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卷(精选8篇)
1.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卷 篇一
2016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2016.3.6
本试题卷共14页,48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选择题
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
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
农业生产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25.《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26.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
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
A.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吸收糅合诸子学说
C.科举制度开始创立
D.程朱理学日渐兴起
27.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
机构,名存实亡。“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
要原因是
A.国家尚未统一稳定
B.官员队伍的冗杂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中央集权的强化 28.《震泽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成弘
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
该地区这一现象表明
A.经济重心从北向南完成转移
B.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
C.经济结构从农向工完成转型
D.工商城市从少到多逐渐发展 29.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
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o这反映出
A.科举制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B.天朝上国理念阻碍社会进步
C.西方列强侵略引发制度变革
D.工业文明冲击促进观念革新 30.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废两改元”,规定全国所有公私款项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
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规定自1935年1
月4日起,停止使用银元,改用法币(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o这在当时
A.有利于收回贸易主权
B.造成严重通货膨胀
C.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
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31.1940年10月蒋介石接见英国驻华大使时说,英美素以殖民地看待中国,实为最大错
误,中国拥有大量陆军,可补充英美在远东陆军的不足。中国有资格和英美“平等合 作”。蒋介石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与英美同等的军事地位
B.向英美展示中国陆军强大的战斗力
C.希望英美废除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D.争取英美对中国抗日的援助 32.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指
出:“我们对中央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不要把’
它片面化、绝对化„„只有这样,才不致于犯右倾保守或急躁冒进的错误。”这篇社论
A.开始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助长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开启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D.认识到三大改造中存在“左”的倾向
33.对雅典市民来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而是言论的交锋。谁要是想说服别人,就必须掌
握有力的论据,就必须有能力有技巧地表达出来。这种公开的思考和言论,对事物从各
个方面的分析,于是就出现了对人和神、天和地的新的思考。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
因素是
A.雅典的政体形式
B.雅典市民的全新思考
C.雅典的城邦体制
D.雅典市民的生活方式
34。当各州对西部土地争夺难决的时候,应各州要求,1780年10月邦联国会决定,凡可能割
让或转让予合众国的土地,“其日后的处理应符合于合众国的公共利益”。纽约等州因
此放弃其西部土地权,使之成为国家的“公共土地储备”。从中得到的借鉴是
A.中央扩权有利于缓解各州纠纷
B.联邦制能够维系中央与地方的平衡
C.邦联制有利于强化中央控制力
D.向西扩张领土可提升国家的凝聚力
35.如图8所示,1970年初,在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冲突中,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中
东的军火贸易急剧升温。这说明
A.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经济全球化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分歧
C.“冷战”状态被打破
D.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力量对比失衡
非选择题
共1 3小题(含选考题),共1 60分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是多元政治文明现象构成的有机整体,提出了具有平等、民主、公平价值的社会理想。老子的“小国寡民”、《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同”社会、陶渊明的“世 外桃源”等,这些理想模式为政治家提供了治国安邦的借鉴和参考,更为普通人民提供了 种种希望和企盼。中国古代政治活动都围绕着政治制度而展开,如科举制度、监察制度、政 治信息沟通制度等。……中国古代形成了“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政治管理理念。政治改 革行为本身及其成果和积累的丰富经验也是中国古代政治行为文明的重要体现。
——摘编自谢俊春《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众所周知,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兹、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而在
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
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
展。……以法国重农学派的权威魁奈为代表的一批启蒙学者认为,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办
学校,重视教育,“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选贤任能”和“科举考试”的教育制度,是中国
政治制度的基础。这一点,不仅成为他们反对欧洲贵族世袭制度的思想武器,也成为当时
欧洲教育改革的一个思想来源。
——摘编自王殿卿《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与欧洲近代民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构成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多元政治文明因素,并阐
述多元因素之间的关系。(1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分析当
时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o(13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
中外近代发展历史表明,人的现代化一旦被忽视或在这一问题上有所迟疑、滞后,必然带来
巨大的危害与祸患。人类要是不想自酿自饮片面发展的苦酒,就必须重视推进人的现代
化。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社会。1923年,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 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
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o" ——改编自《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运用中外近现代史实,就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和社会整体现代化的关系,任选一个 角度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
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1 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根据汉律,郡国都必须向朝廷贡纳当地的土特产,由于交通不便,这些贡品的运输成本 很高,采购、保存十分繁杂,甚至存在各地商贾乘机哄抬物价的情况o(武帝时)桑弘羊(前 1 52年一前80年)提出了均输的办法,规定所有贡品均按照当地市价,由政府统一采购,然
后由官办的运输机构运往其他不出产此类物品的地区高价出售。朝廷在大农丞之下设立 均输令,各地设均输官,建立起一个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国营商业网络。在大力推广均输法 的同时,桑弘羊还配套采取了平准法,由国家来控制全国的物资和买卖,以平衡物价,它与 均输相辅相成,成为中央政府控制市场、从流通领域获取利益的重要工具。均输与平准,两 者互相配合,构成国营商业的统一体系。
——摘编自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下卷)
(1)据材料概括指出桑弘羊改革措施的特点。(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改革措施的影响。(9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辛亥革命政制遽变,松解了政治对文化的刻板控制,造成了文化相对自由发展的可能 性,尤其是为中国社会的价值重建工作提供了某些便利。袁世凯发布《崇孔伦常文》之后,康有为随之筹建孔教组织,并积极推广中国式宗教。这激起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对价值重建 问题的关注。然而,1915年前,一批新的思想家正在悄悄聚拢,更大的思想风暴已经临近。材料二
然而,《新青年》同人显然无法解答:如果不进行社会改造,新道德、新人格、新价值又如
何实现?整个新思想的实现,似乎愈来愈有赖于社会改造本身。《新青年》同人棘手的问题
还不止于此。他们无一例外地把欧美当作人本主义、个性自由的典范,然而1918年大战结
束后的欧洲却呈现出近世以来从未有过的衰败现象。不少思想大哲对中国的道家、儒家文
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种情况,带给梁启超、张君劢的是新保守主义的强化,而对《新青
年》同人则意味着一种范式危机。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1)据材料一,指出“思想风暴”的兴起背景和主要使命。(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同人们面临的主要困境。这些困境又在 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哪些变化?(9分)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海湾战争是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
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
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 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 威特撤军。
——摘编自《动荡中东何时休——两次海湾战争浅析》
材料二
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未经联合国授权而发动单方面军事行动(2003年~ 2011年),下表是各国对美国参战邀请的反应。
——摘编自《中东战争史全传》
(1)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战争的异同。(8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战争对国际局势的影响。(7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国大将,戎马一生,忠勇过人,但也刚愎自用,后败走麦城,被擒身亡。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以英雄义士而 非神人、圣人形象出现。唐中期,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但诗人们咏三国故 事还是以诸葛亮和刘备为主,很少有诗涉及关羽。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 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而正一派道
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又成了道教的财神。元代时关羽又成为皇帝参加的“镇伏 邪魔护安国”法事的“监坛者”,人们相信关羽的驱邪镇魔的作用。明中叶以后,其庙与“孔 庙”并称,关羽成为知名度超过孔圣人的“武圣”。每年五月十三,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盛 大的祭祀活动。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明末清初“关帝庙”遍及全 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而且随 着华侨走向世界。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概括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7 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原因。(8分)
2016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
24.B
25.D
26.D
28.B
29.D
30.C
31.D
32.D
33.A
34.A
35.A 非选择题答案 40.(25分)
(1)多元政治文明因素:政治意识文明(政治理想);政治制度文明(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文明(政治行
为)。(6分)
关系:政治意识文明固化为制度性文明:制度性文明又促进了政治行为文明,同时强化进步的政治意
识;政治制度文明是中国政治文明多元有机整体的核心。(6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影响:为启蒙思想等西方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宣传,提供了智力支持;对近代西方社会反对贵族世袭
制度,进行教育改革有重要借鉴意义。(4分)
背景:14~ 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欧洲相继进行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新兴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批判教权主义和专制主义,对异域文明和文化持开明态度;(3分)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和徐光启等中
国士大夫,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3分)17~ 18世纪中国处于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繁
荣,学术、科技系统整理和总结,名家辈出,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社会基础。(3分)41.(12分)
评分说明:
一等:(12—9分)
(1)观点明确,充分正确运用中外近现代史实,理由充分。
(2)明确阐述人的思想观念近代化和现代社会建立发展的明确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二等:(8~5分)
(1)能够运用中外近现代史实,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2)对人的思想观念近代化和现代社会的建立发展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比较清楚。
三等:(4~0分)
(1)运用中外近现代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观点不明,缺少论证。
(2)对人的思想观念近代化和现代社会建立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者没有认识,论述逻辑不清。45.(15分)
(1)中央政府加强对市场的干预;利用市场供求关系平抑物价;利用不同时间和地区的物价差获利。
(6分)
(2)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抑制了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9分)46.(15分)
(1)背景: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文化自由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袁
世凯等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起新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满。(4分)
使命:社会价值重建。(2分)
(2)困境:面临社会改造的压力;面对学习范式的危机。(4分)
变化:文化领域新保守主义的强化: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胡适等人仍坚持改良主义,李大钊等开
始宣传马克思主义。(5分)47.(15分)
(1)相同:两次战争都是在美国主导下对伊拉克的战争;两次战争都是高科技战争;都基本实现了美国
的主要目标。(4分,答出其中任意2点即可)
不同:第一次是在联合国授权之下,第二次是美国绕开联合国而进行的:第一次是在多国支持下,第二
次以美英两国为主;第一次持续时间短而效果显著,第二次变成了持久战并付出了巨大代价;第一次美
军参战带有正义性;第二次美军参战是非正义的。(4分,答出其中任意2点即可)
(2)第一次战争强化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第二次战争使西方国家之间的分歧加剧,削弱了美国在世
界上的影响力;两次战争都导致中东地区形势更加复杂化。(7分)
48.(15分)
(1)变化:从地区性到全国性并流传至海外;从民间流传到政府推崇,各阶层普遍信仰;关羽奉祀规格不
断提升,作用不断扩大,不断被神化圣化。(7分)
(2)原因:关羽自身的忠义勇武品质;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的而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
对其神化;戏曲小说等市民文学对关羽形象的再塑造和广泛传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 追逐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8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2.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卷 篇二
一、近三年来高考试题凸显的一些特点
1. 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重视观点、材料、角度的创设与运用;
试题的选材主要有文字与表格材料、地图、图片等形式, 考查考生准确再认, 再现历史基本知识, 以及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9年22题, 从直观考查风俗习惯的变化到深层次的经济基础的变革, 不同观点的立意方向。
2. 突击抽查边角知识, 教材中标识的章节、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教材中的图表注释、平时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
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试题不断增加, 形式更加多样化, 阅读信息不断扩大。如2009江苏历史第5题。
