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1课(通用10篇)
1.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1课 篇一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梭伦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2、能力目标:理解梭伦改革应对贵族反对的策略及现实性,财产等级制度改革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以及公民权利提高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为什么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情感目标:通过对改革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顺应潮流,实事求是,改革就能成功;通过对改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
【学习重点】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知识链接】必修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知识导学】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梭伦改革的背景1)
(1)环境优越:位于 ,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 、、优质陶土和 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 港。所有这些对农业、工商业发展十分有利。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梭伦改革的政治背景2)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在“ 时代”,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大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这些部落逐渐统一,设立以 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出现了 的雏形。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①政治上, 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了作为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公民大会(代表平民)没有实际权力。
②经济上, 掌握了大部分财富,他们盘剥平民。许多平民无力还债,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因此被称为“ ”。 如果还不起债务或交不起地租,他本人及家属就会沦为债务奴隶。
平民的反抗: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公元前632年, 发生主要由平民参加的武装_,这次_虽然最后被镇压,但给贵族统治敲响了警钟,雅典统治者后来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
(三)工商业发展(改革的经济背景)
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工商业得到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 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越来越不满,展开了要求 的斗争。社会各阶级出现分化: 因为占有平原地区的大片沃土,被称为“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以巩固自身的既得权益。 深受债务奴役之苦,他们大都住在山区,被称为“山地派”,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一般住在沿海地区,被称为“海岸派”,他们在经济上主要关注 ,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政治上要求打破“ ”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利,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 派”和“ 派”共同的目标是反对贵族专权,改革呼声日益强烈。
2.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1课 篇二
【教学目标】
掌握“文艺复兴三杰” 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难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中世纪宗教的笼罩,引出人文主义?(课件1、2)
一、文艺复兴(14~16世纪)(课件3---23)学生看书,总结文艺复兴的背影,教师点拨从政经、经济、文化上概括。
老师总结如下: 1.条件:
(1)经济:
14、15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2)政治:新兴资产阶级为自身利益,要求冲破天主教的思想束缚。(3)文化: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4)人才:众多博学多才的学者。进程:性质:矛头:意大利——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基督教神学。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表达形式: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实质: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核心思想:
2、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讲述:实际上文艺复兴是不是真的就为了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而展开的运动呢?并不是,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那么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什么呢?
3、核心——人文主义
讲述:这些是什么意思呢?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们知道,在欧洲,有一种人人信仰的宗教,什么教啊?对,基督教,天主教。我们知道在中世纪,基督教会是欧洲社会的重要势力,它不仅拥有大量地产,而且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基督教会在意识形态占支配地位,垄断西欧的文化,将思想领域都归入神学的范畴。在欧洲的中世纪,90%甚至95%以上的人都是文盲。比如当时的查理曼大帝。大家玩过扑克牌吧,扑克牌里面的老K画的就是他。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时建立了查理曼帝国,是继罗马帝国之后的第二次完成了欧洲的统一。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君主,他连自己的姓名都不会拼写,文盲嘛。而当时的欧洲谁最有文化?教士。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圣经是用拉丁文写的,传教是用拉丁语。拉丁语是罗马帝国的国语。但是罗马帝国已经灭亡了,所以欧洲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人会讲拉丁语,所以就由教士垄断了文化。而人们就变得越来越无知,愚味。教士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基督教义,像政治、文学、艺术、哲学等等都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圣经和教会教条被视为真理的准则。
教会宣扬蒙昧主义,实行愚民政策,强调凡与信仰无关的知识都是无用的,他们对古代科学文化视为异端,对科学家进行严酷的迫害。轻者逐出教门,重者判处火刑。大家知不知道有哪位科学家是因为坚持真理而被烧死在火刑柱上的? 学生:布鲁诺
对,布鲁诺因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当时教会对科学文化的摧残多么严酷。
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曾经说过“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在教会的垄断下“知识服从于信仰” “哲学服从于神学”成为意识形态的最高原则。
除了对思想的垄断,教会还宣扬禁欲主义,号召人们放弃现实的物质生活享受,放弃一切欲念,以求来世的幸福。它要求人们忍受剥削和压迫,接受现实中的痛苦,逆来顺受,服从上帝的安排,刻苦修行,以求死后能进入天堂。
另外,教会对学校教育的控制极其严格,中世纪的学校大多都是教会开办的,以培养神职人员,所以教授的内容也都是为宗教生活需要而设置的。
但是与思想上的禁锢相反的是,当时社会经济开始发展,社会要求进步。在这种情况下,教会的这种政策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学生:阻碍社会发展;文化发展落后。
于是,当时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就提倡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学和科学,追求知识。
那么在这里我想先问一下,文艺复兴,从字面理解,它复兴的是什么呢?
