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共4篇)
1.财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篇一
音乐鉴赏简答题和论述题
1、简述京剧的形成和特点。
京剧的形成过程: 清代的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戏曲舞台十分活跃,为徽剧、汉剧等融合形成京剧提供了舞台。18世纪末徽班艺人首先把二黄(腔)带进北京;19世纪初汉班艺人入京,他们以唱西皮(腔)著称,在两戏结合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昆曲等多方面经验,在声腔、剧目、演出诸方面都发生新的变化,经过多种融合与嬗变,逐渐形成了以皮黄腔为主要唱腔的新剧种—京剧。一般可分为生、旦、净、丑四种行当。
京剧的特点:
1、综合性:在表演上将唱、念、做、打、舞有机结合起来,吸取了文学、音乐、美术、诗歌、舞蹈、杂技的精华,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综合艺术体系;
2、程序性:是京剧的最基本的特征;不论是在表演中的唱念做打、行当中的生旦净丑,还是舞台的布景、服装、音乐、脸谱等都有全面、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就是戏曲中各种程序的基础和内容;
3、虚拟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多采用虚拟动作,把生活中实有的事物通过抽象的表演,得到艺术的再现,取得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效果;
4、娱乐性,技艺性: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是人民大众的传统娱乐文化。
2、简述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怎样建立并实施的,后来又如何衰落的。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的建立:中国礼乐制度最早追溯到周代,武王灭商后,天子分封诸侯,形成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封建统治秩序。西周第一代周公姬旦,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也称礼乐制度,以维护其封建统治,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礼、乐的结合不仅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的衰落:
西周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礼乐文化与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文化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这种制度规定的太死,使这种奴隶主阶级视为理想的“雅乐”趋于呆板、僵化。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卿大夫崛起,宗法制开始动摇,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礼乐文化衰败。但与此相应的,一批杰出的士大夫重整礼乐秩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礼乐文化逐渐凸显出新的文化气息,是一种原始的人文精神的体现。由于西周礼乐制度的日渐衰落,说“礼”论“乐”的风潮掀起,传统的礼乐不断地被扬弃和更新,陈旧的观念被不断的反思与整合,进而深化了西周以来的礼乐观念,一股新的时代气息蓬勃而来,春秋礼乐的人文精神的流行起来,这也正是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没落时期。
3、请从你所知道的角度,介绍中国通俗音乐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通俗音乐的产生:如果说对中国通俗音乐(或者叫做流行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各个时期、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中国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通俗音乐的源头应该是音乐家黎锦晖先生创作的很多曲调优美、流畅,富有民族化的歌曲。黎锦晖先生是中国通俗音乐的奠基人。他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继
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通俗音乐的创作。1927年,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歌曲,标志着中国通俗歌曲的诞生,由此开启了中国通俗音乐歌曲创作的第一个历程。
发展历程:纵观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史,的确走过了一段很坎坷的路。就我所知道的知识,我觉得可以将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大致分为五个方面:
(一)起步曲折期(20世纪初)1927年,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歌曲,标志着中国通俗歌曲的诞生。由此开启了中国通俗歌曲创作的第一个历程。黎锦晖成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奠基人。
当时,中国的歌曲创作大致分化为两大潮流:
1、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大众进步歌曲。
2、以黎锦晖为代表的城市商业化的流行歌曲。
总体看,早期中国通俗歌曲作品题材狭窄,演唱矫揉造作。随着抗日救亡的时代要求和救亡歌曲的兴起,当时的通俗歌曲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再生模仿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
中国大陆通俗音乐诞生的同时,台湾、香港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黎锦晖先生的音乐民族化创作方向,以至于当中国大陆刚打开一点儿对外的窗口,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一些新的文化、理念和思潮一涌而进。人们很快就接受了港台音乐的“清新、温和、优美、流畅”和“软绵、颓废、情爱、小资”等音调和思想,“抒情歌曲”迅速取代了“队列性群众歌曲”成为当代歌曲的主要体裁。首先是邓丽君歌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对内地通俗歌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紧接着一批通俗歌谣体的台湾校园歌曲也走红内地,中国大陆乐坛可以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使大陆音乐在一段时间里都在音乐创作和演唱方面一味的模仿或照搬港台音乐。
(三)独立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末期)
中国通俗音乐继港台一段“软唱”之后,崔健那富于反叛、困惑和号召性的呐喊,终于唤醒了中国通俗乐坛,音乐家们开始踏上了继西扬中、通俗音乐民族化、艰难而有意义的漫漫长路。1986年是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标志着内地通俗歌曲的崛起。最突出的标志有两个:一是里程碑式的作品《让世界充满爱》。二是具有中国气派的“西北风”的盛行,其在中国通俗音乐发展进程中是个巨大的突破。从此中国立足于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沃土,正式确立了通俗唱法和通俗歌曲在音乐领域的地位,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民族化音乐作品,使中国通俗音乐在世界乐坛独树一帜。
(四)探索深化时期(90年代上半叶)
通俗音乐在民族化的道路上更加繁荣旺盛,借助歌曲本身的生命力,感染整个名族,其题材、旋律更加贴近大众的审美意识,备受欢迎。
这一时期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特点主要有:
1、摇滚乐在北京获得较大的发展;
2、电视剧音乐成为一个特殊的创作领域;
3、电视晚会成为继大型歌会、歌手大赛之后最具影响力的通俗歌曲推广形式;
4、亚运会征歌活动取得一定成效;
5、港台歌曲冲击大潮和大陆青少年崇拜偶像追星族浪潮的兴起。
(五)开放分化时期(1996年至今)
中国通俗音乐受到欧美通俗歌坛的影响,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表演模式更加丰富多变,通俗歌曲样式和消费口味也越来越多样化。
4、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谈谈各类音乐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听到各种形式的音乐,音乐是最古老和最为普遍的艺术形式。而且,音乐艺术比其他各种艺术具有更加直接和在感情上更加强烈的影响人们的特点,其作用是
显而易见的:
(一)音乐可以培养大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是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剂
音乐是一门特殊艺术,它能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柴可夫斯基《悲怆》的苦闷求索、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的典雅缠绵、刘天华《光明行》的昂扬雄壮)能让我们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他还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这些都说明音乐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重要作用。
如在欣赏芭蕾舞《天鹅湖》时,我们会随着故事呈现“喜、怒、哀、乐”等表情,恰恰能够反映我们对善恶分辨的理性思维和发现美、追求美的能力。而这些对美的体验与感知,正是通过音乐,由内心的体验而外露于表情的。
(二)音乐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智力保证 优美的音乐不仅可以带给我们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还能开启我们的智力和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当我们在头脑中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时,就必须借助于想象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完全是由自己主观控制的。如果说作曲家是一度创作,演唱(奏)家是二度创作,那么我们便是三度创作。我们在已有的感知材料上进行重新组合、合理加工,使其在大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
如我们在欣赏中国交响乐《梁祝》时,我们会随着乐曲的发展进行大胆联想、合理性思维。而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验与感知,正是通过音乐,塑造的。久而久之,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智力会得到提升。
(三)音乐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达到德育教育作用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表现与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内化为我们自身的人格、气质、修养。
近、现代中国的革命歌曲鼓舞了一代代人,革命英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事迹,深深地影响着我们。通过对《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作品的赏析,在大学生群体中达到音乐的德育教育作用。
另外,汶川大地震时传播的抗震救灾歌曲如《最好的未来》、《相信爱》等对我们心灵的冲击也不容小觑,其中蕴含的情感不用教科书传递就不言而喻,所以音乐对于培养情感品质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
(四)扩大了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加强文化底蕴
古今中外的音乐珍品浩如烟海,不可胜数。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艺术和文学、地理、历史、戏剧、舞蹈、绘画、社会生活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教育是任何其他学科都不能替代的,它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对跨世纪人才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5、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本地民间音乐的。
潮州民间音乐是潮州人在长期生活中传承和创造的一种音乐文化,是潮州人的音乐,它与潮州人群和潮州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唐、宋年代,其成熟、发展期可追溯到明、清年代。唐玄宗开元年间,兴建潮州开元寺,进一步沟通了中原文化的传入,燕乐、法乐流入潮州,对潮州民间音乐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宋代中原的文化广泛传入,也促使潮州音乐文化更加繁荣。明、清两代,随着全国西秦、外江、正字、弋
阳、昆腔诸多剧种及民间音乐传入潮州,大量的戏曲曲牌、吹奏乐牌子曲、锣鼓乐以及乐器、乐器演奏方法、演奏程式、演奏组合形式等入传,极大地丰富发展了潮州音乐。所以说潮州民间音乐的基因母体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历史不同时期流传到潮州,沉积在这个“聚宝盆”中,形成一种多元音乐文化的融合体,它体现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多元性、开放性的特征。其音乐形态的多样性包括民俗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这些不同的器乐形态在流入潮州以后,都在潮州话这个共同母语中生存和衍化。潮州民间音乐正是在漫长的音乐历史中积累了自身丰富的音乐文化,体现了民间俗乐的传承能力,创造了非凡的历史奇迹。
潮州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可以有三种状态,一是全部保留,如潮阳笛套古乐和细乐,这是一份优秀的传统音乐遗产。二是随大流,潮州民间音乐是大众的音乐,它在侨乡还是乡音乡情的音乐纽带,还有一个相当广泛的生存空间,还富有生机,当然弦诗乐的创作与演奏、普及与提高仍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课题。三是新辟潮流。要有大手笔,大创作,如古筝与管弦乐队也好,二弦与管弦乐队也好,椰胡与管弦乐队也好,要与声光电结合,走出一条更广阔的道路,开辟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但“文革”期间潮州音乐的传承遭受严重的冲击,许多珍贵的音乐资料被焚毁,音乐团体被解散,人员转行、人才流失。随着时间推移,老一辈民间艺人也逐渐减少,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制约了潮州音乐的生存和传播。另外,由于文化娱乐方式多元化和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改变,追求时尚娱乐方式,对欣赏、传承潮州音乐散失热情,艺术人才后继乏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对潮州音乐专项活动经费也投入较少,对潮州音乐队伍建设,演奏水平提高、艺术资料整理、人才培训支持力度也不足,一样制约着潮乐的传承和发展。
