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心灵的舞台教学论文

2024-08-08

走进学生心灵的舞台教学论文(共13篇)

1.走进学生心灵的舞台教学论文 篇一

走进家庭 走进学生的心灵 家访总结 朱丽红

根据教育局寒假工作安排,我校于寒假期间开展了“千名教师访万家”家访活动。我和司丽美老师走进了六年级三班15位同学家中,和家长进行了零距离的交谈。

为顺利开展家访活动,学校制订了实施方案,明确了教师的家访开展情况,与教师的考核挂钩。让每一位教师充分认识到家访是教师了解学生、联系家长、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和自觉行为。各班班主任,对班级学生都作了具体分析,事先确定了家访对象,改变了以往只走有问题学生家里的做法,如确定家访对象时,不但有文化尖子生,又有中等生,还有体育生、艺术生、家访目的很明确,就是围绕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取得更好成绩为目的。

每位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有计划地进家访,在家访时要求教师做到“两不”和“三要”。即:家访不告状;不指责家长和学生。要有针对性;要主动进行家访及时与家长联系;要与家长一起分析原因,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家访时,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交流家教的方法、学生的特长、发展优势、教师的期望,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及打算。这样的家访没有了抵触与推诿,避免了以往家长、学生一听老师要来家访就认为是来“告状”的心态。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家访成了相互交流、互通信息的最好一种形式。教师们用自己的耐心、诚心,换来了家长对教师、学校的诚心。

每到一家,我们都详细地向家长询问了家庭经济收入、身体状况、了解困难的具体情况,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表示学校将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部分困难,使他们的子女顺利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把学校大家庭的集体温暖送到特困生家庭成员的心坎上。并开展师生爱心结对活动,为“两困生”捐赠学习用品,开展爱心助学活动。

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一个学生只不过是五十分之一,或是一百分之一;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百分之百。教育者只有给予每个学生百分之百的关爱,才能赢得家长百分之百的理解和支持。

在学生家里坐一坐,聊一聊,老师的一句嘘寒问暖的话语,一个流露关切的眼神,有时胜过多少天苦口婆心的教育、训导。沟通,从心开始。心灵的距离,有时就等同于脚下的距离。家访就是教师与学生家庭的零距离接触。

走进学生家庭,就带去了学校的重视、老师的关爱,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主体的对话和交流,汇成一股淙淙的小溪,流进学生的心田,必然激起学生心里的浪花。这时候,说了什么、听到什么都不重要了,教育的全部意义已经凸显。

这次家访,让老师切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状况,对学生进行初步认识,分析,理解,了解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想法、打算,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内心情感,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老师登门家访,与学生家长架起了联系与沟通的桥梁,织成家长与教师达成共识的纽带。老师上门家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个激励,对家长也是个触动,使教育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

2.走进学生心灵的舞台教学论文 篇二

语文是心灵的对话。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试着和学生做朋友, 不要经常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想问题, 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要学会换位思考, 想想学生再大他也只是一个孩子, 要有爱心去呵护学生的心灵, 用爱心去宽容每一个学生, 用爱心去感动每一个学生。不要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 除了指责就是棍棒。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值得信赖的朋友, 更是亲人。常言道:“亲其师, 信其道”, 让学生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导, 并取得好成绩。另外, 老师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一视同仁, 不能以成绩优劣、家庭好坏来对待学生, 对于那些基础较差, 家庭困难, 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容易犯错误的学生, 要有耐心, 不能对他们的错误视而不见, 而是要诚心地指出来, 但要把握好度, 不能翻旧账。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批评中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感受到自己还能进步, 感觉到老师要帮助自己树立学习的信心和生活的信心。哲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更何况是学生。老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赞扬, 让学生在老师的欣赏中自觉学习、自觉改进、自我完善, 以实现自我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文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教师一定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文学氛围, 用“诗情画意”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 才能把语文教活。要注意突出几个重点:一是要增加学生的阅读读量量。。让让大大量量的的““美美文文””去去吸吸引引学学生, 陶冶学生的情操, 带领学生走进一个美轮美奂的文学世界, 这是教活语文的前提。二是要注意创新。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创新, 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来自创新。因此, 上好写作实践课是教好高中语文的重要一环。只有在写作的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如每节课进行课堂小练笔, 或者适当组织学生进行作文比赛, 使学生的情感能够释放, 个性得到张扬。三是要注意对文本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提炼, 并对其进行拓展和延伸, 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第一,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 动静结合, 是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 我们应积极探索这一手段和语文教学的结合方式, 多给每一位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他们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 开展各种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课外摘抄比赛, 或者配乐诗朗诵, 书法比赛, 手抄报比赛等, 或在课堂上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 要鼓励学生, 让他们敢于说话, 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敢于去尝试,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让学生在课堂中愉快地成长。第三, 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尝试自主探究法,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探索知识奥秘的乐趣, 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在具体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 注意先学后教,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对于学生通过探究能解决的问题, 老师绝不包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这样说过:“先生的任务不在于教, 而在于教学生学。”通过这种方法帮助每个学生都树立“我能行”的观点。这样, 一篇课文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 也能使学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也能够克服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卑心理。这种教学方法延续下去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同时, 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然后大家合作研究探讨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教学目的。并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情感上也会有所交流, 这也利于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 增进了语文课的人文色彩。

总之, 作为教师必须善于抓住有利时机,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倾听学生心灵的声音, 捕捉瞬间的心理变化, 因势利导, 以爱育人,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问题,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老师则要想尽一切办法, 激活学生的思维, 拓展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由厌烦语文到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并在高考中能取得好成绩。成为一名知书达礼, 能言善辩的新型人才, 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华文明的一代新人。

3.走进学生心灵是高效教学的前提 篇三

一、如何走进学生心灵

(一)爱是通向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一位老师热爱学生,能和学生真诚的进行沟通,不仅在学习上在生活上也能去关心学生的话,那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在得到关心和鼓励后,就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爱戴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古语也说的好:“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任课教师有很大的直接关系,他们佩服、喜欢哪个任课教师,才会喜欢上他的课,才会对英语感兴趣。这就是教学中所谓的“爱屋及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建立起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课后适时做一个倾听者。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学生,他们接触的社会信息越来越多,思想的成熟也开始得越来越早。假如教师不知道他们的一些想法,那么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师生之间感情的疏远,教学的隔阂。在不亲密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就容易形成对教师的“逆反心理”,特别容易与教师的教导背道而驰。在我曾经的教学生涯中,就有过因为我对学生感情的疏忽而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教学经历。那是我上班的第一年,刚开始教我的第一届学生,我非常地興奋和激动,当然最初成绩也比较的好。课堂气氛还比较的融洽。但是慢慢地我发现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我提出的问题,上课就没有回应者,昔日课堂上的欢声笑语都不见了,学生似乎越来越不喜欢上我的课,而我也感到踏进教室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我上课再也没有了往昔游刃有余的轻松了。在我批评学生多次没有效果后,我终于意识到问题也许是在我的身上自己却没有发现。于是,我进行了调查,当时我考虑到如果让学生当面说可能他们会有害怕的情绪,要想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就要听他们真正的心里话,我就要求他们可以不署名地用纸条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学生听了顿时就乐开怀了,他们快速地拿出纸和笔,好像他们真的有很多心里话想和我说。结果从他们收上来的纸条里我看到了这样的句子“您以前总是讲些笑话让我们开心,但是现在总是板着脸让我们感到害怕”“您上课没有以前那么的有耐心了”等等。我终于醒悟到了,这段时间学生学习效果下降了的主要原因是我和学生的师生关系失调了,紧张压抑的课堂气氛让他们的学习情绪受到影响了。于是,针对学生的意见我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方法。通过这次的调查,我和学生的关系又拉进了一步,课堂上渐渐又响起了欢声笑语了。

