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农村化学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2024-10-04

新课标下农村化学教学的困惑及对策(共9篇)

1.新课标下农村化学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一

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我省作为全国四个高中新课标实施的试点省区之一,开展了新一轮全方位的高中课程改革。当前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与城市相比,在教学条件、学生素质、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本校的英语教学情况,探讨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学 / 英语教学 / 问题 / 对策

一、引言

20,我省作为全国四个高中新课标实施的试点省区之一,开展了新一轮全方位的高中课程改革。从,各级教育部门举办了各种不同的学习培训,我也于年暑假参加了省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的新教材英语培训,归来后即着手负责学校英语课改的实施,特别是高中课程的研究与教学,对我校英语教学做了一个全面的计划。新课改实施已经两年了,情况怎样?效果如何?这有待高考的全面检验,但从平时的教学情况及学期、学年的教学质量检测中也可反映出大致的情况。我校是一所县面上农村中学,具有一般农村中学的共性,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与城市相比,在教学条件、学生素质、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本校的英语教学情况,谈谈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新科标下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问题

(一)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

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相当部分农村英语教师思想观念不到位,抱着拒绝、轻视的态度,经常找些客观理由作为借口,这在农村中学尤为严重。思想决定行动,观念影响方式。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教学目标理解不透彻,把握不准确

新课程标准更加明确地规定了教学目标,把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它要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外语教学中的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如何处理好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培养。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关系。因此,教师应正确理解并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问题。具有语言能力就是具有足够的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及日常交际用语。实现语言交际,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作为基础,还必须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应该说语言知识服务于言语技能,反过来言语技能又会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学中应该更重视言语技能的培养,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只要在教学安排上处理恰当,听说能力的提高会直接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反过来,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必然会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的一句话可作为对此最好的说明。他说:Reading maketh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阅读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精确。)如此说,教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语言知识,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益处不大。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增多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课堂,在课堂操练活动中学习语言知识,锻炼交际能力。

多数教师虽然分别在两个参加暑假期间了省教育厅举办的有关新课标的培训,但受观念影响,对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还未理解透彻,这就影响了对新教材的实施。

2.教材处理不当

多数教师在教材处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1)忽视“备学生”。由于现代科技的发达,计算机、互联网在搜集和利用信息方面可以说是用处无穷,加上市面上参考资料很齐备,这些东西如果用得好的话,对教师在备课,在搞教学设计的帮助可大了,这时,教师要找什么有什么,要查什么有什么,只需用鼠标点几下,就可下载印出来了,太方便了!但是,正因为了这个方便,许多教师根本不去考虑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备课时的三个“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中的“备学生”丢在脑后,这是现代版的“对牛弹琴”。其实,备课中的“备学生”应是最重要的一个,现在是一标多本,教材只是一个载体,只是一个教学材料,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教学材料)的再加工就是在编写适合我们自己的教材,这个必须建立在我们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上面,要不然,就会是空中楼阁,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关键所在。

(2)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把握、确定不准确。部分教师把教学的目标和重点(teaching aims and important points)确定为教材里的生词、语法项目(new words, grammar items),这是典型的“知识目标”。上面已讲了,新教材把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任务和目的,所以,我们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每节课的目标和重点,教学内容里面出现的生词和语法也要服务于语言运用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要使学生能掌握,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运用所学的东西。所以,应把上面的提法表达为The use of…或Learn to use …具体地说,整节课我们都要贯彻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目标。有的教师在教案中把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这未为不可,但其中的能力目标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

(3)课的饱和度不够,学生参与方式太单调(单一)。有的搞来搞去就是那几个词,那几个句子,那几个变化不大的问题,学生好象都跟着你在“活动”,在“讲”英语,在回答问题,但是整节课却“有骨无肉”,多次重复,单调乏味,因其缺少多变灵活实效的语言活动和操练形式来充实。有的老是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学生是在被动回答老师的问题,被动地参与。可引导学生把刚学的生词结合已学的词、句型表达出来,然后把两三个句子串起来成一小段来“讲”,这才符合语言的真实性,又可训练写作能力。

(4)语法知识的讲解偏多。有的在讲比较级、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的结构时在课堂上几乎归纳了这两个语法项目的所有规则,又举了好多例子,用时很多。这表明,这些教师还没很好地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强调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学习语法,大力提倡把语法置于不同的生活情景之下来学习,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在进行必要的语法讲解时可暂不出现或不出现语法术语。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习得语言,积极地运用语言,而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更不是单纯地学习语法知识。

3.教学方法落后

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改了这么大了,要求不同了,目标不同了,可如今有的教师还在以“不变应万变”,整节课都用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在上,学生忙着记笔记,很少甚至没有机会讲英语、使用英语。一节课下来,只学了几个生词和记了满满的几页有关语法的知识。试问,学生的技能目标如何实现?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如何培养和提高?有的教师把不改变教法归因于学生,认为学生差,授课量多,不靠教师满堂讲的话课会上不完。其实。这些教师是把很多本该由学生讲、说、完成的东西都包了,有时反而是拖慢了教学进度。你把完成教学进度看得那么重要,那么,即使你完成了授完教材的任务,那么教材里面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的任务你又完成了几何?

4.教学方式陈旧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认为教师首要和基本的职能就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因而,在学校教学中就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天使而存在着。有些教师总是像过去一样,把自己作为中心,要学生围着自己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就与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相逆。

在以前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环境下,教师的功能往往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所修筑的围城里,教师只会“照本宣科”,而任何超越教学大纲和教材则被视为“大逆不道”。在学校教学中,“以书本为中心”就进一步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

我国传统教育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常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他们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对象;强调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个性发展得如何,是不言而喻的。

《学会生存》一书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得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要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教学手段落后

