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哨教学设计读写结合训练(精选8篇)
1.麦哨教学设计读写结合训练 篇一
如何处理古诗词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训练
在我们的平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将阅读中的读写结合训练“搬”到古诗词教学中,而在教授的过程中却发现所达到的实际效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就是达不到所预想的效果。那么作为我们教授者来说,我们势必应该反思一下这种训练移在古诗词赏析中讲解是否恰当?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读写结合训练的认识以及它的适用情况。
一、“读写结合”的基本概念
“读”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积累的过程,包括理解和积累字,词,句,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写”是指知识的运用,是“读”的延续,延伸和发展。具体指的是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包括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把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作文去。
“读写一体”也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读悟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基本思想,以课文为范例,有侧重的讲解写作知识,巧妙地挖掘写作训练点,有重点的让学生练口,练笔,实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完成从“读”到“写”,再回到“读”的能力的培养。
二、阅读中的读写结合训练
阅读中的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主要途径有:它包括仿写,改写,续写,扩写,缩写,写读后感等形式。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考阅读的目的所在。如仿写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话。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些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根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改写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原文是从小弗朗士的角度观察事物,以他的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来写作,“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这部分的内容。”
以上的仿写和改写,都是根据我们的课文特点而定出来的,这项活动的进行有助于我们的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挖掘文字深处的涵义。这样的训练都要求学生首先读懂原文,全面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主旨、叙事线索、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的感情脉络。在不改变原文的主旨、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前提下,同时也让学生在感悟到原文的优美之处的基础上,对其优美之处进行写作训练,有利于学生学到一些表达技巧,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综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联系课文进行读写结合,师生操作起来都很容易,便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借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不仅是有效途径,而且是必要途径。
三、古诗词中赏析的方法和意义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弥珍的文化瑰宝。诗教是我国优良的教育传承。《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和审美情趣。”中考语文命题中,古诗词默写和诗歌鉴赏占较大比例。提高学生古诗词欣赏水平和背诵默写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1.学习诗歌的方法
学习诗歌,诵读是非常关键的。它也是感悟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诵读优势,灵活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学习教材和《课标》中推荐的诗文篇目。教师多形式、多层面地指导学生在反复吟哦、赏玩,把每册课本中的诗词分组欣赏诵读,采用“读――悟――品――演”的流程,让每次诵读课堂都变成充满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的探究过程。通过课题研究,采用分组“读――悟――品――演”的流程,从中读出兴趣,感受情趣,悟出妙趣,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乐,发现的欣喜。用自己的激情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接受古典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学习诗歌的意义
在进行古诗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我从学生的主观意愿入手,采用多种形式与手段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发挥学生朗读的主动性。使学生愿意读、喜欢读,读出内容,读出感情。选择恰当的音乐背景,既可以渲染诗文情境,又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朗读情趣。“品”则是对古诗词的再创造,通过学习与探究,学生在脑海中展开想象,从诗词的字里行间,透析其内涵,升腾起相关的画面,这样将文字语言的描述转化成重现诗文的画面。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诗词中精彩的语言描述,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遐想空间,让学生在诗词的意境中畅翔。最后水到渠成,学生或模拟,或表演,感情升华进入状态。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综上,在实施古诗文诵读教学时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科学指导,适时点拨,因“材”施教,灵活处理,示范诵读,授之以法,多种方式,妙趣横生,让学生感受经典古诗文的魅力,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所以当我们明确了阅读教学和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后,我们可以适当的回归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即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顺序进行教学,让学生用充满智慧的,恰当的语言来充实阅读题;用朗朗的读书声来领悟诗歌魅力。而不要将两者“活生生”的捏在一起,在本来就难懂的文言文中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来阐述其观点。
