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微观研究:俄语中心灵的本体概念隐喻分析

2024-09-21

隐喻的微观研究:俄语中心灵的本体概念隐喻分析(6篇)

1.隐喻的微观研究:俄语中心灵的本体概念隐喻分析 篇一

1 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 即“metaphor”, 它来自于希腊语, 意思为“由此及彼”, 它的本意是指将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对于隐喻的研究, 学术界长期以来都是把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对待。但是, 仅仅将隐喻作为修辞学的一个概念,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并不科学, 因为它忽视了隐喻的本质特征, 即其认知性质。直到1980年, 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出版。在这本书中, 他们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理论。他们认为隐喻并非像传统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修辞手段, 而是一个认知手段, 隐喻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而且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隐喻几乎无所不在。概念隐喻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其对隐喻的理解是非常科学的:它认为隐喻所表达的意义是有认知基础的, 是通过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这样的心理运作机制而产生的结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隐喻, 使隐喻研究从此摆脱了以文学和修辞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 正式纳入了认知科学的新领域。

2 唐诗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把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向隐喻和本体隐喻。该文从这三类隐喻出发来对唐诗中的隐喻进行一个简析。

2.1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 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概念结构, 始源域的特性映射到目标域上, 形成其部分特性, 而目标域的其他特性是由其他始源域的特性扩展的, 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和定义模糊或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比如“Argument is war”中“argument”是目标域, “war”是源域, 用炮火纷飞的战争这一结构清晰, 界定分明的概念来建构争论这一定定义模糊, 抽象的概念。又如“Time is money”中“time”是目标域, “money”是源域, 用金钱这一概念结构来构造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结构。唐诗中也包含了许多含有结构隐喻的诗句。

1) 万里相逢欢复齐, 凤巢西隔九重门。 (李商隐《增刘思户坟》)

2) 岂有蛟龙愁失水。 (李商隐《重有感》)

3) 凤凰从东来, 何意复高飞。 (杜甫《述古三首》其一)

4) 干戈兵革斗未止, 凤凰麒麟今安在。 (杜甫《又观打渔》)

在上面的这几个例子中, 凤凰、蛟龙、麒麟是源域, 明君、忠臣、良将等优秀的人物是目标域。凤凰、蛟龙、麒麟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瑞兽, 它们被赋予了神话色彩, 它们是可以呼风唤雨, 无所不能的, 关键是在神话以及古人的心中它们是可以庇佑人民, 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因此诗人将那些明君、忠臣、良将等人物比作凤凰、蛟龙、麒麟这些瑞兽, 借此来赞扬这些人的高尚的品德和超脱的气质。

5)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在这句诗里目标域是诗人自己, 源域是大鹏, 大鹏有凌空之志, 因此, 诗人将自己比作大鹏, 表达了他就如大鹏一样不甘于人后, 有远大的志向。

6) 丹青不知老将至, 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丹青引》)

在这句诗里, 富贵是目标域, 浮云是源域, 诗人将富贵比作浮云, 这是因为在诗人看来富贵就如浮云一样并不能永久存在, 它是稍纵即逝的。因此诗人用这句诗表达了他一心只想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并不想得到什么荣华富贵, 体现了作者一心为国, 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7) 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古人》)

在这句诗里, 诗人将人生比作浮云, 因为人生就如浮云一样聚散无常, 漂浮不定。

2.2 方向隐喻

方向隐喻 (orientational metaphor) 是与空间方向有关的, 如上—下、里—外、前—后等在我们物质和文化基础上有关的隐喻。此类隐喻的特点是将始源域的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的目标域上, 使此概念具有了空间方位感。关于方向隐喻, Lakoff和Johnson认为“Happiness is up, sadness is down”。比如:I’m feeling up. (我情绪高涨) 。He’s in high spirits. (他情绪很高) 。下面我们来看看唐诗中的一些关于方向隐喻的例子。

1)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在一个平静如水的夜晚, 月光洒满了整个房间, 诗人抬头欣赏那一轮皎洁的月亮, 心情感到愉快舒畅, 然而他触景生情, 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于是他低下头开始想念家乡, 心情也变的沉重起来。在这首诗里诗人举头感到快乐, 低头却感到难过, 符合了“快乐向上, 悲伤向下”的方向隐喻。

2)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一句诗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言壮语, 诗人想一跃至高高的青天去揽下明月。诗中的“飞”、“上青天”表达了诗人此时积极愉悦的心情, 体现了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追求。

3) 今来一登望, 如上九天游。 (李白《登锦城散花楼》)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游览锦城时的喜悦心情。

