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长期发展规划

2024-09-09

学校长期发展规划(共8篇)

1.学校长期发展规划 篇一

西大名人教育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2016年-2019年)

近几年来,通过全体师生共同持续努力,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特制定我校新三年发展规划。一、基础与现状

1、教师结构状况:学校现有在岗教师xx人,均为教学经验丰富,教龄长的资深教师。与此同时,学校正采取多种途径,不断充实教师队伍。

2、学校管理状况。近年来,学校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使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走向正规化,专业化。

二、存在的不足

1、教师队伍阵容不够充实,部分学科教师资源不足。

2、管理制度和方式尚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针对学生的课堂及课后管理。

三、学校发展思路:

(一)办学理念:您把孩子交给我,我把奇迹还给您。

(二)办学目标:打造教育培训机构第一品牌。

三、重点发展项目

(一)、学校管理:

目标:坚持制度化管理,努力打造教育培训机构第一品牌。措施:

1、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2、发挥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的作用。

3、积极与家长沟通,家校联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阶段性目标:

第一年(2016、9——2017、8)目标:

1、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走向正规化的道路,2、积极扩充教师队伍。扩大办学规模。任务:

1、实行校长朱主抓,负责人牵头的方案,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证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扩大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积极宣传,扩大办学规模。第二年(2017、9——2018、8)

目标:扩大办学规模,提升教学质量。任务:

1、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2、继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确保学生的成绩有显著提升。第三年(2018、9——2019、8)

目标: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品牌知名度。任务:

1、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2、积极借助新媒体进行品牌推广,显著提升品牌知名度。三年目标达成的预期效果:

1、学校教学工作基本实现专业化,正规化的目标。

2、教师队伍充实,办学规模稳定,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负责规划的制订、论证、实施、评估等环节。

2.学校长期发展规划 篇二

1 长期照护国际发展溯源

1.1 长期照护的兴起

长期照护作为一个相对明确的服务体系出现,是上世纪下半叶。其兴起主要由两大力量驱动:一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即人口老龄化加剧;二是疾病谱的转变,即慢性病患者大量涌现。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家庭趋于小型化,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等。

长期照护的发展也受到医学科技、医疗保险和医院管理的影响。上世纪下半叶,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面临不断膨胀的医疗费用压力,而医学科技进步使在家庭和社区提供慢性病治疗护理成为可能,两方面因素叠加使得居家照护和社区照护在需求和专业层面得以推进[2]。以美国为例:1965年恰逢“伟大的时代”,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和医疗救助(Medicaid)制度建立,并开始支付居家护理和居家诊疗等费用;上世纪80年代初时值经济滞胀,按疾病相关诊断组付费(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和预付制(Prospective Payment System,PPS)付诸实施,由是住院日大幅缩减,中长期照护需求和服务提供大量增加。可见,长期照护对象除典型意义上的失能人员外,实际上还包括了大量出院后的“亚急性”患者。

从照护需求上看,不同国家面临不同挑战。发达国家的长期照护重点是应对老龄化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挑战,而中低收入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则不仅要应对老龄化和慢性病挑战,不少还面对传染病尤其是艾滋病和肺结核以及战乱与动荡而致的伤残等[2]。

1.2 长期照护模式选择

国际经验表明,建立长期照护制度需在三方面进行权衡:一是各种发展优先权的权衡与选择。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上,需要考量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在发展步骤上,需要平衡长期发展目标与短期发展目标的关系。长期照护体系的发展要放在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中进行总体思考与系统设计。二是不同社会保障政策的定位与衔接。长期照护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度建设中需重点做好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特别是医疗保险政策的衔接。三是服务体系的构建与优化。长期照护的特点决定了要建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照护制度,必须统一谋划居家照护、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的协调发展与分类管理,统筹考虑医疗护理服务与生活照护服务的有序提供与方便利用。四是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强化。竞争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世界上已建立长期照护保险的国家如德国等,其改革多体现出明显的强调市场提供与消费者选择的倾向。

长期照护制度与医疗保险模式选择紧密相关,并总体保持一致。发达国家的长期照护制度也呈现出三种典型模式[3]:德国实行“跟随医疗保险”原则[4],政府官员、法官和军人由国家负责,参加法定社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的公民须分别参加法定长期照护社会保险、私人保险。美国的照护资金主要来自联邦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及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联邦医疗保险重点保障老年人急性短期护理费用,医疗救助照护服务只针对特定低收入家庭,其他照护需求则由商业保险满足。英国长期照护主要包括医疗照护和社会照护两个部分。国家卫生服务(NHS)向所有国民提供免费医疗照护,而由地方政府负责的社会照护部分属于救助模式。

归纳起来,长期照护主要有四种制度模式: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模式、商业保险长期照护制度模式、普享式长期照护制度模式和救助型长期照护制度模式[5]。无论是单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还是选择其他照护模式,高收入国家基本都已将长期照护项目或全部或部分地纳入了保障计划支付范围。而中低收入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虽然已日益意识到建立长期照护制度的重要性,但长期照护总体上尚处于建设过程之中。长期照护主要靠商业保险支付,只能覆盖很少比例的人口[2];公共部门重点关注贫困人口,部分长期照护项目被整合在健康保障计划之中。

1.3 长期照护概念辨析

对于长期照护概念的正确界定和准确把握是建立长期照护体系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回顾历史,长期照护(Long-term care,LTC)作为一个概念被明确提出是1987年[6]。

从国际上看,不同国家和不同组织对长期照护有不同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如下界定:长期照护是由非正规照护提供者(家人、朋友或邻居)、正规照护提供者(卫生、社会及其他专业人士)以及志愿者进行的护理照料活动体系,以保证那些因身体、精神及认知能力障碍而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继续得到其个人喜欢的以及较高的生活质量,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程度、自主、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7]。

虽然不同国家和组织对长期照护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但对长期照护的服务对象、类型、内容与特点却有着比较明确的一致性或说是趋同性。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就服务对象看,虽然以老年人为主体,但长期照护针对的是所有存在身体、功能与认知障碍的人群。就服务提供地点而言,长期照护并非仅指机构照护,而是更多地体现为居家照护和社区照护,帮助慢性病患者和残疾人群尽可能地享有一种相对正常化的生活。就服务性质来看,长期照护是一种综合性服务,融专业护理、生活照顾和社会支持为一体。就提供者和消费者选择来说,既给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代表的市场主体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也为面向市场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以及只能接受公共服务的弱势群体提供多样化选择。以德国为例,长期照护保险为参保人员提供了三种类型的长期护理产品供其选择[4]。

而我国国内对长期照护(LTC)的翻译、理解呈现出一定的见仁见智色彩,存在不同名称、多种界定,而且使用上稍嫌混乱。如长期照护、长期照料、长期照顾、长期护理、老年照护、老年照料、老年照顾、老年护理、居家照护,等等。