2.麦哨教学设计读写结合训练 篇二
一、以本为本, 全新写作
在完成小说文本中的基本内容教学比如生字生词、叙事线索、塑造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描写的典型环境、构建的故事情节、艺术风格等后, 要引导学生深度感知、准确把握小说文本中表现的主题思想、作者寄寓于小说文本中的情感等, 并及时布置学生在整体感知小说文本主旨或掌握小说基本素材的前提下, 以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来诠释小说文本, 比如缩写改写、或仿写小说文本等。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感受到: 上述写作方式对于学生提高小说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等, 具有一箭双雕之效。因为, 这种缩写、改写或仿写小说文本的写作训练, 是基于学习了小说文本之后“以本为本”的“全新写作”。所以, 学生在缩写、仿写或者改写小说文本之前, 必定反复阅读、深度思考作品;写作时, 必定与小说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反复认证;写作后, 对小说文本的理解必定加深, 与此同时, 还有可能探究出某些写作技巧。例如在教学《最后的常青藤》时, 可引导学生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模式改写这篇小说, 文中的“我”可以是三个主人公苏艾、琼西、贝尔曼中的任意一个。当然, 故事的主题、主要情节、典型环境、人物形象等基本元素等不能改变。
二、留白补白, 想象丰盈
在小说的艺术长廊中, 有很多优秀的小说都因为具有语言凝练、主人公思想活动跳跃性大、场景转化迅速等显著特点, 而在小说文本中表现出一个又一个的艺术“空白点”, 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联想空间, 当然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二度创作空间。教学时, 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好好把握作者在小说中有意抑或无意留下的创作“空白”,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基本内容, 展开丰富的、合情合理的想象与联想, 进行“补白”式的二度创作写作训练, 创造性地填补小说文本中的“空白点”。这种在忠实于小说文本的前提下运用想象实现再创造的写作训练, 可以使小说文本中原本模糊的内容变得具体, 原本凝固的元素变得鲜活, 原本跳跃的情思或者情节变得连贯, 从而达到丰盈与充实小说文本、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文学艺术创作乐趣的目的。
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后, 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合情合理的想象与联想, 补写出林黛玉初见贾母时被贾母揽在怀里互相大哭祖孙二人的心理活动, 也可以引导学生补写林黛玉在尚未见到宝玉时, 听到王夫人说“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 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你只以后不要睬他, 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这段话之后的心理活动。
三、引申借鉴, 熏陶洗礼
在小说作品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有些小说的主题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代抑或在将来都有积极的、进步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作用, 但是, 也有的小说作品中的主题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便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分析法去伪存真。所以在教学小说作品后, 可以将小说文本中的某些观点引入现实生活, 引导学生在深度感悟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完成对小说文本的高层次多维度的品鉴, 赋予小说文本新的活力。
以教学鲁迅的《祝福》为例, 可以引导学生从祥林嫂的遭遇中感悟当代社会女性所享受到的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美好的社会现实, 引导学生以《决不让祥林嫂的悲剧重演》为题, 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抨击封建观念下扼杀人性的婚姻制度, 歌颂新时代中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美好社会制度。
3.麦哨教学设计读写结合训练 篇三
一.“读写结合”的基本概念
“读”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积累的过程,包括理解和积累字,词,句,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写”是指知识的运用,是“读”的延续,延伸和发展。具体指的是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包括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把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作文去。
“读写一体”也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读悟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基本思想,以课文为范例,有侧重的讲解写作知识,巧妙地挖掘写作训练点,有重点的让学生练口,练笔,实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完成从“读”到“写”,再回到“读”的能力的培养。
二.阅读中的读写结合训练
阅读中的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主要途径有:它包括仿写,改写,续写,扩写,缩写,写读后感等形式。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考阅读的目的所在。如仿写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话。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些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根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改写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原文是从小弗朗士的角度观察事物,以他的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来写作,“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这部分的内容。”
以上的仿写和改写,都是根据我们的课文特点而定出来的,这项活动的进行有助于我们的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挖掘文字深处的涵义。这样的训练都要求学生首先读懂原文,全面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主旨、叙事线索、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的感情脉络。在不改变原文的主旨、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前提下,同时也让学生在感悟到原文的优美之处的基础上,对其优美之处进行写作训练,有利于学生学到一些表达技巧,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综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联系课文进行读写结合,师生操作起来都很容易,便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借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不仅是有效途径,而且是必要途径。