4)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四首》)

这句诗里的一个“上”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愉悦的氛围。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5) 上有明哲君, 下有行化臣。 (杜甫《寄薛三郎中》)

这里的“上”表示的是社会地位、等级高的, 而“下”指的就是社会地位、等级低的。

6)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想要看的越远就必须站的越高, 这句诗里的“上”除了是字面上的上楼的意思以外, 它还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抱负, 表达了诗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符合了好的, 积极的情感是向上的方向隐喻。

7) 独鸟下江南, 广陵何处在。 (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这句诗里的“下”字体现了诗人悲伤、凄苦的思乡之情。符合悲伤向下的方向隐喻。

2.3 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是将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等视为有形的实体或物质, 因此其始源域是实体或物质。诗人经常喜欢托物言志, 他们常常会用一些具体的物质来比喻抽象情感, 比如爱情、忧愁、思乡之情等。因此唐诗中包含了很多本体隐喻。

1)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在这里, 诗人将“愁”这种抽象的情感比作滔滔不绝的江水, 斩不断也消除不了。

2) 请君问取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在这句诗里, 诗人同样是把离愁别做流水。

3)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郎愁。 (刘禹锡《竹枝词》)

红花易衰落, 就如同你对我的情意一样不能永久, 而无穷无尽的流水就如同我的哀愁一样没有尽头。在这里, 诗人将情意和离愁这两个抽象的情感比作了花和水这两个实体。

4)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在这里诗人将抽象的琴音比作大大小小的珠子, 将无形的声音实体化, 体现了琴音之清脆美妙。

5)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在这句诗里, 诗人用共剪西窗烛这一具体的动作体现了他与妻子间的伉俪情深。

6)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王维《红豆》)

在这首诗里, 诗人将相思之情比作了红豆。

7) 滞雨长安夜, 残灯独客愁 (李商隐《滞雨》)

在这里诗人将自己人生之失意比作一盏残灯, 残灯残破不堪, 在这个下着雨的夜晚, 只有这盏残灯伴随着孤零零的自己, 就好像自己的人生一样, 看不见希望和未来。

3 结论

唐诗博大精深, 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要深入了解体会唐诗所表达的意境以及内涵就必须读懂其中的隐喻。从认知角度下的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研究唐诗中的隐喻, 这不仅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唐诗隐喻, 而且能够深入的了解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 能够引起作者和读者的共鸣, 从而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唐诗之美。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其影响是源远流长的。而唐诗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至今令人从中得到无尽的艺术享受。诗歌是隐喻的海洋, 唐诗中当然也蕴含了大量的隐喻。该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托, 从概念隐喻中的方向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来分析研究唐诗中的隐喻。希望能够对中国古诗的隐喻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唐诗,隐喻,概念隐喻

参考文献

[1]Gorge Lakoff,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5.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武小唐.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隐喻及其翻译[D].南宁:广西大学, 2006.

[4]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7.

2.隐喻的微观研究:俄语中心灵的本体概念隐喻分析 篇二

【关键词】概念隐喻 体育新闻 认知机制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自古至今都受到语言学者的关注,隐喻一直是语言学家和语体学家讨论的热门话题。众所周知,隐喻不仅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我们日常使用的话语中也存在隐喻。在现实生活中,体育新闻在许多媒体的报道比例相对较高,而且NBA篮球赛作为全球最高水平的篮球联赛,在世界范围内很受欢迎,因此本文将以2014年NBA篮球总决赛的报道为语料依据,对NBA英语体育新闻中的语言特点及语体特征进行研究,以此来深化和完善NBA英语体育新闻中对概念隐喻这一语言特征现象的应用。

一、隐喻在体育新闻中的应用

大多数体育爱好者看英语体育新闻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心理满足和消遣时间。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事体育新闻的工作人员创造了比较独特的新闻语体风格。这种风格不但满足了体育爱好者的需求,而且适应了当代体育发展的要求。这种风格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隐喻的使用。隐喻是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另一种事物。隐喻是一种有力的认知工具,是概念系统中跨认知域的映射,是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在许多英语体育新闻中都存在着大量读者不熟悉的隐喻。在英语体育中有一下几种隐喻想象:

1.战争隐喻现象。一些体育报道中将体育竞赛比喻成为人类战争。经初步统计,在体育报道新闻表达中战争隐喻的修辞手法几乎贯穿于体育比赛的全过程,如:某场体育比赛就是某个战役或者某个战斗,被称为世纪决战,德比之战,保卫战,闪电战;教官就是指挥官,被称为名帅,少帅,主帅,掌门人,上任叫挂帅,解职叫罢免兵权;队员就是将和兵,被称为大将,射手;整个运动队被称为军团,一个队的辉煌史被称为王朝,例如:NBA湖人队被称为紫金军团,而湖人队史就叫紫金王朝。

