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事迹

2024-10-23

诸葛亮的事迹(精选14篇)

1.诸葛亮的事迹 篇一

诸葛亮事迹

在中国人里面,恐怕没有不知道诸葛亮这个人的吧?真的没有,就连很多小孩子都知道诸葛亮,甚至连空城计,火烧赤壁这些历史著名事迹都能说出一二,可见诸葛亮对于我们的影响了。那么诸葛亮到底是何人呢?诸葛亮有什么事迹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中国古代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一说河南南阳卧龙岗;一说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公元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后人为了消除诸葛亮隐居地一事留下的历史纷争,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写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须辨襄阳南阳。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不愧为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虽然我们从诸葛亮简介里面也知道,他最后的愿望没有实现兴复大业,但是诸葛亮的事迹对于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2.诸葛亮的事迹 篇二

后来, 他想了一个办法, 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 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 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 顾不上啼叫, 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 诸葛亮又撒一把, 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 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 可把师娘饿坏了, 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 晌午过了, 也不知道饿!”

“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 知道其中必有奥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 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 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 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 把事情看了个仔细, 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 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 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 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听后一愣, 又哈哈大笑起来, 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 真是聪明过人, 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3.诸葛亮升值的背后 篇三

三国时期最富有悲剧色彩的一幕——五丈原诸葛禳星,便在这里上演。牵强附会的枝蔓显然是文学家罗贯中的夸大。但54岁的诸葛亮被司马懿拖死此地,却是不争的事实。蜀不及魏,亦不及吴,无可否认。可诸葛孔明乃至刘备、关羽、张飞明知不可为,却躬身为之,崇尚一个忠字,追求一个义字,似乎才是后人尊崇他们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为失败者建庙立祠并不是时尚。单单一个蜀汉小国,人口不过百万,且偏处西南一隅,却有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诸庙兴建民间。这其中惟诸葛孔明名气最大,被神化成智慧的集大成者。如此等等,除民族文化推崇的“忠、孝、节、义”的成分外,怕还是诸葛一干人的“忠诚”被历代皇帝看中。从西晋开始,历代皇帝都热衷于给诸葛亮的名气注水——唐封武灵王,宋赐英惠庙,元追封“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朱元璋加以帝王之礼,钦定“帝王庙”。到了清代,诸葛亮更是身价倍增,其庙一修再修,春秋祭祀成规。康熙皇帝直抒胸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毋庸置疑,诸葛亮一生力行一个“诚”字。刘备托孤时,他表示要“竭肱股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一死”。日后辅佐刘禅,果然是“惟知嗣君之当辅,而不复知有其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何等耿耿忠怀!——阿斗虽庸弱,并不感到来自强相的威胁。而刘、关、张、赵,更强调一个“义”字。赵云虽未能赶上“桃园结义”,但他千里迢迢投奔刘备,同样情同手足。蜀汉的五位开国元老,尽管性格各异,但他们的精神信念,几乎涵盖了正统道德观的全部。这些忠、孝、节、义的思想品德,自然是封建皇帝最需要的。不以胜败论英雄,而以“忠、义”授尊称,恐怕也只有蜀汉的五位元勋享此殊荣。而此后的千百年里,“忠、义”不仅维护了皇权的统治,也深刻影响了数以万计的黎民百姓。

然而,一切事物的发展倘若超越极限,就会走向反面。刘备正是过分地牵挂了那个高傲自大的二弟关羽,连蜀汉的安危也不管了,发兵讨吴。结果,被东吴的新生代陆逊打了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连老命也丢在白帝城。张飞亦然,屠夫本性不改,下场更为悲惨。正由于这样的故端,才给一个“义”字做了大大的注脚。诸葛亮比刘、关、张高明一些,可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还错用了一个马谡,冤杀了一个魏延。但诸葛亮的忠诚把一切瑕疵都掩盖了。要说英雄,曹操才是三国时期的英雄,刘备等辈均为其手下败将。曹操还是文学家,开慷慨苍凉一代诗风。但曹操动不动拿献帝开涮,后来的皇帝怎能看得顺眼?更不用说为他立庙建祠了。

答案大概得从“忠、义”说开去。关羽被后世尊为“武圣”,但他是打了败仗逃跑时,被对手擒拿斩首的。张飞被手下兵士要了小命,至少是治军无方。刘备只会哭,看不出有什么经国治世之方。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义”,这怕是后人为其立庙祭祀的因由吧!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他一生的忠实写照。因此,历代皇帝为其加冕,当属情理之中的事情。

诸葛亮忠于刘备,为完成刘备未竟的事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那个时代,仍有其合理性,所以,受到后人的尊崇。即使到了今天,他那种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仍然被人们敬仰。这恐怕是五丈原游人如织的缘故吧!

