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学前教育

2024-08-10

南京学前教育(精选8篇)

1.南京学前教育 篇一

南京教育实践考察报告

感受南京基础教育

海南省三亚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孙韶华

十月金秋,南京凉风习习。我们三亚市教师一行三十人参加了在宁举行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使得我们有机会走进南京的学校,倍感南京的教育教学。我们深入学校课堂听课、评课,参与学校科组教研活动,学习学校管理的先进经验,参加省、市、区各种教研专题研讨会、结题会,全方位体验南京教育的方方面面。五十天的耳闻目睹,见证了南京学校基础教育的点点滴滴,感触良多。

一、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

(1)人文历史教育环境

我们一踏入南京,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这里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富。自古以来教育事业发达,“才人代代不竭,文化生生不息”。各朝各代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涵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南京人。对于深厚的人文历史,南京人都是引以为豪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熏陶成长的南京孩子,其底子自是不薄。南京孩子自一出生进入学校就养成“轻声细语体现淑女优雅,恭敬谦让彰显绅士风度”的传统美德。学校的周围都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学校也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历代文化古迹、名人故居、博物馆等等,并从中受到多种诸如爱国主义、人生、理想、价值观等思想道德教育。而我们三亚自古以来只是一个蛮荒之地,流放之所。偶有受贬谪之人留下只言片语,与南京的历史自是无法相比拟的。三亚是个新兴的城市,在文化素养、人文底蕴、教育氛围等等的大环境是自然的缺失,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又如何来熏陶?

(2)基础设施环境

教育基础设施源于各方政府财力的投入。南京市政府十分重视基础教育,并对基础教育的设施有充裕的财力投入,使得学校的基础设施非常完善。南京的学校布局合理,教室、教师办公室连为一体,体育活动区独成一格。校内有规范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理、化、生实验室、体育馆、图书馆和食堂。办公室、教室宽敞明亮,设备先进、齐全。每一间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视频展台、51寸大背投和低频扩播系统。每两个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了千兆宽带校园网,信息点通达所有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教学设备先进,学校实现了校园数字化信号系统,校内图书馆电子化管理。教师阅览室、教工活动室一应俱全。整洁的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完善的校园教学网络设施等等,这些优越精良的基础设施环境,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富市办教育是何等的牛气冲天啊!我们只有羡慕的份儿,真是没了福气儿。

二、超前的教育理念

江苏省是我国教育先进大省,是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南京市的教育就是整个江苏省教育的缩影和模块。其超前的教育理念和先进教育管理模式是其他省份为之所折服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我们定点学习的学校是南京市第二十九中教育集团致远中学,其超前的教育理念和先进教育管理模式可窥见江苏省基础教育的情形。

(1)超前的教育理念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教育集团致远中学始终追求和谐教育,以“和谐”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注教师的成长,积极营造一个以教师终生发展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和严格管理”相结合的团结奋进的氛围;制定学校发展长期计划,谋求学校长远实效的发展。这些教育理念纵横贯穿于学校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并且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先进教育管理模式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教育集团致远中学的“完人教育”“和谐教育”的品牌定位,它基于尊重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生命完整性,珍视他们的发展可塑性,强调学校基础教育是为了学生、老师的充分发展而服务的。教师队伍建设、校风建设,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章程,教师、学生管理,教学常规管理,等等,有章可循,各部门、各学科按部就班,有条有序,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高效发掘每个人的潜能,这都得益于先进教育管理模式。

三、高效的课堂

目前,新课改要求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学习的探究性,旨在从学习层面上解放学生,让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得以体现。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孰重?回答这个问题,许多人会颇费口舌,然而,致远中学的教师会脱口而出: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一切活动围绕学生开展。南京市许多学校都实行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一个班有30来个学生,这保证了师生充分交流和合作。记得致远中学初二语文教师徐苏阳老师上的一节课,我至今仍有很深印象:课堂上,徐老师满脸笑容,把一大表格纸贴在黑板上,大概分人物、地点、事件三个栏目,每个栏目下有许多可以移动的写有相关内容的长方形卡片。徐老师移动这个,移动那个,让学生作答,整个课堂都在参与,在像做游戏一样的欢快气氛中,不知不觉一节课就结束了。我觉得这节课很有创意,也颇具趣味性,学生就在欢乐中学懂了知识。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对基础教育的思考

(1)我市的基础教育处于怎样的阶段

对比南京市的基础教育,我市的基础教育还远远落后,还处于启蒙时期。我们的教育理念不强,教育的管理模式落后,基础设施普遍简陋,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不高,学校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氛围不浓,校际间开展教育教学的活动不够深入,甚至各自为政,相互脱节,各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相差甚远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决定着我市基础教育发展缓慢的前提。

我们有的学校还处在原始阶段,老师们只凭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再加一块黑板进行着刀耕火种,条件十分艰辛。由此可见,要发展我市的基础教育,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2)怎样发展我市的基础教育才能缩短与内地的差距

我市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基础教育,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立法,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财力投入,改善和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基础教育学校在软硬环境上都经得起检验,使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这是其一。其二,更新教育观念,细化基础教育教学管理,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增强教师敬业乐业的精神。其三,进一步加强校际、市际、省际的教育培训合作与交流,真正使我市教师的素质和修养有较大的提高。近几年来,三亚市教师进修学校与南京市晓庄学院合作培训三亚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就是一个成功模式。它能为我市今后各中小学校培养各相关学科中能起示范作用和成长为各学科的带头人创造条件。其四,多方面多渠道探索教育教学的模式,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文化修养。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之中,我们地区的教育就有希望,我们的基础教育与内地基础教育的距离也就会大大的缩短了。

基础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科教兴国,科教兴市,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南京之行,收获颇多,感触颇多。我将我所学致我所用,为本地的教育尽我所能。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和体会,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无限感谢!

2.南京学前教育 篇二

一、分层级的警察教育

从清末建立正规的警察教育开始, 警政当局就注意到警察教育的层次性。早期的北京警务学堂开设有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等科,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地方警察教育层次更鲜明, 以适应从警官到警士教育的不同要求。

1. 警官教育。

总体说来, 中央警官教育旨在培养高级警政人才, 地方警察教育以培养低级警察人才, 即警长与警士为主。1936年修正的《警官补习班规程》规定:“凡未受警官教育之现任委任警官, 均须受补习教育, 于省府所在地, 设班集中训练。”[1]82依据规程规定, 部分地区也先后开办了警官补习教育, 如浙江省警察训练所附设战时警官训练班, 湖南省会警察训练所附设巡官班, 重庆市警察局设警官训练班及湖北省会警察局附设警察实务讲习班等。不过各省份的警官培训多为补习性质, 主要是应临时需要而设, 所以存在时间也很短暂。抗战胜利后, 南京警政当局为提升警察整体层次, 拟推行警员制, 对警员以低级委任警察官视之。为满足各地实施警员警勤区制的需要, 各省、市警察学校都承担了相应的训育工作, 以养成警员必须具备之服务精神与应用技能, 充实急需的警政干部。

2. 长警教育。

警长与警士合称为长警, 是警察官等以外的职务, 不属于国家公务人员, 但却是执行政府政令最直接的人员, 工作极为繁复重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警察受教育程度虽较以往有提高, 然而总体水平仍十分低下, 加强长警的教育显得更为迫切与必要。根据1929年颁布的《警士教练所章程》规定, 全国先后共建立了199个警士教练所, 警士培训渐趋规范。1936年修正后的《警长警士教育规程》改警士教练所为警察训练所后, 训育对象和内容也有新的调整:以前教练所只训练警士, 修正规程则将警长教育亦包括在内;以前仅注意对警士的基本教育, 修正规程则将常年教育亦包括在内。