三.古诗词中赏析的方法和意义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弥珍的文化瑰宝。诗教是我国优良的教育传承。《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和审美情趣。”中考语文命题中,古诗词默写和诗歌鉴赏占较大比例。提高学生古诗词欣赏水平和背诵默写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1.学习诗歌的方法
学习诗歌,诵读是非常关键的。它也是感悟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诵读优势,灵活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学习教材和《课标》中推荐的诗文篇目。教师多形式、多层面地指导学生在反复吟哦、赏玩,把每册课本中的诗词分组欣赏诵读,采用“读——悟——品——演”的流程,让每次诵读课堂都变成充满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的探究过程。通过课题研究,采用分组 “读——悟——品——演”的流程,从中读出兴趣,感受情趣,悟出妙趣,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乐,发现的欣喜。用自己的激情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接受古典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学习诗歌的意义
在进行古诗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我从学生的主观意愿入手,采用多种形式与手段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发挥学生朗读的主动性。使学生愿意读、喜欢读,读出内容,读出感情。选择恰当的音乐背景,既可以渲染诗文情境,又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朗读情趣。“品”则是对古诗词的再创造,通过学习与探究,学生在脑海中展开想象,从诗词的字里行间,透析其内涵,升腾起相关的画面,这样将文字语言的描述转化成重现诗文的画面。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诗词中精彩的语言描述,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遐想空间,让学生在诗词的意境中畅翔。最后水到渠成,学生或模拟,或表演,感情升华进入状态。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综上,在实施古诗文诵读教学时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科学指导,适时点拨,因“材”施教,灵活处理,示范诵读,授之以法,多种方式,妙趣横生,让学生感受经典古诗文的魅力,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所以当我们明确了阅读教学和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后,我们可以适当的回归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即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顺序进行教学,让学生用充满智慧的,恰当的语言来充实阅读题;用朗朗的读书声来领悟诗歌魅力。而不要将两者“活生生”的捏在一起,在本来就难懂的文言文中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来阐述其观点。
4.小学语文各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点 篇四
小学语文各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点
三年级下册
课题
目标
与文章结合点
仿写内容
1、燕子
1.学写比喻句比喻时一定要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
2.比喻要贴切
本课就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句,如把“电线”比作“五线谱”,把“停着的燕子”比作“音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写几句贴切的比喻句。
2、古诗两首
1.按顺序写出春天的景物;2.抓住春天景物最突出的特点来写;3.融入感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本课的两首诗把春天的景物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生机。
写一句表达春天美景的诗句或一段话。
3、荷花
1.按花的不同姿态,不同特点去写;2.运用上恰当的修辞方法。
本课运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出荷花不同的特点晕适当的比喻句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
抓住事物的特点,写一段话表现自己喜欢的一种花。
4、珍珠泉
1.应恰当选择观察点,不能漫无目的地观察,那样的印象是模糊的;2.抓住景物的特点。
本课通过作者描写家乡珍珠泉水很绿、很深、很清,潭底冒出的水泡很美等特点,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段话赞美家长的美景。
5、翠鸟
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
本文对翠鸟的介绍作者就紧紧抓住了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将翠鸟的美丽、敏捷展现在读者眼前,出示一种动物,学习抓住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进行描述
6、燕子专列
使用倒叙的写法增添文章的新颖性
文章的开头先写人们为燕子送行,然后记叙事情发生的原因即经过,最后回到开头送行的一幕,首尾呼应
运用倒叙的方法表述一件事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用对比写一样事物,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本文将小村庄以往的美丽和后来的被破坏进行对比,突出了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破坏
看图,用对比的方法写两种事物
8、路旁的橡树
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文章主人翁的语言和动作
写一段话 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9、寓言两则
描写人物的语言
《南辕北辙》一文中用四次对话提示了故事内容以及去楚国的人不听劝告,执意而行的性格特点。
写几句生活中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来写
10、惊弓之鸟
巧用倒装因果关系句段突出文章中心内容
更羸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反映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特点 仿写一个人学习或工作
11、画杨桃
首尾呼应
课文开头一段中爸爸经常叮嘱的一句话与老师说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画就成什么样”相呼应
以大作文为例,修改。
12、想别人没想到的设置悬念,让文章引人入胜