2人类隐喻现象。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隐喻是人类认知的普遍方式,同时隐喻也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语言都是隐喻,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用隐喻来思考表达。所以,隐喻贯穿于我们的行为或者思维之中。在学习或者阅读英语体育新闻中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很好地理解其中的隐喻现象,就能够很大程度上理解说话人的意思,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避免误解的产生。

3.植物隐喻现象。自然界中,植物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通常人们会用植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如鸽橄榄枝就象征着世界和平,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来表达自己高尚的品格等到。例如:“wish”原之希望,是希望的意思,人们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对未来的期望。体育新闻中的希望之星都是很有实力或者很有希望的选手,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外界事物的影响,有可能成为体坛的希望之心。

二、英语体育新闻中运动隐喻的认知

通过观察一个社会中大众对于运动的看法,可以了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体育融入到社会中去,就是一个清晰地文化字符,是整合了政治、经济、民族认同等复杂要素的综合体。运动是不流血的战争,国家往往通过国际比赛视为社会价值与国家认同的凝聚力量,强调为国争光,体育精神与国家的荣誉浑然一体,呈现出体育最深刻的内涵,可以说国际间的运动竞争促成了国家主义。而长久以来的社会制度中,运动也是个人认知、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制度,可以维系传统的社会价值与观念。从古至今,运动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没有媒体的传播,运动文化就不会像今天这样普及。媒体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从世界杯足球赛到奥运会,借助现代发达的科技媒体,即便不能亲临现场,观众也能领略精彩的瞬间。同时,球迷在观赏球赛以外,更自发地融入国家行列。正是由于体育新闻与媒体的关系,媒体报道让观众熟悉了各项赛事及运动员,新闻意向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正是由于体育新闻与媒体的关系,也由于体育在文化中的地位,人们对体育有着相当的熟悉程度。这就不难理解在媒体的其他新闻报道中,也能常常看见以体育运动作为原领域的隐喻映射。体育作为原领域映射到不同领域,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比比皆是,一般来说,公众都希望用最经济的方式理解新闻事实,而隐喻能帮助简易话题、生动的隐喻能创造出判断特定人、事、物成败的标志。

三、结束语

在英语体育新闻报道中,隐喻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它以独特的话语范围、话语方式和话语意旨成为一种独立的话语形式。其本质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将不同领域,不同事物及不同的认知联系在一起,把不属于体育范围内的词语广泛运用到英语体育新闻报道中,凭借不同的范畴,相似的语言特征,把二者合二为一。不仅扩大了体育语言的词语范围,而且使报道更加的丰富多彩,使英语体育新闻的表达更加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钟文钰.NBA英语体育新闻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6):89-90.

[2]周恂.认知语言学视域中的英、汉隐喻与转喻表达对比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2011,7(7):87.

3.隐喻的微观研究:俄语中心灵的本体概念隐喻分析 篇三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英语俚语 动物词汇隐喻

一、引言

动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与人类的某些特征相似。因此,动物隐喻经常被人们使用。动物词汇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日常交流中。但由于对动物隐喻了解不足,经常会出现对有些句子不理解或者误解的现象。本文将以英语俚语中常用的动物词汇隐喻为例,探讨英语中使用动物隐喻现象,分析概念整合理论的工作原理。

二、文献综述

1.概念整合理论的概念界定。概念整合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由 Fauconnier 和 Turner 等人在 Lakoff 和 Johnson 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是对心智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认知语言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隐喻意义的建构过程始于不同认知域的两个输入空间,进而产生能够抽象概括出两个输入空间内容的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这四个基本的心智空间是建立在类比、递归、知识框架、概念包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操作,彼此映射链接,形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2.有关隐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隐喻的发展与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其研究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隐喻”这个概念,将其视为一种修辞手法。随着语言学和认知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隐喻的理解不单指语言,而且属于思想、活动和行为。隐喻成为了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在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 Lakoff和 Johnson正式提出了“概念隐喻”,将隐喻纳入了人的行为活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语言符号等领域进行重新考查和研究。此外,Gibbs, Fauconnier, Zoltán K?vecses, Ning Yu 等人,对概念隐喻的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Fauconnier 通过对隐喻的再反思,对概念映射、概念整合等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从Fauconnier 的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下对动物词汇进行研究。