6、现在的青少年大多喜爱流行音乐而疏远古典音乐,讲讲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和建议。
现在,很多的青少年每次打开电脑时总少不了打开音乐播放器听音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音乐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在众多的音乐中,流行音乐最为青少年所津津乐道;古典音乐却很少被人提起。透过这个现象,可以引起我们很多的思考。
在我看来,是音乐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其受欢迎的程度。所谓的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的歌曲。流行音乐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群的,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音乐,所以以“雅俗共赏”通称。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流行歌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俨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可是,对于古典音乐,大多数青少年都存在抵触、回避心理。所谓古典音乐,是能留存下来,成为经典而不断地被一代代人体会无穷的,引起不同时代听众共鸣的“经典”的音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音乐的表达方式是复杂,甚至晦涩的。所以,对于青少年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接受的。
因此,对于青少年喜爱流行音乐而疏远古典音乐的这种情况,我是非常理解的。可是,我个人觉得这种现象并不是长久的。尽管在改革开放以后,流行音乐越来越多元化,而且它不仅是艺术,也是娱乐、精神寄托,更是反应生活的写实记录,甚至是大众思想、意识型态的指标。但众所周知,随着一首首歌曲的流行、更新,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曲会在新歌浪潮的冲击下或当某一首流行歌曲听到无法再在情趣上挑逗你时,就会被你抛弃。谁又能保证现在深受广大青少年的青睐的当红歌手,像是周杰伦、蔡依林、张惠妹等,他们的流行歌曲能永远流行呢?不过,他们确实存在一部分的歌曲是风靡中国大江南北,引起听众共鸣的。也许,这部分的歌曲会长久流行,并流传下去。但到时候,它们应该都被称作古典音乐了吧。所以,我觉得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并没有绝对性。现在,一说交响曲就是古典音乐,一说歌手的演唱就是流行音乐。其实,庸俗的交响曲就是流行音乐,优秀的歌唱
也能保存为古典音乐。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本是古典音乐,但朗朗却摇头晃肩地在街头将它演唱。所以,现在的青少年其实也是有在追求古典音乐的,只是他们自己认为那全是流行音乐罢了。
另外,对于现在青少年追逐流行的现象,我认为只要把握一定的尺度,这对于他们并没有什么坏处,毕竟,人的一生充满了苦难,能找到与心灵契合的、纾解情绪的歌曲或许能让他们将压抑的情感一吐为快,更能让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对此,我觉得有必要给几点建议,好让青少年的人生活得更多姿多彩:
1、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产品推陈出新,现在的随声听已经非常普及,对于追逐音乐是必要的硬件基础,但不可形成攀比之风。
2、流行音乐在青少年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对青少年的世界观、生活观以及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如: 因对某一歌星的喜爱而成立“歌迷会”;或模仿歌星的服饰、言谈举止、生活方式等。这些都是一些不怎么好的现象,青少年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不说,这样做还会浪费精力,影响学习和工作。我个人觉得偶像应该是心中的一种精神支柱,是不需要以外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3、最好不要产生将来要当偶像歌手的梦想,毕竟那样有点不切实际。不过,假如你真的有天赋那就另当别论了。
2.财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篇二
一、辨析题
1.唯物史观是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统一。
答:正确。(1)唯物史观既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论,也坚持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和巨大反作用的历史辩论法,是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2)唯物史观是唯物论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因而也必然是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二、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物质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是唯物主义哲学;凡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唯心主义哲学。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时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于客观。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它在哲学中的地位、作用决定的。主要依据是:(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任何哲学理论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关系问题。(2)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着哲学家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立场、根本方向和路线以及基本原则和方法。(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斗争的焦点,从而成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人们在实践中的一切活动,高度概括起来,无非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件大事。都是在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是指它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又为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不仅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且还指它通过实践和科学的成就,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4)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事革命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改造世界,发挥其革命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果和归宿,只有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才能体现出它的科学价值,并在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其科学性。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
答:(1)列宁在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为物质下了一个科学而完备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第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2)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关键;③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3)强调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不是要以它代替其他规律和范畴,而是要全面而有重点、完整而又准确地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把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6.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答:(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规定着事物的特殊本质而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因为: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的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区别事物的前提。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其事物的特殊本质和规律,才能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③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具体矛盾的正确方法。7.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答:(1)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它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它把反映论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对社会的意识现象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全面地、科学地解释了意识和存在、主观和客观在认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反映论,从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中考察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所以,能动的反映论,既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又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1)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唯心主义主张主观真理论,因而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用客观事物本身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因此,也不能正确解决真理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①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因此,主观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在主观范围内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同时,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充当真理的检验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相比较,同样也无法解决真理检验标准的问题。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通过实践活动,就能够把原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相对照、相比较,检验出理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程度如何,即检验出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9.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1)所谓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所谓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物史观是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统一,既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也承认社会意识的相对的独立性及其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第三,社会存在的阶级性决定社会意识的阶级性。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社会存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三,每一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具有自己纵向的历史继承性。第四,不同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具有横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0.简述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答:(1)所谓经济,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总称。其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其内容主要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包括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体制等方面。经济生活是社会物质财富增加的唯一途径,是包括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决定的意义。
(2)所谓政治,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总称。其目的主要是维护国家、组织、个人及其他权利主体的社会权益,其内容主要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规范权力主体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现象、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政治体制等方面。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一方面,经济决定着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政治为经济服务,政治是经济的保证。