学生:文学和艺术 很好,我们就来看几位代表人物。也就是文艺复兴成就。学生看书,谈表:
4、成就:(1)文学:
讲述:我们知道,在当时,是出现了文学三杰。是哪三个啊?那么下面老师要布置一个任务。大家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负责找出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代表作、主要思想和评价,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好,时间到。先请第一组的同学。
A但丁:《神曲》但丁是意大利著名的诗人、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文学巨匠,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之一。其代表作为《神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从表面上看,《神曲》反映的是一个宗教故事,劝善惩恶,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地狱:凡生前做过坏事的人的灵魂都被罚在地狱中受刑并根据罪孽的大小安排在不同的层次,罪孽越重,越在下层所受的刑也越重 炼狱:炼狱里的灵魂的罪孽比地狱中灵魂的罪孽轻些,经过烈火的焚烧,断除孽根后,他们可以升入天堂
天堂:天堂庄严光辉,充满欢乐和爱,住着生前正直行善的人,他们享受着永远的幸福
恩格斯如此评价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神曲》标志着中世纪贵族文化的终结和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开端。B彼特拉特: 彼特拉克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人文主义的奠基者。他首先提出以“人的学问”来代替“神的学问”,因而他被称为“第一个人文主义者”或“人文主义之父”。彼脱拉克一生的创作很丰富,其中《歌集》著称于世。这是用意大利语写的,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其女友劳拉的纯洁爱情,表现出对现世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以及抒发了渴望祖国和平与统一的情怀。《歌集》对以后的欧洲诗歌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C薄伽丘(Boccacci):代表作《十日谈》,这部书记载了10名佛罗伦萨男女青年,为了躲避瘟疫,逃到一座乡间别墅,在无聊的时候所讲的用来消遣的故事。每人每天讲一个,共住了10天,讲有故事100篇,所以取名为《十日谈》,它对十六、十七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故事的讲述,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而文艺复兴大艺术方面也是大放光彩。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为“美术三杰”。(2)艺术:
A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最后的晚餐》,(犹大)以及我们熟知的《蒙娜丽莎》,这是一幅肖像画,也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幅偏重心理描绘的典范。达芬奇运用透视原理和明暗的手法,提示了画中少妇的微妙心理,给人以充满信心蕴藏着对新时代新生活的喜悦感觉,从而体现出达芬奇所追求的人文主义理想。B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大卫像》体现的是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年轻巨人形象。此外,米开朗琪罗还为梵帝冈的一些教堂创作了许多的壁画。而这些壁画虽然都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却赋予了神以人的性格,渗透着浓郁的人情色彩,同样也是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C拉斐尔(Raphael):《草地上的圣母》、《雅典学院》中世纪的一些圣母图人物死板;拉斐尔的形象生动。而且在画中的圣母和圣子有母亲的柔美、孩子的天真,反映出圣母和圣子是贴近我们的生活的。也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从这些大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我们可以看出,文艺复兴在意大利是取得了成功的
而到了15世纪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思潮开始越过阿尔卑斯山传播到欧洲北部地区。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们也像意大利一样,开始追求美好的世俗生活,而且在文化艺术和教育等方面,人们都开始要求打破旧传统,也就是说这些地区已经具备了接受人文主义的社会文化条件。像是在英国、法国等国出现了众多的人文主义者。大家能告诉我,你们知道的都有谁吗?
5、文艺复兴的影响:(1)解放思想
也就是说,文艺复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2)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这个意义我们也可以从文艺复兴时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中看出。而文艺复兴运动的逐步展开,也为以后人们在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进步扫清了道路,同时也使得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质疑,人们对教会精神禁锢和腐败的批评也更加激烈,并且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而宗教改革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下一次课再继续学习,希望大家回去之后做好预习。
二、宗教改革(课件24---29)1.什么是宗教改革
教师讲述: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2.背景
学生思考宗教改革原因:文艺复兴的影响,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欧洲“异端”运动的兴起,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15、16世纪英法西班牙等先后建立了统一的专制君主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3.内容
老师讲述宗教改革的内容: 第一,他认为信仰上帝就可得救,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第二,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第三,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第四,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合作探究】宗教改革.影响:
教师概括: 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文主义有关情况。【板书设计】
一、文艺复兴
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1课 篇三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1.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2.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3.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人之初,性本善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4.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 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5.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6.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①“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源于“道”的哲学概念
②“无为而治”体现出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的主张
③“无为而治”就是无所作为
④“无为而治”只是一种难以付诸实践的哲学境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③④
7.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的富贵”。这表达了()
A.没落贵族的愿望
B.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 C.小生产者怀念“小国寡民”社会
D.小生产者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8.诸子百家学说,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诸子百家可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治国方略。下列主张按照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排序,正确的是
①“无为而治”
②“以德治民”
③“兼爱”“尚贤”
④“以法治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9.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1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11.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思想主张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A.否定先秦时的思想文化成就 B.扼制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C.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D.进一步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
12.2009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13.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A.“大一统”
C.“三纲五常”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天人感应”
14.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③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①“大一统”的政治观 ②“仁政”的思想 ③天人感应学说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
16.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8.成语“程门立雪”中的“程”是指程颐,他与兄长程颢被世人合称为“二程”,他们都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下列各项中,属于“二程”理学观点的是()A.天理的核心是“仁” B.“心即理也”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心外无理”
19.“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程颢 C. 朱熹 D. 王守仁
20.“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21.下列不属于陆王心学基本思想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D.“是非之心,不虑可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22.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23.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24.清代戴震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判了清政府采用了残酷的刑罚
