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理论知识

2024-09-18

太极理论知识(精选8篇)

1.太极理论知识 篇一

武术理论课

林新利

1.武术概述 1.1什么是武术

武术是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1.2武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我们都知道武术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一招一式,都有着深刻的文化的底蕴。武术的产生是在原始的劳动和获取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狩猎是原始人群的主要生产活动。在狩猎中,人们不仅依靠拳打、脚踢、躲闪等徒手动作,而且还利用武器做出劈、砍、刺的动作。这些动作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攻防格斗技术,这只是一种本能的自卫活动。这些在世界上的其他的国家都曾经出现过,如:击剑、泰国拳。但是从原始的格斗发展成为搏击、舞蹈成为一体的,只有中国的武术。这是在中国的传统的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

商周时期出现了“武舞”,就是把武术编成舞蹈来训练士兵。当时的五行说、八封说,为以后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后来的形意掌、八封掌就附会了前两者的学说。

秦汉以来武术逐渐由单纯军事技术向竞技方面发展。出现了“角抵”、“手搏”等形式的武术竞技比赛,武术体育性质明显。汉代是武艺大发展时期,已出现了“武艺”名称,并形成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象形拳术开始在汉代出现,已发现有模拟动物或吸取动物动作特点并结合攻防方法的拳种。这对后来象形拳、形意拳等拳种都有深远的影响。

隋唐武术总体上看有以下三个特点:1科举制促进了练武活动,武艺出众者如“猛殿之士”、“矫捷之士”、“疾足之士”大量出现,并出现了职业教习武艺的人。民间武术蓬勃兴起。2.在武器上“废长兴短”、“以铁代铜”,是武器发展的大转折时期。步骑兵大发展,战场上的戈朝逐渐被淘汰,剑作为军事技术被刀所代替,但作为套路演练仍发展着。高超的剑术套路技术在唐代很受欢迎,舞剑还有音乐伴奏。这对后世套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枪术的发展也较快。3.武术的体育性质更加明显。相扑、角抵、手博有了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武术源远流长,宋代是形成的重要时期。唐代以前的武术和武艺混相,到了宋代就开始明显地分枝,标志着武术的形成。具体表现在:1武术作为社会的娱乐活动,已独立地存在。2.社会上已有了以表演武艺为生的专业艺人。3.武艺有实用的“教法格”图像,武术有固定的表演旁路。

元代由于戏曲发展的需要,武术被搬上舞台。“十八般武艺”名称开始出现。元初在《敬德不服老》中写道:“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蹈书看得来滑热。”武术的套路被舞台艺术化,但在手到、眼到、手眼相随的配合上,身法以及套路演练技巧都有所发展提高。

明代出现了许多有关武术的著作。武术专著有程宗配的《耕余剩技》、戚继光的《拳经》和《纪效新书》、高颖的《射学正宗》等不胜枚举。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过去历代所未有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在技术、技击与健身方面的发展。拳术在明代始有内、外家之分。

清朝,有人根据练功特点,把武术简单地分为内家、外家;也有人把佛门所谓“在家出家是也”而分内家、外家(《少林拳术秘诀》)。此外,还有南派、北派之说,即把长江一带

架式小而势紧的拳术称南派.把鲁、豫一带架式大而势宏敞的拳术称北派。也有按山川进行分类的,如武当派、少林派、蛾眉派;按流域分类的有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拳派等。以上分类尽管混乱,却反映厂清代武术流派的繁多。清代较大的拳系有几十个,一般流行的套路多达几百种,流派特多。其中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封掌等。

清代开始形成整体观的武术理论。不少拳术是从人的整体出发来研究人体运动的内在联系及运动规律的,长期以来指导和推动着武术的发展和提高。如长拳中的“八法”,讲内外结合,“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太极拳讲“意、气、力”三者合一,形意拳讲“内三合”、“外三合”。

清代的武术名家层出不穷,如陈王廷、甘风池、杨福魁、孙禄堂等,他们有高深武功并对武术事业有杰出贡献。

陈王廷是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原是明末的一名武将,明朝灭亡后,他回到老家河南温县陈家沟,潜心研究武艺,并以教授子孙习武为乐。在研究武艺的过程中,他以戚继光的《拳经》为研究对象,经过不断地汲取,他创编了十三势、炮捶、长拳等,后来与王宗岳的《大极拳论》的理论相结合,演化成今日的大极拳。以后又从戚继光的三十二势中吸取了二十九势,刨编成太极拳套路十三势五路、炮捶拳一路。陈王廷编的太极拳结合了导引、吐纳术,并运用了经络、阴阳学说,成为独树一帜的拳种。自陈王廷创编了太极拳后,陈家沟陈氏世代练习太极拳至今;现在,太极拳运动已在国内外得到普及,被众多的群众所喜爱,它的保健医疗作用,逐渐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太极拳的创编和演练,丰富了武术的内容。

甘风池是清代雍正年间的一个武术名家,他善长内外家拳法和剑法。他的力气很大,能把石头握成粉末。有一次,甘凤池外出,看见两头公牛在路中央顶撞,过路的人都被拦在一面过不去,但是人们谁也不敢去拉开那两头牛。甘风池见状,大步向前.只见他左右开弓,用力—推,两头牛都被推到路边的水稻田中,因为陷的太深,两头牛都不能动了。牛的主人又央求甘风池帮他把牛拉出水田。甘风他二话没说,手抓牛犄角竞一把把它从水田里拽了出来。还有一次,甘风池到山东济宁游玩,当地一位武林高手,听说甘风池武艺高强,便设盛宴招待。见面时,他乘甘风池弯腰施礼致敬时,用腿从甘风他的头卜飞快一扫,而甘风池好象一点都不知道。等到酒席散后,那人便得意洋洋地讥笑甘风池。正在这时,甘风池派人给他送来一个小包,他打开一看,里面是两小块青白绸科。他很奇怪,不知是什么用意.经人提醒,发现这两块布料和身上穿的夹裤的两种绸料是一样的。急忙察看,发现自己的裤挡上有一个洞。到这时,他才明白,原来甘风池在他抬腿时,已迅速地抓下了他裤挡上的两块布而自己竞全然未知,反而讥笑甘风池,方知甘风池的功夫是何等高深。这时,他心服口服地

拜甘风池为师。

杨福魁又名杨露禅,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他自幼酷爱武术,因仰慕陈式太极拳盛名,十岁那年就投奔到陈家沟——太极拳的发明地,想和陈王廷第十四世孙陈长兴学习太极拳。但因当时武林中守秘成风,自家拳术均不传外人。杨露禅在陈家学武数年,都学不到其精粹之处。一夜,他心情郁闷到院中散步.听到隔壁传来习武之声,他便梢悄队墙隙中愉看,原来是陈长兴在月光下为陈家侄辈教授太极拳的攻防之术,杨露禅大喜。从此后,他每天深夜都偷学太极拳技术,然后自己再仔细揣摩动作,独自刻苦学习,数年之后,武艺大有长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杨露掸竟然把陈氏予侄一一击败.陈长兴见状大惊,同时更为杨露掸的聪颖和毅力所感动,于是将自已的全部技艺都悉心地传投给他。杨露掸更是如免得水.太极技艺日进千里。杨露掸在陈家学习艺成之后,仍不满足,开始游历名山大川,寻访高于,切磋技艺。由于他武艺高强,好战必胜,人称“杨无敌”。后来,杨露禅来到北京,担任了京师旗营的武术教官,由于他武德高尚,技艺高超,许多王公贵族的公子也纷纷前来求教。杨露掸不仅熟练擎提了陈式太极拳的技术要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苦心研究.根据一般群众练武的特点,删改了陈式太极拳中的发劲、腾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创编了一套架式舒展,结构严谨,动作简洁,速度均匀,似行云流水,柔中寓刚,富有独特风格的杨式太极拳。

孙禄堂是一位形意拳大师,同时又是孙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孙禄堂自幼喜武练武,跟随师父(形意拳名师郭云深)习武甚为刻苦,每回都是师父纵马驰骋,他在后面手揽马尾紧随奔跑,一日百余里,练就了惊人的速度。后又投师八封掌名家程廷华门下学习,不久又尽得八封掌奥秘。

孙禄堂集三种拳派精华于一体,练就了一身惊人的绝技。1939年,年已古稀的孙禄堂,受聘到江苏省国术馆任馆长。在开学典礼上,学员幻请他表演一下,孙老一得长露说到:“好,就在这大厅里,你们一起来促我,摸到我衣服的,算他胜。”只见一百多名学员立即向他身边涌去。孙老身穿长衫,在学生的人隙中飘来飘去,好久,众人都累得气喘吁吁,始终没有摸到他的衣服,这一下,一百多名学员佩服得五体投地。孙禄堂虽然武艺甚强,但十分讲究礼仪,一生崇尚武德,他常说,要以德服人,不要以力服人,练武术必须讲武德。孙禄堂不仅武德高尚,更有很高的民族气节。

1923年,一位日本武士道大力士板垣,来中国与孙禄堂比武,扳垣说,他不信中国的太极拳能以柔克刚,而且要用硬功撅断孙禄堂的胳臂,气势非常盟张。比武一开始,板垣象只恶虎一样扑向孙禄堂,但连孙禄堂的衣服都碰不到,更别提伤到孙禄堂了,这时板垣气得哇哇大叫,恼羞成怒,竞象野兽般以头撞向孙禄堂的胸部,孙禄堂稍一闲身,扳垣一头按向书架,书架应声而倒,他半藏身子埋在书堆里,只得服输。他们高超技艺,大长了中国人的志

气,他的武功也因此逾震海内外。

清朝的著名武术家,还有单刀李存义,义侠大刀王五等,都是一代武林大侠,这里不再一一详述了。

民国初年,习武开禁,拳技之风蓬勃一时。当时以技击名展天下的是秘踪拳创始人霍元甲,该时期,民间出现许多拳术社、武士会、武术会,其中以上海的“精武体育会”员为庞大。它在许多省设分会,并传播到香港、东南亚一带。

国民党统治时期,l927年“中央国术馆”(1926年,改武术为国术)在南京成立,后来相继在24个省市建立了国术馆,中央国术馆曾于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举办过两届国术比赛,进行了拳术、长兵、短兵、散手等比赛。还组织过一些规模较大的武术表演活动,如1929年杭州的“国术游艺大会”、1936年中国武术旅行团访问东南亚等。同时,该时期还举办过各种形式的短期训练班,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出版了不少书籍。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武术走向了世界。1987、1989年先后两次分别在日本、香港举办了亚洲武术锦标赛,并多次派出武术专家出国交流和传授技艺。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1年10月,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表演和比赛。中华武术己开始走向世界,名扬天下。1.3武术分类

按照运动的形式武术可以分为三大类:

1.3.1搏击运动。它是两个人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实战练习形式。目前包括的有:散手、推手等。我们比较熟悉的散手的平时的练习方法主要包括打沙包,打树桩,打手靶、脚靶和摔打布人。

在比赛的过程,散手运动员共分几个级别:散手运动员按体重分为9个级别:48公斤级(48公斤以下,含48公斤),52公斤级(48公斤——52公斤),56、60、65、70、75、80、85公斤级。散手实战中主要的战术形式有几种:散手实战中的战术形式主要有直攻、强攻、佯攻、迂回制长、制短、多点、重创、突袭、反击、下台、边角、体力、心理战术等。

推手:是两个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挤、靠、按等方法,寻机借劲发力将对方推出,以此来决定胜负的项目。

1.3.2套路运动。套路运动是指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缓慢、刚柔、虚实等矛盾的运动的变化的规律编成的整套的练习的形式。套路与搏击的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主要的目的是在于练习,为搏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的相克相生的哲学观。套路主要包括的有: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

1.3.2.1拳术。这里和前面的散手不一样,散手是由两个人来进行的,而拳术只是由一个人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拳术有很多种类,如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等。不仅可以用来强身健体,而且这些是搏击的基础的动作的构成。

1.3.2.2器械。指手持武术兵器进行练习的套路运动。目前最常用的器械是刀、剑、枪、棍。作用是

1.3.2.3集体表演。练习时可以变换对形,也可以采用音乐伴奏。要求队伍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1.3.3功法运动。功法运动是以单个武术动作作为主体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动。例如,长时间站马步桩以增强腿力等。2.武术的特点和作用。2.1武术的特点

2.1.1寓技击于技术之中 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将技术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套路运动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型动作有所变化,但在动作方法上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2.1.2内外和

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既讲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点。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法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2.1.3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分别适应不同的年龄、性别、体质的需要,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也较低。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2.2武术的作用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祖国之瑰宝。历史发展到近代,随着火器的兴起,武术和冷兵器退出了战场,武术逐渐演变成体育项目,武术作为体育项目的作用还是很突出的,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重视。1.改善和增强体质 武术运动具有强体健身的作用,近年的研究证明,武术运动对人体外部形态和各内部器官都有良好感响。它不仅是形体上的锻炼,而且可使人的身心得强更全面的锻炼.经常练习武术的人有助于人体身高和各部围度、宽度、厚度,以及体重的均衡发展,获得健美的体格。同时还能提高人体肌肉的力量和伸展性,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改善骨骼的结构,提高弹跳、耐力、速度、力量、柔韧和灵敏等各项素质。练习武术还能够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内脏器官系统的机能状态,起到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的作用。尤其是武术许多功法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人体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息,改善

机能,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是十分有益的。2.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 火器早已替代了冷兵器,武术从整体上退出军事技术体系,形成一项体育运动后,武术的攻防技术发展成了体育化的武术对抗运动,以及人们自卫抗暴的防身术。通过习武,不仅可以掌握各种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方法,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持之以恒地练功,还能增长进攻劲力、抗击摔打,克敌制胜,具备防身自卫的能力。若系统地训练,还可掌握防身制敌的本领。3.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 武术的学艺和练功,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还需要常年不懈,坚持有恒。这不仅能培养坚韧不拨、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良好手段。历史上岳飞抗金兵、戚继光抗侵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十三棍僧救唐王,以及近代霍元甲拳打东洋人等感人至深的故事,都充分表现了武侠们高尚的爱国主义和匡扶正义、扶危济困、除景安良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运用武术救国卫民,抵擒外侵的美德,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学练武术的时候,应该用这些英雄事迹,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武术在长期的传习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要求习武者具有手德、口德、公德。培养武憾是武林界的传统。武德教育作为培养共产主义精神道箔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练武习信可以培养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武术运动能使人获得美的感受,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享受。这种审美价值,产生于技击美和技艺美融合的武术美。武术的技击美、以人们对武术攻防功利的认识为基础,通过实战搏斗动作的攻防实效和套路演练动作的攻防含义表现出来。人们在观赏武术格斗运动时,从双方表现出的勇敢、力量、合理的攻防招法以及健壮的体魄中获得美感,直至为胜利者欢呼,为其体能和技能倾倒。古籍中记载有很多上至帝王,下及庶民喜好观赏武术格斗运动的事迹。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武术格斗运动的观赏兴趣,表明武术的技击美,自古就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武术的技艺美,是充分发挥人体运动能力,表现出的武术姿势规格美和运动规律美。动作符合规格标准和运动规律的程度越高,技艺美的程度也就越高。在武术套路运动中,还通过传神、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来加强武术姿势规格美和运动规律美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武术技艺美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人们对武术美认识的深化,对武术审美价值的利用,促进了习武者和民间武艺人对武术美的追求。加快了武术脱离军事技术,形成一个运动项目的步伐。完成了体育化进程的武术运动,审美价值进一步提高。武术自身合有的那些能激起观赏美感的审美因素被逐步固定下来,武术的技击美相技艺美融合一体。人们观赏武术,能从形神兼备、以形传神的武术演练中,感受到武术的神韵美;从立身中正、三尖相照、六合相应的姿势中,感受到武术的和谐美;从动静相间,刚柔相济等“反向相求” 的技法中,感受到对比美;认在运动中求平衡、在平衡时求运动的运动中,感受到动态平衡美;还能从武术搏斗中,感受到健力美、自强美;从以巧打拙、以轻克重的技巧中,感受到武术的技巧美;从“告己从人”、“非遇甚困则不发”、“点到为止”等要求中,感受到习武者的深邃涵养。人们对武术美的感受,使其审美需求获得了某种满足,从而起到娱乐身心的作用。对武术美的感受,还能诱发和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积极求胜的斗志,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此外,武术中包含了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哲学、宗教、教育、中医。因而青少年练习武术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有,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可以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形式。随着武术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指,武术将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学习内容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4.学习武术的方法

4.1学习并求握一定的武术知识。通过学习,了解一些武术基本理论知识,例如:什么是武术;武术的起源、发展和现状;武术的特点和作用,练武术的意义,所学的拳术或器械的特点和运动规律等,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对武术具体技术的习练大有益处。当对武术的起源和发展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时,可以认识到武术这一中华民族瑰宝的伟大性,从而进一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有利于我们很好地树立学习目的,当对武术的特点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时,可以便我们了解到武术区别于其它项运动的独到之处及锻炼价值,从而坚定刻苦练武的信念。

4.2、一定要掌握握看图学武术的能力。对于自学武术的青少年朋友,书就是不说话的老师。武术的技术动作在书上都是用图解来具体说明的。所以说青少年朋友要想自学武术,首先学会省武术图解,这样,才能很好地展开自学。

4.3、全面锻炼,善抓重点。初学者,必须注意全面锻炼,但要善于抓住重点。一般说,身体每—部位的练习,都有简单省时、锻炼效果好的方法。这些内容,按顺序进行练习,无疑是一种既简单、效果又好的手段。但随着功夫不断长进、练习内容愈来愈多,就可以在其中选择较为突出的交叉绕环为肩臂练习的重.这祥即符合素质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保证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新的内容。

4.4、多动脑,勤思考,认识运动规律。自学武术,切忌一味蛮干和急躁冒进,每一动作都要边学习边用心思考,直至弄通它的要领和含义,这样才能真正学会动作。同时还要注意摸索运动规律。如基本功和基本动作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左右交替进行的,而我们往往习惯一边的

动作。认识到这些,我们就应适当多练些不习惯的另一边动作,这样既促进了身体的均衡发展,也符合运动的规律。

再如,我们做腾空飞脚时,自己党得动作更绩和技术要求都做到了,弹跳能力也不算差,可就是完不成空中造型,究竟是什么原因呢7其实道理很简单,熟练程度不够,机体能力发挥得不充分。前者需耍的是练习数量,要通过“量变”而达到”质变”,从掌握动作要领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后者需要的是完成动作的方法具有高度的合理性,在起跳腾空的瞬间.把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关节的灵活性、肌肉的力量以及动作的速度、协调、内在的精神意识都集中体现出来。这些显然不是几日之功所能做到的,但我们决不可怀疑自己是否具备这个能力,拳谚中有“拳打千遍,身法自然”的说法,追求打拳时的身体自然尚需干遍演练,那么,耍追求动作在空中的优美造型,表现出高水平、高质量来,又何尝不能打上“千遍”呢? 此外,还应注意有同伴一起练习时要多进行交流,遇到有习武经验的人要虚心请教。4.5、制定练习计划。这对自学者来说,很有必要,可防止盲目性并能督促自己练习。制定计划时,要符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在练习基本功和基本动作阶段,主要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时间。对于青少年朋友来说,一般是早、晚和课余时间为宜,时间长短可根据个人体质、课程安排、生活环境等具体情况来合理安排。每次练习最好能保证在1—2小时之间。其它时间,如节、假日,课间,及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在做整体计划时,都应有所考虑,并在不影响工作、学习的情况下,安排适宜的练习内容。(2)内容和进度。根据安排好的时间,确定练习内容,开始时,可试验一个阶段,检查一下自己的接受能力和运动时的身体反应。本着前面讲到的原则、要求,在学习内容、练习组数、进展速度、运动量等方面,力求做到切合实际,以取得更好的练习效果。(3)采取的方法及要求。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是比较多的,比如,可以边学边练,可以早上以学为主,晚上以练为主;也可以划分学习阶段和训练阶段。在手段上可以学会一动作,精练一动作;也可采用“循环练习法”。总之要求准确掌握动作,不断巩固提高。随着练习的不断深入,计划也应有阶段性,练习内容、数量、方法和要求也要根据情况变化而更新。开始时,练习内容少,要保证一定的运动量就需要靠增加密度来提高运动的强度。增加了新的内容之后,运动且也需随之加大,这样各方面的要求就提高了一步,内容;数量、方法及要求就应在计划中进行合理调整。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组合动作和基本套路之后,就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套路学习了。

4.6自学武术的步骤 第一步,从基本功入手。基本功是拳术的基础,“打拳先练功”,要练好拳术,必须先从基本功入手。一般基本功以柔功为主,增强力量的功法为期。通过有针对性的选练.获取必要的柔韧素质和力量素质,以保证学练动作时肢体屈伸能到位,不感到吃力费劲。学练兵械还应以拳术为基础练习。专门基本功是所学拳械自身的基本功。通过练习能

