜可前后调节移动B.睫状体可调节晶状体的凸度

C.眼球前后径可随时调节D.瞳孔可缩小或扩大

22.下列没有防止血液倒流瓣膜结构的部位是()

A.心房与心室之间B.心房与静脉之间

C.心室与动脉之间D.四肢的静脉血管内

23.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肺活量,这是因为经常锻炼可使()

A.呼吸频率加快B.肺泡数目增多

C.呼吸肌收缩力增强D.肺泡增大

24.对食物中的脂肪产生乳化作用的是()

A.胃液B.胰液

C.胆汁D.唾液

25.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采集到的血液在体外下列哪种温度条件下凝固

最快?()

A.0℃B.15℃

C.25℃D.35℃

26.氧气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是()

A.与白细胞结合B.与血小板结合 C.溶解在血液中D.与血红蛋白结合

27.在尿的形成过程中,对原尿进行重吸收作用的结构是()

A.肾小球B.肾小囊

C.肾单位D.肾小管

28.在一个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

蛛、老鼠、蛇、青蛙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

C.食物网D.种群

29.对海洋生物的调查发现,水深200米以下几乎没有植物生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A.阳光B.温度

C.海水含盐量D.海水含氧量

30.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A.蚯蚓B.硝化细菌

C.酵母菌D.硅藻

31.人体免疫球蛋白中,IgG由4条肽链构成,共有764个氨基酸,则该蛋白质分子中

至少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

A.764和764B.4和4

C.760和760D.762和762

32.C4植物叶肉细胞内CO2的固定方式是()

A.CO2+C5化合物→C3化合物B.CO2+C3化合物→C4化合物

C.CO2+C4化合物→C5化合物D.CO2+C4化合物→C4化合物

33.高等植物体内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

A.光合作用蒸腾作用B.呼吸作用渗透作用

C.光合作用呼吸作用D.呼吸作用主动运输

34.蛋清稀释液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可产生何种颜色的络合物()

A.白色B.蓝色

C.紫色D.砖红色

35.将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小麦杂交,按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后代中基因型

为AABBCC的个体比例应为()

A.1/8B.1/16

C.1/32 D.1/64

36.调查发现人群中夫妇双方均表型正常也能生出白化病患儿。研究表明白化病由一对

等位基因控制,下列有关白化病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

B.如果夫妇双方都是携带者,他们生出白化病患儿的概率是1/4

C.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患者,他们所生表型正常的子女一定是携带者

D.白化病患者与表型正常的人结婚所生子女表型正常的概率是1

37.某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该生物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同之处是

()

A.分裂开始前,都进行染色体复制

B.分裂开始时,每个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2N

C.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分裂成2个

D.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N

38.已知病毒的核酸有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和单链RNA四种类型,现发现了一种新病毒,要确定其核酸属于上述哪一种类型,应该()

A.分析碱基类型,分析核糖类型

B.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碱基类型

C.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核糖类型

D.分析碱基类型,确定碱基比率

39.用动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取单克隆抗体,下列实验步骤中,错误的是()

A.将抗原注入小鼠体内,获得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

B.用聚乙二醇作诱导剂,促使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 C.筛选杂交瘤细胞,并从中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细胞群,培养后提取单克隆抗体

D.用纤维素酶处理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

40.在人体中,由某些细胞合成与释放,并影响其他细胞生理功能的一组物质是()

A.信使RNA必需氨基酸

B.淀粉酶解旋酶

C.激素递质

D.肝糖原丙酮酸

一、名词解释

1.物种:一般认为,物种是指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够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

2.原体腔:也叫假体腔或初生体腔。胚胎发育时囊胚腔遗留的空腔,在体壁中胚层与肠壁内胚层之间,无体腔膜,肠壁上一般缺少肌肉层,如线形动物门动物中蛔虫和轮虫等属此类。

3.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通过某种工程学手段,在细胞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从而获得新型生物、特种细胞产品或产物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4.双重呼吸:每呼吸一次空气经过肺两次,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

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有些细胞的白色体含有元叶绿素,见光后可以转变成叶绿素,所以白色体也能在光下变成叶绿体。

2.A 【解析】双受精是指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形成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另一个与中央细胞的极核(通常两个)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的现象。双受精后由合子发育成胚,初生胚乳核发育成胚乳。

3.A 【解析】维管植物是具有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植物。现存的维管植物有25万~30万种,包括极少部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松叶兰类、石松类、木贼类、真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4.C 【解析】从蕨类植物开始,植物体具有根、茎、叶的分化。

