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教案(精选8篇)
1.文化创新教案 篇一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知识目标①知道“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②理解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能力目标培养收集、加工、整理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增强创新意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本课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本课难点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年画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被称为中国木版年画三大产地,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三大产地的年画却日渐衰微、濒临消亡。而进入21世纪,杨柳青、桃花坞已接近“名存实亡”形不成批量生产,但杨家埠年画却奇迹般地从衰亡中活了下来。现在一年生产年画XX多万张,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什么力量让杨家埠年画起死回生呢?答案就是杨家埠人不但继承了年画这一宝贵传统文化资源,而且通过和旅游业这一新兴产业相结合,使年画融入了当地旅游业中,并投巨资改变了整体环境,使杨家埠年画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漂洋过海闯入了国际市场。[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提示: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动力,在文化发展中,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不断丰富发展文化,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1.立足于,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2.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
”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
”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3.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根本途径华、去其糟粕取其精新、革故鼎新推陈出传统文化时代精神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
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
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的过程,由此可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交流借鉴与融合文化创新博采众长发展本民族文化取长补短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文化多样性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
的胸怀,的气魄、的态度。4.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
。世界优秀文化海纳百川熔铸百家科学分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1.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
、民族文化与 的关系。2.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
”和“
”;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
”和“
”。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在立足现实和时代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推陈出新,从传统走向现代,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挖掘其丰富的内容,为“先进文化”的建设服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具有超越时空、超越阶级的品质,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朽的生命力,博大精深、耐人寻味。例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仁政”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有益于社会秩序和谐与结构稳定的“仁信礼让”等道德规范;“参天地、赞化育”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思想等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学习和掌握它们,对于自己立身行事,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是会受益匪浅的,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作为儒家学说经典的《论语》《礼记》等传入西方,启示和鼓舞了西方启蒙思想家。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儒家学说曾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对他著名的“单子论”产生过直接的影响。近代欧洲的一些文化名人,如伏尔泰、歌德、雨果,都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汲取过营养。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3.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对传统文化超越创新,就意味着突破,意味着创造一种既适应时代要求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的新文化、新文明。在这里,超越创新和批判继承是相辅相成的,批判继承是超越创新的基础。没有批判继承,所谓超越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反过来,超越创新是批判继承的必然要求,没有超越创新,所谓批判继承就毫无意义。所以必须既坚决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又高度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传统保守主义、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对我们来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坚持把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辩证统一起来,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使之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又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赋予它以崭新的时代意义,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努力开拓、创造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同时还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例1] 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根据对题目中三句话的理解,可得出①③④是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②说法错误,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值得弘扬,而应是优秀文化,要有鉴别地吸收。故选c。[答案] c[例2] 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解析] 通过材料中“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是在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而成的建筑精品,因此体现了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故c说法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B说法肯定了文化创新的意义,与题意有关文化创新的途径不符。D说法错误,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答案] c[例3] 某校高二班的同学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展开讨论。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有关问题。相关链接 曹参任汉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使汉初社会凋敝残破的局面得以改观。史称“萧规曹随”。此后的“文景之治”又相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日益增强。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开疆拓土,实施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就了西汉盛世。甲同学:“萧规曹随”反映曹参推崇的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解析] 回答这个问题时容易将要点局限在第四课“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上,平时要注意构建知识体系,将思维拓展开去。[答案]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例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XX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解析] 首先,注意模块限定《文化生活》,其次,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措施既要结合材料,更要注重把握教材知识的归纳总结,此题在于平时的知识的积累和总结。[答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安徽改革开放的实践,汲取营养,推动文化创新。继承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新。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1.相声源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天桥一带的艺人为谋生在舞台上相互对骂或戏谑以招揽看客,这是初期的相声。后来经侯宝林等相声大师进行批判、改造,才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语言艺术,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说明
