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发展史

2024-08-22

教育机构发展史(共8篇)

1.教育机构发展史 篇一

1.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 1874年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办了第一所盲,1877年查理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办了第一所聋校。从那开始中国的特殊教育也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这100多年来,中国的特殊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建立新中国以后在党和中央的关怀下特殊教育事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和一些成果。

1.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体系形成和逐步完善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义务教育的普及任务逐步完成,普及特殊教育的层次将随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而逐步提高。1987年,我国特殊学校只有286所,到了1997年则达到了1440所,特殊儿童也从29673人增长到了34.06万人。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特殊教育主要是以特殊学校作为主要形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根据残疾儿童数量多,基数大,且80%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等国情,提出了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新形式。现在,以大量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班为体干这样一种格局已经形成。我国基本上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疾人联合会部门和社会力量作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

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体系也在更进一步发展。首先是特殊教育教师的文化知识层次将进一步提高。如上海从1997年起,允许全市已具有专科学历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本科段的特殊教育专业学历培训,比普通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高层次学历培训至少提前了至少5-10年,学历层次上提高了一个档次;其次是老师的专业按能而更广。目前,中国大陆,有的城市确定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首先要具备普遍教育的能力资格,然后经过进一步的特殊教育知识学习和特教技能培训,达到特殊教育教师的岗位要求。

除此之外,在特殊教育中,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和充分使用,助听器具、助视设备、假肢以及计算机等在更多特殊学校得到使用,一些更新的帮助聋人听声音、帮助言人和低视力人看书、写字、看图形的工具逐步普及,从而更加有利于残疾人更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2.一体化教育正在大力推进

过去,中国的特殊教育在安置上重隔离,特殊儿童局限于特殊教育学位,儿童福利院等隔离性机构之中,随国际上特殊儿童回归主流邉拥拈_展和一体化教育,融合教育的发展,中国特殊教育也逐步受到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表现在:

首先,特殊教育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前称特殊教育对象为残疾或残疾儿童,后来改称为特殊儿童,发展到今天则统称为特殊需要儿童。这表明特殊教育对象不断得以扩展。如今,许多自闭症儿童、言语障碍儿童、学习困难儿童和情绪障碍儿童等也受到极大的关注,超越了原有的三大类特殊教育对象的属限。同时,新的特殊儿童定义改变了过去一味强调儿童的“特殊性”,而更加关注特殊儿童与常人的共同性。

其次,特殊教育的安置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对特殊儿童主要采取隔离式安置政策,把特殊儿童隔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现在对特殊儿童的安置表现出了新的特点,采取的是以学校为本位的全纳安置方式,体现于:(1)在正常班级安置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大部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正常班,(2)在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殊班级安置在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通常是在严重障碍的儿童或有多重障碍的儿童被安排在普通学校设立的特殊班级,根据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特殊教育。(3)各地适当地保留或新建改建了一批特殊教育学校,作为当地特殊教育的教研、科研和资源中心。特殊教育立法的完善。

3.特殊教育体系一步完善

我国在下大决心解决特殊儿童入学问题的基础上,正在遂步完善特殊教育的体系,现在,特殊教育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体系,特殊教育受教育的机会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4.特殊教育立法得到加强

我国目前正在致力于特殊教育的法律建设,力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教育法律体系,这一体系既有从《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到地方法规的纵向层次结构,以适应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又有与《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横向结构的联系,包括残疾人教育所涉及的各方面的因素的关系,我国残疾人教育立法已基本形成体系。

2。你认为我国未来的特殊教育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特殊教育将继续在改革中发展,在改革中进步。中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同时,中国的特殊教育还要有一股勇气,那就是勇于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在诸多的不如意面前,勇于解部,勇于改革。

首先,我们要更新归的观念,纠正错误认识。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许多阻碍都来自于人们观念的陈旧,来自于人对人类自身平等性认识的不足,来自于人们过多地以功利性的视野去看待特殊教育。纠正错误观念是我们改革的首要任务。

更新观念井非是观念的主观的强加,更应以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系统的理论加以纠正。树立大特殊教育观便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大特殊教育观是指在中国现实社会、生活、经济、文化条件下,与普通教育密切结合的,与小区服务相互配合的开放的特殊教育。大特殊教育在实践上表现为:编制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个别化教学;学校以儿童为中心,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教育教学;改变学习的环境,提供各样的辅具,以生态化观念为指导,使环境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要求;建立支持系统,提供相关服务,强调教师和家长给学生提供行为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包括自然支持和社会支持。大特殊教育强调把所有特殊儿童看作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更加强调其与正常儿童的共性,安置上实施零拒绝方案,让担任基础教育的学校具有接纳全体儿童的能力。大特殊教育观以一种更为人性化的视角去看待所有儿童,是以儿童为本的融入了人本主义的思想脉络,抓住了人本主义的精神内核,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

其次,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科学研究,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可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多元文化取向。特殊教育研究应兼顾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不能偏执一方。同时,特殊教育是一种边缘性学科,涉及医学、教育学、遗传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因此,其研究也要涉及多种学科和领域,综合多方面的科研成果来深化研究。(2)努力借鉴国外先进的成果,同时结合本民族的特色。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仍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因为国外的特殊教育历史校长,水平也较高,值得借鉴的经验多,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比较和借鉴。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一味照搬,而要符合我国的国情,有我国自己的特色。(3)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实验研究力度。特殊教育研究不能只限于描述、观察,而要有必要实验研究和其它实证性研究。(4)加强交流,促进国际合作,增加经济投入、进行跨地区、跨文化的国际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可以为我国特殊教育飞快发展提供更多经验,也能提高我国学者的研究水平。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立法,特殊教育立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而且特殊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协作和配合,如果没有合作配合,就难以形成稳定的管理系统和教育机制,这些必须通过法律来规范社会各部门的职责。我国应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加强地方立法,拉近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距离,制定更加细致,更加全面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

