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2024-11-10

李渔文言文原文和翻译(7篇)

1.李渔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篇一

误认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误认原文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误认译文

卓茂曾经有一次坐马车出门。有一个人认作他的马是自己的 。于是卓茂问他:“您丢失马多少时间了?”回答说:“一个多月时日了。”卓茂拥有这匹马已经好几年了,心里知道不是这人丢的马,但还是解下马给了他,自己拉了车离开,将要离开时,回头看着那人并对他说:“如果这不是您的马,希望你把马牵到丞相府还给我。”过了几天,那个人在另外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丢的马,于是到丞相府去把马还给了卓茂。

误认注释

卓茂:人名,字子康,宛(今河南南阳)人。父祖皆至郡守。茂,元帝时学于长安,事博士江生,习《诗》、《礼》及历算。究极师法,称为通儒。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西汉元帝时,以博学为通儒,曾任丞相府史事、侍郎、给事黄门等职。东汉光武帝时,为太傅,封褒德侯。

尝:曾经。

认:误认

顾:回头看。

公:对人的尊称。

幸:希望。

至:到达。

归:归还。

亡:丢失。

诣:到……去(见),谒见。

解:通假字,同“卸” 诣:造访;去

句子翻译:心知非是,解以与之

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启示

这件小事告诉我们应该宽厚待人 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同时从丢马人身上学习诚实的`美好品质。世间本没有所谓的大事、伟业,一个成功的人与平凡人的差别就是成功的人能将每一件所谓的小事做好。

总结

这件事表现了卓茂宽容大度的品质,表现了“马主”讲究信用的品质。

“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卓茂问此句是想知道此人是否真的是此马的主人。

2.李渔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篇二

第一步:弄清语境, 把握文义

要准确翻译出划线句子的含义切忌不读原文, 一见划线句子就急着动笔。应该首先通读全文, 整体把握文段的大意。

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把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曰: (1) “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 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 故弗用也。” (2) 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 犹匠之用木也, 取其所长, 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 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 选爪牙之士, 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 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子思和卫侯在谈论该不该重用苟变一事。卫侯认为苟变有缺点而不能任用, 而子思认为用人应唯才是举, 不能因其有缺点而全盘否定, 并用木匠取材作比。许多学生在翻译第 (1) 句时, 由于没有整体把握好文义和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因而不能明白“然变也尝为吏”中的“变”即为苟变其人, 而是把它当作动词而无法译出;还有学生由于没有注意到文章最后一句中的“二卵”而不明白句中的“鸡子”即为“鸡蛋”。在译第 (2) 句时, 一些学生由于没有明白句中子思拿木工取材比做选拔人才而不知道文中“官人”应理解成“授官于人”, 因而错误的译成了名词“官员”。

第二步:抓住“采分点”, 逐词解释

根据划线句子的语素, 将文言文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 再逐一解释, 同时务必要译准“采分点”, 即关键词的含义。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要译准在句中起关键作用的词。

解释这类关键词, 主要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固定结构、古今通假、词类活用等情况。请看以下几例:

例 (1) “馆陶众庶, 合境悲泣, 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2009年陕西卷)

该句中“合境”“从而”为古今异义。“合境”是“全都”, “从而”是“跟从他到……”之意。

例 (2) “兄为君则君之, 已为君则兄 (之) 可也。” (2008年全国卷) 该句的关键词是“君之”“兄之”中的“君”“兄”, 均是名词作动词, 译为“用国君礼对待他”“用兄长礼对待他”。

译准在句中起关键作用的词, 是准确翻译全句的首要条件, 也是得分点。

(二) 要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

文言文有时也运用一些比喻、借代、委婉等修辞格。我们在翻译文句时必须事先找出, 否则就会出错, 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的“藩篱”和“金城千里”中的“金城”, 就不能按原意译成“篱笆墙”和“金子修成的城”, 而要按比喻义译成“边防”和“钢铁般的城防”等;“布衣”“缙绅”“万钟”借指“未做官的人”、“官员”和“高官厚禄”;“会猎”“更衣”等是委婉的说法, 应该译成“出兵讨伐”和“上厕所”。

还有一些习惯用语, 如官场中的“下车”“视事”“乞骸骨”“除”等, 务必按现代的说法去翻译, 不可望文生义。否则就会闹笑话。

第三步:根据表达习惯, 理顺译句

在完成第二步的逐词翻译后, 还须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此时常用的方法是留、对、拆、增、删、调、还、贯。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 均不必翻译, 原样保留。

“对”就是对译、对换。一是将已有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如:“唯恐他将之来”——只害怕其他将领来到。二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固定结构等都要换成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说法。三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岁征于民间”中“岁”应换成“年”。“尔翁归, 自与汝复算尔。”中“尔”“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

“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 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 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词来进行翻译, 而不能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的词义去解释。如“穷饿无聊, 追购又急”中的“无聊”, “无”是没有的意思, “聊”是依靠的意思。跟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无聊”的词义相去甚远。“名为汉相, 其实汉贼”中“其实”为“他实际上”之意。

“增”, 就是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加的内容。如“是是、非非谓之知, 非是、是非谓之愚。”该句中的“是”“非”是词类活用, 属于意动用法, 翻译时应增补为“以……为”或“把……看作”。

“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 在翻译是不必也不能落实, 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夫战, 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 翻译时应删去。“一夫不耕, 或受之饥”中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无实意, 应删去。

“调”就是调整语序, 把文言文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 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例如“甚矣, 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蚓无爪牙之利”应调成“蚓无利爪牙”的形式。

“还”就是还原。对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还原成原来的样子。如“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这句是说,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的金银财宝是六国君主所经营、收藏、积累起来的精英。

“贯”就是贯通。古人在文章中经常使用典故, 翻译时要将用典用事的地方, 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的译出。

