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本教研文化

2024-08-24

构建校本教研文化(共8篇)

1.构建校本教研文化 篇一

通过校本教研,构建提升质量的平台(网友来稿)

南华一中:卞育能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形式很多,但持续、长久提高教育质量的办法是通过校本教研,构建提升质量的平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包括教学的内容、目的、手段、模式、构建、设计等等,具有校本性、科研性、人本性、依托性等特点。

实施校本教研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在不断完善自我中提升品位,达到以研促教,科研兴校的目的。有人曾说:“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确实,不重视教育科研的学校是没有希望的学校,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就不可能取得长足发展,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师资是学校首要的“生产资料”校本教研就是要立足于学校、教师,充分发挥现有的人力资源,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教师的合作,促进本学科及学科之间协调发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校本教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校立足实际实施“七个一”工程:一句话,即每学期拿出一句经典的话;一堂课,即每位教师一学期推出一堂精品课;一本书,即每个教师每学期要精读一本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一次讲座,即每个教师一学期要给本教研组搞一次讲座;一次外出,即每个教师一学期要到发达地区一次;一篇教案,即每个教师上交一节或一课极富创造性的精品教案;一篇文章,即每个教师每学期写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育科研论文。这样教师就有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长期坚持,收到良好的效果。有的学校又采取了“专家思维┼名师行为”的校本教研模式,通过专家指导培养名教师,通过名教师培养骨干教师,通过骨干教师带动本学科教师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应积极采取不同形式,构建了教育科研平台,逐步形成了校本教研特色,形成了优良的教风。有专家称,这样的学校任何人没有能力阻止它的发展。

作者邮箱: ynbyn126.com

2.构建校本教研文化 篇二

一、直视教研现状,明确构建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文化目的

大多数农村小学,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受质量目标的驱使,很少真正建立过有助于从整体氛围上促进校本教研科学进步、推进学校长远发展的校本教研文化。只是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十分无奈的活动保持着基本运转,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偏远学校根本没有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且不说结合学校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专题性的教育教学研究,就连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观摩教学等校本教研活动开展也甚少。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学校面临开发校本课程的困难任务。大多数农村小学,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受质量目标驱使,很少真正建立过有助于从整体氛围上促进校本教研科学进步、推进学校长远发展的教研文化。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存在片面追求质量、忽视校本教研文化的构建,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的颁布 ,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农村教育发展要有突破必须走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校本课程开发即发展农村特色教育的一个有力举措,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迎合了教师对于教学自主权的需求。因此,农村小学必须建立一种适应农村具体情况的新型校本教研文化,以推动校本课程开发健康科学地进步和发展。

二、遵循教研原则,有效构建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文化特色

校本教研文化是推动校本课程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对于尚不具备健全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农村小学来说,建设校本教研文化尤为重要。

1.构建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文化 ,要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参与具体活动的教师个人和集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还老师主动权,让他们做自己做主。活动前多征求老师的意见,多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多激励,在老师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校本教研氛围。教研活动实施的方法和措施应注重是否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因素,是否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潜在活力,是否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个性创造力。

2.在构建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文化的过程中 , 某个课题的研究或活动的开展或经验的形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时半会是成不了形的,要经过一段时间,甚至长达几年才能显现出来。特别是农村学校,受到人力、物力、信息等方面的制约。因此,校本教研应着眼学校的实际和未来,面向农村小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从最基础的内容做起,不断提升水平,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不断追求理念的创新、方法的更新和措施的革新。

3. 农村小学有各自不同的校本文化基础和实际情况 ,构建中必须本着立足校本、基于实际,形成氛围,创造特色。以改进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教育实践,解决学校、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从本校和本校教师的实际出发,与本校工作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内的教育智慧,尽量盘活学校内部资源,由学校教师群体共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同时他人的经验必须结合实际有所取舍,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文化特色。

三、引领校本教研,开拓构建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文化新途径

构建农村小学教研文化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结合农村具体的教研管理,以校本教研为基础,融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旨在挖掘教师队伍的潜力和活力,实现教师在课堂上、教研中成长的目标。

1.确立特色 教育理念 ,引领校本教研 发展。教育理念决定办学特色。确立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校本教研为引领,以互助、合作、共同发展为基本方式,抓好校本教研工作,建立一套完整的指导、管理、激励学校进行校本教研的机制,打造良好的教研风气, 形成一种充满信心的教研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增强学校的生机和活力。

2.形成特色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上要有所突破,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教研组要充分发挥作用,认真疏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引导教师围绕专题查找资料、学习理论、参与研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片区校本教研中的引领作用,通过骨干教师对片区的几所学校教师进行培养帮助, 推进片区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校本教研文化的形成。

3.提升教师自我 发展 ,激发团队进 取精神。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团结协作,共同提高,是教研活动的最终目标。同伴互助,专业切磋是教研活动的基本方式,在互补共生中合作成长。教研组要引导教师积极寻找自我,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本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理念参与到教研中,使教师的主动性增强,教师之间加强协作与交流。教研组通过集体研究、同伴互助,教师在彼此互动、合作中成长,促使教师的教学能力显著提高,实现教研文化的目标。

3.实施校本研修 构建语文教研文化 篇三

一、要制定校本研修的实施制度

以“半日教研制”为例,教师要为校本研修保障一定的时间,比如每周三下午,安排语文教师不排课务,并全员参与研修活动,活动组长负责点名登记,保障校本研修活动的顺利开展。每次的研修活动都要确保有明确主题,通过方案记录,分享交流成果。同时,明确规定活动开展的次数,比如开展的活动每学期都要进行四次,同时保证备课活动定期举办六次。此外,学校还要针对语文校本研究工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考核评价制度,按时检查并督促,及时进行总结,在交流活动中分享成功效果与经验,分析反馈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根据对应的激励机制给予教师一定的奖励。

