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

2024-09-22

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精选8篇)

1.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 篇一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的工商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伴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0以后,进一步的推动了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这样为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会,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但是,我国企业大部分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能,使得这些企业面对很多的商机而束手无策。他们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就是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和创新,向管理要效益成了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尤其是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期,提高管理效能更为重要。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性不太强,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同时,企业一般会安排管理专业的新员工下基层接受相应的锻炼,以积累进入管理层所需的经验。这就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出现教学与实际严重脱离的现象,很多学生毕业就失业。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必须变革,开辟一条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与社会需求脱离

目前,专业办学理念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工商管理专业的创立目的是什么?其到底是为谁服务的?这两个根本问题很多院校还没有考虑清楚。所以,造成各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千篇 一律,你模仿我,我模仿你,缺乏特色。同时,有些家长和学生误以为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管理者的摇篮,而办学单位对此也不进行说明,甚至是迎合家长和学生的错误观念,造成办学理念上的偏差。也正因如此,才会出现毕业生只想坐办公室而不愿到基层的好高骛远的现象。

(二)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矛盾

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太注重知识结构的理论体系构建而忽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些办学单位在课程设计中,为了追求“面”而忽略了“线”和“点”很少研究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设计缺乏灵活性和专业性。同时,实践教学内容过少,有的高校在四年教学中,没有任何的实习和实践,学生没有任何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造成毕业生眼高手低,缺乏专业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广泛,但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需要进入公司就能胜任的人才。目前,就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来看,供需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教学方向与学生需求不符

从管理学科上来说,工商管理是一级学科,下设会计、人力和营销等三个二级学科,也就形成了相应的.三个专业。而在实际办学中,工商管理专业又独立存在,这就出现了工商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的重叠问题。这样一来,大多办学单位为了区别其他三个专业,在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只能追求“面”无法实现技能的专业化,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在就业中无法与其他三个专业的毕业生进行竞争。有些毕业生感慨:学了四年的工商管理专业技能,回想一下似乎又什么都没学到。

(四)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

在对项目研究工程中,项目小组成员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很差,就连最基本的办公室自动化操作技能有人都不具备,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同时,用人单位反映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有人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一点好处,那就是“听话”没有主见,更缺少见解。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没有创新就缺乏竞争力,就没有竞争优势,人才也是如此。

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为谁服务的。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关键是我们要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标准是什么?这需要广泛地调查和研究。通过项目组的走访调查,确定黑龙江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社会和企业输出中层管理者。

(一)改变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最顶层设计,办学理念不先进、不科学,就会出现人才培养定位不准,这必然会引发学校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如此,首先要明确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然后是如何培养的问题。这里就要做好社会调查,不能闭门造车。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立足于行业发展,培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求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只有面向社会需求,努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才能树立起优秀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方向,也只有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才有竞争力,工商管理专业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调整教学方向

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教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改变以往只注重“面”的课程设置体系,采取“面、线、点”目结合。这里的“面”指的是知识结构的范围,在范围上以“够用”为主导,把握好“面”的度,避免由于“面”过大而失去了实用性和特色;“线”指的是专业化程度,由于专业特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容易出现弱化专业技能的现象。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大专业技能培养课程的比重,如增加有关专业技能培养的选修课程,或打破各专业之间的壁垒,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进行跨专业选修,实现技能的多样化培养;“点”指的是重点,也就是专业特色。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特色,首先是要知道应具备什么特色?其特点在哪里?特色应强调实用性和适应性,突出为地方经济或行业发展服务。这样就可以避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同性,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变革教学方法

根据办学理念和教学方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要进行变革,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突出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学中经常进行角色互换,课堂就应该像新闻发布会,教师是新闻发言人,而同学们就是记者,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方法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即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和训练,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知识和技能大赛。注重教学方法改革,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具体如下。

1.基于问题的教学。采用提问、设问法,目的在于启迪思维。

2.案例教学。即在每讲一个问题之前,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引出所要讲的内容;也可以先准确地讲述概念或理论,然后举例说明或举例分析。

3.双边互动教学。即除了教师主动授课,主动提问,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外,还可由学生们就已学过的知识提出问题,请其他同学或教师回答,也可将某一较易理解的知识,先由学生自己阅读和理解,最后由几名同学讲解或提出问题。

4.情景模拟教学。主要是通过角色扮演或管理游戏等模拟现实管理相关实践活动。

(四)加强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把实践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力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改变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建立实习基地。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建立实习基地,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实习基地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实习方向,并由专门的实习基地教师进行指导,时间应在半年以上,提高专业技能,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

