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2024-09-14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精选8篇)

1.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篇一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1、为什么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文化既是民族,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坚持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3、文化交流的意义: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促进外域文化的传入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中外互信,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4、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1)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具体要求: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3)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4)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

5、综合认识教育的作用: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爱事业。

(5)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9、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1)必要性: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根本目的、检验标准。

(2)重要性: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10、怎么进行文化的创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的创新基本途径之一: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槽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文化的创新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为什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需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怎样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不同民族文化间要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与合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

(4)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投身群众实践,虚心向群众学习

(5)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2.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篇二

一、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都强调“依法”, 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依法行政是依法执政的重要环节, 依法执政是依法行政的前提。两者的主体都为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都努力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 但两者也有不同点。

1. 两者的含义、主体不同。

依法行政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 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依法执政是指中国共产党要领导立法, 带头守法, 保证执法, 不断推进国家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依法行政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而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2. 两者内容不同。

依法行政的“政”, 应为政务之“政”, 即国家权力部门赋予的行政工作, 依法行政要求各级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责;依法执政的“政”, 则为政权之“政”, 即组织和领导国家政权, 它要求执政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不能凌驾于民意之上。

3. 遵循的原则不同。

依法行政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执政要求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二、代表议案和建议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有依法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和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权利。但是, 在代表工作实践中, 有些代表对议案和建议区分不清, 往往将议案与建议混为一谈。为了提高代表议案提出和处理的质量, 现将代表议案和建议的区别总结如下。

1. 内涵不同。

代表议案是指有提议案权的机关和个人依照法定程序, 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或者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并作出决定的议事原案。而代表建议既可以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 又可以向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及个人提出, 在实践中, 代表建议更多的是向政府及其部门提出。

2. 提出的主体不同。

根据代表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 代表议案必须由代表按法定的联名人数提出。而代表建议可以由代表个人提出, 也可以由代表联名提出。

3. 指向机关不同。

代表议案的指向机关只能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而代表建议既可以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 又可以向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及个人提出, 在实践中, 代表建议更多的是向政府及其部门提出。

4. 书写形式不同。

代表议案必须有案由、案据和方案, 即写明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问题的依据, 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 如果提出法律案就必须附有法律草案。而对代表建议的书写要求则宽泛得多, 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往往以“把事情说清楚”为标准。

5. 提出的时间不同。

代表议案一般在大会会议期间提出, 符合议案基本条件、准备成熟的, 也可以在大会闭会期间提出。而代表提出建议没有时间限制。

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 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在日常生活中, 许多人常常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混淆起来, 其实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简称“一大”) 在上海召开, 刚开始是每年举行一次, “六大”至“七大”因为战争原因间隔近10年, “七大”至“八大”间隔了11年。自此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 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截至200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就是我们平时简称的“中央”、“党中央”或“中共中央”。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 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 领导党的全部工作, 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党的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就是第几届中央委员会。党的中央委员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全会”或“中央全会”。一般来说, 每一届中央委员会总共召开五至六次全体会议, 分别简称为“一中全会”、“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等。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举行的第三次全体会议, 这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每五年举行一次, 到现在, 共举行过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年选一届代表, 1年开一次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资格具有广泛性, 无论是共产党员或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宗教界人士等, 只要当选为代表, 就可以参加。而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只有党员才可参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党的会议在报告中制定了路线、方针、政策, 党的会议闭幕后, 人民代表大会 (政协会议同时召开, 参政、议政、监督) 才能召开, 人民代表大会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的路线、方针、政策, 制定和通过国策及法律等。因此, 一般是先召开党的代表大会, 再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

四、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根据《宪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的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都是地方立法行为, 条例的法律地位相当于地方性法规, 属于地区性和局部性法规, 其法律效力仅限于自治权管辖的范围。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但两者也有一定的区别。

自治条例通常规定有关本地区实行的区域自治的基本组织原则、机构设置、自治机关的职权、工作制度及其他重大问题。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综合性的基本依据和活动准则;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区域自治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的单项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立法权限作了特别规定, 即“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 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但不得违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 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五、人大监督和政协监督

人大监督和政协监督都属于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中的外部监督, 目的都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都有助于发扬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但两者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