二、需要校本理念引领,搭建研修平台

小学语文的教研组要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与保障才能更好地开展教研活动,要实现在组内“学校——教务处——教研组——教师”研修网的建立,通过健全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具体研修工作的实施,同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与奖励制度,在完善继续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校本评价机制与长效机制,保障小学语文校本研究策略的稳定实施与发展。由于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集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具体到学科的教学与备课,就要注重到汉字书写、应用功能教育的强化,并加大对于阅读量与阅读范围的重视,实施作文渗透化教学,以校本研修的形式培养教学“引领者”专业化成长,建立并应用优质课程的资源。

三、要立足语文学科,拓展语文空间

语文校本研修工作开展必须保证重点突出、步骤清晰、反思有效、小结准确,在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自主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与模式,并逐渐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教师要在其中发挥引导的作用,并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教学发展,教与学相长,师生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更为良好的环境。例如围绕“我的语文课堂”、“在这里我能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成为一个更加专业的语文教师”、“构建阅读艺术的语文课堂”等形式的交流,此外,还要加强在培训工作上的力度,扩大研修的普及面和覆盖面。

四、需要创新教学课堂,落实知识目标

语文的教学不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同时也是知识性与创造性的结合,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时代背景下对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将兴趣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将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的动力,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研讨能力,并形成新时代背景下核心的课题。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更要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常规教学为基础,强化自身对基本功的掌握程度,并落实教学目标的三维方向,以学生的知识水平构造和语文学习能力为准循序渐进地完成从“知识训练”到“强化能力”的转化,并真正形成提高语文素养的改变。

五、要潜心研究教学,促进语文发展

常规教学多采用全程互动的形式展开,通过丰富语言表达、增强实践应用的方式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并设置相应的教学论坛、教育论文等形式,丰富教学技能的提升渠道,提高业务素质与教学能力,努力向科研型与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与成长。比如,针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与特点,在教堂上侧重强调“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经验,并针对平时反馈的各种问题如“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如何处理语文的教学练笔”等方式展开校本研修,将“语文教学”转变为“发展教学”,将描摹书写转变为应用书写,打破过去教师同教案,学生同课堂的操控式模式,使得对话课堂、互动课堂、创新课堂成为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

六、要聚焦校本核心,形成课例反思

将关注点聚焦到校本研修课堂上,并以具体实践为问题的核心,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通过课中观察,案例研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课堂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不断调整并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首先是确定主题,语文组组长分析教师的笔录以后,召开座谈会,针对教师们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梳理分类,确定主题,拟定计划,安排探讨时间及观察内容。其次,观摩课堂与分析案例,教师在研修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详细记录参与者的课堂行为,得到第一手资料,并围绕主题,探讨感触最深的课堂事件,分析案例,集体会诊,进行反思性课改,不断完善教学措施。最后是实现创新,由教研组集体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总结体验与收获,最终以论文或案例评论的形式发表总结与经验,以做创新参考。

4.构建校本教研文化 篇四

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中小学、幼儿园:

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已成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举措。为了总结学校、教研组在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中的有效做法,促进我县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经研究决定,教培中心在近期将开展2008年校本培训先进学校、校本教研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校本培训先进学校的评选条件

1、校领导有较强的“校本培训”意识,校长主持或参与了校本培训的工作研究。

2、有健全的校本培训组织机构、有较稳定的开展校本培训辅导人员和完善的校本培训实施与考评制度。

3、能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开展校本培训,开发和形成了校本培训课程或有专题培训系列教材及由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培训的学习材料。

4、专任教师校本培训参与率在90%以上(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考核合格率在80%以上。

5、校本培训工作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青年教师及提高骨干教师等方面成效较为显著;推出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试验的典型事例;在展示教师校本培训成效或总结推广校本培训经验等方面有独到的做法,在区(片)或县域内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较高。

6、有规范、完整的校本培训档案资料。

二、校本教研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条件

1、教研组组织管理到位,活动条件(含活动经费)有保障,建立健全了校本教研的工作制度和研究制度。

2、全组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主动有热情,教研风气浓,团队协作意识强;教研组长工作务实、创新,引领作用发挥好,在本组内威信较高。

3、教研组工作有明确规划,内容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有序正常,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要求、定主题,活动情况记载完整及时;各种档案及资料齐全。

4、校本教研的重点突出,能根据学科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设计研究专题进行深入研究;校本教研的形式多样,研究过程真实有效。

5、教研组内理论学习、教学常规工作的研讨与检查、教师间的观课议课、集体备课与资源共享、定期教学质量分析等常规教研活动实效性强。

6、教研组成员认真参加各级研培活动,不随意缺席或迟到早退;有1/4以上教师在校级或上一级教研活动中承担了公开课、专题讲座或经验交流等任务。

7、全组人员能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优质远教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学科课堂教学水平较高,学科教学成绩在本县内进入同类学校前1/2;音、体、美学科教研组教师注重发展学生特长,组织学生在县、市级及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8、近三年来,组内教师在市县级优质课评选或论文评选中获得过等次奖,或在市级及以上教育刊物上发表了教育教学论文或案例等,或者主持、参与过市县级及以上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

三、评选办法

1、各学校在总结近三年校本培训经验的基础上自愿申报参加校本培训先进学校的评选。

2、校本教研先进教研组的评选,各校要根据评选条件,在做好校级评选的基础上,按比例推荐上报(12个教学班及以下推荐1个教研组,12个教学班以上推荐2~3个教研组)。

3、申报参评的学校、教研组分别填写申报表(附后),加盖学校公章,于2008年12月15日前交教培中心办公室。

4、教培中心组织评审小组,通过审查上报材料、查阅档案资料、座谈访问、实地考察等方式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蒲江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2008年10月25日