(三)学会伺机赞扬学生。

表扬学生是老师教育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如果运用到位对教学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毫不吝啬去表扬它,尤其是对学困生我们需要少许批评,多些表扬和鼓励,树立他们在学习上的信心。每次的细微进步我们都要抓住,及时表扬。表扬就像是个催化剂一样,也许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二、敲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重要意义

(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积极愉悦的感情因素对学习总是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的,消极的感情因素只会制约学习前进的步伐。如果学生喜欢的老师进课堂上课,学生们肯定在精神上就比较的愉悦,愉悦的精神必然能带来高效的课堂。如果是一位让学生感到讨厌的老师进入课堂,在没上课之前学生就已经产生厌倦的心理,那自然而然上课效果就不高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

(二)可以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师生之间距离的拉近并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走进学生的心灵,可以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兴致勃勃的情绪,思索判断的神态,跃跃欲试的举止,使英语课堂气氛浓郁,生动活跃,而从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上起着无法代替的作用。

如上所述,走进学生的心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均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的教学状况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不仅要研究教材,研究教法,更有去研究学习者,要尊重个体差异,发挥出最大潜力,创造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说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徐褀琛)

4.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四

走进学生的心灵是了解并帮助学生在不断地在学习中成长的灵魂工程。做好了这件事情,才能真正体会孔夫子讲的那种有教无类的深刻内涵。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人才,作为一个教育者来说,你发现并发掘出了学生的才干,就等于创造了一个社会建设的宝贵人才。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认为这是对每位教师的鞭策。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使教育教学工作富有成效、事半功倍。那么如何走进学生心灵,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点和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平等的对话模式。回望自己的上学时,老师和自己谈心,老师坐在那里慢条斯理和我谈心,总有些许的紧张,有些事情还就是不敢和老师说。从事教育工作后,听小学部的同事谈论过“蹲下来看孩子”的话题。事实上确实如此,我们必须用平等的视角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由于年龄与阅历的不同,我们与学生之间客观上确实存在着距离。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师道尊严,以长者的说教、训斥作为教育学生的手段,其结果只能导致师生严重对立,不利于教师教育,也不利于学生成长。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关心他们,多从关心他们的生活着手,了解他们的需求,掌握他们的困惑,跟他们一起解决难题。这样学生才能从心里卸下防备和我们进行交心。现在和学生交谈,先理解他的行为然后和他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懂得尊敬同学以及师长。

其次,及时有效的沟通。作为心理、生理正在发育的青少年,他的行为有很大的变化,常有不确定性和反复性,其行为变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中间还有一段距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去疏通、导行。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些许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如果看到、听到或者有其他同学反映,有些事件热处理,有些事件冷处理,轻重缓急要拿捏得当。如果师生敞开心扉,促膝交谈的时候,那是教育的最佳时机,也是教学教育相长的最佳时机。对于初中生的沟通方式有多种:有条件的可以网络交流,还可以一对一的谈心,还有日常的周记和作文批改等等。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周记和作文批改的时候,我看很多学生都在写之前要翻阅以前的批阅记录,然后才开始写,由此我经常将批阅的评语写得满满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都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某些评语,同学都和我一起进行讨论。通过交流,老师把握了学生思想的脉动,学生的有些隐性问题,一些萌芽问题,都得到及时解决。最后不得不提到持之以恒。因为学生的反复性很强,常常有些错误行为今天改了,过了几天又犯,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学生思想多变,教育者必须有个坚定态度,对这些学生,尤其对一些思想转化比较慢的差生,要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到的,必须要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方能见到成效。只要一天不离开学校,他都是你的学生,你都有责任把他教育好,只要坚持这个信念,迟早都会走进那片迫切需要滋润的心灵。

5.让爱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五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的力量是巨大的,人间不能缺少爱。教育,就是从爱出发。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如果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对孩子深深的爱。要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要有一颗母爱之心。这种爱不是一个概念、一句口号,而是具体、鲜活、生动的情感和行为。有时一个微笑、一声赞许、一丝安慰都会打动孩子的心灵,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担任教育教学工作已有十多个年头了。在教育生涯中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让爱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爱学生就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就能恰如其分地爱学生。每接一个新班,我都认真地与前任教师联系,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以便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要熟悉自己的每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与学生谈话等方式进行。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做到耐心、细心、交心和虚心。要因人而异,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我们都深有体会,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教育学生时,由于方式不得当,引发师生间的语言冲突,往往使矛盾激化,有时学生脾气比较暴躁,教师与其交流时不注意语言艺术,也容易引发矛盾。碰到这种情况有的老师只是与学生大喊大叫,用自己的气势将学生压制下去,最后学生只是闷着头不吭声,或者表情麻木,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但并没有心服口服,表面上好像是老师赢了,但是学生的心理工作并没有到位,甚至起了负面作用,学生只是迫于老师的威势。

若此时教师能换个角度,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帮助学生分析事情发展经过,让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达到真正的思想教育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爱心、耐心上多下功夫锤炼。在平日多挖掘学生的优点,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不论到什么时候在家长眼里永远是孩子,在教师眼里永远是学生,即使是成年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更何况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呢?如何以宽阔的胸怀来容纳他们的缺点,但又不能对他们听之任之,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契而不舍的帮助他们改正,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所以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我都看成既是教育学生的机会,也是提高我自身心理素质的机会,若能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教师的自身修养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二、爱学生就要“时时为学生着想,处处关心学生”

无论哪一种教育方法,都需要施教者捧出爱心,有了爱心,方法才灵验。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必然要在师生间建立和谐的情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以心换心,情感和谐的基础是理解和尊重。我对学生不仅从学习上关心,还要从生活上关心,如天冷叮嘱多穿衣,生病马上联系家长而后去探望并补课,平时随意聊聊学生的家庭生活等。一句话,一个细小的动作常常换来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敬意。每年的教师节有的学生手拿一张自制的卡片来到我面前,连声说:“老师,送给您!”望着一张张幼稚未脱的孩子脸,心里好感动啊!爱是无声的教育,是最有权威的,它让我的心灵得到震撼。

三、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如果不尊重学生,不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小学生活

泼好动,持久性差,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教育。如果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遇事情绪急躁,用过激的话语,过激的行动教育学生,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使学生产生对立心理。因而我对待学生亲切和蔼,上课时尊重每个学生的求知权利。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共同对待,共同要求,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我总能耐心解答。

