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2024-08-16

全市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汇报(通用9篇)

1.全市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篇一

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021年

x月下旬至xx月上旬,市人大调研组,赴xx县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实地察看养老机构建设、运营情况。采用“四不两直”的方式,调研xx县、xx区农村敬老院管理和养老服务机构老人生活起居情况,详细了解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委托xx县人大常委会进行调研,提交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和做法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养老基本服务保障,积极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和医养结合深入发展,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有力推动了全市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截至20xx年底,全市户籍人口xxx.xx万人,其中:xx周岁以上老人xx万人,占总人口的xx.x%;xx岁以上老人xx.x万人,占总人口的xx%,已迈入老龄化社会。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xxx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xxx家,民办养老机构(含公建民营)xx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xxx家,共拥有养老床位xxxxx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xx.x张。

(一)养老服务机制日趋完善。市政府将养老服务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编制了《xx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xx市养老服务设施布点专项规划》,保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顺利实施。将养老服务机构布局纳入总体规划,采取多种方式保障专业规划的养老设施用地需求。健全完善养老机构补贴制度,对在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竞买土地新建的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x.xx-x.xx万元的补贴;对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机构建设,给予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补助。深化农村敬老院改革,把农村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工资报酬和管理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公办养老机构日常运转。

(二)养老服务投入不断增加。“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养老资金x.x亿元,福彩公益金投入x.xx亿元。加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投入,拨付资金xxxx余万元,对全市xx家农村敬老院实施提档升级和消防设施改造。强化失能失智老人服务经费保障,发放运营补贴资金xxxx.x万元,将失能五保老人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x.x万元(原标准x.xx万元),较原有标准提高xxx%。落实高龄津贴和特困供养政策,在全省率先建立高龄津贴普惠制度,累计发放高龄津贴xxxx余万元。xx县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居家老人提供多功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三)养老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注重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业务培训xx场次,培训从业人员xxx人次。加快推进智慧养老信息建设,建成全市智慧养老信息服务系统,积极开展智慧化养老试点建设工作,市社会福利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智慧养老机构,xx县xx镇xx社区被评为省级智慧社区居家养老示范项目。着力提升养老机构建设质量,全市现有三星级养老机构xx家、四星级养老机构x家。注重提高医养服务水平,全市现有护理型养老床位xxxxx张,占比为xx.x%,家庭医生签约老人xx.x万,为xx.x万xx岁以上老人提供健康管理,xx.x万xx岁以上老人进行医养服务指导。不断加大对失能五保老人的服务保障力度,提高集中供养服务水平,我市集中供养特困人员xxxx人,集中供养率达到xx.x%。

(四)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公办养老机构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全市现有公办养老机构xxx家,配套床位xxxxx张,配备管理服务人员xxxx人,购置活动器材和设施xx套。积极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全市现有民办养老机构xx家,床位xxxxx张。居家养老模式稳步推进,已建成县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x所,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xx所,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xx所,开通xxxxx“养老服务热线”,xx小时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全市共有医养集合示范单位xx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xx家设置老年病区和老年病科,老年医疗护理体系初步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养老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全市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为xx.xx%,xx区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仅为xx.xx%。主要因为居家养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多数空巢老人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或子女怕被说不孝顺而不愿让老人去养老机构。事实上,部分空巢老人的日间照料服务需求较大,从入住的养老机构人员来看,大部分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迫不得已送到养老机构照顾。xx县xx家民办养老机构,收住老人xxx人,x/x以上的老人为失能、半失能人员。调研走访的xx家养老机构中,入住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xx%。

(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配备不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全市已建住宅小区中,配有养老服务用房的不多,社区养老服务用房不足,服务开展缺乏基础平台。以xx县为例,xx县共有xx个城市社区,已建成住宅小区xx个,住户xxxxx户,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用房xxxx方米。按照每百户xx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应建设xxxx方米,尚缺xxxx方米。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作深度不够,我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作,只是增加楼梯扶手、斜坡道等无障碍设施,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的改造需求。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资源相对缺乏,基础设施配备尚不完善,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相对薄弱。居家养老服务现有供给能力不高,服务内容单一。全市xx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可提供日托、康复护理的有xx家。社区养老服务站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不足,运营服务缺少标准,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尚未形成,服务能力与老年人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保障不足,缺乏医疗护理和精神慰籍,特困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上门医疗护理服务难以开展,不能满足高龄、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叠加的服务需求。

(四)养老服务保障政策落实不够到位。根据要求,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要实行“四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调研中发现,我市新建住宅小区有不少未按照“四同步”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用房。敬老院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个别县区财政向敬老院拨付xx万元运行管理经费不够及时。税费减免扶持政策落实力度不够,一些民办养老机构未能享受用电、用水、用气居民价格优惠政策。

(五)医养结合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医养结合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衔接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服务资源整合、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仍需完善。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居家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纳入医保定点范围的医疗型、康复型养老机构偏少,医疗机构巡诊养老机构的协作协议有的还停留在纸面上。全市医疗机构总数xxxx家,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的xxx家,占比x.x%,开设康复保健康科的xx家,占比x.x%,医养结合服务资源供给仍需进一步优化。

(六)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口大,养老护理人员整体年龄偏大,专业知识不足,护理技能单一。养老护理员年龄大多在xx岁左右,调研中发现,一家农村敬老院聘请的医护人员xx岁,多数民办养老机构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占比低于xx%,缺乏专业型管理和服务人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偏低,农村养老服务人员待遇平均在xxxx元左右,城区xxxx元左右。护理人员队伍不稳定,护理人员缺岗率在xx%以上,人难招、人难留的问题突出。现有的养老服务队伍整体职业水平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意见建议

(一)切实转变传统社会养老观念。广泛宣传国家养老服务政策法规和新型的养老模式,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养老事业发展,切实转变广大群众的传统养老观念。做好居家老人的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转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增进老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鼓励更多的老年人主动融入社区大家庭,乐于接受服务。以养老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为背景,有效利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相关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养老事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养老服务建设规划。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努力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着力加强养老服务设施配备。高度重视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按照“立足实际、需求导向、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的原则建设完善老年人活动场所,有效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政策。统筹资源配置,科学规划社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备,加强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与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衔接,不断满足老年人活动需求。着力推进适老化环境改造,开展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工作,改善老年人居家生活环境。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设施资源,优化改善农村养老设施设备条件,不断增加农村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三)突出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加快构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推进“助餐、助浴、助医、助洁”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发展,制定服务流程、实际操作、服务评价标准,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有序。发挥城乡三级养老服务中心作用,形成兼具行业监管、资源链接、直接服务功能的养老服务网路,积极打造xx分钟养老服务圈。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收集、分析能力,实现居家服务管理科学有效。优化居家养老服务资源供给,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专业服务商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实现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切实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居家服务需求。

(四)不断加大养老服务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的要求,加大对各地各部门养老服务政策落实的监管力度。按照国家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规定,认真落实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享受居民价格政策。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机制,制定养老服务综合监管部门责任清单,形成养老服务质量监管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定期发布机制,健全奖优罚劣机制。