3.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和方法 篇三

第一步:弄清语境,把握文义

要准确翻译出划线句子的含义切忌不读原文,一见划线句子就急着动笔。应该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段的大意。

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曰:①“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②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子思和卫侯在谈论该不该重用苟变一事。卫侯认为苟变有缺点而不能任用,而子思认为用人应唯才是举,不能因其有缺点而全盘否定,并用木匠取材作比。许多学生在翻译第①句时,由于没有整体把握好文义和弄清人物间的关系,因而不能明白“然变也尝为吏”中的“变”即为苟变其人,而是把它当作动词而无法译出;还有学生由于没有注意到文章最后一句中的“二卵”而不明白句中的“鸡子”即为“鸡蛋”。在译第②句时,一些学生由于没有明白句中子思拿木工取材比做选拔人才而不知道文中“官人”应理解成“授官于人”,因而错误的译成了名词“官员”。

第二步:抓住“采分点”,逐词解释

根据划线句子的语素,将文言文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再逐一解释,同时务必要译准“采分点”,即关键词的含义。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译准在句中起关键作用的词。

解释这类关键词,主要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固定结构、古今通假、词类活用等情况。请看以下几例:

例(1)“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2009年陕西卷)

该句中“合境”“从而”为古今异义。“合境”是“全都”,“从而”是“跟从他到……”之意。

例(2)“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2008年全国卷)该句的关键词是“君之”“兄之”中的“君”“兄”,均是名词作动词,译为“用国君礼对待他”“用兄长礼对待他”。

译准在句中起关键作用的词,是准确翻译全句的首要条件,也是得分点。

(二)要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

文言文有时也运用一些比喻、借代、委婉等修辞格。我们在翻译文句时必须事先找出,否则就会出错,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的“藩篱”和“金城千里”中的“金城”,就不能按原意译成“篱笆墙”和“金子修成的城”,而要按比喻义译成“边防”和“钢铁般的城防”等;“布衣”“縉绅”“万钟”借指“未做官的人”、“官员”和“高官厚禄”;“会猎”“更衣”等是委婉的说法,应该译成“出兵讨伐”和“上厕所”。

还有一些习惯用语,如官场中的“下车”“视事”“乞骸骨”“除”等,务必按现代的说法去翻译,不可望文生义。否则就会闹笑话。

第三步:根据表达习惯,理顺译句

在完成第二步的逐词翻译后,还须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此时常用的方法是留、对、拆、增、删、调、还、贯。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对”就是对译、对换。一是将已有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如:“唯恐他将之来”——只害怕其他将领来到。二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固定结构等都要换成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说法。三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岁征于民间”中“岁”应换成“年”。“尔翁归,自与汝复算尔。”中“尔”“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

“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的词义去解释。如“穷饿无聊,追购又急”中的“无聊”,“无”是没有的意思,“聊”是依靠的意思。跟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无聊”的词义相去甚远。“名为汉相,其实汉贼”中“其实”为“他实际上”之意。

“增”,就是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加的内容。如“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该句中的“是”“非”是词类活用,属于意动用法,翻译时应增补为“以……为”或“把……看作”。

“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是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中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意,应删去。

“调”就是调整语序,把文言文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蚓无爪牙之利”应调成“蚓无利爪牙”的形式。

“还”就是还原。对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还原成原来的样子。如“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这句是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的金银财宝是六国君主所经营、收藏、积累起来的精英。

“贯”就是贯通。古人在文章中经常使用典故,翻译时要将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的译出。

以上是文言文翻译主观题应试的几个步骤和方法,旨在增强答题的操作性,当然,要真正学好文言文还须注意平时对文言文字、词、句等知识的积累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在高考中提高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这一题型的得分率。

4.李渔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篇四

原文:

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请假归。天启初还朝,历官谕德。六年擢南京国子祭酒。诸生欲为魏忠贤建祠,喻义惩其倡者,乃已。忠贤党辑东林籍贯,湖广二十人,以喻义为首。庄烈帝嗣位,召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寻充日讲官,教习庶吉士。

喻义性严冷,闭户读书,不轻接一客。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帝为褒纳。以时方用兵,而督抚大吏不立军府,财用无所资,因言:“武有七德,丰财居其一。正饷之外,宜别立军府,朝廷勿预知。飨士、赏功、购敌,皆取给于是。”又极陈车战之利。帝下军府议于所司,令喻义自制战车。喻义以战车营造职在有司,不肯奉诏。帝不悦,疏遂不行。

进讲《尚书》,撰《布昭圣武讲义》。中及时事,有“左右之者不得其人”语,颇伤执政;末陈祖宗大阅之规,京营之制,冀有所兴革。呈稿政府,温体仁不怿。使正字官语喻义,令改。喻义造阁中,隔扉诮体仁。体仁怒,上言:“故事,惟经筵进规,多于正讲,目讲则正多规少。今喻义以日讲而用经筵之制,及令删改,反遭其侮,惟圣明裁察。”遂下吏部议。喻义奏辨曰:“讲官于正文外旁及时事,亦旧制也。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喻义雅负时望,为体仁所倾,士论交惜。濒行乞恩,请乘传,帝亦报可。家居十年,卒。(选自《明史·罗喻义传》,有删改)

译文:

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考中进士。调为庶吉士,授任检讨。请假回家。天启初年返回朝廷,曾任谕德官职。天启六年提升为南京国子祭酒。各生员打算替魏忠贤建生祠,罗喻义惩罚了带头的人,事情才停止。魏忠贤的同伙编辑东林党人的籍贯,湖广地区二十人,以罗喻义为首。庄烈帝继位,征召罗喻义授任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不久充任日讲官,庶吉士教习官。