作为教师,批评学生在所难免,可千万要注意适度。老师批评学生要选择恰当时间,一般来说,出了问题要及时处理。可对犯错误的学生马上处理,学生的“逆反”心理最强,他会为保护自己的自尊和虚荣找出许多理由来辩解,尤其刚犯错误,态度不冷静,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过错,甚至会认为是老师过于计较,马上处理,老师也不便于了解实情、斟酌批评教育的方法。老师可以调查一下事情的原因,分析一下学生错误的性质,斟酌一下批评的方法,再进行批评教育,学生一定会诚恳接受的。

四、爱学生就要“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厚爱后进生”

后进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对待后进生尤应厚爱,因为后进生如果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往往更加缺乏自信,心理脆弱,哪怕教师一个轻视的眼神,就能熄灭他们心头的希望之火。因此,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歧视、挖苦差生,应该细心捕捉差生的点滴进步,适时予以鼓励、表扬,让其感到“我也能行”,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勇气。

五、爱学生还要主动亲近学生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孩子。” 课堂上,我经常深入到学生中讲课,以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面带微笑地提问每一位学生,每提问一个学生后我总会以赞许的目光或鼓励的眼神示意学生坐下。有时

拍拍学生的肩膀,或是摸摸学生的头,都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只有亲近学生,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做学生的工作。

六、爱学生,还要严于律已,给学生做好榜样,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处处注意为人师表,对学生感觉敏锐,模仿力强,思维尚不成定势,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映入他们明亮的心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去做的,自己要首先做好。

6.做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 篇六

——假期读书体会

明晶宇

假期中,再次拜读了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及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两本书,感触颇深,书中给了我用心做好教育的许多启示:爱心、耐心、尊重、民主、包容、倾听,这是他们成功教育的诀窍,他们用琐碎的平凡创造了教育的奇迹。

一、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近孩子心灵。小林校长能认真倾听小豆豆毫无逻辑的、东拼西凑的、断断续续的4小时的讲述,且不打哈欠,除了他,试问有几人能做到?作为教育者,他真诚而专心地聆听孩子纯真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作为教师,我景仰他的纯粹、真切和质朴!

二、尊重孩子,善待孩子富有个性的心灵。小林校长看见小豆豆在粪池掏口,一心一意奋战捞钱包时,他只看似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一句话虽简单,但体现了教育者的亲切、理解、信任,其中蕴含了深层的教育智慧:事情可以做,但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在要求孩子们带好两种味道的饭菜时,小林校长不忘记交代:“不要太勉强,不要太奢侈”,因为他的智慧,学生们不会攀比菜的高级或寒酸,只要达到“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就可以了,孩子们也因此非常开心。童心在善待中张扬.三、民主,是让孩子爱上学校,喜欢探究的直接原因。学生的学习从兴趣出发,学习就会水到渠成。小林校长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出发,一反传统,以电车当学生的教室,允许孩子们找自己喜欢的位置坐,指引孩子从最喜欢的学科开始学习。这是真正的学习,不会发生心不在焉的情况。

四、亲近自然,这是对孩子心灵最本真的呵护。小林校长提倡午后散步,亲近自然。他给孩子探险的机会,鼓励孩子遵循自己的内心需要,做自然的自己。“视野所及,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高大的樱花树,刚刚怒放”“天空蓝蓝的,许许多多美丽的蝴蝶翩翩地飞舞着”“远处近处都传来鸟儿悦耳的歌唱声,小豆豆的心里被喜悦塞得满满的”„„那是怎样的心灵释放,孩子的天性在那一刻,幸福地绽放!不必担心这会米有收获:这不经意的散步,常带给孩子们许多有用的知识:如油菜的雌蕊和雄蕊之分;蝴蝶的授粉„„小豆豆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童年:暑假帐篷露营;九品佛庙夜试胆量;伊豆温泉旅行;用蔬菜当奖品的运动会„„

合卷在手,小林校长的告诫萦绕耳畔——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他告诉我,不要把孩子看成接受知识的机器。

五、责任,这魏书生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启示。他无时无刻不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魏老师一直强调:“到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就是告诉我们的学生,有很多事情都是要在固定的时间必须做的,所以只要每个人明白到了那个时间就自觉地做规定的事,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魏老师还将班级的各项工作以承包的方式交给学生管理,承包项目涉及到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同时让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如扫地、养花、擦黑板等。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意识,而且班级也被管理得井井有条,班主任的工作轻松了,快乐感自然提高了。

魏老师说:“在我们大事做不了的时候,我们就赶快做好每一件小事。说了干,定了算,一不做,二不休。”是啊,我们不要求自己事事都做得轰轰烈烈,只要求做好身边的小事就好。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一样,第一名只有一个,但是只要每一名同学用心做好该做的,以高质量完成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即便是一个普通的班级成员也会收获不少。魏老师用“五个一分钟”来引导学生做好身边的小事,学生乐意地接受了,班级建设好了,老师的工作也顺利了,精神也为之轻爽。

7.走进学生心灵的舞台教学论文 篇七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初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思想品德教师承担着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 通过什么途径, 采用什么方式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倡导“尊重学生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课堂教学下, 思想品德课呼唤“无痕德育”, 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隐藏教育教学意图,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各种道德准则, 最后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而要达到这一德育效果, 教师就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艺术、教学策略。怎样才能让道德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体会。

一、故事启发, 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 让他们自觉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引发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初中学生的天性。恰当地选用一些精彩的、能打动人的故事, 可以克服空洞说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讲解复杂问题、抽象的理论时, 可根据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 有的放矢地利用故事吸引学生, 感动学生, 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使学生明理悟道, 受到启发教育, 唤醒道德意识, 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 讲到《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中“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这一部分时, 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 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连长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那儿。他顾不上多想, 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 此时两声巨响, 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了他们的身上。连长拍拍身上的尘土, 抬头一看: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了两个大坑。通过这个故事, 引发学生思考:

1. 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2. 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对别人的帮助是没有回报的, 有的甚至被误解, 那么, 这样的帮助还有意义吗?

小故事, 蕴含着大道理: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 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 同时也帮助了自己;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 也是为自己铺路。当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 学生听得非常认真, 我讲完之后, 他们表现出很惊奇的表情, 我能看出他们对故事的结局感到很意外。他们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良好的公德意识溢于言表, 德性在“心灵的触动中”自然形成。

二、情境渲染, 点燃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 “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 是沟通心灵的桥梁。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和催化剂。学生德性的形成不是教师面无表情地说几点道理, 讲几点作用, 谈几点意义就可以实现的。道德教育必须渗透于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情境中, 融洽在师生都能彼此投入的氛围里, 在心与心的感应、碰撞中得到升华。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 创设一定的情境, 渲染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 使他们受到深刻的教育。

例如, 在上《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节课时, 我请同学们讲述了感人的关于生命的故事后, 我又给同学们讲述了徐秀娟与白天鹅的故事并一起观看了Flash《一个真实的故事》。当歌声响起, 课堂格外安静, 死的悲壮通过音乐的渲染, 令人震撼, 很多学生被深深打动, 流下了眼泪, 从而使关爱生命、热爱生命之情在不知不觉中水到渠成, 德性在“心灵的颤动中”自然形成。