文章并不急于告诉我们究竟该怎样才能画出最多的骆驼,而是一步步地展示三个徒弟所画的画
关于班里同学丢东西的某一件事
13和时间赛跑
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
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仿写一两句,表达自己高兴、忧伤或郁闷的心情。
14、检阅
刻画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心理描写。
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大家又想使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还是队长提出了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
比赛开始了,-
15、争吵
抓住人物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克莱蒂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抓住人物语言、神情、动作,写一次小摩擦。
16、绝招
写好文章的结尾
本文的结尾很新颖,嘎然而止,耐人寻味。
试选用下面不同的方法改写本文的结尾:
1、点题结尾法。
2、发问结尾法。
3、抒发感情结尾法。
4、展望未来结尾法。
17可贵的沉默
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的描写
文中1——9自然段描写孩子们争着说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祝贺生日时的热闹场面,运用了很多神态、动作描写,如骄傲地举起了手、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索性站了起来等,表现了同学们骄傲的心情。
写一段话,通过人物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
18、她是我的朋友
写好作文的开头
文章以“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开头,使人产生疑问,引起阅读兴趣。
以设疑为开头,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19、七颗钻石
写好童话故事
《七颗钻石》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
周记就写一则童话
20妈妈的账单
选择恰当的作文材料
文中小彼得帮爸爸送帐单这一材料的选择就为下文作了铺垫,使小彼得为妈妈开帐单出现得自然、合理。
本单元习作就要求选择一两件事,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可以写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感人的事。
21太阳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
课文在介绍太阳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
运用其中一种或多种说明方法介绍我们的教室
22月球之谜
准确、清楚地向读者说明某一事物的特点
本文非常有趣的介绍了月球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介绍是通过实验、研究这一说明顺序进行的。
以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介绍说明一样学习用品
23、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写好人物的感受
本文恰当的穿插了“我”的感受。如“我带着好奇心,迫不及待的叫妈妈打开电脑”就点名了“我“的内心状态,折射出 “我’”对网络的喜爱之情。
练写“第一次迟到”“第一次撒谎”……的心理描写
24、果园机器人
推敲选择句式,使句子更加生动吸引人。
《果园机器人》采用了多种句式,吧机器人的各种特性介绍的生动、活泼。
练写“我们的餐厅好帮手”
25、太阳是大家的1.要有真情实感;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物的特点或心情有相似之处,这样才可以把“物”人格化;3.使用拟人手法的目的要明确。
本文就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这样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写好一句拟人句。
26、一面五星红旗
集中描写人物的某种行为动作凸显人物情感
“我摇摇头,吃力的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的向外走去”几个动作次表现了我的爱国情感
仿写一段话,用好动作词
27、卖木雕的少年
叙述时详略得当
作者对大瀑布的风光一笔带过,而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从而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
根据文章中心思想有所侧重,主要写关于描述一个人物
28、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通过环境描写突出文章主题
如文中描写城市的悲惨景象:“房倒屋塌,失去亲人的大人、孩子在哭泣,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后散发的臭气。”在这种环境描写中烘托出救援工作的难度,体现出救援队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
写一段雨中帮扶景象。
29、古诗两首
采取拟人化的手段,使描写的景物赋予人的感情特点
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感伤赋予景物。
用拟人的方法写句子
30西门豹
写文章要有主次之分,重点突出。
本文把“找原因”“惩治巫婆官绅”作为重点来写,而“兴修水利”一笔带过,体现了鲜明的层次性。
给学生题目,如《抓螃蟹》、《空中花园》猜想文章的重点应该在哪?
31、女娲补天
学会连续想到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然后通过推敲、比较,最后选择出最好的一个词语
文章的词语精炼
描写一段日出的片段
32、夸父追日
想象要按“现实——想象——现实”的顺序写
文章的结构
5.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
《欧也妮.葛朗台》、《金钱的魔力》《刘姥姥进大观园》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侧面描写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
2、分享孩子们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活动
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直接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感受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今天我们要带着上机课的收获走进《欧也妮.葛朗台》、《金钱的魔力》《刘姥姥进大观园》。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对人物描写的方法,加深记忆,为方法的灵活运用做好铺垫。
二、试用学法,理解感悟
1、请同学们读欧也妮.葛朗台》、《金钱的魔力》《刘姥姥进大观园》 边读边画出语言和动作和侧面烘托的有关语句,读给小组的同学们听,并说一说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出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品质?并把你的体会写在语句的旁边。
2、通过探究交流,统一意见后,教师明确出有关语言的语句:(1)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他一听这些话,态度稍微改了一点儿,但是他仍旧有点儿摆着架子回答我:“我并没有恶意„„恰恰相反,我们换得开!”
