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曲》教案

2024-08-05

《瑶族舞曲》教案(精选11篇)

1.《瑶族舞曲》教案 篇一

《瑶族舞曲》欣赏课教案 教学目标 :

1、能对民族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民族音乐的相关风土人情与文化背景。

2、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创编与表现活动,从中体验瑶族边寨的欢乐场境。

教具准备:电脑机房,课件、学生自备自己能演奏的乐器、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

一、引入教学:

1、瑶族风情

课件展示:瑶寨风景、瑶族服饰、瑶族婚俗、瑶族长鼓舞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瑶族的风土人情,瑶族是一个古老的山地民族,他们以大山为依靠,赶山、吃饭、逐山而行,世代流动繁衍,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迁徙最频繁的一个民族。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等130个县。瑶族有30多种称谓,主要以头饰区别划分支系。订婚仪式上,瑶族妇女往男方来宾脸上抹泥巴,以图吉利,他们常常跳长鼓舞进行自娱自乐。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瑶族舞曲》,共同感受和体验瑶族边寨的欢乐生活吧!

2、演唱主题音乐。

学生跟音乐演唱

3、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思考题:1)全曲分为几部分?

2)注意听刚才演唱的主题旋律依次在哪一部分出现?

3)听完全曲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师小结:《瑶族舞曲》是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同名管弦乐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展现了瑶族人民欢度节日的动人场面。全曲分为三部分,属于带引子的复三部曲式。课件展示:

复三部曲式结构图:

A B A 引子 ||:a :|| ||:b :|| c d c a b 尾声 第一部分:引子、主题音乐

一、主题音乐二 第二部分:主题音乐

三、主题音乐四 第三部分:主题音乐

一、主题音乐二

四、实践与创作

1、给学生提供大鼓、碰铃、木鱼、响板、镲等打击乐器,学生为《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即兴配打击乐器伴奏,分成四大组,每一组配一段。在配打击乐器伴奏的时候一定要注

意这一部分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

2、会演奏乐器的同学根据自己所演奏的乐器音色,商量好选一段主题音乐进行练习,教师也参与到学生当中进行演奏。教师可以选引子部分和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用琵琶演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班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第一组:引子第二组: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第三组:第一部分第二主题

第四组:第二部分主题

再现部分在老师的指导下配打击乐器伴奏。

3、合奏《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

师:同学们,长鼓舞是瑶族常跳的一种自娱性的舞蹈,今天我们也随着《瑶族舞曲》一起走进欢乐的瑶家山寨,去共同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按复三部曲式结构演奏《瑶族舞曲》,在演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旋律的速度和力度,不会演奏乐器或没有拿到打击乐器的同学,可以用手拉成一个圈或者是即兴创编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进行表演。)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像瑶族的长鼓、蒙古族的马头琴等),人们借助这些民族乐器和民族器乐曲(像我们今天欣赏的《瑶族舞曲》)来表现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幸福生活。这些

民族乐器和它们的各种表演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在表现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中能起到其他乐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五年级里我们将开始介绍这些民族乐器和器乐曲,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

2.《瑶族舞曲》教案 篇二

1951年,刘铁山先生跟随着中央名族访问团一起到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进行采风。他有感于粤北瑶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场面,以当地传统歌舞鼓乐为素材创作了一首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1955年,茅沅将《瑶族长鼓舞》的主题进行整理与改编,完成了一首管弦乐作品——《瑶族舞曲》,在1956年正式演出。1992年,彭修文将这首乐曲重新配器,充分利用中国民族乐器的特色和西方化的表现手法,最终完成了这首经典的民族管弦乐作品——《瑶族舞曲》。

二、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原版本的音乐特点

(一)音乐结构特特点和调性布局

全曲共有235个小节,1至8小节为全曲的引子,9至95小节为乐曲的A段,是d羽调,2/4的拍子。其中9至48小节为A段第一主题,49至95为A段第二主题。96至150小节为乐曲的B段,是D宫调,3/4的拍子。151至172小节为乐曲的再现段,与A段是一样的调式和节拍,最后173至235小节为乐曲的尾声。乐曲的结构图示与调性布局如下:

(二)主题形象特点分析

引子有8小节,由中阮、大阮、大革胡、低音革胡拨奏,模拟姑娘们敲击长鼓的声音,鼓声轻轻奏响,由远而近,拉开了歌舞的序幕。A段第一主题,是一种幽静,柔美的意境,恰似一位美丽的姑娘在在旷地上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这一主题旋律不断发展,慢慢地从先前幽静柔美的音调逐渐变得活泼起来,之后进入A部分的第二主题,此主题描绘的是小伙子们纷纷进入姑娘们的舞蹈之中,随后一起狂欢共舞的情景。B段主题,描绘的是刚才在狂欢的青年男女们停下脚步,稍作休息,坐在一起诉说情话。A’段主题,在热烈的节奏之中把全曲再次推向一个高潮,描绘出当时所有的男男女女尽情享受在这片热烈的歌舞海洋之中,整个乐曲在整个乐队热情欢畅的全奏中结束。下面将从结构、调式调性、节拍、旋律等方面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比较分析。

三、《瑶族舞曲》在声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一)独唱版本——《瑶族舞曲》,石顺义编曲、孟勇填词

该版本是由著名瑶族歌唱家易秒英在她的2010年个人演唱会——“月亮花儿开”中首次改编为歌曲演唱。这首曲子被报道是演唱会的亮点之一,受到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新作品与原作品对比分析:

分析之前,需要说明的是,这首新作品为了更好的烘托意境,适当地加入了男女伴唱,属于伴奏的部分,并非是合唱。

1. 结构的对比分析:

新作品是用原作品的A段改编而成的一个三段体结构的曲子,原作品中A段的第一主题作为新作品中的A段,第二主题为新作品的B段,与原作品一样第三段是对A段的发展再现。

2. 调式调性及节拍的对比分析:新作品是降B大调,并且中间没有发生转调。节拍同原作品一样。

3. 旋律的对比分析:

引子部分:与原作品用拨奏方式模仿长鼓之声不一样,新作品用弦乐(大提琴和小提琴)进行演奏。原作品的引子部分只有8小节,由“mi”和“la”这两个音组合,而新作品共有18小节,分为两句,旋律音较原作品更丰富。

A段部分:新作品的A段只继承了原作品A段的第一主题旋律,由于它单独成段而增加了5小节的结尾句。这五个小节中其中前两拍半由“啊”字唱出,“啊”字的演唱在这里非常恰到好处,不仅使旋律完美地连接起来又使旋律符合歌唱性,最后3小节是对前面主题旋律最后3小节的重复。

在B段的后面,出现了很有意思的8小节,这一句是原作品中没有出现过的,之所以说有意思,是因为这8小节是乐器和人声的完美互动,前4小节是两拍一交替,后4小节是乐器先一拍演奏,你一句我一句,一齐把音乐推向一个高潮,营造出了欢快愉悦的氛围。

后面的12小节是这一段的结束句,是对前面旋律的拉长,最后一个“哟”字以下滑音的方式演唱方式结束。

再现部分:前17小节的旋律是完全再现,之后出现了5小节的新的旋律作为过渡,最后又回到了完全再现的结尾句并进行了一遍重复,第一遍结束在“mi”音上,第二句结束在“la”音上。

全曲的结尾部分:与原作品截然不同,原作品是所有器乐一齐演奏以丰富欢快的情绪结束,而新作品则是将“哥伴妹一生”这一句,安静地重复几遍,作为全曲的结束,主要表达了哥哥和妹妹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二)混声合唱版本——《瑶山夜歌》,蔡克祥编配、郭兆甄填词

由国内许多知名艺术团表演过。本文以蓝海合唱团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中比赛谱子为例进行分析。

新作品与原作品对比分析:

1. 结构的对比分析:与原作品一样都是单乐章复三段体结构,分为A段、B段和A’段。

2. 调式调性及节拍的对比分析:新作品是降B大调,并且中间没有发生转调。节拍也没有发生改变。

3. 旋律的对比分析:

引子部分:由钢琴做伴奏奏出,旋律同原作品一样。

A段部分:旋律是对原作品的完全继承,音乐情绪也是由安静到欢快,但是与原作品不同的是,新作品A段的歌词描述了瑶家山寨夜晚的景色,有灿灿的明月和淡淡的清风,在丰收的夜晚,人们聚集在一起,首拉着手,跳起舞、唱起歌、敲起铜锣,一起欢快的庆祝丰收。

