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科学家

2024-06-16

我心目中的科学家(精选15篇)

1.我心目中的科学家 篇一

心目中的科学家

自动化1206任星凝

20124321自强不息钱伟长,老骥伏枥恨更长。爱国爱民赤子心,坎坷一生历沧桑。学富五车冠中西,“三钱”国宝铸栋梁!“力学之父”西游去,求解方程到何方?时至今日我依然深深缅怀,缅怀我最敬佩的科学家,钱伟长。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毋庸赘言,钱伟长是科学巨擘,他的科学贡献必然彪炳史册,其实,钱伟长既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逝世前,他还担任上海大学校长,是世界上目前在位的最年长的大学校长。若采撷钱伟长在教育方面的一些片段,则颇为耐人寻味。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分数是这样的:中文100分,历史100分,物理5分,数学和化学共考了20分,而英语考了0分。显然,钱伟长是偏科的,偏得厉害,这样的学生今年能进入名校吗?实在不容乐观。最近大家都谈自主招生,怎么自主?招什么生?众说纷纭,其实,说一千道一万,要招就得找怪才、偏才,招真正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遗憾的是,审视此前喧嚣一时的校长推荐制,校长推荐的皆是全才,事实证明这些学生即便不推荐也能轻而易举地考上名校,这样的推荐还有什么意义呢?

更启人思索的是,钱伟长被清华大学历史系录取后,不久便是

9.18事变,为更好地救国救民,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慨然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然而现实是,他的物理只考了5分,这样的成绩能转系成功吗?放在今天,同样不可能。然而,钱伟长经过软磨硬泡居然转系成功,钱伟长没有辜负物理系主任对他的信任,据钱伟长称:“后来,我在物理系待了四年,我物理学得很好,变成全班最好的学生。”

毕业时,钱伟长能成为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并不偶然,这与他一以贯之的好学与勤奋分不开。钱伟长曾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口头禅:“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试问,在今天还有多少人能像钱老一样活到老、学到老?钱伟长在自身修为上令人钦佩,他在任大学校长上同样令人高山仰止。最近,一些大学校长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广受舆论好评,比如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其实钱伟长校长同样值得关注。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时,钱伟长就撰文对当时清华大学照搬苏联模式的教学思想提出批评意见,应该说这有着可贵的先见之明,更有着深远的现实价值,时至今日,我国高校一些屡难祛除的体制性弊端,就与当初高校普遍照搬苏联模式有关,如果当时他的意见被采纳,该有多好。

1983年,钱伟长履任上海工业大学(后来,上海工大和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和原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成新的上海大学),一个细节是,钱伟长不拿工资,据称也没有房子,这放在今天似乎同样很难想象。当然,作为教育家的钱伟长,在担任上海大学校长期间以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人瞩目,比如,拆除“四道

墙”——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拆“墙”的意义毋庸赘言,这种改革家的魄力放在大学校长中,显得弥足珍贵。再比如实行“三制”,即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这项改革可谓引时代之先。此外,钱伟长提出,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这话放在今天同样闪烁着积极的现实价值。

“赤子之心”正是对他一生的完美写照。爱国,勤奋,正直,这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缺少的品质,身处浮华的世界里,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国家需要我们,社会需要我们。

2.我心目中的科学家 篇二

一、精彩的教学设计:好课之基石

人们常说, 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决定教学效果。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三者之间, 教学设计居其间,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体现了执教者的教学理念, 又侧面反映了教学的效果。那么,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呢?

首先, 在教学设计上努力实现由线条式的教学设计向框架式的教学设计的转变。线条式的教学设计, 教师忠实于教案, 不敢越雷池半步 (如:在教学板书中预设了某个词语, 就非得板书这个词语不可, 哪怕换个同义词也不行) , 抢时间, 赶教案, 回避生成,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成了忠实的听众;框架式的教学设计 (犹如框架式的房子, 在主体框架不变的情况下, 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随心所欲地装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较大的时空, 积极促进生成, 课堂生机盎然, 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

其次, 注重按单元组, 围绕一个目标或一个重点进行教学设计。比如, 我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六个单元组时, 围绕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重点进行教学设计:教第一课《小松鼠找花生》时, 我着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来解决课后的一个问题;教第二课《雪地里的小画家》时, 课前, 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让学生解决;教第三课《借生日》时, 我布置学生课前提出一个问题, 并寻找答案, 在课堂上向老师挑战;教第四课《雪孩子》时, 我告诉学生, 老师将为你们提出一个问题, 你们猜猜看, 会是什么问题, 可以怎样解决, 比一比, 看谁猜得对, 看谁答得好;教第五课《小熊住山洞》时, 我让学生自提问题, 自找答案, 比一比谁提出的问题多, 谁解决的问题多。这样的教学设计, 目标明确,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逐步训练直至形成能力, 效果非常显著, “与打一枪, 换一炮, 无的放矢”的训练不可同日而语。

二、高效的朗读指导:好课之精气

语文是学生读会的, 不是教师讲会的。只有教师滔滔不绝, 没有书声琅琅的语文课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语文教学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从这些语文名师的话语中不难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何引导学生朗读呢?

首先, 要准确定位, 不错位。我听过不少语文课, 发现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几乎没什么区别。其实, 朗读的目标要求在各个学段是不同的:第一学段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粗略地看, 这三个表达几乎是一样的, 但仔细地看, 它们的表达还是有细微差别的, 正是这种表达上的细微差别, 让我们明确了不同学段朗读要求上的差别:第一学段是“学习用”, 要求较低, 它强调的是在老师的指导、示范下去用普通话朗读, 它强调了学习的过程。 (这个学段,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一般而言, 教师的指导和示范必须双管齐下) 第二学段是“用”, 它强调的是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实践的过程, 并要求形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 (这个学段,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教师可以适当“偷懒”, 腾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自我练习, 在学生读不好时再加以指导或示范。) 第三学段是“能用”, 它强调的是能力上的达成度, 具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 (这个学段, 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朗读能力, 在朗读指导上, 教师应激流勇退, 大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 导在关键处、难读处。)