4.诸葛亮事迹 篇四

七擒七纵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登上帝位,蜀国兴盛起来。当时南中地区(此刻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一带)几个郡却作乱造反,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战事节节胜利,最终剩下南中首长孟获还继续反抗。诸葛亮了解到孟获不但打仗勇敢,并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决定攻心为主,把孟获争取过来。诸葛亮善用计谋,第一次交锋就把孟获活捉了。他游说孟获归降,可是孟获不服气,孔明也不勉强他,把他放了,让他再来较量。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一向把孟获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获终於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诸葛亮命令孟获和各部族首领照旧管理原先的地区,不派出官吏,也不留军队,使汉人和各民族长期相安无事,稳定了蜀国后方,为北伐创造了「无后顾之忧」的条件。「擒」就是捉拿,「纵」就是放。「七擒七纵」比喻对战胜对方稳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对方。

5.诸葛亮事迹 篇五

如鱼得水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教师,关羽,张飞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有甚麽才学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麽本事!」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如鱼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我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适合自我事业发展的环境。例如:李教授请到张明作助手,简直「如鱼得水」,研究项目的进度加快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6.诸葛亮的事迹 篇六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思想家。诸葛亮字孔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一个仕宦家庭,(阳都故城在山东省沂南县砖埠镇诸葛村一带)。其父诸葛圭,字君贡,曾任泰山郡梁父县尉,后迁至泰山郡郡丞。诸葛亮八岁前父母双亡,诸葛亮兄弟三人,兄谨,弟均及两个姐姐,皆由叔父诸葛玄照料抚养。

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诸葛玄被袁术署任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诸葛玄便携诸葛亮、诸葛均及其两个姐姐赴豫章任所。此时诸葛亮年十四岁。朝廷另委派朱皓任豫章太守,诸葛玄携家眷及诸葛亮兄弟姐妹投奔了时任荆州牧的老友刘表。不久,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兄弟姐妹移居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山(今湖北襄樊市),躬耕谋生。此时,诸葛亮年方十七岁。这期间,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出嫁,一个嫁于中庐县人蒯祺,一个嫁于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他自己娶河南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当时的荆州战乱较少,北方不少世家大族迁徒于此。内有一些学识渊博者如颖川人司马徽等,还有一些好学上进的青年。诸葛亮师事司马徽与襄阳名士庞德公,与颖川人石广元、徐庶,汝南人孟公威一起游学。石广元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其大略”,善于抓住关键,独立思考。他身高八尺(相当于1.84米),常把自己比为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曾辅佐齐恒公九合诸侯)和战国时燕国名将乐

1毅(曾率军连克齐国七十余城)。他喜欢吟诵“梁父吟”(乐府诗,叙说齐国名相晏子运用智谋,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诸葛亮少年时期便志向高远,表露自己有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经世济民能力的愿望。

被人称誉为“水镜先生”的知名学者司马徽(字德操)有知人之鉴,赞谓诸葛亮是“卧龙”,是识时务之“俊杰”。当时刘表据荆州拥兵十万雄据一方。刘表既为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之老友,又与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同娶蔡氏之女(刘表后妻与黄承彦之妻为姊妹),但诸葛亮却未在刘表那里谋事求职。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经司马徽和徐庶推荐,时驻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去隆中拜见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所感动,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策”,规划了“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既在“曹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予争铎,孙权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形势下,尽力夺取荆、益二州,待“天下有变”,两路出兵伐魏,以实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战略目标。此后,诸葛亮结束了十年的隐居生活,出山辅佐刘备,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从政生涯,时年二十七岁。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攻荆州,时为荆州之主的刘表次子刘琮降曹。刘备兵退夏口(现武汉市汉口),在此危难之时,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的对策,自请面见孙权。他分析了敌我双方态势,预测了抗曹破曹后“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的结局,促成了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趁此收取了江南数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 2赋税,以充军实。”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率兵入蜀,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展开夺取益州之役。刘备决定留关羽守荆州,由诸葛亮率张飞、赵云溯江而上入川。不久,两支军队合围成都,刘璋投降。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刘备攻占汉中,称汉中王。此时诸葛亮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建安二十五年十月,曹丕废汉献帝自立。第二年四月,诸葛亮等上表劝进,刘备称帝于成都,年号章武,国号汉。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五月,立刘禅为太子。六月,刘备为报关羽被孙吴杀害之仇,兴兵伐吴,张飞临行前被部下张达、范强所杀,张飞原任司隶校尉一职,由诸葛亮兼任。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伐吴失败后撤到鱼复,改此地曰永安。章武三年(223年)初,刘备病重,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二月,诸葛亮到永安,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逃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流涕而曰:“臣敢竭肱股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诏太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四月,刘备病故。五月,诸葛亮与太子刘禅扶柩达成都。刘禅即帝位,改元建兴,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治事。不久,又领益州牧。