了解该拳械最基本的运动特征,具备学练该拳械员基本的技术、知识和技能能力。例如,学练长拳,先应学练“长拳四功”(桩功、腿功、腰功、臂功);学练形意拳,先应学练“形意三桩五拳功”;学练八势摹,先应学练“八卦转旋功”;学练太极拳,先应学习“太极桩功”等等。学练兵械,同样要先学该兵械的基本功(包括握待方法和基本器械方法)。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射箭高手,他们百步穿杨的高超射术,是与当时人们非常重视射艺的基本功训练分不开的。“纪昌学射”的故事,大家或许听说过,相传纪昌决心学射,想成为一名射箭高于,就拜在飞卫的手下为徒。师傅飞卫说:你在学射之前,首先要练习眼力,等眼力练习好丁我再教你射技。纪昌回到家中,想来想去,想到一个好办法。就是当他的妻子织布时,他就躺在织布机下,用眼使劲盯住来回穿梭不停的机梭,每天坚持练习,二年之后,能达到锥至眼前而眼不眨。纪昌很高兴.马上拜见师傅,告诉师傅,然后要求跟师傅学射,飞卫这时又对纪昌说,这还不行,你现在还需要你把小的东西看得很大。做到这一点后,你再来找我,纪昌遵照师命,用牦牛的毛将虱子系住悬在窗记上,每天用眼看,历经三年后,在纪昌的眼里虱子相车轮一样大,看其他的东西都象山丘一样,这时纪昌张弓搭箭,一筋射出,正贯虱心,而绳子不断,飞卫得知后,高兴地说;“你得到了射箭的真谛啦。”同学们,你们看当时的人们是多么重视基本功训练,而现在有些同学在习武时,不能持之以恒,殊不知,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台为将来高难度动作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基本功练好了,再学习套路自然就容易,而且扎实,否则,充其量也只是徒有外表的花花动作。

第二步,学练基本动作和典型动作,选练武术功法。在第一步学练的基本功内容中,往往已包含了一些基本动作和典型动作。此时要扩大学习面,将欲学拳械(或套路)中带有技法规律性的动作、反复出现的动作、运动特点突出的动作抽出来,先行学练,为全面学习铺平道路。如学练目的以掌握得斗技能为主,应结合技法需要选练相应的功法。例如学练擒拿者,应练卷棒劝、上罐功等,学练散打者,应练靠臂功、拍靠功、吊袋功等,以增强击打能力和抗御能力。

第三步:进行套路的整学零练,了解动作的攻防含义。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可以较快地学会拳械套路,转入难点动作练习、组合动作练习、分段练习,逐步向整套练习过渡。同时,通过“拆手”、“喂手”等方法,了解动作的攻防含义,体会动作的攻防用法。

第四步:进行武术套路训练或格斗训练。学练武术必须按步骤循序渐进,不能越过某步骤去体会自己知识技能水平还不及的技法,也不能越过某步骤去学练自己技能、体能还不胜任的动作。急于求成,会使动作走样,甚至引起运动损伤。此外,在学习时要注重学会武术共性的技法规律和系统知识.此时的练是为学会。在练习时,耍注意集中训练内容,突出个性特长,形成擅长门类相绝招,此时的学习,是为了纠及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学习时,运动

负荷要适量,以能保持良好的神经兴奋状态为佳。训练时,运动负荷应大些,要不断增加运动负荷,锻炼提高技能和体能能力。

5.练习武术须注意几个问题:一些同学,开始自学武术的积极性很高,可是,学了二招三招,却又觉得学武术太难,却步不前。这是由子他们不了解学武术的根本途径所致。根据历来学武术的经验,青年练武须注意以下问题:

5.1目的要端正。学武术是为了强健身体、决不应将武术作为打仗斗殴的资本。5.2、如果有条件,要找老师指点。武术千百年来由老师口传言授,代代相传,因此,要想得到武术的诀窍奥秘,最好要请有直功又有武德的老师指点。大家在自学武术时,肯定会遭到许多疑难问题,无法从书上得到答案,尤其是初学阶段练基本功时,有了老师指点,就能很快掌握动作要领,并能防止偏差,可以事半功倍。当然,在老师的指点下,看些武术图解等指导书就更好丁,更何况“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另外。在自学了—段时间后,应当诸有经验的教师对所学的动作和套路加以纠正。

5.3、要下苦功夫。“拳不离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说学习武术贵在下苦功夫并天天坚持。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日曝十日寒”的锻炼,无论是对增强体质还是对提高技术,作用都不大。:

5.4、要循序渐进。一般的学习步骤:先练基本功,再练单个动作,进而练组合动作,最后才练完整的套路。先练简单的套路,再练复杂的套鲍。先练拳术,后练兵器。先练短兵器,后练长兵器。先练单器械,后练双器械。先单练,后对练。

5.5、要遵守武德。我国传统的武德,强调尊师重道、敬长爱友、济危扶因;反对恃强凌弱、争勇斗狠。学习武术,不仅要发扬这种高尚的武德,更要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遵守社会主义法纪。

5.6、防止伤病。出现伤病,不仅打乱了自学计划;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同学们在武术练习时,要做好准备活动,不能蛮干硬拼,安排好运动量和强度,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6.武术图解知识与方法

6.1武术图解知识 武术图解包括文字说明和插图两部分。文字说明是讲解动作过程和要领的,插图是描绘动作姿势和身体各部位运动路线的。它具有以下规律。

1、运动方向 图解中的运动方向是以因中人的身体(躯干)为准,来定位的。图中人的身前为前,身后为后,右侧为右,左侧为左。此外还有左前、左后、右前、右后之分。同时运动方向也随动作(躯干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有转体时,以转体后身体的位置再定前、后、左、有。有些书籍也用东、南、西、北的写法表示方向。这和看地图的方向一致,即左西有东,上北下南。用这种

方法定位,就有变换方向的问题,但首先要定好起式时的方向,一般是面向南。总之,武术动作很多,也很复杂,身体变化也大,但始终以躯干姿势来确定方向,不受头部和视线的影响,这样方向就不会搞错。

2、动作路线 图中一般用虚线(„>)或实线(—)表示该部位肢体或器械下面的行进路线。箭尾为起点,箭头为止点。实线与虚线,分别表示左、右或者上、下,一般左虚右实。也有动作都用虚线或实线表示的或者上虚下实,但其作用相同。各种虚线或实线所表达的意思如下:(1)直线,表示肢体或器械直线运行。(2)弧线,表示肢体或器械弧线运行。(3)平圆线,表示肢体或器械与地面平行绕圈。(4)立圆线,表示肢体或器械与地面垂直绕圈(5)环转线,表示肢体或器械过程中有圆转轨迹。(6)曲转线,表示肢体或器械曲转绕行。(7)交叉线,表示动作肢体或器械交叉运行。(8)螺旋线,表示连续统环的动作如绞剑、绕枪等。(9)旋转线,表示身体统垂直轴旋转,一般在人体腰部或头领、头顶标画。(10)连续线,表示连续运转、起落、有转折的动作,如垫步、击步等。

3、往返路线 武术套路由若干段(趟)组成,每段的行进方向一般是一致的,单数段向左(以起式时定位),双数段则转回来向原来的右。有转身动作,在转身后仍向原来的方向前进.较为复杂的套路每段的前进方向经常变化,但总方向是一致的。

4、写法顺序 文字说明中,一般先写下肢动作,再写明运动方向,再写上肢动作,最后再写目视方向或部位。特殊情况下,则以身体各部位运动的先后顺序来写。文字说明中,写明“同时”时,不论先写后写的身体各部位都要一齐运动,不分先后。一些动作不写“同时”,也要适当考虑。因为武术讲上下相随,一动无不动,停无不停。另外说明中的“左(右)”写法,是指左右互换,或左右均可的意思。

5、动作要领 在一些图解中,动作的后面附有动作要领、要点之类说明。它是提示该动作的要领或中心问题或应该注意之处,是完成动作和提高动作质量的关键,应仔细阅读,认真掌握。

6、插图 图是每个动作的开始姿势、结束姿势以及动作过程中的分解姿势的动作外形的描绘。它包括根据固定拍摄角度的正面、背面、侧面图。附图是起补充作用的,可以使读者从不同角度更清楚地看明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和运动路线。

7、名词术语 为了使文字解释简单精练,图解中运用许多名词术语来说明该动作。”武术动作名称多以下肢的主要动作结合上肢的主要动作而命名。如“马步冲拳”、“弹踢冲拳”等等。还有一些根据动作形象命名,如“白鹤亮翅”、“手挥琵琶”等等。动作术语是约定俗成的叫法,如马步、弓步、穿掌、弹踢等等。了解一些武术的名词术语的含义,再看图学习,就容易多了。

6.2看书学武术的方法 看图学武术时,一般通过准备、学习、充实、提高四个步骤:

1、准备阶段:书本上图解的武术技术动作,是按照武术图解方法描述的,文字解说中使用术语较多。因此,欲照书本图解学武者,需先要学习武术图解的基本知识,学些基本武术术语。然后‘翻阅选学书籍的目录,看其中有无关于图解说明的内容,如有亦须先看懂。经过这番准

备;再开始依书上的图解摹习动作,就容易了。2摹习阶段:摹习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摹会一式,再摹下一式,不能贪多图快。摹习时,先看前一图和紧挨着的下一图。前一图是动作开始时的形象,下一图是动作终了时的形象。然后看标在前一图上的动态线,这些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由前一图形象过渡到下一图形象的肢体位移情况。看“动态线”时要看清是左手还是右手,是左脚还是右脚发生位移,看清位移的方向和路线。把图象和动态线看清楚后,再看文字解说,注意看清肢体位移的动作路线和行进方位,行进过程中肢体自身有无转旋,动作有无方向变化。有变向者;要记准变向的方位。此后,再按照图解顺序摹习动作,如果动作过于复杂,可以先摹习上肢或下肢动作;也可先摹习左侧肢体或右侧肢体动作。等各部动作单独摹习会了,再串联为完整动作。如果是与同伴一起习练武术,可以在看清图象和动态线后,由同伴读文字解说,自己按照图摹习。如无同伴帮助,也可将文字解说制成录音,替代同伴口读的作用。摹习时,还应注意由前一图至下一图是否是一个完整动作。凡一个完整动作披分解为几图者,逐一摹习会后,要连贯一气地完成,中间不能有停顿。

3、充实阶段:摹习只学得了动作的外形,还需自学有关拳理,以理论指导带动实践,使动作做法符合所学拳术的技法原理,体现该拳术的攻防持点、劲力特点、节奏持点和风格特点。一般方法是阅读有关专著,集阅同类文献,逐步积累知识,加深认识。

4、提高阶段:自学者应该创造条件多观摩他人练习同类拳术(或观摩影视)。通过观摩,对照检查自己是否学对了。观摩时.首先看动作规格和神态;然后看动作衔接的转换方式,再看全套动作的行进路线和布局,还要看清拳术的节奏处理方法和总体运动待点,以观摩借鉴,纠正自己自学中的误解和不正确的动作。如果有条件和机会,可以请有关专家、教练等.当面加以指导,这对技术的提高大有益处。