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至高点和突破口,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简称CAI ) 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计算机已越来越多地直接介入教学的过程,并承担教学中某些环节,某些科目,某个学习阶段的任务。在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已从教学的辅助手段变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CAI)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象和声音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联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即“声、文、图”一体化。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能利用符号、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向学生呈现教学信息;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接受教学信息;可以帮助学生超越意识、记忆、思维、学习以及问题解决方面的限制,通过把内部认知外部化,使教师可以对这些过程监控、检查和反馈,可以帮助学习者改善某些认知过程。总之,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更好地呈现知识,扩充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活跃教学气氛,吸引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中,多数用到的教具还是录音机、图片及一些容易携带的实物,这说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许多学校还没走进课堂,多数农村中学还没有电化教室(多媒体设备)或设备明显不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教师没机会、没条件应用多媒体互助教学。看来有些教师对多媒体还不甚了解,因为他们根本就没见过,有些即使见过了也没亲自搞过。看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装备配套还得跟上,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应加强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

(三)评价方式及评价手段滞后

207月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英语教学提出了评价要求: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在、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评价应能使教师获得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现行的评价方式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第一、评价过分注重量化,标准单一

传统教学在评价标准制定上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验主义的评价标准,老师对教学的评价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或好恶,没有决然的标准;二是教条主义的评价标准,教师遵循一系列条文,用考试分数、升学率和一组组数据来评价教学。传统的评价体现不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期望,不能激励学生自主自强;不能让学生充分看到自己的进步,也不能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不足。在评价内容方面,不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只重视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评价,忽视对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运用的评价。

第二、评价过程模式化、机械化

由于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外乎政治思想、学习方法目的、学习态度和希望等几个方面。评价缺少个性化,不能体现以人为本。评价过程的模式化、机械化直接导致了评价是否公正的问题。

第三、评价缺乏真实性,透明度

传统教学评价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对教育客体进行的单线的定性的评价,目的在于维护“师道尊严”“知识和教师权威”等。这样的“垄断性”评价缺乏真实性、透明度,结果大大刺伤了一部分师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也影响了学校工作的整体运行。

(四)农村小学英语教育滞后

按新课程的要求,七年级英语之前应经过4年的小学新课程实验的学习(从小学3年级开始,小学毕业时已达到2级水平),而教材也考虑到了有些地方还没条件在小学开设英语课,就编写了3个单元的预备课,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况且预备课后接下来的内容在承接方面也不是很好,量多,教师觉得难于处理,学生一般都接受不了,一部分人会在这阶段就掉队。启蒙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活动,大胆讲英语,培养学英语的良好习惯应是这阶段的首要任务,所以,发音,书写,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都应给予高度关注。这一阶段应尽量不让学生掉队,教师应花大量时间,动脑筋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要研究他们,鼓励他们,扶持他们,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教育专家说过,学习习惯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潮安是一个山区县,现在大多数小学还没开设英语课,也就是没上预备课,这就给7年级的英语学习带来了困难。但是,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小学没上英语的学生初中英语就学不好,就学得比人家差,而有些小学已学了4年英语的学生也只是在入门时比别的学生容易一些罢了。建议初一英语教师开始时尽量把进度放慢些,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作为这阶段的最大任务,若这个能做得好的话,将会对学生接下来的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第一学期期末全市英语质量检测(全市统一考试),我校高一级的英语平均分只有22分,分别低于全县20分及全市近30分,本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全市英语质量检测我校高一级的英语平均分也只有32分,分别低于全县16分及全市近25分。可见,新课改并未给农村教育带来预期的效果,甚至加大了农村教育的难度、拉大了城乡教育水平和质量。农村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将面临更多的实际问题,存在更多的困难。

三、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对策

1.改革教学观念

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长期以来,我们高中英语教学的都是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目的是为了高考能够出好成绩。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目的,忽略了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多重的人文与社会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的。没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便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实践。如果教学观念滞后,就不可能有新的教学方法的产生。故教学观念的改革显得越来越重要。

改变观念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应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改革观念最有效的途径是出国进修,直接感受国外英语教学的思想和观念。除此之外,教师们还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虚怀若谷,不断地学习。只有这样,观念方可转变,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不至于落伍。

2.改革和完善现行教材

现行教材有很多的优点,它已被广大中学师生所接受。但作为一套教材,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教材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2) 教材缺乏系统性。

3) 教材中的漏误。

4) 配套材料不够完善。

5) 缺乏系统配套的泛读材料。

6) 语言不严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学达标。根据以上问题,现行教材亟待改革。

3.改革教法

英语教学法是执教者根据英语教育的基本规律所采用的一种语言教学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的。采用了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可有效。回顾我国英语教学法的演变过程,真可谓步履艰难。自从中国开始大规模的英语教学以来近百年,英语教学法经历了五个时期,即:对比法--直接法--翻译法--结构法和功能法。而这五种教学法又是交替使用,从来没有被单独使用过,其中翻译法沿用的时间最长。这一方法主要针对英语知识的教学,它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而现在的新教材是功能法和结构法的产物,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体现。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要求培养学生能在国际交往中直接使用英语的能力。改革教法的目的就是要把过去的知识传授型的方法和不适合新教材的教学法改为功能交际法,以便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新课标提倡使用任务型教学法,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能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性地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参与,让学生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的设计应符合任务型教学的四个特点:①任务的表达是第一位的,即任务首先关心的不是语言形式,关心的是语言的意义,也就是所表达的意义;②与实际生活的活动相似,在一般生活中会做什么事情,任务型教学就会模拟这些生活中的真实情景;③关注的是能把任务完成;④任务的评价取决于结果,也就是说能否做成了一件事情。龚亚夫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有许多著述,建议大家多学习参考。

4.改革教学手段

新教材突出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新教材容量大,课时有限,因此如果在教学中还一味地使用过去的“三个一”(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那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更不用说达到教学目标了。鉴于此,各学校应该尽力去改善英语教学的手段。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现代化的视听仪器和教学辅助设施,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建议:①上级部门应尽量支持各初级中学装备多媒体教室;②已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应把多媒体的应用作为一项硬性要求规定下来;③暂时没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加强学习,争取先掌握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学会制作课件。

5.改革评价方式

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止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和三个目标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英语学科来说,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某个阶段。所以,在一个教案(教学设计),一份说课稿中也应体现出来。教学设计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织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编制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安排和决策,以使教学取得更佳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的内容基本要素应包括四个方面:(1)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教学目标);(2)为达到预期目标,应选择怎样的知识经验(教学内容);(3)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学策略、方法和过程);(4)如何获得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6.改革师资现状