其次, 要保证朗读的时间。在课堂上, 常有教师先让一名学生朗读文本, 再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最后让一名同学再次朗读文本, 这样的朗读指导, 犹如山间竹笋, 头重脚轻腹中空;有的教师刚说完请同学们自我练习朗读, 旋即请同学来读, 这样的读, 学生难以入情入境, 犹如空中楼阁, 不堪一击。那么, 怎样读才算读到家了呢?我认为, 要读得文通字顺, 要读得朗朗上口, 要读得熟记佳句, 要读得自我陶醉, 要读得自能生疑。

三、真切的人文关怀:好课之灵魂

俗话说:“恶语伤人六月寒, 良言一句三冬暖。”人文的阳光如何普照学生的心灵?在由福建教育杂志社主办的首届英才杯“智慧、互动、成长”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大赛上, 广东名师孙建锋为我们做了铿锵有力的回答。记得孙老师在执教《那深情的一跪》时, 在初读课文环节, 分别请了九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孙老师的评价语有:1.你读得有声有色;2.你读得悦耳, 我们听得舒服, 像闽江水一样甜;3.你读得不错, 很流畅;4.有点紧张, 这不怪你, 这么多人听课, 老师也挺紧张的; (当一位学生读得不大好时, 孙老师这样说。) 只读错了一个字, 仍不能怪你, 是因为教材上的字迹印刷得太模糊了; (当刚才读得不大好的学生再次读错时, 孙老师这样说。) 你进步真快 (当刚才读得不大好的学生终于读正确了, 孙老师这样说。) 5.你真是好样的!6.你真厉害, 不会的学会了, 读不准的读准了, 还当了一回小老师, 我得拜你为师; (当另一位学生把一个生字读错时, 孙老师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再引导读带生字的词、句, 最后请全班同学跟读后, 孙老师这样说。) 7.你在专心致志、用心地读;8.你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9.你预习得很认真。从上述评价中,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孙老师让每位学生体体面面地站起来, 又让每位学生体体面面地坐下来的爱生情怀。

四、十足的学科特征:好课之本源

3.科学家心目中的“外星生命” 篇三

此后,关于USO报道时有所闻,据目击者称,不明潜水物行动迅捷,下潜深度远远超过现有的潜艇,它的出现往往且会导致附近的舰船和陆地上各种电子设备如雷达、声呐、无线电失灵,这一特点和UFO相同。但是,说到底,USO究竟是什么东西?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所有的判断多半是一种猜测,一些人认为USO是一种大气现象引起的幻影,如同海市蜃楼;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外星生命的运载工具,甚至认为在海洋深处有外星人的基地。

外星生命是否存在,这个问题至今主要是科幻小说家头脑里的产物,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估计也不会有公认的答案。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家对此进行思考,或者悄悄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我这样讲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点根据的。

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1916~2004)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发表的访谈录中,曾经披露了他对外星生命的关注。这篇题为《生命的种子》的访谈录,最早刊登在美国的科普刊物《OMN》的“大师访谈”专栏,由戴维·洛维克采访完成。

弗朗西斯·克里克是生物学界享有盛誉的一代大师,他因与詹姆斯·沃森合作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解开了遗传基因的密码,共同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题为《生命的种子》的访谈录,一开始便是围绕DNA发现的过程,以及新分子生物学的前景而展开的。接下来的话题转移到克里克的一本著作《生命的本质》,这是最令人感兴趣的,

问:是什么原因使您认为地球生命是由另一个星球上的生物送过来的?

克里克:我第一次有这种想法是在1971年,在前苏联召开的一个会议上。这个会议是由美、苏科学院共同主办的,讨论的主题是与外太空生物联系的计划。我们在会议中讨论到一个观念,大意是说遗传密码的统一性使生命的发展过程似乎出现了瓶颈现象。此外,我还了解到宇宙的历史已足以让生命演化过两次;也就是说,在太阳系和地球形成之初或之前,宇宙可能已出现过有能力发射火箭的高度文明。所以当时我和索尔克研究中心的一位同事莱斯利·奥格尔共同提出了“有意的播种”理论。

问:那些播种生命的“星际农夫”是用什么方法把他们的“种子”散播到未经开发却有萌生能力的行星上呢?

克里克:要是把基础物理理论考虑进去的话,我基本上是排除光速或超光速太空飞行的可能性的。我想应该是用火箭以1%光速的速度飞行了好几千年才比较可能。因为这种速度比较合理,也才可能让它们在不到一万年之间,把宇宙间具有足以支持生命条件的恒星系统都一网打尽。

此外,克里克还谈了几个非常重要的观点:(1)外星人使用类似基因分离技术,制造出适合在目标星球上生存的细菌种类;(2)外星人送到地球上繁殖的生命可能是细菌或酵母菌,后者的可能性大于前者;(3)外星人若访问地球,不会完全是善意的;(4)外星人的长相,与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是不同的;(5)人类若无法确定地球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存在的地方,将会非常危险,因为随时可能遭到外来的侵袭。为了自保,也有必要研究是否存在外星生命。

克里克的这番话,在某些人看来,给它扣上“伪科学”的帽子最合适不过,或者指斥为科幻作家的野狐禅。其实,这位科学大师的谈话是非常严肃的。他和索尔克研究中心的莱斯利·奥格尔共同提出“有意的播种”理论,虽然目前仅仅是一种科学假说,却是建立在生命的本质即遗传基因的密码基础上的。

在解开地球生命的密码之后,进而从大宇宙的尺度,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这正是克里克和索尔克研究中心的莱斯利·奥格尔研究的深度。这是超前的研究课题,也是超越时代的探索,他进而指出:“最耐人寻味的一点是,我们可能会发现1000~2000年后我们也是如法炮制,在从事播种生命的工作。”可见克里克对这一探索的前景充满自信。

众所周知,地外文明和外星人,以及地球文明与地外文明的接触,一直是科幻小说长盛不衰的题材。

有关外星人题材的科幻作品,无论是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尽管受到读者和观众的青睐,同时也因为它的科学依据不足而遭到质疑,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胡思乱想。