针对警官、警长、警士等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警察人员, 各地警察教育机构制订了相应的训育计划, 开设了不同的班次, 实施了具有层次特点的教育培训, 对提升中、低级警察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二、分类别的警察培训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警察种类已日臻完善, 如交通警察、消防警察、外事警察、卫生警察、驻卫警察等。基于此, 地方警察教育机构对长警进行了分类别的训育, 主要表现在训育内容的针对性和训育方式的灵活性两方面。为使招录的长警能尽快履职, 各地警察培训机构根据其分派的具体职责展开有针对性的训育。如保安警察一向被视为武装警察, 其训练办法“包括于一般行政警察训练之内”[2]21, 但教育科目在基本学科基础上有所增加, 尤其是抗战及“戡乱”的特定时期, 为配合军队抗战与“剿匪”, 保安警察除需具备警察知识外, 其教育以军事为主[3], 因此保安警察的训育内容带有极其鲜明的军事色彩。“卫生警察以保持国民健康为目的”[4]253, 培训内容主要在于使其获得最基本的卫生常识从而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其他如交通警察、消防警察、户籍警察、外事警察、水上警察等的训育内容都各有侧重。从南京国民政府警察训育的整体实施来看, 在警察勤务繁重, 警察人数又偏少的情况下, 这种针对特定警种而施予的培训, 无疑能在短期内迅速有效地达到警察行政的目的。

此外, 各地警政机关还采取了富有机动性的灵活的训育方式。如驻卫警察多为机关自行招募, 尽管警察机构一直有将驻卫警察纳入体制内统一管训的想法, 内政部也有“凡各机关及各公私团体, 自行招募之警卫, 得由所在地警察机关轮流调训管理之”的相关规定”[5], 但因驻卫警察常驻于各机关服勤, 受过警察专业培训的寥寥可数。随着驻卫警察人数的日渐增多, 地方警察训育机关开始以轮流抽调人员培训的方式, 保证每一驻卫警察都有受训机会。甚至还可以由警察局派遣教官赴各驻卫警察所服务的机关施训, 既达到提高驻卫警察整体素质及技能的目的, 又兼顾了驻卫警察的业务需要。针对女性的生理特点和主要业务, 警察训育机构在遵照通行的警察教育法规训练的同时, 在课程设置上以调查户口、调查罪犯防谍等项为主, 其他一般警察常识为辅, 训练中虽实施军事管理, 但军事类课程并不多, 不仅培训内容有别于男警, 训练方法亦有不同。类似灵活的训育方法某种程度上在勤务繁重而又警力缺乏的情况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警察教育在精神上注重警察品德的修养, 在能力上注重警察技术的熟练, 在知识上注重警察的专门学问和普通常识的丰富。要求受教者有同一的认识、技能和修养, 以应用到警察行政上的时候, 可以齐一步骤[6]18。在思想政治化、行动军事化、学术科学化的警察教育方针指导下, 地方警察教育主要有养成教育、常年教育、特种教育三种方式。

养成教育是警察的基础教育, 由警察学校的专业教员施以正规化、集中化的教育与培训, 学习的课程有学科和术科两大类。学科包括精神教育、警察学、法学等, 术科包括军事教育、警察技能及普通体育三类。由于警官与长警的文化程度有高下之分, 所以对不同层次的警察, 开设的课程及学习时限也稍有区别。警员、警长、警士经养成教育后, 按级别分派各警察机构, 但在其职业生涯中, 仍需接受后续的常年教育, “即现在各局队服务之长警警察教育是也”, 以作为养成教育的补充。常年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地方警察机关。各局、所利用勤务以外时间或在不妨碍勤务原则下, 集中长警施以强制教育, “以逐渐改进服务效能, 提高学术水平, 并激励其依次晋升为目的”[7]。在养成教育、常年教育、特种教育三者中, 以常年教育为中心。

特种教育也是补充教育的一种。由各级警察机关遴选警员、警长、警士, 授以侦探、指纹、验枪、警犬、刑事等特种知识。警察特种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为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警察教育机构往往聘请专业人员施训。如刑事司法警察, 其任务在“配合戡乱, 行宪国策, 协助政府促进民主法治”, 因之除专职教官教授课程外, 往往均聘请地方名流进行补充教学。湖北省警察学校第一期刑事司法班授课教官就包括了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谢珈航、华中日报社副总编辑姚梅镇、华中日报社主任编辑朱国栋、湖北武昌地方法院推事梅荫隆、法律专家袁祥庸、著名律师李鹏、湖北省会警察主管机关科长刘绍向等人, 以弥补警察局专职教官之不足[8]。

除了养成教育、常年教育及特种教育这三种主要的警察教育方式外, 警察机构还对警察施以机会教育, 加强警察的素养和能力。所谓机会教育, 是指在实际工作中, 由警官及资深员警随时对长警进行指导的一种训育形式。1946年, 内政部按照“警官受警察教育一年以上, 长警受警察教育六个月以上”的标准, 对各省市警察机关受过警察教育的人数进行统计, 达此标准的员警尚不及一半。如汉口市警察局统计显示:已受教育之警官175人, 警长108人, 警士364人;未受警察教育之警官241人, 警长435人, 警士1496人[9]。即使以如此低的标准来衡量, 这样的警察教育也只能是肤浅知识的了解。所以, 针对这一事实, 各地警察机构采取了许多灵活变通的教育方式, 将警察常识、技能等内容贯穿于工作中进行。如适时举行周会讲解警察实务, 随时利用时机教授警士识字等。由于机会教育主要利用服勤和休息时间进行, 不需要集中长警, 实施起来具有更大的机动性, 在短期内相对常年教育更易显现效果, 较受各分局、分驻所的青睐。

四、地方警察教育的意义与局限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警察教育已形成了根据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而有针对性的警察训育体系, 但仍有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存在于警察训育过程中。其一, 长警文化程度悬殊明显, 同一课程的讲授效果因人而异。其二, 经费欠缺, 教育设备落后。一些地方警察训育机构连基本的桌凳文具均难保证, 现代警察所需了解和掌握的科学办案仪器更无从谈起, 许多设定的授课内容只能在计划上而不是实际上完成。其三, 师资力量不足。担任教官者, 或有实际警务工作经验但理论高度不够, 或具备专业学识而欠缺职业经历, 兼之人数甚少, 还不能满足警察训育的要求。其四, 各地警察局辖下之分驻所分散, 长警集中不易, 每逢集中训育时不免彼此等候, 致耗费许多时间, 也使统一训育的目的不易达成。其五, 长警人数不敷勤务分配, 于紧张勤务之外再频繁接受培训, 难免感觉疲惫, 以致受训人员在服勤之余走训练的过场, 警察训育流于形式。这些尚未考虑周全或虽已有察觉, 然而未能及时解决的困难与不足, 使警察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也影响了彼时的警政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士珍.警察行政之理论与实际[M].中华警察学术研究社, 1948.

[2]保安警察[M].中央训练委员会, 1942.

[3]奉令加强警察教育并增列保密防谍科目一案特饬遵照由[B].1947-12, 湖北省档案馆藏40—13—648.

[4]张恩书.警察实务纲要[M].中华书局, 1937.

[5]丁光昌.驻卫警察派遣办法[M].大东书局, 1947.

[6]邓纯灏.警察教育与警察行政应如何密切配合[J].警声月刊, 1943 (7-8) .

[7]汉口市警察局督察处三十七年度工作报告[B].武汉市档案馆藏40—3—331.

[8]鄂警校聘名流讲课[N].和平日报, 1948-5-14 (3) .

