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作文300字 生活的启示

2024-10-15

启示作文300字 生活的启示(共15篇)

1.启示作文300字 生活的启示 篇一

在假期的时候,我和哥哥还有哥哥的同学一起到国际新城玩,我们都去了各种好玩的地方,另外,哥哥还带了50元,就算我们今天买东西的费用。

我们先去了健身器材那里玩健身,然后又去了旋转木马和蹦极那里玩了会儿,之后我们玩的口渴了,就一起去超市里买水,我们到了卖水的地方,一共五个人,就要给五块钱,正在哥哥要付钱的时候,我突然看见了一个泡泡糖,我特别的想吃,馋涎欲滴,因为是大型超市,周围没有人,监控也不在这里,所以我就用偷拿的方式把泡泡糖给带了出去,然后把泡泡糖给拿了出来,他们看见了,我们就分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我的心情很高兴,因为我给妈妈省了几块钱,妈妈一听先是批评我,后来就给我讲了道理,还吩咐了不让哥哥也在次发生这样的事,妈妈给我讲的倒是,人要做有道德的人,你不该偷拿,如果你特别想要这个东西,那你就用别到来换取这个东西,偷拿了就显得你没有道德,而别人也就不会给你玩了。

听完妈妈的话,我很不高兴,但是,我仔细的想了想,妈妈说的的确是对的,从此,我将不会在偷拿东西了,因为我知道,道德很重要,凭这个人有没有道德,别人就会做出别的决定,而你将来的生活,也会更糟糕。

2.启示作文300字 生活的启示 篇二

“生活缀方”是日本大正时期兴起、发展至今的一个民间教育运动。它通过把儿童的生活真实地反映在缀方[1] (即作文) 中来使儿童正视现实、实现自我, 培养认识、批判能力。其传统方法是, 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就自己日常生活有关的话题写作, 将作品收集成册, 由班级或地区印刷。每个学生要在全班背诵自己的作品, 然后大家讨论、批评。

一般把《缀方生活》第二宣言的发表 (1930年) 作为“生活缀方运动”正式形成的标志。进入20世纪30年代, 随着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的不断升级, 政府加强了思想统治。各地的生活缀方运动相继受到镇压, 到1942年前后消失。[2]50年代初期, 在多方力量影响下, 新的生活缀方运动开始在日本复兴。

二、当今日本生活缀方运动的新发展

生活缀方运动一直延续至今, 并扩展到了社会科、国语等多个学科。本文着重分析生活缀方运动在当今日本作文教学中的发展。日本非常重视作文教学, 不仅逐渐增加了作文课的比重, 而且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把“表现” (说话和写作) 排在了“理解” (听话和阅读) 之前[3], 并以培养学生两种能力 (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和一种态度 (生活态度) 为主要目的。

早期的生活缀方主要是学生自己写的日记与诗歌等。在当代, 则扩展了作文形式。从生活缀方的角度出发, 可将日本小学作文教材分为儿童诗作文教材调查作文教材, 集体作文教材, 生活记录与自我成长史作文教材等四个部分;日本中学国语教科书中作文教材则可分为调查作文、集体作文、自我认识作文三个部分。[4]

下面以1986年日本光村图书出版社编写的六年级 (上) 国语教材中的一篇作文教材为例分析。

作文:写出自己的意见、想法, 发表, 编小组的报纸

竹内君的班里, 每月一次, 由小组轮流编辑出版小组报。每一次由小组讨论后, 决定采用的内容。为了使每一期报纸能对学习和生活起作用, 根据定下的内容进行实际情况的调查, 广泛听取老师和朋友的意见, 写出有自己想法的文章。报纸出版后, 大家一起来读报, 并发表自己的感想。重要的问题, 也可以在班级的会上讨论.

竹内:“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广场报》第三期出哪一方面内容的特集。野村君准备了一个方案。先请野村君提出方案, 然后大家讨论后定下来。”

野村:“这次因为是我负责, 同大家商量后, 我考虑了两个方案。一是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的问题。学习‘保护自然’这一课时, 读了‘人也是地球生物的一个成员, 同其它的生物们共同生活着。’‘不依靠自然, 我们就不能生活、延续下去。’等句子后, 很震动。我发现以前我并没这样去肴待自然, 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人是特别的, 自然是为人而存在的。因此, 我想通过报纸呼吁大家, 要关注自己周围的自然, 对植物、益鸟等进行调查, 把荒芜的班级园地重新搞好, 培养大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感情。另一个是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我们每天都过着和平的生活, 说到战争、和平的问题好像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似的。我以前也没有深思过这个问题。但是最近在电视上看了‘东京大空袭’的节目后, 痛感战争的恐怖, 昭和22年 (1945年) 东京受到了大空袭, 江东地区一带成了一片度墟。由于火灾, 死了10万人以上。电视画面上不断地出现那时的情景, 真可怕。这使我深深地感到和平是多么珍贵。因此, 我想报纸就以大家看了电视以后的感想看法, 采访有战争体脸的大人以及介绍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作品等内容来构成, 大家看怎么样?”

这个例子展示了当代日本生活缀方运动的新发展。

首先, 在关注重点上, 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实用主义思潮影响, 日本生活缀方由最初的表达自我、反映日常生活为中心转向适应社会需要、反映社会生活为中心, 并开始逐渐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 提出了“写作即思考”的观点。学生不仅要从个人实际生活出发选择题材, 还要注重社会现实需要, 同时能利用多种艺术手法正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其次, 当代日本的作文教学把生活缀方与集体教育相结合, 形成了“集体作文”及集体讨论表达的教学活动。“集体作文”主要有:创造儿童文化的集体作文, 书写集体历史的集体作文 (如上面这个例子) , 展开集体思维的集体作文等。通过集体讨论一起选题、收集资料、讨论、作文, 这既避免教师直线化的裁断, 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协作能力。

这个例子还体现了日本教育注重生活缀方与学科教育的结合,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综合能力。如本例中, 通过把生活缀方与自然学科教育结合, 学生的关注点被有效引导, 其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培养。但是最能体现这种结合的是调查作文。一篇调查作文需要学生收集材料观察、记录、查阅资料, 以作文形式总结, 班、小组讨论等步骤, 以及作笔记的项目、方面, 查阅资料的方法, 图、表的应用, 内容归纳的条理化等多个步骤。这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训练, 也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研究方法, 打下科研的能力基础。