B.批判了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C.认为违背理学观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D.认为宋明理学有利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5.《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26.下图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说明了()
①书院注重对学生个人品德的养成教育
②注重人身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具有伪善性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天人关系为研究重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尊重自然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28.明清时期产生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这个“时代”指
()
① 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②封建专制衰落时代
③资本主义形成发展时代
④封建制度高度发展时代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29.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 想是()
B.工商皆本 C.民主科学
D.重农抑商 A.经世致用
30.2010年9月为纪念某历史人物,《光明日报》评论:“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他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31.“反对豪强兼并土地,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主张。……晚年所撰写《读通鉴论》《宋论》,荟萃平生治史心得,为探讨其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这段材料描述的思想家()
①是一位杰出的唯物论者 ②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 ③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命题 ④反对儒家六经为治学原则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2.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3.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不正确的评价是
A.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B.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C.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D.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34.17世纪中国出现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
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35.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在中央电视台主演的小品《说事儿》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做人难!做女人难……”请问 这个“难” 的深刻含义是:
A.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艰辛 B.赶上经济危机,股票折损过重C.儿女情长,剪不断、理还乱 D.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的约束
36.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在反思和批评儒家思想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的一些精髓。下列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是
①以天下为己任
②凡为帝王皆贼也
③是非取决于学校
④经世致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7.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A.思想内容变化
B.社会环境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38.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个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D.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39.宋代以后,最具权威性的科举考试教科书是()A.《春秋繁露》 B.《五经正义》 C.《四书章句集注》 D.《四库全书》
40.“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评价的应是()A.荀子思想 B.董仲舒新儒学 C.宋明理学 D.维新思潮
41.(18分)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孔子周游列国(邮票)
孔子杏坛讲学(邮票)
材料二: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材料三: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候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四: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主要宣扬了哪些政治和教育思想?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其政治思想吗?为什么?(5分)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的影响。(3分)(3)从材料三中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4分)(4)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6分)
42.材料一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莫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二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
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人格追求?(2分)
(2)材料二,指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4分)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理学影响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答案:41.(18分)
(1)主要宣扬“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有教无类”的思想。(2分)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1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儒家思想不适合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倾向于法家的集权理论。(2分)
(2)坚持君主专制。影响:成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巩固了统一。(3分)
(3)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2分)秦朝时受到压制。西汉武帝时上升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分)
(4)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分)社会根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统治日益腐朽。(4分)
42.(12分)
(1)追求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分)
(2)理学继承发展了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2分)
(3)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提倡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4分)
4.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1课 篇四
一、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说出宋明理学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从课本提取信息,探究历史问题;通过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定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批判继承。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与心学的异同;正确评价理学和心学的历史地位。
四、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二5班学生,该班学生思维活跃,但历史知识薄弱,参与性不强,教师在注意掌控课堂纪律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讲授法、引导讨论法、问题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六、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需要45分钟,导入和第一字目10分钟,第二字目15分钟,第三字目需要15分钟,小结5分钟。
七、教学设计 导入: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儒学在汉朝的时候确立了正统地位,可是这是否意味着儒学的统治地位就是一劳永逸呢?同学们现在先用1分钟的时间看一下导言的内容,待会老师请同学概括一下导言的主要内容。生:(阅读导言,1分钟)师:有哪位同学想跟大家说说,导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
师:恩,不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起,连皇帝都多次遁入佛门,其影响力可想而知,而且在这个时候,不仅是佛教兴起,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可是,大家都知道,儒学在汉朝经过董仲舒和汉武帝之手,已经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面对这样的情况,儒学怎么办呢?是将自己的正统地位拱手相让还是积极适应形势的发展,对自身进行创新发展呢? 生:······ 第一子目
师:是的,儒学家当然不肯轻易走下历史舞台,现在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看一下第一子目“三教合一”的内容,并在看书的过程中,思考3个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除了面对佛、道两家的挑战外,还有没有其他挑战?2.面对挑战,儒家学派提出怎样的主张?3.根据历史纵横的材料介绍和自己的理解,想一想为什么少数民族政权也崇尚儒学?
师:好了,时间到,有没有同学主动回答这些问题? 生:······
师:感谢你的回答,老师想问问大家,“三教合一”是不是只局限于儒、道、佛三教合于儒教呢? 生:······
师:其实,“三教合一”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也包括佛、道两家融合其他学派有益思想,不是单指儒家吸收其他学派的行动。而“三教合一”这一历史进程是不是也正好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可以有效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坚持怎么样的文化政策呀?