正是如此,克里克的访谈录《生命的种子》所透露的一些大胆的想法,不仅为科幻小说有关地外文明和外星人的题材,提供了权威的科学依据和哲学思考,同时也深刻地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促使科学家对于宇宙奥秘和大千世界的思考更加深化,更加富有创意。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科学家的使命不是重复前人的知识积累,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去突破,推翻,创新,从而实现科学的发现。

正是如此,以人类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不过200来年的历史,面对迄今已46亿年的地球历史和宇宙大爆炸已150多亿年的现实,任何时候都不能轻率地认为人类掌握了终极真理,更不能对一切未解的自然之谜采取简单的否定。要做到这一点,科学家必须不断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幻想。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历史证明,大胆地想象,小心地求证,是科学家最宝贵的品质。

4.我心目中的春 篇四

每个人都在复述着这本日记的内容。只有那些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为人民服务的人,才会是是这本日记的主角。而那些整天糊糊涂涂过日,整天为所欲为危害社会的热,则是这本日记的配角甚至是跑龙套。

这本春的日记,记下了不好美好的事物,也有记下不少恶习。而做这些恶习的人是那些愚昧无知的人。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都被这本日记所记下来了。当他们的子孙看见了他们又反应呢?我猜,他们的子孙一定会觉得十分羞愧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发生不少灾难,这些灾难也被记下了。让人们以后可以去避免那些灾难。

并不是每一按都只是悲剧,也有喜剧。有的人结婚,有的全家团聚,都得得到功名利禄。这些都是记在最前面。

在这个社会生,也有不少默默地为社会付出,不求什么功禄。但是他们的付出都记在这本春的日记

5.我心目中的春 篇五

春回大地,使一切都有了生命,不再那么冰冷,不再那么的冷漠无情。从小到大,我一直向往着一种春天,一种生活。在那里,有一片神奇的原始森林,她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属于自己的季节。我最爱的那个角落便是春。

我最爱的颜色是绿色。起初喜欢它是因为它对眼睛好,能保护眼睛。可是渐渐的我发现我是真的喜欢上了它。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希望,象征着我们又再次回到了春姐姐的怀抱。绿色是一切万物的根源,没有了绿色,世界将毫无生机。因此我爱绿色,也爱充满绿色,象征生命的春。

在我心目中,春天应该是被绿色充斥着,被五颜六色的花儿镶嵌着。鸟儿漫天飞舞,我想,即使是被鸟屎砸中,也会露出幸福的笑容!春天也应该是孩子们最活泼的时节。告别了寒冷的严冬,终于迎来温暖的春。孩子们成群结队的去嬉戏,玩耍――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爬树,掏鸟蛋,无所不会。家里的劳动者们也开始工作了,妈妈在家里洗衣,做饭,织布,纺纱,爸爸则在田间辛勤的劳作,累了就去树荫下歇一歇,渴了就喝一碗妈妈熬制的凉茶,饿了就坐在树下吃着妈妈烹饪的爱心便当,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幸福。

日落西山,妈妈牵着归来的孩儿去田头迎接劳作一整天的爸爸。在夕阳的映照下,三个长长的影子在一起嬉戏,打闹。那一刻,一切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都显的那样渺小,那样的不重要。

在春天撒下幸福的种子,再静静的等待着秋天的丰收。

可是现如今,哪里还会被绿色充斥着,孩子们哪里还会去嬉戏。谁不是整日对着,抱着ipad。随着绿色的日渐消失,人们的病症也越来越多: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

6.我心目中的英雄 篇六

严店中心校六(2)班郑雅

他,生命虽然只有短暂的22年,但他做的好事却数不清;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向他学习;他,做的好事太多太多,但从未留过姓名。

他,就是雷锋。

雷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不到7岁就成了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深知:是共产党、毛主席给了他幸福的生活,送他上学,培养他成长。因此,他怀着对共产党的无限深情,党指向哪里他就战斗到哪里。

他是人民的好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为人民做的好事数不胜数。在雷锋身上,有着勤俭节约的精神,有着助人为乐的品质。他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雷锋平时舍不得喝一杯汽水,却在某地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时,将平时积攒的200元全部捐献出来;大嫂的车票丢了,他就用自己的津贴去买;下雨了,碰到抱孩子的大嫂,他帮着抱,并把雨衣脱给孩子穿,还把干粮给孩子吃;每逢节假日,别人休息的时候,他总是到车站打扫卫生,帮客人倒水;战友的棉裤破了,他总是悄悄地补好„„他常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雷锋是我心中的英雄,是我崇拜的偶像。我是新时代的少年,是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更应该向雷锋学习。就像老师常常教育我们那样:做好事要从小事做起,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7.我心目中的语文高效课堂 篇七

关键词:师生关系,课堂讨论,知识超市,高效课堂

在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中, 课堂教授效率成为关键词, 许多老师在一线教学中总结和积累自身教学经验, 并结合教学实际, 慢慢实现了从传统的“填鸭式”的低效甚至是负效课堂到有效课堂的转变, 但有效课堂并不是教学水平的终点, 如何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 通过教学安排、师生互动达到高效课堂, 才是教师努力的方向。所谓高效课堂, 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 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本文中, 笔者将结合一线初中语文教学的体验, 浅谈一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打造一堂高效的语文课, 基础是什么呢?答案是在课堂之外, 语文科任老师能否与学生先建立起和谐的良好互动关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且有良好的语言沟通环境, 在与学生交流互动中有着比别的学科更多的优势。研究表明, 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越好, 师生之间课内外的互动越多, 越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老师与学生都同属自然人, 在一种交流双方平等和谐的沟通环境中, 教师作为传播者, 学生作为受传者, 彼此之间才能做到高效传播, 积极反馈, 良性互动循环, 才能奠定一堂高效语文课的基石。