刘备去世后,南中诸郡相继作乱,诸葛亮虑国内新遭大丧,未便出兵,便派人使吴修好,以稳定局势,建兴三年春,诸葛亮率部南征,3当年秋,南中平定。

在国以富饶治兵讲武的基础上,诸葛亮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出师表,决心“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达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的。他率军北驻汉中,开始了伐魏之役(即三国演义所言北伐中原六出祁山)。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发动了第一次伐魏之战。诸葛亮率军北出祁山,派马谡为前部。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因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故而大败。诸葛亮迁西县一千余户回到汉中,斩马谡后上表自劾,承担失败责任,要求自贬三等。刘禅下诏书任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是年冬,诸葛亮探知孙权大败魏将曹休,魏兵大量东调关中虚弱,乘机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围攻陈仓未下,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兵追赶,被诸葛亮部杀死。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收取了武都、阳平二郡。刘禅下诏恢复诸葛亮丞相职务,是年,孙权称帝,诸葛亮派史往贺,复立盟约,约分天下。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兵出祁山,用木牛运粮,粮尽退兵时,设伏射杀曹魏大将邰。

建兴十二年春(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兵出斜谷,用流马运粮,占据武功县五丈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魏将司马懿结营对垒,闭不出战,相持百余日。是年八月,诸葛亮病卒于军中,时年五十四岁。他遗令“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刘禅派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赴汉中吊唁,赠诸葛 4亮丞相武乡候印绶。谥忠武候。

诸葛亮称得上是三国时期知名度最高形象最好的传奇人物。因《三国演义》的宣扬和渲染,诸葛亮更成了亦人亦仙的传奇人物。千百年来诸葛亮所以能嬴得朝野咸敬、古今同钦,主要是人们认为他是“养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人成功的典型。他超乎常人的才高志远,洞察潮流的远见卓识,安邦治国的卓著功绩,为政清廉的高尚品格,智慧超群的传奇事迹,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嬴得了人们的尊崇。他被誉为集智勇忠诚等美德于一身的理想全人。

“诸葛大名垂宇宙”。诸葛亮的思想人品节操业绩,都己沉淀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本人也早巳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象化的典范。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他谋划的两路出兵复兴汉室的战略目标未能达到,他一生事业中也有后世史学家们指出的某些失误及不足。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却感动了万千后人,诸葛亮早已逝去,但他的精神却与世永存。他生活的年代距我们已很久远,但他的形象却就在我们面前。

三顾茅庐

徐庶向刘备热诚地推荐诸葛亮(也叫诸葛孔明),刘备很高兴,便决定去访聘.当时诸葛亮正在襄阳城外隆中隐居.刘备携同关羽,张飞到隆中,不巧诸葛亮出了门,没见到.过了几天,刘备再冒著风雪去拜访,诸葛亮又跟朋友闲游去了.两次见不到孔明,刘备有些失望,但是为了成就大业,他求才心切,不顾张飞关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访.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不过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 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三顾茅庐」后来便用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有时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对方.如鱼得水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有甚麼才学 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麼本事!」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 「如鱼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环境.例如:李教授请到张明作助手,简直「如鱼得水」,研究项目的进度加快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初出茅庐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随刘备到新野后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领兵十万,到达博望城,逼近新野.刘备叫来关张二人 商议迎敌,张飞原本对刘备说的「得了孔明如鱼得水」很不服气,便赌气地说:「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敌 」 刘备说:「智谋靠孔明,勇武须二弟,怎麼可以推诿呢 」 刘备叫孔明指挥作战,孔明怕关张等人不听从号令,便要了刘备的宝剑和印章,显示他正掌握兵权,违令者斩.孔明派兵遣将,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败夏侯敦.这场漂亮的胜仗,使关张开始佩服诸葛亮,从此诚心诚意地听从他的调遣.《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有首评议诗赞扬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成语「初出茅庐」原说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权就打胜仗,后来则用以比喻刚刚进人社会工作,缺乏实际经验.例如:别看他「初出茅庐」,却有一股冲劲,又肯虚心学习,很快就熟悉了业务,作出了成绩.锦囊妙计

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应该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可以依照顺序施行.」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后来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锦囊妙计」.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一时瑜亮