(五)持续深化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建立参与医养结合社会机构的准入、考核、退出机制,实现医养结合服务的标准化。完善“医养结合”布局,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专业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依托大数据运用和互联网发展医养结合健康服务产业,整合养老和医疗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研究制定社区居家养老中基本医疗服务、康复护理等与医保衔接的具体办法,做实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强化签约履约,保障签约老年人就医取药。积极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结合xx“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构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新模式,探索设立中医药养老服务专区,推动xx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快速发展。

(六)高度重视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大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培养力度,引导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标准、教学计划制定、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与养老机构开展深入合作。开展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专业教育,探索在xx高校和职业院校教育规划中增设中医药健康养老相关专业。针对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基层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社会服务组织开展分类培训,积极构建养老服务分级分类培训体系。探索建立职业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机制,强化职业保障,切实解决养老服务队伍人难招、人难留问题。加强医养结合护理员队伍及服务老年人的家政人员规范化培训,提高专业护理技能和服务水平。

2.全市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篇二

关键词:居家养老,养老需求,养老服务

黑龙江省老年人口比重逐步加大, 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养老需求, 老年人养老问题已成为家庭不可承受之重。只有提高社会化养老程度, 实行居家养老才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

一、黑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必要性

家庭养老能够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 尤其是在农村, 农村养老社会化正在起步阶段, 这也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我国的经济实力有限, 尤其是面临“未富先老”的局面, 在养老社会化问题上依然任重道远。完善家庭养老, 并将社会化养老有机结合, 对解决我国养老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养儿防老”的养老观念根深蒂固。这一观念导致在黑龙江省农村彩礼现象非常严重, 为了使儿子娶上媳妇, 自己能过上祥和的晚年, 一对农村中年夫妇需要拿出20万元左右的彩礼钱才能把儿媳妇娶到家。很多中年夫妇因此而陷入经济窘境, 要么债台高筑, 要么没有任何养老积蓄, 到了丧失劳动能力的年纪, 多数与儿子同住, 养老成为儿子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城市, “养儿防老”观念不是很重, 对子女多数能够一视同仁, 在子女成家时, 会伸出援手, 量力而行。多数老人为了让子女追求自由, 而选择与子女分住的方式。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生活的社区里, 有自己的社交氛围。老年人还会为子女分担家务, 以便子女更好地投入到生活、工作和休闲中去。老年人正在转变观念, 能够接受专业的养老机构的照顾, 从而为子女减轻负担。

居家养老模式形成的内在推动力量在于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势微。家庭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家庭养老功能的转变。老年人自身经济自立呈上升趋势, 老年人在帮扶子女的基础上, 自身能够保持一定的经济独立性。老年人的经济问题不再是养老问题的重心, 老年人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活照料问题。多数父母不再与子女同住, 使得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成问题。即使有子女与父母同住, 而快节奏的工作步伐, 没法全力投入到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城市中父母与子女分住现象比较普遍, 而在农村多数父母仍与子女同住, 但还有为数不少的子女在外地打工, 出现了空巢现象。子女与父母分住有助于两代人对生活方式的不同追求, 但却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情感诉求。老年人将全部心血倾注在下一代身上, 但到了迟暮之年却怕造成子女的负担, 宁愿选择独居的居住方式。这使得老年人容易陷入精神空虚和生活上照料不周的境地。

居家养老可以减少社会化养老的成本。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养老, 有利于身心健康, 与居住在养老机构相比, 可以降低养老成本。居家养老既可以减轻家庭主要照顾者的负担, 又可以让老人得以享受天伦之乐。居家养老可以方便子女照顾老人, 随时了解病情进展, 防患于未然。居家养老服务应引进市场化运作, 最大程度地发挥国家资金投入的成效。居家养老的实际效果优于家庭养老和单纯的社会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减轻了年轻人的养老负担, 让老年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情。

居家养老并不是黑龙江省的独创, 而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福利的重要趋势。居家养老区别于传统家庭养老方式, 老年人养老服务主要由社区提供, 家庭照料和精神慰藉为补充的养老形式。居家养老是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养老方式, 是解决该省养老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模式已经得到老年人的普遍认可, 是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的养老方式, 更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黑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黑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的养老体系, 是一条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政府购买养老服务, 促进养老资源的良性发展。政府根据家庭结构, 构建相应社区养老服务、养老保障、医疗保险等养老体系。黑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

1. 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投入有限。

黑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还是由政府主导出资。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资源大省, 经济发展发达程度低, 能够投入社会化养老的资金十分有限。民政部门主要依靠社会筹集资金, 民政部门的养老服务资金投入要根据实际筹措情况而定。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能力有限,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资金投入不确定, 限制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加之经济节奏的加快, 多数人不愿意多生孩子, 独生子女现象较为普遍。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负担较之多子女家庭更大, 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无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老年人的医疗、生活等开支负担重。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 使得子女养老负担沉重。独生子女家庭要面临养四位或四位以上老人的重担。无论是经济支持或者是生活照料都成为子女的重要负担, 影响子女对工作的投入, 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步伐。黑龙江省养老社会化程度不高, 国营的养老机构和私营的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2. 居家养老服务多数由家庭提供。

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 全省家庭人口规模正日益递减, 父母与子女同住的比例越来越小。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 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化养老方式的转变也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单纯的社会化养老无法适应传统的养老文化, 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有机结合的养老方式就是居家养老。而目前所实行的居家养老多数是家庭买单, 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向居家养老方式的转变, 需要政府主导, 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

独生子女数量日益加大, 独生子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迫切。加上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等, 更是凸显居家养老服务的缺口。已婚子女与父母同住的现象减少, 老年夫妇或一个老人独居的现象增多。一对独生子女夫妇往往需要照顾四位老人, 这类夫妇或者与一方父母居住, 而另一方父母自己居住, 或者选择年轻夫妇单独居住。而许多老人不与自己子女居住却还要赡养父母, 家庭养老更是无力担此重任。

年轻子女不但要面临社会竞争的压力, 还要抚养年幼子女, 这使得他们分身乏术, 不同程度轻视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关注, 以及经济资助, 老年人幸福感低。面临社会竞争的压力, 而相当大一部分年轻人干脆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 更使居家养老面临窘境。

3. 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匮乏。

全省多数小区专门针对老年人健身、锻炼的器材较少, 老年人的活动范围有限。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上门服务不是很多, 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社区所能提供养老服务多数项目单一, 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多数社区设有老年活动中心或者老年活动室等服务, 以休闲娱乐为主, 而医疗、家务等养老服务项目还不是很多, 对老年人的情感关注度较低。