6.3看书学武术的注意事项

1、通过图解学武术动作和套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反复练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才能逐步掌握武术图解知识的规律。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2、遇到复杂动作时可先学下肢动作、再学上肢动作,然后将上下协调配合起来。

3、初学时一定要固定方向,不要经常变换练习方向。因为动作不熟练,变换方向会打乱方向感,不易回忆初记忆。

4、学习时、可以有二人或三人一组合练。由一人看图解,一个做动作.一人检查,然后相互传授,或者大家边看、边练、边议。这样能相互纠正错误,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和速度。

5、动作要点“要领”是提高动作质量的关键,要认真领会加以掌握,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6、如遇一个动作有多个图或写明(上动)不停时。要完整练习,不要停顿。

7、图中人运动方向与看图人运动方向一般是相反的,学习时要加以校正,可以用将图中人背对自己的方法校正,这时两者运动方向就一致了。

8、武术中对眼法的要求很多,而图解中,通常只写定势时的眼法要求,很少写运动时的眼法变化。这要在学会动作之后的练习中

特别注意,做到眼随手动(运动时)、目随势注(定势时)。

9、有些书上的插图并没有将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路线全部标明。因此,要详细阅读说明,以免漏做或错做动作。

10、整套学会后反复巩固,并按照要领提高动作质量,体会套路的特点、风格、韵味。不要停足不前。

2.太极理论知识 篇二

传统运动养生是在中国古代养生学说指导下逐渐形成的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和健身方法,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但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它渗透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之中, 与哲学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相互影响。

哲学的产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那么, 哲学是如何把人类和动物区别开的呢?其实哲学的根本在于思考和总结。动物和人都是劳动的本体, 但是人才是哲学的本体, 而动物则无法和人类对比。所以人类如果想进步, 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原则永远是不能抛弃的。

太极拳, 一个建立在哲学理论基础上的传统运动养生术。太极拳的太极两个字本身就是哲学概念。太极拳本身就是对技击以及人际关系的哲学思考。太极拳过去又称长拳, 因其拳势川流不息、延绵不断, 故名。后世之所以称为“太极”, 源于其拳理采用阴阳辩证学说。阴阳辩证学说是我国古代的朴素哲学思想, 是易经体系的核心内容。太极拳的文化结合了我国传统道家与儒家的思想。行拳时要求身体中正自然, 尚意不尚力;身备五弓, 支撑八面;拳势连接圆转自如, 无有间断;势中套势, 生生不已。用之于攻防, 不主搏人, 以静制动;舍己从人, 随势而动;外示安逸, 谦和柔弱, 实则棉里藏针, 以柔克刚;正符合了道家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宗旨。也深合儒家中庸谦和, 不卑不亢的准则。

太极拳跟道家文化有密切关系。道家主张顺其自然, 依道而行;追求内心的虚静, 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在技击中太极拳习惯于后发制人, 做到沉着应对, 顺着敌人的来势, 放大敌人的破绽轻松取胜。与老子中的“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的中心思想有相通之处。太极拳是一个注重思考, 而且让人思考的运动。并且太极拳不仅仅是思考技击本身, 思考的还包括更多。哲学是太极拳的基础, 所以, 我们会首先从哲学基础讲解太极拳。

2. 太极拳的整体观

太极拳以中国古典天人合一的人体生命整体观为基础, 以内向性运用意识为特征, 研究人的生命运动规律, 以及人的生命运动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 进而运用这些规律, 强化意识对于生命过程动态变化的控制, 自觉地使生命处于一种高度的有序状态, 求得身心健全, 内外和谐, 并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人体生命整体观是太极拳的哲学理论基础, 是中华古老文明朴素的系统思想。只有正确而全面地理解人体生命整体观, 才能科学地把握太极拳健身的本质特征, 了解太极拳健身的丰富内涵, 从而准确地掌握和运用太极拳健身的方法, 促进现代社会生活的完善, 提高现代人的健康水平。

2.1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脏腑、组织和器官等所组成的, 它们结构不同, 功能各异, 而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就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决定了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太极拳在练习时强调“以意导功”、“内外兼修”等是整体观在运动中的具体运用。

2.2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 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 自然界的各种变化, 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 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一年四季的气候各不相同。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这是一年四季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人体在四季气候的规律性影响下, 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人体功能随着昼夜的寒温变化也出现节律性的改变。昼夜晨昏的变化, 同样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一些疾病多在清晨、上午比较轻微, 从下午起逐渐加重, 特别是夜晚更甚。这是由于昼夜阴阳之变化, 人体正气也有消长的缘故。因地区气候的差异, 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 在一定程度上, 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这些来源与自然界并对人体影响的因素为太极拳养生确立了基本原则, 即《黄帝内经》中的“顺应自热”。采取积极的运动锻炼, 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

3.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经络学说

3.1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是古人认识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 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3.1.1阴阳学说认为, 人体发生的疾病是因为人体自身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阴阳平衡被打破, 而自身又不能及时恢复平衡所致, 就出现了阴阳失调的状态。太极拳运动充分体现了阴阳学说的思想, “太极”出至《易经》的阴阳八卦学说, 太极图表示宇宙及万事万物都是有对立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物质组成。太极拳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 讲求动静、阴阳, 动与静的对立统一, 形动于外, 则分虚实, 运阴阳, 拳路以浑圆为本, 讲究以动为主, 动中求静, 静中寓动, 用意识引导气血行于周身, 周而复始, 如环无端。

3.1.2五行学说不仅将事物归属于五行, 而且进一步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统一性和事物正常发展运动变化的规律, 用相乘、相侮来解释事物间平衡失调的机制。在太极拳法中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门进、退、顾、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区分和掌握生克变化规强调要不断地用动作导引调整阴阳关系和五行生克乘侮关系从而达到体内环境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2经络学说的形成, 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 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 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 逐步上升为理论的, 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的基本功能是运行气血, 协调阴阳。以五脏为中心, 通过经络遍布全身, 内属脏腑, 外张枝节, 沟通表里, 贯穿上下, 从而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传统运动养生学认为通过传统体育运动方式, 如太极拳运动进行锻炼, 循经导引的意念活动, 可以到达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 从而实现增强体质, 益寿延年的目的。

4. 练习太极拳的几点建议:

4.1动与静是相对的, 动与静所形成的动态平衡关系着人体阴与阳的动态平衡。我们强调“生命在与运动”, 同时也强调静养的作用。即在运动时, 一切顺其自然, 进行自然调息、调心, 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 外练形体, 使内外和谐, 体现“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4.2形体强健, 精神必然饱满, 生理功能正常。形是机体的外在表现, 神是精神意识思维及生命活动的外藏表现, 是功能作用。太极拳运动中, 要讲究意识活动、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紧密配合。使整个机体得以全面而协调地锻炼, 则能增强人体各种机能的协调统一性。

4.3顺应自然, 人体的阴阳之气, 在一日中变化表现为生长收藏。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 也正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对于运动时间, 一般说早上最好。如果在饭前锻炼, 至少要休息半小时后用餐, 饭后一小时以上才能锻炼, 为了不影响睡眠, 在睡前2小时结束锻炼。

4.4 在运用太极拳锻炼进行康复时, 应注意辩证施功, 才能有利于通调经络, 协调阴阳。

5. 总结

太极拳无处不体现着阴阳变化这一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 如虚实, 动静, 开合, 刚柔, 这些都是阴阳的范畴, 都在无穷的变化之中。“开中有合, 合中有开;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动静循环”, “刚柔相济”, 这都是太极阴阳的对立统一。总而言之, 无极而太极, 太极分阴阳, 阴阳可以互化, 这就是太极拳的对立统一观, 也是太极拳的哲学基础, 把握到这一点, 才是把握到太极拳的精髓和实质。

参考文献

[1]邬建卫.祖国传统运动养生学[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张肇平.论太极拳[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太极拳刚柔的理论浅析 篇三

摘要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中的一种,以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刚柔则是太极拳阴阳关系的一个方面,在太极拳动作中,处处体现着刚柔互补、互孕,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运动特点。因此,在太极拳的习练中,正确认识刚柔的辨证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关键词 太极拳 阴阳 刚柔相济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中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有太极”,并非说太极是从无极而产生,乃是“太极本无极”之意。对于太极拳初学者来说,练习太极拳要特别重视动作的协调。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刚柔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一、太极拳刚柔的释义

刚柔关系是太极拳的最主要的动作特征之一。要了解什么是太极拳的刚柔关系,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太极拳的刚柔,简而言之,“刚”就是以腰髋为轴,利用太极拳的缠丝劲,牵动丹田充溢的内气,然后在瞬间发出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劲。“柔”是指太极拳的松柔,也就是在打太极拳时,要求全身放松,做到心静体松,处处体现出一种松柔来。但是柔并非是无力、也不是松软,而是在螺旋缠丝的运动中产生的劲力。

二、刚与柔的辨证关系

太极拳刚柔之间的关系,既是对立统一,又是相互转化的,即所谓的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太极拳运动中,在动作每一勢的运转过程中是轻松柔韧的,但是在动作定式的刹那时则显得刚劲。例如,“搂膝拗步”动作中,手向前推的时候是柔,柔中有刚,当推出成定式时,舒指坐腕,力贯掌跟,则柔转化为刚,刚中亦有柔。为此,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把握太极拳的这种刚柔的关系则是十分重要的,正所谓“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亦可坚”。

三、如何才能达到刚柔相济

拳谱规定:

(一)“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二)“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三)“太极拳决不可失之绵软。周身往复,以精神意气为本,用久自然贯通焉”。

(四)“运劲之功失,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为刚。极其至也,亦刚亦柔,刚柔得当,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从上面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刚柔相济”是太极拳所呈现出来的最理想状态。这主要表现在:意识上形成不偏不倚,身体姿势时时处在刚与柔交界的中正状态。“刚柔相济”是太极拳运动技能形成过程所必须遵守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有12个字来概括:摧僵化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因此,太极拳的练习也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摧僵化柔阶段

初学者在练习太极拳时,往往因为兴奋,肌肉僵硬,减低了身体的柔韧性和弹性,造成动作的不协调。所以在初学时,要特别强调意识的集中和肌肉的放松练习,通过一系列心法和身法调节,以及缓柔松静、圆活连贯的动作,化去笨力、僵劲,以培养一处动而全身动的整体劲,为意、气、劲毫无阻滞地抵达全身打下基础。

2.积柔成刚阶段

在摧僵化柔的基础上,首先是以意导气,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各种身法的调整,完成以意导体的过程,在以意导气,通过“空胸实腹”、“气沉丹田”等练习,在丹田聚集强大的压力,然后再将丹田之气贯通于身体各部位,形成雄厚的整体劲,也就是太极拳所追求的内劲。