3. 文明史观整合试题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文明史范式成为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范式之一。
淡化古代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界限, 跨知识渗透、跨区域链接, 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4. 隐性介入热点问题, 引导关注社会生活。
如:商业城市发展、儒学与民族精神, 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城市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等。
二、复习策略
1. 明确高考能力要求, 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历史高考能力要求共4大项12条, 在平常复习时, 应把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各个考点作为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应试能力的指针, 落实到复习的各个环节。
高考一方面考查一些原生态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 即衍生态知识的能力, 没有可供迁移运用的原生态知识, 衍生态知识也就不存在了。原生态知识复习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 应注意将课标和考纲要求的陈述式变成一个个设问式, 利用教材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整合取舍, 形成主干知识体系。有的学生初中通史知识掌握有欠缺, 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习专题历史的要求, 建议按照课标、考纲要求对初中历史课本的相关通史内容和阶段特征进行补充学习, 把初中史的知识体系和高中专题的知识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知识整体, 随时注意用目录学习法梳理知识, 保证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复习, 这样定有大的飞跃。
2.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日益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 这已成为高考的主要方面, 在明确高考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1) 参考近几年各地高考题, 建立典题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很多学生手头资料不少, 大多数情况下做过也就过去了, 缺少精心的参悟, 尚未达到“格物致知”的要求, 而高考命题对于考查哪些知识点、体现什么意图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且科学性较高。因此, 要对近几年高考题有认真地思考, 把答案写出来, 然后对照高考答案提升自己的审题能力、理解题目意图的能力和综合处理材料、史论结合的能力;建立一个记录好题和错题的典型题目本, 把日常练习中的好题错题及时搜集整理, 把典型题目本充实起来并经常参悟。
(2)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重视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克服思维角度的单一性、片面性, 坚决避免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利用课本原话答题;要能够真正理解命题人的命题立意, 再结合设问和材料进行具体分析, 在充分审明设问的前提下作答就不会偏离命题立意这个中心;要学会从材料组合中、从题干语中、从设问中把握命题立意;要抓住问题中的核心词、关键词、条件限制词、分值来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 寻找答题途径。
(3) 提高理论认识能力。重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要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 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4) 加强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在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 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各类序号分隔, 使要点突出, 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 整齐洁净。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 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 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 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 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 避免文学化语言。
3. 加强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训练, 提高材料解析题的答题能力。
(1) 准确审题。主要审:时间、人物、空间、事件、关键词、答题方式等。
(2) 紧扣题意:“问什么”———时间、关键词。如原因、背景、过程、影响等;“怎么问”———答题方式, 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等。
3.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必修部分) 篇三
1.费孝通在描绘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时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的这种认识是基于古代( )
A.宗法制度文化 B.“家国同构”理想
C.森严的等级制D.“三纲五常”原则
2.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最早出现于元朝
4.马克斯·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D.军机处
5.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业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交易数额巨大,“动即千万”。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汉代长安B.唐代洛阳
C.北宋东京D.元朝大都
6.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
A.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B.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
C.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D.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
7.朱元璋对户部臣僚说:“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一农执耒而百家待食,一女事织而百夫待衣,欲人无贫,得乎?”这一理念( )
A.强调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B.导致了崇商风气的兴盛
C.重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摒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8.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9.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指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0.“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依据史实,“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 )
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B.提出《资政新篇》
C.创立拜上帝教D.永安封王建制
1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12.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请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13.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14.面粉加工业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中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据统计1913年至1920年,全国新设面粉厂47个。1914年以前,中国面粉每年入超。从1915年起,中国面粉贸易开始变为出超。1915年至1920年面粉出超量增加了近59倍。关于这一时期中国面粉大量出超的原因,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民国初期政府的鼓励措施,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②南京国民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③欧洲列强忙于一战,为中国面粉出口提供了契机 ④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2011年6月24日的党建新闻网一文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成功的历程,也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上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突出表现为 ( )
A.纠正陈独秀等人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C.开始缔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D.提出了联合农民阶级斗争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16.毛泽东曾就解放战争时期的某一次战役指出:“……为南部战线空前大战役,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蒋介石则声称,此战是“政权存亡最大之关键”。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7.周恩来说:“这次会议将要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亚洲这两个迫切问题如果能获得解决,将有利于保障亚洲的和平,并进一步缓和国际的紧张局势。……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是抱着诚意来参加这个会议的。”周恩来参加的这次会议是( )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
C.第26届联大D.雅尔塔会议
18.“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下列法律文献中最早作出这一规定的是( )
A.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他们的庄稼长得真好,一片黑乎乎的要压塌地。……”“我国今年钢的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左”倾思想在经济领域里的反映 ②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③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 ④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A.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
20.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
①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②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1.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22.《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A.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皇帝的敕令是制定法律的唯一依据
C.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23.据统计,16至17世纪,美洲的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天花、麻疹、伤寒等外来病毒争先恐后地坐上了杀手的头把交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印第安人体质羸弱 ②新航路开辟后源自欧洲大陆的病菌传播 ③印第安人对这些外来病菌免疫力低 ④欧洲殖民者为消灭印第安人大量传播病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24.官员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材料中的“某人”指的是( )
A.普罗泰格拉B.苏格拉底C.马丁·路德D.达尔文
25.“在如此幅员辽阔的土地上,通过会议和宪法,也就是通过嘴和笔,实现了联合,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政治大厦,却是人类历史的首创,一个不朽的政治奇迹。”这个“政治奇迹”是( )
A.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B.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起联邦制共和政体
C.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建立起共和政体
D.德国通过1871年宪法建立起联邦制君主立宪制
26.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27.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我们想使和平的努力达到我们同战争的努力一样的水平,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二战后初期,体现上述思想的经济领域内的合作有( )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8.有人以“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照顾”来形容1948年以来的英国国民所享有的福利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B.扩大社会消费,从根本上激发了工人积极性
C.造成财政赤字,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
D.调整生产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9.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世纪伟人”。《时代》在解释他的重要地位时如此说道:“过去的100年里,全世界发生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世纪都多得多。其原因不是政治或经济上的,而是技术上的——技术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的进展。任何科学家显然都不能像爱因斯坦那样代表这些进展。”其中“这些进展”应指 ( )
A.系统合理地说明了自然界的力学现象
B.发现了热辐射过程中能量分布的规律
C.提出了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
D.提出物质波理论,发现了量子论
30.“大量使用了光与色的组合,使画面上的旭日、河水、晨雾、小舟、远方的景物,随着光色的变化而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这描述的作品是( )
A.《向日葵》B.《樱桃和桃子》
C.《日出·印象》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论是哪里的人,是希腊人还是野蛮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自然给予一切人以应有的补偿,这是人人都能看得到的,所有的人也有能力获得这种补偿。在这些方面,不可能像区分希腊人还是野蛮人一样作出区分,我们大家都用嘴和鼻子呼吸,用手拿吃的东西。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二卷)
材料二 使用奴隶和使用家畜的确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两者用身体提供生活必需品。……很显然,有些人天生就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政治学》
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也说人是天生不平等的,有人生而为奴,有人生而为主。……我们可以断言,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差不多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且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最终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根据社会契约,全体公民既然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全体就可以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同时又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做的事。……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的全体最大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可以归纳为两大目标:自由和平等。
——卢梭《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相悖之处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三中卢梭的说法,阐释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因。
(3)卢梭是否赞同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合法性?运用材料三的观点加以论证。
32.中日关系一直是国际、国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回顾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选自北师大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上册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节选自《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的胜利》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两国邦交正常化,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也是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
材料四 1979年开始中日经济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到2001年底,日本对华投资企业达22.370家,协议投资441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327亿美元。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对华直接投资国……2004年中日贸易额首次超过美日贸易。
——陈景彦《喜忧并存之35年——中日建交以来的历史回眸》
(1)材料一中相关条款出自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中华民族能报仇雪耻的根本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材料三中的中日联合声明达成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声明中体现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哪些理念?