罗喻义性格严肃冷峻,闭户读书,不轻易接待一位来客。罗喻义看到朝廷内外很多变故,军官不熟悉兵法,就专心讲解军事,推演作战图献给朝廷。皇帝表扬并采纳。由于当时正在打仗,而督抚这些大官员却不设立军事府库,财政费用没有地方供给,于是进言:“军事有七种德性,使钱财富足是其中一种。正常的军饷以外,应当另外设立军事府库,朝廷不加干预。酒食款待将士、奖赏有功劳的人、收买敌人,都从这里取用供应。”又极力陈述车战的好处。皇帝将他的.意见下到有关部门讨论,朝廷命令罗喻义自己制造战车。罗喻义认为制造战车的职责在有关官员,不肯接受诏令。皇帝不高兴,奏疏里所讲的事于是没有实行。

5.李渔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篇五

【经】十有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卒。夏,卫孙林父自晋归于卫。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郑公子喜帅师伐许。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冬十月庚寅,卫侯臧卒。秦伯卒。

【传】十四年春,卫侯如晋,晋侯强见孙林父焉,定公不可。夏,卫侯既归,晋侯使郤犨送孙林父而见之。卫侯欲辞,定姜曰:「不可。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国又以为请,不许,将亡。虽恶之,不犹愈于亡乎?君其忍之!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卫侯见而复之。

卫侯飨苦成叔,宁惠子相。苦成叔傲。宁子曰:「苦成家其亡乎!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万福来求。』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

秋,宣伯如齐逆女。称族,尊君命也。

八月,郑子罕伐许,败焉。戊戌,郑伯复伐许。庚子,入其郛。许人平以叔申之封。

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舍族,尊夫人也。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卫侯有疾,使孔成子、宁惠子立敬姒之子衎以为大子。冬十月,卫定公卒。夫人姜氏既哭而息,见大子之不哀也,不内酌饮。叹曰:「是夫也,将不唯卫国之败,其必始于未亡人!乌呼!天祸卫国也夫!吾不获鱄也使主社稷。」大夫闻之,无不耸惧。孙文子自是不敢舍其重器于卫,尽置诸戚,而甚善晋大夫。

翻译

十四年春季,卫定公去到晋国,晋厉公强请卫定公接见孙林父,卫定公不同意。夏季,卫定公回国以后,晋厉公派郤犫送孙林父去见他。卫定公想要推辞。定姜说:“不行。他是先君宗卿的后代,大国又以此作为请求,如果不答应,我国将要灭亡。虽然讨厌他,总比亡国强些吧?君王还是忍耐一下吧!安定百姓而赦免宗卿,不也是可行的吗?”卫定公接见了孙林父,并且恢复了他的职位和采邑。

卫定公设享礼招待苦成叔,宁惠子作陪,苦成叔表现出傲慢的样子。宁惠子说:“苦成叔恐怕要被灭亡了吧!古代举行享礼,是用来观察威仪,省察祸福的,所以《诗》说:‘弯弯角杯,柔和甜酒。不骄不傲,聚集万福。’现在他老人家表现傲慢,是取祸之道啊!”

秋季,鲁大夫宣伯到齐国迎接齐女。《春秋》称他的族名,这是由于尊重国君的命令。

八月,郑国的子罕进攻许国,战败。二十三日,郑成公再次进攻许国。二十五日,进入许国的外城。许国人把叔申的封地交还郑国以此与郑国讲和。

九月,侨如带着夫人姜氏从齐国来到。《春秋》不称族名,这是由于尊重夫人。所以君子说:《春秋》的.记载,言词不多而意义显明,记载史实而意义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不歪曲,警戒邪恶而奖励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6.《山市》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篇六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市》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市》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

山市

清代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几年也难得见到一次。有位名叫孙禹年的公子,同几位志同道合朋友(在)楼上饮酒,忽然看见(奂山)山头有一座孤零零塔耸立起来,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觑,惊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没有这么个禅院。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几十座高大的宫殿,碧绿色的琉璃瓦,飞翘的殿檐,(人们)这才明白是(出现)山市。不到一会儿,只见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楼一样的,有像厅堂一样的,有像街巷一样的,(一个个)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可以用亿万来计算。忽然,一阵大风刮起,空气中的尘土之大,城市变得隐隐约约。接着,风停了,天空又变得晴朗起来,刚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云霄,这座楼每层有五间,门窗全都是大开着的;每一行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楼那边的天空。

一层层地指着数,楼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才如星星一般大了;又往上数,就昏暗得看不分明,没法计算层次了。楼上的人往来匆匆,有靠着的,有站立的,形态各不一样。过了一会,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高楼一样了,又渐渐地像座高房子,突然间又只像拳头那么大,像豆粒那么小,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又听说有起早赶路的人,看见山上有店铺集市(人来人往),和人世间没有两样,所以又叫“鬼市”。

注释

山市:山市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奂山 :山名。旧淄川县有涣山,也写作焕山。

邑:县。这里指清代淄川县,今属淄博市。

孙公子禹年 :对孙禹年的尊称。公子,旧时用来称呼豪门贵族子弟。

然数年恒不一见 :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然,但是。数年,许多年。恒,经常。

同人:共事的人或志同道合的友人

饮:喝酒。

青冥 :青天,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

相顾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念:想。

禅院 :佛寺。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无何 :不久,不一会儿。

碧瓦飞甍: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飞甍:两端翘起的房脊。甍,房脊。

始悟 :才明白。始:才,悟:明白

未几 :不久,不一会儿。与前边的“无何”含义相同。

高垣睥睨 :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做“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连亘 :连绵不断。

居然城郭 :竟然变成一座城郭了。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中有楼若者 :其中有的像楼。

堂若者 :有的像厅堂。堂,厅堂。

坊若者 :有的像牌坊。坊,街巷、店铺。

历历在目 :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以:用。

莽莽然 :一片迷茫的样子。莽莽,一片迷茫。

依稀 :隐隐约约。

既而:不久。

一切乌有:这个词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或者也可以用来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无几。现指,所有的(景象)都没有了。乌有,虚幻,不存在。乌,同“无”。