1. 监督性质不同。

人大监督是权力监督, 其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 其监督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是一种民主监督。

2. 监督对象不同。

人大监督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及《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政协监督的是《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情况、重要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

3. 监督方式、结果不同。

人大监督是通过其他国家机关向其报告工作进行监督;政协监督的基本形式是提出建议和批评。人大监督既保证了人大作为“议行合一”的机关, 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又保证了国家机关之间能够明确责任, 分工合作, 协调一致地进行工作;政协监督有利于协助国家机关进行工作, 提高效率, 克服官僚主义。

六、宗教和邪教

邪教和宗教都是唯心的, 但邪教并不是宗教, 它与宗教有着天壤之别。

1. 含义、本质不同。

宗教是人们对现实生活虚幻的反映, 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又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而邪教是冒用宗教旗号, 宣传迷信邪说, 蒙骗群众, 非法聚敛财物, 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 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

2. 特征不同。

宗教有规范的经典、严格的戒律。如基督教有《圣经》, 伊斯兰教有《古兰经》, 佛教有佛经。这些经典一般阐述有关宇宙的生成、人类的起源、人生的意义、命运的安排等内容, 教导人们如何遵守教规, 忠于特定的神灵。而且众信徒是平等的, 没有任何超越众生的特权。而邪教一般没有自己的经典, 它的零散的教义教规大多数是从宗教中生吞活剥下来的。邪教大搞精神控制, 邪教教徒对邪教教主比对任何超自然的神灵都更加崇拜。邪教教主往往自称是神灵转世, 自命不凡, 凌驾于众信徒之上。

3. 影响不同。

3.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篇三

1.国家的宏观调控

经济常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而且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才能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政治常识:经济职能是我国对内职能的主要内容之一,即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经济常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劳动者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只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政治常识: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既是正确对待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要原则,又是正确认识公民与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还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另一方面,公民要自觉履行义务,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常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的完成和主要矛盾的解决共同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哲学常识:①辩证法: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解决决定了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认识论: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政治常识:①经济职能是我国最主要的对内职能,即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这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发展经济和科技是世界各国最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经济常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立足点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主要依靠本国的人、财、物,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来发展自己。

哲学常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因此要重视内因的作用。我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政治常识: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原则。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一切国际问题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5.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经济常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人民的传家宝,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哲学常识: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更是一种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同时提倡艰苦奋斗也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6.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

哲学常识: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它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而发展。但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不一致的情形也会经常发生。所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调节作用。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政治常识: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是正确对待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要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为公民着想,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公民也为国家着想,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我们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在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必须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7.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哲学常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政治常识:①党: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②国家:坚持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之一。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8.坚持对外开放

经济常识: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这就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开放性和竞争性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哲学常识:①辩证法: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必要条件,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②认识论:实践具有社会性。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生产劳动的社会性越来越表现在国际关系上,国际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我国在经济领域实行对外开放,就是基于现代生产实践的社会性。

4.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篇四

1.材料1:消费购物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使用数量巨大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程度十分惊人。为此,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按照该通知的精神,2008年6月1日开始,我国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材料2:2008年6月6日,在“限塑令”实施5天后,某市记者发现大型商场落实得比较好,但小型市场,如菜市场,大多数摊店还提供免费超薄塑料袋,有红、蓝、绿、白四种。其中,一位水果摊贩向记者诉苦说:“很多顾客买东西时,几毛钱都要争半天,如果塑料袋再收钱,要影响生意;其次,像樱桃等,只能用袋子装,而顾客自带袋子的比较少,我们不给袋子怎么办?”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1,从矛盾力量不平衡的角度,阐述国务院颁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的哲学依据。(6分)

(2)根据材料2,阐述面对“限塑令”带来的不便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11分)

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黎明前的黑暗

一年轻人执着地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但许多人都不理解他,因为他一直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可是他却不以为然。人们惊诧于他那天真般的决定,他却说;“黎明前的黑暗,在充满信念的人眼中,与白昼何异!” 没有人知道他眼前的黑暗是否真的会变为白昼,但是,有一点却是人们无法否认的——他的眼中其实早已没有了黑暗。一个人,已经看到了“光明”,此时,再来讨论他眼前的黑暗,反而成为某种“无稽之谈”。

