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续写型题型的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2024-08-13

高考续写型题型的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精选11篇)

1.高考续写型题型的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一

语文学科中,古诗歌鉴赏这个题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难题。所以每次考试的时候,总是有学生在这个题目上面出错,甚至得到很低的分数。下面给大家介绍最新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希望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有所帮助。

首先明确诗歌鉴赏题考什么: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情感、观点、态度),第二就是对他考查的不同内容我们在解答题时应答出哪些信息(即阅卷者的采分点)

⒈形象:指叙事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中的物与景。对形象的鉴赏在解答时应具备的信息采集点:

①写了什么(这一环节主要是给人物形象定位或用一句话概括景物内容);

②形象特点(人的神态特点、思想性格、物的特点、景的特点、意境的恬淡或幽静或萧条或清冷……)

③作用或效果(主要从主题、意境氛闻和效果三个角度解答)。

【例4-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曲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越调]凭栏人?金陵倒中

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答案】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个游子(定性)的形象,他风尘仆仆,苍老疲惫(特点),走在荒郊野到上(氛围)。

⒉.语言

对语言的鉴赏包括两个方面。语言风格和炼字、词、句、章。语言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如山水田园诗的清新、自然、朴素,用典诗和咏史怀古诗的委婉含蓄、籍、耐人寻味,边塞诗峻伟奔腾、雄浑豪迈;李白的豪放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实、直白。对字、此、句、章的鉴赏在解答时应具备的信息采集点:

①字面的意思;

②是否运用了表达技巧(先说术语,然后用诗歌的内容来解说技巧);

③作用或表达效果[抒发了……情;营造了……氛围;更生动(含蓄)地……]。

【例4-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玉楼春?春景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

绿柳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清代著名诗评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其中的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作如下评价;“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但同时代的著名文论家李渔却在《窥词管见》里说;“此语殊难索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不认为哪位名家的评论更符合审美法则呢?

【答案】王国维的评价更好。‘闹’确有喧闹、热闹之意(字意),这里运用了化静为动(表达技巧)的手法,把红杏花开、春意盎然的景色描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效果)。

⒊表达技巧

⑴修辞:比喻(比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互文、双关等。

⑵表达:描写、议论、说明、记叙……

描写角度:形态、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形、色、声、态;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远景、近景;动、静细节描写、工笔描写、概括描写、白描……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人或物言志、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⑶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乐景写哀、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托物言志、抑扬结合、借古讽今、渲染烘托、化用典故、主客倒置……解答时应具备的信息采集点:

①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②用内容解说技巧;

③作用(从主题、意境角度来说明)或表达效果

【例4-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石灰吟

千谦

千锤万击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表达技巧)的手法,通过对石灰的吟咏,表现出作者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崇尚品格(用内容解说技巧),体现了诗人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志趣节操(对主题的表达作用)。

4.思想内容

一首诗的主题基本上可以从诗歌的题材上判断出来,比较隐晦的可以通过注释和对两个层面的分析归纳出来。信息采集点:分值不多的题目,直接说出思想内容的内涵即可,分值多的题目还要答出是怎么传达出这种思想感情。语言模式;通过(概括景物画面或主要事件)……表达了(感情)。

【例4-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裴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本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叹?

【答案】本诗前两句极写豪贵们争赏紫牡丹的热闹场面,与后两句写白牡丹空对明月,承着冷露而无人观看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裴给事人格高洁而无人赏识的人生感叹。

2.高考续写型题型的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二

如果把中国的古典诗歌比作一位窈窕淑女的话,那么,诗歌的形象就好比是她婀娜的身姿,诗歌的表达技巧就好比是她美丽的装扮,作者的立场、价值态度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好像是这位美丽的女子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她内心的体会。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言是诗人描绘形象,展示技巧,表情达意的载体。准确理解和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历年高考非常重要的一个考点。其中的炼字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在诗歌鉴赏所有考点中被称为“万绿丛中一点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对这一考点的掌握常常是学生的一个弱项。下面就具体谈一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在讲授这一考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炼字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笔者给他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说:“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摇”、“舞”也不合情理)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清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了解了诗歌炼字的效果,结合高考真题,作具体分析。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何处?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注意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如果有,也要写进去。)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用)

【高考链接】

2008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1)

