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人寿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2024-09-24

如何实现人寿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精选11篇)

1.如何实现人寿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篇一

互联网保险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是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是突破关键,金融保险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寻找新旧动能转换的支点,就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坚持质量效益结构协调推进,提高防范风险能力,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6月27日至28日,以“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保险大会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家财网协办。与会嘉宾围绕保险与科技相结合的多个层面进行了探讨。

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延礼表示,现在我国保险业已经深入推进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正深入研发人工智能在保险领域的功能和作用,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保险+科技将成为保险发展的未来。他进一步指出,构建保险科技新生态,仅仅靠保险、保险行业、保险市场是难以形成的,必须加强同方方面面的合作,包括传统的保险公司、科技公司、监管部门等。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首席金融市场专家俞平康认为,现在保险也存在三个不平衡,一是供需总量不平衡,二是区域不平衡,三是结构不平衡。解决总量不平衡的途径在于以社会日益增长的保险服务需求为导向,扩大保险有效供给。解决区域不平衡可以发挥保险优势,助力精准扶贫,改善区域不平衡。而“互联网+”可以促进保险行业转型,互联网保险可以通过产品创新场景化、渠道多元化、服务优化的方式升级价值链,改善结构不平衡。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原执行副总裁王和表示,发展互联网保险,打造科技创新能力要花钱,但不能简单烧钱。“创新的本质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所以我认为互联网保险发展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绩效问题,也是要?P注投入产出,要回归到一个价值的本原来看投入产出的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保险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郝演苏表示,简单标准化的产品应该成为互联网平台主流,而沟通复杂化的相关产品,互联网只能是一个辅助,针对有一些需要沟通、而且复杂化的保险产品不会成为互联网保险主流。因此保险的属性决定了传统保险销售与服务方式,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互联网保险共存。

弘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科表示,“保险人的使命是把保险做好,而不是把技术做到高精尖;当然为了把保险做好,我们是可以充分运用科技的手段和方法。”他进一步表示,科技在保险的运用不在多高大上,而在于是否实用,是否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从整个保险行业看,中国大约有1000万人,美国有250万人,但我们的保费是他们三分之一,效率比他们低很多;财险行业与其他发达市场比体现的是低赔付高费用,这是一种低效的表现;寿险全行业80%以上保费是储蓄,但销售加管理费用占保费大约15%,效率也有待提高。”张科表示,运用科技提升运营效率空间巨大,包括在大数据风控方面等也有很大的运用空间。

“信息建设,重塑保险企业服务”主题论坛上,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刘健表示,智能顾问成为代替人工保险代理经纪的新趋势,这点非常重要。泰康在线信息技术中心大数据部门总经理崔蓝艺表示,我们从过去的互联网1.0时代、以线下为主线上辅助的模式,变成了线上为主、线下辅助和线下加深的一个模式。华海保险信息技术部总经理邬金华表示,这几年互联网保险在蓬勃发展,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比如,IT投入浪费的现象特别严重。

《中国经济信息》综合报道

2.如何实现人寿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篇二

1 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进缓慢的原因分析

1997年, 国务院提出社会养老保险要由市县级统筹逐步向省级统筹过渡的方案, 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多年, 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改革步伐却极为缓慢。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对养老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 市 (县) 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仍然隶属于地方管理, 地方政府的利益必然是市 (县) 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首选目标。而省级统筹的目标则是综合平衡全省各地市、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利益。这就出现了省级养老保险机构和市 (县) 养老保险机构目标利益的不一致, 使得省级统筹难以实现。主要表现在:第一, 市 (县) 范围内自我调剂、自求平衡难以实现。实行省级统筹后地方首先要在其范围内进行余缺调剂, 自求平衡, 自求平衡后基金仍有缺口的由省进行调剂。但是, 目前绝大多数县市基金当期收缴率较低, 本身就有缺口, 根本不能上缴省级统筹, 省级调剂基金不能到位, 运作起来步履艰难。第二, 一些地方和行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自行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 甚至擅自减免养老保险缴费额度。

在财政分灶吃饭的管理体制下, 养老基金收入实际上被当作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 管理使用权在当地, 这样就形成了以市、县为单位的利益格局。不同地区间资金无法调剂, 出现部分地市养老保险基金有结余但调不出来, 而有些地市收不抵支, 基金缺口必须依靠省级财政补助的不平衡现象。实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关键是养老基金管理权的归属问题, 目前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属地化管理体制与养老保险基金的省级统筹要求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统一管理和调剂使用这一关键问题难以落实。

2 推行垂直管理体制, 真正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2.1 垂直管理的经验借鉴

垂直管理和分级管理 (即属地化管理) 是相对而言的。属地化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通常实行属地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双重领导”, 上级部门负责管理业务“事权”, 属地政府负责管理“人、财、物”。政府职能部门实行垂直管理, 意味着脱离属地政府管理序列, 不再接受属地政府的领导管辖, 直接由省级或者中央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人、财、物、事”。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针对原有高度集中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模式进行了调整, 但仍在部分关键领域实行了垂直管理。1995年国家对税务部门实行垂直管理。1997年中央决定对银行实行垂直管理。1998年中央决定撤销中国人民银行省级分行, 设立9家跨行政区域分行, 此后的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部门也都采用了该模式。2004年中央决定在全国实行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体制。2006年国家实行土地督察制度, 标志着中央土地垂直管理体系的确立。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组建11个地方派出执法监督机构, 直接由国家环保部门垂直管理。近年来, 我国实施的重大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政策之所以能得到有力地贯彻落实, 其中党中央国务院对部分关键部门实施垂直管理是其关键所在。

2.2 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的组织制度架构

要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行垂直管理, 就必须打破目前的属地化管理格局, 建立纵向的集权领导体系。这个体系的行政管理层分中央和省 (直辖市) 二级行政管理体制, 中央一级为社会保障部, 省一级为省社会保障厅, 省 (直辖市) 以下均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负责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省社会保障厅对本省各地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行垂直管理。