2.“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强调教师“走出去”学生“走出去”教师要经常进行社会调查,走进企业学习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是: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误人子弟。“请进来”强调经常聘请校外企业家来学校讲座,甚至可以聘请校外相关成功人士为校内指导员,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3.建立模拟实验室。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实验力度,提高实验水平。实验室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便捷的场所,在教学中应提高实验教学的力度,增加实验教学的内容,把课堂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模拟操作而进一步消化和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验大赛,组成项目小组,在大赛中磨炼自己,同时又提高了实践技能。

4.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在对原有教学计划进行诊断的基础上,增开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相关课程。增加ERP沙盘模拟实践课,2学分36学时;增加企业模拟大赛课程,2学分36学时,该课程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每组成员6到8人,理论和操作部分讲完后(大概需要18学时,以小组为单位按国家相关大赛的内容和规则进行企业经营模拟淘汰赛,获得冠军的小组将代表学校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模拟大赛。如获得名次,将报与黑龙江大学创业学院,申请创业学分。

参考文献:

[1]孙成志,孙皓.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12.

[3]刘红梅.21世纪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探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5).

[4]张梦霞.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7.

2.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 篇二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不过20余年的历史, 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 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 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 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首先, 对学生而言, 加强实践教学, 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工商管理的知识与技能, 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 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 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其次, 对教师而言, 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 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 提高教学质量, 改善教学效果, 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 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最后, 对专业本身而言, 工商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 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 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 更好地促进工商管理理论本土化。

二、当前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滞后于专业发展。

多年来我国高等商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工商管理专业的显著特点在于其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忽视实践教学较之其他专业而言其后果更为严重。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理论教学仍然占据主要地位, 这使得教学对象的专业技能不能得到有效训练, 从而导致教学成果达不到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前社会普遍反映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应用能力较差, 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确存在着较大问题。对此, 必须改变轻视实践教学的观念, 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

2.校外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到社会上的公司、企业实习是培养合格工商管理人才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当今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 企业怕干扰生产管理的正常运行, 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 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 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很多实习单位把接纳的实习生当成免费的勤杂工, 却未指定专门的企业实习指导人员来教学生开展工作, 导致实习学生的学习热情丧失。此外, 学校派出的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不一, 影响了实习效果。某些实习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 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 导 致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存在问题。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 专业主干课往往是实务性比较强的课程, 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熟悉, 但目前专业主干课的实践课时在整个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虽然有些专业课在课堂教学之外安排了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 但多年来课程设计一般都随堂进行、纸上谈兵、力度不够, 效果不够理想, 而相当多的课程仅限于课堂讲授, 没有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工商管理专业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题目偏小单一, 得不到综合性训练;题目重复, 多人同题;要求不严, 单师 (只有校内教师) 指导等。

4.“双师型”教师比重偏低。

工商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属于应用型很强的专业, 要求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师, 而此类复合型教师的人才市场还处于发展中, 招聘难度大, 单一通过学校培养成本很高, 而且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年轻教师向“双师型”转变。

5.实训基地严重不足。

工商管理专业强调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但很多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却没有建立起校企联合培养师资和学生的有效机制, 学校与公司企业单位还没形成相互信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模式, 这一切都严重制约了专业实习的效果。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讨

1.转变现有的教育观念, 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 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最终达到培养社会所需的工商管理人才。

2.优化整合现有实践教学体系。

以创新实践为导向, 全面系统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教学等。实践课教材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前市场上实践教学教材很少, 高质量的更少。因此, 在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 应该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企业课题的研究, 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工商管理现状, 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相关教材、教学案例集等, 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

3.加强实习基地的建立。

在实践教学中, 加强与一些企业的合作以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 确保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 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教学结束后、课程或毕业设计之前, 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相关部门, 全方位地感知工商管理的实务, 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推进。目前来看, 很多学校与企业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 但其合作的深度还很不够, 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其合作的具体方式, 强化实习基地的建立。

4.以学科建设为目标, 加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符合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坚持引进与培训相结合, 形成结构合理、良性循环的队伍。引进人才要以学科建设为目标, 为他们创造条件, 让他们带动其他教师开展教学科研, 并能够在实际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给其他教师以切实的指导。“双师型”教师培训要根据其教学特点, 应分层次、分类别地进行。教师的培训内容可分为知识体系培训和实践教学培训两大类。培训应以在职培训为主, 以骨干教师为主要对象,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采取经费投入多元化的机制, 加强与企业、公司的互利合作, 共同投入, 共同受益, 为教师的实践培训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桂春等.高等教育理论专题.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关培兰, 申学武.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