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不是很多, 接受社会工作专业素质培训的人员不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稳定性差, 没有制定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量化考核机制, 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缺乏监管机制, 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亟待提升。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资金投入有限, 多数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只能提供简单的家政服务, 无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三、黑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黑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资金匮乏, 可向居家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项目单一, 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仍然是家庭成员, 全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 制约全省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传统家庭养老文化的束缚。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孝道, 孝道的基本核心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奉养。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子女为了方便奉养父母, 不能远离父母。而现代社会, 为了工作, 维持生计, 子女经常要远离父母, 异地工作或求学, 打破了传统社会的养老文化观念。“有父母在, 不远游”更多的诠释为:多抽时间回家看看父母。在农村已婚子女多数与父母居住在一起, 而婆媳矛盾日益凸显, 家庭养老更是步履维艰。而在城市已婚子女和父母都不愿意居住在一起, 使得家庭养老服务需求加大。尽管有学者认为, 家庭养老是传统社会的产物,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社会养老终将取代家庭养老成为养老的主导模式。其实, 社会养老难以适应中国传统的养老文化, 一旦将养老推入社会, 子女因没有尽到赡养义务会觉得羞愧, 受尽他人指责, 而老人会觉得子女对自己情感淡漠。适合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的养老方式就是居家养老, 既解决了子女的后顾之忧, 又让老人在家舒适安享晚年。现阶段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仍然是家庭成员, 虽有部分养老服务由养老服务人员提供, 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养老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差, 缺乏职业精神等。

2. 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转变。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总量加大。老年人患病加大了养老服务的需求量。老年人自身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更是为养老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家庭养老资源的减少也是老年人养老需求转变的重要原因。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转变主要表现在经济需求向精神慰藉的转变。老年人尊重子女的生活方式, 同时拥有自己的休闲、娱乐方式。这就需要社会创造更多的便捷条件。比如小区有定时的通勤车, 方便老人出行。小区开设专门的老年人用品专柜, 方便老人购物。社会在对老年人的关爱问题上还需多下功夫。

3. 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

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不广, 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不健全。居家养老服务多数只提供老年人的生活照料, 缺少精神慰藉。养老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此以往, 老年人容易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居家养老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养老模式虽然符合我国国情, 但社会参与力量有限, 制约了其发展。黑龙江省无法实现由政府承担全部居家养老费用, 家庭养老功能虽然日趋势微, 还不能完全放弃养老功能。依据我国现实的国情, 要解决养老问题, 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参与。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滞后, 远远跟不上老龄化发展趋势。老年人养老服务购买能力低, 又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遇到物价水平不断攀升的压力, 老年人的购买能力不断减弱, 生活水平面临挑战。如果遇上重大疾病, 老年人在经济上还要依赖子女的扶持。如果健康状况差, 还要依赖子女来照顾日常生活和饮食起居。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经营模式转变困难。全省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方兴未艾。政府无力购买全部养老服务, 如何引进民营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还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伟.社区老龄工作手册.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

[2].全利民.老年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3.养老服务供需匹配情况研究 篇三

摘要: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床位空缺,其背后隐含的是老年人需求指向与社会养老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为此,本文将杭州市主城区设为重点研究对象,拟对此地区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以及养老机构服务供给情况进行研究,探究养老机构如何经过自身的定位调整与入住的不同类型的老人实现双向的选择,以达到最优化的供需匹配效果。

关键字:养老机构;机构养老;养老需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76-04

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杭州市的老龄化形势相较其他城市而言更加严峻,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1年进入老龄社会,其老龄人口占人口比例仅次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达到了19.1%。根据杭州市老龄事业统计公报,截止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89.2万人,按户籍人口统计,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4.8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9.1%;同时,纯老家庭人口总数为259710人,占老年人口18.17%;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8.22万人,占老年人口的6.1%。

除此之外,杭州市的老龄化比例增速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杭州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市65岁以上人口有76.72万人,已经占10.23%,比全国同期的7.69%高2.54百分点,已接近预测的全国2020年水平。由此可见,杭州市的老龄化、高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迫在眉睫。但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速度却还有待加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养老机构的供给与老人们的需求无法匹配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以杭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拟对此地区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以及养老机构服务供给情况进行研究,探究养老机构如何经过自身的定位调整与入住的不同类型的老人实现双向的选择,以达到最优化的供需匹配效果。

一、杭州市主城区现有的养老机构情况分析

根据杭州市养老机构名录,截至2015年6月底全市已建立养老机构311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5家,民办养老机构110家,乡镇(街道)敬老院139家。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不含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床位) 58743张,其中城市国办床位9598张,占总床位数的16.34%;民办床位29555张,占总床位数的50.31%;乡镇(街道)敬老院床位12910张,占总床位数的21.98%。虽然至2015年底,平均每百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已达到4张,但是较之国际社会上标准的5%到7%的比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而就杭州市主城区而言,一共有87家养老机构,床位数共16185张,占总床位数的32.3%。

本文根据养老机构的性质(公办养老机构、民办非盈利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机构)和机构的大小(床位数超过100张,床位数低于50张和床位数介于两者之间),选择其中26家养老机构进行调查走访,包括公办养老机构10家,公建民营6家,民办养老机构10家(见表1)。调查对象中入住率超过90%的养老机构7家,有4家为公办养老机构,其余养老机构空余床位比例大多将近50%。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调查人员走访杭州市主城区的多个小区,对62位老人进行访谈,其中已入住养老机构和尚未入住养老机构的调查对象各占50%。在已经入住的调查对象中,对现住养老机构表示满意的老人(下文中此人群用A表示)占13%,不够满意的老人(下文中此人群用B表示)占37%。而目前尚未入住的调查对象中,有意向入住的调查对象(下文中此人群用C表示)只占13%,没有意向入住的调查对象(下文中此人群用D表示)占37%。本文将从年龄分布、身体状况、居住方式、月经济收入情况等四个方面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2)。

1.年龄分布情况,调查对象的年龄均在60岁及以上, 其中80-90岁的调查对象占40%。可见接受访谈的老人的年龄基本较大。

2.身体状况,调查对象的身体状况多为比较健康者,77%的调查对象能完全自理,可见调查对象的身体状况总体处于较佳状态。

3.居住方式,调查对象中,除去已经养老机构调查对象,独居或和老伴一起住的老人分别占24%和29%,与子女一起住的老人只占19%,可见“空巢老人”的现象比较严重。

4.月经济收入情况

结合访谈内容,月收入小于等于1000元的老人其收入基本源于最低生活保障金;月收入在1001-2000元的老人退休前的工作主要是工人;月收入在2001-3000元的老人主要从事服务业或是工人;月收入在3001-4000元的老人和月收入在4001 -5000元)的老人,他们退休前的工作主要有国企员工或普通公务员;月收入在5001元以上的老人基本都是离退休干部。由此可见,接受访谈的老人收入偏低,而这些收入主要来源于最低生活保障金或者离退休金。

三、老年人的需求分析

根据前文可知调查对象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已入住且对现住的养老机构表示满意的老人(A),已入住但是不满意的老人(B),尚未入住但有意向入住的老人(C),没有意向入住的老人(D),针对调查对象做出不同选择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收费水平。

在A中,所有的老人都将收费合理这一点作为选择的养老机构的原因之一。老人认为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水平与其收费标准相匹配,更容易产生入住的幸福感。

A1说:“虽然相比起其他养老院,这里设备比较老旧而且护工也比较少,但是这里的收费比起其他地方合理多了,毕竟这些设备平时用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护工也可以照顾到每个老人。”“挺好的,这样的价格有这样的服务已经很不错了,护理员态度好,这边环境也不错,除了交通有一点不太方便之外,其他的方面都很好。”

而B中有7%老人因为养老机构收费水平偏高而略有不满。当养老机构向老人收取高额的服务费用时,老人对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要求也会提升,如果此时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并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那么老人对养老机构也更容易产生负面评价。

事实上,如果一位老年人独居且无老伴相伴,入住养老机构可能会成为其养老方式的主要选择之一。但是许多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往往令人望而却步。D中13%是因为养老机构收费水平过高而不愿入住。在问及老人有没有意向入住养老机构时,

D1如是回答:“我们才不住养老院。现在的养老机构收费这么贵,我和老伴每个月退休工资就3000左右,全部给了养老院那我们还怎么生活?”