(1)材料主要体现了该年轻人怎样的哲学思维方法,并加以说明。(5分)

(2)用所学哲学知识,联系材料,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如何对待挫折与失败。(12分)

3.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某企业迎难而上、积极应对,化“危”为“机”,实现了新的发展。该企业把自己的成功秘笈概括为四条:一是解放思想,鼓足干劲,发挥人的创造能力;二是以敏锐眼光抓住政策带来的契机,把机遇变成实实在在的商机;三是凭借拥有的过硬的自主研发能力,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四是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企业生产转型升级。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

(1)化“危”为“机”蕴涵着唯物辩证法的哪些观点?(6分)(2)该企业是如何化“危”为“机”,实现新的发展的?(11分)

4.材料: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国家提倡大学生实行自主创业,然后在创业中出现"100人创业,95人死掉或受伤,只少数人可以摇摇晃晃地走过去”是大学生创业的真实写照。正是由于成功率不高,大学生创业广受争议。对大学生而言,自主创业的进取精神令人钦佩,即使失败,这段经历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大学生在创业时,要有足够的“杭击打”能力,要做好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准备;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忽略了书本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好高鹜远,眼高手低.或者一味地抛弃过去人们创业中的经验,盲目求新、求异。或者一味地信赖于人们过去的经验走不出传统的圈子。因而出现创业不创新,创业难成功的局面。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1)运用唯物辨证法的发展观分析,大学生创业为什么容易遭遇失败和挫折?(8分)(2)请从创新观的角度出发,提出大学生创业成功需要注意的问题。(9分)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有这么一个县:2007年,它的GDP达到21.9亿元,比2000年翻了近一番;财政收入达到2.4亿多元,比2004年增长4倍。这个县不仅是全省商品粮、优质肉猪和肉牛基地县,而且还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材料2:据有关媒体最近透露,该县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是牺牲了资源,无证采矿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资源也遭到毁灭性破坏;二是牺牲了环境,就是“山挖空了,地挖陷了,水挖断了。”过去喝山泉水,现在出现人畜饮水困难;三是牺牲了社会和谐,个体老板、干部与农民收入的比例是100:10:1,群众不满;四是牺牲了公共事业,教育的投入不足让许多到城里上学的农村小孩,只能校外租房;五是牺牲了治安稳定,信访案件与刑事案件攀升,结案率却不足30%。

材料3: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发展应该也有好坏和真假之分,区分标准就是科学发展观。只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才是真正值得赞美的发展。让百姓得到实惠、让百姓满意,是发展的根本。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

1、材料2,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哲理分析该县发展的局限性(10分)。(2)结合材料3,运用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发展如何以人为本?(7分)。6.阅读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30年巨变不是结束,改革开放大潮又起

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有从世界和时代的坐标上去认识,才能准确把握。1978年,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小时起落60架飞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一小时起落2架。2008年,北京首都机场一小时可起降飞机超过124架,中国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

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源于人民群众的共同呼声,才有生机活力。人民群众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创造伟力,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幸福,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我们也要看到,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我们不能因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而否定改革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问题:上述材料蕴涵什么哲学道理?

7.材料1:2008年9月15日,美国华尔街再次爆出令人吃惊的消息: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因为收购谈判“流产”而面临破产,次贷危机一发不可收拾,致使华尔街主要金融机构或者倒闭,或者被接管,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金融危机迅速向世界各地蔓延。实际上,2005年后,美国的个人储蓄是负增长,但经济发展还很快,个人生活也大为改善,靠的是借债。截至目前为止,美国市场上的抵押贷款总额已达到12万亿美元。美国人的人生哲学:“花明天的钱,享受举债消费的生活方式”。以过度消费来刺激市场,造成虚假繁荣,一旦潜伏在虚假繁荣中的各种泡沫破灭,立刻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许多经济学家经过仔细分析指出:美国这次金融危机不是偶然的,是制度缺陷造成的,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 材料2: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影响力来看,中国A股市场无疑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最大牺牲品。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A股市场短期跌幅巨大,达到70%。但美次贷危机的爆发对于新兴A股市场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这场全球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中我们清醒认识到:要实现中国资本市场跨越式发展,就应该抓住机遇、兴利除弊,以创新思维,建立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及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的政策制度。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1)结合材料1说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以及如何从根本上有效解决金融危机问题。(11分)