3.南京学前教育 篇三

1.南京市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

目前,南京市7个郊区(县)69个镇(街道)共有职教中心校7所,其中国家级职业教育中心校5所,郊区(县)街道社区教育中心74个,其中省市级社区教育中心24个。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万余人次;实用技术培训超过40万人次。近几年,南京市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对社会经济建设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服务力和贡献率,主要取得以下成效。

(1)整合各级教育资源,逐步建立三级网络体系。

在南京市教育局的统筹推动下,优化整合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了统筹协调、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市——区(县)——镇(乡、街道)三级网络体系和上下互动、职成一体的管理体制。其中,大部分区(县)的职教中心与成教中心采取“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方式进行整合,承担和组织了全县(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实用技术培训;各镇(乡)成教中心校分别作为其培训点,建立起县镇两级联动机制。

(2)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服务新农村建设。

南京市各区(县)农村职成教中心校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结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三农”发展的实际需求,按照“学以致用、服务三农、突出实用”的原则,采取长短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课堂与现场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等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生产技能和创业本领,使农民增收致富;开展新农民、新市民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各区(县)结合本地主要产业的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专项技能和适用技术培训、失地农民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以及“两后”教育,特别是失地农民子女的就业教育。通过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上岗的专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富裕劳动力顺利实现向二三产业的有序转移,提高他们就业创业与致富的能力。

(4)开展成人学历教育,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各区(县)职成教中心充分发挥办学功能,通过自主办学开展成人高中、职业中专学历教育,与区(县)电大联合或依托高等院校开展党校、省市电大的本专科、中央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专科、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高等学历教育,开设技术应用型和工程实践型专业学历教育。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别的中、高等学历教育,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奠定基础。

2.目前南京市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各级政府对农村职成教育的地位认识不足,发展的重视不够。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重视“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但各级政府还没有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更没有认识到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村职成教事业对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水平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意义。为此各级政府对农村职成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够,农村职成教育的硬件基础和发展能力还比较薄弱。

(2)农村社会化基础薄弱,基层的社会组织化程度不高。

建国以来,农村先后经历了以人民公社体制建设为核心的农村管理体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改革,这些举措都在不同时期解放了生产力并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的加大,农村由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组织逐渐变成一个个松散型的社会个体,社会化的组织程度越来越低,农民对镇(乡)级基层组织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弱,镇(乡)级农村基层管理组织对农民的影响力、号召力和组织力变得越来越小,导致通过镇(乡)基层组织渠道对农民开展规模化、系列化的培训变得越来越难。

(3)税费改革使基层社会组织的责任和能力下降,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不足。

国家为了减少农民的负担,免除了农业税,旨在反哺农业,回报农民,扶持农村。但是,随着国家取消延续了两千六百多年的农业税,农村社会利益格局也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农村基层组织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所减少,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的可支配财力也大幅度减少,同时有的党组织软弱涣散,对农民的社会化组织度和组织能力也有所下降。同时,随着农业免税,镇(乡)的可支配财力和可使用资金也大幅度减少,农村人口人均1元/年的培训经费不能保证,长期积累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4)市级层面没有统筹和牵头部门,资源优化整合还需加大力度。

从市级到区(县)及镇(乡),都有劳动、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农林、妇联、计生等部门的培训机构和经费渠道,各职能部门之间“各弹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在实际运作中投入重复、编制重复、培训内容雷同、培训资源分散、资源利用率低,没有形成师资、项目和基地效能的最大化。同时,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也还需进一步优化整合,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避免农村职成教中心与区(县)电大两张皮。

(5)“重普教、轻职教”思想仍然存在,农村职成教育社会地位不高。

至今镇成教中心校和社区培训学院的建制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导致镇成教中心校无法成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办公培训成本较高,不能与有关社会培训机构和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从体制上制约了成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成教中心校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不太合理,“老龄化”比较严重,另外职称评审中还没有单独的成人教育系列,影响了从事成教事业人员的职称评定,从体制上制约了教师队伍的进一步发展。

(6)农村职成教育本身发展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农民学习培训的主动性不强。

有的培训项目设计没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有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农民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还有的通识培训和素质培训项目与农民增收致富不直接相关,农民普遍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另外,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具有较明显的“功利性”,对经过培训后有“订单”企业吸收就业的培训参加很积极,但是对部分培训单位不解决出口的纯技能培训不感兴趣,哪怕是免费甚至提供补贴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3.南京市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将农村职成教育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助推器。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的总体要求和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的历史性任务,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和亿万农民群众“学有所教”的迫切需要。南京市要应对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紧紧牵住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牛鼻子”,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

地方各级政府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发展农村职成教育作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和平台;要按照《决定》关于“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具体要求,通过发展农村职成教育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农民脱贫、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进一步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一是成立市级农村职成教育统筹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实施归口管理。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建议市农村工作办公室成为南京市农村职成教育发展的牵头部门,统筹各方资源,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等方面全面规划南京市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建立由教育、劳动、文化、体育、卫生、计生、妇女等组成的市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联系会议制度和协调机制;将南京市农村职成教育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具体落实和执行有关政策。

二是加大农村职成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进一步加大劳动、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农林、妇联、计生等职能部门之间在农村职成教育的人、财、物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大教育内部即区(县)职教中心与成人教育中心、社区培训学院、电大、党校、人口学校、劳动力培训基地等人员、经费、项目等资源整合,采用“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方式进行运作,提高运作效率。

(3)进一步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彰显引领推动作用。

一是促成市委、市政府召开南京市农村职成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会议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研究制定南京市农村职成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具体部署南京市农村职成教育近期工作。

二是促成市委、市政府成立农村职成教育发展统筹部门。逐步建立多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

三是促成市委、市政府出台有关南京市农村职成教育发展的有关文件。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和各级政府的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南京市职成教育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南京市职成教育的服务网络和工作机制。

四是在“十一五”期间力争成立南京市农民联合培训教育学院。具体贯彻和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要求,引导和推动区(县)、镇(乡)的农村职成教育的发展,督促、检查和规范农村职成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是进一步加大职成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在队伍方面,推进农村职成教育师资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和专业化;在资源方面,采用“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方式进行区(县)职教中心与成人教育中心、社区培训学院、电大等的人、财、物整合;在硬件方面,加强街道社区中心、镇(乡)职成教中心校的硬件建设和平台建设,逐步建立起农村职成教育的服务网络和工作体系。

(4)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和投入力度,提升基础发展能力。

一是将农村职成教育财政经费列入政府预算。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打破部门壁垒,避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和多头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和资金效益。

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生均公用经费制度。保证农村职成教育学校的正常教学运转需要,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硬件建设,提升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

三是加强对成人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的督察。确保成人教育人均1元的培训和配套经费足额拨付和使用到位的同时,将人均1元的培训经费标准提高至人均2元。

四是加大对农村职成教育的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对农村职成教育的培训内容、经费投入进行统筹以及对专题培训经费增加的同时,通过市级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加大对农村职成教育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5)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促进事业健康发展。

一是在市级层面出台有关政策。对镇成教中心校、社区培训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的建制、人员编制、职称评定、法人资格、硬件条件予以明确要求。按照南京市农村职成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将人员数量纳入正规事业编制,建立成人教育职称评定系列,或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在职教职称系列的中单列职称评定的办法和细则。对承担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镇成教中心校、社区培训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给予独立法人资格的认定,便于拓展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发展空间。

二是将农村职成教育的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指标。进一步明确区(县)政府发展区域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事业的责任,切实在人员、经费、条件、保障方面予以制度保障。

(6)进一步吸纳行业企业参与,提高教育培训实效。

一是整合各种行政资源、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订单”培训。通过政府牵头,劳动、人事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收集了解行业企业的用工信息,搭建人才供需的信息平台,便于农村职成教育培训机构能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开展就业导向的“订单”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社会再就业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针对性和就业率。