B段部分:虽然与原作品一样也是表达抒情、幽慢的音乐情绪,也是3/4拍的节奏进行,但是新作品这一段整体篇幅较小只有20小节。与原作品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前8小节,原作品中开头部分旋律以轻轻跳音的方式演奏,而新作品的音以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为主,基本旋律音是:“do、mi、la”,整体呈现出一种小调的幽慢绵长的韵律美,与歌词完美结合,描述整个场面中物与人都安静下来,稍作休息。

后面的12小节是对原作品的完全保留。新作品中创新部分既与歌词完美结合,又与保留原作品的部分衔接得很流畅。

A’再现段:这部分与原作品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它只是再现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结束句回到了第一部分第二主题的第一句。这一结束句要求用更快速的节奏更热烈的情绪演唱,四个声部演唱一样的歌词,女高音声部与男高音声部同步,女低音声部与男低音声部同步,低音声部晚两拍进入。这个结束句是整首作品中最热情最饱满的部分,这一点与原作品是一样的。最后一拍结束在“嗨”子上,这个“嗨”字短促而有力,所有的情绪都通过这个字欢洒出来。

四、《瑶族舞曲》在器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一)萨克斯独奏版本——《瑶族舞曲》,改编者:王清泉

这首改编作品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萨克斯演奏考级作品集》书中的四级曲目。

新作品与原作品的对比分析:

1. 结构的对比分析:与原作品一样都是单乐章复三段体结构,分为A段、B段和A’段。

2. 调式调性的对比分析:A段为降B大调B段转为降D大调再现段又回到降B大调。

3. 旋律的对比分析:

引子部分:不像原作品一样有引子,而是直接开始A段的第一主题。

A段部分:主要变化在于第二主题旋律,与原作品相比,除了前8小节的旋律与原作品是一样的,之后的40小节都是由改编者重新创作的。34至41小节是新编的第一句,这一句是由切分音符、跳跃的八分音符和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组合。萨克斯跳音与连音的结合,表达出了一种欢快跳跃的音乐情绪,虽然旋律音发生了变化但是和原作品所想表达情绪很吻合。

之后创新的第二句要求强的力度演奏,节奏音型是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中间加入4小节的四分附点八分音符,使旋律跌宕起伏,欢快优美。

创新的第三句前部分音型是|XX XXX|这一节奏型不断重复了8小节,重复过程中就在产生越来越激烈的音乐效果,接着是四分附点加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虽然是四分附点的时值拉长了,但是后面是落在十六分音符上,所以前面累积起来的激烈的音乐效果并没有消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由后面连续的16个十六分音符就可看出,正是在这16个十六分音符中把所有欢快的情绪释放完。这一点类似于前面混声合唱版本中的“洒”字。

总的来说创新出的第二句和第三句,不仅使得旋律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演奏上也充分体现出了萨克斯跳音技巧。

接下来这4个小节是A段的结束句,编者用切分和反切分节奏使激烈的情绪得到缓冲,这个反切分音的运用与原作品中214小节至218节如出一辙。最后落在二分音符的“la”上结束。这个“la”是全曲的最高音,萨克斯奏出一种缥缈的感觉,直至消失。

虽然新作品的第二主题增加了许多原作品没有的旋律,但是增加的旋律仍是以原作品中第二主题的基本旋律音为基础,同时也是全曲的高潮,营造的气氛同原作品也是一样的。

B段部分:以3/4的拍子奏出优美缓慢的主题旋律,这一部分共有32个小节,都是与原作品不同的新旋律,多用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演奏,每一小句都以一个三拍的音结束,旋律基本音是“do、rai、mi、so、la”,最后以“la”音结束。整个部分所要表达的情绪与原作品也是一致的,平缓、幽慢富有歌唱性。

A’再现段部分:与原作品不同的是,它没有完整地保留A部分的两个主题,只对第一个主题进行了完全再现。其它旋律又是新编的,主要变化有三句。其中第一句有8小节,首先它是以“渐起慢”的演奏速度开始,两个连音接两个吐音的循环,重复演奏一遍,节奏由慢至快,演奏出来别有一番挑逗、调皮的趣味。