生:“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文化政策。
师:至于少数民族政权大兴儒学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第二子目
师:儒学经过魏晋、唐时期,不断融合其他学派的有益成分,并对自身进行改造,到了宋代,逐渐形成了理学。那么理学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什么?书本没有明确的答案,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内容进行思考,同时也结合本课第 2 一子目的内容,从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入手。前后四位同学进行讨论,时间为3分钟。······
师:好了,时间到,哪一组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
师:感谢你们小组的回答。首先政治上,隋唐五代长期分裂和混乱,纲常名教遭到很大破坏,理学适应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经济上,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科学文化的进步尤为突出,理学是宋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思想上,面对佛道两家挑战,儒家需要进行自我创新,为理学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名师》第7页有相关答案)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理学的产生就理所当然了。一定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形态。
师:好,同学们了解了理学产生的背景后,现在来看一下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同学们现在根据书本的内容完成《名师》第8页有关程朱理学部分的填空题,时间为3分钟。同学们在填写的过程中,思考一下,什么是“天理”?程朱理学有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
(教师提醒,在填写过程中,注意观察课文正文中的标点符号和连接词,因为这些往往就是答案的提示标志。)······
师:好,时间到。同学们一起朗读一下刚才填空的内容。生:······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对于这些名词概念,同学们有哪些不了解的吗?例如什么叫“格物致知”? 生:······
师:回来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我们平常遇到不公平或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会说“没天理呀!”,那么究竟什么是天理呢?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
师:谢谢你的回答。理,就是自然的普遍法则;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而在理学家看来,天理主要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师:经过二程和朱熹等人的努力,理学走向成熟,并对中国乃至外国产生了重要 3 的影响。根据课本,说说程朱理学有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 生:······
师:很好没错。同学们把它画下来,作为重点记忆。程朱等人,理学成就如此之大,其中肯定有过人之处,大家用3分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思考旁边的问题,看看能不能学点什么? 生:······
师:大家知道中山大学的校训是什么吗? 生:······
师:没错啦,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老师想再问多大家一个问题,知道“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之间的区别吗?小组讨论一下,2分钟后,告诉老师你们的讨论结果。生:······
师:“格物致知”的思想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去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的“理”(或“真知”)。由此看出,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的区别。
师: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理学逐渐发展成为“心学”,大家先用2分钟的时间把《名师》第8页有关“陆王心学”的填空做好。做好的同学,看看资料回放的内容,看看明不明白其中的意思。生:······
师:同学们齐声朗读一下刚才的填空。生:·····
师:对于这些名词概念,同学们有哪些不了解的吗?例如什么叫“致良知”?··· 生:······
师:感谢同学的提问。“心学”的产生肯定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在书本中,大家找到是什么原因吗? 生:······
师:对了,没错,把这句话画下来。
师:说到王阳明的“心学”,老师有两个小故事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风动、幡动还是心动?悬崖的故事?)大家觉得这种观点对不对? 生:·····
师:截至现在,我们已经把宋明理学的相关内容学习完,大家还有没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生:······
师:可是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么一个疑问,既然“程朱理学”“陆明心学”同属于“理学”的范畴,那么它们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还有,宋明理学同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范畴,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我们是不是一概否定呢?宋明理学是不是一无可取呢?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老师将这两个问题留下来,作为同学们的课后作业,科代表明早收齐交给我。
师:好,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本课学习的内容。通过本课对《宋明理学》的学习,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发展演变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依然有所发展;②隋唐时期——进入更辉煌的时期;③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思想走向成熟;④明朝理学发展新阶段——“心学”的产生。尤其是对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典型代表、思想精髓、思想特点和“理学”与“心学”的比较等作了粗浅分析。那么接下来,儒学发展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阶段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板书设计: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问题探究: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除了面对佛、道两家的挑战外,还有没有其他挑战? 2.面对挑战,儒家学派提出怎样的主张?
3.根据历史纵横的材料介绍和自己的理解,想一想为什么少数民族政权也崇尚儒学?
二、程朱理学 问题探究:
1.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谁?有什么样的思想主张?(完成《名师》第8页的填空题)
2.什么是“天理”?
3.程朱理学有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
4.“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什么区别?
三、陆王心学
5.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1课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明威其人以及他的写作风格
2、把握人物桑提亚哥硬汉形象,体会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3、学习老人勇敢、顽强、永不服输的英雄主义精神,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小说的象征意味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一个名叫桑迪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到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有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有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岸上,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幅巨大的骨架。这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故事,今天我们让走进这部伟大的名著,去体会它所表现的精神。
二、作者简介: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芝加哥郊区一个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这部作品描写西方一带迷惘、颓唐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战后青年人的幻灭感,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一译《战地钟声》)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是个正直严肃的作家,但他的的创作思想比较复杂。一方面,他“始终是现实生活的一个健全的观察家和理解者”,是个热爱生活、积极干预生活的入世者;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消极悲观的宿命论者。他的作品中既有永不服输的“硬汉子”形象,同时又常常把描写“死亡”作为自己作品的主要内容。他创作风格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
三、情节梳理:
1、小说节选部分共有五个回合:
明确:第一个回合:与一条灰鲭鲨鱼斗,鱼叉被带走,绳子(断),老人手受伤,大马林鱼被吃掉40磅
第二个回合:与两条星鲨鱼斗,刀子钝了,桨 坏,老人手伤严重(淌血),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第三个回合:与一条犁头鲨鱼斗、刀子折断;
第四个回合:用短棍 击退两条星鲨,手痛得厉害,大马林鱼 半个身子被咬烂
第五个回合:与群鲨鱼斗,短棍丢掉,舵把折了,极其疲乏,简直喘不过气,大马林鱼仅剩残骸
五、人物形象探究:
1、如何理解老人与鲨鱼的搏斗?
明确:人与自然的搏斗。人在生存中遇到的一切困难:不幸、厄运、困境、挑战。
2、桑迪亚哥是位怎样的老人?
