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字词理解

2024-10-26

重点字词理解(精选11篇)

1.重点字词理解 篇一

重点字词

1、神奇的极光

俯瞰 黑魆魆 摇曳 萦绕

皓月

辐射 蚩尤 菩萨

瞥见

穹隆 秉性 棒槌 腔体 观止 出神入化 花妙笔

2、蓝蝶的光辉

债券 遐想 遐迩

3、说味

烟熏

熙熙攘攘

辕 晨曦 望 晖光 叹为生溃乱

轩瞭 免疫 疯癫 麝香

4、花的秘密

衍生 萼片 上颚 恶名昭彰

肆无忌惮 黏性 粘性 粘贴 淘汰 拟态 骨髓 掺杂 掺手

5、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尘滓 孤迥 削弱 凤夔 箴言

甲胄 钟馗 得鱼忘筌 简明扼要 乖戾 赘疣 汲取

6、通感考

耳熟能详 瑰丽

脍炙人口 频率 笙歌 契合

7、文明与文化

衣衫褴褛

譬如 果腹 革履 木屐

鞠躬 泾渭分明 并行不悖 契约

8、路

花样迭出

登峰造极 荒谬 手腕

浮想联翩 蔑视 笼络

1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呕心沥血 民谚 三昧 告罄 无济于事

人才济济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绞尽脑汁

为平地 夷

2.重点字词理解 篇二

一、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一般情况下, 是指一个完整技术中的某一个主要环节或是指组合技术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 学生对此环节或核心部分掌握与否, 直接影响到整个技术动作的完成。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重点的这一基本特性, 有助于避免和克服确定教学重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另外, 对教学重点还有一种理解, 就是指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如重点单元、重点技术等, 像篮球传球包括双手胸前传球、双手头上传球、双手传反弹球、单手胸前传球、单手肩上传球等, 但考虑到双手胸前传球是其他传球的基础, 掌握后有利于学习其他传球技术, 篮球教学中都会把双手胸前传球作为教学重点, 从这个角度讲, 教学重点是个相对的概念, 它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二、对教学难点的理解

由于遗传、周围环境、运动爱好等因素的影响, 每个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反应速度、体能状况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学习同一技术或技能时, 有的学生很容易掌握, 有的学生掌握困难而成为学习中的难点, 出现的问题不尽相同。另外, 教学难点亦可随学生对知识、技术、技能的逐渐掌握而发生改变, 既旧的难点突破了, 又可能有新的教学难点产生, 所以教师要随着课的进行, 不断地、及时地发现问题, 不断突破难点, 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因此, 教学难点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

三、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之间关系的理解

重点是教学内容本身包含的, 所有学生都要掌握, 否则就会影响动作的完成质量或难以完成动作;难点是教学中生成的, 因学生而异, 如学习前滚翻的动作时, 有的学生可能蹬地方向不对、力量不够, 有的学生可能团身不好, 有的学生则可能双手推垫子用力不够;教学的重点不一定是难点, 教学的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然而,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往往具有同一性, 如刚开始学习投篮时, 重点和难点都是球出手时手腕和手指要用力适度, 有手指拨球动作。另外, 就每一堂课而言, 是否有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否同时有教学的重点或难点, 都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对单元教学重点的理解

体育新课程提倡单元教学或主题教学, 特别是高中体育选项教学都是以单元教学的形式呈现。单元是课的上位概念, 它是以课为基础的基本教学单位, 单元教学就是对某项运动技术或组合运动技术进行系统教学的过程。因此, 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把单元目标作为重点, 一堂课实施的目标就应当是单元目标, 课与课的要求也许有区别, 但同一单元各节课的目标应当是相通的。