表一: 蒲江县校本培训先进学校申报表

申报学校(公章): 申报日期: 年 月 日 主要业绩:

经验特色:

蒲江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表二: 蒲江县校本教研先进教研组申报表

学校 教研组 申报日期: 年 月 日

主要业绩:

经验特色:

学校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5.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汇报 篇五

一、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几种做法

(一)、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此我校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是坚持以辅差培优的方式,培养年轻教师;坚持“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思路,激活课堂。始终立足课堂、放眼课外、优化教法、渗透创新、深化教改,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每个老师自命课题,上“诱思探究”研究课,将诱思探究理论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此课堂教学大赛中,涌现出了一批理念新、基本工扎实的骨干教师。二是结合课改,加强教研活动。利用高一课改的有利时机,教研室每月召开二次研讨会,加强了大教研活动,各教研组开展了学科周活动;同时又派出许多教师到外校听课学习;我们与山东淄博三中、佳木斯一中结对子,邀请了佳木斯一中校长到我校讲学,淄博三中为我校赠书,派部分教师到郑州四中、安徽、西安等地参加全国“诱思探究”研讨会,并在我校成立了“诱思探究”理论学习小组,有效的推动了我校教科研活动的开展。许多教师的论文已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受到好评。三是狠抓高

三、初三的教学工作,积极组织各类竞赛活动,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夯实了基础。面对高中考,我校采取高三月考、联考,高考、中考直通车辅导;专题讲座、专题研讨,抓特征,找差距;请有经验的教师到我校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高考升学率逐年有所上升。

(二)、科研兴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教科研工作则堪称这条生命线上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势地位,在老师中牢固树立科研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加快教育科研步伐,增加跟踪前沿知识的能力,整体提升教育教学水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以刚启动的高中课程改革为动力,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结合本校教学实践,深入探讨“诱思探究教学论”这一课题。校领导结合“课改”学习,组织教师努力探索,提倡精导巧练,优化教学过程。

高水平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素质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领导更加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实施“师表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继续教育工程”。开学初,学校公布了《骨干教师评聘条例》,将一批事业心强、业务精、教学效果好的把关教师评为学校骨干教师,此举极大地鼓舞了全校教师的敬业奋进的士气和为教育事业拼搏的热情。“青蓝工程”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青年教师接上班,学校工作才有后劲,教育、教学才能持续发展。为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学校采取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方式,着重在组织教学能力、管理能力、课堂教学经验方面给予青年教师指导、帮助,给青年教师压担子,并定期组织全校公开课、观摩课、实验课等,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机会,力求给青年教师以最广阔的提高素质及发挥才能的空间,有许多青年教师成为校、区级骨干教师,还有不少青年教师成为区科研课题组的成员。

教育科研工作既能提高教师群体素质,又能提高办学品位,丰富了办学内涵,通过教育教学的不断研讨,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的角色、教学方式、创新精神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为___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分科教研,合作交流。

学校调整教科研体系,完善了以教科室、教导处为龙头、各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各教学班为教改基地的实验体系。实行分科教研,合作交流。

(1)分科教研的主要内容

一是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二是通过听课交流、听课指导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三是根据学校提出的研究主题开展研究。

(2)合作交流的几种方式

一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的交流:一月一次的三级交流;校长、教导主任定期、不定期的参加教研组的活动。领导成为教研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二是教师之间的交流:集体备课、案例分析、不同学科的教师共上一堂课,学术沙龙。目的是对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学习借鉴别人经验,查找不足。三是校际之间的交流,校本教研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问题进行的,但它又不完全局限于本校的力量。应搞好校与校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合作教研。

(四)、任务驱动,保证质量。

(1)教研组定期活动(每周一次)与分散活动。以分组教研的内容为主,鼓励教研创新。

(2)教研组每月一次教研公开课,进行案例分析,使评课过程成为教学研究过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

课前反思:新旧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课改的思想如何渗、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

课中反思: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反思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

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

(×)每学期一次课题汇报。总结阶段性成果、交流课题研究经验、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5)每学期举办一次“学术沙龙”。学校不限主题,教师自主发言,可以是本学期的经验总结,也可以是对某个教育问题的理解。

(6)每个月举办一次读书论坛活动。贵在交流学习,督促教师读书。

(7)每学期办一次专家讲座或教学指导活动。专业研究人员以其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理念、渊博的学识,参与“校本教研”,能使“校本教研”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进行,必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学校的深层次发展。学校适时的聘请专家来校进行教学指导(先后聘请了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傅东樱教授、宁夏大学谢保国教授、银川九中陆三柄老师、中卫中学有名数学老师蒋老师等),教师们可在与专家的互动中,在真实的课堂、参与、交流、研讨中,实现真正的提高。

二、我校开展校本培训的几种做法

1、内容讲究实效

校本培训工作应以学校整体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本,注意培训的系统性,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实用、有效”上作文章。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发挥被培训者的主体作用,使参加校本培训变为教师自身的发展的需求。其次,针对教师现状,充分考虑教师已有的教育经验,不做重复的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提高教师素质是学校工作的长期任务,为适应教育的发展,学校应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一方面着眼于课程、教材、教法、管理中的问题,紧密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以问题的提出为根本,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本着学校缺什么专业教师就培训什么教师,教师缺什么素质补什么的原则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2、形式灵活多样

校本培训工作主要是以教师的在岗培训为主,因此要做到灵活多样。我校的培训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要求教师每年定一本教育杂志和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并把自己认为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摘录下来,每月写一篇学习心得。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集中培训或请专家来校作×次专题讲座,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二是信息交流和人员交流相结合。学校除把其他学校的教改信息传送给教师以外,还选派教学骨干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本学期我校启动了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包括中层领导在内的全体教师到家外地名校参加一周的轮训,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自我钻研与集体研讨结合,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围绕学校的主导课题,确定好自己的教研小课题,采取分散研究,集体研讨的形式,以教促研,以研促教。