其中第二句也是8小节,都是跳音,并且前面4小节与后面4小节音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后面4小节的两个八分音符拆成了四个十六分音符。创新的这在演奏上很好地体现出了萨克斯跳音技巧。

其中第三句是最后6小节,作为全曲的结束句,渐慢渐弱地结束,这与原作品以热烈的高潮结束是截然相反的。

(二)古筝重奏版本——《瑶族舞曲》,改编者:袁莎

这一版本曾在CCTV音乐台《风华国乐》之“民歌也时尚”这一台节目中表演。这首新作品是由3台古筝和一个手鼓演奏。古筝的每个声部的旋律都很简单,但是合在一起却很优美,融入了粗犷的打击乐,使整首作品换发新的魅力。

新作品与原作品的对比分析:

1. 结构的对比分析:与原作品一样都是单乐章复三段体结构,分为A段、B段和A’段。

2. 调式调性的对比分析:全曲为D大调,中途没有进行转调。

3. 旋律的对比分析:

引子部分:不像原作品一样有引子,而是直接开始A段的第一主题。

A段部分:在完全继承原作品的A段旋律的基础上,在第二主题旋律之后增加了18小节的旋律,以快板的速度进行演奏,主旋律由一台古筝演奏,其余两台古筝和手鼓做伴奏。

这与原作品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是相吻合的,而且同样也是由渐慢的速度结束这一段。旋律非常动听,以一个声部一个音的方式演奏。

B部分:与原作品截然不同,因为这里不是旋律音而是单由手鼓拍打出来的无旋律节奏音,节奏是欢快、跳跃的,这与原作品的舒缓的节奏不一样,表达的音乐情绪也是不一样的,这里传达出的是一种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再现段部分:与原作品不一样,这里仅仅再现了A段第一主题旋律的第一句,并且进行了两遍的重复。需要指出的是,第二遍重复的时候,是由两台古筝演奏主旋律,一台是用古筝常用的“勾、抹、托”的技法弹奏,而另一台则是用“摇指”的技法弹奏,要求非常均匀细致的弹奏,使得旋律柔和而不突兀。这两种不同的演奏方式一齐演奏,一种清脆,一种较为凝重。古筝奏完旋律,同时鼓声也停了。接着由古筝奏出全曲的结束句,这句旋律完全继承了原作品结束句的旋律,也是由强的力度进行演奏。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这四首曲子的结构、调式调性、节拍、旋律等方面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比较分析可知,这四首曲子虽然都是对《瑶族舞曲》的传承,但是通过对原作品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删减而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就拿引子部分来看,在两个器乐作品中,都没有了引子的旋律,都是直接开始的A段。而第一个声乐作品在原作品引子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加丰富。这四首作品都进行了创新改编的部分主要是B段,两个声乐版本和萨克斯版本在保留原版本的部分旋律、速度、节奏、音乐情绪的基础上,将旋律创新了。古筝重奏版本变化相对比较大,整个B段都是由粗狂的手鼓拍打,表现瑶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原作品的B段的联系不大。再现段部分四个作品都对A段的旋律进行了再现,可见,A段是全曲的经典所在。这四首曲子遵守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都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既不失经典的韵味又换发出新的光彩,同时将自身艺术体裁形式的特点和技巧融入进去,如声乐中歌词对作品内容的描述,让听众更能理解作品传达的内容与情感,以及萨克斯版本中跳音技巧的呈现和古筝重奏中不同技法的组合。这几首作品都受到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可以说都改编得很成功,对以后对经典作品的传承与创新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正是传承与创新这个永恒的艺术规律,使得经典的艺术作品,既能成功流传下来,又能适应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审美习惯和欣赏水平,从而使得艺术生生不息,使得艺术世界丰富多彩。

(指导教师:王颖峰)

参考文献

[1]李虻,闫璇璇.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赏析[J].琴童,2013,02.

[2]苏晨琦.浅析《瑶族舞曲》在双排键电子琴中的演奏[J].文艺评论,2010,05.

[3]谢永雄.管弦乐《瑶族舞曲》的创作及其评析[J].粤北瑶壮文化研究,2012,01.