5.C 【解析】人们食用的粮食(例如水稻、小麦和玉米等)是单子叶植物,营养物质贮存在胚乳里,是由受精极核发育来的。大豆和花生是双子叶植物,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是由受精极核发育来的。

6.D 【解析】裸子植物是种子植物中较低级的一类。具有颈卵器,既属颈卵器植物,又是能产生种子的种子植物。它们的胚珠外面没有子房壁包被,不形成果皮,种子是裸露的,故称裸子植物。

7.D 【解析】识别被子植物时主要依据花和果实。

8.D 【解析】银杏属于裸子植物门银杏纲银杏目银杏科银杏属。

9.B 【解析】高尔基体没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但能合成多糖,如黏液等。植物细胞的各种细胞外多糖就是高尔基体分泌产生的。高尔基体在细胞有丝分裂末期聚集到赤道板处,高尔基体囊泡的膜形成新的细胞膜,高尔基体之中的多糖形成新的细胞壁。

10.B 【解析】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吸收绿光最少,因此出现的黑色条带应位于红光区和蓝紫光区。

11.C 【解析】当心脏为二心房一心室时,血液循环是不完全循环。当心脏为二心房二心室时,血液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血液循环属于不完全的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属于完全的双循环。但首次出现完全双循环的是鸟类。

12.D 【解析】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仅指固有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

13.C 【解析】动物体内水分平衡保持是维持体内正常生理机能的关键。不同动物调节体内水分平衡的方法不同。原生动物利用伸缩泡;腔肠动物利用消化腔;扁形动物利用原肾管;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利用后肾管;节肢动物利用颚腺、绿腺、基节腺、马氏管;脊椎动物利用肾脏。

14.C 【解析】昆虫的排泄物如CO2、H2O、尿素及无机盐的结晶体。排泄器官或组织可分五种不同的类型:(1)体壁及特化结构;(2)气管;(3)消化道壁;(4)脂肪体和围心细胞;(5)马氏管。马氏管是由消化道中、后肠交界处的肠壁向外突起形成的管状结构。

15.B 【解析】羊膜卵指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

16.B 【解析】两侧对称、三胚层,但还没有形成体腔的动物类群是扁形动物。

17.B 【解析】鸟类的后肢骨强健,股骨与髓臼相关节。后肢骨有较大的变化,腓骨退化成刺状,跗骨的上部与胫骨合并成一根胫跗骨,下部与跖骨愈合成跗跖骨。因此鸟类具有跗间关节。这种简化成单一的骨块关节和胫跗骨、跗跖骨的延长,能增加鸟类起飞、降落时的弹性。大多数鸟类具四趾(第五趾退化),拇趾向后,余趾向前,以便树栖时握住树枝。

18.A 【解析】细胞分裂的中期,纺锤体清晰可见。这时候,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的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19.C 【解析】红骨髓是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的稀松骨质间的网眼中,是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人出生时,红骨髓充满全身骨髓腔,随着年龄增大,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中有红骨髓。

20.A 【解析】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使脊柱如同一个弹簧,能增加缓冲震荡的能力,加强姿势的稳定性;下肢骨粗壮,是直立行走的有力保障;足弓对直立行走有一定作用,如果是扁平足则不适合长距离行走;人体直立行走与长骨为管状结构无关,但与长骨有关。

21.B 【解析】正常眼,无论远、近物体,通过折光系统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这是由于正常人眼具有调节作用。眼的调节主要靠改变晶状体的形状来调节,这是通过神经反射而实现的。视近物时,晶状体变凸的程度大;反之,视远物体,则晶状体凸度减小。

22.B 【解析】房室瓣(心房和心室间)、动脉瓣(心室和动脉间)以及静脉瓣(静脉内)都可防止血液倒流。

23.C 【解析】经常体育锻炼,特别是做一些伸展扩胸运动,可以使呼吸肌力量加强,胸廓扩大,有利于肺组织的生长发育和肺的扩张,可提高肺活量。

24.C 【解析】胆汁是一种消化液,有乳化脂肪的作用,但不含消化酶。

25.D 【解析】血液凝固是一个生化反应,生化反应一般都要酶的参加,酶的活性与温度、pH有关,一般酶所在内环境的温度和pH为最佳。而在血液凝固中起作用的酶就是促凝血酶原激酶,促凝血酶原和凝血酶的最佳活性温度就是人的体温。

26.D 【解析】氧在血液中的物理溶解量很少,约占氧运输量的1.5%,化学结合是氧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约占氧运输量的98.5%。氧主要是和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分子中的Fe2+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进行运输。