此外, 通过对日本作文评价的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代的日本生活缀方中, 不仅关注学生的个人情感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意识和主体意识, 坚持着注重作文教学与育人结合的优良传统:如通过正面性的评语与学生进行的情感交流;在评价中更注重学生的创作过程和创造性发展;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包括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等, 力求从多个维度关注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等等。[5]

三、日本生活缀方运动对我国作文教学的启示

日本生活缀方运动虽然是根植于日本本土的产物, 但是对我国仍有诸多启示。

1. 我国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作文教学中, 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假、大、空”。学生“没什么可写, 写不出什么”, 作文中没有了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 丢失了学生的真情实感, 丧失了学生自我的创造。套话多、举例旧使学生作文成了一种“八股”文章。更有甚者, 为了对付各种作文考题, 老师猜题、押题, 家长寻找备题, 学生套模式、背范文。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学生忽视了自己的生活, 淡漠了周围的事物, 根源在于我国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作文“符号训练”倾向。作文一直是我们教育评价 (中小学主要是考试) 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 “夺取高分”便成了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个核心目标, 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在作文教学体系上, 我们一直强调基本技能训练, 形成了一种线性化、序列性、可操作性的教学体系, 而忽视了学生写作动机和需要;在作文题材上, 由于对字词句等语言和形式的注重, 我们偏重于文学性作文 (如散文、议论文) 的训练和指导, 而较少关注作文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在作文评价上, 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作文的修辞、文体、语言等外在形式要求, 强调“语言优美, 形式新颖, 内容生动, 用词准确, 层次清晰, 段落分明”, 对学生的自主感受与实际内容却关注甚少。为了应付各种考试, 得取作文高分, 教师们更是以牺牲学生的主体性、内在动机来换取外在的形式上的“符号训练”:告诉学生什么样体裁能得高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适合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用;什么样的情节最能打动评卷老师;等等。总之, 我们的作文教学, 不是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 而是解决学生如何用语言表达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被引导着只注意修辞、技巧, 而不关注中心的主题与内容, 自然会出现“假、大、空”现象。

其次, 我国作文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我们常常会在作文的要求中加上一条“内容健康”或“立意高远”之类的话语。教师在批改中也常有着一种强烈的政治倾向。比如, 《小学青年教师》 (语文版) 曾刊登了一篇9岁孩子的作文——《难忘的一天》[6]:

难忘的一天

国庆节那天, 天气十分晴朗, 我和爸爸兴高采烈地去动物园玩。

动物园里的动物很多, 可我最喜欢看的还是河马, 开始我以为河马就和马差不多, 很会跑, 人可以骑在上门 (面) , 在水里游, 怀着激动的心情, 我终于看到河马了, 没想到河马又肥又大, 一个长方形的大脑袋上长着一个又宽又大的嘴巴, 笨笨的样子可有意思啦, 它的尾巴很短, 皮黑黑的, 发亮, 没有毛, 听说是从非洲来的客人呢。

河马的样子真可爱啊, 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个愉快的国庆节。

老师打了72分, 算中等偏下, 评语是:“作文文字通顺, 条理清楚, 但立意不高, 写国庆应和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 你应想到, 没有祖国的强大, 河马怎么会到中国来呢?”

可见, 这种成人化、政治化的倾向既脱离了学生的心理实际水平, 也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低年级的学生不理解何谓“健康”、“高远”;高年级学生即便能理解字面意思, 其判断标准和出发点也可能和教师大相径庭, 但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评价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 而不是学生自己的角度。所以, 学生只能对一些范文进行生搬硬套, 或迎合作文的评判者说一些空泛的大话。

此外, 长期以来我国作文教学模式多为命题作文。不少题目都是重复的, 大同小异, 落入俗套。这就为学生寻求范文模拟, 甚至是抄袭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 在我国中小学作文中, 学生所写的不是自己熟悉的, 更非自己想写的, 却是闭门造车或生搬硬造的一些虚假事例。学生只是为了作文而作文, 成了摆弄语词的机器, 而不是为了表达自己而作文, 不是创造作文的主体。这样的文章, 既难以包含学生的兴趣与真实想法, 更消极的是让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反感与厌烦情绪。因此, 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痼疾。

2. 日本生活缀方运动对我国新课改的启示

当代日本生活缀方运动可以给我们的作文教学以如下的启示。

第一, 要关注学生作文的内容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说真话, 也要教学生怎样说好。事实上, 我国新课改中已开始关注到这一点: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实际中, 新课改的教材也体现了这种变化, 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原则是:内容形式精美, 既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需要, 又要体现其身心实际, 贴近儿童生活, 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符合时代精神, 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等。[7]不少教师也转变自己的观念, 关注学生的多维度发展:如设立一些特色奖 (“最佳创意奖”、“最感人故事奖”等) , 引导学生关注作文内容, 充分调动其创造热情;改变以往过于狭隘、空泛的、陈旧的作文命题, 指导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话题内, 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自主选题。

第二, 要加强作文与集体教育的结合。日本的生活缀方运动通过与集体教育的结合, 形成了有特色的集体作文形式。我们也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借鉴。比如, 突破书面作文的束缚, 以口头作文的形式 (如课堂辩论、学生自己主持班会等) 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并通过同伴影响和集体效应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 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其视野。此外, 可以改变过去由教师一人“定天下”的作文评价方式, 让学生小组评价或互评等, 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学习、成长。

第三, 要加强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入与结合。日本强调学生通过自然观察、实验等方法形成书面报告或文章, 即调查作文。我国“新课改”中提出了类似的“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在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就其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亲身实践体验, 以此指导学生如何组织语言写作。要注意的是, 要防止单纯为了写作而去亲历, 即不论学生的兴趣与能力, 强迫学生去实践某项活动从而完成“亲历”的指标任务。当然, 这就需要在评价上多学科教师的配合。

第四, 应加强育人与作文的结合。日本生活缀方运动最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培养。作文的实质, 是用文字真实表达自己, 与他人交流。而我国作文教学中的种种扭曲使作文丧失了教育性价值, 虚假作文对儿童的全面人格造成了不良影响:套模式、背范文使学生丧失了本应需要的思考、材料组织、想象、创造的过程及这些能力形成的机会, 剥夺了他们表达的主体性自由。长此以往, 将造成众多无思想性、无想象力、无创造力、自主表达能力和情感水平低下的学生, 这是作文教学的危机, 也是日本生活缀方运动为我们敲响的最大警钟。加强育人与作文的结合, 就要直面这个危机, 不仅关注学生写作的“外在产品”——作文, 更要注重学生的内在写作动机与人格形成。这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合作, 一起为学生培养一个自由表达的氛围。要注意的是, 生活缀方运动虽强调学生真实写作, 但并非任意去写。教师与家长必须发挥正确引导作用, 在教给孩子说真话的同时, 明白什么值得说, 怎样说最好。

