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草船借箭(共9篇)
1.六年级语文草船借箭 篇一
六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过。
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4)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5)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2)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灯,思考如下: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学习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3)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2.六年级语文草船借箭 篇二
一、溯本求源———扩容 ,打 开 学生的“话匣子”
溯本求源即追寻根本, 探求起源,扩大学生的语言储备,这样学生就能积累源头活水,丰富语言表达。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前一个月,教师让学生溯本求源, 阅读《三国演义》,打开人物特点的“话匣子”,教师和全班一起阅读从学校图书馆借阅的《三国演义》这本经典名著,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认真读, 读整本书。通过初读,让学生了解大概内容。接着引导学生选读,利用班队会让学生讲三国故 事 ,如 :火烧新野 、巧借东风、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星灯等,以故事为线索,边读边讲,以讲促读,以读提升讲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再以人物为线索,进行人物点评,以评促读,以读促进学生理性的思考,了解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等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展开《三国演义》读书交流会,让学生畅所欲言:你眼中的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怎样的人? 学生通过读这本书,体会到曹操阴险奸诈、好弄权术、野心勃勃、有过人的胆识、谋略超群、求才若渴、用人唯才又自负猜忌、诡计多端;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忠贞不渝、为国 为民、意志 坚强、做事 谨慎;周瑜足智多谋、才智过人、忠心不二、为了国家能举贤任能,但嫉贤妒能、气量狭小;鲁肃是目光长远、有雄才大略、忠厚、胸襟广阔、处处以国家为重的社稷之臣,但优柔寡断,易被人利用……这些人当中,同学们最敬佩的要数诸葛亮了。他是一个忠臣,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 此外诸葛亮还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真可以说是个奇才! 可见把经典名著阅读引入课堂,引领学生多读书、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为学生打开了《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话匣子”的语言储备,学生滔滔不绝 ,引经据典 ,有内容、有 故事、有分析、有点评,提升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为教学《草船借箭》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奠定了前期的语言基础。
二、据本启思———增量,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溯本求源———扩容”让学生的“话匣子”存量 ,但存量如何盘活 , 如何发展,变存量为增量呢? 根据文本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话匣子”有重点、有目标、有方向,那么学生存储在头脑中关于《三国演义》的人物特点的“话匣子”就会盘活、增值、增质。因此在一个月后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 教师一改往日的传统教学,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后,以品读战后人物的心情为切入点,拉开“战争总结会”的序幕———
生:我觉得诸葛亮成功借到箭后内心是自豪的,因为他的计划成功实施了。
生 :我觉得诸 葛亮应该 是自信的、得意的。你看,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生: 我觉得曹操应该是愤怒的,因为他白白送了诸葛亮十万支箭。
生:我觉得曹操是后悔的,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出兵。如果出兵,肯定能把诸葛亮他们杀个片甲不留,自己疑心太重了。
生:我觉得曹操非常心痛,那可是十万支箭啊,十天都造不完,可他却白白送给了敌军。
生:我觉得周瑜战后应该是很佩服诸葛亮的。你们看,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
生: 我觉得周瑜应该会很惭愧,自己心胸太狭窄了,竟然想陷害自己的同盟。
……
“战争总结会”的序幕落下 ,教师及时进行小结: 胜败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要胜不骄、败不馁。战争结束后, 按照惯例都要开一次总结会议,失败方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战争的反败为胜作准备。胜利方要及时总结经验, 才能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这三方的智囊团中的一方(诸葛亮智囊团,周瑜智囊团,曹操智囊团),你们会怎么总结这次战争呢?请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选择一方来总结并进行交流,可以把你们的观点批注在文本上。学生有了前期阅读《三国演义》的语言积淀,总结战争成败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曹操智囊团
生:我们是曹操智囊团,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我们失败的原因。
生:一方面我觉得曹丞相您有点多疑了,导致您自己都害怕了,一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请其他小组和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生:是啊,如果曹丞相那时候能与其他大臣商量一下,不要那么果断就好了。诸葛亮正是了解您这个弱点啊!