同样, 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也应是其所在单元的重点, 是单元重点的具体化。教师在确定单元内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时, 一节课可能会着重解决单元教学重点的一部分, 下节课再着重解决另一部分, 或连续几节都是把单元教学重点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如, 正手攻球是乒乓球攻球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 重点是“挥拍发力和正确恰当的击球点”, 估计学生在攻球时“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方面有困难, 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难点。正手攻球包括身体站位姿势、攻球时的重心转移、挥臂路线、攻球时球拍的角度、击球时机和击球位置的选择、大小臂与身体的角度等若干个技术环节, 需要5节~6节课学生才能基本掌握, 因此可将第一次课教学重点确定为“持拍手向左前上方呈弧形摆动, 掌握正确的挥臂线路”, 难点确定为“引拍时重心转移到右脚, 攻球时移到左脚”;第二次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击球时固定好球拍的角度”, 难点确定为“攻球时腰、髋带动上体向左转动”。再如篮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 包括传切、突分、掩护和策应四个具体的战术配合, 教学重点是“正确的移动路线和技术动作”, 难点是“配合时机和位置”。在传切配合单元第二次课中,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无球学生的摆脱与切入跑动”确定为教学重点, 预见学生可能在“创造传、切配合的条件, 把握配合时机”上比较困难, 因此将之设置为难点。

五、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方法

笔者认为首先应确定学期和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每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做到既有通盘考虑的学期和单元计划, 又有落实到每一课的具体安排, 各课的重点和难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 又互相联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其次要吃透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只有熟悉和贯彻课程标准, 才能明确本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结构、目标体系, 才能正确确定教学重点;第三要深入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从教材的知识体系、知识的联系性和发展性中挖掘出教学的重难点, 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教材, 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第四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 又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在备课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特别是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 才能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五要分析运动技术动作的结构。各个运动项目都有着固有的技术结构, 教师在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时, 应该认

确定教学难点三步曲

李志勇 (浙江省慈溪市宗汉街道锦纶中学, 315301)

目前, 教师在制定课的教学难点时通常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移植, 即移植网上或公开课上的难点, 另一种是凭经验和想当然确定难点。这两种途径都是不客观的。笔者通常分“三步”确定课的难点, 效果较好。下面结合自己确定横箱分腿腾跃单元第一次课的难点的过程进行阐述。

一、了解教材的易犯错误

首先,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所教教材的易犯错误。比如, 为了了解横箱分腿腾跃的易犯错误, 笔者翻阅了以前的教学大纲、教参、教材教法和杂志, 浏览了网络, 收集、归纳了横箱分腿腾跃的易犯错误有:1.手撑器械时收腹前摆腿或肩前冲;2.顶肩推手慢;3.两手向后下方推;4.无制动展髋动作;5.单腿起跳;6.助跑时重心在后;7.上板前最后几步“倒步”;8.上板时用全脚掌踏板;9.提臀不够高;10.分腿不够大;11.屈腿。当然, 除了查看资料,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预计学生的错误。这样双管齐下就能充分了解教材的错误, 为接下来确定课的易犯错误奠定基础。

二、确定课的易犯错误

在体育教学中, 教材一般是以单元的形式出现的。在了解教材的易犯错误后, 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单元课次所学习的技术环节确定每次课的易犯错误。还是以水平四横箱分腿

真分析技术动作结构, 寻找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学生相对较难掌握的动作和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第六要善于总结。要善于总结自己在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同时虚心学习别人在这方面的经验,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策略

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不仅是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也是教师必须具备腾跃教材为例。它动作比较复杂, 一般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 (单元第一次课是在保护与帮助下过横跳箱;第二次课是独立完成横箱分腿腾跃, 对动作姿态有要求;第三次课是考核) 。由于横箱分腿腾跃单元第一次课是在复习山羊分腿腾跃的基础上, 尝试保护与帮助下过横跳箱, 并且对动作细节不过分关注。因此, 在上述11个易犯的错误中, 真正与横箱分腿腾跃单元第一次课有关的错误只有6个:1.手撑器械时收腹前摆腿或肩前冲;2.顶肩推手慢;3.两手向后下方推;4.提臀不够高;5.分腿小;6.屈腿。也许有人要问, 为什么没有助跑与起跳的错误?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山羊分腿腾跃时已经掌握了助跑和起跳技术。

三、根据学情确定难点

在了解每次课的易犯错误后, 接下来是根据学情确定大多数学生易犯的错误 (教学难点) 。如从第二步分析得知, 横箱分腿腾跃单元第一次课学生的易犯错误主要有6个, 哪个是大多数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即哪个是本次课的难点呢?对此, 要结合学情进行分析。分析学情一般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原有技术基础等方面着手。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 他们在初一阶段已经学过山羊分腿腾跃, 并且技术掌握得比较好, 但大部分学生的顶肩推手时机不对, 主要原因是水平四阶段的学生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 肌肉长度的增