3.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 篇三

由于传统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有诸多弊端,如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关联度低以及教学方法单一等,鉴于此,“基于职业(岗位)”、“基于实践”、“基于能力本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基于项目”等一系列课程开发理念或开发模式在国内应运而生。系统梳理国内较有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模式后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大多以岗位分析为起点,但目前,工作任务分析一般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开展工作任务分析会或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虽然具有效率高(一般一天可完成)、发挥团体智慧优势以及可发挥专家的引导作用等优点,但也明显存在以下不足:

1.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主要以现象学的思辨推测研究和经验总结为主,缺乏实证依据;专家意见并不代表岗位的实质需求,并不能完全契合岗位。

2.工作任务分析更多关注的是工作或任务本身,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员工的工作绩效上,既没有回答获取高绩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即胜任特征)是什么的问题;也没有提出提高工作绩效的方式和方法。

3.工作任务分析得出的胜任某一岗位或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组合并没有经过有效性检验,以至于有可能造成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符。

以上三点不足是导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常感到学非所用或所学的知识、技能用处不大的重要原因。通常,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评判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有用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否很快胜任某一岗位或出色地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引入胜任力理论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加以探讨。

一、岗位胜任力研究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夫(David C.McClelland)将直接影响员工绩效的个人特质和行为特征定义为胜任力,即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本研究以此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访谈和问卷调研,明确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胜任力要素,并以此为依据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分析,重新构建符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岗位胜任力的课程体系。

二、崗位胜任力的目标

本研究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相关行业、企业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与调研,有效界定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胜任力要素,提出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想,并以此为依据构建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为该专业建设提供有效参考,以提升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实效性,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工作竞争力,真正实现专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三、岗位胜任力的特色

近年来,我国学者、管理实践者甚至是政府组织者对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广泛探索,但其内容主要侧重于国有企业中高层、销售管理人员等岗位的胜任力研究,而对基层管理者的胜任力研究很少,尤其对这些管理者的前身——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岗位胜任力的研究更少。本研究将胜任力理论运用于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把它纳入到“个人—职位—组织”匹配的框架中,可以根据行业、企业对该专业人才胜任力的要求,缩小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差距,使课程体系更具针对性与个性化,以期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达到人职匹配,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三赢”的目标。

四、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为对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研,明确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胜任力,提出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想,构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效参考,提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工作竞争力。

五、通用素质模型的构建

1.成就与行动族,具体包括4个素质要素:成就动机、主动性、对品质和次序和精确的重视、信息收集意识和能力。2.帮助与服务族,具体包括2各要素:人际理解能力、客户服务导向。3.冲击与影响族,具体包括3个要素:影响力、关系建立能力、组织认知能力。4.管理族,具体包括4个要素:培养他人意识与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团队领导能力,命令/果断性。5.认知族,具体包括3个要素:分析式思考能力、概念式思考能力、技术、职业、管理专业知识。6.个人效能族,具体包括4个要素:自我控制、自信、弹性、组织承诺。

管理类工作是素质模型专家们所研究的最大的工作类别,由于管理类工作十分普遍而且重要,所以在工作胜任特征研究上比其他工作类别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六、课程体系的建立

根据通用素质模型的构建,在高职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标准中渗透通用素质模型的要素,完善课程体系。让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模型,有针对性的对于学生的岗位胜任力进行引导。而且可以在考试中考察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参考文献:

[1]刘嫦娥,赵曙明,张丹.工作胜任力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9-03-10.

4.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需要学习的科目 篇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

(一)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经济法概论(财经类)英语

(一)企业会计学 生产与作业管理 企业管理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国际企业管理 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学 人力资源管理(一)

毕业要求:不少于15门课程且不低于76学分。

课程设置:必考课15门76学分;选考课0门0学分;加考课1门6学分。

说明:

1.港澳考生可不考001、002两门课程,但须加考231。

2.原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专科,代码085)调整为本专业。

5.工商管理的专业论文 篇五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引入创业教育,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既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顺应新形势和新情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不足,为弥补这些缺陷,需要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采取完善措施,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好地规范和引导教学工作。