危楼 :高楼。危,高。

直接:连接。

霄汉 :云霄与天河。

窗扉 :窗户。

皆:都。

洞开 :敞开

裁如星点 :才像星星那么小。裁,通“才”,仅仅。

黯然缥缈 :黯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黯然,昏暗的样子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又作“飘渺”。

而:然后。

往来屑屑 :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或:有的人。

凭 :靠着。

不一状 :形态不一。

逾时 :过了一会儿。

倏忽 :突然。

遂 :终于。

人烟市肆 :人家和集市。市肆,集市。肆,店铺。

孤 :孤零零。

耸 :耸立。

惊疑 :惊奇,疑惑。

碧 :青绿色。

同人:同业朋友。

然:但是。

数:几。

明(出自文中“则明渐少”):光亮。

行(出自文中“又闻有早行者”):赶路(另一说行也为走的意思)

与世无别: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

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孤塔耸起:意思是孤零零的一座塔耸立起来。

通假字

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只有,刚刚。

乌:乌通“无”,没有。

词类活用

故又名“鬼市”云(名:叫,称。名词用作动词)。

窗扉皆洞开(洞:像洞一样,名词作状语)。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名词作状语。依次译为:城市中有像楼台的,有像厅堂的,有像牌坊的)。

楼渐低(低:降低。形容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

恒:

古义:常常,经常。

今义:持久,普通。

顾:

古义:看。

今义:注意。

念:

古义:1.思考、思虑 2.惦念、怀思 3.诵读

今义:1.想念 2.读.悟:

古义:明白。

今义:了解。

始:

今义:开始。

危楼:

古义:高楼。危,高耸。

今义:危险的楼。

直接:

古义:一直连接到。

今义:不经过中间的事物。

黯然:

古义:1.黑色的样子 2.暗淡无光的样子 3.神情沮丧的样子 4.和谐顺利的意思。

今义:1.阴暗的样子 2.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

层次:

古义:层数。

今义:说话、作文的次序。

睥睨:

古义: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亦称女墙。

今义:眼睛斜着向旁边看,形容傲慢的样子。

居然:

古义:竟然。

今义:表示出乎意料,在自己意料之外

(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连词,但是,然而(表转折)。

(原文:尘气莽莽然)助词,……的样子。

(原文:居然城郭矣)尾词,副词后缀。

数:

(原文:见宫殿数十所)量词,几,几个。

(原文: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动词,计数。(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多。

(原文: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有想楼台的,有想厅堂的,有像牌坊的。

无何:

古义:不久,一会儿。

今义:没有什么。

以:

(原文:以亿万计)用,(形容很多)。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用“......也”表示判断)。

始悟为山市(用“为”表示判断)

省略句

与同人饮(于)楼上,(他们)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孤塔)高插青冥,(他们)相顾惊疑,(他们)念近中无此禅院和“孤塔”)。

倒装句

惟危楼一座(一座危楼,定语后置)。

见宫殿数十所(数十所宫殿,定语后置)。

赏析

纵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四个阶段。

初生阶段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发展阶段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高潮阶段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时间的变化: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景致的变化:孤塔——宫殿——城郭——危楼——消失

消退阶段

景象全部消失,山市景象结束。作者的最后一句话和第一句话相呼应,给山市增加了神秘感。

主题思想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1、悬是作者笔锋一转“然数年恒不一见”,又给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气氛,读者的好奇心被强烈的激发了。

融情入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描写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描写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忽然看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出现了隐隐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因为此处根本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强烈的惊奇、迷惑的情绪,既是对离奇的山市景色一种烘托,又是感染读者的一种媒介。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了这种情绪,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随着惊异的情绪波动,层层展开描写,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变幻都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接着,“孤塔”旁又出现了数十所华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了“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朋友由“惊疑”而“悟”。伴随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观赏难得一见的山市奇观。

楼上各色人的活动,细腻地点染了楼中人物的姿态和神韵。如果说,前面是以粗、虚、略的笔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写起来气势飞动的话,那么后面则是以细、实、详的笔墨,具体描绘了山市中的一楼一景,一人一态,写得极有情味,这样的描写,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了“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同时,也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实感。同时,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与玩味的空间。

动静互变

山市景象变幻不定,作者着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变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将其描写的生动、形象、令人拍案叫绝。

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用一节课指导学生阅读。

首先我们要知道山市的形成:当光线在同一密度的均匀介质内进行的时候,光的速度不变,它以直线的方向前进,可是当光线倾斜地由这一介质进入另一密度不同的介质时,光的速度就会发生改变,进行的方向也发生曲折,这种现象叫做折射。当你用一根直杆倾斜地插入水中时,可以看到杆在水下部分与它露在水上的部分好象折断的中去的光线了。这样的现象叫做全反射。

空气本身并不是一个均匀的介质,在一般情况下,它的密度是随高度的增大而递减的,高度越高,密度越小。当光线穿过不同高度的空气层时,总会引起一些折射,但这种折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所以不觉得有什么异样。

可是当空气温度在垂直变化的反常,并会导致与通常不同的折射和全反射,这就会产生海市蜃楼的现象。由于空气密度反常的具体情况不同,海市蜃楼出现的型式也不同。

在夏季,白昼海水湿度比较低,特别是有冷水流经过的海面,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影响,较上层空气为冷,出现下冷上暧的反常现象(正常情况是下暧上凉,平均每隔100米高度,气温降低0.5~0.6 左右)。下层空气本来就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再加上气温又较上层为低,密度就显得特别大,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稀的差别异常显著。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睹。”

这就是他在蓬莱所看到的上现蜃景。1933年5月22日上午11点多钟,青岛前海(胶州湾外口)竹岔岛上也曾发现过上现蜃景,一时轰传全市,很多人前往观看。1975年在广东省附近的海面上,曾出现一次延续6小时的上现蜃景。