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功。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

第一, 讲解示范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对所学技术需要掌握的重要环节、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一个大致了解, 不至于学生在接触新动作时, 满脑子都是重点和难点;第二, 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的难易程度,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 尽量把难度较大的动作技术进行分解, 由大步子化成小步子, 做到先简后繁, 先易后难, 由浅入深, 对素质差的同学可降低难度逐步掌握;第三, 要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创设条加快于体积的增加, 因而上肢和肩带力量比较差。而本次课的顶肩推手动作对学生的上肢和肩带力量要求更高 (助跑速度更快、提臀更高) 。经过上述分析, 不难看出在上述6个错误中, 顶肩推手慢是本次课大多数学生易犯的错误, 换句话说, 顶肩推手即是本次课的难点。于是, 笔者针对难点设计了几个措施, 由于难点确定合理, 因此, 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述这三步对确定任何一节课的难点都适应, 你只要准确地分析学情, 难点的确定一般都比较准确。

课堂受诸多因素影响, 再聪明的教师也不能事先完全预计——真实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因而授课中, 教师及时吸纳学生的反馈信息, 灵活处理难点, 显得尤为重要。比如, 在一次公开课上, 笔者上课的内容是“脚弓传球”, 课前, 预设的难点是“传球腿外旋90度”, 可在教学中, 由于笔者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 预设的难点很快被突破, 于是马上调整教学目标、难点和教学步骤, 将难点变为“传准”, 采取的步骤为“不断缩小传球目标的传准”。结果, 本堂课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又如, 在“鱼跃前滚翻”教学中, 确定的难点是“手着垫时, 手臂有短暂的支撑”, 在初三 (1) 班教学中, 效果很好。轮到初三 (2) 班时, 发现大多数学生手着垫时手臂都有短暂的支撑过程, 可在滚动时出现不圆滑现象。于是笔者将课的难点调整为“滚动圆滑”, 同时, 采取针对性的练习步骤进行突破。结果, 大部分同学 (学生) 在做鱼跃前滚翻时, 不仅手着垫时, 手臂有短暂的支撑, 而且有腾空, 滚动圆滑, 超额完成本堂课的目标。

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多鼓励和表扬学生, 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突破重点和难点;第四;找准时机引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 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厦出版社, 1990.

[2]吴键.体育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有效突破[J].体育教学.2009.8.

3.《勾践灭吴》重点字词 篇三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仇雪耻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了。但是怎样记述这样一件复杂的历史大事,哪些详,哪些略,却是我们听故事的时候经常忽略的。一个故事之所以惊心动魄,除了故事的“内容”外,故事的讲述方式往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成熟的现代人,除了要知道许多故事,更重要的,还应该知道讲述故事的秘密。

越王勾践栖(退守)于会稽之上,乃(于是)号令于(向)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击退)吴者,吾与之共知(管理)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就)资(储备)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来,表目的的连词)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外患),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才)求谋臣,无乃后乎(只怕太迟了吧)?”勾践曰:“苟(如果)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有什么晚的呢)?”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动身)成(达成协议,讲和)于(向,跟)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讲和)。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吴和越是仇视敌对的国家),三江环之,民无所移(迁移的其他地方)。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在这件事上)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即使)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装扮)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您)苟(如果)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比她们美)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让„„臣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达成协议)而去(让„„离开)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使„„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原野),此则寡人之罪(过错)也。寡人请更(改变)!”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慰问)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的)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卑微地侍奉)夫差,宦(做奴仆)士三百人于(到)吴,其(他,代指勾践)身(自己)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召集)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四面八方的百姓归附他),若水归下也(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今寡人不能(没有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繁殖生息)。”令壮者无取(娶)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娩)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男子),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猪);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发放的粮食)。当室者(嫡子)死,三年释其政(通“征”,赋税徭役);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他自己的)子。令孤子、寡妇、疾疹(患病的人)、贫病者,纳宦其子;其(那些)达士,洁(使„„干净)其居,美(使„„华美)其服,饱(使„„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国家在外游历的年轻人),无不餔(通“哺”,给人食物吃)也,无不歠(同“啜”,给人水喝)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他自己)之所种(种的粮食)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yì穿)。十年不收于(向)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使„„受到耻辱)吾君于(在)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请让我们)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像)寡人者,安(哪里)与知耻?请姑无庸(不用)战!”父兄又请(请求)曰:“越四封之内,亲(敬爱)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表示反问,难道,哪里)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答应)之,乃致(召集)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不担心军队人数不够),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穿)水犀之甲者亿(十万)有(通“又”)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共同)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就)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4.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 篇四