生:如果您跟我商量一下,我就会提议先让一个比较懂水性的侦察兵先潜伏到水中,到对方阵营去一探究竟,了解对方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应战。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曹丞相,您太刚愎自用了。
生:还有,我们北方军队不擅水性,对水战太不了解了,你看,我们知道上当了,可对方顺风顺水,我们追也来不及了。诸葛亮就是知晓我们这个弱点,才敢这么张狂。我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研究水战的部门,用于提高我军水上作战的能力。
师:亲爱的曹丞相,你最后悔的是什么? 假如时间能倒流,你会怎么做?
生: 遗憾的是时间不会倒流,一失足成千古恨。那不仅仅是十万支箭,那是眼泪,那是士兵的心血。
生:最糟的是他们还要用这些箭来攻打我们,真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
诸葛亮智囊团
生:我们是诸葛亮智囊团,现在我们就这次战争取得成功进行总结。
生:我觉得诸葛先生在立军令状之前就已经想好了怎么去借箭,不然他是不会冒着砍头的危险去立军令状的。我们看这个句子: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生:诸葛先生算到了三天后必定有大雾。你们看: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样的天气是我们这次战争胜利的关键。
生:是啊,诸葛先生能知天,你们看: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我们看到了诸葛先生的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算到了三天后是大雾天。
生: 诸葛先生不仅算到了天气,还算准了人。他向鲁肃借船,如果借船的事情让周瑜知道了,那他的计划就泡汤了。但是他算准了鲁肃这个人忠厚讲信用,你们看,诸葛亮说:“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鲁肃答应了。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这些材料。如果没有鲁肃的配合,计划也是无法成功的。
生:他不仅算准了鲁肃,还算准了曹操。他对曹操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知道曹操生性多疑,且做事果断,刚愎自用,因此判定他们肯定不敢出兵。你们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再看: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先生真是神机妙算啊!
生: 我觉得先生不仅预测到了气象,还预测好了地理位置。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来的时候是顺风顺水。所以曹操知道上了当,要追也来不及了。
生: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还有谁来补充?
生:我觉得诸葛先生在布置船的摆放的位置时也是很有讲究的,你们看: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过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假如船是竖着过来,不可能受箭五六千支,横着摆才能受箭那么多。真是高明啊!
生:你们看这个句子: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句精彩。这句话看似一句玩笑话, 其实却大大地挫败了曹军的士气,动摇了曹军的军心。
师:在没有交战之前,先挫挫他们的士气,你的理解非常深刻,真不简单。
……
“战争总结会”让学生的“话匣子”喷涌而出,学生通过阅读,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使用文章里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口语交流,碰撞出许多精彩的观点,学生的“话匣子”因此增色;“战争总结会”教会学生怎样在小组里面表达某个观点,而组员要记录观点,然后提问发言者,让学生的“话匣子”增值;“战争总结会”让学生就一个问题整理自己的观点,然后口头表达,而全班则针对此观点不断反复补充、拓展,直到大家对双方的观点都得以了解为止,让学生的“话匣子”增质;“战争总结会”让学生思维飞扬,学生与文本思维的碰撞、学生与学生思维的碰撞、学生与教师思维的碰撞……这正如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所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 彼此交换时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可见《草船借箭》的教学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的“话匣子”增值。
三、说写结合———保值,打开 学生的“话匣子”
学生的“话匣子”增值了,但如何保值,说写结合可以有效地打开学生书面表达的“话匣子”。“战争总结会”让学生的“话匣子”盛满了语言,掀起了阵阵高潮,高潮过去,即将回归平静。如何提升、保值,让口头的语言内化成书面的语言,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故事讲到这里已经结束了,如果你是诸葛亮,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呢? 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 请拿起你的笔写下来。”
我想感谢____ ,因为______。
生:我想感谢鲁肃,因为如果没有鲁肃的帮助,我的草船借箭是不可能成功的……
生:我想感谢曹操,因为如果没有他的“支持”,我不可能借到十万支箭……
生:我想感谢周瑜,因为每一次成功的背后,不仅有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的功劳, 有时候我们还要感谢我们的对手、我们的敌人,是他们给了我们勇气,让我们越战越勇,是他们给了我们智慧,让我们取得成功……
看来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那种无话可说、语无伦次的现象不见了。在学生的“话匣子”中,我们看到了内容、看到了重点、看到了思考;在学生的“话 匣子”中 ,我们看到 了精彩、看到了思辨、看到了理性,学生的“话匣子”保值了。
3.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题 篇三
一本书里叙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女钢琴家重病垂危,绚丽的生命就要结束。某日,一个小偷敲开了她的房门,这小偷手里捧着一束鲜艳的玫瑰。这是小偷惯用的伎俩,若无人应门,他便撬门行窃,若有人开门,他便问:“是你叫送的鲜花吗?”小偷敲开了女钢琴家的门,他看到的是一双美得叫人心悸,但分明闪耀着生命的最后火花的眼睛,紧接着,发生了小偷经验以外的事情。就在他还在发愣时,他手中的玫瑰已被轻轻接去。“多美的花呀!”女钢琴家说。她一边忘情地嗅着玫瑰,一边转身把它插进钢琴旁的花瓶里,一双颤抖的手陶醉地抚摸着它说:“但愿你比我的生命开放得更长久……”小偷看呆了。他盯着女钢琴家弱不禁风的背影和举止出神,然后禁不住打了一个寒战,悄悄离去了。
有评论家慨然地说:这是女钢琴家在感动生命——感动自己的时候,也感动了别人。
宇宙事物的终极秘密是人的理性和抽象思维无法接近的。没有人情味的小偷遇到了这样的麻烦。
孤独的、生命垂危的女钢琴家被自己感动了,这是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