第五, 应淡化文体要求。长期以来, 我国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强化文体的问题。受线性写作体系的局限, 建国后历年的教学大纲都明确地从文体角度提出作文教学的要求, 即安排每个年级侧重一种文体的写作能力训练, 具体教授该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这就把原本综合一体的作文教学硬生生地分段化。这种僵化的形式使文体成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严重阻碍, 成了作文教学的牢笼和藩篱。而日本的生活缀方, 则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和创造, 不受文体的束缚;他们对作文进行划分的依据不是作文的文体, 而是作文的内容。庆幸的是, 我国新课改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2001年的课程标准要求“写记叙文, 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 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 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 写日常应用文”, 这明显降低了文体方面的要求, 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提供了空间。

注释

1[1]1900年 (明治33年) 日本改“作文”为“缀方”, 但二战后又改回“作文”。因此在本文中, “缀方”即“作文”。

2[2]顾明远, 梁忠义.日本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414.

3[3]《语文学习》编辑部.写作指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558.

4[4]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0.

5[5]朱文秀.日本作文评价给我国作文评价的启示[J].写作教学与研究, 2007 (3) .

6[6]文思.“没有祖国的强大, 河马怎么会到中国来呢?”--从一篇小学生作文谈起[EB/OL].http://bbs.pep.com.cn/thread-15804-1-1.html.2002/2007-10-20.

3.生活中的启示作文300字 篇三

今天,我放学回家,闻到从仓库里传来的一股臭味,我一看,原来仓库上有一个小洞,于是我拔了一把小草,又拿来一块橡皮,把橡皮塞到草里去,好让小草不被风吹走。接着我把草和橡皮塞进洞里,一次、两次……直到第七次我才把草塞进去。然后我准备把仓库打扫打扫,无意中,发现有一个破破烂烂的蜘蛛网,于是我把蛛蛛网扫掉,我低头一看,地上有一个蜘蛛,它在往墙上爬,我以为它不会在那个地方再结网了,所以我打扫完后就出去了。

第二天,我放学后又到仓库里看了看,发现那只蜘蛛在那个地方重新结上了网,我有点好奇,就把蜘蛛网给弄掉,看看蜘蛛是怎么爬上去的。我看到它一次一次地往墙上爬,爬了20分钟也没爬上去,我以为它就这么放弃了,结果,它还在那儿爬,一次、两次、三次……直到第12次才爬了上去,它在那儿结网,结了一会儿,它不小心摔了下来,但是它并没放弃,又爬了上去,继续结网,看到这儿,我很佩服那只蜘蛛永不言败的精神。

4.生活中的启示四年级作文300字 篇四

有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很喜欢穿的一件衣服找不找了。我把整个柜子还是没找到,于是,我来到父母的房间,把他们的柜子也翻来覆去的找遍了也没找到。后来,妈妈上来问:“怎么还没有穿好的?”“衣服找不到了。”我焦急说。“那你就随便穿一件,又没什么大不了的。”

妈妈说:“不我就要穿那一件。”我大声争辩。“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一个人美不美不是在于外貌,而是在于心灵美不美。只要心灵美,你就是最美的人。”妈妈说。

听了妈妈的这一翻话后,我想:是啊只要心灵美,你就是最美的人。我便穿了其他的衣服。

5.启示作文300字 生活的启示 篇五

蜘蛛给人的启示 一场暴风雨过后,蜘蛛辛辛苦苦结成的网被破坏得乱七八糟。没办法,蜘蛛只好再结。这回,它选择了一个看起来比较结实的墙角。一根、一根又一根,蜘蛛不知疲倦地抽着丝,可是它刚刚结到一半,墙角上的树枝便随着风摇曳起来,一下就把即将成形的网扫烂了。就这样,蜘蛛一遍遍结,树枝一遍遍扫,几个小时过去了,蜘蛛依然没能结好网。

这个过程,刚好被路过的3个人看到了。第一个人笑了起来:这蜘蛛真傻,墙是死的你是活的,这里不行你不会换个地方,爬屋里去结啊!我以后做人做事可绝不会跟你似的这么傻。

几年后,这个人成了一个很有名的富商,当别人问他赚钱的秘诀时,他只简单地说了一句话:“哪里钱好挣就往哪里去,别跟蜘蛛似的死守在一个墙角就行了” ;第二个人则感觉震惊:天哪,小小的蜘蛛面对磨难时都能屡败屡战,我怎么能因为失去一次工作机会而如此消沉呢!结果后来他真的变成了一个很坚强的人;第三个人叹了一口气:唉,我不就是这只蜘蛛嘛,虽然忙忙碌碌却没有什么收获。于是,他便日渐消沉下去。 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但是当人们用不同的心态去看它时,总能得到各不相同的结论,并因此或成或败。

6.习作《生活中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六

习作4生活中的启示。

【课型】

习作指导。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读生活之书, 从中有所发现, 得到启发, 并能自觉地联系生活实际, 用笔表达“生活”。

2.打开学生习作思路, 围绕所选内容写清过程。习作内容要具体, 感情真实, 能给读者以启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读生活之书, 从中有所发现, 得到启发, 并能自觉地联系生活实际, 用笔表达“生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表达“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下水文。

【教学方法】

联系生活、联系所学、合作交流。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以生活启示引入, 激发兴趣, 抛砖引玉

1. 出示图片。

2. 教师讲述与图片有关的生活经历并出示所获得的启示。

【设计意图:教师用自己生活中获得启示的小故事导入, 内容选择、表达方式上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内容上, 贴近生活, 紧扣本次“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 让“生活”这个宏观的抽象词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让学生的选材更有具体方向。表达上, “叙事”+“启示”的方式也起到对学生交流的范例指导作用。】

二、回顾口语交际, 确定、交流习作内容

1. 同学们, 生活就像一本书, 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一本好书、一张照片、一次活动, 都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和感悟。

2. 在口语交际中, 同学们畅所欲言, 一起从许多方面交流了生活给予我们的启示和感悟。请你从口语交际课交流的众多内容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 并将它的内容讲具体、说完善, 与大家交流分享。

3. 生交流。

【设计意图:本次习作是建立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条件允许, 口语交际应该和习作一气呵成。而本次的习作指导课独立开, 那么就有必要回顾口语交际内容, 唤起学生对交流内容的回忆, 同时, 也要引导学生从口语交际的宽广内容中梳理、确定出自己将要写作的内容, 让学生“有米可炊”。】

三、由“分”到“总”, 提炼习作要求

1. 看来同学们都确定了自己要写的内容, 有的想写写生活中一件小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有的想说说一句格言警句对自己的帮助, 还有的想讲讲从漫画中明白的道理。翻开书, 请自读《口语交际、习作4》的内容, 分别找出要写好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书中都提出了怎样的习作要求?