(3)所谓文化,就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称。其目的是主要是满足人们 精神需要,其内容主要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包括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文化关系、文化体制等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是:一方面,经济决定政治,经济与政治一起决定着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反映着经济和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11.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及其根据。
答:(1)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这两对矛盾之所以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根据是:第一,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基本关系,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第二,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决定着每一社会形态的性质,决定和支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这两对矛盾运动过程中所体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辩证联系,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在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12.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答:(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体现着生产中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着生产中人与人的物质关系。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
(2)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第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相对活跃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1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1)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上层建筑是对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制制度与设施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总称,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社会形态。
(2)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第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是: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1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不懈探索实际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5.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答: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中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由此可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四个基本方面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它包含三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16.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1)1953年,党中央和毛泽东正式提出并完整表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得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二者相互联系和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17.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
答:(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这一概括,对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9.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水平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两层含义是有机统一的,二者不可偏废。但在当前应当特别强调和重视它的后一层含义。20.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它的简明概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本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21.简述我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及特点。
答:(1)第一步,现实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从总体上规划了21世纪中叶之前我国的战略目标和部署。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第一,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第二,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第三,有步骤地逐步推进,“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四,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
22.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答: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不是权宜之计。
(1)现在的世界时开放的世界,这是生产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发展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孤立于世界之外、闭关自守是不行的。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就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学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科学观察的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
(3)我国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迫切需要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外资、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人才,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等困难;可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参加国际经济、科技、人才和信息的交流;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现代化。
(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我国不仅目前需要对外开放,而且今后经济、技术水平提高了,仍然要实行对外开放。
2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必然性。
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①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正确的,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24.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答: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得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所决定的。具体原因是:
(1)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凭借自身的力量和手段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3)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控制着生产和流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物质基础。(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切实保证。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25.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有:①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对立的。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③社会主义应该搞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①这些理论为打破传统观念,解除思想束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②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尊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2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主要是: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行为自主化;③宏观调控间接化;④经营管理法制化,等等。(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表现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因而它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观调控上,国家对市场的调控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27.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28.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答: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发展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孤立于世界之外,闭关自守是不行的。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就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科学观察的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
(3)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对外开放。扩大开放可以引进外资、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人才,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知识不足等困难;可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参加国际经济、科技、人才和信息的交流;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现代化。(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我国不仅目前需要对外开放,而且今后经济、技术水平提高了,仍然要实行对外开放。29.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答: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各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外一切事务。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体现在: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真正的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维护和平。我国的对外政策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我们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因为:和平不仅是世界人民的愿望,也是我国人民的愿望;维护和平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我国各国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平主要体现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协商对话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0.简述“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答:(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点:一是“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三是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台湾、香港、澳门设置特别行政区。四是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三、论述题
1.试述坚持一1.试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答:(1)在实际工作中,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是从主观意志出发,自以为是,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的表现。(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之所以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以下原理: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这正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所要求的。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的原理。它要求我们指导实际工作的方针、政策,要与时俱进。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考虑时空条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就是坚持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的原理,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④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按照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实际情况,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坚持物质运动具有客观规律的原理。
