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和米 4教案 北京版(精选10篇)
1.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和米 4教案 北京版 篇一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和米》同步练
习题
一、试一试,填一填。
(1)直尺上从刻度4到刻度10是()厘米,从刻度12到刻度7是()厘米。
(2)从尺的刻度2到刻度()是6厘米。
(3)小明的手掌宽约6();教室的宽大约是6()。
(4)一本字典的厚度大约是5();我的食指长大约是5()。
(5)1米是()个1厘米那么长,6米是()个1米那 么长,6米是()个1厘米那么长。
二、换算单位。
5米=()厘米 3米=()厘米
100厘米=()米
500厘米=()米
1米25厘米=()厘米
110厘米=()米()厘米
3米30厘米=()厘米
415厘米=()米()厘米
三、比一比。
21米○12米
4米○4厘米 20厘米○2米
100厘米○10米
50厘米○48厘米
99米○99厘米
99厘米○1米
700厘米○7米
3米○300米
50米○50厘米
3米○40厘米
900厘米○8米
四、画一画。
(1)画一条比10厘米短7厘米的线段;
(2)先画一条5厘米线段,再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
(3)以A点为起点,画两条不同方向的2厘米长的线段。.A
(4)在下面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一共画出几条。
()条()条()条
五、解决实际问题。
1、一根木头长1米,做凳子用去80厘米。还剩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根绳子用去它的一半后,还剩下10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篇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习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厘米,了解1厘米的实际长度,感知1厘米大约有多长。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厘米的意识。教具学具准备:直尺 铅笔 书本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熊猫开店的故事,提出问题:为什么熊猫和小松鼠量得的结果不一样?
学生讨论,你能不能帮助一下他们?(感受到统一测量标准在解决时机生活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新授:
(一)量一量:量数学书的一条边,那我们怎么办呢?(用尺子量)
(二)初步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学生说说你都认识尺子上的什么?
教师对学生不认识的加以讲解,引出长度单位:厘米
2、用手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8厘米的长度。
3、在尺子上比一比,你手指的哪部分大约宽是1厘米。(小组同学互相量一量)
4、说一说:请你估计一下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5、1cm是1厘米
(三)测量物体长度(小组):
1、任意拿出一根铅笔,你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小组同学互相估计一下)
2、用自己的尺子量一量铅笔的实际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小组同学一起操作)
3、想一想:你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怎样测量?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
(一)填一填:
(二)量一量,填一填:量自己手掌的宽,一叉的长,一只臂的长。(小组合作完成)
(三)估测:
请你想办法估计一下你的数学练习册的长和宽。你用什么办法估计的?(选择我们身上的测量工具)说说,请你再实际测量一下,看看他们之间的误差。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课间量自己的课桌椅的长 宽 高
回到家中测量自己家中电视的实际高度,并积累几种家电的实际长度或宽度。
3.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和米 4教案 北京版 篇三
模式:结构式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亲自观察及测量,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他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分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媒体:尺子、课件
教学意图:
1、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悟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标准要一致。
2、让学生体验到要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借助课件认识尺子。
4、借助身边的物体帮助理解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 看图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熊猫和小松鼠都量得的是4庹长的皮带,用到了河马身上就不行了呢?出现了什么差异?
二、新课
(一)量一量。
1、请同学们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可以选择铅笔、数学书、橡皮等不同的工具来测量。
2、汇报测量结果。
提问:量同一条边,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二)认识尺子。
1、讲: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常常要以厘米作单位。
2、观察你的尺子,说说尺子上有哪些数?
3、比一比,每相邻的两个数中间都一样长吗?