禅诗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想想自己的心如一轮皎洁的秋月,辉映清幽的碧潭,这岂不是真善美的境界,此境界岂能不感动自己?
而这感动自己的境界,其实完成了一次精神升华。
这种“升华”却势必从自身的孤独中脱颖而出,赋予人间一种普遍的意义。如月光不仅辉映了碧潭,它同时也辉映着周围的群山、峡谷和大地。女钢琴家悲苦绝望仍保持的真善美精神,就如此辉映了一个惯盗的灵魂。致使这个盗贼离开她的家门后,总是忘不了她那双渴望生命、热爱生命的美丽的眼睛。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终于改邪归正,真的买了一束鲜花送给女钢琴家。当然,他没能如愿,他去迟了,女钢琴家已经去世了。
感动自己,感动他人和为他人所感动,实际上是一种轮回。完成了这个轮回,你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孤独,这世界,原来是很具魅力、不会叫人失望的。
1.看拼音填汉字。
叙shù()chuí()危
玫guī() jì( )俩
kǎi()然 jiǎo()洁
清yōu( ) 辉yìng()
fù()予 mèi()力
盗zéi()
2.选字组词语,在正确的字下面画钩。
弱不(经禁)风脱(影颖)而出 改(邪斜)归正悲苦(绝决)望3.短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偷在叫开了女钢琴家的门以后,发生了他经验以外的什么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偷为什么会“禁不住打了一个寒战,悄悄离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女钢琴家是怎样感动自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偷是怎样被女钢琴家感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结尾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六年级语文草船借箭 篇四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通过对照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课文中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2.在了解课文故事背景的基础上,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文章的线索,练习复述这个故事。
3.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4.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5、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作品信息库
1、教材分析
东汉末年,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都督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嫉妒诸葛亮的才干。因为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想借此机会整治和陷害诸葛亮。故事由此展开。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
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帅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资料库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作。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非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学习过程
预习感知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读通课文。,有不懂的问题可以记下来。
2、正确读写下列词句,并给加点字注音。
奇谋 周瑜 曹军 酬劳 隐讳 两胁生翅 幔布 翎毛
擂鼓呐喊 酌酒 毛玠 少顷 丞相 懊悔 慨然 渺茫
骤雨飞蝗 允诺
先生之言,甚合愚意
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
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
孔明曰:“吾曾告子敬,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
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
约五六千矣
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
2、运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黑体字词句
(1)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只箭”。消: 纳: 翻译本句:
(2)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遂: 径: 翻译:
(3)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 倘: 奈何:
翻译本句:
(4)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及回。待至:
翻译:
(5)此人莫非诈乎?诈: 翻译 :
(6)鲁肃入见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备: 翻译:
(7)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
焉: 哉:
翻译本句:
填空。
3、本文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 》,作者是()。这部著作也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余的三部作品分别是《 》《 》和《 》
4、文中运用了大量的____________描写方法。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本文中的人物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肃又名 _________。
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 来概括他,你会用__________词.2、“神机妙算”__________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神机妙算: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诸葛亮所说的话?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
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还知人心,周瑜自愧不如,难怪周瑜慨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_