从中文语义上看,照料、照顾语义相近,明清之前即存在;照护一词也并非新创,最早可见于民国。经笔者检索查寻,收词止于鸦片战争(1840)的《辞源》等辞书未见照护一词,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的《汉语大词典》第七卷收有该词,意为“照料护理”。

从专业内涵上看,上述9词辨析如下:长期照护既包含专业护理服务,亦包含生活照料和社会支持;长期照料和长期照顾含义相近,能体现生活照顾与社会支持的含义,但未能体现出长期护理的专业性含义;长期护理与短期护理相对,是护理学范畴(护理一词是在现代医学引入我国后出现,并在内涵上着重体现专业技术服务,而护理学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专业学科,更强化了“护理”一词的专业性),并未包含日常生活照护的内容;老年照护、老年照料、老年照顾的局限是未能体现出长期照护重点为老年人服务却又并非仅限于老年人的功能;老年护理是指对老年人的护理,亦可说属于护理学的一个专业门类,与长期照护的内涵相去较远;居家照护(Home-based care)则是长期照护的一种服务类型,指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在照护对象的居住场所为其提供专业护理、生活照料及社会支持。

对Long-term care进行精准译解,应充分体味care在英文语境里所蕴含的丰富性——既可译解为专业色彩浓厚的“护理”,也可理解为偏于日常生活色彩的“照顾”或“照料”。因此,无论是从字面含义还是专业内涵看,Long-term care均以译为“长期照护”为佳。如此,既可将长期照护从医疗服务的供给体系中相对明确地界定出来,又将长期照护本身很难离开专业医疗护理的现实体现出来。

1.4 长期照护待遇类型

长期照护是综合性服务体系,为长期照护对象在医疗辅助、健康管理、个人照顾、精神慰藉、经济帮助等方面提供多方面支持。具体可分为实物服务和现金补贴两大类[8]:实物服务包括专业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支持;现金补贴又分无限制现金补贴和有限制现金补贴(受益人必须提供购买服务证明),前者主要适于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一般只能选择后者。

由于长期照护业务范围广且涉及不同管理部门,长期照护保险与医疗保险、生活照顾与医疗服务均面临着一些管理上的效率问题,比如接受照护的参保人员需要接受不同机构的重复询问、重复检查、重复评估。因此,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照护质量标准规范,优化照护机构的监管流程,强化对正规和非正规照护服务人员的培训,来保障照护对象能够得到优质高效的照护服务。

2 我国长期照护发展构想

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建立长期照护制度的客观需要与发展困境。服务提供方面:三种照护方式(居家照护、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均存在不少问题。资金支持方面:缺乏对医疗照护、生活照护、心理慰藉等服务的资金保障。保障模式探索方面:山东、上海等少数地方对护理保险和护理补贴等进行了探索,但总体尚处起步阶段。

与世界普遍趋势和他国发展路径相比,中国建立长期照护体系的独有发展背景在于:一是长期照护压力巨大。中国是世界上失能人数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城乡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失能)的老年人1208万(6.8%),有部分自理困难的2824万(15.9%),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比例,城乡合计13.7%[9]。长期照护压力最大,需在国家层面及早进行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二是独特的生育政策。我国人口结构与生育政策密切相关。公民有义务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国家则对履行义务的公民负有提供失能照护的责任。三是巨大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城市面临发达国家式的老龄化与疾病谱变化困境,中西部省区则面临中等收入甚至低收入国家式的多重困难。四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劳动力与供养人群未能同时流动,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照护支持网络明显削弱[10]。

我国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都是沿着先建立再扩面、先出政策再逐步完善的路径前行。在积累了多年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有信心系统设计我国的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2.1 建立多层次的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笔者认为,单一制度模式不符合我国国情。世界上已建立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经济都比较发达,社会保险制度比较健全,幅员不甚辽阔,无显著地区差异,而且公民对国家应承担的长期照护责任达成了共识。我国目前人均GDP水平仅与已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国家着手研究设计长期照护制度的阶段相当,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尚未全民统一,关于是否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尚无全民讨论过程,更未形成如何建设该项制度的社会共识。当下,各界普遍认为社会保险缴费负担过重,呼吁降低费率。加之我国已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伴随着房地产业发展拐点出现,我们或将面临新世纪以来最沉重的财政压力。因此,新增覆盖全部人口的社会保险项目不具备现实基础。

我国的长期照护应是一个由长期照护社会保险、长期照护商业保险、长期照护社会救助共同构成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其中,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应发挥主体和引导作用,恰如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和引领作用。

正规就业人群应强制参加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其他就业年龄段居民可自愿参加长期照护社会保险。筹资主要来源为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划转和个人缴费,筹资水平参照国际做法以占缴费工资总额的2%为宜,采用现收现付制。应鼓励劳动年龄农民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长期照护社会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应适时改名为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

商业保险要发挥较之在其他险种中的更大作用。首先,商业照护保险要发挥好基本保险的补充作用,通过科学的费率精算、丰富的产品设计,为参保者提供更高保障、更多选择。其次,国家宜出台鼓励政策,允许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使用个人账户结存购买长期照护商业保险,购买了提供充足保障的长期照护商业保险者可不再参加长期照护社会保险。

对于城乡居民,从全国范围看,由于多数人口暂不具备参加长期照护社会保险或购买长期照护商业保险的条件和能力,针对其现实中的长期照护需要,比较可行的是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将部分照护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当然,具备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地区如青岛等,也可探索建立覆盖所有人群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社会救助应切实发挥对弱势群体的最低保障作用。各项社会福利项目如“星光计划”等则是面向所有老年人群的有益补充。

2.2 设立专门机构对长期照护需求进行有效评估

与医疗保险待遇有需求即利用不同,长期照护待遇以申请为前提,合标准方纳入。长期照护待遇资格的认定与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病种的准入式管理比较类似。

待遇资格判定的核心是对失能程度的测量。应当建立全国相对统一的受益资格评判标准,重点围绕健康、功能和认知状况设立评判指标,制定相应标准。在标准制定方面,既可借鉴国外标准,也要把我国其他社会保险险种、商业保险以及地方探索的一些标准纳入参照基础。如工伤保险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对于生活自理范围5项指标的界定,以及护理依赖程度的三级划分标准。

应由独立机构承担待遇资格评定工作,以保证客观性、公正性和统一性。待遇资格评估认定委员会可由医疗、护理、康复、福利方面的专家及社会工作者共同组成。

对于“长期”的界定,目前并无国际统一标准。这也成为国际组织和专家学者在进行长期照护国际比较研究时的障碍之一,如各国因时间界定不同而使长期照护费用呈现出较大差异。我国可暂定不少国家采用的6个月为标准。

2.3 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长期照护体系中的作用

政府要在长期照护体系建设中发挥规划主导和政策支持作用,做好顶层规划与政策配套,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并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律,尽可能为私人部门进入长期照护保险和服务提供市场清除障碍。同时,应注重通过社会保险购买服务、商业保险提供现金补贴等方式,来鼓励居家照护和社区照护服务。家庭要发挥居家照护主要责任,承担照护责任的家庭成员可享受配套就业支持政策。社会主要承担社区照护责任,发挥社区支持和志愿服务的基础作用。要特别注重全方位动员企业及各类非盈利组织,从机制上有效提升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能力。