2. 生交流。

3. 交流三方面习作要求的共同点, 提炼出本次习作要求:事情写清楚, 启示写明白。 (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习作要求是写作的方向, 在确立了写作内容的基础上, 了解写作要求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本次习作要求在分述的同时实则异曲同工, 提炼出共同的写作要求, 缩小了“要求”的范围, 弱化了“要求”的硬度, 精简了“要求”的繁琐, 大大降低了学、教的难度。习作要求的提炼还训练了学生信息整合、概括的能力。】

四、合作交流, 评析下水文, 相机指导习作方法

1. 出示下水文, 学生自读评析。

【设计意图:下水文的出示目的有二: (1) 作为示范, 让学生看老师是如何从“讲生活故事谈启示”到“用笔表达启示”的。 (2) 下水文不是用来框住学生的思维、定势学生的思路, 它有它的教学价值, 通过有“问题”的下水文, 让学生在评议中看到借鉴之处, 同时在指出问题、提出建议中内化写作方法。】

2. 预设交流:

(1) 交流优点。

相机明确事情记叙要做到生动、具体, 还应写出真情实感。

(2) 指出问题, 提出建议。

(1) 缺题。为下水文命题, 相机指导本次习作命题。

(2) 缺启示。联系本单元课文, 确定“启示”位置及写法。

【设计意图:教材中每单元课文的学习和习作的练习是一脉相承的, 可以说“课文”就是“例文”, 通过总结、借鉴本单元课文, 帮助学生写好“启示”。】

五、小试牛刀, 当堂习作片段 (略)

【板书】

【教学反思】

乐哉:反观三难, 终定三法

本次习作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 学会读生活之书, 从中有所发现, 得到启发, 并能自觉地联系生活实际, 用笔表达“生活”。写出自己得到的启示是本节写作指导课的重要任务。

怎样寻找生活素材?从生活经验入手, 让生活与课堂亲切对接。

的确, 生活就像一本书, 其中的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一本好书、一张照片、一次活动都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和感悟。于是, 课堂伊始, 我用自己生活中获得启示的小故事导入, 让课堂与生活亲切对接, 内容选择、表达方式上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生活”这个宏观的抽象词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让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生活小事, 选材更有具体方向。

怎样降低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从出示下水文入手, 让“说”与“写”自然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 虽然指导了写法, 但提到“写”, 学生还是较多地流露出畏难情绪。

如何降低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我出示教师下水文, 让学生看到文章是如何从“讲生活故事谈启示”到“用笔表达启示”的, 如何从“说”到“写”的。在构思、布局、语言等方面, 给予学生示范引导。

忧哉:内力欠兮, 努力不息

7.启示作文300字 生活的启示 篇七

在我们的生活中,蚊虫是我们讨厌的。不仅叮我们,还偷吃我们的东西。怎样才能防止呢?其实,蜘蛛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它可以用蜘蛛网把蚊虫吸上去,我想跟据蜘蛛结网的原理,发名一种名叫蜘蛛网地毯的毛毯。

蜘蛛网地毯其实和蜘蛛网的原理是一样的,它们都可以把害虫吸在上面。蜘蛛网地毯还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消灭害虫、老鼠等有害物。二、色彩鲜艳以便用来装饰和部置房间。三、可以吸灰尘是吸尘器二代。

蜘蛛网地毯把害虫黏住后,它会开始慢慢消化。只需十秒,害虫老鼠全部都灰飞烟灭了。蜘蛛网地毯颜色繁多,样式齐全。颜色花花绿绿的、还有大红大红的。它吸尘,只要被它铺到的区域的尘埃通通吸尽,只要三分钟家里就会变得一尘不染。

动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希望你们能多多帮助我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让科技更加发达。

东莞市莞长路33号东华小学二校区五年级张春灶

8.漫画的启示作文300字 篇八

漫画中有一位青年男子正撸着袖子,他用铁锹辛苦的把属种到了土里,正准备给树浇水时发现一位戴眼镜的人,双手抱膝靠在小树上,小树才刚刚种下去,却被这位戴眼镜的先生压弯了腰,拿着水壶的青年男子一脸疑惑的说:“你干什么?”眼镜先生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说 :“坐着歇凉咋了?”

这部漫画中你是觉得哭笑不得,还是令人你沉思呢。我们千万不要像戴眼镜的那位先生那样。因为不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好幸福,是永远都体会不到快乐的。你想啊,这一位青年男子把这个树冲到了土里,有可能再过几年就长成了苍天大树,那是得有多么满满的自豪感呀!这种不仅懒惰,还不靠双手就想得到幸福的人,可真令人讨厌!

9.启示作文300字 生活的启示 篇九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主要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及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内容。这短短的几个字,不仅是陶行知先生毕生教育实践的积累,同时也蕴藏着深刻的内涵。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是生活教育体系的基础框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1]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致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教育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与发展、不断变化与创新,这样的教育才能满足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生活的发展需求。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活即教育”实现的前提。陶行知先生主张打破传统的学校观,提倡将学校与社会生活充分接触,学习的场所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校,更应该存在于社会的一切场所,学习的内容不应该仅仅拘泥于书本知识,更应该转向社会。不论时间、地点、形式,只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方法论,他主张把“教”与“学”相结合,“教学”以“做”为中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陶行知先生指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么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2]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紧密联系的,即所谓“教学相长”,而教和学的基础是实践,只有在“做”中探索,才能找到教和学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教和学的效果。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产生的基础