4、在你的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
5、课件出示一幅尺子,来进行学习。
(1)从尺子“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让学生从尺子上找到0和1刻度,用两个手指捏住看看1厘米有多长?观察一下,手上的什么部分大约是1厘米。
(3)“cm”是厘米的符号。1cm就是1厘米。
在你的尺子上指出2cm、5 cm、10 cm的长度。
(4)做练习。
手掌宽( )厘米。
一乍长( )厘米。
臂长( )厘米
4.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 篇四
一升二数学(米和厘米的认识)
一、填空,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数学课本长()厘米,宽()厘米黑板长约()米
你的身高是()米()厘米 2.1米=()厘米
3.1厘米1厘米地数,数()次是5厘米,数()次是1米。4.量物体的长度,如果物体的一端对着尺上的1厘米处,另一端对着8厘米处,那么,这个物体的长度是()厘米。5.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扇门高约2()一辆公共汽车长9()图钉的长大约是1()
课桌高是70()小明的身高是135()6.计算
15厘米+8厘米=()厘米 16厘米-9厘米=()厘米 6米 -5米 =()厘米 1米5厘米+1米3厘米 =()米()厘米
1米7厘米+2米 =()米()厘米 7.将下面的长度从大到小排列
5米 50厘米 50米 10厘米 5厘米
()>()>()>()>()
二、画一画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2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3.画一个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
5.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和米 4教案 北京版 篇五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体会用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3.在测量、交流的活动中,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
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每人三张纸条、新橡皮等。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
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会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么说明长度。
叙述: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
(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表达的就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
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二 学习新课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观察尺子,让学生亲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2.学习用厘米量。测量橡皮的长度。
叙述:量橡皮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橡皮的左端,再看橡皮的右端对着几,橡皮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橡皮长5厘米。
学生动手操作
(1)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三张纸条拿出来,量一量,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2)拿出一支新铅笔,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用尺子量。
如果让我们量削尖的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取整厘米数)
实际量一量,从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量。三 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每人拿出一根绳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2)完成练习题1。(3)完成练习题2。2.发展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1角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可以互相想办法,全班交流。课堂总结:
6.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和米 4教案 北京版 篇六
米用米量教案
第二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中上市东升镇求实学校小学数学精品程单元开发小组
黄丽艳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本短边有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①字母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是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是4厘米……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表示纸的长度就是厘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表示纸的长度是厘米。
2、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量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4、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全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0刻度
起点
7.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和米 4教案 北京版 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案点评: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8.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和米 4教案 北京版 篇八
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乘法的意义,进一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2.让学生根据乘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采用多种方式巩固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采用多种方式巩固乘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运算,是什么?(板书出来)
你对乘法有了哪些了解呢?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关乘法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基本训练
师:请同学们开火车读出乘法算式。师:学生读乘法算式,注意不把乘读做乘以。
师:请同学们看图独立填空。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注意数清楚一组有几个,有这样的几组?
师:自己独立完成填空。
师:比较(1)和(2)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师:看图自己填空。
师:注意单位名称是个。
2.巩固练习
师:自己先画一画,然后填一填。
师:先写出算式,再自己读一读。
师:注意几个几相加一般可以写成两个乘法算式,特殊的像:2个2相加、3个3相加,因为两个乘数相同,这样的只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
师:下面这些加法算式,有的可以直接写成乘法算式,自己先做一做,然后和同桌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能直接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自己完成下面各题,注意运算顺序。
师:说一说上面这些题在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点儿什么?
小结: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如果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 的运算。
三、拓展延伸
师:连一连
师:这道题中有没有不能连线的?
师:3+3+5和4+6,没有连线,为什么?是的,这两个加法算式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
师:想一想一个乘法算式能写成几个加法算式?
师:一个乘法算式一般能写成两个加法算式,特殊的像:44,55,这样的两个乘数相同的乘法算式,只能写出一个加法算式。
师:自己先画一画,然后和同学交流一下。
9.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和米 4教案 北京版 篇九
第1课时:线段的初步认识 总课时数 33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是有长短的。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数出简单多边形中线段的条数,学会用直尺画线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谈话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自己准备的一根棉线,随意地把它放在桌上。(边演示边提出要求)像这样用手捏住这根线的两端,把它拉紧。提问:与放在桌上时相比,这根线拉紧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出: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后,它就直了。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成线段。2.揭示课题。
3.继续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紧,但两手位置一高一低。提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可以看成线段吗? 换一根长一些的线,仍然用手捏住它的两端,并拉紧。提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可以看成线段吗? 4.揭示线段的图形。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谈话: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指线段的图形)来表示,仔细观察线段,在小组里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启发:知道图上的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什么吗?(线段的两端)
指出:这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线段的两端,我们把它叫作线段的端点。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还有什么基本特征?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感知线段的特征
1.结合演示,指出:直尺、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桌互相在直尺和课本面上指一指,说一说。
提问: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2.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对折,再打开。
启发:现在同学们的纸上都有了一条折痕。仔细观察,这条折痕也能看成一条线段吗?为什么?
提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一些的折痕吗? 再问:可以把它看成一条线段吗?