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国内的认知语言学主要起步于80年代后期,但在这段时间也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国内对概念隐喻的研究成果主要以石毓智、束定芳、林书武等人为代表,产生了一批隐喻理论研究的著书及论文。1996年后,概念隐喻的综述性文章逐渐增多,学者对于概念隐喻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研究逐渐深入。1996年,束定芳在《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首次对现代隐喻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1997年,林书武发表了《国外隐喻研究综述》。1998 年,束定芳发表文章《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将隐喻的研究引领到更深刻的层次。概念隐喻在理论上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但在实践方面还有需要再加强。

三、浅析英语俚语中常用的动物隐喻

俚语能够生动地、形象地表达人类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英语日常交流中有很多俚语,其中许多与动物隐喻有关。本文将以最常用的与动物词汇隐喻有关的俚语,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1.概念整合理论的映射方式。概念整合理论是基于类比、递归、知识框架、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操作,它涉及四个心理空间的在线加工过程。这其中包括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1和Input Space2)、一个包含两个输入空间的抽象结构的普遍空间或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以及输入空间中元素组合、交互的合成空间(Blend Space)。

2.英语俚语中常用的动物隐喻。在英语俚语中,人们经常会说“every dog has his day”(人都有得意的时候),“He is a lucky dog”( 他是一个幸运儿),“work like a dog”( 拼命工作),“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a lost sheep”(误入歧途的人),take a pig to flute(赶鸭子上架),“beat a dead horse”(徒劳)等等。例如,当人们说:“Jack is a black sheep in his class”。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这个例子的话,首先确立输入空间的联系。一个输入空间是一只黑羊站立在一群白羊中;另一个输入空间是杰克在班级中。类属空间即他们与他们的同类格格不入或者对对同类有影响。合成空间合成之后,可以很快理解为杰克在他们班是害群之马。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人们对概念整合理论有了进一步了解。概念整合理论对人们认知事物和分析隐喻有很大的帮助,丰富了人们认知图式,增强了人们对语言的理解,揭示了概念整合理论在动词汇隐喻映射方式,将隐喻研究推向另一认知深度。

参考文献:

[1]孙毅,陈朗.概念整合理论与概念隐喻观的系统性对比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

[2]房红梅,严世清.概念整合运作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9~12.

[3]黄华.试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

[4]舒舟.概念整合理论对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的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5]王勤玲.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5,(1).

4.论德语中的概念语法隐喻 篇四

关键词:概念语法隐喻;原型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

一、引言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隐喻被认为只是一种运用在诗歌中的修辞手段。Lakoff(莱考夫)与Johnson(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开始从传统的修辞学和语义学方向转入认知语言学方向。他们提出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把熟悉和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于抽象的概念范畴而形成的隐喻表征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

语法隐喻是发生在语法层面的隐喻现象,也是隐喻研究中的重要一支。这一概念是由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Halliday(韩礼德)在其著作《功能语法导论》(1985)中首先提出的,并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本文主要论述概念语法隐喻。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时常被人质疑缺乏对认知领域的关注。受隐喻学整体研究的认知转向影响,单纯从语言结构层面研究语法隐喻的说服力显然是不够的。王寅(2005)认为,从人类识解经验的机制这一方面来考察就不难发现,韩礼德的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识解观有极大的通约性和兼容性:两者都承认人类识解经验的灵活性、创造性,同样关注语言、思维和现实的关系。由于认知和隐喻的密切关系,从认知角度研究语法隐喻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国内外的概念隐喻研究及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隐喻研究较为完善,但从认知角度对语法隐喻现象的研究尚不够充分。国内德语界语法隐喻的研究基本为空白。本文将重点分析德语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包括及物性系统内各过程、词汇和句子语法层次的隐喻化现象。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语法隐喻

一般情况下,人们以一个常见的形式表达事物,即适合表达。同一语言过程可以有不同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除了这种适合表达外,还可能由于交际者不同的交际目的,使用其他表达方式,即隐喻表达。Halliday(1985)明确区分了这两个概念,将合乎自然地典型表达称作一致式(Kongruenz),其他表达称作隐喻式(Metaphorizit?t)。