从国际上看,长期照护保险比社会保险的其他险种呈现出更为浓厚的市场色彩。长期照护体系将成为促进就业、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途径。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2002年后台湾以提高国民就业率为目标,将长期照护作为重要产业进行建设和推动。严重的人口问题从积极意义上看,也为长期照护事业发展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我国长期照护制度建设恰逢高科技迅猛发展时期,这将为迎战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等提供极大助力,比如,为视力障碍者提供触觉指示仪,为听力障碍者提供视频电话,为认知障碍者提供智能呼叫服务,等等。新技术可以有效延伸长期照护体系,并强化其服务能力,也为我们打破不同信息系统间的藩篱、整合各类长期照护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2.4 提供适度保障并鼓励自我责任

所谓适度,既指保障方式与个人经济能力相适应,不同支付能力的人享受不同的长期照护保障项目;也指待遇水平与基本保障理念相适,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只能提供基本保障;还指救助项目与最低保障定位相宜,长期照护救助只提供托底照护。

我国长期照护制度的建立必须强调社会照护的适度与个人照护的责任,过高的保障水平既超出了我国经济社会负担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个人追求健康生活的动力。在推进长期照护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同步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最大限度降低人口失能发生率。

2.5 重点做好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政策的衔接

医疗保险方面,专业护理横跨医疗保险和长期照护两个领域,如果政策设计不佳,可能引起相关成本的转移和医疗资源的滥用。长期照护与一些在家庭和社区提供的慢性病保障项目(Chronic care programs)有类同之处,在待遇支付上容易产生交叉支付、重复支付的问题。在转诊方面,我国双向转诊体系一直未能有效建立,住院患者下转尤其缺乏政策支持。未来不妨更进一步,对长期照护体系下的社区医疗机构、家庭病床、康复机构、有一定医疗护理能力的养老机构等统一规划管理。

养老保险方面,长期照护制度可能会涉及以养老金缴纳部分参保费、以优惠价支付部分照护费用等政策。另外,长期照护还需要做好与工伤保险康复、五保户贫困人员救助等政策、管理与服务的对接。

2.6 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

我国的长期照护制度需要而且有可能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但在具体推进上还是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第一步在部分城市和县域开展长期照护保险试点。一是参照国际发展经验,选择青岛、上海等具备一定经济实力、面临严峻的老龄化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挑战且在长期照护保险方面有一定探索基础的城市,进行长期照护社会保险试点。二是选择若干长期照护形势比较严峻、在“星光计划”和“五保户”制度完善方面有一定成效的县,开展农村长期照护救助试点。也可在经济基础较好、城乡差距不大的地区进行统筹城乡长期照护体系试点建设。

第二步制订我国发展长期照护体系的指导意见。在总结试点经验,对全国长期照护需求和服务供给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发展长期照护制度的基本原则、资金来源、保障水平、运作模式等,提出指导性意见,在全国普遍推开长期照护制度和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步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长期照护保险。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覆盖到所有公民,并逐步实现制度定型和标准定型。若条件成熟,可建立统筹城乡的全国统一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摘要: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人们对长期照护的需求日益增多,现实中却面临严重的供给不足且对接错位。目前社会上对长期照护概念内涵、提供方式等存在不同认识,这直接影响着对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建设形成社会共识和推动合力。本文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在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背景下,提出了我国长期照护发展构想。

关键词:长期照护,概念,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卫东.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WHO.Financing long-term care programs in health systems.2007.

[3]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关于长期照护研究的初步报告[R].

[4]丁纯、瞿黔超.德国护理保险体制综述:历史成因、运作特点以及改革方案[J].德国研究,2008,23(87).

[5]施巍巍.发达国家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6]娄方丽,尚少梅.“Long-term care”概念辨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2).

[7]WHO Study Group.Home-Based LongTerm Care.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898[R].2000.http://whqlibdoc.who.int/trs/WH0.TRS_898.Pdf.

[8]裴晓梅.长期照护社会保险的世界趋势与中国推展[J].上海城市管理,2010(1).

[9]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10年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情况[R].2012.

3.学校长期发展规划 篇三

BGA:请评价一下《规划》发布的重要意义?

陈少军:这是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第一个国家层面的规划。因为是第一个,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性意义,将载入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史册。

该规划是我国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规划》发布也具有一定的宣示作用,体现了国家在新时期对航空工业的高度重视和战略定位,体现了我国大力发展航空工业的决心。

航空工业的特点之一是军民高度融合,必须军民并重,军民协调发展。目前,全球航空工业的军民比例大致为3:7(按销售额计算),民用部分占主导地位。而我国航空工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虽然基本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仍以军用为主,民用比例很低,偏离了产业发展规律,制约了航空工业自身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发布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统领、指导未来发展,体现了对航空工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进一步提高。

此外,发布《规划》,除了能够加快发展航空工业外,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也有着重要的积极贡献。航空工业是典型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有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航空工业,能够带动众多相关科学和技术领域的进步,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也可以说,《规划》的发布,是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航空工业领域的具体落实和配合,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BGA:对于《规划》中提到的我国民机工业发展面临的现状和形势,您个人如何评价?

陈少军:现在是未来的起点,现状是规划未来的基础。因此对现状的正确认识显得非常重要。客观认识自身历来都有困难,就像我们个人评价自己的优缺点一样,业内外对于航空工业的现状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对现在的技术水平、产业发展水平或阶段、以及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差距等,意见不一致。

此次《规划》对现状的分析总结,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乐观,保持了冷静,做到了客观。在充分肯定多年发展成绩的同时,《规划》并不回避和掩饰差距,指出了航空产品体系不完整,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储备少;适航能力不足;存在发动机、关键材料和元器件等制约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瓶颈等。《规划》判断我国的航空工业尚处于成长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关于发展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内国际民机市场的巨大需求,二是国家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如设立大型飞机重大专项,将民用航空工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等。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加快航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国民高度关注、寄以厚望的热情也为航空工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规划》对在技术、市场、适航、国际合作等方面临的困难给予了充分的估计,对挑战和发展压力给予了高度警示。我个人认为《规划》的判断和叙述非常到位,是在深入分析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准确凝练。

BGA:此次《规划》有哪些突出的亮点?