这位老人说时有些激动,对现在的养老机构收费水平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但是大部分老人的回答是比较平静的,比如老人D2说“我们不住养老院的。养老院都是有钱人住的,我们怎么住得起呢?”

事实上这位老人年纪已较大,走路也略显蹒跚,对他而言,如果经济状况好,去养老机构是这位老人养老方式的首选。根据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所占比例最多的就是月收入小于等于1000的老人,这样的收入水平与养老机构的收费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相较而言,公办养老机构的收费比较低,而民办的养老机构收费则偏高。主城区中的大部分公办养老机构中,收费(护理费、床位费、伙食费)控制在2000元-2500元之间,是一般收入的老人可以接受的范围。而这些机构的基本入住率达到80%以上,床位较为紧张。若想要入住这些公办养老机构,就需要一段较长的“排队”等待时间。反观一些定位较高的民营养老机构,出于成本的考虑,往往会对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一般老年人并不愿意去购买服务,所以往往这些养老机构的空余床位还有许多。

(二)服务内容。

养老服务最基本的内容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但针对老年人的需求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疗等诸多方面的服务。无论公办、民营或是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项目等都与老人需求之间存在明显断裂的现象。

1.医疗设施的配置。

随着年龄的增大,人无法避免身体机能的退化。所以养老机构医疗配置情况会是很多老人考虑的要素之一。在B中,25%的调查对象觉得养老机构或者养老机构附近没有医疗设施而感到看病不方便。在C中,5%的老人都认为一家合适的养老机构需要有完善的医疗设施。

但在主城区中,除个别以医院形式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外,只有寥寥几家以合作的形式将医疗部引进养老机构中,另外有部分养老机构所在的地理位置旁边有设置社区医院。以医院形式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对招收的老人有很大的限制,即老人必须有严重的慢性疾病或正处在脑卒中康复期等;而无论是医疗部或者是社区医院,医疗条件都十分有限,一旦老人有急性病发作,现有的设备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更何况那些完全不具备医疗条件的养老机构。

2.老人特殊的伙食需求。

A中6%的老人认为机构中提供的伙食不错,不但在营养搭配方面适合老人食用,而且味道挺好。而C中有8%的老人觉得在养老院里可以有人帮忙准备三餐,不用自己下厨比较方便。

老年人C1:“我老伴前几年过世,现在我一个人住,煮饭麻烦。有时候煮起来一个人吃不完又浪费。要是住在养老院里,每天包三餐也挺方便。”“我的手有关节病,现在活动都不太方便了。在这里的话每天都有人可以做饭给我吃,我也不用怕自己做不了饭。”

但是B中有18%的老人觉得伙食不合心意。有些老人偶尔会有特殊需求,比如牙齿或者肠胃不好就需要吃软的食物等,很多养老机构经常忽略,给机构中的每一位老人同样的食物配备。

就比如在某家敬老院中,老年人B1的肠胃曾经因为疾病接受过手术,现在都不能食用过硬或是过难消化的食物,但是敬老院里的食物都是统一发放的,老年人B1没有办法就只有通过偶尔自己“开小灶”的方式,煮些稀粥来吃。又比如有些养老机构中为了迁就年纪较大、牙口不好的老人,特地将食物做的非常软,又会导致一些老人认为食物口感不好。老年人B2:“这里(指所住养老院)的食物煮的很烂,吃起来软塌塌的,一点都不好吃,我都很不喜欢的!”

(三)心理需求。

目前,为有效管理和有序运营养老机构,老人们的生活大多按部就班,房间的打扫、吃饭、娱乐的时间等都做了严格的安排和限制。D中,10%的老人因为觉得入住养老机构之后会很不自由而拒绝入住。而B中,也有8%的老人认为养老机构这样的安排令入住的老人很不自由。在某家福利中心里访问时,遇见一位老人的家属。她反映自己的母亲在养老机构中住的并不开心:

“我妈妈像个老顽童,她和别的老人不一样,不喜欢早起,喜欢睡懒觉,但是养老院这边的(护理员)阿姨早上打扫房间很早,我妈妈经常被吵醒,她就不怎么高兴。”

由于这位家属年纪也已偏大,所以便问及她以后是否会住养老机构。面对这个问题,这位家属表现出了对养老机构极大的反感情绪:

“我不会住养老院的。住养老院就是花钱找罪受,现在在家里面多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什么就烧什么,偶尔不想烧菜还可以自己出去下馆子,什么都不能干,一点都不好”“那万一您以后就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行动变得不太方便,可能自己不太能照顾自己了怎么办?也不愿意入住养老院吗?”“如果我实在连走都走不动的话,我应该自己请保姆。”

此外访谈过程中。调查对象均反映到一个问题,即入住养老机构是否会孤单。不同的是,A、C中分别有15%和5%的老人表示在养老机构中同龄人比较多,可以有人陪着聊天,而且养老机构中经常有活动,比起一个人或者是和老伴在家里,养老机构会热闹一点。但B、D的老人的想法恰恰相反。B中10%的老人认为养老机构中老人太过死板和冷漠,就算同处一家养老机构平常也不会有接触,因此十分压抑。而D则认为在家里有邻里相伴,比起养老机构中不熟悉的人,更喜欢与邻里亲戚来往聊天。

另外,还有老人反映喜欢吃完晚饭出门散步,但却会被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以天色晚的理由留在养老机构中。这些都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大部分养老机构为了自身管理的方便,很少注重老人们心理上的真正需求。目前主城区的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都还只停留在基本需要的层面,针对老人的个性化服务内容还太少。

(四)传统观念。

不难发现很多老人反感提及去养老机构养老。并且受访的老人年龄普遍偏大。C中7%的老人虽然表示有去养老机构养老的意向,但是还只是持保守态度,表示入住养老机构会是自己最无奈的情况下的选择。而老年人之所以抵触去养老机构,是因为一种传统观念影响——子女将老人送去养老机构就是一种不孝的表现。若子女孝顺,是绝不会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中。

C2老人:“儿子媳妇都还在,如果我就这么去了养老机构,他们心里肯定也是不舒服的。”“我现在和儿子住在一起,看他什么时候想送我去养老院我就什么时候去吧。”