三、努力方向

6.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工作经验总结 篇六

我校地处偏僻山区,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师资力量薄弱,与外地兄弟学校相比,条件极为落后,正因为如此,我校抓好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工作的要求就极其迫切,同时,所面临的问题也极其严峻。面对这么多的困难,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本着“从小从细入手,力求取得实效”的指导思想,适应课程改革新形势,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帮助教师个人成长,努力创建有特色的校本培训工作。

一、强化过程管理落实教研培训有效性

我校老教师较多,观念方法落后又一时难以改变,为使我校的教研工作与培训工作能得到有效地落实,使教师教研、培训的质量得到较高的保证,就必须加强对教研、培训过程的管理,重视制度的改善和强有力的落实,力求培训有实效,教师有提高。

1、领导充分关注,落实制度有力。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都非常重视教研工作,都把身心扑在了教研工作一线,吴校长和两位副校长经常不打招呼地听课,听完后及时和教师交流研讨、因材指导,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几位校长都自始至终参与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从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并亲自上示范课。领导的高度重视,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对教研培训的认识,教师的教研素质也渐渐地发生了质的变化。校领导首先从调查入手,抓管理,建制度,征集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教学常规工作评价细则试行稿、德育工作管理制度、教师评价考核方案和教研组考核方案,将培训和教研与教师个人以及教研组工作的考核联系起来,提升教师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习质量。

2、创建教研培训“例会制”,实现学习过程透明化。教师工作繁忙,工作量也较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实施各类教研活动“例会制”。(1)教研组学习例会制。每个星期三的晚上教研组要开展活动,教研组根据实际工作进度,在集体备课、理论学习、听课评课、经验交流等方面开展活动,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2)校本培训例会制。每个星期天的晚上,由值周领导主持,进行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并要求教师做好记录,写好心得体会。(3)每个学期初,根据教育局的工作安排,对全乡教师举行为期两至四天的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新课标、课改信息、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等等。(4)每个学期,至少安排两次全乡性的教研活动和送教下乡。在开学初即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务工作计划。(5)每次抽考、期中、期末考试后,分组进行教学质量分析。

3、严格制度管理,强化档案管理意识。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制度是否能行之有效地得以落实,重要的一条还是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在校本研训上,我们首先落实的是严格的考勤制度。每一次培训或者教研活动的开展,都要求教师准时到位,并且要求教师准备专用笔记本,提高个人档案管理意识,分门别类,做好各种活动的笔记以及资料保管工作。根据当前的学校工作实际与特点,我校制定了对教师、教研组的考核以及奖惩制度,对教师个人的义务与权利作了相关规定,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探索教研培训新模式

我校教学资源有限,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简陋,所以要做好教学教研和教师培训工作,就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培训模式。

1、小处细处入手,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教研不搞大而无当的空架子,由于人力资源有限,我校不做较大的课题研究,而是从小处细处入手,一次力求解决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一两个难点问题,例如一篇课文中的难点如何突破、一次命题作文如何指导等。

2、形式多样灵活。根据我校教师少的特点,只分为两个教研组进行活动。但是我校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灵活,有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小组业务学习、送教下乡、中心小学教学开放日、到外校学习、请外地优秀教师传经、教师自学等多种形式。从规模上来说有全乡性的、全校性的、分年级的、分学段的、分教研组的、个人的。

3、深化校本教研,优化课堂教学。我们知道,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课堂教学是校本教研的生命所在,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才能使校本教研真正落到实处。为了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我校校本教研直接面对课堂教学,教师共同参与、深入讨论、不断反思。

4、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在上学年,学校新教学楼建成交付使用,配备好了一间远程教育室。为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安排远程教育室课表,每位老师每个星期安排两节课在远程教育室上,要求老师每周必须在远程教育室上课一到两节并做好详细记录;二是有针对性的进行远程教育设备使用培训,如开展了中老年教师远程教育培训,手把手教会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设备;三是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我校在上学年开展了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课件制作比赛等活动,还承办了片区数学课件制作大赛。

5、开通“白石教育空间”,探索网络办公模式。学校实现了光纤上网,组建了全校局域网,开通了“白石教育空间”(网址:Baishi008.ys168.com),学校有关工作、资料(如通知、课件、影音等各种教学资源都传到网上,资源共享,自由交流。

三、创新教师成长机制 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者的热门话题。教师专

业自我发展,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向。

1、教学反思。教师个体主动发展的关键是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依赖于内外自主发展环境的创设。为此,我校提倡教师写教学反思,要求教师针对平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理论学习中的体会、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每学期的书面形式的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不少于15次。或者在教研组中将问题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讨论,如:课后一起反省原有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在深入反思、讨论中,寻找改进策略,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一次上课,接着再讨论。通过这些方式,促进教师多思考,多发现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创设和谐氛围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青年教师的成长关系到我校的未来。为此,我校专门就青年教师的发展制定了相关的策略:

一、发挥教研组的团体力量,带动青年教师在业务上不断进步。通过组内常规课、青年教师展示课以及优秀教师示范课等方式,为年轻教师提供众多的锻炼机会;

二、优先提供学习机会。我校在外出培训、听课学习等教研活动的安排上,将机会更多地倾向于青年教师,尤其是其中的佼佼者,让他们尽快地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

三、实施“青蓝工程”,以教学能力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导师,引导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探索与实践活动,多角度促进他们的成长。

四、宽容与激励。刚刚进入到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教师,他的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对于他们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缺点,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以期待的心态去引导。同时,年轻人的个性是比较明显的,我们采用激励的手段,挖掘该教师个性中的良性资源,量体裁衣,创设和谐的氛围,促进其自主发现,自主提高。