二是挖掘行业企业培训资源,调动行业企业参与组织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政府购买培训项目、专项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人员到行业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和技能培训,避免设备的重复投入和低效使用。

(7)进一步加大对培训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职成教育培训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培训机构进行培训项目开发拓展和服务社会能力。要使他们及时、多渠道的了解市场前沿的产品信息和需求信息来开发培训项目;要结合本区域产业结构和特点,重点对农民经纪人、产销人员、技术人员等进行适用技术和就业创业培训。

(8)进一步加大对培训人员的过程指导,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4.南京市教育局文件 篇四

宁教人[2010]4号

关于做好江苏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推荐评选工作的通知

各区县教育局、各直属单位: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做好江苏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推荐评选工作的通知》(苏教人[2010]12号)要求,我市今年开展江苏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评选工作。按照《江苏省特级教师评选暂行办法(修订)》,结合我市情况,现就我市推荐评选第十一批特级教师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范围和对象

全市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中小学教学研究等教育机构的在职教师。

已办退(离)休手续或至2009年12月31日前已到法定退(离)休年龄但尚未办理退(离)休手续的教师,不列入评选范围。

二、推荐条件

特级教师是国家表彰优秀中小学教师特设的体现先进性与模范性、专业性与学术性的称号。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一)基本条件

1.师德高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教师职业,模范履行教师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奉献,勤恳踏实,团结协作,德高望重。曾获得过市级以上或两次县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或德育先进工作者等综合性荣誉称号。近5年考核结果均在合格以上,且至少一次为优秀。

2.倾心育人。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联系社会与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丰富的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经验,在减轻学生负担、指导优秀生以及转化后进生等方面成效显著。

3.教学水平高。能及时把握现代知识更新趋势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前沿,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充实教学内容。精通业务,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学生每学年课堂满意度在80%以上。多次在县(市、区)以上开设过高水平的公开课和示范课,被评为县(市、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

4.研究能力强。注重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研究性教学,在教学内容、教材教法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近五年来第一作者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过3篇以上本学科专业研究论文,或正式出版过本学科专著(10万字以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推广价值,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有积极指导作用。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实绩特别优异者,公开发表的论文篇数可适当放宽要求。

5.具有指导中小学高级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工作的能力,积极承担指导青年教师任务,在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6.具备《教师法》规定的相应教师资格。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满15年,具有中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且受聘满3年以上。教育教学和科研业绩特别突出的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年限可放宽到12年。小学教师应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中学教师应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已获得教育硕士学位或其他教育类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的,视同满足以上学历条件要求。

(二)其他条件

以下人员除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

1、教研员:(1)任教研员前,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任教10年以上,是所教学科优秀教师。任教研员后,经常参加中小学教学、上示范课和公开课等教学活动。(2)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清晰,教育教学成果丰硕,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富有新意。(3)近五年来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较高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的本学科专业学术论文5篇以上(含基本条件中的3篇)。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加市级以上教科研课题并已结题。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有积极指导作用。

2.校级领导:(1)任领导职务前,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任教5年以上,是所教学科的优秀骨干教师,并为所在市同行公认。(2)任领导职务后,仍从事本学科教学工作,每周任课时数不少于本学科专任教师周课时数的1/3,在所教学科仍保持较高水平。同时,及时了解本校一线教学状况,每年听课在40节以上。副校长从事本学科教学工作,平均周课时不低于专任教师周课时数3/5的,可按普通教师推荐。(3)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加强规范科学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业绩突出。

三、推荐名额分配:

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评选总名额为300名,其中高中40%、初中25%、小学25%、幼儿园10%,乡镇及乡镇以下初中、小学教师占同学段推荐总数的比例不得低于10%。推荐人选中,校级领导和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推荐总数不得超过总推荐名额的20%。我市严格按此比例推荐。

全市推荐名额分配为:各城区3-5名,各郊、县2-4名,直属学校(单位)可向市教育局推荐1-2名。校级领导和教育教学研究人员的推荐比例不得突破20%。

四、推荐程序

评选特级教师和职称评审不同,不实行个人申报,各区县、学校(单位)应根据条件,充分发挥民主,走群众路线,做好推荐工作。推荐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1、提出建议名单

各区县教育局要将本通知印发到各学校(包括辖区内厂矿企事业举办的学校和民办中小学)。各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充分酝酿,在本区县范围内提出特级教师候选人建议名单。同时,还要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由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提出特级教师候选人建议名单。

2、排出初选名单

各区县教育局汇总建议名单,组成考核推荐小组,到被提名教师所在学校和本区县同学科教师中广泛征求意见。征求意见可采取座谈、个别听取意见等多种形式,所征求意见均应详细记录。要全面衡量被提名教师的政治思想、师德修养、教学水平、工作实绩、科研能力和成果以及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承担教学工作等情况。同时要在被提名教师所在学校进行民意测验。根据推荐人选具体情况,确定民意测验人员。推荐人选为专任教师的,需本校教师(教师总数80%以上)、学生代表(任教班级随机抽20人以上)和本县(市、区)同行教师代表(10人以上)参加;中小学教研员需本教研室全体人员、下一级教研室教研员代表和本学科教师代表(10人以上)参加;校级领导需本校教师(教师总数80%以上)、同类学校校级领导(5人以上)。推荐人选需在民意测验会上公开述职、展示申报材料。民意测验同意人数须在三分之二以上。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各区县教育局对建议名单进行筛选,确定候选人初选名单,并排出序号。入选教师的学校要写出书面推荐意见。区县教育局要对入选教师政治、业务条件全面考核的情况写出考核意见。有关材料一并报市教育局。

直属学校(单位)也按照以上要求进行工作。

3、确定上报名单

市教育局汇总初选名单,组成特级教师考核推荐小组,采取随机随堂听课、查看近三年备课笔记、分别召开师生座谈会、个别谈话、民意测验、鉴定论文论著等形式,对区县和直属学校(单位)推荐的特级教师候选人逐个进行全面考核,做出考核意见。

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市教育局研究确定我市第十一批特级教师候选人申报名单,申报名单在市级主要新闻媒体以及候选人所在单位公示一周,没有异议后,报市政府。经市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教育厅。

五、推荐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1、特级教师评选的重点对象是长期在中小学第一线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并对本地区、本系统的教育教学有示范、推动和影响作用的特别优秀的教师。在推荐过程中要破除“论资排辈”思想,积极选拔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校级领导和教科研人员的推荐名额为各学段的20%。副校长从事本学科教学工作,平均每周课时不低于专任教师周课时数3/5的,可按普通教师推荐。

3、评选过程中,凡涉及到聘期、论文发表、获奖等时间计算,均以2009年12月31日为截止日期。

4、从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的中小学特级教师,如需取得“江苏省特级教师”称号的,应当重新申报,不占用推荐指标。

5、市特级教师推荐小组在对候选人进行民意测验时,将根据候选人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对象进行民意测验。中小学教师将选择本校教师、学生和本区县同行教师进行民意测验,参测教师人数不少于本校教师总数的80%;中小学教研人员将选择同级及下级教研室教研员和本学科教师进行民意测验;校级领导将选择本校教职工及同类型学校的校级领导进行民意测验,参测人数不少于30人。民意测验同意票数超过2/3方予推荐。

6、凡在申报特级教师工作中弄虚作假,提供假学历、假证明、假材料的,一经发现,即取消其推荐资格,并追究其责任,今后不得再申报特级教师,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当事人及有关责任人相应的处分。