明确: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但却自强自信、敢于挑战的、永不屈服、永不放弃 的硬汉子形象。
第二课时
一、主题探究:
1、从文中可知,老人实现了他的愿望,捕到了鱼,但是最终的结局,得到的却是一副残骸。你认为值得吗?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2、人物内心独白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人物形象内心独白是小说的核心精神,生动地揭示了桑迪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人为了生存,为了活的更好,就必须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人生的使命就是奋斗。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与任何艰难险阻面前永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是胜利者。
3、小说的象征意味
题目是《老人与海》,而表明上,小说是写一位老人及其在海上的经历,但实际上,老人的形象极具概括性,他已经超越了一个人的存在,而成为了人生的一种象征。老人桑地亚哥就是“硬汉”的代表,大海则是人生舞台的象征,鲨鱼则是我们人生中的挫折、厄运的象征。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走在人生路途中,不可避免我们都要遇到挫折,被厄运所阻挠,只有经历与“鲨鱼”的较量,才能成为强者,唱出最美的歌。
二、课堂小结:
作品主要通过追捕马林鱼和搏击鲨鱼这两件事,集中表现了“硬汉子”的形象。尽管最后伤痕累累,鱼被吃的只剩下骨架,“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种硬汉性格贯穿了桑迪亚哥的一生,平时看报,最佩服垒球名将,回忆往事,常常想起年轻时与黑人大力士扳手赛的场面,即使做梦,也常常梦见海滩上的狮子。虽然,在与厄运搏斗中,常常会流露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但面临困难时,依然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不拼到底决不罢休。在 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都是强者,但我们不能被困难所压倒,能够不断奋斗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所以,要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充实自我,以最大的热情去拥抱生活,以乐观、健康的心态态度面对生活,迎接一切生活的挑战。
【板书设计】
老人
—— 硬汉精神 大海
——人生舞台(生活)鲨鱼
6.历史必修三第4单元小结 篇六
2014级历史必修(3)
第4单元小结
编写(廖斌)
审订(廖斌)
审签()
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知识结构〗
〖技巧示例〗
1815年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中包括 A.铁路设备、柴油机
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蒸汽锤、铁路设备
D.电话机、水力纺纱机
【解题技巧】本题需要确定1815年的工业展品,实际上是判断选项中哪些成果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哪些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由此来考查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A、B、D三个选项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的混合,这是不符合题意的。
【参考答案】C
〖单元测评〗
一、选择题
以下一组图片是世界近代以来的四位科学家,回答下列1-5题
①
②
③
④ 1.上列图片中科学家①是
A.17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
B.18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 C.19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
D.20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 2.上列图片中科学家④的理论贡献是
A.创立经典力学 B.创立进化论 C.提出相对论 D.提出量子假说 3.上列图片中的科学家按国籍的一致性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7.历史必修三第2单元第5课学案 篇七
2014级历史必修3 第二单元第 5 课
编写(廖斌)
审订(廖斌)
审签()
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结构整合】
1.地理因素:以______为依托,彼此____ ____,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
产生
腊的历史和文化; 【目标重难】
原因
2.历史因素: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________出现了。其基本特征_____ 重点: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_ _;
难点:哲学观点比较抽象、难懂
1.梭伦改革(奠基):根据
,把公民
,财产越多者
、越大; 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基础自修】(《优化学案 》P21)
均可入选;建立 ;废除。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建立
,以
为单位进行选举;设
【问题探究】 立,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 ;建扩第 5 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问题一:何为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思想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二: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思想的区别?
问题三: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的什么?
探究一: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探究二:教材P23上“学思之窗”的思考题。
大 的权力。3.伯利克里改革(“黄金时代”)
1.实质:___________ ____的政治制度。
2.作用:对雅典:在___ _____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对后世:为___ _____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局限:过于泛滥的_____ ___(_____ _ _)无法容纳政治经济的发展。
【效果测评】
1.罗素评价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是“从古代的朦胧稚嫩发展到明确成熟”。其中“朦胧稚嫩”时期为()。A.古希腊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B.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C.
17、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
D.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
2.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有何主要不同()。A.讨论主题不同
B.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C.价值取向不同
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3.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意大利的主要原因是()。A.许多城市拥有自治权
B.许多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经济繁荣,人才济济
C.拥有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
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C.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反思总结】 收获: 疑惑:
————————————————————————————————————————————————————————————————————————————————————————————————————
8.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0课学案 篇八
2014级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第20课
编写(廖斌)
审订(廖斌)
审签()
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目标重难】
重点:“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
【基础自修】(《优化学案》P86)
【结构整合】
【问题探究】
问题一: “双百方针”是什么意义?
问题二: 谁能说说春秋战国时候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问题三: 怎样理解?“双百方针”的重要性(影响)?