总而言之,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关注的是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关注的是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只要我们在制度的制定、资源的选择利用、培训主体(教师)的管理等方面,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以科学的态度研究问题,以人文的精神解决问题,那么,在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不断探索与实践当中,必将摸索出更多的符合教师与学校发展需求的途径,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赣县白石中心小学教务处

7.学习型校本教研的内涵及构建 篇七

学校要发展, 必须继续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精优、爱岗乐业的教师队伍, 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体系, 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就是把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回置于鲜活的现实之中, 使理论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教师在实践中对教学、教育的主动探求, 将促进教师主动去学习更多有用的东西, 这种有用的东西就是教师工作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 学习型校本教研就是以校本教研为载体, 促进全体教师主动去学习, 主动去发展。

学习型校本教研是关乎学校前途和命运、决定学校内部活力和焕发成员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 是一所典型的三类小学。由于特殊的现实因素, 师资水平比较薄弱, 学校也一直默默无闻。怎样迅速脱离困境?只有快速提高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此, 我们进行了仔细分析。靠专家指导, 只能是暂时性的;出去学习培训, 需要太多的经费, 难以使大家受惠;教师进修学校的全员培训, 针对性又相对较弱。为此, 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提出了构建学习型校本教研的新思路, 其核心观点就是“立足本校, 研训结合, 专业推动, 形成特色”。根据这一思路, 我们坚持不懈地奋斗了三年, 并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效果, 现在我校已经成为我县同类学校中的“领头羊”。

二、学习型校本教研的作用

瓦格纳把校本教研定义为校内外共享的经验、集体感、归属感和团队意识;而鲍尔?赫克曼则提醒我们, 校本教研存在于“教师、学生和校长共同拥有的信仰”当中。总之, 学习型校本教研主要通过学校中群体成员共有的行为方式来体现, 其主要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为学习型学校的萌生播撒思想的种子。

学习型校本教研是从以下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学校的信仰、态度和行为:人们如何对待和感受对方;人们的归属感和受欣赏的程度;反映合作和分权的礼节和传统。任何一个成熟的学习型学校都会对于“如何做事情”和“什么值得做”有着一致性的意见。因此可以说, 学习型校本教研在学校中时时处处引导学校内的全体教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未来的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的学校才是未来的优质学校?怎样的教师才是学习化社会中的优秀教师?在我们学校中, 怎样的教师才是受肯定的教师?我们需要怎样的生活? 我们需要怎样的同事?……围绕这些问题思考所获得的信息, 将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形式以及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刺激着每一个教师, 使他们渐渐地从无意到有意, 从被动到主动地开始觉察自己的需要, 开始关注自己的发展, 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 开始重视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形象地说, 学习型校本教研能够使校园中弥漫着一种思想的气息, 为学习型学校的萌生播撒种子。

⒉为学习型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学习型校本教研的内涵很丰富, 高效的组织结构、人性化的制度、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等都属于它的范畴。在积极的学习型校本教研背 景下, 学校不再是机械的、垂直的、控制性的结构, 而是一个为着共同的愿景, 共同奋斗, 不断面对挑战, 不断自我超越的系统;制度不再仅仅是约束和规范, 更多的是引导和服务, 它激励着推动着教师不断提升和发展, 尽最大可能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合作、理解、信任、互助的人际关系, 改变着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当工作是一种快乐, 发展是一种成功、团队是一种依靠成为可能和现实, 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的意义就会悄然发生变化。可以说, 学习型校本教研是学习型学校发展的深层动力, 只有这样的校本教研, 才能为学习型学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

⒊为学习型学校的衍生提供物质保证。

富有校本教研气息的校园环境、便利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可能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一定的学习经费……, 这些都是构成学习型学校的重要因素。只要用心规划, 它们都可以成为有利于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校本教研环境。在这样的学校校本教研环境中, 教师的学习不再是一种奢望和梦想, 为教师的有效学习提供支持与保障。

三、学习型校本教研的内涵

⒈信仰的一致性。

我们认为, 学习型校本教研就是许多个体价值和标准的积聚和融合, 是对什么是最重要的一致性意见, 是群体的期望, 而不只是个体的期望。另外, 还应强调学习型校本教研必须关注学校群体所认同、传播和具有影响力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因此, 学习型校本教研的建设, 首先是学校价值观的反思和重构。具体地说, 就是要对我们要创造怎样的教育、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学生、我们要建设怎样的学校、我们要成为怎样的教师, 这些问题有比较一致的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团队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经过三年的实践与磨合, 构建文竹式学校, 培养文竹式学生, 已经成为我们的办学目标;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优质服务, 为每一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 已成为我们的办学理念;成为文竹式教师, 已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⒉行为的认同感。

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是学习型学校的一张名片,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学校的风气、风格和精神, 而且也可以感受到学习型校本教研的含金量及学习型校本教研所产生的影响。创建学习型学校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改善师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 要让读书成为师生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 使师生成为读书人、学习者。因此, 让师生对“读书型”、“学习型”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有较高的认同度, 是学习型校本教研的重要内涵之一。

⒊团队的合作化。

现代学校的发展已经证明, 学校的优质依赖于教师专业化团队的校本教研建设, 而不能仅仅依靠个别教师的发展。“个体专业发展理论”已经让位于更加现代化的、着眼于学校范围内教师群体共同学习和实践的以合作校本教研建设为中心的方法。学习型学校建设首先是传统校本 教研活动的改造, 而这种改造应该使校本教研不断走向民主平等, 走向合作共享, 而这又恰恰是学习型校本教研的重要特征。为此, 我们学校先后组建了两个成长联盟, 即数学本色课堂成长联盟和语文本色课堂成长联盟, 其目的就是让年青教师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⒋制度的支持度。