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这种高效良好的传播氛围呢?首先,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笔者认为自己要有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职业归属感, 端正职业态度, 真正做到爱岗爱生, 在具体教学中凝聚职业自豪感。但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中, 却要抛开教师的职业光环, 主动与学生交流、讨论。在日常教学中, 作为语文科任教师, 笔者并没有与学生强调自身的教师身份, 但学生却能自发地保持和笔者“亦师亦友”的良好互动关系, 每堂课教学过程中, 秩序井然。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如果一个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主观的反感心理, 包括一些成见或不良的刻板印象, 出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障碍, 那么学生会被对老师的抵触心理延伸到其承担的这门课程上, 这种情况往往导致学生出现传统说法的“偏科”现象, 更不要说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所以笔者认为, 在打造高效课堂之前, 老师要先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 与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关心和理解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 课堂讨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只有师生关系融洽, 才能实现大胆求索、小心论证, 最终实现高效的课堂知识交互。

二、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措施

完备的课前备课是一堂教学课的核心和灵魂, 在教学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备课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 对保证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因而, 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前准备工作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措施。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将每节课的知识点用“知识超市”这个关键词来给学生形容。超市, 是自主选购的场所, 有着高度的互动选择性和自主性。通过课堂前大量的备课, 在每节课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 进行知识量的拓展, 方便各个层次的学生按照自身的学习能力来进行交流和学习。知识超市教学法体现的是对“学生”和“学习”的尊重性、选择权、自主性, 同时要求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义性, 知识超市的题中之义正好符合高效课堂理论中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教学模式。但所有的模式离不开教师课堂前的准备, 这种准备工作, 包括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的明确安排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量储备等。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恰当的环节设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高效的教学, 既要重视学生当下的知识学习, 又要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知识, 因此, 在授课过程中, 应该预先设计适当的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在“知识超市”中的“挑选欲”和“购买欲”,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精神。

首先,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 将下节课要学习的导学内容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在下节课前, 就通过自学文章、查阅作者背景资料以及其他相关作品, 与所在小组同学讨论的方式把下节课内容先熟悉一遍, 确保带着需求进“知识超市”, 并能在超市中保证挑选到“基本生活用品”的同时, 还有有目的性地取到更多的产品。

其次, 在正式上课前的几分钟, 随机抽取部分学生的课前准备资料查看, 了解学生预先实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 随时机动调整原来的教学计划。如果大部分学生已经预先了解过作者的文风、写作特点等等相关知识, 那么可以安排进行更加深入的小组讨论。

第三, 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 在老师引导下的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的方式多种多样, 以口头交流为主, 如个体发言、同桌之间互相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观点区别辩论等多种方式。老师在这个过程中, 用一个平等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讨论。

笔者认为, 课堂高效的真正关键点, 很重要的就是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 只有学生会学、肯学, 才能减少对老师甚至是“课堂”本身的绝对依赖, 突破老师的专业水平、兴趣爱好等个人因素对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条条款款的限定和学生个性及自学能力的抑制。

以上就是笔者对如何上好一堂高效课的一些看法。高效课堂是个新概念, 也是新课改以来, 对素质教育和课程科学化改革的最有力的尝试。高效课堂和新课改主张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不谋而合, 所对应的核心是学生主体, 对高效课堂的最实际的理解是“学生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中心”, “学生是高效课堂的建设者和最终受益者”, 但在建设高效课堂的过程中, 同时也是老师进行继续教育, 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学科能力以及教学能力的过程。总之, 只有有利于学生的当前和终身发展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当今的教育科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于“课程改革”和“高效课堂”为关键词的讨论在当今教育界成为潮流。但作为一线的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 切身感慨的是教学的过程缺失的不是理论、理念, 而恰恰是思想、观念, 方法、操作。让好的理念落地化为实际运用, 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行为才能让理念有用武之地, 并显现出理论的价值, 因此, 在讨论各种“高效课堂”的内涵的同时, 一定要秉承边行动边研究边实践的风格, 让一切的实践“实事求是”。所谓的“高效课堂”的建设才能从云端到地面, 从象牙塔中推广普及开来。

参考文献

8.我心目中的春 篇八

我心目中的春,总是轻柔温暖的。春风是春姑娘那碧绿的纱裙,轻轻地掠过天空,使人感到惬意。春风总是那么温柔地对待世界万物——她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那些因冬寒而掉光叶子的树木,施展起神奇的魔法,树木都在她的温柔攻势下,抽出如婴儿般的、小小的嫩芽。再看看鸟儿们吧,它们听说春姑娘回来了,便迫不及待地飞出巢来,在晴朗的天空下沐浴着和熙的春风,温暖的感觉让它们不禁争相高歌一曲。这便是轻柔而温暖的春了。

我心目中的春,总是浪漫多情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是有灵性的,当它知道万物都在呼唤它时,便随着春姑娘的脚步一起来到大地上。“春雨贵如油。”它细如牛毛,亮如银针,密密斜斜地织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滋润着世间万物。春雨是浪漫的吧?瞧!它正在花儿的耳边私语,不然花朵们也不会都羞红了脸,还散发出阵阵迷人的芳香。春雨又是多情的吧?清晨,漫步在山林里,细雨不动声色地飘在头上、肩上,给人镀上了一层银边;空气中充斥着滢滢的水汽,周围朦胧一片。我想,只有多情者才能制造出这种氛围吧?这便是浪漫多情的春了。

我心目中的春,总是朝气蓬勃的。小草破土而出,伸了伸腰,终于苏醒了。它们嫩生生、绿油油的,肥厚的叶片像一个个刚出生的胖娃娃。池塘边的柳树,抽出了黄绿的柳丝,远望像是系上了一簇簇花瓣。枝条随风飘动,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展示她那纤细的腰肢与美丽的舞姿,又像对着镜子似的水塘梳理秀丽的长发。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蝴蝶在花丛中起舞,它们是在比美吗?燕子们回来了,它们身穿燕尾服,匆匆地飞来飞去,建造着巢穴……这一幕幕场景,无不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这便是洋溢着蓬勃朝气的春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心目中的春是这样美好,愿生活如春天一样。

(指导教师:陈达家)

点评:

第一人称的写法,使得“春日说春”的效果达到最佳。文章中心明确,条理清晰。在写景上,作者围绕轻柔温暖、浪漫多情、朝气蓬勃三点展开,很好地呈现了春的独特之处;在抒情上,作者语言清逸婉丽,优美动人。