陈少军:我个人觉得,亮点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航空工业的定位。此次规划,对于航空工业的定位进行了战略性调整。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航空工业确定为国防工业,主要任务是研制生产航空武器装备。此次《规划》明确提出:“航空工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国防空中力量和航空交通运输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样的战略性调整,不仅更加突出了航空工业的高技术产业特征和国防军事工业特性,也突出了航空工业的国民经济属性、科技创新属性和社会发展属性,有利于军民结合,有利于保证航空工业的协调发展。

其次,《规划》未局限于民用航空工业本身,涉及的范围有所扩展。本次《规划》定位于中长期,从产业链的角度进行了综合规划。《规划》所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民用航空装备、能力建设、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国际合作和政策措施等重大方面,也包括教育、人才队伍、科研、适航以及通用航空等与航空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规划》面向全国,有利于引导和调动各有关方面发展航空工业的积极性。

第三,《规划》特别关注了通用飞机和通用航空的发展。从行业管理来看,通用飞机属于航空制造业,通用航空属于航空服务业。规划从增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改善工农业生产、科技研究和执法护法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对通用航空的迫切需求等方面,对通用飞机、直升机、公务机、产业链等进行了全面规划。针对我国通用飞机和通用航空发展滞后的现状,《规划》提出了“坚持发展通用飞机与发展通用航空相结合”的发展原则,鼓励航空工业企业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合作,拓展通用飞机产业链。鼓励民间资本等社会力量研发、生产通用飞机,从事通用航空运营。

第四,提出了坚持开放发展的方针。一是充分利用全国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资本投资和发展航空工业。二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全面推进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针对发达国家不断加强对我国航空技术封锁的现状,《规划》提出在扩大合作规模的同时,更注重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

BGA:请简要介绍一下当前我国国产民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情况?我国民机产业的收入情况?陈少军:目前,我国国产民机产品还比较少,市场竞争力有限,占有率不高。举例来说,干支线运输飞机我国年引进量已超过200架,几乎全部进口,国产飞机只有新舟60占有少量。再比如通用飞机,我国现有机队1000多架,其中国产机型不足4成。此外,民用直升机我国保有量约250架左右,其中国产机型只有几架。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民机产品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2013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统计年鉴》,目前我国民机产业的年销售收入约为200亿元,其中民机产品销售收入只占不到20%。BGA:《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国产干线飞机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达到5%以上,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民用飞机产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实现以上目标有否把握?陈少军:《规划》中提出的到2020年的几个市场目标数据,是经过了细致的估算,征求各方的意见,并充分研讨后慎重提出的,实现该目标应该有足够的把握。到2020年还有8年的时间,要实现1000亿元的销售收入目标,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3%,考虑到我们目前的基数还比较小(200亿元),新研制的干支线飞机及通用飞机、直升机将会在规划期内开始交付用户,增长空间较大,所以这样的增长率是比较科学的。

nlc202309022126

关于5%这个指标的理解。根据市场预测,到2020年,我国民航当年引进干线飞机的数量应该不会超过400架,即在200~400架之间,其5%也就是十几架的规模,不算大。国产干线飞机C919目前正在研制,计划在2016年后交付用户,这样的市场销售目标还是比较客观的。C919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民航干线飞机,其面临的市场门槛很高,我们也不能给它制定过高的目标要求。

当然,实现《规划》中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在今后的实施中精心筹划、认真组织,全力以赴去实现。

BGA:《规划》中多处提到要发展通用飞机和通用航空,您如何解读通用飞机和通用航空在此次规划中的地位?

陈少军:本次《规划》对发展通用飞机、通用航空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在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任务、重大工程和计划等多处写到通用飞机和通用航空,占了较大篇幅,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突出了其重要地位。我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认识和判断。

第一,通用航空即将进入快速发展通道,通用飞机将面临巨大的市场空间。我国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使得通用航空发展有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工农业生产、旅游、社会事务等相关领域对通用航空呈现出强烈的需求。目前,我国也正在加快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随着发展环境的明显改善,我国通用航空将很快迎来大发展。

第二,通用航空的发展将促进产业上下游的快速进步,并促进发展方式的升级。通用航空的发展将能显著提高农林业、人工影响天气、电力巡线、地质探矿、国土普查、短途客货邮运输等领域的作业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改善警务执法、医疗救护、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等的手段,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社会效益显著。

第三,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是民航业的两翼,同样运输飞机和通用飞机(含直升机)也是民机制造业的两大组成部分。在航空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其通用飞机的研制也同样强大,同样受到重视。如果国产通用飞机不能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市场将面临国外通用飞机大举进入的局面,从而导致国产通用飞机产业沦为旁观者以至于退出。这是我们大家担心的,也是最怕看到的情况。毕竟我国通用飞机产业目前的能力水平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通用航空市场需求,更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得到空前的高度重视。

第四,通用航空是培育航空人才的重要渠道。在美国,约60%运输航空的飞行员来自通用航空的培养,此外,通用航空还培养了大批飞机维修、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无论民机制造业,还是航空运营服务业,都呈现人才短缺的局面,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将有利于我国航空业人才的培养,缓解人才短缺的现状。

最后一点,由于通用航空产业具有相对较好的普及性,因此它也是普及航空文化、培植航空基因的良好渠道。

4.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注重优化教育体系,提升发展水平;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质量水平;强化教育管理,提升办学水平;细化教育规划,提升投入水平。努力促进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质量、教育效益协调发展,进一步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更好地为实现现代化提供教育服务。

二、基本情况分析

学校坐落于单县文化路中段,校园面积30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完善,拥有集教学、办公、实验、阅览及各种功能教室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教育楼。学校现有38个教学班,师资力量雄厚,在118名教职员工中,中学高级教师10人,小学高级教师86人,山东省特级教师 2人,国家级及省级优秀教师3人,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7人,市级教学能手47人,省级教学能手9人。

学校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健康成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提倡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感悟、判断、表达。以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幸福成长。

学校重视教育科研,以科研带教研,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激励教师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发展。学校先后承担国家及省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7项重点实验研究课题,均取得显著成果。现在学校正在开展 “陪伴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我校学生先后有9人次获国际级绘画奖,17人次获国家级绘画奖;5人次获全国国际标准舞大奖。在读书活动比赛中,获国家优秀组织奖;学位鼓号队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奖。学校先后荣获 “菏泽市教学先进集体”、“菏泽市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农村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少先队规范化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国家级汉字书写规范化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三、学校教育发展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

1、办学理念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国,以人为本,全面发展。遵循“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在“做好服务”的管理理念指引下,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实行分层管理,层层负责的“扁平化层级管理”体制,建立起科学型、民主型的现代管理体系。

围绕新课标,伴随新课改,大胆探索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

伍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主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武装教师,注重用现代教育理论,新一轮课改理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武装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教育环境,创建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在愉快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打造“学习型、专家型、合作型、创新型、智慧型”老师队伍,让师生在共同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

2、办学思路

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育活动和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科研为指导,改革为动力,以德育工作为中心,以“陪伴教育”课题研究和“以规划引领学生自主成长的策略研究”为重点,以培养“专业型”教师为切入点,有效开发校本课程,将新课程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办学目标

(1)把学校建成“师生成长的乐园”。搞好学校标准化建设,建成一所“全面、均衡、内涵、创新” 型学校。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学习型、专家型、合作型、创新型”专业教师队伍。

(3)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4)把我校建成国家级规范化学校。

四、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原则: 根据教育发展要求,优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努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效益。