三、活动体验, 引发学生的道德感悟

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 这是德性形成的第一个规律。学生的道德知识只有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感受、体验, 才能巩固深化, 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例如在以往的家庭中, 子女比较多,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 他们会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比如吃苹果, 年龄大的要自觉少吃点, 给年龄小的多吃一点, 再比如做家务, 他们会自觉地分工合作。在这样自然的活动中, 就可以让孩子学到许多道德规则, 无需父母反复说教。但是,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 相对来说, 他们缺少这样体验的机会, 初中学生又到了叛逆期, 往往你叫我这样, 我偏要那样。因此, 必须改变教学策略, 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 如小品表演、游戏体验、角色扮演、主题辩论、比赛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例如在进行《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时我们作了如下设计:

活动名称:公关礼仪大赛

活动准备:设计好试题放进密封箱里, 待活动时放在讲桌上;讲台前空出来一块较大空间。

比赛要求: (1) 所有同学均可参赛, 先随意抽取情景考题, 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进行即兴表演; (2) 欢迎其他同学上台客串配角, 并允许“刁难”参赛选手, 以考验选手的水平; (3) 评分标准由大家拟定, 并给参赛者打分以决定比赛结果。

在展示完“比赛要求”后, 班会课高潮迭起, 异彩纷呈:台上同学根据试题规定创设情境, 各显风采, 台下同学或以审视的目光观看表演, 或是积极思考设计一个“刁难”性的问题, 整堂班会课就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学生在相互审视中感悟到了道德标准, 接受起来都很自然、顺畅, 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从课后情况看, 学生的日常行为也“文明”了许多, 德性在“心灵的感悟中”自然形成。

8.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八

作为班主任,了解学生,关注一个孩子的情况,是我们每天必做的功课,也是最基本的任务。除此以外,我们更应该具有深入儿童内心的本领,走进儿童心灵的本领。魏书生说: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怎样走进儿童的心灵呢,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一、善于了解学生,乐于倾听

了解学生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前提。教师要用自己真诚的心灵,认真倾听孩子的语言。首先教师应该懂得学生的内心活动。其次是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视角来理解其行为。三是要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家庭背景。四是要注重学生行为的心理分析,透过表象了解其中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这些要依赖于教师高度的道德情感和修养才有可能做到。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这样,要求学生那样,教室里经常充斥着教师的声音。我们如果能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就会有新的收获,那种收获的喜悦从心底油然而生;。滥满心田。下课了,离开教室的脚步不要那么匆忙,听一听孩子们玩耍时都说了什么。我喜欢下课的时候和孩子们一起玩一玩,那时他们无所顾忌,我总能听到他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他们也把我当作自己的伙伴—样,这是我了解他们的一种方法。当孩子们遇到不高兴的事了,也会在这时给我说说。在这不设防的时间里,既分担了他的痛苦,又不去触及他内心的隐痛,要使学生乐意向你说出。心里话。这时,你要善于了解学生,乐于倾听。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灵

1.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灵,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就学习问题向老师提出挑战。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尽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甚至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就学习问题向老师提出挑战。

2.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李希贵说:尊重学生个性。就不能拿一把尺子衡量学生;拿起表扬的武器,机智勇敢的面对忘乎所以的孩子;民主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土壤;让学生登上前台唱主角;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仔细研究学生的心思.找准一个切入点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教育学生的这个切人点找准了,会让你工作起来事半功倍。有一次,学校要举行经典诵读比赛,因为是农村小攀,许多孩子是留守儿童,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所以化妆的任务自然落到了老师的肩上。和我搭班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男老师,所以他也帮不上忙。演出的时间是8:30分,参加朗诵的孩子比较多,所以我7:25分就到了学校跟孩子们化妆。我们的节目是第三个,当我们在台下站队准备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有的在打哈欠,有的两眼无神,我感觉到了他们的疲惫。我微笑着鼓励他们,说了些让我也觉得鼓励的话,但是不见效。为了缓和一下气氛,我讲了一个笑话,没有几个孩子回应我,大家继续懒洋洋的,怎么办呢?我非常着急,要知道,为了这次比赛,我们准备了很久,非常不容易呀!是不是他们太紧张了,我连忙安慰他们,可还是调动不起他们的积极性来。忽然,我看见有几个孩子的眼光在盯着一位老师的相机,那位老师在给他们班的孩子拍照,我们班的那几个孩子的眼神里透露出羡慕。我马上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一个老师买了新手机,正好我们班的孩子刚下课,就围着那位老师转,摆了好多姿势,照了好多相才罢休。我恍然大悟,对学生说:“等你们表演的时候,我也会给你们照相的。”孩子们顿时来了精神。轮到他们时,我就借来相机,在下面拍照。这一次,他们比平时表演得都好,我举着相机照了很多张相,每个孩子都那么投入,在镜头下都那么可爱,我一张都舍不得删掉,我要把它送给他们,那是他们美好的回忆。比赛结束,得了第一名,我们都特别高兴。

四、以心换心。成为学生的朋友.建立起真正的师生友谊

苏霍姆林斯基说:“与学生建立友谊——是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智慧、我们的信念。我们的情感修养,使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变得高尚起来。为缔造师生友谊,需要巨大的精神财富。如果没有这种财富,友谊将会变成庸俗的亲呢。”教师不仅仅应当是老师,同时也是学生的朋友。平时见到学生,我的脸上一定带着微笑,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亲切的。主动和学生打招呼,真心诚意地对待他们,他们就愿意和老师做朋友,有什么心里话,也肯告诉我了,这对于我管理班级有很大的帮助。其实,孩子的心灵特别纯洁,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关注。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教育是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教育是以智慧之“笔”饱蘸情感之“墨”创作的优美动人的诗。爱是一把万能钥匙,它能开启任何学生的心灵之门,使你真正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

9.三心,让我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九

-----爱心、耐心、细心

教师,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当我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喜悦与激动、疑惑和期待就占据了我的心灵。喜的是我成了神圣队伍中的一员,将自己所学浇灌给祖国的未来;期待的是,自己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磨练,终于得出了这样一句话:只有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下面我从几方面谈谈我当班主任的点点滴滴与大家共勉。

一、对待自己的学生该这样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

子。”每当我走进教室我都会想起这句话,同时也让我明白一名出色的班主任不仅要教艺精湛,有敬业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的投入。要懂得人性、人道和人情。我记得在我带的第三届学生中有这样一个男生叫王斌,他是三差生中的一个但经过多次谈心了解实情,后来他在高考时考进了一所较好的专科,他工作了在节假日都会给我打电话发短信问候。每想到这些我很欣慰。同时我在想用自己的爱心和真心去对待每位学生,你收获的永远使幸福和快乐!