第四,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要解决当前特殊教育师资整体水平明显劣于普通教育师资的现状,需在师资培养上做出长期的努力。关键性的工作是要大幅度的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提高广大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为此可采取的措施有:(1)建立井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2)制定随班就读的师资培训制度。对于承担随班就读教育任务的师资进行轮训,对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培训,作为各类师资培训的公共必修的内容。(3)建立骨干教师培训及培养制度。,有计划地为各地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力争在 “十五”期间形成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秀,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队伍。

第五,大力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提高残疾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把加强劳动技能教育和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切实让学生掌握易一定的职业技能,为他们将来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创造条件。

2.教育机构发展史 篇二

座谈会上, 与会代表结合学院办学实际情况, 围绕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突出问题, 以及如何实现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包括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深化培养模式创新;以就业为导向, 大力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等。

陈希在听取各位代表的发言后指出,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广大干部和教职员工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 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深受欢迎的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江苏高职教育创办早、发展快、类型全、规模大, 探索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对全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

陈希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坚持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 以服务求生存, 以贡献求发展, 更加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陈希希望江苏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 通过省级示范校建设实现全省高职院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深化改革, 不断创新, 为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教育机构发展史 篇三

一是改革资金投入机制,确保校舍安全。创新教育发展投入机制,以财政投入、教育融资和撬动社会资本为三大引擎,多渠道筹措教育事业发展经费。近3年来,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支出达90.82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17.07%;完成教育融资9.8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6.24亿元。为解决玉溪市因“普九”早、抗震等级提高后带来的中小学校舍危房存量大、资金筹措难、审批时限长、规划管理不规范等问题,2013年7月,玉溪市启动了美丽100校园行动计划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创新采取统一建设、统一筹资、统一还款的“三统一”建设模式,决定用3年左右时间,计划融资投入33.5亿元,完成所有D级危房排除和B、C级危房加固,打造113所美丽学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美丽学校60所,校安工程建成校舍939幢90万平方米。校安工程建设速度大幅加快,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改革资源分享机制,发展“互联网+教育”。抢占“互联网+”发展先机,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市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布局,融资近5亿元,在全省率先启动具有玉溪特色的“全覆盖、广应用、促均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构建“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共建共享”机制,惠及全市所有45万师生,有效破解信息孤岛、缺师少教、重复建设等问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目前,数字化校园一期59所学校建设已全部完工;集教学、管理、评价于一体的玉溪教育云正式上线试运行,年内玉溪市将不断拓展“互联网+教育”应用效益,促进各类教育齐头并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

三是改革学校管理机制,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从2005年起,部分县区率先试点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在幼儿园推行“联片教研”。实行民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到公办幼儿园挂职学习制度,带动区域内幼儿园共同发展。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合作”“租赁付息”等多种方式,形成了“洛河模式”“新平模式”“杨广模式”等多种学前教育举办模式。在中小学全面实施“学区建设”。根据区位、资源、规模和教育教学质量,设置一定数量的学区,学区内由1所城区优质学校牵头,2至5所山区、坝区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参与,统一调配师资、统一教学管理、统一评价考核,校际间管理互通、资源共享,逐步缩小校际和城乡差异。试行优秀教师多点执教。红塔区和市直高中的优秀教师,经批准同意可进行多点执教,执教学校根据教师辅导授课情况,计入绩效工资发放相应报酬,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市属县区高中“捆绑考核、协同发展”。将18所公办普通高中组建成4个“捆绑体”,初步构建了“教、学、研、训、考”一体化的联动工作机制。创新特殊教育形式。在全省率先实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形成了以市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社区康复教育为补充的特教体系。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市级每年安排200万元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纳入目标管理,实行对口帮扶,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

四是改革队伍建设机制,提高教师能力水平。全市新增360名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专用编制,为乡镇中心小学、农村中小学配齐了音体美教师,基本满足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需要。近5年来,共招聘新教师2 758人,95%以上安排到农村和薄弱学校。建立健全校长能上能下的任用机制,实行任期制和轮岗交流制,新提拔的校领导全部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按照“关系不动、人员流动”的原则,学区内校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进行轮岗交流,促进优秀师资共建共享。近3年来,全市共轮岗校长103人、交流教师3 516人。与云南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借助高校优质资源提升师资水平。积极构建“国培”与“省培”、全员培训与骨干教师培训、校本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师训体系,每年培训教师1.5万人次,覆盖面达90%以上。在省级17个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成立了7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划出“红线”、规定“禁区”,实现师德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4.牛店镇中学教育发展史 篇四

第一部分 概述

1989――1991年牛店镇共有4所初中,分别是牛店乡初级中学、牛店中学、李湾中学、北召中学。当时的牛店乡初级中学为重点中学,面向全乡招收优秀生,其余3所初中面向附近行政村招生。1992年以后按照上级要求,取消重点中学,实行画片招生,4所初中成为平行学校,分别更名为一初中、二初中、三初中、四初中。其中一初中面向古角、打虎亭、下庄河、张湾、谭村湾、张坡、三岔口7个行政村招生;二初中面向牛店、土门、武村、高村、宝泉5个行政村招生;三初中面向李湾、月台、寨勃、闫沟4个行政村招生;四初中面向北召、小寨、花家店、助泉寺、南龙5个行政村招生。2005年按照上级要求撤去了四初中,2008年按照上级要求三初中与二初中合并。目前全镇共有2所初中。

(一)一初中

牛店镇第一初级中学,位于牛店镇古角村。前身是牛店乡初级中学,1999年年更改为现在的校名。1989年牛店乡(现为牛店镇)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以政府投资为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投资兴建当时一流的农村初级中学,当时作为重点中学,人们简称为乡中。当年实现招生,首招九年级二个班,共105人。首任校长为乔辛酉,他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选调全乡精干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务实拼搏,1990年中招考试中考入密县(现在为新密市)重点高中51人,一举成名。从牛店镇第一初级中学成立到今日,在上级领导、牛店镇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历经七任校长和广大教职工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把七千多名学子培育成才,输送到国内外各条战线上为国效力,也使牛店镇第一初级中学成为了一所文化底蕴丰厚、师资力量强大、学风优良、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学校。