A.文化继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B.对一切传统文化都应该批判c.文化创新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时进行的[答案] c2.XX年5月6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促进中西医结合。这些原则
A.要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摒弃个性,和平相处B.坚持了各国文化一律相同的原则c.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D.体现了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答案] c3.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①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③是在文化借鉴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④是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过程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 B4.实现文化创新,必须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但要注意
A.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B.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平等交流、相互借鉴D.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答案] B5.有人认为,外来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应该照搬过来。持这种观点的人犯了________错误
A.“守旧主义”
B.“封闭主义”c.“民族虚无主义”
D.“历史虚无主义”[答案] c6.近代以来,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人们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文化虚无主义。他们认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须全盘否定。只有彻底摆脱了传统文化的羁绊,我们才能走向新生;另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他们认为近代中国的衰败,乃是由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失落。只要复兴中国传统的儒家文明,中华民族就可以强盛起来。第三种态度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民族世代累积、相对稳定的群体经验的总结,虽然其中存在着过时的、保守的东西,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则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往往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时代挑战的内在动力。如何认识上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我们应该采取哪种态度?[答案] 第一种态度属于“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全盘否定本民族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第二种态度属于“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外来文化。第三种态度正确处理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我们应该采取第三种态度,因为只有这种态度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能够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经过几千年的演进与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别具特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其中有许多裨益于社会的精华:1.追求理想、刚健自强的奋斗精神——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灵魂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精神源泉。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绵延不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2.推崇仁爱、奉行宽容的豁达姿态——重视和睦,倡导宽容,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主要精华之一。这种精神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3.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是个历史的范畴,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之一,体现出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它把家庭—家乡—国家直接贯通,宣扬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昌盛不衰,华夏文明延续广大的重要内因。4.提倡孝义之道,强调人伦价值的伦理道德观念——伦理道德观念是规范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它包括国家伦理、社会伦理及家庭和个人的个人伦理。在人类社会中,最小的个体单位是人,而由人组成的最小单位则是家庭,因此,个人伦理和家庭伦理可以说是构成伦理道德体系的基础,是整个伦理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基石。5.尚德重道、修己养身的社会意识——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之一。中国传统伦理的糟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当然也不例外,它在当时具备着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感情信念的功能,但也不可避免地掺杂一些糟粕,对此应予以摒弃和剔除。1.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盲目义气观中国古代人伦道德观念中的“五伦”,提出“朋友有信”的说法,意思是指朋友之间相处要彼此信任,相互间要信守诺言,互不欺骗,实际上这应该是朋友之间所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可是有些人往往把义气放在信义之上,认为只要朋友有难,就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为朋友“两肋插刀”,哪怕朋友是因打架斗殴、杀人越货、持刀抢劫而触犯法律,身陷囹圄,自己也要不顾一切盲目相救。这种错误观念危害极大,使不少血气方刚之士走上犯罪的道路。2.强调“三纲五常”的封建等级观念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人伦道德是最为基本的伦理观念。孟子最早提出了“五伦”之说,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亲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汉代的董仲舒从“五伦”中抽出了最为重要的三伦,详细论证了“三纲”思想,同时总结前人的思想成果,又提出了五个重要的封建道德规范,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十分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三纲五常”,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五常”。这些道德规范被历代王朝当作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三纲五常”是封建糟粕的典型代表,它所宣扬的“三纲”实际上就是严格规范的封建等级关系,上下等级之间只能绝对地服从,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这种纲常观念实际上不是对人伦道德观的弘扬,而是对其的摧残和破坏,是一种畸形的伦理道德观念,应该彻底废除。3.宣扬“情大于法”的泛道德论思想中国社会是一个传统的伦理社会,所谓的“以德治天下”以及“礼仪之邦”等等,说的都是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含义。在中国最为基本的人伦道德关系中,如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及朋友关系等等,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而忠、孝、节、义、信等,则是处理这些关系的相应标准。与此相适应,中国社会出现了这样的特点,那就是人与人之间讲关系、讲人性、上下有别、长幼有序,突出尊卑、贵贱及其贫富之别等等。这种特点导致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以“人治”社会,整个社会呈现出泛道德论的倾向,即“情大于法”。把伦理道德作为衡量和制约人们社会生活的唯一标准,淡化了法律的应有作用,这与文明社会发展的步伐是背道而驰的。[思考] 传统文化伦理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弘扬传统伦理文化,我们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化创新教案 篇二