(这句话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托德起初对“我”的态度。话说得很刻薄,充满了歧视与轻蔑。
抓住“仍旧”“摆着架子”读出托德的“善变”。透过这句话,一个藐视穷人,在穷人面前傲慢无礼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点拨:托德神情的变化:“笑容是遍布满脸的”──“凝结”、“毫无光彩”;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比喻的妙用。)
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钻进那一堆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同时一直很地说着话,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
(引导学生勾画有关动作的词语,如“钻进”“来回翻动”“兴奋地说着话”,想象人物的连续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2)“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巴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那里强的过他。’„„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
“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好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刘姥姥是丑角,但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所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通过语言描写和侧面烘托刻画出刘姥姥的朴素实在的老农妇形象。)
(3)先是吞吞吐吐,称“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连哄带骗;接着是感情拉拢,故作苦相,“牵肠挂肚”,“受罪”;然后是惶恐紧张,“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再次是许愿哄骗“要花许多钱”,“按月100法朗”;最后是唯恐女儿反悔,声嘶力竭,“别多嘴”,“一言为定”。当继承权到手后,他是欣喜若狂,热烈拥抱女儿。
这一系列“精采”的表演暴露了他丑恶的嘴脸。
【设计意图:疏通文路是初读感知中较为关键的一环,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更帮助孩子理解文章人物的特点,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又授予概括文本内容的方法,学能得法。】
3、汇报交流:
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解,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及时补充。
(1)先让学生自行画出,并写出自己的体会;(2)再在小组内交流;(3)最后在班内展示交流。
三、诵读品味 回顾三篇文章,相信大家一定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出现在你的脑海里,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动情诵读,同桌再次互读体会。
(教学方法:通过抓人物的动作、语言和侧面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读写结合
1、根据本节课对人物描写的方法,选择一项内容练习。
(1)炒菜片段:这时,油锅腾起油烟子。————————————————————————————————————————————————
就这样,炒鸡蛋做好了。(动作描写)(2)新来的小邻居
前些天,我家隔壁搬来了一户新主人。小主人是5岁左右的小男孩,可淘气啦!
一天,他轻轻地推开我家的门,“嗨”地一声,把我吓了一大跳。我回过头来,他 ——————————————————-————————,随手将门拉上,噔噔噔地溜回了家。我守在门口,决定等他出来是“报复”。没过几分钟,他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出来了。我拉开门,装着生气的样子,————————————————————,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他被我突如其来的“袭击”闷住了,————————————————————————看着他这副样子,我禁不住咯咯地笑出声来。这下可好了,他松开我的手扭转身就逃,边逃边回过头来,————————————————————。以后,他再不怕我了,碰到我就——————————————————————。我也喜欢上了他。(神态描写)
(3)下班回来,妈妈就忙着做家务„„她是多么辛苦啊!2、同桌互相交流,修改(注意方法的运用)
6.小学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篇六
1、抓住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3、掌握心理活动描写的两种方法:内心独白法、想象描述法
教学重难点:
1、抓住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
2、掌握心理活动描写的两种方法:内心独白法、想象描述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作文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的课堂,与以前不同,多了很多来听课的老师,你能够用一句话或用一个词来说出你的心情?(紧张、担忧、激动、兴奋、、、、、、)
师:其实,老师今天上课的心情也不能平静。所以我也写了一段文字,想表明自己在上公开课之前的心理活动。
(幻灯片展示:我的心情很复杂。可是上一堂公开课,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我既高兴又担心,可是这堂课能上好吗?我班的孩子们会怯场吗?这堂课该不会变成我的“独角戏”吧?望着那如洗的天空,我的心渐渐淡定,要相信孩子们,他们一定会和我一起努力。是的,一定会的!)