不但夏季在海面上可以看到上现蜃景,在江面有晨也可看到,例如1934年8月2日在南通附近的江面上就现过。那天酷日当空,天气特别热,午后,突然发现长江上空映现出楼台城廓和树木房屋,全部蜃景长20多里。约半小时后,向东移动,突然消逝。后又出现三山,高耸入云,中间一山,很象香炉;又隔了半小时,才全部消失。

折射光线到了贴近地面热而稀的空气层时,就发生全反射,光线又由近地面密度小的气层反射回到上面较密的气层中来。这样,经过一条向下向下凹陷的弯曲光线,把树的影像送到人的眼中,就出现了一棵树的倒影。

由于倒影位于实物的下面,所以又叫下现蜃景。这种倒影很容易给予人们以水边树影的幻觉,以为远处一定是一个湖。凡是曾在沙漠旅行过的人,大都有类似的经历。拍摄影片《登上希夏邦马峰》的一位摄影师,行走在一片广阔的干枯草原上时,也曾看见这样一个下现蜃景,他朝蜃景的方向跑去,想汲水煮饭。等他跑到那里一看,什么水源也没有,才发现是上了蜃景的当。这是因为干枯的草和沙子一样,可以被烈日晒得热浪滚滚,使空气层的密度从下至上逐渐增大,因而产生下现蜃景。

无论哪一种海市蜃楼,只能在无风或风力极微弱的天气条件下出现。当大风一起,引起了上下层空气的搅动混合,上下层空气密度的差异减小了,光线没有什么异常折射和全反射,那么所有的幻景就立刻消逝了。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课堂教学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任务是使学生能顺畅地诵读,熟悉课文中的描写用语,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需时约35分钟。后一部分,任务是完成练习,需时约10分钟。前者是基础,基础打得扎实,练习才能顺利完成。

下面仅就怎样完成前一部分任务提几条建议:

一、预习还是要抓。本课生词较多,尽管都有注释,不多读几遍,仍恐难记住;文句要读得顺畅,也并非易事。对这些困难,必须充分估计到,要使学生在预习中对课文有有关联词或语末助词,如“(既而)风定天清”“居然城郭(矣)”;有的在句中,如“(然数年)恒不一见”“(见山上)人烟市肆”等。读好这些四字结构是关键。

读全文至少四遍(约需10分钟)。

三、把解词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结合在一起。全用启发提问的方式,按“山市”的三个画面(塔和宫殿;城郭和其他建筑;危楼一座)依次提问,最后再用时间词语把它们联结起来。(约需20分钟)

提问完毕,最好将全文再读两遍,要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山市”的图景,以保持印象的完整。

关于作家作品的介绍,切忌贪多,如果练习完成得快,也可以讲一两个短小的故事。题注已经讲到了的,用不着重复。

创作背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形貌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形貌山市奇景的。

名句赏析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起笔便写山市奇特,为“县八景之一也”,且数年难得一见。

【孙公子禹(yǔ)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míng),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

二变为宫殿。“碧瓦飞甍”展现出宫殿的宏伟壮观,有点明人看的清晰、真实。山市二字点名主题。

【未几,高垣(yuán)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三变为城郭。“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这九个字,以虚代实,以略代详。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粗略的勾勒了一个庞大城市的规模和轮廓。“历历在目”再现了山市的清晰。“以亿万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显示出城市繁荣的景象。由阴而晴。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xiāo)汉。楼五架,窗扉(fēi)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由阴而晴。四周变为危楼。”直接霄(xiāo)汉”突出楼高大、耸立的情状。

【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yú)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见。】

“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或凭或立”写楼上人的活动、风姿和神态,形象生动,使读者似乎触摸到“山市”里的人情风俗气息。楼的变化:由高而低,由大而小,由有而无。此处笔触细致入微,令人叫绝。“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见。”写欢迎的消失,描绘了为楼的变化,使人目不暇接,又回味无穷。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sì),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末尾补叙,再写山市的多姿。“又闻”侧面证明“山市”之实有。

《山市》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2

作品简介《山市》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因出现在山上,所以称为“山市”。作者在那个时代,还不能理解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故又称此幻象为“鬼市"。

作品原文

奂山1山市2,邑3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4。孙公子禹年5与同人6饮7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8,高插青冥9,相顾10惊疑11,念12近中13无此禅院14。无何15,见宫殿数16十所,碧瓦飞甍17,始悟18为山市。未几19,高垣睥睨20,连亘21六七里,居然城郭22矣。中有楼若者23,堂若者24,坊若者25,历历在目26,以27亿万计28。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29,城市依稀30而已。既而31风定天清32,一切乌有33;惟34危楼35一座,直接36霄汉37。楼五架,窗扉38皆39洞开40;一行有五点明41处,楼外天也。层层42指数,楼愈43高,则明愈少;数至44八层,裁如星点45。又其46上,则黯然缥缈47,不可计其48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49,或50凭51或立,不一状52。逾时53,楼渐低,可见其54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55,倏忽56如拳如豆57,遂58不可见。又闻59有早行者60,见山上人烟市肆61,与世无别62,故63又名64“鬼市”云。

词句注释

1.奂山:山名。旧淄川县有涣山,也写作焕山。

2.山市:山市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3.邑:县。这里指清代淄川县,今属淄博市。

4.然数年恒不一见: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然,但是。数年,许多年。恒,经常。

5.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公子,旧时用来称呼豪门贵族子弟。

6.同人:共事的人或志同道合的人

7.饮:喝酒。

8.孤塔耸起:孤零零的一座塔耸立起来。孤,孤零零。耸,耸立。

9.青冥:青色的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

10.相顾:互相看。

11.惊疑:惊奇,疑惑。

12.念:想。

13.近中:近处

14.禅院:佛寺。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15.无何:不久,不一会儿。

16.数:几。

17.碧瓦飞甍(méng):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飞甍:两端翘起的房脊。甍,房脊.屋檐。