周瑜一直要置刘备与诸葛亮於死地,但是他的计谋却一个一个地被诸葛亮破坏,《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狭窄,身上本来带有箭疮还末痊愈,气怒之下,终於死去,他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个周瑜,为甚麼又还要再有个诸葛亮呢!」由这个故事引出「一时瑜亮」这个成语,指同时存在的才干能力相当而又相抗衡对峙的两个人.七擒七纵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登上帝位,蜀国兴盛起来.当时南中地区(现在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一带)几个郡却作乱造反,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战事节节胜利,最后剩下南中首长孟获还继续反抗.诸葛亮了解到孟获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决定攻心为主,把孟获争取过来.诸葛亮善用计谋,第一次交锋就把孟获活捉了.他游说孟获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孔明也不勉强他,把他放了,让他再来较量.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获终於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诸葛亮命令孟获和各部族首领照旧管理原来的地区,不派出官吏,也不留军队,使汉人和各民族长期相安无事,稳定了蜀国后方,为北伐创造了「无后顾之忧」的条件.「擒」就是捉拿,「纵」就是放.「七擒七纵」比喻对战胜对方稳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对方.淡泊明志

7.诸葛亮给儿子上的十堂课 篇七

★“静以修身”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

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地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

现代人大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有规律的简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你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细心计划将来。

面对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帮助,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

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

你有否全心全力地学习?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忠告孩子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

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

你有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

★“淫慢则不能励精”

诸葛亮忠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掌握握要要点点。。

计算机时代是速度的时代,样样事情讲求效率,想不到1 800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不谋而合。

快人一步,理想就会达到,但你有否想过,还有更多时间去修正及改善?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冶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

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作出种种平衡,要“励精”,也要“冶性”。你有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不可以被管理,每天24小时,不多也不少,唯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

请你想一想,你有蹉跎岁月吗?

第九课:想象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于事无补。

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想象力比知识更有力量。你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规划人生呢?

第十课:精简的力量

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86个字,却精简地传递了具体的讯息。

我相信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长篇大论的内容,容易令人生厌,精简沟通更有效果。

“成才论坛”专栏宗旨

聚焦成才热点, 思考成才模式;

阐释成才含义, 探讨成才规律;

剖解成才案例, 反思成才误区;

研究成才路径, 透析成才要素。

8.我的偶像诸葛亮 篇八

我惊叹于你过人的智慧。年仅二十七岁的你,身居草庐之中,躬耕陇亩之时,却能将天下形势分析得如此透彻,为刘备制定出成就霸业的战略方针。辅佐刘备后,你更是将自己的军事才干发挥得淋漓尽致。你一烧博望,二烧新野,三烧赤壁,“三把火”烧出了个“三国鼎立”。

我惊叹于你高尚的品格。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总是想方设法来陷害你,而你不会因为个人恩怨和周瑜斤斤计较。在刘备病逝之际,孟获凯觎蜀汉的领土,你将有勇无谋的孟获降服了七次,每一次都宽宏大量地放走他。你明知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却没有取而代之,难道你真如别人所说的愚忠吗?不,因为你是诸葛亮而不是司马懿,不是那爱慕虚荣、忘恩负义之人。你以大局为重、以德服人、克己奉公的精神不正是我需要学习和效仿的吗?

我惊叹于你横溢的才华。你的口才超群,舌战群儒,说得江东群臣没有还嘴之力,一个个成为“口”下败将。三气周瑜、骂死王朗、收服姜维,你的口才无时无刻不在闪耀着炫目的光辉。你的文学造诣也令人称赞。你喜欢吟诗作对,你的《出师表》《诫子书》更是被后人奉为经典千古传诵。

9.诸葛亮的故事 篇九

卧龙岗上卧龙起,旷世奇才一布衣。巧借东风烧赤壁,尤凭妙策解重围。三分天下终如愿,六出祁山竟不归。长恨鞠躬空尽瘁,中原未换帝王旗。

———题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诸葛亮于博望坡一战成名,从此,诸葛亮在帮刘备一统天下的道路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东汉末年,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在这时,南蛮孟获举兵犯蜀,于是诸葛亮带兵踏上讨伐南蛮之路。为使孟获服输、不再为敌,孔明七擒七纵,使得孟获发誓:以后绝不再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但在最后一次北伐中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

10.诸葛亮的“凉粉”也疯狂 篇十

“卷帘大将”出征记

这第一位诸葛亮的“凉粉”,便是五代时期的后蜀大将(卷帘使)王昭远。作为一位铁杆“凉粉”,王昭远的人生理想就是效仿诸葛前辈,鞠躬尽痒,死而后已,逮住机会北伐中原,一统天下。宋太祖乾德二年,这位“卷帘大将”实在憋不住了,极力怂恿孟昶联络北汉,夹击灭宋。宋太祖本不好意思无故兴兵,如此一来,便有了借口,于是派出步骑兵6万,大举伐蜀。

王昭远在孟昶为他摆的饯行宴上,拿出一把铁如意高谈阔论:“这回出去打个胜仗其实没什么,就是带着这两三万兄弟北取中原,也是易如反掌。请大家多多支持。”出兵后,蜀军被宋军迎头痛击,三战三败,狼狈逃窜,王昭远自己也被活捉。