(2)结合材料2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说明中国如何科学认识这场危机给A股市场带来的影响。(6分)

8.材料一广东按地理位置可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珠三角、东翼、西翼和粤北山区。据统计,2007年东翼、西翼和粤北山区的CDP只相当于珠三角的轧4%、9.3%和8.3%。珠三角地区人均GDP超过7 000美元,而东西两翼不足1800美元,粤北山区五市仅约1 600美元。一方面,繁荣的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方面的“难以为继”,而另一方面,东翼、西翼及粤北山区面临工业化进程缓慢和大量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出路的困境。材料二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时,从广东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结合当前国际以及珠三角地区产业加快转移升级的趋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双转移”发展战略,即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业需要升级扩张的企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一些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材料三珠三角地区各市负责人普遍表示,通过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珠三角地区才能把部分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腾出更大空间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降低外来人口数量,缓解未来面临的人口和社会管理压力。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双转移”发展战略的提出所体现的哲学道理。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小张是一名高三学生。最近他感到很烦闷:上月的模拟试成绩退步了,自感压力很大,甚至对高考、人生前途感到迷茫;另外,在即将毕业各奔前程之前,小张很珍惜与女同学小李的友情,甚至想把它进一步发展为爱情,以给人生中的中学生阶段留下美好的回忆。问题: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结合小张的思想实际和他谈谈心,给予他正确的引导。10.(材料1: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次货危机一发不可收拾,金融危机迅速向世界各地蔓延。实际上,2005年后,美国的个人储蓄是负增长.美国人的人生哲学:“花明天的钱,享受举债消费的生活方式”.以过度消费来刺激市场,造成虚假繁荣.经济学家指出:“美国这次金融危机不是偶然的,是制度缺陷等因素造成的,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

材料2:当前的次货危机对于中国的冲击不容低估,因此深刻把握次货危机演进的逻辑,客观把握中国经济在危机中面临的挑战与机会,避免陷入过度的冒进或者过度的悲观。中国需要在危机中拿出自己的眼光,走中国自身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务实的逻辑的指导下,中国的决策者迅速启动了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举措,迅速公布了4万亿的刺激经济的措施,政策重点开始转向“保增长”.对于一个正处于崛起阶段的中国经济来说,尽管前面还会遇到不少的困难,但更大程度上还显现出不少新的机会,我们相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是任何困难也阻挡不了的。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1,运用辩证唯物论的道理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1和材料2,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说明中国如何科学认识和处理这场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11分)

11.材料:2009年中央工作会议会议提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请运用所学的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读材料三。(8分)

12.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93年至1996年间,政府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防范中国经济m现衰退,政府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年以来,政府开始适当紧缩银根,货币政策在“稳健”和“适度从紧”之间寻找平衡;2007年中央经济T作会议面对中国经济存在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将货币政策南“稳健”改为“从紧”。2008年10月8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O.27个百分点;从10月15日起,下凋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O.5个百分点。多数专家认为,继2008年9月15日之后央行再度宣布下调“二率”,意味着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上已告别从紧,转向松动,政策重点开始转向“保增长”。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运用和调整货币政策的哲学依据。

13.:材料一:2008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金融海啸摧毁“华尔街神话”,世界经济也随之陷入二战以来最深的衰退。在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时,中国经济没有逃脱。从指标看,上半年乐观,下半年紧张。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对2008年经济的总体评价是: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温家宝总理指出,2008年,特别在下半年,我们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力度和节奏,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实践证明,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是及时的、正确的、有效的,使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稳定了局势。

试用哲学知识分析我国2008年的经济运行状况。(121)(12分)

14.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之初,全国轰轰烈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华西村根据中央文件“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精神,搞起了“集体承包”,把全村500亩良田承包给30名种田能手,将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去。党的十五大以后,苏南乡镇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有关部门明确提出要“抓大放小”。华西村则提出“抓大扶小”、“抓小放大”的改革思路,对关系华西经济命脉的大企业抓住不放,将效益较差的小企业转给个人经营,对发展有前途的小企业予以资金扶持,大的工程建设项目果断地“放”给大家参与投资,使大中小各类企业都焕发新活力。