2、勇于超前、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区人口变化等要素的预测和分析,对照“国家规范化学校标准”,争创国家级规范化学校。

3、科学管理、效益最优原则: 根据县教育局规划精神,优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科学管理追求效益最大最优,提高协调发展程度和优质教育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平等、优质教育的需求。

五、规划目标

1、完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

(1)领导班子配备到位,逐步提高年轻干部的数量和整体素质,为事业发展提供可靠保证。(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目前学校学生数的教学需求及学校规模的逐步扩大,从数量上争取配齐、配足教师,特别音乐、艺术(美术)、微机、体育等学科老师。教师学历合格,大专以上学历层次达到 90%以上,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向更高学历层次进修、函授。制订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努力造就一支有一定教科研能力,能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教育骨干及学科学术带头人等教师队伍。(3)场地及校舍建设达到或者基本达到国家规范化学校相关要求。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达标;图书阅览室进一步充实完善,其他各专用教室及辅助用房要用足用好,发挥其功能和作用。(4)学校充分利

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和德育活动基地进行教学。(5)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能较好地达到国标。

2、强化教育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规范”。(2)保持和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要树立师生的主人翁精神;加强学校文化环境育人的特色建设。(3)探索推行科学管理。目标管理要明确,民主管理要深入、制度管理要完善、体制管理要加强、管理手段有创新和突破。

3、加强课改实验,提升办学水平。

(1)加强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陪伴教育”课堂教学改革。(2)提高“课改”及“新教育”实验的条件;认真组织、实施“陪伴教育”课题的研究和发展。(3)及时总结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或者经验,并不断修正完善课题计划或者方案。(4)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优化德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1)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提高。①思想认识基本达到《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②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基本达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2)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有发展。(3)学生劳动技能素质(劳动态度、劳动知识、劳动技能)达要求。(4)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均衡。(5)重点搞好省级课题《陪伴教育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以规划引领学生自主成长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以课题的研究带动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使100%学生达到《小

学生健康体质标准》测试及格等,优秀率不低于30%。学生近视率得到有效控制。

5、加强平安学校建设工作,使之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六、实施措施

为确保达成上述办学目标,完成主要工作任务,学校要着力抓好以下两大方面的重点工作:

1、坚持优化质量,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注重实施素质教育。确立素质教育观念,确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质量的态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确立学生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对学生的一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执行素质教育要求。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规定课程,上足规定课时,杜绝随意删减课程,增加课时的现象;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严格规范教材、教辅用书的征订和使用,杜绝随意编印、随意征订的现象。营造素质教育环境。坚持把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广泛宣传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和家长的沟通,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注重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小学教育课程改革,认真总结课程

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主动吸取兄弟学校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冷静反思课改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实施新课程水平,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探索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发展的评价机制。

(3)注重优化课堂教学。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根据中小学课堂教学常规要求和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导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组织课堂教学。建立课堂教学考评制度。成立学校课堂教学考评小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年度考评,考评结果在全校范围内予以公布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开展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4)注重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以执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以“以规划引领学生自主成长的策略研究”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以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为途径,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社会公德、服务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以开展法制教育为重点,严格控制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以建设德育基地为平台,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提高智育工作水平。提高体育工作水平。认真实施《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业余训练和竞赛活动,努力提高竞技水平,提高美育工作水平。认真实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艺术欣赏水平和表演技能;营造良好 的艺术教育氛围;抓好业余文艺队的指导训练工作,组织学生广泛开展以听科技讲座、读科普读本、写小论文、做小实验、搞小发明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2、坚持科学管理,努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是创建省规范化学校的重点和关键。必须以强化管理为抓手,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机制,加快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内涵的发展。

(1)着力完善常规管理机制。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一是认真执行《教学管理常规》。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教师教学工作的情况,及时推广先进经验,限期整改存在的问题。二是认真执行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校级领导要做到坚持每周听课不少于两节,坚持每周汇总听课情况,坚持每周进行课堂教学集体点评,坚持深入班级进行教学质量分析。三是认真执行教研活动管理制度。教研组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科备课组每周至少开展两次集体备课活动,做到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要求。加强和谐校园建设:一是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坚持规范收费工作到位。二是切实加强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大防火、防盗、防事故、防暴力袭击的力度,确保学校财产和师生人身安全;确保师生饮水卫生,防止发生食物中毒事故;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在加大交通安全教育和“警钟长鸣”的同时,探索学生上、下学安全过马路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消除交通安全隐患。三是注重优化学校环境,加强校园环境管理,达到绿化、净化、美化的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

设。

(2)着力完善考核评比机制。加强教师年度考核: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平时考核为基础,按照个人述职、民主考评、小组审核、公示结果确定等次等程序,对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聘用聘任、发放绩效工资和晋升职务的重要。(3)着力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坚持竟聘上岗制度。着力完善教师培养机制。注重师德师风教育。积极参加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主旨,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要求的“师德师风年”系列教育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注重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继续实行本科学历进修(函授)的奖励办法。注重骨干教师培养。按照“明确对象、制订计划、落实措施、注重实效”的要求,培养一批博兴县名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学术)带头人。

六、保障措施

1、完善管理体制,切实保障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明确办学职责,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

2、坚持依法治教,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自觉性,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教师法》,强化学校法人地位和校长负责制,实行教育政务(校务)公开,基本实现教育决策和管理规范化、民主化、法制化。

3、推进教育改革,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积极深化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积极推进用人制度改革,继续实行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全面推行教职员工竞聘上岗,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教职员工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充分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酬,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名教师、管理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名教师优秀教师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名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积极探索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体制改革,整合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的资源,逐步形成既分工明确又共同参与的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体系。

4、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完善课程体系,严格课程设置,改进教学评价,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改革,以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为重点,将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发挥教育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5.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篇五

校发[2014]01号

—————————————————————————

海南欧鼎商业艺术学校

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跨入了改革攻坚的非常时期。为了进一步明确我校今后10年的改革发展目标和攻坚努力方向,特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4—2024年)。

一、战略发展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紧紧围绕打造海南职业教育第一品牌的奋斗目标,以技能培养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关键,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总体办学水平。

1、学校办学定位。严格按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纲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质量强校、特色兴校、勤俭持校,1

把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作为主要教育功能,为学生毕业就业、继续升学、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校办学模式。文化引领(传统文化+家庭文化+军队文化)、开拓创新(实训基地+实操车间+实习企业)、合作共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用传统文化启迪人省、用家庭文化凝聚人心、用军队文化规范人行;不断开拓教学实训基地、师徒实操车间、学生实习企业;创新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课堂与车间对接、专业与产品对接、师傅与学徒对接,为教学拓展实效课堂、为师生拓展实战技能、为企业拓展实力储备,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让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让学校与企业共享合作共赢的成果。

3、人才培养规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实践操作能力较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初级或中级技能性人才。

二、学校发展战略目标

1、立足5年、展望10年战略愿景:

学校始终坚持“缓中求稳、稳中求进、进中求新”的战略思考,树立争先创优的意识,群策群力,脚踏实地的开展好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学习为动力、以变化为起点、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灵魂、以进步为标志,瞄准“德育为先、技能为本,特色强校、内涵发展”的战略目标,举“以人为本”之旗,走“和谐管理”之路;以“人文校园、和谐校园”为战略导向,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塑造“双证型”学生

群体,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科学化管理模式;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升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动力,以强化管理为保障,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把学校建设成为“海南职业教育第一品牌”。

2、近期目标(2014年--2017年):

实施文化引领学校管理,以传统文化启迪人省、家庭文化凝聚人心、军队文化规范人行,优化校园人文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提高育人师资水平,培养一支有一定教育教学水准的教师队伍。

3、中期目标(2017年--2020年):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以德立校、质量强校、特色兴校、勤俭持校”的战略目标,实现办学条件大改善、教学质量大提高、各项工作大发展、学校品位大提升,力争三年成功创建海南民办职业教育“德育示范学校”,“海南职业教育第一品牌”。

4、长期目标(2020年--2024年):

整合欧鼎教育资源,建设独立的属于欧鼎自己的校园,逐步完善功能齐全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建成特色明显、在全省有影响的品牌专业。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在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参与下,构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发“课程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打造理论素质

高、实践性教学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创新建立全面准确反映教师教学水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形成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升,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南职业教育第一品牌”。

三、改革发展具体目标

1、专业建设目标。围绕国家十二及十三五规划产业发展需要,构建以艺术设计和商务服务业为主的专业布局。打造艺术高考、海南第一品牌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有显著提高。到2018年,建成1—2个省级重点专业,力争艺术高考成为辐射全国的示范专业。

2、人才培养模式目标

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采取为企业订单培养技能型人才、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探索与企业实行股份制合作办学的形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搭建稳固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职业岗位标准,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主要依据,确定人才培养规格,重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实景教学,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突出实践性教学,使理论教学学时数和实践教学学时数达到1:1;实行毕业生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双证并举制度,提升毕业生就业素质和就业的品位,形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

养模式。

3、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通过外出培训和企业挂职等途径,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和一定理论及实践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聘任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学校兼职教师;利用校内外资源,培训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和指导能力,引导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到2018年,在教师总数达到150人,师生比为1∶17左右。专任教师全部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双师型”教师人数占专业课教师的60%以上。以重点专业为主,每个专业培养专业带头人1至2人、培训骨干教师2至4人。

4、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紧跟时代步伐,在现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到2019年,校外开发或校内建成满足教学需求的,集实训功能、培训功能、技术应用实操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中心(艺术高考与设计应用实训中心、物流营销会计模拟实训中心、形象设计实训中心、酒店管理航空服务与烹饪实训中心),形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经营服务为一体的共享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5、教学改革目标

一是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就业主导型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多

渠道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创新教育内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目标,通过各专业所对应行业企业岗位能力的调研,参照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以人才培养对接人才需求、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教材开发建设机制,大力开发适应企业和岗位需要的校本教材,建设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具有边做边学特征的优质核心课程。

三是改革评价模式。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适应学校、行业、企业用人标准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形成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突出学生的技能考核,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确保学生“双证书”率达到90%以上。

6、招生就业目标。继续实施“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的办学思路,逐步推动招生就业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形成以重点地区、重点产业为基础、立足海南、面向全国的就业服务网络,使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步体系化、科学化、规范化。结合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建成一批稳定的就业基地,使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到2018年,在籍学生达3000人,其中在校学生2000人。

四、突出特色加快发展

通过改革创新,加强模块教学和项目建设,形成以下办学特色:

1、形成“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学习能力为重点,密切学校与企业的文化联系、管理过程联系、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装备联系,大规模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制度,积极引入企业技术信息,引入企业创新机制、竞争机制和企业科学的管理体制,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岗位职责,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实行“学历证书+技能资格证书”毕业考核制度。

2、形成“课程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课程体系

以行业发展为引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由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研究制定出职业标准,找准定位,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现教育内容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校本教材开发、教材选用与技能证书鉴定、技能实训对接,课程的内容调整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使学校的教育内容与企业生产结合更加密切。在教学方法上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突出实践教学,全面推广模块教学法。

3、形成“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突破现有体制,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组建由行业知名专家、职教名师、企业技术能手和学校专业带头人组成专业教师团队;校企融合,创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

制,建立双师型专业教师持续培养的良性机制,形成特色鲜明的“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4、形成“真设备、实环境”的实训基地

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结合现代产业技术发展进步的要求,采取自建、校企合作共建等形式,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型设备,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完善实训设备、共享企业资源、改革实训模式、增强学生实训内容的“实战性”。在实训车间建设和布置上,注重企业文化与教育文化的结合,改善实训环境,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和方式,提高实训环境的“真实性”。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引进企业技术、人才、管理和资金等,形成建设主体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机制。

5、形成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模式

改革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在评价主体上,从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企业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在评价内容上,将与生产实际要求不相吻合的评价内容转变为以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主的评价内容,以满足未来企业岗位的要求。在评价方式上,将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多种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知识结构采取闭卷考试、完成作业、提交作品并以口试、答辩成绩为主的形式,职业能力采取现场实际操作进行评价的形式。

五、强化措施保障发展

本战略规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战略实施的时间跨度大、工作要求高。全校上下要高度重视,精心谋划,认真实

施,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力争战略规划的全面实现。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本战略规划事关我校未来10年发展全局,事关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学校各处室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战略规划。要广泛发动,统一思想,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参与战略规划实施的主人翁责任感,在全校范围内为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最终实现营造良好氛围。

(二)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各处室要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按照中长期规划的部署和要求,按步骤、按职能进行目标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同时加强协作配合,各科室密切配合,协同推进。

(三)分步推进,重点突破。贯彻本战略规划,总体分两步走。第一步(2014-2019年),重点是起好步、搭平台、夯基础,实现战略规划的前期目标。第二步(2019-2024年),对难度要求高的目标采取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方式,确保战略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

(四)鼓励创新,加强督查。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到位。学校大力提倡在规划实施中的思路创新、措施创新、方法创新。同时,加强对本战略规划的执行力监督,通过直接督查、公开监督等方式,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和跟踪检查,并将执行情况与各科室及其负责人的工作考核直接挂钩。

二0一四年五月十日

(此页无正文)

主题词:发展规划 中长期

呈:海口市教育局职成处 报:欧鼎教育集团董事会 发:学校各处室及负责人 印:学校办公室 共印15份 —————————————————————————————

6.学校长期发展规划 篇六

精 品 文 档

鱼河峁中学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明确办学方向,大力推动我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特制定此鱼河峁中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教职工47人,在校学生780人,16个教学班。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雅。我校教学管理严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发展潜力较大,所以,我们需要精心规划,明确目标,真抓实干,科学管理,奋力拼搏,大胆开拓,努力实现学校稳重前进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做到教育理念先进,办学模式科学、教育实绩明显,发展前景宽广。树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科学性、效益性、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质量,积极实施新课标理念的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学校的快速、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 一、二、三年创建全区名校,四、五年跨入全市教育先进行列。把鱼河峁中学创建成为我区知名中学。