二、班级是一个家,班主任和每位学生都是家中的成员。从这句

话中我们可以读出两个字“平等”尤其在2009年11月19日学校决定重组一个班,让我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当时的我既开心又担心,因为这是从各个班中抽调出来的学生组建的新班级。经过多次心里决斗我下定决心接了这个班,一开始我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先制订班规班级,而是把自己先融

入到这个集体中去让大家接受你这位班主任。每天我第一个到教室等待学生的到来,这样一段时间后学生都养成了自觉早到班级的习惯了,并且一到教室就能听到大家的读书声,我从心中开心。其次是每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地板上有纸屑时我会主动弯腰捡起它,学生看在眼里自然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自我约束力,这样无形中我的班纪班规就这样形成了,同学们也会自觉遵守。我也会牢记勿乱批评指责学生。我想一个班主任只有从心底里去爱这个班,平等的去爱这个家中的每个成员,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家的温馨,这样的班级才能在和谐中不断成长、进步。

三、难为情,而不难堪,是教育的“度”在一个班级中谈“三心

(爱心、细心、耐心)”讲“平等”并非凡事都迁就、顺从学生。批评和表扬一样重要,只是要掌握好这个“度”。作为一名班主任要让学生明白,服从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责任。集体荣誉的攀升,好的班风班纪的形成,离不开适度的让学生难为情而不难堪的批评,我每次做到批评学生的一个缺点的时候,不妨表扬他的三个优点,这样让学生心悦诚服。在我班上有这样一位学生在我外出开会时,他冒充我给学生签了请假条被保卫科发现,保卫科的同志悄悄把这件是告诉我,没有声张,等我回到学校我第一件事就到了保卫科把冒签的请假条取回来,我一看笔迹我知道是谁签的。到班级后学生非常安静,我和平常一样没有去过问这件事情。课后我找到冒签假条的这位学生(杨浩),学生知道这件事很严重想肯定会遭到老师的痛骂和训斥。而我没这么做,我首先

肯定了他一直在校时的表现、行为习惯、成绩,以及平时文明礼仪。然后我给他指出本次他错误的地方,学生很乐意的接受了老师的批评。从此以后班级再也没此事发生过。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有时,所谓的“经验”反而制约着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若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按***惯去开展工作,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德育工作的需要。我也常想学生品德的生成需要自主,要有空间,只有创新班级德育活动,才能让学生有展示独特个性和非凡才华的舞台。

我相信我们只要多一些创新意识,少些老套模式,少些经验主义;多些关爱关心,少些批评指责。你肯定是一位很快乐、成功的好老师。

姓名:徐平

联系电话:***E-mail:331618285@qq.com通讯地址:四川省巴中市

巴州区第七中学

10.走进学生心灵的舞台教学论文 篇十

2012届备考资料教导处选辑

高三分为三个时期、六个阶段:

制造心理压力期包括二个阶段:

1、磨合阶段(8月-9月)、2、稳定阶段(10-11); 缓解心理压力期包括二个阶段:

3、关键阶段(12-元);

4、休整阶段(寒假-一摸); 激励冲刺时期包括二个阶段:

5、冲刺阶段(3-4月);

6、调整期(5月)。

一、制造心理压力期(8月——12月)包括二个阶段

利用专栏、黑板报等教室环境渲染这种进入高三需备战的氛围,塑造高三需要抓紧时间的氛围,从而影响在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让他具备一定的心理压力。每一次考完试,光荣榜上的名字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谁不希望自己能登上榜首,傲视群雄呢?正是一次次的打擂,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班级里学习气氛日益浓厚。

二、缓解心理压力期(12月-3月),包括二个阶段

从12月到二模期间是学生心理最容易出现事故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已经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高考上,十二年的辛苦努力,就为了最后这一搏!紧张,紧张,还是紧张!对高考的恐惧,家长殷切期望带来的无形压力,加上学生自身学习成绩的些许变化都会造成学生焦躁不安。越到最后阶段,学生的紧张心理越严重。这时期学生的心理承受已达到极限,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以轻松的心情迎接高考,是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如果处理不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其自暴自弃。我认为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缓解学生压力上。现在我们正处在这个时期,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一)单独谈话

学生来自于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对学生性格和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学生的心理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排解心理压力的方式也不一样,其中谈心法是比较好的。单独的谈话对学生很重要,不是说教,而是倾听,让学生将自己的担忧和问题说出来,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一一进行指导,像朋友一样与他们聊天,以便缓解他们紧张的心理;使他们分清主次,合理利用时间和正确确定最后一段时间的复习方向;使他们确立迎接高考的平常心态和信心。面对考试进步的学生,我说“学习进步了,说明你是有潜力的,你这段时间的状态是好的,坚持下去,高考肯定没问题!”而面对考试退步的学生,我说“没关系的,这又不是高考,考差了不等于就是一件坏事,通过总结,让你发现了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也是一件好事吗?

通过及早发现问题,吸取教训,就必然能取得高考的成功。”

(二)缓解家庭压力

高三学生一大部分压力,来源于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左右着许多家长和家庭,对学生施加的有形压力和无形压力特别大,有些学生坦言不愿进家,不愿面对父母,尤其是不能听父母的唠叨。父母有时的教育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适得其反。为此要把高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家长进行分析,然后把事先收集到的学生对家长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家长,请家长跟自己的孩子一起进入高三,体味高三的苦;要求家长放下架子,继续做自己孩子的朋友,并且是知心朋友。这种做法是帮助学生有效的消除家庭的负面影响和压力。家庭外部环境宽松了,不必要的负担和压力没有了,学生充分感受到家庭的良苦用心,这对于高三学习是非常有利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家长会的后续效果非常好。

(三)通过活动缓解压力

在复习迎考过程中,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丰富和调节学生的生活,做到一张一弛,使学生保持充沛的精力,才能消除疲劳,缓解压力,取得优良的成绩。鼓励学生早上起来去跑步,周末也可利用适量时间来进行打球、散步等运动,课间多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多与同学朋友聊天开开玩笑,听听音乐等,放松自己,从而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我们班主任在这阶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第3阶段关键阶段(12-期末)

1.责任教育。

班主任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更关乎父母的期望、老师的嘱托、学校的荣誉和作为社会公民的义务。只要道理讲得透,学生一定会被感动并受到鼓舞,也会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2.心理调节

(1)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利用班会等活动讲一些平凡人历经坎坷、坚持不懈,最终达成愿望的故事。班主任自身或以往所教学生的实例往往最有说服力。

(2)指导学生调整目标。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刚入高三时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再进行调整,以切合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困难。

面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和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绪问题,班主任可选择一些励志的格言,如《孟子》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增益其所不能”等,统一贴在学生的课桌上作为座右铭,或以醒目的字体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进行耐挫折、抗挫折教育。

(4)引领学生学会快乐学习。比如可借用魏书生老师的方法教育学生快乐学习,使学生做到“知学”“好学”和“乐学”的有机统一.3.学法指导。期中考试后,各科基本上都进入了复习阶段(我校高三都是三轮复习)。第一轮是对高三知识的复习,内容比较贴近高考,因此难度比授新课更大。

班主任可在班会课上以自己所任学科为例,对第一轮复习的特点、要点等进行归纳并细致讲解,同时在学法上给予指导。如果对其他学科了解不够,班主任还要和科任教师协调好讲解的时间和方式

第4阶段休整阶段(寒假-一摸)

要查明基础知识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补差。对个别好学生的弱科,利用最后大力度倾斜机会(以后不可能再有过多时间上的倾斜),加强补习。

学生特点:经历了高三刚入学时的豪情万丈到期中考试以后的低落与崛起,寒假之后,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高考的临近,多数学生都有放手一搏的打算。这时学生的心理也更趋成熟,自我要求更加严格。