西山通虎穴 (2) ,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 (3) ,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1) 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2) 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3) 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内容解析)西山重峦叠嶂,定会有猛虎出没其间;赤壁下临深渊,可能是龙王隐居的地方。在这藏龙卧虎之地,遥想当年,三国的英雄们建立的丰功伟绩,正像这滚滚长江,万古长流。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成群的白鹭,蜷曲一腿在那里栖息;仰望长空,辽远空旷,让人觉得那云端高飞的鸿雁,好像不再向前移动。群雄争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那江上垂钓的渔翁,满载而归,聆听细雨敲打着船篷。

这首诗以缅怀古代英雄起始,而归结为隐居之志。情调有些低沉。这是诗人在无可奈何的处境中,发出的不平之鸣。由于时代和贫穷的限制,他纵使具有凌云壮志,也只能终老江湖之上。

【参考答案】(1)“拳”和“退”,“拳”是蜷曲,“退”是后退。(步骤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步骤二)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步骤三)

【知识链接】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则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句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欲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主人公泪眼蒙眬,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步骤一)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二)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步骤三,作用)

【迁移训练】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的意思是闲居。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提问】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敌”字险而稳。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成“敌”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敌”字更好。(第一步)

“敌”在此处是“抵挡”之意,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第二步)

“敌”字偏于主观精神状态。“对”字偏于客观描绘。用“对”难以达到以上表达效果。(第三步)

【巩固训练】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或“卧”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第一步)

“卧”,即“躺”,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第二步)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第三步)

3.盘点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三

对比和反衬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烘托和渲染

两种手法经常混用,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伏笔和铺垫

这两种手法也经常混为一谈。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花》埋下的伏笔。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先作层层铺写,如同英语语法中的.原级(good)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一样。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为原级,然后与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比较,来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更”或“最”字 。 如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间。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为了表现人心的险恶,作者先从雪峰、冰瀑、哀猿、啼鹃、吼风五个方面来写天台山的险,把天台山写得险恶无比。然而和人心相比,天台山还根本不算险,人心该有多么险恶就可想而知了。写天台山的险就是为写人心险恶而作的铺垫。

象征和托物言志

这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用典和借古讽今

这两种手法没有严格的界限。用典是从材料(典故)角度说的,借古讽今是从写作目的角度说的。用典是借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词句,目的是委婉抒发作者某种情感。如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作者借用西汉陈皇后的典故,表达自己抗金主张无人诉说、无人理解的苦闷。借古讽今是通过对古迹古事的咏叹,讽谏当朝统治者。一些怀古诗和政治抒情诗中多采用这种手法。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作者咏叹六朝的灭亡,就是为了劝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教训,不要再骄奢淫逸,荒芜朝政了

4.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 篇四

一、比较情感的表达

主要指比较抒情手法的异同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要鉴赏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然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包括:

“忧国伤时”

“建功立业”

“人生感慨”

“思乡怀人”

“离愁别绪”

“咏史怀古”

“边塞征战”

“隐逸闲居”

“讽喻时世”

“闺怨哀愁”

“生活杂感”

“托物言志”

等方面。

【例1】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

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二、比较字词的锤炼

鉴赏诗歌字词的锤炼,首先是鉴赏诗眼,然后是鉴赏用得极为精当的.动词、形容词和词性活用现象以及一些虚词。

【例2】20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楚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寂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用“对”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三、比较形象的选用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指的是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其中又以分析自然景物形象为重点。自然景物形象是诗人抒情的载体。诗人常将思想感情融入自然景物形象中,便形成了意象。

【例3】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严诗用了象征手法。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服务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四、比较技巧的分析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另一种是间接抒情。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衬托、对比、象征、虚实、烘托、渲染、铺垫、用典、讽喻、联想和想象等。

表达方式指抒情、议论、描写、记叙、说明等五种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除教学大纲规定的八种修辞格外,古诗中还常用双关、叠词、顶针、借代、互文等修辞。

【例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6年湖南卷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答: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说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五、比较意境的营造

意境,指的是“意”和“境”的统一。“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事物和环境。

抒情诗十分讲究营造意境,讲求情与景,意和境的相融为一,和谐统一。

古人谈境界有所谓“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之说。

“有我之境”就是一切事物都染上“我”的主观情感,营造出一种天地万物与“我”同悲喜的氛围,这是古典诗词常追求的意境。

“无我之境”是一种纯客观性的描写,天地万物、山川草木、写景状物、力求自然。

其实,在力求自然的过程中,作者的主观情感不自主地融入到笔下的万物中,何尝又不是一种“有我之境”呢?