5、周瑜本想以此事来设计陷害诸葛亮,但他没有想到诸葛亮将计就计,向曹军“借”得十万余支箭,诸葛亮才智超凡,周瑜自知计划失败,感到十分惋惜,同时他又对诸葛亮聪明才智敬佩有加,所以周瑜
慨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___
6、那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想一想,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相比,周瑜都有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答:
周瑜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通过学习本文,大家觉得鲁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可以用简单的词语概括)鲁肃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些任务的性格特点 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周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本文讲述了一件(谁)______(做什么)_____________的故事
本文写作特点:1.本文刻画人物入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自负与嫉妒,鲁肃的憨厚„„无不性格鲜明。
2.短文完整地介绍了孔明草船借箭的故事,从起因写到过程,最后写了结果,清楚地交代了草船借箭的来龙去脉。
课堂练习
9、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去来回报。’”
问题: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答:
10、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只箭。”瑜曰:“军中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师毕后,自有酬劳。”
思考下列问题,这段话运用______的手法,初步展示了周瑜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和诸葛亮________的品质。
答案:
11、读第2自然段,“孔明曰:‘望子敬不肯为我隐讳,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至“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自有道理。” 思考问题:
(1)“自有妙用”,表明诸葛亮__________
(2)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密,鲁肃果然没有把这事告
诉周瑜,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诸葛亮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说明他_____周瑜,如果让周瑜知道,周瑜必定设法阻挠,计划就可能落空。
(4)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12.是夜大雾漫天吗,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1)“大雾漫天”指到处都是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对面不相见”,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 12.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这句话写出了周瑜是__________的佩服诸葛亮
巩固练习
1、我知道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晌午(xiǎng shǎng)威胁(xiãlâi)忌讳(huìwěi)擂鼓(lãi lēi)调用(diào tiáo)遂(suìzhú)都督(dōu dū)少顷(qǐng qīng)
2、根据意思写词语。(1)千万不要()幸勿
(2)迎击来敌;应付对手()应敌(3)出力为人工作、劳动()效劳(4)形容高兴的样子。()欣然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而至 不()其()箭如()()
头()尾()酌()取()追()不()
()()于天()机妙()()己()彼
5、本文从诸葛亮“是人心、知天象、晓地利”三方面落笔,表现他的“神机妙算”。试分析下面句子各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特点。
(1)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
(2)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3)肃允诺,却不解其意,回报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4)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5)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6)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6、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聚()至()何()愚()具()系()否()料()侯()消()
5.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五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可在这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2、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
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
3、假设具体情境,如果那天驻守曹军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个性情莽撞的人,结果会怎样?这一设计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6.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评课稿 篇六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我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一个故事。高艳红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在简介诸葛亮,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以后,就直接找准“神机妙算”这个切入点,给出本节课的目标就是体会诸葛亮是怎样“神机妙算”的。首先,我觉得这个点找得非常准。
其次,高老师让学生找出诸葛亮“笑”的句子,接下来的探究都围绕诸葛亮“笑”什么而展开。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笑”引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第三天?诸葛亮为什么那么胸有成竹?曹军真的`不敢来吗?所有问题的引出都显得那么自然,探究的过程是那么轻松,教师的点拨是那么恰到好处,结论的得出又是那么水到渠成。