现在的牛店镇第一初级中学,校园占地面积25340㎡,建筑面积13562.46㎡,绿化用地10675㎡,运动场地10800㎡。学习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校园内花木扶疏,错落有致;花坛雕塑,相映成趣;校规校训、名人像框、科学长廊、学生字画点缀其间。学校建成标准化图书室一个,藏书40800册,教师阅览室一个,学生阅览室两个;二类标准理化生实验室六个,面积为1050㎡的省级二类食堂一个。设施配套齐全。

牛店镇第一初级中学现有学生500余人,教职工46名。是新密市“教学质量先进单位”、“郑州市绿色学校”、“新密市文明单位”、郑州市“标准化学校”。学校不仅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更有一只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队伍,学历达标率为100%,市县级以上骨干教师16人。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一中人勇立潮头,敢当弄潮儿,不断把学校管理和教 学质量推向新的高度。

有诗为证:

代代鲲鹏志,声声杜鹃红。千里雄关路,今日又东风。

(二)二初中

牛店镇第二初级中学,位于镇政府所在地——牛店村,南依郑登公路,北临双洎河畔,学校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优雅。教学区、生活区设计合理。学校占地22700平方米,通讯面积14040平方米,宿舍面积5060平方米。现有17个教学班,873名学生,教职工67人,学历全部达标。学历提高率56.7%,中学高级1人,中学一级(小学高级)职称29人,中学二级37人。

(三)三初中

学校名称的变化

1、从1982年——1993年5月,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各地先后成立有重点学校。当时李湾在设施、规模、师资、位置等方面,都处于优势,于是牛店学区就确定李湾学校为牛店乡的重点初中,校名为“牛店乡李湾中学”。

2、从1993年6月——2000年7月,根据上级精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平等受教育的原则。于是李湾中学划片招生范围是:月台、砦脖、闫沟、李湾、武村。校名为“牛店乡第三初级中学”。

3、从2000年8月至2008年4月,牛店乡撤乡建镇,学校的名称相应变更为“牛店镇第三初级中学”。2008年5月与二初中合并。

学校地址的变迁

从1988年至2008年学校一直设在李湾村。(2000年8月前在李湾村魏西组,2000年9月后在李湾村久东组)

(四)四初中

新密市牛店镇第四初级中学位于牛店镇西北山区,绥河沿岸的千年古刹华严寺旁,从建校至今有60多年的历史。1976年名为北召中学,1992年后划片招生,取消乡重点初中,北召中学改为牛店镇第四初级中学。2005年8月撤去。

第二部分 办学条件的改善

(一)一初中

1989年牛店乡党委政府为适应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瞻远瞩,选址古角村,征地 14540㎡,动工兴建了教学楼、师生宿舍楼、水塔、师生食堂、厕所,围墙、大门,硬化道路,建设花池,并打井一口,总建筑面积达4300多㎡,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时任党委书记为杜长进。

1995年牛店乡党委政府为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兴建建筑面积为560㎡的实验楼,并配备实验器材,满足实验学校需要。时任党委书记为杜长进。

1998年牛店乡党委政府在教学楼西投资建设了面积为384㎡的教室、会议室,在教学楼被北院东侧兴建教师宿舍楼840㎡,解决了学校教师住宿、教室、办公室不足的问题。时任党委书记为刘超峰,乡长为张玉娇。

2001年牛店镇党委政府投资兴建了综合办公楼,建筑面积为1620㎡,彻底解决了办公室、功能室不足的问题。又征地10800㎡作为操场,彻底解决了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把学校大门改为东大门。时任党委书记为李水铭,镇长为郭金明。

2005年牛店镇党委政府为学校争取资金修建了600㎡的餐厅。时任党委书记为刘建峰,镇长为刘永平,中心校校长王振文。

国家实施两免一补工程,使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了免费教育,一补更使家庭贫困的学生得到保障。自实施两免一补工程后,除外来务工子女和本地外出务工子女随父母流出外,在校生巩固率达100%。国家实施两免一补工程实实在在惠及百姓,功在千秋。

2009年牛店镇党委政府大规模维修校舍,粉刷教室、寝室、实验室、水塔、厕所,更换门窗,处理寝教室、办公室屋顶漏雨问题,使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同时修建了300m的环形混凝土跑道和两个混凝土篮球场,使师生告别了坑洼不平的泥土运动场地。时任党委书记为崔浩哲,镇长为樊瑞辉。中心校校长王振文。

新密市社保局为学校教室、办公室安装空调32个,办公配备计算机20台,大大推动了学校办公的现代水平。时任市委书记为王铁良,社保局局长为王建斌。

新密市教体局为学校配备了实验柜、仪器柜,以及按二类标准配备的各种器材、药品,并进行了安装。完全满足了理化生实验需要。同时配备了篮球架、单双干、品乓球台等体育器材,完全满足体育教学需要。时任教体局局长为李霞。

河南省实施桌凳更新工程,学生桌凳更换一新。

2010年牛店镇党委政府为学校维修了教师住宿楼、实验楼、食堂屋顶,面积达1500㎡,粉刷了实验楼、教师住宿楼,改善了师生生活环境。时任党委书记为王旭康,镇长为裴晨翔。

2011年郑州市实施电子白板安装工程,所有教室安装了电子白板,从此摆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接触到更加形象、更加丰富的教学媒体。

2012年牛店镇党委政府为学校维修了综合办公楼屋顶,面积达500㎡,修通了学校的污水道,解决了多年来的污水淤积问题。为学校争取校安工程,建造了面积达1050㎡师生餐厅。时任党委书记为王旭康,镇长为裴晨翔。中心校校长王振文。丙、教职工队伍建设