从长远目标考虑, 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只是全国统筹的一个过渡阶段, 最终目标应是全国统筹。为了将来能够顺利过渡到全国统筹, 有关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法规应由社会保障部统一研究制定, 各省制定社会养老保险地方性政策法规不得超出中央基本政策的原则框架, 并且要报送社会保障部审批通过才能实施。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中央政策的权威性, 防止再出现各个地区各搞一套, 互相之间难以衔接的混乱局面。为了加强中央对各省社会保障厅的领导控制, 应把省社会保障厅的人事任免权集中到社会保障部, 二者不能仅仅只是业务政策指导关系。同时, 在社会保障部设立社会保险监督司, 负责对各省社会保障厅的监管。对于管理不善或违法违规的省社会保障厅, 社会保障部有权依法惩处。总而言之, 在新的行政体制下, 应把养老保险基本政策法规制定权和省社会保障厅人事任免权统一收归社会保障部, 为将来实行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打好基础。

社会保险机构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的关键问题是强化省社会保障厅的职能和权威。省社会保障厅作为省级社会保险行政管理职能部门, 对本省内的社会保险工作实行垂直管理, 不再经办具体的社会保险业务, 并将所管理的社会保险业务工作下放至下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这样才能集中人力物力对本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垂直管理。

实行省级垂直管理, 首先要保证全省养老保险政策的一致性, 因此, 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统筹项目、养老金计发办法等基本养老保险政策, 要由省社会保障厅在中央制定的养老保险政策框架内统一制定, 并明确要求各市不得出台与全省统一规定不一致的政策措施。省级统筹之前各市已经出台实施的地方性政策法规, 限期向全省统一政策并轨。此举旨在保证养老保险政策的统一性, 避免政出多门、各地区协调困难的弊端, 使参保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在省内跨区域转移养老保险关系更加便捷, 从而更有利于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 并更好地维护参保人的养老保险权益。

垂直管理主要是管人, 全省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人、财、物要由现在的市县地方政府管理统一收归省社会保障厅垂直管理, 各级社保机构不再隶属于地方政府, 由省社会保障厅直接领导。这样做才能保证政令畅通, 令行禁止, 提高工作管理效益。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领导干部由省社会保障厅任命, 经费由省财政统一划拨, 人员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 业绩考核由省社会保障厅统一执行。这种组织制度的实施, 目的是改变各地养老保险经办工作各行其是, 执行政策不一、效率低下的现状, 提高养老保险业务经办效率, 加强政策执行力度。

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和支配是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的最关键环节。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由各个地方政府负责征收并管理, 导致挤占、挪用养老基金的问题经常发生, 并且愈演愈烈, 严重威胁了养老基金的安全, 难以监管。为此, 实行垂直管理以后, 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和支配权要收归省政府。具体实施办法是: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 统一由地税部门负责征收, 改变目前有些地区由地税征收, 有些地区由社保机构征收的混乱局面。地税部门自1995年以来已实行省级垂直管理, 与养老保险省级垂直管理的组织架构正好契合, 因此由地税部门负责征收比国税部门更合适。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上, 养老保险费由地税部门收上来以后, 全部上缴省财政厅的养老保险专户。在养老金待遇支付环节, 由省财政厅按月拨付到省社会保障厅, 再由省社会保障厅逐级划拨到各地市财政的养老保险专户, 离退休人员持存折 (卡) 到银行领取养老金。这样一来, 就实现了基本养老金由地税部门统一收缴;由银行统一发放。各级地、市、县区社保机构只管账不管钱, 真正做到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社保机构手上没有基金积累, 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养老金的挤占、挪用现象。

建立垂直管理体制, 要彻底废除当前有些省份实行的养老保险省级调剂金制度。建立省级调剂金制度的初衷是好的:把养老金富余地区的结余资金统一上解省政府, 然后转移支付给养老金不足的地区, 达到各地区养老金的互济。但实践表明, 这种制度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养老金有结余的地区不肯上解结余资金或者只上解一小部分结余资金, 这其中原因固然有各地区地方利益的左右以及地方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但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对各级社保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实行属地化管理, 各级社保机构要听命于其所属的地方政府, 没有理由要求其把本地区的结余资金上解省里。因此, 实行省级垂直管理必须明文规定各地市没有管理养老保险金的权限, 养老保险基金要彻底脱离地方政府管理。无论是统筹账户基金还是个人账户基金, 征收上来以后一律要上解省财政厅, 不得滞留在地方财政部门。

参考文献

[1]杜万平.对我国环境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 2006 (3) .

3.养老保险如何实现“全国漫游” 篇三

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12月28日发出通知,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办法》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旨在切实保障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保证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并在城镇就业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接续。《办法》适用于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包括农民工。已经按国家规定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不再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异地转移12%的单位缴费,办转移不用到处跑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过去,参保人员跨地区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只转个人账户储存额,不转单位缴费额。从实践情况看,转入地要承担将来发放转入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责任,完全不转单位缴费额,长期支付的资金压力较大。

综合考虑转入地与转出地、当期与长远的资金平衡关系,《办法》规定,参保人员跨省就业,除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外,还转移12%的单位缴费额。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单位费率为工资基数的20%,少部分地区低于20%。这样规定,单位缴费的大部分随跨省流动就业转给了转入地,减轻了转入地未来长期的资金支付压力;单位缴费的少部分留给转出地,用于确保当期的基本养老金支付。

如果让流动就业的参保人员自己往返不同地区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费时费力。《办法》规定,流动就业人员离开原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要开具统一样式的参保缴费凭证;到新就业地参保缴费后,只要提出转移接续申请,所有手续就都由相关两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公布了全国县级以上所有社保经办机构联系方式信息,供相关人员查询自己的参保缴费和转移接续信息。

明确领取待遇地,农民工无须再“退保”

《办法》按照“唯一性”原则,依次确定了相关地区的责任,即:参保人员户籍所在地与最后参保地一致时,在户籍所在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当户籍所在地与最后参保地不一致时,如在最后参保地参保满10年,则在最后参保地领取待遇;如在最后参保地参保不满10年,则依次向前推至满10年的参保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各地参保都不满10年,则在户籍所在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这样有助于消除过去由于地区之间职责不清,个别转出地和转入地常有相互推诿的现象。总之,让每一个缴费满15年以上的参保人员都能在一个地方领到基本养老金。

比如,一个江西的农民工,先后在福建、广东、浙江的城镇就业,参保缴费各5年。当他达到国家法定年龄领取待遇时,由于累计缴费年限满了15年,因此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由于他在3地参保都不满10年,就由他的户籍所在地江西省负责发放基本养老金,而3地社保机构应按规定把相应的资金转到江西省。但如果他在达到领取待遇条件之前,已把户籍转到了最后参保地浙江,那么就由浙江省负责发放基本养老金,其他两省应按规定把相应的资金转到浙江省。