3.瑶族舞曲-教学教案 篇三

瑶族舞曲-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 识: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特点。 技 能: 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情绪等)听赏音乐,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受、欣赏能力。 通过课前、课堂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 思 想: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趣,增强和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 课 型: 本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课 时: 一课时。 难 点: 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重 点: 了解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 教 法: 音乐视听欣赏与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音乐导入:欣赏《爱我中华》 问: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有多少个成员,你都知道哪些? 听乐曲片段(瑶族舞曲)问:这么美妙的音乐来自哪个民族?导入新课。 二 、进入新课 (一) 人文介绍。瑶族风情、文化艺术铺垫(学生结合屏幕简介“盘王节”由来,介绍“长鼓舞”等极具“瑶族”特点的“瑶族文化”),教师补充。 1、 瑶寨简介(屏幕出现瑶寨风情并配以文字介绍)。 (盘王节和长鼓舞) 2、《瑶族舞曲》(作品背景介绍略) (二)初听全曲,了解全貌 1、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 全曲可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讨论 3、教师总结:全曲描绘了瑶寨人在节日的夜晚,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结构为:A +B+A’三大部分 (三) 分段欣赏 1、 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 1) 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思考: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构成音乐的主要音符为?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 2) 播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教师结合欣赏简单介绍羽调式 2. 第一部分之第二主题 1) 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思考:主题二与主题一比较有何异同点 2)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主题二由主题衍化而来,在速度、力度方面同第一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3. 第二部分主题 1) 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提问:与第一部分比较,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令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 2) 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四)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三 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点。 教师总结

4.大班音乐活动设计教案瑶族舞曲 篇四

瑶族舞曲(打击乐)

执教:庞莉莉

活动目标:

1.听音乐,学习用1-2种乐器进行打击乐表演。

2.体验打击乐演奏的乐趣及大家合作成功的快乐。活动准备: 节奏图谱,铃鼓、碰铃,响筒等乐器,多媒体课件。活动内容:

瑶族舞曲(大班打击乐)

活动难点:学习用1-2种乐器进行打击乐表演。

活动过程:

一、介绍乐曲名称,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

谈话: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你们知道有哪些民族吗?(蒙古、汉族、苗族等),对,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其中有一个叫瑶族,瑶族的小伙子、姑娘们最喜欢跳舞,所以瑶族的舞曲听起来,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瑶族舞曲》。

二、欣赏乐曲。

幼儿完整欣赏乐曲,谈谈自己的感受。

乐曲共2大段。A段慢,优美舒畅

B段快一些,欢快跳跃。

三、出示乐器,练习两种不同的节奏。

1.铃鼓

| 拍

摇 |

2.碰铃

| 碰

— |

四、学习配乐表演。

1、老师唱谱子,让幼儿轻轻拿起乐器,进行练习。

2、在老师的示范下,幼儿分组随音乐练习演奏。

3、集体表演。(可以加入响筒)

小结:今天小朋友表演很棒,又学会了一项本领。我们一起从合作中体验到快乐。好了,让我们再次合作把乐器送回家。

5.《瑶族舞曲》教案 篇五

一.活动目的:

1.运用多媒体让幼儿欣赏乐曲,感受优美欢快热情的节奏。

2.启发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动作、颜色、线条、绘画等形式表现乐曲的各段不同特点。

3.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学会用绘画的形式表现音乐。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笔、画纸、录音机、乐曲磁带。

三.活动过程:

1.律动进场《真善美的世界》。

2.直接引题:“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其中瑶族不仅山美、水美、人美,音乐也很美。我们一起来听听《瑶族舞曲》。”

3.完整欣赏乐曲。

第1遍:你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有几段?

第2遍:哪几段听起来的感觉是一样的?是什么感觉?

小结:这首曲子有三段,第一段与第三段感觉是一样的,都是缓慢优美的节奏,第二段是欢快热烈的节奏。

4.音乐欣赏与美术欣赏相结合。

(1)曲子里快的节奏、慢的节奏,我们可以怎么表现?(动作、线条、颜色、绘画)

(2)出示色块图,让幼儿讲讲图上有哪些颜色?快的节奏可以用些什么颜色?慢的节奏可以用些什么颜色?

师小结:红色、橙色、黄色让人感觉很热情,同它来表现快的节奏;蓝色、白色、粉色让人感觉柔和,用它表现慢的节奏。

(3)出示多媒体课件。今天,老师带来了4幅画,现在请小朋友一边看着这些画,一边听音乐,找一找哪张画给人的感觉与第一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差不多,为什么?