第三,“借箭”一部分是个难点,学生不好理解,高老师采用了看视频和自己动手演示的办法,很容易就突破了这个难点。
7.六年级语文草船借箭 篇七
(一) 教材简析。
《青花》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以青花为业, 以青花为荣”的一家父子俩的生动故事, 赞美了青花瓷艺人的执著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 那就是从古至今都有像文中父子俩那样的瓷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精力。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本单元“抓住文章特点, 并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 理解文章的内容, 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认识”的训练重点, 联系学情, 我从四方面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1.识字学词, 积累词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透过人物的刻画来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 体会青花瓷艺人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 从中领悟作者对他们热烈的赞颂之情。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我”是怎样寻找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这句话。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 我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 运用合作、探究、反馈等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圈点批注来披文入情,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说教学过程
我安排两个课时来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让学生欣赏歌曲《青花瓷》, 同时欣赏一些青花瓷的图片, 引出课题。再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青花瓷的资料。
我之所以这样导入, 是因为青花瓷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和图片, 交流青花瓷的资料, 拉近了学生和青花瓷的距离。这样,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了解青花的兴趣。
这节课我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 理清文章的层次, 让学生对中国的青花瓷艺有初步的了解,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父亲要“我”寻找残缺青花, “我”苦苦寻觅, 终于得到祖传配方。
第二课时的教学, 我依据教材特点, 设计了一条线四个点的教学模式:一条线是围绕“苦苦寻觅”这条线展开教学, 四个点是赏“苦苦寻觅”的词语, 找“苦苦寻觅”的原因, 品“苦苦寻觅”的过程, 思“苦苦寻觅”的结果。
(一) 赏词语, 复习导入。
一上课, 我先让学生把课后积累的优美词语读出来, 然后课件显示词语。 (如饥似渴 锲而不舍 纷至沓来 灵光一闪 茅塞顿开 迫不及待) 我让学生边读词语边想意思, 并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这样的导入既引导学生调动积累优美词语的积极性, 又能抓住重点词语在理解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引导学生复习旧知,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又为下面的学习活动理出教学框架。
(二) 找起因, 引起下文。
我提出问题:“‘我’为什么要‘苦苦寻觅’青花的祖传配方呢?”设计这个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 在读中感悟, 又可以很好地引起下文。
(三) 品过程, 悟出真情。
我直接提问:“我”苦苦寻觅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有了第一课时学生对文章层次的把握, 学生不难说出:修复、复制、超越。 (同步板书) “苦苦寻觅”这一部分, 我优化教材处理, 简化教学思路, 精心设计了一个学习要求, 贯穿着“修复青花”、“复制和超越青花”这两个环节。
1.修复青花
这一环节我用课件出示了一个学习要求: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5—16自然段。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画出“我”是怎样修复、复制和超越青花的?父亲的神态有怎样的变化? (2) 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3) 写上批注, 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归纳总结出阅读方法:读文找句, 抓词披文, 批注悟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 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在古窑的废墟上, 在千年的烟火里, 我锲而不舍地翻寻着历史的遗迹。”和“我小心地粘合着青花, 并满怀期望地交给了父亲。然而, 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这两句话。第一句话我是这样处理的, 先引导学生抓住“锲而不舍”和“历史的遗迹”来理解意思, 写上批注, 体会作者的情感。再让学生从两个“在”中体会深刻含义, 最后指导感情朗读。第二句话引导学生体会出父亲不满意。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给学生明确学习要求, 归纳总结阅读方法, 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我先引导学生体会一两句重点句, 再放手让学生自己汇报, 我相机出示重点句, 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指导感情朗读。
2.复制和超越青花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我复制和超越青花的内容。
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应是参与者, 而且应是组织和引导者,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适时、适度地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 当学生汇报交流时, 教师应相机引导, 及时点拨。