(4)依据材料三、四,归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深远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反思现今日益紧张的中日关系,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3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说出这次会议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指出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为促进上海对外开放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对此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结合中国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历程,谈谈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B 5.C 6.D 7.A 8.A 9.D 10.B 11.B 12.C
13.A 14.B 15.B 16.C 17.B 18.B 19.A 20.D 21.C 22.D 23.C
24.C 25.B 26.B 27.A 28.B 29.C 30.C
二、材料解析题
31.(1)材料一认为人是天生平等的,材料二却认为人是天生不平等的。
(2)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私有制的建立和法律对不平等的确定。
(3)不赞同。因为“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差不多是不存在的”;全体公民是人人平等的;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的全体最大的幸福应该包含平等这一目标。
32.(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2)全民族抗战。
(3)中美关系缓和。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4)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
(5)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中日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应加强国际合作,寻求互信和共同的战略利益。
33.(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建设。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3)将上海列为沿海开放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4)贡献: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高三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二语文试卷 篇四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三十多年坚持将农业技术送到太行山区,为了帮农民致富,献出宝贵的生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B.李保国认识到帮助农民致富,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让农民都掌握农业技术,于是他和邢台农校一起“送教下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C.郭素萍对丈夫李保国的回忆充满深情,虽然丈夫顾不上家里的事情,忙得连年都没过好,但她没有丝毫怨言,更多的是理解,以及对丈夫工作的支持。
D.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这些数字非常具有说服力,都具体地表现了李保国为村民带来的收益,表达了村民的感激之情。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三则材料都表现了李保国教授一心一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热情,赞颂了他作为共产党人的楷模 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精神。
B.第二则材料讲述李保国长年在山区奔波劳累,积劳成疾,也不能很好地休养,表达了对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和改善知识分子工作、生活条件的呼吁。
C.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充分说明了知识分子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就能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到自身价值,并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D.由于农民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最初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还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可见帮助农民致富任重道远,道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E.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三段材料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材料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材料三的表达方式主要为议论。
3.这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试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尚之,字彦德,庐江人也。曾祖准,高尚不应征辟。祖恢,南康太守。父叔度,恭谨有行业。
尚之少时颇轻薄,好股h①,既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十三年,彭城王义康欲以司徒左长史刘斌为丹阳尹,上不许。乃以尚之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庐江何昙、黄回、颍川荀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时左卫将军范晔任参机密,尚之察其意趣异常,白太祖宜出为广州,若在内衅(谋乱)成,不得不加以铁钺,屡诛大臣,有亏皇化。上曰:“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晔后谋反伏诛,上嘉其先见。国子学建,领国子祭酒。
二十三年,迁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是岁造玄武湖,上欲于湖中立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尚之固谏乃止。时又造华林园,并盛暑役人工,尚之又谏,宜加休息,上不许,曰:“小人常自暴背,此不足为劳。”时上行幸,还多侵夕,尚之又表谏曰:“万乘宜重,尊不可轻,此圣心所鉴,岂假臣启。舆驾比出,还多冒夜,群情倾侧,实有未宁。若值忠良在朝,必将犯颜切谏,但臣等碌碌,每存顺默耳。伏愿少采愚诚,思垂省察,不以人废言,适可以慰四海之望。”亦优诏纳之。
大明二年,以为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四年,疾笃,诏遣侍中沈怀文、黄门侍郎王钊问疾。薨于位,时年七十九。
(选自《宋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① 股h:古代一种赌博的游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B.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C.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D.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 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钺,指的是斫刀和大斧,是腰斩砍头的刑具,这里代指帝王赐予的生杀大权。
B.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文中所指的是前一个意思。
C.国子祭酒,是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D.万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尚之热心办学,反响热烈。何尚之在丹阳城外建宅院,办学校,各地学子纷纷慕名而来,称之为南学。
B.何尚之观察入微,洞悉先机。左卫将军范晔欲图谋不轨,何尚之有所察觉,先发制人,提前平定**,得到皇帝的嘉奖。
C.何尚之为民请命,鞠躬尽瘁。皇帝想在建造玄武湖和华林园的过程中过分地役使百姓,何尚之上书阻止。
D.何尚之为国为民,深得圣心。何尚之的进言,多能得到皇帝的认同,晚年病重,帝还派谴专人探视。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尚之少时颇轻薄,好股h,既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
(2)若值忠良在朝,必将犯颜切谏,但臣等碌碌,每存顺默耳。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柘(zhè):一种树。
1.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E.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四、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从正面用雕刻之道强调学习应当持之以恒的两句是:_____ ,______。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即景设喻表达自己内心惆怅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李白以飘零之意、离别之恨抒写贬谪之情的一句是:__________。
五、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①记者发现老百姓最关心的仍是上学、就业、养老、看病、婚丧嫁娶等具体而微的问题,对有些家庭来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不容拖延。
②“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四期擂主、总决赛亚军彭敏说:“成名所带来的欢乐与烦恼交织在一起,常常让我发扬蹈厉,也让我辗转难眠。”
③20xx年元宵节那天,在多方瞻前顾后,努力协调之下,滞留印度54年、如今已80岁高龄的老兵王琪终于归国与家人团圆。
④“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谈到孙家栋说,“东方红”响彻寰宇,“嫦娥号”长袖善舞,仰望星空,我们不能忘记这位为祖国默默耕耘的航天人。
⑤川剧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同京剧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⑥人到中年期望多多。多不过父母健康幸福之乐;担子重重,重不过儿子修身齐家之责。椿萱并茂,兰桂齐芳,这既是奢望,又是希望!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务院资委主任肖亚庆特别强调,要提高债券尤其是短融、超短融债券的风险排查,严禁开展融资性贸易活动,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比例。
B.发挥陕北冰雪资源的优势,补齐冬季旅游短板,真正使“冷资源”变为热产业,既是推动旅游产业改革的需要,也是增强发展后劲的迫切要求。
C.代表全球大坝智能化建设最高水准的溪洛渡水电站,是金沙江上最大的一座水电站,主要给华东、华中地区供电,兼顾川、滇省际间的用电需要。
D.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方反对朝鲜违反安理会决定进行战略弹道导弹的发射活动。当前有关各方不应做相互刺激、可能加剧半岛紧张的局势。
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项是( )
A.某校学生会的科普小报征稿启事中说:“由于我们的思想水平有限,本报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欢迎批评指正。恳切希望老师和向学们帮助我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B.某饮料广告在广谣里播放,其文字稿中这样写道:“……该饮料(系成人饮品)中含有治癌物质,可以调节人体内循环。特向全国诚招经销商,欢迎垂询。”
C.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赵保乐说:“最后,感谢嘉宾黄格选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D.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参加香港一寺庙大佛开光典礼时,面对媒体的提问说:“谁搞‘三违背’,定会苦海无边,罪过! 罪过 !谁搞‘三符合’,自是回头是岸,善哉! 善哉! 阿弥陀佛!”