部分老人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但是因和家人居住,觉得没有必要去养老机构,尽管这样会为家里带来一定的负担。而每当受访的老人提起家人,都会表现出对自己子女的依赖和自豪。其实老年人需要家人温暖,潜意识中不想离开家人,所以非常厌恶将老年人送去养老机构的行为。

(五)负面新闻。

虽然A、B中,有13%的老人纷纷表示机构中的护理人员态度亲切和蔼,但是由于近些年来总有媒体不断曝光养老机构中的负面新闻,比如“一位91岁的奥肯那根老人在养老院四天未出房门竟未被发觉,直到亲人前来探视,才发现老人已在床上奄奄一息”;“敬老院的老人出走多日,院方却毫不知情”;“养老院有老人下体裸露无人管”等,导致老年人及其子女在选择老年人养老方式时对机构养老心存顾虑。

对某社区一些散步的老人进行访谈时,问及他们为何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时,他们纷纷表示曾经听说附近的养老机构中出现过老人生病多日都没有人发现的事情。他们觉得如果到了养老机构中也是这种无人问津的情况的话,和自己在家里也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尤其是一些月收入偏高的老人,他们表示如果到时候子女真的无暇照顾自己,而自己又已经失去自理能力,那么他们宁愿花费一大笔钱雇佣保姆来居家养老,也不愿冒险到机构中。

(六)护理人员。

A、B中大部分入住的老人都是身体情况欠佳,而子女又无暇照顾的,或者是已经失去了基本的自理能力。这些老人往往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但目前养老机构中,养老护理人员较多为在家待业人员,只在上岗前经过简略培训。老人反映护理员多数只是局限于帮助老年人料理日常家务,不能够提供专业的医疗照顾和精神服务,难以适应他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在某养老机构中,有一对老人夫妇因为妻子当初身体状况不好所以入住养老机构。但是入住之后,老爷爷B3对养老机构中护理员的护理水平有些微言:

“我老伴当初是下半身行动不太方便,有些时候我不在,需要护理员帮忙带她上个厕所,擦一下,或者帮我老伴洗个澡,他们动作都很粗鲁的,一点都不专业。”

除此之外甚至有些养老机构里出现过护理员和老年人发生争吵的现象,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老人B4这样反映到:“这里的阿姨以前很凶的,还和其他老人吵过架,后来那个吵架的阿姨被开除了,现在的这些阿姨态度才稍微好一点。”

而在D中,8%的老人因为认为养老机构中的护理人员素质过低而拒绝入住养老机构。为何养老机构会雇佣专业水平不够的养老护理员呢?主要是因为这些待业人员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愿意吃苦并接受低廉的工资,养老护理员这个职业流动率较大,培养专业人才较为困难。而且目前养老服务人才市场尚未形成,导致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匿乏,养老机构没有选择余地。

三、对策思考与建议

(一)重新制定收费标准。

政府需要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在适当降低各类养老机构的税收的同时对其使用水、电和煤气等资源进行相应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出台符合本市发展的养老用地政策,对于符合申请要求的政府机关和私营业主,要优先划拨建设用地,并且在地价上给予最大力度的优惠,以此促使各类养老机构相应地调低对老年人的收费标准。而养老机构应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以及老人的需求而不是眼前的利益,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对老人展示清楚的收费条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老人,以保证一些有意愿入住养老机构但因为养老机构价格而止步的老人可以实现机构养老的意愿。

(二)完善机构设施建设,提供个性化服务。

政府方面要加强对养老机构设施的配置检查以及监督力度,及时更新养老机构信息,一旦有养老机构被反馈不好,应及时检查并勒令整改,提升杭州市养老机构的整体水平。

养老机构本身投入建设医疗设施的成本较高,但是可以加强与医疗机构合作,引进医疗设备和医护人才,方便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无论是老人们的娱乐休闲器材,还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房间,都应该建设特别为年长、行动相对不便的老年人提供方便的设施,让老年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十分安心。

除了硬件设施的完善,在服务本身方面也需要进行改善。根据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方式。加强养护人员和老年人的沟通,可以通过共同烹饪、共同用餐等形式强化工作人员与老年人的共同生活印象,让老年人有愉悦的家庭生活感受,这样就可以帮助养护人员和老人们之间建立深刻与熟悉的照顾关系,方便养护人员及时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并根据需求提供服务。

(三)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提高素质。

政府要高度重视专业人员在养老服务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加大对护理专业教育的投入,通过设置老年社工岗位来吸引毕业生前来就职,加大专业养护人员的比例,以此优化现阶段养老服务队伍人员的构成。

养老机构中需要制定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促进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大力加强专业化培训,抓好在职人员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工作,逐步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①除此之外,可以加强与高校合作。养老机构可以作为高校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通过专业的手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

(四)加速社区养老发展。

随着独生子女的数量的增多,机构养老必然会成为养老的主要趋势。但是,老年人传统思想的转变需要时间,一味促进机构养老的发展只会令空置的床位越来越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政府可以将发展机构养老的部分资源转移到社区养老这种养老模式的发展上。社区养老既无需额外占用土地,又可让老人不脱离原有居住环境、人际环境而获得专业的照料和护理。同时又继续发挥传统居家养老的作用,让老年人能够得到子女的照顾,享受属于自己的天伦之乐,这将会成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性化养老模式选择。

杭州市老龄化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政府及养老机构解决此问题的效率。因此解决养老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各类养老机构共同努力,弥补在养老方面的不足之处。老年人的需求多样,养老机构和政府应该以老年人真正的养老需求为导向,来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样才能真正促使机构养老方式的发展。

注解:

①李树文.大连市城市空巢老人养老需求与社会机构服务匹配的探析——以政府和民营养老机构比较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27(1)

参考文献:

[1] 李树文.大连市城市空巢老人养老需求与社会机构服务匹配的探析——以政府和民营养老机构比较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27(1)

作者简介:

张威阳(1993-)女,汉族,浙江瑞安人,本科,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章烨婷(1993-)女,汉族,浙江绍兴人,本科,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本文“受《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资助”

项目名称:供需匹配视角下的机构养老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杭州市的实证调查

4.养老服务安全检查工作汇报 篇四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根据省、市上级部门及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及时召开全局安全生产大检查部署会,传达上级领导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调把开展大检查作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求检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筑牢养老机构安全生产的防线。

二是层层落实,全面开展各项隐患排查。根据省市区文件精神,及时下发通知至各乡镇街道,要求针对各敬老院、照料中心的消防安全、灾害隐患、水电气安全、食品安全等进行彻底排查,查看是否存在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老房子内白蚁隐患点等。

重点开展消防安全检查,会同消防部门对各养老机构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检查消防设施是否到位,使用明火、电器是否规范,是否将消防设施放置在显眼位置,安全通道是否畅通,应急预案是否健全。

5.养老服务安全检查工作汇报材料 篇五

一是精心筹划,周密部署。在“5.25”火灾事故发生后,我县及时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县福利机构消防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全县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生产工作消除火灾隐患的紧急通知》,并对排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时间安排、检查内容、排查重点和工作要求做出了具体规定,为各级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了遵循、奠定了基础。