曾有学者把学习型校本教研比喻为三个同心圆:一是表层的实体校本教研, 二是中间层的制度校本教研, 三是内层的观念校本教研……可见制度校本教研是学习型校本教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型校本教研建设必须重构学校组织成员相互作用的规范和制度, 从而衍生出新的组织行为和人际关系, 使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师生学习反思、鼓励师生实践创新的动力源。

⒌环境的匹配感。

在学习型学校中, 应该着力关注与之相匹配的学习型校本教研的建设。学校应处处围绕“人的发展”、“学习的需要”这两个要素来考虑和创设环境, 努力为教师发展的最优化、学习的最便捷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学习型校本教研的构建

⒈以教师的发展为构建目标。

从学习型校本教研的视角看, 校本教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内, “人”无疑是第一要素, 这个“人”, 包括教师和学生。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人的自我完善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原先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 而忽略了教师的发展, 教师这一资源在学校组织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实际上, 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 是学校赖以发展的关键。因此, 在校本教研的内涵中注入生命的活力, 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 促进教师的终身发展, 是学习型校本教研建设的目标。学习型学校将学校组织的整体发展与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着力培育积极的学习型校本教研, 使学校保持旺盛的活力, 使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是“以人为本”的基础, 只有以此为起点, 才有可能建设学习型学校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因此, 如何根据有限的教师资源, 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学习型校本教研活动,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 我们静下心来, 精心谋划各种教研活动, 努力让全体教师融入每一次教研活动中, 使每一次活动都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善日常教研。教研活动只有充满特色, 才能吸引相关教师踊跃参与, 这是让教研活动保持积极态势的关键所在。因此, 我们精心思考、预设、验证、筛选、整合每一次教研活动, 使教研活动充满生机活力。例如, 本学期我们相继举行六次主题教研活动, 而且每次教研活动都做到规范有序, 包括确定主题、研读教材、上课、说课、互评、反思、总结等环节。其中, “先试后教”“先学后教”“本色课堂”“简约充实”“数形结合”“以点突破”等鲜明教研主题的确定, 大大提高了学校教研活动的内涵。同时, 根据学校现有的办学规模, 我们持续推进“三次会课”式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第一次会课, 即让执教者研读教材, 预设教学方案, 并和教研组成员展开讨论;第二次会课, 执教者在自己班内试教, 教研组成员参与听课并对上课情况进行点评;第三次会课, 执教者借班上课, 教研组成员继续参与听课并撰写书面评课稿, 同时执教者撰写教学反思。通过“三次会课”, 促使参与教师主动学习、主动反思、主动总结。

推进读书活动。开展教师读书活动, 可以引领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智慧和专业技能。为使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从而促进教师队伍健康、持续地发展, 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校本读书活动。我们统一购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要求每位教师认真阅读, 学校举行读书交流活动, 其中7位教师做了典型发言, 从而使每个教师感受到“阅读与思考”的无穷魅力。

突出经验交流。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 如何让全体教师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 资源共享, 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方式。本学期, 我们先后举行了期中质量分析会、补差经验交流会和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通过交流、反思、吸纳与实践, 促进全体老师共同学习, 共同成长。

关注教学反思。所谓教学反思, 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总结经验教训, 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是教师进步的阶梯。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监控的能力,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例如, 我校的张洁老师平时善于反思, 本学期撰写的两篇教学反思相继在《浙江教育科学》与《教学月刊》上发表, 为全体教师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可见, 学会反思, 善于反思, 是构建学习型校本教研的重要途径。

2.以学习型领导的建设为先导。

学习型校本教研建设固然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 但校长无疑是第一责任人, 学习型校本教研需要校长的精心经营与设计。作为学校发展的领航人, 校长及其领导班子主要成员在学习型校本教研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迪尔和彼得森指出, 领导对学习型校本教研及他们在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得越多, 就越容易避免所有变革或改革共同的缺陷。一旦领导对学习型校本教研完全理解了, 他们就会对建构或强化学习型校本教研的需要进行评价。学校领导的学习意识和态度对教师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们对学习型校本教研的认识与理解、策划与组织、评价与引导, 直接影响着学习型校本教研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 只有学习型的领导班子才有可能形成学习型校本教研。在学习型校本教研建设的过程中, 首先须要着眼于学习型领导团队的打造, 通过理论学习、工作反思、经验共享、问题攻关等学习形式, 不断提升班子成员的学习能力与系统思考能力。

例如, 笔者自2002年8月份开始担任仙居县三桥小学副校长, 负责学校的教学及教科研工作, 由于笔者善于学习、善于反思、善于总结, 带动了一大批教师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 因此三桥小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成绩稳中有升, 在台州市内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工作需要, 笔者于2009年8月调入岭下张小学并担任该校校长。由于客观原因, 岭下张小学的学校内涵比较单薄。为此, 如何根据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就成为笔者的重要工作。经过调查研究, 笔者着重推进了校园文化、校本教研、养成教育、教育科研、体艺教育五项工作, 现在这五项工作已成为岭下张小学的五张名片。那么, 支持笔者顺利成长的动力是什么?无非是以下三个:一是学习, 二是反思, 三是总结, 其中学习是最根本的动力。十年来, 笔者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专著及教育教学杂志, 其中《教学与管理 (小学版) 》杂志每期必看, 从中吸取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可见, 学习型校长是构建学习型校本教研的重要因素, 也是构建学习型学校的重要手段。

⒊以共同愿景的构建为切入口。

共同愿景是学习型学校对于教师现在状态以及未来方向的构想, 是凝聚全体教师的共同目标。它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而且也能够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使学校内的全体教师产生追求愿景的勇气和力量, 并将之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行动动力。学校在建立共同愿景之前, 必须充分鼓励成员发展自己个人的愿景, 经过不断的交流并用心聆听, 使得共同愿景与个人愿景“我愿中有您, 您愿中有我”, 为学校孕育无限的创造力, 也让广大教师能更好地以学校的发展为依托, 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实际上, 愿景形成并提出的过程, 就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反思过去、分析现实、展望未来的过程。在这个研究、分析、定位的过程中, 大家交流思想, 分享观点, 凝聚情感, 使大家能够朝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努力进取, 实现学校与个体的共同发展。同时, 教师参与学校愿景的策划, 既能增强主人翁意识, 又能获得更强的责任感, 校内形成一种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精神氛围, 从而促进学习型校本教研的顺利构建。