六、语言应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按顺序自上往下填在答题卡位置上。
①______: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宝物;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给人类自己带来无尽的伤害。正因为如此,②______,也要治理互联,络安全与规范文明的络环境,则是友必须遵守的底线。当然,任何文明规范的治理,③______,只有当法律不断完善,依法治有了更科学的依据,民利益才能更有保障,互联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欣赏下面的天鹅戏水图,围绕“早春”,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
5.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篇五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刘雪萍
一、试卷总的特点:
本次期中考试是高三第三次月考,试卷从总体上说,题型基本稳定,难易度把握与高考接近,知识考查的覆盖面较广,包括选修及必修一四册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主观题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体现了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
二、单选题:注重基础,考查能力
1、单选题4、5、10、13、19、20题较为平易,考查学生的记忆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例如,第10题考查的历史事件是抗日战争,考生可根据题干中所给的“二十九军”等词语来推算。第19题考查的是新时期对外关系成就的有关知识,考生只要能认真阅读整个题干,注意关键性的词语“20世纪70年代” 就可得出正确答案,此题最大的干扰项是A选项。
2、单选题1、3、6、11、14、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突出考查了考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能力。例如第3题考查中国西周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考生如果不认真阅读题干材料,不抓住“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这个细节性词句,就难以避开“在封建制度下”这个最大的干扰信息。可见,认真审题是做好单选题的前提和关键。
3、单选题第2、7、8、9、12、15、16题,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分析比较 的能力。其中第9题好多考生没弄清作者所说的“四肢”与“头脑”的涵义,选错就在情理之中了。第12题对抗战胜利后建国路线的比较考查,该题设计十分巧妙,考生得分率较低。15题的关键点在于学生能否抓住“最适宜”这个关键词,然后再从选项中比较排查找出答案。
4、单选题侧重于设置陷阱,迷惑性很大,学生一不留神陷入圈套。如、17、18在文字方面做文章,注重细节考查。
三、主观题注重学科内知识整合,考查考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能力 21题(10分):
问(2)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前期温州向近代化城市演变的重要表现,本问要求学生答题要“依据材料”,本小题失分主要在阅读史料、理解史料能力欠缺,致使要点概括不全、表述不明确、不具体所指。
问(3)你怎样认识近代通商口岸开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本题学生因为材料被误导,没考虑到通商口岸的开辟是被迫的,因此只作答客观有利影响,孰不知最主要的影响是受侵略的不利影响。22题问(22分)
问(1)材料一中春联宣扬什么?它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学生失分原因在于不能将春联所反映的内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联系。
问(2)材料二春联中的“和”、“斗”分别指什么?本题涉及知识学生较为陌生,但能力较好一点,知识储备相对较好的同学才能做出,新课标虽然知识相对简化,但是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考查要求还是比较重视。
问(4)指出材料四中春联反映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春联的愿望是否能够实现。历史背景作答基本没问题,但是愿望是否能够实现问题较多,学生不会运用我们的基础知识,而是受传统思维凭空作答,才发现闹了笑话。问(5)结合以上四幅春联,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本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难度不大。存在的问题①不依据材料或不看材料、不紧扣题目所问、泛泛而谈。②不注意答题的规范格式与要求,有违高考基本答题要求。③没有要点区分、没有层次区分、不分问回答、随意标点等。23.(14分)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基本知识掌握不好,这块知识还有待巩固提高。
24题(14分)本题主要存在问题是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审题能力差、解题不熟练,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反映在平时学习中缺乏一定量的训练和相应技能的积累。
四、今后的复习建议:
1、认真研究相关课标要求,依托教材,注意复习的有效性。努力强化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是高考永恒不变的主题。
2、要强化历史学科内综合性题目的训练,尤其是材料型习题的训练。本类型题目是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历史学科题目的重头戏,也是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关键题。
3、加强解题方法指导,在日常的复习课和练习中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包括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历史的能力等。
4、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归纳一些专题,并要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并设计成具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尽量训练学生用历史学科语言来表达与表述,结合标准(或参考)答案以及同学答卷中的实例来分析校正,同时要避免随意性。
6.高三历史模拟试题 篇六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朝初年统治者实行井田制的主要意图是
A、实行土地国有制B、与分封制相配套实施C、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D、分封功臣、贵族和王室人员2.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有矛盾的是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惘D、知之为知之 3.唐朝时“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可参加科举考试,这一现象说明唐朝科举制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成为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C、士族势力已经走向衰亡D、严格控制参加考试的人数 4.北宋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其特点是
A、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制度B、摆脱了封建统治危机C、对封建统治政策作了内部调整D、内容广泛的全面改革
5.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中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是
A.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B.传统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中采用“计日受值”D.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6.能说明19世纪60年代后的30年是中国近代化起步阶段的史实是A.新学堂和新教育体制开始出现B.洋务运动全面掀起C.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D.早期维新思想出现 7.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否定封建传统道德B、铲除封建统治的根基C、利用孔子的权威服务于变法 D、为变法提供理论基础
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共同的爱国要求是①“抵制外货” ②“发展实业” ③“实业救国” ④“民主科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大革命时期中共积极推动国民革命发展是基于
A、通过革命建立自己军队的需要B、扩大党的组织基础的需要C、实现人民反帝反封建要求的需要D、改造国民党为革命联盟的需要 10.20世纪30年代中国红色政权实行战略转移主要由于
A、中国是半殖地半封建地社会B、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C、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在农村D、中共党内“左”倾错误严重 11.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的地区位于A、豫皖苏地区B、豫陕边地区C、鄂豫皖三省交界D、湘鄂赣三省交界
12.新中国成立后直接起到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作用的措施是A、发动“银元之战”“米棉之战”B、发动抗美援朝运动
C、开展“三反”“五反”运动D、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13.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开始时的主要特点是
A.合理调整工商业B.没收官僚资本C.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D.优先发展重工业
14.我国工业落后的状况在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得到改变,这说明
A.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能推进发展B.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是富国大计C.实现民族独立是推动近代化的前提D.实现近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5.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主要历史地位在于
A、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B、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
C、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D、全面总结客观评价了建国以来重大历史问题 16.在天文学研究上引入了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的是A.托勒密B.哥白尼C.布鲁诺D.培根 17.拉丁美洲出现的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A、美国B、海地C、古巴D、墨西哥
18.1857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扩展到资本主义世界,这一现象表明A、各国的经济联系开始出现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已存在C、资本主义制度已渐趋衰落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19.大资产阶级当政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就基本完成,其主要表现是A、确立起资本主义的若干基本原则B、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C、通过了《人权宣言》D、部分的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20.19世纪末美国和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同原因不包括
A、两国均有较高程度的垄断组织B、两国均完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C、两国均具有了较为丰富的资源D、两国均有优越的地理环境
21.决定“亚洲的觉醒”走上与“亚洲革命风暴”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主要是A、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来B、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革命领导力量C、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D、列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占优势地位的小农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在工业中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23.罗斯福新政被成为是“3r”改革即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其中反映relief方面的内容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C、调整农业政策D、兴办公共工程 24.二战期间的战时同盟战后很快破裂主要由于
① 意识形态的矛盾②国家利益的矛盾③美苏争夺殖民地的矛盾④美苏争霸局面出现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②③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是A、制定经济发展计划B、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C、石油工业迅速发展D、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共计36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宋应星《天工开物》序言 材料二余谓正德(明皇帝)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以六、七分去农。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 材料三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雍正)实录》 回答:
概括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反映的统治者的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长素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即如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近观日本,立宪之始,虽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倒幕之师在其前矣。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亦不能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立宪所无可幸免者。„„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材料三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回答:上述三则材料对待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认识均借鉴了东西列强的做法。指出其中的异同之处,(8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必须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摘自希特勒《我的奋斗》