27.D 【解析】原尿在肾小管进行重吸收作用,重吸收回全部蛋白质,一部分无机盐,以及大部分水。

28.B 【解析】此朽木虽然范围比较小,但因处于阴湿的草丛中,其中长满苔藓和木耳,并且聚集着蚂蚁、蚯蚓、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这个有规律的集合体。

29.A 【解析】一般水深200米以下,阳光就无法到达了。因此,水深200米以下的水中没有植物生存,也就没有了光合作用。

30.D 【解析】硅藻可以吸收太阳能用来合成有机物。

31.B 【解析】一条肽链上应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IgG由4条肽链构成,因此应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氨基和4个游离的羧基。

32.B 【解析】C4植物的叶肉细胞含有独特的酶,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氧化酶,使得CO2先被一种C3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同化,形成C4化合物。

33.C 【解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能产生ATP。

34.C 【解析】蛋清稀释液里含有蛋白质,与双缩脲反应可产生紫色的络合物。

35.C 【解析】将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小麦杂交,后代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比例为:12×14×14=132。

36.D 【解析】白化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假设控制白化病的一对等位基因为A和a,则白化病患者的基因型应为aa,则其遗传给子女的基因必为a,因此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患者,他们所生表型正常的子女一定是携带者。如果夫妇双方都是携带者,即基因型均为Aa,他们生出白化病患儿的概率是14。表型正常的人的基因型有AA和Aa两种,因此白化病患者与表型正常的人结婚所生子女表型正常的概率是1或12。

37.C 【解析】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基本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成一排;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个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子细胞,减数分裂完成。

38.D 【解析】通过分析碱基类型,可确定其核酸是DNA还是RNA;通过分析碱基比率,可确定其核酸是单链还是双链。

39.D 【解析】纤维素酶是用来处理细胞壁的,而动物细胞不含细胞壁。

5.云南生物行业发展 篇五

生物教学的目标与原则

一、生物教学的目标

1.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使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5.生物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二、生物教学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方法科学,灵活多变的原则

1.方法科学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生物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生物概念、探索生物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

2.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转变观念,创新教育的原则

“求实、求活、求新”三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层层递进,求实是基础,求活是关键,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备扎实严谨的基础知识,才能转变成灵活的思维方法,最终表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第二讲

生物教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百花齐放,比较常用的 有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引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法、情境教学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着重介绍几种教学方法。

一、导学式教学法

导学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启发,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或求知的途径,并结合教学的内容,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地发挥的一种教学方法。导学式教学法又包含背景呈现法和要点提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一)背景呈现法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理论(如分离定律)的分析和概念的理解(如免疫)常常只需向学生介绍其背景知识而不必详细讲解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称为背景呈现法。如必修1《光与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教师只需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生物的物质来源、能量来源和氧气来源,至于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应用等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行去学习和探究。背景呈现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其是对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的背景呈现可使他们迅速准确地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探究指明方向。

(二)要点提示法

要点提示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点拨一个或几个要点来引出新课以及复习和回顾某些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如学习基因的结构时,可以提出问题:细胞里除了细胞核外还有哪些结构里有DNA,它的基本功能和结构如何?学生就会联想到叶绿体、线粒体中也有少量的D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等等;在必修2和必修3会用到一些细胞学和生理学的知识,也可采用要点提示法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选修2和选修3中多处都涉及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细胞工程等问题,上课时也可以通过要点提示法对它们进行归类和比较,这样既避免重复讲解又达到了巩固和复习的效果。

二、探究式教学法

生物学家运用探究方法研究生命世界中的各种问题,解释各种生命现象。高中生物课程提倡将探究法作为生物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世界、理解科学本质的和领悟生物学基本规律。

(一)讨论探究法

讨论探究法主要通过学生相互间的讨论、辩解,来解决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热点话题和一些疑难问题的教学方法。如选修3中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试管婴儿、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还有生物技术产品与国际贸易争端、国际视野中的“克隆人”研究、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很难简单地用“是”或“非”来回答。上课时教师可以把当前人们的观点全列出来,让学生相互间进行讨论、分析,再结合教师的指导和相关的资料,当每个学生对上述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教学目的就已达到,教学过程也就告一段落。这种教学方法由于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讨论时学生的兴趣非常浓,课堂气氛也非常热烈,但也可能会出现上课纪律难以控 制甚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的尴尬。