18.始悟:才明白。始:才,悟:明白

19.未几:与前边的“无何”含义相同。

20.高垣睥睨(pì nì):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做“埤堄”。指城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亦称女墙。

21.连亘(gèn):接连不断。

22.居然城郭:竟然变成城郭了。居然,竟然。城:内城。郭:外城。城郭:城市。

23.中有楼若者:其中有的像楼。若:像。者:的。

24.堂若者:有的像厅堂。堂,厅堂。

25.坊若者:有的像牌坊。坊,街巷.店铺。

26.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27.以:用。

28.计:计算。

29.莽莽然:一片迷茫的样子。莽莽,广大。

30.依稀:隐隐约约。

31.既而:不久。

32.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33.一切乌有:这个词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或者也可以用来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无几。现指,所有的(景象)都没有了。乌有,虚幻,不存在。乌,同“无”。

34.惟:只有

35.危楼:高楼。危,高。

36.直接:连接。

37.霄汉:云霄与天河。

38.窗扉:窗户。

39.皆:都。

40.洞开:敞开,像洞一样地

41.层层:一层一层。

42.愈:越,更。

43.明:光亮。

44.至:到。

45.裁如星点:才像星星那么小。裁,通“才”,仅仅。

46.又其:再往。

47.黯然缥缈:黯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黯然,昏暗的样子。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又作“飘渺”。

48.其:它,指“危楼”。

49.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50.或:有的。

51.凭:靠着。

52.不一状:形态不一。状,形状。

53.逾时:过了一会儿。

54.其:代词,他(它)。

55.舍:房屋。

56.倏忽:突然。

57.豆:豆粒。

58.遂:终于。

59.闻:听见。

60.行者:赶路的人。行,赶路(另一说行也为走的意思)

61.人烟市肆:人家和集市。人烟,人家。市肆,集市。肆,店铺。

62.与世无别: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世,尘世。

63.故:所以。

64.名:称。

作品原文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白话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几年也难得见到一次。有位名叫孙禹年的公子,同几位志同道合朋友(在)楼上饮酒,忽然看见(奂山)山头有一座孤零零塔耸立起来,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觑,惊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没有这么个禅院。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几十座高大的宫殿,碧绿色的琉璃瓦,飞翘的殿檐,(人们)这才明白是(出现)山市。不到一会儿,只见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楼一样的,有像厅堂一样的,有像街巷一样的,(一个个)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可以用亿万来计算。忽然,一阵大风刮起,空气中的尘土之大,城市变得隐隐约约。接着,风停了,天空又变得晴朗起来,刚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云霄,这座楼每层有五间,门窗全都是大开着的;每一行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楼那边的天空。一层层地指着数,楼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才如星星一般大了;又往上数,就昏暗得看不分明,没法计算层次了。楼上的人往来匆匆,有靠着的,有站立的,形态各不一样。过了一会,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高楼一样了,又渐渐地像座高房子,突然间又只像拳头那么大,像豆粒那么小,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又听说有起早赶路的人,看见山上有店铺集市(人来人往),和人世间没有两样,所以又叫“鬼市”。

创作背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形貌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形貌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突然望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呈现了隐约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由于此处基础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凶猛的诧异、疑惑的情感,既是对怪僻的山市景致一种陪衬,又是传染读者的一种前言。作者在描写的进程中融入了这种情感,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奥秘。文中陪伴着惊异的情感颠簸,层层睁开形貌,使山市的每一风景,每一次幻化都给人以新颖的感受。接着,“孤塔”旁又呈现了数十所绮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白“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伴侣由“惊疑”而“悟”.陪伴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神色,齐集精力抚玩可贵一见的山市异景。

作品鉴赏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主题思想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艺术手法

悬念起笔

本文开篇就点明“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引起读者极大兴趣,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可是作者笔锋一转“然数年恒不一见”,又给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气氛,读者的好奇心被强烈的激发了。

融情入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描写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描写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忽然看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出现了隐隐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因为此处根本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强烈的惊奇、迷惑的情绪,既是对离奇的山市景色一种烘托,又是感染读者的一种媒介。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了这种情绪,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随着惊异的情绪波动,层层展开描写,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变幻都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接着,“孤塔”旁又出现了数十所华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了“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朋友由“惊疑”而“悟”。伴随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观赏难得一见的山市奇观。

由粗及细,详略得当

例如文中写城郭,仅仅是“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的九个字,以虚代实,以略代详,粗线条勾勒了城市的规模和轮廓,对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具体事物,一概不做细描,只以“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概括。我们虽不知其详细,却能够产生无限的遐想,那城市是多么的繁荣。紧接着,作者对“危楼”的描述却是实写、细写。作者不仅摹写出楼的高大、雄伟以及它简明的结构,并且运用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写出楼上各色人的活动,细腻地点染了楼中人物的姿态和神韵。如果说,前面是以粗、虚、略的笔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写起来气势飞动的话,那么后面则是以细、实、详的笔墨,具体描绘了山市中的一楼一景,一人一态,写得极有情味,这样的描写,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了“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同时,也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实感。同时,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与玩味的空间。

动静互变

山市景象变幻不定,作者着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变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将其描写的生动、形象、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2]族,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而全部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补为贡生。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概述图中的蒲松龄像为清朱湘麟绘,山东淄博蒲松龄故居藏。

7.《山市》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篇七

清代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几年也难得见到一次。有位名叫孙禹年的公子,同几位志同道合朋友(在)楼上饮酒,忽然看见(奂山)山头有一座孤零零塔耸立起来,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觑,惊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没有这么个禅院。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几十座高大的宫殿,碧绿色的琉璃瓦,飞翘的殿檐,(人们)这才明白是(出现)山市。不到一会儿,只见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楼一样的,有像厅堂一样的,有像街巷一样的,(一个个)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可以用亿万来计算。忽然,一阵大风刮起,空气中的尘土之大,城市变得隐隐约约。接着,风停了,天空又变得晴朗起来,刚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云霄,这座楼每层有五间,门窗全都是大开着的;每一行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楼那边的天空。