多地参保,养老金计算全国统一

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按本人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除以一定系数计算,这对流动就业和稳定就业的劳动者都是一样的,只要多缴费,个人账户储存额多,这部分养老金水平就高。对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即以本人各年度缴费工资与本地各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对应计算其缴费工资指数,由此计算出本人指数化缴费工资,再与本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出平均值,作为计发其基础养老金的基数;缴费满15年发给基数的15%,多缴费1年多发1%。《办法》坚持了这一计发办法,只是进一步明确了流动就业人员在各参保地的各年度缴费工资,要与最后待遇领取地对应的各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其缴费工资指数。这样既保证了全国政策的统一,又是一种相对简便的方法。

4.如何实现人寿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篇四

所谓林业可持续发展,就是通过林业的生态良好,经济效益提高,社会发展稳定进而实现的。经济包括很多方面,有资金、资源、人均收入、经济效益等;社会是指社会道德、社会总人口、社会人员素质等;生态是指生态环境、生态承载力等。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生态系统处于自然保护的状态,而林业的发展不同于农业,它主要是从整体的发展出发来维护整个生态系统。林业这一前提也使得林业不单单只是产生某种物品,而且还可以向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进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国内林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1国内林业发展形势良好,成效显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的森林所占面积逐渐扩大,并以稳定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增加,目前森林面积增长的速度大约是每年200万公顷。这显然可以得出,我国林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社会经济市场上要有足够大的需求,才能使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2城市林业发展关注力度强,有明显的成效

林业是对所有生态林业的概述,而城市林业也属于林业的种类。城市林业主要是根据现代城市人和社会的需求对城市绿化进行设计,从而完成对城市内部的植物进行管理的任务。虽然从一方面看,经济的发展对国内的林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城市内部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且这些污染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所以,要尽快处理这些问题,就要对林业的发展进行分析与探究。城市林业的发展不单单依靠对林业进行研究,而且要利用新型的高新技术来对城市林业进行管理,例如:把“3S”技术融入到城市林业的发展策略当中。

1.3新兴林业发展快,引起林业界的大量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开始注重植物的存在价值,而不再是单纯地把植物作为绿化环境的元素。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林业逐渐开始从原来的生态植物逐渐变化为现代新兴的林业,这些新兴的林业产业主要是有苗圃花卉、森林公园、药材种植等。在林业发展当中也经常看到有些人通过对林业中某一类型的植物进行深入的研发,然后把研发结果整合在一起,进而慢慢形成相应的产业结构,并发展出新兴的林业产品,比如现在仍以两位数的发展速度迅速增长的银杏、杨树。

1.4林业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上是解决了林业的发展问题,提高了林业的经济效益,并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林业快速发展,使得国内林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这就要求与林业相关联的领域要增加相应的人力投入,从而舒缓了现代就业难的局势。并通过增加从事人员的工资,使得社会与林业共同进步,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2.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国内林业发展的重视力度不足,阻碍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通过对生态的研究,采取一些可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手段,进而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转变空气的质量。而所谓的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就是根据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把林业与工作、生活联系起来,进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自由、自然的社会环境,由此带来的效益。虽然我国一直重视国内林业的发展,并且为林业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努力使林业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可是即使国家加强了对林业的管理,社会上仍然存在一些破坏林业发展的.现象,比如乱砍乱伐以及林业的管理力度不足等。

2.2投入资金不足,粗放型林业管理

众做周知,资金是所有项目能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所以林业发展中的各方面也会受到资金的影响。要想扩大林业的生产规模,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就要改变原有的资金源结构。目前,我国在林业方面的资金投入量很少,没有较齐全的资金投资系统,没有足够的管理费用,这些都从源头上抑制了我国林业的发展。

2.3林业发展过程的技术含量较低,影响经济效益

现阶段,关系我国林业生产与发展的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专业化知识不强硬,素质较低,这些从业人员大多只是拥有基本的技术和林业知识,并未能达到现代林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且,一些林业生产企业没有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没能把创新能力运用到林业生产当中,没有很好地把新型的技术和设备引入到生产流程中。还有部分企业虽然有足够的资金生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但是由于企业没有相应的知识产权,使得新型产品在国外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2.4林业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部门设置不规范

现阶段,我国关于林业所设定的有关部门的责任不太明确,有的部门的管辖范围并不属于林业的范畴,这样就容易产生工作职责与具体工作配对难的现象;还有国内的许多林业部门对自己内部的工作职责并不十分了解,这样不仅降低了部门内部的工作效率,而且会使得各部门在问题发生后互相推诿,逃避应承担的责任。

国内林业管理部门设置的程序较为随便,这主要是对林业部门内部的职责和部门设置没有充分了解,使得部门结构设计存有隐患,导致部门工作重叠的现象出现。

3.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所能采取的措施

3.1提高林业发展的技术含量

林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对林业技术含量的提高,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一时代任务。时代的发展促使着我们追求经济效益的最高化,但是我们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就科技技术维护林业的发展规划,我们就要对林业不断地投入科技技术,从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3.2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实现共同发展

林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有稳定的物料来源进而保障林业发展的顺利进行,而要保证有稳定的物料来源就要对林业产业的结构进行优化配置。例如:在第一产业上,要以市场的需求为依据,努力建设短周期的工业原材料或者其它原材料的林园等;在第二产业上,积极地加强对新型产品的研发,努力把原材料的加工过程从原来的浅层面向更深的精加工层面递进;在第三产业上,加强对苗圃花卉业、生态林的建设与发展。转变产业结构化的设计,转变原有的产业,推进产业新配置。调整林业生产的产业结构,推出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品,且积极地研制林业产品的新效用,有利于处理林业当中产业结构不适当和产品没有竞争优势等问题。

3.3关注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整体评价

5.如何实现人寿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篇五

摘要:由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信息的现代化,导致社会的各个方面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环境问题也随之而生,如:土地的沙漠化,水源的污染,森林的减少,化石资源的浪费,能源的短缺等等。为了人类的以后生存,各个国家正在积极的寻找各种措施来拯救我们的地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唯一的办法,使人与自然,人与人达到和谐的相处。