追问:你还能折出比它短一些的折痕吗?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并指出:线段是有长短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3.做“想想做做”第1、2题。第1题先让学生各自进行判断,再指名说说判断的理由。第2题先示范数出正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再让学生分别数出其他的几个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三、学习画线段
1.启发: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打算用什么工具来画? 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来画线段。提出要求:每人用直尺试着画一条线段。学生各自操作,指名板演。
评点学生所画出的线段,强调:(1)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直尺’使它不移动,然后沿直尺的边从左向右画;(2)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不能弯曲;(3)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2.做“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
学生画好后,提问:连接这两点还能画出不同的线段吗?想一想,连接两点,只能画几条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后,先适当解释“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的意思,再让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画一画。
提问:画出的是什么图形?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题目后,谈话:这里有4个点,如果要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先自己在书上画一画,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共画出了几条线段,是否在每两点之间都画了一条线段。
(2)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画线段的过程,想一想,如果给出的点数再多一些,画出的线段的条数会怎么样?(如果点的个数越多,画出的线段的条数就越多)
四、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
设计 认识线段 直的 有2个端点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2课时:认识厘米 总课时数 34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2.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小结: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二、新授。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观察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2)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3)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3.教学量一量。(1)观察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4.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锝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5.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6.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小结: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再在这个刻度长的地方点出另一个端点,并标上数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相互交流后再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4.5.6、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相互交流。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3课时:认识米 总课时数 35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以米为长度单位测量比较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1.认识长度单位“米”。(1)观察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观察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2.教学试一试。
(1)观察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4)观察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1)同桌相互交流。再指明学生回答第一题。(2)点两生合作量一量教室的门有多高。2.完成“想想做做”3.4题。(1)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同桌相互帮助,用米尺验证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3.完成“想想做做”5.6题。(1)学生独立尝试,交流讨论。(2)指明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4课时:练习十 总课时数 36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练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恰当的例子,教师可以说:“老师的食指(伸出来给学生看)宽是1厘米;我们的课桌长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自主探究
1.师:看下面的物体,用米作单位合适,还是用厘米作单位合适?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教材第66页第1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自己的身高就比1米要多一些,床的长度比我的身高要多,所以床长2米。
生2:我的一柞大约是1 0厘米,粉笔盒的高大约是一拃,所以粉笔盒高是8厘米。
生3:黄瓜的长大约有两柞,所以是20厘米比较合适。
旗杆的高度比大树还要高,大树的高度一般用米作单位,所以旗杆高是15米。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图中的 事物进行对比,然后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非常棒!
讲解: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就应该这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进行判断区分,才能选出合适的。2.完成教材第66页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了解学生的正确情况和错误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6页第3题。提问:你认为哪条线段长? 量一量,结果怎样?
通过刚才的猜测,你想说点什么?
教育学生,不能光凭主观判断,要通过实践检验。2.完成教材第67页第7题。
师:出示表格,先估计,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填表,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纠正。
交流,出示个别估计误差比较大的结果,全体比划体验。3.完成教材第66页第5题。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题目的信息,算出红红和明明的身高。
指出:明明的身高,只要比92大又比98小的数都有可能。因此他的身高可能是93,94,95,96,97厘米。4.完成教材第66页第6题。
先分别出示如题图所示的三种物体(一个正方体、两个长方体),说说它们的名称。
让学生说一说三个物体的高度(厚度)各是几厘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5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总课时数 37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
教学目标 l.认识身体上的“尺”,会测量身体尺的长度,能够感受l米与“身体尺”之间的关系。
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身体上的”尺”,通过身体上的“尺”实际测量,知道身体上的"尺”的优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身体上的“尺”,会测量身体尺长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身体尺”。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谈话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 学 过
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的身体上有“尺”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来认识“身体上的尺”。(板书课题: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自主探究
1.认识“身体尺”。
师:你的一柞、一步大约各是多少厘米?。一庹大约比1 米多多少厘米?一脚(穿l二鞋后)大约长多少厘米? 先量一量,再填写教材第68页表格。
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互相测量,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一柞、一步、一庹、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师: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柞?大约有儿步?大约有几脚长吗?先量出l米的长度,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1米大约有7柞;1米大约有2步;1米大约有5脚长。’ 2.用“身体尺”量。
师:如果测量课桌的长,你准备用哪种“身体尺”?实际量一量。生:我是用拃量的,课桌长大约有7拃。
师:如果要量黑板的长,你选用哪种“身体尺”?是多少? 生:我用的是庹来测量的,结果足黑板长3庹多一些。师:测量教室的长用哪种“身体尺”呢?