(二)实验探究法

实验探究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去探究实验手段和实验过程的教学方法。如选修1中当学生品尝了自己亲手酿制的葡萄酒和制作的腐乳之后,虽然觉得口感和味道不太正宗,但基本上不再需要教师去讲解发酵、灭菌以及微生物培养等知识了,课后还会有不少学生去探究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风味和质量的影响;当学生用胡萝卜的韧皮部培养出小胡萝卜苗时,其喜悦之情自然难以言表,回家后也许还会探究用其他材料进行组织培养;至于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叶绿素和DNA提取等问题也都能直接在实验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当然,实验探究法只能对一些适宜开展实验的内容才能采用,而且需要一定的经费、设备和场地作保证。对一些农村中学以及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开展起来比较困难。比如DNA扩增、观察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等实验,由于PCR仪和电镜价格昂贵,很多中学只能望洋兴叹。

三、自主式教学法

自主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地阅读、分析和思考,从而获取知识、锻炼技能和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是以教师的指导作为前提,包括提出自学目标、自学,方法和途径、课后检测等。自主式教学法有多种方式,比较常用的有媒体教学法、查阅资料法等。

(一)媒体教学法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胚胎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比较复杂的知识都可以直接借助于VCD、DVD甚至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动画进行直观教学。电影《黑太阳731》全方位地再现了日本关东军对亚洲人(含中国人)进行的毫无人道的生物武器试验,对《禁止生物武器》一节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诠释作用;电视片《袁隆平》对遗传的基本规律的教学、杂交育种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再如必修1中的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教学难点,课本的图片和文字很难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若改用Flash动画去演示就能使学生非常形象、生动地了解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变化的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适用的图片和资料会越来越丰富,媒体教学法也将在新课程教学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查阅资料法

借助报刊杂志以及多媒体手段了解一些知识性的或当前生物科技发展成就的教学方法称为查阅资料法。如禽流感的病原体及流行趋势,非典传播的特点及危害还有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发展趋势等问题都可用查阅资料法进行教学。通过对资料的查阅,学生自己就会清楚地了解相关研究的进展和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学生读完《干细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学生物教学》2005.12)等文章后,对于干细胞的有关知识会留下大致印象;读完《胚胎工程技术在国外养牛中应用现状》(《考试报.新课标版》2006.6)等文后,对当前胚胎工程的应用便知一二。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和需要有条件地使用,而且在使用前一定要明确查找目的、查找范围,并列出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资料,不能大海捞针,最好课前教师先预查一下。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会受到教学课时(耗时较多)、教学设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络宽带)等条件的限制,还会受到诸如学生的知识面、基本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可供学生查阅的资料很多,可以是《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教学》等专业杂志,《考试报》、《生物报》等有关报纸,还可以是中学生物资源网、中学生物教学 网等学科网站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也将不断改进。我们相信,只要认真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同时结合本地区、本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新课标教学工作,一定能找到科学、适用、高效的新课标教学方法。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知识目标:(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中的基本元素、主要元素、大量元素、微量元素;(2)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过程,训练学生的观察、对比、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教学重点】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是生物体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很多,至少有62种,常见的有29种。这些元素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及其各自具有的生理作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和方法,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不同的名称——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和主要元素等。

【教学难点】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内在联系、根本区别,以及表现出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在以前的生物学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从生物的主要特征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现在从元素水平上认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抓住两点来分析,一是“生物界中没有自己特有的化学元素”——表现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二是“各种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中的含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表现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差异性。

【教具准备】

1.非生命环境(地壳)与生物细胞的元素对比表;

2.动物(人体)与植物体(玉米)组成元素的对比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提问学生什么是生物?

2.生物是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这就是生物的物质性,生物的生命活动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板书:生命的物质基础)。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那么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 主要有哪些呢?它和非生物的化学元素又有什么不同和联系呢?(板书课题: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等;二是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B能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在缺少B时,植物会

得“花而不实"病;人体缺Fe时会出现贫血症状,果树缺Fe时会得黄叶病;植物体缺K则茎秆软弱易倒

佚;人体缺Ⅰ易患大脖子病等。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作用,只有在活的生物机体中,进一步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才能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巩固

银幕显示检测题: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

化合物

2.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____________,它们统称为___________元素。这些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含量___________。

【答案】C、H、O、N

基本

不同

3.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

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4.下列元素中,属于大量元素的一组是()。

A.s、K、Ca、Mg

B.C、P、B、K

C.H、N、Ca、Cu

D.Mg、Zn、Cu、Mn

【答案】A 5.组成玉米和人体的主要元素是()。

A.C、H、O、N

B.C、H、O、P

C.C、H、O、S

D.C、H、O、N、P、S

【答案】D

6.组成大豆的最基本元素是()。

A.C

B.H

C.O

D.N

【答案】A

7.下列是硼对植物体生命活动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硼属于微量元素

B.能够促进雄蕊的发育

C.大量积累硼有利于受精作用

D.缺少硼时花粉发育不良

【答案】D

8.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一面是因为()。

A.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B.构成细胞的无机物在自然界都存在

C.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

D.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有新陈代谢

【答案】C

四、布置作业

P12复习题第二大题第1小题。

五、结课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活的生物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化合物是生命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六、舨书设计(略)