关键词:资源环境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人类片面追求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又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地球的负荷能力,从而导致了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等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极大地威胁了人类的继续生存和发展。为此,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提出了“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的口号。从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升华为一种发展战略。其基本内涵是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证人类的世代繁荣。三十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要想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自然和谐原则和社会公平的原则,最终达到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和谐。

1.资源环境与人类的矛盾

资源环境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范畴,包括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石油,煤,化石燃料,木材,森林,水,空气,土地,金属和稀土金属,各种动植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

从古代到工业革命以前,虽然我们人类一直在改变环境使他为我们人类服务,不过那些没有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环境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复作用还原,19世纪中期以后人的开发力度加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致使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受到环境的报复,近几年的地震、海啸、火山、洪涝灾害、H1N1、SARS、禽流感及超级细菌像洪水猛兽般的肆虐的侵害者我们。我们意识到了——环境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1.1 大气污染

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来创造和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有污染和破坏自身的生存环境,并由此受到环境系统施加的报复, 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人口的剧增、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并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及大量有害的粉尘。由此造成空气质量严重下降, 使一些城市笼罩在烟雾之中。

1.2 酸雨成灾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SOx、NOx 与空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 酸雨。酸雨危害极大, 它改变酸雨覆盖区的土壤性质, 危害农作物和森林生态系统, 改变湖泊水库的酸度, 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 腐蚀材料,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3 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

在温室效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O2 气体。近百年来由于生产和生活上燃料耗用量的激增和森林的大量破坏, 使大气CO2 的浓度以每年0.7~ 0.8cm3/ m3 的速度递增, 1988 年已达350

cm3/m3, 预测至2030 年将达到450 cm3/m3。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对人类健康、水资源、森林、生物物种、农业生产诸多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1.4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对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发展以及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20 世纪中期以来, 氟氯烃作为制冷剂、泡沫发生剂、灭火剂等广泛应用。当氟氯烃进入大气层后, 在光作用下进行分解, 释放出高活性原子态的氯和溴, 它们以催化的方式对臭氧造成破坏。美国环保局预测, 如果臭氧层耗损2.5%, 美国每年死于皮肤癌的人数将可能增加2万。

1.5 淡水资源的紧张和污染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世界淡水面临两个难题: 一是缺水, 二是污染。后者又加重了前者的程度。我国水资源也十分短缺, 全国18个省(市、区)有6620 座县级以上政府所在的城镇缺水, 日缺水量1700 万m3, 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和工业正常用水。与此同时我国水体水质总体呈恶化趋势。全国城市污水80% 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 75% 的湖泊水域受到显著污染。事实表明, 水质污染引发的疾病已成为人体健康最主要的危害。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6 年12月报道, 河北某县废塑料回收加工厂遍地开花, 地下300米的水只能洗脚用, 致使2005年冬季征兵体检全县无一人合格。

1.6 噪声污染

噪声能引起耳聋、心烦、疲劳、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强噪声会使人眩晕、恶心、视力模糊、血压和脉搏发生波动, 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噪声按其来源主要是气体动力噪声、机械噪声和电磁性噪声, 特别是城市环境的交通噪声、施工噪声、工厂噪声等影响更大。

1.7 化学品污染

2005 年5 月江苏淮安高速公路上的运载液氯卡车遇交通事故, 氯气大量泄露, 使周围数平方公里的环境受到污染;2005 年11 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连续发生爆炸, 大量苯、硝基苯等有毒物质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环境, 严重污染了松化江水域, 使沿途居民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 拥有300 多万人口的哈尔滨市被迫停水4 天, 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和高达数亿元经济损失。

所有的一切在很早就被很多科学家预言到,就像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告诉我们的一样,人们为了追逐利益,用所谓的聪明与智慧制造了一个一个惨案,最后引火烧身,致使一个漂亮的村庄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地狱,现在我们如果还不吸取教训,那就是我们的最终的结局。

2.资源环境与人类的在和谐中求得可持续发展

1989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认可的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 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着重于科技属性主要是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倾向这一定义的学者认为: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 的工艺方法, 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就是说一切旧的节俭,一切尽最大程度的利用,这就要求资源的重复利用,不做无用功。那么就得争取一切处于协调的状态下来转动。

和谐由“和”、“谐”两字构成,意义却多样。其一,指对立诸要素相互作用下实现的中和、调和、和解、统一《论语·子路》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国语·郑语》曰:“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其二,指结束战争和争执。其三,指协调、谐和。一系列古语表明和谐是一种融洽的生活气氛,是人们的追求目标。

时至今日,人类大喊环保,减排节能,立言要实现低碳经济等等一系列的措施和誓言验证了当年蕾切尔·卡逊的预言,我们不得不学习,不得不佩服,不得不得不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拯救自己,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一切做到和谐,自然环境的和谐,人类自身的和谐,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当然这一切就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在实际生活中体现。

2.1 自然和谐原则

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要保持自然按照自身规律正常有序地运转,使人与自然达到和睦相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三个统一:改造与保护的统一、获取与贡献的统一、利用与尊重的统一,人对自然的利用和尊重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利用不是要把自然的全部都为人类所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尊重自然良性循环的需要,尊重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保持以至恢复部分自然的原生状态。其次,既要合理利用自然,又要保护自然的再生能力,不能采取掠夺式毁灭式的方式利用。在利用中要做到物尽其用。再次,人对自然的利用不应是实用主义的,而应把这种利用化为对人类的进步和自然的发展都较为有利的因素,这样才能充分展示人类的伟大胸怀和高超智慧。最后,人类不应把自然仅仅当作自己发展完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而应切切实实地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权利,尊重自然生态稳定机制的运行。人类只有抛弃征服者的妄想和主奴意识,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进化与发展。

2.2社会公正原则

社会公正原则是指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所有人都拥有公平地享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时,所有人都负有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状况的义务。

2.2.1 群际公正原则

这里的“群”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各个不同层次的群体,如企业、地区、阶层、集团等。生态环境问题就一个国家内部来讲,是因为某些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过多地消耗了资源,过多地排放了废物、废气和废水。对每一个群公平,就要用法律来维护我们的环境。