师:老师有信心上好这节课,同学们就别再紧张别再担忧和矛盾了,我们共同合作把这堂课上好,你们有信心吗?好,上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学会看病》这篇课文。并通过语言描写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母亲,她自己是一名医生,在他发现儿子感冒的时候,不但没有给儿子买药治病,反而让儿子独自去医院,母亲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是那样坚决。但是再这样的决定背后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心理变化。他们母子的一言一行时刻扣动着我们的心弦,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学会看病》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理解母亲的情感变化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的第21-23自然段,找出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
(1)感受母亲的后悔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21自然段: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
师: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这段文字里有一个直接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词,你能找到吗?(后悔)
联系本段,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她很后悔呢?(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没有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雪上加霜”是什么意思?这里我们可以先用逐字解释法解释这个词表面的意思,然后在扩展它的深层次含义。(在雪上还加上了一层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文中指儿子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
为什么母亲的行为是“雪上加霜”?(因为儿子已经生病了,作为母亲,本身就是医生可以自己给他看病,但是母亲没有这样做,反而让儿子自己去医院。)
师:“雪上加霜”的意思你们懂了吗?想到这些,当妈的真的感到非常——后悔。现在的母亲多想第一次领着孩子一起去啊!试想一下,领着孩子一起去看病,会有什么好处?(可以指点他,第二次可以照着第一次去做。)
师:这样的做法用文中的词来说就是——按图索骥。你能结合我们刚刚的讨论说一说“按图索骥”是什么意思吗?(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找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做。)看来在逐字解释的基础上扩展引申义是一个不错的解释词语的办法。
母亲有没有给孩子按图索骥的机会呢?(没有)太不应该了!此时的母亲怎能不后悔万分呢?
师: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更能体现出母亲的后悔,你找到了吗?
出示: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师:他找到了这个句子,其他同学能给他的朗读提点建议吗?你能再试着读一读吗?
为什么你扬高了音调?读完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反问句)你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这里用反问句有什么好处呢?(加强语气,突出母亲的后悔万分。)
师:此时的母亲追悔莫及,甚至开始在心里怀疑自己是全天下最狠心的母亲。现在我们化身为母亲,怀着对儿子的愧疚,齐读这段话。
师:作者通过对母亲心里想法的叙述把母亲的后悔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里用到了一种常见的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叫做“内心独白法”(出示定义:内心独白,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自己内心所想的内容。)这种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描写人物的心里话。内心独白的内容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来表达。
一是:让人物自己跟自己说话。二是在心里和别人说话。三是:多几个猜测,多问几个为什么?
(2)感受母亲的担心
师:除了后悔,这个母亲的情感还有没有其他变化?读一读你找到的片段。
出示: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这里有一个直接描写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什么是忐忑不安呢?都说从字形可以揣测字意。我们看一下忐忑的字形,你能猜出忐忑不安的意思吗?(形容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还有一处直接描写心理的语句——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此时就让我们化身成那位母亲,母亲的心里在想什么呢?(孩子在路上病情加重,旁边没有人帮忙;找不到挂号的地方;迷路;忘了带钱、、、、、、)是啊,儿是娘的心头肉,儿行千里母担忧,母子连心,想到儿子会面临的困难,母亲的心里一阵阵揪心的痛,这种揪心的痛远远胜于病痛十倍、二十倍。
你通过想象,走进了母亲的内心。说得这样好,能不能读给我们听?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细心的孩子一定发现了,这一段除了有正面的刻画,还有对其他事物的描写,谁找到了?(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读完这句话,你觉得哪些词语给你印象深刻?(艰涩)艰涩是什么意思?(时间过得慢,很难挨)
师:母亲此时忐忑不安,她觉得时间越来越慢。而时间过的越慢,母亲就越(忐忑不安),那在这段煎熬的时间里,母亲可能在干什么?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来回踱步、站在窗户前张望,想要去医院找儿子、、、、、、)也就是母亲对儿子十分担心。这段时间对母亲来说仿佛是度日如年。
师:其实“慢”还体现在其他地方,同学们再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时间比作沙漏)你知道沙漏是什么吗?沙漏是古代计算时间的工具。看图,你觉得它的流速快吗?(慢)因此这个比喻有什么好处呢?
沙漏里的沙一点一点地坠入母亲的心,母亲心里的沙一点一点地增多,就像她的心一点一点变得沉重了。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心理变化的过程。
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一段?我们先找男同学为大家读。男同学读的很好。仿佛时间一下子慢了下来。女同学再试试,让时间过的再慢一些。女同学声音优美,不仅时间慢了下来,母亲的心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
(3)感受母亲的自责
师:时间艰涩地流动着,不知道独自在外看病的儿子现在怎么样了。母亲在家坐立难安,心里充满了愧疚。此时母亲心里又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呢?