3.刚柔相济阶段

这是太极拳的高级阶段。经过摧僵化柔、积柔成刚这两个阶段的练习将身体锻炼成刚柔相济的弹性体,并产生了在意识支配下源动于丹田的极富弹性的内劲。进一步通过制人功夫的练习,在技击对抗的过程中,做到如拳论中所描述的那样:“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相济,无端可寻”的境界。

四、刚柔相济的作用

太极拳在武术的技击特点上主要表现为以柔克刚。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这就如打篮球时接球的动作,虽然球传的又急又快,但是只要在接球时两手臂向后稍微一收,就能稳稳地接住球;反之,如果静止接球,则容易使手指受伤。

“刚柔相济”的攻防含义表现在技术方面则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练习太极拳要讲究阴阳相平,达到刚柔相济,此时,人就像一个皮球,只要你推的轻,它就回得轻;如果你拼命用力推,它的反击也就会越大,你受到的打击也就越大。太极拳似水,水极柔又极刚,水可以使山岳成平地,水可以使高楼大厦变泥沙;太极拳似风,风柔时吹在脸上感觉温和,但是刚起来却可以使一座城市顷刻之间变成一堆废墟,也可以使世间万物无影无踪,这就是柔中寓刚,柔极生阳之理。

太极拳技击应用时刚柔相济的技巧和特点,就是在太极拳功成之时所呈现的弹性状态上体现出来的.拳论曰:“用刚则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如扑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抖、空、棚、捋、挤、按无不得其自然矣。”故在对抗之时,必须处处注意适当地运用刚柔,对方刚时,不能以刚应之,应以柔化之;对方出现“丢”时,就逢丢必打,此时则需显刚,以强大的内劲将其打出。当然,在用柔、用刚和刚柔相济时必须柔中寓刚,刚中有柔,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拳论强调“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含义。

五、结论

根据上述的浅析我们可以看出,刚柔是太极拳阴阳的表现,是太极拳的灵魂,是太极拳的精髓,在太极拳的习练中,要抓住刚柔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以意导气,以气催力,在长期的练习中达到刚柔的平衡。也只有在理论上不断揭示刚与柔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挖掘出太极拳本身应有的价值,更好地促进太极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正雷.中华武术杂志[M].2001.3:32-33.

[2] 周念丰.太极拳常识[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24简化太极拳理论基础 篇四

理论基础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其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都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年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为了满足群众练拳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79年又吸取陈式、杨式、吴式和武式太极拳之长,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

太极拳简易套路,是一种汉族民间健身拳术。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在传 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按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易学易记的原则,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选取了二十四式编成《简化太极拳》。全套共四段,5分钟左右可练完一套,主要动作有: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倒卷肱棚、捋挤按、单鞭、云手、左右蹬脚、独立穿梭、海底针、闪通臂、搬拦锤等。

1979年国家体委又编创四十八式太极拳,是简化太极拳的继续和提高。全套共六段四十八式,约8分钟左右可练完。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吸收吴式、孙式太极拳的平圆手法和武式,孙式太极拳的撤步,跟步,其中掩手、马步靠采用发劲的陈式太极拳。

练习要点

一、心静体松。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所谓“体松”,可不是全身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

二、圆活连贯。“心静体松”是对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圆活连贯”才是衡量一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太极拳练习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谓的“节节贯穿”。肢体的连贯是以腰为枢纽的。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对下肢,是以腰带跨,以跨带膝,以膝带足;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以肘带手。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

三、虚实分明。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首先要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是肢体各部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若不能维持平衡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迈步如猫行”了。一般来说,下肢以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

四、呼吸自然。太极拳联系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初学者宜采用自然呼吸。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一、起势

左脚开立两臂前举屈膝按掌

二、左右野马分鬃

1、左野马分鬃

稍右转体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分手

(1)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腿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2)身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2、右野马分鬃

后坐撇脚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分手

(1)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度到60度)。

(2)左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3、左野马分鬃

后坐撇脚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分手

三、白鹤亮翅

稍右转体 跟步抱球 后坐转体 虚步分手

(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眼看左手,右脚跟前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方,眼看右手。

(2)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微微向左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右前额,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右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平看前方。第二组

四、左右搂膝拗步

1、左搂膝拗步

转体摆臂 摆臂收脚 上步屈肘 弓步搂推

2、右搂膝拗步

后坐撇脚 摆臂收脚 上步屈肘 弓步搂推

3、左搂膝拗步

后坐撇脚 摆臂收脚 上步屈肘 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

跟步展臂 后坐引手 虚步合手

六、左右倒卷肱

1、右倒卷肱

稍右转体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虚步推掌

2、左倒卷肱

稍左转体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虚步推掌

3、右倒卷肱

稍右转体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虚步推掌

4、左倒卷肱

稍左转体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虚步推掌 第三组

七、左揽雀尾

转体撤手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掤臂 摆臂后捋

转体搭手 弓下前挤 转腕分手 后坐引手 弓步前按

八、右揽雀尾

后坐扣脚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掤臂 摆臂后捋

转体搭手 弓步前挤 转腕分手 后坐引手 弓步前按 第四组

九、单鞭

转体运臂 右脚内扣 上体右转 勾手收脚 转体上步

弓步推掌

十、云手

后坐扣脚 转体松勾 并步云手 开步云手 并步云手

开步云手 开步云手 扣脚云手

十一、单鞭

转体勾手 转体上步 弓步推掌 第五组

十二、高探马

跟步托球 后坐卷肱 虚步推掌

十三、右蹬脚

穿手上步 分手弓腿 收脚合抱 蹬脚分手

十四、双峰贯耳

屈膝并手 上步落手 弓步贯拳 第六组

十五、转身左蹬脚

后坐扣脚 转体分手 收脚合抱 蹬脚分手

十六、左下势独立

收脚勾手 屈蹲撤步 仆步穿掌 弓腿起身 独立挑掌

十七、右下势独立

落脚勾手 碾脚转体 屈蹲撤步 仆步穿掌 弓腿起身

独立挑掌 第七组

十八、左右穿梭

1、右穿梭

落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架推

2、左穿梭

后坐撇脚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架推

十九、海底针

跟步提手 虚步插掌

二十、闪通臂

提手提脚 弓步推掌 第八组

十一、转身搬拦捶

后坐扣脚 坐腿握拳 摆步搬拳 转体收拳 上步拦掌

弓步打拳

十二、如封似闭

穿手翻掌 后坐引手 弓步前按二十三、十字手

后坐扣脚 弓步分手 交叉搭手 收脚合抱

十四、收势

5.太极理论知识 篇五

一、专项题(50分)

1.列出你所学专项的4种基本技术,并简述之。

2.简述你所学专项活动的锻炼价值。

3.列举出你所学专项运动中的六种以上裁判规则。

4.请创编一个你所从事专项活动的比赛(或练习)的形式和方法(例如:三人篮球赛、五人制足球赛等)。

二、体育常识(30分)

1.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志是什么?

2.简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几种方法。

3.简述足踝关节扭伤的急救处理方法。

4.在体育运动中,出现昏厥的原因是什么?预防措施包括哪些?

5.请列出5种以上你所喜欢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三、论述题(20分)

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体育课的认识和体会,并且设计出你认为适宜于大学生的体育课形式。

一.1.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详细内容请自行补充。

2.(一)打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它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的枢纽。

(二)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 太极拳练习对人体骨骼、肌肉及关节的影响是突出的。

(三)练习太极拳不仅全身肌肉、关节参与活动,更强调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膈肌运动。因此,全身各部骨骼肌的周期性的收缩与舒张,可以加强静脉的血液循环,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及向右心室充盈的必要的静脉压力。

(四)打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由于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它系统的机能活动,因此它可以预防并治疗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运动、分泌、吸收的紊乱)。

(五)打太极拳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由于练拳对不同的内分泌轴和不同层次的内分泌腺体都有作用,因此推测太极拳是通过对垂体或更高的内分泌中枢的调节而改善了靶腺功能,继而对机体代谢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下丘脑—垂体—靶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相互调节、相互联系的密切关系,既矛盾又统一,调节着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当其中关系失常时临床上则出现内分泌疾病。

(六)打太极拳对骨骼代谢方面的影响

(七)打太极拳对老年人血液流变的影响 北京体育大学对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对象16人,年龄在55至65岁,随机分为运动组10 人,对照组6人。

(九)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近年,国外有不少人从物质代谢的角度研究太极拳运动的防老作用。

3.(一)动作规格的分值为6分

凡手型(剑指)、剑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腿法、跳跃、平衡与规格要求不符者,每出现一次轻微错误扣0.05分;每出现一次显著错误扣0.l分;每出现一次严重错误扣0.2分。剑以定式为准,一次总扣,不得超过0.2分;一个动作同时出现多种错误时,扣分不得超过0.2分;多次出现同一种错误时,扣分不得超过0.3分。

(二)劲力、协调的分值为2分

凡符合运劲顺达、力点准确、连贯圆活、手眼身法步配合协调者,给予满分。

(三)精神、意识、速度、风格的分值为2分

凡符合神态自然、意识集中、速度适宜、风格突出的要求者,给予满分。

三、器械、服饰影响动作:剑穗缠住身体任何部位影响动作,或出现剑穗、服饰掉地、服装开纽,以及器械触地、碰身等失误现象时,每出现一次,扣0.l-0.2分。

四、器械变形、折断、掉地:器械弯曲变形,根据不同程度,扣0.1-0.3分;器械折断扣0.4分;器械掉地,每出现一次扣0.4分。

五、失去平衡:每出现一次摇晃扣0.l分,每出现一次附加支撑扣0.2分,连续出现附加支撑扣0.3分,每出现一次倒地扣0.3分。以上五种错误扣分,均由裁判员执行。

六、起势、收势:起势与收势不符合要求扣0.1分。

二、体育常识(30分)

1、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志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10条健康标准:

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与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健康的十条标准: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 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3)应变能力强,能较快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4)善于休息,睡眠良好。(5)能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7)头发有光泽,头屑少。

(8)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睛不易发炎。(9)牙齿清洁,无疼痛,牙龈无血而颜色正常。(10)肌肉丰富,皮肤富于弹性。

2、简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几种方法。充足睡眠

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运动者每天应保证8一9个小时的睡眠,使机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按摩

通过按摩不但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还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消除疲劳。按摩时以揉担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扣折等手法,按摩可在运动结束后或晚上睡觉前进行。整理运动

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回流,使血压降低,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运动后应做整理运动,动作缓慢、放松,使身体恢复。温水浴

有刺激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的作用。温水浴的温度宜在40℃左右,每次15-20分钟。药物疗法