材料二: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几十年来坚持“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追求“人民利益的最大值,自己享受的最小值”。在他的带领下,华西村成为拥有集体资产30多亿元、人均资产超百万元的“中国首富村”。但吴仁宝认为:“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近年来,华西村先后出资近千万元帮助中西部20多个省市区培训县、镇、村干部l万多人,辟了一条民间智力扶贫的新路子。

(1)联系材料一,从辩证法的角度概括华西村成功的经验。

(2)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分析材料二蕴含的哲学道理。

15.(18分)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温家宝作重要讲话。会议提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从哲学的角度谈谈怎样才能努力实现2010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答案 1.(1)①国务院颁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2分)

②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又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对社会的影响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购物袋便利了消费者,弊的方面是购物袋过量使用和回收处理不到位而造成环境污染。利弊构成矛盾的主次两个方面,其中弊大于利,购物袋过量使用造成的环境危害已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4分)

(2)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正确的价值选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限塑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有利于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我们要支持。(4分)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正确的价值选择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立场上进行选择,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限塑令”可能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不便,但有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应自觉遵守。(4分)③正确的价值选择既要对事物的规律做出正确的判断,又要进一步对事物规律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到尊重客观规律与满足人的需要的统一。“限塑令”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正确的价值选择。(3分)

评分建议:如从价值观的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酬情给分,但一个知识点最多不超过3分。2.(1)该年轻人坚持了矛盾分析法。(2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要求我们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认识对立。在该年轻人的心中,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寻找光明的过程中,早已肯定了自己。(3分)

(2)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看问题要一分为二(2分)。失败孕育着成功,我们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最终获得成功,而不是遇到失败或挫折就垂头丧气,从此一蹶不振。(2分)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坚定理想信念。(2分)人生路上,挫折与失败是难免的,面对挫折与失败,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信念,坚定地走下去,走出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2分)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准备走曲折之路(2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生的逆境,黑暗中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充满信念,讲究方法,最终会获得成功,决就业问题。(2分)3.⑴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分)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2分)③以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2分)⑵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该企业面对危机,鼓足干劲,积极应对危机,实现企业新的发展。(3分)②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该企业抓住政策带来的契机,把机遇变商机,实现企业新的发展。(3分)③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该企业大胆创新,提高研发能力,促进企业新的发展。(3分)④搞好局部,推动整体的发展,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该企业通过优化结构,推进生产转型升级实现企业新的发展。(2分)4.(l)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大学生虽有较高的理论知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满腔的热情,然而存在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估计不足等弱点和缺陷。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意义认识不足,支持不够,导致大学生在创业中对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认识不足而失败。(4分)

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一些大学生好高鹜远,眼高手低,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忽视量的积累,导致创业失利。(4分)

(2)①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既要尊重书本知识,但同时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能完全相信书本知识和否定传统的经验,盲目求新、求异。(4分)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要能夹波过去人们创业中的传统思维,根据实际情况的交化,寻找新的思路,开发新的境界。

5.(1)材料

1、材料2反映该县片面追求GDP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其局限性在于: ①无视自然界的客观性,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该县为了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过度开发、过滥开发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3分)②割裂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关系。我们在发展经济同时,应该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运动发展的规律性,做到经济与自然、社会等协调发展。(3分)

③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应该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方针政策,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2分)

④违背了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有历史的统一的要求。该县的发展策略应该与其全省商品粮、优质肉猪和肉牛基地县等优势相结合,都能科学发展。(2分)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分):①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分)。

②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要做到科学发展,要让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要让发展真正体现人民的利益,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3分)。

6.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中国的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3分)

②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更快地发展。(3分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30年的改革开放,源于人民群众的共同呼声,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有生机活力,才能取得巨大成就。(3分)

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3分)

⑤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对于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既要看到取得的成就,也要看到出现的新问题,更要看到成就是巨大的和主要的,掀起新的改革开放大潮。(3分)(若考生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可同等给分。)7.(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这场由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美国人贷款购房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花明天的钱,享受高举债消费的生活方式”不符合美国家庭收入的实际,不符合生活需要的实际。(2分)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场由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其原因之二就在于美国的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信贷产业的发展严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所指出的“美国这次金融危机不是偶然的,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3分)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做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的原则,这场由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其原因之三就在于美国以过度消费尤其是贷款买房来刺激市场,造成虚假繁荣,带来泡沫经济。(3分)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其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着重把握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正如材料二所说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金融危机问题关键是终结美元霸权、重建世界经济秩序,去开创一个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结构,将更好地服务于国际贸易,这就是我们解决金融危机问题要把握的主要矛盾。(3分)