牛店镇第一初级中学建校伊始,在职人员为11人,其中专职教师9人,有8人拥有中师学历,其余为民办教师。2012年在职员工为46人,其中专职教师41人。从专职教师的学历看,全部是专科以上学历(包括专科),学历100﹪达标,且已取得本科学历的教师有22人,占在职教师的53.7﹪。从专业技术职称看,2012年止,在职教职员工41人中,中学高级教师有1人,中学一级教师有20人,具有中、高级教师职称的人合计21人,占在职教师的51.2﹪。从教师的年龄结构看,在职教职员工41人中,25—40岁年龄段的有19人,占在职人数的46.3﹪,40—58岁年龄段的有13人,占在职人数的31﹪。从教师的性别结构看,在职教职员工41人中,女性为23人,占全部教师的5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伴随着全国教育形势的改革与发展,牛店镇第一初级中学的师资队伍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得以优化和提升。特别是在2004后,中青年教师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而且学校拥有中、高级教师职称的人数占一半多,这部分教师有颇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现有教师中男女比例搭配基本匀称,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方便。因此今日的牛店镇第一初级中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为今后教育走上稳健、快速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二初中

牛店二初中前身为牛店联中,校址为原牛店街北,由于煤矿蚕食,校舍裂缝,定为危房。于2000年6月至2003年8月暂时迁至原牛店高中院内。2003年镇政府投资200万元。在现址建成占地20000平方米,可容纳24个教学班的南教学楼,北楼为综合楼,建筑面积5116平方米。于当年8月迁入新址。时任村支书魏金献,村主任吴麦会,校长张志军

于2007年市政府、镇政府联合投资400万元,新建餐厅,学生宿舍,教师住室,共4560平方米。时任村支书魏金献,村长丁书勤,校长乔振卿。

2008年5月,由于学校合并,原牛店三初中并与此。2008年8月新学期开学,王庄矿中,牛店三初中,牛店二初中合并,更名为“牛店镇第二初级中学”。时任村支书魏金献,村主任丁书勤,校长张书军。2009年3月镇政府投資28万余元,新建操场一个,可供学生活动,召开运动会等。时任村支书魏金献,村主任丁书勤,校长王明仁。

2011年10月市政府又投资700万余元,新建实验楼一幢6376平方米,于2012年3月交付使用,时任村支书魏金献,村主任丁书勤,校长陈朝阳。

(三)三初中

校舍

从1988年学校校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集资在原来的基础上,新盖起了教学楼和教师宿舍。在当时的县西初中属一流水平,由县立功德碑为证。

1994年8月至1997年7月李学义任校长,王振文任教导主任,乡筹资,建立8个教室的教学楼一栋。

95年又盖了两层八个教室500平方米的教学楼,是当时牛店乡一流的教学楼,教学楼落成后,县、乡政府立碑纪念。1997年至1999年8月王春年任校长,购置30套床。

99年因原校址被周围煤蚕食,造成地下陷,墙体裂缝,经镇政府及村委研究决定,把校址定在李湾久东组。1999年9月新校址动工,2000年9月新校址竣工。全体师生于9月下旬迁入新校。新校建有两层12个班的教学楼,两层双面住宿楼,学校厕所、伙房、供水供电、排污设施一应齐全,随着生源不断增加。2002年11月学校又兴建了办公楼一栋。2003年6月竣工交付使用,学校建筑面积5198平方米。2005年春季教育局又投资扩建了餐厅,并购置了新餐桌椅。

校容校貌建设

建校以来,历任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建设,学校的设施基本实现“六配套”。1999年8月张书军任校长后,在李湾村村支部领导的援助下对校容校貌进行了建设,校园标语进行了更新,教室外英雄人物、科技人物、科学家、伟人名言、画像全部使用瓷制,校园绿化、硬化达标,大门是不锈钢制成,棋台是宝塔式圆台,棋杆为不锈钢。绿化地带有塔松,雪山矮松,银杏等,三季花开,四季常青,风景宜人。

图书仪器建设

现在校图书存书数10050册,生均图书13册以上;仪器室仪器12500件,能做到分组实验,达二类标准,体育器材及设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

电化教学

96年以前,部分学科能实现电化教学,2000年以后电化教学普及率达96%。

(四)四初中

1990年北召村筹建东教学楼,无偿捐献给四中。1996年兴建教学楼一栋,教师宿舍楼一栋,2003年又兴建学生公寓楼一栋,餐厅一个,至此占地面积2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教学楼两栋,师生餐厅一个,仪器室、图书室、微机室齐全,仪器、微机、打印机、投影仪、影碟机等设施完备。

1996-1997年闫国禄担任校长,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想方设法调动师生积极性,修建师生厕所,板报栏,增添乒乓球台。

第三部分 教育教学管理

(一)一初中

1989年9月建校伊始,仅设置副校长、教导主任和总务主任、团支书之职,当时副校长主持并主抓学校后勤工作。以后随着学校发展,增添副校长。纵观牛店镇第一初级中学建校20多年的历史,历经1任副校长,3任教导主任,2任总务主任,2任团支书,7任校长。学校现行领导机构分别由校长、副校长、教导处、总务处、团委、工会7大块儿组成。校长负责主持学校的各项工作,副校长负责学校安全、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教导处负责组织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团支书直接负责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和品德教育及发展共青团员,总务处负责学校的财务管理和后勤杂务工作,工会负责全校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福利待遇和文化娱乐活动。

学校在现有行政机构的基础上还成立了校务委员会,由校各级领导组成,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负责决定学校的各项重大决策和重点事项。此外学校还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诸如请销假制度、教学奖励制度、财务开支管理制度等。

历任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秉承“为学生想一生,为社会想百年”的办学宗旨,努力抓好学校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牢固树立“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的奉献意识,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管理,主要措施归纳如下:

一、认真统筹长远及近期计划、周具体工作。通过开展大讨论激发了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在此基础上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学期计划,制定出落实计划实施的各项制度和考核细则,班子成员坚持每周例会总结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并把每周的工作落实到每一工作日,张贴于校园,团结广大教职工,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扎实开展每天的工作。

二、明确工作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制,架构学校工作有效运行机制。以往学校班子成员职责不清,分工不明,遇事推诿,以致教师也是方向不明,工作效率极其低下。本期初,学校班子成员进一步明确分工:校长的主要职责是深入实际,运筹决策,以其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及自身示范行动谋划、感召、引领、驾控学校发展,从人财物等方面保障学校各项计划的实施,亲自达标课活动、听评课活动等,检查教学设计、批改记录、培补记录等,为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教导主任负责组织教师落实教学计划,开展常规教学检查,督促指导教学工作,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教研主任及时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团支书加强班主任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落实、寝教室及公共卫生管理。副校长各管一个年级段和德育、安全、后勤一个方面的工作。每天班子成员轮流值班,负责检查当天办公、上课、教研、校容校貌等,反映或处理当天的突发事务,确保每天的高效秩序。

三、加强德育工作,以量化、系列化实行有效管理

首先、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以团支部、班主任为主要工作力量,以班干部、团干部为主要纽带,每周坚持对德育主要力量加强培训学习、总结工作、安排部署。每周例会对全体教师德育工作及时督促指导。其次、制订《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就班级管理、卫生状况、学习成绩等几个方面分项打分,一天一检查,一周一公布,一月一评比,结果与班主任津贴挂钩,并为期末评比提供依据。每周升国旗时进行总结,表扬先进,激励后进。评选出优秀年级组,优秀班级,加以表彰。

第三、德育工作内容多样化、系列化:开学初就立即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使学生一入校就开始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七年级长期坚持学习、生活、纪律、卫生等行为习惯教育,八年级主要是开展了感恩教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九年级主要是开展了理想教育及良好心理素质教育。结合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开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另外学校还定期举办了学生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歌咏比赛、读书报告会、与家长交心书信等活动,从多角度多层面丰富了学生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团支部组织年级团总支、广播站等各类组织,通过板报、广播等形式及时表彰先进。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各展才能,张扬个性,使学生的自治、自理、自学、自创等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四、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精耕细作

1、加强集体教研,积极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在集体教研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制定了相应的精细化管理措施,要求每次集体备课,每节公开课,都要围绕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安排 明确的中心发言人和主题,坚持天天有教研活动,持续长期坚持。集体备课、听评课分时段进行,周一各教研组主要负责人总结、安排教研活动,以后每天均有学科教研活动:语文周二上午,数学周三上午,英语周四上午,理化生周五上午,政史生物地理周五下午,体音美周一上午,时间一晌,保证时间充足。值班领导巡查,查人数,更查主题和效果。

2、规范教案、作业检查

教案的书写,作业的批改,各教研组统一格式、统一要求,年级每月查一次,教务处每学期抽查2次,校长每周五下午对全校教师的教案全部检查一遍。每次检查之后及时通报,好的表扬,差的批评。有效地克服了以往无教案上课现象,作业批改基本能够做到面向学生,逐人批改,及时纠错。

3、学习先进经验

从2004年进入新课程改革后,学校更是注意学习外地经验,尤其注意借鉴洋思经验、杜郎口经验等,坚持四清,提高教学针对性,把培补工作及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每节课学校要求必须按学校教学模式的规定给学生留下节节清的时间,每周学校各主要中招考试科目,均要自行举行周清测验。学校教导处每周坚持学科抽查。无论是周测验还是学校抽测均要求第二天出来结果,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并报教导处备案。每次月考或大型考试结束,均是两天批阅试卷,统计成绩,三天之内讲评完毕,一周之内要召开年级成绩分析会、班级教师交流会、三类生帮辅谈话会,大张旗鼓地表彰学习标兵,设立进步奖及单科状元奖,从而形成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教师、教导处均要求跟踪记录学生,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变化,及时解决。坚持四清,使学校教师的教学针对性明显增强,效果明显。

4、深入开展听评课活动。本学期我们都围绕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及构建学校五环节操作模式活动,积极开展人人上公开课、达标课活动,并将成绩量化考核,记入绩效积分中。学校领导听课实行“推门听课制”,目的是掌握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每次听课后都组织教师认真开展听评课活动,指优点,更指不足,指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五、狠抓学生养成教育,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把好新生入学关。新学年开始前,我们都有针对性建立新生档案,对在初中表现较差的学生,及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帮教措施。同时,我们还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及时发给每位新生及家长,使他们未入校门先懂纪律。我们还要求班主任上好开学后的第一堂课,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主入手,以环境卫生为突破口,抓住一片纸、一口痰,大做文章、做好文章。以“讲、查、评、比、议”一整套行之有 效的方法大力推进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2、把好“后进生”转化关,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为切实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我们根据学校管理规范要求,建立“后进生”转化制度。各班排出重点对象,由政教处负责集中进行日常纪律教育。政教处还定期举行“后进生”座谈会,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妥善处理他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对一些屡教不改或违纪情况严重的后进生,我们采取集中教育整顿或“一帮一,结对子”等特殊形式进行教育,我们要求每位党员同一名后进生结对子,每天与他们谈一次话,每周为他们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每月与家长见一次面。结合实例加强分析,组织后进生讨论,要求每人写出心得体会,从而强化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

3、拓宽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政治思想教育。每周举行升降旗仪式,切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族文化传统教育。聘请法制辅导员,邀请司法人员、校外辅导员等有关法律界人士为学生讲授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4、加强德育实践,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自主意识和自理自教能力。每一个新学年都对新生进行军训,提高新生的组织纪律性组织学生参与市普法宣传活动,让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影片,请交警支队的同志到校举行交通安全讲座,举行消防安全演练。