使用维生素或天然药物,能有效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加速新陈代谢,补充能量,减少组织耗氧量,改善血液循环,补充肌肉营养。目前,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B12,维生素C、E、黄芪、刺五加:人参、冬虫夏草和花粉等。合理安排膳食

疲劳时应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C及B1,应选吃富有营养 和易于消化的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若写简单一点即为: 合理补充营养

活动性手段:活动性休息,整理活动如,慢跑,肌群的伸展等。良好的睡眠与安静休息 运动后的按摩和沐浴。

消除肌肉迟发性酸痛的持续静力牵张练习。针灸疗法 音乐疗法

自我暗示及放松训练。理疗等。

3、简述足踝关节扭伤的急救处理方法。

处置:受伤后,应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24小时后对伤部热敷或按摩,重度损伤乃致韧带撕裂时,可用绷带固定伤肢后立即送医院治疗。

4、在体育运动中,出现昏厥的原因是什么?预防措施包括哪些? 造成运动性昏厥的原因有两个:(1)重力性体克

(2)强力刺激后引起昏厥。由于平常缺乏锻炼,或测验、比赛时心情激动而过分紧张,可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紧张性降低,周围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昏厥 预防:见持经常性锻炼,以增强体质;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停下来或坐下,而应继续慢跑,并做深呼吸;在饥饿情况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

5、请列出5种以上你所喜欢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跑步、游泳、打羽毛球、打篮球、打排球、跳健美操、踢足球、打棒球等

三、论述题(20分)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体育课的认识和体会,并且设计出你认为适宜于大学生的体育课形式。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发现体育课有以下特点: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适宜于大学生的体育课形式

首先,在练习中提倡技术好的同学多和技术差的同学练习。因为在练习中动作差的同学,能够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同学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且使练习密度加大,可以打好几个来回,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动作好的同学在练习中体会到做老师的感觉,要想教别人,自己技术必须要提高,在练习时对方给的球或左或右、或高或低,而自己回球要到位,这样给自己也加大了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刺激她们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其次,注意发展学生的示范作用。一方面学生可以体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

本学期武术课上主要学习了太极拳,在学习的过程,渐渐对它产生了兴趣,关注之后发现太极是一门学问,它要求人们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以万事、万物的本身皆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哲理为基础的一种思想认识。

我们把这种对待事物的思想认识称为太极思想。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思想与人体运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它是一个科学的人体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势势处处、时时刻刻都包涵、体现着人体内的阴阳变换、虚实相间和刚柔相济。武式太极拳的训练注重整体身法和气势,要求举手投足立身中正、松静自然、虚实清楚、上下贯穿、八面支撑。它对身法的要求极严、极细、极微、极妙,无一不符合人体的科学要求和规范,正如名家乔松茂先生所言“它科学地集拳术、力学、导引、传统哲学为一体”。凡学者只有严守身法——立身中正,充分努力地体现出这一风格和特点来,由学架子到改架子;由改架子到走顺架子;由走顺架子到技击的运用;由技击的运用到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它是一个循序渐进、节节升高、逐步完成和长功的过程,它须在老师的正确的言传身教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步步提高。它不仅仅是身体的简单运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冶炼、身心合一。它的外形功架势势符合力学的科学原理,它的内涵机理处处渗透着人体机能的运动规律,它势势均与拳理接骨斗榫、毫厘不差。练功走架的感觉如咖啡提神又如美酒陶醉,只要坚持按要求锻炼就可形成太极身法,必能达到固本培元、增强体质、防身御敌、技艺超群和祛病延年之功效。

6.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篇六

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不会的软件操作技能,比如,网页课件的制,这是我以前从未学过的知识,虽说我现在只学到了一些表皮的知识,但这将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的作用,我会更加努力的去把学好这些知识,充实自我。

在这次的理论知识培训中,使我学习到了更多的理论知识,不过,从这次的培训中,我感受到我的理论知识还十分肤浅,要想自我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得多学习理论知识,为自己的实践作指导。

7.太极理论知识 篇七

5、流行之要:身形腰顶

周易的象数,其实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定性定量分析的数理模型。从敌我双方的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变 量 , 来考量胜 数把握 。 阴阳老少 , 往来进退 , 常变凶吉 都在上下 两卦各自 的天地人 三爻之中。

在太极拳行拳走架中,自身三大节手、身躯、 脚构成了天、人、地三盘。“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 象周旋 。 要用天盘 从此觅 , 久而久之 出天然”、“四手上下分天地, 采挒肘靠由有去 ”、 “此说亦明天地盘,进用肘挒归人字”、“太极人盘八字歌”等都是旨在用周易的八卦象数来说明太极拳行 功走架之 理 。 天地人三 盘构成的 己身 “ 卦象”,倘若将与之相关联的无形的周遭空气,幻想成假想敌,那么这一假想敌同样也有他的天地人三盘。己身天地人三盘在运行变化时,处处设想着假想敌天地人三盘的变化,倘若如是,那么在拳势流行之中,“其象数必对待而不移”了,也能从行功走架中借其身之阴以补助之阳,实现己身之采战, 也能在行功走架中逐渐体悟推手中尺寸分毫的阴阳变化,“对待于人出自然,由兹往复于地天”,理固然也。

天地人三盘所构成的身形间架,在进退顾盼的一气流行之中,气之流行,不可能像少林拳的跳窜雀跃。三盘之中,身躯的齐头并进,平送身躯,成为最重要的运动法则。“以身分步,五行在焉,支撑八面”,“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跐五行”,在这种运动法则之下,躯体的运动变化, 并不能靠 两脚的屈 伸蹬撑来 带动 。 而是需要 依靠 “枢机之轴”,像是圆规的实脚,以带动身形的弧线变化。所以“身形腰顶”成了太极拳最为基本的身法要领。

《太极平准腰顶解》以及第七、八、九目所涉及的 “ 身形腰顶 ” , 其实都是 对王宗岳 《 太极拳论》中“立如平准,活如车轮”的翔实诠释。老拳论一而 再 , 再而三的 解释 “ 立如平准 , 活如车轮”,可见此八字构成了太极拳的行功走架的核心内容:“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退圈容易进圈难 , 不离腰顶 后与前 ” 、 “ 顶如准 , 故云顶头 悬也。两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 立如平准 , 所谓轻重 沉浮 、 分厘毫丝 , 则偏显然 矣。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尾闾至囟门也, 上下一条线,全凭两平转变、换取,分毫尺寸,自己辨。”

文字中,“腰顶”与“身形”是一组相对应的概念。腰顶的运动要领是“穷研”,身形的要领是顺着腰顶的穷研而“伸舒”。所以,这里的腰顶, 其实是泛 指由尾闾 内敛 、 虚领顶劲 之后所形 成的 “轴”,就像是研磨的杵。身形则是顺随着“轴” 的研磨而形成的“圆”,只有身形舒展了,“圆” 才得以舒展。命门所在处,腰背肌上下前后的对拉拔长,胸腹如橐籥般吸呼内动,抽靠贴沉,练的是肩胯之两“轴”。橐籥一半木板,一半牛皮,胸腹贴腰背时,能让脊椎节节舒展,对拉拔长,而不至于让腰背变弯曲变驼背,这是用以训练腰顶功夫。 腰顶穷研的“研”,首先得能让腰顶可以成为研磨之研杵,如此方能如孙禄堂所说:“在各式圆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

虚实分明,讲的就是要求肩胯两轴,像是圆规两脚一样,分清虚实。拳势在进退顾盼之中,前后的肩胯构成两“轴”,就像是圆规两脚一样,可以相互变换虚实。“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讲的就是前后“腰顶”的变化法则。实轴是研,是天平的根株也。虚轴在实轴“研”动下,构成了气 如车轮的 “ 圆 ” 。 所以 , 当拳势右 向运转时,必定以右侧的肩胯为“研”,以带动左侧身形气如车轮的“圆”;当拳势左向运转时,必定以左侧的肩 胯为 “ 研 ” , 以带动右 侧身形气 如车轮的 “圆”。两“圆”就像是两个大车轮,带动身形的进退顾盼。虽然有两个车轮,但是在拳势运行中, 始终只是或左或右,或虚或实,像是左右变换车轮的独轮车,其实始终只有一个车轮在发挥效用。

“ 车轮两 , 命门一 , 纛摇又转 , 心令气旗 , 使自然 , 随我便”,两车轮在虚实变化时,作为指挥两车轮变化的“枢机之轴”,就像是军营中指挥作战的大旗(纛),在“不离腰顶后与前”时,一定会有些许的“摇又转”。这一现象,倘若体现在推手之中,就会出现“断接俯仰”现象。解决“断接俯仰”处的细微变化,就成了推手中真假懂劲的关键之处。所以《太极字二解》中说:“求其断接之能,非见隐显微不可。隐微似断而未断,见显似接而未接。接接断断,断断接接,其意心身体神气极于隐显,又何虑不沾黏连随哉。”

手,是天平的托盘,拳者,权也。就太极拳的运动形式而论, 两轴互为虚实,研圆相生、圆研相合,身形随着两轴互换的“摇又转”中,极其舒展之能,两手如天平的托盘一般,尺寸分毫,感知运动变化之妙,成了最为推手中最重要的身形法则。

6、对待之眇:知觉运动

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太极拳必定能给我们带来评判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乃至成为我们意识形态中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太极拳还给予我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久而久之,还能给予我们潜移默化的力量,甚至渗透到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坐立行卧的行为模式。希贤希圣,曰睿曰智,允文允武。尽性立命的儒家心学, 自然成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易学中,提取人我双方的天、地、人三参数的定性定量分析的数理模式,用周易特有的二分四象限的分析方式,从各参数中找出常变因数,并在变量中,理顺变量之间相错相综,流行对待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这一方式,一定是直面,而不是逃避;这一方式,一定是阴阳采战,而不是顶抗丢匾;这一方式,一定是后发先至,而不是先声夺人,这一方式一定是以柔克刚,而不是以强凌弱……太极拳从最为基本的锻炼命门三焦的能量转化系统出发,让我们的意志、思虑、心智得以提升,最后带我们走入希贤希圣、曰睿曰智、允文允武、尽性立命,乃至阶及神明之路。这一点,体现在两个人之间的推手训练上尤为直接有效。诚如《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云:“采自身之阴, 战己身之女,不如两男之阴阳对待修身速也”。

为什么推手训练,比自身行拳走架时的一气流行,采战阴阳, “修身速”呢?《杨家太极拳老拳论32目》反复强调了一个概念 “知觉运动”:“知觉运动得之后,而后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阶及神明矣”、“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先求自己知觉运动,得之于身, 自能知人”、“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补自己者,知觉功亏则补,运动功过则泻,所以求诸己不易也”。