“带汁诸葛亮”北伐记

后来的“凉粉”,要数南宋大将郭倪比较出名。郭倪在自己的扇子上题了两句诗:“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借杜甫夸诸葛亮的诗来夸自己。

既然自比诸葛亮,当然要打几个胜仗来给大家看看。公元1206年,宋朝出师北伐,郭倪终于逮到机会。被任命为京洛招抚使。这次伐金,郭倪这路战功卓著,一举攻下了金国边境重镇泗州,朝廷喜出望外,加官进爵后命他统军长驱直人。没想到,这场北伐轰轰烈烈而起,窝窝囊囊而终,再与金人一接战,郭大帅的队伍便如长江泛滥,一败而不可收拾。

这件事给郭大帅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创伤,一次在对宾客谈及此事时,竟然鼻涕眼泪地哭了起来,结果给本来就看他不顺眼的那些人落下一个话柄:“咋哭了呢?这不成了个带汁的诸葛亮吗?”从此,“带汁诸葛亮”这个雅号不胫而走。

11.曹操与诸葛亮的人才观对比 篇十一

作为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 在政治、军事领域的成就早已彪炳史册, 但是其光辉业绩却难掩其在主政蜀汉政权之时用人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败笔当属其大力扶植却使其北伐大业付诸东流的马谡了。

诸葛亮与马谡一家关系非常亲密, 他与马谡形同父子。再加上马谡本人的确有才能, 还曾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提出“攻心”之策, 为诸葛亮消除了日后北伐中原的后顾之忧, 所以, 诸葛亮在马谡身上寄予了事业接班人的厚望。对马谡过高的期待, 让诸葛亮将马谡放在了一个其并不擅长的舞台上。这个毫无实战经验的参谋天才在与曹魏名将张邰的街亭一战中输得一塌糊涂, 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遭受重创。马谡也因此役兵败, 被大失所望的诸葛亮斩掉了脑袋。此外, 诸葛亮临终之际启用的姜维也难当大用, 在蜀汉政权大厦将倾之时, 未能力挽狂澜。

具有文韬武略的诸葛亮为什么会在用人上犯下不能“量才而用”的失误呢?从根本上来说, 这是他狭隘的政治圈子意识作祟的恶果。

蜀汉政权建立之初, 军政官员的构成主要来自四种地方政治势力集团:涿州势力、荆襄势力、益州势力、凉州势力。涿州集团是刘备从涿州起兵到寄寓荆州之前依靠兄弟朋友情谊形成的政治势力;荆襄集团是刘备寄寓荆州刘表之时拉拢而成的政治势力, 代表人物是诸葛亮、庞统、蒋琬;益州集团是刘备进入巴蜀之地后接纳的刘璋旧部和益州当地豪强、士人所形成的政治势力, 代表人物是法正、李严;凉州集团主要是由与曹操作战失败后入川归附的凉州名将马超及其部属构成的政治势力, 他们的实力较小。

到诸葛亮被刘备临终托孤之时, 蜀汉政权内部的政治力量已经重新整合, 形成了新的政治局面。涿州集团和凉州集团衰落, 蜀汉政权的政治局面逐渐演变成了荆襄势力和益州势力两元并存的局面。尤其是荆襄势力在诸葛亮的经营和培植下更为膨胀, 在与本土益州势力的对抗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虽然刘备对荆襄势力一支独大之势看得一清二楚, 从稳定政权的立场出发, 向诸葛亮临终托孤, 但即便如此, 刘备还是将益州势力的李严作为了仅次于诸葛亮的托孤重臣。

诸葛亮主政之后, 对荆襄势力的经营就再无掣肘了。很快他就通过政治手腕大力削弱益州势力, 尤其是重点剪除益州势力中能够对其构成潜在威胁的代表人物, 其中典型的案例就是以整顿朝纲为名罢免了托孤大臣李严。

同时, 诸葛亮大力提拔近臣, 并委以重任, 确保荆襄势力的主宰地位。诸葛亮这种立足于狭隘集团利益的出发点, 让他在用人上难以做到“量才而用”, 而是将一些人安置在了无法胜任的位置上, 这才有了重用马谡的败笔。

终其一生, 诸葛亮也没有意识到其执着于经营荆襄势力的危害性。即使是到了临终之际, 荆襄势力中无具有大用之人可以继承他的事业, 他宁愿起用凉州的姜维作为他的接班人, 也不愿意起用益州势力中的实力人物。

诸葛亮的这种用人方略无疑对日后蜀汉政权的政治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由于诸葛亮用人上的失策, 使后期的蜀汉政权缺乏政治凝聚力, 让益州当地士人对其的认同程度降低。在曹魏攻蜀的时候, 对蜀汉政权拥护度不高的益州势力多不关心蜀汉生死, 这和荆襄势力对曹魏进行的殊死抵抗形成了鲜明对比。