(二)学校定位与培养目标

1、办学定位:“质量强校、特色立校,科研兴校”

2、一训三风一口号:

校训:厚德 勤勉 格物 励志 文明 守信; 校风:健康为先 育人为魂 质量为本 特色为重 学风:勤学 审问 善思 明辨 慎行; 教风:严谨 灵活 求是 创新 博学

励志口号:路在脚下,志在心中;鱼中学子,潜力无穷;自强不息,我定成功。

3、办学理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4、办学宗旨: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

5、办学特色:全面育人,严格规范,和谐发展,人文见长。

6、学校精神:求真务实,敢为人先,争创一流。

7、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8、培养目标: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德高尚,有正义感责任心、有爱国热情、有理想抱负的初中生,从而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办学规模与管理目标 1、2014至2019年,继续保持16个教学班,学生在校数800人,教师40—50人。

2、建成高效、长效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的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等工作制定全面的科学的质量标准,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管理系统。

(四)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教学水平过硬(质量)的教师队伍,全体教师师德高尚、一专多能(师德)。

我校已有一个立项的市级课题研究《小初衔接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争取在2015年结题。并在2014年至2019年继续申请5个课题研究。

(五)学生素质

从2014学年起,每学年学生德育考核优良率95%以上;犯罪率为零。

从2014学年起,体育合格率达95%,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95%以上,优秀率80%以上。

从2014年学年起,学生在《陕北娃》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每学年为80篇,。在全区中学体育运动会上,要取得奖牌。在科技制作上要取得奖牌。

四、保障措施

(一)以科学的育人理念为指导,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模式

1、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德育管理思想。

德育工作目标:陶冶人性,铸造健康人格,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增强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管理方针:育人为本,教育先导,管理服务,教管并重。德育管理原则:(1)坚持师德垂范,服务育人的原则(以德育为首位,以育人为核心,以师德为基础,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自律意识)。(2)坚持“三本”,突出“三性”,建设“三风”的原则(以人性为本、以仁德为本、以责任为本;教育性、民主性、开放性;校风、教风、学风)。

2、规范德育内容,形成自身特色。

明确一个目标 :培养学生在“做人”的五个层次上合格,即:(1)行为规范,做合格的中学生;(2)明辨是非,做合格的人;(3)热爱祖国,做合格的中国人;(4)有国际意识,全球化视野和心态,做合格的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5)信念坚定,做合格的杜会主义接班人。

做到“两抓三育”:一手抓师德建设,一手抓学生德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坚持“四育四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入,环境育人;信念教育层次化、道德教育持久化、养成教育规范化,心理教育课程化。

3、严格选拔、培养,提高班主任队伍素质,重视课任教师教育基本能力的培养。

坚持“三情”管理,实施“疑心工程”。热情管理:(1)酷爱教育事业,坚持既教书又育人;(2)凭人格为国尽忠,靠良心对校尽责,用热心对生传道;(3)咬紧一个底线:师德垂范;调整两种心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不眼高手低,不孤芳自赏。真情管理:(1)对人忠诚;(2)对事公平;(3)对物尽用。深情管理:班子成员做到“五祝贺”、“四必访”,“三到场”。(五)完善务实高效的学校管理

既注重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的建设,也注重教育管理的人文意蕴、柔性管理。在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觉管理的机制。

树立科学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根本,管理为保证,改革为先导,质量为灵魂;管理贵在管人,管人贵在管心,管心贵在知心,知心贵在真心。

(六)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隐性课程,是学校的灵气所在。要紧紧围绕“协调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思想,体现鱼河峁中学(桐条沟中学和董家湾中学)的文化底蕴,反映鱼河峁中学(桐条沟中学和董家湾中学)人的精神与追求。校园环境的总体设计做到绿化、净化、硬化、美化。以幽雅环境陶冶美,以文明举止塑造美,以勤奋刻苦创造美;让墙壁,黑板、标牌等说话,使学生在健康、和谐、愉悦、进取的环境中成长;建设高雅文明的寝室文化,利用寄宿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艺术修养和儒雅品位。

7.对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对策的探讨 篇七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对策,护理需求,老龄化,护理费用

一、长期护理保险及其发展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对护理进行保障的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是指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 生活无法自理, 需要入住安养院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支持, 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 (1) 。20世纪80年代中期, 随着老龄化日趋严重, 作为Medicare政府医疗保险计划的补充, 长期护理保险在美国应运而生并迅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在我国, 由于老龄化趋势加重、护理负担过重和目前的保险体系不能满足护理费用的保障, 大力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成为一项不容置疑的选择。

首要原因是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有助于满足老龄化产生的巨大护理需求。据最新推出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3.2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目前我国每10个人中就有1到2个是老年人, 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又占了很大比例, 高龄人口比重较大。我国的这种老年人口规模大、老年程度深、速度快的老龄化状况, 是与我国计划生育的国策息息相关的, 也加深了对护理、护理保险的需求。而这种对护理保险的巨大需求, 可以通过长期护理保险得到有效的满足。

Á其次是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有助于缓解医疗护理费用持续上升而带来的家庭经济压力。我国单个子女需要负责的平均护理需求人数较多。在我国, 2010年之后最高的老龄化发展速度恰好遇上了“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独生子女一代的生育高潮, 这使得我国“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极为突出, 一对夫妻通常至少要抚养四个老人, 这种护理需求的分担在人数上是很大的。同时, 与此相对的我国的医护费用也在持续上升。从我国2001年到2010年各年物价整体情况和医护价格情况 (见表1) 可以反映出2007年后我国医护用品价格逐年攀升, 并且上升幅度几乎逐年增加, 医护用品价格的上升更加重了家庭在护理上的经济负担。即便是我国的人均收入在不断上升, 但是收入的上升幅度依然不能弥补医疗护理费用上升带来的负担, 医护产品价格的上涨无疑使老年人护理保障雪上加霜。

第三是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有助于弥补我国不完善的保险体系。在许多国家, 这种个人高护理负担可以靠社保体系分担, 而我国的社会保险虽然经过多年的普及和推广, 几乎已经覆盖到了全部国民, 但由于其对护理费用的分担大多没有涉及, 即使涉及了, 保障幅度也远不能满足民众的护理需要。使得个人的护理负担没有有效的分担途径, 保障护理需求、使良好护理保障在家庭得到实现的可能性也更渺茫了。

综上可以看出,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尤为重要, 对我国这种由于老龄化、护理费用高等现状造成护理负担无处分担的状况, 长期护理保险是目前十分实用和可行的分担方式, 无疑可以弥补这一保险体系空白。因此, 我国的发展现状使我国社会对长期护理保险有很高需求, 其发展是很必要的。