一、与有形的经济创新相比, 创新理念的培养更为重要
历史上中国长期处在以闭塞的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里, 由上到下的改革多, 由下到上的改革少, 从侧面反映创新观念先天不足。而另一方面, 中国历史悠久, 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知识积累;优越的传统文化赋予中华民族勤奋刻苦的民族特性, 中国能够勇于面对这些挑战。工业文明的特征是科技创新层出不穷, 并推出社会经济的发展, 创新是工业文明不可缺少的核心因素。中国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中, 必须更新观念, 加强培育创新文化, 学习科学的理念, 培养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解除思想上的束缚, 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新文化实质是个性文化、宽容文化。创新, 就是要打破传统, 突破原有思维与行为模式。因此, 重视乃至尊重个性, 弘扬特长, 是创新的基本要求。创新往往需要离经叛道的勇气, 标新立异的思维和锲而不舍的执着, 正是这种与众不同, 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这可能会与现有社会标准发生冲突, 这就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 使创造性思维可以自由发挥。
创新文化需要机会均等, 地位平等, 学术民主, 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机会均等是重要前提, 因为众多的创新成就出自于民众之手。在制定各种规则和评判指标时, 必须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要做到这一点, 应当大力促进学术民主和争鸣, 不论资历深浅, 地位高低, 创造一个平等探讨的平台, 使真理在争鸣中得以承认, 使更多的创新思想火花在观点碰撞和灵感闪现中得以产生。这种平等、民主的意识应当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培养, 以尊重个性为本, 在家庭、学校就会形成平等、民主的宽容氛围, 克服权威为尊的思维定式, 塑造崇尚真理的价值导向。
创新文化是创新型国家的灵魂和基石, 是经济社会繁荣, 科技革命的思想启蒙和精神动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次繁荣, 为后来汉唐中华盛世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基础。中世纪后期, 以弘扬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2006年, 中国“十一五”规划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使得创新文化有了适宜的土壤。创新文化的弘扬将为中国注入更具有时代气息的生机与活力, 为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我国创新文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技创新需要文化支撑, 因为文化能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现在鼓励科技创新没错, 但是不应给创新太多限制。目前科研界的文化存在一系列问题:
1.认识水平和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提高。
少数单位领导对创新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到位, 一些科技人员对于创新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够, 部分单位对于创新文化建设理论的研究还不很深入。
2.长效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部门利益高于整体, 相互沟通少作用小, 人才流动难, 资源不能有效配置。
开展工作手段不够, 活动方式传统, 缺少自己的特色, 深入人心不够, 吸引不了职工,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泛化创新文化建设, 将文体、娱乐活动作为创新文化的主要内容, 缺乏思想性, 将文化建设表面化、形式化。
3.制度创新有待加强。
制度没有完全贯彻创新价值观;制度创新缺乏足够的稳定性。
4.群众参与面不够。
当前各单位发展水平不平衡, 还没有真正形成群众积极参与创新文化建设, 并将创新文化的理念落实为自觉行动的局面。
创新文化建设要改变目前的现状, 领导重视是关键;群众参与是基础;研究试点是先导;服务中心是根本;突出特色是核心;工作队伍是保证。创新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应持续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具有开创性、框架性, 要深刻认识文化变革的艰巨性、长期性, 清醒认识目前成绩。提出并启动创新文化建设, 要领导重视, 全员参与。重点要具有“奉献精神、求实态度、创新意识、团队作风”。
三、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环境,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的根本在人才, 没有创新的人才, 创新就是空中楼阁。而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教育, 也需要具备创新精神的社会环境, 在某种程度上后者更为重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但却不是人力资本丰富的国家, 原因在于高素质劳动者数量不足, 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扶植不够。如何建立一种多元化, 多层次的创新文化和创新人才的培育体系, 是第二阶段发展的关键。因此, 培植社会、家庭、学校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体系, 发展创新型劳动力是中国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劳动力可以分为在职和学生两类, 在职是现在的劳动力, 学生则是潜在的劳动力, 对劳动力的改造可以实施增量培养和存量改造并行的办法。
培养创新型人才, 应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 使教育的目标着力在提高人口素质上。基础教育的普及决定了一国国民的基础教育, 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后, 贫困地区的孩子得到同样的教育机会, 教育普及基本完成。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基础教育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力重视不够, 教育资源供给相对短缺, 优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 必须把基础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
加强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力度是提高中国存量劳动力素质重要环节, 必须投放强大资源加强职业培训。中国旧有劳动力因为教育资源短缺而未能接受足够的教育就走上工作岗位的很多, 大部分45岁以上人口缺乏应对信息时代的能力, 尤其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 还主要依靠体力生活, 缺乏职业技能。在机械力更多取代人力的转换中, 大量的失业人口将是对经济发展的威胁。同时, 受传统观念和教育体制影响, 新增劳动力中技术工人比重严重不足, 技术工人的短缺问题可能在未来10-20年内显现出来, 成为制约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障碍。因此, 成人教育、职业培训 将成为今后国家教育 资源倾斜的方向, 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潜在事业问题, 还有利于不断为中国 经济注入活力。现代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 人才在全球范围内配置, 不仅可以直接带来创新的发展, 还可以提高国内科学技术整体水平, 是一举两得的战略选择。资本、技术的流向取决于利润, 各国还可以通过非关税贸易壁垒等经济手段限制其流动, 而人才流动却是不能控制的。中国必须以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人才问题, 建立全球人才竞争战略, 创造足够吸引人才的环境, 借用全球的智力资源为已所用, 才能在创新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
四、创新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 创新也不列外, 必须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创新。任何冠以创新名义的事物都必须用科学严格的标准加以衡量。创新在于用科学思维看待世界的变化, 利用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是创新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
创新的含义在于用动态的思维来看待世界的变化, 中国要有一套变化管理的哲学, 世界在变, 思维在变。要不断用新的思维来考问世界, 社会发展中需要否定的要勇于否定, 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就要坚持, 这才是创新。简单的否定一切并不是创新。创新是站在现有认识基础上实现的, 否则创新就变成为了创新而创新的空洞口号。要正确处理创新与引进的关系。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 与引进并不矛盾。中国是工业文明后发国家, 在技术、制度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在一些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前沿水平的技术上, 应积极创新, 争取科技创新的高地, 而对于很大一部分技术, 通过引进、可以低成本完成快速追赶, 这在现在及今后的时间内仍然有效。但引进不是终点, 引进后吸收再创新, 使自身拥有造血能力, 才是今天自主创新的现实意义所在。