曹操用人的成功之策

反观同在三国的一代枭雄曹操, 则较少受到狭隘政治势力集团意识的束缚, 在用人韬略上比诸葛亮睿智得多。

东汉末年, 曹操为了在军阀混战的争斗中有所作为, 在吸引天下人才上大做文章。他一改东汉以门第取人的传统, 在短短7年当中, 先后颁布三道“求贤令”, 明示天下:不拘一格, 唯才是举。不论是寒门还是士族, 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 只要愿为其所用, 曹操都能兼收并用, 并不偏废。这一用人举措改变了士族豪强垄断政权的局面, 使社会中下层庶族地主中的优秀人才广为其用。因此, 曹操周围聚拢了比其他集团多得多的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治国人才。

正是由于曹操士族人才政策的这一导向, 才使他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北方士族的广泛支持。也正是基于此, 曹操在后来即使杀了一些士族代表人物, 如边章、孔融、荀彧、杨修、许攸等, 对其霸业和个人名望造成了一定影响, 也没有激起大的政治波澜, 更没有影响到北方士族阶层对他的拥护。

在任用人才时, 曹操更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做到“量才而用”, 使人才发挥出自己的才干。如荀彧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取得政治上的优势;韩浩、枣祗等劝曹操推行屯田, 发展生产, 解决军粮问题;在官渡之战中, 曹操集众人之智慧, 最终打败袁绍, 统一北方, 等等。

正因为曹操知人善任、兼收并蓄, 他的身边才聚集了通过各种途径而来的人才, 既有主动投效的人才, 如荀彧、郭嘉、桓阶、贾诩等人;又有投降的敌将, 如徐晃、张辽、张邰、庞德等人;也有归附的地方豪强, 如任峻、李乾、李典等;还有通过推荐得来的人才, 如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华歆、王朗、荀悦等;还有通过选举的正常途径得到的士人, 如袁溪、张范等人;更有像陈琳这样骂过他祖宗三代的, 曹操同样能够既往不咎给予任用。这么多贤才聚拢在曹操身边, 形成了当时天下三分人才有其二的壮观局面, 也构成了曹操事业的重要基础。

12.诸葛亮的故事 篇十二

诸葛亮随叔父逃乱来到襄阳,结草庐而居,躬耕苦读。孤独的诸葛亮游走襄阳,结交朋友,拜见师长,见识和学业大长。诸葛亮偶然听说黄家湾有一位才女黄月英,就想求见结交。

不料被黄月英的父亲黄承彦挡在门外。诸葛亮被黄承彦考来考去,显示出学识才华,但他曝出自己女儿非常丑。诸葛亮若想娶一个漂亮媳妇的话,就另请高就。

诸葛亮下定决定,再次登门求婚,黄月英提出一系列难题难住了诸葛亮。为了和才女黄月英成婚,诸葛亮用毅力、智慧并巧借朋友之势,终于战胜了黄家父女设立的一道道难关,最终赢得美人心。

13.诸葛亮的的故事 篇十三

另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家境贫寒,出身卑微,自幼丧父,少年时代便过着流离转徙的生活,吃尽军阀混战的苦头,深受强宗豪族的压迫。后来跟着在南昌做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生活。14岁时,叔父因官被削而投靠了刘表;17岁那年,叔父死了,他从此没了依靠,就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定居。他虽然住在乡下,但他不想无声无息地隐居一辈子,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盛衰,有着为国家尽忠的抱负,怀着如此壮志雄心,他立志要登上政治舞台而建功立业。

这种政治上的考虑无疑会影响到诸葛亮的婚姻大事,甚至还牵涉到了家人的婚事。这也是为在地主集团的上层站稳脚跟,以便今后一展鸿图。为此,他在家庭婚姻方面,做了三件事:第一,他把姐姐嫁给了荆州地主集团中在襄阳地区颇有名望的首领人物庞德公的儿子,庞德公对其赏识备至,称他为“卧龙”,从此,他就在荆州站稳了脚跟。第二,诸葛亮为弟弟娶了荆州地主集团中在南阳地区数得着的人物林氏之女为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自己择妇结亲,当然要服从既留荆州又能结交望族这一政治目的,这也就是诸葛亮在荆州而不到其他地方去的原因。所以,诸葛亮娶了那个丑女黄氏。

诸葛亮为何不怕众人耻笑,而娶丑女黄氏呢?换作别人也许他会犹豫,但是黄氏之女他就娶定了,一是因为黄承彦在当地有相当声望,二是因为黄妻蔡氏和刘表的后妻是姐妹关系,做了黄家的女婿,就攀上了刘表这门皇亲。