欲:想要。

月色:月光。

入:进。

户: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一起游览做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到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好像沐浴在清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光中)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藻类植物

荇(xìng):荇菜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但少闲人如吾俩人者尔:只是缺少想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

闲:闲人。

闲人:没有事情要做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5.蜀道难的重点字词 篇五

1、于

(1)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表处所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表对象

故燕王欲结于君。

2、何

(1) 副词,表示程度深,“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2)表反问“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3)用作疑问代词。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4)作宾语,“哪里”“什么”。

大王来何操?

二、古今异义

1危乎高哉 古:高 现:危险

2但见悲鸟号古木

古:只 现:表转折 但是

3尔来四万八千岁

古:那 现:你,如此

4连峰去天不盈尺 相隔 现:到

三、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 “匪”通“非” 不是

四、词类活用

1、调朱颜。

调,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2、砯崖转石万壑雷

砯,名词用作动词,原指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3、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4、侧身西望长咨嗟

西,名作状,向西。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五、特殊句式

宾短语后置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省略句

①不与秦塞通人烟。(主)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定)

六、文学常识

6.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 篇六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10〕寻:长度单位,古代八尺为一寻;

〔11〕闻:听;

〔12〕畏:畏惧,害怕;

7.初一上其他古文重点字词翻译 篇七

刘德凡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 孔子

东游,见 两小儿 辩斗。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原文:王曰:

“缚者

者也?”

(“曷”通“何”:什么)(干)

译文:楚王说:“被捆绑着的(是)

干 什么的?

(2原文: 非 得 一人 于 井中 也。”

(不是(挖到)(一个人(在)(井中)

译文: 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原文: 一儿 以 日 初 出(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文:一个小孩 认为 太阳 刚 出来(时)距离 人 远。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西蜀 之

南海

不知

几千里

译文:西蜀 距离 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

原文“西蜀”和“去南海”之间的助词“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句末的“也”是判断语气词,也不翻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孔子 不能 决 也

译文:孔子 不能 判断(谁是谁非)。

(2)

原文:西蜀 之

南海

不知

几千里

译文:西蜀 距离 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

原文中的“孔子”是人名,保留不译,“西蜀”“南海”是地名,也保留不翻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练习 1对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移位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吾欲辱之,何以也

增补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枭 逢 鸠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道旁李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复裈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需复裈也。‛ 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为: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孰为()汝多知乎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之:

楚王闻之()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蜀之()鄙有二僧

吾欲之()南海,何如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鸠曰:‚子将安之()?‛ 东徙犹恶子之()声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有闻而传之()者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以:

吾欲辱之,何以()也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于:

生于()淮北则为枳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8.赤壁赋全文解释和重点字词翻译 篇八

学案

一、字词释义:

通假字

 属,通“嘱”,劝酒

 缪,通“缭”,盘绕

 “冯”,通“凭借”,乘

 “籍”,通“藉”,狼藉

古今异义

 美人古义:美好的理想今义:美貌的人  凌古义:越过今义:欺辱  子古义:对人的尊称今义:儿子

一词多意

 望

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

 西望夏口:眺望

 虚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太空

 盈虚者如彼:月缺

 然

 其声呜呜然:形容词词尾

 何为其然也:这样

 歌

 歌窈窕之章:唱

词类活用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 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

 南,名词做状语,向南

 渔、樵,名词动用,打渔,砍柴

 侣、友,名词的意动,以…为侣;以…为

字词解释:

 击空明兮溯流光:击,划破;空明,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流光,月光浮

动.

 渺渺兮予怀:予怀,我的心;渺渺,悠远的样子.

 不绝如缕:不绝,不断;缕,细丝.

 舞,泣:使动.使...舞;使...泣

 愀燃:忧郁凄伧的样子.

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坐立.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于,被.  方,当.

 酾酒临江:酾酒,斟酒;临,面对.