1.兼容中西方文化精髓,是生活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陶行知先生于1891年10月在安徽农村出生,自小学习努力。中国传统文化及孔子、墨子、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他也逐渐认识到封建传统文化对于人思想发展的束缚。在陶行知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时,就受到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影响,思想上第一次受到了洗礼。1917年,陈独秀等人领导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陶行知积极倡导新教育,改革旧教育,成为了新文化教育的大力倡导者之一, 在革新过程中,他没有盲目地把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而是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发展。1914年,陶行知先生以优异的成绩从金陵大学到美国留学。在三年的留学生涯中,陶行知先生对美国教育中存在的优点和长处进行记录和思考,这些都对他后来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启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期间,当时美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杜威成为了他的老师。作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杜威的教育思想对陶行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中国的国情是生活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陶行知生活在政治动荡、民族危急的旧中国,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直接使中华儿女置身于水深火热中。当时的中国教育萧条,书本教育、学校是唯一中心等旧思想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和传统制度使教育停滞不前。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在近100年的屈辱历史中,资产阶级革命派、革新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救亡图存的运动,在文化方面,以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最负盛名。陈独秀、李大钊等代表人物对中国教育进行了不同的理解与探索,作为新文化倡导者之一的陶行知也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和革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生活教育思想理论。

3.乡村教育事业是生活教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吸取精华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实践、不断探索而产生的。他在1927年3月开始了乡村教育实践,晓庄师范学校成为了陶行知先生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基地。他在学校中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创新,根据“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设定了教育的目标、方向、方法等。不死读书、与生活亲密接触等这些做法获得了很多国内外教育家的赞赏和肯定,陶行知先生用教育实践检验并不断完善着生活教育思想。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

1.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为中心。以往的教育主要以书本为主,教师只负责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学习,教与学的双方都局限在狭小的空间,缺少实践基础,也脱离生活实际,“教”、“学”与“做” 相分离,属于传统灌输式教育。而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特征就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提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社会也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教育不能脱离实际,应该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不应该只注重分数、成绩,使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因此,教育不能闭关自守,而是要走开放之路,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学生才能学到真本领。

2.生活教育理论蕴含“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都肯定了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教育应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随着学生的成长而调整,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人为本”是指以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学生要平等、友善的与他人相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前提就是和谐相处,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教育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

四、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1.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在当代,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只是单纯地依附于书本知识,一味地灌输,忽略了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 , 不懂得学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课堂上知识讲授空洞,因此,学生们们有的呼呼大睡,有的左耳朵听、右耳朵冒,教育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陶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4]。思想政治教育要提供给学生的是德性的养成、人生的指导,要给学生提供人生的方向和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灌输大道理固然重要,但更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要注重学生的需求,抓住他们最关心、最感兴趣的点来有针对性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与社会紧密联系。陶行知先生认为,把学生仅仅局限于学校中好比把一只活泼的鸟儿关进笼子,而“社会及学校”则是把这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放到大自然中,让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汲取养料来不断历练与成长。因此,高校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充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有很多高校定期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开拓个人眼界和阅历,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5]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爱为基础的,因为教育不仅仅只教道理,更不是以对立者的身份单纯地批评或斥责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校学生作为个体, 是需要受人尊重和信任的,因此教师应该用爱心来感化学生,用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对他们多一点关爱和尊重,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不仅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深入人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构建。

4.高校应注重校企合作,把产、学、研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训环境。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得到启发,目前,我国高校应该注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把生产、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进行校内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有机会在企业或实训环境中进行操作与实践,从而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办学模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也有利于校企间实现资源共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可靠保证。

总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特别是对当代我国高校的思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应该学会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教育工作,使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摘要:陶行知先生一生中的教育思想建树颇丰,其中最核心的是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理论思想。本文将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产生的基础、重要特征及其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进行探究。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启示

参考文献

[1]令狐波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学术交流,2010(11).

[2]课题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现代价值[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3(3).

[3]薛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启示[D].成都理工大学,2013.

[4]陶行知全集(第2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10.蚂蚁的启示作文300字 篇十

我顺着它们的行走的线路看下来,只见它们冲向一只比自身大好几倍的小虫子,想把它搬回家。可搬了很久也没有移动一点点。后来又连着一只又一只的蚂蚁从洞穴里冲出来,帮忙捕捉这美味的食物。这些冲出来的蚂蚁有大有小,可是还是搬不走。我想这蚂蚁的软弱,最后到底能不能搬走这庞大的食物呢?

我继续观察着。后来我看了一只又一只大蚂蚁来了,终于把那只巨大的昆虫给抬起来了。这让我大吃一惊,也让我非常羡慕,只见几分钟时间,它们就搬走了食物。

11.爬山的启示作文300字 篇十一

生活中,有很多启示,例如:一次考试因为没有好好读题而出了一个错误,我得到的启示是一定要读完题目再做题;在寒冷的冬天,梅花经历了风欺雪压后才散发芬芳,于是,我又得到启示,只有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才能成功;但是,令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一次爬山获得的启示。

那天正是山会,我来到了千佛山,这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叫卖声、讨价声混在一起不绝于耳,让人心烦意乱。不过,这是到山顶最近的必经之路,我只好在混乱中慢慢地向前移动,人太多了,我半天才能走一步,没办法,我只好去走小路,可是这需要走更多的路。我走到小路上,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世界,这里鸟语花香,鸟儿在树上悠闲地唱歌,各色花儿香飘十里,有红的、黄的、白的,五颜六色,争奇斗艳。这里,有小鸟陪伴,有大树遮荫挡风,一路上花草伴随着我来到了山顶,我不禁感叹这仙境般的环境。

虽然我多走了很多路,但是却欣赏到了一番美丽的景色。生活也是这样,如果这条路难走,到处都是荆棘,我们可以换一条好走、简单的路,这样就能更快、更好地到达目的地,更快乐地走向光明。

12.教师个人生活史研究现状及启示 篇十二

一、教师生活史的研究现状

1.教师个人生活史的概念

对教师个人生活史进行研究, 首先必须搞清教师个人生活史是什么。姜勇认为“教师个人生活史就是关于教师个体教育与生活的历史, 但它不是孤立的零星的个人记忆, 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情景里, 教师在其生活与教育中所发生的事件和经历”[1];刘洁认为“教师个人生活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情境中, 教师对他 (她) 自己在生活与教育中所发生的事件和经历的描述和刻画, 是教师本人对自己在教育的生活世界中的体验和感悟。它描述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 具有真实性和情境性的, 投射着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龙梅等采纳了外国学者古德森的观点, 认为“教师个人生活史就是指教师个人在教学生活和日常生活中, 所经历过的或正在经历的典型事件, 是教师教育工作和人生态度的主要表现”[3]。

综上, 研究者的概念界定较为统一, 均认为教师生活史是发生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 教师个人生活中经历的一些典型事件反映和影响教师个人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