(3)我国当前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就是要看它是否从这个实际出发,是否符合这个实际。
2.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发展是目的。第一,中国解决自身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保证“一国两制”的贯彻执行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最终实现;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强大的物质条件。第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也要看我们自己的发展情况。
(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克服过去形成的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各种旧体制,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反过来,只有发展,改革才能持续下去,深入下去,才不会半途而废。
(3)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保证。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社会稳定,一个是政局稳定,一个是政策稳定。在改革和发展中,我们既要做到变,同时也要做到稳定,把变和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最大限度地把改革的深度、广度和发展的速度同改革、发展方案的稳妥、协调以及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
3.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答: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对依法治国的含义作了明确的概括:“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这一科学论述,深刻说明了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所依靠的是宪法和法律。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要求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各种经济关系和各种经济行为,以法律形式建立起各种市场规则,形成完备的法规体系,为市场经济的有序性提供法制保证。
2)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历史上存在着人治和法治之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从封建专制国家到资本主义民主法治国家,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实行依法治国,这是我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
3)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社会稳定,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都不能搞好经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妥善处理和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4)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建立起自己的法律制度。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民主制度、民主结构、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都需要有法律加以确认、规范,并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确立,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认识的深化,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入了依法治国的新阶段。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其次,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再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最后,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昭示人们不论在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必须是十分明确的,是不能动摇的。这对于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5.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复兴,曾经进行过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但终因没有先进阶级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而归于失败。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③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明确的革命道路,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总之,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和中国人民长期选择的必然结果。(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以及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也是决定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核心的重要因素。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先锋队,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②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掌握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③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进步力量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④它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培育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因而能够随时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拥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智慧战胜任何困难和敌人。所有这些,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巨大的政治优势,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合格的领导者。在当代中国,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别的政治力量都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6.试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廉政建设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答: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内容和相互关系是:
3.财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篇三
简答题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答:(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答:(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5、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7、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8、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答:(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答:(1内发论(2外铄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0、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1、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作用:(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12、简述遗传的意义 答:(1遗传素质是认得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认得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认得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13、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答:(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础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4、简述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史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5、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3学生不单要掌握知识,还要培养道德个性的完整性(4学生是有个性的人
16、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 答:(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17、简述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答:(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18、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答:(1遇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9、简述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答:(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时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时相互促进的关系 20、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答:(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21、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答:(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2、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答:(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23、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4、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潜力的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得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25、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辩证关系 答:(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史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26、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答:(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27、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答:(1备课(2上课(3作业检查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28、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答:(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
29、简述如何做好作业检查与批改 答:(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30、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答: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1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2难易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3不利于学生发展主体性
31、简述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答:(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