A: 借助多媒体课件听第一段音乐。

B: 听第二段音乐,找找哪张画给人的感觉和第二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差不多,为什么?

5.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乐曲。

小朋友听了这么好听的音乐,看了这么美的画,也想自己动手来画。你喜欢哪一段,就把这一段的感觉画下来。画完了告诉小朋友你画的是哪一段?为什么要这样画?

6.幼儿相互欣赏交流,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体验歌曲优雅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表达的欢乐情绪,幼儿对音乐活动很感兴趣,虽然在演奏中不是很熟悉。但是对幼儿来说已经是很棒了。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要让幼儿真正喜欢音乐,就必须做到贴近他们的生活兴趣和欣赏角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让他们真正走进音乐的实践中去,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亲身体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这样,音乐活动才会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6.《瑶族舞曲》教学反思 篇六

《瑶族舞曲》教学反思

【内容提要】《瑶族舞曲》是一节欣赏课。我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设计、遵循音乐课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导入和拓展部分的教学环节都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学生欣赏音乐和想象音乐场景、教学容量过大、音乐活动的效果等方面的不足,我都进行了认真地课后反思,并提出了改进设想。

【关键字】《瑶族舞曲》教学反思

《瑶族舞曲》是八年级音乐的一节欣赏课。本课以创设情境、聆听感受、创造表现的模式设计教学环节,以聆听、感受《瑶族舞曲》音乐情绪和音乐要素特点为教学重点。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收获。

1、课堂教学设计比较成功。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设计了切实可行,符合实际且细化的教学目标,因而获得了良好、有效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获得音乐感受和知识。另外,我注重细节的设计,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师的引导语言,音频的效果,课件的设计等,这些细节都是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而服务的。

2、这节课遵循了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始终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如聆听方式有分段聆听,也有完整聆听。在聆听过程中设计了随音乐律动、哼唱主题旋律、打节奏为音乐伴奏、对比音乐要素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能透彻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3、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比较恰当。第一,体验式音乐学习法。音乐

学习需要学习者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才能获得属于学习者个人的音乐感受。体验式音乐学习强调身体的参与。因此,在欣赏《瑶族舞曲》的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学生亲身的音乐体验。在聆听每一段主题时都通过唱旋律、打节奏等活动,使学生获得音乐感受。在完整欣赏时也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想象,让他们始终沉浸在音乐中,获得最直观的音乐感受。第二,比较式音乐学习法。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音乐,有利于学生形成对音乐的深刻印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审美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能力的提高。在本课的欣赏环节中,我多次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四个主题在节拍、节奏、速度以及音乐情绪方面的异同。在欣赏完四个主题后,还通过表格列举各主题的异同音乐特点,帮助学生梳理音乐思路。

4、课堂中教有特色的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导入部分。导入环节采用了音乐热身的方式,选择了彝族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新唱版),请学生跟随音乐律动起来。这首少数民族歌曲学生比较熟悉,能创设出少数民族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情境。同时,新编版本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这是学生所喜欢的,于是我设计了跟随音乐节奏律动的活动,通过不断变化敲击方式和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个导入方式我第一次尝试,觉得教学效果不错,可以运用在日常教学中,成为每节音乐课的固定环节,从一点一滴让学生养成听音乐律动的习惯,培养他们的乐感。二是,拓展部分。本课的拓展环节设计为学生对所学作品的创编活动。学生在熟悉作品音乐主题,获得音乐感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对音乐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并且用演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环节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的音乐技能,又展示了学生个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表现力。学生能积极参与创编,并有较好的成功展示,这有赖于平时音乐语汇的积累和音乐

创作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设想。

第一,在完整欣赏作品时,设计的学生活动太多,以至于学生不能集中精力聆听音乐,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和美感。这个环节可以修改为,学生聆听音乐,教师用板书写出出现的主题,而后由学生总结作品的曲式结构。

第二,聆听音乐想象音乐场景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在完整聆听时既要求学生听辩主题,又要求学生想象场景,多数学生无法做到一心多用。因此,可以考虑把这个环节改为在欣赏每个主题后,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的音乐场景。

第三,《瑶族舞曲》共有四个主题,本节课完整欣赏了这四个主题,因此教学内容可能有些多。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侧重欣赏a、b两个主题,或者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有待尝试。