1.亲情教育。

可利用寒假进行亲情教育,增强学生努力学习、报答父母的决心和信心。开学后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假期中的表现,并就家长在学生备考阶段应起的作用、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

2.心理调节。

要继续重视学生心理状态的观察与调整,可重点进行耐挫折教育。寒假过后,模拟考试的密度加大,学生成绩的起伏也会增加,对此,一方面要及时矫正学生对考试意义和目的的不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可有意识地加大试题的难度,使学生适当受挫,以锻炼他们的耐挫力和意志力。

3.分类指导。

班级工作与学法指导上要注意将班会与分类推进相结合。在班会上讲一些普遍性问题,在分类推进工作中解决个别的、几个人的或是某一类学生的问题。尤其要注意做好尖子生和潜能生的思想工作。

三、激励冲刺时期(3-4月)包括二个阶段

二模以后,距高考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已经意味着复习备考工作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学生经过较长时期的备考复习,已感觉到了身心的疲惫。怎样在这个阶段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以最佳的姿态进入冲刺阶段,有赖于教师激励作用的发挥。

要让学生重新布置教室环境,大范围地张贴有激励作用的名人名言,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种积极上进的氛围,培养对高考的信心。同时结合级“高考百日宣誓活动”,我要求每个学生写几句最鼓动人心的话或座右铭,把带有学生签名的班级口号横额悬挂在教室的醒目位置。发动学生在每周一班会课一起大声宣喊本班的誓词,让学生把对高考的激情在这最后的备考阶段得到最大的发挥。

把老师、还有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与祝福通过口头表达或者书信、黑板板书告诉每一个同学。

第5阶段冲刺阶段(4月)

知识综合复习,是提升能力的关键时期,以专题复习为主。

学生特点:临近高考,大多数学生会更加努力学习,积极备战。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会认为成功在握而有所放松,也有一部分学生可能感到升学无望而放弃努力,把时间精力转向交友等事情上。此外,因面临毕业,即将分别,照相、写纪念册等各种事情相继出现,所以,这一阶段班主任的工作会变得与高三开始时一样繁琐。

1.强化纪律意识。

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只要还没有离开学校,就仍是学校的学生,就应该遵守纪律,做好学生应该做的一切。同时,仍然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任何一例违纪事件,都要认真对待、严肃处理,以保证在最后阶段任何一个学生都不会出现意外事件。

2.尊师爱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生活了三年的地方,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洒下了他们努力的汗水。学生毕业前夕,班主任应至少召开一次以“尊师爱校”为主题的班会,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讨论,对学校的教师以及多年来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其他教职工的工作有一个总体认识,从而让他们怀有感恩之心、留恋之心。

3.学法指导。

一模之后,学法指导应该重点放在考试能力的培养上。班主任可结合学校组织的规模较

大的考试,重点讲解如何备考,大到心理状态的调整,小到草稿纸的使用,细到每一个环节,都要仔细讲解,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能够在考试中应对自如。

第6阶段调整阶段(5月)

调控心理,减少失分是本阶段中心任务,控制测试的频率和难度,是调整考试心理的重要手段。适当减少课时,增加分层辅导、个别辅导是本阶段教学管理基本策略。以训练为中心组织复习,计划以课时为单位,讲评和反思是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

心理状态的调整,特别是自信心的树立,是这一时期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同时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自信而从容不迫地迎接最后的考试。在高考那天走进考场之前,给他们一句诚挚的祝福、一声温情的叮咛以及一个会心的微笑,让他们满怀信心地走进高考考场。

高三年级对学生来说是中学学习生活的终点,又是跨入新生活的起点。做高三班主任和教师是一次苦旅,但也是一个收获的时期。高三班主任既肩负着协助学生顺利完成“鲤鱼跳龙门”的重任,又背负着学校领导和广大家长的殷切嘱托,同时还担负着整个社会的高度期望和关注。

11.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篇十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各种教学手段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持久兴趣,培养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 问候

真正的课堂是从师生相互问候开始的,传统的问候往往端肃板正,而且一种方式天天用,老师自己也会腻了,学生也会感觉无趣,所以换换形式很有必要。例如,如果要讲的内容是有关左右等方向的,那么师生问候完之后学生可以分两半,相互问好,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一下,如指着左边的同学说, the students on the left say: “Good morning”, 重读“left”, 指着右边的学生说, the students on the right say: “Good morning”, 重读“right”。 让学生刚开始就感觉很新鲜很好奇,开个好头,学生就很可能兴致勃勃地上这堂课了。

2. 导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即:利用导课阶段创造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导课方式很多,如歌曲、图片、游戏、情景设置、课前的值日汇报、三分钟的英语交流等。

3. 讲课

讲,就这一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师们需要注意到讲什么,什么该讲,什么没必要讲,讲多长时间,用什么方式讲。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讲”的也正是要解决学生“听”之前的问题,把“听”的成果升华。主张老师精讲,不要做过多的语法解释,用旧单词引出新句型,用旧句型引出新单词。比如一堂名词复数课,如果涉及语法,很容易造成“一人课堂”,但是用forty dogs和a dog来表达就比较清晰了。对于低年级,可将要讲的内容编成chant, 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发挥的是他们的主动性。

二、 好问——开拓思维的途径

好问是初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性。俗话说:学问,学问,是一学二问。如果只学习不能提出问题,不进行思考,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有通过认真思考,开展讨论,集思广益,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思维认识的飞跃。

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常常与周围同学交头接耳或不时举手发问。教师要善于鼓励、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己辨别正误,引导他们注重对英语现象作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好问的积极性不但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尊重,而且还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 好动——活跃思维的源泉

首先,要设计情境,让学生有好动的空间和机会。

中学生获得新知识常要借助具体的实际经验作为支柱。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用死板的方式对待他们,很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还可开展一些“Let me guess.”或“Follow me.”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的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形式不一。如初一复习“五官”时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玩一个小游戏,每一次选十几个学生在讲台上站成一排,老师发出命令或听录音: “Touch your nose/eye/mouth/ear”, 学生听到命令后应立即做出相应的动作,每一次命令都要淘汰掉动作慢的学生,这样经过几次淘汰后,十个孩子中就产生了一个小冠军,然后再换下一轮来比赛,最后在每一轮的小冠军中再产生一位“总冠军”。这种游戏很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无疑,一个小小的游戏就解决了五官类单词的问题,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例如我们要准备一堂天气预报的课,可以选择一则摘自电视上的天气预报,还可以播放自制的一个情景:一位导游小姐向游客介绍旅行路线、天气、穿着等,这个场景就可以包括三类单词及相关句型。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适应学生的好动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堂上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借助一些课外活动,如经常性地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或办英语壁报,包括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辨析词语用法、英美风情知识讲座等,还可以适当刊登一些游戏方法、英语小诗歌、谜语、典故、趣闻、学生日記等;可以成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学习课外材料、演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会话短剧等小组活动。