语言的一大功能是表现人类活动经历的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表述(胡壮麟1996)。Halliday & Matthiessen的及物性理论把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经历分为六个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概念语法隐喻则被定义为及物系统中各种过程以及词汇语法层次之间的转移(Halliday & Matthiessen 2004)。近年来,随着语用范式转向和认知范式转向,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跳出了表面的结构,肯定了隐喻的深层内涵。从认识论层面讲,这种转换体现了人类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认知过程,不仅仅停留在传统句法学意义上的转换。从语用层面讲,是交际者为了一定的交际意图,为了表达超过字面意思之外的意义或是抒发某种情感而换一种说法。范文芳(2007)在总结国外学者语法隐喻观的基础上,指出应将语法隐喻视为语义复合体。当出现语法隐喻现象时,会伴随两种语法域范畴的语义结合,是体现在词汇语法层次上的表达复合语义选择结果的一个形式兼意义的变体。

但是,从系统功能层面无法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会在交际中产生这种语法的转移,因为以是否“典型”、是否“合乎自然”为标准,是与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息息相关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流中的主观性,这就需要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

三、从认知角度看概念语法隐喻

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关于范畴划分的理论,为语法隐喻从认知语义学视角的研究进一步提供了理论现实依据,有利于揭示语法隐喻的本质。原型是一类范畴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人们进行认知的参照点。Lakoff(1987)和Taylor(2002)的语言范畴理论为进一步讨论一致式和隐喻式的判断标准提供了新的可能。一致式与隐喻式并行存在,說明两者之间肯定有内在的联系——一种认知机制促使一致式向隐喻式转化。一致式是隐喻式的认知参照点,也就是认知原型,一致式的表达形式更具体,更熟悉,更接近对事物的描述。隐喻式是在一致式的基础上,通过语义范畴的扩展而产生的相对抽象和含有主观色彩的表达形式。按照原型理论的基本范式,一致式和隐喻式之间体现了一种范畴原型与边缘的关系。

说话者使用的常规表达就是语法隐喻中的一致式,也是该语法结构范畴内的原型用法,是较典型、较常见的。当常规表达无法满足交际意图时,说话者可以选择将已有的语法表达进行改变,比如将语法结构从一个语法域转移到另一个语法域进行使用,通过对这种语法结构的转域使用,即通过语法隐喻,来实现说话者的交际意图。隐喻式就是该语法结构范畴内的边缘用法,具有较高的主观化程度。

四、德语中的概念语法隐喻

1.及物性系统内各过程的隐喻化

Halliday(1985)认为,通过借助及物性系统,语言可以反映人类各种活动过程、过程的参与者以及与过程相关的环境因素。这里的一致式,是指通过用名词体现事件过程的参与者、用动词体现过程的动态,用形容词体描述事物的特征,用副词或介词词组说明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而隐喻式现象就是打破常规语法结构, 通过用名词体现过程、用名词体现特征等等方式,实现不同语法域之间的转移,形成概念语法隐喻现象。

请看以下例句:

1a) Wir erreichen den Gipfel an dem fünften Tag.

1b) Der fünfte Tag sieht uns auf dem Gipfel.

在上面这一例子中,1a)表现了一个物质过程,是一致式表达,即人们通常会采用的方式,与之相对的1a)是语法隐喻。该句的隐喻程度较复杂,1a)中的物质过程转化为1b)中的心理过程,与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因素都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本来是物质过程,被隐喻化为心理过程。1a)为概念语法隐喻表达,在活动过程、参与者、环境因素三个步骤的选择上与1a)都不相同。1a)的物质过程变成了1b)的心理过程;wir变为uns,由爬山这一动作的施为者变成了眼睛看到的现象;Der fünfte Tag则由时间状语转換成一个感知者。Der fünfte Tag 具有双重语义特性,它既体现参与,同时又体现环境因素,是将源语法域中的环境因素隐喻化为目标语法域中参与者的结果。一致式表达客观描述了一个物质过程及结果,而隐喻式除了表达这层事实义之外,还用拟人的修辞传达了一种主观情感,让人更加感受到说话者终于登顶的喜悦之情。一致式的表达形式更具体、更常用,一致式是该语法结构的认知原型,理解隐喻式要以一致式作为认知参照点。通过这一例子可以看出,系统功能语法与认知相结合的综合视角,可以很好地解释语法隐喻现象的机制和语用功能。

2.词汇语法层次的隐喻化

在词汇语法层次上也有概念隐喻化现象,本文将主要列举德语中的名词化、动词化现象。名词化是概念语法隐喻的常见形式,是指将过程(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式为动词)、事物特性(一致式为形容词)、逻辑关系(一致式为连词)经过隐喻化,不再是句中的过程或修饰成分,而是以名词或名词词组体现的参与者(朱永生,2006)。例如:

2a) Der Fahrer fuhr mit dem Bus sehr schnell den Berg hinunter, so dass die Bremsen versagten.