据《诸葛亮新传》记载:当黄承彦当面问及诸葛亮时,他当即“拜谢泰山”,一锤定音,把从未见过面的阿丑要了过来,从而为诸葛亮进入地主集团开了“绿灯”,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这个“进身之阶”的。

14.诸葛亮的事迹 篇十四

一、诸葛亮的人才评判标准

诸葛亮生于东汉末年, 其时国家离乱, 群雄并起, 社会上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已不再是汉武帝承平时代独尊儒术经学取仕的格局, 又因为诸葛亮博览儒墨道法等诸子之学, 所以其对于人才的评价, 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更多地倾向于适度中庸的个人品性, 伦理完善的处世品德, 恪尽职守的涉政品格, 学有专长的治事能力等性格, 道德, 名节, 能力多个方面。

(一) 适度中庸的个人品性:温, 良, 恭, 俭, 让

诸葛亮对个人品性要求的文字见诸他与君上同僚的书信往来和自著的文论中。其中所作《心书》的《逐恶》、《知人》、《将骄吝》、《将弊》等篇短文对之有较集中的阐述。《知人》篇言:“夫人之性最难察焉, 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 有外恭而内欺者…”《逐恶》篇言:“夫军国之弊有五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讚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将骄吝》篇言:“将不可骄。”《将弊》篇言:“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二曰嫉贤妒能。。。”[2]这些都从反面说明诸葛亮更赏识那些具有温良, 恭敬, 俭朴, 谦让品性的人, 即传统所谓的温, 良, 恭, 俭, 让。“温者貌和, 良者心善, 恭者内肃, 俭乃节约, 让即谦逊”。[3]这些性格特征是商周以来士大夫阶层努力追求的典范。诸葛亮将之作为人才评判的尺度, 也作为自己性格塑造的方向积极力行。所以其所荐举的人大多在他看来具有温善恭俭的品质如蒋琬、费祎、董允, 许多骄横奢华、性格刻厉的人, 如廖立、李严也相应地得到了他的弹劾。而他自己亦以廉洁俭朴终其一生。

(二) 伦理完善的处世品德:仁, 义, 礼, 智, 信

孟子扩充孔子“仁”的学说, 提出“仁、义、礼、智”四条目, 董仲舒又将之发展为仁、义、礼、智、信“五常”, 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准则。仁者:仁慈;义者:大义;礼者:礼貌;智者:智慧;信者:诚信。这“五常”, 成为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 贯穿于华夏民族的历史发展中, 是中华民族源源流长的灵魂血脉所在。诸葛亮深刻领悟并体会“五常”的重要价值, 并严格按照“五常”的标准评判选拔人才。在《将才》篇中, 他把将士分为德兼礼义、体恤兵士劳苦饥寒的仁将, 不为利扰、舍生取义的义将, 不恃贵胜、礼贤下士的礼将, 奇变不测、临危制胜的智将, 赏罚公平、进退有则的信将, 以及长于剑戟、善用短兵的步将, 登高历险、驰射若飞的骑将, 怯于小战、勇于大敌的猛将, 从谏如流、刚柔幷济的大将九种。其中前五种就是按将士对待君臣上下时所具备的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来界定评判的。在《将器》篇中, 又按将士的道德品质分为十夫之将、百夫之将、千夫之将、万人之将、十万人之将、天下之将。其中十万人之将“诚信宽大, 闲于理乱”;天下之将“仁爱洽于下, 信义服邻国, 上知天文, 下察地理, 中悉人事, 四海之内视如室家”。可见诸葛亮眼中最难能可贵的人才是富有仁爱之心、有信有义、博洽谦和、足智多谋, 仁、义、礼、智、信五德圆满完善的人, 所以将之列为将军中最高的“仁将”或“天下之将”, 认为其“不可敌也”。[4]

(三) 恪尽职守的涉政品格:忠, 孝, 勇, 直, 廉

“忠”指于国家, 民族, 君长, 职责尽心竭力, 忠心耿耿。古人云:忠者, 人格之成也。它是一个人人格完善的标志。“孝”指善事父母师长。它是一个人的“德之基, 人格之始”。“勇”即勇敢、刚毅、坚强, 指对国家, 事业的精进不懈怠。《荀子不苟》篇言“身之所长, 上虽不知, 不以悖君;身之所短, 上虽不知, 不以取赏;长短不饰, 以情自竭, 若是则可谓直士矣。”[5]所以“直”即正直无私, 不偏颇讪谤, 不伪饰欺诳。“廉”指不取不义之财。我国历来是讲究民族大义和节气的国家。从周代开始既已根据个人的生平事迹和道德作风赐予谥号;汉代的人才察举制中就有孝廉和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目。而那些流芳百世的人, 大多都是为历朝历代所推崇的具有忠君爱国, 贞孝勇敢, 正直清廉高尚节操和品格的人, 如比干, 大舜, 子产等。诸葛亮在评判人才时, 继承先辈的这种名节思想, 把忠, 孝, 勇, 直, 廉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在《前出师表》中, 他极力推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 认为“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又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为忠良死节之臣, 希望后主能亲信他们。[6]在《将器》篇中, 他把高节, 孝弟, 信义, 汎爱, 力行列为将军应该具备的五种德行而在择将时加以运用。[7]在《便宜十六策》的《考黜》中, 他把贪私枉法, 矫直屈枉, 渎职失守等命为民之五恶, 力主罢黜之。对于在战阵中临阵逃脱或叛国投敌, 畏怯不进的将士, 诸葛亮都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加以惩治, 以此来激励兵士民众的忠勇节气。[8]