材料二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企图向现状挑战的惟一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对日本的占领不能再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摘自《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回答:(l)据材料一、二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指出一战后德国及日本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出现变化原因的异同点。(6分)
(2)材料三反映出二战后美国在惩处德国日本法西斯时态度的差异。指出差异的主要表现及美国出现不同态度的原因。(6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4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3分,共计39分。
29、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历史巨变时期,这一时期的变革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结合史实指出这三个方面分别出现的新变化,据此分析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14分)
30、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和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重大探索。指出这两届中央委员会所作探索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两次探索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12分)
3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兴起。结合史实概括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主义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历程。(13分)
2006年中山市一模参考答案:
1、C2、B3、B4、D5、C6、B7、D8、A9、C10、D11、C12、A13、C14、C15、D16、C17、B18、B19、A20、D21、A22、C23、D24、B25、B26、历史现象:明朝时期农业经济和商品交换发展较快;封建社会中一直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或答成重农抑商);但明中后期从事商业发展的人明显增多。(6分)
主要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政策对稳定社会经济基础有积极作用,(3分)在商品经济发展起来的明末清初,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形成和发展。(3分)
27、异:康有为主张效仿列强通过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章太炎认为列强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强国目标的,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孙中山通过列强革命后的弊端认为必须要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同时进行。(6分)同:学习东西强国,实现国家富强。(2分)
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中,政治革命的根本是建立民国,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4分)
28、(l)变化:力图打破“一战”后帝国主义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限制。不同:日本虽然是“一战”的战胜国,但所得到利益与其愿望有较大差距,而德国是战败国,战后德国经济实力与它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的地位不相称。相同:都受到英美势力的压制,急于找到摆脱危机的出路。(6分)(2)对德国:分区占领,铲除法西斯势力,改造德国社会。对日本: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原因:美国遏制苏联,维护其远东利益,称霸世界。(6分)
29、政治:①各国先后变法:强化君权,建立君主专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奖励农耕。②各学派从各自立场和政治主张出发形成“百家争鸣”局面。(4分)
经济: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使生产力有了重大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市场形成和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兴起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4分)军事: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发展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战争越来越残酷,水平越来越高,出现了军事专著。(4分)总体趋势:统一的进程加快。(4分)
30、主要内容:前者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明确经济建设方针,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后者开始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逐步推动对外开放的进程。(6分)
原因:前者未能坚持正确的理论成果,修改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政治上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经济建设上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不足,片面强调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后者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6分)
31、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诞生;(3分)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和第一国际;(3分)社会主义实践由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2分)社会主义运动由一国到多国: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立;(3分)社会主义模式由单一到多元: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发展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2006年韶关市一模参考答案
1.C 2.B 3.C 4.D 5.A 6.B 7.A 8.C 9.C 10.B 11.A 12.D 13.B 14.A 15.D 16.D 17.C 18.B 19.C 20.D 21.B 22.C 23.D 24.B 25.A
26.(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3分)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3分)
(2)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2分)异: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佐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3分)
27.(1)特点:在联合国中制造两个中国。(2分)原因:第三世界的兴起使联合国结构发生变化,接纳中国成为必然。(2分)
(2)一致性:不愿放弃在台利益。(2分)变化:材料三放弃了两个中国的立场(2分)(3)特点:坚持一个中国。(2分)认识:它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美国不愿放弃在台利益,所以台湾问题仍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2分)
28.(1)地位变化:罗斯福新政前,国家不干预和指导私人的经济活动,国家也没有能力干预和指导私人的经济活动。罗斯福新政后,国家由不干预资本家事务变为国家主动地对经济加以干预,参与资本主义的分配、生产、流通等经济过程。(6分)
(2)原因:罗斯福新政前,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自由放任时期,国家不干涉资本家的事情,不承担经济职能。但随着垄断组织的建立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深化,国家不干预经济事务的自由放任的原则已经不能适应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局面,因而必须进行国家干预。(7分)说明:学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史实,均可同等给分。
29.(1)说明:统一性:秦朝统一文字(“书同文”),重法抑儒;汉朝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思想文化。(4分)
多样性:各民族文化蓬勃发展,风格多样;中外文化共融,佛、道、儒、法并存。(4分)原因:秦汉是大一统的、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封建国家;(3分)对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接纳吸取了外来文化的长处。(3分)说明:学生的答案只要符合参考答案的意思,即可得分。
30.不同理解:民主对康有为而言就是君主立宪;孙中山认为民主就是民主共和;毛泽东认为民主就是人民民主专政。(6分)
形成原因:康有为接受俄国、日本的君主立宪思想;孙中山接受美国的民主共和思想;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6分)说明:学生若答出救亡图存、西方民主思想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内容都可以酌情给分,教师评卷应灵活把握。
31.不同表现及解决途径:立国之初:表现为北方和南方政治集团在国会和政府中的权力分配上的矛盾。(3分)说明:学生可以答南北之间的经济矛盾,但最多能给2分。
7.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篇七
1.历史上雍正帝采用“秘密立储”的方法成功的化解了两千年来由于皇位继承问题所引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问题, 后来传位于四皇子乾隆。雍正帝这种做法
A.符合禅让制中所体现的民主精神
B.不符合世袭制所规定的原则方法
C.明显破坏了宗法制的核心和原则
D.有利于清除分封制的残余与影响
2.曾起到“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 成为其中的利益者, 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作用的政治制度是
A.郡县制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3.洪武十四年 (1381) , 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 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卷139) 。自此, 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这表明
1倭患是导致海禁的直接原因2明朝完全禁绝了中外间的交流3使明朝丧失了拓展海外市场的机遇4基本上解决了明朝所面临的安全隐患
A.12B.34
C.13D.24
4.“黄氏之说, 根本上不 脱离儒家 思想道路, 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定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 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对“黄氏之说”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其毫无新意, 仍属儒家思想范畴
B.继承了儒家思想的民本精华
C.其“新见”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
D.基本上符合现代尺度和需要
5.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在其翻译的《几何原本》序言中写道:“此书为益, 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 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 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这表明徐光启翻译此书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传播西方科学文明
B.传播西方基督教文明
C.运用西方思想改造中国
D.参加科举以获取功名
6.1897年3月1日, 他在《双周论坛》上发表文章, 历数清政府的腐败, 并告诫说:“欧洲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腐朽势力所造成的中国在国际间的耻辱和腐败的程度, 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潜在的恢复力量和她的自力更生的各种可能性, 目前我们所需要的援助仅是英帝国以及其他列强善意的中立, 这样就可使得目前的制度让位于一不热衷于贪污的制度 了。”材料中“他”的主要意图是希望列强
A.帮助中国直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对中国民主革命采取不干涉政策
C.积极支持革命力量挽救中国危机
D.对华继续采取“以华制华”策略
7.有人说美国在破坏这次中国革命所扮演的角色是“蓄谋取并同英国一道悍然炮击南京, 给蒋介石以沉重的压力, 加快了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人物投降帝国主义的步伐”。“这次中国革命”具体指的是
A.辛亥革命
B.国民大革命
C.土地革命
D.新民主主义革命
8.有学者根据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统计制定了1916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情况表格。以下分析正确的有
1近代中国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2近代中国工业布局严重不合理3近代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4近代中国工业呈现出半殖民地色彩
A.12B.34
C.14D.23
9.战前, 法币的发 行额为十 四亿元, 到1946年加到八万两千多亿元, 1948年猛增至六百六十万亿元。曾经有人讽刺说, 在百业不振的情况下, “在中国唯一仍然在全力开动的工业是印刷钞票”。上述现象导致的结果不可能有
A.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B.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边缘
C.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D.外国商品在华大量滞销
10.1927年陈炯明所著的《中国统一刍议》提到:“三民主义及其发表之政纲, 类皆东抄西袭, 绝少独立之思想, 一贯之理论, 而于国情亦未适合。在今日视之, 已属陈腐 不堪, 亟待修正。”对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有
1三民主义基本上是东抄西凑, 自相矛盾, 思想极度混乱的产物2三民主义是民主革命的战斗旗帜, 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 但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3三民主义已不适合当时中国国情, 需要不断修正以指导革命的发展4三民主义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 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
A.12B.34
C.13D.24
11.翻开《谢觉哉日记》, 1921年6月29日有这样一行字:“午后六时叔衡 (何叔衡) 往上海, 偕行者润之 (毛泽东) , 赴全国○○○○○之招。”据你推测材料中这五个圆圈最有可能是
A.共产主义者B.民主共和者
C.维新变法者D.世界苏维埃
12.在党的建设上, 遵义会议、延安整风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相同任务
A.纠正了党内“左”的错误
B.确立了党的新领导集体
C.推动了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D.科学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13.中、美、日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 三国关系敏感复杂。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70年代, 美国曾对华由扶植转变为敌视, 实行“冷战”, 对日本则由遏制转变为扶植的政策。导致美国政策转变的直接因素是