六、推荐工作的组织领导

1、各区县教育局和学校(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做好推荐的组织实施工作。要严格坚持标准,按照推荐程序操作,排除不正之风的干扰,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不得降格以求,不能硬凑数字,宁缺毋滥,确保推荐人选质量。

2、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分别成立特级教师推荐小组,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教学专家、特级教师等有关方面人员组成,其中教育教学专家、特级教师不少于总人数的80%。市特级教师推荐小组的人数不少于17人,区县推荐小组不少于11人。

3、在推荐过程中要加强特级教师评选工作的宣传,并选择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总结推广他们教书育人的好经验、好作风,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努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七、材料要求

每位推荐人选的材料按以下目录准备:

1、《江苏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评选呈报表》(正反打印,一式四份);

2、区县教育局对推荐人全面考核的意见(两份);

3、推荐人教书育人事迹及所在学校推荐意见(两份);

4、征求推荐人所在学校教师、本地区相同学科教师意见的原始记录,民意测验的原始记录及听课记录;

5、学历、学位证书、获奖证书、教师资格证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证书和聘书的复印件;

6、正式出版的本人代表性论文论著3篇(本)。如著述较多,请编印目录,并附刊物的封面、目录、正文、封底或著作的封面、目录、版权页等复印件;

7.除呈报表所贴照片外,每位推荐人选需另交一张同底版照片,照片背后标注学校、姓名。

每位推荐人选材料中的第⑶、⑷、⑸项材料装订成一册,第⑹项材料单独装订成一册,分别装入文书档案盒。论文、论著原件的右上角,请贴上小标签,注明:论1、论2„„,编号靠前的应为其中水平最高的。除部分原始材料和呈报表以外,打印材料、复印材料均要求用A4纸。材料中的所有复印件、原始记录等均需区县教育局加盖公章确认属实。

各区县教育局和有关直属学校(单位)需报《关于推荐特级教师的工作总结》、《江苏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评选推荐人选汇总名册》(另附Excel格式电子版名册)。

八、时间安排

5月10日前,各区县和各直属学校(单位)组织教师学习文件,酝酿提名,组织考核,确定候选人初选名单,整理材料报市教育局人事处,联系人:王磊,联系电话:83639921。电子信箱:zuozhongxue@sina.com 5月中旬开始,市特级教师推荐小组组织考核,并按照程序做好推荐工作。

附件:

一、江苏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评选推荐人选汇总名册

二、江苏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评选推荐人选材料目录

三、江苏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评选呈报表

南京市教育局

5.南京学前教育 篇五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见凸显,供需矛盾日见突出。在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周济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的讲话特别强调:“要支持自主创业、扩大消化增量毕业生的空间和渠道。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后续服务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各级政府也先后出台了许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当今大学生择业观念的一种新趋向,也是将来的发展趋势。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负担;同时还能促进大学生就业理想的实现,为当前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高职院校,我院一直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创业工作,并能够积极做好创业的教育和引导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完善工作机制,为学生创业提供保障

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学院发展全局,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为此,全院上下思想高度统一,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增强了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了就业工作全院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严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党委书记、院长亲自负责,分管院领导专门抓,学生处、各系及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落实,完善了一个以学校、系部、班级三级互动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

1、成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院长担任组长,分管院领导担任副组长;学生处及各系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决定全院就业创业工作的基本政策和工作任务。

2、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2000年,学院就成立了院系二级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作为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全院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同时还成立了院系二级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

3、制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校内创业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规范和鼓励大学生校内创业行为,学院制定了此办法。

4、设立专项科技创新基金。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学院还专门设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拨专款支持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这在全省高职院中首开先河。

5、成立就业创业协会。为了更好地促进我院学生创业经验的交流,激发学生创业兴趣。2006年,在学院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成立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创业协会。对学院的就业创业工作起到了有益的促进和补充作用。

二、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学生创业打好知识基础。

我院始终坚持“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高职教育理念,全方位的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为学生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院和各系都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设学生第二课堂,通过专家讲座、座谈会、典型树立、技能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每年,学院都在“五四”评优中组织评选学生创业标兵,大力宣传学生的创业事迹,以典型的感召力,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学生学习先进、赶超先进。近三年来,我院共评选出创业标兵二十余名,举办相关交流会、先进报告会十余场,有效的鼓舞了学生的创业热情。

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高职学生创业的基础。为配合教师做好学生的技能培训,团委利用学生活动阵地,开展了富有浓厚专业特色的技能大赛。目前,我院的学生技能大赛以成功举办五届,开展了电子制作大赛、网页制作大赛、AUTOCAD大赛、动画设计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兴趣与水平。我院的吴乐佳同学在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吴俊同学在江苏省大、中学生FLASH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此外,学生团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力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屡获一等奖,在江苏省机械数控比赛、电脑网络大赛等专业赛事中也屡创佳绩,学院还多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创业理念的培养要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投入。学院一年一度的创业计划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目前已成为学生最为喜爱的学生赛事之一。在创业计划大赛举办过程中,我们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为学生开设创业创新讲座,以科学的理论引导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同时,在竞赛前期将优秀的创业计划书模版公布在学院的各大橱窗,供学生讨论、学习。三年来,我们在决赛阶段共评审了120份创业计划书,评选出优秀作品30余份,参加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决赛三 1

次。面对博士生、研究生等高手如云的省创业计划大赛,我院学生以创新的创业理念、严谨的创业计划书、结构合理的创业团队、务实的创业精神赢得了专家评审的高度评价,获得省银奖一个,铜奖两个,在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三、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根本。近几年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许多高等学校纷纷为大学生开设了“创业教育”的课程,但采用什么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尚无统一的有效模式。我院也一直积极认真探索、研究和实践高职高专的“创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项目引导

鼓励创业不仅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更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个人价值。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尤其需要众多的小型企业为中国经济注入活力。创业教育的教学必须紧扣市场进行,必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所以以项目为引导可以使创业教育的教学变得更具体、思路更清晰,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项目引导是指在众多的创业类别中,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可行的项目,并为此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在众多的项目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项目是个很困难的工作,所以在筛选项目之前,首先应该通过研讨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以下问题:

1)什么是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都满足了哪一部分人的需求?

2)创办企业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要求,你是否具备?

3)你适合创办什么企业?

4)你有没有具体的构思?如何开发你的构思?

5)各种构思的优劣分析和可行性研究。

以上问题的答案通过研讨的方式进行将使学生能够多角度的对创办企业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也更清晰的了解自己更适合创办哪种类型的企业。由于是研讨的方式,学生可以充分的参与进来,并且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带到课堂进行交流,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每个项目进行投资风险分析,将研讨内容引入深处。项目的筛选能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兴趣与专业就更为有效。

2、任务驱动

在确定了项目之后,如何将构思变成现实即为任务驱动。这一步是很关键同时又是很具体的一步。这一部分采取的教学方式最好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同时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设想和思考,制定出可行的创业计划。这一部份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1)评估将创办的企业市场环境?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

2)分析企业的潜在的顾客群?了解竞争对手状况?