【例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日来。

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逢中遇救,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5.高考续写型题型的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五

近年诗歌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态度

考查规律:1.考查面大但仍以唐诗宋词为首选

2.写景抒情类居多

3.强化了对语言,表现手法的考查

“四步做题法”: 1.通读诗篇,大体掌握该诗所讲的内容

2.研究标题,区分诗歌类型

3.细读诗句,划出关键词 4.读题,按照诗歌类型回答

一、分析意境型

所谓“意境”在此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他包括景,情,境三方面。答题时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步骤:

1.概括诗中图景画面(抓住主要景物),要尽量忠实于原诗,在联想再创造上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切记要答出“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

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3、这种手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eg:陈与义《早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补:诗歌鉴赏中有哪些表现手法?

1、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4)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用典抒情 2、描写手法

(1)烘托、衬托(正衬反衬)(2)对比对照

(3)白描细节、以小见大、以少总多(4)联想想象、虚实结合

3、修辞手法(1)比兴(2)比喻(3)拟人(4)对偶(5)对比(6)用典

(7)双关:谐音双关、语意双关(8)夸张

三、分析语言特色(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eg:邯郸冬至 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二十四节之一,在阳历十二月二

十二、或二十三日。在古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民间互馈酒食,贺节,类似过春节。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诗的语言朴质无华(步骤一),如“逢冬至”“影伴身”“想的家中”“还应说着”等语言明白如话(步骤二)表达了游子的思家之情(步骤三)

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他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黄钟] 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倦字意为疲倦,又意为厌倦(步骤一)一个倦字描写出了作者东奔西走,宦游天下的疲倦,又写出了对尘世的厌倦和对纵情山水,终老林泉的无限向往(步骤二)既概括了那种饱尝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林,诗酒自娱做了伏笔(步骤三)五、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1、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

2、分析该词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夜归(作者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步骤一)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嶙”、“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3 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步骤二)

六、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的好,有人认为某字用的不好,你认为呢? 答题步骤:1.表明自己的观点2.找到原词句中关键的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方式来翻译.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遗牛砺解!牛砺解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伯时:宋茂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棰:鞭子。

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羊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人认为黄庭坚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如何理解?

答案示例:一种自然平和、富于趣味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步骤一)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看到的。(步骤二)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七、诗歌鉴赏之语句赏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鉴赏评价D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关键/重要词语的理解以及诗歌语言刻画形象、表达情绪、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

赏析语句是一种综合运用诗歌鉴赏知识的题型。它几乎涵盖了诗歌鉴赏的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所有的知识点。

从高考的角度看,一般是以“句子”(含某联某阕)为赏析对象的。常见题型:①诗歌ⅩⅩ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②诗歌ⅩⅩ联精妙传神,请简要分析。③请赏析诗歌的ⅩⅩ联。

解题思路:①用词巧妙——关注语言本身,炼字的角度

②手法巧妙——表达技巧的角度(修辞手法,写景句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安排)

③构思巧妙——关注字词的布局安排,句子内部间的联系,句与句之

间的联系,多从结构考虑

教学示例:(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示例】①手法巧妙。这两句从声与色(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整句描绘出山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②构思巧妙。颔联与首联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同时也为尾联称赞山泉作了铺垫。及时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 花 [明]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注]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 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开》被誉为咏梅佳作。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自选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①构思巧妙。通常是以“梅”来比赋人的高尚节操,作者却反向为之,将“梅”比作高士、美人,设喻新奇。②手法巧妙。诗人采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高士、美人本就高洁典雅,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更烘托出梅花高洁孤傲的品格。同时,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2、(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示例一】①用词巧妙。“清瘦”一词极为精炼传神,写出山峰的形态——高峻挺拔。②手法巧妙。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峻秀。“出”字以动写静,赋予山峰动态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示例二】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课后巩固: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官舍竹①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诗歌颈联颇为生动传神?请作简要赏析。【答案示例】用词巧妙。“拂”与“侵”字采用了拟人的写法,竹声萧萧“拂琴”,5 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

八、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一)走进高考2015年全国1卷)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