创新成败的标准就在于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是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在中国, 和谐、发展的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这符合中国的国情, 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符合客观规律的目标作为标准, 有助于屏弃伪创新, 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 使创新真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总之, 以人为本,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新的创新, 新的社会实践。其核心是实现创新发展, 以变化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创新发展的中国可以在经济、制度、文化上带给世界新的贡献。世界目前的多层次矛盾, 需要的就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中国的想法和意见, 将有助于世界的和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保持科学技术上的创新才能保持一国经济发展获得持续的动力;制度创新决定了一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环境, 观念决定了一国国民是否为将来作好了准备文化创新应与生产力同步提高, 它决定了一国国民是否在精神上富足。创新不是对旧有事物的绝对否定和简单扬弃, 也不是绝对自由和激进主义的释放, 否则就容易演变成为创新而创新的社会活动, 评判创新是否成功。归根到底要看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能否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而文化创新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深刻改变。它是制度创新的前提和保证, 是科技创新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支持。文化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 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世华财讯编著.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7.2
3.企业创新需要创新文化 篇三
企业发展需要创新早已成为共识。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创新的整体性,即创新是全面的,包括设计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等,而且需要组织成员全员参与;注意到创新的协调性,即各项创新之间的衔接和相互促进;注意到创新的经常性,即任何创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不断创新。但到此还不够,还需要有个统领的条件和文化——创新文化。
广而言之,不单是对企业,包括全社会都需要处理好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的关系。两者的含义不同,侧重点不同。文化创新主要是指对现有文化的创新,涉及面很广。创新文化是指为所有创新,包括文化创新在内,提供进行创新所必须的风气、氛围和舆论。我们知道,所有创新都是需要担当一定风险的。从孔子的“仁”与“恕”,到现代的宽容和包容;从民间的“敢为人先”、“失败是成功之母”,到我们党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都是创新文化的内涵和表现。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枪打出头鸟”之类,则是阻滞创新的陈腐文化的表现。
4.文化创新教案 篇四
文化创新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具体方式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难点: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创新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式。教学过程:
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1-52页材料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柏”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新,都要经历这样途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3页“文化名人”和虚框内材料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柏”“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三、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4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文化活动的启示?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2、不同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4页内容,并思考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应坚持什么原则?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3、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三、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5页“三个观点”内容,并思考这些观点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清理和维护好它的源与流。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这意味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方法进行。
纵览古今,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知道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这对我们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有重要意义。
1.课堂练习(2008广东第三次六校联考)周朝是礼制;到齐国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到孔子时候提出三种道德即智、仁、勇;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到汉代时在仁、义、礼、智后面加一个信;到宋代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八种道德,叫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是中国历代延续下来的道德。这说明
A.文化创新的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文化创新的途径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D.文化创新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 解析A。“孙中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八种道德”表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途径之一。其他三个选项与材料无关。2.(2008南京市高三质量调研)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要区别真伪(“别裁伪体亲风雅”),反对一味因袭(“递相祖述复先谁”)。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B.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力军 C.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
解析C。对“前贤”的文章要兼取众长,区别真伪,反对一味因袭,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因此C项符合题意。3.(2007年珠海市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的文化创新的目标和要求,要做到文化创新就必须 A.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 B.对民族文化进行肯定
C.在实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全面吸收外来文化
解析C。A、B、D表述有误,要辨证地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是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社会实践 D.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解析C。本题考查的目的是在于区别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A、B、D项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C项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选C项。5.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
A.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B.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
C.文化工作者的创作努力 D.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