目前,全国各地中学英语师资水平很不均衡。越是贫困的地区,师资水平越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七十年代,由于师资缺乏,全国各地举办了不少的短训班。短训班里培训出的教师解决了当时教师缺乏的问题,而这部分人的英语素质不高,这就束缚和限制这些教师对现代英语教学理念的理解、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和进行教学研究。

2)现在的中学教师中大多数属于八十年代中专或大专毕业生,虽然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努力,自修,拿到了大本函授文凭,但实际上,大多数的水平提高幅度不大,特别是教育、管理、教研方面的能力在自学考试和函授中可并没有多大涉及,也就谈不上有多大提高了。职称不等于称职,而学历不等同于能力。

3)函授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因为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学习过程中,须进行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训练,而函授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4)由于工作环境和时间的推移,教师们的听、说能力不断地退化。

5)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教师流动较大。这样就使得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教师师资水平越来越高,落后地区的师资水平越来越低,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很不利于英语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必须设法改革英语师资的现状。为了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国家教委计划将在近三年内培养一万名能教会研的教师,这对英语教师来说是一件难得的好事,除此之外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应该为教师们创造条件,鼓励进修。

建议:①尽快在小学开设英语课;②教师的水平一定要符合要求。

7.创设教学氛围

新课改的落实,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除了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和指导之外,最关键的还是各个学校怎么去要求,各个学校的英语教研组怎么去做。实际教学操作是“以校为本”的,当然,也会“因人而异”。同样的课程标准,同样的教材,而各个学校的使用情况却大相径庭。所以说,一个学校的教学氛围对教学的影响最大。应该说英语科走在了新课改的前头,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及目标对英语教师是个挑战,简单地说,对教师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所以教育界才有了“真切感受历史的托付”之说。各校的英语教研组在这时候应发挥作用,学科带头人更应勇挑重担,认真组织全体英语教师学习、探索、实施新课改,尽量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用好新教材,改进教法和评价手段,这期间培养新人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教育界专家认为,没有专业的引领的教学,只是同水平的重复。

建议:①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新课改的管理和指导;②各学校,特别是英语组组长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英语教改责任,应认真组织全组教师学习、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要求;③英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因为新课标的实施对英语教师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

四、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给农村中学带来严峻的挑战,而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尤其突出,在教学条件、学生素质、师资力量、管理意识及教育教学观念都不到位的情况下,效果确难令人满意。然严峻的挑战与不可多得的机遇同在。我们英语教师要迅速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现代教育观,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在知识、技能、态度及其相应的语言水平和应用能力上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障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

参考文献:

[1]王兴辉.《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当代世界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5]陈波、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英语课堂教学实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龚亚夫. 《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总第330-331期 ( 2004-08-11 , 2004-08-18 ).

[7]赵月玲.《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8]《广东省高中课程改革英语学科课程实验指导意见》2004.

2.新课标下农村化学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二

一、历史学作为一门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

历史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决策。但是这种道德水平和决策能力的提高,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不像数理化等工具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这些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计算问题,简单的机械使用与维修,等等,容易让人看到它们的价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谚语就是人们重理轻文思想的折射。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国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选拔,招工和招公务员的考试,绝大多数不考查被选拔者的历史知识水平。这在客观上强化了“读史无用论”。在这种情况下,终日为升学而苦读的学生当然不会为这样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科目而花费太多的时间,社会上的人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这种不能创造现实的利润和价值的知识。

二、历史教学本身涉及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和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

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就教材的编写来说,当今中学历史教材比之以前几版是图文并茂了,但是围绕历史教育功能选材和中学各级教材层次区分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如选材狭窄、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自会考制度实行以来,历史教材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详细资料,而考试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试想学生没有充分地占有历史资料,怎能去分析历史问题,又怎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呢?这种南辕北辙的教学与考试模式,怎能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发奋进取的求知意识呢?

三、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衡,造成历史课学习的困难。

历史本就抽象,学历史就好比是下盲棋,没有几个人能搞得明白。如今学生中听不懂国际新闻,读不懂世界文学名著的大有人在,因为他们对世界的地名、人名识记不准,混淆不清,甚而不辨国别,不分时代,缺少了这个科学而便捷的工具,不死记硬背难道还有别的好方法吗?如在一次考试中,问:“《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的是(%%)。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学生有选苏州的,也有选杭州的,也有选沙市的,很明显他们是仅仅依靠记忆来做题的,书上写的是重庆,记住了就能选对,记不住就选错了。因为没有地理坐标,也就没有思维的余地,只好凭记忆来做了。

四、历史课堂教学呼唤专家学者型教师。

历史课教学的魅力还在于其语言富于节奏美。在历史课堂上,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不妨语气激昂、雄厚;讲奸佞当道、百姓遭殃,不妨韵律低沉、凝重;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要节拍分明;至于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诗句时,就要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师所拥有的不能仅仅是“一桶水”,而应是“一江水”。今后学生所需要的每一滴水,仅靠教师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来提供,是不行的。只有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接触新的事物,培养新的能力,不断地往自己的“那桶水”里注入新的活力,力争使自己的那桶水成为“一江水”,才能让学生得到他们所渴求的那“一滴水”。譬如易中天、纪连海无一不是学识渊博、修养精深、治学严谨的学者与专家。他们的说史不同于传统的“教历史教材”,有细节、重考证,注重人物性格的分析,处处从史实出发,材料论据多引自正史,让事实说话,不哗众取宠妄加评论,不强词夺理凭空捏造,旁征博引,论从史出,以史佐证,推理严谨。深厚的功力,都源于其平时博览群书、学贯东西的积累。

五、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居于主导地位,在历史课堂上不仅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应充分重视自身在其中应发挥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度,这才是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所提倡的方式和方法。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加以改革,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标准,逐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3.新课标下农村化学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农村小学  作文教学  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47-02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必须注重作文教学,教师必须愿意讲授作文,学生愿意学习作文。