5、加强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在人员、场所、资料三方面全面落实,加大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使心理咨询成为青少年解除心理烦恼、建立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6、学校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学校不仅注意学生学业的发展,还坚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2008年起学校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及细则》,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卫全面发展。改革学生评价机制,对学生表彰设置上进行改革,不仅设立“三好”学生奖,还设立“进步奖”、“文明之星”、“卫生标兵”、体艺单项才艺奖、优秀班干团干奖、劳动模范奖、学习纪律为生集体奖等多项,通过多层次评比,从而评出干劲,评出士气,评出动力,使各类学生学有目标,赶有先进,形成了浓厚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六、狠抓安全教育和预防,安全工作重于山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全面推行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以制度建设保障校园安全。学校与各班主任重新签订安全责任书,要求班主任对班内发生的安全事故及时处理,及时上报,重大事故上报不得超过24小时。加强门卫制度,学生进校不准外出,确需外出必须出具班主任老师批准的请假条。后勤领导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对校舍不安全因素进行全面检查、管理与维修,及时排除事故隐患。定期对炊事员进行健康检查,伙房炊具、饭菜保持干净卫生。加强学生住宿管理,确保住校生住宿安全。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制定了学校普法规划和工作计划。学校聘请镇派出所干警担任法制副校长,定期邀请他们做法制教育报告,请他们协助学校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保证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还通过广播,国旗下讲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提高普法教育的实效性。

在假期将至时,分发《告家长一封信》,强调家长要紧密配合学校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形成家校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把握好学生集体外出旅游活动的审批关,严禁动用交通工具组织学生外出,从关口上把好师生外出的安全关。

重抓学生的交通安全,聘请市交警队交警向全体师生讲解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大意义和《河南省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的有关条款,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交通安全教育课。利用阴雨天体育课组织学生观看安全知识录像带,对学生进行了较系统的防火、防盗、防震、防并防溺水、防触电、防煤气中毒、防交通事故、防食物中毒等安全知识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通过各种安全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学生应对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总之学校通过全面落实安全工作措施,形成了“时时讲安全,处处抓安全”的局面。近年来未发生任何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二)二初中

1988年始,学校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纪律、讲道德、讲秩序)和“四美”(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活动。重新贯彻“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施行“现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九十年代后期学校着力培养开拓型、创新型人才,为高级中学选送基础知识扎实、智力较好、思想发达,能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合格的人才。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学为主,育人为本”,二十一世纪初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落实《中学生德育实施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 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学校的课程管理走上正轨,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先后培养了五十多名优秀运动员、学科尖子生输送到高中。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学校始终以“以人为本治校,质量为本立校,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人”作为办学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竞争意识,求实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全方位打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勤学敬业,求实创新”的校园氛围。现在,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员工,以“勤奋、守纪、团结、进取”为校训,以“新、实、活、乐”为校风,以“团结、奉献、务实、创新”为教风,以“勤学、多思、活泼、健美”为学风,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朝着“学校有特色,学生有发展,教师有提高”的办学目标前进,为争创一流学校,把牛店镇二初中建设成为全市的龙头示范性学校而努力奋斗。

近年来,学校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和规范,2000年以来,多次被镇政府评为先进学校,学校的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完善了30多种制度,以制度管理学校和教师。在新一轮课改形势下,学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坚持课改引领,课题带动,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三初中

第一阶段:(1988年——1990年)

这一时期,学校与牛店中学一起被牛店乡确立为重点初中,主要招收月台、砦脖、闫沟、土门、北召、花家店、助泉寺、南龙、小砦、宝泉等行政村的小学毕业生。教师也是从这些地方选拔的优秀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前茅,当时在密县西部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阶段:(1991年——1999年)

这一时期乡政府在古角村成立了中心初中,学生是从各小学选拔的优秀毕业生。教师也是从李湾中学、牛店中学选拔的骨干教师。当时由于乡在古角成立了中心初中,至使该校生源质量差,教师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但学校领导深入教学实际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在全乡中一直位居中上游,尤其是在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升学任务,扭转了教育质量偏低的不良局面。

第三阶段:(1999年——2008年)

这一时期,尽管也是划片招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划片招生没能落实到实处,多数小学优秀毕业生又被一初中(家长一直认为是重点)招走,又使我校形成生源差,新教师不愿来,老教师外调的不良局面,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又一次走向了低谷。对此,张书军校长带领全体教师认清形势,大胆改革,重新制订各种方案,教学质量逐步得到了回升,尤其是2002年以来,学校各项评估在全镇中学名次又进入了中上游。当时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师全面推广洋思教学模式,大胆改革,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再创新密名校的辉煌。

(四)四初中

1988年至1995年时任校长李志贞,在李校长的带领下四中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995年王全升接任校长,更新观念实施启发式、调节式教学。

1997-1998年校长由赵铁栓担任,学校认真贯彻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以培养高素质的新世纪新型人才为目标。

1998-2001年王振文担任校长,努力形成新的教育思想和体系,大力发展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四部分 历年获得的荣誉

学校

(一)一初中

2009年被郑州市环保局、教育局评为郑州市绿色学校。

20年来获得省级以上教育科研结题与论文奖、优质课奖、竞赛辅导奖累计150余项。

(二)二初中

1998—2006连续八年获得新密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2006年学校中招成绩显著,被新密市政府、教委授予“教学质量进步单位”。

(三)三初中

1998—1999学年获得新密市教委颁发的“教育质量进步奖”。

2002年获新密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新密市“文明单位”、2003年获新密市“文明单位标兵”。连续三年获牛店镇“教学质量先进单位”。

(四)四初中

1995年划片招生后第一届学生考入重点高中15名,为全乡“先进学校”。

1997-1998年学校的航模运动队代表新密市参加郑州市第八次运动会,获得金牌6牧,银牌6牧,铜牌6牧,道德风尚奖2牧,郑州市团体总分第一名,受到郑州市、新密市政府 大力表扬。