2.教师生活史的研究范畴

从教师个人生活史的概念可以看出, 研究者大都主张研究教师生活史应兼顾教师私人及专业生活的内容。台湾学者陈美玉指出教学和日常生活兼顾的教师生活史研究“才不至于遗漏掉促成教师行为改变的关键性因素”[4]。在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具体内容中, 研究者主张应渗透教师作为一个活灵活现的主体所经历的丰富的内心体验, 体现教师在具体活动中蕴藏的细腻的情感变化, 反映教师对教育意义的孜孜不倦的探索, 生动还原和记录教师专业成长的心路历程。

3.教师生活史的研究方法

因研究对象为教师个体或某一教师群体, 研究对象的生动性、不可量化性, 使得研究者大都认为应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如访谈、叙事等方式。但并不是教师生活史研究必须使用质性方法, 如对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教师生活史研究就因研究对象已经不在而需要运用历史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4.教师生活史的研究价值

有研究者从生活史研究对教育家研究的价值将它的意义归为“拓展教育史的研究范围、深化对教育思想的解读、丰富教育思想的研究范式、为现实中教育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借鉴”[5];有研究者指出了教师生活史对教师专业发展和研究教师自我意识的意义[6];有研究者则认为教师生活史可以运用到职业教育教师的研究中[7];还有研究者从幼儿园教师的活动特性和教师生活史的研究特点入手, 认为应将生活史研究运用到幼儿园教师的研究中[8]。因此, 研究者认为生活史研究通过总结教师日常生活故事, 使得教师以“自传”方式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故事, 比传统教育论文更易引起读者共鸣, 更能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5.教师生活史的研究局限

教师生活史的方法固然可以借助日记、自传等资料, 但这种研究有其局限性, 主要体现在研究所借助的文献资料上;此外, 教师生活史的研究多采用质性研究方法, 主观性成分较大, 容易使文章流于琐碎的叙事。

6.教师生活的历史研究

研究者除对教师生活史进行了理论探索外, 还从生活史视角入手对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教师生活进行了研究, 如刘云杉的《帝国权力实践下的教师生活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9]通过对清末一位塾师长达四十余年的日记所做的文献研究, 彰显了科举废除前后一位私塾教师所承受的文化、国家、社会的种种权力, 再现了一个清末塾师的生活史;张明武的《经济独立与社会变迁———民国时期武汉教师薪俸及生活状况研究》[10]则对民国时期武汉教师薪俸及其生活状况的细致研究, 深度考查了民国时期武汉市教师薪俸发展的进程、特点及影响, 并结合中国当前教师工资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议。这两篇文章均深刻地展示了当时教师的生活现状, 还将教师的生活命运与国家、社会的发展之间的互动因子予以呈现, 既有助于从生活视角审视制度变化, 又有助于从社会视角来观照教师生活变迁, 将生活史研究的理论深度进一步提升。

二、教师生活史研究的分析

检索知网数据库, 共找到16篇文章, 其中硕士论文2篇, 博士论文2篇。现将这16篇论文按论文类型、作者来源和研究主题进行量化分析。

1.教师生活史研究的量化数据

(1) 按论文类型划分

按照论文的类型, 将其分为篇幅较小的论文 (字数一般在1万字以内) 、硕士论文 (字数一般在3万左右) 、博士论文 (字数一般在10万以上) 。

(2) 按作者来源划分

按作者的研究方向划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 按文章选题划分

按照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划分以下两类。

2.教师生活史研究的质性分析

(1) 研究深度欠缺

从表1可以看出, 教师生活史的研究很少, 文章数仅有16篇。在这16篇文章中, 硕士、博士论文更少, 各有2篇。可见研究者对教师生活史研究还在初步探索阶段。

(2) 研究队伍单调

从表2可以看出, 随着生活史研究的日益提倡, 教育学专业的研究者已加入这一领域, 其中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史专业的研究者比例较大。但是在跨学科研究趋势下, 教育学专业的研究人员需要扩展研究视角, 吸引和吸纳一些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者的加入。

(3) 研究主题单一

从表3可以看出, 研究者对教师生活史的研究较为单一, 研究主题主要围绕运用教师生活史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另外一些研究者对清末、民国时期的教师生活进行了个案或某一地区的研究, 这方面研究更少, 研究地域上仅涉及到山西省、武汉市等地, 研究时间仅为清末、民国时期, 很大一部分地区和时间段的教师生活状况还需要进行深入挖掘。

三、教师生活史研究现状的启示

1.关注教师的整体生活研究

“文化形态史观将历史看做一个整体”[11], 这一整体的历史观提醒我们在历史研究中要有整体思维, 这在教师研究中也适用。我们在研究时必须明确, 教师不仅是存在于课堂中的教学主体, 他还有鲜活的日常生活。教师生活史研究中应关注教师的学习、教学等活动, 同时还应关注教师日常生活, 二者都是深刻影响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今后的教师生活史研究应综合教师各个方面的生活, 研究其日常生活和所处时代的日常生活是如何推动或阻碍其成长的, 研究特定时代背景下教师与社会是如何互动的, 这些对理解教师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加强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

研究者结合教师生活史的生成性、情境性等研究特点将其研究方法定位为访谈、叙事等质性研究方法。研究者在使用质性研究方法时应遵循研究伦理, 注重研究的广度和效度。今后教师生活史研究中还可以加入量化研究方法和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如运用量化统计可以清晰地把握教师日常生活的数据动态变化, 田野调查则可以真实地再现教师生活场域, 使读者更容易与文章互动和沟通, 凸显论文的生动性。因此, 教师生活史研究方法, 不应局限于质性方法, 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

3.扩展研究资料的多元挖掘

当前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局限于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主题, 研究资料大多局限于教师的日记、发表文章等文献资料以及对教师的访谈等。教师生活史强调对教师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仅限于文献资料易流于形式且较为平面, 还应搜集如图片等更为活泼生动的资料。此外, 对教师的日常生活研究不能仅限于对官方文献的搜集, 还应“注意挖掘非官方记录和口述史料, 重视来自民间的信件、传记、小报、杂志、歌词、民谣、绘画、剪纸、文具、教具等”[12]。只有在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官方加民间的资料支撑下, 教师生活史研究才能更为立体、全面和生动。