2b) Die schnelle Bergabfahrt des Fahrers verursachte Bremsversagen.

2a) 这个句子由两个小句组成,客观描述了两个过程,分别由动词fuhr和versagten提现驾驶和失灵的物质过程,其中三个参与者分别由名词der Fahrer, Bus和Bremsen,环境因素由sehr schnell来表示速度极快,连词so dass体现了因果关系的逻辑意义并引出结果。该句的表达与客观事实相符,属于常规的一致性表达。在这一源语法域的部分蕴涵投射到2b)中的目标语法域,使之赋予新的意义。2b)是2a)的语法隐喻表达。一致式中的三个参与者和环境因素都变成了名词词组die Bergabfahrt中的修饰成分,so dass体现的逻辑意义变成了过程本身,由动词verursachten体现,而原本的过程却通过名词化的使用变成了参与者。按照一致式的要求,过程应由动词体现。而在隐喻式中,通过用名词体现过程。在2b)这一隐喻式中,讲话者把过程当作事物来看待,达到说话者意图强调原因的效果。该句中隐喻式也是在一致式的基础上,通过语义范畴的扩展而产生的相对抽象和含有主观色彩的表达形式。

3.句子语法层次的隐喻化

被动态也可以看作语法隐喻现象。例如:

3a) Der Hausarzt untersuchte den Patienten.

3b) Der Patient wurde untersucht.

在上述例子中,3a)主动态描述了客观事实,即“医生诊断病人”这一事件,属于一致式表达。3b)的被动态是通过动作链的转移实现了隐喻化的表达。在主动态中,句子动作由家庭医生发起,将能量通过动词转移到病人身上,强调一个直线的过程。在被动态一句中,若不加括号内的补充,则句子强调一种病人已经被治疗的状态,是静止的。在源语法域中,全部蕴涵是“医生诊断病人”,而投射到目标语法域的只有部分蕴涵“诊断病人”,隐喻式中还结合了目标域的新义素“已经被诊断的状态”。可以看出,隐喻式的表达结合了两个语法域中的部分语义,具有较高的主观性,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weil,也有客观描述转移到主观认识的隐喻用法。如:

4a) Er ist nach Hause gegangen, weil er Kopfweh hatte.

4b) Er ist nach Hause gegang en, weil er hatte Kopfweh.

乍一看,似乎两个句子是同义句。其实不然,通过预设分析中的否定测试,分别否定上述两个句子,可以看出两者语义的区别(Keller 1995)。4a)是说明“他犯了头疼”是“他已经回家了”的原因,这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客观的事实,是weil的事实义用法,也是weil的原型用法。与之不同,4b)中的“他犯了头疼”不是“他已经回家了”的原因,而只是一种预设,不论前一句命题“他已经回家了”的真假,预设都是成立的。4b)在表达因果关系之外,还包含了说话人根据自己的判断而作出一种主观推测,即“我推测他已经回家了,因为我知道他犯了头疼”。因此隐喻式表达4b)中,伴随着语法域的转移,句子层面的隐喻式也是根据一致式演变而来的,weil在这里同时具备表示因果和表示推测的双重语义。

五、小结

本文虽然沿用了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分类和重要概念,但并未将重点放在句子的功能成分方面,而是结合了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中的相关内容,对德语中概念语法隐喻的几种常见形式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一致式用法和隐喻式用法的特点。文章得出的主要结论有,语法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体现了词汇语法层面上的转移;由于隐喻的本质决定了语法隐喻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从认知角度研究语法隐喻是可行的;按照原型理论的基本范式,一种认知机制促使一致式向隐喻式转化,它们之间体现了一种范畴原型与边缘的关系;与一致式相比,隐喻式表达的主观化程度较高,且结合源语法域和目标语法域的双重语义形成了体现说话者主观性的语义复合体。

参考文献:

[1]范文芳.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J].外语教学,2007(4):12-15.

[2]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88-94.

[3]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Press, 1985.

[5]Halliday, M.A.K. & C.M.LM Matthiessen: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ition)[M]. London: Edward Arnold Press, 2004.

[6]Keller, Rudi Zeichentheorie. Zu einer Theorie semiotischen Wissens[M]. Tübingen/Basel: Francke Verlag Tübingen und Basek, 1995.