A.国民党在内战中败退台湾
B.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C.美国试图控制中国和日本
D.冷战在亚洲的全面展开
14.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 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这主要表明
A.任何国际问题都可以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 的公认和贯彻
C.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中国国 际影响力增强
D.大国间的合作是解决国际冲突的重要途径之一
15.当时主管 经济工作 的陈云同 志, 在1957年1月全国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重要讲话, 他说:“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 这是经济稳定还是不稳定的界限。像我们这样有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 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 就是冒了, 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 经济就稳定。”上述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盲目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C.三大改造的快速实现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16.国企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 中共十四大以前, 是以放权让利、承包责任制、两权分离等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性调整阶段;十四大后, 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 标志着国企改革转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以中共十四大作为国企改革分界线的主要依据是
A.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C.九二南巡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17.2013年6月16日, 第五届海峡论坛在厦门隆重举行,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指出, 两岸关系在短短几年间取得重大成就, 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两岸关系之所以能够开启和平发展的崭新局面, 关键在于两岸双方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
C.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D.坚持血浓于水的情谊
18.据史料记载:万民法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 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说明罗马法
A.真正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B.切实维护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
C.是完全建 立在商品 经济基础 之上的法律
D.是催生近 代资本主 义文明产 生的原动力
1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重要标志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了政权, 而新贵族有两种人:第一是原来的一些旧封建贵族;第二种购买了封建贵族名号的资本家。这两种人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A.都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B.都主张彻底扫除封建残余
C.都企图以和平方式推翻君主制
D.都主张贯彻自由主义原则
20.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 最经常的情况是, 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 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 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 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结论的有
11640年英国议会的重新召开21789年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3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召开4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A.14B.23
C.12D.34
21.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70年的21万公里增加到1913年的110.2万公里, 在不到45年的时间里增加了4.2倍, 环世界的铁路网初步形成。从整体史观出发, 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表现在
A.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形成
B.带动了落后地区的社会发展
C.加速了列强对外资本输出的进程
D.有利于推动世界近代化进程
22.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应该积极参加并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争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然后, 我们将立刻由民主革命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并且恰恰是按照我们的力量, 按照有觉悟有组织的无产阶级的力量, 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我们主张不断革命。我们决不半途而废。”这说明列宁
A.反对无产阶级参加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B.主张二月革命后政权应转给资产 阶级临时政府
C.坚持以无产阶级暴力学说来指导 社会主义革命
D.主张俄国应实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23.《向前看》第十章“关税问题”中, 罗斯福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被剥夺了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 为了支持其自身工业发展并照顾其自身的失业问题, 其他工业国家不得不寻求发掘新的市场。它们还通过各种限制措施, 承担起保护其国内市场免受进口冲击的重担。一场近乎疯狂的走向自我保护的国家主义的运动开始了, 其直接后果就是以关税、进口配额和国际协定等形式出现的一系列报复性和防御性措施的出台。”这表明罗斯福
1强烈反对前任胡佛政府所推行的关税贸易壁垒政策2仍然坚持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政策3认为应对其他国家完全开放美国国内市场, 团结合作, 共度危机4尽量维护贸易自由原则, 保证世界贸易的正常发展
A.12B.34
C.14D.23
24.有的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在实现宏观经济规划方面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但它也存在很多弊病。其“弊病”不可能表现在
A.政治民主的强制性
B.行政管理的封闭性
C.官僚政治的保守性
D.社会制度的滞后性
25.在强调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后, 习近平在2013年G20峰会上提出要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要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 探讨完善全球投资规则, 引导全球发展资本合理流动。下列历史现象有利于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是
A.罗斯福新政中采取了“整顿银行、美元贬值”的措施
B.希特勒实行了“国民经济军事化、侵略掠夺”的政策
C.斯大林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模式
D.邓小平开创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特色中国模式
26.他的照片在1991年至2001年时, 被印在20元的英镑纸币上。南极洲的前英国气候研究站以他为名, 而电容则以法 拉作为单 位。
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A.伽利略B.牛顿
C.法拉第D.爱因斯坦
27.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电气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后果看, 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人类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2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3人类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4人类的生产组织形式不断进步与发展
A.124B.234
C.123D.1234
28.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消息传出后, 法国媒体用“中国的拉伯雷”来形容他, 拉伯雷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杰出代表, 其代表作是《巨人传》, 下列对此作品评述正确的是
A.为法国成 为文艺复 兴的中心 奠定了基础
B.猛烈地抨 击封建专 制的统治 腐朽与黑暗
C.无情的揭 露中世纪 欧洲社会 的种种弊端
D.热情讴歌 了工业资 产阶级的 聪明和机智
29.金融自由化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随着经济金融化的不断演进, 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金融活动为生产与贸易带来便利的同时, 国际金融的风险也同步增长。相对于软弱无力的国际金融监管, 如果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金融危机再次发生极有可能。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1金融自由化是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但这也将导致金融风险加剧2各国普遍在金融领域逐步放松管制、开放市场以适应生产与贸易一体化发展的要求3发展中国家应主动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注意风险的防范和危机处理, 并努力促进国际金融体制改革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一步深化必然导致世界金融危机周期性的爆发
A.124B.234
C.123D.1234
30.有学者称:“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 这种‘伟大’主要通过三个进步性的历史进程表现出来。”下列不能佐证其论点的是
A.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B.世界市场的日趋成熟
C.旧殖民体系不断瓦解
D.两极格局的逐渐形成
二、非选择题 (共40分)
31. (原创) (10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上述分析出发,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认为法国大革命是“典范革命”的问题也能基本得到解答。用马克思的话来说, 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法律和政治上层建筑赖以构建的真正基础, 特定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与其基础对应的”。在两位作者眼中, 工业革命的发展是他们经历的最重要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以形象的语言评论说:“蒸汽、电力和纺织机作为革命者的危险性, 要大于拉斯帕伊和布朗基等公民。”人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将罗伯斯庇尔等人的名字放在后一类革命者中间。因此, 对于法国和欧洲的经济发展而言, 法国大革命的意义相对较小, 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来看, 大革命对于他们的辩证认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 其意义不可高估。
———摘编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
材料二大革命的影响不止于此。它是一桩世界性的事件, 而不仅只是法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1789年前, 欧洲各强权的政治家们偶尔确实也需应付农民叛乱或城市暴动带来的动荡, 但却从未碰到过现代意义下的革命运动。然而, 此后革命的威胁不仅不断在他们的思绪中浮现, 有时候甚至真实地逼到他们的眼前。法国的革命分子诉诸于一些他们相信适用于全人类的普世原则, 而非只是针对某个特定时空下的权力要求。作为一项传说、一种象征和一个迷思, 法国大革命无疑已为世人所共享。这当然并不是因为法国人废除了内部关税障碍或领主的狩猎特权。能够攫住欧洲及整个大西洋世界的思维的, 其实是些更简单与更普通化的价值。一言蔽之, 就是做为一个人的权力主张以及能够勇于清算检讨过去的能力, 并主动地为本身创造足以切合自我需求的宪法、法律及各项建制。
在法国以外, 1917年的革命事件也许已经逐渐取代了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性。即使在法国内部, 旧有的象征也可能已经被迫逊位。然而, 不论未来如何演变, 法国大革命仍将是法国乃至全世界历 史发展过 程中的一 个伟大的 里程碑。
———摘编自《法国大革命》
(1) 结合材料一概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 并结合所学知识加 以说明。 (4分)
(2) 结合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6分)
32. (10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 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 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 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 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 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 燃烧起新的希望, 深信只要奋起救亡, 勇于变革, 就可以改 变目前的 艰难处境。”
材料二青年学者刘小烽在《论三民主义暨共产主义与中国 (儒家) 文化的统一》一文中认为:三民主义则代表了近代东西方文化结合的最有价值的尝试。所以, 三者之统一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作者认为三民主义暨共产主义与中国 (儒家) 文化的统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社会理想的统一;二、运用儒家“仁”的精神的统一;三、运用儒家“礼”的精神的统一。
材料三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70年》一文中指出: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 国史纲》一文 中指出: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 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导致20世纪初具备材料一中所提出“两个条件”的重大事件。 (2分)
(2) 结合史实论证材料二作者所提出的主要观点。 (4分)
(3) 材料三中对辛亥革命评价的两个观点是否矛盾? (1分) 你是如何理解的? (3分)