⒋以管理制度的创新为核心。

学习型校本教研是一个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扁平系统, 对于这样一个组织, 学校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责应该由原来的规范、限制、统一, 转变为催生、引导、促进, 因此对制度管理的功能要有新的认识和定位。强化制度的服务功能、引导功能、激励功能, 增强制度的开放性、自主性、支持性, 通过发展性评价制度、人性化的纪律制度、多元化的学习制度、便捷化的共享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将关注的视角更多地投向如何引导教师关注自身生存状态, 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 激发教师的学习意识与愿望。保持学习的动力, 提供有力的物质和精神的支持, 为学习型校本教研的发展播种浇灌。

8.构建校本教研文化 篇八

近年来,安徽省阜阳市实验中学依靠自己独创的“三M三课一循环”的校本教研系统工程,在打造名师团队,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方面走出了一条教师队伍建设特色发展之路。

所谓“三M”,从学校层面讲,指的是学校创设的三种环境:建立磨砺机制——搭建观摩平台——形成发展模式;从教师层面讲,指的是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刻苦磨砺教学基本功——相互临摹教学亮点——出类拔萃成为教学楷模。

所谓“三课”,是校本教研环境下教师成长的实践载体:自我反思、不断优化的精雕细琢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同伴互助课;传播理念、展示形象的精品示范课。

从2004年开始,我们用近五年的时间潜心抓教师基本业务素质建设,重点解决教师教学“站得住”问题。2009,2010年,学校改进青年教师大奖赛规则,相继开展同课异构和精品录像课活动,创设交流研讨情境,着力解决教师教学“站得好”问题。2011年以来,学校又把一部分教师推向全省、全国的大舞台,通过他们的获奖,激励和引领广大教师投身于教改试验,以实现“站得高”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反复经受磨炼,又在相互学习中不断修正,达到新的层次后,既要传帮带,又要从头做起,向更高目标冲击。如此周而复始,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螺旋式上升,此所谓“一循环”。

教师们用精雕细琢课反复打磨教学基本技能,用同伴互助课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用精品录像课展示风采。学校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优秀教师的“一花独放”,引得“万紫千红春满园”。几年来,阜阳实验中学这条“三M三课一循环”的教师成长之路走得可谓艰辛而又坚定。

一、建立磨砺机制,练就扎实教学基本功

阜阳实验中学成立于2000年。2004年夏,学校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转型:由民办公助收归国有,相关政策取消了,原来的一部分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相继离开,教师队伍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此后几年,我们每年都要补充10余名大学毕业生,80后年轻教师越来越多,目前已占到学校教师总数的70%以上。年轻教师有热情、有干劲,在给校园带来希望和活力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锻炼。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年轻教师走出大学校门便登上讲台,十分欠缺教学经验。如何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熟练掌握和运用教学技艺,又成了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此,我校领导班子有着清醒的认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优秀的教师,必须通过一点一滴的实践积累经验,通过成百上千次挫折记取教训,在反复磨炼中成长成才。因此,实验中学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首先就是下大力气抓好教师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

在实验中学,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过“五关”:一日“备课关”,查教案,看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准备情况;二日“讲课关”,观上课,看教学组织能力和操控课堂能力;三日“评课关”,评教学,看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应用;四日“作业关”,翻作业,看批改质量和督促改进措施;五日“检测关”,析成绩,看教学业绩和教学效果。

“五关”考量的是教师的基本业务技能,体现的是学校对教学常规的关注。教师任何一关出现了问题,学校立即就进行调查了解,帮助他提出具体整改意见,确实不能胜任一线教学的,坚决进行岗位调整。“不让一个教师带‘病’上岗”,这是实验中学的坚定承诺,更是对教学常规管理的自信宣言!

由于“五关”的考评结果直接与教师评价挂钩,并占有很大权重,教师们不能、不肯,也不甘自居人后。因此,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他们或围绕一个主题讨论,或集体听课评课,或集中学习先进经验。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更加自觉和主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对教学经验和技能有欠缺、教学成绩起伏不定、学生有反映的教师予以重点关注和帮扶。

学校还应用“微格教学”理论,组织拍摄“精雕细琢课”,即用DV随堂录制家常课,强调的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原生态。面对镜头,教师们转变观念、打消顾虑、积极配合、主动预约。教研会上,集中播放录像片段,大家共同观看,随时评议,各自反思,一起修改。应当说,这样的举措引起的震动是巨大的,摄像机镜头犹如一面镜子,能够让教师清醒地审视自我,反思教学。全员参与的广泛性更能促进经验相对丰富,处于教学生涯高原期的教师思考如何突破和提升。

那些刚开始抱着应付态度的教师,看看自己,比比别人,再也不敢掉以轻心,反而强烈要求再录一次。于是学校因势利导,隔段时间,安排全体教师重新拍摄,让教师把自己的两次录像结合在一起反复比较,看看哪些问题有改进,哪些问题依然存在,又出现了什么问题。不满意的,还可以继续录制,直到问题解决。

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教师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每上一节课,都在教案上留下几行反思;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推门听课,他们都在课后主动请教听课的教师;通过认真而细致的作业批改,发现教学中的疏漏之处并及时弥补;教研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有时甚至为了一个问题发生激烈的争执;听课过程中,他们专心致志,随时记下别人的精彩与自己的建议。