知觉运动,作为逻辑概念,最早是朱熹注释《孟子·告子》时提出来的,戴东原批驳朱熹的观点,他在《绪言》中以答问形式, 首次为“知觉运动”做了逻辑上的严密判定。

他说:“知觉运动者……此生生之机原于天地者也,而其本受之气,与所资以生之气则不同。所资以生之气,虽由外而入,大致以本受之气召之……气运而形不动者,卉木是也。 凡有血气者,皆形能动者也。论形气,则气为形之本。人物分于阴阳五行,成性各殊,故形质各殊, 则其形质之动而为百体之用者,利用不利用亦殊。 知觉云者,如寐而寤曰觉,思之所通曰知,百体能觉,而心之觉为大。凡相忘于习,则不觉,见异焉,乃觉。鱼相忘于水,其非生于水者,不能相忘于水也,则觉不觉,亦有殊致矣。”(图十九、 二十)

简言之:觉,乃大脑皮层对外界事物的第一感受。《黄帝内经》云(图二十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这是心以任物的阶段,是一种意志。而知,则是深思熟虑后,对于外界事物的一种判断和处理。《黄帝内经》云:“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由觉而知,是任物到处物的飞跃。表面上没有动静,内在在流行变化,称之为运。动,乃形体上的变化。知觉运动者,此生生之机原于天地者也。《固有分明法》云:“盖人降生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于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虽然是固有之良,但往往相忘于习,则不觉,见异焉,乃觉。 就像是鱼一样,悠游在水里,它就无法感知水的存在,人生活在空气之中,也感受不到来自空气的浮力与阻力。《固有分明法》接着分析道:“思及此,是人孰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戴东原认为: “血气心知有自具之能:口能辨味,耳能辨声,目能辨色,心能辨夫理义。”他认只有人才能认知自然规律的理和作为道德规律的理,就像味道与声色一样,可以被人类所认识。人在不断提高认知的前提下,“心之神明,于事物成足以知其不易之则, 譬有光皆能照。而中理者,乃其光盛,其照不谬也!”他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由“精爽”进到“神明”的过程,“精爽”的过程,先自知,后知人,尺寸分毫,由尺及寸,由寸及分及毫,允文允武、允圣允神,当阶入“聪明睿圣”时,“心之精爽,有思则通……精爽有蔽隔而不能通之时,及其无蔽隔,无弗通,乃以神明称之。”32目自始至终贯穿了戴东原的知觉运动理念。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的推手,就不是以颟顸逞强为能,更非呈角力相扑之技。而是在相互的粘黏连随之中,克服顶匾丢抗之病,去觉知对手劲力的大小、方向、目标,甚至在对手劲力之将发而未发、预动而未动之时,去把握对手的运与动。 “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甚则为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太极推手训练,其实就是通过相互之间的粘黏连随,旨在把握双方劲力意气的运与动,在将发而未发、预动而未动的端倪中,去观照和感触阴阳消长的机。粘,我之于人的主动知觉; 黏,我之于人的被动知觉;连,人之于我的主动知觉;随,人之于我的被动知觉。顶,我之于人的过激反应;匾,我之于人的消极反应;丢,人之于我的消极反应;抗,人之于我的过激反应。

老一辈在总结推手经验时有听问欺吃之说:

听:实则为肌肤神经末梢的感知能力。多与人接手摸劲,多听,方能懂。可见,听劲,是懂劲的基础。听劲首先得听劲源;其二,听劲之方向,其三,听劲力大小、厚薄;其四,听对手劲的真假虚实。问:以细微的感触,或轻或重,去探知对手的劲路的虚实变化。听后没懂,不能不懂装懂,不懂则问。一问对手中轴藏否,二问对手劲的真假,三问对手功力大小。欺:施以假象,诱使对手失势。 听了,懂了,方有所作为。一用指欺,二用肘欺, 三用肩欺,四用身欺。吃:得机得势,照单全收, 或“开”吃,或“沉”吃,或“提”吃,或“引” 吃,个中滋味,寸尺分毫,还得在推手中,自己辨。

与人推手,功夫的进阶,也自然是先练开展, 后练紧凑。紧凑之后,再求尺寸分毫。由尺而寸, 而分而毫,盖缜密之至,不动而变也。尺寸分毫之后,方能探究节膜、拿脉、抓筋、闭穴之功。太极正功,不是刚柔相济,而是方圆相济。圆之出入, 方之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孰能出此外哉。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生生不已。 在懂劲之后,阶及神明之前,得真切领悟断接俯仰四字。原因是这四字,关乎意念与劲路的变化。断接是说神气,俯仰则是说手足身形的变化。粘黏连随,讲究的是不丢不顶的功夫,而接接断断,断断接接讲究的却是即丢即顶的功夫。触发之间,便是即丢即顶,触发之间,便是断接之能。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方能阶及神明的境界。

三、小结

32目拳谱,文字风格不统一,统稿的思路也有多重线索,成稿时间或许是分作几个阶段、有数人陆续完善定稿的。但从文中的用词习惯来分析,大体还是能够找出成稿的时间。

《太极文武解》云:“文者体也,武者用也。 文功在武,用于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 体于心身也,为之武事。 夫文武又有火候之谓, 在放卷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

现代汉语中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 “借形”。大凡借形有两种情况,其一,古汉语本来有该词,日本人借去后误解了或者赋予了新的含义,我们的留学生又从日文中借了回来。譬如“同志、劳动、封建、反对、博士、学士”等等;其二,日语借用汉语材料构成新词,我们的留学生们认为比较能够反映新生事物,因而也直接借用了。 譬如“哲学、共产、政党、支部、反应”等等。倘若将前一种方法称作“借尸还魂”,那么后一种便有些“移花接木”的意味了。

“体育”一词,古汉语中原本没有,是日本人在翻译卢梭《爱弥尔》时,采用“移花接木”法, 借用汉语材料构造的一个新词汇。这一词汇在日本的出现时间为1868年,也即日文版卢梭《爱弥尔》 出版的时间。

从此节拳谱行文来看,“体育”一词与“武事”相对立,是两个有着完全不同深意的概念。这一对概念又与中国古典哲学“体”与“用”紧密相连。直接的字面理解是:“文”这一“体”,在 “精气神”上的“用”,谓之“体育”;“武”这一 “ 用 ” , 在 “ 心身 ” 上的 “ 体 ” , 谓之 “ 武事”。暂且不管拳论刻意将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 企图用来说明什么,有一点,我们是显而易见的, 那就是,拳谱中的“体育”二字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杨家太极拳老拳谱》的成稿时间不会早于1868年。

对照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教拳生涯,我们来分析32目成稿的时代背景:

1850年,杨露禅从陈长兴学拳毕,在永年设馆传授“绵拳”,武禹襄等开始从学。此时的杨露禅所传授的还不叫“太极拳”,理应不可能有系统的 《太极拳谱》了。1854年,武澄清于舞阳盐铺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赠予其弟武禹襄,近代之太极拳,始得以太极拳名。1866年,杨露禅经武汝清举荐到北京教拳,清朝王公贝勒从学者颇多,后任旗营武术教师。此时的杨露禅,应该知道了“太极拳”其名,而且也有了王宗岳《太极拳论》在手。 所以 , 北京出现 太极拳的 时间 , 为1866年 。 1872年,杨露禅去世。1892年杨班侯去世。

在杨家两位大师去世前,32目理应已经成稿。 从吴本的流传情况来看,该本由杨班侯送全佑云云 , 由此可见 ,32目成稿时 间应该在1868年到1892年这二十余年间。

1866年,杨露禅经武汝清举荐到京城授拳后。 此时的清王朝,饱受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战火,风雨飘摇,内忧外患。“母子同治”的清皇朝,开始顺应时势。一方面,废科举,兴学堂,开海禁,办洋务,兴办新式工业,创办新式军队;另一方面, 不甘心全盘的西化,企图以夷制夷,以传统势力来牵制洋务势力,从而稳固深宫的垂帘与集权。摇摇欲坠的清廷,得以暂时的喘息,迎来了为期十来年的所谓“同治中兴”。洋务期间,面对“西学东渐”之风所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大肆侵袭,传统文化显得不堪一击,巍巍大中华,甚至连皇者自尊,都被西方文明的枪炮打得稀巴烂。与此同时,西方教会势力乘机大肆入侵各地,甚至向内地、乡村入侵。华夏传统的社会价值观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各地不约而同的教案事件,最终都还是以屈服告终。傲慢的慈禧也开始学会“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显然是传统文化在面对被全盘西化时,所做的最后的抵抗。这个口号之下,蕴含着当时知识分子内心复兴儒学价值观及礼制纲常制度的伟大理想。此时,一种被冠以“太极”之名的武术形式,被当做是圣人之学,借以慰藉国人脆弱的心。皇宫贵族、 达官贵人于是群响众应。成稿于其时的32目老拳谱中《张三丰承留》、《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等文字背后,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拳论的捉刀者,他们的内心有着明确的政治主张与抱负。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得到儒家“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耳提面命、谆谆嘱咐的十六字心法。这在他们看来,像是华夏文明的火种盒,关乎天下苍生,家国命运。而太极拳生逢其时,正担纲起承载圣人之道的道器。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在白猫黑猫理论指引下,经济大复兴的同时,我们的价值体系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今在民族复兴的大旗之下,重塑我们的价值体系,重新回归传统的优秀文化,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太极拳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定位太极拳,重新认识太极拳,如何让亿万修炼太极拳者得以享受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给养,这或许也是我们重读经典的意义所在。(全文完)

8.太极理论知识 篇八

本文重点探讨三元结构理论对太极拳运动实践的指导意义。本人曾发表的《太极拳“气感”修炼》、《如何提高太极拳对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意”练太极“神”打拳》等文章,对这方面已有论述,这次进一步归纳整理充实完善。

一、以“形”为“本体”夯实太极拳“基础”

形,是太极拳的第一结构,是太极拳的客观实体,是人们认知太极拳的视觉形态。形包括太极拳的套路、推手和基本功等肢体的运动和变化,是人体在三维空间的表现形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运动。习练太极拳就应从形开始,把形练好了,就为练好太极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对形的基本要求

身形、身法,步形、步法,手形、手法,腿形、腿法,眼法以及演练套路的风格、特点都属于“形”的范畴。所谓形,是指身体或身体某一部位相对静止时的状态,如马步、弓步、扑步等为步形;所谓“法”,是指身体或身体某一部位运动时的状态,如,上步、退步、行步、盖步、跳步等为步法。总之,凡是用视觉能感知到的都是“形”的范畴。

对于形的要求古人和当代太极名家都有充分的论述,已成为我们习练太极拳的指导原则。如:松、静、自然,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圆裆松胯,一身备五弓,动若抽丝、步若猫行,轻灵沉稳,缓慢柔和,虚实分明,连贯顺达,等等。各流派的太极拳还有很多自己的特殊要求,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松”是关键