9.我心目中的校园 篇九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六年前,我告别象牙塔,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了北京。在这片充满浓郁文化氛围的城市中,我将目光投向了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北京市委党校,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每当漫步于树木葱郁的林荫小道上,我都会被这静谧而美丽的校园深的吸引……

我们的校园是美丽的。春日里幽香袭人的玉兰花、夏日里盈盈勃发的绿草地、秋日里硕果累累的柿子树,尤其是冬日里暖阳穿过树林,与平静祥和的传教士墓地上的白雪相互辉映,霎时增添了几分肃穆。然而最吸引我的还是每年大考的那段日子,古朴宁静的校园一下热闹起来。在鹅卵石铺就的小径上、在清凉幽静的长廊里,无处不留下考生的身影,给党校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我们的校园是和谐的。每当享受教室窗外令人沉醉的风景,感受到的不仅是给人以美的陶冶,还有那智慧的启迪,这优美的环境浸透着每个师生的汗水、凝聚着每个师生的智慧;看着一幅幅醒目的优秀师生照片、一篇篇精心挑选的佳作都融入到我们的校园,心灵的自豪感激发了我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以及由此感受到的希望和力量。我爱和谐的校园,不仅因为她的外表美,更因为她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党校处处为学生创造展现特长的舞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总是以微妙的方式进入我们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就这样,和谐的校园、良好的学风和校风默默的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社会英才。

我们的校园是人性化的。在这个高楼大厦林立、广场大

路遍布的城市里,冷冰冰的现代化建筑总是让人忘而生畏。然而,党校围墙里面的世界依然守着那份安宁恬淡。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的齐全和便利,为学员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校团委和工会合同工分会的成立,以及给合同工举办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切实提高了合同工的综合素质和坚定了合同工完成工作的信心;我们还有平易近人的领导、学识渊博的老师以及亲密无间的同事。这些都无时不刻的给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北京市委党校,一幅流动、绚丽的画卷,一座温馨、恬淡的家园,你的美丽不仅印照在我的双眸中,更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你让我们的青春在这里闪光,让我们年轻的血液在这里流淌。我为我能在这美丽和谐的学校内工作感到欣慰和自豪,我深深的爱这个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10.我心目中的鲁迅。。。 篇十

从17课《少年闰土》中,我知道了鲁迅爱憎分明,憎恶旧社会的阴暗,他向往农村生活。从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我知道了鲁迅先生关心下一代青年人,他很幽默乐观风趣,他乐于助人,倾囊相助。我觉得这一点值得赞赏,我在生活中遇到这种事情时,我会向鲁迅学习这种精神。他关心女佣,对人平易近人,他在我心目中那么高大。从19课《一面》中,他忧国忧民,对作者十分地好,从20课《有的人》中,我得知了鲁迅为人民做牛马,愿做野草,甘为他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学习了这一单元,我深深的了解他的为人。他一生为人类作出贡献,这是我敬佩不已。他忧国忧民,心里装得全是人民。见到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民,他倾囊相助,给予关心。他憎恶旧社会,以笔为武器用精神的力量唤醒沉醉的国人,来反抗敌人,迎来胜利,对国家作出很大的贡献。轰轰烈烈的大事,鲁迅曾做过,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不例外:经常遇到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受伤了,鲁迅会细心地帮他包扎,还会给一些钱。虽然微不足道、小恩小惠的事,可受到了鲁迅的帮助的人呢,会记他大恩大德的,他为人类做过的事,我们只能忘怀呢?鲁迅虽然辞世了,但他虽死犹生,他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鲁迅,对于我不再陌生的字眼,鲁迅,一个忧国忧民,平易近人、豁然开朗、关心热爱劳动人民,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他,他在我心中是那么的高大,鲁迅,我对他总是很好奇,他怎么这么出名出名呢?到六年级时,我才真正知道他,他一生以笔为武器,奋斗了一生,他珍惜时间,他所有精神都激励我前进,他的乐观精神让我知道不能放弃心中怀着的信念;他的惜时精神精神让我知道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他的读书精神让我知道只有刻苦努力学习,才有成就,让我们学习他所有精神,朝着我们的美好梦想奋斗吧!

11.我心目中的师表 篇十一

我梦见,我梦见孔孔子端坐于草席,侍立两旁的有贵族弟子、平民、下人。这位圣人一把扯住我的衣袖,道:“缘何‘因材施教’成了‘因财施教’?”

我梦见,我梦见韩愈奋笔疾书《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八个大字龙飞凤舞。猛然抬头逼问:“为何小学而大遗?”

我梦见,我梦见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滔滔不绝地讲学。这位理学大师怅然责问:“学问思辩未具,何以为师?”

我梦见,我还梦见……

我赧然,我羞愧,我无语……

教育的先行者啊,时代在飞速地发展,长袍马褂早已换成西装革履,现代的教师又怎能还是头戴方巾,口念“之乎者也”?

然而我心中神圣的老师啊,你在哪里?你又是怎样的一幅尊容?千万里,我不辞辛苦地寻找着你。

恍惚中,我看见你轻盈地向我走来。

原来你可以不美丽,你可以不潇洒,但你却那样令人肃然起敬。

你有一腔献身教育的热血。清贫孤寂吓不倒你,荣华富贵吸引不了你。金钱的力量在你的面前是那样苍白无力,“诲人不倦”是你最真的写照。

你有一颗高尚的心灵。惟其如此,贫的、富的,丑的、俊的,愚笨的、聪明的,在你眼里没有区别,“两全”方针才得以实施;惟其如此,拜金主义的大潮也不能将“材”冲换成“财”,孔圣人才能含笑“有教无类”没有失传;惟其如此,你才能以你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你的心是一颗博爱的心,一颗平等的心,一颗爱生如子的心。

你有一个聪慧的头脑。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才不至于误人子弟;你不光会琴棋书画,还学电脑、学外语、学演讲,不耻下问,精益求精,才不至于被飞驰的时代列车甩下而羞以为师;你“提要钩玄”“细大不涓”,不仅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你教的学生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你与时代同步。不,你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你是一本书,一本睿智的书,你为学生打开一片天空,他们在你的启迪中踏实地做人;

你是一座桥,一座通向知识彼岸的桥,你为学生开辟了一条路,他们在你的指引下快乐地学习;

你是一棵树,一棵智慧的树,你为学生洒下一片绿荫,他们在你的怀抱里健康地成长!