32、简述德育教育的意义 答:(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3、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答:(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34、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答:(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35、简述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6、简述贯彻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基本要求 答:(1要统一学习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
37、简述说服法的要求 答:(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38、简述运用陶冶法应注意的问题 答:(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39、简述运用奖励与处分应注意的要求 答:(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
40、简述班主任实施平行管理是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陈伟教育的力量(2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3要实施对班级集体与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的管理
41、简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答:(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2、简述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 答:(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得氛围
43、简述如何培养和组织班集体 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4、简述班主任如何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⑴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⑵了解学社个的群体关系 ⑶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2了解学生的方法:⑴通过阅读学身份的档案材料来了解学生 ⑵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 ⑶在自然条件下观察
45、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答:(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论述题
1、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做到循序渐进(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要注重各阶段之间的过渡和衔接(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抓住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自信心和意志品质(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好因材施教
2、论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3、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答:(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⑴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⑵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⑶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⑷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⑴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4、论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答:原则: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运用:(1直观性原则的运用:⑴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⑶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的运用: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⑶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的运用:⑴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⑵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⑶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的运用:⑴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⑵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的运用:⑴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⑵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运用:⑴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⑵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⑶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⑷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5、试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关系 答:(1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2⑴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和做好其他环节的先决条件⑵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关节,既对各课质量的检查,又对后续环节有重要影响
⑶作业检查与批改和课外辅导既能检查学生听课质量,又能弥补和改进上课的不足
⑷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时对前四个环节和整个教学工作的检阅,并能促进下一个阶段教学工作的全面提高
6、论知、情、意、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1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知、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2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是中介,“意”是保障
(3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论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答:(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⑴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⑵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⑶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认真执行
8、论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 答:(1存在问题:⑴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⑵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改革思路:⑴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⑵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⑶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
简答题
1、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发展过程①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②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的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功能①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②它一般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具有激活功能,二是具有指向功能,三是具有强化功能。
3、什么是迁移及其作用是什么?①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②迁移的作用: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迁移是习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③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什么是迁移,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①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②
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5、知识学习的作用是什么?①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③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6、简述遗忘的进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也可以说,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性。
7、如何合理的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8、操作技能的阶段是什么?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行程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9、什么是操作技能及其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是什么?①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②培训要求:⑴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⑵必要而适当的练习⑶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⑷建立稳定清晰地动觉
10、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其特点是什么?①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②特点:⑴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⑵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⑶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⑷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1、学习策略学习的原则①主体性原则 ②内化性原则 ③特定性原则 ④生成性原则 ⑤有效的监控 ⑥个人自我效能感。
12、问题解决的特点是什么?特点:⑴目的性 ⑵认知性 ⑶序列性
13、什么是问题解决及其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①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②主要因素:⑴问题的特征 ⑵已有的只是经验 ⑶定势与功能固着
14、创造性的基本特征:⑴流畅性 ⑵变通性 ⑶独创性
15、简述创造性的含义及其影响创造性的因素①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②因素:⑴环境 ⑵智力 ⑶个性
16、简述个性的基本特征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④喜欢幻想 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⑥具有独立性
17、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①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②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8、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①外部条件:⑴家庭教养方式 ⑵社会风气 ⑶同伴群体 ②内部条件:⑴认知失调 ⑵态度定势 ⑶道德认知
18、简述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①强化法 ②代币奖励法 ③行为塑造法 ④示范法 ⑤惩罚法⑥自我控制法
19、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①发现教学②情境教学 ③合作学习20、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是什么?①教师的领导风格 ②班级规模 ③班级的性质 ④对教师的期望
2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开展微格教学 ③进行专门训练 ④反思教学经验
论述题
1、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促进迁移?①精选教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是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先教什么、学什么,后教什么、学什么,处理好这种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④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4、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运用变式 ③科学的进行比较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5、作为教师应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①深度加工材料 ②有效运用记忆术 ③进行组块编码 ④适当过度学习⑤合理进行复习
6、谈谈教师如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⑴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式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③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②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⑷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③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训练