(2)①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这场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中国认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体现了用一分为二观点科学看待这场危机所带来的影响。(3分)

②辩证的否定观原理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事物既不能简单肯定一切,也不能简单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即扬弃,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对这场金融危机中国科学认识到要以创新思维建立自己的资本市场(3分)③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场金融危机使中国科学认识到要具体分析自己的国情,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政策制度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3分)(评分说明:第二问只要答出其中的2点就可给6分。)

8.(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根据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珠三角地区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各自面临的困难,结合当前国际以及珠三角地区产业加快转移升级的趋势,提出“双转移”发展战略,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5分)(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创造性地提出了“双转移”发展战略,从而促进广东经济发展。(4分)(3)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从广东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发挥珠三角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各自的优势,以实现广东的整体发展。(4分)(4)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双转移”发展战略是统筹考虑了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等不同地区的特点而提出的。(4分)(从其他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9.(1)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小张同学要正视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分析考试退步的原因,权衡中学阶段的爱情的得与失,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对策,才能在人生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5分)

(2)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小张找出成绩退步的原因,加以改进,再加上刻苦努力学习,成绩是会进步的,因此不要灰心。(4分)。

(3)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人生中有许多不同的阶段,中学生阶段应是增长知识,培养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的阶段。因此小张还是保持与小李的纯真的友情为好,不要过早涉足爱情。(4分)

(4)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善于集中精力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小张应认识到中学阶段最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应把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准备高考上,但也要处理好与小李的感情问题,不要影响学习,要以良好的情感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4分)

10.(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美国人举债贷款消费的消费观,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符合美国家庭收入的实际。(3分)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二就在于美国资本金融市场发展严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正如经济学家所指出的“美国这次金融危机不是偶然的,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3分)

(2)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因此,在认识和处理美国次货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3分)

②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的影响,认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体现了用全面观点进行科学分析。(2分)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在面对国际金融局势的变化,注意把握自己的特殊国情,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尽量减少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2分)

④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所以我们要坚持重点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我国经济政策重点开始转向“保增长”,以此为重点,我国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了货币政策。(2分)

⑤发展具有普遍性,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尽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的正确决策下,全国一心,必定能克服困难,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分)

11.①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通过结构调整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分)

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加快发展方式转变。(2分)

③善于抓主要矛盾。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2分)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2分)

12.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我国从适度从紧到宽松,到寻找“稳健”和“适度从紧”间的平衡,再到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现在又意味着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上已告别从紧,转向松动,都是从当时国民经济运行的具体实际出发的。同时,货币政策的运用和调整也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②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固有的规律,人们不能随意调整货币政策,要在尊重和利用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到从紧的货币政策,到告别从紧,转向松动是由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的。

④实践具有历史性特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货币政策变迁,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⑤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经济形势也就不同,那么所采取的政策也应该因此发生改变

13.①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08年由于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我国经济有其受拖累的一面,也有主动和稳定的一面。

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经济的调整和运行状况明显好于各国,有希望最先走向复苏;但受国际环境和国内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尚需时日。

③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国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是争取主动,稳定局势的有效措施。

④解决问题要抓住重点和关键。面对经济下滑,适时抓住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说明我国的调控是及时、正确、有效的。(每条中原理或方法论2分,说明2分,小计4分,讲清三条即可。如用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等其他哲学知识来说明,只要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4、(1)①发扬创新精神,善于创造性思维。在全国普遍分田到户的情况下搞集体承包、提出“抓小放大”等改革患路体现了这一点。(2分)②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迅趣德搏事。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由不盲目跟风、始终尊重并自觉利用经济规律体现了这一点(2分)③对具体问颍群行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对策等做法体现了这一点。(2分)④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坚持把中央文件精神、有关部门指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村情的发展道路体现了这一点(2分)