3)依据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营销计划并预测销售量。

4)用系统的知识进行计划和演算,形成创业计划书。

5)怎样组织人员去生产。

6)如何申办营业执照。

7)如何使将要成立的企业遵守国家的税法、企业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

8)如何根据预测的销售量,预测启动资金,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9)如何制定利润计划,懂得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定价与赢利的关系,学会制定自己企业的赢利计划与现金流量计划。

10)制定开办企业的计划。

在教学时可以将选择相同项目的同学组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到相关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社会调查,使同学对项目将要发生的情况有较为准确地了解,调查结束时作出调查报告,再回学校根据调查结论进行情景教学讨论,分析哪种方案可行,哪种方案需要调整。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学生,由于他们在校时主要锻炼的就是应用能力,此次社会调查能够有针对性地锻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这将使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大的提升。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去思考,更掌握了如何去行动。任务驱动的成果是每位同学制定结合自己兴趣的一份可行的创业计划书。

3、案例教学

创业计划书虽然是经过市场调查而获得,但是否行之有效尚未经过市场的检验,市场中还有哪些潜规则并不是通过一次市场调研就能得到的,所以还应该进行真实的案例分析,以扩大学生创业的视野,通晓市场规则。案例教学分为三部分进行:

1)在课堂进行成功和失败案例分析和讨论

2)聘请校外创业成功的人士来校作创业经历的报告

3)带领学生走出去参观和了解成功企业的创业经历和过程

特别是聘请校外创业人士来校举办的讲座,可以使学生面对面地与创业成功人士进行交流,学生兴趣很高,能够提出很多新的、待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较为广泛地思考。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的案例教学,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要素与条件,了解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和应完成的工作,对自己的创业计划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评估,在创业之前就能够对未来将要发生的困难有充分的准备。

通过对在校高职高专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以案例教学方式进行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较为有效的解决在校学生对创业教育理论缺乏、脱离实际的弊端;针对学生开展的研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举办讲座的方法使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并提高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引发学生更深层地思考;走出校外开展的社会调查和参观走访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创办企业将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困难,最终使学生从中系统的分析和确定如何筛选项目、如何制定创业计划、如何创办企业的过程和步骤,最终如何创办一个企业。

四、开辟实践渠道,为学生创业提供机会与平台。

创业教育的落实,需要实践环节的有力配合。学院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条件,筹建了南工院大学生创业园项目,自筹建以来,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很高,已有30多个创业团队提交了创业申请和创业计划书。根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校内创业管理办法》规定,对学生提交创业申请和创业计划书,经学院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批后,将可进入学生创业园创业,学院提供一定的创业场地、资金等支持。对在院级以上创业计划大赛选拔中可实施性强的且获奖的项目,可优先批准入园。

此外,创业见习基地的建设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重要环节。学院团委联合各系部,结合学生专业特色,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在南京、无锡、苏州、常州、昆山、徐州、淮安、宿迁等地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创业见习基地20多个,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厂矿、农村进行专业调研、专业见习、创业调查等活动,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向。

权威数据显示,21世纪全世界将有50%的大中专学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年轻人将成为未来创业的主体。受全球的创业热潮的影响,我国目前也正处于创业活跃期,平均每百人中有12.32人在创业,这些创业者的面孔也正日趋年轻,越来越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自主创业的大军中,成为创业洪流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大学生创业有梦想,有激情,然而真正能够生存下去,稳定经营持续发展却异常艰难,曲折。其中原因复杂,其中缺乏必要的能力和相应的经营管理知识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理想能还变为现实。年轻的创业者怎样才能实现心中梦想?在这个充满激情的年代,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6.南京学前教育 篇六

距离初试结束已经45天,成绩也出来几天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百天的早出晚归没有白费,我终于过了初试第一关,希望接下来的复试有好运气。在此分享一点小小的经验,有问题可以随时问我,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时间安排

学弟学妹们首先是第一个问题肯定是时间安排,综合了多个学姐经验以及自己的适应力,我有了自己的一套时间规划:

1.寒假到开学(预备期):

这段时期可千万不能小看,毕竟考研同时也是一场信息战和时间战,提前做准备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名校大神们除外,像我这种大学三年都是学渣还想逆袭的人来说就不得不这么做了,所以,还是得看你的具体情况。

英语:英语这段时间是大头,多花点时间在英语上是为了以后留更多时间给专业课(300分啊)和政治。每天3小时。一个半小时单词,一小时长难句,加半个小时阅读。

专业课:心仪院校的参考书,我考的是南师大教育学620,书是这六本我当时是只看了中教史和外教史

政治:一直都暑假都还不需要推荐书目:

单词:朱伟的《恋恋有词》加视频,朱老师真的很搞笑,最重要的是搞笑的同时单词还记住了。需要视频的找我要。何凯文的《长难句解密》,顺便推荐他的微信里的每日一句。阅读可以找张剑黄皮书,这时候不管正确率,找到阅读的习惯和感觉。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一件事!!找信息,找信息,找信息。到各种论坛和贴吧里面找学姐学长了解信息,主要是一些院校信息啊,备考经验啊,真题,参考资料等等。大多数学长学姐们还是很善良的,当时有许多学姐都解答了我的疑问,让我有了方向。

2.3月到6月(准备期)

这段时间还要上课,但是没办法,谁叫咱们要考研呢!课能逃就逃吧。专业课:抓紧看啊,起码看个两遍书,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知道整本书讲了什么,有些书比较难懂(教育心理学),需要自己仔细琢磨,这个时候最重要是做一下框架,让整本书有条理的顺下来。有条件的可以看视频帮助理解,考311的可以看凯程的视频,考自主命题的还是找对应的院校吧!知识框架和脉络决定了你以后背书的难度和质量。教原每一个章节就是一个部分。中国教育史按考研咨询、更多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信息请关注新浪微博: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百事通 时间脉络,外教史按时间和人物脉络,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是各大理论,需要认真看懂,教研整本书就是做一个研究的过程。看书的顺序是中教史-外教史-教原-教心-教研

英语:单词不能停啊!每天《恋恋有词》一个单元!长难句继续看,每日一句记得坚持,会有大收获!英语可以看真题(98年-08年)了,真题解析建议买张剑的黄皮书系列,每天两篇阅读,不认识的单词抄下来记在一个笔记本上,到后面形成了自己的单词本!这段时间真题阅读不讲正确率,要求是每一个单词都认识,每一个句子都懂。

3.7月到9月(强化期)

得暑假者得天下,这句话给考研党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段时间可以全身心投入啦!我选择留在了学校每天早出晚归的日子想想还挺想念的。记得暑假完了后,明显感觉自己提升了一大截。

专业课:首先,没报班的宝宝们要去找靠谱的考上了的本校学姐学长的笔记,或者去找别的靠谱的背诵参考书!(毕竟你总不可能拿着中教史那几本书背是吧),报了班的宝宝们可能就方便一点,考研机构都有视频和参考书。其次,把买的学姐的或者机构的背诵参考书看两遍,同时需要看视频理解重点,不懂的地方可以翻教材。最后,你可能需要做一份自己的笔记,有自己的理解才能记得住。我的笔记是综合了几本参考书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以后做成的。主要是《凯程应试宝典》。觉得自己掌握得还行的宝宝们可以开始在8月份的时候试着开始背书,我当时就是8月份开始背的,因为9月份需要做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只能提前做准备。总之,这三个月你的任务就是做一份自己的笔记。

英语:继续做真题(09-14年做起码两遍,15-16年的做起码三遍)这里的要求和上面一样,不过多了一项:读选项,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这个答案对,那个答案错,初步了解出题人的”套路”。单词一直不要停

政治:我当时是买了一本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在加上做《1000题》,顺便找了一些强化班免费视频,网上有找,要看你自己的信息搜索能力。

4.10月到11月(背诵期)

我管它叫背诵期,因为啥都要背!!