一、关于农村作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1.小学生对作文写作不感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作文写作感到是一件头疼的事,他们写作文无非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考试时有好的成绩,让家长满意而已,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而言。为了完成作业,在家长的胁迫下,家长说一句,学生写一句,到头来作文写作实质上是家长写作了。这样的教学,学生能提高写作能力才怪呢?对写作不感兴趣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2.不注重阅读教学,材料积累少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重视不够。教师很少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学生课外自己又不主动阅读一些书籍,看课外书的很少,视野不开阔,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阅读空间狭窄,没有生活体验,材料积累有限,最后导致了写作能力的萎缩,作文内容就是大白话,语句不通顺,内容陈旧不堪。

3.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作文写作的主人,教师讲授作文写作只是起主导作用,教师一定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不能本末倒置。教师的有效指导影响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4.只看考试成绩,不重视写作过程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注意重视习作过程。作文教学时,教师根本不关注学生是否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是否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在乎的是考试时作文成绩的高低,结果考试时学生全身心背诵几篇范文,到时候生搬硬套,套明白的得高分,试问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吗?

5.忽视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十分重视想象作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它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整体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可是,教师对想象作文教学重视是不够的,训练的极少,造成了学生思路狭窄,语言表达没有次序,作文内容枯燥无味,教学轻视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6.没有把课外阅读当回事  作文写作实质上就是写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教师必须重视课外阅读,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走进生活 ,和大自然实际接触。可是教师只注重课内阅读,根本不注重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校外活动极少。结果学生写作文时冥思苦想,东拼西凑,假话连篇 ,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7.不重视讲评课  一些教师对作文讲评根本不重视,或者没有时间,一般情况下把作文批改之后,评出成绩,就发给学生了。教师评价作文时,敷衍了事,有的只给了分数,真正在课堂上讲平作文的机会少之又少。

二、几点对策措施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走进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对人、对事、对景表达不同的感悟。生活的积累必须让学生充实自己的生活,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同一文题,同一学生,同一年级要求的各不相同。

1.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观察身边的人、事、景,人们争论的焦点问题,然后写心得,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2.让学生自己思考  指导学生对自己看到的事,阅读过的书,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看法想法和观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对生活的感想,写出的文字才能有价值。

3.布置的作文从学情出发  教师的命题作文要从学生积累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掌握的见闻、理解、情感、思想学情,引诱学生表达的欲望。这样的写作,学生可以有话说,有东西写,言之有物,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写作水平一定能提高。

4.给每个学生一定的积累任务  每一名学生的生活经历是不同的,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积累的情况,下达不同的任务,积累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作文题目,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5.背诵熟记好词、好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一些好的词句,美文段落要求学生背诵熟记。丰富学生阅读知识,提高写作底蕴。

6.学生的作文写作要和思维联系一起  写作文不能没有想法,胡乱的写,有思维,有条理,准确无误,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写作提纲,让提纲每一部分有条不紊,观点步步紧逼,第一部分写什么,第二部分写哪些内容……结论是什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7.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是教师要时时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出一些有思维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开放学生作文的体裁文体,让学生小中见大,关注学校社会家庭的一系列变化,随时写身边的事,文体不加以限制,可以写喜欢的任何文体。

参考文献:

4.新课标下农村化学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四

摘 要: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语文作为教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细节问题,有浅入深的进行正确引导,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语文教学 小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降低

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及综合素养对语文教学课程的开展有着积极影响,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合理划分重难点内容,过于注重表面形式,忽略了教材的实质内容,缺乏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阻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一些语文教师过于注重语文课本知识的引导,没有拓展课外实践内容以及净化学生心灵的文学艺术内容,使得整个课堂氛围比较枯燥。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逐渐下降。[1]

2.教学方法传统老化

小学语文阶段是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创新新型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程学习中来,并从中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多数教师采用的语文教学方法过于老化,很多教师以为,一篇课文只需按照这三个步骤进行引导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及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违背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对疑难点问题进行统一讲解,注重转变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2]

3.使用教材墨守成规

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具有灵活性,但是大多数教师没有发挥这个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沿用旧教材进行讲解,对新教材的使用缺乏创造性,没有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如教学阅读解题方法就是在课文解读的基础上添加几句套话,而话题作文写作教学就是引入相关故事话题,给课程教学加上了新的形式和教条而已,这种教材选用方法抑制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3]

二、新课标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实施策略

1.提高语文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创新型发展人才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是一个深入引导的发展过程,教师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只有教师专业素质高了,才能适应当前语文教学的发展要求,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扩充语文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效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将多门学科知识点进行归纳和综合,做到知识的相互贯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高难度语文知识的引入奠定了基础条件。

2.优化教学设?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将多种语文教学思想融会贯通,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不断优化教学设备,创设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情境,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简单。也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问题,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意识还不够成熟,对新鲜事物有着较大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搭建一个开放型学习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入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4]

3.适当转变语文教学模式

教师在符合教学规定的前提下,运用新型教学方法可以调节课堂教学气氛,语文课堂中避免采用“朗读课文?D作者简介?D背景分析?D归纳大意?D写作特色”的陈旧模式,就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更加喜爱语文。要想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完善语文教学活动,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要转变教学方法,将不同方法交错使用,有利于带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多样,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知识,对基础水平较差的学习进行鼓励引导,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用艺术性语言进行讲解,注重语言的抑扬顿挫,不论教师是在进行范读还是要点讲解,都要把握好内容的语调变化,有效突出文章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主体思想,为语文写作提供了详细的参考依据。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避免故弄玄虚,应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前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

4.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教学情境,使得语文教学内容更具有代表性,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直观的显示课文场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在语文教学中,借助电脑动画等教学手段,以语文内容为依据,创设出模拟情境,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就能激起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比如说在讲解小说的线索结构时,教师可以用图表的形式将文章结构清晰的展现出来,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有必要对文字进行解释时,教师还可以采用视频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声音可以增加课件的真实感,扩大课件的表达能力,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课程与实际生活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是一门关于生活的学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新课标下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语文课程应用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从多种角度研究问题找到解题方案,努力为国家输送更多有用型创新人才,有利于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5.新课标下农村化学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五

吴江经济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 徐 俊(215200)