二是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指导各镇(街道)和养老机构开展消防安全自查,并由县领导带队对全县所有养老机构开展消防安全全面检查,在8月初还开展回头看专项检查,共开展各级检查38次,实现所有养老机构全覆盖。

三是部门协作,重点突出。制定了《加强全县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实现多部门主动沟通,定期开展联合检查,并建立重大隐患联合磋商合作机制。在内容上突出养老机构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日常管理、传染病管理、监督检查工作的机制。同时指导各养老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

四是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各养老机构根据《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和民政部门要求,落实了安全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24小时值班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并根据实际制定了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6.全市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篇六

近年来,在省、市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区老年人工作不断加强,养老机构建设不断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现将我区老年人工作及养老机构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底,##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8.8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8.42%,比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13.26%高出5.16%。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5.8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21%,比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8.87%高出3.43%。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7%,该国家或地区便被认定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区的这两项标准则分别比国际通行标准高出了8.42%和5.21%。面对日趋严峻的老龄化进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深入探索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先后建成4所中心敬老院、1所福利院和街道老年公寓、14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95个“星光老年之家”,集中供养857名农村五保老人,“三无”老人122名,寄养老人71人(市管和市开发区管的寄养老人老人除外);同时开展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有1791名城市独居老人和农村空巢老人享受此项服务。机构养老和养老服务 工作的开展,为实现我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病有所医”的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深受老年人的欢迎和赞誉。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1.加强机构建设,优化集中供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集中供养“硬环境”。全区现有的中心敬老院和福利院等,共有养老床位1290张。今年正在继续加大机构建设力度,重点放在加大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扶持力度,将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00张;对区福利院和中心敬老院,通过健全功能、完善设施、提升服务,升级为护理型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总数将达200张以上。同时##区社会福利中心项目建设也正投入建设中,已完成一期土建工程。二是实行规范化管理,改善集中供养“软环境”。统一编制《##区敬老院内部管理制度汇编》,规范敬老院章程、内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等等,实现民主管理;落实敬老院安全管理各项措施,保障院内老人的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等等;加强服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五保供养质量。三是加强老人审核,扩大集中供养受益面,按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目前我区农村和“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率分别是98%和96.7%。农村“五保”老人进敬老院供养,不宜入敬老院的“五保”老人实行户院挂钩形式供养;城区户口需要供养且符合条件的“三无”老人由市福利院供养,其他有条件的老人可进市福利中心、社会办敬老院及社会办的市管、市开发区管的福利机构供养。2.探索居家养老,提供多方服务。一是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在已建成1家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13家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基础上,今年正在重点对居家养老服务站改造提升,建成集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管理,又具有同时提供20位以上老年人午餐、午休、康健、活动、上门照护服务功能的城乡居家养老照料中心10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配臵棋牌室、多功能厅(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康复室、日托、食堂等必需的功能设施,因地制宜设臵服务项目,提供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各类服务。二是扩大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覆盖面。在原有7个平原乡镇开展的基础上,将安福、康乐等6个乡镇(不包括山区村)85周岁以上的老人列入我区第二批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乡镇,力争全区享受服务的城乡困难独居老人达到2000户以上。为他们提供保洁、精神慰藉、联络沟通等服务。三是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信息库建设,按照“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要求,请政府购买服务的协管员对所有享受服务的对象定期进行逐户走访、核查,确保真正有需要的老人得到帮助。

3.实施困难救助,保障基本生活。一是在低保、边缘等救助方面,对困难老人给予适当倾斜。全区农村低保对象6618人,老年人占40%,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在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享受基础养老金的同时,可以叠加享受低保;农村边缘困难群众6074人,老年人占31%,救灾救济、临时救助中老年人比例也达到近一半,困难老人生活基本得到保障。二是通过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等安居工程,有效缓解农村困难老人住房难问 3 题。到2011年底,已解决了964个农村困难户住房困难问题,今年将再解决安居工程300户。三是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力争全区城乡低保、低保边缘困难老人以及85周岁以上家庭中失能、失智老人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补贴,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摸底调查之中。

4.丰富生活内容,提升生活质量。发挥社区、村的服务功能,积极为老年人搭建活动平台,解决老年人精神贫瘠问题。一是全区建有农村“星光老年之家”195家,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学习、康健等活动场所。新增的60家农村“星光老年之家”也正在建设之中。二是在农村建有老年大学分校及老年电大教学点70个,在校学员人数2100余人。三是组建老年体协、老年文艺团队、体育团队等800个,参加人数近2万人,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四是制发老年优待证116627人次,办证率达99%以上,让老年人在商业、交通、水电、通讯、邮政等行业中享受到优质、优惠、优先的服务和照顾。五是积极开展老年维权,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我区人口结构变化发展,出现了大量的“421”家庭,即一对夫妇赡养4位老人,家庭养老负担日渐加剧。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病有所医”,成为当前摆在政府、社会和家庭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另外,我区老龄化呈现“未富先老”和“空巢独居”的特点,这给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带 来了巨大压力,对我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等造成了一系列影响,也给老年人工作及养老机构建设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作机构薄弱,机制不够健全。养老服务涉及面广、部门较多,目前养老服务工作各自为政,部门分割,难以形成合力,主要还局限在民政部门。虽然区有老龄委,在乡镇(街道)有老龄工作委员会,村和社区普遍成立了老年人协会,初步形成了基层老年人工作网络,但是由于在区、乡镇(街道)缺少强有力的养老服务领导力量,加上专职人员少,以及组织建设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造成工作指导力度不够,基础工作未能理顺,各级组织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基础设施不足,经费保障困难。一是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经费不足,目前仅靠福彩金支撑,没有地方财政支持,约束了覆盖面的扩大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居家养老站点建设及运行经费的不足,已影响到更好地运作和巩固。二是未建有区级老年活动中心,而周边县市基本均建有县市级老年活动中心。三是养老机构建设规模偏小。目前全区现有养老机构勉强能够维持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按省里规定3%的老年人进入社会福利机构养老推算,我区现有福利机构总体规模、功能品位、服务保障等已远远未能达到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在全区范围尚且空白,主要是因投入大,回报迟缓,目前尚未出现不图回报而热衷于养老事业的企业家和有识之士,而且由于 政府财政困难,相关鼓励、扶持、优惠政策滞后等问题,民间资本不能有效引导到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上。四是老龄工作经费不足,老龄工作经费和专项活动经费虽已列入财政预算,每年仅有5万元,与老年人口人均2元(即18万)的最基本标准差距较大。农村星光老年之家的建设资金也仅靠省里补助的每家1万元,地方配套困难,很难建起具有基本功能的老年活动场所,更谈不上维持具有一定质量的正常运行。