原来你是如此的平凡而又伟大。看清楚了你,我激动不已,你并不遥远,你就在我身边!

昨夜,我又做了个梦。

我梦见,我梦见你和孔子、韩愈、朱熹并肩而立,微笑着向我招手;

我梦见,我梦见自己不顾一切地奔向你,愿和你融为一体!

12.我心目中的科学家 篇十二

一、在苦难中显示出的乐观与坚韧

《许三观卖血记》的时间跨度为半个多世纪, 中间经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全民大炼钢、文化大革命, 这个家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风雨飘摇, 然而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最后的结局可以说是大团圆式的, 这个家庭之所以能在这么多的苦难中挺过来, 主要就是靠许三观在关键时刻卖血换来的三十五块钱。血被视为生命的精华, 卖血就等于卖命, 但许三观一次又一次地出卖自己的生命, 换来的是全家人的命, 是什么一种力量支撑着他去一次次地卖血?是对生活的希望, 是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许三观是生活在底层的最贫穷的农民, 辛辛苦苦一年的收入还不如卖一次血挣得多, 人的劳动力是何等的低廉!人们靠着一次次地卖血来盖起了房子, 娶到了老婆, 许三观就是在一次没有任何目的卖血中娶到了他的老婆——许玉兰。卖血没有给他造成任何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反而因为卖血而让生活变得更好。“你们看我, 卖了血身体弱了吗?没有。为什么?老天爷奖我的, 我就是天天卖血, 我也死不了, 我身上的血就是一棵摇钱树。”他的这种乐观态度有点扭曲, 是有点盲目的乐观的。在大饥荒的年代, 在全家人喝了五十六天的玉米稀粥时, 他用嘴给全家人做了一顿丰盛的大餐。儿子要吃红烧肉, 他给他们做了香喷喷的红烧肉, 给许玉兰做了她爱吃的鱼, 还撒上了香粉, 给他自己做了每次卖血之后吃的炒猪肝, 平时是不舍得吃炒猪肝, 喝黄酒的, 但这次他也给自己破费了, 也许是因为他潜意识里知道根本就吃不上, 所以他才这么大方的吧。他的这种乐观让我们似乎看到了阿Q式的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但与阿Q本质不同的是他的这种乐观能让全家人撑过去, 活下去。许三观的这种近乎儿童天真的乐观, 让他平平安安的度过了一生。

许三观的一生经历了十二次卖血, 即使是在最后他每隔三四天就卖一次血, 他都没有死去, 我们不禁要惊叹他生命的坚韧。然而, 支撑着他如此坚韧地承受这么多的苦难的是“家”。“家”这个概念在许三观心中十分重要, 一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 他曾经因为这个原因, 只给一乐五角钱让他去买红薯, 而他带着二乐、三乐和许玉兰去吃一块七一碗的面条。然而也是因为“家”, 他最终也带着一乐去吃了一碗面条, 因为他已经把一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在一乐得了肺病在上海住院时, 他一路经过林浦、百里、松林、黄店、长宁等地方卖血, 为的是凑齐给一乐治病的钱, 好在当他到达上海时, 一乐的病情已经好转了, 这也是对他的回报。许三观一次次地卖血维持了这个家, 家的温馨也给了他心灵上的慰藉。在何小勇死后, 陈先生要他的儿子一乐给他喊魂, 一乐坐在屋顶上不哭也不叫, 因为他认为何小勇不是他爹, 许三观才是他爹, 最终是许三观亲自让一乐喊, 一乐才勉强叫了两声, 然后, 许三观拿了刀子在脸上划出个口子, 说:“你们中间再有谁说一乐不是我的亲生儿子, 我就和谁动刀子”, 自此以后, 一乐就成了他的亲生儿子。无血缘的冰冷被温情所融化, 为了这个家, 许三观坚强地活下来了。

二、温情的人道主义情怀

人道主义是一种从人性、人道的立场出发, 以善和爱为核心, 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尊严价值, 核心是自由、平等、博爱、宽容、同情。余华是人类命运的关注者, 用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怀在苦难中对生命的救赎, “回到现实的底层, 回到生命的存在, 回到悲悯的情怀, 这是余华90年代初期创作的一个重要转变。”《活着》中的福贵在无可反抗, 反抗也没有意义的极端残酷的处境中, 关爱生命, 保全生命, 在苦难中隐忍的活着, 这就是最人道的, 最终福贵靠着那种豁达的心境, 战胜了宿命。而《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身上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则更多的是同情和宽容, 但又超越了普遍的同情, 在同情的基础上表现出了人性的力量和生命存在的意义。许三观一次次地卖血使家人最终活下来了, 十二次的卖血就有十次是为了家人, 没有一次是纯粹为了自己的。作者用“卖血来丈量苦难的长度、强度, 以此考量许三观承受苦难、抗争苦难的力度。”