(出示:虽然我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感冒,如果寻找适宜锻炼看病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师:此时,母亲的心理是什么?(自责)为什么母亲要“我”独自去看病呢?(想锻炼我独立生活的本领)
师:想法是美好的,决定是善意的。但此时此刻,儿子看病久不归,“我”生怕儿子出现什么意外,所以对自己当初的决定很后悔,觉得自己对孩子太残酷了,不禁深深地谴责自己。
此时母亲心里的想法是什么?(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师:你怎样理解“我只要他在我身边”?(只要儿子安全就好,此时会不会看病已经不重要了。)你能读出母亲这种自责吗?谁来试一试?
结合刚才的朗读,你觉得这段心理的刻画有什么特点?(描写了假设的想法,也就是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
师:你概括的非常好。其实这是一种描写心理的方法叫做“想象描述法”。所谓想象描绘法,就是借助想象来反映内心世界。人在特定的状态下,耳边或眼前会出现虚幻的画面或声音,而这些往往是自己最想或最怕听到和看到的,如果将这些内容详细准确地描绘出来,就是当时人物内心的最好写照。
我们跟随作者体会到了在让儿子独自看病的过程中,母亲的内心经历了后悔、担心、自责等一系列变化。相信在母亲一次次的纠结中,母亲对儿子的爱也不由自主地跃然于纸上。让我们再次走进心理刻画,再次深情地感受母爱。
三、情感升华
(配乐,师生合作)母亲发现儿子感冒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又改变了主意,决定让儿子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想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可是从儿子摇摇晃晃地出了门的那一刻起,母亲就后悔了,她心想:来日方长,锻炼儿子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母亲在家忐忑不安,心疼痛地收缩成了一团,她不禁深深自责——假如事情重来一次,我再也不会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其实像这种严厉的爱,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深沉的爱在硬逼你咽下鸡蛋的监视的目光中;深沉的爱在你不会做题时,让你先独立思考的严厉中,母爱是最无私的,最无微不至的。
师:这节课除了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你还有哪些收获?(学到了描写心理的两种方法。内心独白法和想象描述法。)
其实在众多的写作手法当中,最能揭示人物精神世界、丰满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莫过于心理描写。同学们要自己的习作中试着对人物进行一些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四、小练笔
师:母亲的心理变化我们体会到了,其实本文的小主人公的心理也在母亲一次次担忧、自责中发生着变化。现在就让我们化身为文中的.小男孩,试着将他矛盾的心理写一写。适当运用今天学到的描写心理的方法:内心独白法、想象描述法。
五、布置作业
7.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篇七
一、在模仿文本中练笔
模仿,在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仿课文的字词句段入手,仿例文中的句式,仿例文的表达顺序,仿例文的段落结构,仿例文的写作思路及风格,等等。长此以往,学生会在模仿中探索到写作的规律,同时为创新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南沙群岛》的第二自然段是总分结构的范例。我扣住“巨大的蓝色宝库”这个中心句,引导学生仿照该段的总分结构写话,既强化了学生对南沙群岛物产丰富的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二、在情节空白处练笔
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练笔,以触动学生的真实情感,从而让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达到新的境界。
教材中的部分课文结尾意味深长,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者如能充分运用这类型的课文,让学生延伸情节,这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益处。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小骆驼遭遇小红马的嘲笑后,忧伤不已;后来骆驼妈妈带小骆驼到沙漠里去体验后,小骆驼明白了自己的睫毛、驼峰、脚掌的作用,变得自豪起来。为了让学生对小骆驼的睫毛、驼峰、脚掌有更深入的认识,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环节:“说来也巧,刚从沙漠回来后的小骆驼又遇上了小红马……它们分别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将课文中的语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对文本所蕴含的道理理解得更透彻。
三、在情感交融处练笔
作者“为情而造文”,学生“循情而读文”。在与编者、作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文本的情感点,为文中的人、事、物、景而感动。此刻,教师要巧妙地抓住情感点设置小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时,学生纷纷被文中母亲那无私的母爱、博大的胸怀而感动。由此及彼,此时学生处于“不吐不快”的兴奋状态中。我抓住契机,巧妙加以引导:“你的母亲平时是如何关心你的?当她劳累或生病时,你有没有照顾过她?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纷纷挥笔疾书,洋洋洒洒,妙语连珠,字里行间饱含了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学生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同时他们也在经历着一次美妙的生命体验。
四、于认知冲突处练笔
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多数都文质兼美,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蕴含其中。在教学中,对于存在认知冲突的文章,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诱发情感产生的情境,创设自由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文本的冲突中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升华自己的思想。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狼和鹿》一课的“矛盾点”是:狼是“功臣”,鹿是破坏森林的“祸首”。在课堂上,经过对消灭狼前后情况的对比分析,学生终于找到了原因:大量消灭狼,破坏了生态平衡。这时我趁机安排练笔:人们、鹿群、狼群在遭遇这场灾难后,会怎样想呢?选择一个角色,把他(它)们的想法写下来。如:人们如梦初醒……狼群恍然大悟……两只病鹿相遇了……这样的练笔设计不但会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还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心灵的震撼,唤起其表达的欲望。