3.场所规划缺陷,养老用房短缺。在当前工作中,在小区建设规划时没有前瞻性,对用于养老服务场所往往考虑不多,导致用于为老服务的场所、基础设施不足是很普遍的。首先我区所属的城市社区大多在老城区,特别许多建设年代较早的老社区,公益用房十分紧张,不能满足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托老所等需求。由于社区经费困难问题,个别社区还存在着将原本可用于公益用房的场所进行出租的现象。二是许多新建的小区,因开发商利益驱动,可用于为老服务公益用房预留的设施严重不足,只有物管用房,如果有房屋多余,也不肯用于为老服务用房,往往商业寻租或出售。如柳湖花园等小区。三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没有给养老机构建设预留场地,不能应对未来社会化养老的压力。

4、保障水平不高,解决存在困难。自从实行新农保、新农合以来,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新农保和新农合障水平不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医疗问题依然还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贫困山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和一些大病支出问题 较为突出。目前,由于区级财政困难,不可能拿出更多的经费来满足老年人口的养老、医疗等需求,子女晚辈培养负担也仍牵涉和影响着许多困难老人的生活,2011年我区贫困山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左右,只能解决家庭基本温饱问题,低收入成为农民养老和医疗问题的头号问题。另外,根据我国的国情,目前98%以上的老人选择的是居家养老,所以家庭养老仍然是老年人的首选模式,因此做好居家养老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四、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老年人工作及养老机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合理设计规划。按省、市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建议在市、区一级建立社会养老服务领导小组,并按“有机构、有职责、有编制、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的要求设臵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加强对养老服务的领导和管理。充分认识到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养老服务工作摆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关部门在审批房地产开发、旧城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能合理安排,给养老服务留足一定的空间,省里规定是新建小区每百户要规划15至20平方米用于养老服务。

2.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工作开展。经费是困扰我区老年人工作及养老机构建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加大市、区财政投入,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加强敬老院、福利中心、“星光老年之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老年公寓建设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将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经费和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增加投入;三是增强困难老人基本生活保障,提高救助标准;四是拓展老年人活动平台,新建区、乡镇(街道)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年生活,并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质量。

3.加快体系建设,创新养老模式。一是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民政、残联、劳动、卫生及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依托区域养老机构、社区服务、医疗卫生、老年活动等服务设施,增加服务功能,建立乡镇、村(社区)运作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形成覆盖全区、满足不同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二是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支持现有社会福利机构和乡镇、街道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尚未建有敬老院的乡镇、街道原则上都要建设1所以上以护理为主的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推进敬老院提档改造,向社会开放,转变运作方式,鼓励实行养老服务机构公办民营模式和非营性性养老服务机构连锁运营模式,在满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的同时,积极为有需求的其他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三是引导开展“社会化养老”事业。出台和贯彻用地、税费优惠减免、资金补助等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出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满足不同层次养老需求。四是探索建立“老人互助食堂”,老人只要花少量的钱或者不花钱,就可以解决老人的用餐困难问题。4.加强队伍建设,规范监督管理。规范养老服务行业监督管理,建立等级评定动态管理机制,逐步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大对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为老年人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服务。积极探索有效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格局;要积极倡导和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慈善助老、志愿者结对服务、邻里互助等,探索义工服务新途径,形成敬老、爱老和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7.某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工作汇报 篇七

某某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位于顾家营2号,是依托街道和居委会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业务范围的公益性服务机构,据统计,社区60岁以上老人827人,80岁以上老年人88人。社区服务站自2008年10月挂牌服务以来,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多元服务、贴近老人生活、满足老人需求”的原则,整合社区各方面的资源,通过上门服务、邻里互助、走访慰问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老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加强管理、明确责任

社区党总支高度重视居家养老工作,成立了某某街社区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总支书记徐兴珍同志担任组长,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例会,及时总结工作情况,分析问题,提出思路,并制定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运行规则,如《 居家养老服务站工作职责》、《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项目》等,进一步强化责任,明确分工。

二、深入调研、注重宣传

社区借统计60岁以上空巢独居老人之际,深入南京体育学院小区对60岁以上老人需求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电话等形式,全面细致了解老年群体的各类需求,并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制定出切合老人实际的服务方案。同时,社区还通过橱窗、黑板报、悬挂横幅等形式在全社区广泛宣传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使整个社区形成“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的良好氛围。

三、整合资源、拓展队伍

就社区目前的实际,还不具备聘请专职服务人员的条件。要使老年人能得到较好的服务,唯有依靠兼职服务员与志愿者。社区将重点面向辖区单位、党员队伍、大学生、团员、民兵等队伍招聘助老服务员,吸收一批乐于无私奉献的低龄老人、中青年群众参与到志愿队伍中来,拓展居家养老多元服务工作网络,不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空间。

四、创新形式、注重服务

某某街社区是一个综合性社区,社区环境比较复杂,既包括体育学院小区、南京机械化研究所小区等相对高素质人群,也包括东洼子、西洼子等由拆迁而产生的失地农民,因此老年群体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为此,服务站从依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开展各式服务:

1、针对一些年老体弱、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的老年人,尤其是空巢、独居老人或者情感比较空虚无助的老人,服务站组织志愿者定期看望他们,帮助老年人购置生活用品、打扫卫生、与老人交流谈心,使老人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2、对于拆迁失地老年农民,经济状况较差的或者孤寡独居老人,社区服务站在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走访慰问,送上礼品及慰问金;

3、联系社区医生定期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定期量血压、健康咨询等服务;

4、加强安全意识,及时排查、及时处理安全隐患,确保老年人安全度夏。

5、对于社区一些社会参与意识强、对自身价值要求高的老人,社区服务站经常组织他们进行书法、球类比赛、参加各类知识讲座、开展座谈会、担任社区校外辅导站辅导员、志愿者等等,让他们愉悦身心、发挥余热、实现价值。

6、为社区全体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营养费等等。可以说,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获得了居民群众的好评。今后,社区将进一步整合为老服务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各类志愿者的优势,使老年人共享和谐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某某街社区

8.全市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篇八

萝北县现有人口23.26万人,老年人已达到3万人以上,占总人口的13%。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必然使我县社会养老形势日益严竣。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迅速增长的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通过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强度,推进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为我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保证为切实加快推进我县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把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作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摆上工作日程,发挥主导作用,并成立了以县政府主管县长为组长、民政局局长为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逐级成立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分工明确,职能清晰。形成“政府主导、民政牵头、街道及社区主办、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为老服务工作格局。

二、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养老机构建设不断提档升级 我们把建立资金投入机制作为养老机构建设的第一保障。2005年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实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做出了三院合一(团结敬老院、肇兴敬老院、鹤北敬老院),整合资源,新建一所全县统一集中的标准化、现代化敬老院的决策。县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投入400余万元,县直各部门、中省职共45个单位也力所能及的为敬老院的建设提供了资助,建成了萝北县中心敬老院即福康家园,总占地面积5公倾,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室内设有25个标准化住宿的房间,至少可容纳100人,目前已有64名五保人员进住,他们平均每人每年供养标准已经达到4600元,是省定供养标准的2倍多,生活质量大有改善。今年年初我们又在名山镇开工建设了4900平方米,附属用房580平方米,能够设置120张床位的公办萝北县名山镇敬老院,免费向农村五保老人提供衣、食、住、医等服务,预计今年年底完工。此工程预算投资为1344万元,其中地方自筹1119万元,向上争取资金225万元。