许三观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贫农, 身上有着浓厚的传统伦理思想, 但在他身上又的这种伦理思想最终又被家的温存给战胜了。一乐不是他的儿子, 他也曾因为这个原因对一乐有着憎恶的表现, 但十几年的养育, 十几年的亲情, 是一乐的亲爹何小勇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的。许三观对何小勇无疑是深恶痛绝的, 自己懊悔帮他白白养了十几年的儿子, 当何小勇出了车祸, 躺在医院不省人事时, 许三观在高兴, 认为这是报应。但当何小勇有一线生机时, 他最终良心和同情战胜了他所谓的“恨”, 毅然决定让一乐给何小勇喊魂。“一乐, 做人要有良心, 我养了你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面我打过你, 骂过你, 你不要记在心上, 我都是为你好, ”“一乐, 何小勇是你亲爹, 陈先生说只有你才能救何小勇, ”“一乐, 何小勇以前对不起我们, 这是以前的事情了, 我们就不要再记在心里了, 现在何小勇性命难保, 救命要紧”, “一乐, 记住我今天说过的话, 做人要有良心, 我也不要你以后报答我什么, 只要我老了, 你想起我养过你, 心里难受一下, 我就心满意足了。”许三观的这一大段的发自肺腑的话, 把他那颗善良的心充分表达出来了, 他之所以这样做, 一方面是为自己的良心, 更重要的是对何小勇他一家的同情, 他的同情心让他变得无比高大。如果说对何小勇是同情, 那对他的妻子许玉兰则是宽容。在文革期间, 许玉兰被打成“破鞋”, 受人批斗或是陪人批斗, 头发也被剃成阴阳头, 胸前挂个“我是破鞋”的牌子, 连三个儿子都不理她, 许三观让三个儿子给正在外面受批斗的许玉兰, 他们没有一个愿意去, 最终是许三观亲自送去。锅里全是米饭, 许玉兰眼睛看着踩在地面上的脚, 默默地嚼着米饭, 当看到四下无人时, 许三观扒开米饭, 里面藏着给许玉兰烧的红烧肉, “这是我偷偷给你做的, 儿子们都不知道”, 读到这里, 真的是被许三观给感动了, 他对许玉兰的包容, 让我们看到了他人性的光辉。

小说的结局是许三观最后一次去卖血, 当别人不要他的血时, 他在大街上失声哭了起来, 血是他的价值所在, 靠着他的血, 让他们一家人从无数的苦难中熬了过来。最终他要了三盘炒猪肝, 一瓶黄酒, 这个老人就幸福地笑了。如果说《活着》中的福贵是“知命”战胜“天命”, 那么《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则幸运的多, 他经历了一生的卖血后, 家人都平安的陪在他身边, 他是幸福的, 作者余华在赋予结局以大团圆的同时, 让我们看到了苦难中生命的坚韧和人性的善良, 这也是《许三观卖血记》永恒的艺术魅力。

摘要: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成为历史、文化的承载者, 而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本国和世界都有着永恒的艺术价值。中国当代以来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而作为文学经典的主要文本——长篇小说更是以宏大的叙事和民族力量征服了广大的读者, 长篇小说具有有头有尾地描绘了生活的长河的史诗性质。余华创作于90年代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温情地描述了苦难, 在苦难的过程中显示出生命的坚韧, 更是以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向我们展示了许三观苦难的一生。

关键词:苦难,坚韧,同情,宽容

参考文献

[1]余华, 杨绍斌.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J].当代作家评论, 1999 (1) .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作家出版社, 2008.

[4]洪治刚.余华评传[M].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

13.我心目中的英雄 篇十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他没有“龙颜”却有“重瞳子”:他不带有“使两子侍乊洗足’的粗俗却有”虞兮虞兮奈若何”的侠骨柔肠:他不会“假意推辞”的心计他可以说出“此位可取而代也。”

他有一身正气,起义后却走向失败:他走向失败,却不肯回江东,他坚信“天乊亡我,非战乊罪”,他”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乊不足,再三言乊也。

他是项羽,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公元前202年的某一夜,忽闻四面楚歌。项羽被刘邦困在垓下,兵孤弹尽粮绝楚歌起。士兵们四联嘉祥,纷纷逃亡,只有项羽知道自己的劫数来了,大势已去。

他幵不留恋自己失去的江山,而是惦恋虞姬,他们彼此相拥流泪,在营中酌饮干杯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 他不放心他的虞姬该怎么过活,一曲《垓下歌》道不尽的绵绵情意。远远胜过刘邦视美女即说“吾享有乊!”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瘦腰。项羽忍痛草草掩埋了虞姬,在之江因觉得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也挥剑自刎。自刎,一种很残忍的死法,像飞蛾扑火般壮烈。

看到很多影视剧,或男或女,那把剑放在脖子上,一闭眼,一转身,一扭头,衣衫翩翩,缓缓倒地。这是一连串动作,也是极美的自杀方法,是一个重情重义的项羽啊,我心中的英雄呵。

若同乊予以刘邦,顶多得个“端庄贵妃”谥号,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只是平淡的成为万千佳丽中的一个,在深宫里渐渐老去,或是像班婕妤一样的悲画扇。所以,虞姬是并运的,遇见楚霸王,柔情专一终此一生,或爱或死。

在之江亭,项羽至死不能过江东,所谓无颜见江东父老,我想也有虞姬死去的原因,可以说,他不想虞姬死后,看到自己狼狈逃跑的样子。这是在人品上对刘邦的战胜。

因为只有项羽知道“殉情,怕的不是死是贪生。”只是项羽,也只有项羽会懂得虞姬是怎样的爱

。项羽会悲恸,但不麻木,会亲自参战,但不嗝应别人,岂一般人可喻乊“西楚霸王”

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学校:实验高中

班级:高二(9)班

指导教师:戎小平

14.我心目中的英雄 篇十四

初一(11)林榆婧

现代汉语词典中,“英雄”的其中一个释义为“本领高强、勇武过人的人”。于是,看着,想着,脑海中便跳出个响当当的名儿。

你瞧!

一跃水帘,出就山中猴王;漂泊几载,练就绝技于身;龙宫地府,闹得天翻地覆;叱咤天庭,独敌十万天兵。四大天王巨灵神,李靖哪吒乾坤圈,如意金箍无人敌。二郎凤眼哮天犬,老君钢琢击天灵,穿骨炉炼造金睛。五指山下,铁水铜丸;八十一难,各路刁难。太岁摇铃唤风沙,玉兔抛绣高台搭;护师万里无怨悔,忠心耿耿无异言;九九数完魔刬尽,三三行满道归根。径回东土,五圣成真;西天之行,终成正果。一身凛严傲气仍在,惩恶扬善磊落光明!