“松”就是放松,它包括形体放松、内脏放松和精神放松三个方面,是身心内外和谐的一种状态。形体放松好理解,是指身体百骸、骨骼肌肉的放松,不崩不僵。内脏放松是指胸腔腹腔中的各种脏器(五脏六腑)的放松,要求重心下移气沉丹田,就好像把五脏六腑下沉到小腹中一样,若“提心吊胆”就容易心浮气躁。精神放松是指中枢神经调节下的心意平和、心情平静。要求展眉落腮似笑非笑,不能皱眉,俗称“眉是心头锁”,如皱眉就会有心发紧的感觉。

放松的好处是能改变肌肉关节的紧张度,增强其活动能力、扩大其活动范围,同时促进气血运行、提高肌肉弹性和增长劲力。形体和内脏放松能使身体的重心下沉,稳定重心,而精神放松能使大脑皮层得到积极休息,提高兴奋与抑制的平衡稳定性,从而调节肌体各系统机能。打太极拳时的放松是有目的的放松,它可以使大脑某些区域适当兴奋,其他区域得到放松,这样大脑就能得到交替休息,从而消除疾病在大脑皮层中引起的病理兴奋,改善神经中枢的功能,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保健康复作用。

(三)动作缓慢柔和

动作缓慢柔和是太极拳的显著特点,也是太极拳与其他武术门派拳种的重要区别。“缓慢”是指在演练太极拳套路时保持舒缓自然的速度,以不急不躁的动作节奏来完成套路动作;“柔和”是指在充分放松的状态下,肢体动作不崩不僵,圆活顺达。因为,太极拳是以意驭形、以形聚气,而内气是一种细微的本体感觉,所以这种内气只有在相对缓慢柔和的运动中才能体察感知,在快速或大强度的运动下是很难感觉到的。

(四)注重动作的整体协调

太极拳的形体动作是一个整体,因此有“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之说,此作为太极拳练习的要领,广泛为太极拳爱好者熟知。但我们对此不能理解为“一动齐动、一静齐静”,它是一种有先后、有节奏的次第运动,有先后、有节奏的次第平静,这才是其真正的含义,其实质就是整体协调和配合。

人的形体是由四肢、躯干、头项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太极拳的招式动作需要整体配合来完成,肢体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空间运动轨迹,都有自己的运动“矢量”的“度”,过与不及都不好,只有当每一要素都达到相对最佳值时,才会取得最为良好的健身效果。过分追求肢体某一部分的动作高难,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的“度”,反而会破坏形的整体平衡,进而也会破坏形意气的整体协调与平衡。

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拳友,体能弱、柔韧性差,很多还有慢性疾病,他们腰弯不下、腿抬不起来,动作很难达到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自身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维持身体各部位低层次的协调平衡就可以了,而且这样做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整体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总和。就是只要整体协调,不一定非得追求动作的高难。这个“整体大于部分之总和”不是简单的“矢量”相加,而是有条件的,即整体的要素是相辅相成的,每一要素的存在不能制约干扰破坏其他要素的正常存在。比如:太极拳中的分脚和蹬腿动作,有些练习者盲目追求动作的高难,超出了自己的功力范围,用了很大的气力,腿是勉强抬高了,结果身体仰到后边去了,这样的动作破坏了身形,与习拳目的背道而驰。在我们现实当中也会出现1+1<2的情况。1+1<2就是系统整体的各要素不能和谐共生、互相掣肘所造成的。

(五)“形‘势’大写意”与“得‘意’忘‘形’”

“势”是指物体或事物的外在整体状态和内在所蕴含的发展变化的潜能与方向。大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讲究工细、不拘小节,要求通过简练、概括、夸张、变形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是一种抽象概括。

太极拳的形“势”大写意,是在比较熟练、比较规范地掌握了套路动作的基础上而成的。当演练太极拳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时,习练者不再刻意追求动作的细节,只注重整体的协调,甚至动作也发生了“变形”,舒胸达意,不再受套路的约束,完全是内意和情怀的外在形体的自然表达。

“得‘意’忘‘形’”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获得、掌握、领会了事物的内在精髓、灵魂、真意而忘其外在之相,以简约化和淡化其外在规定性。这是太极拳演练的一种高级状态,这种不尚细节只注重整体大观的练拳方法,不是随便的、胡乱的瞎打一气,而是在有一定的太极拳功底的基础上,并且是在进入虚灵忘我的状态和特殊的意境时的一种自然流露。得“意”忘“形”,首先是得“意”,这是先决条件,然后是忘“形”。

nlc202309040926

太极拳的“形‘势’大写意”的练功方法,实质是太极拳的一种升华,不是每个拳友都能做到的,不能刻意追求。只有在功力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达到质的变化。这种练法会有很好的强身健体和修身养性的效果。

(六)太极拳的价值取向决定“形”的风格特点

人们习练太极拳也有不同的目的和追求:有的以强身健体为主;有的追求太极拳的文化属性,注重表演娱乐;有的以竞技为目标,为了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在一个人身上这些追求也可能同时存在。不同的太极拳价值取向,决定了太极拳“形”的风格和特点。

以强身健体为主,就要注重形的整体放松、协调,注重内在的和谐(内三合),功力差一些的拳友,可以在低层次上达到整体的内外和谐,功力好一些的可以在高层次上做到整体和谐。总的原则是,在自己功力(动作)的“阈值”内留有充分的余地,使每一个动作都能达到“游刃有余”,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健身效果。因为太极拳的强身健体不在于动作的高难,如果功力不足,而过分追求动作的高、难、新、美,就会打破“形”的整体协调,进而扰乱形、意、气大三角的整体平衡和协调,这样就很难收到健身效果。这时的太极拳侧重的是“形”整体协调和内外和谐。

以太极拳的文化属性为主,作为形体表演艺术,就要注重“形”的高、难、新、美,注重给人以视觉的震撼力和艺术的感染力。这时的太极拳就不是以健身为主了,而是要展现它的外在的“美”,使你的表演能够引发欣赏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时的太极拳侧重的是“形”外在的“美”。

以竞技比赛为目的,就要严格按照竞赛规则的要求来规范“形”体动作。它既不是以追求健康为目的在体能充分有余范围内的协调平衡,也不是作为艺术“美”的展现,而是按照裁判规则达到完美和极限。所以竞技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叫做“训练”,以健身为目的的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叫做“锻炼”。后者侧重的是“形”的规范标准。

二、以“意”为“主宰”纲举目张

“意”是太极拳的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方面”,是太极拳的第一要素,是太极拳的灵魂、本质、核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古人对这一观点早就有充分的认识和论述,如“心(意)为令,气为旗”、“先在心,后在身”、“心行意,意行气,气运身”、“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等等,只不过没有用现代哲学理论观点来阐述罢了。

(一)排除杂念虚灵忘我

在太极拳运动中,意识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主动运用意识,二是无意识(下意识、潜意识)。

所谓“无意识”是指在打拳的过程中,排除杂念、锁住心猿意马,进入清心静意虚灵忘我的状态,这是练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打拳时什么都不想,大脑中无意无相、心无挂碍、排除杂念虚灵空白,动作招式变为本能的自然流露,是下意识或潜意识支配的肢体运动。

排除杂念、虚灵忘我,这看起来好像没有意识运动,其实这是人进入了比较高级的意识运动。大脑进入虚灵状态是进行自我修复、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升级的过程。武林前辈所说的“拳无意、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就是这个道理。

(二)主动运用“意识”做到“形、意结合”

“意识”也就是意念,更直白地说就是“想”,所谓“形意结合”就是太极拳的形体动作要和意念想象相配合。想象可分为整体意念想象和动作意念想象。

1?郾整体意念想象

就是想象自己整个身体置于特定的环境(幻境)当中,去感受体悟。这种想象首先要建立在身心上的“松”、“静”、“自然”方面,然后弱化对外界信息的反映,使大脑进入虚灵忘我状态。想象的意境没有统一模式,可以根据个人的思维习惯、心智取向来决定,但通常想象的是:高大、虚无、通透、轻柔、漂浮。所谓高大,就是想象在清纯的宇宙中自己身躯顶天立地巍峨高大。所谓虚无,就是周围环境乃至宇宙都是无形无相的虚无空间,也可以想象自己也是虚无的。通透,就是感觉身躯肢体是透明的。所谓轻柔、漂浮,就是想自己身躯似云又似雾般虚无缥缈。整体想象可以把几种意境组合在一起,这样效果会更好。

2?郾动作意念想象

动作意念想象可分为动作想象和动作的体悟。动作想象就是在打拳过程中,将一定的内在含义加到动作上。如在做云手时,想象巨大的双臂在搅动着宇宙太空或者是在翻江倒海。在做揽雀尾双手下捋时,要想象把一道彩虹从天边牵引下来。在做搂膝拗步时,往前推掌就想象把巨大的气流推向遥远的天的。注意力(意念)应跟随动作的力点走,同时要体会做动作时肢体的内在变化。如在做左搂膝拗步时,意念要在左手上,当左手搂膝要结束时,意念马上转到前推的右手上。在做■手或倒卷肱等动作时,意念跟随手臂运行变化,就会感到两手有抽拉或相吸相斥的感觉。

“形”、“意”结合非常重要,这是练好太极拳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认真揣摩体会。

(三)“意”练太极“神”打拳

所谓的“意练太极,神打拳”,就是忽略太极拳的三维空间的物理运动,而专一在意识空间里进行思维运动。也就是不用身体实际练拳,只用大脑默想太极拳的套路动作,回忆打拳的具体过程,这属于纯意识领域里的思维运动。古人称其为“神练”、“意练”、“内视返观”,一些拳友形象地把它比喻为“过电影”或者叫“虚练”。“意练太极”应属于太极拳的上乘修持方法,产生的效果往往会超过实练太极拳,能使人达到身心慧智的至高境界。

意练的方法是,在闲暇时,在安静的环境中,可卧可坐可立,两眼闭合,提肛收睾,精神、体态做到松、静、自然,呼吸平稳,排除杂念,意识内收,然后弱化对外界信息的反映,使大脑进入虚灵忘我状态,入静五到十分钟后,从套路的起势开始冥思静想,一个式子接一个式子“神练”,速度要慢,一切要求同实练相同。

这种意练太极,也可以被称为“太极气功”或“太极静功”,可以作为实练太极拳的一种补充,尤其是对那些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的拳友来说更加实用。有人仅仅把意练太极拳(过电影)作为加强对套路的记忆而避免遗忘的方法,但这样就等于舍本求末,没有挖掘出意练太极拳上乘功德。

上一篇:农产品及农业项目推介会主持词下一篇:《统计》的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