2.2.2 国际公正原则

生态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全球问题,就其起源来说,是由于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过多地占用了自然资源,过量地排放了“三废”所引起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资源的挥霍性浪费,限制了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公平地享有资源的可能性,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各种资源的高消费,已经远远高于不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许多倍,这是极不公正的。同时,一些国家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常常引起另一些国家的环境质量下降和人的健康遭到危害,这特别表现在相邻国境的河流和海域污染,酸雨和大气污染,滥伐森林引起的水灾和土壤沙化,有毒物质的运输和处理等等。现在虽然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的发展而改善了生态环境,但实际上是把生态环境问题转嫁给了发展中国家。所以,每个国家都要努力,尤其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2.2.3 代际公正原则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涉及群体与群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更涉及代与代之间的关系。由于自然资源中的相当一部分是非再生性资源,所以一代人的过度开发必然会影响后代人的资源储量。由于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时期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予以消除,因而一代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会给后代人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每一个人都应该节俭资源,保护我们的环境。

显而易见,自然和谐原则针对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社会公正原则针对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两对矛盾,它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许多资料表明,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尽管有贫困地区为求温饱而不得不掠夺性地利用资源,更有富裕者为求最大利润和奢侈享受而滥用资源。所以,只有采取资源环境公正配置的原则,缩小两极分化,才可保持发展的持续性。而且发展的基本

目标是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因此,贫困者的生存需求应当优先于富裕者的奢侈需求,才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发达国家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来解决环境问题,现代的人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尽量留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世界。

3.我们的努力措施

3.1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综合治理和污染者付费 等指导原则, 严格控制新污染,积极治理老污染, 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主要措施是:(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严格按照法律规定, 对初建、扩建、改建的工业项目, 要求先评价、后建设, 严格执行 三同时制度, 技术起点要高;(b)集中控制和综合管理这是提高污染防治的规模效益, 实行社会化控制的必由之路。综合治理要做到: 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与人为措施相结合;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 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相结合; 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c)改变传统观念,深化绿色科技意识, 开展绿色技术研究: 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指出促进绿色科技的发展, 首先需要更新观念, 清楚认识科技发展总趋势, 并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 加以重点扶持。开展绿色技术研究, 开发绿色产品;(d)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行清洁生产, 走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型、质量效益型工业道路, 防治工业污染。

3.2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认真治理城市四害.当前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设施和管理措施, 有重点地减轻和逐步消除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这城市四害的污染。

3.3 提高能源利用率, 改善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比重, 尽快发展水电、核电, 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革命技术要以节能减排为标准。

3.4推广新型农业生态的生产方式,多循环利用的方法,提高产率,生产绿色的农产品。

3.5 提倡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相结合,两者互为促进,要与节能减排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昭新,张敏.自然和谐、社会公正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18.1

2.刘德峥.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60-62

3.刘长明.发展的革命.济南大学学报.2002,12: 5-14

4.孟春,张浩,苏义坤,王立海.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

5.冯凌,石培华,闵庆文,成升魁.可持续发展与相关经济学科——基于系统观视角.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 109-113

6.刘恒丽,张媛.绿色制造与构建和谐社会.能源与环境-科技资讯.2010,25

6.如何实现持续的高增长 篇六

9月4日,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银行驻日内瓦办事处联合邀请Roberto Zagha在日内瓦举行讲座,介绍了《增长报告》的主要内容。

2006年,在世界银行、休利特基金会和澳大利亚、荷兰、瑞典、英国等国政府的共同资助下,世界银行成立了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委员会由21人组成,其中2人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人为重要经济体的财经主管人士。委员会用历时两年时间对1950年以来连续25年以上保持年均7%增长的13个经济体(博茨瓦纳、巴西、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马耳他、阿曼、新加坡、中国台湾和泰国)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取得快速、可持续和惠及全民的增长的问题。委员会于今年5月21日发布了其最终报告,即上文提到的《增长报告》(全名是《增长报告:持续增长和全民性发展的战略》),Roberto Zagha便是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的秘书。

报告指出,13个经济体在取得持续高增长期间有5个共同特征:开放、宏观经济稳定、高投资和高储蓄、市场配置以及有效的政府和领导。

开放:

1950年以后,世界经济不断开放并相互融合。开放的世界经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广阔并具有弹性的出口市场,也使得引进先进思想、技术和经验成为可能。

宏观经济稳定:

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为投资提供了可预见性,保证了投资者的信心。

高投资和高储蓄:

宏观经济的稳定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投资,而高储蓄进一步保证了充足的投资来源。

市场配置:

13个经济体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但都充分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有效的政府和领导:

13个成功案例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具有有能力、可信任和忠于目标的政府。可持续的高速增长需要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政策制定者要选择增长战略,向公众宣传其目标,说服人民为将来的回报付出努力甚至牺牲眼前利益。这样的领导层需要具备耐心、长远的规划眼光以及对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执着。

围绕以上五点,报告列出了一系列政策要素选择,这里暂且略过。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报告还列举了十几项错误选择:

第一,能源补贴,这种补贴既增加了财政负担,又将投资导向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

第二,完全依赖政府来解决失业问题;

第三,由于短期宏观经济的需要,通过削减基础设施投入方面的支出来减少财政赤字;

第四,为特定部门、产业、企业或就业人员提供无限期的保护,政策制定者的出发点不应是保护特定行业、企业或就业岗位,而应是保护民众;

第五,通过设置价格控制来缓解通货膨胀;

第六,长期牺牲生产者的利益实行出口限制来维持低价格从而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第七,抵制城市化,并为此人为降低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

第八,在发展早期忽视环境问题,应该从一开始就把污染的代价考虑在内;

第九,在教育发面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第十,公务员和教师收入过低;

第十一,银行系统管理不善及过度直接干预;

7.区域市场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篇七

一、有战斗力的团队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目前我们大多数市场销售关键还是靠人,再好的市场策略也是需要人去执行,去贯彻落实,因而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是成功的前提。区域销售团队中,除了区域经理核心外,还应该有各层级主管经理、业务员、促销员,完整的团队还可以有策划、人力资源等职能岗位。市场的发展和市场销售团队是息息相关的,市场发展的快慢和质量和团队的战斗力是成正比的。

有战斗力的团队必须要有充足的人员储备梯队。在团队里,每一个岗位都很重要,而每一个人都不是不可或缺的。经理下面应该有若干个得力主管,主管下面应该有若干个得力业务主办、业务员等,一个岗位发生变化,随时都可以选拔出替代人选,

这样才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手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不至于发生骨干人员变化导致措手不及,业务流失。因而区域经理应该随时随地做好这方面准备,有人才储备梯队的队伍才是铁打的队伍,有战斗力的队伍。