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学习心理特点。他们一点小事也不甘示弱,总喜欢争论。他们有上进心、自信心,对荣誉有强烈的追求。根据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竞争心理及时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比如读书强调的是大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情况下,要模仿课文的语音、语调、重音、语气等,将读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知识。实践表明,只要在教学中合理地引进竞争机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成功体验会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英语教学的每一个阵地便成了一个磁场,由知识所组成的千万条磁力线就会紧紧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孩子们的心灵。他们就会在心理磁力线的牵引下,真正地走近英语,亲近英语,以致于热爱英语。胡 栋

一、 好奇——激发兴趣的先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各种教学手段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持久兴趣,培养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 问候

真正的课堂是从师生相互问候开始的,传统的问候往往端肃板正,而且一种方式天天用,老师自己也会腻了,学生也会感觉无趣,所以换换形式很有必要。例如,如果要讲的内容是有关左右等方向的,那么师生问候完之后学生可以分两半,相互问好,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一下,如指着左边的同学说, the students on the left say: “Good morning”, 重读“left”, 指着右边的学生说, the students on the right say: “Good morning”, 重读“right”。 让学生刚开始就感觉很新鲜很好奇,开个好头,学生就很可能兴致勃勃地上这堂课了。

nlc202309011717

2. 导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即:利用导课阶段创造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导课方式很多,如歌曲、图片、游戏、情景设置、课前的值日汇报、三分钟的英语交流等。

3. 讲课

讲,就这一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师们需要注意到讲什么,什么该讲,什么没必要讲,讲多长时间,用什么方式讲。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讲”的也正是要解决学生“听”之前的问题,把“听”的成果升华。主张老师精讲,不要做过多的语法解释,用旧单词引出新句型,用旧句型引出新单词。比如一堂名词复数课,如果涉及语法,很容易造成“一人课堂”,但是用forty dogs和a dog来表达就比较清晰了。对于低年级,可将要讲的内容编成chant, 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发挥的是他们的主动性。

二、 好问——开拓思维的途径

好问是初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性。俗话说:学问,学问,是一学二问。如果只学习不能提出问题,不进行思考,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有通过认真思考,开展讨论,集思广益,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思维认识的飞跃。

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常常与周围同学交头接耳或不时举手发问。教师要善于鼓励、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讓他们自己辨别正误,引导他们注重对英语现象作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好问的积极性不但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尊重,而且还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 好动——活跃思维的源泉

首先,要设计情境,让学生有好动的空间和机会。

中学生获得新知识常要借助具体的实际经验作为支柱。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用死板的方式对待他们,很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还可开展一些“Let me guess.”或“Follow me.”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的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形式不一。如初一复习“五官”时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玩一个小游戏,每一次选十几个学生在讲台上站成一排,老师发出命令或听录音: “Touch your nose/eye/mouth/ear”, 学生听到命令后应立即做出相应的动作,每一次命令都要淘汰掉动作慢的学生,这样经过几次淘汰后,十个孩子中就产生了一个小冠军,然后再换下一轮来比赛,最后在每一轮的小冠军中再产生一位“总冠军”。这种游戏很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无疑,一个小小的游戏就解决了五官类单词的问题,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例如我们要准备一堂天气预报的课,可以选择一则摘自电视上的天气预报,还可以播放自制的一个情景:一位导游小姐向游客介绍旅行路线、天气、穿着等,这个场景就可以包括三类单词及相关句型。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适应学生的好动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堂上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借助一些课外活动,如经常性地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或办英语壁报,包括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辨析词语用法、英美风情知识讲座等,还可以适当刊登一些游戏方法、英语小诗歌、谜语、典故、趣闻、学生日记等;可以成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学习课外材料、演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会话短剧等小组活动。

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学习心理特点。他们一点小事也不甘示弱,总喜欢争论。他们有上进心、自信心,对荣誉有强烈的追求。根据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竞争心理及时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比如读书强调的是大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情况下,要模仿课文的语音、语调、重音、语气等,将读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知识。实践表明,只要在教学中合理地引进竞争机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成功体验会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英语教学的每一个阵地便成了一个磁场,由知识所组成的千万条磁力线就会紧紧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孩子们的心灵。他们就会在心理磁力线的牵引下,真正地走近英语,亲近英语,以致于热爱英语。

12.借助语文舞台点亮学生心灵 篇十二

一.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摒弃厌学情绪

根据调查发现, 当前学生中最多的心理障碍之一是对学习缺乏兴趣, 不愿开动脑筋思考, 成绩不断下降, 而这些, 反过来又加深了厌学情绪。厌学情绪一旦产生, 心思很快就会被一些不利于学习的因素占据, 甚至出现犯罪倾向。

因此, 老师在授课时, 应根据课文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引领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欢乐海洋。譬如:在讲授《渔家傲》这首诗时, 我一改以往教诗歌那种只管读、背的教学模式, 而是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等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并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 让他们描绘出诗中富有动感的画面, 课堂气氛热烈,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宽松、自如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完全避免了许多不良思想的出现, 心灵自然变得健康了。

二.利用美文欣赏,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及稳定健康的情绪

初中课本中, 有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美文, 教师不仅要以此来授予学生各种语文知识, 还需让学生在作品的熏陶下, 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灵品质、高尚的情操,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培养稳定、健康的情绪。

《紫藤萝瀑布》主要是通过回顾花和人的命运, 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道理。老师在授课中, 除了能让学生知道这个道理外, 还应教育学生在面临困难时不畏缩, 不要被困难吓倒, 挑战自我,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培养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灵。

三.通过鉴赏文学作品, 让学生正确地判别美丑真伪, 从而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 培养健康的心灵

古今中外的名篇, 塑造了许多品德高尚、心灵纯洁的高大形象。他们的言行举止, 大多是向上的、积极的。如《藤野先生》中对藤野先生一丝不苟工作态度的描绘, 对一个受尽歧视和污辱的清国留学生的理解与关爱等的刻画, 足以让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老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人物内心的闪光点, 让他们从这些人物中得到熏陶, 进而去模仿, 追求, 做一个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人。

除了正面的大人物外, 即使是一些满身陋习的小人物身上, 也同样能通过老师的点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虚伪、见风使舵的变色龙形象;《范进中举》中范进的岳父胡屠户的由范进中举前的恶言训骂到范进中举后的阿谀恭维……在教学中, 教师对这些小人物的分析过程, 其实就是帮助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过程。这样, 能逐渐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自觉道德行为和健康心理的人。

四.利用随笔和作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消除不健康的心灵

学生心灵的不健康, 往往可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 而最佳的办法就是老师引导他们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诉之于笔端, 流淌于随笔中, 老师再根据他们的想法加以适当指引。因学生与老师总会有一种隔膜, 你让他当面真情告白, 不多不少总有点不自然, 并有所保留, 但只要利用作文这个契机, 并加以适当鼓励, 学生一般都能真情流露。

当然了, 老师应对学生的各种告白予以保密, 切忌当众公开, 否则会适得其反。

五.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感, 纠正不健康的心灵

在中学课文中, 不乏描写白云、清风等的作品, 通过赏析这类作品, 不仅有助于陶冶学生的优雅性情, 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平衡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还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品质。

如《沁园春·雪》等比较激昂的作品, 它能使人在阅读后感到积极、奔放、自信, 能冲洗和削弱各种忧伤、不快等, 进而占有人的整个心灵, 使心灵受到洗礼, 从而塑造出坚毅、勇敢等健康的心理。