经典真题回顾

一、单项选择题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根本方法是()。

A.提问式

B.讨论式

C.启发式

D.练习式

【答案】C

【解析】启发式教学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地发展智能、情感和意志的认识活动。因此选C。

二、简答题

结合平时教学,请你列举高中生物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至少5种)。

【答案】

高中生物教学中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引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法、情境教学法等。如“水分代谢”的教学:(1)导言部分,主要介绍绿色植物代谢的内容,只需要学生对这一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可采用讲授法或谈话法。(2)吸胀吸水,这是需要学生了解的内容。学生通过初中生物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经验,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可以通过联系学生已有知识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3)渗透吸水的原理,这是重点和难点,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主要教学要求包括三点:一是了解什么是渗透作用。由于渗透吸水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的过程,所以要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渗透作用。对渗透现象在初中生物中已涉及,学生日常生活中也有经验积累,这里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这一原理仅靠语言表述显得较抽象,因此要采用演示实验法。二是需要学生理解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从理论上明确细胞具备渗透吸水的条件。通过渗透作用的实验及对细胞结构的认识,学生已具备理解认识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的条件,因此可采用讨论法。三是需要通过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证明细胞确实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去水分。这是学生实验,应用实验法组织教学。如果学生知识基础较好,又具备较强的实验技能,应尽量采用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先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讨论其结构和生理基础,进而明确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如果学生的基础不够理想,可采用验证实验,在理解成熟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成熟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渗透吸水和失水。(4)水分的运输、散失和利用,这些现象在初中生物中学生都已了解,这里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原理。如果学生基础很好,可直接通过讨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可采用自学辅导法,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如果学生基础较差,则可采用谈话法。

高分同步强化训练

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的课程理念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

2.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_________、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___________、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生物技术、__________。

【答案】生物与环境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健康的生活

二、单项选择题

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称之为()。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反思

D.教学目标

【答案】D

【解析】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12 14 16

28

33

36

38

6.云南生物行业发展 篇六

人物名片

张跃进,男,白族,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副会长,云南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云南省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云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执行会长,云南省人大代表,云港台青年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云南省太空生物科技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云南省食品行业协会副会长,云南绿色(有机)食品协会副会长,云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农林牧渔产业委员会主任,楚雄州工商联副主席,楚雄市工商联合会副主席(总商会<副会长>)。

2011年荣获第三届“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2010年至2017年国家七部委共同主办的第八届至第十五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食品安全管理先进个人”。2012年8月28日,被省人民政府授予 “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2013年5月,荣获“云南青年五四奖章”;2013年5月荣获楚雄州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称号;2017年3月,被楚雄州政府授予“楚雄州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17年4月,被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荣誉称号;2017年6月,张跃进入选为国家科学技术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目前云南核桃栽种面积及产量已成为全世界第一,保有核桃种质资源世界第一,开发核桃产品种类世界第一,本着助力发展高原核桃产业,将大农业产业做成大健康产业的目标,张跃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让公司在产品研发、科研技术、营销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将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积累管理经验,完善自身的同时广纳贤才,吸收并培育了一支资深专家研究团队,共同致力于将“摩尔农庄”打造成为有机、健康养生产品品牌,做强做大、做深做透开发资源型(特色)农业产业。从核桃单一产品生产,到构建核桃全产业链,张跃进带领着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不断求索、不断跨越。

7.云南生物行业发展 篇七

作为一项主动、高效的森林火灾预防措施, 生物防火林带不光是阻隔森林大火、减缓林火的蔓延的保护带, 同时也是保护和美化环境的绿色屏障, 是一项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生物防火林带通过防止和减少森林病虫害, 明确和稳定山林权属, 减少、避免山林纠纷, 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和山区经济发展。

1 云南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技术现状

通过植树造林, 建立规模性树种种植, 可以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经济发展, 同时可以有效消除村民生产生用火引入保护区造成火灾的隐患, 这种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可以达到保护区、社区群众双赢的目的。

由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曼稿子保护区负责的生物防火隔离带近日通过西双版纳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林业局等单位专家的验收。这是西双版纳州第一个在自然保护区建成的生物防火隔离带, 也是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生物防火隔离带的首次探索与尝试。