生1:测量教室的长可以用脚,大约是50脚。生2:测量教室的长也可以用步,人约是20步。
师: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和同学交流吧!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课桌比较短,可以用拃来量;黑板比较长,高度也合适,可以用庹来量;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来量,也可以用脚来量。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我们身体上的“尺”
一拃:l米大约有7柞
一步:l米大约有2步
一脚:l米大约有5脚
10.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和米 4教案 北京版 篇十
计量单位的教学从长度单位开始,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本单元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先是有关线段的知识,然后教学厘米,接着认识米,最后是实践活动《量一量》。这样编排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线段是测量长度的对象,它的有限长度是可以量的,线段的直使测量长度比较容易。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从认识线段开始。另外,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二年级(上册)教学线,也体现图形知识的发展。
第二,学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触厘米的机会较多,形成1厘米的观念,掌握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或画线段的方法都比较容易。先认识厘米,然后教学米,便教利学。
第三,教学厘米和米,要用它们计量物体的长度。编排实践活动《量一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
1. 认识线段要体会它的特点。
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第48页例题中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在首次引出线段的时候,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线段是直的,也感受线段是有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接着画出线段的图形,形象地表示出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由于线段具有直的特点,所以画线段要沿直尺的边,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想想做做第1题在四个图形中看出哪些是线段,要根据直的特征作出判断,从而加强对这个特征的认识。
每条线段都有确定的长度,是可以比较或度量的。教材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折痕是一段直的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要求学生分别折出比这条折痕长些的和短些的折痕。通过折和比,体会每条线段都有长度,而且长短不同,可以比较。
许多物体的边、许多图形的边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有确定的长度。把这些边抽象地看成线段,是数学化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3~5题都是在两点之间画线段。第3题只给出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第4题给出三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能画出3条。第5题给出四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出6条。这些题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长度最短等知识作了渗透。另外,从第3题到第5题,问题的挑战性逐渐增加,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学厘米,要通过多种活动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中去。
第50页例题量课桌的长,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还不会用尺量长度。因此,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度量。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 一是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认识厘米在直尺上进行,因为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直尺上看2厘米和5厘米的长度,能增强1厘米的观念,也为量长度和画线段作准备。因为2厘米(或5厘米)是2个(或5个)1厘米连起来的长度,量物体的长是看这个长度里面有几个1厘米,画若干厘米长的线段是连续画出若干个1厘米长。这样,在认识几厘米的过程中,加强了对1厘米的体验。估计长度的时候,如果估计它里面大约有多少个1厘米,不仅易于操作,而且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3. 教学米,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第52页例题教学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8厘米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该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寻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认识米。
能不能在简单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巩固。
4. 掌握长度单位,要用于实际测量。
在认识厘米的教材里,教学用尺量长度的方法,第51页第一道例题用图画作出示范。还设计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中间那幅图的量法是对的,另两幅图里的量法都不正确。通过辨别与判断,进一步明白用尺量长度的时候,应该把尺的边和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且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接着通过第2题量线段长度和第6题画7厘米长的线段,学会正确地使用直尺。在认识米的教材里,安排了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教室门的高,掌握使用尺的方法。
实践活动《量一量》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观念,培养测量技能,在编排上有四个特点: 一是认识卷尺和选择测量工具。在量相当长的距离的时候,如量篮球场的边长,用米尺也是不方便的,这就需要卷尺。在量1、1步、1庹的长,以及量肩宽、腰围、裤长、袖长的时候,提出各用什么尺比较合适的问题,引导从实际出发选用测量工具,并通过测量获得体验。二是培养量长度的技能。用学生尺分别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四条边的长度,把上、下,左、右各边的长度填在教材指定的地方,初步体会长方形边的特点。用适当的尺量1、1步、1庹以及肩宽、腰围等,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继续开展以前进行的活动,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认识线段时,学生曾经折过长方形纸,把折痕看成线段,并直观比较几条折痕的长短。现在再折长方形纸,还要折出最长的折痕,量出长度,从而体会线段的长短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还可以通过测量进行比较。四是渗透步测。步测是估计长度的一种方法,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时候经常使用。先走10步,量量大约是几米。再从篮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步数,量量长度。在数出从一端到另一端走的步数以后,如果根据10步走的米数,估计篮球场边的长度,就有了步测的意思。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用卷尺量长度,步测仅是渗透。
估计较短线段或较短物体的长度是一种能力,教材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在第51~52页想想做做里有细致的安排。第3题在看出直尺上面的红色线段长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长8厘米少一些以后,指出它们都是大约长8厘米,初步体会大约的含义。第4题用直尺量自己的手掌宽和食指长,往往得不到整厘米数,需要说成大约多少厘米,从而了解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第5题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量出实际长度进行对照,这里并不要求学生估计得怎么准确,而是体验估计长度的方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和米 4教案 北京版】推荐阅读:
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08-16
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几教案10-26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课时梯形的认识教案-(人教版)推荐下载07-08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二教案08-14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长短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