一层层地指着数,楼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才如星星一般大了;又往上数,就昏暗得看不分明,没法计算层次了。楼上的人往来匆匆,有靠着的,有站立的,形态各不一样。过了一会,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高楼一样了,又渐渐地像座高房子,突然间又只像拳头那么大,像豆粒那么小,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又听说有起早赶路的人,看见山上有店铺集市(人来人往),和人世间没有两样,所以又叫“鬼市”。

注释

山市:山市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奂山 :山名。旧淄川县有涣山,也写作焕山。

邑:县。这里指清代淄川县,今属淄博市。

孙公子禹年 :对孙禹年的尊称。公子,旧时用来称呼豪门贵族子弟。

然数年恒不一见 :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然,但是。 数年,许多年。恒,经常。

同人:共事的人或志同道合的友人

饮:喝酒。

青冥 :青天,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

相顾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念:想。

禅院 :佛寺。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无何 :不久,不一会儿。

碧瓦飞甍: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飞甍:两端翘起的房脊。甍,房脊。

始悟 :才明白。始:才,悟:明白

未几 :不久,不一会儿。与前边的“无何”含义相同。

高垣睥睨 :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做“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连亘 :连绵不断。

居然城郭 :竟然变成一座城郭了。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中有楼若者 :其中有的像楼。

堂若者 :有的像厅堂。堂,厅堂。

坊若者 :有的像牌坊。坊,街巷、店铺。

历历在目 :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以:用。

莽莽然 :一片迷茫的样子。莽莽,一片迷茫。

依稀 :隐隐约约。

既而:不久。

一切乌有:这个词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或者也可以用来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无几。现指,所有的(景象)都没有了。乌有,虚幻,不存在。乌,同“无”。

危楼 :高楼。危,高。

直接:连接。

霄汉 :云霄与天河。

窗扉 :窗户。

皆:都。

洞开 :敞开

裁如星点 :才像星星那么小。裁,通“才”,仅仅。

黯然缥缈 :黯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黯然,昏暗的样子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又作“飘渺”。

而:然后。

往来屑屑 :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或:有的人。

凭 :靠着。

不一状 :形态不一。

逾时 :过了一会儿。

倏忽 :突然。

遂 :终于。

人烟市肆 :人家和集市。市肆,集市。肆,店铺。

孤 :孤零零。

耸 :耸立。

惊疑 :惊奇,疑惑。

碧 :青绿色。

同人:同业朋友。

然:但是。

数:几。

明(出自文中“则明渐少”):光亮。

行(出自文中“又闻有早行者”):赶路(另一说行也为走的意思)

与世无别: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

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孤塔耸起:意思是孤零零的一座塔耸立起来。

通假字

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只有,刚刚。

乌:乌通“无”,没有。

词类活用

故又名“鬼市”云 (名:叫,称。名词用作动词)。

窗扉皆洞开(洞:像洞一样,名词作状语)。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名词作状语。依次译为:城市中有像楼台的,有像厅堂的,有像牌坊的)。

楼渐低(低:降低。形容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

恒:

古义:常常,经常。

今义:持久,普通。

顾:

古义:看。

今义:注意。

念:

古义:1.思考、思虑 2.惦念、怀思 3. 诵读

今义:1.想念 2.读.

悟:

古义:明白。

今义:了解。

始:

今义:开始。

危楼:

古义:高楼。危,高耸。

今义:危险的楼。

直接:

古义:一直连接到。

今义:不经过中间的事物。

黯然:

古义:1.黑色的样子 2.暗淡无光的样子 3.神情沮丧的样子 4.和谐顺利的意思。

今义:1.阴暗的样子 2.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

层次:

古义:层数 。

今义:说话、作文的次序。

睥睨:

古义: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亦称女墙。

今义:眼睛斜着向旁边看,形容傲慢的样子。

居然:

古义:竟然。

今义:表示出乎意料,在自己意料之外

(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连词,但是,然而(表转折)。

(原文:尘气莽莽然)助词,……的样子。

(原文:居然城郭矣)尾词,副词后缀。

数:

(原文:见宫殿数十所)量词,几,几个。

(原文: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动词,计数。(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多。

(原文: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有想楼台的,有想厅堂的,有像牌坊的。

无何:

古义:不久,一会儿。

今义:没有什么。

以:

(原文:以亿万计)用,(形容很多)。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用“......也”表示判断)。

始悟为山市(用“为”表示判断)

省略句

与同人饮(于)楼上,(他们)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孤塔)高插青冥,(他们)相顾惊疑,(他们)念近中无此禅院和“孤塔”)。

倒装句

惟危楼一座(一座危楼,定语后置)。

见宫殿数十所(数十所宫殿,定语后置)。

赏析

纵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四个阶段。

初生阶段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发展阶段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高潮阶段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时间的变化: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景致的变化:孤塔——宫殿——城郭——危楼——消失

消退阶段

景象全部消失,山市景象结束。作者的最后一句话和第一句话相呼应,给山市增加了神秘感。

主题思想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1、悬是作者笔锋一转“然数年恒不一见”,又给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气氛,读者的好奇心被强烈的激发了。

融情入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描写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描写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忽然看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出现了隐隐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因为此处根本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强烈的惊奇、迷惑的情绪,既是对离奇的山市景色一种烘托,又是感染读者的一种媒介。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了这种情绪,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随着惊异的情绪波动,层层展开描写,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变幻都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接着,“孤塔”旁又出现了数十所华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了“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朋友由“惊疑”而“悟”。伴随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观赏难得一见的山市奇观。