解析D。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故选D项。6.博采众长表明文化创新应
A.坚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 B.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合作 C.创造不同民族文化展开竞争的环境 D.体现时代精神
解析A。题干中“博采众长表明”这一规定性说明了只有A项符合要求,其余各项均应舍去。7.(多选)(2008年茂名市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于丹在《百家讲坛》中对《论语》的讲解虽未必深刻,但她成功地以中国传统思想为原料,配制出指导现代人养身处世的“心灵鸡汤”,受到亿万群众的热捧。这说明
A.继承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 B.发展传统文化必须弘扬主旋律
C.文化的发展必须贴近群众生活实际 D.经典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尚相结合
解析AC。于丹讲《论语》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了符合现代人需要的改造创新,AC入选。B与题意无关,D说法错误,排除。
8、(2008年广州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综合练习)辨题:只要实行文化上的对外开放,就能实现文化创新,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5.文化创新教案 篇五
文学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诗歌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许多民族和国家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我国已有璀璨的诗歌艺术。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经》简介及《氓》一诗赏析)
提问:《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这首诗是一个弃妇的自诉,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诗中充满了对负心丈夫的怨愤,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地同他一刀两断,表现了女主人公刚强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
提问:在那种时代,妇女轻易地被丈夫抛弃,是极个别的现象吗?说明了什么?
提示:诗中女主人公被丈夫氓抛弃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现象,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氓》
这首诗通过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提问:我们还学过哪些古代诗歌?
提示:如唐朝诗人的杰出代表杜甫,杜甫在继承了前人文学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把唐诗推向又一个高潮,被称为“诗史”、“诗圣”。
提问:杜甫的诗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思想,为什么?
提示:因为杜甫生活的时期恰逢安史之乱,亲身感受并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探究问题)
探究:从我国先秦时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提示:立足于实践基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其中,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多媒体课件展示)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占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儒家文化,而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就是“孝”。古人认为,“孝,德之本也”、“而德孝为先”。……如《二十四孝图》就搜集了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我们来看其中一个。
(多媒体课件展示“埋儿奉母”及探究)
问题1:对于郭巨的这种孝,你的看法如何?
提示:这是一种愚孝。
问题2:如何对待传统“孝”文化?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与之相比有何不同?怎样体现了文化的创新?
提示:传统“孝”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天我们倡导的“孝”,不但继承了“孝”文化的精华,而且还注入了时代精神,把“孝”文化发扬光大。
(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内容)
(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教师针对课本第54页的探究,请学生举例。
(多媒体展示:快乐驿站)
进一步引出文化创新还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就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进行文化创新的典范。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教师进行讲解。
探究:
1、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演奏的形式对演出效果有何影响?
2、结合这个例子,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做到文化创新?
分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
(多媒体课件展示)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①海纳百川的胸怀
②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既竞争又合作
③保持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请看书第55页探究:这三个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提示:
观点一,完全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观点二,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外来文化和新文化――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观点三,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
(多媒体课件展示上述内容)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错误倾向
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小结
6.文化创新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知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能完整地把握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提高归纳与分析的能力,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通过学习,加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主体的认识;增强投入社会实践,融入人民群众的意识。教学重点
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教学方法
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杨丽萍和她的《云南印象》。引导学生思考《云南印象》为什么会受到观众的欢迎?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云南印象》之所以能得到欢迎,一方面是因为源于生活;另一方面是因为富有创意,而且这种创意常常来源于平民生活,因而具有亲和力,自成体系,最终得到人们的认可。
全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由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出任艺术总监和总编导并领衔主演倾情打造的艺术精品,《云南印象》是一台融传统和现代一体的舞台新作,将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该歌舞集70%的演员来自云南各地州甚至田间地头的本土少数民族演员,演出服装还源于云南各民族民间着装的原型。
这也充分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二、新课教学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教师提问:为什么说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生活动:听三首不同时代的歌曲,结合教材,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意义。《南泥湾》反映的是战后重建家园发展生产的实践活动,《年轻的朋友》反映的是80年代的幸福生活,《走进新时代》则反映的是当今社会变革的实践要求。
课堂练习:“给力”的词义与潮汕方言的“到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它原是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给力”成了热语表明()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 C.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推陈出新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答案:D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49页的材料或是举出一个身边的文化事例,分析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例如,著名音乐家聂耳同他的朋友在黄浦江边散步闲谈时,突然听到码头工人劳动的号子声,他不禁赞叹道:“这么有节奏的劳动呼声,是多么壮观啊,旋律是多么有力啊!”