好大圣!看他头戴金箍,走走停停微敛了张扬,有甘无怨。是的,自儿时暑假看了《西游记》,心中便一丝丝描画起这高大的、无畏之人。一条如意金箍棒舞杀十万天兵,舞杀一路妖精;那虎皮裙的身影时时跃动在眼帘之前。

也许,他并不崇高,也并无甚奉献的信念,但那一身猴性、一股傲气、一片衷心,使这形象丰满了骨肉,栩栩如生。每次翻开那厚重的一章章,一回回,只要见了那身影,心中一块巨石就变为那微薄蝉翼悄然落了地。于是,当别的女生喜欢芭比娃娃,喜欢描眉画影,喜欢歌手明星时,我却独爱在文字间穿梭,在《西游记》的天地中畅游,只因为我羡慕、我惊叹、我崇敬!那是我心中的英雄。

“英雄”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含义,于我心中即是强大而使人安心。孙悟空的机智勇敢、敏捷灵动,他的爱憎分明,他的傲然立世、敢作敢当,也正是我对英雄的理解。

让我再看一眼吧。

看他前生,志气张狂、与天比高,历经坦途。也曾离经叛道,也曾潇洒狂放,终得大圆满,吴承恩写就天地传奇。

看他前生,五指山下,风餐露宿,铜汁铁丸,收了桀骜不驯,得却万千悔意,揭去六如真言,跪一人为师,生死无关。

综此,那凛严傲狂、光明磊落、不可一世。成了我心目中他的写照,孙悟空。我心目中的英雄。

15.我心目中的科学家 篇十五

作为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边军同志清醒地认识到所承担的责任, 为当好带头人, 把握好队伍的前进方向, 他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同领导班子成员团结一致, 密切配合, 定期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 交流思想, 统一认识,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在制定措施、开展工作前认真征求班子成员的意见, 从有利于队伍总体发展的大局出发, 相互弥补, 求同存异, 坚决杜绝“一言堂”, 使领导班子成为一个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体。

工作中, 边军始终做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与广大交警一道完成各项交通管理工作。白天, 他带领交警在辖区主干道路和主要路口纠正交通违法行为, 规范行车秩序;晚上, 他又组织交警治理大型货运车辆超载、超速违法, 在餐饮娱乐场所门前治理酒后驾车, 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形成了全天候不间断的严管态势;即使是休息日, 他仍放弃公休带领交警深入辖区的大型酒店、超市、客运单位和餐饮娱乐场所宣讲交通安全常识。2010年, 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活动, 为更好地服务于辖区企事业单位经济发展, 边军带领交警定期深入鸿起顺餐饮集团、天津湾购物中心、天津医院、城南供电公司等重点单位进行走访, 主动征求各单位领导对交通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对能够当场答复的现场解决, 对不能当场答复的责成专人进行调研后上报相关部门, 为企业发展解决实际困难。有一次, 在走访天津医院时, 院方领导反映, 由于就诊患者人数居高不下, 造成医院门前经常发生交通拥堵状况, 既影响道路畅通和周边群众的生活环境, 同时也延误了患者的救治工作。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 边军亲自带领分管干部和大队调研员连续一周实地观察医院门前不同时段的流量变化, 并走访社区居民征求意见, 最终制定了在医院门前增设交通信号灯的可行性方案, 有效缓解了医院门前交通拥堵现象, 赢得了医院领导和周边群众的交口称赞。不仅如此, 无论是在中冀宾馆门前设立的中心护栏、国美和苏宁电器门前设置的人行步道桩, 还是隆昌路的多相位交通信号灯通行方案, 无一不浸透着边军立足本职, 服务大局, 履行行政职能, 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工作理念。

带好队伍, 管理要严;带好兵, 需情暖人心。所以边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那就是“队伍管理要严格, 交警生活要上心”。工作中他在从严治警和从优待警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队内交警都知道边军同志在抓队伍管理中体现一个“严”字, 交警勤前点名, 他认真检查, 对交警的警容、执法情况提出要求, 对个别交警出现问题能够大胆指出, 批评教育, 并且经常深入警组参加交警学习, 和交警打成一片, 工作中没有领导架子。而他在关心交警生活中体现一个“爱”字。大队交警苏建龙因病需要进行手术, 但他的儿子还不满周岁, 妻子又没有稳定的工作, 家庭条件十分困难, 高昂的手术费让他的情绪极端低落。边军同志了解这一情况后, 一方面为他联系手术和住院事宜, 尽可能地减免治疗费用, 另一方面带头为他捐款, 他的言行深深地打动了苏建龙和他的家人, 术后仅一个月苏建龙就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岗位, 而此时苏建龙每周还要接受化疗、放疗、血液检查等多种康复治疗及病理检查, 有的同志问他:“为什么不休息一段时间?”苏建龙的回答很干脆:“有这样的领导, 干工作顺心、顺气, 累点没关系。”

边军同时还身为河西区人大代表, 为此他的肩上又多了一份担子, 那就是关注民生问题。他在大队设立人大代表接待日, 每周接待来访群众, 听取民情民意, 先后递交了多份提案, 并督促相关部门整改落实,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参政议政及监管职责。他协调解决了驻地联合里长期造留的旧供暖管网更新改造工程问题, 并在施工期间提供电源和人力支持, 保证群众能够温暖过冬。同时主动协助社区居民维修、养护自来水管网和下水道, 遇雨雪等恶劣天气, 积极为社区的排涝和清雪工作提供车辆和人员的支持, 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成了群众真正的贴心人。一次, 他听说辖区内的联合里小区有一名特困居民刘鸿芬, 自己身患癌症却省吃俭用供儿子上学, 他当即号召全体交警为刘鸿芬献爱心并第一个捐款。当他带着购买的生活用品看望刘鸿芬时, 刘鸿芬动情地说:“自己的家就在大队旁边, 每天都能看到交警起早贪黑的工作, 无论什么天气都要到马路上执勤, 很是心疼, 但是自己生活不富裕, 没给交警做些什么。没想到大队的交警还这么惦记自己, 心里有说不出来得高兴。”2009年刘鸿芬的儿子顺利拿到了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母子二人特意来到大队向一直关心帮助他们的边队长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一篇:治理交通拥堵工作总结下一篇:降低政府行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