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

写是凭听闻所得。

(二)模拟高考:【肇庆二模】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8~9题。

九日齐山①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②何必独沾衣。

【注】①齐山: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作者此时被贬任池州。②牛山: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子春秋》内篇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国都城,长叹流泪,为自己百年之后离开这世界而悲哀。

8、此诗首联与杜甫《登高》颔联相比,所描述的秋景对全诗情感抒发有什么不

同的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1)《登高》颔联描绘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以及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其作用在于营造苍凉恢廓的境界,烘托诗人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悲愁之绪。(2)《九日齐山登高》首联描绘江南秋景:碧波中倒映着初飞大雁的身影,齐山在这秋季仍是一片青翠的颜色。这样美好的秋景,烘托了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也为下文借此排遣自己抱负难施的郁结情怀打下伏笔。【广东省适应性考试】 山坡羊•西湖杂咏 薛昂夫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①面。叩逋仙②,访坡仙③,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释】①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用来作画,所以也指画卷。②逋仙:指北宋诗人林逋,他曾隐居西湖,赏梅养鹤。③坡仙:指北宋文学家苏轼,他任杭州刺史时在西湖筑堤。

9、同是表达游湖之感,元曲中的“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与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尾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1)元曲间接抒情,虽夜深路远,还不愿返回,劝友人继续饮酒,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游西湖的喜悦和兴奋。(3分)

(2)唐诗直抒胸臆,绿荫下白沙堤的“行不足”,直接表达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愉悦之情。(3分)

(三)设题角度小结: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此诗首联与杜甫《登高》颔联相比,所描述的秋景对全诗情感抒发有什么不同的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3、同是表达游湖之感,元曲中的“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与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尾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5、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诗词描写的月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5分)

☆设题角度主要有三个:

1、抒发情感的异同;

2、表现手法的异同。

3、意象(或意境)的异同。

(四)方法小结:

1、审题(审清题目要求,按照题目要求答题,特别是注意比较对象和比较角度。)

2、按要求答题。

(1)比较手法:明确各自的手法,分析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2)比较情感:明确各自抒发的情感,简单分析如何抒发情感的。

(题目、作者、诗眼、注释、具体诗句)

3、分点作答:(1)某诗„„①„„②„„③„„

(2)本诗„„①„„②„„③„„

(五)巩固练习:

1、夜雨 黄景仁【注】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

求生计开始

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2)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 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

2、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②赢,笑从双脸生。

[注]①新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祭祀土地的日子。②斗草:古代妇女用草进行比赛的游戏。

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

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

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答:(1)《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是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寄托着诗人对诸葛亮身后凄凉的哀叹和同情。亟盼良相贤才平叛定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2)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出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3、余干旅舍①(作者: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本诗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均属羁旅之作,抒发的感情同

中有异。请

简要分析两诗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6分)

答:(1)刘诗所写之景萧瑟悲凉,西风叶落,霜叶凋零,城孤鸟独,主要表达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情怀和无尽的乡思。(2)王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等诗句写景开阔,意境恢弘,虽有时序交替的感慨,但传达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自然理趣,洋溢着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相思离愁之情较淡。

4、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②,五湖烟水③独忘机④。

6.高考语文各题型答题技巧 篇六

1.语病修改。从语病、简明、连贯、得体角度考虑。首先判断要准确,动小手术(增、删、调、换),不改变原意,答案表述要规_范,注意审题,不要把正确的改为错误的。

2.仿写。明确评分要点,要求严格按下列要点进行仿写。①内容合理(上下文意衔接、情调一致等);②句式仿写(句式结构一致、运用手法一致等);③修辞上,注意比喻和排比手法;④符合题目要求,尤其特殊要求;⑤语句通顺(否则扣分)。

3.扩展。①答案必须体现题目的明示要求和暗示要求(明示要求有的在题干上,有的在语言材料中),如“歌声”一题,明示要求:以“歌声”为重点,“不少于30字”;暗示要求:要体现二者的差别,要以描写为主,构思新,文笔好。②答案表述要通顺,不漏字,不重字,不出现语病,书写认真。

4.压缩语段。①理解和归纳是压缩的前提和基础;②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和限制。高考往往强调有侧重的压缩;③合乎题干要求,要点全面,答案通顺。

5变换(选用)句式。①明确变换的原则;不得改变原意。②注意把握原句的句间关系。③语句要通顺。

6.得体、连贯题。要根据要求来作答。

答题技巧:

1.读懂读清题干,是做题的根本。题干一定要读两遍,命题人说,题干上的话没一个字是多余的。读清读懂了题干,题目也就成功了70%。

2.按题干的提示要求做题。题干既是要求,同时也是提示,是暗示。所以按照提示要求做题会事半功倍。

3.语言表达题每年会出现一些新题型。每位考生心理要有所准备,但其测试的方式方法可能有些与平时的不同,而能力要求却是每位考生早就心中有数的。

4.识图识表题,可以在平时训练一下。准备这一部分的测试,其考查的形式一定要多一些,全一些。有备无患。

九、高考作文题

1.作文阅卷细则

(1)整体要求:有字即不给0分;无标题扣2分;每缺50字(3行)扣1分;错别字每1个扣1分。

(2)审题:偏离题意的,如果能判断是完全离题的作文,给20分以下;如文章前后有适当点题的文字,在30分上下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36分。

(3)基准分:作文评分的基准分都定在42分。达到了基本要求,基本符合题意,语言也过得去,比较平一些的文章,就可以打42分。

(4)打分的程序:打分采取“综合判断,分等参照”的原则,首先应该从总体上综合打分,看它属于哪一档的文章。

(5)评分重点:评分标准中以题意、内容、语言和文体为重点。我们主张在这四项中,以内容和语言为重点。除了审题,文体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这里的文体,不是指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而是指更广泛的文体概念。

(6)抄袭等情况的处理:

抄袭,原封不动或稍微改变了几个字的默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凡是抄袭的作文,只能在20分以下给分,抄袭作文必须给出证据,不能凭想当然办事。

套用,也可以称为改写。故事是别人的,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个别地方根据题目要求,作了一定的修改。这类作文,如果再创造的成分教多,且能判断该考生的确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可以在及格分以上给分,但不能超过40分。

仿写。模仿与套用卷相像,但不一样。模仿卷的再创造成分更多,所以,如果立意、语言等方面出色,这类卷子可以打二类分,但不得超过50分。

2.问题作文

若作文具备以下四点之一,则视为问题作文:内容上有严重政治倾向性错误;作文雷同;前后笔迹不一致;在文中有特殊标记。问题作文提交组长或阅卷大组处理。

3.阅卷教师的特点

(1)工作量大,易产生疲劳:不愿意仔细看,主题不清,立意不明的,直接打入低类。看得费力,主题句没找到或不好找到的,打低分;电脑阅卷,字迹模糊,扫描不清失信息,老师看得吃力影响分。

卷面“容颜”须装扮,要讨“考官”心喜欢。

必须用专用笔答题,浓淡适度;少涂抹、轻涂改,即使涂改,也要按规定(将所修改的内容用双横线划掉,然后在其上或下写上应改成的内容)轻轻地涂,清晰地改;字不要写得太大、太松散,有格的也不要写得太饱满,字体要端正,不要太歪斜(斜度大的扫描出来很朦胧,模糊不清),字距行距也不要太大。千万注意:模糊不清难以辨识的无论是简答题还是作文一律判零分。

(2)阅卷老师易产生主观性。我们必须想办法使阅卷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向着有利于你的方面发展,否则便会造成直接排斥。

隔皮猜瓜原有“道”,作文写作有“诀窍”。

7.高考英语各种题型答题技巧 篇七

首先要判定此试题是想要考考生的哪方面的知识点、哪方面的能力,判定后再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去完成试题。在选择题中,有一部分是对基础知识进行考查的题目,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果断选择、果断落笔,以便节省更多的时间去应对难题。

二、排除干扰、分析结构

有很多时候,中考题目中所给出的选项会把易混淆的知识点加入,目的是为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所以,我们要迅速排除干扰选项、速读题干、了解题意、去除干扰项,以便选出正确答案。

三、前呼后应、考虑周全

8.高考续写型题型的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八

所有学科都要靠语文为基础。在高考中语文可谓是最简单的高考科目,高考语文考试包括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作文和古诗句。模块题目摸不着头脑?高考语文答题的时候有什么答题技巧,可以在语文考试中夺得高分。接下来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针对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①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③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插叙的作用是

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3.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4.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①开头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②中间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④标题的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5.修辞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作文审题的训练很重要