该生物防火隔离带方案自2009开建, 3年来共在曼稿子保护区周边已建成总长32km、宽为20~30m, 生物类型为“茶+林”、“农田+水域”、“茶+樟树”的生物防火隔离带。根据辖区周边种植甘蔗区烧地易引发森林火灾的实际, 曼稿子保护区曼稿管理所因地制宜开展方案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和管理规程, 积极引导农户改变种植结构和固定耕作模式, 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现有的成果是未来工作开展的导向, 我们需要在现有的技术经验上, 延伸出更多的方案可供选择。本文结合云南省当地实际情况,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云南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技术方案选择。

2 作业设计布局

根据云南省的地理条件及气候条件, 生物防火林带应尽量设计在山脊线以下背风面 (阴坡) 、林地边缘、地类分界、道路两侧、居民村屯和生产点的周围, 把林区道路与生物防火林带结合起来, 同步设计;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应尽量保持与当地主风方向垂直, 选择在地势平缓、地被物少、土质瘠薄的地带。根据方案建设的依据和原则,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把方案建设用地安排在A、B、C、D四个区域, 详见表1。

(单位:km、m、亩)

2.1 营造类型设计

根据实际地情况, 此方案全部设计为阻隔性生物防火林带。造林地成带状分布。林带所走的立地自然条件为最高海拔不高, 随山脚绕行, 平均海拔1800m;平均坡度约为20°;母岩为花岗岩;土壤为红壤;土层平均厚度50cm;石砾含量8~38%;土壤质地类型:重壤、中壤、轻壤。

2.2 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是造林成败的关键, 根据生物防火林带的特点及其作用, 结合该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以及造林经验, 按照适地适树原则, 选择适合本地生长、防火性能高, 并且有较强的抗旱性和耐瘠薄, 根系发达, 生长较快、适应性强等特点的防火树种, 本方案首选云南油茶。

3 营造技术方案设计

3.1 林地清理

本方案中设计的林带造林地采用林地清理方式, 将杂物、草木、杂灌、树木, 杂草杂灌木头清理掉, 以此来提高防火林带的林火阻隔功能。值得注意的是, 清理的杂草不能高出地面3cm以上。

3.2 整地挖穴

植穴 (行) 按配置沿林带竖向布置成行设置, 行与株之间植穴采用“方格”型配置整地。防火林带沿山脊或环山脚布设, 为防止或减少水土流失, 整地采用穴状整地, 植穴规格为50cm×50cm×40cm。挖穴时将表土置于植穴的两旁, 将心土放于植穴的下坡处, 在栽植前一个月施放0.3kg有机肥基肥, 再回松土至植穴近九成备栽。

3.3 苗木

选择顶芽饱满, 根系完整的健壮营养袋苗, 营养袋带土重约2kg。苗龄为1~2年生, 苗高50cm以上的荷木, 造林苗木全部要求无病虫害, 禁止病苗、弱苗、残苗上山。苗木在运输途中应防止失水、损伤, 以确保造林质量。

3.4 营造密度

株行距采用2m×2m的规格, 即每亩166株。

3.5 栽植

树种的种植一般选择雨季过后, 这样能防止窝根, 栽植时根系顺畅, 同时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树木栽植时要注意苗要扶正, 适当深栽。荷木营养杯苗要剥袋, 并使根系舒展方可栽植, 回土要细, 轻提苗然后压实, 回土成馒头状, 与山坡成反倾斜。

3.6 抚育

栽后要重点做好树木养护工作, 一般以半个月为周期进行重点养护, 保证当年和验收时的成活率达92%以上。

造林必须做到先打穴后植苗, 打穴规格、密度按所植苗木品种、大小和苗龄确定。不得边整地边植苗。新造林地必须与生物防火林带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农户零星造林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切实加强抚育, 新造林地原则上前3年的每年6月、9月各抚育一次。

4 方案建设工程量及物资需要量

4.1 建设工程量

本防火林带营造建设总工程量为10.2km, 宽度为14m和30m两类型, 面积为269亩。

4.2 苗木需要量

本方案的建设共需荷木数量为51352株 (含15%苗木损耗量) 。详见表2。

(单位:m、亩、株、km)

4.3 肥料需要量

本方案建设共需有机肥13396kg作基肥, 复合肥13396kg作追肥见表3。

(单位:亩、kg)

5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营建效益

本方案总投资48.78万元, 其中, 直接投资45.36万元, 其他投资3.42万元 (其中规划设计费1.36万元, 监理费1.36万元, 建设管理费0.70万元) , 详见表4。