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三句话: (1) 复制的青花, 没有丝毫瑕疵的青花, 却仍然遭到了父亲的冷眼。 (2) 终于, 我茅塞顿开。在这片绚烂的青花中, 我找到了自己的青花! (3) 于是, 我迫不及待地在残缺的瓷瓶上贴上自己制作的青花瓷片, 完全吻合!第一句话我先让学生理解“瑕疵”的意思, 再引导学生说说修复和复制的区别, 通过对比, 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第二句话我引导学生从“茅塞顿开”和一个感叹号中体会情感。第三句话我引导学生抓住“迫不及待”和“完全吻合”来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 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所以在“复制和超越青花”这一环节的处理上, 我让学生自学, 主动探究。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抓住三个重点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的设计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突出了重点。
(四) 思结果, 升华主题。
最后, 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扮演小记者进行采访的活动:“‘我’苦苦寻觅的结果怎么样?”通过互动, 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 完美的青花, 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这句话的含义。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样的设计, 既达到了总结全文, 升华了主题的目的, 又突破了难点。
四、说板书
板书是课文主要内容的高度凝炼, 构建出一条清晰明朗的主线, 如同将散落的珍珠串在一起, 在学习中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犹如共乘一舟, 抵达批文入情、挥幽揽胜的境界, 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五、说效果
8.六年级毕业考试语文模拟试卷 篇八
(小博士)
一、将下面的汉字进行适当的组合,重新成为六个新字。(不能重复用)
虫、帛、京、周、台、朱、月、禾、肉、府、木、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样子写词语。
式样——样式(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奶——奶牛(意思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骏马 虚弱 纯熟 悲惨 连绵不断
B.惩罚 耻辱 书籍 军阀 兴国安邦
C.洋溢 安详 失魂落魄远见卓识
D.示威 沾污 才思敏杰万马齐喑
2.下面各组词语中带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熟(shú)练安抚(fǔ) 畸(jī)形
B.不菲(fěi) 酣(hàn)畅 要挟(xié)
C.缝隙(xì)浸(jìn)满魁梧(wú)
D.渲(xuān)染 应允(yǔn)砾(lì)石
3.下面各组词语中,有搭配不恰当词语的一组是( )
A.排除困难抵御敌人充满希望
B.和谐音符开展活动挪动身体
C.发生变化挖掘力量探索奥秘
4.“欣喜若狂、喜出望外、喜不自胜”三个词虽然都有高兴的意思,但其中第( )组中的两个词意思更为接近。
A.欣喜若狂喜出望外
B.喜出望外喜不自胜
C.喜不自胜欣喜若狂
四、用“严”组成不同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爸爸对我的要求一向很( )。有一天,爸爸向我推荐了一篇文章,内容主要是:李大钊在革命形势非常( )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工作。他被捕后,敌人对他( )拷打。最后,被敌人害死。读了文章后,爸爸要我讲给他听。我笑嘻嘻地讲着,一点儿也不( )。爸爸用眼睛瞟了我一眼,我却没认识到问题的( )性,还是笑嘻嘻地讲着。爸爸用( )的语气说:“别讲了。李大钊在自己生命受到威胁时,仍( )党的秘密,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可你还嘻嘻哈哈的,真是太不应该了!”听了爸爸的话,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五、按要求写句子。
1.请你帮助某书店选择一句格言作为条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下面几个事物中,选两个用古人的诗句来赞美它们。
A.庐山B.小草C.春雨D.梅花E.柳树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个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1)小女孩儿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2)小女孩儿不敢回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按照要求改变句子的表达方式,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1.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改为反问句)
2.漓江的水真绿。(改为比喻句)
3.兴安岭有青松、白桦,还有野花。(改为拟人句)
七、按照顺序重新排列下面的段落,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将军想:蚂蚁不可能成功了,六十九次的失败就是证明。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蚂蚁在尝试第七十次的时候终于把玉米推过了墙头。将军被感动了。
( )一只蚂蚁恰好也在马槽里忙着自己的事。它在努力扛着一粒玉米,试图爬一堵垂直的“墙”——马槽的壁,将军的目光却被它吸引了。
( )一位将军被强大的敌人打败了,他的队伍溃不成军。将军也被迫躺在一个废弃不用的马槽里躲避敌人的搜捕。
( )将军凝视着蚂蚁。两次、三次、四次……将军默默数到第六十九次,每次玉米都被蚂蚁顶上去,最后都掉下来。
( )那粒玉米的重量不知是蚂蚁体重的多少倍,也许不亚于人托起一头大象吧?第一次,玉米被顶起,很快又掉下来。蚂蚁连一丝的犹豫都没有,接着就开始了再次的努力。
( )从蚂蚁身上,将军找回了信心。后来,他重整军队,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他的帝国版图不断扩大。他,就是14世纪的蒙古皇帝——莫卧儿。