8、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品德?①有效地说服 ②树立良好的榜样 ③利用群体约定 ④价值辨析 ⑤给与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学生与团队管理
1、学生管理的构成要素:(1)管理者(2)管理手段(3)管理对象
2、学生管理的基本特征:(1)学生管理的教育性(2)学生管理的全面性(3)
学生管理的复杂性(4)学生管理的周期性(5)学生管理的沟通性
3、学生管理的任务:(1)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2)建立规范的学生管
理制度(3)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
4、学生管理的作用:(1)稳定性作用(2)导向作用
5、学生管理的任务:(1)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2)建立规范的学生管
理制度(3)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
6、学生管理的内容:(1)学生学籍管理(2)学生的常规管理(3)学生的德
育管理(4)学生学习的管理
7、学生的德育管理:(1)加强组织领导(2)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3)提
高管理者的素质(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5)改革学生的德育评价制度(6)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影响作用
8、学生学习管理的基本要求:(1)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2)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积极评价
9、团队的类型:(1)问题解决型团队(2)自我管理型团队(3)多功能型团
队(4)虚拟型团队
10、高效团队的打造与管理:(1)强化共同愿景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2)加强沟通,建立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3)营造团队文化,增强成员的归属感
1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有利于教学获得巨大的效率(2)有得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3)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12、班级管理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班级活动环境(4)班级教育与管理的内容(5)班级规范
13、班级管理的特点(1)目的的教育性(2)内容的广泛性(3)对象的不成熟性
14、班级管理的意义:(1)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2)班级管理是教育活动的保证。(3)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条件(4)班级管理是营造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15、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原则:(1)保持一致性和体现针对性(2)包含全面和突出重点(3)难度适宜和易于评价
16、德育管理的方法:(1)组织法(2)激励法(3)规章制度法
17、了解学生的方法:(1)观察法(2)书面材料分析法(3)谈话法(4)调查法。
18、自我管理法要做到:(1)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2)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3)引导学生参与决策(4)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新机制
19、软文化包括:(1)制度文化(2)精神文化(3)行为文化
20、班级文化的功能:(1)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够为学生树立典型化的人格榜样(3)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
21、班级文化的特点:(1)教育性(2)凝聚性(3)制约性(4)自主性
22、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与管理:(1)精心装点教室,营造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制度文化(3)打造班级精神,形成班级精神文化(4)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3、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1)班级物质文化(2)班级行为文化(3)班级制度文化(4)班级精神文化
24、建设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须做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选拔、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2)对全班同学提出班级建设目标(3)制定班规并认真地贯彻执行(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25、班主任的思想品德素质:(1)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旺盛的进取精神(2)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3)要有献身教育事业和尊重热爱学生的高尚品质
26、班主任评价的作用:(1)目标导向作用(2)反馈条件作用(3)监督促进作用(4)保证作用
27、少先队的性质:(1)革命性(2)教育性(3)儿童性(4)群众性(5)自主性
28、少先队新时期任务:(1)团结和教育全体少年儿童(2)组织少年儿童参与社会活(3)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
29、少先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1)精心挑选合格的队干部(2)实行队干部轮换制(3)做好队干部的培训
30、积极开展少先队社区工作:(1)领导少年儿童争优创先(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娱活动(3)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服务(4)引导儿童参与社区建设(5)加强少先队的社区阵地的建设
31、少先队文化内容:(1)组织管理文化(2)活动文化(3)礼仪文化(4)辅导文化(5)理论文化
32、少先队活动原则:(1)全面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4)趣味性原则(5)自主性原则
33、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1)引导者(2)组织者(3)服务者(4)保护者(5)营造者。
34、共青团的组织原则:(1)团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组织(2)团的全国领导机关是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设立的中央委员会。(3)团体各级领导机关,由选举产生(4)团体各级领导机关应当经常听取并认真处理下级组织和团员的意见(5)团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35、共青团的基本职能:(1)党的后备军(2)国家政权的支柱(3)联系群众的纽带
36、学校团组织的队伍建设:(1)重视团组织建设,激发团员活力(2)充分发挥基层团委作用(3)规范团员队伍建设(4)加强团干部的管理(5)做好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
37、共青团活动的意义:(1)通过活动吸引,团结广大青年群体(2)通过活动增添团组织的活力(3)通过活动教育广大团员(4)通过活动使团干部和团
员受到锻炼
38、共青团活动的要求:(1)要由内容决定形式(2)要从实际出发(3)要适合青少年特点
39、共青团活动的内容:(1)教育类活动(2)生产类活动(3)科技类活动(4)公益类活动(5)组织类活动(6)文娱类活动(7)体育类活动 40、学生会职责:(1)组织开展学生各项活动(2)积极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3)组织学生深入社会(4)沟通与联系各项组织关系
41、学生会的作用:(1)桥梁纽带作用(2)榜样带头作用
42、学生会的工作思路:(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管理理念(2)建立引导型的工作方式(3)拓宽活动的领域和内容(4)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准
43、学生会组织的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2)弹性结构原则(3)责权一致原则(4)民主与监督原则
44、学生会的工作要求:(1)建立健全学生会组织(2)明确学生会的基本任(3)明确学生会内部职责
45、学生会的干部队伍建设:(1)选拔贤能,加强学生会形象建设(2)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3)因势利导,提高学生会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46、学生会的制度建设(1)建立汇报工作制度(2)建立会议制度(3)建立检查考核制度(4)建立评比表彰和奖惩制度
47、、同辈群体的特征(1)交往的自愿性(2)关系的平等性(3)群体的凝聚性(4)价值的趋同性
48、同辈群体对学生发展的积极性影响有哪些(1)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2)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3)为学生的举发展创造了机会(4)为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5)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49、同辈群体对学生发展的消极性影响有哪些(1)同辈群体亚文化的消极影响(2)重要他人的消极影响(3)哥们义气或同伴排斥的消极影响
50、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引导与管理(1)、以“教育引导”取代“强制管理”(2)、利用“参照群体”,发挥群体间的影响作用(3)、加强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51、网络环境下同辈群体的特征(1)群体交往的开放性(2)群体交往的超时空性(3)群体交往的匿名性
52、虚拟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青少年的信息的共享(2)有利于青少年交往范围的扩展(3)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表达和释放(4)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同
53、虚拟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1)信息混乱,良莠杂陈(2)网络成瘾,不能自己(3)群体极化,观点偏颇
教学方法导论
1、影响教学方法发展变化的直接因素:(1)教学内容(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时代要求(4)教学目的和任务
2、为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发文倡导的新的教学方法:(1)愉快教学法(2)情景教学法(3)尝试教学法(4)成功教学法
3、范例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1)基本性(2)基础性(3)范例性
4、当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1)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2)重视教学中学生知情智力的整合统一;(3)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5)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5、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有:(1)教学目的任务(2)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4)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5)教师自身的素养(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6、教学方法运用的一般要求(1)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2)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最佳选择与优化组合;(3)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7、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有:(1)以学生学习为中心(2)关注真实生活(3)
以“研究”超越“经验”(4)创造性和灵活性
8、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灵活性;(2)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有灵活性;(3)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有灵活性。
9、教学设计的依据:(1)依据现代教学理论(2)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3)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4)依据学生的特点(5)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
10、教学目标的构成:(1)教学总目标;(2)学校教学目标;(3)课程目标;(4)单元目标;(5)课时目标。
11、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3)难度适中(4)便于检测
12、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构建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料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构建(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13、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步骤和方法主要包括:(1)教学目标分析;(2)情境创设;(3)信息资源设计;(4)自主学习策略设计;(5)协作式教学策略设计;(6)学校效果评价设计。
14、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四种。
15、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3)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16、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方法(4)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17、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1)形象性(2)直观性(3)具体性(4)真实性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