(四) 学有专长的治事能力:文, 武, 教, 技, 言

诸葛亮认为“士之不能皆锐, 马之不能皆良, 器械之不能皆坚固也, 处之而已矣”[9]。社会上的人总是有人品的高下, 道德的优劣, 技能的长短。选材用人就要取长补短, 择善而从, 从而达到各尽其职, 各献其能。所以在性格, 道德, 名节之外, 个人能力亦是诸葛亮人才评判标准的重要内容。从史书记载来看, 诸葛亮把各种能力总括为文, 武, 教, 技, 言等几个方面。对于在这些方面有专长的人, 虽然在道德品行上无有英名, 他都视为可用之才而加以荐举重用。如任“通诸经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的尹默为军祭酒;善于典刑论狱的杨戏为主薄;好论军计的马谡为参军。又让善于造刀的蒲元为他造刀三千口, 让善于辞令的邓芝出使吴国与孙权重结吴蜀联盟等。诸葛亮对这些拥有专业技能人才的大胆使用, 既有力地扶助了自己光复汉室系列措施的施行, 又促进了蜀汉政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也为后世各代的择才用人之道留下了可贵的借鉴经验。

二、诸葛亮的人才培育思想

对诸葛亮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的成果比较多。笔者以“诸葛亮的人才培育思想”为主题检索中国期刊网1915年至2014年的的研究论文, 结果显示为0篇。说明从人才培育角度研究诸葛亮思想目前还是空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诸葛亮的教育思想亦是其人才培育思想, 因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合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诸葛亮的教育或人才培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所作的《戒子书》、《戒外生书》等文中。根据已有的诸葛亮教育思想研究成果, 诸葛亮的人才培育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人才必须经由学习而造就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说道“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才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 险躁则不能理性”, [10]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认为人才必须通过学习来养成, 才和学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一定的智慧才性是学习的基础和条件, 而学习又可以增进和扩充学习者的才能德性。同时诸葛亮指出:学习时必须要有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环境, 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11], 通过对物质欲望的节制和淡化, 及内心宁静境界的追求, 使自己志存高远, 情趣高雅, 从而达到“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的君子之行的标准。这样又可以避免性格中的惰慢险躁和“志不强毅, 意不慷慨, 碌碌滞于俗, 默然束于情”的“伏于凡庸, 不免于下流”的倾向。所以无论是才能, 品德还是个人的品性, 都必须经过学习来造就。学习者须具备一定的宁静精进的品质, 通过学习又促进了学习者个人品德, 能力和性格的铸造。

(二) 人才的养成离不开生活的磨练

《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也,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12]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对人才须经过生活困苦磨练的经典表述。诸葛亮也认为人才要在生活中磨练才可成就。所以在《与兄瑾言子乔书》中, 言及要诸葛乔“都五六百兵”, 同其他将领的子弟共荣辱。[13]在《再诫子书》中, 又教导诸葛瞻如何应对酒局, 在酒局中做到适体合情, 不失礼性。[14]在《知人》篇中提出七种在生活实践中考验人才的办法, 即:向他询问是非, 观察其志向;向他剖根问底, 观察其智变;向他询问策略计策, 观察其识见;告之以艰难危急, 观察其英勇;用酒陶醉他, 观察其性情;用利益引诱他, 观察其廉洁;嘱托给他事情, 来观察他的信义。[15]这些都说明, 诸葛亮非常重视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才, 通过生活的磨练坚定人才的性情品德, 增长其才智和能力, 进而使其品性, 品德, 节气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陶冶和提高。

摘要:诸葛亮的用人选才之道历来为众人所称道, 其择才思路由他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所决定。诸葛亮评判人才主要从性格, 道德, 名节, 能力几个方面综合考虑。他认为人才的培养须通过知识的学习, 生活的磨砺等方式来完成,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和社会对个人客观选择的时代要求。

上一篇:幼儿园工会活动简报下一篇:校园文化是教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