5.隐喻的微观研究:俄语中心灵的本体概念隐喻分析 篇五

【关键词】会计英语 概念隐喻

一、引言

隐喻研究的传统观念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现象,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出了与传统隐喻观不同的隐喻认知观——概念隐喻。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人们以一事物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过程,是概念性的;而概念隐喻的核心内容也被阐释为人们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认知过程。目前学者们研究概念隐喻的语料大都来自文学作品中,也有少数来自特殊用途英语中,如物流英语,旅游英语等,但是对会计英语中出现的隐喻现象进行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实际上,概念隐喻不仅在会计英语中出现频繁,而且更具有独特性,使得意思在会计专业术语中的表达更加简练、紧凑、形象和易懂。

二、概念隐喻的构建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就是以一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征被映射到目标域。在隐喻构建过程中,两种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即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使人们在认知上产生了跨域联想,即用较为熟悉的事物的特征去理解、解释和表达相对陌生的事物。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最初创造和使用的词汇都是用来表示具体事物的。然而,当人们从这些具体概念中逐步获得抽象思维能力时,往往会借助这类词汇来表达较为抽象的概念。隐喻可以引发我们对各类事物之间结构的想像,支持这些结构的平台是意象图式。人们通过完型感知和意象获得对事物及其相互关系认知的能力,从而构建出意象图式。这些意象图式会为人类的抽象思维和推理形式提供理据。在会计英语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意向图式构建的概念隐喻。

1.资产是物体ASSET IS OBJECT。资产指的是任何公司、机构和个人拥有的任何具有商业或交换价值的东西,也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虽然资产有时可折换成现金,其概念仍是抽象的,定义也是模糊的。为了让大多数人清楚地理解“资产”,经济学家们的表达方式更倾向于把“资产”当成物体:(1)具有形状,分为tangible assets(有形资产)和intangible assets(无形资产);(2)具有存在形式,液态如current asset或liquid asset(流动资产),固态如fixed asset(固定资产);(3)具有天然与人造之分,natural assets(自然资产)和constructed assets(构建资产);(4)具有价值,fungible asset(可兑现资产);(5)可被消耗,wasting asset(递耗资产)。

2.账户有质量 ACCOUNT HAS QUALITY。账户作为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活动的一种形式,它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其基本功能是便于对各项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的变动数额进行分门别类和有条不紊地进行归集、汇总。因此,在描述账户时,会根据其“质量”来表达:(1)根据优劣程度,bad account或dead account(坏账、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2)根据可信度,doubtful account (呆账、可疑账户);(3)根据真实性,real account(实账户)和nominal account(虚账户);(4)根据持久性,temporary account(临时账户)permanent account(永久帐户)

3.资金是水FUND IS WATER。关于资金的定义很多,但就其共性而言,它是流通中价值的一种货币表现。资金的充裕与否,是一个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之一。而水是所有生物延续生命的必需品,所以视资金为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水符合人们的认知模式:(1)水可使物体浮起来,floating interest rate(浮动利率);(2)水有流向,interest rate floats up(利率上浮)和interest rate float downward(利率下行);(3)水的物理形态可变,frozen capital或blocked asset(冻结资金)、cash flow(现金流动)

三、结语

通过研究会计英语中概念隐喻的构建机制,解读概念隐喻在会计英语中的认知功能,然后运用这些研究结果对会计英语课进行教学设计,提出合理的课程安排和备课注意事项,可以帮助从事会计相关工作人员和会计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理论与操作,为他们提供新的学习、研究层面,从而进一步提升目前会计英语的教学水平,为我国的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全新的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Alexander,D.Financial Accounting:An International Introduction[M].London: FT Press,2004.

[2]Lakoff, 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Simon, J.Concept Mapping in a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Course[J].Accounting Education,2007(3).

[4]常勋,肖华.会计专业英语[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5]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孙鹏云.提高《会计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3).

[7](美)韦安特(Weygandt,J.J.)等著.财务会计(英文版·原书第5版)Financial Accounting[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关键词】概念隐喻 词汇教学

1概念隐喻与词汇教学

将概念隐喻运用到英语词汇习得和教学上,特别是一词多义词汇和习语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较容易掌握词汇的多个义项,并且了解英语习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从而养成用英语思维学习英语的习惯,丰富英语词汇知识,提高词汇能力。那么,如何将词汇教学与概念隐喻相结合来提高词汇教学质量?本文拟从概念隐喻在多义词和习语中的应用两方面进行讨论。