2001年学校中招成绩显著,被新密市政府、教委授予“教学质量进步学校”。

教师

1989年王明仁老师被评为新密市优秀教师。1989年陈宝军老师被评为新密市优秀青年教师。1990年王明仁老师被评为新密市优秀校长。1991年柴学亮老师被评为新密市德育先进工作者。1992年王明仁老师被评为新密市“三育人” 先进工作者。1993年柴学亮老师被评为新密市优秀班主任。1993年乔振卿老师被评为新密市优秀青年教师。1993年陈书慧老师被评为新密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994年乔振卿老师被评为新密市优秀班主任。1994年李爱老师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模范。

5.教育机构发展史 篇五

——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之二

创造伟业,是人类书写历史的方式,也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强大动力。2011年,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里程碑。

尽管百年梦想已成现实,但中国人对义务教育的期待和追求并没有止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如何提高基础教育服务社会民生的能力,依然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命题。

问题的价值在于激发理念,而理念的价值在于指引行动。党的十六大以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逐渐上升为改革共识,由此产生改变现实的巨大力量。均衡是一个方向,确立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

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在打响“普九”最后一场攻坚战时,也迫切需要回答一些新问题:“普九”之后,义务教育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发展目标是什么?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是关系国家未来的战略性思考: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对公平抱有极大期待,而教育发展存在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另一方面,世界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是追求普及之上的均衡。

办好每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上好学,让每个家庭都能享受教育的福祉,成为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200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将“均衡”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提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一次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升为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党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思想。

短短3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从部门决策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此后,从中央到地方,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农村,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共识。

这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提升的过程。教育部2006年6月在成都、2009年11月在邯郸先后召开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国务委员刘延东强调:“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的法定责任。”

2010年7月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重要内容,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及缩小教育发展校际、城乡和区域差距的具体思路和办法。

由于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较大,国家确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2011年3月和7月,教育部分别与27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根据“一省一案”原则,各地确定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承诺如期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还与各地市或县、市、区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协同推进机制,有效落实了各级政府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法定职责。

根据教育部与各地签署的备忘录,到2015年,我国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5%;到2020年,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

为了如期实现预定目标,国务院不久前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政府责任。这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也为义务教育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均衡注入了强大动力。

均衡是一个过程,逐步改变基础教育发展面貌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一项既定不变的方针,更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投入、教育设施、教师资源等办学条件的改善只是“初步均衡”,实现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才是“基本均衡”。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理念到行动,始终方向明确、步履坚定,走出一条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的发展道路。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国家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民心工程—— 2001年至2005年,实施两期“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约430亿元,全国纳入危房改造的中小学超过6万所,基本消除了当时存在的中小学危房。2004年至2007年,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工程项目覆盖中西部950多个县,满足了200万名新增学生的就学需求,197万名学生的寄宿需求;投入110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通过配备卫星教学收视系统、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初步形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2007年,启动“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3年中投入120亿元,重点支持6000多所农村初中改善宿舍、食堂和厕所等生活设施。

2009年,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工程实施3年多来,平均每年有1亿平方米的高质量校舍竣工„„

这些堪载史册的“国字号工程”,极大改善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效地缩小了义务教育的区域、城乡以及校际差距。“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一样漂亮”,这是在中国大地上前所未有的动人景象!

与此同时,国家逐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004年,针对西部困难家庭学生推行“两免一补”政策;2006年,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7年,免除全国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教科书费用;2008年,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同时要求各地对符合入学条件的随迁子女免除学杂费和借读费。

“学校漂亮了,上学免费了!”一句简单的感慨,传达了亿万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感受,也成为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佳注解。

但这远不是均衡发展的全部内涵。在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国家自2006年以来先后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政策以及“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显著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一个好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教师能带出一个好班级。当数十万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扎根农村学校,他们就是推动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前线、最坚实、最持久的力量。

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和保障措施,也激发了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济和教育发展相对领先的江苏早在2007年就提出,全省义务教育学校要做到“六个一样”: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人民群众一样满意。截至目前,全省77个县(市、区)通过了江苏省基本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区)的评估验收,义务教育总体实现基本均衡。

辽宁省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重点取消“校中校”,改造城区薄弱学校,建设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工作,在全国率先实现校校通;实行城乡划分大学区,加强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定期交流,实施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本科生计划。

新疆则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形成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区、州、县及项目学校“四级联动”工作格局。现在,通过有线电视、卫星数据广播和互联网三条链路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传输,全区中小学都可以从“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库”获取资源。

均衡是一种价值,科学指引基础教育改革之路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两年多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问题。步入深水区的基础教育改革,不仅需要明确解决哪些问题,更需要确定应该秉持何种价值以及如何体现该价值。

在谈及“择校热”、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重等难题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结合点,抓住了均衡,也就抓住了义务教育的公平和义务教育的质量。

显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一个行动过程,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因为它包含了公平、公正的社会需求,是一把无处不在的“尺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均衡发展是一次深刻变革,它必然涉及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也必然存在重重障碍与阻力。

以“择校热”现象为例,近年来,通过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推动县域内教师校长合理流动、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优化学校资源配置等办法,一些地方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有些地方尚未根本好转,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触及既有利益格局。

江苏盐城曾是一个择校成风的城市,2010年,盐城市委、市政府狠下决心治理择校,以行政力推的方式清理“国有民办”改制学校,同时开始科学划分施教区。盐城市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多次承诺“不打招呼,不批条子”,并对各级党政机关下了死命令:不得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递条子。不到3年,盐城基本实现“零择校”目标,成为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没有“条子生”和“缴费择校生”的城市。

真正有效的改革,往往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不是简单地剔除“问题”。面对名校、优质学校存在的现实,不少地方出现了“削峰填谷”还是“填谷扬峰”的争论。对此,教育部明确表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共同发展,不是要千校一面,而是要在基本均衡的前提下鼓励各个学校办出特色、风格,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促均衡、在均衡中促发展。