18、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1)实验法(2)练习法(3)实习法
19、自主学习教学法的特点:(1)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2)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3)学习信息及时反馈(4)教师教案的导学性、开放性。
20、自主学习教学法的类型包括:(1)任务型教学法;(2)项目教学法;(3)尝试教学法;(4)问题教学法;(5)六步教学法
21、自主学习教学法的途径包括:(1)加强自学,鼓励探索;(2)创设问题情境,感悟体验;(3)知识升华,自主创新。
22、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基本要求:(1)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2)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3)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4)提供适当的练习机会(5)采取多种指导方式
23、合作教学法的特点:(1)互动性(2)交往性(3)教育性(4)全面性(5)生成性
24、合作教学法的途径:(1)问题式合作教学(2)表演式合作教学(3)讨论式合作教学(4)论文式合作教学(5)学科式合作教学。
25、合作教学法的途径:(1)创设问题,明确目标(2)独立学习,自主尝试(3)小组研讨,集体交流(4)教师总结,反馈评价
26、合作教学法基本要求:(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2)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3)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
27、探究教学法的特点:(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2)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3)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
交流(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学有所得(5)既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也注重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28、探究教学法的核心:(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2)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3)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问题(4)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
运用探究教学法的基本要求:(1)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2)为学习探究提供“支架”(3)提高学生的探究素养(4)要重视总结交流
29、教学组织发展的特点:(1)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3)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化(4)更加重视课外、校外活动 30、教学组织的选择:(1)根据学校的物质资源选择教学组织的形式(2)根据师生数量和教师专业水平选择教学组织的形式(3)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组织形式(4)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5)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组织形式(6)选择恰当时机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
3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32、班级授课组织的具体形式:(1)全班上课(2)班内分组教学(3)班内个别教学
33、当前班级授课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个别化教学。
34、教案由概括、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四部分组成。
35、电子教案的特点:(1)形象生动(2)数字化(3)可交互操作(4)便于携带与运输
课堂导入的作用:(1)集中注意(2)引发兴趣(3)进入课题
36、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1)导入要有针对性;(2)导入要有启发性;(3)导入要有趣味性;(4)要恰当把握导入的“度”;(5)导入要有艺术性。
37、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1)语言要规范、简明、生动;(2)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3)要与板书、体态相配合;(4)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38、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1)合理地设计问题;(2)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3)提问目的要明确;(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6)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39、根据教师在倾听学生语言时是否参与其中,把课堂倾听分为:(1)介入性倾听(2)非介入性倾听 40、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1)创设平等的师生对话情境;(2)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3)欣赏学生的独特性;(4)要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5)倾听后要进行及时反馈。课堂对话的特点:(1)民主性(2)生成性(3)多变性(4)开放性(5)倾听性
41、课堂对话的基本要求:(1)营造对话的气氛;(2)选择恰当的对话话题;(3)真诚地倾听学生言说;(4)要提高对话质量。
42、课堂板书的特点:(1)直观形象性(2)高度概括性(3)艺术性
43、文字板书包括:(1)纲要式板书(2)语词式板书(3)表格式板书(4)线索式板书(5)演算式板书
44、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1)要精选内容,突出重点;(2)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3)要形式灵活,布局合理;(4)要文字精当,科学性强;(5)要书写规范,示范性强;(6)要把握时机,适时板书。教学反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1)激励作用(2)调控作用(3)媒介作用(4)预测作用
45、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1)反馈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2)要多途径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3)反馈必须及时;(4)反馈必须准确;(5)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馈。
46、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1)内容要精心选择;(2)难易要适度;(3)数量要适当;(4)题目要有启发性;(5)形式要灵活。
47、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1)创设平等的师生对话情境;(2)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3)欣赏学生的独特性;(4)要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5)倾听后要进行及时反馈。
48、教学强化的基本要求(1)强化目标要明确;(2)强化态度要诚恳;(3)强化时机要恰当;(4)强化49方式要灵活;(5)强化要与反馈有机结合。50、结课的基本要求。(1)结课要有针对性;(2)结课要有全面性和深刻性;(3)结课要简洁明快;(4)结课要有趣味性。
51、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1)批改作业要及时;(2)批改方式要灵活;(3)要尊重学生;(4)批改态度要认真;(5)批改符号要统一;(6)批改要与讲评紧密结合。
检查学习效果的方式:(1)课堂观察;(2)作业检查与分析;(3)学业成绩测评
52、课堂观察的基本要求(1)要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2)把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结合起来;(3)要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4)要尽可能排除各种主观倾向。
教学媒体的特性:(1)固定性(2)扩散性(3)重复性(4)组合性(5)工具性(6)能动性
53、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技术性原则(4)艺术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
5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1)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2)以新型教学结构创建为中心(3)以“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设计(4)建设质优量丰的学科教学资源(5)建构有利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55、教学评价的功能:(1)教学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2)教学评价的鉴定功能(3)教学评价的改进提高功能(4)教学评价的管理功能(5)教学评价的研究功能
56、现代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1)学生的学习方式(2)学生的学习水平(3)学生的学习效果(4)教师的角色把握(5)学习环境的营造(6)教育技术的应用(7)网络教学 说课的基本要求:(1)语言简明,重点突出;(2)关注教学创新,突出自身特色;(3)说理透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反思意识。
57、听课的基本要求(1)要认真记录;(2)要善于思考;(3)听课后要及时总结交流评价。
58、教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1)选定研究问题(2)查阅文献形成理论构思(3)指定研究计划或方案
(4)实施研究(5)分析研究得出结论(6)形成研究报告
59、现代教学评价的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2)强调教师成长(3)重视以学伦教
61、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有(1)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客观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62现代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1)学生的学习方式(2)学生的学习水平(3)学生的学习效果(4)教师的角色把握(5)学习环境的营造(6)教育技术的应用(7)网络教学
63、现代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1)测试(2)档案袋评价(3)学习契约评价(4)反思评价表(5)活动表现评价
说课的特点包括(1)说理性(2)科研性(3)工具性(4)交流性(4)教育性
64、说课的类型主要有(1)示范性说课(2)检查性说课(3)评比性说课(4)研讨性说课
65听课的基本要求(1)要认真记录(2)要善于思考(3)听课后要及时总结交流评价
66、评课的基本要求(1)评课标准要多元化(2)要坚持评课之道(3)评课要有提高性(4)评课要有激励性
67、教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1)选定研究问题(2)查阅文献形成理论构思(3)指定研究计划或方案(4)实施研究(5)分析研究得出结论(6)形成研究报告
4.简答题、论述题 篇四
1.、新世纪合格党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要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认真学习党章、党纲和党的基本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党的观念,时刻记住自已是个共产党员,事事处处按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基本条件和党员义务权利严格要求自己。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用共产主义世界观指导自己的言行。(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以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个人利益同党和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地牺牲个人利益,不怕吃苦,不怕吃亏。
(3)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拥护、支持和积极投身改革,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积极的贡献。(4)处处以身作则,起先锋模范作用,自觉地遵守党的纪律,坚持组织原则,模范地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勇于同违法违纪现象作斗争,同群众同甘共苦,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群众。
2、入党宣誓誓词内容是什么?
答: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2分);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2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2分)
3、如何理解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
答: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它具有强制性,严肃性和统一性,所谓强制性是说,对于党的纪律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必须服从和执行,违反者要受到批评教育,甚至纪律的处分。所谓严肃性是说,遵守纪律是无条件的,不能以个人认为是否正确作为遵守与否的前提条件。所谓统一性是说,所有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功劳大小,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谁违反了纪律,都要受到相应的处分,共产党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它具有严格的组织和铁的纪律。
4、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的基本途径?