 侣,友: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 把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

 须臾:片刻

 挟:偕同

 抱明月而长终:抱,同;长终,永世长存.

 骤得:多有所得,马上实现.

 托遗响于悲风:托,寄托;遗响,余音,指萧声.把自己的无奈通过萧声寄托在这

悲凉的秋风中

 逝者如斯:逝,往,流逝;斯,此,指水.流去的水好比这样不断的滚滚流去.

盈虚者如彼:盈,月圆;虚,月缺;彼,那样.盖将自其变化者而观之:盖,表假设,假若;自,从。假若要从它的变化的方面来看. 曾不能以一瞬:曾,简直;一瞬,一眨眼.简直一瞬间也没有停止.

且夫:至于.

物各有主:主,主宰.

苟非: 假如不是 耳得之而为声:得之,听到.为,成为. 目遇之而成色:遇之,看到的;色,美景.

子之所共适:适,舒适,理解为享受.

狼籍 ji : 凌乱.

枕藉jie :枕着靠着.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焉”在此处是语气助词,句末,无实义。

2.何为其然也?句式是倒装,宾语前置。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固”的意思是什么“原来、本来”。

4.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和“友”的用法是名词作状语,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5.耳得之而为声“而”的用法是连词,表承接。

6.吾与子之所共适“之”的用法是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7.纵一苇之所如

“之”的用法是动词,“到”。全句意为,任凭小船飘到可以到达的地方。不能理解为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后面是“所如”,是名词结构。

二、翻译: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没有波浪。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江在旷远啊,船儿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思念心中的君主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像含怨,像怀恋,像抽泣,像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像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槊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州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屡次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如果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会停止;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9.重点字词理解 篇九

一、文学常识

1、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共 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

2、《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史学家将它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

二、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2)自董卓已来

2、词类活用

(1)箪食壶浆

3、古今异义

(1)遂用猖獗

(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一词多义

(1)谓 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2)用 遂用猖獗 此用武之国 贤能为之用(3)信 谓为信然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义著于四海(4)国 此用武之国 国险而民附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去国怀乡(5)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 诚如是 信通“伸”,伸张。已通“以”,以。

箪:名词做动词,用箪盛着

壶:名词做动词,用壶装着

古义:失败

今义:凶猛而放肆

古义:可以把

今义:表可能,能够

古义:南方近海地方

今义:中国南海

古义:用来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说)(对„„说)(因此)(运用,使用)(出力,效劳)(可信,确实)(通“伸”,伸张)(诚信,信义)(地方)(地势)(国家)(国都)(实在,确实)(果真)(5)已 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以)

已历三世(已经)(6)以 以弱为强者(把)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用来)以向宛、洛(而)

(7)因 因屏人曰(于是,就此)

因之以成帝业(依靠,凭借)

字词翻译: 题目:对:回答、应对。

第一段: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hào):喜欢。

为:唱。

每自:常常。

于:和、与。

时:当时。

莫:没有。许:承认。

惟:只有。

友善:友好,关系好。谓:说。

信然:确实这样。

第二段:时:当时

屯:驻扎

器:器重、重视。

谓:对……说。岂:是否

俱:一起。

就:接近

屈:委屈

致:招致

枉(wǎng):委屈

顾:拜访 第三段:由是:因此。

遂(suì):于是,就。

诣:拜访

凡:总共。

乃:才

因:于是

屏:命人退避

倾颓:崩溃、衰败。

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度(duó):估计

量:衡量

力:力量

信:通“伸”,伸张

智术:智谋方法。遂(suì):终于。

用:因此。

猖獗:失败

犹:仍,还。

已:停止,罢休。

谓:认为

计:计策。

安:疑问代词,怎么。出:产生。

第四段: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比:相比

众寡:人少,兵力薄弱

克:战胜。

以:从

为:胜。

非:不仅

非唯„,抑亦:不仅仅„„而且也;