专业课:这个阶段你感觉自己好像对教育学理解多了,正式进入了第二轮背诵期,从自己的薄弱环节先背起,我当时因为南师大注重教原,不知道背了多少遍(可是今年真题反套路了)。同时要开始研究真题,你可以找目标学校的学长学姐,我当时是买了南师大的真题,再加上一本凯程的《真题汇编》,我每天都考研咨询、更多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信息请关注新浪微博: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百事通 会研究,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学校的题,还需要了解其他院校的真题,这才是全面复习。必要的时候把真题也背下来,因为你会发现答案中有很多你没背过的。这时候各大机构的真题班也出来了,一定要听,有些东西不是你自己能领悟的,里面还会有许多的答题方法。还有,做了笔记的一定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笔记。

英语:17-18年的真题起码做4遍(能背下来更好),再做2遍14-16年的。单词每天复习20分钟。作文要开始背诵了推荐王江涛的《高分写作》,并练习自己写。

政治:1000题第二遍,11月后刷各种模拟题的选择题,错题写在笔记本上。《风中劲草》每天早上读一个小时。

5.12月(冲刺期)

专业课:沉淀自己,放松心态,继续背诵,查漏补缺!

政治:这个时期关键是背政治大题,主要是肖4,有精力的可以背一些其他的模拟卷大题

英语:模拟考试,完全按照考试时间

二、重要提醒

1、六级裸考550+的我,这次英语只打了60分,而且更恐怖的是自我感觉还挺好,想了几天都没想通,现在才发现可能就是我有点轻视它了,后期没有再去背单词,做的阅读也不够多,导致这样的结果,在此提醒学弟学妹们,单词一定不能停下来,要贯穿始终,阅读的习惯要一直保持,真题要琢磨透彻。

2、专业课

这次南师大专业课出题风格大变,打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复习要广泛,不能一味地抓一些所谓重点难点,所有的都很重要,只有准备充分才能自如应对一切突发状况。

7.南京学前教育 篇七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教育改革及其立法

中华民国成立后,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并于1912年1月9日成立中央教育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作为第一任教育总长, 立即着手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立法。

辛亥革命胜利后, 南京临时政府取消清末学部, 设置中央教育部, 总管全国教育事务。教育部设总长和次长作为正副长官, 设参事拟定法规文件。另有秘书掌管机要事务, 视学掌视察学务, 技正与技士掌技术事务。教育部内设三司一厅, 即专门司 (下设大学科、专门科、留学科) 、普通司 (下设师范科、中学科、小学科、实业科) 、社会司 (下设图书博物科、通俗科) 和总务厅 (下设统计科、会计科、文书科、庶务科、编审处) , 司 (厅) 长下属佥事, 分掌各项事务;主事为助理。全部总编制不满百人。

临时政府时期, 地方教育行政一时无暇顾及。各省或为都督府的教育科, 或为省公署的教育司, 总理全省教育事务。县教育行政仍沿用“劝学所”制。直到1917年9月, 颁布《教育厅暂时条例》, 各省始建独立的教育厅。下设三科:第一科主管会计、庶务、文牍、统计等事务, 第二科主管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 第三科主管专门教育和留学教育。也可以只设两科, 第三科的职能放在第二科。南京临时政府对地方教育行政则一时无暇顾及, 各省或为都督府的教育科, 或为省公署的教育司, 总理全省教育事务;县教育行政仍沿用清朝“劝学所”制。

为了改革清末封建主义的学制与课程等, 1912年1月19日,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 规定:改学堂名为学校, 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凡各种教科书, 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 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 一律禁用”;民间通用之教科书, 有尊崇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的, 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 可随时删改;“废止旧时奖励 (科举) 出身”的做法, 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增加自然科学、应用知识方面的课程;立即着手编写新教科书。这些措施在与封建教育彻底划清界限方面是相当有力度的, 直接体现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这两个法令的颁布, 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教育成果, 保证了民国初年普通教育的改革, 促进了普通教育的发展。[1]

在整肃封建教育的同时, 南京临时政府着手探究新的资产阶级教育宗旨。蔡元培于1912年2—4月, 在《教育杂志》与《东方杂志》上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 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 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对清末颁布的教育宗旨进行了批判。

此外,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以“启文明而速进化”为指导方针, 于1912年3月2日致《禁用前清各书通告各省电文》于各省都督:“《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及其他有碍民国精神科目, 须一律废止;关于前清御批等书, 一律禁用。”从而取缔了反映封建专制主义、灌输封建思想及与共和民主精神相背离的课程和教科书。同时, 南京临时政府把社会教育看做“今日之急务”, 明令各省筹办“共和宣讲社”, 宣传革新事实, 鼓励实业、尚武等社会新风尚, 尤其重视公民的道德教育, 促进了封建旧习的革除。

二、南京临时政府警察教育及立法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在建立中央警政管理机关的基础上, 对地方警察机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 在其存在不到一百天的时间里, 发布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警察法令。鉴于清末警政极端腐败, 南京临时政府决意加以整顿, 认为:“民国成立, 凡百待兴, 欲将巩固其基础, 必先修明内治。夫内治机关首重警政, 欲求整顿, 尤须以改良警学、养成警才为前提。”基于“巩固国基”和“修明内治”之出发点, 南京临时政府确定了“现在整顿警政, 先从改良警学入手”的教育方针, 大力推行警察教育。[2]

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了多层次的警察教育体制, 且每个层次均各有其不同的要求和组织规程。

在中央, 南京临时政府以清末江南巡警学堂为基础, 于1912年2月14日由内务部组建了警务学校, 颁发了《内务部警务学校章程》, “以养育警务人才为宗旨”。作为中央和省级警察机关培养警官的最高学府, 该校由内务部警务局局长孙润宇兼任校长, 归内务部直接领导。内务部警务学校附设巡警教练所, 制颁了《内务部附设教练所章程》。与警务学校不同, 教练所是为解决“巡警需人”的实际困难而开设的, 培养的是一般警务人员;学员称学警, 仿日本巡查教练所成法, 每期两个月, 每天授课七小时, 并先于警务学校招生。[3]

由于这一时期政局动荡与局势复杂, 南京临时政府难以对各光复省区地方警察教育作出统一规定, 只要求它们参照《内务部警务学校章程》和《内务部附设教练所章程》相机筹办。据此, 南京巡警总厅仿照清朝末年南京各区所设巡警补习所做法, 于2月28日发布命令, 要求各区成立与清末巡警补习所类似的巡警传习所, 培训在职巡士。1912年4月1日, 内务部专门颁发了《规定巡警学校及教练所章程咨各省都督文》, 以规范统一地方警察教育。

应该指出的是, 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三个月, 对警察教育所作的上述规定并未完全付诸实施, 有些警察教育法规虽然公布但还来不及实施, 也有些警察教育法规只是刚制定的草案, 还未正式讨论通过。但不可否认的是, 南京临时政府对警察教育所进行的一系列立法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警察教育方面的进步要求, 对于后来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警察教育制度建设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评价

综观南京临时政府的警政建设, 可以清楚地看出,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分重视警察法制建设并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其警政建设本身带有明显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致使南京临时政府无力采取有效措施打击各种反动势力的破坏, 也没有来得及对清朝极端腐败的警察机构进行全面而认真的改造;另外, 南京临时政府在警政建设上片面仿效欧美, 一味地照搬西方的那一套, 导致出现食洋不化的局面, 脱离了中国实际。同时, 由于南京临时政府组成十分复杂, 总揽警政的中央内务部中革命党人居次要地位, 且不少起义省区的政权 (军政府和军政分府) 也大多掌握在旧军阀和旧官僚手中, 造成南京临时政府力莫能及, 从而使孙中山发布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警察教育法令难以推行, 为期3个月的南京临时政府的警政建设中途夭折。

但是, 正如有学者评论:“不论是临时性的法规, 还是未经正式通过的草案, 或是虽经公布尚未来得及全面实施者, 只要该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立法指导思想, 为当时所必需, 对后世的立法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就应实事求是地予以肯定。哪怕当时只是提出某项立法任务, 或者只是确定一些立法原则和初步构想尚未拿出具体方案, 也应作为一个认识或准备阶段, 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占有相应的地位。”[4]