4.重视普通教师的生活史研究

目前教师生活史研究中还存在一个误区, 即研究者大多关注知名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普通教师的生活史刻画较少。知名教师的发展并不能代表普通教师群体, 仅能让新手阶段教师的发展有所借鉴。教师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员还是普通教师, 他们教学生活中的困惑是什么?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是什么?他们在社会大背景下的所想所思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线。这些问题的缺失不利于我们全面了解教师生活现状, 更无法透视整个社会和教师间的互动状况。因此, 教师生活史研究无论是对历史上教师还是当前教师生活的研究, 都应关注普通教师的生活状态, 实现研究对象的下移。

5.强化各时期教师生活史研究

历史是现实的延伸, 现实是历史的扩展。明了并熟悉历史上教师生活状态对我们当前教师生活史研究有重大意义。然而当前教师生活史研究大多注重理论探讨, 注重分析教师生活史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教师的生活状态、教师与社会间的互动研究还较少。教师生活史研究应注重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教师生活状态进行经济、情感、交往等全方位的研究。研究者应通过挖掘史料, 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教师日常生活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勇.个人生活史与教师发展初探—一种解读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角.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4 (3) .

[2]刘洁.从“生活史”的角度看教师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3) .

[3]龙梅, 田洁.外语教师生活史研究——七位老教授的“外语学习往事谈”的质的研究.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8 (2) .

[4]陈美玉.生活史分析在新任教师专业发展上意义之探讨[EB/OL].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7n2/61.html.

[5]路书红.生活史研究对中外教育家研究的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24) .

[6]宋大伟.个人生活史视野下新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

[7]张慧敏等.教师生活史研究在职业教育教师研究中的运用.中国农业教育, 2008 (2) .

[8]陈妍, 邝烨.个人生活史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版) , 2007 (7、8) .

[9]刘云杉.帝国权力实践下的教师生活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第3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10]张明武.经济独立与社会变迁——民国时期武汉教师薪俸及生活状况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11]申国昌.文化形态史观对教育史研究的启示.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6 (3) .

13.动物启示的作文300字 篇十三

飞机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在我们生活中,飞机的.作用很多很多,比如:可以送我们出国旅行,回国……可是他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其实啊!很简单,如果你们一想到飞机,就会想到鸟,实际上飞机就是由鸟对人们的启示才做出来的,在这里,我给你们说明一下,古代的时候,那些人们都渴望可以像鸟一样在空中翱翔,虽然造出了风筝,但还是不能把人带上天,于是,十九世纪的莱特兄弟已经过几年的时间造好了飞机,19一个新的飞机诞生了,飞机采用的是鸟的翅膀和蜻蜓的尾部黑点的地方,飞机的机翼用于了鸟的翅膀,飞机的后尾用了蜻蜓的尾部。

经过动物们的启示,现在已经发明了许多东西,比如青蛙一一“电子蛙眼”,鲸鱼一一“轮船”……其实动物们留给我们的启示真的很多,说不定你家里的有些东西就是经过动物们“指点”造成的呢。

14.启示作文300字 生活的启示 篇十四

蜘蛛是一种很弱小的动物,但它在很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了。为什么它依然存在呢?下面,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蜘蛛的童话故事吧。

从前,有一只蜘蛛找到了森林中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它慢慢地爬上了树干,当它找到两根适合织网的树枝时,它开始吐出丝来。它一边吐一边后退,从上面那根树枝退到下面那根树枝,银白色的细丝在清风中轻轻摆动,美丽极了。这时一只小松鼠跑了过来,说:“你看你这么半天才吐了两根丝,多辛苦呀,快别织了,和我一起玩吧”,蜘蛛看了小松鼠一眼,说:“正是因为慢,我才要坚持,不能偷懒”。

这时,风来了。它好象故意要和蜘蛛作对似的,“呼”的一声,就把蜘蛛刚吐出的两根丝吹断了。蜘蛛一下子掉了下来,幸好被刚刚吐出的细丝粘住,吊在半空中。它划动着八条细腿,顺着细丝漫漫地爬了上去。小松鼠吓得躲在树洞里,哆哆唆唆地说:“你看,多危险呀,你还是像我一样,找一个树洞,多好呀,别在自己织网了”。蜘蛛摇摇头说:“不!我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建造一个美丽的家园”。

15.启示作文300字 生活的启示 篇十五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德国,大学城垃圾资源处理,启示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竞相开发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已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着力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是一个高能耗国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我国而言, 促进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肩负起了防止全球气候恶化的大国责任, 更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发展低碳经济事关重大, 而控制垃圾的产生、对已经形成的垃圾进行分类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为创建低碳社会所做的小事情。我国垃圾分类相对比较落后, 早在2000年, 国家就把北京、深圳和桂林等八个城市确定为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是, 从试点情况看, 分类效果差强人意。大学城是一个小型社会, 作为其主要成员的大学师生是觉悟高、素质高的团体。吸收德国经验, 率先在大学城实行生活垃圾分类, 把大学城打造成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的示范基地, 以此带动全社会一起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让每个人都参与低碳社会建设,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德国生活垃圾分类

德国早在1904年就开始对城市垃圾进行分类收集, 经过110多年的发展, 已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系统, 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典范。在德国, 人人都是垃圾分类的参与者, 垃圾处理公司每年都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说明》和《垃圾清运时间表》。垃圾分类很精细, 所有垃圾都要求放到指定的垃圾桶里或收集地点。每栋居民楼都配有四种颜色鲜明的垃圾桶。比如, 在柏林有蓝色、绿色、黄色和灰色四种颜色的垃圾桶。蓝色垃圾桶放可回收利用的纸类, 绿色垃圾桶放玻璃制品, 黄色垃圾桶放塑料包装、金属垃圾和日常废旧塑料等, 灰色垃圾桶放有机垃圾。对于像灯管、电池、过期和剩余药品、化学品等危险垃圾, 政府会向居民发通知, 说明收集这些危险垃圾的时间和地点, 居民必须把这些危险垃圾送到指定地点, 以便统一进行无害处理。另外, 学校和大超市设有废旧电池收集箱。至于沙发、床垫、冰箱等大型家具、电器垃圾, 也需要送到指定的回收场。