聂耳由此受到启发,谱写了著名的《码头工人之歌》,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工作阶级的艺术形象。这个故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再如,取材于历史上山东移民创举的大型电视剧《闯关东》,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它“土”味很浓,从场景到语言,从人物衣着到生活习性,无不散发着黑土地浓郁的乡土气息,无不是当时百姓生活的真实再现。这也正是《闯关东》成功的主要原因。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1)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造,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例如,近20年来,约有7000条新词产生,如外资企业、知识经济、经济特区、电子邮件、多媒体、信用卡、再就业等。这一事例充分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例如,传统的戏曲反映的都是哀婉的爱情、悲壮的沙场等,今天人们的实践多样,文化资源丰富如网络文化、恶搞、改革开放、反黑、反贪、校园文化等。
课堂练习:
文化创新只有立足于生机勃勃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才能获得鲜活的素材,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因为()
A.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B.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文化创新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答案:C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49—50页,归纳教材中怎样论述了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和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传统文艺如年画由于题材狭窄、工艺落后、节令性强,因此仅能一息尚存,始终不能兴盛为一大产业。由此可见,文化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发展。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课堂练习:
进行文化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使文化更贴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材料反映的道理是()
A.文化创新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
B.文化创新要适应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 C.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适应实践的变化
D.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 答案:C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例如,我国动漫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动漫不仅使电视荧屏更精彩,而且形成了动漫游戏出版物、动漫音像制品、动漫形象商品的动漫产业,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现在红遍了大江南北,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喜羊羊粘贴、拼图,文具店中喜羊羊产品销售红火,这只羊的身价高达几个亿,产品共盈利4000万元。这有力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课堂练习: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体现了()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都能进行文化创新 答案:C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其清醒的现实性,从多方面表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我国的《诗经》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不仅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也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才能。
教师提问:你能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吗? 学生活动:回答略。
3.当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学生活动:举例回答。
三、实例探究
1.下列对文化创新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 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A.推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B.丰富发展民族文化
C.推动实践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产生更多优秀文化作品 3.社会实践的主体和文化创造的主体是()
A.广大文艺工作者B.人民群众C.各行各业的艺术家 D.英雄人物 4.文化创新是()A.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B.文化发展的源泉 C.文化发展的实质 D.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5.关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7.文化创新教案 篇七
一、从“事业”到“产业”的提升
十六大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创新”的文化发展方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定义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指出“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文化产业作为国家软实力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规划提出了振兴文化产业要做好八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七项指出要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可以预见,在规划的推动下,广电行业将迎来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手机电视、多媒体广播(DAB)、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等业务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同时,在动画和电视剧领域,电视媒体也将进一步发挥播出平台的先天优势,加大投资力度和对外合作,创作出一批高质量的作品。随着社会资金和外资准入门槛的降低,以上业态将有可能拓宽融资渠道,突破投资瓶颈,带来实质性的大发展。这也是继北京奥运之后,广电新媒体业务的又一发展良机。同时,广电行业新媒体业态的发展和公司化经营范围的扩大,不但不会削弱新闻宣传事业,而且还会拓广并加强新闻宣传事业的网络渠道,使社会舆论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主流媒体的手中。同时,新媒体业务的大力开展,会加大产业部分从业人员的数量,提高产业部分的收入比例,产业化部分的市场经营实践对事业部分的体制和机制改革也会带来积极影响。文化体制创新的源动力来自于产业化的探索。