7.《瑶族舞曲》教学反思 篇七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1951年刘铁山根据瑶族传统歌舞鼓乐的音乐素材创作《瑶族长鼓舞歌》,1952年初在北京上演。同年茅沅据此改编为管弦乐《瑶族舞曲》。全曲为加引子的复三部曲式。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优美的旋律生动地描写了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身着盛装于月下翩翩起舞的欢乐场面。。歌曲《瑶山乐》是由《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填词而成的,歌曲的第二段歌词为空白,需由学生自己填唱,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学唱歌曲《我们大家跳起来》,体验歌曲优雅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表达的欢乐情绪,感知3/4拍起伏流畅的旋律特点,并进行歌曲的创作活动。歌曲中的跳进和级进是本课所需掌握的知识点。

通过欣赏乐曲《瑶族舞曲》、学唱歌曲《瑶山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可创造性,学会举一反三。瑶山乐这首歌曲学生非常喜欢,唱的时候老师启发他们加入律动效果非常好,唱熟歌曲和歌谱之后再用口风琴来演奏,学生弹的也不错。

8.《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过程:

(一)了解京剧行当

1、复唱歌曲《龙里格龙》作为导入,学生边唱教师边展示京剧脸谱的图片或实物。

唱完后设问:你认识脸谱吗?你知道不同的颜色代表的人物性格、形象有什么不同吗?

2、认识京剧脸谱。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先分享交流,教师再作小结补充。播放歌曲《唱脸谱》给学生听听,从歌词中给学生启发与指引。如歌词中的“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等。

3、介绍京剧行当。介绍四大行当:生、旦、净、丑,请学生对照教科书上的剧照,分辨出来。

4、听赏四大行当的唱腔片段,感知不同的演唱特点,要引导学生从音色等要素上感受、

体验、认识京剧的行当。可选择《牧虎关》中裘派花脸唱段《贤妹暂坐雅之厅》,《玉堂春》中的梅派青衣唱段《苏三起解》,《十老安刘》中的马派老生唱段《淮河营》,《红娘》中的苟派花旦唱段《叫张生》。为学生聆听《京剧唱腔联奏》作铺垫。

5、请学生课后选择一个喜欢的行当角色,画一个脸谱。

(二)学吹竖笛

1、选择不同的节奏来表现乐曲不同的场景,体验不同的节奏给乐曲带来的情绪变化。

2、练习指导参照教科书p31所提供的步骤、方法。

3、学生选择“xxxx”节奏吹奏时,要指导学生用双吐吹奏,类似读“吐库”的字音“TKTK”,前者由舌尖后移,后者由舌根前移发音。这种发音纯气声,声带不能振动发声。

三、全课总结。

9.《瑶族舞曲》教案 篇九

1、尝试运用看图谱的方法,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三只小猴》。

2、有初步安全意识,知道不能在床上乱跳。

活动准备:

1、歌曲的音乐

2、自制歌曲的图谱

3、歌曲的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你喜欢什么小动物?

1、完整听纯音乐三段:

2、再听,猜猜猴子在干什么?

3真的吗?看看

二、完整欣赏动画片一遍。

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三、看图谱:

1、练习看前奏、间奏

2、重点练习唱“有一只猴子头上摔了一个包”

四、完整欣赏动画片,前三段有图像,第四段无图像,只出现音乐。 听了第四段,感觉怎么样?

五、再出示图谱,第四段。说说什么意思?

六、分组演唱歌曲(分成PPT和图谱两组)

10.5.2瑶族舞曲第十七课时 篇十

一、教学内容:

1、听 《瑶族舞曲》

2、奏 《瑶族舞曲》

二、教学目标:

1、熟悉《瑶族舞曲》的主旋律,能通过参与打击乐演奏,感受乐曲中不同主题的情绪差别。

2、能用竖笛吹奏《瑶族舞曲》。

三、教学重难点:

1、学唱《弹月琴的小姑娘》

2、准确掌握顿音、休止符、延长音和倚音的唱法。

四、教学准备: 打击乐器、钢琴、竖笛

五、教学过程

(一)节奏游戏

1、采用师生合作、手脚并用的方式做节奏练习。A : 2/4 × 0 | × 0 |[小精灵儿童网站] 2/4 0 × ×| 0 × ×| B: 2/4 × - | × - | 2/4 0× 0× | 0× ×0 |