摘要:化学的新课程改革促使化学作业的改革刻不容缓,本文主要谈了我对从化学作业功能的重新审视以及我在化学作业设计、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实践和尝试

关键词:作业改革 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 合作精神

在化学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化学教材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改革等都在深入地进行,但化学作业的改革却相对滞后,教师和学生所使用的往往还是陈旧的习题和资料。化学作业不能与化学新课程改革同步进行,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薄弱环节,影响了整个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优化化学作业设计,使其与新课程改革一样,起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一、传统化学作业的利弊

长期以来,学生的作业往往都是一些书面的习题,这些习题一般数量较多,形式单一,重复性强,不可否认这对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有一定好处的,但这也势必导致大部分学生将作业视为学习的负担,有些纯粹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写作业、为了考个好分数甚至为了父母而写作业。这样就失去了化学作业应有的教育意义,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抑制了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发展,影响了对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的培养。这与新课标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要求是相违背的。

二、化学作业功能的重新审视

作业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转变观念,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学生的作业。作业不仅是学生的独立学习,而且还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通过作业,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究、设计、讨论、实验、体验和交流等。因此,新课程下的化学作业,应架起师生间心灵和信息交流的桥梁,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化学作业的设计

1.化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化学作业的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联系生活,体现实用价值。学习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作业也不应仅仅是纸上谈兵,要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多实践,在与生活实际的碰撞中开发智慧、提升认识、增长能力、发展兴趣。我们可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化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的学习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习与生活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因人而异,体现分层要求。学生的能力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对作业内容的设计自然就要有所不同,而不是“一刀切”。在作业中我一般会设计基础巩固和能力提升两部分,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成绩较好的同学要求全做,而中等偏下的同学往往完成基础题即可。这样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内容上都学有所得,能“吃饱”的吃饱,能“吃好”的吃好,跳一跳都能摘到“苹果”,人人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轻松愉悦学化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可以有效减少作业中的抄袭现象。

(3)合作探究,培养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合作与探究。化学作业设计也应与这种学习方式相匹配。探究性作业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苏州市也从07年的中考开始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察提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其分值从30分提高到了35分。

(4)激励并行,激发内在潜能。一份精心设计的作业也要能得到学生的认同,让他们跃跃欲试。如我常在一些小练习前写一些“到你来大显身手啦”“试试看,你一定会有所收获”“不要轻易放弃哦”“志不强则智不达”等激励性的话语,并将试卷中原先的“选择题”这样的字眼改为“我会选择”这些亲切的话语。这样学生往往愿意去自己动手做做看,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当然是事半功倍的。2.化学作业的形式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在化学作业的设计形式上要注意灵活性和多样性。除了常规的以基础知识为主的书面作业外,还要布置适量的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作业。

(1)阅读作业。我所选的阅读作业主要是书本中的选学内容以及拓展视野等。例如,汽车尾气的污染;空气成分的发现;植物固氮;自来水的生产过程;质量守衡定律的发现;石油的开采以及可燃冰;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化工专家侯德榜等。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化学发展的历程,并从对化学的逐步了解中去感受它、喜欢它。

(2)口头表达作业。化学是一门兼有文科性质的自然科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的识记也是必不可少的,此时的作业我主要以口头表达形式的出现,其内容主要为识记内容的复述以及实验现象的阐述。如初中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以及常见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等;也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重要实验的原理、注意事项以及正常操作时的现象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组织语言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同样是化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3)探究作业。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化学学科的重要任务。我所进行的探究训练主要以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和“小制作”为主。例如“自制简易净水器”“制作叶脉书签”“水果电池”“铁钉生锈”“瓶吞鸡蛋”“魔棒点灯”“喷泉实验”等。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化学学习的乐趣,并学会了自己思考实验的原理、药品、步骤等,增强了化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现学为所用的目的。(4)题目变形作业。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学习的较高层次,题目的变形是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的有效措施。如: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钡、硝酸钠、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将粉末溶于水,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②过滤,在白色沉淀中加入稀硝酸,沉淀完全消失,并有气泡产生;③在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则原固体中一定有_______,一定没有_______,可能有________。给学生详细分析了本题后,可以将②中的“沉淀全部消失”改为“沉淀不消失”和“沉淀部分消失”,让学生作为回家作业去完成。由于课上给学生分析了原题,学生对这种题目的解题方法有了一定认识,再变形的话,他们知道如何着手,也愿意自己动手试试。

(5)实践作业。知识的学习其目的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性的作业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我布置的实践性作业主要以教材上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为主。例如,实地调查某一地区雨水的pH;小区内废旧电池的回收情况;家里厨房中常见的有机材料;实地参观学校及家周围的一些工厂(如造纸厂、化肥厂、自来水厂等);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收集有关空气污染、温室效应、常见的灭火方法等的资料。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交流的过程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何减少化学的负面影响并让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四、化学作业的评价

作业的评价即作业的批改,在化学作业多样化的前提下,我们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方式也要有所转变。我对学生书面作业的批改主要有以下方式: 1.全批。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我主要采用全批的方式,通过全部批阅,能更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在下一次的课中重点强调和分析。

2.随堂批阅。有些作业我们是当堂练习和讲解的,我一般先让学生自己做,做完后先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自己批阅,根据统计的学生的对错情况进行重点 分析,这样既达到练习的目的,又省时省力,同时有可大致了解学生薄弱环节。3.选批。在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我采取分别收好、中、差学生的作业各5-6本进行精批的方法,从这三个层面来了解整体情况,以便调整和改进方法。4.面批。对于学生个别存在的问题,我常采用面批的方法,面对面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适时给予一些指导和建议。这样学生能从与老师近距离的接触的交谈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真诚的关爱,我实践下来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5.学生互批。对一些如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细节性的作业可以采取学生互批的方法,这样他们能够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自己犯同样错误的机会就小了;其次他们也能学习到其他同学新颖的解题方法,做到“取长补短”。

新课程下的化学作业应该是课程的延伸和提升。对作业的认识,我们应该突破以往的框架,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状况,构建各种各样新的真正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作业形式。如果每一个老师都能够在作业设计上多花一番心思,那势必会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增加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从而真正保持和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成为学生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参考文献:

《化学课程标准》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6.浅析新课标下的中学化学教学 篇六

一、中学化学教学课改目的

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丰富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妙,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给他们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提高和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目光不应该盯在有多少学生成为大学生,而应着眼于让学生如何适应国际化生产力素质的要求。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方法学习,充分利用身边所有资源,大力开展求异创新活动,以增强自身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课改后要适应这一要求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低成本开展化学科学探究活动

在大力提倡绿色化学、微型化学的今天,开展低成本化学探究活动,同样有着积极广泛的意义。一本pH试纸、一支试管、一根玻璃棒,就可以进行丰富的溶液酸、碱度大小的实验性研究。教师提醒和启发学生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在自己家中实验开始的创造性发明的。

(二)发掘有利于求异创新的精神

学习的目的是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求异创新。如果理论知识掌握了再多,实践时却瞻前顾后缩手缩脚,那还是不要实践的好。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去拜访一位化学家,想让化学家指点一二。化学家暂时离开的工夫,孩子好奇地玩弄化学实验器皿并试探烧杯内的黄色液体,母亲忙说不要动。化学家却说:“孩子应该有好奇心,是你阻止了他的思维动向和动手精神,很遗憾呀,这将影响他一生。”鼓励学生勤于设想,大胆动手,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颜色的变化,可以自制汽水、可以做农村常用化学肥料的鉴别等。

(三)开展身边化学世界调查

初中化学中讲熟石灰、生石灰,现在大多数学生对它们的了解是一片空白,学习起来不容易记住区别。所以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需给学生以适当的立足基础。衣、食、住、行是每个孩子必不可少的,如现在衣料的优缺点讨论、理想材料的构想;食品及添加剂的化学成份与功能、副作用;住房材料的选择与成分、车使用的能源与对当前环境的影响,世界能源紧张的根本原因辩论等等。在这些活动中,调查化学世界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更容易,更为贴切。

(四)拓展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化学课程资源

教师不能固守定势思维,忽视学生的自身创新发现。应站在学生角度,判断和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老师知道酸与碱中和或实验室制氢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但学生不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这个现象,老师就应立即予以表扬与肯定,并鼓励学生对化学实验中的不同于课本的现象进行发现和探究。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媒体资源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重要,比如,青岛电视台报道了一气功师在成阳一次骗走老太太4000元的新闻,气功师发出的气功可以让水燃烧,更能治疗疑难杂症。根本不是他发功让水燃烧,而是金属钠遇水可以在水面上形成火焰,这一化学现象来诈骗群众。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这个原理的。我在课堂做了这一实验,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感觉到学

好化学是多么地重要。

二、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学理念

7.新课标下农村化学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七

【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化学 教学活动 问题 对策

前言

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新课程标准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行为的最新标准。然而,在教学的新时期,许多教育工作者不能对自己的教学思想进行积极的转变,也不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地调整。在众多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之下,许多高效的化学教学方法被开发与应用起来。但是,在当代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当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阻碍作用。因此,笔者选择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1、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化学教学做出了重要的指示,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下面,我们就来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高中化学教学中缺少美育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成效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但是,许多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如果学生的学习感受被考虑,学习兴趣被照顾,那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得到书号的解决。但是,在许多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看来,化学是一门单纯的自然科学学科,没有任何的美感,更没有活力可言。其实,每一门科学都是丰富且多彩的,化学教学中也有许多精彩之处可言。化学中的一百多种元素,可以组合而成各种各样的物质,从而构成我们多资多彩的世界。但是,在高中化学教学当中,许多教师将这些东西作为基本的化学专业知识,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记忆,使得学生对于化学学习没有任何兴趣,化学课堂更是一潭死水。美育在高中化学中的缺失高中学生的化学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1.2多媒体课件使用不当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科学技术成果不断走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多媒体课件也因此成为许多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许多教师也都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课地多教师为了件在促进教学成效的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些问题。在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之时,许多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向多媒体课件当中加入许多夺目的图片和音乐等等。这样的设计往往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又会使得课堂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学生在学习之时,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这些与化学学习无关的事物之上,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力度就会明显下降。另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会使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更加程序化。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者作用就得不到体现,学习的力度在学生的心中也会大打折扣。

2、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对策分析

面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成为必然。下面,我们就来对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对策进行分析:

(1)加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美育作用

化学虽然是一门科学学科,但也极具有美感,有着化学独特的美感。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也要多多考虑到化学的美感与化学教学的美感,在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之时,更要引导学生发现化学的美。教师要在课堂之上,将化学知识与学生切实可感的生活进行,使学生可能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十分多,学习压力较大,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之时,可以引导学生转换学生的角度,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化学知识。另外,在教学学习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将实验引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通过实验,自主对化学知识进行探究,欣赏与领悟到化学的美。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感受,教师最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展示一个直观与生动的化学世界,接近学生与化学世界的距离。

比如在讲解《物质的分类》之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简单的语言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对物质的分类进行领悟。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语言进行课堂的导入:物质是构成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重要元素,不同的物质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而物质的分类可以使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更有规律,更加整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就是物质的分类。这样的导入,可能使学生意识到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发现化学的美。这样的高中化学课堂,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成效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2)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使用,对于化学教学成效的提高有重要作用。高中化学教师在利于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之时,要考虑到学生与课堂氛围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在进行课件的制作之时,要加入音乐与视频或者图片,加强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使化学课堂具有一个较好的课堂气氛。但是,在进行这些内容的设置之时,一定要将化学知识作为重要的内容,不得本末倒置。第二,多媒体课件的大小一定要做到精简,使学生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只是化学学习中的一小部分,不是学习的全部。多媒体课件中的内容不得过于复杂,否则会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只有这样,才能使多媒体课件服务于高中化学教学成效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从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解决对策进行阐述。希望当代高中化学教师认识到新课标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房红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3)

[2]. 杨桂祥.新课程下高中化学的教学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5)

8.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 篇八

一、做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

(一)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1.把“生活世界”作为化学课程内容的范围。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化学”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例如,学生提出为何擦亮了的铝饭盒蒸几次饭后又会变暗?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金属发生的缓慢氧化。