探究一:“双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探究二:请读教材P98“学思之窗”,并合作探讨所提的问题。
【效果测评】
1. 20世纪5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的陆定一曾强调:“我们所主张的„„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由此可知他是在阐释()
A.“双百”方针
B.阶级斗争学说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人民公社化运动 2.(2011·潍坊高二检测)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作总结发言时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这发言应是在()
A.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到的 C.发出“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中提到的 D.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时提到的 3.“双百”方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②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③周恩来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
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2011·大连学业水平检测)1956年,毛泽东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贯彻
B.昆曲名剧的涌现 C.大众舆论吹捧宣传
D.“教育大革命”的推动
5.近两年以来,有关孔子题材的影片被广泛的拍摄、上映。如果时光倒流40年,这种情形是不可能出现的。当时出现这种现象的政策性原因是()
A.国家忙于建设,无暇于此
B.“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C.题材太多,无法被选上 D.中国电影没有任何发展
【反思总结】 收获:
疑惑:
————————————————————————————————————————————————————————————————————————————————————————————————————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
9.必修三第7课启蒙运动导与练 篇九
江西王笑开
重点讲解
一、简述启蒙运动的兴起原因、性质及思想核心、影响。
1、兴起背景:
启蒙运动的兴起有其经济、政治、思想的必然性。
(1)、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封建专制制度已成为其发展障碍。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迫切要求结束旧制度,所以资产阶级必须首先从思想上做好革命的准备
(2)、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思想解放提供了依据。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例如,当时的笛卡尔就认为,用数学推理的方法,可以认识世界;培根指出,为了认识世界上的现象,可以使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法;而牛顿提出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说明了自然界本身运动的自然法则控制着物质世界。这些科学的成果,使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社会也有一定的自然法则,这种法则是摆脱“神”的控制而自行发展的。启蒙思想家力求发现支配人类和社会的永恒的法则,也就是力求探索推动人类社会自身不断前进的法则。因此,一场适应于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文化运动兴起了。
(3)、这运动是在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又向前大大发展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它的内容和影响都大大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它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史称启蒙运动。
2、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思想:提倡理性,把批判锋芒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4、影响:构建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是启蒙思想家们苦苦追求的目标之一,为此他们倡导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民主政权形式,提出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等政治原则,他们的这些思想主张不仅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得以认证和实践,并且在政治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中,英国责任内阁制的最终确立和议会改革,美国的《独立宣言》与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的制定与完善,法国的1875年宪法的诞生和共和制的最终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都体现了启蒙运动的思想精神。中国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二、列表分析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
难点分析
一、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在人文主义方面的不同
1、在批判对象上:文艺复兴运动的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而启蒙运动直指“黑暗的中世纪”,重点放在封建君主专制上。
2、文艺复兴集中于文学、艺术,启蒙运动扩展到宗教、哲学、经济、科学、史学、文学、美学等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
3、在批判形式上:启蒙运动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4、在思想特点上:启蒙运动思想家不再承认外界的任何权威,而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他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为解放全人类宣传理性真理。
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
1.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统治产生矛盾的背景下产生的。②进程相同,都在兴起后迅速波及欧洲许多国家。③内容相同,都提出和传播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主张,带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④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开展的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⑤作用相同,都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都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不同点:①条件不同,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②对象不同,文艺复兴矛头直指天主教神学思想,追求现世幸福。启蒙运动侧重于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自由、平等。③思想不同,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人性和人的尊严。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要求消灭王权和教权,构建理性王国。④方式不同,文艺复兴借用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启蒙运动直接向封建制度和教权宣战。⑤影响不同,文艺复兴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
础。启蒙运动冲击了封建专制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3.启示: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程度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政治理论和完整的思想体系,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思想体系。②人文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体现了不同时期社会进步的要求。
易混知识
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变法思想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异同
相同:都反封建专制统治,政治上主张兴民权。
不同:(1)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维新思想则促成了戊戌变法,并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就夭折了。(2)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强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的,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热点追踪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伏尔泰与中国》讲座
2011年3月10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伏尔泰与中国》的讲座。主讲人是中法文学历史研究资深学者沈大力先生。沈大力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他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国际公职人员和审校、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师,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教授。1985年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1991年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1996年获“法国敬业金红十字勋章”,任法国《两世界》杂志编委。沈大力教授同时是一位多产的用中法文写作的作家和历史学家,著有“时代三部曲”《延安的孩子》、《夜空流星》、《梦湖情侣》以及多部长短篇小说、剧作及诗歌传记和译著。
沈大力教授的讲座吸引了六十多位爱好文学历史和哲学的人士,作家维尔纳,诗人勒维,拉法兰夫人都慕名前来。中国驻法使馆文化处蒲通公参和部分使馆人员也到现场聆听。讲座从伏尔泰根据元曲《赵氏孤儿》写成的五幕悲剧《中国孤儿》并在巴黎公演展开,论述了让伏尔泰感动的中国古代的英雄精神、中国古人尊奉的“重承诺,轻生死”的人生信
条和中国传统伦理的精华。伏尔泰以中国经典悲剧《赵氏孤儿》来赞美中国人并让法国人了解中国人的善良品行和儒家道德,以此批评十四世纪法国文明的某些虚荣心,唤起法国人的道德仁爱和对邪恶的恐惧。沈教授旁征博引,典故轶事穿插在对两国文化历史和社会道德的评论之中,引起了听众们的极大兴趣,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在问答时间,听众争相提问,问题涉及儒学、佛教、道教、世界起源、巴黎公社等不同领域,沈教授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多年研究成果给予答复。
学法导航 1.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如人文主义的演变历程及其特征:(1)随着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其核心是人文主义。(2)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德意志掀起宗教改革运动,诞生了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派组织。(3)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在法国掀起高潮,其核心是理性。
2.要注意横向把握归纳同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变化。
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科技方面,英国掀起工业革命,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政治方面,欧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同时期的中国涌现进步思想家。
4.注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主要抨击的是教会的权威,没有涉及君主专制。而启蒙运动抨击了君主专制。
5.贯穿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启蒙运动的优缺点。
小资料
卡拉冤狱事件
18世纪的法国,是一个非常黑暗的国度,天主教会的权力极大,天主教僧侣被列为法国封建社会的第一等级,教会经常残酷压榨和迫害人民。1762年,法国的一所地方法院制造了一宗残忍的死刑冤案,死囚名叫卡拉。卡拉有个儿子是新教徒,因天主教会强迫他改信天主教而自杀了。天主教会马上向法院诬告卡拉,说他儿子因想改信天主教,被信仰新教的父亲杀死了。法院于是把卡拉全家逮捕,进行严刑拷打,将卡拉判处死刑。处死的这一天,刽子手们先用铁棒打断了卡拉的双臂、肋骨和双腿,然后把他挂在马车后面,在地上活活拖死,最后还点上一把火,把尸体烧成灰烬。
伏尔泰听说了这一残无人道的冤案后,这位67岁的老人愤怒异常、拍案而起!他四处奔波,亲自调查事件的真相。并把调查报告寄给了欧洲许多国家,全欧洲都对此感到震惊和愤怒,纷纷痛斥法国的这一地方法院,连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也过问了此案。3年后,冤案最终得以平反,卡拉的家属也得到了国家3万锂的赔偿,那些施行酷刑、制造冤案的警官、法官们,也遭到了应有的惩罚。
消息传来,70岁的伏尔泰老人为此流出了热泪,一半是为平民的悲惨!一半是为司法的黑暗!