如果高考语文审题出现错误,即使文章写得再出彩,也得不到及格分,甚至会很低。在高考语文作文备考中,大家不妨选几个题目,确定一下主旨,列个小提纲,再对提纲进行一下修改,这样你的作文思路就会很清晰,长期训练语文审题,作文水平肯定可以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平时喜欢写写小文字的,在紧张的高考复习过程中应该继续,一来有助于放松自己,二来有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其他同学也可以在这时候这么做,考前找到写作的感觉必然是事半功倍的。

9.高考语文各题型答题方法技巧 篇九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文言阅读题答题技巧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三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古今异义题: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文言实词题: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文言虚词题: 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信息筛选题: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语文常见答题套路

1、谈一谈某句话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拿到这类题目,首先查看该句子在文章中所处什么位置,然后按以下分类思路解答:

a. 句子处于在文章首段: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文),设置悬念(记叙文),开篇点题(议论类)、总领下文、做铺垫(议论文、记叙文)。

b. 句子处于文章中间段落: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c. 句子处在文章最后一段:点明主旨(散文),深化主题(记叙文),照应开头(议论、记叙文),总结全文(议论文)。

2、谈一谈你对文章中某个句子的理解

这样的句子,句子往往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或者借代、象征、白描等表现方法。答题时,一定要把这些手法指明出来,再说明出句子的含义,就可以了。

10.高考数学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篇十

先说说训练。主要分两步走,如果实力可以做到除了后三道大题其余均会做,那么老师发的每一套卷子就先不做后三题,这样可以节约出大量的时间(因为后三道的任何一道都够做一套选择题了)训练准确度。大约两周的时间吧,把这一关过了,最后三道题能剩将近一小时吧,而且做5套卷子能错1道题左右。即使能做出的题目,或是难题中比较简单的前几小问也要比较认真地过一下答案,因为很多时候虽然能做出来但是可能方法不是最直接的,表述也不是最严密的,模仿标准答案的思路对于解决答题标准性问题帮助很大。

然后开始攻克后三题。先找来了近三年各个省的后2-3题,把他们按六大专题归了类(就是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概率统计,数列,导数,解析几何),每周一个专题,先做一半的题,总结一次方法,再做另一半的题目。这样又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搞定了。

压轴题的难度一般较大,因此计算能力的练习是必要的。这里的计算能力不仅仅指数字计算,还有化简带有一堆符号的等式不等式。扎实的基本功是前提。

压轴题的思路往往比前边的题多拐一些弯,所以在做压轴题的时候,思维就要调整为压轴题模式,不要怕思维绕和计算量大,只要认为方法正确就做。

每一个专题的压轴题都可以分为几个类型,而每个类型会有一点共性,做的时候多总结会大有裨益。

11.高考历史的评价题型答题技巧 篇十一

一.对历史作用、历史影响、历史意义三者的区分

1.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2.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等等。

3.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二.影响、作用类历史试题的设问方式及答题模板

1.设问方式

(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

2.答题模板

第一种: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1)政治影响:主要是从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

(2)经济影响:主要从是否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促进了经济理论经济的变革、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使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是否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交流、是否增强了国力、是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

(3)思想文化影响:主要从是否冲击了传统思想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否宣传了进步思想、是否促进了思想解放、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等方面回答。

(4)国际关系影响:主要从是否影响到两国关系(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引起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是否影响地区或世界的和平、是否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第二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

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

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第三种: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

(1)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

(2)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注:①当试题没作特别规定时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主要依据是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历史进步。②要分清主次影响,即以积极影响为主,还是以消极影响为主。

三.意义类历史试题的设问方式及答题模板

1.设问方式

(1)限定性的设问:说明历史事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意义是什么。

(2)宽泛性的设问:有何意义,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2.答题模板

(1)“意义类”题目的答案通常这样写:“有利于……”、“推动了……”、“促进了……”、“增强了……”、“只有……才能……”等。

(2)“意义类“题目答案组织的特点、规律有以下两点:首先,从纵向结构看,其答案要点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由“国内”到“国际”(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其次,从横向结构看,答案要点一般包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知识。即主要从性质、作用、积极的影响、历史功绩等方面思考。

(3)注意考虑主体,即对本国、对他国的意义。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思考。

四.举例说明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经济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呢?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

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上一篇:中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下一篇:迎接新生咨询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