关键词:创业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管理体系

引言

调查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创业比率不足2%,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为缓解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创业和就业,开展创业教育,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必要的。同时,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实践技能,更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这样既有利于深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对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一、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综合采取有效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企业和商业规划能力,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并深化对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理解,提高实践技能,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需要。为促进该目标顺利实现,从创业教育视角出发,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必要的,其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主要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让他们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后,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提升,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通过采取措施落实创业教育,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为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增强实践技能提供条件,让他们通过学习后更好从而将来的工作,满足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二)顺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必然选择

调查表明,工商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创业率不足2%,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1]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破解学生的就业难题,更好应对新情况和新形势,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成功的概率,开展创业教育,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措施

结合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出发点,围绕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有利于更好开展实践教学工作。进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竞争力,增强学生实践技能,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二、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到教学管理制度、课程体系设置、任课老师综合素质等因素制约,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一)目标体系的不足

例如,未能结合创业教育时代背景和实践教学需要,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忽视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难以指导实践教学工作,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二)内容体系的不足

为推动创业教育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应该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包括工商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能力实验、综合能力实验、创业创新实训等内容。但一些学校对该问题不重视,未能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对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产生不利影响。

(三)管理体系的不足

忽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难以有效规范实践教学工作。例如,管理制度不完善,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职责不明确,制约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实。[2]此外,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和运行管理不到位,管理措施不健全,教学考核不到位,影响实践教学质量提升。

(四)保障体系的不足

例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软件和硬件设施不完善。校外实训基地拓展不足,忽视加强与校外企业的联系,难以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训活动提供保障。一些学校忽视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任课老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未能将创业教育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

(五)评价体系的不足

对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结合创业教育实践教学需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综合技能考核标准不完善,考核制度不健全,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不到位,忽视完善相关制度,影响实践教学效果提升。

三、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对策

为弥补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更好规范和引导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有效指导。根据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发挥指引和驱动作用,促进创业教育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坚持以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创业素质、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从而更好规范和引导教学活动,推动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有效进行,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以实践教学目标为指导,落实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更好指导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

1.专业基础教学包括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课程,通常采用案例教学或演示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2.专业能力培养包括专业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习通常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课程设计包括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学生通过这些知识学习后,能有效提升实践技能,适应创业需要。

3.综合能力培养包括专业软件模拟、手工模拟、情景模拟、毕业实习等,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对学生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和综合训练,密切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应用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

4.创业创新实训开展创业课程教学,组织创业知识讲座,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激发创业意识。发挥创业技能实训的辅导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项目设计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增进对创业的了解,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

5.资格认证与就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办学,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和社会需求接轨,实现“共赢”的目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学生参加岗位证书培训,、在校学习期间获得岗位资格证书,增强专业技能。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制度能更好约束和规范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实践教学效果提升。

1.实践教学组织管理由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和学院实践教学部门负责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工作,同时完善组织管理机构,配备工作人员,制定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

2.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根据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需要,编制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方案。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健全考核管理办法,规范和引导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3.实践教学制度管理学校和各学院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工商管理专业实训、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活动。同时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加强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管理,促进实践教学效果提升。

(四)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为保障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1.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实验室设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训和实习环境,让学生有效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实训实验和演示实验。创建创业园,搭建创业平台,让学生领略创业全过程,促进学生综合技能提升。

2.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增进与校外企业的联系,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参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调研提供场所。坚持学校与企业共建,采用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加强训练,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职业能力、创业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从事创业实践活动。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师资队伍的管理和培训,为他们进修、访问创造条件,鼓励任课老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技能,增强务实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从企业引进优秀的人才开展讲座,从事教学活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让学生对创业教育有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增进与任课老师的联系,提高创业意识,为今后从事创业活动奠定基础。

(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不可忽视的内容,通过教学评价能发现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改进措施,推动实践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因此,应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教学计划评估、教学过程评估、学生实践学习活动、实践基地管理等,将这些内容融入评价工作中,进而掌握实践教学效果,为改进教学提供参考。要制订严格的技能考核标准,落实考核制度,合理评价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并反馈教学结果,对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不足及时改进,有利于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创业教育能激发学生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不断提升创业技能,并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业绩。因此,教学中应该结合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基本情况,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有效规范和引导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提升,让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需要,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何雄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9):中:155-156.

[2]杨佳利.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韶关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5(11):58-59.

[3]高爱霞,李秀荣.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11(3):22-23.

[4]袁明达,许荣祥.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绩效评价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6):9-11.