有战斗力的团队必须要有良好的团队氛围。团队内部必须要有良好的沟通氛围,双向沟通的信息交换机制。电话、邮件、QQ、视高等沟通工具保障沟通无障碍,经常的面谈也是必须的,出现问题能及时得到处理。其次,团队内部人际关系应该简单和谐,富有朝气。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开展节日(生日)问候、家访、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等,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8.如何实现人寿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篇八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基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也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承担着促进国家区域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使命,面临着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任务,更蕴含着巨大变革和创新活力。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一种阶段性特征。在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在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发展质量,通过推进经济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深刻变革,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空间核心,对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提升发展质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在新形势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体现在经济结构转型压力大、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加强、投融资机制不完善、开发合作不足等方面。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亟待我们深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在新常态条件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不仅要做好产业方面的文章,还要下大力气促进县域经济绿色转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构建质量更高、结构更优的县域产业体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发展要适应我国经济阶段性发展特征和运行规律,促进自身 经济发展方式真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首先,以新型工业化为依托,加快推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化和工业的集聚化,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化,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壮大主导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发展一批特色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清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力强、财政贡献率高的主导产业,发挥特色竞争优势,同时“有进有退”,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继续化解过剩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主导产业。其次,加快发展县域服务业,特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和应用,挖掘县域信息消费、文化消费、生活消费服务业潜力,切实发挥现代服务经济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此外,还要实施县域经济创新驱动战略,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重点围绕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需要,发展智能制造,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新型制造模式,支持县域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创新发展,加快推动县域产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培育壮大产业竞争新优势。

第二,加快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促进产城融合,从县域环境资源条件出发,促进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服务业的融合,将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其次,要提升县域城镇的承载和服务能力,以现有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为基础,因地制 宜、科学规划,构建合理的乡镇、村体系和村落空间布局,围绕县域城镇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需求,完善基础设施并发展县域服务业,发挥县城和中心镇在市与乡之间的产业、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衔接功能,优化城镇功能,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发展品质。最后,县域城镇化发展要结合城镇化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制度,形成城乡人口公共服务共享机制,形成有利于促进城乡人口迁移转换的体制机制。

9.如何实现人寿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篇九

中年,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我们的人生至此已走完一半。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除了少数幸运儿,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原地踏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于是,有人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无奈,放弃了追求,每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甚至一蹶不振。其实,我们最该做的是在这个分号处稍作停留,对自己的教育生涯和人生道路重新梳理,思考一下如何让自己今后活得更轻松、更有尊严、更有意义,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那么,作为一位中年教师,我们将如何实现我们人生道路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呢?

一、保住健康是头等大事

中年教师肩负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重担,没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是很难承担的。

韩愈说:“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人到中年,我们的身体已经走上了下坡路,头发变白、身体发胖、精力下降,中年教师身患重大疾病、英年早逝的事件在我们周围早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从健康的角度来看,中年教师就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必须要高度警惕。

但是,在我们的团队中,总是不乏“拼命三郎”,尽管人到中年,为了工作,不惜以“透支”健康为代价。他们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但是,这种做法涸泽而渔,不管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学校,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学校也不应提倡。人到中年之后,保卫健康是我们的首要责任,因为她不仅仅是属于我们自己,我们也没有权利糟蹋她。中年教师在养生保健上作必要的投入,不仅不会影响事业,反而会让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中年教师一定要强化健康意识,能够对自己的身心作有效的管理,预防重大疾病的发生,这样,我们就能够以充沛的精力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守护好自己的家人,平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寄托与归宿,家庭的幸福美满是不会从天而降的,它需要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目标不同,对于事业和家庭的侧重也会有所不同。青年教师业务不熟,缺乏工作经验,在学校中尚未站稳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年教师无论是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调控、还是对学生的管理,都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对工作基本上都能做到得心应手;但另一方面,父母生病、孩子升学就业、买房还贷……中年教师所面临的来自于家庭的压力增加了,这是青年教师难以想象的。对于中年教师来说,应该要多留一些时间给家人,切不可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了对家庭的关心与照顾,承担好教育子女及照顾父母的责任。

三、坚守住自己的职业理想,战胜职业倦怠对身心健康的侵蚀,享受教育教学

教师在事业上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教学业务,二是教学行政管理。不管是哪个方向,绝大多数的中年教师都遇到了“玻璃天花板”:职称到头了;做行政工作、在学校里谋个一官半职,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基本上是无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大多数的中年教师只能是一个梦。正因为如此,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年教师陷入了职业停滞和职业倦怠,对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这些老师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后,不会多做一点点;这样就一天一天地熬,熬到退休为止。

但毕竟中年教师离退休还很远,责任还很重大。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会像逆水行舟一样,不进则退。中年教师想要“过得去”、熬到退休,恐怕也未必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说,长期的职业倦怠,说句不中听的话,就是“混吃等死”,这不仅是学校的损失,学生的损失,而且是中年教师自身的损失,这会给中年教师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损害。如何从职业倦怠的泥潭中抽身,这是广大的中年教师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克服职业倦怠,最关键的是我们能否秉持住我们当初对教育所持的理想和信念,能否赋予我们每天所进行的烦琐工作以意义。

邓小平有一句名言:“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强调一项事业的重要,可以有许多好词,而“根本”这个词,就是最重要、最突出,没有其他意思。事实也正是如此,当今时代,教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本源,也是每个人幸福快乐的本源。试问,还有什么事业能比教育更加崇高、更加伟大,更值得让我们为之奉献终身呢?还有什么事情能够比和孩子们在一起让我们更年轻、更快乐呢?当然,人到中年之后,除了少数佼佼者,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逐步地从聚光灯下退到舞台的边缘,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并不妨碍我们还拥有昔日的那份对教育的崇高的理想,并不妨碍我们对知识始终拥有一份好奇饥渴之心,并不妨碍我们对学生始终拥有一份敏感恻隐之心,并不妨碍我们对名利始终拥有一份平常宁静之心,这也不妨碍我们始终保持对身边的美好事物的欣赏,并能够欣然地接受人生的不断挑战。只要这样去想、这样去做,我们一定会从工作中寻找到乐趣,感受到幸福,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任何的职业倦怠都将与我们无缘。

四、继续加强道德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年轻人面前要表现出“长者风范”