(2)①坚持“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追求“人民利益的最大值,自己享受的最小值”,体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反对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利益高于一切。(5分)②认为“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积极开展民间智力扶贫,先富带动后富,体现了要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了要树立崇高理想,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结合起来。(5分)

15.1)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实现2010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通过结构调整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3)坚持发展的观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4)善于抓主要矛盾。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5.高考政治知识点 篇五

(1)一是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它表明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二是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这就要求公民: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三是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方面,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求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6.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 篇六

认识论部分

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即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惟一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是具体的。(即任何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7.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篇七

一、弘扬法制文化, 进行法律启蒙, 树立法治观念的必然要求。

高考既然在短时间内不会被别的形式代替, 那么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并发挥它的社会功能。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统计, 2013年江苏省有450625名学生参加高考, 如此数量庞大的考生都是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公民。在这个过程当中, 如果有法律指引, 那么他们定会少了很多违法冲动和违法犯罪行为。从某种意义上看, 无论进入高校或步入社会, 在中学阶段系统地对某些法律如《刑法》、《劳动法》、《合同法》、《民法》、《婚姻法》等从简单的法理到具体条文进行学习, 一定有助于全社会公民法律素质的整体提高, 令人忧心的是即便是与广大青少年成长息息相关的《未成年保护法》, 很多未成年学生都不知道它的基本法律条文。不知法谈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呢?高考这个指挥棒一定要在全社会弘扬法治文化, 进行法律启蒙, 使全社会掀起学法、尊法、用法的高潮, 让高考的素质考查大旗举得更高。

二、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用法, 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现实需要和最有效途径。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并趋于稳定的关键阶段, 中学教育的使命应当包括对学生进行宪法及主要法律的教育, 在高考中增加对法律知识的专门考查, 可以使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 帮助学生把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与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 使学生意识到要使自己的人生具有更高层次的价值意义, 就要把社会价值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在此基础上把知法、守法、用法内化为一种道义上的义务。如今, 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 加上应试教育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很多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或娇惯溺爱、或任意放纵或打骂青少年学生。这些都容易导致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当务之急, 而现在学校的法制教育经常是请一些专家做讲座, 或者在每年的法制宣传日搞些应时的活动, 难免出现轰轰烈烈走过场、热热闹闹拉形式的尴尬局面。在高考政治学科中增加对法律知识的考查, 可以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强化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 有效避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

三、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实现“平安江苏”、“法治江苏”目标的迫切需要。

江苏省一直努力建设“法治江苏”, “平安江苏”, 并将此作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指标。因此有必要在江苏省高考政治学科中增加对法律知识的考查, 利用高考的导向作用, 在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当中弘扬法律文化, 进行法律启蒙, 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 树立体现民主、正义、效率、公平等的现代法治理念, 为江苏省“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及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阶段学法是学法之源, “平安江苏”打造的是我们希望的长久平安, 公民内心深处的平安, 是全民法律意识强化而铸就的真正的“平安江苏”和“法治江苏”。在江苏省高考政治学科当中增加对法律知识的考查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

四、是高考对学生人文素养综合考查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之一。

有人认为法律卷帙浩繁, 条文较多, 法理较深,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困难。笔者认为高考可以从一个可行的角度对学生法律素养进行考查, 可以对重要的法理进行浅层次的适度考查, 重点考查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 目的是使他们知法并且拥有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基本公民素质。考查的形式是多样式的, 如法律条文的解读;生活中具体法律案例的分析;生活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具体案例分析等。公民法律素养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 在某种意义上为青年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作出了有意义的指导。高考岂能视而不纳呢?法律是国民生活的准则, 是一张无形的网。考查法律知识, 可以告诉学生身边的法律, 崇尚法律的威严, 心中有法、一定会形成守法的人文素养。

高考考查法律要突出重点, 形式内容不宜深奥, 对学生基本法律素养的考查, 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 不能让更多人对法律望而却步, 而是要促进全社会学法、用法风尚的形成。如今, 只有政治学科具备增加法律知识考查的最优条件, 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法律素养能够胜任相应的教学工作。在江苏高考政治学科中增加对法律知识的考察是现实的需要, 可在全国进行表率性的尝试, 丰富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这必将为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优质基础。