楼上各色人的活动,细腻地点染了楼中人物的姿态和神韵。如果说,前面是以粗、虚、略的笔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写起来气势飞动的话,那么后面则是以细、实、详的笔墨,具体描绘了山市中的一楼一景,一人一态,写得极有情味,这样的描写,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了“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同时,也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实感。同时,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与玩味的空间。

动静互变

山市景象变幻不定,作者着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变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将其描写的生动、形象、令人拍案叫绝。

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用一节课指导学生阅读。

首先我们要知道山市的形成:当光线在同一密度的均匀介质内进行的时候,光的速度不变,它以直线的方向前进,可是当光线倾斜地由这一介质进入另一密度不同的介质时,光的速度就会发生改变,进行的方向也发生曲折,这种现象叫做折射。当你用一根直杆倾斜地插入水中时,可以看到杆在水下部分与它露在水上的部分好象折断的中去的光线了。这样的现象叫做全反射。

空气本身并不是一个均匀的介质,在一般情况下,它的密度是随高度的增大而递减的,高度越高,密度越小。当光线穿过不同高度的空气层时,总会引起一些折射,但这种折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所以不觉得有什么异样。

可是当空气温度在垂直变化的反常,并会导致与通常不同的折射和全反射,这就会产生海市蜃楼的现象。由于空气密度反常的具体情况不同,海市蜃楼出现的型式也不同。

在夏季,白昼海水湿度比较低,特别是有冷水流经过的海面,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影响,较上层空气为冷,出现下冷上暧的反常现象(正常情况是下暧上凉,平均每隔100米高度,气温降低0.5~0.6 左右)。下层空气本来就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再加上气温又较上层为低,密度就显得特别大,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稀的差别异常显著。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睹。”

这就是他在蓬莱所看到的上现蜃景。1933年5月22日上午11点多钟,青岛前海(胶州湾外口)竹岔岛上也曾发现过上现蜃景,一时轰传全市,很多人前往观看。1975年在广东省附近的海面上,曾出现一次延续6小时的上现蜃景。

不但夏季在海面上可以看到上现蜃景,在江面有晨也可看到,例如1934年8月2日在南通附近的江面上就现过。那天酷日当空,天气特别热,午后,突然发现长江上空映现出楼台城廓和树木房屋,全部蜃景长20多里。约半小时后,向东移动,突然消逝。后又出现三山,高耸入云,中间一山,很象香炉;又隔了半小时,才全部消失。

折射光线到了贴近地面热而稀的空气层时,就发生全反射,光线又由近地面密度小的气层反射回到上面较密的气层中来。这样,经过一条向下向下凹陷的弯曲光线,把树的影像送到人的眼中,就出现了一棵树的倒影。

由于倒影位于实物的下面,所以又叫下现蜃景。这种倒影很容易给予人们以水边树影的幻觉,以为远处一定是一个湖。凡是曾在沙漠旅行过的人,大都有类似的经历。拍摄影片《登上希夏邦马峰》的一位摄影师,行走在一片广阔的干枯草原上时,也曾看见这样一个下现蜃景,他朝蜃景的方向跑去,想汲水煮饭。等他跑到那里一看,什么水源也没有,才发现是上了蜃景的当。这是因为干枯的草和沙子一样,可以被烈日晒得热浪滚滚,使空气层的密度从下至上逐渐增大,因而产生下现蜃景。

无论哪一种海市蜃楼,只能在无风或风力极微弱的天气条件下出现。当大风一起,引起了上下层空气的搅动混合,上下层空气密度的差异减小了,光线没有什么异常折射和全反射,那么所有的幻景就立刻消逝了。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课堂教学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任务是使学生能顺畅地诵读,熟悉课文中的描写用语,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需时约35分钟。后一部分,任务是完成练习,需时约10分钟。前者是基础,基础打得扎实,练习才能顺利完成。

下面仅就怎样完成前一部分任务提几条建议:

一、预习还是要抓。本课生词较多,尽管都有注释,不多读几遍,仍恐难记住;文句要读得顺畅,也并非易事。对这些困难,必须充分估计到,要使学生在预习中对课文有有关联词或语末助词,如“(既而)风定天清”“居然城郭(矣)”;有的在句中,如“(然数年)恒不一见”“(见山上)人烟市肆”等。读好这些四字结构是关键。

读全文至少四遍(约需10分钟)。

三、把解词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结合在一起。全用启发提问的方式,按“山市”的三个画面(塔和宫殿;城郭和其他建筑;危楼一座)依次提问,最后再用时间词语把它们联结起来。(约需20分钟)

提问完毕,最好将全文再读两遍,要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山市”的图景,以保持印象的完整。

关于作家作品的介绍,切忌贪多,如果练习完成得快,也可以讲一两个短小的故事。题注已经讲到了的,用不着重复。

创作背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形貌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形貌山市奇景的。

名句赏析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起笔便写山市奇特,为“县八景之一也”,且数年难得一见。

【孙公子禹(yǔ)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míng),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

二变为宫殿。“碧瓦飞甍”展现出宫殿的宏伟壮观,有点明人看的清晰、真实。山市二字点名主题。

【未几,高垣(yuán)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三变为城郭。“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这九个字,以虚代实,以略代详。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粗略的勾勒了一个庞大城市的规模和轮廓。“历历在目”再现了山市的清晰。“以亿万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显示出城市繁荣的景象。由阴而晴。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xiāo)汉。楼五架,窗扉 ( fēi ) 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由阴而晴。四周变为危楼。”直接霄(xiāo)汉”突出楼高大、耸立的情状。

【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yú)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见。】

“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或凭或立”写楼上人的活动、风姿和神态,形象生动,使读者似乎触摸到“山市”里的人情风俗气息。楼的变化:由高而低,由大而小,由有而无。此处笔触细致入微,令人叫绝。“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见。”写欢迎的消失,描绘了为楼的变化,使人目不暇接,又回味无穷。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sì),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上一篇:中班活动蔬菜玩具下一篇:农业机械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