二、由“文化”到“企业文化”的深入
规划的原则通过,不但给文化产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也将有力推动文化产业内部管理向企业文化领域深入。
相比而言,文化行业自觉、系统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较为淡薄。究其深层次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长期以来,受体制改革的制约,文化单位长期处于事业体制与市场体制的夹缝之间,行业内仍然保留着一些过去单一宣传职能时期的保守思想。二是广播电视行业的垄断性质决定了它们的生存环境相对优越,不像企业要靠完全自由竞争,这也导致了广电行业对企业文化管理的需求比企业来得晚。三是广播电视媒体行业市场化发展不平衡,两级分化严重,大部分单位还靠政府吃饭,在全行业还没有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受以上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市场意识较强、发展较快的广电媒体,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已经感受到来自编制、资金、人才、行业政策等方面的局限。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双轨制、集团化带来的新问题等。同时,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行业对媒体责任的新的思考,比如,媒体是不是市场主体?媒体有无自身的价值观?媒体对政府、对社会到底负有什么样的责任?由此,“企业文化”进入了广电行业领先媒体的视野,成为引领新一轮竞争的核心力量。
规划的出台,更为广播电视台重视并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扫清了观念上的障碍。一些人否认广电媒体是企业,死抱着“事业”饭碗不放,看不到行业发展的趋势,实际上是对“企业”有某种轻视和偏见,是等、靠、要的落后观念支配着头脑。大力倡导企业文化,并自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广电媒体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放生产力。
三、广电媒体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
规划指出,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四个坚持,对媒体行业建设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由此,捷盟咨询提出广电媒体企业文化建设应重点解决的四个问题。
一是独立责任。规划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政府和文化产业的分离,由政府“办文化”向政府“管文化”进化。今后,增强相对独立责任意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下,积极打造自身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是媒体单位引领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捷盟咨询在为北京电视台进行企业文化咨询的过程中,结合新形势下电视媒体应有的责任,总结提炼出“视听载道,传播文明”的BTV使命,就是责任为本、社会效益第一的高度体现。
二是自主创新。规划的出台,必定加快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也将带动媒体的经营管理迈向新阶段。今后,以我为主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文化是媒体单位改革的大方向。要明确媒体自身是体制创新的主体,体制的约束不应成为媒体单位经营不善、管理不力的借口。北京电视台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志高行远,守正出新”体现了北京电视台“自主创新”的时代风采。
三是个性特色。规划的出台,倡导中国文化产业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的前提,是要鼓励文化企业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要走特色道路,就必须要有特色文化理念来引领;走出了特色道路,就必定产生特色企业文化。所以,文化产业、媒体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定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8.培育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热情 篇八
充分认识创新文化的重要价值
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我们要充分认识创新文化的重要价值,充分认识创新文化的培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创新文化是引领创新实践的先导。世界科技革命的发生和科技中心的转移,都与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社会文化状态密切关联。没有14世纪前后的欧洲文化复兴,就没有此后欧洲科学技术的繁荣。17、18世纪英国宽松的宗教文化背景以及重视知识的培根精神,为牛顿、瓦特等的发现、发明提供了合适的气候、土壤,从而使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科学中心。19世纪,德国重视教育与研究结合、理性思维与实践交融,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从而使科学中心、技术研究中心从英伦三岛转回了欧洲大陆。20世纪的美国则以移民社会开放、多元、冒险、包容的文化特征吸引了大批创新精英,从而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成为当代的科技中心和创新高地。历史一再证明,伟大的创新实践需要繁盛的创新文化为铺垫、做先导,缺乏崇尚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就不可能吸引、留住富有创新激情的人才,也不可能成就创新事业。
第二,创新文化是焕发创新活力的源泉。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最高体现。创新实践本质上是人的各种高级能力有机协调、综合运用的过程,是对创新现象及所涉社会因素进行科学解读、组合、集成的过程。任何一个创新主体只有经受创新文化的熏染,才能进发强烈的创新激情,才能具备科学理念、科学精神,才能在攻坚克难中坚定不移地追寻创新目标。创新文化是生发创新冲动的温床,是激发创新实践的助推器。是焕发创新活力的源头活水。
第三,创新文化是构建创新体系的纽带。创新实践是一种多要素聚合、多领域参与的系统工程,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等不同环节,涉及企业、研发机构、教育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多种社会组织。科学高效的创新体系必然是各要素间无缝联接、高效运行的创新网络。而实现创新系统内诸多要素间密切融合、良性互动的纽带就是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深嵌于创新体系要素之内,流转于创新体系运转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激励功能和凝聚、催生作用,是创新体系的灵魂与和谐运行的润滑剂、发动机。
科学把握创新文化的内涵