摘要: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全民普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政治学科中增加对法律知识的专门考查, 可以充分发挥高考的社会功能, 丰富全民普法的形式, 同时可将其作为全民普法的有效起始阶段。高考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调动学术资源的手段, 高考应该为弘扬法制文化、进行法律启蒙、树立遵法守法观念、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养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作出重要的贡献。本文分析了江苏教育高考政治学科增加法律知识考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面, 希望通过交流, 促使高考政治学科的考查更具完善性。

8.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篇八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的理论逻辑是遵循人类经济活动的“四环节理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设置教学内容,其内容编排思路则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消费讲起,然后逐步过渡到生产、分配,最后落脚到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即交换,是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的。

一、以“消费”为主题,把握第一单元的内在联系

消费贯穿人的一生。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以消费为生活逻辑起点,主要讲述四个方面的内容:消费对象——商品;消费手段——货币;消费数量——价格;消费:影响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等。

1.消费对象——商品。(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两大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2.消费手段——货币。(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本质:一般等价物。(3)职能:①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4)纸币。(5)信用工具:信用卡与支票。(6)外汇和汇率。

3.消费数量——价格。(1)影响价格的因素:供求影响价格(直接因素、间接因素);价值决定价格(根本因素)。(2)价格变动的影响:①对生活的影响:需求法则,需求弹性,需求交叉弹性。②对生产的影响: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4.消费。(1)影响消费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主要包括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人们收入差距。(2)消费类型:①按交易方式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②按消费目的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3)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消费结构与生活水平的内在联系。(4)消费心理:从众、求异、攀比、求实等四种消费心理。(5)消费行为: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二、以“生产”为主题,把握第二单元的内在联系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以生产为主线,主要讲述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的条件——基本经济制度;生产的组织形式——企业、公司;生产的资金——投(融)资。

1.生产的条件——基本经济制度。(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①重要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②客观必然性: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③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政策措施。(2)公有制经济:①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②主要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及其控制力。③内容: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④措施: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改革。(3)国有经济:①地位: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是国民经济的支柱。②作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作用。(4)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5)非公有制经济: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②作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6)混合所有制经济:①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②重要作用。③重要地位。

2.生产的组织形式——企业、公司。(1)企业的含义、分类及经营要求。(2)公司的含义及分类: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3)公司的组织机构:“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结构。(4)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经营战略、竞争优势、信誉形象等。(5)企业的兼并与破产。(6)劳动者:①就业的重要作用:就业是民生之本,对社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②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③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④劳动者依法维权的原因、法律依据和正确途径。

3.生产的资金——投(融)资。(1)投资理财的方式: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商业保险。(2)投资理财方式的特点:从各自的收益与风险、流动性与流通性等方面具体分析。

三、以“分配”为主题,把握第三单元的内在联系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以分配为主线,主要讲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个人的收入与分配;国家的收入与分配。

1.个人的收入与分配。(1)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掌握它的基本内容、要求、客观必然性、重要意义与地位。②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具体形式、重要作用。(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①表现与要求。②重要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③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重要的制度保证;“两个比重、两个同步”是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及政策措施。

2.国家的收入与分配。(1)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①重要作用:促进社会公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②财政收入:四种形式。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③财政支出:五大方面。④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2)税收:①三大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②两个重要税种:增值税、个人所得税。③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税收的性质与原因。④四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四、以“交换”为主题,把握第四单元的内在联系

市场是交换的场所。交换的范围走出国内市场,便来到了国际市场。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交换为主线,主要讲述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与特殊理论;市场经济的国内环境;市场经济的国际环境。

1.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与特殊理论:(1)一般理论。①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②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③运用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④市场失灵: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三大弊端。(2)特殊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内在要求。②优越性: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宝贵经验。③科学的宏观调控:原因、主要目标、调控体系(三大手段)。

2.市场经济的国内环境:(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①宏伟蓝图。②经济、社会民生、生态文明方面的新要求。(2)科学发展观。①重要原因: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指导思想,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②基本内涵: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市场经济的国际环境:(1)经济全球化。①三大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②载体:跨国公司。③重要作用: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风险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我国的对外开放。①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②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③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名师简介

上一篇:选读课文阅读题下一篇:能激励人奋进的励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