方案总投资48.78万元, 从建设绿色文明云南设经费列支。

5.1 生态效益

本方案设计与建设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 (1) 通过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可改善方案区的森林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抑制森林病虫害、提高森林生态功能; (2) 生物防火林带建成后, 重点林区的森林资源将得到有效保护, 包括区域内12万亩森林防火压力, 4万亩国有森林、近6万亩省级自然保护区等, 可有效发挥防火、阻火功效, 减少资源损失, 保护生态安全; (3) 在原来传统的防火道上营建生物防火林带, 可有效减少雨水对防火线的冲刷, 对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有明显的作用。

(单位:元)

5.2 经济效益

茶树种植是云南省地传统的经济林树种, 因此, 方案建设不光具有显著生态效益的, 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按造林后第八年进入盛果期, 平均每公顷年产值6000元计算, 到20年 (第7~20年, 共13年) 产值累计可达187万元;同时,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可节约今后的防火道维修投资, 按每公里防火林带每年节约维修费1800元计算, 12km防火道20年累计可节约投资43.2万元。

5.3 社会效益

本方案中生物防火林带营造设计能够有效的减轻了各级政府对森林防火的压力,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同时, 方案建设可利用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示范作用, 可以有效地推动云南森林防火体系建设。

6 结束语

生物防火隔离带的防火效果已逐渐显现。截至目前, 云南省已做出在药山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的重大决定。

参考文献

[1]王红京.木荷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2) :61~62.

[2]裴孝华.山区生物防火林带设计营造及影响分析[J].安徽林业, 2010 (Z1) :78~79.

8.云南生物行业发展 篇八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自育型;卵孢子

中图分类号: S432.1;S435.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122-03

收稿日期:2014-03-18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编号:CARS-10);福建省教育厅项目(编号:JA12126)。

作者简介:杨芮(1988—),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方向的研究。E-mail:yangrui8891@163.com。

通信作者:潘贤,女,硕士,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方面的研究。E-mail:panxian218@163.com。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是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由该菌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全球普遍发生、造成马铃薯严重损失的毁灭性病害[1],曾在19世纪40年代造成过举世震惊的“爱尔兰饥馑”。目前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世界第一位,马铃薯晚疫病的大面积暴发严重制约了我國的马铃薯产业[2-3]。致病疫霉是一种异宗配合的卵菌,1956年Niederhauser在墨西哥中部首次发现A2交配型以及大量卵孢子[4]。在1984年之前,A2交配型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墨西哥中部,其他地区仅有A1交配型,只通过游动孢子与孢子囊进行无性生殖[5-6]。直到1984年在瑞士首次检测到A2交配型后[7],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先后发现了A2交配型。Fry等指出致病疫霉A2交配型菌株的出现和迁移是近些年全球晚疫病再度大规模暴发的直接原因[8]。当致病疫霉群体在同一个地方同时出现A1交配型与A2交配型或者存在自育型时,有性生殖就有可能发生,有性生殖不仅会产生具厚壁抗逆性强的卵孢子作为初侵染源,还提供了遗传重组的机会,导致出现致病力更强的生理小种[9],从而增加了病害防治的难度。

马铃薯晚疫病病菌交配型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其群体遗传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是自育型菌株的发现预示着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的生殖过程出现了新规律,因此卵孢子在晚疫病流行学中的存在机理和作用机制成为目前植物病理学家关注的焦点[10]。本研究旨在明确我国贵州省与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的交配型分布和自育型菌株卵孢子的生物学特性,推测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的主要生殖方式和有性生殖可能发生的概率,为进行科学规范施药与合理选用抗性品种相结合的防治方针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株

用来进行交配型鉴定的供试菌株采自2010—2012年贵州省和云南省的4个群体共398株,采集地点与时间见表1。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对2010—2012年贵州与云南2省马铃薯主产区的马铃薯晚疫病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自育型菌株为优势菌株(共431个菌株,自育型比例为91%),近年来也有许多同类研究结果表明自育型菌株在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出现:黄河早在1964年就曾发现过同宗配合菌株[12];2001年和2007年,赵志坚等在云南分离到自育型菌株[13];Han等[14]与王英华等[15]分别在2007年与2003年在甘肃省发现自育型菌株;2008年,李本金等在福建连城发现自育型菌株[16];2008年,杨继峰等在内蒙古发现13株马铃薯晚疫病自育型病菌,占被测菌株的13.8%[17];2009年,马云芳等在宁夏1个马铃薯种质资源圃中发现了发生频率为18.1%的马铃薯晚疫病自育型菌株[18];2011年李洪浩等在检测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的交配型时发现自育型的发生频率为18.4%[19]。自育型的出现有可能会影响现有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本试验对马铃薯晚疫病自育型病菌卵孢子的研究主要从自育型产生的卵孢子活性和自育型是否能诱导A1、A2型产生卵孢子2个方面进行。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研究中没有观察到染色为蓝色的卵孢子,卵孢子被染为蓝色说明卵孢子已经度过休眠期,正处于萌发状态。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为培养时间相对较短,或者是培养时间过长导致卵孢子完全失去活力。2010年Widmer对栎树脂溃疡病疫霉菌卵孢子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卵孢子活性率在培养4~6周时最高,培养时间延长至14周时,菌株的卵孢子活性率降到最低,一般在10%以下[20],这与本研究中卵孢子活性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这一趋势相吻合。