1.1概念隐喻与多义词

多义词是指同一个词具有多种义项。而这多种义项是从何而来的呢?从认知的角度讲,语言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而认知又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并且认知在本质上具有隐喻性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多义词而言,是将人类的不同体验认知赋予到了一个词汇上,这些体验并不是孤立无关的,相互之间存在着联系,所以这个词汇的多个义项之间在大脑中也就具有隐喻关联。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类认知对概念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现象是一个词汇有多个具有相互关联意义的语言现象,它的多种义项是通过人类所特有的认知方式如隐喻由该词的最基本意义也就是核心意义向其他意义衍生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行为的产物。这样不仅增加了词汇广度知识,更有利于词汇深度知识的积累,进一步提高了产出性词汇应用能力。

1.2概念隐喻与习语

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往往会出现看到一个短语,短语中的每一个单词的意思都知道,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时则不明白其意思。其实,这是在英语习语方面的知识匮乏造成。习语是组成英语的重要部分,要学好英语,对其习语的学习也至关重要。习语并非其各个组成单词的意义之和,它的语义之所以难以预测,是因为它往往借助一个概念去表达另一个概念。用概念隐喻的概念解释,是通过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来追求更清楚、形象的表达。比如说用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去表达抽象概念。相关学者提到过两个概念,凸显和隐藏。也就是说,在概念隐喻的映射过程中,源域的某些特性在目标域中会得到显现,而有些特征则会隐藏。我们为什么要在习语中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概念?因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是无止境的,而大脑中概念的储存是有限的,所以人脑的认知活动是在已有的记忆的基础上衍生的。随着人们对新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大脑会遵循节约原则,在记忆中搜寻已经存在的概念,结合新事物的特征,寻找与新事物有联系的已知事物,是他们发生关系,形成一個新的概念,这也就是新的概念隐喻的生成过程。在这个产生联系的过程中,新事物的主要特性被凸显,而与源域无关的特性则被隐藏。在教授习语时,老师可以最大可能的将概念隐喻与习语意义相结合,让学生借助隐喻思维来猜这一习语的意思,这样学生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扩散思维来习得习语。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又有助于提高对习语的应用能力。

2概念隐喻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国内将隐喻理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外语词汇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隐喻意识和隐喻能力对提高学生词汇学习效果是否有促进作用和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人预测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从认知隐喻角度讲解单词太过深奥,教学效果不会令人满意。另一方面,联系上下文语境,利用隐喻知识猜测、记忆和学习单词的效果已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得到论证;但脱离上下文语境,直接通过认知隐喻学习单词是否有效果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因此,本文进行了一项研究。参加该项研究的对象为长春工程学院12级两个非英语专业平行班的学生。一个班为实验组,含30人;另一个班为对照组,含30人。他们在人校后参加了一次英语水平测试,根据测试成绩两个班都属于同一水平。英语课的讲授由同一教师承担,教材是《大学体验英语》,教学进度相同。在实验授课之前,两个班的学生同样都参加了前测,目的在于确定两班学生的词汇水平是否相同。测试后得出了实验数据的结果,表明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两班学生的词汇水平相同。

根据实验的需要,本文制定了四个短时的有关概念隐喻的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在前测后开始,持续一学期的时间。教师每周在实验班日常授课时适当留出30分钟的时间穿插实施概念隐喻教学计划;而对照班则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补充讲解在概念隐喻教学计划中所涉及的词汇。一学期教学结束后两班再进行后测。后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20个句子,句中含有实验中讲解过的词汇,要求学生进行释义;而第二部分则包括20道选择题,句中斜体部分的词汇都未曾见过,要求学生选择最恰当的解释。后测结束后,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如何运用概念隐喻的及怎样解释数据分析中出现的状况,教师在两个班中分别进行了访谈。

通过SPSS分析了实验班和对照班两个班的后测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融人概念隐喻的知识较传统词汇学习方式而言更有助于学习者对词汇的记忆;2.在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中引入概念隐喻知识有助于学习者在词汇上的扩展能力。从访谈结果中得出结论,实验班中的多数学生在理解词汇的同时能充分利用自己了解的概念隐喻知识,运用认知映射来找出源域与目标域的对应,从而推断出词汇的涵义。因此,在大学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掌握隐喻知识;在日常学习中积累和构建概念隐喻思想并且养成隐喻思维的习惯。

3结语

概念隐喻理论为大学的词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老师通过分析和对比词汇所包含的概念隐喻,不但能使学生深入了解词汇的基本意义,同时能使词汇记忆更加有效和持久。此外还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的已知词汇推测词义。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挥概念隐喻理论的优势,将传统词汇教学方法与概念隐喻相结合让词汇学习更具系统性并且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赵荣静. 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D].信阳师范学院,2013.

上一篇:五六年级组数学教研活动下一篇:公务员报名个人简历怎么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