2.通过学生反思性、创造性实践建构人生意义。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是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例如,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燃烧现象的探究,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浓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深刻了,懂得了如何让可燃物充分燃烧,如何安全用火和灭火,大大提升了学习化学知识的品位。

3.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实施课堂教学。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我们不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活动方式。例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走访,了解了当地近三十年来水资源的变化情况,获得当地水资源从“很好—被工业化生产所污染—正在被综合治理”的第一手资料,反思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自觉地做水资源的保护者和宣传员。“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是一名化学,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根本落脚点。

(二)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推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式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原有的按教材内容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学生进行了一周的课外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铁制品在不同介质中锈蚀速度的快慢,然后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得出了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因素,寻找防止和减缓铁制品锈蚀的方法和措施。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灵活,理解知识更加深刻。

(三)尝试运用新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多元化”。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尝试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小论文、答辩、各式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并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持续的行为,确保了评价的自身不断完善。例如,组织学生举办化学晚会,每个学生表演一个趣味小实验,学生当评委,使学生有成就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师教学行为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教学观念: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在教学上我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让每个学生、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如备课不用一种模式,课可用不同的方法,考试不用一把尺子,评价不用一种标准。树立了有差异而无差生的素质教育基本观点。对待学生的差异,不是完美主义地只用一种尺度去衡量学生,更不是要求学生处处学老师那样,没有失误。而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为中心向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树立课程目标意识。

教学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彻底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树立了课程目标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关系: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树立了主体意识。

1.学生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实质性教学活动。

2.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自求解答,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认知活动: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树立了训练意识。

9.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初探 篇九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杨明

摘要: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研究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以化学实验为突破口,探索一条化学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有效途径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促进和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探究 实验 主体 创新 障碍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彩的化学世界;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等。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正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更是刻不容缓。

一、改革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

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要遵循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亲身获得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从直观、具体、鲜明、形象的 实验现象入手,用眼看、动脑想、亲手做等感观密切配合,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将前人认识成果转化、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从而完成认识的飞跃过程。因此,注重实验的探索性,以此为宗旨进行化学教学,在理论上也是符合唯物论的反映论,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的。

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如:“空气中CO2含量的测定”实验,可让学生联系化学知识设计反应原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提出问题:为什么燃烧匙伸进集气瓶时,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还要由上而下缓慢插入?对CO2性质的教学,设计“是CO2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还是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等探索性实验等。实际上,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标准》规定了“新教科书”尝试采用了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研究性实验。⑴增加探索性、研究性实验。体现探索的某一过程,如实验现象探索、实验结果探索、实验法、实验方案探索等,也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⑵增强验证性实验的探索性和研究性,让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自主学会探究,达到新教材的教学要求;⑶在“活动与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经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观察实验现象,从观察中得以思考与分析,达到探究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重视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创造意味着突破、革新、进步,主要表现为较强的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重视实验的探究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实验中出现的错误、疑问及异常现象进行研究,可以调整实验的次序、操作步骤,或将有关实验进行重组、整合,设计实验习题,以加强实验的探究功能。

1、对探索性实验进行改进,加强实验的探索性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本身就具有探索性,但由于其探索性不强,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做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时,学生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产生白烟开始燃烧时,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却没有燃烧,学生对此实验现象虽然产生极大兴趣,但由于其探索性不强,没有充分的说服力,学生根据此现象并不很容易得出结论。此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思维,当杯中温度已达到80℃时(超过了白磷的着火点)水中还有氧气吗?再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见水中的白磷不能与足够的氧气接触,是不能燃烧的。这时我们可以给水中的白磷创造一个和氧气充分接触的条件,教师可补充如下实验:将氧气袋中的氧气通过导气管直接通入水中白磷的上方,使足够的氧气和水中的白磷充分接触,结果水中的白磷因燃烧而出现火花,现象非常直观。学生在获得鲜明、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很容易归纳总结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要和氧气充分接触;二是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知道可燃物燃烧条件后,在实际应用上就不难理解灭火的原理了。通过上面的例子可看出,对于本身具有探索性的实验,我们可以改进实验方法,补充实验内容,增强其探索性,在课堂教学中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2、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教师应该对这些实验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使其变为探索性实验。例如,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课本上只说明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对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将镁片、锌片、铁片分别放在三个培养皿中,上课时,将三个培养皿同时放在投影仪上,分别加入稀硫酸或盐酸,把反应产生的现象借助于投影仪投影到银幕上,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三种金属表面都有气泡产生,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片很快反应完,速度最快;铁片上只有少量气泡产生,速度很慢;锌片放出气泡的速度介于镁与铁之间。这样的演示实验现象直观,可见度大,效果好,通过观察后,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而不用镁和铁,是因为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速度适中,便于收集氢气。又例如 Cl-和 SO42-的检验实验,教材中只说明用BaCl2溶液和稀HNO3检验,用AgNO3溶液和稀HNO3检验。学生往往对实验中加入稀HNO3的作用不理解,认为加入稀HNO3是多余的。教师在做这个演示实验时可补充下面实验:向Na2CO3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或AgNO3溶液,都可看到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HNO3,沉淀溶解了。通过对比实验,检验Cl-或SO42-时,加入BaCl2溶液或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但沉淀不溶于稀HNO3。学生看到上面对比实验的不同现象,很容易理解稀HNO3的作用是防止CO32-等的干扰。在做物质性质的验证性实验时,教师可设置一些探索性问题。如在讲CO还原性时,要做CO还原CuO的实验,边讲边做,可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要通入一会儿CO才能加热CuO,前面有无雷同?通过回忆、讨论,可知氢气还原CuO与此实验有类同,由于CO和H2均可在一定条件下与空气混合产生爆炸,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CuO是防止此事故的发生。还可得出综合性结 论:任何可燃性气体混入一定量空气,点燃就会爆鸣或爆炸。学生通过回答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既可训练其抽象思维,还可扩充知识面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在对验证实验的改进中,有很多有效可行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掘实验的潜力,力求把实验的验证性改为探索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知识,并更好地掌握知识,最终达到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3、学生独立设计探索性实验