13.走进学生心灵 篇十三

—主题班会课感想

吴翠萍 高中组

联系电话:***

案例背景

背景一:班会课难上是许多当过班主任的老师一个共同的感受。不少班主任认为,班会课至少有“三难”:难准备、难组织、难见效。班会课上,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成了哑巴。他们认为,班会课无非就是老师变着法子对学生进行说教:学生在学校不要做这,不可以做那,形式再多,目的只有一个:确保学生在校平安。既然如此,学生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背景二:近年来,随着蚌埠城市的发展,周边农村的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到城里来求学,希望他们能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受到更好的教育。农村的孩子进城以后,觉得城里孩子的一切都比他们优越。逐渐地,一些女生开始学着城里人的样子烫了头发,父母看不惯,他们有的还和父母闹翻了;一些男生三三两两地出入网吧,甚至彻夜不归。他们甚至完全忘记了父母送他们进城的目的,更没有体会到父母每个月给他们的那点钱的来之不易。看到这些,作为班主任的我真的很痛心:如何才能让学生懂得感恩呢?

案例过程

又到了学校举行主题班会比赛的时侯,这次班会的主题由各班自拟。因此,我决定利用这次班会课对学生进行一次感恩教育。班会课上,我请来了一位和孩子有矛盾的家长,首先让他讲述了父亲那威严冷峻的外表下深藏着的爱与期望。然后,又让那位同学就自己对父母的教育方式的不解与父亲沟通。当父亲终于放下面子,承认在平时的教育中方法有不当的时候,孩子的情感就象开了闸门的洪水,再也控制不住,泪流满面地向着台下的爸爸深鞠一躬,“爸爸,你对我从来没有笑脸,我考试考得再好,你也从来没有夸奖过我。我认为你只是想让我考好为你争面子。我真的不知道你原来那么在意我的感受,关心我的前途,对不

起。”会场上再也没有了沉默,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同学们的情绪达到第一个高潮。接下来,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发生在我们班的真实的故事:(配乐:念亲恩)陈小龙同学一个月以前退学了,走后,他给我留下了这样一封信:他说他的爸爸一天到晚在外面挣钱养家,留下生病的妈妈一人在家。有一天,当他回到家的时候,他发现妈妈病得很厉害。她渴了,没有人给她端水;她饿了,没有人给她做饭;她病了,没人知道,更没人能把她送往医院。看到这一情景,孩子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说,从他看到妈妈躺在床上的那一目,他就作出了决定:回家照看妈妈。因为他即使留在学校,他的脑海里也总是妈妈的身影。他想明白了:人的一生中亲情最重要。听了他的一席话,我再也说不出什么安慰和挽留他的话。因为我知道,他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他知道他需要的是什么。现在,这位同学在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找了一份工作,每天可以回家照看妈妈。我们忠心祝愿他和妈妈生活得幸福快乐。(配乐:妈妈插图:一个生病的妈妈卧在病榻之上,一个孝顺的儿子端着碗在给妈妈喂药)

下面,就让我们把《感恩的心》这首歌送给我们的学校以及在座的每一位家长、老师及同学。(全班同学齐唱《感恩的心》)

故事讲完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评委在内)都被感动的热泪盈眶,我自己早已泣不成声,班会课进入最后的高潮。

案例效果

课就这样结束了,接下来的事情该是检查效果的时候。经过一个星期的仔细观察,我发现同学们的态度真的改变了:上网吧的没有了,攀比吃穿的没有了,他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向着我们共同的目标出发了。班会课的效果比以往似乎好了很多。

案例反思

班会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为什么这一堂班会课能够感动所有在场的人、效果显著?是因为给了学生想像的空间?是因为有身边人的教训作为借鉴?还是因为改变了单一的发誓式的演讲形式?抑或是因为班会主题贴近学生的生

活,触动了他们的心灵,所有的体会认识来源于他们自己?我似乎无从知道。但我们又确实都知道,主题班会课应该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加强教育的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但班会课的形式不能永远是那种批斗会式的说教。否则,学生会变得麻木,班会课也就失去了意义。一堂新颖、别致的班会课不仅能达到从思想上教育学生的目的,最为重要的是还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真正的高昂的热情,从而水到渠成的寓教于乐。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怎样做才能“寓教于乐”呢?通过这一节班会课,我的认识是:

一、教育要生活化,内容要精品化

我曾经有意地收集过本校几年来的班会课主题要求,没有意外地发现,几乎每年的主题都相似:“新学期,新气象”、“庆祝教师节”、“纪念九一八”、“欢度国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庆祝元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学雷锋,见行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等等。

诚然,我们确实需要通过这些班会课教育学生,让学生有计划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乐于助人、不忘国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等优秀品质。然而,我们似乎也更应该考虑到学生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学生他们生活的经历是各异的,他们对于社会上一些现象的认识也是各不相同的。教育如果脱离了社会现实,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必然沦为空洞的说教。当今的中学生他们的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对自己的期待值高、接受知识的能力强,但同时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存在着层出不穷的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也应该努力去适应他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结合学生的情况和班级的实情,精心选择主题,精心设计形式,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

如针对学生进入高一后不能适应高中课程,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大,我们进行了一个“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考试”的单元主题班会,请学生们谈自己进入高一以来的学习方法,并请来相关学科的老师来给他们作指导,使学生们明白了再也不能用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应对高中的课程;针对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我们组织了一个“考试作弊有没有意义”的单元主题班会,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并准备了大量的图片,以此帮助学生们理解考试的真正内涵,从而确立心目中真正的学习目标;而当班级中有些同学不能认真执行班级的一些制度

时,我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召开了一个以“如果我是班主任”为主题的班会,然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设想写成一份可行性报告提交班委会,班委会再组织学生进行商讨,最后决策。这样的班会课因为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且所选主题皆是师生精心选择的,学生上起来就有亲切感,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就很高。

二、学习要创新化,形式要多样化

不同的教育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譬如英语文章,有的文章适合从语言文字上品读,有的文章适合从结构内容上品读,有的文章适合从思想意蕴上品读,还有文章的适合从写作手法上品读,凡此种种,都要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如果不加分析,不加研究地一味地分析结构或一味地分析思想教育意义,即使是奇文,也会让人兴味索然。

班会课也必须注重灵活与创新。再好的理论,说教者如果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且重复的次数又多,自然就会失去吸引力。同样,班会课若是长时间一个模式,采用的教育素材基本不变,那么肯定不会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班会课应不断充实新鲜血液,力求学习创新化、形式多样化、学生主体化。如可采用师生共同主持班会、鼓励学生自主召开班会、邀请任课老师参加班会等多种形式,将班会改革为报告式、讨论式、纪念式、知识竞赛式、读后感交流式、社会调查式、演讲会、辩论式等等,寓思想教育于丰富多彩的班会课具体形式之中;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不断更新健康向上的班会课素材,不断丰富班会课教育内容,以启迪、感染、教育学生;还可充分调动积极的社会因素,联合家庭进行参观式的班会活动、以形象具体、活生生的实物、人物事例教育学生。

上一篇:提高岗位职责能力下一篇:泾川四中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