在本研究中检测到大量自育型马铃薯晚疫病菌株,但自育型菌株诱导A1、A2交配型产生卵孢子的数量相对较少,推测田间条件下有性生殖发生的可能性很低。有性生殖产生的卵孢子是否能在田间条件下萌发,萌发后是否具有侵染力等问题也有待解决。综上所述,应对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群体进行更全面的群体遗传分析来进一步预测疫霉菌有性生殖出现的概率以及对致病疫霉进化机制产生的影响,从而为制定晚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Fry W. Phytophthora infestans:the plant (and R gene) destroyer[J].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2008,9(3):385-402.

nlc202309012230

[2]Guo L Y,Zhu X Q,Hu C H,et al. Genetic structure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populations in China indicates multiple migration events[J]. Phytopathology,2010,100(10):997-1006.

[3]Li Y,de Vries R,Slaghek T,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xidized starch polymer microgels for encapsulation and controlled release of functional ingredients[J]. Biomacromolecules,2009,10(7):1931-1938.

[4]S N J. The blight,the blighter and the blighted[J]. Transaction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1956,19(1 Series II):55-63.

[5]Fry W E,Goodwin S B,Dyer A T,et al.Historical and recent migrations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chronology,pathways and implications[J]. Plant Disease,1993,77:653-661.

[6]Spielman L J,D. L.C.A second world-wide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displacement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J]. Plant Pathology,1991,40(3):422-430.

[7]Cárdenas M,Grajales A,Sierra R,et al. Genetic diversity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n the Northern Andean region[J]. BMC Genetics,2011,(12):23.

[8]Fry W E,Goodwin S B.Re-emergence of potato and tomato late blight in the United States[J]. Plant Disease,1997,81(12):1349-1356.

[9]Scofield S R,Tobias C M,Rathjen J P,et al. Molecular basis of gene-for-gene specificity in bacterial speck disease of tomato[J]. Science,1996,274(5295):2063-2065.

[10]杨宇红,冯兰香,谢丙炎,等. 致病疫霉有性生殖在晚疫病流行中的意义[J]. 植物保护,2003,29(5):51-54.

[11]郭明浩,李华. 葡萄霜霉病原卵孢子的越冬存活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358-361,451.

[12]黄河. 同宗配合的马铃薯晚疫病菌曾在中国被发现[J]. 植物病理学报,2002,32(4):347-350.

[13]赵志坚,曹继芬,李灿辉,等. 云南致病疫霉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mtDNA单倍型及其群体演替研究[J]. 中國农业科学,2007,40(4):727-734.

[14]Han M,Liu G,Li J P,et al. Phytophthora infestans field isolates from Gansu Province,China are genetically highly diverse and show a high frequency of self fertility[J]. Journal of Eukaryotic Microbiology,2013,60(1):79-88.

[15]王英华,国立耘,梁德霖,等. 马铃薯晚疫病菌在内蒙古和甘肃的交配型分布及对几种杀菌剂的敏感性[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1):78-82.

[16]李本金,吕新,兰成忠,等. 福建省致病疫霉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及生理小种组成分析[J]. 植物保护学报,2008,35(5):453-457.

[17]杨继峰,朱小琼,国立耘,等. 内蒙古西部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分布及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J]. 华北农学报,2011,26(5):16-20.

[18]马云芳,孙洁平,马丽杰,等. 一个马铃薯种质资源圃致病疫霉群体的分析[J]. 菌物学报,2013,32(5):802-811.

[19]李洪浩,彭化贤,席亚东,等. 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生理小种、甲霜灵敏感性及mtDNA单倍型组成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4):728-736.

[20]Widmer T L. Phytophthora kernoviae oospore maturity,germination,and infection[J]. Fungal Biology,2010,114(8):661-668.

上一篇:英语国际商务方向个人简历下一篇:《智慧故事》读后感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