同步训练
1、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2、大型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在启蒙运动声势最盛的这个国度,思想最终演变成行动”“这个国度”是指()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3、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时代巨人,他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下面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A.彼特拉克一一以“人学”对抗“神学”B.康德——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C.卢梭——倡导“人民主权”学说D.狄德罗——宣扬科学与理性
4、卢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都反对()
A.君主制B。君主专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
5、伊拉克战争给美、伊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灾难。不久前,美国著名的“反战母亲”强烈要求美国众议院议长启动法律程序弹劾总统。学生小明对此很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西方三权分立模式的理论渊源,为此,你建议他阅读()
A.《论法的精神》B。《人权宣言》C。《权利法案》D。《独立宣言》
6、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A.要求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B。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的色彩
C.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D。与封建势力妥协
7、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蒙运动的突出特点是()
A.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B。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C.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D。给天主教会以摧毁性打击
8、人们由举起人文精神的旗帜到进入理性时代,其根本原因是()
A.基督教会的黑暗统治B。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
C.仁人志士对科学的不懈追求D。人文主义自身的魅力
9、启蒙运动中,最早提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立国家的是()
A.霍布斯B。孟德斯鸠C。洛克D。卢梭
10、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启蒙运动相比,相同之处不包括()
A.初兴之时都是宣传资产阶级的文化B。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解放运动
C.都具有反封建斗争的性质D。在运动中其思想潮流发生了变化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台词:“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三.“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路德选集》材料四.“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请结合上述材料,概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简要历程。
12、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进行了长达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
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着人们迈进了理性时代。请回答:
(1)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它们能够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具体的内容加以说明。6分
(3)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3分
提示与答案
1、A2、B3、B4、B5、A6、C7、B8、B9、A10、D11、(1)普罗塔戈拉,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是古希腊人文精神觉醒的重要标志。
(2)莎士比亚,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肯定和突出人的地位、价值和力量,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复兴”与发展。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代表人物;把人文主义发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用人文主义宗教观否定教皇代表的宗教权威。
(4)伏尔泰,启蒙运动代表人物,自由是天赋人权,不可侵犯和抛弃,并以法律保障,更重要的是提出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12、(1)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2)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提倡人性,反对神学,倡导个性解放。宗教改革:以宗教改革为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目的是建立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文化体系。启蒙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提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
(3)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10.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1课 篇十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注意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倒叙写作手法。
4、体会祥林嫂的悲剧色彩,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故事情节
2、倒叙的作用
3、祥林嫂的生活与人生
【教学方法】点读法、引读和分析、合作与探究、归纳和总结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在鲁迅先生笔下有这样一个人物:她,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面容枯瘦,目光呆滞、头发蓬乱。她的名叫祥林嫂,她是旧中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她以自己的悲惨遭遇鞭笞者黑暗的社会,惊醒着愚昧的世人,昭示着“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中国妇女的凄惨人生,它定格在一代代读者的心里,让我们铭记和惊醒。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去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二、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1、阅读全文,按小说的基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思考:本文开头写的是什么?为何将结尾放在前面?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背景和结局;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阅读追根兴趣,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3、情节概括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鲁镇正在祝福
第二课时
一、祥林嫂的人生轨迹
1、教师引导关注时间性和事件性的词汇和句子,“二十六七之前;二十六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岁;三十七八岁”这几个重要的时间点。
2、学生筛选信息,阅读归纳主要事件。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第一次丧夫)
二十七八岁:被婆婆抓回去,改嫁。
了解祥林嫂的一生 二十八九:得到消息,改嫁,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这个时候的人生相对平稳。
三十、三十一岁: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第二次丧夫、丧子)
三十二三岁:在鲁镇做工。精神崩溃,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迷信赎身,捐门槛。祭祖事件中遭到歧视。
三十七八岁:最后来到鲁镇,死于鲁镇的大街上。
二、祥林嫂人生的思考
1、祥林嫂的婚姻:
(1)嫁给小她十岁的丈夫——童养媳,丈夫因病而死。(2)再嫁——被卖,儿子被狼吃掉,夫死。
2、儿子被狼吃。人生的不幸本应得到别人的同情,心灵才会有些许的安慰,可鲁镇的男人们“没趣的走了开去”;鲁镇的女人们先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再是“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接着她们就“厌烦的头疼”。
3、祥林嫂的思想:(1)贞节观
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却深受封建思想的节烈观的影响。可见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毒害多么深重,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萎靡,心怀恐惧。
(2)迷信思想 迷信也同样毒害着祥林嫂的心灵。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绝于这个人的社会了。
总结:祥林嫂的悲剧有自身的因素,她认为“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出逃过,反抗过。但何尝不是众人努力的结果,在祥林嫂悲剧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当人生每次最大的悲剧来临,众人们不是将她作为取笑的工具,就是用传统的观念对她审视、责备、叱骂,使她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她的悲哀常常会成为渣滓和笑料,成为冷漠、看客和无意识的杀手。
第三课时
一、肖像描写
1、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肖像描写)
小说中的描写
(1)“白头绳”预示着什么?明确:不幸(丧夫)。
(2)“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预示什么?明确:精干、干净。(3)“脸色青黄”这个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
(4)“手脚都壮大”表现了什么?明确:体现了不同于当时一般妇女的特点,典型的劳动妇女特征。
(5)“顺着眼是什么意思?明确:是顺从的意思,是长期受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
(6)“两颊还是红的”代表什么?明确:和之后,在劳动中“有了笑影,白胖了”,代表祥林嫂最初的身体是健康的,当生活有了一点希望后,她的心理是健康的,生命力旺盛。
总体形象:忠厚老实,干净、能干,年轻健康,生命力和生命状态正常。
2、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探究:这里的肖像描写与第一次进行对比有何不同?