学生学习知识,最终还是要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服务。学生设计探索性实验是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设计探索性实验时,教师不要一包到底,把实验方案、步骤、结论以及实验所需仪器、药品都交待给学生,学生只按老师所讲的去做,验证一下而已。教师应该只提出探索性问题(即实验习题),其它工作放手让学生去做。例如有如下一个实验习题:怎样用三种最好的方法制取CaCl2溶液?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先让学生小组讨论,提出制取CaCl2溶液的可能方法,要求学生对每种方法都要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学生四人一组分头进行实验,对每种实验方案都要进行实验验证。学生在实验探索中自然要舍弃实验步骤复杂的、原料成本高的、产率小的方案,最后找出最好的三种方法:CaO、CaCO3、Ca(OH)2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aCl2溶液,这三种方法实验步骤最少,原料成本最低,产率最大。学生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学会了用实验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掌握了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在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实验形式,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 对学生而言,学习就意味着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新课程的理念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只有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实际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实验教学必须优化实验形式——立足于做,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实验室的制法时,可提出“你能当一个小设计师,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设计出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吗?”学生们都表现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这时教师再次强调决定气体发生装置的因素,联系制二氧化碳的原理,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最后把他们的设计展示出来,并让学生介绍他们的设计意图和他们所设计的装置的优点。教师对学生的设计都给以点评,充分肯定其设计中的优点。学生在完成这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后,把自认为最有创意的想法展示给同学和老师看,他们的心情是十分愉快和激动的。这正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学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自己的设计成果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和赞许后,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加强了,为今后主动学习化学又迈进了成功的一步。

再如,改课内实验为课外实验和家庭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课外活动和家庭实验在时间上比较充裕,形式上也比较灵活,还可以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便于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自我调整、自觉自理的能力,增强自主意识。可以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做想做而未做的实验,以及通过实验来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例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 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碳和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又如,如何用厨房里的物品设计熄灭蜡烛实验;如何用废弃的物品医疗器械如注射器,药水瓶、旧电池等设计一些气体制取和性质实验装置,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发明,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和“玩”两大心理障碍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对化学这门学科有着神秘感新鲜感,这正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立志为化学事业奋斗的最佳时期,而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恰是最好的手段。所以,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犹为突出。然而,初中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在学习中容易产生以下两种心理,这两种心理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十分有害。

(一)“害怕”心理

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十分有限,不可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物质的性质、作用等;同时,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动手能力较差,这些因素使初次接触化学试剂,进行实际操作的学生心理上产生很重的负担。初中教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明确指出:“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有毒的。”“不要用手触摸化学试剂,不得品尝任何化学药品的味道。”为了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在做学生实验前,教师都回一再向学生说明实验的过程及操作注意事项。例如,在做学生实验五:氢气的制取和性质时,老师告诫学生,硫酸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防发生爆炸等。这一切,会使学生感到:化学试剂、药品,甚至使用的仪器是“脏的”、“有毒的”;做化学实验 有危险。从而畏之如虎,产生“害怕”做化学实验的心理,有的学生到了化学实验室,不敢用手碰任何东西,连气体的味道也不愿闻,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例如,在做学生实验五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敢检验氢气的浓度,究其原因,是害怕“爆炸”;还有些学生不敢点燃,也是害怕“万一发生爆炸。”这种心理严重阻碍了实验教学的实施,若不能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实验教学不仅达不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害怕做化学实验,进而害怕学习化学,失去学习热情,对培养化学人才有非常大的危害。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呢?

1、端正思想,准确示范。

教师应从第一节化学课、第一个化学实验开始,加强对学生思想方面的观察、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实验操作不当,违反实验操作规程,粗心大意造成的。只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规范操作,胆大细心,是没有“危险”的。从而在思想上解放学生。同时,教师要充分备好每个实验,以准确、规范的操作成功地完成每个实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课堂演示的不规范,实验的失败都将在学生的心理上投下阴影。

2、以生教生,个别辅导。

教师适时地请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当“小先生”,让他们为学生演示,鼓起学生的勇气,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选择一些较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请胆小的学生操作并鼓励、培养他们的信心。对于个别特别胆小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采用手把手的教,教会为止,杜绝歧视、讽刺胆小的学生。

3、开设活动,提高能力。

教师及时开设第二课堂,组织兴趣小组,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增强自信心。

(二)“游戏”心理 化学实验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特别是实验中颜色的改变、气体的生成、沉淀的产生等现象,无不深深吸引着学生,教师往往也利用化学实验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初中学生正值少年时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刚学化学,尚没有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些学生一味追求实验中的现象,以“游戏”的心理做实验。以这种心理观察和完成实验,只能看到实验的表层现象,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很大的阻力,也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例如,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许多学生被耀眼的强光吸引住了,却忽视了生成的白色粉末,而这才是本实验所要说明的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有个别学生到化学实验室做实验,把桌上各种化学试剂相互混合,这极易造成严重的实验事故,究其原因,他们只是想看一看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那么,如何克服这种以观察现象为实验目的,把实验当游戏的心理呢?

1、加强教育,确立目标。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纪律方面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实验本身也是一门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化学实验是我们研究、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只有严格按照实验规程,遵守实验纪律,才有可能完成我们的学习、研究任务,它不是游戏。同时,在做实验前,为学生设计好实验目标或学生自己设计,明确通过实验要获得哪些知识,解决那些问题,从而重视实验。实验后,教师及时检查实验记录,督促学生做好或观察好每个实验。

2、及时引导,开发思维。

学生有“游戏”心理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科学的对待实验的思维方法,教师对初中生的“好奇”及时加以引导,教育他们按观察——分析——引申的科学思维方式去对待实验。例如,在做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现象:有蓝色沉淀,天平任平衡。进一步分析:蓝色沉淀是一种新的物质,表示这是一个化学反应,而天平平衡则表示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由上可以得到结论:质量守恒定律。再进一步引申:实验中反应物之间进行反应是分子发生了改变,而原子却没有,它们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新的物质。

上一篇: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下一篇:新学期新计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