在警察教育法制建设过程中, 在其不到一百天的存在时间里, 南京临时政府批判了清政府封建警察教育制度, 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政策, 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教科书, 明确提出了革命警察教育思想;同时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 尤其是美国警察教育立法的一些经验, 并具有反封建精神, 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潮流。其中有些虽非单纯意义上的警察教育法规, 却为这一时期的警察教育活动确定了基本准则, 尽管当时它们不可能得到认真的、全面的贯彻执行, 甚至不久即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所彻底撕毁, 但其在中国近代警察教育史上所占的地位及其历史意义是不能抹杀的, 它的理论与实践为后来中国警察教育法律制度的近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 南京临时政府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前封建性质的警察教育, 代之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警察教育, 其警察教育的内容、宗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是一次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警察教育革命。南京临时政府警察教育立法标志着中国近代警察教育法的转型。

总而言之, 在近代历史上, 南京临时政府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警察教育法制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与开创性的实践, 尽管当时它们不可能得到全面而有效的贯彻执行, 但其为中国警察教育法制的发展奠定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基础, 具有继往开来的伟大历史作用。

参考文献

[1]柳卫民.中国警察教育立法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6.

[2]韩延龙, 苏亦工.中国近代警察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3]柳卫民.警察教育若干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7.

8.南京学前教育 篇八

坚持课堂教育与网络模拟相结合,打造创业模拟平台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其次是提供平台和环境。而要实现对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创业基础的普及,课堂教育和网络模拟相结合是最有效和最易实现的手段之一。为此,学校坚持课堂教育与网络模拟相结合,依托中国创业实习网,打造了创业模拟平台。

依托创业必修课,激发学生创业意识。自2009年,学校坚持“全面指导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创业必修课。对经管类专业学生,专门开设了32课时的创业教育理论必修课程和24课时的大学生创业模拟综合实训课程,并实现“三三制”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1/3,学生参与1/3,课外实践1/3;对其他专业学生,在必修课“就业创业指导”中实现了创业教育普及,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业意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明显增加。

依托创业选修课,增加学生创业知识。为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有创业意愿学生的更高需求,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开设了“KAB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与就业”“淘宝课”“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实习网”“创新与创业”等不同层次内容的系列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增加创业知识。每年受教学生数达4238人。

通过创业网络模拟,提高学生创业兴趣。为提高学生创业兴趣,学校依托中国创业实习网,构建了创业模拟平台。学生通过在“中国创业实习网”的平台上模拟公司运营,了解和熟悉创业流程。在仿真创业中学习创业,在技能实训中学习管理,在仿真实战中学习经营,在能力展示中彰显自我价值。模拟平台受到广大学生热烈欢迎,每年通过模拟平台进行创业模拟的学生达1000人次。

坚持创新竞赛与项目实践相结合,打造创业苗圃平台

通过课程的学习和网络模拟,学生有了创业意识和创业兴趣,接下来就需要为其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创业激情,为其搭建实践平台。为此,学校建立了多个创新创业社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竞赛,并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

依托创新创业社团,营造学生创业氛围。强化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促进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形成的有效方式。学校现有KAB创业俱乐部、职业发展协会、大学生科协等校级创新创业类社团24个。通过开展“技能360”“创业论坛”“青年大讲堂”等一系列在学校影响较大、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每年,有近5000人次学生参加相关社团活动。三年共扶持创业创新项目134个,学校学生每年通过创新创业活动申报并获批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有20余项。

依托创新创业竞赛,强化学生创业激情。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创新竞赛,锻炼创业创新能力。各二级院系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学校每年举办校级创业类竞赛二次以上。在校级比赛的基础上,学校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等重要赛事,成绩显著。三年来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共获省级以上奖项189个,其中国家级奖项147个。在创业创意竞赛方面,荣获省级以上奖项27个,其中国家级奖项19个;在科技创新竞赛方面,荣获省级以上奖项66个,其中国家级奖项32个;在全国“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上,共有96件作品获奖。

通过创业项目实践,增强学生创业信心。为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增强创业信心,提高创业成功率,学校依托大学生创业园,构建了创业苗圃平台,供学生创业项目实践。南工院大学生创业园,始建于2007年,总面积680平方米,位于学校仙林校区,专门用于扶持大学生创业,体现了三个特点:全真环境,全真管理,全程扶持。园区共获准入园项目33个,参与创业实践学生数达600余人,近半数创业项目团队通过实践实现成功创业,目前在园项目22个。入园项目坚持三个原则:专业结合,团队创业,可孵化。

坚持专项培训与项目孵化相结合,打造创业孵化平台

对于有强烈创业愿望且参与创业实践的同学,学校根据需求,通过免费为其提供各种专项培训和举办系列讲座,提高其创业能力,并组建专业师资团队,为其创业提供全程帮扶,促进学生成功创业。

依托创业专项培训,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对于已参与创业实践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做好创业知识系统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学校根据自身特点,通过两种方式实施:一是举办形式多样的系列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创业知识面。学校每年举办创业类讲座达20余场,参与人数达2400余人次。二是加强政校企合作,提供专项系统培训。自2010年起,学校加强与栖霞区人社局合作,由政府出资,免费为学生提供专项创业培训。组织了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班、IYB课程培训班和SYB课程培训班等系列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创业能力。

依托专业师资团队,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学校高度重视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由6名专任教师组成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专门负责创业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指导、理论研究等。同时,近三年先后选派了51人次教师参加KAB创业师资、DMC创业课程教师、中国创业实习网指导教师、省创业教育师资等培训,选派3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此外,还建立了80名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了创业项目评审专家7名,创业项目指导老师22名,创业指导顾问6名(由创业成功校友、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工商、税务、律师、专业创业指导师组成)。依托这支专业的队伍,排解学生创业难题,促进顺利创业。

通过创业孵化帮扶,促进学生创业成功。为了帮助大学生创业园中的优秀实践项目成功孵化,学校依托大学科技园,构建创业孵化平台,对学生进行创业帮扶。南工院大学科技园由学校与白下区政府达成共识,同时引入与学校专业结合度高的高新技术企业(金蝶软件),三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政校企共赢,做到“三区融合”(校区、园区、社区),构建了“教学在校区、创新创业在园区、服务在社区”的新型政校企合作平台,成为江苏首家在高职院设立的省级大学科技园,目前已有完成工商注册的15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在园内良好运行。

坚持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打造创业转化平台

在园孵化项目成功转化,走向社会,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一步,也是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体现。为此,学校坚持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的原则,打造创业转化平台,帮助学生成功创业。

依托校内外资源,帮助学生成功创业。学校在大学科技园的基础上,与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南京市大学生创业园、白下区兰翎就业创业园和栖霞金港科技创业中心等建立合作关系,并在228家企业建立创业见习基地,创建创业转化和实践平台,实现了学校大学生创业平台的系统化和完整性。为学生成功创业提供了有效帮助。

通过全程有效帮扶,创业典型不断涌现。根据麦可思调查报告:学校2010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自主创业率为3.7%,比全国示范高职高1.4个百分点,比本校2009届高1.3个百分点。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如: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王茜,2009年成立王茜艺术工作室,目前已经成为省、市重点扶持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之一,受到了时任南京市委书记朱善路和市长季建业的亲切接见,其创业事迹曾作为两个创业典型之一入选教育部《2012·发现高职》画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刘磊凭借在校时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于2010年9月成立了南京诺威干燥设备厂,现已发展成为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等等。

上一篇:幸福教育特色学校的探索与实践下一篇:小学六年级科学《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