为人处世是一种任何人都必须掌握的生存智慧。有些中年教师可能会说:这只是那些初入社会的小年轻需要学习的道理,自己经过了社会打磨,老于世故,处世之道何用人教?其实未必。在校园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不少高智商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候表现出的却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低能,这与教师的个人性格有关,与教师工作的以个体为主的方式、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关,也与知识分子的“文人相轻”“自命清髙”等固有的陋习有关。教师在工作中难免因年龄、个性、兴趣、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分歧,但是有些教师因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造成了与同事之间的矛盾和隔阂长期得不到解决。这其实是很多的中年教师长期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在事业上被局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有些中年教师说,我已经到了这年龄了,没有多少年就退休了,也不想做官,把一门课教好,就行了,费那个脑筋干吗?此言看似有理,其实不然。俗话说人的一生“前半生生存靠努力,后半生生存靠资历”。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人过中年,我们无论是在体力,还是在智力,都拼不过年轻教师,在教学上已经过了巅峰时期。普通的中老年教师在学校里之所以还有地位,还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最主要原因往往并不是由于我们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而是由于我们曾经为学校、为社会做出过贡献,以及我们国家长期的“尊老爱幼”的文化传统。就如同家里的老人,虽然失去了劳动能力,但仍然得到尊重。作为中老年教师,我们还是应该有一点“自知之明”,要对得起这一份尊重,在年轻人面前,要表现出一些“长者风范”。就像家里的长辈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做到厚德慈祥、宽容礼让,在日常的工作中,一定要潇洒、大度一点,不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与年轻人较劲;要理解领导的难处,不能因为自己的资历深,是“老革命”,什么事情都要指手画脚一番;要用心地对待同事,理解同事的难处,无论是谁有了困难,能帮的就帮一把;保持晚节,不做降低自己身份、做有损自己人格和名誉的事情。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五、培养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高品位的业余生活,是身心健康的基础,也是事业发展的保障。一个人的生命中如果只有工作,没有兴趣爱好,那么,这样的生活是没有什么乐趣的,特别是在离退休之后。中年时期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离退休之前的准备和过渡,人过中年,我们不妨把年轻时一些兴趣爱好再重新找回来,让它们再次占有自己。如果没有,那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要培养出自身高雅的情趣,形成特长。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看书读报、唱歌娱乐、外出旅游、锻炼健身,参加棋类、球类、美食烹饪、健美操舞蹈、书画、摄影等各种活动。当我们沉浸于这些爱好当中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在不知不觉当中,我们的身心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放松,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更有创造力。

中年是教师职业生涯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我们将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此,中年教师应有清醒的认识,在思想上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霜叶红于二月花”,相信我们一定能迎来事业和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10.如何实现人寿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篇十

季鸿儒

(安徽省无为第三中学

238300

***)

[摘要]网络教研和教育博客的出现,构筑了数字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影响或改变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构筑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把网络教研和教育博客作为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一个“抓手”和“助推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师专业化;网络教研;教育博客

当今世界,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网络教育正在成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在加强学习和总结,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目前,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社会分工人细化,教师职业也在随之发生变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个体专业化的趋势已势不可挡,并且是由个体的被动专业化转变为个体的主动专业化。在全球迈入网络教育新时代,共同打造学习型中国,已成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挑战与机遇。

一、树立新课程改革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环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教师既需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

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的发展规律,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负责的品质。1、21世纪教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以知识和技术创新频率不断加快、社会深刻变革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教师要为这个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几种核心能力:

一是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日益加速。面对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加速老化,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掌握新的信息和教育技术,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或素质结构,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社会和时代,才能不断创新教育以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反思教育的能力。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教育改革将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与方法,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教”。因而教师必须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后果以及伦理背景,给教育以终极关怀。

三是基于网络资源教育的能力。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教育和学习的数字化生存成为可能。21世纪网络技术将有更大的发展,网络资源将更加丰富,人类创造的最新资源也将以最快捷、最优先的方式上网储存传播。谁不学会基于资源的学习,谁就将成为文盲。而教师则应成为

学生基于资源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四是激活创造性的能力。变革和创造将是21世纪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人类发展史表明,人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如同“芝麻开门”的暗语能打开宝库一样,人的创造潜力必须通过激活才能变为现实的创造力。21世纪的教育必须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创造之人,使他们通过一个个会创造的头脑和一双双会创造的手,创造出新的生活、新的时代和新的世界,这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通过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创新精神和激活学生创造性的能力。

五是心理辅导能力。可以预料,随着知识创新的加速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21世纪的社会竞争将日趋激烈,同时通过合作共同应对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也日益成为必然选择。面对激烈竞争人们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向合作又要求人们能相互理解和扶持。无论是竞争与合作都要求人们和谐相处。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心理辅导的能力,通过助人自助,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2、教师专业化和信息素养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信息素养不仅仅是诸如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思维的综合信息能力。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加工能力,它是新时代的学习能力中至关重要的能力。在信息的海洋中,检索、获到有用的信息能力

成为竞争取胜的重要因素,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信息和创建信息也是教师活动的一方面。

在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特别重视对人的关怀,提倡广泛获取各种资源,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适合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鼓励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让其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新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按照学习要求选择教学资源,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活动,并重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育是一半科学一半艺术,新课程理念使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而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重要方面,也日益受到重视。

二、实施网络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校本教研是建设学校文化的重要途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校本教研,教师可以利用Web网页技术、电子邮件和BBS等工具多途径地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更方便教师的合作,打破传统教研中的单一模式与时空限制,实现经验与智慧的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校本教研环境的创建

1、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

一是进行信息技术操作培训。学校根据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水平分层次组织教师培训,保障教师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二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专题辅导。通过专家报告、参与式研修等方式,专题辅导讲座,定期发布研究课例、教学案例等资料,加强技能练习等形式,帮助教师了解学科教学、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模式,从

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三是开展专项比赛,“以比赛促学习,以比赛促应用。”

2、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

首先,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为教师树立身边榜样。其次,学校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教师外出“取经”,并安排电教管理人员指导,从宏观上把握网络校本教研的正确方向。再次,学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鼓励教师进行网络校本教研,利用新教师的活力与老教师的经验形成优势互补,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程资源的收集与应用

资源库的建设要以应用促建设,以应用促开发,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1、网络校本教研平台的创建