三、养老服务水平进一步优质高效

1、加强管理,严格标准,保证养老服务市场规范运作。我们每年组成由县民政局领导带队的检查组,对全县的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进行“两规范一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检查和消防安全检查,同时,对民营养老机构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对不合格的机构限期整改,对整改仍不合格的坚决取缔。保证了养老机构规范化运行。

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保证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我们把培训养老护理员作为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的重要渠道,经常组织他们外出深造学习,并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升了服务质量。

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向深广发展

一是强化领导,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和重大事项,并印发了《萝北县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萝北县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二是因地制宜,构筑平台。按照“六室一堂”(既阅览室、健身室、娱乐室、日间照料室、情感关怀室、教学室和社区食堂)模式,各别社区已经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配齐了办公用品、文体娱乐器材,使居家养老服务日益规范。三是拓展领域,优化服务。从今年10月1开始,每年为我县70岁以上享受低保、重点优抚对象的老年人每月发放50元居家养老服务费,用于医疗、家政、洗浴、理发等服务,高度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

五、加大宣传,营造养老良好氛围

无论从历史还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居家养老在相当

长的时期内依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所以我县不断加强舆论宣传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弘扬中化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全县形成敬老、爱好、养老的良好氛围,初步建立和完善了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以社会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体系,使广大老年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养老工作虽说是夕阳工作,但从发展来看又是朝阳事业,更是民心工程,今后我县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大工作力度,努力调动政府、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积极因素,保证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满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9.全市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篇九

刚才听了大家的情况汇报,我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通报会、汇报会、整改会,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调研会。8个单位对创业服务年活动调研中发现梳理的17个问题,能积极行动,立说、立行、立改,有些进行了调查,有些已拿出了整改的意见和方案,这充分体现了我们这些单位的大局意识,围绕市委市政

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业务工作的意识,也体现了我们这些单位、部门的服务意识。有我们这样的作风、这样的态度,我想我们的创业服务年活动一定能走在全省的前面,我们的创业发展服务环境一定能够进一步得到优化、得到提升。通过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工作,我们一定能够优化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我们追赶型、跨越式的经济社会发展。

调研活动梳理的17个问题,我们要举一反三,认真总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些问题是上面有政策,但下面在执行过程中,我们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可能没有解释、说明好;有些问题政策很明确,而且一直是这样操作的,但是可能我们公开、透明不够;有些问题,我们确确实实也存在。今天我们在座的部门负责同志都谈了下一步的整改意见,有些作了说明,有些作了自我批评,有些也提出了整改的方案。今天这个会,给我们效能办的同志,包括给我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这些部门业务工作的开展情况,熟悉我们这些部门的政策、法规和业务,更好地掌握情况。

借这个机会,就优化发展环境、搞好创业服务年活动,特别是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问题,谈几点意见。

第一,服务大局,创优环境。社会活动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都活动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个环境概括起来可划分为两大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一般是不易改变的,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社会环境是通过我们这些组织、我们这些人,可以创造的,可以改善的,可以改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和一些其他的社会主体,如法人等等,生存发展的一个必备的基本条件。这个条件怎么样,关系到人的发展,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所以这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抓环境的问题,包括自然环境的问题、社会环境的问题。而今天我们所解决的主要是社会环境中的创业环境问题,这个环境要靠我们大家来营造。我们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有责任营造好一个有利于我们干事创业的和谐的、健康的、向上的、优质的、高效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在市纪委全会上,我提的一个环境,就是说作为我们纪检监察机关,也包括我们这些部门,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局工作,营造一个团结鼓劲的舆论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这就是干事创业环境,我们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部门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个大局,都要围绕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都要服务这个大局。我们的部门、我们的单位为什么会存在,就是基于人民群众的需要、企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这既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我们单位部门存在的一个根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单位、每个部门都要一心一意地为群众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

第二,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我们每个部门的存在是社会管理的需要,是因法律确定的职责而存在的,都是为群众、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在具体的工作中,首先要做到依法行政。讲到这个问题,有个观点我要跟大家讲明白,我们对企业要不要执法?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要执法。不是说我们搞创业服务年活动、优化发展环境,我们就不要执法,我们要客观、公正、全面的正确理解优化发展环境的含义。优化发展环境这个“环境”,实际上就是一个法治环境。其次我们执法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的程序来执法,正确执法,积极、全面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在执法的过程中,做到不扰民、不扰企,通过我们的执法,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更好地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和我们社会主体干事创业的法治环境。

第三,要以人为本,人性执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提出来的。我们在执法过程中,要注意一个问题,执法要人性化,但是执法不能人情化,人情化和人性化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人情化执法照顾的是个别人,是执法中的一种徇私;人性化执法是面对所有的服务对象,充分考虑执法的环境、执法对象具体的实际情况来执法,是一种文明执法、理性执法。在有些执法过程中,少数人存在态度粗暴、方法过于简单、动不动就说粗话甚至动手打人等问题,当然现在比过去好多了,这些都不是人性化的体现。所以,我们要依法履职,在执法的过程中就要做到人性化,只有人性化执法,才能使执法的对象更好地理解我们、更好地配合我们、更好地支持我们,这关系到我们执法的效果问题,关系到我们执法的效率问题,更关系到我们部门的形象乃至政府的形象问题。

第四,要讲究方法,搞好宣传。有些工作,换个方式去说、换个方式

去做,可能效果就不一样。我们执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各自宣传法律和业务政策、自身业务工作的过程,我们的执法不是简单的处罚,不是简单的要你这样做或不要你这样做,不是简单的行与不行。从大家谈的这些问题来看,很多问题是我们自身的宣传不够、教育不够、说服不够的问题。有些事情我们工作人员多解释几遍,人家就不会提这个意见,我们在工作中要注意方式方

法,要讲究一个策略。

第五,要强化管理,严格要求。对我们自身的工作人员,我们要严格管理,严格教育,严格要求,努力提升工作水平、工作能力、业务素质。我看了一下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我们的这些同志在办事的过程中,解释不够、宣传不够,回答就是两句话,行或不行,不能这样办或就要这样办,没有耐心细致地跟服务、执法的对象进行说明、进行解释。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讲究工作方法。同时要严格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出了问题就要进行责任追究,让每个人都有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使我们的系统、我们的单位执法更加公正、更加人性化、更加到位。我们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做到这一条,那我们整个市的发展环境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和改进。另外,我们在执法的过程中,要规范管理,能够公开透明的尽量要公开透明。搞公开透明,让群众清楚,实际上对我们这些执法人员也是一种监督,使你不能乱来,不能搞人情执法;公开了,大家都知道,你一搞人家就会举报,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规范、要公开、要透明,只有公开、透明,才能让服务对象有一个知情权,有一个了解权,有一个监督权,还有一个诉讼和举报的权利。

上一篇:电子银行风险评估下一篇:关于雷锋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