33. (9分) 一部上海的历史就是一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缩影, 她向世人展示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将上海开埠以后一百年的形象历史作一个长时段考察, 我们会发现, 在十九世纪, 上海的恶的形象, 主要在道德沦丧方面;在二十世纪, 上海的恶的形象, 则不仅在道德方面, 更主要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方面。在十九世纪, 人们还时常会说到上海在传递西学方面、文明输入方面的作用, 在二十世纪, 人们则不大再提这些方面。不是二十世纪这些特点消失了, 而是强调的重点变了, 人们的心理状态变了。与此同步, 世人对上海天堂地狱的议论, 先是富人的天堂, 穷人的地狱, 然后是强调外国人的天堂, 中国人的地狱。浸淫于民族意识中的上海人, 在吸收西方文明时, 比先前多了一重负疚感。美国学者白鲁恂认为, 近代上海人是在民族主义背景下, “被污蔑的口岸华人”, 尽管租界的统治者是外国人, 但租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始终是华人, 日常事务的实际管理大半还是抓在中国人手中, 上海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城市。中国人在上海已自成社会, 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中国的生活方式, 形成了独特有力的上海文化。
———《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我们不会忘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负重前行、蓄势待发的坚实步履。党的工作中心转移以后,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逐渐打破, 上海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和计划经济最为典型的地方, 受到了财政统收统支和工业效益滑坡的双重压力, 原材料缺乏、资金不足等矛盾日益凸显, 发展进入了相对困难时期。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为振兴上海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可以说, 整个八十年代, 上海作为我国国有经济的重镇和改革开放的后卫, 在有力保障我国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过程中, 为上海下一步改革开放积蓄了充足的能量,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 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事业面临着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对此, 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党中央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 作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 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 信心和决 心。可以说, 整个九十年代, 上海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一系列零的突破, 赢得了改革发展的领先优势。
———《俞正声在上海市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 结合材料一概括美国学者白鲁恂的主要观点。你是如何认识当时的上海的。 (4分)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 概括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上海的发展特点, 并分析产生上述特点的原因。 (5分)
34. (11分) 2013年10月7日至8日, 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出席会议。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时代的两极世界已经让位于目前正在形成的一种多极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 美国是一支主要力量, 但是, 其他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中国的作用日益扩大。中国现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1979年以来事态变化的概括, 我相信, 中国只要照目前的这条道路前进, 就可望在2020年成为全世界的第二或者第三大经济强国。
———2002年英国的《金融时代》
材料二进入20世纪80年代, 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迅速上升, 各国之间围绕着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 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 同时, 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为摆脱困境而谋求区域经济联合, 纷纷组建区域性组织, 以提高区内对区外的竞争力, 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等地区性组织出现即如此。亚太地区各国 (地区) 也开始谋求建立这样一个区域性组织。而亚太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和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逐渐东移, 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也明显上升, 加强本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和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亚太各国的共识。
材料三习近平主席强调, 中国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同亚洲各国人民追求和平、繁荣和幸福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中国为亚洲和世界带来的是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中国愿继续同东盟、亚洲和世界分享发展成果。习近平主席传递出的坚定和清晰信号, 提振了外界对中国经 济发展的 信心。各方高度赞赏中国经济发展及为促进亚太和世界繁荣发挥的重要作用。苏西洛说, 印尼和中国有相似的梦想, 我们两国是“异床同梦”。纳吉布说, 马来西亚相信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亚洲发展的美好愿景与中国梦是相通的。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表示, 中国经济增长仍是世界最快的, 令各国羡慕。中国国力日益上升, 对世界是福音, 不是挑战。
———摘编自《外交部长王毅介绍习近平主席访问成果》
材料四不出几年, 中国就会成为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 而且它正朝着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军事大国的方向迈进。中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雄心勃勃的大国, 它的目标是支配亚洲, 其办法不是入侵和占领邻国, 而是使自己远比邻国强大, 从而使东亚发生的一切都至少得到中国的默许。
———理查德·波恩斯坦《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
(1) 结合材料一概括该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主要原因。 (3分)
(2) 结合材料二分析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必然性, 并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参加APEC的主要目的。 (4分)
(3) 材料三和材料四的主要观点有何不同?并分析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 (4分)
参考答案
1.C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秘密立诸、成功的化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问题, 后来传位于四皇子乾隆”可知, 皇位仍在皇帝的儿子中由皇帝本人选拔来继承, 因此并没有破坏世袭制, 也无法体现禅让制和分封制, 而“后来传位于四皇子乾隆”却明显破坏了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B结合材料中信息“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 成为其中的利益者, 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 比较分析科举制、分封制、内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 可知科举制扩大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 维护封建统治。
3.C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 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说明海禁的起因是倭患, 海禁的对象是“濒海民”, 因此1是正确的, 2是错误的, 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3和4即可。
4.A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判断“黄氏之说”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学说, 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可判断其思想有新意的, A项说法过于绝对。
5.A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可判断是A项。
6.B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目前我们所需要的援助仅是英帝国以及其他列强善意的中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他”希望列强不干涉中国的民主革命。
7.B认真分析材料, 抓住关键信息“悍然炮击南京、蒋介石、加快了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人物投降帝国主义的步伐”, 结合史实可知, 国民大革命后期,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代表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勾结中外反动势力, 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导致大革命的失败, 因此B项符合题意。
8.B分析1916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情况表可知, 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煤矿等资源, 因此导致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 呈现半殖民地色彩。
9.D分析材料可知是1946年国民党滥发纸币, 但这不可能阻碍以美国为代表外国商品大量涌入。
10.C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类皆东抄西袭, 绝少独立之思想, 于国情亦未适合, 已属陈腐不堪, 亟待修正”可知作者认为三民主义是对西方思想简单抄袭, 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思想, 而且不适合中国国情, 因此需要修改。因此排除2和4。
11.A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21年6月, 何叔衡往上海, 偕行者润之”, 结合相关史实可判断是党的一大召开, 因此省略的这五个圆圈最有可能是共产主义者。
12.A结合史实可知, 遵义会议、延安整风主要针对是王明“左”倾错误,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针对文革中的“左”的错误。
13.A抓住程度限定条件“直接因素”, 结合相关史实判断, B和D项所述是美国日本和中国政策转变的主要原因;冷战是二战后才出现, 因此排除D项;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败局已定, 说明美国对华政策走向失败, 企图利用日本遏制中国, 因此改变对日本和中国的政策, 因此选择A项。
14.D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说法过于绝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 但从日内瓦会议的结果来看, 并没有得到贯彻, 因此排除B项;中国在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因此排除C项;从参加日内瓦会议的代表来看, D项符合题意。
15.A抓住材 料中关键 信息“1957年1月, 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 就是冒了, 就会出现 经济混乱;两者合适, 经济就稳定”来分析,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但也出现了急躁冒进的现象, 因此A项符合题意。
16.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为国企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A两岸现今达成的一切协议都是建立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 “一个中国”原则是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石。
18.B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它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 而在奴隶制下, A项说法错误, C项和D项说法过于绝对。
19.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因为都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 因此有着共同政治、经济利益, 因此联合起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而两者斗争方式、最终目标等方面存在着具体分歧。
20.C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 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美国制宪会议的召开和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 当时的美英政府不能说是“坏政府”, 因此排除3和4, 而1和2符合题意。
21.A从整体史观出发, 环世界的铁路网初步形成使世界各地区真正联系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因此A项符合题意。
22.D由材料中关键信息“无产阶级应该积极参加并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排除A项;由材料中信息“争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可排除B项;由材料中信息“我们将立刻由民主革命开始 向社会主 义革命过 渡”可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
23.C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一场近乎疯狂的走向自我保护的国家主义的运动开始了, 其直接后果就是以关税、进口配额和国际协定等形式出现的一系列报复性和防御性措施的出台”可判断1和4项符合题意;罗斯福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不可能坚持自由主义模式, 也不可能完全开放 美国的市 场, 因此排除3和4项。
24.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因此社会制度的滞后性的说法是错误的。
25.D罗斯福新政中采取了“美元贬值”的措施抑制进口、刺激出口, 这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开放性;希特勒实行了对外侵略政策严重破坏了世界经济发展;斯大林模式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 阻碍世界经济的交流;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模式建立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开放性的发展。
26.C抓住材料中“电容则以法拉作为单位”来判断即可。