非唯:不仅 抑:而且

亦:而且

谋:筹划

挟(xié):挟持

令:号令。

诚:的确

争锋:争强,争胜。

据:占据

已历:已经经历

国:地形

贤能为之用:被

.以:把

可以为援:作为

援:外援。

图:谋取。

.利:物资。

尽:全部取得

连:连接

通:到达

国:地

殆:大概。

以:拿

资:资助,给予。

以:用来

险塞(saì):险峻的要塞。

因:凭借,而。

之:而

成:成就

暗弱:昏庸怯懦。

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恤:体恤、体谅。胄:后代。

信义:信用道义。

著:闻名

总:广泛

揽:招致

岩阻:险阻

西:向西

和:和好

抚:安抚

修:治理。

政理:政治。

将荆州:带领

身:亲自。

向:奔向(译为:向„„进军)

.川:平野

箪食壶浆:用箪筒盛。壶:用水壶盛。食:食物; 浆:美酒; .孰:谁

迎:欢迎

诚如是:果真像这样。

第五段:日:一天天。

第六段:犹:好像

乃:才。

三、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 宾语前置(时人莫许之)欲信大义于天下 状语后置(欲于天下信大义)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判断句 此用武之国 判断句 贤能为之用 被动句

四、语句翻译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以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可愿意见他吗?”

先主曰:“君与俱来。”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宜枉驾顾之。”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岂有意乎?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愿吗?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刘璋暗弱,张鲁在北,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 羽、飞乃止。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五、课文理解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 这样安排详略得当,能够突出隆中的对策

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 备:是一个思贤若渴、谦虚、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的谋臣形象 5.5、刘备问计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句子)欲信大义于天下

6、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7、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8、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

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9、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原因是什么?(2分)①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

原因:诸葛亮看出了曹操的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和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因而作出“不可与争锋”的结论

②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原因:孙权不仅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国险”),而且内部团结紧密(“民附”和“贤能为之用”),其地位也比较巩固。他跟曹操集团之间的矛盾很大,据此,诸葛亮又做出了“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结论。“

③荆州、益州:夺取、占领荆州、益州

原因:“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益州也是个险要的地方,它“沃野千里”,是个天然的粮仓,在经济上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占领这样的战略要地,并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霸业”自然就有了根基。接着又引用汉高祖凭借益州这块根据地夺取天下的历史经验,进一步论证了夺取益州的必要性。与此同时,他又看到刘表、刘璋这两个集团的弱点,指出刘表必然“不能守”住荆州,而刘璋的内部也极不稳固(“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恰恰给刘备提供了可乘之机。刘备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号召力。

④诸戎、夷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原因: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

10、“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分)

选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

11、在对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10.七年级上重点字词及文学常识 篇十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烟囱cōng 柚yòu子树 沉甸diàn甸

霎shà时间 剔tī透 结实累léi累

点拨:“累”是多音字,要结合语境正确渎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duò) 堕落 牙yín龈 贪(lán) 婪

(chú) 雏形 苦(áo) 熬

3.解释下列词语。

(1)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2)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

(3) 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4) 低回:留恋。

(5)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6) 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7) 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8) 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丰富而充实。

4.行道树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在行道树身上,体现了无私奉献(或以苦为乐)的精神。

二、重点句子

1.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三、文学(文体)常识

1.《行道树》节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作者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

11.河中石兽重点字词解释 篇十一

《河中石兽》重点知识

纪昀,字晓岚,直隶人,清代文学家、目录学家,代表作《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的笔记形式的志怪小说。1.【临河干】靠近河岸边 【圮】倒塌。【并】一起。【焉】于此,在其中。【阅】过了,经过。【求】寻找。【竟】终于,到底。【棹】划船。【曵】拖,拽。【无迹】没有踪迹。【设帐】讲学,教书。【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怎么 能 被 洪水 携带 走呢? 【乃】就是,是。【性】性质,特点。【湮】埋没。【耳】语气词,表示罢了。【颠】通“癫”,疯狂,荒唐。【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精当确切的言论。【凡】但凡,凡是。【盖】表原因,原因是。【啮】这里是冲刷、侵蚀的意思。【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如其言】依照他的话(去做)。【但】只。【知】了解。【固】本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判断。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河的下游______,依据是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冲到下游____;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原地沙下_______,理由是_“石性坚重,沙性松浮”___水不能冲走石头,只是“渐沉渐深耳”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河流上游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_水流不能冲走石兽,只能冲走石兽上游的泥沙,使其出现空穴,石兽倒在空穴中,长期翻转不已就会往上游移动。

上一篇:法学毕业生入职自我介绍下一篇:广东高考语文历年试题分类-8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