6.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个人简历表 篇六

姓名:张小姐国籍:中国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广州身材:155 cm? kg
婚姻状况:已婚年龄:34 岁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市场/营销推广经理/主管:市场支持(医疗器械) 物流经理/主管 物流主管(医疗器械) 会计/会计师
工作年限:12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面议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201月~至今,怡康达公司      物流主管

库存管理:负责骨科、心内科产品库存分析,依据市场销售计划制定产品、工具采购计划,及时合理的进行产品采购;负责滞销、不动销、近效期产品及其他问题商品进行处理。对骨科内植入产品的库存结构和产品配置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库存满意度达95%以上。

数据分析:统计分析销售报表,对全年市场投放与销售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公司提供及时有效的产品需求信息。

信息管理:负责厂商、代理商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协助厂商收集、反馈市场投诉信息,参与商品的投标采购工作。

198月~月  穗通医疗用品公司     财务主管

负责财务部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汇总统计工作,具有全盘业务处理能力,可独立完成各项财务工作。熟悉从设置总帐科目、明细科目、做凭证、统计各种财务报表等一整套财务工作程序。

1995年7月~198月   精密铸造厂   会计

负责记帐和成本核算工作。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
最高学历:大专毕业日期:2008-07-01
所学专业一:工商企业管理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20~现在,中山大学学习工商行政管理专业

7.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 篇七

而当前的社会现状是, 虽然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但是每年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却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即便是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却不能处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1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其原因是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现在市场的变化、需求, 处于“大一统”的状态, 专业特色不够突出, 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 与市场需求错位。具体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设置盲目滞后, 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许多高职学校的市场调研不够, 课程开发脱离市场需求, 没有进行岗位能力分析, 达不到企业等用人部门的要求。社会需求论证不足, 市场调研不够, 课程设置随意性大, 盲目增加或删减课程, 造成毕业生能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相吻合, 使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用人单位满意度减低。

1.2 教学方法手段及内容陈旧, 与实际企业经营情况相差甚远

在教学方法上, 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重视课堂教学、课本教学, 过分强调教师讲授的主导作用。很多教学改革并没有深入企业、深入市场对专业本身的需求进行细致的调研论证, 成了为教改而改, 盲目删减或增加课程。致使学生进入企业后发现在学校所学知识无用武之地, 对实际的企业经营运作感到陌生。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为学生将来进入企业工作打好基础, 不利于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

1.3 不注重校企合作, 没有落实产学结合

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 企业缺乏合作动力, 而学校缺乏政策支持与长期发展目标, 使得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的实际运行只是某一点和某一时段的成功, 远没有良性循环。大多数院校只停留在教学实习层面上的合作, 企业界和学校双方不能相互深度介入, 未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因此, 难以形成由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1.4 单方面强调技能, 创业能力培养缺位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 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不仅仅应是一个学生就业培训处, 而应是创造、创业能力教育。大学应该成为创造创业型人才成长的摇篮, 教学生学会创业。当前, 毕业生就业都倾向于到现有的大公司去任职, 而不愿到小企业去工作, 更不知道自己如何兴办企业。

2“4444”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针对上述问题, 在研究了国内外先进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及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新的经济形势及本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优势, 遵循“以就业为导向, 理论够用为度, 实践技能训练为主, 运用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方针, 根据“以就业为主体, 以创业为主线”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进行科学细致的市场需求调查, 细致分析行业岗位具体标准, 本课题制定出一个以“模拟公司、模拟市场、创业实训”为平台, 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即“4444” (四通、四融、四结合、四证书)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务求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创业型高素质人才。

该“4444” (四通、四融、四结合、四证书)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 “四通”即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专业教学活动与企业经营过程相通、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相通、学生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通 (见图1) , “四融”即教学场所与职场环境相融、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相融、学校理论考核与企业实习评价相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 (见图2) , “四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竞赛相结合、学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对接、职业基本技能培养与行业发展前沿需求相结合, “四证书”即通用管理能力等级证书、大学生实习实训证书、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毕业证书。

3“4444”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3.1 完善课程设置, 与市场需求对接

通过进行科学的社会需求市场调研, 认真分析调查数据和结果, 切实完善课程设置, 务必使毕业生能力素质与就业岗位相吻合, 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相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业基本技能培养与行业发展前沿需求相结合。

3.2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及内容, 紧跟企业实际经营情况

通过教学改革, 深入企业、深入市场对专业本身的需求进行细致的调研论证, 通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 学习培训, 充分掌握企业实际经营情况, 紧贴行业发展情况, 将企业实际引入课堂教学, 使学生毕业即可走上工作岗位, 胜任岗位要求。切实做到专业教学活动与企业经营过程相通、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相通、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相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3 大力开发校企合作, 落实产学结合