27.D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可知,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 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 众多的新发明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 工业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先后出现, 从工厂时代进入到垄断时代, 因此在生产、生活、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8.C文艺复兴的中心在意大利, 因此A项错误;文艺复兴矛头直指封建神学, 没有冲击封建专制统治, 因此B项错误;工业资产阶级是在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 因此D项错误。
29.C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深化可能导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 但不是周期性的。
30.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两极格局形成造成了世界处于紧张动荡之中, 因此不是伟大之处, 故排除。
31.解析:第 (1) 问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认为法国大革命是‘典范革命’的问题也能基本得到解答……在两位作者眼中, 工业革命的发展是他们经历的最重要的历史进程。因此, 对于法国和欧洲的经济发展而言, 法国大革命的意义相对较小, 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来看, 大革命对于他们的辩证认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 其意义不可高估”进行概括;第 (2) 问抓住关键信息“大革命的影响不止于此。它是一桩世界性的事件, 但却从未碰到过现代意义下的革命运动……法国的革命分子诉诸于一些他们相信适用于全人类的普世原则, 而非只是针对某个特定时空下的权力要求……一言蔽之, 就是做为一个人的权力主张以及能够勇于清算检讨过去的能力, 并主动地为本身创造足以切合自我需求的宪法、法律及各项建制。不论未来如何演变, 法国大革命仍将是法国乃至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 (1) 评价:认为法国大革命不是“典范革命”, 其意义有限, 意义不可高估。 (1分) 原因:法国大革命期间, 长期推行恐怖统治, 违反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和原则;此时期法国社会动荡不安, 政局混乱, 对外战争频繁, 这不利于法国工业革命和欧洲经济的发展。 (3分)
(2) 观点:法国大革命是一桩世 界性的事件, 不仅只是法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法国大革命是现代意义下的革命运动;不论未来如何演变, 法国大革命仍将是法国乃至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3分, 言之有理也可) 原因: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相比, 法国大革命不仅摧毁法国封建势力, 而且沉重打击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法国大革命将启蒙思想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 促进欧洲人民的思想解放;创造适合法国自身需求的宪法、法律及各项建制, 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立法规范;法国大革命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任答三点, 言之有理即可, 共3分)
32.解析:第 (1) 问, 抓住材料 中关键信 息“生死存亡的关头……深信只要奋起救亡, 勇于变革”等信息, 认真审题, 抓住限定词“20世纪初”, 再结合史实来作答即可。第 (2) 问, 结合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 从“三民主义暨共产主义与中国 (儒家) 文化的统一体现在三个方面”来回答问题即可。第 (3) 问, 在认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后, 结合史实从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角度来分析。
参考答案: (1) 第一个条件: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但激化各种社会矛盾, 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条件。第二条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2分)
(2) 鸦片战争以后, 中华民族危机 不断加深, 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不同的改良方法, 但都没有取得成功。19世纪末, 中国被瓜分的危险加剧, 为了实现民族振兴, 摆脱民族危亡, 孙中山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学习西方政治理论, 包括社会主义, 吸取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 这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性文件及指导思想。 (4分)
(3) 不矛盾。 (1分) 因为中华民国成立后, 帝国主义的特权没有被取消, 实权又被袁世凯窃取, 因而民国的成立在当时没能实现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与社会进步的目的。但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为以后的革命打下了基础。 (3分)
33.解析:第 (1) 问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在十九世纪, 上海的恶的形象, 主要在道德沦丧方面……人们还时常会说到上海在 传递西学 方面、文明输入方面的作用……上海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城市。中国人在上海已自成社会, 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中国的生活方式, 形成了独特有力的上海文化”, 结合史实再概括即可。第 (2) 问抓住材料中有效信息“受到了财政统收统支和工业效益滑坡的双重压力, 原材料缺乏、资金不足等矛盾日益凸显……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事业面临着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对此, 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党中央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 作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 再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史实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 (1) 观点:上海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城市, 中国人在上海已自成社会, 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中国的生活方式, 形成了独特有力的上海文化。 (1分) 认识:上海是中国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 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对象, 导致其半殖民地程度较高, 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随之滋生;但客观上促使上海近代化的发展, 有利于西方先进文明的传播, 带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同时上海的文明与进步主要是上海人辛勤努力的成果。 (3分)
(2) 20世纪80年代上海由于受到了财政统收统支和工业效益滑坡的双重压力, 发展步履维艰, 进入了相对困难时期;90年代上海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邓小平南巡讲话和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的推动下, 上海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一系列零的突破, 赢得了改革发展的领先优势。 (5分)
34.解析:第 (1) 问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多极体系……中国的作用日益扩大。中国现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1979年以来事态变化的概括。在2020年成为全世界的第二或者第三大经济强国”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 (2) 问中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从国际环境、国际竞争;经济发展趋势和亚太形势等方面来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信息“中国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同亚洲各国人民追求和平、繁荣和幸福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来概括。第 (3) 问中第一小问抓住两则材料的关键信息“中国为亚洲和世界带来的是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和“中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雄心勃勃的大国, 它的目标是支配亚洲”来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来分析。
参考答案: (1) 观点: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将成为未来国际社会多极化的 重要一极。 (1分) 原因:苏联解体后, 两极格局结束;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飞速发展, 综合国力日益强大。 (2分)
(2) 必然性:两极格局逐渐瓦解, 为亚太地区实现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 各国之间围绕着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 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推动;20世纪70~80年代,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密切, 经济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加强本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和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亚太各国的共识。 (3分, 任答三点) 目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和亚洲各国人民追求和平、繁荣和幸福的美好梦想。 (1分)
(3) 材料三认为中国经济的强大并不等于会出现“中国威胁”, 反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材料四认为中国的强大将会力图支配和威胁到亚洲地区事务。 (2分) 原因:材料三是站在客观立场上来看待崛起的中国, 从现实上看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材料四是西方某些人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散布“中国威胁论”, 在冷战结束后为遏制中国制造舆论, 企图在挑拨离间中以坐收渔人之利。 (2分)
8.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卷 篇八
关键词:历史讲评;历史思维;考情;答题技巧
G634.51
高中历史相较于其他学科,拥有信息量大、知识跨度广和不以做题为教学基本环节等特点,这些课程特点反映到考试中,就形成了高中特别是高三复习阶段历史试卷的难度大、角度偏等各种问题。进入高三,复习加练习已经成为历史教师所面临的基本教学问题。随着考试频度的提高,如何把握好考试、讲评和总体复习之间的关系,以推动整体复习效果的提升,成为很多历史教师的棘手问题。现时高三历史教学实践中,限于时间紧、内容多的现状,很多历史教师的讲评课都是一言堂的形式就提论题的简单评述式讲法,学生参与面与深度都严重欠缺。笔者在本文对这几年的高三讲评课教学实践作了梳理和总结。
一、课前准备:细化认识考情,明确讲评目标
学校引进了考试网络平台并配备了机读设备,教师快速掌握学生的基本考情,试卷讲评课备课也正有所依。阅卷结束后,教师一要全面掌握学校考试基本数据,更要认识学生答题详情和集中错题所反映的易错点,从而更好地帮助自己备好试卷讲评课。认识考情不仅是教师任务,更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讲评课前,学生要全面分析自己的试卷,第一要明确每道错题或者认识有欠缺的正确题的考点,而且要落实到基本知识点上;第二要集中归纳试题类型,找到整份试卷所包含的若干主题,把考试主题与学习主题紧密结合。
在准确认识考情的基础上,讲评教师要明确试卷讲评目标。一要找到易错知识点和常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高中历史教材和日常教学的学科综合性非常强,即所谓的学科主题式教学,所以在考试中很难见到单一知识点的浅层次考察,每一道题的信息量异常丰富,横向跨度大,纵向联系深,所以找到试题与试题、知识点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是试卷讲评课备课的重要目标。二要备好试卷试题中涉及到的基本答题方法与原则,答题方法的训练不是一两次就可以达到目标,众多题型的答题技巧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试题通过多次反复学习与训练,不断地渗透到学生的具体答题实践中去,这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二、课中讲评: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教师点拨能力
高三历史学科测试试题知识点多,考点涉及面广,要有效的针对问题所在和重点知识面,学生的自我归纳和相互交流也就必不可少。试卷讲评第一步就是学生准确找到重难点试题的考点和同套试卷中有着紧密知识点联系的其他试题。第二步要让有典型错误的学生展示错误原因和订正结果,这种从非到正的过程展示,可以让其他学生更好地避免再出现同一类型的错误。第三步由优秀答题者评析前期过程,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找到答题切入点和方法。学生通过三步走,快速明晰试卷结构和知识点分布及内在联系,通过和本人答题的具体情况对比,也就能准确找到自己阶段复习的知识漏洞,从而为后期的巩固复习找到明确目标。
完成三步走后,要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系统的内涵,做到举一反三才是试卷讲评课的核心要义。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对考点知识体系的适当点拨就至关重要。有如例题:
例题1:唐代元稹《估客乐》:“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诗中反映出当时:①商帮的活动范围很广②长安城是重要的商贸城市③市场设置不受地点限制④民族间经济交往频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这道题的时空定位非常简单,但是选项内容时间跨度大,对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的考查层次较高。讲评时,教师如果仅停留在选项与知识点之間的直接联系,对于理解试题背后系统的知识体系考查是有所欠缺的。本题讲述,教师要强化指导两点:第一要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变化的基本趋势,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第二步要帮助学生明确古代商业变革的关键节点及核心要义,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并理解古代商业变革的基本特点。教师从这两方面点拨后,学生遇到同类型的试题,准确作答的几率就要大很多。
总之,教师的点拨要侧重知识体系本身的基本规律,并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特点,以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三、课后巩固: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关注个别学生辅导
【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卷】推荐阅读:
2019高三历史试卷10-15
高三历史上册单元测试试卷及答案10-24
云南省腾冲市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10-25
高三历史备考经验06-20
高三历史材料题讲解07-08
2011高三历史复习计划08-20
高三复习历史期中试题08-30
高三历史的记诵技巧09-21