首先,创建校园网管理平台。本平台侧重课题研究及教研信息发布、成果展示和资料形成等方面,促进各级教研组织利用网络积累资料、优化过程和表达沟通等。其次,创建博客平台。利用博客进行网络教研是传统教研很好的补充,可以帮助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的研讨、探究问题、案例写作、撰写教育叙事、专题学习和自我研修,推广成熟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共享教学经验。最后,创建主题网站平台。本平台主要是发布设计方案、开发或选用的教学资源、评价量规、考试试题、课便实录和教学反思等,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2、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库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的是课程基础素材库,中间层是针对一定教学内容用于不同教学环节的集成单元,包括微教学单元、案例、试题、参考资料、相关网址等。最高层是课件库,包括不同形式的课件。

(三)校本教研的开展

1、发现问题,制定计划

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是校本教研的起点,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面临许多挑战,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新的要求,教师也会有很多困惑。学校要本着“问题即课题”的原则,在经过分析、比较后筛选出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整合。

2、集体研讨,资源共享

根据教学设计或实验方案,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作为信息交流、互动的平台进行校本实践和研究。主要按照集体备课网上研讨、教学问题网上沙龙和课题案例反思记录三方面进行。

3、总结交流,改进提高

定期进行网络教研的总结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对出现的问题积极探求解决方法,同时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站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以加深理论认识,巩固认识成果,提高教研能力。

三、架设教育博客,服务教师专业成长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博客在其他领域还没有被人充分利用和定性,只是单一地、肤浅地充当着个展示的工具,而在教育领域,教育博客在诞生之际就被冠名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它好像是专门为了教育而开发的一种互联网技术。

(一)教育博客的含义及其益处

教育博客是一种博客式的个人网站,是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的博客(Blog)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记录教师与学生个人成长轨迹。

教育博客作为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表现形式,具有以下益处:

1、博客可以满足一部分教师“理解、尊重、认同、欣赏”的需求,满足一部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动力需求。

2、博客技术充分支持“对话、合作、共享”的时代理念,使得“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成长”这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要素能够很好满足。在博客的交流中人人平等,在这个群体里不仅可以解决一些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很好地进行心理问题疏导,释放工作压力,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3、博客可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功能,成为比较理想的工具。首先博客以时间纵轴对知识进行纵向管理,以分类横轴对知识进行横向管理。其次教师在博客上很容易接触到相同兴趣的网友与专家,通过交流可以分享他人的思想与经验,从而与自己的思想发生碰撞,激发新的思维火花,不断实现知识转化和创造。

(二)教育博客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与维护的困难,使教育博客出现应付现象。对个人而言,博客的维护与管理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经历,对于一些一线教师,平时的教学

工作已经安排得满满的,而教育技术的快速更新对教师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2、日志内容的质量有待提高。教师的博客的日志大多数无拘无束、轻松随意。有些博客仅仅是简单的资料累积或者超链接,有些教师兴趣持久性差,不能坚持。而博客的重要作用就是记录教师教育教学的反思与感悟,这些感悟与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与“密度”,自然就会产生质变,从而使自己的教研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行为发生创新。

3、教育博客的发展,缺乏更多强有力的教育专家的进一步支撑和推介。教育博客的发展,不能仅靠外力的推动。缺少奖惩机制,全凭热情,使得博客的发展缺乏一种长久的内驱力。

(三)教育博客的展望

1、建立跨区域的博客共同体。在各个区域性的博客群体初具规模的基础上,要使其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作用就必须走向联合。交流本身是为了学习,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建立跨区域的博客共同体可以突破学习与交流的界限,扩大学习与交流的范围,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引领与自主学习。

2、加强博客的管理与评价。教育博客需要规范管理与评价,建立资源引用管理制度,明确网上文责制度,使教育博客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但要注意在管理与评价时切不可做硬性规定,否则适得其反。

3、建立网络教研室。教研室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教研室直接对广大教师进行业务指导。教研室成员本身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在教育博客促进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不能少了他

们。

博客是每位教师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把利器。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推广你的博客网站,只有这样才是对博客用户负责,因为在现代这个个性化张扬的时代,展示自我,寻求认同,结交朋友,共同发展,是每一个博客的心愿和追求。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丰富的资源、方便的参与方式、开阔的视野,是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所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已经不只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性活动,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因此,教师应始终使自己处于一个专业成长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谱写出教师专业成长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M](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M](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单连芬.引导教师在网络教研中成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6年1月16日第3期(Z3)

11.贫困山区如何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篇十一

一、在劣势中谋求比较优势

**境内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土地瘠薄,种粮是个弱项。近年来,**县集中精力发展收益高、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农产品,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一是面向市场,找准优势;二是规模经营,放大优势;三是提质增效,叫响优势。在发展优势产业,调优经济结构时主要把握几点:其一,政策调动;其二,龙头带动;其三,科技推动;其四,投资拉动。

二、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生产

**的耕地90%是坡耕地,过去尾随平原搞粮食,埋头发展粮食农业,由于气候干旱,结果年年受灾减产。近年来,**抓住“特”字作文章,培育适应秦巴气候的特色产业,寻找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本地产品促特色。二是优化品种结构,形成规模效益。特色农业需要规模支撑,结构调整只有形成与自身特色相适应的规模,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三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推特色,特色农业也就是质量农业、竞争农业,必须在提高产业质量上作文章,在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四是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特色。

三、变提篮小卖为产业化经营

优势产业、特色农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靠提篮小卖也会出现“卖难”。千家万户的农民要紧贴市场,就必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经营产业化,增强特优产品的竞争力。一是发展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各种产业协会等民间组织,架起生产与市场的桥梁。二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培植“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进规模经营,建立企业与农民之间的良性利益联合体,共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三是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各类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不断优化和促进农产品优质化、专用化。

四、变孤身创业为内引外联

山区经济基础薄弱是不争的现实,在经济发展中,片面倚重内因,难免“先天不足”,过分依赖外因,就会“等、靠、要”。加入世贸后,我们和外面世界的距离近在咫尺,这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机遇。贫困山区首先要向内挖潜,利用好劳动力和资源这两大优势,弥补资金的不足。其次是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来资金、人才、技术,为山区腾飞加油助力。通过股份、租赁、买断等多种形式,引进著名企业到**投资。近两年,**共引进资金6亿元,解决了山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五、在破旧除弊中释放生机

上一篇:工程监理的基本职责下一篇:餐巾的使用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