8.读写巧结合训练落实处 篇八
关键词:读写结合;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67-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内涵进行了全面、正确的诠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见,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最本质的特征。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细品慢嚼,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让孩子从课文中品味出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并加以正确的运用,从而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使他们成为具有丰厚语文素养的人。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语文课就是要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这样的练习和实践的机会。读写结合是学用一致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如果让“写”的活动进入课堂,将读、学、写贯穿到阅读教学中去,促进知识的迁移,那么,将会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课本中巧妙地进行读写结合,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呢?
一、以读导写,以写促读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学语言也一样离不开模仿。语文教学要摆脱高耗低效,就不能把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理解上,而要着眼于运用。要适当地让学生学一点语法、修辞,并从词语、句式乃至段落等运用的角度去着眼于丰富学生的言语累积,夯实学生的语言功底。
比如《夹竹桃》这篇课文,开篇就有这样一个句式: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教学中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这句句子的妙处。在读悟中学生明白它通过前几个分句的否定铺垫,突出强调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有的学生写到:我第一眼看到那束粉色向日葵时,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它不是最雅致的花,也不是最名贵的花,但是在我看来,它却是最有魅力的花。由此,再引导学生把话题拓展开来,用“不是……也不是……但是……”来造句,学生写出了不少精彩的句子。
这里,我们不需要从学习语法的角度让小学生学习多重复句的知识,但通过这样的体会、模仿及运用,学生对文本中的这个句式就牢牢地记住并能比较灵活地运用了。我们的课本中像这样“信手拈来”的绝佳的语言模仿点可说是随处可见。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积累一定是丰厚的。
二、填补文本空白
好的文章犹如中国山水画一样,都有留白的部分。语文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挖掘出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处,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等练习,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爱如茉莉》一课赞颂了父亲和母亲之间如茉莉般洁白纯净的真爱,文中贯穿了人物举手投足间的许多传神的细节描写,其中有母亲的这样一句话:“你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这一整夜父母亲就是保持着这样的姿势入睡的,中间人物都有怎样起伏变化的心理活动呢?文章没有写,教师就可以捕捉这个空白处让学生换位体验,选择一个人物写写他(她)的心理活动。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不仅读出了人物之言,更读出了人物之心,人物之情。它使单薄的文本厚实起来,也使学生的语文实践充实起来,还同时进行了很好的思维的训练和情感的训练。
三、在拓展延伸处练笔
拓展延伸处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也是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支点。在拓展延伸处,学生以文本中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为基点,加以合理地扩充想象,想人物之所想,言人物之所言,感人物之所感,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描摹事物、人物的能力。
四、在角色体验中练笔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融合,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课程。语文教学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又要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使情、思越来越丰盈。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触摸文本语言,在言与意的巧妙结合中,“语言”与“思想”的比翼双飞处使语文教学达到更高境界。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段落的把握,写一些小练笔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同时也可大大提高习作能力。
总之,处理好读写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把读和写巧妙结合,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麦哨教学设计读写结合训练】推荐阅读:
麦哨教学设计06-28
四年级下:《麦哨》教学设计07-03
小学语文人教版麦哨教学设计09-23
《穷人读写结合》教学设计10-28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10-05
读写结合,语文本色:语文课教学反思11-03
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你 ──《穷人》读写结合教学及评析08-29
小学绘本读写教学08-20
《100以内数的读写》教学反思09-17
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浅析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