1.把重新排列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2.先填空,再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是按照___________顺序记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短文加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4.将军为什么能“重整军队,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亲 情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有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九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潮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地说:“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冷了再说。”老王还在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说完就搁下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拔拨)过去,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打来的,声音有点儿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到寒潮,你加了衣服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趁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t#)。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的,从他七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停下):“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呀?”母亲回答道:“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担心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北风四起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十的老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有点儿发懵。
1.选择括号内合适的字词,用直线画出来。
2.给第四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3.选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王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话时的( )。而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 )。
4.你是怎么理解“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这句话的?
九、从下面的习作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短文。
1.从小到大,我们每一天的成长,点滴的进步,都离不开长辈的呵护、老师的关爱、同学伙伴的关心,在你的心目中,一定有要感谢的人。想一想你要感谢的人是谁?为什么要感谢他(她)?想好了写一篇作文。
要求:要举出具体的事例,把事件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还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仔细观察右图,写一篇习作。
要求:(1)观察画面,注意把人物的动作、神态写下来。(2)联系生活实际,把想到的写出来。(3)想象要合理。
9.《草船借箭》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九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立足本职工作,教授好知识,这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从教材入手,这是最基本的。但是,我们不能对教材照搬照抄,要本着科学的精神和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来审视教材。
《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的文章,文章悬念迭生,扣人心弦,直到结尾才令人如释重负,继而禁不住拍案叫绝。在教材的单元训练中,要求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课文内容,进而领会中心思想。通常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是借箭的原因,前因是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借箭成功,后果是周瑜的阴谋未能得逞,不得不认输。从全文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他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怪不得千百年来诸葛亮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智慧的化身。
在教学时,我也按照教材,逐步分析,力求把课文讲细讲透,让学生充分了解诸葛亮的才能,学习他。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可以说,这让我们对全文的理解和对诸葛亮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知道,诸葛亮之所以要借箭,是因为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他。那么,对周瑜来说,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让诸葛亮完不成任务,三天交不出十万支箭。所以,他必然十分关注诸葛亮的一举一动。众所周知,诸葛亮虽然堪称三国时期的第一聪明人,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诸葛亮虽然料定鲁肃会帮忙,鲁肃也确实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准备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并且没有告之周瑜。在这里,我就有疑问了:诸葛亮把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藏在哪里?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三天时间,六百名兵士不用生火做饭吗?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可以说是因为好胜心强。既然要自己胜,则必然要对方败。所以,周瑜应该是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文中也确实写到了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那么,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又不是蠢才,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在教授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课后,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是蠢才,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现在明明知道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