(1)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明确: 生命的活力没了
(2)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生命中多了悲哀。
总体形象:明确:被迫改嫁,丧父失子,精神备受打击,内心极度悲伤受打击,精神有了问题。
3、第三次来到鲁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1)“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2)“黄中带黑”表明这几年所受的苦。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带有病态。
(3)“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精神已经麻木。
(4)“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表明精神麻木。
总体明确:身体已成病态,精神麻木痴呆。
二、动作描写。
对比以上两个句子,注意异同,说明哪个更好?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将“空的”单独进行强调,说明在祝福的时候祥林嫂并没有乞讨到什么东西,突出人情的冷漠,祥林嫂的悲哀。
“下端开了裂”将全部的重量压在了竹竿上,说明人已经没有力气了。
三、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请同学找出,然后分析)
找眼睛
析心理 初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受打击,内心痛苦 将阿毛故事: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绝望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魂灵有无: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四、环境描写:
1、小说一开头,祝福的景象: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这段描写属自然环境,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绘出一幅阴暗、低沉的景象,为悲剧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背景,衬托出祥林嫂的悲苦命运。
准备“福礼”的基本上是女人,她们“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但是“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这是社会环境描写,为祥林嫂悲惨命运伏下了一笔。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也是社会环境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阶级关系、风俗习惯、人们的思想意识没有变化,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仍然统治着中国的农村。作者通过这些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而且还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2、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是为了“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因此,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插手。为了争得能够参加准备福礼的活动,祥林嫂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门槛,以为如愿以偿了,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喝令,彻底打碎了她的一切幻想,精神受到了莫大的打击,从此变成了一个木偶人。鲁四老爷为了“将来的好运气”,把祥林嫂一步步地逼上了死亡的道路。这一次环境描写,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清楚地告诉我们,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3、小说的结尾写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作者由近及远,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五更将近时候祝福的场景,在结构上和开头照应,更重要的是,作者从感受的角度描写祝福的景象,四叔家“极响的爆竹声”和远处“联绵不断”的爆竹声“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显然,这些描写具有了象征意义,这是一张密不透风的封建礼教的大网,是残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我”“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是愤激的反语,表现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之情。最后用“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与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告诉读者,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封建礼教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祝福”是封建社会吃人的大典,作者借助环境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五、自然环境:
小说中四处写到雪,看似轻轻点染,实则颇具意蕴。
第一处出现于序幕,祝福的社会环境与飞雪的自然环境结合,为祥林嫂悲惨的结局和人间的冷酷渲染了气氛。
第二处在结局处,祥林嫂已百无聊赖地死去。这时着色,表面写雪的有声,实写世人的冷漠,还表现了“我”的无奈和愤懑。
第三处写雪,是柳妈劝祥林嫂捐门槛时。一方面过去的短暂美好与现实的冷酷形成对比,另一方面暗示柳妈的言语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
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处。雪花的团团飞舞,铺天盖地,愈显世界的冷,含蓄地表达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无法抗拒。
第四课时
一、鲁四老爷:
大骂新党
(迂腐保守)
书房摆设:脱落的对联,未必完全的字典,理学入门书(虚伪)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可恶!然而……”
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死后骂她是个“谬种”(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 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鲁四老爷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真正的原因是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二、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表现出了旧中国妇女的命运。祥林嫂的出格反抗在当时是没有出路的,因为婆婆卖媳妇在世人眼泪是应该的,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婆婆是正义的一方,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可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的悲哀,是失贞的罪名。社会是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因而祥林嫂的命运只能是逆来顺受,只能是悲剧。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在旧中国,妇女是没有财产权的,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没了贺家的继承权,房子是贺家的,不能给她的,一旦丧夫失子,自然就成了外人。但封建思想又要求女子们:嫁鸡随鸡。这是一个矛盾,在这矛盾夹缝中祥林嫂是没有生存的空间。
三、柳妈: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就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她以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为指导,来为祥林嫂寻求解救的“药方”,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心灵上受到巨大创伤,精神的支柱得到崩溃。
四、鲁镇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五、“我”: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六、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1课】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07-08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10-02
历史必修三第15课07-23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07-10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21课09-06
高中历史必修三目录07-22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08-05
高中历史必修一1--6总结08-31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09-03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