创新往往表现为科技现象、经济现象、军事现象等,但在深层次上和根本上还是文化现象,并都可归因于文化问题。创新文化就是那些能够使创新活动变得更容易、更成功、更快捷的各种有效的手段、途径、方式、方法,是与创新实践相关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一切文化形态,是人们在创新实践中形成的观念、制度、方法、氛同、价值及心理等的总和,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主体创新文化,主要指创新主体自身必备的文化特质及其创新活动所具备的价值观、道德观等文化因素,这是创新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内容;二是制度创新文化,主要指有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政策等文化因素,这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三是环境创新文化,主要指有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各种社会环境、氛围、服务平台等因素,这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创新文化除了具有一切文化共性之外,还有其鲜明的个性特质,主要表现为:
1、创新文化是张扬个性的文化。重视个性是创新文化的内核,张扬个性是创新文化的基本要求。创新文化尊重人性,尊重人的自由表达,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它承认个性差异,尊重偏才、奇才,肯定标新立异的思想言行,反对从众。创新文化倡导个性解放,期待不俗的个性成就不凡的创造,认为所有的创新都是个性化的劳动,创新实践就是张扬个性的过程,创新成果就是创造者个性的具体呈现。
2、创新文化是勇于探索的文化。创新是勇敢者的专利、探索者的乐园。创新文化鼓励冒尖,不惧风险,始终高扬英勇无畏、敢为人先、甘冒风险的大旗,为大勇之士摇旗呐喊,为大义之举擂鼓助威。创新文化的发展融汇了无数创新精英冒险、探索、开拓的历程,无数伟大的创新实践推动人类不断开辟新天地、步入新境界、赢得新发展,也滋养和丰富了创新文化,并雄辩地证明了创新文化的巨大价值。
3、创新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开放包容是创新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没有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襟怀,就无法开阔新视野、学到新知识、跟踪新成就,创新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善于在开放中学习借鉴各种新思潮、新技术、新模式,以海纳百川、包容有度的胸怀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才能拓展自身创新的思路、掌握创新的知识、借鉴创新的方法,才能实现自我的提升和超越。
4、创新文化是竞争合作的文化。竞争是创新文化的不变追求,合作是创新文化的永恒主题。创新文化既鼓励在公平环境下展开竞争,也提倡尊重对手、善于合作。在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在竞争中是否给力、在合作中能否借力已经成为成功与否的关键。单打独斗的做法没出路、你死我活的想法已过时,只有扬长避短、合作共赢才是生存与发展的制胜之道。
5、创新文化是求真务实的文化。求真务实是创新文化的落脚点。创新需要异想天开,但终须回归现实、注重实效;创新可以天马行空,但必须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创新的本质在于追求真理、探求事实,如果违背规律、抛弃真相,创新就会南辕北辙、得不偿失。创新文化不仅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还有很强的批判精神,它敢于自我否定、藐视权威、追求真理。
积极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是一种状态、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创新文化的培育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不断探寻求索的过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我们要把培育创新文化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首要环节,多方推动、多层建构,多元完善,使创新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影响更加广泛、作用更加明显。
1、强化政府的创新自觉。政府作为创新文化培育的主导力量,要高度重视创新文化培育,不断强化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自觉意识。要切实发挥好规划者、组织者和服务者的重要作用,科学制定创新文化发展战略和具体实施路径。要建立创新人才培育体制和激励机制,积极推动重大创新项目实施,大力扶持重点创新企业发展。要协调各方创新要素,整合社会创新资源,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引导创新发展。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的建设上,特别是要确立教育先行战略,从教育理念变革和教育体系改革抓起,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方法。
2、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要把建设创新型企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推广应用。培育自主品牌,整合人才、资金、技术,形成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创造和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努力打造更多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建设“创新求异、宽容失败、适当竞争”的企业文化,着力营造留住人才、释放才能、适合人才发展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土壤。
3、激发人才的创新智慧。要以“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思想指导人才工作,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改善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制度,实现不拘一格地识才选才,各类人才各显其能、各尽其用。根据每个人才的特点,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让人才有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空间。给予创新创业者关爱与支持,为其创造良好环境,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让人才自由创新,并且做到“以价值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
4、凝聚社会的创新认同。创新产生于适宜的文化氛围里,成长于公众理解和支持的社会环境中。要大力培育“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培育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使“创新”成为人们的共识。要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把创新化为全民的共同行动。
【文化创新教案】推荐阅读:
文化创新与传统文化10-04
文化创新下的企业文化论文参考09-15
高校教师文化传承创新08-26
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10-04
不确定性与创新文化06-21
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实现途径06-29
论重视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建设11-05
关于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情况11-06
培育知识产权文化,促进社会创新发展08-08
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