北京、杭州、沈阳、温州等地先后推行集团化办学,以名校带动弱校,在保持各校特色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集团内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实践证明,这种做法

有效地推进了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如果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实现师资均衡就是最艰难的挑战,也是最关键的发力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不少地方先行先试,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湖北一直在探索建立农村教师队伍补充、培训、交流、保障和评价新机制。从今年开始,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进教师,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考试;省里设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专项编制;录用教师的工资由省级财政统一承担。

针对农村教师紧缺难题,福建有了“五个一批”,即通过师范院校培养一批“一专多能”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一批、实施“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和“经济困难县补充农村学校教师资助计划”补充一批、加大对富余学科教师培训一批、采取“走教”一批等形式,重点引导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

今年教师节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建国以来第一次教师工作大会,并发布《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等方面全面部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6.教育的发展--教育学考研 篇六

(二)教育的发展

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它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也就具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形成各种历史形态。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教育的其中一种形态,它主要形成于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一下特征:第一,教育水平低。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只是在社会生活(各种仪式等)和生产(如狩猎、捕鱼等)中进行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无论是男是女,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其主要特征是:第一,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第三,教育是面向少数有特权阶层子弟的,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第四,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军事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知识;第五,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第六,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七,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第八,教育与生活相脱离,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3、现代社会的教育

7.优先发展教育,确保教育投入 篇七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重教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作为提高全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各乡镇街和有关部门, 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 精心做好工作, 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是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各乡镇街和有关部门的一把手工程, 亲自抓、负总责;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与经济工作一起抓,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二是要精心抓好各项工程的落实。第一, 要责任明确。国办校的建设和提升, 教育局是工程主体单位, 是第一责任人。各乡镇街所属学校、幼儿园的建设和提升, 各乡镇街是工程主体单位, 是第一责任人。哪个单位完不成任务, 都要追究责任。第二, 要把好几个关口。一是工程质量关。这次涉及的校舍新建、扩建、功能提升是校舍安全工程的一部分, 着重解决的是校舍安全问题, 必须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 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 严格按照建设工程项目有关的标准、规范、技术要求组织施工, 建设一所, 安全一所, 达标一所。在施工过程中, 要严格落实工程监理制和现场管理责任制, 每所学校要成立不少于三人的工程项目管理小组, 会同监理, 加强日常监管, 对原材料入场、施工工序、标准要严格把关, 注重过程, 注重细节, 提早介入, 坚决防范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确保工程质量。二是手续审批关。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项目前期论证、立项、勘察、设计、规划、消防、图纸审核、预算审核、招投标、施工、监理、验收、财务决算等各个环节工作, 可以交叉进行但不得简化程序, 要规范运作。各个工程要充分考虑雨季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倒排工期, 确保提前完成硬件建设任务。三是资金安全关。这么大的资金投入, 意味着权力和责任, 这是一把“双刃剑”, 要管好自己, 管好他人。对所有参与工程建设人员, 加强廉洁自律教育, 明确纪律要求, 确保工程高效益、干净运行。要安排专人管理项目资金, 专款专用, 独立核算, 建立和健全资金、资产明细账。

三是要保证教育投入的足额到位。一是教师工资。要优先保证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 公积金、社保等教师福利待遇要按照标准予以保证。二是公用经费。公用经费是学校日常运转的基本资金, 开门就要花钱。各乡镇街党委、政府要按照标准及时拨付公用经费。学校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用好、管好资金。今年, 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还要调整, 我们再困难也要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和公用经费的发放使用是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实行一票否决制。三是工程的配套资金。新建、扩建和功能提升工程的资金除了市补外, 区和乡镇街要把资金落实到位, 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工程资金的管理、匹配、使用, 必须规范、到位, 经得起审计, 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安全工作力度, 确保师生安全, 确保教育局面的持续稳定。

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爱教

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的主要责任在各级政府。提高育人的质量和水平, 责任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身上。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不辱使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未来人才的培养者, 使命神圣而光荣, 肩上的担子很重。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二要为人师表。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特殊的要求, 按照社会上的一般道德标准去要求教师是不行的。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特别高, 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时刻绷紧为人师表这根弦, 用师德、师范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街, 要把师德建设、纪律教育作为治本之策, 不断强化制度, 加强管理, 加大奖惩力度, 进一步树立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三要努力工作。教育工作专业性很强, 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师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 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现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 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教研, 跟上时代步伐, 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向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全社会要支教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不仅要全力以赴抓教育, 还要动员全社会尊师重教。一是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教育的宣传力度, 宣传教育优先战略思想, 宣传教师队伍中的感人事迹, 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教育、人人热爱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动员全社会支持教育。要认真落实中小学理事会制度, 动员有识之士投资教育、支援教育, 参与学校的规划管理, 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办好家长学校,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创造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

8.教育机构发展史 篇八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经济发展上仍然是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其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结构、规模、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笔者认为,应真正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具体做法上,首先应该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对学校按规定收取的学费,财政部门要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学费足额返回到学校,不得冲抵財政拨款,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同时,金融机构要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职业学校建设和开展社会服务提供贷款支持;税务部门要对学校和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接受人大、政协的检查和指导。

其次,要实施职业教育院校建设计划。在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示范性高、中等职业院校:同时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制订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使县级职教中心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的重要基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推进重点专业建设,并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需求培养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同时,为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还必须及时更新观念,真抓实干推动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要大力支持民办职业学校,鼓励、支持和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办学,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职业学校办学机制。

此外,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力求把实训基地建设与学生生产实习和对外技术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

我国工业化道路进程中要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这是实现城市合理扩容、提升我国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因此,从政府角度来讲,必须要切实履行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尤其是加快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建设先进文化、繁荣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积极贯彻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

上一篇:体会生活的唯美语录下一篇:赞美空气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