二、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起步较晚, 直到2005年1月才由国泰寿险公司推出了我国第一款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康顺长期看护保险”。2006年, 人保健康保险公司推出了我国第一款具有全面保障功能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 标志着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开始了专业化的探索。2008年, 瑞福德健康保险公司推出了我国第一款只保障护理的、纯粹意义上的护理保险产品。总体来说, 目前我国已经有专业健康保险公司4家, 各个人寿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太平人寿等也逐渐推出了自己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 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多, 业务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与此同时, 长期护理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 相关法规的不健全严重阻碍了长期护理保险的迅速发展

首先, 我国没有专门的《护理保险法》, 对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险内容等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这一立法上的缺失将导致长期护理保险在运营过程中没有法律规范, 漏洞百出, 造成保险经济行为混乱和不被信任。其次, 我国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缺乏适当的政策优惠。国家政策的扶持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上。我国税收政策在保险业上除了“保险赔款可免纳个人所得税”这一个政策倾向外再没有其他规定, 更谈不上对长期护理保险的专门税收优惠。以美国为例, 1996年美国出台的HIPAA法案规定了一些对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个人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这也是1996年后期长期护理保险快速发展起来的原因。

(二) 专业护理机构和人员的缺乏严重抑制了长期护理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长期护理是一件繁琐和高要求的活动, 需要各项设施环境的配合和专业人员的配备。我国个别养老护理院虐待老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养老院的环境、卫生医疗设备也总是不能让其亲人们放心。即使在家中进行护理, 忙碌的儿女通常都是高额聘请护理人员进行看护, 由于工作的繁重和唯恐做错受其亲人责难的压力, 愿意做护理工作的人较少, 护理需求者很难找到合适的护理人员。这个现状使长期护理保险进行保障显得很不现实, 没有护理服务, 长期护理保险的存在就没有了意义。

(三) 传统观念和保险意识不足限制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基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 认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是儿女对父母尽孝的一种推脱, 更有一些保守迷信的人则认为, 购买长期护理保险是不吉利的。这种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观念极大地限制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 甚至影响整个保险事业的发展。同时, 我国民众的保险意识相比于很多发达国家来说十分薄弱。大多数国人没有主动购买保险、管理风险的意识。尤其是公司的雇主和雇员, 对普通保险的购买尚没有意识, 更不要说长期护理保险, 而雇员们则意识不到作为一种权利, 他们应当督促其雇佣者为其购买保险, 这都是在我国常见的问题。

(四) 条款设计脱离我国现状的众多问题降低了长期护理保险投保几率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产品开发还处于探索期, 有很多产品设计细节并不切合我国现状。如在我国人均收入尚未达到高水平的情况下, 产品的保费却较高;保险金的给付只有现金给付的方式, 不提供护理服务或用品;在对给付条件的鉴定标准上也很不明确, 给理赔带来很大的困难, 极易引起纠纷;另外, 对投保人的年龄限制也较为严格, 年轻人往往没有保障护理需要的意识, 18到60岁的限制使迫切需要护理保障的中老年人极易错过投保时机。这种不能满足投保人需要、不能切合投保人实际、加大发生纠纷可能性的保险条款, 是不能使消费者满意的, 自然会降低投保的几率, 限制其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虽然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 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阻碍了它的发展进程。

三、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应对策

(一) 积极完善相关法律, 解决保险活动中无序竞争问题

对于缺乏法律规范和保障的问题, 国家立法部门应当尽快制定《护理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在《护理保险法》中, 应当明确赔偿范围, 对被保险人是否应当接受长期护理、接受什么程度的长期护理, 哪些费用可保、那些费用不可保有一套客观的衡量标准;同时也要规定长期护理保险的行业规范, 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 明确管理部门, 加强对长期护理保险各部门人员的业务培训等。

(二) 实行税收优惠等政策, 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快速发展

在税收优惠上, 我国可以规定经营长期护理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减免营业税, 利润减免所得税;企业为员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团体投保的保费支出部分, 可以作为经营费用在一定额度列入成本, 在税前列支;个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所缴纳的保费部分, 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被保险人获取的护理保险金免征或少征个人所得税, 或者仅对保险金超出所支付保费的部分征税。

(三) 积极发展社会护理机构

在养老护理设施上, 应当集中建立几个重点养老护理机构, 提供其所需的建设资金, 并对其运营情况作重点细致的监督和管理。同时, 专业化的设施、制度, 还能为保险公司的理赔提供对口、精确的数据。在护理人员的培养上, 则可以选择具有先进护理研究成果的优良的大学, 对其护理专业进行特殊扶持, 像扶持示范类大学生一样, 可以提供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等方式, 吸引高素质人才学习护理, 并且对于在校的护理研究项目给予关注和支持。这种对护理设施和人员发展的鼓励, 能间接地作用在长期护理保险上, 人们只有能得到护理服务, 才会想要通过保险来保障这种护理行为的实现, 继而选择购买长期护理保险, 促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四) 提升保险人员专业素质, 使保险公司具备有效的推动力量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众多条款缺陷和理赔纷争, 大都是保险公司在设计条款和处理理赔事项时不够合理不够专业导致的。因此, 保险公司在招聘保险人员时应当更加严格, 对其保险知识的理解情况和个人素质进行专业的评判, 确保保险人员的高素质;另外, 应加强对长期护理保险核保、理赔、精算人员的专业培训, 与国内外有长期发展经验的保险公司进行合作, 学习借鉴其先进的核保核赔、给付条件、销售方式等经验, 在技术上得到有效提高。保险公司的人员, 应当首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真正进行社会调研, 了解社会需求, 使保险行为更加专业合理。

(五) 完善条款细节, 增加投保几率

保险公司在设置保险产品的保险条款时, 应当适当地拓展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 对被保险人产生的多种护理需要都起到保障的作用, 满足更多投保人的需求;增加护理保险保单类型的多样化, 可以设置实际费用补偿型、定额给付型和直接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型等多种保单, 消除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在用服务保障护理需求上的不足, 满足更多投保人的需求。

8.西王食品:布局中长期发展 篇八

公司坚持走精品化、高端化、差异化路线。公司产业链完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工艺上。在玉米深加工过程中,胚芽脱去后2小时之内必须运到压榨厂完成压榨,才能保证胚芽营养成分完整行,最终生产出高品质的鲜胚玉米油。目前,行业内能够满足鲜胚玉米油加工条件的只有西王食品。公司已对此项加工工艺申请了专利。

公司核心产品迎合了安全消费趋势。公司核心产品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现在:原料完全实现了自供、加工设备全部从国外进口、加工工艺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因此,从产品加工工艺以及产品溯源角度来看,公司产品具有较高的食品安全标准。同行业其他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都是从市场采购毛油,进行加工灌装后贴牌销售。而中国食用油加工行业呈现小而分散的格局,这就决定散油的生产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上一篇:生日朋友致辞下一篇:医疗数据质控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