二、我国大学城的垃圾问题

国内除了像广州大学城、南京大学城这样相对比较成熟的大学城以外, 也有像广西平果县高校园区这样刚刚起步的高教园区。随着大学城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 大学城所居住的人口越来越多, 垃圾处理问题也需要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大学城垃圾主要有三类: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废塑料、废旧衣物、废金属、废玻璃等。其中废纸包括旧书、各种包装纸、办公废纸、广告传单、快递纸盒、商业包装废弃物等;废塑料包括塑料袋、塑料瓶、塑料包装、白色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等;废金属包括易拉罐、铁皮罐头等;废玻璃主要包括饮料瓶。不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剩饭剩菜、果皮等。有害垃圾主要有废电池、废电子产品等。教学区和办公区最主要的垃圾是废纸和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 食堂区的垃圾主要是剩饭菜、瓜果皮、餐厨等不可回收垃圾。宿舍区的垃圾则比较多样化。大学城是人口集中的小型社会, 尽管其成员素质比较高, 但是对垃圾问题的认识普遍比较欠缺, 环保意识差。比如, 做不到自觉尽量少的产生垃圾, 不能正确地把已经产生出来的垃圾正确放入可回收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 甚至有随地乱扔垃圾的行为。这些现象和行为污染了美丽的校园, 影响了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环境, 不利于校园和谐稳定发展。

三、德国生活垃圾分类对大学城垃圾资源处理的启示

1.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师生对垃圾的认识

德国人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环保教育, 学习垃圾分类, 环保已成为德国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凡是有人类足迹的地方都会产生垃圾。我国大学城是人员高度集中的场所, 垃圾量大, 垃圾中的细菌大量繁殖, 容易导致教学区和生活区蚊虫滋生、臭味扑鼻, 破坏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而像电池这样的有害垃圾如果处理不当, 有可能直接污染土壤、空气和水资源, 最终对人类自身和各种生物造成危害。所以, 我们首先需要通过讲座、张贴宣传画等形式大力宣传垃圾的可危害性, 让师生认识到垃圾处理与自己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其次, 要促使师生控制垃圾的产生。德国垃圾管理的思路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末端处理”。对垃圾问题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控制垃圾的产生。大学城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不容小视, 很有必要通过加大宣传工作, 促使师生自觉减少不必要的垃圾。具体来说, 可以动员师生使用自己的餐具, 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让师生认识到垃圾的可利用性, 垃圾并不是一无是处, 对已经产生的垃圾, 经过资源化处理, 或手工加工, 让它们变废为宝。

2. 创造垃圾分类的客观条件

尽管生活垃圾初始分类特别精细, 但德国人都能有条不紊地完成, 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和垃圾处理公司创造的良好条件。德国每栋居民楼都安放有四种颜色的大垃圾桶, 用来放置不同的垃圾, 对于一些像废弃电池、家用电器等特殊垃圾, 垃圾公司会设置专门的回收场。我国垃圾分类相对比较粗放, 大学城一般只设置两种垃圾桶: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其实如果把垃圾分类做得再细致一些, 适当增加垃圾桶的种类, 在教学区增放装废纸的垃圾桶, 回收旧报纸、办公和学习废纸等;在食堂区和每栋宿舍楼下增放装厨余垃圾和剩饭剩菜的垃圾桶;在教学区、宿舍区和校园过道上增放装各类饮料瓶的垃圾桶;在宿舍管理处设置回收废旧电池和废弃电子产品的收集箱, 定期交给城市环保部门做统一处理。并且把这些垃圾桶做成不同的鲜亮的颜色, 在垃圾桶上张贴可投放垃圾的名称和对应的图片, 让人一目了然。还可以指派人定期收集垃圾桶里的废纸和饮料瓶等卖给废品回收站, 所得资金用作开展环保教育工作的经费, 也可以奖励给垃圾分类工作的先进个人和集体, 或用作助学金发放给经济困难的学生。尤其是正在建设的和将要建的大学城和高校区, 更要在建设之初就做好规划, 合理地投放垃圾桶, 为垃圾分类创造先提条件。

3. 先行处理可循环利用的物品

对于旧书、旧衣服等旧物品的处理, 可另辟蹊径, 发掘其利用价值。应尽量在大学城内实现循环利用。学校可以在图书馆摆放专门的书架, 学生把想丢弃的旧书放到书架上, 供其他同学免费取阅, 阅读完之后再放回到书架上。一个同学想丢弃的图书可能正是另一个同学想阅读的书, 大家都把旧书放到书架上, 既可以实现旧书循环利用, 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有一些生活用品, 可能用过一两次就闲置下来了, 学生会或学生社团可定期设置小型跳蚤市场, 让学生们把闲置物品转售出去, 而不是随便丢到垃圾桶里, 造成资源浪费。废旧衣服也是大学城内不可忽视的垃圾组成, 学生会或学生社团可在宿舍区设置旧衣物收集箱, 定期把可继续使用的旧衣物邮寄给偏远山区有需要的人, 既能帮助贫困地区民众解决穿衣问题, 也能减少大学城和高校区的垃圾量。总之, 要解放思想, 结合实际情况, 多想办法、多出对策, 就近实现可循环利用物品的资源化。

4. 实行垃圾分类监督措施

德国人在遵纪守法方面有很强的自觉性, 具体到垃圾分类, 每一个德国人都能做得很好。德国有一些保障垃圾分类顺利进行的措施, 对违反垃圾分类的行为最轻的处罚是警告, 警告无效则罚款, 如果仍未奏效, 垃圾公司则会给违规居民换上混合垃圾桶, 而垃圾公司对混合垃圾桶的处理收费很高。这样, 人人都是垃圾分类的参与者, 同时也是垃圾分类的监督员, 大家相互监督。垃圾分类其实是一个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师生之间每天提醒、不断提醒, 共同做好垃圾分类, 久而久之习惯成为自然而然遵守的规则。为保障垃圾分类有序进行, 各高校成立监督小组, 发展监督志愿者。校方可统一采取奖惩措施, 对垃圾分类的先进个人和班集体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对放错垃圾的师生追究责任, 给予一定的处罚。比如, 打扫校园卫生等。总之, 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措施保障垃圾分类顺利展开, 让垃圾分类融入到师生的日常生活, 让环保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四、大学城垃圾资源有效处理的意义

率先在大学城实行垃圾分类, 创建干净文明的校园, 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实现校园和谐稳定发展。既能展示我国大学城师生的良好形象, 也能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把大学城建成环保教育基地, 组织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参观学习, 培养各界人士的垃圾分类意识和保护环境的热情, 响应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共创美丽家园、创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沈政益.德国处理城市垃圾的经验与启示[J].政策瞭望, 2014 (06) .

[2]梅雪芹.直面危机: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3]张海云.从德国的垃圾分类看低碳经济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04)

上一篇:小学校园好学随笔下一篇:《-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