通过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的常规教学模式运作, 使企业界和学校双方能够相互深度介入, 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同时, 形成由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方能做到专业教学活动与企业经营过程相通、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相通、学生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通、教学场所与职场环境相融、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相融、学校理论考核与企业实习评价相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对接。

3.4 确保学生专业能力, 兼顾创业素质培养

通过创业相关课程的知识教育, 提高学生对创业基本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包括工商管理知识、经济法规知识、战略管理知识、投资理财知识、税务知识及市场营销知识等。通过创业实训课程和创业情景模拟训练, 结合理论学习, 提高学生创业的各种技能, 如机会识别、融资、商务谈判、激励、团队管理等技能, 培养包含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切实做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竞赛相结合、职业基本技能培养与行业发展前沿需求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奕彤.浅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价值工程, 2010 (6) .

[2]魏国辰.校企合作视角下卓越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6) .

[3]罗拥华.论概念、人际与技术“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2) .

[4]张德升, 赵振民.以能力为核心的校内外互动培养模式探索——以潍坊学院的工商管理教育为例[J].潍坊学院学报, 2012 (1) .

8.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 篇八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与体系结构

从系统的角度,管理科学为基础,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优化管理工作。遵从软件工程的原则,开发运行稳定、质量可靠、互动性好的MIS软件系统,配置合适的硬件环境,构建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管理开发过程的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和网络技术。

项目管理包括配置管理、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规划阶段进行可行性研究,涉及技术经济学方面的指示,如投资分析。分析阶段,涉及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设计阶段涉及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论、管理学和通信网络技术;实施阶段涉及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配置管理、测试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体系

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体系结构,结合现有文献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改革方法,提出以下改革建议。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减少MIS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所占的比例,添加MIS与企业竞争优势、MIS管理、经管领域MIS应用等知识模块。工商管理类专业MIS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一)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篇

1.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2.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管理理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学以及运筹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的把握。

3.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基于管理层次的分类、基于管理职能结构的分类、信息资源的空间分类以及技术架构分类。

4.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概念结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软件结构和硬件结构。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基础篇

1.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条件:企业业务流程分析与企业业务改革,领导的支持与参与。

3.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工程。

4.数据库技术基础:概念模型、关系模型、概念模型和关系模型的转换、关系模型的规范化。

5.通信与网络: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三)系统开发与管理篇

1.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必要性、目标、内容与组织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模型,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2.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系统分析的目标、任务及步骤,系统详细调查与分析,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

3.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的任务与原则,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系统配置方案设计、系统流程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

(四)典型应用篇

1.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的发展、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

2.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概述,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历程,决策支持系统功能与支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3.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概念、分类,电子商务的应用框架,电子商务中的支付,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课程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内容改革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一些文献分析了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如梁妍和王知强针对信息管理系统学科的特点,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

关于教学方法已有较多研究,如讨论法、案例法、项目驱动法、自主实验法等。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它既具有较深和较宽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避免以纯理论和纯技术的观点描述信息系统,而应将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管理和应用的角度介绍信息系统。在教学手段上应多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际系统调查等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结合上述教学内容提出一种专题讨论和案例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法。

(一)并非课程全部内容均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根据教学实际从上述四部分内容中选取一些作为案例讨论的专题。如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的影响,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成败的因果等。

(二)建议对学生分组,如每组4-5人,小组式任务安排可使任务量合理化,学生间团结协作。

(三)针对专题内容,选择有针对性。本土化的新颖案例可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小组自行确定。

(四)为保障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课前认真准备。

如,讲解管理信息系统成败原因分析这一专题时,安排学生准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学生分小组准备资料和课后在课堂讨论互动,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成功案例总结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经验有哪些?通过失败案例分析失败的教训是什么?如何准确把握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如何确定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如何分析和选择软件供应商等,最终由教师总结归纳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关键因素。这种教学方法注重营造开放、互动的课堂气氛,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结论

如果对于案例教学的方法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很多人会将案例教学当做是教师讲述理论概念后的故事举例,进而总结结论,再要求学生提交阅读案例的心得,而实际上,案例教学是以具体问题为学习和讨论的焦点,选择贴近现实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学习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学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挖掘隐含在案例之内的知识点的过程更是一个深化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希望以上的探讨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三鸿,许鑫,王昊,等.案例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20-125.

[2]徐生菊,徐升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7-11.

[3]梁妍,王知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2010(4):19-21.

[4]孔继利.《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物流科技,2010(10):120-125.

上一篇:证券投资模拟实训总结下一篇: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