2、练习时,老师可以哼唱两个主题的主旋律。

3、加入打击乐器伴奏。如圆舞板、铃鼓等、(二)欣赏《瑶族舞曲》

1、初听《瑶族舞曲》感受不同主题的情绪差别。a、交流所搜集的有关瑶族的文化,由老师总结补充。b、教师介绍乐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

2、分段欣赏

前八小节:模仿长鼓节奏。

第一主题:用节奏游戏中的打击乐练习为其伴奏。

第二主题:感受乐曲活泼的情绪,并交流根据音乐所联想到的画面。另外还要感受民族管弦乐的特点,听听有哪些乐器参与演奏。(高胡、笙、笛„„)

3、整曲欣赏

要求学生轻声哼唱主题一与主题二,再次感受乐曲情绪变化。(三)竖笛练习

1、跟钢琴模唱旋律,熟悉乐谱。(注意“附点”与“后十六”节奏。)

2、学生自练前8小节,“SI”可用替换指法。

3、师生接龙学习9-12小节。如:556 16

4、交换角色练习。注意:后十六节奏可用“双吐”演奏。

5、作业:最后十二小节。

11.《瑶族舞曲》教案 篇十一

【活动目标】

1、在熟悉乐曲的基础上,尝试用手铃,响板碰铃为《瑶族舞曲》伴奏。

2、迁移手铃舞中的有关线索,在教师的指挥下演奏打击乐。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安静有序的收放乐器。

4、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5、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1、幼儿围坐成马蹄形。

2、各种乐器放在椅子下边。

3、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教师领着幼儿一起随《瑶族舞曲》的音乐空手打节奏的动作。

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的《瑶族舞曲》(一)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2、认识乐器及方法,引导幼儿迁移韵侓活动的有关线索,讨论乐器的配器方案。

师:今天赵老师还请来了三位乐器朋友,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

(教师出示三种乐器请小朋友依次来认识并向乐器打招呼)

师:刚刚我们在边听音乐边做动作,想想看这3种乐器中那个乐器是摇着演奏的呢?

小手点击的动作呢?手指眼睛鼻子嘴巴的动作呢?

3、教师用演奏乐器的动作指挥幼儿空手练习。

师:现在你们的小椅子下边都有一个正在睡觉的小乐器,现在请你轻轻地看看,不要吵醒她,看完以后以最快的速度坐好。

师:我现在来问一问这边的孩子你们是什么乐器,哦,那你们就是碰铃队(依次总结乐器队)

师:现在让我们念着儿歌空手练习一遍。

师:这次让我们跟着音乐空手练习一遍好吗?

4、教师指挥幼儿用乐器演奏,并根据幼儿演奏的具体情况做出总结。

师:刚刚你们表演的非常好,现在请你拿乐器来演奏,但是在拿乐器之前我来考考你,请看我这个手势是什么意思?(准备动作)那我在做这个手势的时候请你们轻轻拿起乐器做准备动作好吗?(练习几次拿乐器)

师:听音乐练习一遍。(结束乐器放在小腿上),那如果加上表情就更好了。(听音乐做第二次演奏)

5、亲子音乐游戏

师:今天赵老师还带来了另一种乐器,如果你想见识一下的话,现在请把乐器轻轻地刚到前边的筐子里回到自己的位置做好,我请他出来。

师:(出示乐器)你们认识他吗?对,他就是口琴,今天他也和我们一起玩游戏。

师:刚刚我们在点点摇的时候除了用手摇,你觉得还可以用哪里摇呢?谁来试一试?

现在请你起立把椅子放两边我们一起跟着小提琴来玩一玩点点摇。

师:除了点点摇可以怎么玩?哦,也可以转。

师:现在请你找到自己的小伙伴面对面站好听音乐准备。

师:想不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呢?请你去邀请你的爸爸妈妈让我们一起跳舞吧!

教学反思: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体验歌曲优雅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表达的欢乐情绪,幼儿对音乐活动很感兴趣,虽然在演奏中不是很熟悉。

上一篇: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初二物理备课组工作计划下一篇:新兴行业十二五规划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