每学期每人至少一次的公开课则是对教师的另外一种磨炼。他们要阅读和积累大量的素材,充分而细致地解读教材,优化教学环节,更新教学手段,构建高效课堂。其他教师也会积极地提供好的创意,努力发现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磨课”对教师来说是纠结的,也是求索的。当他们摆脱了桎梏,获得了灵感,增添了动力,就会感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快乐,一种苦尽甘来的幸福。

二、搭建观摩平台,在交流切磋中突破提升

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逐渐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方法,驾轻就熟之余,也难免有些懈怠;也有一些教师,态度不可谓不认真,教学不可谓不努力,然而课堂却不怎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往往陷入困惑与自责。

怎样纠正这些不良的倾向?实验中学的领导班子还是从教师校本教研中找到答案:提供观摩平台,引导教师相互临摹,取长补短,在交流切磋中突破自我,提升自我。

在实验中学,全员参与的大规模教研活动有三个: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同课异构和精品录像课。

实验中学的青年教师大奖赛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这是全面考察选手教学实力的大比拼。比赛时选手临时抽课题,限时写教案,独立制课件,组织课堂教学后还要进行教育理论与实践答辩。可喜的是,每届都有新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批年轻教师经过大赛的洗礼,迅速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青教赛”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更是一个观摩研讨的论坛。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出谋划策、听课评课、总结反思,前后持续半个多月,真正形成了示范效应。

实验中学的校本教研从来没有旁观者。“青教赛”告一段落,更大范围内的“同课异构”活动又隆重开始。和自选的公开课不同,“同课异构”遵循“存同求异,殊途同归,各显神通,相互启发”的思路,课题由教研组确定,通过评比,看谁的课堂更精彩,更高效。有比较就有鉴别,一组课听下来,有的教师就着急了,用心了,甚至和其他几位教师相约,找个时间,咱们再上一轮!

有了这些活动做基础,学校又和市教育局电教馆协商,利用电子录课室为教师拍摄精品录像课。不同于“精雕细琢课”的找问题,精品录像课要把教师最具水平的一面展示出来。录课活动持续了近一个学年,100余位教师经过精心准备,先后“上镜”。经过专业人员的后期加工剪辑,制成教学视频。我们又把这些资料发给各个教研组,要求再组织教师观课议课。对于这样的课,大家看得格外认真,讨论得也愈发激烈。每节课的“亮点”被一一挖掘出来,成为大家共同的经验,也给“导演”兼“主角”平添了满满的自信。

就这样你学我,我学你,教师们累在其中,更乐在其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把好的创意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把先进的理念渗透入教学活动中,在相互帮助和借鉴中获得共同提高,教师们自然“不亦乐乎”。

三、形成发展模式,带动教师群体成长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磨砺和交流过程中,总有一些教师崭露头角。怎样发挥这些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群体效应,带动一大批教师向前奔跑,又是需要实验人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们一直把教学经验丰富、成果突出的教师看做学校的宝贵财富。每年暑期校本培训时,一项固定的安排便是请他们为大家传经送宝。还不定期地安排他们上“课改创新示范课”。他们别具匠心的课堂结构与活动设计、精彩生动的引导与讲解、课堂上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和展示,都能给广大教师以积极引导。学校还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要求徒弟积极听师傅的课,以学习其成功经验;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实现师徒之间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对于教师参赛的热情,学校向来是毫无保留地支持。只要有参赛的机会,就帮助教师们积极地争取。每有在市级以上学科教学竞赛中获奖的教师,学校网站和电子显示屏便会滚动播出喜报,对获奖者自然是一种褒扬,对其他教师更是一种激励。因此,学校教师的论文、课件和教学设计获奖数量越来越多,获奖级别也越来越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1年4月,宋磊老师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电视公开课中喜获一等奖,这也是学校近年来首个课堂教学全国一等奖。消息传来,全校上下为之振奋。学校及时进行宣传,并将宋老师的课堂实录播放给大家观看,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教师录课的积极性,增强了参赛的信心。四个月后,学校选送的六节课在全国城市教育电视优秀作品评比中,又一举获得三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

学校还积极参与同课异构校际交流。2010年4月,汪园园等10位教师到上海华东模范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交流。期间,五位教师登上讲台,与华模教师、福建晋江教师同台竞技,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走出去,迎接挑战;走出去,展示风采。只有在越来越宽广的舞台上,和更多的同行对话,才能更快更高地提升自己的水平,只有敢于走上竞技台,显示真功夫,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的教师似乎永远都是那样忙碌而充实。再熟悉的教材,每节课仍然反复打磨,力求精益求精,出新出彩。再优秀的教师,每学期“五关”的规定动作仍是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再骄人的成绩,新学年还要从“零”开始,重新奋斗。这种循环当然不是倒退,相反的,年轻教师在反复磨砺中成长,又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后来者;有经验的教师在磨砺中突破,变得更加优秀。你来我往的同伴互助,取长补短的观摩交流,百花齐放的同课异构,又形成新的循环。而优秀教师成长的经历、丰硕的成果,无疑又启发着、引导着、激励着其他教师,让他们为了心中的目标而加倍努力。于是,由市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由个别到部分再到全体,实验中学教师成长已然步入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跨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而今,阜阳实验中学已经摆脱了师资匮乏的困扰,各个学科都拥有一批在全市乃至省内外都有一定名气的优秀教师。实践出真知,“三M三课一循环”正是阜阳实验人在困惑中求索,在求索中尝试,在尝试中积累,在积累中体悟,在体悟中升华的经验结晶。它伴着实验中学的成立而起步,随着实验中学的发展而深入,更成为实验中学生生不息教学智慧的催化剂,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永动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 安徽省阜阳市实验中学

上一篇:应聘者签约时应注意的问题下一篇:政府部门战略绩效管理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