答:一是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分)。
二是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保证党的路线和中央的决策顺利贯彻执行(1分)。三是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各级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更好地发挥地方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1分)。四是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1分)五是正确处理好民主集中制实施过程中的民主与集中、少数与多数、书记与委员、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之间的关系(1分)。
5、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6、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条件是什么?
答: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2分),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2分),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2分)。
7、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8、简述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原则。(2)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由选举产生原则。
(3)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报告工作。
(4)党组织上下级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5)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6)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9、简述对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
答:
1、理想与信念方面,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而奋斗。
2、立场与宗旨方面,要自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3、作风与形象方面,要保持清正廉洁,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4、学习与思维方面,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
5、能力与业绩方面,要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10、什么是党的纪律?党的纪律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 答:党的纪律是党的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遵守的党内行为规范。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根据党的性质、纲领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而制定的。(3分)它涉及党内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有: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宣传纪律、人事纪律、群众纪律、经济纪律、保密纪律、外事纪律等。(3分)
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1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1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1分)、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分)。
12、什么是“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 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 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 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
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13、共产党员必须履行哪些义务? 党员的义务 :
共产党员的义务是党章规定的对党组织和党的事业应尽的责任。党员义务只能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党章来规定,不能由任何党的组织或党的领导人随意提出。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第三条,对党员义务作了8条具体规定:
(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3)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4)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5)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7)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8)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党员的这些义务,是每个党员对党应尽的责任,是党员标准的具体化。每个党员都必须认真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党员的权利)在党内生活中,党员享有党章规定的各种权利。党员权利是党内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党员权利只能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所制定的党章来规定。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第四条对党员的权利作了如下具体规定:(1)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2)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3)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4)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5)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6)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7)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8)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
14、我国在哪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5、三会一课是什么?
三会一课,即俗称的“一课三会”制度,是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三会一课”制度是党基层支部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
16、党的三大作风及党的群众路线是什么?
党的三大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7、“三严三实”的内容是什么?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18、党的十八大重申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重申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入党积极分子应具备的优良品格有哪些?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加强优良品格的养成?
答: 1,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来说,不仅要具备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等优良的品格,还应具备应有的政治品格。综合起来讲,其优良品格主要体现在诚、实、信、善、能五个方面。诚——忠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党的事业,有坚定的信念,有着为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讲究真理,注重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他们是辩证统一的,又是永恒的要求,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而言,则更是体现政治上的先进性的优良品格之一。信——自信、信任、诚信,敢于负责。人无信则不立,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必须树立信的理念,首先要有充分的自信,工作要忠于职守,办事讲究效率;要善于自我反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维护正义、保护弱小,保护环境,善待生命。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应该具有健康的人格,鄙视和远离那些消极的东西,使自己的愿望和追求同社会的理想相一致。能——要有效用,有本领,要善于学习和创新。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要明确肩负的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任,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培养过硬本领。途径:(结合实际论述)
1、注重知识积累,通过加强内在的修养促进优良品格的养成。
2、积极参加活动,通过校园文化熏陶促进优良品格的养成。
3、投身社会实践,通过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优良品格的养成。
2/
6、为什么要端正入党动机?结合党课学习冷树应如何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并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答:
1、为什么要端正入党动机?(1)、党的性质和最终目标决定了要求入党的同志必须要有正确的入党动机。(2)端正入党动机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思想基础。(3)端正入党动机是端正入党行为的前提。(4)端正入党动机才能经得起组织考验。
2、怎样才是正确的入党动机?
(1)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2)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具备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起先锋模范作用的觉悟。
3、结合实际对如何加入中国共产党进行论述。
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来加强党的建设,请结合党员的义务,谈一谈入党及及分子应该如何加强学习如何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发挥这些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4、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大学生党员应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答: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在政治思想、日常言行等方面应体现出先进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当前学生党员与党员先进性的时代要求与肩负的历史重任的要求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党员要保持和发展先进性,从份发挥在学习、实践与社会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应当做到:
1、在政治上起带头作用是当代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最基本、最重要的体现。当代大学生要在错综复杂的盛会环境中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点,逐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决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权威,在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党的方针和中央的决策以及学校各级党政决定的顺利贯彻执行。
2、学习上的楷模:大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要做到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科学,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克服困难,尽最大努力取得优良成绩,圆满完成学业,与同学互教互学,在学习上带动同学共同进步。学生党员除了自己学好专业知识和各项基本技能,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在同学中起带头作用,平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关心在学习上相对偏弱的同学,对有些同学觉得没兴趣的课程,多谈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党员在同学和老师之间应该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3、工作上的表率:大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要做到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模范地履行一个学生党员的职责,最重要的实通过自己的实践,体现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上,无论自己从事什么工作,都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这样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别人负责,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一切都要以学院和同学的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飘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
4、合作中的纽带:大学生党员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既是同学们的表率,又是同学们的朋友。在宣传和反映学生的要求和意见上成为联系学生的纽带,在联系,帮助同学方面成为他们的知心人,互相交流思想,要及时掌握同学们的思想变化,通过自己的行为与人格魅力感染他们,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较高的威信。
5、生活上的榜样:大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在生活方面要做到勤俭节约,始终高度警惕浮夸、腐败之风。在日常生活和管理方面时刻起到领头雁的作用,主动承担任务。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当代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要在实际生活中深刻认识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坚定理想信念。要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3、发挥模范作用。要提高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和带领青年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促进和谐发展。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学会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方法,努力培养丰富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持续的发展潜力,以自身的和谐发展带领和帮助广大同学共同进步,营造优良的学风校风,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7、结合党课的学习,谈谈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遵守《党章》,维护《党章》,贯彻《党章》?
【财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推荐阅读:
财政学简答和论述10-09
财政学 论述题10-06
财政精神论述 - 副本10-14
财政学复习题(大题和辨析)10-10
三塘铺镇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收支计划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